经典有趣老北京俗语谚语合集(精选10篇)由网友“思考看帖记录用”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经典有趣老北京俗语谚语合集,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经典有趣老北京俗语谚语
叫水儿 水体的含氧量下降,鱼游到水面上吞咽空气补充氧气。也称“浮头”。
扣盆 入冬将室外的鱼盆翻转,倒扣在角落里,以防止积尘和缸底存水冻裂。
撤水 也就是换水,将老水抽出,倒入等量的新水。
撤子 清除养鱼盆底脏物的吸虹管。原为竹筒制成,后改用橡胶管代之。
扯子 捞鱼虫用网的俗称。是用豆包布缝制而成的漏斗型大网。
出水 用竹蔑编的形似筐筛,换水时先把“出水”压入水中,从“出水”向外舀水,以防金鱼受伤。
嗨 捞鱼的网
澄鱼 筛选出优质鱼苗。
拨子 澄鱼过程中淘汰的小鱼。
出盆 盆养金鱼,春季由越冬室移养鱼盆于露天,叫“出盆”。
生水 凡属不经晾晒过程的水,养鱼人统称之为“生水”。
熟水 把生水存放在盆池中晾晒几天,使水温和养鱼盆内水温相近,有毒物质蒸发,无机盐类沉淀,溶氧量提高。
养水 由生水变熟水的过程。
老水 是指养过一段时间鱼的水体。
蹲鱼 把鱼养在小水体绿水中叫“蹲鱼”,可使金鱼身形粗壮,颜色艳丽。
回清 多在夏季拂晓前,绿水突然变成清水,叫“绿水回清”。这说明水质已坏,应马上换水。
撮、撇、撤、晃 捞取鱼虫时,针对虫的多少,采取的几种方法。鱼虫多,平铺水面,有厚度,捞起虫来可以像撮土一样容易,叫“撮”;鱼虫少点儿、比较分散,就需要随处撇着捞,叫“撇”;鱼虫再少点儿,浮在水的中间,需要拿“扯子”,往水里一插,再一抬,这样捞取,叫“撤”;鱼虫很少,大部分沉在水底,就需要拿“扯子”,在水里,头追尾地搅动,把水搅出一个大漩涡,鱼虫被旋到漩涡中间,成一根红柱子,再捞,这叫“晃”。
兑水 是指不到换水时候,向鱼盆内注入新鲜熟水,补充撤出的水或蒸发掉的水。
打皮 清除养鱼盆水面上的灰尘、杂质及白膜叫“打皮”。目的是保证水面和空气接触,使空气中的氧溶于水中。用薄木板将鱼池中的漂浮物推至鱼池一角,再集中捞除。
拉皮 用布兜子将水面上的污物、鱼吐的气泡撇出去。
掀蓬 用布网捞出水面脏物,保证水面与空气接触。
撤底 当养鱼盆底粪便脏物过多时,用吸虹管吸出盆底污物的方法。
坑秧子 土坑养殖的品相一般的金鱼。
闷缸 缸养的金鱼,缺氧至全缸金鱼因窒息而死亡。也叫“翻盆”。坑池养鱼,叫“翻坑”。
篇2:经典有趣老北京俗语谚语
“窝脖儿的”:搬家的工人。
“黑杵”:票友私下接受报酬。
“打鼓儿的”:手中打着小皮鼓走街串巷买旧货的人。
“响尺”:出殡起杠时领头的人手里敲击的尺子一样长的木器。
“唤头”:旧时沿街理发的人手里拿的大镊子一样的铁器,可以打出声音来招徕顾客。
“发表了”:正式宣布某个任命。
“磕泥饽饽”:用模子磕泥人。
“大瓢把子”:武艺高强者。
这些是必须加注解的。
而第二个方面的口语则大体能看得懂,如:不说“大过节的”而说“大节下的”,还有“不错眼珠的看”、“闹嗓子”、“呜囔着鼻子”、“哼儿哈儿的敷衍客人”、“煽惑别人”、“你坐在家里横草不动,竖草不拿”、“你个松头日脑的东西”、“迎时当令”等。都比较通行,不是满篇的各种古怪刁钻的胡同串子的黑话、切口和俗语。
把握住这几点,我在翻译后十六章时心里也就有了底。看着英文,脑子里就往自己日常使用的北京口语上靠即可,不用太想各种叽里旮旯儿的各色北京方言,那样反倒不符合老舍作品的风格。但又绝不能只满足于把英文翻译为语法正确的四平八稳普通话,那自然也不是老舍。
开篇第一个字就是“跟别的学校一样”,这个跟字在北京话里使用很普遍,如果用普通话则是“与”或“和”,用了“跟”,就有了特色。之后用了诸如“绿不叽的脸”形容蓝东阳那张脸色发绿的脸,还有“满口黄牙直打得得”表示牙齿上下打战,“打着哆嗦”“没法子”“窑姐儿”“活脱儿”“你的小命儿在我手心儿里攥着呢”“这要是搁从前”“踅摸”“衣裳都溻了”“舌头好像都木了,动活儿不了”“硬硬朗朗儿”“一个劲儿”“自己个儿”“袖箍儿”,最妙的是,讲胖菊子胖得没了脖子,像个油桶,我就根据英文翻译成了油桶,出版社给一位老北京看过后告诉我改成“油篓子”了,因为那个年代北京人形容胖人没脖子都说像个“油篓子”,当然这是个年代词,现在已经不用了。
篇3:经典有趣老北京俗语谚语
鱼虫 各种水蚤类的总称。
灰水 也叫“洄水”。是草履虫、轮虫及其它浮游原虫类的总称。是仔鱼最好的活食。
散子 金鱼春季正常排卵及体外受精过程。
散消 金鱼在早春低温排卵叫“散消”
太阳子 鱼卵死亡后,被水霉菌感染,生成的放射状菌丝,叫“太阳子"。
接点 仔鱼破肚期,膘内充气,在仔鱼腰部有一充气泡叫“腰点”。这时仔鱼就可平行游动了。
脱水 仔鱼第一次换水。
此外还有转水、封肚、破肚、跑马、双底等等用语......
老北京歇后语,还总跟老太太过不去。时不时就拿老太太寻开心,如:老太太蹲墙根儿,背壁无齿(卑鄙无耻);老太太吃柿子,专捡软的捏;老太太吃烂柿子,嘬瘪子;老太太卖鸡,静擎儿;老太太养鸡,混蛋;老太太上鸡窝,奔(笨)蛋;老太太的脸,褶子了;老太太的脚趾头,窝囊一辈子;老太太吃铁蚕豆,暗含着;老太太吃麻花儿,软磨硬泡;老太太喝粥,无耻(齿)下流;老太太抹(mā)铺衬,一层压一层;老太太交头接耳,走漏风声;老太太的嘴,吃软不吃硬;老太太骑瘦驴,严丝合缝;老太太的裤裆,卤(鲁)了吧唧…………
老北京歇后语,对武大郎更是偏爱有加。行不行都往身上安,如: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武大郎开店,高的不要;武大郎娶媳妇,凶多吉少;武大郎卖豆腐,人怂货软;武大郎卖炊饼,小买卖;武大郎穿高跟儿,硬挺着;武大郎的身量,不够尺寸;武大郎坐天下,没人敢保;武大郎捉奸,找死;武大郎骑骆驼,能上不能下;武大郎碰上王婆子,好景不长;武大郎放风筝,出手不高;武大郎认兄弟,高看一眼;武大郎卖甲鱼,什么人什么货……
篇4:有趣的老北京俗语谚语
如“哑巴吃扁食,心里有数”。哑巴吃饺子,吃多少不会说,但心里非常清楚,既形象生动,还十分贴切。若说“哑巴吃面食,没完没了”,就不是歇后语了,因为“没完没了”是贪吃,而贪吃不一定专属哑巴。
故而,歇后语必须形象、风趣、贴切三者俱备,其中贴切又是关键之关键。就像猜谜语,谜面虽然形象生动,但与谜底离得太远,猜者不但不会想到,还不会认同。
“歇后”这一叫法,最早出现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人们说歇后语,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中的“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就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歇后语体。
老北京人特别爱说歇后语。歇后语,大多来自民间生活,也就多属于百姓创造,充分体现普通百姓的思维敏捷与联想睿智。
毫无疑问,歇后语是文人的叫法。百姓叫它俏皮话。实际上,歇后语只是俏皮话之一。俏皮话包括歇后语,歇后语不代表全部的俏皮话。
老北京歇后语,对屎壳郎情有独钟。动不动就拿屎壳郎打比方,如:屎壳郎戴花儿,臭美;屎壳郎戴墨镜,昏天黑地;屎壳郎滚焦砟儿,没圆(缘);屎壳郎掉粪缸,足吃足喝;屎壳郎趴铁道,冒充大铆钉;屎壳郎变唧鸟儿,一步登天……
老北京歇后语,还总跟老太太过不去。时不时就拿老太太寻开心,如:老太太蹲墙根儿,背壁无齿(卑鄙无耻);老太太吃柿子,专捡软的捏;老太太吃烂柿子,嘬瘪子;老太太卖鸡,静擎儿;老太太养鸡,混蛋;老太太上鸡窝,奔(笨)蛋;老太太的脸,褶子了;老太太的脚趾头,窝囊一辈子;老太太吃铁蚕豆,暗含着;老太太吃麻花儿,软磨硬泡;老太太喝粥,无耻(齿)下流;老太太抹(mā)铺衬,一层压一层;老太太交头接耳,走漏风声;老太太的嘴,吃软不吃硬;老太太骑瘦驴,严丝合缝;老太太的裤裆,卤(鲁)了吧唧…………
老北京歇后语,对武大郎更是偏爱有加。行不行都往身上安,如: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武大郎开店,高的不要;武大郎娶媳妇,凶多吉少;武大郎卖豆腐,人怂货软;武大郎卖炊饼,小买卖;武大郎穿高跟儿,硬挺着;武大郎的身量,不够尺寸;武大郎坐天下,没人敢保;武大郎捉奸,找死;武大郎骑骆驼,能上不能下;武大郎碰上王婆子,好景不长;武大郎放风筝,出手不高;武大郎认兄弟,高看一眼;武大郎卖甲鱼,什么人什么货……
正因为不少歇后语出自劳动人民,而旧时的劳苦大众又大多文化低,少情趣,偏重性,便有了荤的歇后语。荤的歇后语,话糙理不糙,有的比素的歇后语还生动贴切。如:王八操兔子,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大姑娘的屁,零纠儿。百岁思春,想也白想。凉水洗鸡巴,蔫儿了。挨操打呼噜,假装没事儿人……
有人会说,这也太粗俗了吧?可著名革命现实主义作家丁玲,在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用的歇后语就是荤的:寡妇梦见鸡巴(专捡美事儿来)。该作还获得了1951年度斯大林奖金。或许,这就是文人常说的“大俗大雅”。
随着时代发展,歇后语也跟着发展。最近在网上看网文,就能经常看到新编歇后语。如:脖子上戴雷管儿,玩儿悬。胖子触电,肉麻。昵着称谈网恋,自欺欺人。网上自我介绍,可信可不信等等。虽然也属歇后体,但与老的经典歇后语相比,在生动、贴切与情趣上,那就是“王大大与王太太,差得不是一点儿两点儿”了。
篇5:老北京俗语谚语
管没见过世面的人不叫没见过世面的人,叫土鳖!
管安静不叫安静,叫消停!
管话多不叫话多,叫碎嘴子!
管花招儿不叫花招儿,叫幺蛾子!
管套近乎不叫套近乎,叫套磁!
管淘气不叫淘气,叫人来疯!
管耍横不叫耍横,叫递牙!
管出了问题不叫出了问题,叫褶子了!
管傲慢不叫傲慢,叫充大个儿的!
管你住城东南我住城西北,或者你住城东北我住城西南,叫大调角儿!
管丢面子不叫丢面子,叫掉价儿!
管坏了事儿了不叫坏了事儿了,叫瞎菜了!
管跑了不叫跑了,叫撒丫子了。
管犯贱不叫犯贱,叫逗咳嗽。
管发火不叫发火,叫吃枪药了。
管扇耳光不叫扇耳光,叫给他个耳贴子。
管艳俗不叫艳俗,叫怯捣(上声)持儿。
管招猫斗狗不叫招猫斗狗,叫贱招!
管说话不叫说话,叫言语
管去哪吃不叫去哪吃,叫去哪撮!
管盯着你看不叫盯着你看,叫照眼儿!
管没事找事不叫没事找事,叫递葛!
管小心点儿不叫小心点儿,叫悠着点儿!
管静一静不叫静一静,叫消停消停!
管最小的不叫最小的,叫老疙瘩、老末(mie 一声)!
管从来不叫从来,叫压根儿!
管下雨不叫下雨,叫掉点了!
管管不住不叫管不住,叫把不住!
管完整不叫完整,叫全须全尾!(尾,读ying三声)。
篇6:关于老北京俗语谚语
开瓶儿的二锅头---冲劲儿足。二锅头是北京特产高度清香型白酒,喝二锅头就像喝豆汁一样,是体现北京韵味的一种表现。喝的时候多配以凉菜,如:花生米、高碑店豆腐丝、酱牛肉、拍黄瓜等。在品尝老北京小吃,比如卤煮火烧,爆肚,白水羊头的时候,食客也常常一起饮用二锅头来助兴提味。并且,在冬天吃饺子时,配以二锅头是最常见的搭配方式,有俗语道:“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二锅头入口热辣,谓之“有冲劲儿”。比喻为人做事有闯劲儿,泼辣,敢作敢为。
老太太喝豆汁儿---好稀(喜)。豆汁儿乃北京特色小吃中最具地方色彩者,能否喝豆汁儿可谓判断老北京儿的标志。根据文字记载有3的历史。豆汁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制作粉条等食品后的剩余残渣进发酵产生的,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老北京人爱喝豆汁,或者直接买来生豆汁回家自己熬,一般冬天都这么喝;或者是到庙会和街头的豆汁摊儿上去喝,一般夏天这么喝。谐音比喻个人喜好某件事情或某个物件,别人干涉不着。
艾窝窝打金钱眼---蔫有准儿。京城道教名刹白云观有窝风桥,桥洞内悬挂一个巨大铜钱,钱眼中有一小钟,游人用小铜钱打大铜钱,击中小钟的会发出清脆响声,寓意好运。艾窝窝是老北京清真风味小吃。曾有诗云“白黏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它的特点就是色泽洁白如霜,质地细腻柔韧,馅心松散甜香。同样切糕也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老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特别是到了年节,切糕一定是老百姓必吃的食物,主要是为了取个吉利,因为切糕有“年年高”之意。用艾窝窝打金钱眼当然不会有声。比喻办事情心中有数,不是声张,稳妥的人。
窝头翻个---现了大眼。窝窝头本来是过去北京穷苦人的主要食品,它是用玉米面或杂合面作成的。大个儿的有半斤来重,小的也有二、三两。窝窝头的外型是上小下大中间空,呈圆锥状。为了使它蒸起来容易熟,底下有个孔(北京俗语叫窝窝儿),又因为它是和馒头一样的主食,所以北京人称这种食品为窝窝头。慈禧西逃饿坏了,吃了窝头觉得美味无比,回京后御膳房御厨制作了栗子面窝头,从此点心谱中又增添了一品小窝窝头。如果您把窝头翻个,就显现出圆眼儿了。比喻想出风头反而出丑的人。
篇7:关于老北京俗语谚语
吃了烤肉到卢沟---宛(晚)来宛(晚)走。北京人提到烤肉,必提及“南宛北季”。“南宛”即是烤肉宛。数烤肉宛的字号最老,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至今已有320多年历史。烤肉宛的烤牛肉,溢油,荡香,鲜嫩有“赛豆腐”的美称。宛平城位于卢沟桥畔,谐音比喻来得晚走的也应该晚。
六必居的抹布---甜酸苦辣全尝过。六必居店堂里悬挂的“六必居”金字大匾,出自明朝首辅严嵩之手。此匾虽数遭劫难,仍保存完好,现已成为稀世珍品。“六必”在生产操作工艺上可以解释为:用料必须上等,下料必须如实,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火候必须掌握适当,设备必须优良,泉水必须纯香。六必居最出名的是它的酱菜,它也是北京酱园中历史最久、声誉最显著的一家。其抹布当然是擦抹过各种味道,比喻饱经风霜,经历坎坷,见多识广。
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侯。砂锅居,正名和顺居,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原址在西单缸瓦市义达里清代定王府更房临街之处。主打砂锅系列,其中砂锅白肉是招牌菜,是目前北京规模最大的主管砂锅菜肴的中华老字号。以其特有的烧、扒、白煮等手法将猪肉类精粹烹于一延,赢得“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的赞誉。过去每天只做一口猪,经常是午间就卖完了,过午才来只能等明天了,比喻办事情要赶早,不能耽误时间。
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小葱拌豆腐是北京人春夏常吃的一道家常菜,葱茎色白,葱叶色青,豆腐色白,拌之即呈一青二白。“青”与“清”同音,于是指“清白”、“清楚”等意用之。
篇8:关于老北京俗语谚语
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了。豆腐可是北京人喜爱的美食,老北京的豆腐制品品种繁多,有的还成为具有北京特色的北京豆制品,如豆浆、老豆腐、冻豆腐、豆腐干、豆腐熏干、白豆腐干、豆腐皮、豆腐脑、豆腐泡、炸三角、酱豆腐、臭豆腐等,还有豆汁、麻豆腐、血豆腐……几百年来,老北京民间有无数个制作豆腐的作坊,简称豆腐坊。由此而形成的有关豆腐的地名有十几个,豆腐胡同、麻豆腐胡同、豆腐池胡同、豆腐巷、大豆腐巷等。马尾丝细而坚韧,穿入豆腐,怎能提起来呢!于是用以表示某人、事、物没法提了。
冻豆腐---没法拌。冬天,老北京人家的看家菜是大白菜和冻豆腐,冻豆腐特别受北京人的喜爱,什么时候想吃用凉水拔化了用它熬白菜、炖肉、鱼汤豆腐、涮锅子都行,用筷子夹起一块冻豆腐您先得慢慢的吸食豆腐蜂窝里的汤汁那味道美极了,而且冻豆腐嚼起来劲道好吃。冻豆腐不能拌着吃,“拌”与“办”同音,指事情没办法而言。
炒葱---瘪啦。说起炒葱,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葱爆羊肉,北京人会吃 ,用火锅剩下的羊肉片做这道菜再合适不过了。羊肉配葱入菜,吃起来鲜香,不失为寒冬饮食的一项好选择。葱加热一炒,就瘪。于是借以说人窘了、困住了等意思。
奶茶铺的炕---窄长。满族先世原无奶食之习。后来谛构满族共同体时将许多蒙古族人编入满洲旗,随着收来的蒙古族人日多,以后又编成蒙古八旗。自此,满、蒙古二族人共同生产和生活,满族人学会了吃奶茶。满蒙旗人入关后,北京商界为应旗人生活之需,有人在街上开设奶茶铺,售奶和奶制品。奶茶铺店堂狭窄,只可顺窗搭一窄长的炕,宽度只容一人坐,长度则可同时列坐十数人或更多。于是奶茶铺的炕就以狭窄而长为突出的特征。奶茶铺的窄长炕,给北京人极为深刻的印象,认为以此比喻物体太窄而无宽是最恰当的,于是形成了这句老北京歇后语。北京最后一家关闭的奶茶铺是西城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南的“香薷轩”,停业于1940年。“喝!这倒好!奶茶铺的炕啊!”意思是讥讽这个东西过于窄长。
篇9:老北京俗语谚语
管拉屎不叫拉屎,叫蹲坑儿。
管孙子不叫孙子,叫孙贼。
管老流氓不叫老流氓,叫老泡儿。
管外行不叫外行,叫棒棰!
管生气不叫生气,叫搓火儿!
管见人不敢说话不叫见人不敢说话,叫杵窝子!
管没有良心不叫没有良心,叫操蛋!
管专家不叫专家,叫大拿!
管接吻不叫接吻,叫打喯儿!
管寻开心不叫寻开心,叫逗闷子!
管耍贫嘴不叫耍贫嘴,叫逗咳嗽!
管走了不叫走了,叫颠儿!
管到此为止不叫到此为止,叫打住!
管丢面子不叫丢面子,叫跌份儿!
管小孩儿哭不叫小孩儿哭,叫掉金豆子!
管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不叫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叫发小儿!
管恶心不叫恶心,叫硌应!
管等着不叫等着,叫候着!
管虚情假意不叫虚情假意,叫假招子!
管吝啬不叫吝啬,叫抠门儿!
管开玩笑不叫开玩笑,叫开涮!
管丢脸不叫丢脸,叫露怯!
管扔下事情不管了不叫扔下事情不管了,叫撂挑子!
管明白的事不叫明白的事,叫门儿清!
管脸皮薄不叫脸皮薄,叫面软!
管长本事不叫长本事,叫能个儿!
管小气不叫小气,叫鸡贼!
管仗义不叫仗义,叫局器!
管瞧瞧不叫瞧瞧,叫喽喽!
管快点不叫快点,叫麻利儿!
篇10:关于老北京俗语谚语
锅炮鱼---干死的。北京旗人用称作锅炮鱼的小干鱼炒胡萝卜酱,这种干鱼先晒干后放在锅里干炮,炮成比枯木还干。炒菜时将干鱼放在油内炸。因鱼太干,炸之即酥。北京话说某人行为或语言使别人太下不来台,语言过于生硬而使人难堪之类的意思为“干”。“干人”一词是说给人难堪。“干”可作动词用,例如“他这一句话真能把人‘干’死”。针对这种场合,北京人就用“锅炮鱼”这句歇后语,还可以这样说“锅炮鱼怎么死的?干死的!”
三十晚上吃饺子---没有外人。该过阴历年了,三十晚上吃完团圆饭,全家人就忙着包饺子。老规矩此时不许串门、走亲戚。到了子夜新旧交替、更岁交子。大伙就开始吃饺子了。这时候家中是没有外人的。由此产生了这句歇后语。“几位都别走,随便聊。您瞧咱们这可是三十晚上吃饺子――没有外人呀!”
厂甸的糖葫芦---串上了。旧京的春节厂甸,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厂甸的风车、大糖葫芦更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春节时卖大糖葫芦的小贩们把一个个山里红串在一根根长长的荆条上,忙得不可开交。此语借用串糖葫芦,形容人们为了某些事情串通一气。“怎么着,这事就瞒着我一人儿,你们几个可真是厂甸的糖葫芦――串上了”。
不敢(擀)---那是煎饼。北京人喜欢面食,烙饼、煎饼、春饼、糊饼等等。饼从做法上说,一般有两种:一是烙饼,一是煎饼。前者要用擀面杖或者手压,把面团擀成圆形,放在饼铖里烙制,如馅饼,大饼、烧饼等等;后者用面糊直接浇在容器上,摊成圆形成饼,如煎饼果子等,不用擀,借用谐音有此歇后语。比如:“你敢打这赌吗?” “切,不敢?不敢那是煎饼!赌就赌!”
你这人怎么跟炒肝儿似的---没心没肺。炒肝儿是北京的传统小吃,是由白水杂碎改良而成;白水杂碎以切成小块儿的猪肠、肝、心、肺加调料用白汤煮就,由于不讲究佐料,制作简单,日久不受欢迎。于是店主将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儿”。
【经典有趣老北京俗语谚语合集(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关于孝顺的俗语谚语有哪些2022-12-29
俗语谚语歇后语2022-07-24
《蒲柳人家》的教学设计2022-04-30
小学常用俗语谚语2023-03-01
人际关系的俗语或谚语2022-05-08
关于描写心情的俗语谚语2023-08-17
努力工作的简短的俗语谚语2023-04-17
长城的俗语谚语2023-09-11
俗语谚语2022-09-25
谚语俗语5000条202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