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全糖不加冰”为你分享10篇“浅谈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谈成人英语学习现状”,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浅谈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谈成人英语学习现状
【论文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 文化差异 成人英语学习
【论文摘要】本文从英汉语言结构,民族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思维差异两方面分析成人英语学习现状,旨在通过分析目前英语普及趋势,成人学习英语的困难,对应对社会需要出现的成人学习中诸多困惑提出一些启发。
对比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科。这门学科的形成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近30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我国,对比语言学近十多年来才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
一、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1.英汉语言历史比较
全世界语言分为七大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的历史起源于第5世纪中叶,到现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英语是拼音文字,是欧洲语言中词汇量最丰富的一种语言。汉语历史较英语历史长得多,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汉语是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
2.英汉语言本质比较
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看,英语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而汉语却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所谓综合型语言, 是指这种语言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意义 (格,数,时等)。英语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之所以说具有综合型的特点, 是因为英语中名词有单复数形式, 动词有时态、语态形式; 在现代英语中, 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不要求性、数、格方面一致了;同时句子的词序也逐渐地固定下来, 与汉语句子的词序也基本相似,按主、谓、宾排序。所以,我们称现代英语是正在不断由综合型语言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所谓分析型语言,是指这种语言中的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或词序等手段来表示。
3.英汉句子结构比较
英语语言由于外在形式上是拼写文字, 其句法结构要求严格, 整个句子以“主语+谓语”为基础,通过从句、不定式短语、介词短语和独立主格等语法结构,使句子不断地拓展延伸。英语注重“形合”,这使得英民族比较喜欢逻辑分析性的思维方式。汉语语言在形式上是表意的方块字,追求的是文本的整体表达效果, 讲究行文流畅,重在表意,节奏感强,不太重视句法结构的连贯性和严密性。其特点是意合,这是汉民族受哲学整体观影响的结果。
二、英汉文化对比分析
当前,文化对比主要从三个角度开展。一个从语言国情学的角度,研究词语的文化内涵; 一个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分析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此外,文化对比还涉及非语言交际的领域,相应的学科叫体距学和体语学。
词的涵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比如,汉语中“政治”一词难以译成适当的英语, 在多数情况下,译成“politics”, 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意。因为,“politics” 的涵义之一是:“采取欺诈和不正当的手段搞政治活动”(《新编韦氏大学词典》);“在一个集团中进行策划, 搞阴谋” (《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在选择合适的英语词时,可以根据汉语上下文,把“政治”这个词译为“political activities”(政治活动),“political work”(政治工作)或“political study” (政治学习)等。
篇2:浅谈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谈成人英语学习现状
三、东西方思维差异对成人英语学习的负面干扰
成人学习英语不仅是另一种语言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另一种文化体系的适应,对另一种思维方式的适应。研究表明,人类母语保护系统形成越完善,接受外语的内在阻力越大。成年学习者的对比分析能力虽然较强,但他们的逻辑思维已经较完善,语言和思维习惯都已经较为固定,学习语言时在可塑性方面已不如年幼的学习者。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学习外语难的原因。
1.词义理解困难
英语中有大量的抽象名词,难以用完全对应的汉语来表达,英语还有丰富的虚化手段,比如前后缀;而汉民族见长于形象思维,喜欢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其词语也没有形态变化。成人英语学习者常常感到英语词义非常晦涩和费解,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帮助理解记忆。英语介词及介词短语多,可以用来表达虚泛的意义。汉语中介词多时由动词演变而来,数量远不及英语。因此,学习者常常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介词,不能灵活掌握运用英语介词。
2.各种从句掌握不牢
英语重形合,句式结构呈主从扣接式;汉语重意合,句式结构呈流散铺排式。成人学习者往往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造成的句式特点,学习从句时会顺着汉语的思维,按照汉语的句式结构特点来理解记忆英语各种从句,从而使得他们所输出的英语从句违背了英语的语言规则。
3.把握不住英语语篇结构特点
由于不同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其语篇组织结构也会因文化而异,因思维方式而异,尽管很多成人学习者掌握了英语语法规则,但因缺乏对英语语篇组织规律的认识和敏感性,阅读时便无法清楚地理解英语语篇结构,从而大大影响其理解的准确性;而在写作时,受隐伏型思维方式的影响,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以暗示或明示。常常会无意识地把汉语的语篇组织规律迁移到英语中去。
4.翻译写作时中式英语较多
翻译从表面上看是将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但就其实质来说则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是两种思想倾向的转换。而成人英语学习者在翻译或写作时,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实际上受到了汉式思维的限制,因为思维是语言转换的基础,思维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根深蒂固的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时不在。不少人没有意识到或忽视了不同民族思维上的差异,没有作出相应调整,用汉式思维方式对英语语言进行操作,中式英语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四、结束语
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其思维模式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 这种差异是形成英汉两种语言形态特征差异的根源。语言体现思维方式, 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体现, 通过对比分析,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的内在规律,从而习得更加地道的英语。其次,成年英语学习者的自身特点和成人英语教学的对象在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层次不一、要求各异。在英语学习中,成人学习者若能根据其特定的社会环境需要,针对习得语言,效果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篇3:从英汉语言对比看当前大学英语学习的误区
从英汉语言对比看当前大学英语学习的误区
因对英汉语言特点缺乏了解,不少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陷入了误区.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重视声音,以听、说带动读、写;在单词记忆中要注意词汇的语法功能;英语句子中的.连接手段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作 者:朱恒 ZHU Heng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 年,卷(期): 18(1) 分类号:H31 关键词:英语学习 英语 汉语 语言比较篇4:浅析语言学习中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
浅析语言学习中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言学习母语正迁移 母语负迁移
论文摘要: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的母语会对二语习得产生独特的影响,因此在语言的学习中,要针对其特点,采取对应的方法。英汉对比教学和学习能有效地降低语言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更好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1引言
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会不可避免地对学习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母语和二语之间的相似之处会促进语言的学习,此现象为母语正迁移;而不同之处将阻碍语言的学习,此现象被称之为母语负迁移。学习者要有意识地发挥其有利的影响,降低其不利影响。因此英汉对比研究对二语习得是非常必要的。
2英汉对比学习的理论依据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会产生迁移作用,这是被语言学家所证实的事实。Odlin这样定义语言迁移,它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由学习者先前习得的语言和目标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引起。语言之间的相似之处有助于二语的习得,这种影响称之为正迁移,而语言之间的差异会阻碍二语的习得,称之为负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先前习得的语言,一般是母语,已经有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牢固的基础,这一特点给二语习得带来的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负面影响是语言学习者有效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重要方面。因此英汉不同之处的对比就变得尤为重要。
3英汉对比的方面
3.1本体对比
3.1.1大小写方面
在汉语中,我们不用考虑汉字的大小写,因为汉字不存在大小写的区别。而英语的字母则不同,有大小写之分。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由于大小写概念不强,母语的不区分大小写的印象又很深,因此很容易在此方面出错。英语中一个句子的首字母是必须要大写的,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书名等。
3.1.2标点符号
英汉语在标点上有些是不同的,如句号的写法。英语是一个实心的圆点,而汉语是一个圆圈。汉语中有书名号,英语中用引号,或斜体不加标点。汉语经常使用逗号,直至一个大句子完成,英语中一句话完后,就必须用句号。而且在相同的位置上,英汉语的标点使用也不相同,如书信的称呼后,英语里用逗号,汉语中用冒号。
3.2词法对比
3..2.1名词可数性对比
汉语中的名词没有可数与否的问题,而英语中则分可数与不可数名词。因此,在区分词的可数性时,往往受母语的干扰。如汉语中可以说“一件行李”“几件行李”,“一张纸”“一个面包”。这些都可以被看做可数的,加上量词。而在英语中“luggage”“paper”“bread”都是不可数名词。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学习者要打破汉语中名词的这些属性,建立起新的知识框架。
3.2.2动词及物性对比
英语中的实义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它们在用法上是有区别的,及物动词可以直接跟名词或代词做宾语,不及物动词后要加上介词后才能跟宾语。这是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实义动词时要牢记的语法。而汉语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可以直接跟上宾语。如“我等他”,“等”在汉语中是及物动词,“你”可以直接放在其后。英语中的对等词“wait”则是不及物动词,如果想表达同样的意思,需要在宾语“you”前加上介词“for”,即“Iwaitforyou”。 3.2.3形容词等级的对比
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的构成,在词后加“er”和“est”,二是两个音节以上的多音节形容词的构成,在形容词前加“more”和“most”。而汉语中没有音节的概念,所以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都是在形容词的'前面加“更”和“最”。并且有些形容词在汉语中是有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如“更优秀”“最优秀”,而在英语中,对等词“excellent”没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在这些词上,要特别记忆,不要受汉语的负迁移影响。
4.句法对比
4.1主谓一致
英语中在构成句子时,谓语动词要求必须和主语单复数保持一致,如第三人称单数时,一般现在时的谓语动词要加“s”。而汉语中,主语的单复数时使用的谓语动词都是一样的,如“他写作业”和“他们写作业”,在谓语动词“写”上是看不出主语的不同的。英语中动词后面的人称代词要求用宾格,如“askhim”,而不能用主格“he”,在汉语中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在数和格上,一定要和汉语区分开,要特别考虑这些方面的不同,通过对比进行掌握。
4.2句子成分的位置
4.2.1状语成分
虽然英汉语中句子的主要结构是一样的,都是主+谓+宾。但是构成句子的各种词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位置却是不尽相同的。汉语中一般把时间状语放在句子最前面,如“昨天,我们去看了电影”,而在英语中则倾向于把时间状语放在句末,如“Wewenttoseethefilmyesterday”。有些词的位置是必须注意的,如汉语中我们说“我非常喜欢音乐”。程度副词“非常”放在被修饰动词“喜欢”前,而英语句子中,“verymuch”一般都是放在句末的。
4.2.2定语成分
在英语中,短定语前置,长定语,一般是定语从句,后置。而汉语中,不论定语的长短,一律前置。这会使学习者在使用定语时,不符合汉语习惯的长定语,就会被拆分成短句来表达。在碰到长定语时,学习者应避免使用短句表达,改用定语或其他从句,这样既符合英语习惯,也提高了句子的水平。
5结语
在英语学习中,采用英汉对比的方法既符合学习者理解力和认知力强的特点,又可以通过对比加深记忆力,弥补他们记忆力下降的不足。同时通过英汉对比,就可以加大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这正如吕叔湘所说:“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可见,英汉的对比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篇5:英汉对比语言学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英汉对比语言学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英汉语言对比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语法以及语篇结构上的对比,探析了英汉语言差异对于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并提出了教学对策.
作 者:王静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刊 名:内江科技 英文刊名:NEIJIANG KEJI 年,卷(期): 28(8) 分类号:H3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 英语写作 词义 语法 语篇结构篇6:通过对比英汉语言结构谈大学英语中长句的翻译
通过对比英汉语言结构谈大学英语中长句的翻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已说出或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定义为翻译.翻译在教学实践中颇具优势.英译汉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通过上下文推断语境意义的能力.本文将通过对比英汉语言结构谈一谈大学英语中长句的翻译技巧--分译法.
作 者:王芳芳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大学英语部,吉林・长春,30022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3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翻译 翻译技巧 分译法篇7: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比如,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虾。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正如上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总的说来,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 (或称个人本位),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此外,英美文化受宗教的影响比较大,而儒家思想则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看英汉谚语的异同
一、 价值观念
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体现了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谚语“Punctuality is the politeness of kings(守时乃帝王之理)”以及“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受其影响,汉语谚语中有着极其浓厚的人伦本位色彩,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汉语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的功能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人伦本位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人们比较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肝胆义气和自然形成的责任意识。人伦本位也体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国家”,因此有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崇高的集体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
二、宗教信仰
基督教是英美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文化。谚语“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或佳节难逢)”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圣诞节是基督教国家最盛大的节日,具有独特的宗教文化蕴义。节日期间,人们常用此谚语劝人们对别人的吵闹和大吃大喝要忍着点,不要太在意;同时也劝谕人们把握机会,送送东西或帮助穷困的人,行救困济贫之善举。在中国借节日之机大行善事并不多见。基督教国家此风盛行,,也许是因为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之故。再如,谚语“Merry in Lent,and you’ll live to repent(四旬斋结婚,悔恨终生)”这一说法源于四旬斋(Lent)这一宗教节日:节日期间,基督教徒素食苦行,把斋期当作赎罪的神圣日子,因此人们认为斋期会给人带来厄运。英语谚语中,具有宗教文化代表性的词,如cross和God的运用就很常见。例如,谚语“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中,cross一词指的就是耶酥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谚语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具有宗教色彩的cross一词在英语谚语中的用法很多,又如:“The cross on his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his clothes(十字挂胸前,鬼魅藏心间)”。此外,英语谚语常用God来指代“人类的主宰”,例如,“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人们需要啥,上帝就给啥)”,“God he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主者)”,等等。宗教文化在英语中留下了浓重的痕迹。《圣经》是犹太人和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一部圣书(The Great Book),他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经文化。英语谚语中,有不少是来源于《圣经》的。例如,谚语“Every heart has its own ache(各人有各人的苦衷)”就是来源于《圣经旧约箴言》中的“Every heart knoweth his own bitterness”一句。再如,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语出《圣经创世纪》关于夏娃(Eve)在伊甸园偷迟智慧果(即禁果),惹恼上帝耶和华的故事。又如,谚语“When the sun rises, the disease will abate(太阳东升,疾病减轻)”也是出自《圣经》:据说犹太人的始祖阿伯拉罕(Abraham),他脖子上本来挂着一块宝石,病人只要看它一眼,便立即痊愈。阿伯拉罕死后,上帝便把这块宝石放到了太阳上。谚语“You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财神)”同样也是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Mommon是财神,Spenser和Milton都把财神作为贪财、吝啬的化身。此谚意思是说“信神者不能贪财,必须在虔诚和世俗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虔诚和世俗是互不相融的”。以上这些谚语与《圣经》中的说法或教义息息相关。宗教(以基督教为住)在英美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相比较而言,中国虽然也有佛教、道教等教派,但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占主导地位。即便如此,汉语谚语中也有不少是与宗教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谚语“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等就与佛教有关;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则与道教有关。
三、审美习惯
由于不同民族受其民族个性的影响,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情绪。在这一点基础上,中西方对周围的事物价值认识不同。特别明显的是在英汉谚语中,虽然都常常借用动物来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但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情色彩和认识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特别值得说的是Dog一词。因为今年是狗年。应该说西方国家特别是说英语的国家比我们更爱狗。在英美国家,人们喜欢养狗,因此常以Dog来自称或互称,却不含卑劣之意。狗在英美国家还有着“人之良友”(Man’s best friend)之美称,故英语中有诸如“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日),”Barking dog seldom bite”(嘴硬者手软),”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等说法。其中大部分不含贬义;而在中国,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娘养的”,“狗东西”,“狗改不了吃屎”等,人们在对狗好象没有什么好感。甚至今年招聘单位提出不要属狗的,虽然是就业歧视,但至少反映出人们对狗的不好印象。在对待年龄问题上,英美人与中国人的态度可谓大相径庭.在英美国家,年龄成为极具代表性的隐私之一,人们对于年龄讳莫如深。英语谚语“You can’tan old dog new tricks(年愈花甲不堪教)”就带有对年老的悲观和无奈色彩。在中国传统的排资论辈观念上,老年人常与老资格、老经验联系在一起,称呼上就有老王、老李等,从这层意义上讲,年老在中国逼供内不完全是一件憾是事,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语中就有“莫到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说法。英中审美习惯的不同还体现在谚语比喻修辞格中喻体选择的差异上。例如,英谚“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the net”与汉语“抓到篮子里便是菜”、英谚”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与汉谚“挂羊头,卖狗肉”、英谚”Love me,love my dog”与汉谚“爱屋及乌”、英谚”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与汉谚“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等等,其喻体的选择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汉民族的不同审美习惯。
四、历史文化
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起历史文化北京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其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英谚“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 hear the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汉谚“说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英谚“Love is blind ”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 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 (别称 the blind god ),其对应的汉谚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英谚”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类似于汉谚“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英谚”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类似于汉谚“要倒贩槟榔到广东”,二者虽然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国靠近产煤地的一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盛产槟榔。此外,英语和汉语之间虽近似的谚语,但两者之间一方是来源与生活,另一方来源于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直接对号入座。例如,”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近似汉谚“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前者来源于生活,后者却来源于神话。又如,“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 类似于汉谚“别占着茅坑不拉屎”,前在和来源于《伊索寓言》故事,后者却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再如,英谚”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类似于汉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后者却是来源于历史传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在这悠悠岁月中沉积了许多读具中国特色的封建时代的文化产物,因此,不少谚语与这一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例如,“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自古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等,这些谚语由于来源于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没有相对的英语谚语,这也是汉语谚语的一大特色。
结束语
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必须建立在多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宜先按照原文的预期了风格进行直译,然后附加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词语,点出其寓意。此外,在可能情况下还应仔细琢磨译出语的结构及措辞,并用对等的译于入语进行翻译,以达到传神传韵、形似神似,使谚语放射出原有的光彩。
篇8:浅析从隐喻看文化:英汉俗语修辞审美观对比
[论文关键词] 隐喻 俗语 修辞 审美观
[论文摘 要] 英汉俗语的隐喻修辞对比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本文试图从无生物、有生物、爱情观和宇宙观的角度进行英汉隐喻修辞的对比,以求由一斑而窥全豹的修辞审美效果。
1.引言
隐喻(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orn),意为‘a transfer of a meaning’,在汉语修辞学中它又被称作暗喻。陈望道先生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说过:“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其实迄今为止所讨论的“隐喻”,“实际上是不同层面的语言现象”(徐鹏,)。传统修辞学主要将修辞看作是词汇的转用,故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主要指词汇层面上的语言使用现象。“相互作用理论”则是在句子层面上讨论本体与喻体之间在词义上的相互迁移和相互影响。“认知隐喻理论”则从认知的角度将隐喻放置在文化层面上予以探讨,试图说明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所独到的隐喻性的认知方式。“语法隐喻理论”似乎同样关注隐喻文化属性,但与认知隐喻理论不同的是,语法隐喻理论更多的是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何种语言形式表达的。因此本文主要是从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与metaphor的角度来对比英汉中的“隐喻”。
汉学中的修辞学渊源流长。《易.乾.文言》提出“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陈望道(2010)也提出“意与言会,言随意遣”的论述,他还引用了唐彪《读书作文谱》中的修辞观点:“说理之辞不可不修;若修之而理反以隐,则宁质毋华可也。达意之辞不可不修;若修之而意反以敝,则宁拙毋巧可也”。杨先生继而还提出了修辞的三个境界,即“记述的境界”、“表现的境界”和“糅合的境界”,同时指出了修辞学的功能最终所能达到的三个层面:确定意义、解决疑难、消灭歧视。
中英文隐喻中的美学都面对两种审美境界:一是人为的美化,正如古典美学中的“错彩镂金”(华丽或浓艳);二是发乎自然的创作的朴素修辞,即“初发芙蓉”(朴素或自然)(王一川,),这两种隐喻形式不乏出现在大量的日常习语中。
2.关于大自然无生物的隐喻
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逐步积累起来的。语言的产生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表达思想,语言的发展是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逐步认识而不断发展的。法国布留尔(1985)说过:“原始民族的语言永远是精确地按照事物和行动呈现在眼睛里和耳朵里的那种形式来表现关于它们的观念”。这种具象性的原始思维是人类各民族在历史早期共同的思维方式(徐鹏,2007)。人类对外部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从感性到理性的逐渐发展过程。在说明未知的或不熟悉的事物时,人们总喜欢根据事物的相似性或相近性,用已知的或熟悉的事物来进行类比,从而形象地感知新事物。在表达抽象的概念时,人们也往往借助形象的比喻以达到感性的认识。因此比喻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3.关于大自然有生物的隐喻
如同汉语中众多与动物有关的俗语、成语、谚语一样,英语中也有大量有关有生物构成的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自然界的有生物同样会给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带来相似或相近的联想。
4.隐喻修辞中的爱情审美观
隐喻在爱情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最多。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宗教环境不同,不同民族语言的隐喻方式和喻体使用也不同(徐鹏,2007)。在表达爱情时,有的民族喜欢用“花”,如“莲花”、“芙蓉”、“月亮”等来比喻女子的容貌,而有的民族却喜欢用“水”、“玉石”、“小动物”或其他自然物体来隐喻。
汉语中表男女相思和爱情的: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此处的借“晴”比“情”);谢榛的《四溟诗话》:“黄蘗向春生,苦日随日长。”又曰:“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又如:“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此“丝”实为“思”)”;再如:“杀荷不断藕,莲心已复生。”有广东民谣云:“雨里蜘蛛还结网,想晴惟有暗中丝。”以“晴”喻“情”,以“丝”喻“思”;“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汉语中表亲情的:《子夜歌》:“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此“梧子”乃“吾子”也。)”;“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懊侬曲》:“我有一所欢,安在深閤里;梧桐不结花,河由得梧子。”《读曲歌》:“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十期九部果,常抱怀恨生;然灯不下炷,有油那得明。”(此“油”乃“由”之意)。
汉语中表示友情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西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宋陆凯《赠范晔诗》)。
汉语中表女子容颜和身姿体态的:“浓妆呵,娇滴滴擎露山茶;淡妆呵,颤巍巍带雨梨花(乔孟符《扬州梦》)”;“桃脸儿通红,樱唇儿青紫,玉笋纤纤不住搓(《董西厢》)”;“面如满月尤白,眼似秋水还清”;“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污泥而不染,婷婷净植”。
英文中的情感隐喻观:‘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Robert Burns)’(我的爱人似已朵红红的玫瑰。);‘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Marry in haste, repent at leisure.’(匆匆结婚,慢慢后悔。);‘Where there is great love, there are always miracles.’(有爱,便会有奇迹。);‘At the touch of love everyone becomes a poet.’(每一个沐浴在爱河中的人都是诗人。);‘Life is the flower for which love is the honey.’(生命如花,爱情如蜜。);‘You make my heart smile.’(我的心因你而笑。);‘Love’s tongue is in the eyes.’(爱情的话语全在眼睛中。)。
5.隐喻修辞中的政治观与宇宙观
《易.乾.文言》中的“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就充分说明了汉学中的一种修辞观点。《论语》十四《宪问篇》云:“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左传》成公十年云:“《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礼记》三十二《表记篇》云:“情欲信,辞欲巧。”汉学中修辞强调“天人合一”,而西学往往天人二分,在基督教中上帝用语言创造了一切,上帝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可是亚当的子孙道德沦丧,违背了和上帝的契约,于是上帝引发洪水毁灭人类。英语里有很多反映这方面的习语,如‘Olive branch(橄榄枝)’象征和平,‘before the Flood’(指圣经诺亚Noah时代的大洪水,现在用来比喻“很久以前”、“远古时代”)。
6.结语
汉语的俗语修辞从形式上看大多比较工整,用词精妙,音韵对称,节律有序。而英语修辞特点在于手段形象,借代较多,利用隐喻和夸张来达到其语用目的。英汉俗语修辞中隐喻的共同特征都是建立在自身的深厚文化背景基础之上,因此在欣赏其文学美学价值时,同时也欣赏了他们背后的灿烂文化,正好起到了‘kill two birds with one tone(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效果,这正是我们研究英汉俗语修辞及其美学价值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pp: 62.
[2]列维.布留尔[法].(丁由译).原始思维.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pp:150.
[3]王一川.修辞论美学:文化语境中的20世纪中国文艺.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徐鹏.修辞和语用:英汉修辞手段语用对比研究.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pp. 154.
[5]杨树达.老清华讲义:中国修辞学.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pp:001.
[6]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7]阎文培.现代汉英俗俚语对比研究(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篇9:从英汉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方文化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方文化
委婉语作为人类交流语言的组成部分,是世界各种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同时委婉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委婉语,它们既有同又有异.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英汉委婉语的`差异,揭示出揭示了这一语言现象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对委婉语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铺平道路.
作 者:陈彦彦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刊 名:安徽文学(评论研究)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7 “”(12) 分类号:H3 关键词:语言 委婉语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篇10:从英汉习语对比分析看英汉文化的差异
从英汉习语对比分析看英汉文化的差异
本文首先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习语进行了比较,进而归纳了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的差异.
作 者:张铁辉 ZHANG Tie-hui 作者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刊 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 年,卷(期):2006 8(3) 分类号:G04 关键词:英汉习语 对比分析 文化 差异★ 英语毕业论文题目
★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
【浅谈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谈成人英语学习现状(推荐10篇)】相关文章:
如何在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中渗透文化教学2023-09-20
浅谈中职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对策2023-10-27
色彩论文开题报告2022-07-22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精选2023-08-12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实践的辨证关系探析2024-03-16
网络道德研究综述的论文2023-02-01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2024-02-06
英语专业论文2022-04-30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论文2023-01-17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评语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