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原文及练习题

时间:2022-12-20 08:00:1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空城计原文及练习题(共5篇)由网友“szu2007”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空城计原文及练习题,希望大家喜欢!

空城计原文及练习题

篇1:空城计原文及练习题

关于空城计原文及练习题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9.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3分)

10.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3分)

11.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12.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 。(3分)

13.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3分)

14.“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的意思是 。(3分)

15.诸葛亮最后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他为什么不退?(3分)

16.从诸葛亮使空城计这一招上你得到什么启发?从司马懿中计这一点上你又得到什么启发?(3分)

篇2:空城计课文原文

空城计课文原文

【原文】

空城计

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城计》,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的步骤,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这节课的整体设计。

一、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步,说教材。

《空城计》一文位于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体裁为文言白话小说。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语言简洁明快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而在本单元中,因为主要以文言名著节选为主,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方法和技巧。具体到《空城计》,则着重关注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性格的塑造。

二、接下来,说学生情况。

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对于历史演绎小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三国的故事对他们来说更不陌生,因此,从学生已知的故事中学习小说的文体知识,会更易入手。同时,面对学生熟悉的故事情节,拓展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3、情感与价值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 说佳作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小说细节把握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教学难点:对文中诸葛亮三次笑声的理解,学会借助神态描写探究人物内心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现状,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工具书的运用,扫清阅读障碍;培养学生在阅读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给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2、谈话法;

例如:

(1)本文中描写了几次诸葛亮的笑,各自有什么含义?

(2)司马懿是真的害怕城中有伏兵,方才不敢进城而撤军的吗?如果不 是,又是什么原因让他止步不前呢?

3、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 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勾画圈点法,分组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

七、说教学过程

1、导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2、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梗概。

注意下列字词: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弄清文中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4、鉴赏 。 再读课文,思考:

(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 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

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 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 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

5、分析总结,结合文章,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的性格特征。 明确: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司马懿疑自负、老谋深算、刚愎自用。

篇3:《空城计节选》阅读原文

《空城计(节选)》阅读原文

阅读《空城计》片段,答题。(10分)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面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面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面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个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⑴选段原著是,作者是。(1分)

⑵用“‖”将选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出小标题。(2分)

A、B、

⑶解释加点字意思。(1分)

遂止住三军。吾已令兴苞二个在彼等候。()

⑷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2分)

带点词语抓住人物描写,写出了。

⑸“见了如此模样”指。(2分)

⑹《空城计》这个故事为我们塑造了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名言有,与他有关的故事还有、。(2分)

篇4:空城计原文及翻译

空城计原文及翻译

空城计原文及翻译

第三十二计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原典】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①;刚柔之际②,奇而复奇。

【注释】

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

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全句意: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

疑惑。

②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

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

名为解。解,险难解除,物情舒缓。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

【按语】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古人按语说: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汹惧。以张守归圭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筑城墙用的夹板和立柱)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圭日:“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铤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阵寇百姓多反。铤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座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铤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篇5: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2]  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下面是空城计罗贯中原文翻译,请参考!

原文

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翻译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诸葛亮的士兵问道:“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他说:“兵法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如果是司马昭和曹操的话,我是绝对不敢实施此计的.”

神奇的极光阅读理解附答案

铜奔马正名阅读理解附答案

朝天曲阅读理解附答案

现代阅读理解附答案

快递是阅读理解附详细答案

论续书的不可能阅读理解附答案

保护森林阅读理解附答案

擦鞋合同的阅读理解附答案

新年话惜时阅读理解附答案

仙人掌阅读理解附答案

空城计原文及练习题
《空城计原文及练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空城计原文及练习题(共5篇)】相关文章:

信念·极力·拼搏阅读理解附答案2023-07-19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阅读理解附答案2023-06-19

文化遗产阅读理解附答案2022-09-12

北京的城市布局阅读理解附答案2023-09-02

谈自制力阅读理解附答案2023-04-02

断腿鹭鸶阅读理解附答案2022-10-18

荣誉与耻辱阅读理解附答案2023-02-16

室语阅读理解附答案2022-08-18

穿过岁月的白发阅读理解附答案2022-08-25

小学语文优质教学设计2022-11-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