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学的有关知识考点(共10篇)由网友“龙山校花西小八”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二物理学的有关知识考点,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高二物理学经典概念
一、经典力学(运动定律)
你可能已经听过艾萨克·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并制定基本运动定律的故事。 虽然故事部分是伪造的,但有一些道理。 1687 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 Principia ),这是第一本阐述运动或经典力学基本定律的书。 在这本书中,牛顿提出并解释了经典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
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运动物体将以相同的速度保持运动,除非物体受到外力作用。
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F = ma)
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时,第二个物体对第一个物体施加相等且相反的力。
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是当你想到它时,这些力学定律在日常生活中是清晰的。 在平坦的表面上,球将保持静止,除非有人踢它,或风吹它。 在山坡上,重力作用于它并使其滚落下来。就力而言,我们都明白被 30 公里/小时移动的足球撞击的速度与被相同速度的汽车撞击的情况不同。 物体的质量会对力产生影响。 最后,我们都明白,如果我们打一堵墙,我们可能会打破我们的手。 我们可能会猛烈地撞墙,但是墙壁会施加相同而相反的力量作为回报,哎哟,疼死啦。
二、电磁学
什么是光? 如果不谈论电磁学这是一个统治宇宙的 4 种基本力量之一,就不可能理解这个简单的问题。 电磁学研究在整个宇宙中某些类型的物质中发现的电子所产生的力。 某些类型的物质,例如在磁铁中发现的化合物,具有对一些物质粒子产生力作用的特性。这些化合物会对其他『带电粒子』施加能量,这就是为什么磁铁会吸引回形针而不是手指。由电磁场携带的力由光子携带,光子有时像波一样,有时又会表现的像粒子一样。
这些可能会让你感到困惑,但是你要需要了解的是电磁辐射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可见光,阳光、灯光本身是一种电磁辐射。其他类型的电磁辐射如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无线电波等,和可见光其实都是一种东西,只是频率不同罢了。
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常使用移动车辆的类比来描述。 假设你在一辆行驶速度为 60 公里/小时的汽车上,垂直向上扔一个球。 相对论有助于解释这样一个事实,即对球的发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从你自己的角度来看,在车内,你向球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球在重力作用下延一个直线直上直下回到你手中。
从站在车外的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球实际上随车前行走了一个抛物线轨迹。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可以扩展到更大的尺度:例如,地球目前正以每小时 10 万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但由于相对性,我们感觉并不像那样。
20 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时,广义相对论得到了扩展。 在他的着作中,爱因斯坦推理了光的『绝对速度限制』,无论相对性如何都不能超过的速度。
让我们做个思想实验:
你在空间中间静止,有一个光源在附近,静止不动。这时测量光线经过你的速度,您测量的光速为每秒 30 万公里。
然后你进一步做这个实验。这次让光源现在以 每小时 10 万公里的速度向远离你的方向推离。这时再测量光速,你会发现光速仍然是 30 万公里每秒,而不是理所当然的 20 万公里每秒(30万公里每秒 - 10万公里每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违反直觉的结果? 只有一个听起来很疯狂的解释:对于运动的物体时间会变慢!
四、热力学
热力学研究热量,能量和机械功的关系。 热力学围绕 4 个定律(不是 1 - 4,而是 0 - 3 )。 热力学定律源于对热量作为运动的基本解释。
热力学第零定律——如果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每一个都与第三个热力学系统处于热平衡(温度相同),则它们彼此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学形式的表现。
热力学第二定律——力学能可全部转换成热能,但是热能却不能以有限次的实验操作全部转换成功 (热机不可得)。
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不可达到但可以无限趋近。
在原子水平上,我们所认为的『温度』实际上是指原子运动。 例如,在炎热的一天,太阳光激发地球大气中的原子迅速振动。 这种振动带来能量,传递到我们的皮肤,让我们感到温暖。
此外,通过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可以预测宇宙的最终结局——『热寂』,即宇宙中所有其他形式的能量都转化成了热能,而且温度处处相同——宇宙变成一潭死水,不过不用担心,这还需要很多年才会发生。
篇2:高二政治的重点知识考点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
2.分配客体:个人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料)
3.必然性:(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优越性(作用):(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2)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3)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地位: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1)所有制基础:个体私有制(2)分配主体:个体经营者(3)分配客体: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4)同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篇3:高中现代物理学知识
高中现代物理学知识
原子核物理
属于物理学分支。
它是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变化规律,获得射线束并将其用于探测、分析的技术,以及同核能、核技术应用有关的物理问题。
粒子物理学
粒子物理学研究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微观世界,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在很高的能量下,这些物质相互转化的现象,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迄今,人们已认识到构成物质的最小组成为三种粒子:轻子、夸克、媒介子。通常被认为自然界最小的结构单元,已知物质最小的结构单元是夸克和轻子。
作用在物质上的所有的力可归结为三种:引力、强力、统一的电弱力。
传统上将力分为四种: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
上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发现弱力和电磁力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它们是一种事物的不同侧面,统称电弱力。
相对论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创立,依据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结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物理科学。
量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了从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的重大飞跃。
19,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说,直接推动了量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证明了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
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和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第一个数学描述——矩阵力学。
1926年,奥地利科学家提出了描述物质波连续时空演化的偏微分方程——薛定谔方程,给出了量子论的另一个数学描述——波动力学。
后来,物理学家将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统一起来,统称量子力学。
如何能够提高高中物理成绩
课前预习: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前预习可以捋顺课本知识结构,明确重、难点。听课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听课的效率。
学会听课:对于高中物理学生往往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听课。听课不仅要听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体会老师的思维方法,学习老师是如何运用物理规律和概念的,并努力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对于习题课,不能只注意题目的答案,而应注重知识的掌握、规律的运用,特别是自己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应集中精力加以解决,此时正是自己长知识、长见解、提高水平的时候。在习题课上还应注意学习老师是如何审题、如何捕捉题中关键字眼提炼物理模型的、如何进行过程分析及不同过程之间如何联系、书写的格式等。
学会记笔记:记笔记不是学习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笔记更多的是应反映出对自己的警示和自己学习的体会,有时在书中或题中简单的几个字或是一个符号就可完成,若因记笔记而影响听课和思考则得不偿失。
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没有知识的记忆,学习过程就会处处碰壁,困难重重。
不耻下问:及时解决疑难问题,轻装上阵。
认真对待作业:包括独立完成作业及作业下发后要及时改错,改错尤其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动手实验:开动脑筋完成课本中的小实验,你会受益匪浅。
学会积累: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篇4:高二物理学霸笔记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1.曲线运动
(1)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质点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
(2)曲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轨迹: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一方弯曲,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曲,圆周运动的轨迹总向圆心弯曲等.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①等时性;②独立性;③等效性.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分解原则: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分解,物体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
3.平抛运动
(1)特点:①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②只受重力作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2)运动规律: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①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O,以初速度vo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
②由两个分运动规律来处理。
4.圆周运动
(1)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①线速度: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大小v=s/t(s是t时间内通过弧长),方向为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
②角速度: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大小ω=φ/t(单位rad/s),φ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方向在中学阶段不研究.
③周期T,频率f---------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
④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大小
〔注意〕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在分析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力情况时,千万不可在物体受力之外再添加一个向心力.
(2)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大小恒定,角速度、周期和频率都是恒定不变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大小也都是恒定不变的,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
(3)变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方向都发生变化,不仅存在着向心加速度(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且还存在着切向加速度(方向沿着轨道的切线方向,用来改变速度的大小).一般而言,合加速度方向不指向圆心,合力不一定等于向心力.合外力在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充当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合外力在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
5.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公式: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的运动
①基本方法: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即F引=F向得:
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或计算.
②天体质量M、密度ρ的估算:
(3)三种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v1=7.9km/s,它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
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4)地球同步卫星
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这种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且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即T=24h=86400s,离地面高度
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着.
(5)卫星的超重和失重
“超重”是卫星进入轨道的加速上升过程和回收时的减速下降过程,此情景与“升降机”中物体超重相同.
“失重”是卫星进入轨道后正常运转时,卫星上的物体完全“失重”(因为重力提供向心力),此时,在卫星上的仪器,凡是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的均不能正常使用.
【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表达式:F合=ma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
FN=mg+ma.
(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N=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7.处理连接题问题----通常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
篇5:高二物理学的内容是什么
一.高二物理学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章 静电场
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2、库仑定律
3、电场强度
4、电势能和电势
5、电势差
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7、静电现象的应用
8、电容器的电容
9、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第二章 恒定电流
1、电源和电流
2、电动势
3、欧姆定律
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5、焦耳定律
6、电阻定律
7、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8、多用电表
9、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电阻
10、简单的逻辑电路
第三章 磁场
1、磁现象和磁场
2、磁感应强度
3、几种常见的磁场
4、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
5、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6、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课题研究 霍尔效应
附录 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
第四章 电磁感应
1、划时代的发现
2、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3、楞次定律
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5、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
6、互感和自感
7、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第五章 交变电流
1、交变电流
2、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3、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4、变压器
5、电能的输送
第六章 传感器
1、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2、传感器的应用
3、实验:传感器的应用
附录 一些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要点
二.怎么学好物理
上课用心听讲。上物理课的时候一定要跟随老师的思路,不要心思开小差,对不懂的可以在课堂上或下课后请教老师弄明白。
做好学习笔记。可以将上课的主要内容、复习遇到的问题等全部记录在笔记好,以便复习。
准备好学习资料。物理学一定要买一定的课外学习资料进行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内的学习;同时,学习资料也不宜过多,避免消化不了。
多请教老师同学。对一些自己不会解答的题目,一定要虚心请教老师和同学,直到弄懂,且要将不做解的题做成复习题集,以随时练习。
要弄清楚物理知识结构。要系统的掌握物理知识结构,将零散的知识给串并起来,并通过做题综合运用知识。
要做总结归纳。定期将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可能通过综合运用进行一定的反推,从而达到打实物理基本的目的。
注意事项:
在学习时要多做题,进行巩固
对实验题,要通过实验进行深入理解。
篇6:高一化学知识考点
高一化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考点一:化学实验安全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考点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八个字“不增、不减、易分、复原”。
◎考点三:离子的检验
一般来讲,阳离子的检验需选择合适的阴离子,阴离子的检验需选择合适的阳离子,并要求具有特别的明显现象。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检验试剂及其添加顺序,以避免干扰离子的干扰。
◎考点四:化学计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
(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
(4)溶质质量分数(W)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
◎考点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
(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律,如500mL的容量瓶。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2)配制步骤,所用仪器及注意事项
具体要做到:移量要精确,溶解要安全,冷却要充分,洗涤要洁净,定容要准确,混合要均匀。
(3)误差分析
由公式知,凡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或使溶液体积增大的操作,都会使c偏低,反之偏高。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考点一:熟记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分类
【注意】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4)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
◎考点二:胶体知识总结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 nm)。
2.常见胶体
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4.胶体的提纯:渗析法
胶体的提纯:渗析(用半透膜);胶体与浊液的分离:过滤(滤纸)
5.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利用丁达尔效应。
6.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盐卤点豆腐
②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明矾、Fe2(SO4)3溶液净水
④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
⑥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⑦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⑧纳米技术与胶体
◎考点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注意要点】
(1)电解质不一定导电,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2)非电解质不导电,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3)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离子,否则不属于电解质,如CO2、NH3、Cl2等物质的水溶液虽能导电,但它们并不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电解质。
【归纳总结】
强化记忆盐、碱溶解性
钾、钠、铵盐、硝酸盐都易溶;
硫酸盐不溶铅和钡;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微溶物有四种;强碱都易溶,Ca(OH)2是微溶。
【说明】
(1)四种微溶物是指Ag2SO4、CaSO4、MgCO3、Ca(OH)2。
(2)AgCl、AgBr、AgI、BaSO4及微溶的CaSO4、Ag2SO4都难溶于稀强酸。
15个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学会提出问题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不会提出(发现)问题也就不能主动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水平低下。
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是在对事物进行全面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正向和逆向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它具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下面介绍中学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方法一:逆向思考,提出问题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对某些化学事实从反向进行思考,改变某一或某些化学事实的叙述方式,变正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从逆向提出问题。例如,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提出“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的反应是否一定为化学变化?”问题。
方法二:觉察异常,发现问题
该方法通过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过程中的“异常点”,从而有针对地提出问题。由于“异常点”中往往隐含许多问题,所以,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异常之处发现问题。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用容器盛装固体物质,容器的口总是向上的,而在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发生装置中的试管管口却是要略微向下倾斜,这是为什么?
方法三:善于对比,发现问题
化学事实往往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对不同的事物或化学事实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事物间的不同提出有关问题。氧气和臭氧均为只有氧元素组成的单质,那么,“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其性质是否一样?”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方法四: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具有某种属性的物质往往有多种,而且某种物质通常具有多种属性(如用途)。课本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对有关事物的属性全部罗列。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穷追不舍,发现问题。如,课本中有谈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里说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那么,“除了分子之外,还有那些微粒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哪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吗?哪些物质是有原子组成的?哪些物质是有离子组成的?金属中含有自由电子,那么金属是有那些微粒组成的呢?
方法五: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实际生产生活中存在许多化学现象,其中隐含许多化学知识,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如“油库为何要严禁烟火?”“干燥的夏天为何常见鬼火现象?”等等。
上面介绍五种常见的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途径,掌握这些途径,将有助于发现问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利用以上途径,经常问一问、想一想,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会加工
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获取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对信息加工的重要方法有:1)类比法;2)比较法;3)质疑等。
第一、学会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类或两个事物之间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识所作出的一种推断。它既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如在学习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时,抓住该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7个,从而类推出它们的单质及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具有与Cl2与及其化合物相似的化学性质,同时卤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从上到下逐渐增多,所以化学性质还存在着递变性和特殊性,重点掌握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和哪些性质是递增,哪些性质是递增,其余的性质就是相似性了。从而顺利实现对卤素其他元素对应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和掌握。
第二、学会比较
比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对立比较、差异比较和对照比较等。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属于对立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这些概念内部间的对立面来比较,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实现记住一个就掌握另一个的一箭双雕的效果。又如对易混淆的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概念,要抓住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有那些。从而掌握这两个概念。
第三、学会质疑
质疑就是追问为什么,或者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已有的事物,达到对化学事实的深层理解。学会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正向、逆向思维等活动来实现。它具有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常见的途径能和方法有:
1)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提出问题;
2)观察事物的异常点,发现问题;
3)对不同事物做对比,发现问题;
4)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5)联系实际,大胆质疑;
6)探求因果,弄清关系;
7)改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问题,等。
三:学会阅读
阅读和观察一样,也是感知化学事实、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会不会阅读、研读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到所感知信息量的多少、深浅以及学习效率等。
第一、学会速读
速读主要是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通过速读,对课本知识的内容和逻辑结构作粗步了解,并明确所需感知事物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为精读提供“物质基础”。重点在于精读。
第二、学会精读
精读在于研究速读过程中所感知的化学事实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深化对本节知识内容和逻辑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所有的重点知识如化学概念、原理等的阅读,都必须做到精读。对这些内容所涉及的字、词、句甚至段等都要精研细读,反复推敲,从而掌握所学内容的精髓。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种微粒”是概念的外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是概念的内涵。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分子保持的是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同时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不是所有能保持化学性质的微粒都是分子,也可能是原子等,明确这些对化学的深入学习很重要。
第三、读思结合
阅读教材,仅停留在“读”的基础上是不够的,只“读”不“思”,仅能获得化学事实的表象知识,而对于深深隐含在表象内部的、深层次的知识往往就无法感知,从而影响对化学事实的全面深刻的感知。因此,要边读边思,注意对表象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问题、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将表象的知识与相关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深化,确保深入全面的掌握。例如,在阅读初中有关氧化反应内容时,课本在列出硫、铁、碳等与氧气反应后,提出“我们把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在这里为什么指“与氧反应”而不说“与氧气反应”?“氧”是否就是氧气?如果不是,那么“氧”指的是那些物质等?如果能够这样深入去分析,就能更加深入地掌握氧化反应的概念。
此外,阅读的同时要兼顾动笔,作好读书笔记,记录阅读过程中所提炼出来的内容如教材的逻辑结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和疑点内容以及学习体会(如突破难点的方法、有哪些创新的记忆方法等),以利于下阶段的学习。
四、特别技巧
1、你必须记一些知识。化学是文科性质非常浓的理科。记忆力在化学上的作用最明显。不去记,注定效果差!
2、找一个小本本,专一记录自己不会的,以备考试前强化记忆。考前复习,当然要复习自己易错的知识点和没有弄清楚的方法,
3、把平时做过的题,分类做记号,以备考试前有选择地再看一眼,要重视前车之鉴,防止“一错再错”。
篇7:高一化学知识考点
高一化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考点一:化学实验安全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考点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
(4)溶质质量分数(W)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
◎考点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
(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律,如500mL的容量瓶。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2)配制步骤,所用仪器及注意事项
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4)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
◎考点二:胶体知识总结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 nm)。
2.常见胶体
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4.胶体的提纯:渗析法
胶体的提纯:渗析(用半透膜);胶体与浊液的分离:过滤(滤纸)
5.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利用丁达尔效应。
6.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盐卤点豆腐
②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明矾、Fe2(SO4)3溶液净水
④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
⑥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⑦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⑧纳米技术与胶体
◎考点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注意要点】
(1)电解质不一定导电,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2)非电解质不导电,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3)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离子,否则不属于电解质,如CO2、NH3、Cl2等物质的水溶液虽能导电,但它们并不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电解质。
【归纳总结】
强化记忆盐、碱溶解性
钾、钠、铵盐、硝酸盐都易溶;
硫酸盐不溶铅和钡;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微溶物有四种;强碱都易溶,Ca(OH)2是微溶。
【说明】
(1)四种微溶物是指Ag2SO4、CaSO4、MgCO3、Ca(OH)2。
(2)AgCl、AgBr、AgI、BaSO4及微溶的CaSO4、Ag2SO4都难溶于稀强酸。
15个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学会提出问题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不会提出(发现)问题也就不能主动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水平低下。
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是在对事物进行全面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正向和逆向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它具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下面介绍中学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方法一:逆向思考,提出问题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对某些化学事实从反向进行思考,改变某一或某些化学事实的叙述方式,变正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从逆向提出问题。例如,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提出“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的反应是否一定为化学变化?”问题。
方法二:觉察异常,发现问题
该方法通过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过程中的“异常点”,从而有针对地提出问题。由于“异常点”中往往隐含许多问题,所以,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异常之处发现问题。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用容器盛装固体物质,容器的口总是向上的,而在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发生装置中的试管管口却是要略微向下倾斜,这是为什么?
方法三:善于对比,发现问题
化学事实往往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对不同的事物或化学事实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事物间的不同提出有关问题。氧气和臭氧均为只有氧元素组成的单质,那么,“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其性质是否一样?”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方法四: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具有某种属性的物质往往有多种,而且某种物质通常具有多种属性(如用途)。课本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对有关事物的属性全部罗列。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穷追不舍,发现问题。如,课本中有谈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里说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那么,“除了分子之外,还有那些微粒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哪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吗?哪些物质是有原子组成的?哪些物质是有离子组成的?金属中含有自由电子,那么金属是有那些微粒组成的呢?
方法五: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实际生产生活中存在许多化学现象,其中隐含许多化学知识,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如“油库为何要严禁烟火?”“干燥的夏天为何常见鬼火现象?”等等。
上面介绍五种常见的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途径,掌握这些途径,将有助于发现问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利用以上途径,经常问一问、想一想,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会加工
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获取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对信息加工的重要方法有:1)类比法;2)比较法;3)质疑等。
第一、学会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类或两个事物之间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识所作出的一种推断。它既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如在学习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时,抓住该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7个,从而类推出它们的单质及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具有与Cl2与及其化合物相似的化学性质,同时卤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从上到下逐渐增多,所以化学性质还存在着递变性和特殊性,重点掌握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和哪些性质是递增,哪些性质是递增,其余的性质就是相似性了。从而顺利实现对卤素其他元素对应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和掌握。
第二、学会比较
比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对立比较、差异比较和对照比较等。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属于对立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这些概念内部间的对立面来比较,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实现记住一个就掌握另一个的一箭双雕的效果。又如对易混淆的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概念,要抓住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有那些。从而掌握这两个概念。
第三、学会质疑
质疑就是追问为什么,或者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已有的事物,达到对化学事实的深层理解。学会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正向、逆向思维等活动来实现。它具有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常见的途径能和方法有:
1)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提出问题;
2)观察事物的异常点,发现问题;
3)对不同事物做对比,发现问题;
4)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5)联系实际,大胆质疑;
6)探求因果,弄清关系;
7)改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问题,等。
三:学会阅读
阅读和观察一样,也是感知化学事实、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会不会阅读、研读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到所感知信息量的多少、深浅以及学习效率等。
第一、学会速读
速读主要是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通过速读,对课本知识的内容和逻辑结构作粗步了解,并明确所需感知事物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为精读提供“物质基础”。重点在于精读。
第二、学会精读
精读在于研究速读过程中所感知的化学事实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深化对本节知识内容和逻辑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所有的重点知识如化学概念、原理等的阅读,都必须做到精读。对这些内容所涉及的字、词、句甚至段等都要精研细读,反复推敲,从而掌握所学内容的精髓。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种微粒”是概念的外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是概念的内涵。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分子保持的是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同时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不是所有能保持化学性质的微粒都是分子,也可能是原子等,明确这些对化学的深入学习很重要。
第三、读思结合
阅读教材,仅停留在“读”的基础上是不够的,只“读”不“思”,仅能获得化学事实的表象知识,而对于深深隐含在表象内部的、深层次的知识往往就无法感知,从而影响对化学事实的全面深刻的感知。因此,要边读边思,注意对表象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问题、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将表象的知识与相关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深化,确保深入全面的掌握。例如,在阅读初中有关氧化反应内容时,课本在列出硫、铁、碳等与氧气反应后,提出“我们把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在这里为什么指“与氧反应”而不说“与氧气反应”?“氧”是否就是氧气?如果不是,那么“氧”指的是那些物质等?如果能够这样深入去分析,就能更加深入地掌握氧化反应的概念。
此外,阅读的同时要兼顾动笔,作好读书笔记,记录阅读过程中所提炼出来的内容如教材的逻辑结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和疑点内容以及学习体会(如突破难点的方法、有哪些创新的记忆方法等),以利于下阶段的学习。
四、特别技巧
1、你必须记一些知识。化学是文科性质非常浓的理科。记忆力在化学上的作用最明显。不去记,注定效果差!
2、找一个小本本,专一记录自己不会的,以备考试前强化记忆。考前复习,当然要复习自己易错的知识点和没有弄清楚的方法,
3、把平时做过的题,分类做记号,以备考试前有选择地再看一眼,要重视前车之鉴,防止“一错再错”。
篇8:《桃花源记》知识考点
《桃花源记》知识考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 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
(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 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都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篇9:高二地理书的期末总知识考点
数字地球定义:
信息化的地球—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将有关地球上每一点的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人们可以快速、形象地了解地球上的任何一点、任何方面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梦想。
通俗地讲,就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环境的时空变化装人电脑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并使之限度地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
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要在电子计算机上实现数字地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诸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这其中主要包括: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高性能计算能力。
1、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
一个数字地球所需要的数据已不能通过单一的数据库来存贮,而需要由成千上万的不同组织来维护。这意味着参与数字地球的服务器将需要由高速网络来连接。
在Internet流量爆发性增长的驱动下,远程通信载体已经尝试使用10G/S的网络,而每秒1015byte的因特网正在研究中。相信在21世纪将会有更加优秀的宽带高速网供人们使用。
2、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
20世纪的遥感卫星影像,在卫星遥感问世的20多年分辨率已经有了飞快的提高,这里所说的分辨率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指影像上所能看到的地面最小目标尺寸,用像元在地面的大小来表示。
3、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空间信息是指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据统计,世界上的事情有80%与空间分布有关.空间信息用于地球研究即为地理信息系统。为了满足数字地球的要求,将影像数据库、矢量图形库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三库一体化管理的GlS软件和网络GPS,将在21世纪十分成熟和普及。从而可实现不同层次的互操作,一个GIS应用软件产生的地理信息将被另一个软件读取。
4、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
数字地球将需要存贮1015字节的(Quadrillions)信息。美国NASA的行星地球计划EOS一AMI上天,每天将产生1000GB(即1TB)的数据和信息,1米分辨率影像覆盖广东省,大约有1TB的数据,而广东才是中国的1/53。所以要建立起中国的数字地球,仅仅影像数据就有53TB,这还只是一个时刻的多时相的动态数据,其容量就更大了。目前美国的NASA和NOAA已着手建立用原型并行机管理的可存贮1800TM的数据中心,数据盘带的查找由机器手自动而快速地完成,相信在21世纪,还会有新的突飞猛进。
5、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
可视化是实现数字地球与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没有可视化技术,计算机中的一堆数字是无任何意义的。数字地球的一个显著的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了数字地球以后,用户戴上显示头盔,就可以看见地球从太空中出现。
6、高性能计算能力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地球上发生的许多事件、变化和过程又十分复杂而呈非线性特征,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变化大小不等,差别很大,只有利用高速计算机,我们今日和跨世纪的未来,才有能力来模拟一些不能观测到的现象。利用数据挖掘(DataMining)技术,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分析所观测到的海量数据,从中找出规律和知识。
“数字城市”:
从广义上说,是通过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建立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科技信息系统、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等子系统,通过发展信息家电、网上教育、远程医疗,建设信息化社区,最终实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信息化,高中英语。
“数字化社区”: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数字技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相联结的社区。这种数字化的网络系统?使社区的管理者与住户之间可以实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现代网络浏览器的先进性以及多态的表现性,加上各种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而营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区。
“地球村”: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数字地球”的产生,“缩小”了我们生活的空间,“缩短”了我们联系交往的时间,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成为一个全球性、同时性的“地球村”。
“数字化生存”:
我国IT界有关人士这样描述未来普通人的数字化生存状态:宽带将代替电话拨号的窄带方式成为家庭和外部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单芯片技术产生的数字产品会不断丰富、满足用户高品质数字化生活的需要。所有产品通过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联成一体并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资源共享以及自动化控制。
数字农业:
又叫智能农业、精细农业等,是把数字地球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系统。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集约化。
篇10:高二英语期中的知识考点概括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重点难点
1.Nobody knew that it was going to be different from other planets going to be different from other planets going round the sun.
going round the sun 为现在分词短语定语,表示一般的动作。 Eg: Men breaking the law will be punished. 现在分词短语,也可表示进行的动作
2. Weather life will continue on the earth for millions of years to come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is problem can be solved.
for millions of years to come 中不定式to come 作定语,与前面的名词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Eg: She is the last person to tell lies.
3.The problem was that the earth became violent because it was not clear whether the solid shape was to last or not.
The problem was that …, that 引导表语从句,that 只起连接作用,无意义,但不能省略。 Eg: The trouble is that we are short of money.
4.As the earth cooled down, water began to appear on its surface.
as conj. 随着,在…期间;由于,因为;尽管,即使;当…的时候;像…一样 5. That made it possible for life to begin to develop.
it 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不定式to begin to develop. Eg: He thinks it’s his duty to help others.
★ 高二作文指导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物理教学总结
【高二物理学的有关知识考点(共10篇)】相关文章:
高三化学上学期教学计划2022-09-21
地理高二期末考试范围及复习建议2023-06-02
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教学总结2022-04-29
高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2023-01-16
我的高三教学反思2022-11-27
高二人文地理成绩提高不了怎么学2022-07-21
高中学习计划书2022-05-04
高二作文分析2022-10-19
高二物理下学期个人工作计划2023-11-30
高二地理的复习误区20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