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胜令,胜胜令曹勋,胜胜令的意思,胜胜令赏析((共11篇))由网友“喵叔”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胜胜令,胜胜令曹勋,胜胜令的意思,胜胜令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胜胜令,胜胜令曹勋,胜胜令的意思,胜胜令赏析
胜胜令,胜胜令曹勋,胜胜令的意思,胜胜令赏析 -诗词大全
胜胜令作者:曹勋 朝代:宋 体裁:词 梅风吹粉,柳影摇金。渐看春意入芳林。波明草嫩,据征鞍,晚烟沈。向野馆、愁绪怎禁。过了烧灯,醉别院,阻同寻。琐窗还是冷瑶琴。灯花�乱玻�拥春寒,掩闲衾。念翠屏、应倚夜深。
篇2:声声令/胜胜令,声声令/胜胜令无名氏,声声令/胜胜令的意思,声声令/胜胜
声声令/胜胜令,声声令/胜胜令无名氏,声声令/胜胜令的意思,声声令/胜胜令赏析 -诗词大全
声声令/胜胜令作者:无名氏 朝代:宋 体裁:词 未怕飞燕似轻盈。
篇3:声声令/胜胜令,声声令/胜胜令章�P,声声令/胜胜令的意思,声声令/胜胜令
声声令/胜胜令
作者:章�P 朝代:宋 体裁:词 帘移碎影,香褪衣襟。旧家庭院嫩苔侵。东风过尽,暮云锁,绿窗深。怕对人、闲枕剩衾。楼底轻阴。春信断,怯登临。断肠魂梦两沈沈。花飞水远,便从今。莫追寻。又怎禁、蓦地上心。
篇4:《心胜》读书笔记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军队的建设密不可分。读完金将军的书之后,首先被金先生广阔的视野、犀利的文笔、磅礴的气势所震撼,其次对强军梦思考的也很深。在我看来,心胜一书就是基本在指导我们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军队的建设密不可分。读完金将军的书之后,首先被金先生广阔的视野、犀利的文笔、磅礴的气势所震撼,其次对强军梦思考的也很深。
在我看来,心胜一书就是基本在指导我们如何实现强军梦。如果一个人想变得强,首先应该清醒的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有缺点,弥补自身缺点,让自己的各个方面都变得很优秀,另外需要了解别人,只有跟别人比较才能知道自身情况。对自己的认识可以根据自身过去发生的事进行总结,对于了解别人,需要从别人所做的进行判断。当我们知己知彼,必然"心胜"。如果"心胜",强军梦将不再是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也将进入新的阶段。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直有着优良传统的部队,从1927年建立,经历过无数的风雨,承担了建立新政权、维护国家安全等等系列责任。《心胜》中也回顾了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战争的事例。在每次遇到挫折或者是艰难,中国人民军队所迸发出的巨大战斗力都让人难以忘怀。所折射的就是现在解放军的核心价值: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些是解放军经历过无数磨难后留下的军魂。在战争年代,我军能够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最主要原因是群众基础雄厚,这也是解放军又叫做人民子弟兵的原因。在历史上,中国也有屈辱的历史,回忆甲午海战莫不让后人痛心疾首,面对国家衰败,统治者无能,关键是在于"心败"了,从内心中害怕了洋枪洋炮。对自己和侵略者没有很好的认识。
在当下国际情况瞬息万变情况下,我们只有平靠着优良的传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创新。我们有很多缺点会使得我们在现代化战争中处于劣势。就例如《心胜》中提出的几点,我国空军的空降兵部队发展受到传统步步为营的传统思维限制,无法在战争中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在例如我国的技术理解力跟不上,这是由于对先进技术的掌握不够,战略眼光不够犀利等等很多问题。
本书中也列举了很多其他国家的军事典型事例,在这些事例或有胜利或有失败,但是这都是为我们提供一种横向对比的材料,让我们更加了解对手以及对别人失误的总结。
通过对本书的理解,我认为要想实现强军梦,必先心胜,心胜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优势传统的继承,是对自己充分认识以及充分的了解对手。要有一种新的战略视野,把握住国家最核心的利益,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战略研究。继续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继续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篇5:胜保简介
胜保
胜保(?—1863),字克斋,满洲镶白旗人,苏完瓜尔佳氏,清朝大将。
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举,历任詹事府赞善,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光禄寺卿,1852年(咸丰二年)任内阁学士,以敢于上疏言事闻名。
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挺进湖南,清军当之者糜,将士死伤枕籍。南中国的起义烽火已成燎原之势。胜保为此忧心忡忡,上奏清廷,陈述时务。他痛感太平军自“起事以来,未尝挫衄,视官兵如儿戏”,而清军则“日久暴师,钝兵挫锐”,清王朝已面临从海疆到畿辅,“在在堪虞”的地步。(《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五册第284—290页)年末,太平军直逼重镇武汉,胜保又向清廷奏陈筹防之计,认为武汉四面受敌,势必不守,“揆敌所向,首在金陵”,疏请于长江沿岸加筑炮台,控制江面,以防太平军顺流东下。他还指出:“非得其人以策驭之,则士气不能振”,(《胜宫保奏议》)字里行间,流露出与太平军周旋为己任的决心。清廷感到局势日益危急,极力网罗济世之才,以为胜保满腹经纶,且有力挽狂澜之志,遂令其驰往河南,到钦差大臣琦善处差遭受用从此,胜保离文就武,踏上了军旅之途。
1853年3舟,琦善,胜保等急匆匆带领临时调集起来的万余马步卒抵达河南境内时,太平军已经攻破南京,并进占镇江、扬州。清廷命胜保以帮办军务的身份,赶赴扬州战场。4月,胜保自领一军,驻扎在扬州西北的司徒庙。这时,胜保与主帅琦善之间,就如何迅速夺回扬州,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发生分歧。胜保力主乘太平军立足未稳,强攻破城。而琦善却认为江北大营初建,将士未习战阵,胆气不壮,主张采取围而待毙之策。在清廷一再催促下,几次攻城都因各部步调不一,协同不灵而吃了败仗。在琦善心目中,胜保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文士,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加上竟敢当面争议,更使琦善不快。5月,太平天国北伐军长驱“扫北”,清廷急令琦善在陈金绶和胜保二人中,选一人带兵北上堵截。琦善乘机把胜保打发走了,拨给他1900兵丁。胜保领一军星夜离扬赴皖,尾追北伐太平军。
北伐军在皖、豫进军神速,6月下旬在巩县境内渡过了天险黄河。胜保率部紧追,也未见北伐军踪影。7月上旬,北伐军驻止怀庆(今沁阳),开始围城攻坚。这时,胜保才急匆匆赶到,参加了怀庆攻防战。胜保等部到达怀庆前线后,对北伐军形成了反包围,由于交战双方兵力相当,攻守互见,形成对峙状态。胜保部防卫怀庆东南地域,眼见无力吃掉北伐军,而其余清军更是畏蒽怯战,胜保无奈,一改初衷,彷效琦善在扬州城下作战策略,采取围困之术,以防北伐军撤围而去。结果,在这里相持两月之后,北伐军还是在清军眼鼻子下,树起“胜保免送”的大木牌,主动撤怀庆之围,乘虚蹈隙,从垣曲进入山西境内。在怀庆围困北伐军的各部清军,有的撤出战斗,返回原驻地,有的观望迁延,不敢恋战,唯独胜保率部尾随。清廷深感胜保卖力,特授为钦差大臣,节制各部清军。胜保感恩之下,更是昼夜追击,不遗余力,一路跟到洪洞,企图阻遏北伐军北上通路。北伐军闻讯,立即改北行为东进,又把胜保部甩在后边,进入太行山区,直抵临掐关下。胜保得悉北伐军改向,有奔袭保定、天津之讯,乃兼程前进,一直跟踪到天津以西的杨柳青一带。北伐军旋于静海,独流筑城立寨,固守待援,因双方都是疲惫之师,未有激战。12月间,胜保部袭击北伐军营垒,遭败绩,副都统佟鉴等战死,胜保遂不敢轻易言战,一面向清廷要求增援,一面防北伐军离营他走。
清廷见胜保独力难支,派参赞大臣僧格林沁率军前出,合围北伐军。僧格林沁的职位和威望都超过胜保,两帅合师,顿生忌心,以此结怨。
时值隆冬,北伐军饥寒交加,又不闻援师前来接应,乃于1854年2月上旬,弃静海、独流南下,胜保与僧格林沁二军紧追不舍,于阜城击毙北伐军主将吉文元。在此之前,太平天国北伐援军已从安徽出发,经江苏北部直入山东,4月间进抵临清,与北伐军会师在望。清廷严令,若临清北伐援军进入直隶境内,惟胜保是问。胜保即提师南下。由于北伐援军内部意见不一,占临清后再未北上,反而沿原路南撤,胜保部未经激战,一直追击到丰县黄河边。北伐援军溃败后,胜保又挥师北上,于5月间与僧格林沁部围北伐军于东光县连镇。
北伐军未得援军北上败讯,即于连镇分军,由李开芳率劲骑600余,昼夜兼程,南下接应。胜保即率余骑紧追不舍,直抵山东高唐城下。从6月至次年3月,9个月间,胜保“亲督将士,冒死攻扑数十次,几乎无计不施,迄未奏效,”在“百战之余,凶狡无比”(胜保致绵愉等人信,咸丰四年闰七月初三,《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五辑,第211—213页)的北伐军面前,已计穷智尽。而僧格林沁军于连镇亦屡攻不下,后以水为兵,连镇顿成泽国,北伐军无法再守,导致营破兵败,统帅林凤祥被俘。清廷对胜保大失所望,于1855年3月下令僧格林沁移师高唐,并拿问胜保,解交邢部治罪。昨天是战场统帅,今日却成了阶下囚,胜保一下子从浪尖卷到谷底。
胜保的获罪,由来已久。胜保治军作战,心切气盛,与清廷要员,地方官吏、友军统帅关系不洽。早在1854年秋,山东巡抚张亮基、侍郎王茂荫、给事中毛鸿宾等人就曾向清廷告胜保的状,鉴于军务孔急,胜保独当一面围攻北伐军,清廷当时并未声张,胜保也被蒙在鼓里。等到在高唐久攻无成,传旨拿问后,胜保才恍然大悟。其中,毛鸿宾参他失机、迁延,阻挠、乖谬、疏失、昏愤、欺罔、骄盈、偏私、冒滥、弛纵、骚扰等12条罪状,概括起来是勇于任事,暗于用人,多勇少谋,轻喜易怒,志骄气盈,刚愎忌刻。咸丰帝要胜保“逐款登复”,“若仍有意欺罔,则是自速其死”,“胜保曾蒙渥眷,或亦当知朕之赏罚惟公,原无预存之成见。”(军机处录副档案,原件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可谓威思兼施。牲保押解抵京后,乘审讯之机,接连递上四份“亲供”,洋细追述了率部于河南、山西、直隶、山东境内与太平天国北伐军作战的历程,并对毛鸿宾参奏的12条罪状,逐条进行辩驳,认定“或以是而非,或将无作有,”并宣称:“每当进攻追剿时,未尝稍自矜重,专事帷幄运筹,必身冒矢石,亲督将士奋往争先,出入枪炮锋刃之中,濒于死亡者不知凡几。”(胜保亲供,咸丰五年二月十一日,《清代历史档案史料丛编》第五辑,第219—222页)结果,还是被清廷充军新疆。不久,僧格林沁水淹北伐军最后一个据点山东茌平冯官屯,统帅李开芳被诱执,消除了清廷的心腹之患。咸丰帝感念胜保战功,授予他蓝翔侍卫,任伊犁领队大臣。1856年,胜保被召回内地,令往安徽军营,协勘军政官吏同捻军和太平军作战。
胜保针对捻军组织松散、安土重迁,聚散无常等特点,在豫、皖战场采取了镇压与招抚相结合的方略。1857年6月间,胜保获悉捻军主力张乐行,龚得树等部集中在豫皖交界的三河尖,便联合河南巡抚英桂率军赴淮南前线,经过一个多月的频繁战斗,攻占三河尖捻军大本营,张乐行等率众东撤正阳关。接著招降了踞守霍丘的另部捻军首领张金桂,并挺进正阳关。捻军退往六安。这时,团练头子苗沛霖崛起于淮北,不论清军还是捻军,都不准进入他的势力范围,影响了胜保对捻军的作战。胜保针对苗沛霖急于发财做官的特性,经过几番接触,封官许愿,给银400两,令他参加淮北的攻捻战争。从此,苗沛霖以胜保为靠山,胜保借苗练壮声势,互相勾结利用。
1858年,清廷因胜保“剿”捻十分卖力,授予都统,命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又恢复了昔日威风。这一年他的得意之作是设计招降了称霸于江淮之间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的捻军首领李昭寿。他在给清廷的报告中说:“李昭寿一股凶焰尚炽,查其所领二十四军,海军实有二千五百人,以二十四军计之,众以数万,贼中推为劲卒。前扰江浦即其余党。现又为发逆所逼,窜踞全(椒)滁(州),势极浩大。臣若徒以力争,恐难遽操胜算。幸经臣前次设法羁縻,故李昭寿顿格顽梗之心,现欲输诚纳款,查其禀中所称先献滁州,后图他策,若能尽如所言,则其党羽数万,不为我敌,转为我用,即粤逆之势愈孤,捻逆之气亦夺,淮南皖北指顾肃清,是李昭寿之向背,实为全局之转关。”(《剿平捻匪方略》卷46)胜保于8月19日亲赴清流关,与李昭寿当面密商招降的具体步骤。不久,李昭寿在天长作内应,并向胜保献出滁州,胜保留其众1.7万余人编为“豫胜营”,增加了与太平军,捻军作战的资本。胜保见招抚之策得手,下一步便用狡计离间各部捻军,于1859年掀起了招降捻首的浪潮。胜保派属员公开进入捻军控制的临淮和风阳城内,召开招降纳叛会议,结果,捻军首领张元龙,韩秀峰等相继献城投诚于胜保。接著,受太平天国册封的捻军首领薛之元,也在江浦,浦口投入了胜保的怀抱,对太平天国江北战场起了极为有害的作用。
正当胜保踌躇满志的时候,一些不满于他招抚敌酋之策的政敌,又上奏清廷对他发起攻击,清廷怕他权势过大,难以驾驭,于1860年撒去钦差大臣,从都统降为副都统,令赴河南“剿匪”。旋又因追剿不力,召还京师,改授光禄寺卿文职。这是他从军以后遭到的第二次打击。
1860年9月间,英法侵略军节节向京畿进逼,形势十分危急。清廷令胜保到前线视师。20日,战场已移至通州八里桥一线。主帅僧格林沁分兵迎击侵略军,由胜保率数千步卒在南路迎战法军第二旅。21日上午,英,法侵略军出动步骑兵五六千人,以猛烈的炮火作掩护,直扑清军八里桥大营。正在激战之时,胜保率4000步卒,从定福庄驻地赶往八里桥应援,用抬枪与侵略军展开浴血奋战,枪战两小时,胜保的面颊与左腿为侵略军炮弹片击伤,血流征袍,翻身落马,昏迷不省。部众见主将受伤,顿无斗志,纷纷后撤至八里桥。苏醒后,胜保给军机大臣的信中说:“八载戎行,屡经危险,而卒留此身报效国家。今虽身受重伤,而雄心未已。现在伤处尚不至致命,但使果能早愈,誓灭此贼。”(胜保致军机大臣函,咸丰十年八月初七,《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五册,第107—108页)表达了胜保无意因伤退出军务的意向。10月下旬,清廷分别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反侵略作战的战火暂告熄灭,遂令胜保收集各路散卒及来京参战的部众共得一万余人,令其督练以备调用。
1861年,胜保升任兵部侍郎,又到了直、鲁交界的“剿捻”战场,先后攻取了由捻军控制的丘县、馆陶、冠县,莘县,招降了黑旗军首领宋景诗,令其率部随胜保军中。之后,又率部督办豫,皖军务,同捻军作战。8月,咸丰帝病死于热河承德行宫,由年幼的同治帝继位,清廷中枢为争权爆发了一场激斗。胜保观察形势,不顾清廷禁令,带兵赴热河“奔丧”,决心投靠慈禧;慈禧看中他手握重兵,也想依仗其实力发动政变。胜保上疏,强烈要求“皇太后权宜听政,而于近支亲王择贤而任。”(《清史稿》卷403胜保传)在部分高官支持下,慈禧的政敌肃顺、载垣等被翦除,确立了慈禧、奕诉执政的新格局。在“辛酉政变”中,胜保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又授都统,兼护军统领。可是,慈禧并没有把胜保留在中枢,仍命他赴山东、安徽、河南“剿捻”。
1862年(同治元年)胜保旧部苗沛霖首鼠两端,名为隶厉清军,又与太平军暗中来往,实欲裂地称雄,扬言只有恩师胜保前来方才萝发。此时,太平军已呈颓势,英王陈玉成部局处安徽一隅,苗沛霖为讨好清廷,以图自存,设计在寿州诱擒了陈玉成,派人送到胜保军营。胜保“得陈大喜,克日亲讯,盛设军卫。陈立而不跪,大笑曰:‘尔乃我手中败将,尚腼然高坐以讯我乎?’因历举与胜交绥事。胜大惭,命囚之。”(裘毓麟《清代轶闻》卷6《洪杨轶闻》)清廷令胜保不必献俘京师,乃将陈玉成杀害于河南延津。
在此期间,胜保仍力主对捻军及其他义军首领采取招抚之策,与权威日盛的曾国藩、湖广总督官文、督办安徽军务的袁甲三等坚主镇压的意见相左。曾国藩等认为招抚非善策,归附的义军首领并非真心效忠清廷,从而对胜保产生了恶感。湘军首领胡林翼曾说过:胜保“满腔忌克,其志欲统天下之人,而实不能统一人。在皖中,每战必败,败必以捷闻。其人本不知兵,尤不晓事,自降于贼而美其名曰贼降。盖其一生本领,以熊文灿为祖师,而昏懦刚愎又过之。”(王士元《詅痴偶笔》卷下)以上评论虽不很公正,却代表了湘系的看法。胜保感到多方掣肘,向清军诉述身为“客军”的苦境。清廷“褒其才略,戒其骄愎”(《清史稿·胜保传》),对他已不很信任了。不久,清廷令胜保入陕,督办陕西军务,镇压回民起义。途中黑旗军首领宋景诗率部反戈,与清军相抗。胜保感到兵力不敷,奏请调苗沛霖率军来陕,清廷害怕纵虎出柙,严斥胜保失当,并派兵在途中拦截。从此,胜保噩运临头,从中枢到地方,许多军政大吏纷纷上奏,揭发胜保“骄纵贪淫,冒饷纳贿,拥兵纵寇,欺罔贻误”(《清史稿·胜保传》)等罪状。清廷乘机传旨宣布胜保罪状,削职押解京师,关押抄家,听候审讯。胜保二度拿问,又惶恐又愤懑,在会讯中,他只承认“携妾随营”小事一桩,否认军政大吏弹劾他的各条“罪状”,声称是有意“诬告”,呈诉清廷治诬告者之罪。这样,事情越闹越僵,清廷深感胜保桀骜难驭,已失去了辛酉政变时的作用,遂下决心将他处死。由胜保招降的捻首李昭寿,已官至提督高位,闻讯上奏,愿削官替他赎罪。朝廷中也有人上疏说“胜保有克敌御侮之功,无失地丧师之罪”,要求从轻处理。清廷对此一概不准,在慈禧裁定下,还是把他处死了,假惺惺地说,为了感念其前功,从宽赐“自尽”云云。胜保这位农民起义军的死敌,驰骋疆场、效忠皇室十余年,最后在统治阶级的倾轧中成了牺牲品。
篇6:冯胜简介
冯胜
冯胜(?—1395),明初大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回族。安徽定远人。冯文质次子。
喜读书,通兵法。元末农民纷纷起义,他与兄国用结寨自保,后归附朱元璋义军,从破滁州、和州,拔采石;取太平、镇江、宜兴、绍兴、晋大元帅。兄卒,袭职,为亲军都指挥使,从战鄱阳,下武昌,庐州,取江西诸路。与诸将收淮东、取泰州、湖州、平江,功仅次常遇春,迁右都督。从大将军徐达北征,下山东诸州郡。明洪武元年(1368),兼太子右詹事。引兵取汴梁、洛阳、陕州、潼关,继征山西,擒元右丞贾成,左丞田保保。二年,克凤翔、巩昌,逼临洮,降元将李思齐。三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出西安,破扩廓帖木儿,封宋国公。二十年(1387),拜征虏大将军,讨金山之元将纳哈出,降其众二十万。二十五年(1392),奉命籍太原、平阳民为军,立卫屯田。二十八年(1395),因坐蓝玉案奉召还京(今南京),赐死。
篇7:毕 胜简介
杂色蒙自
作者:毕 胜
一个城市应当有一种色彩的呈现,尤其是在这迷人的秋天。以此来证之蒙自,可谓斑斓驳杂,繁花灿烂。
蒙自是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多为哈尼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地。本来,彩云之南,就赋予云南多彩多色的含意,然而,这蒙自又被认为是“滇南之心”,考证为“一脚踩在北回归线上”的大地。那秋天的景色就可想而知了。
蒙自县城不大,在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上。如同云南大地上到处绿意葱茏、花红叶绿一样,造化钟神秀,自然的厚爱,让人们在这里充分享受着绿色氧吧和天然的美景。那天,在蒙自恰遇一场秋雨,被看作城市心脏的南湖,烟雨迷蒙,光鲜清亮,岸边各有特色的亚热带植物,临风沐雨,周围一些近百年的老洋楼,一些古雅而庄重的建筑,浸润在秋意的洗礼之中,自然的风情与人文内涵和谐相融。县城的建设,整洁而讲究,宽大广阔者有八车道、数十里长的红河大道,有一些新颖而巍峨的建筑,比如学校、工业园区、博物馆;精细小者如路灯、雕塑、垃圾桶、行道树的设置等等,体现出城市建设的雅致和品位。从自然的景色看,蒙自与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县治州府一样,四季春色,景色绚烂。
然而,蒙自的历史却让这个边地小城颇富内涵。据考证,蒙自一语来自彝语音译,作为县制,它已有730年的历史。清末民初曾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当年,清政府因中法战争后,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失权辱国条约,其中1887年《中法续议商务专条》中,将蒙自作为中越通商口岸,法国派驻领事。于是有了这“众多第一”: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通商口岸、第一个外国银行、第一个民营铁路。还有,1928年,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蒙自查尼皮村召开。这些近代历史上特有的印记,或沉重或深刻,或冠国中,或闻名于省内,却成就了蒙自的名气。而今,耸立在城市中心南湖一带,有各式洋楼——呈宫殿古式木质结构、两层楼的海关税务司署建筑,曾留下了当年商品经济初期在小地边城中的繁荣景象;也是两层建筑,却有着法式转角风格的砖木结构是哥胪士洋行,曾经营达三十年之久,这个由法国建筑滇越铁路的职员哥胪士开设的洋商行,也是中外经济贸易发展中的一个景象。如今,在秋日的阳光下,这些留存当年历史印痕的建筑,成为来访者们的首访之地。
因开埠而发展,因修铁路而繁荣。当年,第一条民营铁路——个旧到蒙自碧色寨,于1915年修建,留下了富有特色的边地小站——碧色寨车站,设在离县城十多公里的一个山坡。车站建筑也是欧式的,一些辅助的建筑比如大通商业公司、洋行、商店、站房等,设置配套完整,只是长年无人管理有些破败。站台上那只停摆的西式老钟,也是在冷风中飘摇着。
六十多年前,抗战紧急关头,西南联大一批教授从昆明避难于此,这里设有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分校。当年的哥胪士洋行就留存有闻一多教授的故居。陈寅恪、钱穆、金岳霖、潘光旦等名家们当年曾在这里授课读书。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蒙自杂记》中写道:“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像玩具似的……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不消几趟就走熟了。”西南联大的老教授们在这半年时间,让这个最早吹拂商品经济之风的南湖畔,飘出读书声。教授们踩着石板路,留连在南湖边上的西洋风情的老房子里。蒙自,以至于滇南边地,有了新文化的熏陶。当年历史的足迹,成为今天的骄傲,也可以成为一笔财富。蒙自人也许有了较为明确的意识,无论如何,这杂色的蒙自,富有文化历史的蒙自,将吸引更多人的眼光。(人民日报-11-04)
篇8:实胜寺
实胜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实胜寺全名为莲花净土实胜寺,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36)秋,竣工于崇祯三年八月初一,历时三载,是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座正式藏传佛教寺院,也是清军入关前盛京最大的喇嘛寺院。
目录简介建筑布局景点介绍历史沿革收缩展开简介实胜寺是莲花净土实胜寺的简称,因是清太宗皇太极赐建,又称”皇寺“,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是东北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黄教。皇太极当政时,每年正月上旬都到皇寺拜佛。 乾隆皇帝四次东巡均必临皇寺拜佛。
建筑布局实胜寺于崇德三年(1638年)建成,太宗皇太极曾亲主内外诸王、贝勒、大臣及留居沈阳的朝鲜世子参加了落成典礼。清雍正四年(1726年)大修,以后屡加修缮。清朝历代皇帝均对实胜寺十分推崇,皇帝每次东巡都要到实胜寺朝拜,以喇嘛教结交人心,炫耀祖宗功德。乾隆皇帝就曾四次巡幸此寺并咏诗纪事,盛京(沈阳)新上任的大小官员也要到该寺拜佛受印。由于该寺受到皇帝重视,至今保存完好。1984年以来,翻修了大殿玛哈噶喇佛楼、经房,重建了山门、天王殿,新建了10间配房。 实胜寺占地七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整个寺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分为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和大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配殿、玛哈噶喇佛楼、经堂及僧房等,规模宏大,布局严整,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显示出很高的建筑水平。 山门两侧是钟楼、鼓楼,天王殿和大殿之间东西都有配殿,大殿两侧有经房和更衣房,大殿的西南有玛哈噶喇楼。天王殿后有座亭,亭内石碑上以满、蒙、汉、藏四种文字记述了玛哈噶喇金佛的铸造及迁移的经过。 寺内尚有实胜寺碑两块,在寺内前庭东西两侧。东侧石碑前镌满文,后镌汉文;西侧石碑前镌蒙古文,后镌藏文。碑文文字通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寺内原藏有皇太极为寺开光时赐的腰刀一柄及努尔哈赤宝剑,现珍藏于沈阳故宫文物博物馆。
景点介绍黄寺鸣钟
进山门,右边的钟楼内悬挂着一口千斤重的大铁钟,喇嘛按时敲钟报时,钟声浑厚悠扬,全城可闻。伴着钟声,人们晨起迎朝晖,傍晚送夕阳,自有一种怡然安乐之感,这便是过去有名的沈阳八景之一“黄寺鸣钟”。左边的鼓楼内放一大鼓,夜间以击鼓报时辰,声音低沉而远播,依更次而有别。
四体文碑
从天王殿中间大门进去,可以看见左右两座碑亭,亭内各树石碑一通。右侧石碑正面刻满文,背面刻汉文;左侧石碑正面刻蒙文,背面刻藏文:这就是有名的“四体文碑”。碑文详细记述了建寺的始末及殿宇规模、供佛排列等内容,为实胜寺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天王殿为三楹歇山式建筑,殿内“四大天王”彩绘造像栩栩如生,威武刚烈,令人生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中间供奉弥勒佛,弥勒佛背后是护法韦驮。
大殿
大殿是实胜寺主体建筑,殿高十余米,建筑在青砖平台基础上,为五间重檐歇山式,盖黄琉璃瓦边剪边。周围内廊有24根鲜红的明柱,横五楹进三楹。为飞檐斗拱歇山式木架结构,盖着金黄色琉璃瓦镶缘剪边,显得富丽堂皇。大殿正中供奉六尺高释迦牟尼塑像,体态丰盈,面目慈祥。左右供阿难、迦叶、弥勒佛、燃灯佛、莲花生大士、无量寿佛,弥勒佛左边有黄教祖师宗喀巴塑像。上有十八罗汉,下有八大金刚,形态各异,形象生动,具有鲜明个性,均为上乘艺术佳作。殿内雕梁画栋,两根顶梁的柱上绘有金龙盘柱,天棚为藏式风格藻井。天花板上彩绘的极乐世界――佛城,线条细腻,色泽明快,极富感染力。殿内还藏有多种经卷和乐器,亦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大殿西南有一座两层飞檐斗拱歇山式木架结构小楼。这便是玛哈噶喇佛楼,系当初专为供奉玛哈噶喇金佛而修建的,并因此而得名。楼内有玛哈噶喇金佛一尊,传说由元代八思巴亲自主持铸造。寺内石碑记载:“至大元寺主时,有喇嘛帕斯八用金铸护法玛哈噶喇,奉祀于五台山。后请移于沙漠。又有喇嘛夏儿巴忽秃兔,复移于大元裔插汉儿灵丹汗国祀之。我宽温仁圣皇帝,徵服其国,人民咸归。时有喇嘛默儿极,随载而来,上闻之乃命众喇嘛往迎,以礼接至盛京西郊。” 玛哈噶喇,又作”摩诃葛利“,意译为”大黑天"。本是印度崇拜的一种神,传说是大自在天的化身,又说此大黑天为战神,礼祀此神,可增威德,举事能胜。后来,玛哈噶喇被佛教接纳,成为密宗护法神之一。在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又把玛哈噶喇介绍给元朝皇帝,自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命阿尼哥塑此神像后,历代蒙古皇帝都奉此为保护神。此神像曾秘密供奉于山西五台山,后又移至八思巴的故乡西藏萨迦地方供奉,几经转折,至满洲崛起时,又有墨尔根喇嘛载此神像归顺皇太极。因此,此神像历元明两代传至入关的清廷,受到皇太极的'供奉,并专建实胜寺内楼亭供奉此佛像。 玛哈噶喇金佛供在楼上,楼下为葬着盛京默儿极喇嘛遗骸木塔。清帝每次来巡都要拜玛哈噶喇金佛。金佛为站像,双手捧降魔杖,高约一尺二寸,重64.5市斤(过去16两为一斤,整为一千两,故又称“千两佛”),呈古铜色,造型极为生动。建楼时为防止金佛被盗,在楼梯口加锁两道,并下设大翻板,以禁人踏入。金佛1946年被盗,现佛像为1990年的泥塑品。楼的下层有佛塔一座,里面葬有默尔根都尔吉喇嘛遗骨。寺中现供有僧舍利八粒。
历史沿革实胜寺不仅以建筑装饰华贵而著称,更以其倍受清帝的青眯而闻名于世,该寺因天子多次临幸而香火兴旺、蜚声于寺院之林。乾隆皇帝四次来此,并有《题实胜寺》诗:“天聪建年后,蒙古曰观来。是皆奉佛者,梵宇于是开。神道而设教,易语理最该。圣人岂外兹,所谋远且恢。是寺名实胜,徵明德胜回。上下同努力,成功资众财。” 实胜寺的建立是清军入关前藏传佛教在后金(清)政权辖区活动的一件大事。藏传佛教在继元代的鼎盛之后,历经明代几百年教派林立、互相争斗的局面。至明末,逐渐形成以格鲁派占优势的新局面。藏传佛教向外传到广大蒙古地区,成为蒙古族全民信仰的宗教。在这种形势下,以格鲁派为首的藏区政权上层集团积极寻求新的政权力量的支持,而崛起于东北地区的后金(清)政权便成为藏传佛教积极联络和寻求支持的目标。实胜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寺院曾于雍正四年(1726)进行过重修。实胜寺中的《实胜寺碑》记载:实胜寺原有大殿五楹,装塑西方三圣像三尊,左右列阿难、迦叶、无量寿、莲花生、八大菩萨、十八罗汉。东西庑各三楹,东藏如来一百零八龛托生画像,并诸品经卷。西供玛哈噶喇。前天王殿三楹,外山门三楹,至于僧寮、禅室、钟鼓音乐之类,全部具备。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寺内的主要建筑进行了修缮,1985年又修复了山门、大殿和佛楼。实胜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实胜寺现任住持益西丹森仁波切。
篇9:一例胜千言
教学方法:对材料进行了重新编排(分解-整和-分解)
采取了任务型教学方式
三、教后反思:
思考一: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教学经验的结晶。教学案例模式要认真学习,但要防止教学案例的模式化,提倡教学案例个性化。本教学案例简易、清楚、重教学过程 ,重教学反馈,体现了在本班、本教时、本时段的有效教学过程 。
思考二:听力材料是知识信息的储备库。要使知识信息被学生接受吸收,必须根据学生的课前、课中的实际水平,按照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处理,科学的`教材处理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许多课堂听力训练在大段的讲话完毕才作出反应,结果这种反应与其说考查理解还不如说考查记忆。根据不同的学生,听力材料处理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有时需要整合,有时需要分解。
思考三:精讲多练是有好处的,但让学生有大量机会去听同学、老师讲英语也很重要。非正式的教师谈话与同学谈话是很好的有实际意义的听力材料。这种谈话、讨论可以使紧张劳累的课堂学习得到放松。
思考四:“整体语言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 中,始终把听、说、读、写看作一个整体,既有联系,又相互作用。坚持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全面发展。在每一堂课中,口语、听力、阅读、运用都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听中有说,读中有写,写后又所,听完再写。这样,使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觉,彼此配合,相辅相成,使学习的内容迅速转化为实践作用,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主要参考书目]:
1、【Grant Wiggins &Jay Mctighe】《Understanding by design》《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John White】《The aims of education restated》《再论教育目的》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2
3、宋虎平《行动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4、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5、丛立新《课程论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
6、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7、《英语课程标准》
8、《课程.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9、《江苏教育研究》南京《江苏教育研究》编辑部出版2003.3-9
10、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PennyUr《听力制胜要略》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2
篇10:“无知”胜有知
“无知”胜有知
内容摘要: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探究性的问题,往往不愿意做“旁观者”、“参与者”。学生一遇到困难,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帮助,一显“知之者”的魅力。然而,这却无形之中造成了学生耐挫力的下降和过分依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的变成“无知”者。关键词:“无知”、兴趣、师生距离、创新意识、独立意识
在自然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年级越高,举手发言的学生越少,敢于且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这样讲,虽说有些不妥,但却是事实。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方方面面,但其中也有老师“知之太多”的缘故。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探究性的问题,往往不愿意做“旁观者”、“参与者”。学生一遇到困难,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帮助,一显“知之者”的魅力。然而,这却无形之中造成了学生耐挫力的下降和过分依赖老师。
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胆地尝试,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无知者”。
一、 用自“无知”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教学观念里,好动的孩子往往不太受欢迎,然而正是这些孩子活跃了我们的课堂。装作不知道他们在其他学科的表现,让他们在科学课上充分地表现自己,找到“自己是优秀学生”的感觉,这一点科学课较之其他课程有独特的优势。科学课是一门动手动脑完全结合的课程,而好动的孩子往往动手能力很强,有自己的独特思想,更具有创新思维,这在无形中已经有了一个充实的基础,只要善加引导,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沉与浮”一课时,孩子们亲自去找寻沉与浮的秘密,不爱动手的孩子凭借自己的经验说了出“重的就沉下去,轻的就浮上来”,“铁制品沉,塑料制品浮”“一张纸放在水中会浮”……而一个顽皮的孩子却找到了令人佩服的答案,他特别指出“纸放在水中是浮下去,过一会就会沉下去,再也上不来了;把纸弄湿后,再放下去也是沉下去。”这个孩子就是在课上不听话,老是别出心裁的乐乐。
二、用“无知”,拉进师生距离,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
教师要敢于将自己放在“无知”的境界,不轻易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这样更能拉近师生距离。在教学《物体传声》第一课时,我并没有通过演示实验,学生按部就班逐个实际操作,最后总结出“固体可以传声”,而是站在“无知者”的角度,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寻找声传播的途径。一上课,我就和学生以聊天的方式进入课堂,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物体传声》,但老师也不知道哪些物体可以传声,我没寻找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寻找吧!”同学们见到现在的老师和他们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和他们一样,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就拉近了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甚至有的同学,还会试图在今天认真做研究,也做一做“老师的老师”。在老师“无知”的情况下,学生消除了心理压力,不再担心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不再担心是否会招来同学们的非议,因为老师也没有正确的答案。同时,我在与孩子一同探究的过程中,与他们保持着同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表现着同样的“大惊小怪”,使孩子们更好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利用“无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都有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作为老师就不应让它退化,当然更不能将它扼杀。如在《空气占据空间》的设计实验过程中,我虽然利用玻璃杯、纸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但为了防止学生模仿、限制他们的思维,我为他们准备了吸管、塑料瓶、气球等各种材料,并且要求他们不能选用老师使用过的材料、方法。有的孩子问我,“老师,那我用什么材料?”,我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我也不知道”,“我也没试过,你自己试试吧!”此时,似乎老师显得什么都不会,但却让孩子们没了指望,没了期待,迫使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去判断,学生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能激发潜能,探索出各种各样的创新
[1] [2]
篇11:六胜塔
六胜塔,又名万寿塔,俗称“石湖塔”,位于福建省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 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简介历史特点简介六胜塔又名万寿塔、石湖塔,巍然屹立于泉州湾入海处―――蚶江石湖金钗山上,是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塔高36.06米,底围47米,花岗石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八角五级。每级由塔心、外壁、回廊组成,有券顶门、方龛各4个。全塔浮雕金刚、力士像80尊。塔盖八角翘脊,各雕坐佛一尊,中石叠小塔状,上置金刚宝箧式塔刹。 以石塔为航标,堪称世界航海史上一绝。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 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中学历史教材。
历史史载: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7年),高僧祖慧、宋什等募捐建六胜塔于山坳。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该塔被元军毁坏。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蚶江航海实业家凌恢甫捐资重建。该塔1961年被定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今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其介绍被收入“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三册。 六胜塔建于北政和元年(1111年),坐落于石狮市湖海滨的金钗山上,已废存。 我们今天看的.塔,则是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锦江人凌恢甫重建的。塔系浑体石砌,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八角五层,底围约46米,高约31米。其外形与结构,跟泉州 开元寺的东西塔略同。它也是由外壁、回廊及塔心三部分组成的;每层 也设四门、四龛,且位置逐层互换;石龛风有石佛,龛外两旁有浮雕“金刚”、“力士”等造像;也有塔檐、平座等等。从卷形入内,则是回廊和塔心;塔心呈八角形 ,但中空似井,可以直下,这是与东西塔不同之处。在各层转角处的巨大石柱上, 它不作东西塔的方形“卢斗”,而用圆形仰莲盆式。同时,“雀替”的手法也较东 西塔繁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六胜塔下的蚶江、石湖在古代为泉州重要外港,屹立海滨,是当时海外交通繁荣的历史见证。根据传说,当年这里有18个渡口,停泊着亚非各国番舶近百艘,海路交通盛极一时。清初,这里又成为大陆与台湾对渡的中心码头。六胜塔饱经风霜800多年,犹如一枝擎天红烛,放射着光芒,照亮海上“丝绸之路”,为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引航开道,指引着海峡两岸同胞的亲密往来。当人们缓登塔顶,可以俯瞰浩瀚海峡和往来穿梭的舟楫。
特点六胜塔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每层塔的横梁上都刻着建造者的姓名和时间 。底层南面拱门的门额上悬一块“花带碑”,刻着“万寿宝塔”四个字,右偏旁则 刻着“至元丙子腊月立”(1336年12月),“檀樾锦江凌恢甫建”等字样。 六胜所处的石湖,是泉州沿海的一个小港,在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发达时期,它和安海一样,都是外国商船的寄泊之处。据说,当时这里曾围筑城墙,有渡口十八个,所泊的船舶常近百艘。它不但显示了海外贸易的繁荣,同时为六胜塔的建造, 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如今,六胜塔虽刹圮颓,部分塔檐石掉落,但基本保持原状,仍旧巍巍翼翼地 挺立在金钗山上。游人援塔登顶,可以俯瞰来往如织的海中舟楫;遥望隐约出现的 清源、紫帽诸山,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它的对面和近旁,秀涂、大坠、小坠 、蚶江、祥芝,均相衔海域,成为泉州湾的天然障。南则与“姑嫂塔”遥遥相对。 每当朝阳雾色,染万顷碧波,五彩缤纷,游人至此,如临蓬菜仙阁,确实是处值得 游览的好地方。
★ 声声令/胜胜令,声声令/胜胜令无名氏,声声令/胜胜令的意思,声声令/胜胜
★ 双调?雁儿落兼得令,双调?雁儿落兼得令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令的意思,
★ 胜胜慢/声声慢,胜胜慢/声声慢王之道,胜胜慢/声声慢的意思,胜胜慢/声声
★ 描写江水的诗句
★ 《声声慢》原文
★ 立秋四字祝福语
【胜胜令,胜胜令曹勋,胜胜令的意思,胜胜令赏析(共11篇)】相关文章:
流浪的小花猫作文300字2023-08-04
小花猫作文300字2023-01-20
小花猫的作文300字2023-05-14
描写祖国河山的句子2022-08-10
李维名人名言2023-12-07
古代诗词名句集粹——天地山水2022-12-29
四个字的祝福语2024-02-02
古代诗词名句集粹——日月风雨2022-07-09
古代诗词名句集粹-友谊爱情2022-04-30
一把雨伞两个肩膀三年级作文202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