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边缘层设备简介

时间:2023-03-21 07:31:5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网络边缘层设备简介(精选6篇)由网友“雪路漫游”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网络边缘层设备简介,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网络边缘层设备简介

篇1:网络边缘层设备简介

本文主要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了对于思科路由器网路边缘层设备,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设置,那么这层设备具体实现哪些功能呢?下面的文章将给我们详细解答,

要构建一个真正牢固、强大的网络,任何环节都不容有差!思科集成多业务路由器(ISR)和思科Catalyst 3560系列交换机,不仅能够帮助您轻松解决网络边缘层问题,更可与核心层完美融合,为您构建一个层层安全、稳定、整合的强大网络!

思科集成多业务路由器(ISR)

作为业界首创的以线速安全地提供并发数据、语音、视频的路由器,思科集成多业务路由器(ISR)能够使企业通过一台设 备提供集成式安全性、无线和IP通信服务,帮助企业快速部署各种应用,简化网络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及复杂性。

・话音:思科集成多业务路由器为实现独一无二的话音性能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使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客户都能够将业界最佳的数据、话音和安全服务融合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以迅速地部署服务,并保护、发展和优化业务。

・安全:思科集成多业务路由器中内置了业界最全面的安全服务,为客户迅速部署安全网络及应用提供了一个统一、灵活的平台。其中,思科1800、2800和3800系列路由器配有集成化安全系统,可以将安全、路由和网络中的其他多种业务紧密地整合到一起。

・无线:思科集成多业务路由器可以利用集成的无线接入点或Cisco Aironet系列接入点在整个企业中部署安全、可管理的无线局域网。这些路由器可以提供针对远程地点和分支机构的优化的集成化无线域服务(WDS)功能,其中包括:为最多100个接入点提供迅速、安全的移动功能;为最多1000个无线客户端提供可再生身份验证;以及利用集成化无线服务简化部署和管理等。

思科Catalyst 3560 系列交换机

智能、简单、安全!思科Catalyst 3560系列交换机为企业搭建针对数据、语音、视频、无线和IP通信的全面优化且易于管理的安全网络平台,帮助企业快速提高生产率和客户满意度,全面提升企业效能,

・高可管理性:

――全新思科快速设置特性(Cisco Express Setup)简化了交换机的初始配置,即使没有丰富技术知识也可以简单、快速地设置交换机。

――思科网络助理(Cisco Network Assistant)提供了对思科交换机、路由器和WLAN接入点的集中、安全、快速的管理。

――CiscoWorks for Switched Internetworks等SNMP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了扩展管理,提供端到端设备、VLAN、流量和策略管理。

・高可靠性:

――Catalyst 3560 24端口版本能同时支持24个15.4W的全功率PoE端口,达到最高设备功率支持。凭借Cisco Catalyst系列的智能电源管理,48端口PoE配置能提供支持24个15.4W端口、48个7.7 W端口或其任意组合的必要功率。

――Catalyst 3560交换机与思科冗余电源系统RPS 675相结合可提供透明防范内部电源故障的保护、保证融合的语音和数据网络的可用性。

?D?D可靠的品质和丰富的软件特性,极大地延长了平均无故障时间和缩短了故障修复时间,提高了网络的可用性。

・全面的安全特性:

――思科基于身份的网络服务(IBNS)提供了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和安全策略管理特性,来保护网络连接和资源,使IT部门在不影响用户移动性的前提下,以最低管理开销实施强大的安全策略。

――端口安全性可根据与以太网端口相连设备的MAC地址,来限制此端口上的访问,保护使交换机不会受到MAC泛洪攻击,并降低了恶意无线接入点或集中器接入的风险。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监听,可阻止DHCP电子欺骗,并阻止IP地址欺骗。

――Secure Shell(SSH)协议版本2、Kerberos和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版本3(SNMPv3)对管理和网络管理信息加密,保护网络免遭干扰或 。

・千兆到桌面:思科Catalyst 3560 系列交换机使用户可在现有第5类铜线上将网络智能地扩展到

篇2:网络层及iP数据包及划分子网及路由器简介

一、IP数据包格式

优先级与服务类型(8位):首部长度:IP包头首部长度最短20字节;总长度(16):标示符、标识、段偏移量:用来对数据包进行标示,是数据到达目的的端重组的时候,不会乱序;协议号:UDP是17,TCP是6;首部校验和:TTL:数据的生命周期字段,作用:防止一个数据包在网络中无线的循环转发,原理:每经过一个路由器TTL值减一,为0时,数据包丢弃。

子网掩码用于区IP的网络为及主机位,网络位用于连续的1表示,主机位用连续的0表示。

0、1、10、100、、、10000000=0、1、2、4、8、16、32、64、128

1、11、111、、、11111111=1、3、7、15、31、63、127、

11111111、11111110、11111100、、、10000000=255、254、252、248、240、224、192、128

0、1、10、11、100、101、110、111、1000、1001、1010、1011、1101、1110、1111、10000.

网络ID:网络为IP地址不变,主机位用连续的0表示,

广播地址:网络为的IP不变,主机位用连续的1表示。IP地址的广播地址:为IP地址网段的最后一个地址(即该网段的最大值)

2的主机位次方减2.为可用主机IP个数。

三、划分子网

1、计算想主机位借几位才能们组所要划分子网的个数:2的N次方大于等于划分子网的个数;N=要借的位数

2、计算划分子网后的子网掩码:计算划分子往后的子网掩码;计算划分子往后的子网ID;

四、协议

1、ARP协议:将一个已知的IP地址解析成MAC地址。windows系统中的ARP -a:查看ARP缓存表。

2、RARP协议:MAC地址解析为IP地址。

3、代理ARP,IP地址解析为网关接口的MAC地址。

4、ICMP协议(控制消息协议);连接成功则ping通,请求时间超市:request timed out 无法访问目标主机;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 目标主机不可达;unknownhostabc 未知主机名

五:路由器

1、路由:跨越从源主机到目标主机的一个互联网络来转发数据包的过程

2、路由表:路由器根据路由表做路径选择

3、路由表的获得:直连路中,配置IP地址,端口up状态,形成直连路由;非直连网段:需要静态路由或动态路由,将网段调价到路由表中,

4、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5、静态路由:小网络,拓扑固定。需要管理员手工配置,是单向的,需要在两个网络之间的边缘路由器上需要双方对指,否则就会造成流量无法返回,缺乏灵活性;

配置:全局模式:ip route 目标网络ID 子网掩码 吓一跳IP(下一个路由器接口的IP地址)

查看:特权模式:show ip route

浮动路由:配置浮动静态路由,需设置管理距离大于1,从而成为备份路由,实现连鲁冗余的作用,

实验报告:配置浮动路由,写192.168.1.0/24 划分四个子网。写出划分后的子网掩码,每个子网ID,每个子网中的可用主机IP,范围及广播ID.

不管去的多远,只要方向不变,对于路由器而言,下一跳始终都下一个路由器端口,非直连路由必须全部添加到路由表中

六、缺省路由(默认路由)

适用于只有一个出口的末节网络,优先级最低,可以作为其他路由的补充。全局:ip route 0.0.0.0 0.0.0.0 下一跳代表任意网络ID,代表任意子网掩码

七、查看路由表:特权:show ip route C直连;S静态路由;S*默认路由

路由器配置IP

配置路由器接口IP:全局配置模式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ip address 192.168.1.254 255.255.255.0;no shutdown

篇3:《计算机网络》之网络层

一、引言

首先,作为OSI七层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向下覆盖了多种数据链路层标准,向上兼容多种运输层协议,而体系结构中的这一层却显得特别窄:基本上只有“IP”一项。网络层将多个局域网通过路由器互连,构成互联网,而向上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因特网的设计思路)。也就是说,网络层提供的是不可靠的交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层提供的是数据报服务,而不是电信网络(拨打电话)的虚电路服务。

网络层广泛使用TCP/IP体系中的网际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IP协议的作用是使互连起来的性能各异的网络在网络层上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统一的网络,当IP网上的主机进行通信时,它们看不见各网络的具体异构细节。在介绍IP地址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IP地址和硬件地址有什么区别。硬件地址(MAC地址)是仅在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使用的物理地址,而IP地址是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一种逻辑地址。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有IP地址而不直接使用硬件地址呢?这是因为,全世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网络,它们使用不同的硬件地址。要使这些异构网络能够互相通信就必须进行非常复杂的硬件地址转换工作,因此由用户或用户主机来完成这项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统一且抽象的IP地址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它屏蔽了下层很复杂的细节,便于分析和研究问题。

与IP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四个协议(同属网络层):

(1)地址解析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Protocol) 将IP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ARP请求分组、ARP响应分组)

(2)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Reverse AddressResolution Protocol) 将物理地址转换为IP地址

(3)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Message Protocol)

(4)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Internet GroupManagement Protocol) 用于多播。

在本文剩下的内容中,我们将首先介绍IP地址的内容,再介绍如何利用IP地址进行路由,最后介绍RIP和OSPF这两个常用的路由选择协议,顺便提了一下ICMP和BGP。而IP多播和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则彻底略去。

二、IP地址

好了,下面来介绍IP地址的特征。IP地址基本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类的IP地址——(由两级到三级)—→划分定长子网掩码的子网——(子网掩码不固定长度)—→变长子网掩码VLSM(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的子网——(无类,回到两级)—→无分类编址CIDR(ClasslessInter-Domain Routing)。总的来看,IP地址从有类到类别弱化,最后变成无类;从两级到三级,最后又回到两级编址。每个发展阶段的IP地址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1)分类的IP地址 此时IP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组成,依据网络号的不同分为以下5类。

类别

范围

专用地址

不指派的地址

A

0~127 (0)

10.0.0.0~10.255.255.255

0(本网络) 127(环回测试)

B

128~191 (10)

172.16.0.0~172.31.255.255

128.0

C

192~223 (110)

192.168.0.0~192.168.255.255

192.0.0

D

(多播)

224~239 (1110)

E

(保留今后)

240~255 (1111)

(2)划分子网 此时IP地址由网络号、子网号和主机号组成。子网比较简单,这里不再赘述。不过有一个结论需要注意:划分子网增加了灵活性,但却减少了能够连接在网络上的主机总数。也就是说,利用率提高(减少空闲浪费),不过每个子网的子网号不能为全0或全1,这相比从前减少了能够分配的主机号数。可以看出每类网络能够分配的网络号比较复杂,是“范围”除去专用地址再除去不指派地址后剩下的。而每个网络可指派的主机号则好记得多,只是全0和全1的这两个主机号不能指派而已。其中,主机号全0代表“本网络”,全1代表本网络上的所有主机,即广播(Broadcast)。

(3)VLSM 在一个划分子网的网络中可同时使用几个不同的子网掩码,即可以构造“子网中的子网”。具体方法也不再赘述。

(4)CIDR 彻底消除有类地址和划分子网的概念,回归两级编址。此时IP地址由网络前缀和主机号组成。这里引入”斜线记法“(slash notation),如:128.14.35.7/20=1000000000001110 00100011 00000111. CIDR地址的聚合就是路由聚合(routeaggregation),也就是超网(supernetting)。超网的作用是减少路由器之间的路由选择信息的交换,从而提高了整个因特网的性能。

我们知道,前面的几个阶段是不可以使用全0和全1的子网号的,因为可能会出现诸如此类的矛盾:即对于一个子网号和主机号都为全0的IP地址(100.0.0.0 子网掩码255.192.0.0),我们不能确定它表示的是对一个“大网”(100.0.0.0 掩码255.0.0.0)的广播,还是对一个子网(100.0.0.0 掩码255.192.0.0)的广播,

在CIDR中,又可以使用全0和全1的子网号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询问了老师,他的解答是:判断是大网广播还是小网广播的关键是在于有没有子网掩码的辅助,早期子网划分中为了避免出现问题因而不建议使用全0或全1 的子网号,因为这个时候还是路由器上配置相应的子网掩码,可能有路由器不支持子网掩码;到了CIDR的时候其实对一个地址块描述的时候就必须要有掩码了,也就说大家都支持了,这个时候其实就不会出现由于没有掩码而出现的理解差异的问题了。按照老师的意思,CIDR的地址必须配备掩码,但IP数据报(见下节)中是没有专门的位置来存放掩码的,难道是将掩码统一存放在“可选字段”区吗?还希望知情人士给予解答。

三、IP数据报

下面简单介绍IP数据报的格式。图示如下。

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四个。

(1)首部长度 共占4位,但其值的单位是4字节,显然最大为(24-1)×4=60字节。也就是说,IP数据报首部长度为20~60字节。

(2)总长度 共占16位,值的单位是1字节,指的是首部和数据之和的长度,也就是说,一个IP数据报最长为216-1=65535字节。实际的总长度还受数据链路层的“最大传送单元MTU(Maximum Transfer Unit)”限制,MTU一般小于1500字节。

(3)片偏移 共占13位,值的单位是8字节,指的是一个运输层分组经过分片后,产生的多个IP数据报中每个分片的数据部分的头部相对于原运输层整个分组的起点的位置。其实就是在这个分片前面分片的所有数据长度之和除以8(注意单位)。

(4)首部检验和 只检验首部,不检验数据部分。这里要与其他层的其他协议packet的检验内容区分开(MAC帧检验全部,RIP没有,OSPF检验全部,UDP和TCP也是检验全部)。采用的算法是二进制反码求和后取和的反码。关于“二进制反码(one’s complement)求和”要注意计算方法,其实就是有进位的相加,若最高位有进位就补加在最低位上。

四、路由

细节也不赘述。简单强调一下路由匹配顺序,也就是分组转发算法。①会首先判断目标网络地址是不是与自己直接相连的,来直接交付;②再看目标IP地址是不是路由表中的特定主机路由(即此IP地址的“高富帅VIP”路由记录),是的话就按此交付;③再看目标网络地址在不在路由表中(普通青年路由记录),是的话就按此交付;④最后看路由表中有没有一个默认路由(穷 丝路由记录),有的话就按此交付,否则就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五、路由选择协议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就略过了,它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分为ICMP差错报告报文和ICMP询问报文。

具体的路由表是如何得到和维护的呢?这就需要路由算法。按照是自治系统AS(Autonomous System)内部的还是AS之间的,路由选择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和外部网关协议EGP(ExternalGateway Protocol)。IGP中最常用的有路由信息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Protocol)和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Open Shortest PathFirst)。它们的特点如下表。

RIP

OSPF

相同点

性质

①都是IGP

②都是要寻找一条最短路径(Short Path First)

性能

③RIP2和OSPF都有鉴别功能(仅在可信赖的路由器间交换路由信息)

④RIP2和OSPF都支持VLSM和CIDR

不同点

性质

①使用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

①使用分布式的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选择协议

②只维持路由表

②维持一个本AS一致的链路状态数据库(AS拓扑图),和由此得出的路由表

③使用UDP传送

③直接用IP数据报传送

交换

④仅和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

④向本AS/area中所有的路由器用洪泛法(flooding)发送信息

⑤按固定时间间隔交换信息

⑤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才发送信息

⑥发送自己的全部路由表

⑥只发送与相邻路由器的链路的状态

性能

⑦好消息传播得快,而坏消息传播得慢(收敛慢)

⑦收敛快

⑧限制网络规模(长度15)

⑧规模很大(将AS分成区域area)

⑨实现简单,开销较小

⑨原理简单,实现复杂

⑩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可根据metric计算出不同的路由,灵活性高

⑪拥有负载平衡(load balancing)功能

可以发现,RIP是使用UDP协议传送的,具体是将RIP报文加上UDP头部作为UDP用户数据报,然后再加上IP首部作为IP数据报的。这里网络层的协议使用到了运输层的协议,这个异常举动我一直没想明白。首先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使用UDP数据报;其次是这样会不会影响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原则,反倒让上层为下层服务了;最后是路由器是不是也因此具有运输层的部分功能了,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第三层设备了?还希望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

篇4:OSI网络层基本功能

网络层需要执行4个基本任务——用IP地址编址、封装、解封装、路由,其中前三项都很容易理解,路由是最复杂的部分,也是最有技术含量的部分。

一、将主机分组

网络很像社会的,为了便于管理会按一定的特点将主机进行分组。分组的时候参考三个方面:

1、地理位置

2、 特定用途——不同用途的主机对网络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电子商务和艺术设计。

3、 所有权——处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

二、将主机划分为网络的好处

随着网络规模的壮大,也会产生一些列的问题,例如:性能下降、安全问题、地址管理。将网络划分为多个相互连接的小型子网至少可以部分缓解这些问题。

1、 提高性能——例如将不同属性的主机分为不同的小网络,利于实现广播,

2、 安全性——就是按权限划分网络带来的好处。

3、 实现层次编址——地址分为两部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其中网络编址又可分为3层,层次编址也提高了路由的效率。

三、(默认)网关:网络的出口

可以类比海关。作为设备参数,每台主机都有指定的默认网关地址。网关实质上是一个网络通向其他网络的IP地址(有路由功能的机器的IP地址)。当进行数据包传输的时候,网络中的主机认识自己网络中得设备的地址,如果需要向外网传输数据包,那么主机不认识目的地址,所以将数据包发给默认网关。

主机具备一个网卡只能有一个网关。

四、路由

路由定义:路由器负责对到达网关接口的每个数据包做出转发决定。这个转发过程就成为路由。

路由器路由表:路由表中的路由有三个主要特点:目的网络、下一跳、度量(跃点数)。可以通过路由器的控制台使用show ip route命令查看路由表。

主机路由表:命令route print或netstat –r可以查看主机的路由表。

篇5:网络互联设备

网络互联通常是指将不同的网络或相同的网络用互联设备连接在一起而形成一个范围更大的网络,也可以是为增加网络性能和易于管理而将一个原来很大的网络划分为几个子网或网段。

对局域网而言,所涉及的网络互联问题有网络距离延长;网段数量的增加;不同LAN之间的互联及广域互联等。网络互联中常用的设备有路由器(Router)和调制解调器(Modem)等,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路由器(Router)

什么是路由器

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是什么把网络相互联接起来?是路由器。路由器在互联网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什么是路由器呢?通俗的来讲,路由器是互联网的枢纽、“交通警察”。路由器的定义是:用来实现路由选择功能的一种媒介系统设备。所谓路由就是指通过相互联接的网络把信息从源地点移动到目标地点的活动。一般来说,在路由过程中,信息至少会经过一个或多个中间节点。通常,人们会把路由和交换进行对比,这主要是因为在普通用户看来两者所实现的功能是完全一样的。其实,路由和交换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交换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发生在第三层,即网络层。这一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在移动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两者实现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路由器是互联网的主要节点设备。路由器通过路由决定数据的转发。转发策略称为路由选择(routing),这也是路由器名称的由来(router,转发者)。作为不同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枢纽,路由器系统构成了基于TCP/IP的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的主体脉络,也可以说,路由器构成了Internet的骨架。它的处理速度是网络通信的主要瓶颈之一,它的可靠性则直接影响着网络互联的质量。因此,在园区网、地区网、乃至整个Internet研究领域中,路由器技术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其发展历程和方向,成为整个Internet研究的一个缩影。

路由器的作用

路由器的一个作用是连通不同的网络,另一个作用是选择信息传送的线路。选择通畅快捷的近路,能大大提高通信速度,减轻网络系统通信负荷,节约网络系统资源,提高网络系统畅通率,从而让网络系统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来。

从过滤网络流量的角度来看,路由器的作用与交换机和网桥非常相似。但是与工作在网络物理层,从物理上划分网段的交换机不同,路由器使用专门的软件协议从逻辑上对整个网络进行划分。例如,一台支持IP协议的路由器可以把网络划分成多个子网段,只有指向特殊IP地址的网络流量才可以通过路由器。对于每一个接收到的数据包,路由器都会重新计算其校验值,并写入新的物理地址。因此,使用路由器转发和过滤数据的速度往往要比只查看数据包物理地址的交换机慢。但是,对于那些结构复杂的网络,使用路由器可以提高网络的整体效率。路由器的另外一个明显优势就是可以自动过滤网络广播。从总体上说,在网络中添加路由器的整个安装过程要比即插即用的交换机复杂很多。

一般说来,异种网络互联与多个子网互联都应采用路由器来完成。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经过路由器的每个数据帧寻找一条最佳传输路径,并将该数据有效地传送到目的站点。由此可见,选择最佳路径的策略即路由算法是路由器的关键所在。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着各种传输路径的相关数据--路径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选择;时使用。路径表中保存着子网的标志信息、网上路由器的个数和下一个路由器的名字等内容。路径表可以是由系统管理员固定设置好的,也可以由系统动态修改,可以由路由器自动调整,也可以由主机控制。

1.静态路径表

由系统管理员事先设置好固定的路径表称之为静态(static)路径表,一般是在系统安装时就根据网络的配置情况预先设定的,它不会随未来网络结构的改变而改变。

2.动态路径表

动态(Dynamic)路径表是路由器根据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而自动调整的路径表。路由器根据路由选择协议(Routing Protocol)提供的功能,自动学习和记忆网络运行情况,在需要时自动计算数据传输的最佳路径。

路由器的结构

路由器的体系结构

从体系结构上看,路由器可以分为第一代单总线单CPU结构路由器、第二代单总线主从CPU结构路由器、第三代单总线对称式多CPU结构路由器;第四代多总线多CPU结构路由器、第五代共享内存式结构路由器、第六代交叉开关体系结构路由器和基于机群系统的路由器等多类。

路由器的构成

路由器具有四个要素:输入端口、输出端口、交换开关和路由处理器。

输入端口是物理链路和输入包的进口处。端口通常由线卡提供,一块线卡一般支持4、8或16个端口,一个输入端口具有许多功能。第一个功能是进行数据链路层的封装和解封装。第二个功能是在转发表中查找输入包目的地址从而决定目的端口(称为路由查找),路由查找可以使用一般的硬件来实现,或者通过在每块线卡上嵌入一个微处理器来完成。第三,为了提供QoS(服务质量),端口要对收到的包分成几个预定义的服务级别。第四,端口可能需要运行诸如SLIP(串行线网际协议)和PPP(点对点协议)这样的数据链路级协议或者诸如PPTP(点对点隧道协议)这样的网络级协议。一旦路由查找完成,必须用交换开关将包送到其输出端口。如果路由器是输入端加队列的,则有几个输入端共享同一个交换开关。这样输入端口的最后一项功能是参加对公共资源(如交换开关)的仲裁协议。

交换开关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来实现。迄今为止使用最多的交换开关技术是总线、交叉开关和共享存贮器。最简单的开关使用一条总线来连接所有输入和输出端口,总线开关的缺点是其交换容量受限于总线的容量以及为共享总线仲裁所带来的额外开销。交叉开关通过开关提供多条数据通路,具有N×N个交叉点的交叉开关可以被认为具有2N条总线。如果一个交叉是闭合,输入总线上的数据在输出总线上可用,否则不可用。交叉点的闭合与打开由调度器来控制,因此,调度器限制了交换开关的速度。在共享存贮器路由器中,进来的包被存贮在共享存贮器中,所交换的仅是包的指针,这提高了交换容量,但是,开关的速度受限于存贮器的存取速度。尽管存贮器容量每18个月能够翻一番,但存贮器的存取时间每年仅降低5%,这是共享存贮器交换开关的一个固有限制。

输出端口在包被发送到输出链路之前对包存贮,可以实现复杂的调度算法以支持优先级等要求。与输入端口一样,输出端口同样要能支持数据链路层的封装和解封装,以及许多较高级协议。

路由处理器计算转发表实现路由协议,并运行对路由器进行配置和管理的软件。同时,它还处理那些目的地址不在线卡转发表中的包。

路由器的类型

互联网各种级别的网络中随处都可见到路由器。接入网络使得家庭和小型企业可以连接到某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企业网中的路由器连接一个校园或企业内成千上万的计算机;骨干网上的路由器终端系统通常是不能直接访问的,它们连接长距离骨干网上的ISP和企业网络。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对骨干网、企业网还是接入网都带来了不同的挑战。骨干网要求路由器能对少数链路进行高速路由转发。企业级路由器不但要求端口数目多、价格低廉,而且要求配置起来简单方便,并提供QoS。

1.接入路由器

接入路由器连接家庭或ISP内的小型企业客户。接入路由器已经开始不只是提供SLIP或PPP连接,还支持诸如PPTP和IPSec等虚拟私有网络协议。这些协议要能在每个端口上运行。诸如ADSL等技术将很快提高各家庭的可用带宽,这将进一步增加接入路由器的负担。由于这些趋势,接入路由器将来会支持许多异构和高速端口,并在各个端口能够运行多种协议,同时还要避开电话交换网。

2.企业级路由器

企业或校园级路由器连接许多终端系统,其主要目标是以尽量便宜的方法实现尽可能多的端点互联,并且进一步要求支持不同的服务质量。许多现有的企业网络都是由Hub或网桥连接起来的以太网段。尽管这些设备价格便宜、易于安装、无需配置,但是它们不支持服务等级。相反,有路由器参与的网络能够将机器分成多个碰撞域,并因此能够控制一个网络的大小。此外,路由器还支持一定的服务等级,至少允许分成多个优先级别。但是路由器的每端口造价要贵些,并且在能够使用之前要进行大量的配置工作。因此,企业路由器的成败就在于是否提供大量端口且每端口的造价很低,是否容易配置,是否支持QoS。另外还要求企业级路由器有效地支持广播和组播。企业网络还要处理历史遗留的各种LAN技术,支持多种协议,包括IP、IPX和Vine。它们还要支持防火墙、包过滤以及大量的管理和安全策略以及VLAN。

3.骨干级路由器

骨干级路由器实现企业级网络的互联。对它的要求是速度和可靠性,而代价则处于次要地位。硬件可靠性可以采用电话交换网中使用的技术,如热备份、双电源、双数据通路等来获得。这些技术对所有骨干路由器而言差不多是标准的。骨干IP路由器的主要性能瓶颈是在转发表中查找某个路由所耗的时间。当收到一个包时,输入端口在转发表中查找该包的目的地址以确定其目的端口,当包越短或者当包要发往许多目的端口时,势必增加路由查找的代价。因此,将一些常访问的目的端口放到缓存中能够提高路由查找的效率。不管是输入缓冲还是输出缓冲路由器,都存在路由查找的瓶颈问题。除了性能瓶颈问题,路由器的稳定性也是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

4.太比特路由器

在未来核心互联网使用的三种主要技术中,光纤和DWDM都已经是很成熟的并且是现成的。如果没有与现有的光纤技术和DWDM技术提供的原始带宽对应的路由器,新的网络基础设施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性能的改善,因此开发高性能的骨干交换/路由器(太比特路由器)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要求。太比特路由器技术现在还主要处于开发实验阶段。

调制解调器(Modem)

调制解调器(Modem) 作为末端系统和通信系统之间信号转换的设备,是广域网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分别用来与路由器的同步和异步串口相连接,同步可用于专线、帧中继、X.25等,异步用于PSTN的连接。

篇6:网络测试设备是什么

网络测试设备完成诸如以太网线卡之类网络设备的功能测试,从而确保它们可以正确的接收和传输数据,在一个以太网测试中,以太网的流量或数据从网络中路由到被测试的以太网板上然后被发送到网络测试仪器上。10/100以太网媒体存取控制器(MAC)发送数据到网络流量采集及分析模块,该模块用来精确的分析采集到的数据。网络流量发生模块也生成以太网流量,发送到被测试的10/100 以太网卡上,然后被网络测试仪和网络流量采集分析模块精确的测试,

网络测试仪就是这样来确保两个不同源的以太网卡进行精确的接收和发送数据的。

10/100以太网测试仪中最敏感的就是每端口的成本。Cyclone器件的高密度和低成本非常适合这类设计和商业需求。Cyclone器件可以和Altera的例如10/100以太网媒体存取控制器这类的IP核联合起来缩短设计周期。而Nios嵌入式软核处理器可以用来为整个系统的控制功能。因此,低成本的Cyclone器件和IP核的组合,可以缩短开发周期,减少开发成本,加快新产品上市时间。除此之外,将独立器件的功能集成到单一的Cyclone器件中还可以减少电路板上的独立器件的数量,减少开发时间,而且有效的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海洋台站实习报告

网络社区简介范文

试论大数据环境中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论文

工程实习报告

建筑工作实训报告

浅谈盖挖顺作法在隧道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论文

通讯报告范文

仿生学的作文

房地产项目建议书

眉山车辆厂 实习报告

网络边缘层设备简介
《网络边缘层设备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网络边缘层设备简介(精选6篇)】相关文章:

仿生学作文2022-06-03

会议通讯报告范文2022-09-17

通讯实习总结2022-11-29

包装工程实习心得优秀参考2023-08-19

环境专业毕业实习报告2023-06-29

公路认识实习报告2024-02-15

路桥专业实习报告2022-11-04

技术方案建议书2023-01-21

白酒厂实习报告2022-12-27

施工实习报告2022-04-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