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语文教学方案

时间:2023-03-21 08:10:0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学方案(共18篇)由网友“姜汁姜丝姜片”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看云识天气语文教学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学方案

篇1:语文《看云识天气》教学方案

语文《看云识天气》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解释天象;

2、掌握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特点,反复品味,积累有关谚语。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目标1、2

教学准备预习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数码投影,音响,网络

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凭语感让学生预测课文说明的内容,说说课题对全文的作用。

明确:课文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课题就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掌握课文的两个重点。

三、指导朗读课文,疏理课文结构

要求:1.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新词的字音、词义。

2.把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画出来。

3.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看云识天气为重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大意。

4.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

5.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峦 霎 盈 缕 晕 兆 谚 绸 絮 缀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课文分段及大意。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自然段)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文的结构是总说分说总说。

四、研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对云层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1.学习第一部分。

①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哪些句子又说明了云的变化无常?

明确: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了万千、有时有时刚才 一霎时,紧扣了变化无常。

②本段的最后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以招牌作比,说明了云是天气的标志,可以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2.独立思考,分析第二部分。

①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两个层次:第一层(35自然段),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第二层(6自然段),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②边读课文,边填表,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3.学习第三部分。

①讨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它有哪些局限性?

(从课文中找答案)

五、统观全文,讨论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比喻说明。如: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统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2.描写说明。如: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发展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塌、乌云弥漫等词语描写了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3.诠释说明,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做积云。

4.引用说明:如: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引用民间谚语来说明物象的道理。

六、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并且告诉我们怎样认识。掌握这些规律,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

七、巩固练习,填写下列简表

①云的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②利用电视、网上、阅读资料等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在班上交流。

教学自评:

自 评 指 标 自评等级

A B C D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学生达成度高。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

得失启示

篇2:看云识天气语文教学方案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学方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看云识天气第一课时。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能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噹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的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的`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看云识天气第一课时》。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题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题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断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阴雨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光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篇3:看云识天气教学方案

看云识天气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一、进一步学习用总说和分类方法说明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和平实生动语言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看云识天气。

二、认识气象观测服务于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意义。

教学重点:

用分类方法说明事物和生物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教学难点:气象观测的有关知识。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

指导学习结合课后练习题自己阅读,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本文分类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预习。

1读本文的“学习重点”。

2分析文章的题目。

3读课文,边读边将文中生字、词勾出,通过查字典理解生字、上词在本文中的意思。

4结合课后练习一,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本文层次结构。

5参阅课后思考题及练习二(表一、表二),细读课文认识并掌握本文分类说明事物的重要方法。

三、研习新课:

结合课后练习一,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说明“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可以看云识天气。

一层(第一句话)二层:中间内容。

三层:(最后一句话)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跟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搞清楚文章的说明顺序。即先说明什么后说明什么顺序清晰地显示出来了。谁能回答,本文先说明什么,后说明什么。

——先说明云的变化跟天气的关系,后说明云上的光彩现象跟天气的关系。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一部分,同学们思考第一部分三个层次的.意思各是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的。

——小结:第一层概括写天上的云变化无常;

第二层具体说明天上的云姿万千;

第三层是对前两层内容的总结,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看云识天气》。

第一部分是按照总述——分说——总结的顺序进行的。

同学们可将三个层次的内容补写在课后练习一上。

总之,第一部分总括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就全文的说明顺序而言,也是采用了总——分——总的方法。

是怎样说明云的形状跟天气的关系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

——表一是从云的形状、云的动态方面说明云的形态同天气的关系,用了比喻和分类的说明方法。主要是分类说明的方法。

篇4:《看云识天气》方案A

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研读赏析

① 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    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 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 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点 评

此.教案突出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本.教案设计颇有新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点突出,难易适度,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研讨以及反馈回顾,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可以说,本.教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应用说明文,是很好的课例。但是本课设计一课时内容比较多,如果设计两课时也是可行的。

《看云识天气》(方案A)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看云识天气》方案A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 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 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篇6:语文 -看云识天气

语文 -看云识天气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第一部分(开头),总说云的形态变化,说明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小节),讲怎样看云识天气,是课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结尾),说明观测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二、语言特点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课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自然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这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这里有一个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也就是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才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

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三、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发展过程以及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在于向人们介绍知识。因此,说明文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才能给人以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在《看云识天气》一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起到了准确表达的作用。很好地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学习建议

1.抓住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中心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几种修辞手法,进而领会

这种说明文的特点。

3.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篇7: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的:

一、进一步学习用总说和分类方法说明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和平实生动语言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二、认识气象观测服务于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意义。

教学重点:

用分类方法说明事物和生物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教学难点:气象观测的有关知识。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

指导学习结合课后练习题自己阅读,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本文分类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预习。

1读本文的“学习重点”。

2分析文章的题目。

3读课文,边读边将文中生字、词勾出,通过查字典理解生字、上词在本文中的意思。

4结合课后练习一,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本文层次结构。

5参阅课后思考题及练习二(表一、表二),细读课文认识并掌握本文分类说明事物的重要方法。

三、研习新课:

结合课后练习一,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说明“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可以看云识天气。

一层(第一句话)二层:中间内容。

三层:(最后一句话)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跟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搞清楚文章的说明顺序。即先说明什么后说明什么顺序清晰地显示出来了。谁能回答,本文先说明什么,后说明什么。

――先说明云的变化跟天气的关系,后说明云上的光彩现象跟天气的关系。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一部分,同学们思考第一部分三个层次的意思各是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的。

――小结:第一层概括写天上的云变化无常;

第二层具体说明天上的云姿万千;

第三层是对前两层内容的总结。

第一部分是按照总述――分说――总结的'顺序进行的。

同学们可将三个层次的内容补写在课后练习一上。

总之,第一部分总括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就全文的说明顺序而言,也是采用了总――分――总的方法。

是怎样说明云的形状跟天气的关系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

――表一是从云的形状、云的动态方面说明云的形态同天气的关系,用了比喻和分类的说明方法。主要是分类说明的方法。

小结:(板书)――分述。

第一层:云的形态变化跟天气的变化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

特点

二类

特点

卷云

卷层云

卷积云

高层云

积云

两层云

高积云

积雨云

第二层:云的光彩现象跟天气变化的关系;

晕――风雨的象征;

华――由小变大预示趋向晴朗;由大变小预示阴雨;

虹――在东方:有雷无雨;在西方:将有大雨;

霞――朝霞在西:阴雨进袭;朝霞在东:天气晴朗。

总之,这部分用分类说明事物的方法组织材料,条理井然,云和天气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看云识天气的方法讲的明明白白。

板书:

说明顺序:

篇8:看云识天气

分述:(2―6)怎样看云识天气;(分类说明云和云的光彩)

总说:(7)意义与局限

第二节

教学目的:目的一。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关键:目的一。

教学方法:同上节。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导入

这一节我们再来欣赏本文的语言特点,修辞方法等。请同学们再熟悉一遍课文,看看文章还用了什么方法说明云的形态特点的。

――比喻修辞。

划出来比喻句,然后分小组交流并体会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准确,生动而形象的写出了各中云的形态特征,使读者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2增加文章的趣味,便于读者根据这些形态特征识辨天气的变化。

3增强读者的审美情趣。

总之,说明文运用比喻,目的在于说明事物的特征。一是准确、生动,表现在准确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可能等副词上。请同学们从书中查找一下,并用着重号标出;二是多次引用谚语。在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部分内容中多次引用,请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明确理解什么是谚语及使用谚语的好处

作业:练习二、三。

板书:

生动的比喻:说明事物的特征。

喜闻乐见的谚语:简洁、通俗的表达内容。

篇9:看云识天气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1)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 (2) 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3)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在_____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然后再说说这个标点符号的作用。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并从原文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1)姿态万千: (2)变化无常:

3.用文中的原句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然后指出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1)原句: (2)作用:

4.云的特征是什么?

5.这段话用了哪些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

6.这一段文字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A.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7.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

篇10:看云识天气的教学方案

看云识天气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学习课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的特点,摘抄文中的佳词妙句,积累丰富的词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体会说明文条理分明说明事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二、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云的种类繁多,相应的天气现象也多样,但仍能让读者一读就懂,其原因有:一、安排了合理的说明顺序,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文章开门见山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依次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即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结尾点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体现了总——分——总的结构。二、充分体现了科学小品平实准确的介绍而又不乏生动形象的描绘的特点,把抽象的事理力求形象化,如把云和天气的关系写成“云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这个比喻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又如,运用大量形象的比喻把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的形态生动描绘出来,既突出了云的`特点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多方引用谚语,突出了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使人兴味倍增。由此可见,本文是篇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佳作。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释疑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

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投影出学习目标:

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认知方面)。

2、体会比喻的妙处,摘抄、背诵文中的佳词妙句、语段,积累丰富的词汇(技能方面)。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情感方面)。

(二)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提示:学会抓住重要句、段,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云是天气的“招牌”,亦即“脸色”,也就是说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可以识天气。明确2:文章首先从云的形态、变化说起,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识天气,接着介绍了可以通过云的形态、光彩现象来识别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条理井然地说明事理,并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关键句、段:第二段说明可以根据云的形态识天气,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6自然段首句是过渡句,说明还可以根据云的光彩识天气。)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1.朗读第一段。

2.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 B;有的像羊群, C;有的像一张大棉絮, D;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②轻轻地飘在空中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4)这一段突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说其表达效果;请模仿前四个比喻句,再写仿写出两个描绘云的比喻句。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云的形态特征及与天气的“招牌”关系,通俗易懂,既便于我们明白事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激发读者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 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

(五) 交流展示、读背积累

1.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云和天气关系的成语、谚语,进一步加深对看云可识天气这一事理的认识。

之后教师投影出有关谚语(课后可参照相关资料):棉花云,雨快临。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2. 朗读、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汇。

(六)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七)梳理小结、拓展延伸

1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2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篇11:17 看云识天气方案A

17 看云识天气(方案A)

青岛 吴乐琴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 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 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研读赏析

① 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 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 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

点 评

此教案突出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本教案设计颇有新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点突出,难易适度,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研讨以及反馈回顾,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可以说,本

篇12: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3.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2.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10)崩塌;崩裂而倒塌

(11)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12)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看云识天气》,大家可以从云的千姿百态的描绘中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的实践中观察的结晶。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准确,大家在学习时要注意把握

三、正课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1.探究质疑:讨论云和天气情况简表。

2.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3.讨论并归纳: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4.讨论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光彩识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5.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

第三课时

2预习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导入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直接了当地说明事物,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运用描写、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事物说明得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本文用大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云和光彩,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的。

三、正课

1.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讨论并归纳: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2.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讨论并归纳: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变化无常。

3.探究质疑:“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招牌”是什么东西,把“云”比喻成“招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把“云”比喻成“招牌”,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4.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

5.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探究质疑: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

(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

(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

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第四课时

7.探究质疑: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 讨论并归纳:

(1)卷层云:“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层云的产生。

(2)高层云:“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3)雨层云:“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4)积雨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态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运用比喻,动态描摹了积雨云的形成和形态。“积雨云越长越高……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形象地动态描摹积雨云形成风雨雷电的过程。用“迅速”、“越……越……”不一会儿”,说明变化快。

这些比喻、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8.探究质疑: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2)“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9.探究质疑:你收集到哪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在班上交流。附有关天气的谚语供参考

(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3)云绞云,雨淋淋。

(4)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5)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6)云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7)夏云低而黑,闷热必打雷。 (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

(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10)日出不耀眼,一两天就下雨。

四、小结

这篇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篇13: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1794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

除此以外,大家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竹根、蚂蚁、潮气、云……)

对,我们还可以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二、整体感知

1、题目是《看云识天气》,那么云具有什么特点?云与天气是什么关系?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加以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2、听课文录音,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云?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经验是什么?(用圈点勾画法划出答案,并给以分类。)

(课文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睛天云和雨雪天的云,每大类下再各细分为四种,按云的光彩也可分为四种。)

3、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文章第1段先概述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三、研读赏析

1、分角色朗读:写云的形态及光彩部分由12位男、女学生个别朗读,除外段落由其他学生齐读。

2、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7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很高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约二千米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约二千米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高层云变得更厚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在云山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早晚太阳照在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四、体验反思

1、观看各种图片,请学生看图识云,并指出出现这种云的天气状况。

2、学习本文后,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2、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3、观察这一个月的云,并做好记录,来看看云与天气的变化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美,感受准确性;尝试仿句,积累佳句。

一、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科普小品的语言美: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但也生动形象,尤其对云的描摹细致形象。

二、赏美句――生动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生动、优美的句子读一读,相互交流,并说明理由。(侧重于比喻句)

2、变换表述,体会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区别:

如:把第三段中对卷云的表述转换为“天空中最高、最薄的云叫卷云。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好不好?为什么?(运用打比方,使卷云的形态更形象,让读者容易理解。)

3、仿句练习。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三、析佳词――准确

请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认为运用得好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如:①“招牌”指什么?用在这里说明云有怎样的作用?

②把“往往”和“常常”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③“躲藏”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④文中“一般”、“左右”、“有时”能否删去?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

五、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篇14:语文教案-看云识天气

语文教案-看云识天气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第一部分(开头),总说云的形态变化,说明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小节),讲怎样看云识天气,是课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结尾),说明观测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二、语言特点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课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自然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这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这里有一个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也就是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才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

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三、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发展过程以及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在于向人们介绍知识。因此,说明文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才能给人以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在《看云识天气》一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起到了准确表达的作用。很好地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学习建议

1.抓住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中心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几种修辞手法,进而领会

这种说明文的特点。

3.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

[4]

篇15:《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作者大量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 31―32 课时(连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刘禹锡有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

二、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峰峦luán 一霎间shà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头转向yūn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三、研读课文

(一)听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把握: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二 )精读,讨论探究:

自读课文,认识各种云的特点及其和天气的关系,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

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

篇16: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能根据云的变化,较为准确的判断天气状况,掌握一些地理知识;能准确分析比喻句,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体会其形象生动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加强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天气变化,关注大自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环境、社会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浏览课文,能准确搜集到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在引导学生“看云识天气”的过程中,既了解了一些地理知识,又能上出语文味。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入题。

师:闲暇的时候,你们会做哪些事来自娱自乐呢?

(生可能会出现的回答:体育运动;玩电脑游戏;逛街;看电视,等等。)

师: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也少有玩具,很多时候,是坐在屋前的石凳上,抬头看天上的云,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千变万化啊!有时像人,有时像动物,有时候还像是一棵棵的树。就这么坐着看云的变化,能看上好半天,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你们有和我一样的经历和感受吗?

(生可能答有,也可能答没有,后者的可能性可能更大。)

引:小时候,并不知道这变化多端的云与自然界的阴晴、风雨、电闪雷鸣休戚相关。(面向回答有时也看云的同学,你们也可能跟我一样,只是纯粹的欣赏吧?)那么,今天,让我们抬起头来,去观察天上的云,做一个气象预报者,如何?(此处,可先打出几幅云的图片资料,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快速浏览课文,这篇课文介绍了几种云?请按先后顺序在文中划出来。

参考答案: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根据云的光彩)晕、华、虹、霞。

三、锁定细读范围(3~6段)。

设计一张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他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晴天云简表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的光彩简表

四、出示图片,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天气状况(分析课本前的插图)。

例:第一幅图片表明是积云,标志是:云的形状像团团棉花,预示天气晴好。

第二幅图片表明是高积云,标志是:扁球状的,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像羊群,预示天气晴好。

第三幅图片表明是卷云,标志是:像羽毛响绫纱,丝丝绿绿的漂浮着,预示天气晴好。

第四幅图片表明是晚霞,标志是:从黑黑的云幕上可知(判断晚霞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是根据观察的时间便知道是朝霞还是晚霞。)预示最近几天天气晴朗(晚霞行千里。)

五、探究交流

课文开头,就点出了天上的云的特点: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为了突出云的这一特点,作者用了很多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加以比喻,请你把这些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并用你喜欢的形式展示各种云的形态特点。

六、从网上下载有关“云”的精美图片,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比喻句的形式,描述云的形状及色彩。

七、作业。

课外搜集关于天气的谚语,分类积累。(比一比,看谁积累得多。)

篇17: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篇18:《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4、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2、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了解一天当中的天气情况?(看天气预报)看天气预报的确是一种简便易行识别天气的方法。但如果我们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该怎么办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

这里的“看”是什么意思?(观察)“识”呢?(识别)连起来就是说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

二、复习说明文知识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说明文)那这是一篇什么说明文啊?(事理说明文)那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们来复习一下说明文的一些知识。

1、说明文: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2、说明文的分类:

①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②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3、说明文的三大要素:

①说明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③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作描摹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D(yì)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月晕(yùn)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听课文朗读录音,并思考:

①那句话能概括云和天气的关系?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本文介绍了几种云?几种云上的光彩?

(晴天云包括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阴天云包括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四种:晕、华、虹、霞。)

③本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总分总)(板书)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作业:生字词抄三遍

第二课时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2、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3、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4、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5、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6、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第三课时

1、读第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问题:在这一段中,除了说明晕、华、虹、霞出现的位置之外,还用了另外一种生动的语言说明了这四种光彩和天气的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请举例说明。

――采用谚语。

恰当使用谚语也是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一个方面。作用:生动形象,把道理说得更通俗易懂,增加了说服力。

2、用屏幕展示:你还知道哪些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同学们充分发言后,再用屏幕展示一些谚语当作日常积累所用。如下所示:

⑴、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⑵、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⑶、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⑷、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⑸、山戴帽,大雨到。

⑹、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⑺、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⑻、逆风行云,天要变。

总结: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看云识天气的教学方案

看云识天气教学方案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的教案设计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学反思

《看云识天气》的课件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的语文教案

《看云识天气》 9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学方案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学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学方案(共18篇)】相关文章:

看云识天气教案2023-09-09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2022-12-17

大班看云去活动反思2023-05-31

初中语文说课稿:看云识天气2022-04-30

《看云识天气》 72023-09-03

课文《看云识天气》的教案2022-07-29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设计2023-07-30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2022-08-12

看云识天气选段阅读答案2023-01-17

看云识天气节选阅读及答案2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