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党课

时间:2023-03-22 07:28:1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寻根溯源党课(精选11篇)由网友“傲娇娇”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寻根溯源党课,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寻根溯源党课

篇1:《乡土中国》读后感:寻根溯源

壶关局 宋超

《乡土中国》是一本剖析四十年代的中国乡土社会生态现象的研究著作。横跨半个世纪,本书中的观点放在我出生的九十年代乡村的风土人情同样适合不过。乡村,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城市,也因着上学的缘故辗转生活过,所以我对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生态现象的明显差异深有体会,也能感受到二者血脉相连的关系。在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书里,两种社会生态并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只是寻根论理,特别是对“乡土社会”看似不合理的现象进行的合理诠释。

全书共有十四个章节,深入浅出地把乡土社会学晦涩难懂的定义请下了神坛,整本书平易近人而耐人寻味。在这里,我们可以思考到如何更好地提高乡村文化教育水平;探寻我国自古而来“己”为核心辐射的差序格局如何在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何中国社会的男女有别是仅次于等级森严的第二个社会壁垒;如何权衡情礼法,更和谐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文字下乡看教育。近三十年来,小学教育五年制变为六年制,文理两科分分合合,教育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迷茫停滞的阶段。而在乡村,从村村有小学,镇镇有中学到现在尽数荒废,如今农村家庭需要举全家之力送孩子去县区读书。费老在文字下乡章节中谈到乡村教育,最后总结说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而如今,知识改变命运理念深入乡村,然而求学远、成本高、回报难三座大山高高屹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现教育脱贫,值得深思。

差序格局看公私。在读到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里说道国民劣根性之一自私的特点时,我深刻的感受到作者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痛心。然而,何为“自”如何“私”的根在本书中篇论述的我国社会结构“差序格局”可见一斑。差序格局即以“已”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层层水纹般的社会结构,并且大小不一,伸缩变幻。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群己的界限是相对的,方向一变,则公和私也随着变化,因此在我国历史上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的人和事屡见不鲜。

男女有别看两性。有人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因为男和女在认知上千差万别,其实,永远划分着男女界线的是生理差别。本书中写到,在乡土社会的发展中,中国的家庭是以“父”系扩大的,已结婚的女儿和女婿都是外家人,所以,在家庭这个传承性的事业社群,主轴在父子之间,夫妇成为了配轴,夫妇之间感情故而随之淡漠。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向去发展,“男”“女”成为最敏感最忌讳的话题。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研究男女俩性心理差异、男女相处之道的书籍和节目出现在大众视线中,夫妇逐渐成为了主轴,譬如在外事访问和重大国际活动上我们的`领袖及其夫人均是共同出面,而这便是中国男女关系走向黄金时代的好现象。

无讼礼治看法治。乡土社会既非人治,也非法治,可以说最确切是礼治。礼是地方传统规矩,是祖祖代代逢事首要选择的方式,是人们的行为规范,所以十里八乡的纠纷,乡里百姓首先会选择德高望重的长者进行明辨,而讼师则是最不讨喜的人。因为依着现行法去判决,时常与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当前,《小郭跑腿》、《金牌调解》等节目在百姓中很受欢迎,因为老百姓始终觉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是否合乎法并不太紧要。“法”对于普通人仍是很高冷。

总的来说,个人觉得“乡土社会”主要在于情感和伦理,“现代社会”主要体现自由和规则,这也是未来的潮流趋势。我国的“现代社会”有独特的成长背景,有自己特有的“土气”。希望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寻根溯源、标本兼顾、科学健康、和谐发展。

――后记:木宝在写读后感时倍感艰难,《乡土中国》博大精深,自己但得一二便庆幸万分,又将与书友分享便十分惶恐见笑于大方,故而推荐书友们阅读原书,方能体会到原汁原味,希望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可以互相交流感悟,共同学习。

篇2:大学生就业难之寻根溯源

,高校毕业生达610万,加上往年未能就业的大学生,总量大约有700多万,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技校、中专和未纳入统招的民办高校的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难之寻根溯源

。求职市场上的学生军团规模之庞大是空前的,与这支求职大军相对应的是,金融危机背景下,大批企业裁员减薪,缩减了新员工招聘计划,就业难的现状可见一斑。

让我们抛开金融危机不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哪年没有喊过,2年前,5年前,7年前,就业难的呼声年年见诸媒体,这种呼声就从来没断过。如果今年把就业难归咎于金融危机,那往年呢?是不是你又要说专业不对口、专业太偏等理由呢?

探究就业难的根源,寻找就业之门,本文为大学生的就业指点迷津。

一、大学生就业难,不是金融危机惹的祸

近八个月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外贸型企业裁员,但主要裁减的是生产一线工人,这部分人占了裁员的绝大比例。试想一下,假设没有这场危机,假设这些大企业扩张生产,扩张一线工人的招聘,这些大学生又有多少会选择这个职业,到生产一线去工作呢。相反地,金融危机的发生,直接冲击了那些技校毕业生,他们才是危机背景下求职市场中的困难户。

而且,并不是危机背景下所有企业都在减产,像皇明、格兰仕等逆势扩张的企业不在少数,还有不少内地企业他们根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作为大学生,可以抱怨找工作难,但不要将方向对准金融危机,只有找准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不大

在职业市场中,对求职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不是专业是否对口,而是专业之外的其他东西,这也是比专业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心态,比如感性与理性,比如敏感程度,比如适应能力等等,这些素质也是在大学这几年中积累起来的。说到这,你还抱怨你的专业没有吸引力吗?

由于工作关系,近些年接触到很多大学生,谈其就业难的问题,不少都说到专业。“我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太宏观了”,“我学的这个专业理论性太强,而且又没地方实践”,这类观点非常多。

有的人对我说:我学的是工商管理,这专业太宏观了,而且刚毕业的学生,谁让我去管。我这样反驳了他:第一,专业宏观不是找工作难的原因,会计学不宏观,可学会计的学生为什么还有大批人也找不到工作呢?第二,如果说你是刚毕业的学生,没人让你管,那这几年的大学你是白上了,管理不仅仅是管人,作为基层的管理人员,更重要的是管事。不少大学生,一谈到管理,首先想到的是管人,这点是应该改变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管理就是管事,

就业的出路与专业的关系并不大,一些文科类的专业更是如此。拓展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建立积极的心态才是你求职的法宝。

三、大学生就业难,与工作经验关系不大

招聘会场中,随处可见“X年工作经验”这样的要求,大学生不能将就业难归咎于工作经验,因为别人有的你没有,但你有的别人也没有,虽然你没有工作经验,但你有可塑性。

不少大企业每年都有校园招聘,而且规模比社会招聘还要大,他们看重的就是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可塑性。不要拿自己的弱项去比别人的强项,只要发挥出自己的强项,照样可以纵横职场。

可悲的是,现实让大学生认清了一点他们自己没有的优势,这本来是好事,但大学生身上应该有的优势也找不到了,这就问题了。企业需要经验,但是也需要理论,并不是放弃理论只抓经验。

有一次,我在某知名财经院校招聘,某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前去应聘,因为是学生,我就随机问了几个课本上的理论常识。我问他学过哪些绩效考核的理论,随口而来的那几个MBO、360、KPI、BSC他居然一个也答不上来,你说,即使他有工作经验,我能录用他吗?

大学生们,任何的工作实践是需要理论去指导的,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是你们必须去做的功课。工作经验固然重要,但对大学生来讲,理论知识比经验更重要,放下课本去社会上混上几天工作经验然后用这几天的皮毛功底去忽悠那些阅人无数的招聘经理们,这,才是最得不偿失的。

四、大学生就业难,是职业规划缺失的必然结果

与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谈职业规划,已经有点迟了,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职业规划,早在高考后填报志愿的那会就开始了,填报志愿的一个主要依据就是职业规划,要想好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才能选择适合的专业。上文我曾说专业不是求职的关键,并不是说大家就可以丢掉专业,专业是必须慎重去选的。

我见过很多处于求职状态的人,他们有大学生,也有工作过一段时间又跳槽的。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处于职业的迷茫期,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

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在这里我就不讲了,我举个例子。我现在所在的公司是物业行业,招聘保安员是日常工作之一。每次我上网打开招聘网页,都会有不少简历发过来,而且我发现里面有很多大学生,本科也不在少数。我心里还在想,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务实了,知道找工作难,愿意从底层做起了,是个好趋势。可是电话打过去,人却来不了几个,即使偶尔有来的,谈了几句话,我就发现他的职业方向不在这里,我就想,既然他不想做这工作,还发这个简历干嘛,难道是短期行为,找个临时性工作,通过继续交谈,让我失望的是,这飞来的简历连短期行为都不是,不少大学生在网上发简历,看到招聘,鼠标一点,不管什么岗位,简历就飞过去了,职业目标几乎就是空缺的。

没有做过调查,不敢妄言,我希望这样的大学生是少数。毕竟这样的大学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企业的不负责,是在浪费金钱,浪费时间,浪费自己的青春岁月。

大学生们,要尽早为自己做个职业规划,为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不求精准,总该有个方向,有了职业锚,你的求职才会有的放矢。

篇3:溯源学习法

10、溯源学习法——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有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深刻地揭示了世界万物之间源与流的关系。

清朝著名学者戴震,从小就养成勤奋好学的读书习惯。有一次,私塾的老师在课上给学生讲授《大学章句》。在讲完“大学之道”后,塾师解释说:“这一章叫《经》,记载着孔夫子的话。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述的;下一章叫《传》,记载着曾子的见解,是由曾子的学生执笔写了的......”。小戴震听完,站起来问:“先生,你根据什么说《经》是孔夫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呢?又根据什么说《传》是曾子的见解,由他的学生执笔写下的呢?”

“这是朱老夫子朱熹注释的呀!”塾师振振有词地回答说。

“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戴震接着又问。

“宋朝人。”塾师随口便答。

“那孔子、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戴震穷追不舍。

“春秋战国时代人!”塾师沉下脸来,有些不高兴了。可是戴震依然不慌不忙地说:“先生,春秋战国时期与宋朝大约相距两千年,朱熹又是怎么知道两千年前的事呢?”

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塾师哑口无言。他望着眼前这满脸稚气的小孩,一种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赞不绝口地夸奖道:“这孩子肯动脑筋,可真不简单啦!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塾师的预言果然应验了,戴震后来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大学者。

戴震这种读书方法就是“溯源读书法”。所谓“溯源读书法”就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对所接收的某项具体知识的出处或源泉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追溯,从而掌握该知识的整个体系,特别是它产生、继承和发展的线索。“溯源读书法”也叫“寻流溯源读书法”,是一种纵向挖掘式的读书方法。

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读书“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说,读书就要像沿着流脉去探讨大河的源头一样,即使文义幽深,也一定会明白的。现代史学家潘吉星在谈到他的治学经验时也说:“读书、科学研究决不能偷懒,对任何有价值的材料,每一条都应该追踪不放,查到原著,决不能满足于第二手材料,因为一转手,会受作者的观点影响,往往有误,或漏掉许多有趣的东西。”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最珍贵的货物运给一代又一代”。

篇4:成语溯源

成语溯源

无出其右

【出处】《汉书・高帝纪》:“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译文】贯高造反的事弄明白之后,赵王张敖得以出狱,被废黜为宣平侯,于是赵王上奏称赞田叔等十几人。皇上全部召见了他们,和他们谈话,汉家朝廷大臣中没有人比他们强的,皇上高兴,全部任命他们为郡守、诸侯王相。

【含义】指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能超过他的。

【例用】①正确用法:他的网球打得太出色了,所有选手无出其右,都成了他手下的败将。②错误用法: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稍纵即逝

【出处】苏轼《文与可画JY谷偃竹记》:“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译文】拿着笔凝神构思,等到好像看到自己要画的竹子,赶快起来捕捉形象,挥动画笔,一气呵成,来追摹他所见的竹子形象,动作快得就像兔子跃起,鹰隼俯冲,如果稍一放松要画的形象就消失了。

【含义】形容时间或时机稍微一放松就会失掉。

【例用】①正确用法:时间稍纵即逝,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②错误用法: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篇5:佛像溯源

佛像溯源

有关佛像何时出现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定论。据近世纪研究结果,普遍都认为佛像是在佛涅 ▲后才出现。早期佛教注重的是佛教教义的把握和个人的实践修行,而不重佛崇拜。?

作 者:一知  作者单位: 刊 名:科技文萃 英文刊名:DIGES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寻根作文

当出现第一个城市,农村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从农村走出的人,慢慢的回不去,从脑海中,从行动上,把农村彻底的和自己分离。把根从土地中拔出,插入水泥沥青中;把家搬离泥土,住进高楼大厦;把一口浓浓的乡音,换成流利的普通话;把晒得褪色的衣服扔掉,穿上精致的大衣。甚至,在户口本上的“农村”,也赫然印上两个大字:城市。

千百年来每一个城市都深深扎根于农村,从这块沃土中吸取养分,哺育着自己与人民。时间久了,人们把所有的好都归于城市,留给农村的只有脏,乱。却殊不知,没有了农村,没有了生我养我的农村,那么我们的吃穿补给,从何而来呢?

都不曾想,如若失去了农村,该怎么办?

没有了农村则没有了补给。车车饱满的玉米,粒粒丰收的小麦,闪耀着迷人的光彩。细细研磨,用粉做成干粮,熟透,咀嚼在口中,香甜,从内到外的散发,补充每天的消耗。充满泥土芳香的青菜,在肚中慢慢消化,有土的味道。淳、香。

农村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农村的富足与贫穷,可以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前途。如若农民都富了,强了,能自力更生了,不用天天求修花匠,给自己捉虫,施肥,为母亲解决了多大一笔负担啊!能够独立自强,就要为妈妈节约一份精力。

失去了农村就失去了劳动力,壮实的小伙子和醇朴的农村姑娘,纷纷走出家门,来到了

城市,又给这城市注入了新的血液,整个城市又充满了活力。朴实的他们不去想别人拥有多么奢华的生活,只专注于自我,只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问心无愧。

失去了农村就失去了希望。无垠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给正在困境中的你一丝光明。慢慢蹲下看着在寒风探出脑袋的小草,心中不免升起一番感慨,生命就是如此美好。如果不投入生命的海洋,就激不起生命的浪花;如果心中没有希望的天空,就不会拥有希望的飞翔。

失去了农村就失去了根。千万亿的中国人的根都在农村,有根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像树木深深扎根在大地,风雨摇动都不惧。倘若离去,似飘忽在水中的浮萍,在雨水的点滴下,倾覆,像漂流在空中飞絮,无处在布满喧嚣的钢筋林立中寻找扎根的土。若干年后,想起要寻觅以往的根,可农村同珍惜动物般毁灭,何处寻?

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微风拂过面颊,凉丝丝的,像母亲的手,轻浮在脸上。深深地贪婪的吸着城市内闻不到乡土气息,夹带着泥土淡淡芳芳和幼草翠翠的气息,树叶迎合着沙沙作响,树枝摇晃着,仿佛随着风的舞动。失去了农村就失去了城市。城市的根丢了,难道不会枯萎吗?

农村就像一盒彩色颜料,有了它,世界才拥有了色彩,假如你不慎将他丢掉,那么世界将会变得单调,没有色彩,平平淡淡,空空洞洞金碧辉煌的宫殿成了失去灵魂的家园,心烦了、厌了,怎么还会有心思去欣赏呢?不希望,只让农村停留在记忆中,回忆起却摸不到的悲伤………

篇7:寻根之旅

寻根之旅,顾名思义就是寻找祖辈事迹的奇幻人生的旅程。但因为我现在总是顾着学习,没有时间去更多的了解祖辈们的过去的故事。于是,我便利用暑假的时间和爸爸去爷爷家,问一问有关过去的事情。

刚到爷爷家,我就和爷爷开始攀谈了起来,后来经过一个上午的了解,我终于多多少少知道了过去的一些典型故事。

原来,我的太爷叫张鹏。那时因为在旧社会所受到的种种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使得他无法上学,很小就去当农民,在家里种田。那时也正因为国家贫穷,文化素质很低,有很多人像太爷一样,没有文化。所以导致国家落后,给外来强国有机可乘,当时日本侵略我国,烧杀抢掠。使得民不聊生,年年叫苦。

而我的爷爷张长宝,虽然那时的条件比我太爷当时的条件好的多,能上起学。因为8年抗日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使得日本兵更加“疯狂”,烧杀抢掠;在加上当时的三年的内战,我国内部四分五裂。使我的爷爷跟很多人一样没有一个稳定学习地方,整天躲躲藏藏,就是学习也是在惶恐中度过。因为这样爷爷也坚持学完了当时的私塾(相当于今天的高中生)。

我的爸爸这一代,已是解放后了。新中国成立了!全国人民都投入到建设新中国中,但日子过的仍然很清贫,在加上又遇到文化大革命和三年的自然大灾害。每年他自己的学费都是他自己去钓鱼;摸虾,然后到集市上去卖,换来的钱才来交学费。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爸爸终于坚持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所以爸爸有了好的文化基础,后来事业是成功的!

我这一代,既没有日本兵,也没有文化大革命,更没有三年自然灾害。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幸福”。整天在平平安安中度过,没有惶恐,害怕;只有开心,幸福。

这就是我这次去爷爷家的主要收获,从中更为理解,醒悟一个道理:一个全民文化低下的国家,就会落后,就会被别人挨打,欺负。一个如果没有文化,就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今后就无法立足于社会,甚至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回想祖辈的过去,以事警戒和激励。要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奋发图强。

篇8:对联溯源美文

对联溯源美文

对联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符换旧符”,正是古人为庆祝佳节,更换张贴对联的真实写照。据史书记载,古代过年的时候,人们会用桃木板摆在门户两旁,称为“仙木”或“桃符”,上书“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神荼和郁垒是专管惩治恶鬼、邪神的仙王,用二人名讳以避邪增福,这样上下联字数相等,姓名互对,形成两言对联,这是出现的最原始的对联了。

到了东汉时期,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人们每年佳节开始在纸上书写对联,从而代替了桃木。对联在意义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至五代,后蜀国君孟昶喜爱文学,经常吟诗作对,有年年末,他命十几位学士为其撰联对句,但没人能作出令他中意的对联来,遂亲笔题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写罢,命儿贴于门旁,众学士见之无不拍手叫好,自愧不如。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随着文字的发展,春联的内容、形式、对仗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到宋朝以后,春联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只是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冷落,但是明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欢对联,并重视对联的作用。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除夕那天,他传旨,令除夕之夜,凡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以庆建国开朝。当晚他乔装改扮成庶民百姓,去京城的大街小巷观联,当他看到家家门框贴着红彤彤的对联吉句与门前悬挂的红彤彤的灯笼相映成辉,整个京城显现出一派国泰民安的喜庆气氛时,内心十分高兴。但当他来到一家铺子前,却发现没有春联,便上前询问,原来该店主是个阉猪的,店内上下无一人识字,值此除夕又找不到人写。朱元璋叫人拿来纸墨,挥笔写出“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横批:祖传技艺。此联将店铺的生意巧妙融入对联之中,写罢,朱元璋大笑,扬长而去。正是在朱元璋的提倡和重视下,使得春联不仅在京城而且在全国各地都兴盛起来。每逢岁末年初,贴春联庆新春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风俗习惯。当时名人名联不断,如唐寅,徐文长等人的.对联作品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及至清朝,随着清统治阶级对汉文化的融合吸收及推广,许多清皇帝在游山玩水之际,都喜欢触景生情,附庸风雅地题上一两副对联。在皇帝的倡导下,对联被列入科举考试必备内容之一,因而更受到文人学士们的重视,他们细心研磨,务求精益求精。所以使得那个时代,对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名联名士层出不穷。当时出名就有纪昀、蒲松龄、李调元、何谈如等。

时至今日,对联的用途更加广泛,不但在春节时要用,而且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著书立说,以及楼台亭阁的装饰上都需要有对联来助兴、来抒情。它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经久而不衰,正所谓:千古传神韵,万世留华章。中华一奇葩,源远永流长。

篇9:《金刚经》历史溯源

《金刚经》历史溯源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是《金刚经》历史溯源,一起来看看吧。

佛教传入中国已1700多年了,当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衰落的时候,在中华大地上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自东汉以后的帝王,很多就非常崇奉佛教,甚至将其定为国教。和儒、道一起,佛教在中华文化史上打上深深烙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和日常生活,无不潜移默化地受到佛法的影响。佛教智慧已成为中华智慧宝库中天然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像提起儒家想到《论语》,提起道家想起《老子》一样,提起佛家,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金刚经》。《金刚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一部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法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经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千百年来,从僧众到俗众,从皇室贵族到平常百姓,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在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感应,因《金刚经》而开悟成道。最典型的,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因听闻《金刚经》而顿悟成道。

《金刚经》的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又包含了一切宗教性。经文句句乃宝中之宝,妙意尽藏。句句说理说修,句句都可贯通全经,随拈一句体悟,皆可由此悟道。一般人喜其哲理丰富,禅修者视其为修心的指针、开悟的钥匙。

佛教般若思想典籍的汇编就是《大般若经》,共600卷,包括十六部经典,称十六会。学术界和佛教界都共同认为,十六会600卷之多的《大般若经》之核心,即是第九会《金刚般若》,也就是《金刚经》。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信佛教,但不可不读《金刚经》。因为《金刚经》会赋予你一柄无坚不摧的智慧利剑,启发你彻悟世事人生的真谛和实相!

《金刚经》虽然出自古印度,但它的中文译本在中国却影响极为巨大,从古到今,从佛教界到世俗社会,从皇室到寻常百姓家,都非常推崇这部人类最伟大的智慧经典。

一、历代注疏《金刚经》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深受佛界欢迎,历代研习不衰,流通甚盛。各类注、释、论、颂、疏、记、解、述多不胜举。除了早期鸠摩罗什、僧肇等人的注释外,后来较为著名的有隋代智顗的《金刚般若经疏》,吉藏的《金刚般若经义疏》,唐代智俨的《金刚般若经略疏》,窥基的《金刚般若论会释》、《金刚般若经赞述》,义净的《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宗密的《金刚经疏论纂要》、慧能的《金刚经解意》(亦名《金刚经六祖口诀》)。据慧能说,唐初时已有800余家注疏。

宋代又出现了数十家注疏,著名的有子璿《金刚经纂要刊定记》,柏庭善月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会解》等。

明清又有50余家注,著名的有宗泐、如玘同注的《金刚经注解》、元贤的《金刚经略疏》、智旭的《金刚经破空论》、《金刚经观心释》,德清的《金刚经决疑》、曾凤仪的《金刚经宗通》、清代通理的《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等。

近现代以来,最少又出现了20多家注释,其中著名的有印光法师的《金刚经研究》、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王恩洋居士的《金刚经释论》、太虚法师的《金刚经讲录》、《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释》、圆英法师的《金刚经讲义》等。

总之,在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中,各代所出《金刚经》注释总数近千家,成为所有佛经注释之冠。

二、各宗奉习《金刚经》

《金刚经》在中国的盛行不仅表现在历代高僧的竞相翻译注释上,而且表现在各大宗派的普遍尊奉习诵上。

三论宗专弘般若学,故而特别推崇《金刚经》。该宗创始人隋代吉藏曾称扬此经曰:“非云非雨德润四生,非日非月照明三界。统万行若沧海之纳众流,荡纷异若冬霜之凋百草。”吉藏的三论学说体系与《金刚经》的般若思想有明显的理论渊源关系。他所著的《金刚经义疏》六卷为诸多注释中最详明恳切的一种。

天台宗重《金刚经》在于该宗的义理多以般若为基础。天台创始人隋代智顗著有《金刚经疏》,文虽简略,但天台与《金刚经》之瓜葛于中昭然若揭。明代天台宗僧人智旭曾撰《金刚经破空论》、《金刚经观心释》,直接以天台宗义解释《金刚经》。

华严宗也非常重视《金刚经》。华严二祖智俨在所著《金刚经略疏》中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盖是实智之美称,真德之通号。宗本冲寂,神疑湛一,独曜幽原,圆明等觉。含晖至郎而泯于分别;冥津玄旷而隐于缘数。斯乃真可谓众生之本际,涅槃之圆旨,因缘之实性,法界之说府。”华严五祖宗密从诸多《金刚经》注释中“撮掇精英,黜逐浮伪”,著成《金刚经疏论纂要》3卷。另外,属华严一系的还有宋代的子璿、明代的德清、清代的通理等人的《金刚经》释义著作。

《金刚经》是一部空宗经典,但属于有宗的法相宗也很推崇《金刚经》。法相宗创始人之一的窥基著有《金刚经赞述》4卷,《金刚般若论会释》3卷。此作直接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学者无著、世亲的《金刚经》论释,并对其作进一步的合解、融通和发挥。在法相宗内,还有唐释知恩撰的《金刚般若经义记》2卷,唐释昙旷撰的《金刚般若经旨赞》等。

在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与《金刚经》关系最密切的还要算禅宗。禅宗自北魏时代南印高僧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开创,中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至唐初的四祖道信一直奉《楞伽经》为印证。四祖道信时已开始参以般若法门。至五祖弘忍则直接以《金刚经》为心印。他在黄梅双峰山东的冯墓山传法40多年,聚徒众多,常劝僧俗持诵《金刚经》,并以其非相无住理论教导徒众。禅宗六祖慧能更是因听闻《金刚经》而一念开悟,所以禅宗在慧能时代更加推崇《金刚经》。慧能说:“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须修般若行,但持《金刚般若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

近代以来,该经仍被广为持诵。龟山白衣王恩洋居士曾说:“此经流传世间最为遍广,上自儒宗学士,下自走卒贩夫,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皇坛道士,无不持诵是经。”直到今天,《金刚经》仍为广大佛教徒所普遍习诵奉持,各种形式的经本、经注广泛流传于各地寺庙和居士中间。

三、帝王推崇《金刚经》

《金刚经》也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罗什首次携此经进入内地,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前后秦皇帝的发兵邀请。第一个汉文本的诞生也是在后秦皇帝姚兴的“甚见优宠”,甚至直接参与下译出的。

南朝梁时,昭明太子对《金刚经》进行研究,科判为三十二分,从而出现了至今仍然十分盛行的三十二分本。当时江南有大居士名傅翕,自号“善慧大士”,人称“傅大士”,信佛极为虔诚,精通三教典籍。因其孤傲清高,群臣很是不满,但虔信佛教的梁武帝却力排众议,遣使迎入宫内,请其讲《金刚经》。但大士刚一升座,便挥案一拍,随即下座,梁武帝愕然。宝志和尚告其大士讲经已毕,后来再请讲,大士索板升座,歌四十九颂便去。梁武帝遂题大士此颂于荆州寺四层阁上。《金刚经颂》历史上名气极大,惜后世多有假托附会之处,傅大士原旨颇有湮没。

太宗对《金刚经》也十分欣赏。据《慈恩传》记载,唐太宗曾专门就《金刚经》译文的完备与否询问过玄奘。玄奘回答说,鸠摩罗什译本就标题看缺少“能断”二字;就内容来看缺少“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服其心”三个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在两个颂中缺少后一颂;在说明一切有为法性空假有的九喻中缺少三喻。针对这种情况,太宗让玄奘根据带回的梵本重新翻译。玄奘译成后,直接呈奉太宗,太宗立即将新译本发布全国。

唐玄宗为推行三教并重政策,在各教中选出一部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亲自注释后颂布全国,其于儒教选的是《孝经》,于道教选的是《老子》,于佛教选的就是《金刚经》。他在注序中对《金刚经》的般若义理大加称扬,赞其“皆众妙门,可不美欤!”认为注释此经即可起到“弘奖风教”之作用。该注完成后,立即受到广大僧众的热烈欢迎,连连提出“表请”、“表贺”,文武百官在都城举行隆重的接经仪式,佛寺里也“设斋庆赞”。与此同时,又颁赐天下各馆,精写入藏,以图永恒。现已在北京房山石经中发现了昔日的玄宗释文。这是距京师千里之外的幽州百姓于注经后的七八年内刻就的,由此足见玄宗注释在当时影响之大和流传之广。那时长安青龙寺有一高僧名道氲,深通内外经论,玄宗朝应进士科,一举擢第。出家后奉玄宗敕撰《御注金刚经宣演》3卷,根据玄宗注义而敷宣其意,绎演其文。因假帝威,此作格外盛行,人称“青龙疏”,前往寺内听讲者常有数千人之多,一时间风靡神州。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下诏令禅宗太师宗泐、如玘为《金刚经》及《楞伽》、《心经》三经作注,颁行天下。

明成祖朱棣的《金刚经集注》更为有名,古今盛传不衰。在书中他高度评价《金刚经》说:“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指明虚妄,即梦幻泡影而可知;推极根源,与我人众寿而可见。诚诸佛传心之秘,大乘阐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见性之机括也。”如来所说此经,“大开方便,俾解粘而释缚,咸涤垢以离尘,出生死途,登菩提岸,转痴迷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 。所以,“是经之功德广矣,大矣。”

四、世俗传诵《金刚经》

《金刚经》亦备受世俗社会之礼待,尤其是唐宋以后,皇家屡发敕令,颁经于天下,以使万民传诵,永消灾祸。在官方的大力提倡下,《金刚经》几乎成为一般民众的伦理教科书,几乎是无家不有,无人不读,其普及之处,家晓户喻。

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善男信女们广泛宣传《金刚经》的'神奇效用,《金刚经持验记》、《金刚经灵感录》、《金刚证果》、《金刚灵验》、《金刚果报》及《报应记》、《感应记》等册子大量出现。人们相信,一些久治不愈的痼疾因受持《金刚经》而解除,贫贱之人因受持《金刚经》而升官发财,甚至因为诵经还可以死里逃生,还阳复活,猛兽不伤,罡风不能坏,大水不能没,山崩不能伤,久饿不得死,百矢不能击;还可使哑者复音,盲者复明,求寿得寿,求子得子,迷途还家,为官标率,善根不灭。这些灵验故事大多为增福延寿、排忧解难、往生荐亡等个人福慧内容,同时也有表现降敌防盗、为政清廉、和善爱人等社会生活方面良好愿望的内容。

五、海外广宏《金刚经》

《金刚经》是印度佛教发展变化的产物,在其产生后的三四百年间,《金刚经》的传播主要在古代印度的范围之内。由于该经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核心内容,而这种思想正好顺应了当时的社会,体现了佛教理论体系的逻辑发展并构成整个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所以自其登上佛学舞台后便迅速流传,影响日益扩大。早期,由于大乘佛教被正统佛教视为“非佛所说”,所以,《金刚经》只是在信奉般若经的人群中流传。后来,随着大乘势的增强及其在印度佛教中统治地位的确立,《金刚经》便在广大范围内传播开来。除了口耳相传外,许多人开始为其造颂做论。现存最早的论是公元三四世纪时弥勒所作的《金刚般若经论》。到公元四五世纪时,著名的大乘学者无著、世亲兄弟二人又相继为《金刚经》作释。无著的注释名《金刚般若经论》,此外他还作了颂,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世亲注释有北魏菩提流支汉译的《金刚般若经论》3卷及唐代义净异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3卷(只存汉译本)。该书对其兄的论颂做了进一步的注疏,以“二十七疑”明经义,更具独到之处。论释中认为,《金刚经》共有二十七个主题,实际包括了般若的主要思想。此后,金刚仙又造《金刚仙论》,对世亲的《金刚般若论》再做注释。

除上述瑜伽行派的注疏外,中观系的功德施菩萨也曾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2卷。该论站在大乘中观学派的立场上,用真、俗二谛理论解释《金刚经》,正如论末之颂所言:“我今功德施,为破诸迷取,开于中观门,略述此经义。愿诸众生类,见闻若受持,照真不坏俗,明了心无碍。”(《大正藏》卷25)公元8世纪时,印度著名的中观瑜伽行派学者莲花戒也为《金刚经》做过注,现只存藏文译本。该注将《金刚经》的内容分为十八点加以论述,竭力调和无著的修行阶段论和中观派的解释。

印度大乘佛教分为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两大体系。上述《金刚经》注释中属两大派者皆有,其中多数为非常著名的大乘学者,这充分说明了该经在印度佛教中的显要地位及流传普及的广泛性。

《金刚经》梵文本在中国、巴基斯坦、中亚等地都有发现,中国吐鲁番等地并有和阗、粟特等文字的译本出土。

《金刚经》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又由中国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历史上这些地区的《金刚经》一般都是汉文译本,尤其是罗什的译本。日本历史上的许多民间故事均涉及《金刚经》,还曾出现以《金刚经》命名的诗歌。近代以来,随着佛教在欧美各国的传播及西方佛学研究的进展,《金刚经》也传到这些地区。

《金刚经》传入西方后曾被译成多种文字,1837年修弥笃根据藏译首次译成德文,1881年马克斯·缪勒将汉文、日文及藏文译本加以校订,译成英文,收入《东方圣书》第49卷。1957年爱德华·康芝又再次译成英文,收入《罗马东方丛书》第8卷。达尔杜根据梵文并对照中国满文译本,译为法文。

近年来,国际上的《金刚经》研究也较盛行,其中日本学者的研究最为著名。

拓展阅读:念金刚经的方法

六祖听人念金刚经而发心,因此就成了一代祖师,而且以后他的说法,没有超越金刚经,他是在诠释而且弘扬金刚经。六祖坛经可以说都是金刚经的批注。念不念金刚经因人而异,我曾经讲过念金刚经的方法,金刚经跟别的经不同,它是佛法的本体经,是本体佛、法身佛的经。我坦白说:法身佛念这个经,念这个经就成法身佛,法身佛的修持法门是最高级的。中国从唐代六祖以后,大家都非常尊崇金刚经。金刚经能避邪、解冤、灭罪,功德很大,因为法身无边,所以功德无量。但是念金刚经就不要有分别心,不要说如是我闻──我听说事情是这样……不要念一句想一句解释它的意思。你从如是我闻,念到信受奉行,然后把经一合,看看心态改变了没有?这个是念金刚经的方法。如果你念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也这样念,那就完全错误了,同样是佛经,为什么有两个极端呢?那是因为对症下药,有的人吃这种药,有的人需要吃那种药。总而言之,佛是大医王,是大法王,他是对症下药,你是什么心态,他跟你说什么法门。

篇10:成语溯源-上行下效

成语溯源-上行下效

【出处】白居易《策林・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所谓上开一源,下生百端者也。岂直若此而已哉?盖亦君好而臣为,上行则下效;故上苟好奢,则天下贪冒之吏将肆心焉。”

【译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上面开了做某种事情的先例,就会成为百种风气的开始。难道仅仅像这样吗?君主喜欢做的事情往往臣子也会跟着做,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会怎样效仿;所以上面如果喜欢奢侈,那么贪污的.官吏将会肆意妄为。

【含义】上面或上辈的人怎么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例用】①正确用法:某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致使少数人上行下效,损公肥私,败坏社会风气。②错误用法:由于公司领导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上行下效,很快,整个公司风气大为好转。

篇11:成语溯源-惨淡经营

成语溯源-惨淡经营

【出处】宋代王质《雪山集・和李无变求诗》:“十年惨淡经营中,一点青荧灯火知。平日诗从天外得,只今天外总无诗。”

【译文】十年的苦心构思,其中的辛苦只有一盏青灯一豆灯火知道。平时诗句都是信手拈来如有神助,今天却是才思枯竭总也写不出。

【含义】煞费心思地谋划,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绘画的'创作或其他事业的开拓。(其中的“惨淡”与“萧条、败落”等意思毫无关系)

【例用】①正确用法:自创立公司以来,他日夜奋战,惨淡经营,终于将公司股票成功上市。②错误用法:惨淡经营的现状使不少经营者开始另寻出路。(误用为“经营艰难,生意冷淡。”)

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七一党日活动领导干部学习心得精选

山西大槐树导游词

阎崇年语录

深刻感悟不挖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心得体会经典

节日活动计划

高考阅读理解分析

高考阅读理解与答案分析

清明节家族发言稿

家族年会发言稿

学校端午节活动方案范本

寻根溯源党课
《寻根溯源党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寻根溯源党课(精选11篇)】相关文章:

端午活动方案2023-06-04

党校党课讲稿2022-05-06

家族发言稿2022-09-11

村级党课讲稿2022-04-29

家族祭祖文范文2024-02-01

推荐的惠山古镇导游词合集2022-09-01

检察机关党课讲稿2022-05-14

学校两会党课讲稿2022-05-07

八项规定党课讲稿最新2022-10-28

小学端午节活动工作总结2023-10-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