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精选9篇)由网友“为了明天”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一、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文化工作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艺术事业 《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颁布以来的四年间,我市文化精品创作形势较好,据初步统计,-我市投入文化精品创作的经费近100万元。 开始,我市设立了“海宁潮”文学艺术政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目前已举行二届,共评选出获奖作品53件(其中银奖5名,铜奖11名,入围者37名)。新编古装越剧《贞妮传》先后参加了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的演出,并被列为第七届中wenmi.net国艺术节展演节目。海宁“硖石灯彩” 走出国门赴新西兰和希腊参加展演,20,海宁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硖石灯彩)。《海宁花灯舞》、《娃娃看潮》先后获得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群星奖,填补了嘉兴市舞蹈、器乐类节目无全国群星奖的空白。自20以来,我市有75件作品获得嘉兴市级以上奖项,其中全国奖45个,省级奖21个,嘉兴市级奖9个。 (二)群众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民俗文化红红火火。近五年来,我们以重大节庆为契机,举办大型广场活动302场,举办书法、美术、摄影展览890期。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数量从的12.6万增加到20的20.2万,年新增图书从5000多册增加到了15000多册。市文化馆、越剧团及各镇(街道)以文艺小分队的形式,每逢元旦春节、重大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农村集镇、社区里弄进行巡回演出,为配合全市开展“反对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新风”和“反邪教斗争”、“机关效能建设年”等活动,及时创作赶排了30多个思想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文艺节目,赴全市进行巡回演出。我们还通过社区与村文明共建结对,开展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大力开展送文艺、送戏、送书画、送图书等文化下基层、进社区、进镇村活动,据统计,文化下乡达3697场,观众140.57万人次。 (三)文物博物事业 近五年来,相继投入6000多万元,建造了钱君艺术研究馆、海宁博物馆、徐邦达艺术馆,完成了盐官海神庙、徐志摩故居、衍芬草堂、王国维故居、史东山故居、蒋百里故居、金庸旧居、陈阁老宅、天风海涛亭等文物景点的维修、复建。积极配合土地整理、东山开发等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金石墩遗址共发现墓葬13个,出土文物200余件,荷叶地、杨家角遗址出土各类器物200余件,东山智标塔地宫,出土文物70余件。经过努力,2001年盐官海塘及海神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海宁没有“国保”的空白。年完成第三次全省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了1000多个村落,140多个点,对原有137处文物点重新摸底核实,对新发现的33处文物点进行调查考证和资料归档。自年3月1日起,市博物馆、史东山故居、衍芬草堂、张宗祥书画院、钱君艺术研究馆、徐邦达艺术馆、米谷画廊等七个文化活动场馆实行对市民免费开放,并被市政府列入2004年十大实事工程。 (四)文化设施建设 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龙头,投入3500万元、建筑面积10400平方米、设施功能齐全的市文化馆新馆2004年建成使用。加强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市、镇、村投入四千万余元,建设农村文化阵地,目前全市已有4个镇的文化中心达到了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49个村建成文化活动中心,109个村建起文化活动室,到今年6月底全市实现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室)。 (五)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明显 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抓好软件建设,注重“一村一精品,一镇一特色”,倡导文艺活动的群众性、经常性和参与性,把建好农村文化队伍作为突破口,明确提出了建制镇(街道)必须建起6支以上、村文化活动中心必须建起3支以上、村文化活动室必须建起1支以上文化队伍的目标。各镇(街道)、村十分重视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和培育文艺队伍,目前全市已组建农村文体团队约300支左右,预计到年底可以达到400支以上。许村镇塘桥村建起了舞龙队、腰鼓队、马灯队、女子乐队、扇子舞队、娃娃队,举办了村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马桥街道组建魅力马桥艺术总团,下设八个分团;海洲街道依托社区文艺人才较多、企业家关心支持公益事业的优势,组建了“新家园”艺术团和“东雁”女子鼓乐队,举办了一场名为“海洲之夜”的汇报演出;斜桥镇举办“金穗之夜”夏日广场艺术周活动;丁桥镇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海昌街道双山村举办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等。 我们还以海洲街道为试点,开展城市社区与行政村文化结对共建活动,目前海洲街道的8个社区与11个行政村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书,通过结对共建活动,发挥群团优势,实现互助互动。同时,考虑到中老年妇女是农村的弱势群体,观念较旧,我们积极引导,组织发动,动员中老年妇女转变观念,走出家门,参与文体活动。目前已在许村镇永福村、海昌街道双山村、盐官镇桃园村、海洲街道伊桥村、马桥先锋村试点,建立妇女文体团队,逐步推广,争取村村建起1支妇女文体团队。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精品创作方面 一是人才紧缺,创作力量薄弱,跟不上事业发展的步伐。 二是戏曲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戏曲编创人员承受的压力较大。 三是文化精品创作的投入仍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创作。 (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方面 一是文艺团队的组建意识不强,没有普遍建起农民自己的文艺团队。 二是文艺骨干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达到群众文化活动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效果。 三是文化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日常经费没有着落。 四是文化站专业人才紧缺,后备力量不足,跟不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五是文化站编制缺编严重,核定编制为44名,目前实际到位只有25名。 六是镇级图书室发展滞后,面积狭窄,图书陈旧、过时,很难发挥图书室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三)文物保护方面 一是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向社会进行有效宣传教育的方法、载体和经费,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是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被动应付,在处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矛盾时,文物保护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工作难度极大,造成对地面地下文物严重威胁甚至破坏。 三是文物保护长效管理机制薄弱,文物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偏低,需要建立一套长期的培训和管理机制。 四是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平衡,较侧重地面文物古建筑的复原、维修等项目,文物建筑的经常性养护、零星维修等经费缺乏,文物征集、行政执法、普法宣传等经费缺乏,设备配备不足。 三、今后发展对策、措施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三贴近”的工作方针,坚持文化“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拓宽思路,切实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抓精品,出成果 1、组织实施好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如元宵灯会、国庆文艺晚会、迎春文艺晚会、全市基层民间艺术文艺调演等。 2、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创作的奖励机制,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一批体现时代风貌、海宁精神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文艺作品。 3、加强与全国各地的群众文化、书画、文博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举办好全省第四届青少年校园剧大赛,促进我市的文化品位和档次的提高。 4、加强对 “皮影戏”“硖石灯彩”等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开展好全市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制定具体的抢救保护方案和工作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民间艺术重点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 (二)抓基层,夯基础 1、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重视各镇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加强基层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镇、村文艺骨干的政治、业务素质培养,举办各类培训班,重视村文艺骨干创作队伍、文化演出队伍和民间艺术创作队伍的建设。下派文化辅导员到各镇、村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业务辅导。 3、重视文化站队伍建设,在确保文化站人员编制到位的同时,补充新鲜血液,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4、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抓好高标准社区阅览室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现有设施作用,积极培育特色文化社区。 5、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送文化到基层社区和农村,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wenmi.net文化三下乡新方式和新形式。 (三)抓保护,创特色 1、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广大群众进一步提高文物法制意识。 2、制订文物保护规划,加快实施文化名人故居和长安东汉汉墓、陈阁老宅东路、惠力寺经幢等文物景点的维修工作。 3、探索特色馆建设,倡导各馆所挖掘内涵,找准定位,形成特色,在抓好藏品建设的基础上,探索馆藏特色展览并进行对外交流活动。 (四)抓建设,促发展 文化基础设施既是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更是城市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十一五”期间要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要作用,切实加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程,基本建成文化中心,努力提升海宁城市品位,推进我市现代化中等城市进程。 1、新建市图书馆。建筑面积:15000M2,总投资约9500万元,计划实施:-。 2、新建名人纪念馆。建筑面积:5000 M2,总投资约3000万元,计划实施:2006-20。 3、新建市影视中心。建筑面积15000 M2,总投资约8000万元,完成。 4、加快镇(街道)文化中心建设步子,力争前全市所有镇都达到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进一步加大村级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力争在,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和社区都建起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室。篇2: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一、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文化工作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艺术事业
(二)群众文化活动
(三)文物博物事业
(四)文化设施建设
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龙头,投入3500万元、建筑面积10400平方米、设施功能齐全的市文化馆新馆xx年建成使用。加强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市、镇、村投入四千万余元,建设农村文化阵地,目前全市已有4个镇的文化中心达到了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49个村建成文化活动中心,109个村建起文化活动室,到今年6月底全市实现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室)。
(五)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明显
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抓好软件建设,注重“一村一精品,一镇一特色”,倡导文艺活动的群众性、经常性和参与性,把建好农村文化队伍作为突破口,明确提出了建制镇(街道)必须建起6支以上、村文化活动中心必须建起3支以上、村文化活动室必须建起1支以上文化队伍的目标。各镇(街道)、村十分重视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和培育文艺队伍,目前全市已组建农村文体团队约300支左右,预计到年底可以达到400支以上。许村镇塘桥村建起了舞龙队、腰鼓队、马灯队、女子乐队、扇子舞队、娃娃队,举办了村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马桥街道组建魅力马桥艺术总团,下设八个分团;海洲街道依托社区文艺人才较多、企业家关心支持公益事业的.优势,组建了“新家园”艺术团和“东雁”女子鼓乐队,举办了一场名为“海洲之夜”的汇报演出;斜桥镇举办“金穗之夜”夏日广场艺术周活动;丁桥镇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海昌街道双山村举办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等。
我们还以海洲街道为试点,开展城市社区与行政村文化结对共建活动,目前海洲街道的8个社区与11个行政村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书,通过结对共建活动,发挥群团优势,实现互助互动。同时,考虑到中老年妇女是农村的弱势群体,观念较旧,我们积极引导,组织发动,动员中老年妇女转变观念,走出家门,参与文体活动。目前已在许村镇永福村、海昌街道双山村、盐官镇桃园村、海洲街道伊桥村、马桥先锋村试点,建立妇女文体团队,逐步推广,争取村村建起1支妇女文体团队。
篇3: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对做好今后的农村文化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xx年文化事业费达113.66亿元,比xx年增加19.63亿元,增长幅度为20.8%。xx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则达到了8.74元,比xx年增长了3.04元。最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前四年对农村文化投入达到98.5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该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45亿元,地方累计投入2.5亿元,数字资源量已达到34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依托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成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756个;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4.6万个,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6万个。
3.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
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乙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还在日益拉大。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四是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农村文化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领导观念
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转变地方领导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农村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要不断改善提高,除了丰富的物质需求之外,更需要精神的支撑,那就是农村文化。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农村整体发展的进程。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地方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至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缓慢。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我们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观念上滞后的影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领导农村文化思维模式和管理所致。因此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我们地方领导的'思想观念,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搞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落于实处。
2.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块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必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然而,要想占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封建迷信,等现象死灰复燃。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源又严重匮乏,封建的、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有的地方已经被这种现象所取代。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我们只有用重拳出击,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对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们担负着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在某些地方虽然有编制,但许多人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本来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不开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引导、辅导工作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去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作是繁重而复杂的,就这“一站一人一章”的文化站怎能支撑起所管辖的包括乡镇在内的十几至二十几个村组的文化发展工作?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工作被削弱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同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我们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巩固和逐步扩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稳步而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加大建设力度,使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善。同时,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对现有的和新建的基础设施的管理。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首先要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乡镇文化站是直接管理矛口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
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隶属于乡镇政府管辖,加上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等职能合并,实际上成为了综合性的文化站,是多部门业务的指导。由于体制发生了变化,相关问题还没有及时理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编制不落实,人员不稳定,经费不解决,指导不到位的种种问题。因此,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解决乡镇文化站目前的困境,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次,要依法管理文化设施。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是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改善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法规依据。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缺乏法律法规意识,使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文化设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变卖文化设施,导致一些乡镇文化设施丢失严重。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意识,坚决制止和严肃处理破坏和损害文化设施的行为。通过强化管理使基层文化设施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5.进一步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了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事实上,在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山区单靠农业发展是很难改变农村生活的,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以其独特性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进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改变了农业人口的身份,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确保农民增收的“长效性”。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客观上可以提高农民的求知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从业人员若想不被淘汰,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事实证明,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农民们参加学习,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已经凸现出来,逐渐培育起乡村文明的新风尚。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广阔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需挖掘、开发、利用。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真正的桥梁作用。
因此,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使现有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充分发挥是我们政府部门和文化管理者的历史责任。同时建议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篇4: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进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基本工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群众提供健康而又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既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县文化立县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村级经济、整治村容村貌等同步建设,整体推进,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的上调,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广播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纳入“xxx”规划,国家加大了公共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改善。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面积427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室45个、文化公园8个、文化广场8个、“农家书屋”45个。资源共享工程得到延伸,农民党员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相得益彰,实现共享。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热潮不断,农村露天文艺演出,观看群众常常达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登山节”和元宵节焰火晚会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乡镇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各类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秧歌比赛、书画展等赛事活动极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剪纸、根雕、手工编织、二人转、彩绘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积淀了县域农村文化底蕴。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8周岁—35周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约占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吸取了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我县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资金困难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还仅限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他村屯大多由于无力投入而导致建设步伐缓慢,多数文化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全县82个行政村仅有十几个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套设施齐全,藏书量仅为25000册,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和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地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地域特色。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服务方式沿袭传统模式多,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文艺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篇5: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做法
(一)抓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有力推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止20xx年,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1个,公共图书馆7个,群艺馆、文化馆16个(文化分馆6个),文化站122个,文化大院2674处。中国文字博物馆即将建成开馆。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于去年年底建成开放。今年上半年,安阳市博物馆新馆接待观众8万余人,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接待读者共计159790人次。**市文博图三馆大楼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预计年底投入使用。20xx年,**县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县、*县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今年投入使用,国家、省、市投资建设的我市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已全部完成。
(二)抓重点,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
文物保护与利用。我市现有世界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71处,市级和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3处。*遗址、三杨庄汉代遗址被列入全国100处重要的大遗址保护项目库。今年以来,我市全力开展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花园庄村整体搬迁工作稳步推进,《殷墟遗址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和《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及周边地区发展概念规划》修编、论证工作正在进行。国家4a级景区马氏庄园景区规划、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内黄三杨庄遗址二号坑保护展示馆主体工程完工。全市文物普查进展顺利,已调查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976处。上半年文物钻探面积7.5万平方米,发掘墓葬400余座,出土器物400余件。举办了“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开展了“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收集线索10万余条。*县苏奇灯笼画、内黄李新张木板年画等13项遗产进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国家级5项、省级23项、市级36项。安阳县曲沟镇(抬阁)、内黄县(绘画)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县吕村镇(战鼓)、*县马上乡(狮舞)、龙安区龙泉镇(抬阁)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抓引导,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民间文化企业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37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09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402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126家。全市文化产业总量达到全市gdp的2.18%。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刻录类光盘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特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连续举办殷商文化旅游节、内黄二帝陵祭祖节、内黄枣乡文化节、林虑山国际滑翔赛等节庆文化旅游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殷墟申遗成功,带动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殷墟门票收入达到年均800万元以上;全市5家殷商青铜器制作企业产品品种达到20多种,年生产能力近5000件。民间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全市现有民间特色文化生产企业20多家。安绣由20xx年创业时期的36人发展到现在1200余人的规模,年产值达到1650多万元。20xx年,滑县建立了全国第一所刺绣学校——“安绣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了制作、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安绣艺术馆,并成立了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今年年初,我市决定以殷墟为背景建设一个传统文化产业聚集区,主要以对外接待、演艺、文物艺术品经营、餐饮娱乐为主;以安东新区为背景建设一个现代文化产业创业园区,主要以文博、会展、演出、印刷等为主,目前,两个文化产业聚集区规划正在制定之中。
今年以来,我市还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级文化产业协会——**市文化产业协会,与市财政局联合成立了安阳市文化投资公司。组织参加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达成合作意向10个,展出交易额达1000多万元。同时,积极推进“两馆”4d影院建设,项目投资概算约需310多万元。
(四)抓成效,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我市是全省5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之一。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国有艺术院团改革。顺利完成了电影管理整体划转工作;完成了东方红影剧院财务审计和不良资产核销、影剧院资产和土地评估等工作,编制了东方红影剧院《产权交易 方案》和《转企改制方案》,完成了其他5家影剧院的固定资产、债权债务、事转企职工经济补偿等数据测算,制定完成了《**市文化局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该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即可着手实施。同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演艺集团组建等工作也在进行中。按照省、市要求,上述所有改革工作将于年底前完成。
(五)抓精品,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解放60周年、甲骨文发现110周年。我们及早动手,从艺术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积极筹备庆祝建国60周年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创作方面。为配合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庆典,正在组织剧本创作,拟推出一部殷商文化题材的室内舞台剧。以大学生村官为题材的大型豫剧现代戏《风过山野》剧本已完成,正在组织排演。以**市原康镇柏尖沟村原支部书记许东仓同志事迹为原型的电影《村支书日记》剧本已完成,正在筹资拍摄。同时,我局正在筹备创作一部以马氏庄园为历史背景的豫剧《马青霞》。
群众文化活动方面。春节期间,举办了元宵戏曲晚会、大型民间艺术表演等60多项文化活动。5月,举办了纪念**解放60周年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和大型文艺晚会。积极开展20xx年“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9月份以来,组织举办了20xx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并积极筹备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庆典系列活动。同时,各县(市、区)文化部门也精心组织专场文艺晚会、文化下乡、“百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书画展、诗歌朗诵、歌咏比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六)抓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扎实有效
20xx年,我市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成绩优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今年以来,组织举办了“全市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销毁各类违法音像制品28500张;开展了针对物资交流会、庙会期间各类演出场所组织从事色情淫秽、暴力和严重违法表演活动的执法打击工作;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的禁毒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组织开展了全省统一的4次“闪电”行动,严格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等违规经营行为。今年以来,全市共检查市场14600(家)次,出动车辆1892(辆)次,出动执法人员12314(人)次,查处违规经营场所233家,立案调查191家,下发文化行政执法整改意见书274份,暂扣电脑主机、网络联结器197台(部),停业整顿29家,文化行政执法现场检查笔录1263余份,下达安全消防整改书200余份,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加强法制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文化市场管理和从业人员素质。
二、关于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一是认识不够。在基层尤其是农村“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二是投入不足。乡、村、社区文化工作没有专项经费,一些必要的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三是设施落后。尤其是县(市、区)和农村,文化设施欠帐多,文化设备陈旧不堪;四是活动单调。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已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五是队伍不强。随着工作量逐年加大,但基层文化队伍并没有随之扩大,尤其是不少乡镇文化专干在编不在岗,很难正常开展工作。
艺术创作与生产方面。专业艺术人才匮乏,文艺创作缺乏精品力作,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艺创作人员青黄不接,制约了我市文艺创作的繁荣。
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文化市场管理任务与管理力量差距悬殊,社会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执法手段、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日益发展的社会文化市场不相适应。
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小,产值总量低,还没有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和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产品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还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竞争力不强。三是文化资源价值深度发掘不够,精品不多。四是市场体系尚未健全,文化与市场结合不紧密,文化活动的市场策划意识、能力还不够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一是需要资金支持。市文化局下属影剧院均停业多年,外欠债务(1200万元)、内欠职工工资(500余万元)和养老保险金(150余万元),影剧院改革启动资金如不解决,转企改制很难实现。二是需要政策支持。改制过程中,在职工安置、招商引资等方面,需要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才能减少改革阻力,降低改制成本,实现改革目标。
三、关于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们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空前旺盛;二是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空前重视;三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积累,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扎实基础;四是我们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大发展大繁荣的先天优势;五是全球金融危机,恰恰是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难得机遇。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更新观念,坚定信心,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切实解决“三个问题”。
树立四种意识。一是要树立文化主角意识。全市文化工作者要抓住当前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拉高标杆,乘势而上,做大做强我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决摒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思维。我们的文化工作不但要善于搭台,还要会唱戏,而且还会当主角。二是要树立文化经济意识。文化工作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经济效益。文化工作不仅仅是花钱的工作,而且还是赚钱的工作、赚大钱的工作。实践证明,文化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具有消耗资源少、效益大的特点。要把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解放出来,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使文化产业进入经济发展的整体机制之中。三是要树立文化权益意识。一方面,要坚决捍卫国家的文化主权。当前,一些国外强势文化正在深刻地影响和冲击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并借机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此,我们要坚决捍卫国家的文化主权,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用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占领文化市场。另一方面,要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要通过健全的文化网络、完善的文化设施、优质的文化服务、丰富的文化产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四是要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敢于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乃至国外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体制,走出一条文化创新发展的道路。
解决三个问题。首先,多方筹措,解决“钱”的问题。资金投入始终是困扰文化建设的一个难题,必须想办法克服和解决。一是积极争取政府资金。当前,就是要抓住中央“保增长、扩内需”的机遇,抓住中央、省、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契机,积极向上级争取文化项目和建设资金,给我们的文化基础设施尤其是农村文化设施补上欠帐。二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要出台优惠政策,拓展投入渠道,倡导通过企业赞助、集体投资、个人出资等形式自建文化基础设施、自办群众文化事业,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汇聚经营资金。要积极利用文化场馆,搞好开发经营;积极创演、推广精品剧目,大力拓展演出市场,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又可以满足工作需要。其次,多策并举,解决“人”的问题。一是要立足现有队伍,提高整体素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等工作,专业技术性非常强,需要对一线尤其是农村一线的工作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二是要引进人才,优化队伍结构。要出台鼓励政策,创新人才机制,实施优秀文化人才引进制度、选拔制度,增加专业人才比重,不断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实力。三是要推进改革,激发队伍活力。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出路所在。要坚决推进“三项改革”,打破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的“铁饭碗”观念;要坚决推进转企改制,破除经营性事业单位人员的“等靠要”思想。第三,多想办法,解决“制”的问题。要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综合执法体制和绩效激励机制,为开展好新时期文化工作提供支撑。一是转变文化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文化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从系统管理为主转变到以社会管理为主,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对于行政执法类的单位,重点在于精简机构、提升效能;对于社会公益类的单位,重点在于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对于产业化类的单位,重点是转换机制、面向市场。二是建立综合执法体制。整合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单位的行政执法力量,成立综合执法大队,开展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既能解决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又能有效缓解部门职能交叉、管理不力的问题。三是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借鉴全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思路,设立专门的文化工作奖励基金,定期对文化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重奖,以进一步激发全市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进全市文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提出了实现我市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的宏伟目标,极大地推进了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这一中心,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篇6: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进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基本工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群众提供健康而又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既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县文化立县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村级经济、整治村容村貌等同步建设,整体推进,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的上调,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广播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纳入“xxx”规划,国家加大了公共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改善。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面积427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室45个、文化公园8个、文化广场8个、“农家书屋”45个。资源共享工程得到延伸,农民党员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相得益彰,实现共享。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热潮不断,农村露天文艺演出,观看群众常常达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登山节”和元宵节焰火晚会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乡镇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各类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秧歌比赛、书画展等赛事活动极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剪纸、根雕、手工编织、二人转、彩绘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积淀了县域农村文化底蕴。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8周岁—35周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约占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吸取了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我县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资金困难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还仅限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他村屯大多由于无力投入而导致建设步伐缓慢,多数文化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全县82个行政村仅有十几个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套设施齐全,藏书量仅为25000册,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和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地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地域特色。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服务方式沿袭传统模式多,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文艺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偏弱。XX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文体广播中心,由原来的县直部门垂直管理变为由乡镇政府行使有关职能,客观上乡村文化管理职能被弱化。同时,作为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部门的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并且文化干部身兼数职,行政事物繁忙,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个别乡镇文化站甚至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乡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保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相关部门应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的契机,积极跑市、进省,争取政策更大的支持,三年内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300平方米以上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协调发展城乡文化,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文化活动内容决定着文化活动对群众的吸引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活动的成效。农村文化要由“小文化”发展成“大文化”,促使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县文化部门要加强对乡镇主管文化工作人员的思想、业务培训,促使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不断探索创新乡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乡镇文化站要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利用方便农民参与的文化设施和场所,组织开展农民喜爱的、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要把文化活动同农民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要采取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文化生活。要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要发挥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业余文化骨干队伍的培养来带动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自我娱乐。要发挥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引导群众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彰显本地特色。通过城乡并举、专兼结合、内外互动的办法,办好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会活动,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有较大知名度的群众文化节会品牌。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先锋队。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采取有效途径和办法,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综合文化站。要着力帮助解决基层文化干部实际困难,让他们稳定思想,安心工作,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工作人员要向专职化发展,要积极为他们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其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推进健康、向上、和谐的乡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要组织开展“十百千”活动,选拔10名文化拔尖人才为带头人,培养100名优秀专业人才,带动1000名骨干分子,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工作者,为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篇7:某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某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某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县人大常委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主任艾合买提・艾拜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人大常委会员调研组的委托,向本次会议作关于**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请予审议。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和主任会议决定,县人大常委会组成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淑芬同志为组长,由县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部分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公安局、文体局和部分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于208月20日至21日,先后深入县文体局、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以及个别文化户家中,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以及个别走访、实地查看等调查了解的形式,对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和工作监督。下面,就这次的调研情况向本次常委会会议报告如下:
一、全县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
一是县人民政府文化事业主管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心工作,按照“文化塑县”的总体思路,抓住国家对西部地区文化、体育、文物保护事业支持的有利时机,逐步完善县域文化、体育、文物保护的基础设施。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稳步推进历史文化挖掘及文物保护工作。合理适度开发利用文物,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发展。二是崇尚健康向上的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挖掘、保护,整理地域特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促进各种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三是通过****楼兰文化节暨红枣节这个载体,向外界大力宣传**县灿烂的楼兰历史文明和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断提高了**的知名度。四是通过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逐步形成了文化娱乐、音像、网络为主体的产业群体。
(二)文化塑县的设想和做法
一是充分认识“文化塑县”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把文化工作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大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发、大发展的精神上来,统一到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文化塑县”的战略目标和创建“文化大县”的发展思路上来,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争创“文化名县”为首任。二是以****楼兰文化节暨红枣节为依托,强化基层文化建设。加强队伍建设,配齐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以“东风工程”为契机,实施送少数民族文字图书下乡入村工程,有效解决了农村和基层少数民族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将完成全县行政村的文化活动室项目建设。三是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各类社会文化活动、文艺晚会、专场演出、节日文化、民族体育运动会、电影放映、百日文化广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倡导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风尚。以反映我县“四大战略”、“三大开发”为主题,创作演出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艺术节目,进一步丰富我县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四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组织实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促进其传承、发展和利用。
(三)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情况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抓好“两馆一场”(即楼兰博物馆、**体育馆、**运动场)建设,年完成“两馆”主体建设,运动场即将完成建设。完成**镇、吾塔木乡、铁干里克乡、瓦石峡乡、依吞布拉克镇等5个标准化文化站建设,灯光及办公设备一次性配置到位。2009年年底以前完成其余乡镇文化站建设。建成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篮球场25个。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立健全各类文体设施,全县56处修建了各类文体活动场地、健身路径7套。
(四)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情况
大力宣传《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对我县文化市场的执法检查,落实重点地域、重点时段、重点场所的监督检查制度。结合“打黄扫非”工作,加大对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店、图书零售店、网吧、茶园、游戏厅、歌舞厅、打字复印印刷店的不定期突击检查,重点加强对网吧和棋牌室的监管,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及时查处黑网吧和黑茶园,并面向社会公布文化市场举报电话,进一步为我县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营造了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
(五)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上级的支持下,对已建成的乡镇标准化文化站室内配齐了硬件设施,对室外场地进行了硬化,并修建了篮球场地。二是调整配齐文化站干部队伍。为了进一步抓紧抓实基层文化体育工作,县人民政府通过干部分流、交流等形式,调整配齐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有利地促进了基层文化体育工作。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在每年的“元旦”、“春节”、“三・八”、“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期间,以农牧民书画展、知识竞赛、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既激发了农牧民的参与积极性,又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四是积极做好“东风工程”工作。认真实施免费赠阅党报、党刊、图书工作,及时送到村文化室和文化户手中,确保党报、党刊发放到点、到户,供各族农牧民群众借阅。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县众多古遗址的保护难度大,没有交通工具、没有经费、无法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巡护检查。
二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县文体局缺乏体育专业人才,乡镇文化站缺乏文体专业人才,致使县乡文化中心(站)未能很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三是对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室、村级文化室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不够,致使基层文化活动很单一,且不能保证经常性开展活动。
四是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室、村级文化室缺少简单必备的文体活动设施设备(如篮球场、乒乓球、演出服装、民族乐器、电子琴等)。
五是文化市场管理既没编制,也没机构、经费和专职人员。文化稽查大队也未成立,文化市场管理成效不大。
六是博物馆拆迁难、进度慢,不利于“文化塑县”战略的实施。
三、几点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想方设法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进一步丰富历史遗产的文化内涵。对《**赛乃木》的民间艺人和有艺术特长的业余人员加以关心,鼓励和支持《**赛乃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是采取业务培训、干部下派等形式,(www.fwsir.Com)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
三是尽快在塔什萨依实验区设立文化活动室,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满足该区域各族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进一步完善村级文化室桌椅、书架等设施,充实各类文化书籍,并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四是对全县文化户两年来的误工补助问题,县财政应纳入年度预算予以解决。村文化室、社区文化室增设必要的健身器材,供农牧民休闲健身。
五是县图书馆现有书籍陈旧过时,种类单一,需要尽快更新。图书更新应纳入财政预算。
六是建议楼兰艺术团送文艺下乡。百日文化广场活动延伸到乡一级。
篇8: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逐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努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了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与繁荣。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艺术创作、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
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总体情况
10月1日,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后对社会正式开放。****县和****市的文化中心已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全市有公共图书馆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8个。全市10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设有文化站,1826个行政村中,已建成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大院)1825个;建成社区文化中心82个,占社区总数的98%。****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被命名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区的电建社区、花园街社区,****区的龙源湖社区和****区的梅苑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群众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二、各项惠民工程实施情况
(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市(全国仅有5个),孟州市被确定为试点县(全省6个),经过紧张工作,到底,我们超额完成了试点任务,通过了文化部的验收。随后几年,我市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不断对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硬件设备进行上档升级,工程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至底,我市所辖各县市区均建立支中心,并投入使用,在乡村基层网络建设上,全市58个乡镇、44个办事处全部建立乡镇(办事处)服务点,建成村基层服务点1847个,基本形成了机构健全、运转良好的市、县、乡、村四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络。20以来,我们重点对各县市区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使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督导,确保各服务点发挥作用,并对部分基层服务点进行了设备的更新和补充。
(二)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
“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是以充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目的,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让广大农村群众免费观看到优秀的`文艺节目。近年来,我市以豫剧和怀梆为主要演出形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自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所到之处,均收到了高度的赞誉。至年,我市共完成演出任务267场。20我市承担演出任务64场,按计划将在11月底前完成。年,列入市定十项民生工程内容的“百场演出送基层活动”,由市财政出资40万元,购买100场(戏剧、歌舞各50场)演出送基层,也将在11月底前完成。
(三)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由政府出资,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我市实施始于20,2012年建设任务592家于今年9月份完成建设,10月中旬通过省新闻出版局验收。目前,我市已建成农家书屋1992家,实现对行政村的全覆盖。
(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由中央财政拿出资金补助,使每一个乡镇都建设一个达标的综合文化站。我市自年以来开始实施,至2011年底全部完成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实现了全市58个乡镇都有一座达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五)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
我市有公共博物馆(纪念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58个。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我市于20已经全面进行,除博爱县博物馆暂不具备免费开放条件而未能实现免费开放以外,其余各馆均已实行免费开放。
****市博物馆2011年进行了陈展提升,推出文物陈列“山阳瑰宝--****市文物基本陈列”,对社会免费开放,受到各界好评。市群艺馆于2011年元月20日搬入东方红广场东侧原市总工会办公楼,结束建馆以来始终没有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的局面,目前馆内各项公共设施及培训课程已对社会免费开放。2011年10月1日,市图书馆实现对社会试运行。至2011年底,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站)已基本实现免费开放。
三、文化艺术创作和影剧演出
近年来,全市文艺创作人员共创作不同风格、题材的剧本50余部,创作小戏、小品、曲艺类作品100多个。我市青年剧作家、市艺术研究所所长胡红兵任总编剧的《快乐星球》先后获得了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和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三等奖,并在209月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杨林创作的豫剧《常香玉》,在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并获2008年省“五个一工程”特等奖。杨林任编剧的豫剧《女婿》由省豫剧三团搬上舞台,获得2008年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创作的话剧《红旗渠》由省话剧团演出,获2011年省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奖和文华剧作奖。杨林继20
凭剧本《霸王别姬》获“曹禺剧作奖”后,2012年9月凭话剧《红旗渠》再获此奖。剧作家范光创作的电视剧《好人谢延信》获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历次省戏剧大赛中,沁阳市怀剧团演出的怀剧《王东明》、孟州市豫剧团演出的《三迁记》和****市豫剧团演出的《曹谨》、《访帅出征》、《青天泪》、《杨门风云》等先后荣获金奖、银奖、铜奖、“文华剧作奖”、“文华演出奖”、“文华剧目奖”等。
2012年,我市8家国有文艺演出团体全部按要求完成了体制改革任务。其中,市直2家演出团体转企改制,沁阳市怀剧团划转为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另5家县级演出团体撤销。目前,相关后续工作仍在积极开展中。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
目前,在我市1092处文物古迹点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6处,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上级别文物6千多件。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66处,复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共计1745处。我市现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共同组织编辑的《怀川记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成》于2008年初正式出版发行。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也在进行中,我市成立了申遗工作领导小组,项目也已列入文化部候选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共收集普查线索100141条,立项调查3239项,涵盖14大类。2009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在我市众多的馆藏文物中,东汉连阁式彩绘陶仓楼、温县盟书、修武县夏商时期玉戈、元代杂剧俑、东汉五凤熏炉、四不象铜灯等都属于国家珍贵文物,在满足市民参观的同时,多次出展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比利时等国,为提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文化新闻出版市场有序繁荣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的管理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健康发展。市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稽查大队被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命名为青少年维权岗。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被国家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被省新闻出版局表彰为“全省新闻出版(版权)管理先进单位”;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被省“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
篇9: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它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还以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受益时间长的特点和优势,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一、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区的文化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于九十年代后期,现已形成包括旅游、娱乐、演艺、艺术品经营、教育培训、新闻出版发行、互联网经营等各类综合性文化市场体系。特别是近几年,我区的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市场体系。但仍处于探索和培育阶段,发展还不够充分,缺乏大型的文化经济实体。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产业理念滞后。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理念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树立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观念,认为文化只有意识形态属性,而缺乏产业意识,没有一个自己独特的鲜明的指导思想,发展的思路还不宽,就文化谈文化,没有从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具体的工作和产业经营过程中,缺思路、少策划、路子窄、办法少,走市场求效益的渠道不多。二、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区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企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一方面,文化总量小,文化产业值、利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缺乏创新精神,核心竟争力不强。文化产业企业根本来说是内容创意产业,但在我区主要表现为文化旅游业和一般文化用品的生产、加工业,一些景点和文化产品毫无文化创意可言,动漫制作、数字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为空白。同时,在内容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意的企业更少,尤其是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我区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三、地域文化挖掘开发,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域文化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和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是软实力的基础,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十分突出。xx是中华陶琉文化城,中国鲁菜名城,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孝文化、饮食文化、陶琉文化、老字号等地域文化独具特色,区域文化特征鲜明、历史文化遗址和文化名人较多。但是,目前这些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区的历史文化影响力在华北及中国的知名度还较弱。充分挖掘这些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将文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推动建设经济文化强区的强大动力,还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
四、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缺乏政策环境支持。
同张店、临淄等区县相比,至今我区尚未有效形成文化资金市场、文化人才市场、文化设备市场、文化技术市场、文化信息市场、艺术设计市场,以及各种文化策划中介组织等,造成了我区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的建设严重滞后,使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先进地区经验来看,文化产业在初期发展需要政府在资金、项目审批、用地、用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区目前在这些方面尚未落实。二、建议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胆倡导“小地方、大文化”的理念。首先,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文化工作,像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一样重视做强文化软实力,既要从战略高度思考文化产业,也要从整体经济角度来定位文化产业,要将文化产业作为xx的重要产业来打造。其次,要在新观念指导下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在宏观布局上把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并将其列为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产业。再次,要整合现有文化、文物、广电、旅游等文化口的资源,建立大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宣传,实现旅游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文化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摸清现状、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由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发改、文化、旅游、统计、经贸、贸易等相关部门,开展一次全区文化产业专项调研,摸清存在的问题,找准发展办法、措施。在此基础上,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和《xx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十二五”全区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制定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搞好整体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确定阶段性目标要求和对策,尤其应作好重要领域和重点设施项目的规划论证工作,指导全区文化产业有目标、分步骤向前推进。力争在3-5年内,使我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较大幅度增长,并在全省乃至华北地区打造成新兴文化产业制高点。三、完善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文化产业同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尤其是对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和新办的文化企业,要给予一定的免税优惠,以加大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的资本积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一是加快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政策整合力度。根据《淄博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尽快制定出台支持xx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有关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二是发布实施《xx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意见》,明确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领域、扶持政策等;设立“xx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将扶持文化产业列入财政预算制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重点支持企业自主研发,精心策划、设计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完善文化品牌推进机制。
三是要制定鼓励技术、人才流向xx文化产业领域的政策。进一步放宽文化产业准入条件,积极支持民办文化企业的发展。对从事与xx文化产业相关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及文化产业中介服务的个人和单位,在报经文化主管部门认定和区税务机关审核后,给予一定优惠。
四是拓宽文化发展投融资渠道,支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帮助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直接融资,对鼓励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特别是成长性好的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实行贷款贴息制度。
五是积极引导一批较大的规模的文化产业企业组建“xx区文化行业协会”,加大行业管理和经验交流。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培育和扶持一批独立公正、规范运作、诚信度高的文化经纪、咨询、代理等优秀中介机构。
★ 新农村调研报告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精选9篇)】相关文章:
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调研报告2022-09-20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2023-12-10
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2023-05-21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的2023-07-11
市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023-11-08
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2022-12-27
党组学习计划2023-01-15
文化扶贫调研报告2023-06-23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023-10-03
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02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