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期待与学习后进生的转化(精选5篇)由网友“柴烬”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期待与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期待与学习后进生的转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期待与学习后进生的转化
教师的期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形成对学习成绩的期待。它是 激发学习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影响着学生个人行为的选择。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怎样通过心理期待促进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呢?
一、利用不熟悉的环境,造成“首因效应”,形成师生的
期待。
首因效应,即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所产生的效应,它可以给人以先入为主的作用,并由此扩展到其他方面 。从小学升入中学学生学习生活发生了重要转变,学生的学习环境改变了,见到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 。此时,差生心理上有一种想要改变自己形象的迫切愿望,期待着新的老师以新的眼光看待自己。老师如果因 势利导,给差生以新的期待,将会使差生燃起希望的火把,提高前进的勇气。
1.以“一封信”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期待。开学前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第一次到校,我让学生以“给任课 老师一封信”的形式,给语文老师写一封信,介绍自己语文学习的情况和对语文老师的期望。这是学生与任课 老师的第一次交流,在这封信里,学生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并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希望。刘志红说:“小学时, 每到考语文,如果有阅读部分,我一看心里就敲鼓,因此,总是在这里扣分,我真希望语文老师让我们多练一 些这类题,使我们的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李卉同学说:“郭老师,跟您说,在小学里我最怕写作文,……希 望您能在这方面多帮助我,教教我怎样更好地搜集素材,在作文上多辅导我们。”
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希望,就为语文教学和辅导打下了基础。
2.交一篇小学时最好的作文。我让学生在开学时将自己认为小学最好的作文工整地抄好,交给老师。这样 既了解了该生在小学的写作水平,以便制定提高措施,又激励了学生想要改变自己形象的愿望。据了解,有不 少学生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是将作文重新修改抄好之后才交给老师的。
3.第一次期中考试,要鼓励差生考好,使他们在第一次成绩亮相之后,得到较为满意的分数,以增强学习的信心。那种在第一次考试时将他们打蒙,再来促使他们好好学习的做法,往往强化差生的心理定势,使他们 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老师失去信任感,从而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期待。
二、以心理暗示法促使后进生转化,形成角色期待。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动产生影响的一种做法。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 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暗示、影响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消除对语文学科的畏难心理,提高学习成绩,就是这种心理暗示法的应用。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吃偏食”,形成心理暗示,促使成绩提高。学习差的学生,上课大都不爱发言,老师也很不爱 叫他们发言,(因为他们的发言质量不高)因此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被人遗忘。为此,我在布置作业之后 ,专门找班内的几个差生给予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回答。另外,我还根据他们的特点,在一些教学活动中, 有意识让差生参与。如在讲授《变色龙》时排演小话剧,专门找了班内两个语文学习最差的男生,让他们分别 扮演奥楚篾洛夫和赫留金,使这两个人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允许学生不断修改语文成绩,表明教师的期待,对学生心理形成暗示。对于语文成绩,如平时的作文、小测验的成绩,我采用了不固定成绩的方法,对于你认为不满意的成绩可以重写或重测,分数由此也可以改。 这表明老师并未将学生“看死”,期待着他们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
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少学生作文做了三遍,才得到满意分数。学期结束记分册上虽然多数人平时成绩十分好,可这其中凝聚着学生的多少辛勤的汗水啊!
3.利用学生的“成才欲”,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实现自己的期待。主要做法是:
(1)自初一开始、每学期编选《未来作家文集》,每学期期末,将一学期各次大小作文以及观察日记等内容 编为一本习作集,要求每本习作文集自起题目,自编目录,每篇习作后自写评语,并将每次作文分数标在目录 上。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我要求每位家长为自己子女的习作题辞,写序言。三年六本,这六本真实地记载了 三年学生的作文提高过程。由于每篇文章要在目录上标上分数,因此,每次作文,学生相当重视,特别是差生 修改重写的积极性也很高。
(2)让进步大的学生在班里举办《×××作文展》,以激励差生。在作文展上,既有家长、老师的寄言,又 有自己的写作体会和反映自己写作最高水平的文章,这样做,是对差生进步后的激励与奖赏。
三、以目标激励法调动内在动因,启发学生形成正确期待。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调动内在动因,面目标的确立为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是因为,目标在未 实现的时候,对人们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期望值。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因素,它激励每一个学生为提高 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努力奋斗。主要做法如下:
1.确立赶超目标,明确竞争对手。
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奋斗目标,并将它具体化。具体为在班内赶超某个同学,并在行动上处 处以其为榜样,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如班内有个叫王云的学生,学习处在班内下等水平,初二第一学期 ,他给自己确定了赶超对手,并将对手名字写在文具盒里,等期中、期末考试后,再看与这些同学的差距,超 过一个划去一个人的名字,一年之后,靠着这股韧劲,终于超过了班内所有对手,由班内30名跃居为班内第一 。语文成绩也由倒数几名跃居为班上第五名。
2.给自己制定不同阶段的“座右铭”,以不断进行自我暗示。实施中,可采用不断告诫自己,进行自我反 省,并给自己制定不同阶段的“座右铭”的方法。如上文提到的王云,在他取得了成功之后,总结道:“当我 在学习上有些不用功时,我就记起了我的竞争目标,问自己‘不用功,学习能超过他吗?’于是我又打起了精 神,更加刻苦地学习了。”他给自己制定不同的“座右铭”,放在文具盒内,每当自己出现毛病时,就翻开笔 盒,看看座右铭,通过口头命令组织自身的心理活动,获得了精神力量。后来他在初三中考时语文为93分,中 考成绩为582,考入了北京师院附中。
四、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以实现
期待。
1.优化课堂环境。要打破课堂上中上等学生“一统天下”的局面,要为差生的发言,留有“一席之地”。 为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差生回答不理想也要让他把话说完,给予耐心的指导。另外,要将差生安排到 学习的最佳位置上,并将好学生与差生混排在一起,使好学生成为角色榜样,对差生产生间接影响。这是因为 ,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学习减少干扰,提高注意力,而只有在课堂上有成功的体验,才能在全班 同学面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实践证明,单调、呆板的教学程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乏味的感觉。生理心理学认为 :“长时间在一个单调的环境中,肯定有有害的影响,个人的思维损害了,他显示出孩子气的情绪反应,他的 视觉变得混乱了;……他的脑电波模式改变了。”“如果感觉剌激被限制为一种不变的环境的重复,单调的刺 激,它们就很快失去了这样做的能力,在这些环境下,皮层的活动受损,因而大脑的'活动就不正常了。”(《 生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387页。)
为避免对大脑的单调的刺激所造成的抑制状态,教师必须在搞好基础训练的同时,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 几年来,我进行了以下实验:
(1)设置情境作文,激发写作兴趣,促使差生写作水平提高。如在初一进行景物描写时,带着学生参观校园 一角,或公园一角,给学生以实际观察的机会;在进行人物描写时,以学生或老师作模特来临摹;在进行场面 描写时,让学生以两元钱去农贸市场买菜,设身处地体验;在进行说明文写作时,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了 “有意注意”在课堂教与学中的作用,等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学生乐学。
在一次情境作文后,纪克的同学写道:“这节课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大家,45分钟很快地就过去了,下课铃 声响了,同学们惋惜地叹着气,觉得时间太短了,这节课可真有意思呀!”
梁李同学说:“上完了这节作文课,我还坐着回味这堂课的趣味,写完作文还兴趣未消。”
这样的作文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差生也受到了感染。实践证明,在这种情境下作文,差生大 都写得比较好,仅以《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一文为例,虽是难写的事理说明文,连平时最差的张超同学也写 了800字。
(2)课堂教学上激发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时,讲课前开展有 将评画活动,先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给班内错误思想画像,并配之以漫画,同时将学生的漫画在教室内展出 ,根据画像的准确性和语言的概括性让学生评奖之后,再让
[1] [2] 下一页
学生准备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评论,写一篇议论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如何使语言更简练;二是怎样分析评论一种思想。学生 有了心理需要,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再来讲课文、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很大兴趣,不再感到这篇文章 “枯燥,没有意思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又如在学习《听潮》一文时,先看录像片《观海》片断,这时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发生作用,感到一种 壮美,心中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此时让学生描绘海的壮美,并使之同课文作者的描述 相对比,反映出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不足。这种差异感,也是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3)利用“内驱力受阻”的原理,激起学生“跳起来”学习的欲望。
生理心理学认为:“人或其他动物的一种内驱力如果得不到充分满足,任何刺激便不能再引起它。另一方 面,一种内驱力受阻抑的时间越长,它会变得越迫切,而引起相应行动的刺激范围也越宽广。”“在许多行动 中,如果内驱力受阻抑的时间太长,在完全没有适宜刺激的情况下,行为模式也会出现。”(《生理心理学》 318页)
如在听评书时,说书人往往在关键处戛然而止,这种故意使内驱力受阻的形式,激起了听书人想要继续听 下去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内驱力受阻”的原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讲《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运用了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效果。初二七班陈伟征同学在作文中记叙了 这一情景:“上课了,这节课要讲新课《食物从何处来》。可首先,郭老师却不让我们翻书,而提出了一个似 乎与语文课文无关的问题:什么是食物。并设下了重重悬念,什么是水呀,药片呀?等等。并问大家,这是不 是食物呢?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们提出了好几种不同观点,纷纷争论着。 各抒己见,互不相让。郭老师这时却摆出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架式,直到我们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的时候, 他这才慢条斯理地说:‘请大家打开书,看一看第六课,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食物的定义找到。’我们急忙 翻开书。哦,原来这课书就叫《食物从何处来》,里面对食物的定义及来源说得清清楚楚,为了尽快知道争论 结果,我们便一起低下头去,认认真真地读起这篇‘枯燥无味’的说明文来。”
采用“内驱力故意受阻”原理,在课文教学中当学生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时,故意“馋着他”而不让他读 ,只有当这种愿望积聚到一定时间才让它实现,这时这种强烈的阅读欲望就变成了一种迫切学习的行动。
我在情境作文中,也运用了这种原理进行过一次试验,效果是十分好的。在进行说明文写作训练时,我进 行了一次学生注意力的测试。在大家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测试了男生的注意力,结果记忆率很低。此时这部分 男生十分生气,认为自己没有注意,产生了要重测的欲望。而老师却不测男生了。反而在女生有准备时测试她 们。男生的内驱力受到阻碍,产生了极大的不平感。这种不公平的结果,老师又故意大加渲染,说:“女生聪 明男生笨。”激起了全体男生的“义愤”,这时我再来引导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这堂作文课的“有意注意 ”在课堂听讲中的作用,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此次难度大的作文,全班均达到本次作文的要求。
通过运用期待的理论对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后进生进行实验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仅以八班为例,语文 中考分最低为79分。就是这个学生(张超),其他科的成绩仅为2―30分,我一问他语文成绩,他还认为没有发 挥出正常水平呢。
经过实验研究,我深深体会到,对于学习后进生,教师决不能抱以成见,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应以满 腔热忱给予真挚的期待,这样才能激起后进生感情的“回流”,形成对自己学习进步的期待,这正是调动学生 非智力因素的结果。
上一页 [1] [2]
篇2: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期待与学习后进生的转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期待与学习后进生的转化
教师的期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形成对学习成绩的期待。它是 激发学习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影响着学生个人行为的选择。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怎样通过心理期待促进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呢?
一、利用不熟悉的环境,造成“首因效应”,形成师生的
期待。
首因效应,即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所产生的效应,它可以给人以先入为主的作用,并由此扩展到其他方面 。从小学升入中学学生学习生活发生了重要转变,学生的学习环境改变了,见到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 。此时,差生心理上有一种想要改变自己形象的迫切愿望,期待着新的老师以新的眼光看待自己。老师如果因 势利导,给差生以新的期待,将会使差生燃起希望的火把,提高前进的勇气。
1.以“一封信”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期待。开学前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第一次到校,我让学生以“给任课 老师一封信”的形式,给语文老师写一封信,介绍自己语文学习的'情况和对语文老师的期望。这是学生与任课 老师的第一次交流,在这封信里,学生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并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希望。刘志红说:“小学时, 每到考语文,如果有阅读部分,我一看心里就敲鼓,因此,总是在这里扣分,我真希望语文老师让我们多练一 些这类题,使我们的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李卉同学说:“郭老师,跟您说,在小学里我最怕写作文,……希 望您能在这方面多帮助我,教教我怎样更好地搜集素材,在作文上多辅导我们。”
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希望,就为语文教学和辅导打下了基础。
2.交一篇小学时最好的作文。我让学生在开学时将自己认为小学最好的作文工整地抄好,交给老师。这样 既了解了该生在小学的写作水平,以便制定提高措施,又激励了学生想要改变自己形象的愿望。据了解,有不 少学生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是将作文重新修改抄好之后才交给老师的。
3.第一次期中考试,要鼓励差生考好,使他们在第一次成绩亮相之后,得到较为满意的分数,以增强学习的信心。那种在第一次考试时将他们打蒙,再来促使他们好好学习的做法,往往强化差生的心理定势,使他们 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老师失去信任感,从而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期待。
二、以心理暗示法促使后进生转化,形成角色期待。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动产生影响的一种做法。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 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暗示、影响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消除对语文学科的畏难心理,提高学习成绩,就是这种心理暗示法的应用。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吃偏食”,形成心理暗示,促使成绩提高。学习差的学生,上课大都不爱发言,老师也很不爱 叫他们发言,(因为他们的发言质量不高)因此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被人遗忘。为此,我在布置作业之后 ,专门找班内的几个差生给予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回答。另外,我还根据他们的特点,在一些教学活动中, 有意识让差生参与。如在讲授《变色龙》时排演小话剧,专门找了班内两个语文学习最差的男生,让他们分别 扮演奥楚篾洛夫和赫留金,使这两个人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
[1] [2] [3] [4] [5]
篇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期待与学习后进生的转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期待与学习后进生的转化
教师的期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形成对学习成绩的期待.它是激发学习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影响着学生个人行为的'选择.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怎样通过心理期待促进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呢?
作 者:唐祥武 作者单位:四川渠县望江乡中心学校,四川,渠县,635200 刊 名: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DUYUXIE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篇4:后进生的转化与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网友来稿)
后进生的转化与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网友来稿)
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级教育硕士 杨敬法
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习上的“后进生”是指那些在语文考试中只考取较低分数的学生。这样理解是否合理呢?是否符合人的充分发展要求呢?看一看下面我亲身经历的两则事例。第一例:我校招收了300多名高中生。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无论大考小考,无一人能够获得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第一名,大多数学生考完之后心里没大谱,这与数、理、化,甚至与史、地、生、英语的考试情况大不相同。第二例:就在这一级中有一个叫裴琰的学生,他博览群书,与同龄人相比完全可以称之为“小博士”,看问题往往有于众不同的观点,也许由于这个原因,他在以后的考试中只有一次拿过较好的成绩,其余都仅仅位居全级中下游。
也许这两个例子不够典型。著名作家王蒙说自己做高考语文试题也不会靠及格的事例曾不只一次被多家报刊所征引。无独有偶,“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教授在《语文报》上撰文说,如果让自己参加高考,肯定是靠不上大学的。”① 如果以考试成绩论,王蒙、程千帆都不能称之为优等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不也太荒唐了吗?着只能说明目前的语文试题的效度还不够高,以效度不高的试题来敲定后进生不也太残忍了吗?
那么以什么来决定后进生呢?曾经风靡一时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言语行为和其他行为没有本质的不同,它们都是通过强化、塑造和模仿形成,是对外界刺激的习惯化的反应体系。”②言语行为的获得同“强化、塑造、模仿”是分不开的。没有 “强化、塑造、模仿”是不可能获得言语行为的,轰动一时的“狼孩”的事例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如果想使“强化、塑造、模仿”获得高效,必然要求言语行为主体要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理想化的角度看,语文学习习惯的好坏应与语文水平的高低成正比。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由于遗传、家庭、环境等的影响,每一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如果仅以考试的分数衡量一个人,势必会造成天赋好的不必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相违背的。现代教育发展趋势要求“教育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等。”③所以新课程标准强调“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综上所述,我们以为语文学习上的后进生应该指那些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学生,后进生的转化关键是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特殊倾向。”④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会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言语技能,形成熟练的言语技巧。那么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基本要求呢?“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大家公认语文学习必须养成的十大习惯是:⑴熟读、背诵课文的习惯;⑵阅读秀课外读物的习惯;⑶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⑷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⑸记日记的习惯;⑹规范地书写的习惯;⑺专注地听别人说话的习惯;⑻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⑼勤思考、受质疑的习惯;⑽勤查工具书的习惯。”⑤概括地讲,要有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从目前可操作性和核心意义而言良好的读书和写作习惯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应首先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几乎所有的后进生都对读书不感兴趣,甚至拿起书就头疼,然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这中间的反差我们语文教育应当进行反思,与我们平时要求学生读课外书只读名著有很大关系。绝大多数名著是经过时间的积淀而流传后代的,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不否认有许多喜欢名著的学生在),尤其是后进生。而学生愿意读的一些“大俗”之作又遭到老师的鄙夷不屑、围追堵截,久而久之学生的读书兴趣消失殆尽。心理学研究表明:“若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信念一致,新的学习使自己的原有的信念得到证实和支持,会带来满足感,由此而会激励进一步学习的动机。”⑥所以,我们大可不必非名著不读。只要不是思想不健康的作品都可以由着学生的性子去读,同时多推荐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的学生兴趣的作品,未必是名著。例如,刘墉的《萤窗小语》、罗兰的《罗兰小语》、Edmodo de Amicis的《爱的教育》,甚至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一些名著后进生难名其妙处,而一些通俗、作品读多了也同样会陶冶性情、培养语感、提高语文修养。
写作也是后进生所不感冒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学习作文的难度大于学习阅读的难度。许多后进生便知难而退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试着降低要求和难度不失为好的招数。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对他刚接手的“双差班”的学生,写《我的家人》作文时只提了两个简单的要求,注意格式和写清有几个人,凡是达到这两个要求的学生一律的高分。结果从未得过高分的学生写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尽管有些习惯可能只经过一次的练习或由于偶然的一次接触就能形成,但大多数的良好习惯都是经过经常性的训练获得,阅读和写作的兴趣调动上来之后,如果不“趁热打铁”,进行经常性训练,就很难形成固定的行为反应模式,即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作为一种内驱力,尚不足以克服人的惰性和拖沓的倾向,更不能克服人对持久的、规则的和有纪律的学习生活的厌倦。所以教师的督促是必须的。督促学生每天要读书、记日记,读书要做笔记,要思考质疑 ,要勤于写感受,勤于将书中的信息和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以扩大视野,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督促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采用教师不定期抽查、同学之间互查、学习小组长代老师查等。经过如此经常性的训练,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会形成。
当然教师的督促是以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为基础的。后进生考学无望,调动起来的兴趣容易伤失。因而教师的引导也是必须的从心理角度看,内驱力 是以个人的内在需要为基础的后进生考学无望,远景动机消失,那么个人的内在需要就只有两个方面了,一是读书写作带来的乐趣,二是成就感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读书之乐写作之趣会因为接下来的困难所取代,“俗”作品读久了感到单调,写久了没材料可写。所以教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领着学生向“雅”作品进攻,向“青草更深处漫溯”,继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应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为学生写作提供“猛料”。为了让学生得到成就感和自我尊重的需要,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读书竞赛、读书讨论会等,开展写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注释:
① 孔庆东主编《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第10页,汕头大学出版社19
② 李海林著《言语教学论》 第7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第8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
④ 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第72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⑤ 韩雪屏著《语文教育心理学原理》第9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⑥ 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第36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
作者邮箱: yangjingfa@mail.china.com
篇5: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期待与后进生的转化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期待与后进生的转化论文
教师的期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形成对学习成绩的期待。它是激发学习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影响着学生个人行为的选择。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怎样通过心理期待促进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呢?
一、利用不熟悉的环境,造成“首因效应”,形成师生的期待
首因效应,即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所产生的效应,它可以给人以先入为主的作用,并由此扩展到其他方面。从小学升入中学学生学习生活发生了重要转变,学生的学习环境改变了,见到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此时,差生心理上有一种想要改变自己形象的迫切愿望,期待着新的老师以新的眼光看待自己。老师如果因势利导,给差生以新的期待,将会使差生燃起希望的火把,提高前进的勇气。
1.以“一封信”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期待。开学前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第一次到校,我让学生以“给任课老师一封信”的形式,给语文老师写一封信,介绍自己语文学习的情况和对语文老师的期望。这是学生与任课老师的第一次交流,在这封信里,学生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并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希望。刘执说:“小学时,每到考语文,如果有阅读部分,我一看心里就敲鼓,因此,总是在这里扣分,我真希望语文老师让我们多练一些这类题,使我们的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张小静同学说:“郭老师,跟您说,在小学里我最怕写作文,……希望您能在这方面多帮助我,教教我怎样更好地搜集素材,在作文上多辅导我们。”
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希望,就为语文教学和辅导打下了基础。
2.交一篇小学时最好的作文。我让学生在开学时将自己认为小学最好的作文工整地抄好,交给老师。这样既了解了该生在小学的写作水平,以便制定提高措施,又激励了学生想要改变自己形象的愿望。据了解,有不少学生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是将作文重新修改抄好之后才交给老师的。
3.第一次期中考试,要鼓励差生考好,使他们在第一次成绩亮相之后,得到较为满意的分数,以增强学习的信心。那种在第一次考试时将他们打蒙,再来促使他们好好学习的做法,往往强化差生的心理定势,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老师失去信任感,从而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期待。
二、以心理暗示法促使后进生转化,形成角色期待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动产生影响的一种做法。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暗示、影响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消除对语文学科的畏难心理,提高学习成绩,就是这种心理暗示法的应用。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开小灶”,形成心理偏向暗示,倾注情感,促使成绩提高。学习差的学生,上课大都不爱发言,老师也很不爱叫他们发言,(因为他们的发言质量不高)因此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被人遗忘。为此,我在布置作业之后,专门找班内的几个差生给予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回答。另外,我还根据他们的特点,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有意识让差生参与。如在讲授《变色龙》时排演小话剧,专门找了班内两个语文学习最差的男生,让他们分别来扮演奥楚篾洛夫和赫留金,使这两个人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允许学生不断修改语文成绩,表明教师的期待,对学生心理形成暗示。对于语文成绩,如平时的作文、小测验的成绩,我采用了“分层习作”的方法,对于你认为不满意的成绩可以重写或重测,分数由此也可以改。这表明老师并未将学生“看扁”,期待着他们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
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少学生作文做了三遍,才得到满意分数。学期结束记分册上虽然多数人平时成绩十分好,可这其中,凝聚着学生的多少辛勤的汗水,我们难以想象。
3.利用学生的“成才欲”,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实现自己的期待。主要做法是:
(1)从初一开始,每学期编选《未来星文选》,每学期期末时,将一学期各次大小作文以及观察日记等内容编为一本习作集,要求每本习作文集自起题目,自编目录,每篇习作后自写评语,并将每次作文分数标在目录上。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我要求每位家长为自己子女的习作题辞,写序言。三年六本,这六本真实地记载了三年学生的作文提高过程。由于每篇文章要在目录上标上分数,因此,每次作文学生都相当重视,特别是差生,修改重写的积极性也很高。
(2)让进步大的学生在班里举办《×××作文展》,以激励差生。在作文展上,既有家长、老师的寄言,又有自己的写作体会和反映自己写作最高水平的文章,这样做,是对差生进步后的激励与肯定。
三、以目标激励法调动内在动力,启发学生形成正确期待。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调动内在动力,一旦目标明确,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这是因为,目标在未实现的时候,对人们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期望的潜在值。这种期待和潜力,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因素,它激励每一个学生为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努力奋斗。主要做法如下:
1.确立赶超目标,明确竞争对手。
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奋斗目标,并将它具体化。具体为在班内赶超某个同学,并在行动上处处以其为榜样,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如班内有个叫王云的学生,学习处在班内下等水平,初二第一学期,他给自己确定了赶超对手,并将对手名字写在文具盒里,等期中、期末考试后,再看与这些同学的差距,超过一个划去一个人的名字,一年之后,靠着这股韧劲,终于超过了班内所有对手,由班内30名跃居为班内第一。语文成绩也由倒数几名跃居为班上第五名。
2.给自己制定不同阶段的“座右铭”,以不断进行自我暗示。实施中,可采用不断告诫自己,进行自我反省,并给自己制定不同阶段的“座右铭”的方法。
四、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以实现预期的期待值
课堂教学中,尽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特别是要给所谓的“差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发言,来表现自己。对于错误的观点或不科学的答案,不要予以否定,而是加以鼓励,适时指出问题和不足。这将有利于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提高语文成绩,以实现我们的期待值。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期待与学习后进生的转化(精选5篇)】相关文章:
初中班主任先进工作总结2023-06-20
初中班主任工作总结2022-07-11
初中德育导师工作总结2022-11-12
初中班主任防疫工作总结2023-12-17
班主任工作总结 初中2022-08-30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定心得体会2023-06-28
初中班主任的年终工作总结2022-10-07
初中数学教学总结2022-11-09
学困生转化措施2022-05-08
《九年级学生数学典型错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实施方案202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