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读书笔记

时间:2023-04-15 07:26:2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读书笔记(精选14篇)由网友“有点困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读书笔记

篇1:《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读书笔记

《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读书笔记

1.读《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有感

我认真读过《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后才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幼儿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其实,读过此书之后感受颇深。很多时候成人自以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则教导孩子,而我们并没有发现是我们有意识的闯入了他们的世界,破坏了儿童世界的法则,还沾沾自喜的认为我们是为他们好。其实,作为“异物”闯入幼儿的和谐世界的我们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会的日常规律和相关法律教导幼儿要怎样做,而是要认真了解孩子的世界,读懂他们的内心,当孩子们能够安心放心的敞开心扉接纳你的时候,你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开始发挥你来此世界的引导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这之前,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为关键期,而幼儿关键期的发展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各年龄层发展关键期的方面的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注意正确的引导幼儿,最大限度促进幼儿更快更好的成长。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有着相对应的发展关键期。

0--2岁:新生儿从刚刚出生就开始敏感的对待这个世界,无论从视觉、听觉、口腔、手、还是行走和语言方面,都是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关键期。当新生儿睁开眼睛的那一霎那他们就从视觉开始观察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这时的我们要为幼儿提供科学的视觉环境,这不仅单纯的是为幼儿锻炼眼睛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视觉敏感期的阶段的幼儿的视觉与大脑发育与治理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系。视觉是人脑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显著影响脑部发育。这一时期的幼儿开始用口认识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现象不断出现。当我们发现吃手指的现象在幼儿生活中发生的时候,要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绝对性的禁止。幼儿在不会用语言表达的阶段,他们用口去探索这个未知世界,从口到手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当我们在安全的条件下,采取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给孩子提供较硬的食物的科学方法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会出现敏感期,到那时,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会悄悄的退居二线了。相反,很多幼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还是出现“吃手”这一现象,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长的制止的原因。

2--4岁:这阶段的幼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由独立个体成长到集体生活。很多时候,我所在的小班经常会出现“抢玩具”、“在椅子上爬来爬去”、“从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这些现象,最初的我是采取制止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这些行为时不正确的,而不没有深刻的反思到这些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自我意识的产生、空间感、和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发展。对待“什么都是我的”的幼儿,我们要给他们充分的选择,不要谴责还自己的行为,若是强迫孩子归还属于自己的物品给别人,孩子会丝毫感觉不到安全感。在正确引导幼儿的同时,要给他们足够的权利自己决定。而幼儿对细小事物的观察,皮亚杰认为:儿童首先是通过简单图式发展认知和认识外在世界的。因此,儿童起初对世界的认识一定是从微观开始的,并且外在世界在他们眼里也是微观的。“亮晶晶”这一现象几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天都在上演。从开始的制止到现在的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儿,我深刻体会到观察细小事物对孩子的重要性。为孩子“创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带领幼儿进行一节对“亮晶晶”的观察教育活动课远比经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学、实际且更能解决问题。针对每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发展情况和哪些关键期在这阶段发展对幼儿进行了解,是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幼儿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如此,很多时候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还会出现“排斥一些幼儿”的奇怪现象,原来这正是孩子处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这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幼儿的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很好的幼儿和人际关系很差的幼儿的区别不是在他们喜不喜欢交往,而是在于他们的个人心理品质和社交能力。行为表现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表现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就会受欢迎,而那些抢夺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儿童。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便显得至关重要。但很多时候,这两种幼儿都会受到老师的关注,而经常会不记得“受忽略儿童”,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这时,我会经常发动全班幼儿进行“记名字”的游戏。那些孩子们都不记得名字的幼儿在某一阶段我会采取着重让他们进行表演、回答问题等方式使其受到关注。虽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解决幼儿之间出现的问题。

年纪再大一些的儿童,比如4--5岁的中班幼儿会出现一些关于婚姻和性别方面的问题等,5--6岁的大班孩子会在秩序方面、文字符号和数的排列组合等抽象方面产生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最为儿童导师的我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正确指导幼儿走出困惑,不进如此还要重视家园教育,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很多时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是当他们一旦意识到就会自己反省,他们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耐心的等待幼儿改正错误,这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中的必经过程。老师的耐心教导,家长的支持配合,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2.《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读书笔记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动态的以及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信息都会不间断地并且不经意地传递给教师和同学,这些来自与学生的信息,有些是教师事先在备课中预料到,但更多的可能是教师无法预设的,关键是教师要及时捕捉到这些来自于学生的信息,及时作出决策来灵活展开教学活动。

案例:爸爸是哪一天回家的?

在四年级有关“平均数”教学一课中,教师在巩固练习中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爸爸出差,5天么没回家,这5天的日期数相加的和是90,爸爸回家这天是几号?”

生:用90÷5=18,18应该是5天里中间的一天,5天出差的日期应该是16、17、18、19、20号,所以爸爸回家这天应该是21号。

篇2: 教师智慧课堂学习心得

新课改以来,心得课程理念不断冲击着广大老师的头脑,改变着教师的行为。教学研究者、实践者们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为此,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老师期盼着进一步明确一些课程教学的观念,把一些研究、探索的经验加以梳理。

作为新教师的我,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对新的课程理念的理解海不够深入,因此,在课堂教学的些许环节还存在不足。通过对智慧课堂的学习,我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逐渐得以纠正。我不但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能正确驾驭了教材,我觉得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中高年级三段六环自能赏读教学基本策略”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中高年级赏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是“重预习、深赏读、巧拓展”。其中自主预习的预习六部曲对预习提出了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值得学习。预习六部曲如下:一读课文――标画掌握新字新词,初步理解重点词语;二读课文――感知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三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四读课文――赏析重点语句,并作批注;五读课文――质疑解析,记录未解决的问题;六读课文――搜集同主题文章,资源共享。

阅读是体验感悟、理解升华的基础,只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阅读,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才能做好好词佳句的积累以提高写作水平,才能更好地体现阅读教学。

所以,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揣摩课文的表达方式,以提高语文素养。

篇3:智慧课堂的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30年对青少年阅读的研究得出结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并指出:谁不善于阅读,就不善于思考。”既然阅读如此重要,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引领孩子们走进阅读的世界,为他们的人生奠基呢?在低段教学中,我做了些有益的尝试,愿与大家分享。

一、阅读需要家长的支持。

在现今课堂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形下,课外阅读有不少时间是得益于家庭的。但“以分数论成败”的传统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家长,而阅读,显然是慢热的。这给不少家长带来幻觉,以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它会影响学习。利用家长会,我给他们讲课外阅读对学习、习作、人生的重要性,并指出平时课外阅读中几个常见的误区。例如:尽量使用书面语阅读,少用口语;快快读提高阅读速度;关注读了多少,不在乎记住多少;读字逐渐取代读图等。同时每个学期都推荐经典读物给孩子和家长,在一定范畴内给了大家一些选择性的指导,同时也为班级阅读建立了共同话题。

二、阅读需要兴趣的牵引。

在孩子的教育中总有“反向教育”的神奇作用。即:你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之所以把它称作“反向教育”,是因为这样的做法和我们平时常见的是相反的方向。阅读也应当是这样!具体怎样做呢?俗话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针对不同阅读能力的孩子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还没有过识字关的可以家长讲读为主,辅以识字,以便尽快进入自主阅读;已经有一定识字储备的可以选择一些短浅却情节丰富、充满悬念的小说来看。对文学类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就文学的魅力来吸引;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就自然界的奥妙来激发……根据孩子感兴趣的电视剧、动画片来选择书籍也是不错的方法。同时,每次阅读都在孩子最高兴奋点停止,或以“不能看书”作为告诫,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激发和保持兴趣,设置悬念,为下次阅读做好准备。

三、阅读需要周密的设置。

课外阅读的指导不像教案随处可见,有据可依但却无章可循,需要老师自己根据班级的情况,孩子各方面的特点去设计、调控。在低段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每日有诵。收集适合孩子诵读的诗歌、经典,每天布置一篇背诵,第二天早自习或课间的时候交流。

2、每日有读。有时是老师读故事,多选一些篇幅较长但又分为若干个小故事的读本,和孩子们分享;有时是学生把自己课外看到的念给大家听。

3、读书交流会。大概一周举行一次,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等多种方式间差进行,旨在让孩子的读书热情得到合理的释放,同时营造读书的氛围。

4、好书推荐。老师推荐主要通过打印读书目录的方式指导选书,学生推荐主要是用自己读到的具体的好书来给大家做参考。

5、读写结合。读书产生的共同话题即是写作的共同话题,读了写,写了交流,既增长读书兴趣又培养写作能力。

阅读是根“魔杖”,谁被它点中谁就会变得更聪明,在学习和才能上才更有潜力。愿我们的孩子能借助阅读的力量变得更强壮!谢谢!

篇4:智慧课堂的教学反思

在春意盎然的日子里,(4月28日—4月29日)我和同仁们来到了美丽的烟台。在两天的研讨中,我聆听了九位优秀教师的课。仔细品味着每一节课,我的心里充盈着无比的幸福,因为在可圈可点的课堂上我收获了很多。

一、男女有别各显风采

做课教师中八位都是女教师,俨然顶起了大半边天。端庄秀丽的她们站在讲台上就是智慧与美丽的完美融合。她们用细腻的情感,精美的设计引导学生快乐地徜徉于品社(品生)的学习中。

青岛即墨市第四实验小学的张校长是本次做课活动的唯一一位男教师。英俊潇洒、气度不凡的他让我们尽享了男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独有魅力。精炼的教学语言,层层深入的活动设计,细致入微的点拨,让我领略了男人的睿智与大气。

二、源于生活鲜活生动

社会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源泉,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迸发出生机和活力并取得实效。活动中,每一位做课教师都能引用生活这一源头活水,引导学生或思考,或讨论,或交流。

滨州的王老师在执教《男生女生》时,设计了“面对面找优点”这一活动。活动中,他将男生和女生调整座位,分坐两排,并分别分为两组,给对方找优点(男生为女生找优点,女生为男生找优点),并写在“优点卡”上。汇报交流时,两个男生读出他们为女生找到的优点后,都说:“其实女生的优点还有很多,所以后面加了省略号。”听到来自孩子口中的真诚话语,我的心暖融融的。因为教师没有刻意的说教,而学生已经将“互相欣赏共同进步”的内涵浸润于心。

再如,泰安的武老师在执教《同在蓝天下》“关爱残疾人”这一环节时,她介绍了现就读于烟台市水运技校的孙园娜自7岁开始,就背着身患残疾的张芹同学上学的事迹。风雨无阻,孙园娜一直背了9年,直到把同学张芹背进烟台市一所职业中专。虽然课堂上,武老师只是出示了一张“孙园娜背张芹同学上学”的图片,而且教师也只是用寥寥几语概括了孙园娜的事迹,可是这真实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却悄然感动着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认识到: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有爱心的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关爱着残疾人,只要我们愿意,我们也可以成为其中温暖的一员。

三、动感课堂任我畅游

信息技术与品社(品生)的巧妙整合让课堂教学动感十足。执教《天堑变通途》的张校长在引导学生说出身边、周围的交通情况的基础上播放了一段“山东交通发展状况”的录像。准确的数字,生动的解说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山东交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的特点。

地高天寒的青藏高原之所以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走近了学生的心海,亦源于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东营的商老师在学生交流对青藏高原的了解的基础上,先后播放了《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和《青藏高原的风光》等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走进了那方圣洁的土地,了解了藏民的生活习俗等。

再如:临沂的胡老师在执教《帮帮残疾人》一课时通过课件展示了“几种残疾人”的典型案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篮球女孩”—钱红艳的故事。那个细小的声音,那个用篮球做鞋子行动的画面深深地震撼着学生。因交通事故致残的她的悲惨命运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

以赏识的眼光审视着这九节课,我真的受益匪浅,于是信笔写下了几句朴实的小诗,以表达自己的心声。

篇5:智慧课堂的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问题是古代流传至今的经典趣题,集趣味性、思维灵活性、策略多样性、应用广泛性于一体。它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然而,看过何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你全然感觉不到难度和深奥,有的只是在何老师犹如相声大师般幽默风趣的语言中,在亲切地拉家常式的对话中的一份轻松和愉悦!为什么何老师能将深奥的知识通俗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那是源于他大气睿智的风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慧心的教学设计。

每个精彩的瞬间都折射出异样的智慧,演绎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

精彩一:课前热身一箭多雕

何老师在上课之初,就让孩子们猜他的名字、猜他的年龄,从一开始的随意猜测到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猜,猜不准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要调一调,再到最后的验证。正如何老师在课堂中所说“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刚才的对话中形成。”这个数学味道很浓厚的课前热身,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猜测——验证——调整)不光为鸡兔同笼这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又是学生以后做数学研究的一种策略。真可谓 “一箭多雕”!

精彩二:直观语言创设形象情境

面对数学的抽象与理性,直观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力武器。何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本课中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用假设法时,学生思维的“瓶颈”之处就在于当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鸡或兔时腿数的不符该如何解决。我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假设法的步骤多而复杂,一部分学生往往在绕来绕去的说理中绕晕了,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只是生搬硬套模式,并不真正理解,以至于在写答案时张冠李戴。而何老师的课中你全然没觉得有什么深奥难懂,何老师没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没用什么实物直观,只用他那相声大师般幽默风趣的直观语言“我一声号令,让所有的兔子都站起来,会是什么情况?”学生便趣味盎然的投入到老师创设的形象情境中,再加上何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学生很快明白少的腿数是兔子的前腿,不需要比较鸡比兔少几条腿?(或兔比鸡多几条腿?)学生很容易理解,不会产生思维混乱,问题迎刃而解。令人颇感困惑的难点,就在何老师用幽默直观的语言创设的形象情境中,巧妙化解,让人不得不赞叹何老师高深的教育智慧!

精彩三:引导探究形成策略

教材编排“数学广角”主要是想“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细细品味何老师的课正是紧紧围绕以上目标,让学生自主经历多种解题策略的形成过程。

何老师从列表的枚举法入手,接着利用有趣的抬腿法引入假设法,再到方程法,从思维上层层递进,让每个孩子都经历了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枚举、假设、方程,几种方法有条不紊的逐一探究,研究完多种方法之后更是不忘辨析:几种方法有共同点吗?你喜欢哪种方法?如果你忘了假设法、方程怎么办呢?几个问题把解题方法的异同、优劣比较一番,使学生对各种解题策略,清晰明了,认识深刻。

精彩四:构建模型举一反三

问题已解决,策略已形成。然而,何老师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出人意料的提出“有没有把鸡和兔放在一个笼子里的?”“这个问题是不是很无聊呀?”其实何老师道出了一部分孩子的心声,他们也会觉得这类题可笑。而何老师的真正目的是引发学生更深次的思考:看似无聊的问题,可为什么中国人在研究,外国人也在研究(日本有龟鹤问题),抗战时期还有鬼子和狗的歌谣呢?比较这些题目结构,相同的结构构建了一个数学的模型,这是比解决问题本身更有价值的数学方法。掌握了这一模型的解题方法,便能解决诸如三轮车与自行车、5元与2元、答对得分答错扣分等等这一类问题,不用就题论题题,可一举一反三,这就是模型的威力!何老师在此归纳概括,建立模型,

又见其不同一般的教育智慧,令人折服!

纵观整节课,精彩之处还有很多很多,我拙劣的文笔无法一一细数,最令我佩服的还是何老师亲切和蔼的笑容、幽默风趣的语言背后所折射出的个人教育智慧,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和追求的目标: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我相信教学中多一份智慧,就会多一份精彩!

篇6:智慧课堂的教学反思

智慧教育理论在新加坡、美国、韩国的提出,引发我们对今天的中学教育教学的深刻思考。对国际智慧教育做了介绍,同时阐述了国际智慧教育在中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进行了剖析与思考。也对现当代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重视中学教学和现代信息手段合理结合,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个人以及政府共同合作与配合与协作,最终推动实现学校教育的最优化。

国际智慧教育中学教育教学教师技能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教育的含义已经不再停留在教学途径单一教育方法和技能匮乏的层面,而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社会正确价值向为导向的教育。也就是说,受教育者的教育范围不再停留在学校,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只有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联合起来,那么我国的教育将会与社会就业链条相适应,培养的人才就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信息化需求。智慧教育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集体关注,智慧教育的普及必将推动各国学校教育高速发展。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知识视野必将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在中学教学中,施教者应该将现在的教育社会化,同时考虑学生现有情况,实现教学智慧化、最优化,最终达到教与学的真正统一。国际智慧教育在韩国、美国、新加坡已经在实施,并且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智慧教育的理论提出,对中学教育教学有具体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国际智慧教育对中学的教育借鉴

新加坡在提出旨在以Edvantage计划为主体的,以建立信息产业带动社会高速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为目的的,开展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为受教育者提供广泛的数字教育资源的iN计划;同时通过PPP模式创建的未来学校项目得到了个人、企业、政府公共部门的大力支持,开创了校与企、个人、政府联合化,分析我国中学教育教学模式,数字资源在中学基本普及。但是,数字资源的开发需要企业的支持与认可。例如,电子教材的开发利用,学生电子作业系统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视频的共享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企业与学校相联合,这样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最优化,同时学校也能够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企业也可以将其产品充分优化与开发,将产品出售学校,这样也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这种关系的合理发展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与此同时,中学的实践性教育活动需要个体部门的参与,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安排学生到社会个体部门中去,学校可以和社会个体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每次学校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真实化,学生对社会更多了解与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于此,这样的组织活动也能促进个体部门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防火安全教育、铭记历史教育也可以和学校的教育相联合,这样促进了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和态度,同时学校教育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学生的教育会更加深刻而有意义。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也在做有关智慧教育的相关工作,把培养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韩国注重学生数字技术能力的培养,韩国的企业三星、LG、SKTelecomden等企业也积极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最终为智慧教育战略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样的计划实施推动了中学教育向着信息化发展,同时有这样的企业作为范例,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的影响这样的因果联系,最终真正地实现了智慧教育的真正含义。在这样良性循环作用下,信息技术必然突飞猛进向前发展,学校对待智慧教育的认识也必然更加深刻。反思我国中学教育,可能部分地区的学校接受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不是我们推动智慧教育的阻碍,而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个别地区的水平也在提升与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全国智慧教育普及的情况下,积极进取,勇于将智慧教育与我国中学教学实际相结合。我想在信息科学的推动下,我国的中学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所突破,同时中学教学对老师教学方面也会有更大提高,对中学生的学习也会有更多的帮助。

二、国际智慧教育对中学教师教学的思考

美国智慧教育的推进,是从企业和政府联合入手,采用学习、评价,教育设施等方式出发,关键注重教师技能的培养。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今天,中学教师的退休人数多于新教师的上岗人数的现有情况下,有很多高校师范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职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能够把自己的经历体验以正能量的形式传递出去,同时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的经历体验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单单经历体验已经不再是当代教师从教育人的唯一途径,得更多经历体验的教师就会影响教育学生的效果就会越好么,答案不是绝对的,重要一点还是如何能够把这种经历体验以一种发人深思、富有情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有的老师也是这样去做的,但是收效甚少。那是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忽略了自己的想法,还没有经过教育反思就已经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传递给了学生,最终可以说是误导了学生。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进入了教师所规定的轨道,但是这条预定的轨道有些时候已经偏离了正常教育应该规定的范围,一旦重复教育,后果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存在误区没有及时纠正,学生深受影响。作为年轻老师,在教育面前,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放松。

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教书育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有时这些还不够。智慧教育的层面是将教育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因此教育技术和技能也提到了教师从教的日程上来。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同时也应该注重师德的培养。教师的师德应该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导向影响学生,并能收到预设的教育效果的德行影响。对于当代年轻教师,缺乏对学生品行的实际指导,如我们是不是在就餐时自己肆意浪费,而教育学生时还夸夸其谈,或者说我们对于这样的行为淡然处之,认为粮食危机不会影响到当代人,或者我们教育孩子时,孩子是否认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已经过时。现代的初中教育不仅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个人、企业去关注与支持,在共同的努力与教育下,我们的教育才是最有智慧的教育。

纵观各国的教育方式,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即教育的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同时智慧教育也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和社会是友好的合作关系,教师也应该参与到智慧教育中来,不断提升自我教育教学技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这样的中学教育,必然会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

【智慧课堂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

篇7:智慧教学教师心得体会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

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小闫的这本《黄爱华与智慧课堂》。黄爱华用他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着开放式课堂教学;用他高超的教学艺术培养着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他先进的教学理念:

·关注发展,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在他的数学课堂上,那种忽视学生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的注入式的教法早已不复存在了。一改“以教师为中心”而成“以学生为中心”。他让孩子们“跳一跳,摘果子”。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独立解决问题。他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数学并不抽象和枯燥,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到、用得上的科学,他想法设法使孩子们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乐学”。

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去指导教学实际,这是黄爱华老师教学艺术的一个特色。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黄老师会“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引出例题”,让学生“用一道加法竖式验证一个算理”,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用一个“立体式”板书去刺激学生的感观,在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做错题时,会让学生“体面”地坐下去;在“小数加减法”的练习课上,当学生出错又满不在乎时,黄老师通过讲科学家在计算空气中的氮气的重量时,发现小数点后第三位不精确,从而发现了“氩”的故事,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黄爱华认为细节可以体现一位教师实力和功力,细节的变化标志着课堂理念与实践的变化。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重视细节的改造,正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以及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具有品味的教学新境界的体现。

如一位教师所创的“举左手,举右手”的教学细节,就是教师与成绩较差学生之间的一种约定:如果能回答问题举右手,如果没有把握则举左手,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是否请他回答问题。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励了他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但是,由于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我们在教学行为中对新理念和新要求的把握水平参差不齐。过去司空见惯的教学细节仍时有发生。如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我们常让学生站着,问“谁来替他正确地回答”,等另一名学生正确回答后,我们则对他说:“你听清楚了吗,请坐。”长此以往,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会逐步消失,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这一细节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观念,即教师已经讲过的内容,学生不应再出错。

又如数学课堂上,当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后,常可听到这样的问话:“谁愿意把你想到的说给老师听听?”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必须靠拢教师。按照面向全体、平等互助的理念,这句话应改为“谁愿意把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听?”两句问话,虽然只有一词之差,但反映出两个泾渭分明的教学观。

黄爱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某一节课堂上,教师在自己的衣服上贴了许多“小红星”,这是为了赏识孩子们而准备的。在课堂上,哪个孩子有了好的表现,老师就会把“小红星”贴在该生的额头上。孩子们表现得主动积极,课堂上不断出现精彩的场面。可是,赏识孩子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也不能只对孩子的某一方面的优良行为进行奖赏,而忽略了对孩子其它方面优良行为的奖赏。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贴在这位教师身上的“小红星”掉了一个,有个孩子很懂事地捡了起来交给了教师。老师接了过来,又贴在了自己身上,一言未发。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奖赏这个孩子一个“小红星”,或者说声“谢谢”,又会是怎样的效果?可令人费解的是:刚下课,教师身上的“小红星”又掉了一个,又有一个孩子认真地捡了起来,去交给老师。“不要了”,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摆着手。孩子看着老师,愣了一下,有些犹豫地将手上的“小红星”抛掉了。乍看起来,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之间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但跨出这一步却并非那么简单。事实上,有时候教师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个尊重的姿势,都能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都能使天性中最优美、最灵动的东西发挥到极至。

(二)他高超的教学艺术:

引人入胜地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循环小数”时,黄老师通过一个简短诙谐的配乐故事,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师生在谈话中,非常自然地进入新课。

上课开始,教师让学生听一段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同学们听着配乐故事,不由自主地笑了,教师笑着关掉录音机,说:“哪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全班同学人人举手,都要求讲,老师指定一位同学站起来,接着往下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这位同学讲到这里停了,教师问这位同学,“怎么不讲了?”这位同学说:“这个故事讲不完。”教师对着全班同学说:“这个故事能讲完吗?”学生齐答:“讲不完。”“为什么呢?”教师又问。一位同学举手说:“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说得很好。在数学王国里,就有一种小数,这种小数,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同学们想认识它吗?”(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循环小数’”,导入新课。

“循环小数”这一观念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学了新课后,不能准确地口述概念的定义,对个别词的理解也不够深刻。究其原因,一是这个概念的本身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二是教师在教法上存在问题。以简短诙谐的配乐故事,作为这节课的“开场白”,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听故事,讲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起到了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意犹未尽的实践延伸

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告一段落、行动结束之际,并非宣告学习活动“就此打住”,也并非预示着布置些习题练一练,安排些作业做一做而索然无味的“草草收场”。黄教师总是在此时此刻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添上重重的一笔,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究的态势。

如在学习完“约数与倍数”后黄爱华老师面对全班同学,从容地说:“同学们,快要下课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动脑筋离课堂’,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纸片,如果你的学号数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可以走出教室。走的时候,必须先走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话,在走出教室。你说的这一句话,可以是‘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或‘几能被几整除’其中的任意一句。

游戏开始了,教师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2,学号数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到将台前,学号是4的学生说:”4是2的倍数。“学号是6的学生说:”2是6的约数。“学号是8的学生说:”8能被2整除。“全班有一半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说出一句话,得到在座学生的认可后,高兴地走出教室。接着,教师慢慢地拿出一张卡片0.5,有3名学生立即站了起来朝讲台走去,走了一半又回到原位。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都不走了?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了理由。教师接着又分别出示卡片3、5,学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走出教室。最后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学生,这时,教师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学生:”你们怎么不走呢?“学生回答说:”我们的学号都不是老师拿出的卡片上的数的倍数。“”那么,老师出示哪个数,大家就都可以走了?“学生积极地思考后,异口同声地说:”1“教师出示一个大大的卡片1,10名学生在下课铃声中欢快地离开了教室。

新颖有趣的游戏,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还进行了纠正错误和个别指导,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举多得。这比简单地布置一些习题或作业,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黄爱华在开放式教学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成功背后,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规律性的东西:开讲,体现了一个”趣“字;新授,体现了一个”实“字;练习,体现了一个”精“字;板书,体现了一个”巧“ 字;结束,体现了一个”活“字。同时,在他的成功中我也获得了有益的启示:教学艺术是不断学习的结果;教学艺术取决于教师的创造精神;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学艺术是教师对学生爱的凝结。

篇8:教师智慧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智慧教学心得体会

一、实施背景

复习课的实施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需要斟酌的问题,复习课不同于平时上课,学生易形成懈怠情绪,而对于老师也感觉如何提升学生复习课效率的确是严峻的问题。

通过本次的活动来向老师展示如何利用英语小剧来将课本内容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融入式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运用语言做事中逐渐将语言与课本文本生活化,从而促进学生参与复习课的积极性。

以往的复习往往成了新课的重现,旧课的大杂烩,也成了无休止的题海战,缺乏对学生学过知识的全面梳理,综合,归类,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重新建构,形成知识网络,难以获取新知。

教师墨守陈规,教学方法单一。在复习课中,教师或是一讲到底,或是成试卷的校对机。这样的英语复习课堂势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不明显;教师疲惫不堪,甚而困惑,达不到英语复习的最终目的。

实施利用英语小剧表演展示活动来进行跨单元整体学习以便更好地实施复习这一课型。在此课型上充分调动学生去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去为小组做贡献。打破那种教师疲惫不堪,学生茫然无措,疲于应对的境地。

二、英文短剧表演的教学实践

1.布置任务

首先,教师要布置表演的内容和时间:来自课本的短剧或者由课本上的故事改编的短剧都在讲解完课文后布置,为了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老师可鼓励学生对其情节和结局可以进行再创作。

其次,注意表演必须是全班同学一起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由其组员确定一个导演。分组可以有多种安排,可以按照宿舍的号码进行分组,这样的好处是同学们彼此之间熟悉、了解,排练起来也方便;也可以抽签决定分组。由于每次抽签分组后可以与不同的同学合作,这样有利于同学们互相了解,在全班营造一个非常好的合作学习的环境。

再次,教师应布置学生准备工作道具,提倡亲手制作,外借或者便宜的道具可以购买。

最后,要在第一次表演之前说明短剧表演的评分标准,一般来说,以10分为满分,其中,语音、语调2分;英语流利度2分;表演技巧2分;手势和服装道具的准备2分;是否具备创新精神2分。

2.准备活动

学生在接到任务后,各组的导演开始分工,着手编小剧本、分配角色、准备服装道具、熟悉剧本并研究表演技巧。对于学生自己编写的剧本其出现的语言和表达错误可由教师进行修改;在学生准备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参与很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在编排短剧的过程中,能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氛围,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通过不断地排练,可以把所学的词汇、表达方法用于表演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

3.课堂表演

一般来说,小组在表演之前都有一定的准备时间。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孩子们很轻松,他们得到了释放。以前从来不发言的两位同学通过本次小组表演准备与展示活动都感觉他们可以融入到小组中。他们表示喜欢这种形式的活动。他们表示通过表演他们在玩中就轻松运用知识。

4.随堂评价

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应对其表演进行评价,可以邀请观众发表评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鉴赏能力。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表演时记录下的笔记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要热情,选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不足的地方以建议的方式提出来,以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从而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避免在台上学生进行表演时,台下学生产出现游离状况。可以请表演的同学提出一至两个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问题请台下学生进行有效反馈。这样无疑对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并潜移默化渗透尊重他人的理念。由于小剧表演面向全体学生,在总结时笔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要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在舞台上,有一种竞争意识,又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在学生表演完毕和回答完毕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利用掌声为同学加油,点赞!

三、取得成效

1. 活动开展以来,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许多同学在活动中始终有一种兴奋感、满足感,由原来的厌学变成了现在的乐学,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得主动, 学得轻松,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学习效率,班级英语成绩的各项指标均为年级第一名,其中本学期期末口语的平均分必平行班高出7分。

2、某些所谓的“潜能生”也在活动中跃跃欲试,使得其他同学刮目相看。上课举手发言的人多了,课后用英语交流的人多了,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多了,关系更融洽了,更自信更富于挑战了。

3、大部分学生能较容易地读懂一些简短的英语短文一些优秀的学生能读懂较长、较难的英语剧本并进行英语剧本创作。

4、学会了认真倾听别人的英语会话并敢于用英语进行简短的交流能流利地背诵课文。

我自己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课例与论文多篇获奖,还获得了UDS 先进个人称号,先后接到了市区及北师大老师等的听课任务,大家表示回去一定要去尝试。

教师智慧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从本质上说,阅读活动,是一种存在差异的交流活动。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我是这样做的:

利用情景再现使学生展开联想、想像,从而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在阅读活动中,根据文字材料的描述进行情景再现,是阅读创新不可缺少的基础,它是主动阅读、活化信息、形成新见解的必要条件。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利用情景再现,再造作品境界。如读《孤独的收割人》,我们边读边展开想像的翅膀,在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图画:在一望无垠的高原上,轻风吹动着白云,在蓝天上缓缓移动,成熟的庄稼泛起微微的波浪,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金色的光芒。这时,传来阵阵凄凉的歌声,循声而望,是位姑娘。她“又割又捆”,“边干活儿边唱歌”……由于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个更为丰富的作品的艺术境界,并将自己不由自主地融入到作品的境界中,在感染、共鸣、激动中不能自已。

②发挥丰富的想象,再造人物。《孤独的收割人》中的姑娘,诗中仅写到她的唱歌与收割,至于其他情况没有写及。阅读此诗我们可根据姑娘唱歌和收割的情况,对她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等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再造一个完整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只有如此再造人物,才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甚至“与之共语”。

③展开联想,去填补艺术空白。如《孤独的收割人》中的姑娘家世如何?经历如何?她过去怎样?现在怎样?歌声为何这般凄凉?为何这般哀伤?……我们可发挥联想,去填补这些艺术空白。

阅读中的联想主要有四种方式:

①接近联想。如阅读郦道元的《山峡》,联想到李白的《朝发白帝城》,眼前呈现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景。

②相似联想。如读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梅此景,可联想到人的坚韧品质,不屈精神,顽强斗志。

③对比联想。如读欧阳修的《秋声赋》,从萧条凄凉的秋联想到峻青《秋色赋》中所描写的丰收的秋。

④因果联想。如阅读鲁迅小说《孔乙己》,可根据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他自身等因素,联想到孔乙己的结局。运用阅读联想对读物进行理解、追忆和创造性的思考,应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尽量形成广泛而多样的联想,以努力提高阅读创新能力。

创新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最鲜明的要求,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想象力需要保护,也只有通过发散性的思维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造想象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智慧教学心得

作为班主任,从班集体的组建之初,师生就共同努力,力争使班级形成自主管理型的班级特色。我的做法是:制定班规,使学生自我约束;利用目标激励,积极引导;利用小组评价,引导合作与竞争。

我在初一到初二担任数学备课组组长期间,针对班级小组的课堂评价环节,与同组数学教师共同设计并使用数学小组评价单,有效规范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并且通过这一工具引导学生持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在初一数学小组评价单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课堂评价方式。

开学之初,我要求每个同学都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有了目的性和动机,减少了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利用“你追我赶争上游”,在每次考试的前两周,每位同学制定考试目标。这个表格记录着他们每一次的成功与超越,也记录着他们的失败与反思。每次考试后,同学们都要及时总结反思自己的优势、不足、措施。应同学们的要求,成绩好的同学为全班同学做学习经验介绍。

我和同学们共同制定了小组积分细则和课堂表现记录表。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在使用的过程中,这个积分细则也在逐渐的精细、完善。课堂表现记录表主要从回答问题,板演,讲题三个方面加分,由小组长对本组同学的表现打分。

每周各组组长都要组织本组同学总结本组这周学习、纪律、卫生,课堂表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每两周学习委员要针对全班同学的表现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同学提出表扬,对班级的共性问题提出建议;每月对积分最高的三个组进行表彰与奖励。

通过这一工具引导学生持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规范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这个做法在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初见成效。

作为初二数学备课组长,在1月2日,组织初二年级数学计算题竞赛,我主要负责出题、评奖、写奖状、领奖品、给学生颁发奖状与奖品,此次活动共评出一等奖15人、二等奖18人、三等奖18人,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作为备课组长向学校及时申请利用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时间上数学辅导课,把全年级学生分成5个层次,本组四位数学教师各负责一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专题复习,力求提高全年级的数学成绩。

作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我会动脑筋,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篇9:教师智慧课堂讲座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一、老师讲得多变成学生展示多

以前的课堂,老师灌输的多,可以说是老师的主战场。有时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在下面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其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而如今,还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放开来讲,即使讲错了也没有关系。应该说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应是我们培养人的目标。

二、变独学为对学、群学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可谓是单打独斗。学生基础好的'还懂得如何学习,基础稍弱的学生只有当“陪练”。这与我们数学课程标准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是不相符的。而高效课堂模式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让更多的学生共同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共同来参与学习的过程,就算不太懂,也有了一种主人翁的感觉。所以注重参与性应是这种模式的一大特点。

三、当场评价成为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的有效方式。

我们要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为,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采用积分制,适时地为他们评价,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激励方式。

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

1.让学生讲,固然是从为培养学生能力出发,遇到学生较好的学生还好,他能按照老师的点拨进行展示、讲演,且非常到位。而遇到成绩稍差的同学,他半天也难找到问题的头绪,大家等待得有点不耐烦,时间也白白浪费,自然影响到教学的进度,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

2.素质较好的班级,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展对学、小组学。而学习基础较差的班级,天天只是几个好的同学在那里“表演唱”,其他同学仍然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参与性不强。

3. 当场积分,不一定要在黑板上体现,可以每天叫一个班干部进行当场计分。这样就避免了因为计分而影响教学进度。

4. 新授课的教学比较好上,而复习课的教学该如何进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目前,我们的导学案只有新授的,而没有复习课的内容。

5. 这种模式的操作性较繁杂,老师做教学之外的时间多了,钻研教学的时间少了,这样不知道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

总之,新生事物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教学方式需要创新,但教学的本质不能改变,那就是为育人而教书。

篇10:“课堂需要从长计议”教学心得

“课堂需要从长计议”教学心得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课堂需要“从长计议”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课堂需要“从长计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划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按照共识,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应用,对技能的基本熟练程度。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这三个方面则是发展性的目标,强调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以及学会数学地表示等。应该说这个目标体系反映了数学课程目标的辩证关系,反映了对未来公民数学基本素养的要求,体现了数学课程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但在教学中,教师们在设置课堂目标时,常会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两难”之惑。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是学生学习整数乘法计算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多位数乘法的重要基础。惯用的教学程序是:(1)复习一位数乘两位数、整十数乘两位数;(2)从实际生活中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并理解算式的意义;(3)通过学具等直观材料,获得运算的结果;(4)引导进行竖式计算,并解释数位对齐的道理;(5)安排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这一安排的目的十分明确,即通过课堂的活动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并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实际课堂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觉得这样的操作程序很方便,而且经过一节或几节课的竖式计算训练,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但新课程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不仅要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同时又提出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有一位教师根据这一目标要求,用两课时尝试了一种新的教法。

1. 24×16等于多少?①

在导入阶段,老师直接提出问题:“商店运来许多饮料,一箱是24瓶,请每一个同学猜一猜,16箱这样的饮料大约有多少瓶?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学生猜过以后,老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判断猜想是否准确。

按照教学设计,接下来应该由学生独立地探究24×16的各种算法。但老师布置任务后,许多学生仍然抬头望着老师。当老师问他们为什么还不动手计算时,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这是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还没有教呢。”老师肯定地说:“对,是没教。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仍有一些学生脸上带着疑惑的表情,但全班大部分学生开始思考算法。在此期间,老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15分钟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讨论自己探索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进行,接着又在全班进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开始时没有思考到的方法,经过其他同学的提示,又补充了几种与众不同的解法。在这节课中,学生自己发现的解法有“24+24+…+24=384”、“24×2×8=384”等15种。最后,老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计算方法的特点,并归纳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 课后争论。

课后,老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是:有一部分学生竖式计算数位没有对齐,也有些学生运算结果不正确。按照课堂评价的要求,这些学生属于没有掌握两位数乘法运算法则的行列。接着,研究者又与部分学生、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

学生认为:“今天的课和以前很不一样。以前都是老师先教我们方法,然后再计算。今天是我们自己先做,老师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做。”“在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结束了这堂数学课,这真是一堂令人终身难忘的课呀!”“我们很喜欢今天这种上法。”

有的听课教师认为:“这节课教师大胆放手了,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也是不敢做的。教师放手后,很多方法都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所以学习热情很高。”“通过一道乘法算式题,让学生知道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很有益处,课上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发展性的目标得以很好的落实。”

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这一节课学生的探索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但照这样上课,学生的基本技能就形不成,那么今后计算就过不了关。”“希望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要丢弃我国传统的好经验。”

执教教师认为:“在这节课中,我的感觉是发展性目标落实得相对较好,而基础性目标则落实得较差。在一节课中,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既有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取长补短,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又有能力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对这种运算技能熟练掌握到一定程度。我感觉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一节探索性的研究课引出了关于课堂目标的争论。类似的问题在小学数学的其他教学内容上也普遍存在。一方面教师以满腔的热情改变原来单一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多一些自主探索的机会,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们又担心数学的基本技能是否落实。对课堂教学来说,每节课40分钟是一个常数,探索活动多了,那么练习巩固的机会就会减少,从而出现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削弱的现象。

二、如何不“顶牛”?

从理论上讲,新课程提倡的发展性目标和基础性目标是统一的。学生的能力强了、兴趣浓了、自信心提高了,自然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反过来,知识技能达到较高水平当然也有助于发展性目标的达成。但为什么落实到具体的一节课时,教师们却认为这两种目标难以统一呢?而且还出现了“顶牛”的现象。因为前者重视的是过程,后者强调的是结果。两者存在时空上的竞争关系。那么如何走出课堂目标设置的困境?

1. 质疑“完美性”。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一种课堂评价的习惯,认为一节课应有完善的教学目标。所以,每个教师在备课时总要制定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如知识技能的目标、学习过程的目标以及学习情感的目标。如果少了某一方面的目标,往往会被认定为是有缺憾的,在公开观摩课与各类教学比赛课上这一要求更为严格。同时,还要追求过程的完美性。不论是课的导入阶段,还是课的结束阶段,都需要做到滴水不漏,尽善尽美。但不少听课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完全按公开课的过程照搬,没有两三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消化这一“过程”。当然,对一节课而言,也不排除有些优秀教师的巧妙设计、精湛艺术,能使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三维目标。但对一般的教师而言,要求日常每一节课都达到这一要求应该说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当前,在课堂提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一两个问题的提出,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来解决。因此,对每一节具体的课来说,我们不应要求十全十美,而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师教学的特点,突出三维目标中某一方面目标的实现情况来评判一节课的优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涌现大量的、具有个性的、符合实际的好课。

如本案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可以有两种考虑:(1)让学生独立发现“24×16”的算法是一种“探究学习”,而让学生进行乘法的竖式练习是一种“技能训练”;(2)学生发现的“24×16”的各种算法是一种“技巧”,而乘法的竖式运算是一种“通性通法”。这两种目标思考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注重于“24×16=?”问题解决中的过程,注重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而后者则注重“24×16=?”问题解决的结果,即学生能否用“通性通法”的竖式计算获得结果。这要看课时目标的着重点,如果把“24×16”的运算作为学生活动的媒介,通过活动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课堂教学的设计就会创设过程,让学生自己来摸索。如果把理解竖式计算的方法、获得正确的答案作为目标,那么课堂的设计就会围绕竖式计算的方法展开。

在本案例中,执教教师明显地倾向于前者。从课堂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据课堂实录分析,本节课“全班交流特殊方法”用了26分钟,“归纳笔算方法”用了6分钟,而“比较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的异同”仅用时50秒。这说明,教师出示“24×16”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掌握标准的竖式计算方法,而是力图通过这一载体让学生懂得解决一个问题有多条途径,同时,也让学生发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这一点去评判,这节课是成功的。当然,在后续的几节课上,也许这位教师会以基本技能练习为重点目标,以弥补这节课的不足。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同样可以达成两大目标。同理,如果有些教师采用第二种思路,围绕竖式计算进行设计,然后在其他内容上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的培养,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学生也能在两大目标上都有所发展。

2. 发展性目标不能一蹴而就。

数学新课程提出了一些发展性目标,比如,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等。如何理解这些发展性目标?有两点十分重要。

首先,发展性目标是针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或能力而提出的,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课堂教学而不只是一两节课就能达成。因此,对每一学期、每一个单元的教学甚至每一节课教师都需要统筹考虑。

如关于统计观念的培养,其目标是“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这是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在处理信息中应达到的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形成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而且还应养成从数据得到的结论中进行合理质疑等多方面的意识。这些意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每个年级的每个阶段进行统筹考虑。在某版本小学第一学段的教材中,各个年级安排的统计内容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一年级上学期安排的主要是认识象形统计图;一年级下学期安排了认识一格一个单位的形象统计图,由学生调查班级中同学喜欢的活动,并将其信息涂在方格统计图上;二年级上学期主要开展具体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验调查的过程,并能形成一些简单的方法;二年级下学期重点安排读统计图的活动,通过学生对“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与“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的分析,体会到同样一张统计图,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当然,在第二、三学段中仍会安排不同的内容,来促进学生统计观念的养成。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只要是统计内容的教学,教师就会拟出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以及数据分析四个方面的目标,甚至对一年级的学生,都要他们经历统计知识学习的全过程,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而实际效果是“蜻蜓点水”,每一个环节都匆匆忙忙,导致发展性目标实施的不“淋漓”、基础性目标的不“扎实”。因此,对一节具体的统计知识的日常课来说,没有必要提出面面俱到的教学目标。只要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侧重于其中一个方面,并让学生讨论得深入一些,理解得深刻一些,应该说还是能成为一节好课的。

其次,对每一节课来说,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确定发展性目标实施的可能性,而不是让所有的课都贴上发展性目标的标签。虽然新课程提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这只是针对过去课堂中存在着较严重的机械接受式学习而言。对小学生来说,他们仍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有意义的传授教学方法,在新课程实施中仍应成为主流方式。

当前,课堂实施发展性目标时已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探究的泛化与神化。“泛化”即把无需探究的内容拿来探究,这只能贬低探究的价值,导致探究的浅表化和庸俗化。“神化”即把探究拔高,用科学家的探究性质和水平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从而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不屑一顾,或者过分关注和挑剔探究的操作方法与操作技能,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上,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丧失。二是“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硬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②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倾向,是把发展性目标作为一种短期目标,认为通过一两节课或者一两个学期就能达到。其实,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来说,有些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但相当一部分小学数学内容只能渗透一些探究的思想,而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渗透,才有可能让学生在九年后达到两大目标的实现。

注:

① 材料摘自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编:《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课堂教学研究案例》,第100~124页。

② 余文森:《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教育研究》第11期。

篇11: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的教师读书笔记

这学期,我阅读了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感触很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想在历史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施有效教学,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七上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

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 ,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篇12:课堂智慧地对话教学教案

课堂智慧地对话教学教案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仔细观察。(投影课本中的主题图及统计表)预测一下,咱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图略)

生:可能与统计有关。

师:为什么这样说呀?

生:屏幕上有一张表格,还有两位同学在统计气温。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吗?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统计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统计)

二、冲突激疑,自主构建

1.引发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生汇报)观察得都挺仔细的,那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问题:在靠近的两个时刻里,气温升得最快的是时到()时,降得最快是()时到()时。]

生:我认为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到11时,降得最快是17时到19时。

师: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呀?

生1:因为7时到9时上升了4℃,16-12=4℃,9时到11时上升了6℃,22-16=6℃,11时到13时上升了2℃,24-22=2℃,所以9时到11时气温上升得最快。

生2:15-9=6℃,所以17时到19时气温下降得最快。

师:大家都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答案的呢?

生:用减法计算出来的。

师:假如不计算,我们能直接看出问题的结果吗?

生:不能!

师:确实如同学们所说,不能直接看出,必须通过计算的方法(板书:计算不能直接看出)。

2.激疑

师:同学们能不能思考一下,如果不通过计算的方法,有办法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吗?

[片刻后,学生汇报:做成统计图、画正字、做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等。]

师(板书:统计图):看来,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究竟用什么方法好呢,我们来向书本请教。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自学第94页。

[学生自学。]

3.构建

师:合上课本,咱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本中给我们绘制了一张――?

生: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好,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看看这张统计图是怎么形成的?

[电脑按图的`名称、日期、横轴、纵轴、网格线、点线等部分动态显示折线统计图形成的过程,师辅助语言适时解释。]

(图略)

师:仔细观察,刚才这个问题(投影再度出示问题),不计算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吗?

[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1:我发现9时到11的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

生2:我认为9时到11时的线段最长。

师:其他同学的感受呢?

生:这条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也最长,也可以说最陡。(板书:陡)

师:线段上升得越陡表示上升最――?

生:快。

师:同样,下降得越陡表示降得最――?

生:快。

[师点击,陡的线段闪烁。板书:陡――快]

师:哦,反过来说,那平缓说明上升得比较――?

生:慢。

师:下降得平缓也说明降得比较――?

生:慢。(板书:平――慢)

4.促思

师:同学们,请思考再深入一点,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谁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生:折线统计图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能准确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板书:变化情况)

5.沟通

师:大家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交流。教师投影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

师:现在大家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话想说?

生:……

三、多层应用,体会特征

第一层次:操作应用(完成课本95页“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了解了它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一起来绘制一张折线统计图,好吗?

[教师出示作业纸,等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请3名同学到台上展示,要求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

师:这儿有一张完整的统计图(点击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略),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第二层次:选择深化

师:同学们,想继续研究下去吗?这里有三个折线统计图。(出示南极等三地同一天早、中、晚三个时刻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这三幅折线统计图分别描述的哪些地方呢?请认真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篇13:智慧课堂演绎经典数学教学反思

智慧课堂演绎经典数学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问题是古代流传至今的经典趣题,集趣味性、思维灵活性、策略多样性、应用广泛性于一体。它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然而,看过何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你全然感觉不到难度和深奥,有的只是在何老师犹如相声大师般幽默风趣的语言中,在亲切地拉家常式的对话中的一份轻松和愉悦!为什么何老师能将深奥的知识通俗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那是源于他大气睿智的风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慧心的教学设计。

每个精彩的瞬间都折射出异样的智慧,演绎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

精彩一:课前热身一箭多雕

何老师在上课之初,就让孩子们猜他的名字、猜他的年龄,从一开始的随意猜测到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猜,猜不准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要调一调,再到最后的验证。正如何老师在课堂中所说“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刚才的对话中形成。”这个数学味道很浓厚的课前热身,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猜测——验证——调整)不光为鸡兔同笼这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又是学生以后做数学研究的一种策略。真可谓 “一箭多雕”!

精彩二:直观语言创设形象情境

面对数学的抽象与理性,直观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力武器。何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本课中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用假设法时,学生思维的“瓶颈”之处就在于当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鸡或兔时腿数的不符该如何解决。我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假设法的步骤多而复杂,一部分学生往往在绕来绕去的说理中绕晕了,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只是生搬硬套模式,并不真正理解,以至于在写答案时张冠李戴。而何老师的课中你全然没觉得有什么深奥难懂,何老师没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没用什么实物直观,只用他那相声大师般幽默风趣的直观语言“我一声号令,让所有的兔子都站起来,会是什么情况?”学生便趣味盎然的投入到老师创设的形象情境中,再加上何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学生很快明白少的腿数是兔子的前腿,不需要比较鸡比兔少几条腿?(或兔比鸡多几条腿?)学生很容易理解,不会产生思维混乱,问题迎刃而解。令人颇感困惑的难点,就在何老师用幽默直观的语言创设的形象情境中,巧妙化解,让人不得不赞叹何老师高深的教育智慧!

精彩三:引导探究形成策略

教材编排“数学广角”主要是想“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细细品味何老师的课正是紧紧围绕以上目标,让学生自主经历多种解题策略的形成过程。

何老师从列表的枚举法入手,接着利用有趣的抬腿法引入假设法,再到方程法,从思维上层层递进,让每个孩子都经历了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枚举、假设、方程,几种方法有条不紊的逐一探究,研究完多种方法之后更是不忘辨析:几种方法有共同点吗?你喜欢哪种方法?如果你忘了假设法、方程怎么办呢?几个问题把解题方法的异同、优劣比较一番,使学生对各种解题策略,清晰明了,认识深刻。

精彩四:构建模型举一反三

问题已解决,策略已形成。然而,何老师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出人意料的提出“有没有把鸡和兔放在一个笼子里的?”“这个问题是不是很无聊呀?”其实何老师道出了一部分孩子的心声,他们也会觉得这类题可笑。而何老师的真正目的是引发学生更深次的思考:看似无聊的问题,可为什么中国人在研究,外国人也在研究(日本有龟鹤问题),抗战时期还有鬼子和狗的歌谣呢?比较这些题目结构,相同的结构构建了一个数学的模型,这是比解决问题本身更有价值的数学方法。掌握了这一模型的解题方法,便能解决诸如三轮车与自行车、5元与2元、答对得分答错扣分等等这一类问题,不用就题论题题,可一举一反三,这就是模型的威力!何老师在此归纳概括,建立模型,

又见其不同一般的教育智慧,令人折服!

纵观整节课,精彩之处还有很多很多,我拙劣的文笔无法一一细数,最令我佩服的还是何老师亲切和蔼的笑容、幽默风趣的语言背后所折射出的个人教育智慧,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和追求的目标: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我相信教学中多一份智慧,就会多一份精彩!

篇14:有效课堂互动需要教师做什么

有效课堂互动需要教师做什么 -教师工作总结

摘要:本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课改理念能否有效落实、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价值、互动的形式、教学活动的科学预设等方面的分析,来讨论诸因素与课堂有效互动的关系。关键词:师生有效课堂互动追求有效教学,从课堂教学层面分析,有效课的堂互动是其表征之一。反思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关注课堂互动行为,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需要从教师、教材、学生等多方面进行思考。1需要教师落实课改理念还要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沟通、互动、相互启发和补充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从中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进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堂上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要取得良好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着密切关系。亲和、平等的行为能够创造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能够改变课堂的结构和组织形式,进而使教师与学生对未来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期待。比如在课堂分组讨论时,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参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环节,在聆听学生发言时,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还可以发问来表示对学生的所答很感兴趣,愿意向学生请教;课堂上不打断学生的发言,不强行纠偏,以亲切、随和、平等的态度来组织教学。在多元有效互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见解、知识阅历、生活经验、个体独特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师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从课堂教学中学到自己有用的知识并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那么这堂课的互动就是有效的。要做到有效互动,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必须站在一个制高点去解读教材,要把教材读懂读透,从而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范例教学理论的发展者克拉夫基认为,教师备课时,应当领会教材内容,既要作一个教材编写者,明确所编写教材的目的、要求、本质、结构,各部分关系;又要作为一个学习材料的学生,去发现其中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可能存在的难点与问题。例如,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知识在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中和《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胚胎工程”中都有涉及,但教学要求各不相同。必修2的教学,教师应在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模型建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精子和卵细胞形成异同的比较等知识的教学设计上用心思考,备课时找准学生对应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寻求恰当有效的互动形式来达成教学目标;在选修3中,精子的变形、卵泡的形成、卵子成熟的两次减数分裂场所及时间、精子的获能、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子的系列变化内容的教学,教师应在相关知识的讲座呈现方式、学生讨论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做好教学预案,为课堂上有效的互动生成作充分的准备。2需要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要选择恰当的课堂互动形式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当感性输入和学生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兴趣最大。一个全新的经验,由于它和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毫无关联因而毫无意义时,也同相是无兴趣和不被同化的。教学实践也有力证明,有效的问题能催生互动,例如,在2009年江苏省高中优秀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的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的谷辉老师讲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时,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讨论了达尔文关于金丝雀草胚芽鞘向光性实验,归纳出达尔文的假设: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后,进行了如下的问题设计:问题过渡:当年的达尔文已经是一位70多岁的老者了,但他还是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天才的达尔文在有生之年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他认为可能尖端产生了某种刺激。那么这种刺激到底是不是存在呢?问题1:如果存在这种刺激,尖端产生的刺激能传到下面的伸长区吗?问题2:如果存在这种刺激,尖端产生的这种刺激为什么会引起植物弯曲生长的呢?问题3:如果存在这种刺激,尖端产生的这种刺激到底是什么?教师:按照这样的思路,带着这3个问题,让我们沿着达尔文的足迹,继续寻找“刺激”。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同时参考教师提供的补充资料,积极地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中…。上述几个大问题作为该教学环节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这些粗线条的问题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以让学生对解决问题做策略的选择,可以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做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是仅仅按既定程序作一蹴而就的验证,在问题的刺激下,学生求得问题答案的欲望被有效的激起,问题引领课堂有效互动得以顺利展开。教师把这些外沿很大的具的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思考,扩大了互动的空间和互动的需求。课堂上教师通过调整教学双方的活动,选择恰当的课堂互动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能使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互动场。例如,笔者在“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第二课时教学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然后请实验小组代表上台讲解本小组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和实施过程(实验录像、ppt、实验装置等)。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小结。小组内学生根据老师的点评分析,思考讨论后,再请小组学生代表上讲台作自我反思和互评,找出本小组以及对方小组实验方案和操作中的优点和不足来。教师总结,验证假设,形成结论。上述教学片段,就师生互动来说,对教师的提问,学生踊跃回答,对于教师的观点,学生能加以补充,甚至提出质疑。生生互动来说,小组讨论、小组分析教材、小组成员分工将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分别派成员来回答,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教师巧妙地设计很好地带动学生之间的讨论,引发实质上的教学内容互动,而不是满堂提问和满堂讨论,是在有限的45分钟内产生有意义的、有效的互动。3需要教师作充分的教学预设还要体现鲜明的生物学科特色有效的课堂互动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作宏观立体的科学预设,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教师要明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责任,并在活动中不断调整教学,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期望相适应,同时,也应当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期望有所了解。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应当有一定的预见性,备课时往往要有以下思考:⑴一节的课教学目标表述中的行为动词怎样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行为,这些教学行为通过怎样的互动形式呈现?⑵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达到怎样的目标?⑶在教学的相关环节里,教师需要设计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以怎样的互动方式解决,期望学生怎么回答?⑷若预设的互动效果与实际生成之间有出入,互动的备选方案是什么?⑸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和要求,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互动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反应怎么应对?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教学现场会出现怎样的反应?等等系列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全面考虑,充分准备。例如在2009年江苏省高中优秀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的江阴市第一中学的朱慧老师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一节课的.导入部进行的设计:以鸡蛋为实验材料,课前录制一段渗透现象的视频(课上用时约1分钟)。学生看完视频,可能提出的问题:液面为什么会上升?卵壳膜是什么样的膜?为什么会选择鸡蛋?(如果学生问不出,教师引导提问,一定要控制好时间!)教学进行到这里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①卵壳膜是半透膜,即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②渗透现象,即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水分子相对数量多的一侧,到水分子相对数量少的一侧的现象。(如果学生之间的讨论难以形成完整的结论,老师可通过师问生答的方式分步引导完成。)过渡:细胞中也存在物质通过特殊膜的运输。今天,我们以水为例,一起来学习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朱慧老师的这段设计,把教学内容与教材资源进行了整合,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每一细节都作了充分的预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求新知的欲望被有效的激起,迅速进入到新课学习中。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材中很多栏目内容的编写都体现出鲜明的生物学科特色。例如,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中就有“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与生活的联系”、“探究”、“资料分析”等,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合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还可对教材资源进行创新与整合,尽量让学生有动手实验和亲身探究的机会,课堂上有效提高互动的质量会大大提高。例如,朱慧老师是通过播放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吸水与失水视频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的;分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初中知识,探究萝卜的吸水与失水来鉴定三种溶液(30%盐水、清水、萝卜汁);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是教师引导学生合理选材,学习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确定并实施探究方案,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这样的教学,生物学科特色鲜明,如此互动才是我们追求的有效互动。4需要教师组织好学生的预习还要具备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的课堂互动情景其精彩呈现在课堂,但与课前学生对教材的充分预习有很大关系。在很多情况下课堂上的互动结果不能实现教学的预期效果,除去教师自身的因素外,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没有预习,没有进行充分的“思维预热”,是影响学生与教师以及同学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重要因素。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不把预习当作一种形式,而是作为一种资源,如讲“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之前,让学生作充分预习,上课前教师把学生提出的质疑收集整理,课上展示在课件中或板书上,让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这大大提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重点,集中精力突破难点,提高了课堂师生以及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个体素质结构论认为,非智力因素结构对认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问题解决中起着“指挥”和“控制”作用。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接受老师的课,先接受上课的教师,也就是教师的为人和人品。所以,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和蔼有耐心,在学生犯错误时保护其自尊心,而且在课外要做到像朋友一样帮助、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到教师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如此,在良好的人脉关系的支撑下,教师在课堂上方可左右逢源,顺利开展有效互动,学生才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总之,有效的课堂互动是教师学科综合素养及其教学机智的具体表现,是源于教师、学生、设备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把课堂互动放到一个综合的背景下去思考、去建构和设计课堂教学,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有效和高效的。

教师读书阅读活动计划

小学教师优秀读书笔记

《教学机智》初中的读书笔记

教师读书笔记《有效教学方法》

教师读书计划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100篇

八年级语文教师读书计划

英语教师教学读书笔记摘抄

教师读书计划范文

《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读书笔记
《《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读书笔记(精选14篇)】相关文章: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2023-07-13

党员教师个人读书计划2023-10-27

教师个人读书计划范文2022-11-03

教师个人读书计划2022-04-30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心得2022-04-29

教师阅读计划2022-08-31

教师读书活动方案2022-11-04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读书笔记2022-06-07

教师的智慧哪里来读书笔记2024-02-14

教师读书计划个人小学2023-08-0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