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论坛交流材料(精选6篇)由网友“李局”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论坛交流材料,供大家参考。
篇1: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论坛交流材料
兰溪市登胜中心小学 蓝慧玲
在我校今年的小学数学教研计划中,有一项重点内容是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小学生喜欢的新型教学模式。
如何构建呢?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三个步骤,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第一步:明确数学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们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小学生能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们提出了“以发展数学思维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改革思路。
第二步:制订数学教学策略。
通过共同探讨,我们提炼总结了六条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是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是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图形的兴趣和态度。
三是创设情境,提供诱因,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是重视学习结果,但更重视学习过程,让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五是把缺乏情感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赋予情感色彩,达到知情融合的效果。
六是以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增强活动的探索性,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第三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在上面两个步骤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问题情境--启发引导--解释应用--拓展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一课为例:
1、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要立足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小学生的知识背景,确保形象直观又蕴含一定的数学味。比如在讲课时,教师出示“超市一角”的图片,问学生:从图片中,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如果有十元钱,可以买到图片上的什么东西……这种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路开阔,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2、启发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好的参谋,给学生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但是并不代替学生去思考或做出决断,而是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创设让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生动场景。比如:列出100-44-36=20和100-(44+36)=20两个算式,让学生交流看法和观点,找到简便算法。
3、解释应用:结合习题,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事例,使学生在自身体验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基础上,明白什么是简便运算,有什么好处等,进而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懂得在遇到问题时,应该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
4、拓展提高:让学生真正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这些数学化的东西,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一些简单的问题。
比如安排这样一个环节:怎样简便怎样算,给学生列出两个算式:
(1)369-(269+47)
(2)369-(270+30)
这两个算式,前者去掉括号去算,非常简便;后者去掉括号再算,反而不简便,通过这种拓展训练,让学生明白,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题策略。
总之,我们采取的这三个步骤,初步构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钻研,争取让这种模式再精细一些,再全面一些,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篇2: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论文
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论文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在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活跃课堂氛围、发散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成为课堂主体,主动、积极地完成数学学习,使得学生数学水平更高。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小学数学;主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引入数学知识时,往往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此时若小学数学教师能够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则可以在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活跃课堂氛围、发散学生数学思维,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最终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基于此,笔者就探究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主体,在导入环节进行互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每一位教师都需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该种背景下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就需要积极转变自身教学思想,认识到互动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联系的平台,自己需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在课堂导入环节中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进行互动时,教师需要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也需要更有效的呈现出本节课内容,使得学生可以在与教师互动过程中由导入环节过渡到课堂学习环节。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教师就要明确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了解程度,既要根据教学大纲进行课堂导入又需要基于学生当前学习水平完成课堂导入。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条形统计图》一课,因此教师就可以将旧知识作为导入环节讲授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与分析,促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教师进行互动,进而顺利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二、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留出思考讨论时间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生才会将自己的疑问反馈给数学教师,在提升课堂互动效果的同时提高授课有效性与针对性。因此,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与讨论时间。在确定思考讨论时间时,教师需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影响因素:一是内容难度因素,若本节课所呈现出的知识难度相对较高,教师则需要适当延长学生思考讨论时间,反之则缩短时间;二是学生数学思维与分析能力,当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较为理想,其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则更短。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通过合理控制学生思考与讨论时间,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互动。例如,为学生讲授长方形与正方形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本节课学习知识与以往自己的认识联系到一起,教师就应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为学生提出几个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的问题,并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让学生可以在生生互动过程中,总结出相关问题的答案,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
三、利用先进工具,激发学生课堂互动兴趣
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领域已经积极引入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对于小学生而言,先进教学工具能够抓住其眼球,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程度。同时,当教师在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时,利用先进教学工具,也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出学生课堂互动兴趣,让学生在观看动态的教学内容时,想要与教师以及班级中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认识与学习观点,切实激发出小学生课堂互动兴趣,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数学学习动力。例如,讲授面积知识时,为了构建出更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基于自身互动兴趣融入到课堂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多彩的颜色和真实的素材,为学生组建出长方形的园子与正方形的园子,此时学生会更想要明确该园子的面积,因而数学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互动兴趣更高。
四、根据学生情况,合理进行学生互动分组
在深入分析互动式教学模式时,我们可以发现课堂中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同时也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有效的生生互动既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也会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状态下拥有更高的数学水平。为此,笔者建议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学生互动分组。首先,教师需要全面收集班级学生情况,此时应通过学生阶段性数学成绩判断该名学生当前数学水平、通过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判断学生对不同数学知识感兴趣程度,全面了解班级学生;其次,教师应在遵守差异化分组原则的基础上,将班级学生分成成员人数相差不大的几个小组,保证小组中既有学习积极性高、数学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也有学习积极性低、数学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使得互动分组更加科学、合理;最后,教师也应重视班级学生小组合作情况,当组内成员发生争议时,教师应做好协调工作,使得小学生互动效果达到更理想的状态。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具有更高的价值,教师应在分析班级学生特点后,尊重学生主体、根据学生情况、利用先进工具,在整体教学环节中实现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让学生能够在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成为课堂主体,主动、积极地完成数学学习,使得学生数学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立春.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中小学教育,2016(11).
[2]吴兴敏.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都市家教,2015(12).
篇3: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模式的长远构建论文
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模式的长远构建论文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渗透探究式教学形式的方案
(一)设置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内驱力的提升。
探究学习的发现,其重要的部分就是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使其思维得到拓展。一般来说设置问题情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把握:第一点把握好设置问题情境的动机性,其意思就是说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对学生探究欲望的激发有一定的效果;第二点把握好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性,其意思就是说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第三点设置的问题情境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综合实际教学来看,设置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这样才会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使得学生的数学兴趣得到提升。设置问题情的形式比较多:例如从课题的奇特现象谈起,吸引学生的眼球;选出一个不同的意见引发学生发起辩论;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去尝试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题之后,一点一点的引导学生去探究。传统的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不相符,因此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还要围绕生活展开,营造探究情境。这也就要求老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一些学生比较熟知的问题,同时又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让学生觉得数学离我们生活很近,对数学知识抽象性的认知观点也有所转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信心。例如:在对三角形性质认知的教学之中,在上课之前,老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生活之中我们会看见哪些结构是使用到了三角形,这样学生会开发大脑,会想到自行车的支架,屋顶的房梁等等,之后让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要使用三角形呢,换成圆形可以不,这样使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被激发,使学生探索目标与方向明确了,学生在对问题实施探究的过程之中,结合生活实际一点一点的了解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二)要确保师生之间维持好的沟通交流关系。
如何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探究的心理得到安全呢?这就需要老师要适当的转变角色。改变以往那种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使其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过渡。老师要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上的朋友,要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和学生对话;激发学生自主的去学习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去探究,开拓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有质疑的权利,给学生说错话、做错事的机会,创造自由、民主、安全的教学环境。比方说在对梯形面积的计算实施教学的时候,以往的那种老师生硬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可通过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学习,如选择一些梯形模板,让学生去尝试着拼一些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图形,留给学生足够的'动手操作时间,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索推导公式,并在这个过程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探究活动的开展形式要多样化。
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的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之中都切实有所体会。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与使用之中老师是该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可以主动的探索知识,在此过程之中虽然感知了探索的艰辛,但是也会收获成功的喜悦,有助于学生自发探索习惯的养成,促进其探究知识能力的提升。
二、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形式的使用符合当代教学需求,要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老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使用,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多种教学模式一起使用,进而使得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最优。
篇4:三学模式好,教学更有效--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因此,课程改革势必引起一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 “三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突出了数学课题研究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突出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让课堂“导学”更精彩,教师会“导”,学生才会“学”。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导学?
(一)、导学要以趣诱思,设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 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筒米,设疑:将这筒米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学生猜想,老师演示.老师接着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这个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削尖后可以得到圆锥,圆锥应该和圆柱有关系.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什么办法能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呢?他们的关系对于圆锥体积计算有什么帮助呢?“刨铅笔”教学片断,选择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猜想找到支点,通过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保证了下一步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导学要以旧引新,迁移知识。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 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 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提问:“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发现,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导学要注重学法,提高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从中年级开始,我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 拟定阅读思考题时,我十分注意: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②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 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 点、抓重点、想疑点。
二、让课堂“练学”更实效,教师会“选”,学生才会“练”。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数学教师只有会选“精而有效”的练习题,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掌握得更精,更牢。
(一)、练学要告别呆板枯燥,体现人文关怀。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练习严肃有余,而活跃不足,练习缺乏人文性,是孩子们一看就产生沉重感、紧张感,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练习中呆板枯燥的题目名称可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选择题可改为“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应用题可改为“活用知识,解决问题”等,增加问题要求表述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让学生在这些导语中充满自信。
(二)、练学要回归生活,展现应用价值。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多考虑从实际问题出发,使明确学以致用,并在应用中加深理解。例如,在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我班计划星期六粉刷课室的四周墙壁和天花板,现知道每平方米大约需要石灰200克,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大约需要买多少千克石灰?我拿出卷尺,让学生亲自测量、计算。
(三)、练学要有坡度,体验学习成功。
认识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同时,学生的素质不可能是一致的,有的接受能力强,有的接受能力弱,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有坡度,有阶梯性。例如,可先设计一些模仿性的练习,然后逐步提高要求,设计一些富有变化和发展的练习,这样就可面向全体,学生各有所得,让优生能永不满足地探索研究,让差生也能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让“评学”更有意义,教师会“评”,学生才会“乐”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我在每节课的最后5分钟安排了评学环节,以做题的方式对学生整节课的学习与表现做一个踪合的评价,从而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思与提高。
(一)、制定评学标准,注重多元评价。
原来我们只注重结果,对学习过程似乎并不怎么关心,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赢得最后一次冲刺,夜以继日,在题海中艰难地遨游,累得筋疲力尽。针对这些现象,我采取以平时考核为主,多方参与评价的评价方法。探索了以学生自评、同桌互评、教师总评,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学生自评,主要是增强自我纠错的能力;同桌互评是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良好习惯,教师总评主要是在大家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和激励学生发展。评价标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为了落到实处,不但设计了学习过程评价表,还采用了以下几方面的跟踪记录: 1、作业完成等级表;2、口算等级表;学生动手操作等级表等。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考核、再加上适量的笔试,最后评价学生的成绩。
(二)、关注学生差异,分层分类考查。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必要的知识,以及不同的人在获得知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做到自始自终应高瞻远瞩,审时度时,善于固势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评价,特别注重学生良好的创新品质的形成,使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得到发展。所以我的评学试题根据大纲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分三大类:(1)基本题,占85%,面向全体学生;(2)提高题,占5%,中等生和尖子生必做;(3)深化题,占5%,供中等生选做,尖子生必做。
总之,是“三学”模式的教学伴随我体验了课堂带给我的快乐与收获,同时也促进了我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让我感觉到什么才是一节富有意义的好的课堂教学。
篇5:构建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式”概念教学模式的探索
构建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式”概念教学模式的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于获取知识过程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数学素质其核心就是数学思维能力,它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认识世界,表达思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客观事物的“数”与“形”的科学抽象。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在加强概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让学生获得一个清晰的概念,我们经过实验、探索,较成功地获得了概念教学的新模式:“思维训练式”教学模式。一、确立一个教学观念传统教学仅仅把数学教学看成是“传授知识”或“落实双基”,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只是使学生听得懂,能接受。因此,与之相应的教法就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把知识嚼烂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或是让学生模仿例题反复练习,这样就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排斥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之中,或者即使认识到要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不知道应有机结合数学知识教学来进行。事实上,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教学是同步进行的,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产物。在教学的每一步,不估计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水平、思维的发展、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的质量,就不能进行有效地教学。在数学教学改革中,应该把数学概念的教学和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应确立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教学的观念,提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自觉性,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二、关注两项基本形式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与经验有差异,因此建立数学概念的认识心理活动过程也就不一样。从总的方面看,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一般地说,低年级小学生“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中高年级的小学生逐渐过渡到以“概念同化”作为数学概念的主要形式。“概念形成”这一形式是通过对具体事物感知辨别而概括抽象形成概念。这一形式的认知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如下。 随着学生知识的丰富和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头脑中也逐渐形成数学要领系统。因此,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建立概念时,较多的是通过“概念同化”的形式。概念同化的认知心理过程一般是: 概念的同化这一形式是运用已掌握的概念去理解、获取新的概念。学习新概念时,要与原认知结构中相关联的概念进行比较,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使新概念的本质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得到精确分化,使新旧知识得到有机结合与联系,从而建立起新概念。三、遵循三条教学原则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与数学概念的教学紧密结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因为数学概念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概念为培养思维能力提供富有逻辑性的素材,反过来,培养了思维能力又为很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创造了条件。把两者分离开来教学,无论对学习数学概念或培养思维能力都不会有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弄清数学概念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分析教材中含有哪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教师在制订一节课的教学计划时,不仅要明确数学教学方面的教学目标要求,而且要明确在培养思维能力上侧重哪些方面,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并且力求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教学时,教师要考虑选定什么样的方法,既能做到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又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要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贯穿在各年级数学教学的始终。《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应适合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为此,每个年级、每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同时,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低年级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会给中高年级增加教学困难;反过来,如果低、中年级重视发展思维能力,到高年有所忽视,也会给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造成不利影响。为了贯彻这一条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很好地研究各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结合概念教学,提出适当的发展思维能力的要求和具体目标。3.适应小学生心理特点,注意把操作、思维和言语表达结合起来。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遇到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仍需要适当借助操作和直观。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为了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在一定条件下适当利用操作和直观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是必要的。但是无论操作和直观,都是学习的手段,在适当的时候要逐步脱离操作和直观,过渡到抽象思维,避免学生过多地依靠操作和直观。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反过来又借助语言,才能对事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学生的语言也是逐步发展的,所以在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时,都要考虑到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四、抓好四项训练重点1.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个工作对数学教师来说相当重要。一般来说,一个基本概念,总是由“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组成的。2.抓概念的要点和关键。在教学概念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概念的要点和关键性的字词,并用红笔加上着重符号,以强化注意。3.抓概念的实例和反例。对学生不容易弄清的那些概念,教师要先指导学生分析一些有关要领的实例和反例,再让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要领。4.抓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系统化、规律化。五、形成五步操作程序1.引导――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引入概念。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引入概念。概念如何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知开始的。重视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心向训练。2.探究――直观操作、深化思维、理解概念。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只有在概念引入之后,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索,激发、深化学生思维,才能理解概念。3.发现――分析归纳、强化思维、形成概念。概念的抽象与概括要注意多层次地进行,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4.内化――巧设练习、扩展思维、应用概念。问题明白了,概念抽象概括了,并不等于牢固掌握、切实理解,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数学知识在发展中飞跃,促使学生在认识数学概念过程中得到发展。5.拓宽――质疑问难、系统思维、发展概念。除在概念的熟练运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外,还要注意找出概念间纵向和横向联系,组成概念系统,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六、注意六种练习方法1.操作演示。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开展些直观操作活动,这会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形成和巩固。例如,“角的分类”教学,学生初步形成各种角的概念后,让学生操作活动的学具,演示出各种角的具体形象。随着角的一边绕它的端点旋转,出示五种不同的角形。2.反馈举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在表述概念的同时,举例加以说明,促使学生认知水平向较高层次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3.推理判断。由于学生缺乏知识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在认识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容易被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所诱惑,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对比、辨析、推理、判断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肯定或否定的思维训练中,建立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4.尝试错误。所谓尝试错误,即学生从正面接触概念,建立概念后,教师从概念的反面有针对性地创设一种错误的情景,引导学生深入这种特定的情景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错因,去尝试矫正。5.变换叙述。学生认识某一数学概念后,变换概念的叙述形式,可以让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地认识概念。同时能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达到巩固的目的。例如,“百分数意义”教学,在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变换问题的叙述形式,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6.整理归纳。根据“系统论”原理,新概念形成后,应及时把它纳入原有的概念系统中去理解,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概念,又能巩固整个一类概念的系统知识,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篇6:构建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式”概念教学模式的探索
构建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式”概念教学模式的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于获取知识过程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数学素质其核心就是数学思维能力,它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认识世界,表达思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客观事物的“数”与“形”的科学抽象。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在加强概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让学生获得一个清晰的概念,我们经过实验、探索,较成功地获得了概念教学的新模式:“思维训练式”教学模式。一、确立一个教学观念传统教学仅仅把数学教学看成是“传授知识”或“落实双基”,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只是使学生听得懂,能接受。因此,与之相应的教法就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把知识嚼烂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或是让学生模仿例题反复练习,这样就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排斥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之中,或者即使认识到要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不知道应有机结合数学知识教学来进行。事实上,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教学是同步进行的,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产物。在教学的每一步,不估计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水平、思维的.发展、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的质量,就不能进行有效地教学。在数学教学改革中,应该把数学概念的教学和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应确立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教学的观念,提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自觉性,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二、关注两项基本形式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与经验有差异,因此建立数学概念的认识心理活动过程也就不一样。从总的方面看,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一般地说,低年级小学生“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中高年级的小学生逐渐过渡到以“概念同化”作为数学概念的主要形式。“概念形成”这一形式是通过对具体事物感知辨别而概括抽象形成概念。这一形式的认知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如下。 随着学生知识的丰富和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头脑中也逐渐形成数学要领系统。因此,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建立概念时,较多的是通过“概念同化”的形式。概念同化的认知心理过程一般是: 概念的同化这一形式是运用已掌握的概念去理解、获取新的概念。学习新概念时,要与原认知结构中相关联的概念进行比较,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使新概念的本质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得到精确分化,使新旧知识得到有机结合与联系,从而建立起新概念。三、遵循三条教学原则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与数学概念的教学紧密结合。《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因为数学概念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概念为培养思维能力提供富有逻辑性的素材,反过来,培养了思维能力又为很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创造了条件。把两者分离开来教学,无论对学习数学概念或培养思维能力都不会有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弄清数学概念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分析教材中含有哪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教师在制订一节课的教学计划时,不仅要明确数学教学方面的教学目标要求,而且要明确在培养思维能力上侧重哪些方面,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并且力求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教学时,教师要考虑选定什么样的方法,既能做到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又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要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贯穿在各年级数学教学的始终。《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应适合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为此,每个年级、每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同时,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低年级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会给中高年级增加教学困难;反过来,如果低、中年级重视发展思维能力,到
[1] [2] [3]
★ 教师读书活动计划
★ 培训学校工作计划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论坛交流材料(精选6篇)】相关文章: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基础会计》有效教学的策略的论文2022-04-29
工作总结:王磊教师工作室计划2022-05-24
教师网络教研心得体会2022-05-07
教育局教师培训计划2022-05-06
兼职音乐教师培训计划2022-11-18
小学学年度教研室工作计划2023-04-14
数学教师个人自修计划2024-04-11
七年级语文教师个人研修计划2023-03-24
眼科教研室教师培训计划2024-04-19
小学语文教师年度研修计划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