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零件加工工艺(DOC18)

时间:2023-04-25 07:46:2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典型零件加工工艺(DOC18)(精选8篇)由网友“月下猹”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典型零件加工工艺(DOC18),欢迎阅读与借鉴。

典型零件加工工艺(DOC18)

篇1:典型零件加工工艺(DOC18)

生产实际中,零件的结构千差万别,但其基本几何构成不外是外圆、内孔、平面、螺纹、齿面、曲面等。很少有零件是由单一典型表面所构成,往往是由一些典型表面复合而成,其加工方法较单一典型表面加工复杂,是典型表面加工方法的综合应用。下面介绍轴类零件、箱体类和齿轮零件的典型加工工艺。

第一节 轴类零件的加工

一、轴类零件的分类、技术要求

轴是机械加工中常见的典型零件之一。它在机械中主要用于支承齿轮、带轮、凸轮以及连杆等传动件,以传递扭矩。按结构形式不同,轴可以分为阶梯轴、锥度心轴、光轴、空心轴、曲轴、凸轮轴、偏心轴、各种丝杠等如图6-1,其中阶梯传动轴应用较广,其加工工艺能较全面地反映轴类零件的加工规律和共性。

根据轴类零件的功用和工作条件,其技术要求主要在以下方面:

⑴ 尺寸精度 轴类零件的主要表面常为两类:一类是与轴承的内圈配合的外圆轴颈,即支承轴颈,用于确定轴的位置并支承轴,尺寸精度要求较高,通常为IT 5~IT7;另一类为与各类传动件配合的轴颈,即配合轴颈,其精度稍低,常为IT6~IT9。

⑵ 几何形状精度 主要指轴颈表面、外圆锥面、锥孔等重要表面的圆度、圆柱度。其误差一般应限制在尺寸公差范围内,对于精密轴,需在零件图上另行规定其几何形状精度。

⑶ 相互位置精度 包括内、外表面、重要轴面的同轴度、圆的径向跳动、重要端面对轴心线的垂直度、端面间的平行度等。

⑷ 表面粗糙度 轴的加工表面都有粗糙度的要求,一般根据加工的可能性和经济性来确定。支承轴颈常为0.2~1.6μm,传动件配合轴颈为0.4~3.2μm。

⑸ 其他 热处理、倒角、倒棱及外观修饰等要求。

二、轴类零件的材料、毛坯及热处理

1.轴类零件的材料

⑴ 轴类零件材料 常用45钢,精度较高的轴可选用40Cr、轴承钢GCr15、弹簧钢65Mn,也可选用球墨铸铁;对高速、重载的轴,选用20CrMnTi、20Mn2B、20Cr等低碳合金钢或38CrMoAl氮化钢。

⑵ 轴类毛坯 常用圆棒料和锻件;大型轴或结构复杂的轴采用铸件。毛坯经过加热锻造后,可使金属内部纤维组织沿表面均匀分布,获得较高的抗拉、抗弯及抗扭强度。

2.轴类零件的热处理

锻造毛坯在加工前,均需安排正火或退火处理,使钢材内部晶粒细化,消除锻造应力,降低材料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调质一般安排在粗车之后、半精车之前,以获得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

表面淬火一般安排在精加工之前,这样可以纠正因淬火引起的局部变形。

精度要求高的轴,在局部淬火或粗磨之后,还需进行低温时效处理。

三、轴类零件的安装方式

轴类零件的安装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采用两中心孔定位装夹

一般以重要的外圆面作为粗基准定位,加工出中心孔,再以轴两端的中心孔为定位精基准;尽可能做到基准统一、基准重合、互为基准,并实现一次安装加工多个表面。中心孔是工件加工统一的定位基准和检验基准,它自身质量非常重要,其准备工作也相对复杂,常常以支承轴颈定位,车(钻)中心锥孔;再以中心孔定位,精车外圆;以外圆定位,粗磨锥孔;以中心孔定位,精磨外圆;最后以支承轴颈外圆定位,精磨(刮研或研磨)锥孔,使锥孔的各项精度达到要求。

2.用外圆表面定位装夹

对于空心轴或短小轴等不可能用中心孔定位的情况,可用轴的外圆面定位、夹紧并传递扭矩。一般采用三爪卡盘、四爪卡盘等通用夹具,或各种高精度的自动定心专用夹具,如液性塑料薄壁定心夹具、膜片卡盘等。

3.用各种堵头或拉杆心轴定位装夹

加工空心轴的外圆表面时,常用带中心孔的各种堵头或拉杆心轴来安装工件。小锥孔时

常用堵头;大锥孔时常用带堵头的拉杆心轴,如图6-2。

四、轴类零件工艺过程示例

1.CA6140车床主轴技术要求及功用

图6-3为CA6140车床主轴零件简图。由零件简图可知,该主轴呈阶梯状,其上有安装支承轴承、传动件的圆柱、圆锥面,安装滑动齿轮的花键,安装卡盘及顶尖的内外圆锥面,联接紧固螺母的螺旋面,通过棒料的深孔等。下面分别介绍主轴各主要部分的作用及技术要求:

⑴ 支承轴颈 主轴二个支承轴颈A、B圆度公差为0.005mm,径向跳动公差为0.005mm;而支承轴颈1∶12锥面的接触率≥70%;表面粗糙度Ra为0.4?m;支承轴颈尺寸精度为IT5。因为主轴支承轴颈是用来安装支承轴承,是主轴部件的装配基准面,所以它的制造精度直接影响到主轴部件的回转精度。

⑵ 端部锥孔 主轴端部内锥孔(莫氏6号)对支承轴颈A、B的跳动在轴端面处公差为0.005mm,离轴端面300mm处公差为0.01 mm;锥面接触率≥70%;表面粗糙度Ra为0.4?m;硬度要求45~50HRC。该锥孔是用来安装顶尖或工具锥柄的,其轴心线必须与两个支承轴颈的轴心线严格同轴,否则会使工件(或工具)产生同轴度误差。

⑶ 端部短锥和端面 头部短锥C和端面D对主轴二个支承轴颈A、B的径向圆跳动公差为0.008mm;表面粗糙度Ra为0.8?m。它是安装卡盘的定位面。为保证卡盘的定心精度,该圆锥面必须与支承轴颈同轴,而端面必须与主轴的回转中心垂直。

⑷ 空套齿轮轴颈 空套齿轮轴颈对支承轴颈A、B的径向圆跳动公差为0.015 mm。由于该轴颈是与齿轮孔相配合的表面,对支承轴颈应有一定的同轴度要求,否则引起主轴传动啮合不良,当主轴转速很高时,还会影响齿轮传动平稳性并产生噪声。

⑸ 螺纹 主轴上螺旋面的误差是造成压紧螺母端面跳动的原因之一,所以应控制螺纹的加工精度。当主轴上压紧螺母的端面跳动过大时,会使被压紧的滚动轴承内环的轴心线产生倾斜,从而引起主轴的径向圆跳动。

2.主轴加工的要点与措施

主轴加工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主轴支承轴颈的尺寸、形状、位置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主轴前端内、外锥面的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它们对支承轴颈的位置精度。

主轴支承轴颈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以及表面粗糙度要求,可以采用精密磨削方法保证。磨削前应提高精基准的精度。

保证主轴前端内、外锥面的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同样应采用精密磨削的方法。为了保证外锥面相对支承轴颈的位置精度,以及支承轴颈之间的位置精度,通常采用组合磨削法,在一次装夹中加工这些表面,如图6-4所示。机床上有两个独立的砂轮架,精磨在两个工位上进行,工位Ⅰ精磨前、后轴颈锥面,工位Ⅱ用角度成形砂轮,磨削主轴前端支承面和短锥面。

主轴锥孔相对于支承轴颈的位置精度是靠采用支承轴颈A、B作为定位基准,而让被加工主轴装夹在磨床工作台上加工来保证。以支承轴颈作为定位基准加工内锥面,符合基准重合原则。在精磨前端锥孔之前,应使作为定位基准的支承轴颈A、B达到一定的精度。主轴锥孔的磨削一般采用专用夹具,如图6-5所示。夹具由底座1、支架2及浮动夹头3三部分组成,两个支架固定在底座上,作为工件定位基准面的两段轴颈放在支架的两个V形块上,V形块镶有硬质合金,以提高耐磨性,并减少对工件轴颈的划痕,工件的中心高应正好等于磨头砂轮轴的中心高,否则将会使锥孔母线呈双曲线,影响内锥孔的接触精度。后端的浮动卡头用锥柄装在磨床主轴的锥孔内,工件尾端插于弹性套内,用弹簧将浮动卡头外壳连同工件向左拉,通过钢球压向镶有硬质合金的锥柄端面,限制工件的轴向窜动。采用这种联接方式,可以保证工件支承轴颈的定位精度不受内圆磨床主轴回转误差的影响,也可减少机床本身振动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主轴外圆表面的加工,应该以顶尖孔作为统一的定位基准。但在主轴的加工过程中,随着通孔的加工,作为定位基准面的中心孔消失,工艺上常采用带有中心孔的锥堵塞到主轴两端孔中,如图6-2所示,让锥堵的顶尖孔起附加定位基准的作用。

3.CA6140车床主轴加工定位基准的'选择

主轴加工中,为了保证各主要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选择定位基准时,应遵循基准重合、基准统一和互为基准等重要原则,并能在一次装夹中尽可能加工出较多的表面。

由于主轴外圆表面的设计基准是主轴轴心线,根据基准重合的原则考虑应选择主轴两端的顶尖孔作为精基准面。用顶尖孔定位,还能在一次装夹中将许多外圆表面及其端面加工出来,有利于保证加工面间的位置精度。所以主轴在粗车之前应先加工顶尖孔。

为了保证支承轴颈与主轴内锥面的同轴度要求,宜按互为基准的原则选择基准面。如车小端1∶20锥孔和大端莫氏6号内锥孔时, 以与前支承轴颈相邻而它们又是用同一基准加工出来的外圆柱面为定位基准面(因支承轴颈系外锥面不便装夹);在精车各外圆(包括两个支承轴颈)时,以前、后锥孔内所配锥堵的顶尖孔为定位基面;在粗磨莫氏6号内锥孔时,又以两圆柱面为定位基准面;粗、精磨两个支承轴颈的1∶12锥面时,再次用锥堵顶尖孔定位;最后精磨莫氏6号锥孔时,直接以精磨后的前支承轴颈和另一圆柱面定位。定位基准每转换一次,都使主轴的加工精度提高一步。

4.CA6140车床主轴主要加工表面加工工序安排

CA6140车床主轴主要加工表面是?75h5、?80h5、?90g5、?105h5轴颈,两支承轴颈及大头锥孔。它们加工的尺寸精度在IT5~IT6之间,表面粗糙度Ra为0.4~0.8?m。

主轴加工工艺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加工阶段,即粗加工阶段(包括铣端面、加工顶尖孔、粗车外圆等);半精加工阶段(半精车外圆,钻通孔,车锥面、锥孔,钻大头端面各孔,精车外圆等);精加工阶段(包括精铣键槽,粗、精磨外圆、锥面、锥孔等)。

在机械加工工序中间尚需插入必要的热处理工序,这就决定了主轴加工各主要表面总是循着以下顺序的进行,即粗车→调质(预备热处理)→半精车→精车→淬火-回火(最终热处理)→粗磨→精磨。

综上所述,主轴主要表面的加工顺序安排如下:

外圆表面粗加工(以顶尖孔定位)→外圆表面半精加工(以顶尖孔定位)→钻通孔(以半精加工过的外圆表面定位)→锥孔粗加工(以半精加工过的外圆表面定位,加工后配锥堵)→外圆表面精加工(以锥堵顶尖孔定位)→锥孔精加工(以精加工外圆面定位)。

当主要表面加工顺序确定后,就要合理地插入非主要表面加工工序。对主轴来说非主要表面指的是螺孔、键槽、螺纹等。这些表面加工一般不易出现废品,所以尽量安排在后面工序进行,主要表面加工一旦出了废品,非主要表面就不需加工了,这样可以避免浪费工时。但这些表面也不能放在主要表面精加工后,以防在加工非主要表面过程中损伤已精加工过的主要表面。

对凡是需要在淬硬表面上加工的螺孔、键槽等,都应安排在淬火前加工。非淬硬表面上螺孔、键槽等一般在外圆精车之后,精磨之前进行加工。主轴螺纹,因它与主轴支承轴颈之间有一定的同轴度要求,所以螺纹安排在以非淬火-回火为最终热处理工序之后的精加工阶段进行,这样半精加工后残余应力所引起的变形和热处理后的变形,就不会影响螺纹的加工精度。

5.CA6140车床主轴加工工艺过程

表6-1列出了CA6140车床主轴的加工工艺过程。

生产类型:大批生产;材料牌号:45号钢;毛坯种类:模锻件

表6-1 大批生产CA6140车床主轴工艺过程

(沿用吴拓主编《机械制造工程》(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9月表5-5)

五、轴类零件的检验

1.加工中的检验

自动测量装置,作为辅助装置安装在机床上。这种检验方式能在不影响加工的情况下,根据测量结果,主动地控制机床的工作过程,如改变进给量,自动补偿刀具磨损,自动退刀、停车等,使之适应加工条件的变化,防止产生废品,故又称为主动检验。主动检验属在线检测,即在设备运行,生产不停顿的情况下,根据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对生产过程进行预测预报及必要调整。在线检测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2.加工后的检验

单件小批生产中,尺寸精度一般用外径千分尺检验;大批大量生产时,常采用光滑极限量规检验,长度大而精度高的工件可用比较仪检验。表面粗糙度可用粗糙度样板进行检验;要求较高时则用光学显微镜或轮廓仪检验。圆度误差可用千分尺测出的工件同一截面内直径的最大差值之半来确定,也可用千分表借助V形铁来测量,若条件许可,可用圆度仪检验。圆柱度误差通常用千分尺测出同一轴向剖面内最大与最小值之差的方法来确定。主轴相互位置精度检验一般以轴两端顶尖孔或工艺锥堵上的顶尖孔为定位基准,在两支承轴颈上方分别用千分表测量。

第二节 箱体类零件的加工

一、箱体零件概述

箱体类零件通常作为箱体部件装配时的基准零件。它将一些轴、套、轴承和齿轮等零件装配起来,使其保持正确的相互位置关系,以传递转矩或改变转速来完成规定的运动。因此,箱体类零件的加工质量对机器的工作精度、使用性能和寿命都有直接的影响。

箱体零件结构特点:多为铸造件,结构复杂,壁薄且不均匀,加工部位多,加工难度大。 箱体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轴颈支承孔孔径精度及相互之间的位置精度,定位销孔的精度与孔距精度;主要平面的精度;表面粗糙度等。

箱体零件材料及毛坯:箱体零件常选用灰铸铁,汽车、摩托车的曲轴箱选用铝合金作为曲轴箱的主体材料,其毛坯一般采用铸件,因曲轴箱是大批大量生产,且毛坯的形状复杂,故采用压铸毛坯,镶套与箱体在压铸时铸成一体。压铸的毛坯精度高,加工余量小,有利于机械加工。为减少毛坯铸造时产生的残余应力,箱体铸造后应安排人工时效。

二、箱体类零件工艺过程特点分析

下面我们以某减速箱为例说明箱体类零件的加工。

1.箱体类零件特点

一般减速箱为了制造与装配的方便,常做成可剖分的,如图6-6所示,这种箱体在矿山、冶金和起重运输机械中应用较多。剖分式箱体也具有一般箱体结构特点,如壁薄、中空、形状复杂,加工表面多为平面和孔。

减速箱体的主要加工表面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⑴ 主要平面 箱盖的对合面和顶部方孔端面、底座的底面和对合面、轴承孔的端面等。 ⑵ 主要孔 轴承孔(?150H7、?90H7)及孔内环槽等。

⑶ 其它加工部分 联接孔、螺孔、销孔、斜油标孔以及孔的凸台面等。

2.工艺过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根据减速箱体可剖分的结构特点和各加工表面的要求,在编制工艺过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⑴ 加工过程的划分 整个加工过程可分为两大阶段,即先对箱盖和底座分别进行加工,然后再对装合好的整个箱体进行加工――合件加工。为保证效率和精度的兼顾,就孔和面的加工还需粗精分开;

⑵ 箱体加工工艺的安排 安排箱体的加工工艺,应遵循先面后孔的工艺原则,对剖分式减速箱体还应遵循组装后镗孔的原则。因为如果不先将箱体的对合面加工好,轴承孔就不能进行加工。另外,镗轴承孔时,必须以底座的底面为定位基准,所以底座的底面也必须先加工好。

由于轴承孔及各主要平面,都要求与对合面保持较高的位置精度,所以在平面加工方面,应先加工对合面,然后再加工其它平面,还体现先主后次原则。

⑶ 箱体加工中的运输和装夹 箱体的体积、重量较大,故应尽量减少工件的运输和装夹次数。为了便于保证各加工表面的位置精度,应在一次装夹中尽量多加工一些表面。工序安排相对集中。箱体零件上相互位置要求较高的孔系和平面,一般尽量集中在同一工序中加工,以减少装夹次数,从而减少安装误差的影响,有利于保证其相互位置精度要求。

⑷ 合理安排时效工序 一般在毛坯铸造之后安排一次人工时效即可;对一些高精度或形状特别复杂的箱体,应在粗加工之后再安排一次人工时效,以消除粗加工产生的内应力,保证箱体加工精度的稳定性。

3.剖分式减速箱体加工定位基准的选择

⑴ 粗基准的选择 一般箱体零件的粗基准都用它上面的重要孔和另一个相距较远的孔作为粗基准,以保证孔加工时余量均匀。 剖分式箱体最先加工的是箱盖或底座的对合面。由于分离式箱体轴承孔的毛坯孔分布在箱盖和底座两个不同部分上,因而在加工箱盖或底座的对合面时,无法以轴承孔的毛坯面作粗基准,而是以凸缘的不加工面为粗基准,即箱盖以凸缘面A,底座以凸缘面B为粗基准。这样可保证对合面加工凸缘的厚薄较为均匀,减少箱体装合时对合面的变形。

⑵ 精基准的选择 常以箱体零件的装配基准或专门加工的一面两孔定位,使得基准统

一。剖分式箱体的对合面与底面(装配基面)有一定的尺寸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要求;轴承孔轴线应在对合面上,与底面也有一定的尺寸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要求。为了保证以上几项要求,加工底座的对合面时,应以底面为精基准,使对合面加工时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箱体装合后加工轴承孔时,仍以底面为主要定位基准,并与底面上的两定位孔组成典型的一面两孔定位方式。这样,轴承孔的加工,其定位基准既符合基准统一的原则,也符合基准重合的原则,有利于保证轴承孔轴线与对合面的重合度及与装配基准面的尺寸精度和平行度。

4.分离式减速箱体加工的工艺过程

表6-2所列为某厂在小批生产条件下加工图6-6所示减速箱体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生产类型:小批;毛坯种类:铸件;材料牌号:HT200。

表6-2 减速箱体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沿用吴拓主编《机械制造工程》(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9月表5-6)

5.箱体零件的检验

表面粗糙度检验通常用目测或样板比较法,只有当Ra值很小时,才考虑使用光学量仪或作用粗糙度仪;

孔的尺寸精度:一般用塞规检验;单件小批生产时可用内径千分尺或内径千分表检验;若精度要求很高可用气动量仪检验。

平面的直线度:可用平尺和厚薄规或水平仪与桥板检验;

平面的平面度:可用自准直仪或水平仪与桥板检验,也可用涂色检验。 同轴度检验:一般工厂常用检验棒检验同轴度;

孔间距和孔轴线平行度检验: 根据孔距精度的高低,可分别使用游标卡尺或千分尺,也可用块规测量;

三坐标测量机可同时对零件的尺寸、形状和位置等进行高精度的测量。

第三节 圆柱齿轮加工

一、圆柱齿轮加工概述

齿轮是机械工业的标志性零件,它是用来按规定的速比传递运动和动力的重要零件,在各种机器和仪器中应用非常普遍。

1.圆柱齿轮结构特点和分类

齿轮的结构形状按使用场合和要求不同变化,图6-7是常用圆柱齿轮的结构形式,其分为:盘形齿轮(图a单联、b双联、c三联)、内齿轮(图d)、连轴齿轮(图e)、套筒齿轮(图f)、扇形齿轮(图g)、齿条(图h)、装配齿轮(图i)。

2.圆柱齿轮的精度要求

齿轮自身的精度影响其使用性能和寿命,通常对齿轮的制造提出以下精度要求: 1)运动精度 确保齿轮准确的传递运动和恒定的传动比,要求最大转角误差不能超过相应的规定值。

2)工作平稳性 要求传动平稳,振动、冲击、噪声小。

3)齿面接触精度 为保证传动中载荷分布均匀,齿面接触要求均匀,避免局部载荷过大、应力集中等造成过早磨损或折断。

4)齿侧间隙 要求传动中的非工作面留有间隙以补偿温升、弹性形变和加工装配的误差并利于润滑油的储存和油膜的形成。

3.齿轮材料、毛坯和热处理

⑴ 材料选择 根据使用要求和工作条件选取合适的材料,普通齿轮选用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如40、45、50、40MnB、40Cr、45Cr、42SiMn、35SiMn2MoV等;要求高的齿轮可选取20Mn2B、18CrMnTi、30CrMnTi、20Cr等低碳合金钢;对于低速轻载的开式传动可选取ZG40、ZG45等铸钢材料或灰口铸铁;非传力齿轮可选取尼龙、夹布胶木或塑料。

⑵ 齿轮毛坯 毛坯的选择取决于齿轮的材料、形状、尺寸、使用条件、生产批量等因素,常用的毛坯种类油:

1)铸铁件:用于受力小、无冲击、低速的齿轮; 2)棒料:用于尺寸小、结构简单、受力不大的齿轮; 3)锻坯:用于高速重载齿轮;

4)铸钢坯:用于结构复杂、尺寸较大不宜锻造的齿轮。

⑶ 齿轮热处理 在齿轮加工工艺过程中,热处理工序的位置安排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齿轮的力学性能及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一般在齿轮加工中有两种热处理工序:

1)毛坯的热处理 为了消除锻造和粗加工造成的残余应力、改善齿轮材料内部的金相组织和切削加工性能,在齿轮毛坯加工前后通常安排正火或调质等预热处理。

2)齿面的热处理 为了提高齿面硬度、增加齿轮的承载能力和耐磨性而进行的齿面高频淬火、渗碳淬火、氮碳共渗和渗氮等热处理工序。一般安排在滚齿、插齿、剃齿之后,珩齿、磨齿之前。

二、圆柱齿轮齿面(形)加工方法 1.齿轮齿面加工方法的分类

按齿面形成的原理不同,齿面加工可以分为两类方法:

⑴ 成形法 用与被切齿轮齿槽形状相符的成形刀具切出齿面的方法,如铣齿、拉齿和成型磨齿等;

⑵ 展成法 齿轮刀具与工件按齿轮副的啮合关系作展成运动切出齿面的方法,工件的齿面由刀具的切削刃包络而成,如滚齿、插齿、剃齿、磨齿和珩齿等。

加工原理及装备详见《金属切削加工及装备》(吴拓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月出版第六、七章)典型零件加工工艺(DOC18)。

2.圆柱齿轮齿面加工方法选择

齿轮齿面的精度要求大多较高,加工工艺复杂,选择加工方案时应综合考虑齿轮的结构、尺寸、材料、精度等级、热处理要求、生产批量及工厂加工条件等。常用的齿面加工方案见表6-3。

表6-3 齿面加工方案

(沿用吴拓主编《机械制造工程》(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年9月表5-7)

三、圆柱齿轮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示例 1. 工艺过程示例

圆柱齿轮的加工工艺过程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齿轮毛坯加工、齿面加工、热处理工艺及齿面的精加工。

在编制齿轮加工工艺过程中,常因齿轮结构、精度等级、生产批量以及生产环境的不同,而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案。

图6-8为一直齿圆柱齿轮的简图,表6-4列出了该齿轮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从中可以看出,编制齿轮加工工艺过程大致可划分如下几个阶段:

1)齿轮毛坯的形成:锻件、棒料或铸件; 2)粗加工:切除较多的余量; 3)半精加工:车,滚、插齿面;

4)热处理:调质、渗碳淬火、齿面高频淬火等;

5)精加工:精修基准、精加工齿面(磨、剃、珩、研齿和抛光等)。

表6-4 直齿圆柱齿轮加工工艺过程

(沿用吴拓主编《机械制造工程》(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表5-8)

2.齿轮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⑴ 定位基准的选择 对于齿轮定位基准的选择常因齿轮的结构形状不同,而有所差异。带轴齿轮主要采用顶尖定位,孔径大时则采用锥堵。顶尖定位的精度高,且能做到基准统一。带孔齿轮在加工齿面时常采用以下两种定位、夹紧方式:

1)以内孔和端面定位 即以工件内孔和端面联合定位,确定齿轮中心和轴向位置,并采用面向定位端面的夹紧方式。这种方式可使定位基准、设计基准、装配基准和测量基准重合,定位精度高,适于批量生产。但对夹具的制造精度要求较高。

2)以外圆和端面定位 工件和夹具心轴的配合间隙较大,用千分表校正外圆以决定中心

的位置,并以端面定位;从另一端面施以夹紧。这种方式因每个工件都要校正,故生产效率低;它对齿坯的内、外圆同轴度要求高,而对夹具精度要求不高,故适于单件、小批量生产。

⑵ 齿轮毛坯的加工 齿面加工前的齿轮毛坯加工,在整个齿轮加工工艺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齿面加工和检测所用的基准必须在此阶段加工出来;无论从提高生产率,还是从保证齿轮的加工质量,都必须重视齿轮毛坯的加工。

在齿轮的技术要求中,应注意齿顶圆的尺寸精度要求,因为齿厚的检测是以齿顶圆为测量基准的,齿顶圆精度太低,必然使所测量出的齿厚值无法正确反映齿侧间隙的大小。所以,在这一加工过程中应注意下列三个问题:

1)当以齿顶圆直径作为测量基准时,应严格控制齿顶圆的尺寸精度; 2)保证定位端面和定位孔或外圆相互的垂直度;

3)提高齿轮内孔的制造精度,减小与夹具心轴的配合间隙。

⑶ 齿端的加工 齿轮的齿端加工有倒圆、倒尖、倒棱和去毛刺等方式,如图6-9所示。倒圆、倒尖后的齿轮在换档时容易进人啮合状态,减少撞击现象。倒棱可除去齿端尖边和毛刺。 图6-10是用指状铣刀对齿端进行倒圆的加工示意图。倒圆时,铣刀高速旋转,并沿圆弧作摆动,加工完一个齿后,工件退离铣刀,经分度再快速向铣刀靠近加工下一个齿的齿端。 齿端加工必须在齿轮淬火之前进行,通常都在滚(插)齿之后,剃齿之前安排齿端加工。

思考题和习题

6-1 主轴的结构特点和技术要求有哪些?为什么要对其进行分析?它对制定工艺规程起什么作用?

6-2 主轴毛坯常用的材料有哪几种?对于不同的毛坯材料在各个加工阶段中所安排的热处理工序有什么不同?它们在改善材料性能方面起什么作用?

6-3 轴类零件的安装方式和应用有哪些?顶尖孔起什么作用?试分析其特点。 6-4 试分析主轴加工工艺过程中,如何体现“基准统一”、“基准重合”、“互为基准”、“自为基准”的原则?

6-5 箱体类零件常用什么材料?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要点如何?

6-6 箱体的结构特点和主要的技术要求有哪些?为什么要规定这些要求?

6-7 举例说明箱体零件选择粗、精基准时应考虑哪些问题?试举例比较采用“一面两销”或“几个面”组合两种定位方案的优缺点和适用的场合。

6-8 何谓孔系?孔系加工方法有哪几种?试举例说明各种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6-9 圆柱齿轮规定了哪些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它们对传动质量和加工工艺有些什么影响?

6-10 齿形加工的精基准选择有几种方案?各有什么特点?齿轮淬火前精基准的加工和淬火后精基准的修整通常采用什么方法?

6-11 试比较滚齿与插齿、磨齿和珩齿的加工原理、工艺特点及适用场合。 6-12 齿端倒圆的目的是什么?其概念与一般的回转体倒圆有何不同?

篇2:典型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

1.1 轴类零件加工的工艺分析

(1)轴类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

1)基本加工路线

外圆加工的方法很多,基本加工路线可归纳为四条,

① 粗车—半精车—精车

对于一般常用材料,这是外圆表面加工采用的最主要的工艺路线。

② 粗车—半精车—粗磨—精磨

对于黑色金属材料,精度要求高和表面粗糙度值要求较小、零件需要淬硬时,其后续工序只能用磨削而采用的加工路线。

③ 粗车—半精车—精车—金刚石车

对于有色金属,用磨削加工通常不易得到所要求的表面粗糙度,因为有色金属一般比较软,容易堵塞沙粒间的空隙,因此其最终工序多用精车和金刚石车。

④ 粗车—半精—粗磨—精磨—光整加工

对于黑色金属材料的淬硬零件,精度要求高和表面粗糙度值要求很小,常用此加工路线。

2)典型加工工艺路线

轴类零件的主要加工表面是外圆表面,也还有常见的特特形表面,因此针对各种精度等级和表面粗糙度要求,按经济精度选择加工方法。

对普通精度的轴类零件加工,其典型的工艺路线如下:

毛坯及其热处理—预加工—车削外圆—铣键槽—(花键槽、沟槽)—热处理—磨削—终检,

(1)轴类零件的预加工

轴类零件的预加工是指加工的准备工序,即车削外圆之前的工艺。

校直 毛坯在制造、运输和保管过程中,常会发生弯曲变形,为保证加工余量的均匀及装夹可靠,一般冷态下在各种压力机或校值机上进行校值,

(2) 轴类零件加工的定位基准和装夹

1) 以工件的中心孔定位 在轴的加工中,零件各外圆表面,锥孔、螺纹表面的同轴度,端面对旋转轴线的垂直度是其相互位置精度的主要项目,这些表面的设计基准一般都是轴的中心线,若 用两中心孔定位,符合基准重合的原则。中心孔不仅是车削时的定为基准,也是其它加工工序的定位基准和检验基准,又符合基准统一原则。当采用两中心孔定位 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在一次装夹中加工出多个外圆和端面。

2) 以外圆和中心孔作为定位基准(一夹一顶) 用两中心孔定位虽然定心精度高,但刚性差,尤其是加工较重的工件时不够稳固,切削用量也不能太大。粗加工时,为了提高零件的刚度,可采用轴的外圆表面和一 中心孔作为定位基准来加工。这种定位方法能承受较大的切削力矩,是轴类零件最常见的一种定位方法。

3) 以两外圆表面作为定位基准 在加工空心轴的内孔时,(例如:机床上莫氏锥度的内孔加工),不能采用中心孔作为定位基准,可用轴的两外圆表面作为定位基准。当工件是机床主轴时,常以两 支撑轴颈(装配基准)为定位基准,可保证锥孔相对支撑轴颈的同轴度要求,消除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误差。

4)以带有中心孔的锥堵作为定位基准 在加工空心轴的外圆表面时,往往还采用代中心孔的锥堵或锥套心轴作为定位基准,见图6.9所示。

锥 堵或锥套心轴应具有较高的精度,锥堵和锥套心轴上的中心孔即是其本身制造的定位基准,又是空心轴外圆精加工的基准。因此必须保证锥堵或锥套心轴上锥面与中 心孔有较高的同轴度。在装夹中应尽量减少锥堵的安装此书,减少重复安装误差。实际生产中,锥堵安装后,中途加工一般不得拆下和更换,直至加工完毕。

篇3:机械制造及工艺教程-第八章 典型零件的加工

第一节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

一、轴类零件的功用、结构特点及技术要求轴类零件是机器中经常遇到的典型零件之一,

机械制造及工艺教程-第八章 典型零件的加工

。它主要用来支承传动零部件,传递扭矩和承受载荷。轴类零件是旋转体零件,其长度大于直径,一般由同心轴的外圆柱面、圆锥面、内孔和螺纹及相应的端面所组成。根据结构形状的不同,轴类零件可分为光轴、阶梯轴、空心轴和曲轴等。轴的长径比小于5的称为短轴,大于20的称为细长轴,大多数轴介于两者之间。轴用轴承支承,与轴承配合的轴段称为轴颈。轴颈是轴的装配基准,它们的精度和表面质量一般要求较高,其技术要求一般根据轴的主要功用和工作条件制定,通常有以下几项:(一)尺寸精度  起支承作用的轴颈为了确定轴的位置,通常对其尺寸精度要求较高(IT5~IT7)。装配传动件的轴颈尺寸精度一般要求较低(IT6~IT9)。(二)几何形状精度  轴类零件的几何形状精度主要是指轴颈、外锥面、莫氏锥孔等的圆度、圆柱度等,一般应将其公差限制在尺寸公差范围内。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内外圆表面,应在图纸上标注其允许偏差。(三)相互位置精度  轴类零件的位置精度要求主要是由轴在机械中的位置和功用决定的。通常应保证装配传动件的轴颈对支承轴颈的同轴度要求,否则会影响传动件(齿轮等)的传动精度,并产生噪声。普通精度的轴,其配合轴段对支承轴颈的径向跳动一般为0.01~0.03mm,高精度轴(如主轴)通常为0.001~0.005mm。(四)表面粗糙度  一般与传动件相配合的轴径表面粗糙度为Ra2.5~0.63μm,与轴承相配合的支承轴径的表面粗糙度为Ra0.63~0.16μm。二、轴类零件的毛坯和材料(一)轴类零件的毛坯 轴类零件可根据使用要求、生产类型、设备条件及结构,选用棒料、锻件等毛坯形式。对于外圆直径相差不大的轴,一般以棒料为主;而对于外圆直径相差大的阶梯轴或重要的轴,常选用锻件,这样既节约材料又减少机械加工的工作量,还可改善机械性能。根据生产规模的不同,毛坯的锻造方式有自由锻和模锻两种。中小批生产多采用自由锻,大批大量生产时采用模锻。(二)轴类零件的材料 轴类零件应根据不同的工作条件和使用要求选用不同的材料并采用不同的热处理规范(如调质、正火、淬火等),以获得一定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45钢是轴类零件的常用材料,它价格便宜经过调质(或正火)后,可得到较好的切削性能,而且能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淬火后表面硬度可达45~52HRC。40Cr等合金结构钢适用于中等精度而转速较高的轴类零件,这类钢经调质和淬火后,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轴承钢GCr15和弹簧钢65Mn,经调质和表面高频淬火后,表面硬度可达50~58HRC,并具有较高的耐疲劳性能和较好的耐磨性能,可制造较高精度的轴。精密机床的主轴(例如磨床砂轮轴、坐标镗床主轴)可选用38CrMoAIA氮化钢。这种钢经调质和表面氮化后,不仅能获得很高的表面硬度,而且能保持较软的芯部,因此耐冲击韧性好。与渗碳淬火钢比较,它有热处理变形很小,硬度更高的特性。三、轴类零件典型工艺路线第一节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一、轴类零件的功用、结构特点及技术要求轴类零件是机器中经常遇到的典型零件之一。它主要用来支承传动零部件,传递扭矩和承受载荷。轴类零件是旋转体零件,其长度大于直径,一般由同心轴的外圆柱面、圆锥面、内孔和螺纹及相应的端面所组成。根据结构形状的不同,轴类零件可分为光轴、阶梯轴、空心轴和曲轴等。轴的长径比小于5的称为短轴,大于20的称为细长轴,大多数轴介于两者之间。轴用轴承支承,与轴承配合的轴段称为轴颈。轴颈是轴的装配基准,它们的精度和表面质量一般要求较高,其技术要求一般根据轴的主要功用和工作条件制定,通常有以下几项:(一)尺寸精度  起支承作用的轴颈为了确定轴的位置,通常对其尺寸精度要求较高(IT5~IT7)。装配传动件的轴颈尺寸精度一般要求较低(IT6~IT9)。(二)几何形状精度  轴类零件的几何形状精度主要是指轴颈、外锥面、莫氏锥孔等的圆度、圆柱度等,一般应将其公差限制在尺寸公差范围内。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内外圆表面,应在图纸上标注其允许偏差。(三)相互位置精度  轴类零件的位置精度要求主要是由轴在机械中的位置和功用决定的。通常应保证装配传动件的轴颈对支承轴颈的同轴度要求,否则会影响传动件(齿轮等)的传动精度,并产生噪声。普通精度的轴,其配合轴段对支承轴颈的径向跳动一般为0.01~0.03mm,高精度轴(如主轴)通常为0.001~0.005mm。(四)表面粗糙度  一般与传动件相配合的轴径表面粗糙度为Ra2.5~0.63μm,与轴承相配合的支承轴径的表面粗糙度为Ra0.63~0.16μm。二、轴类零件的毛坯和材料(一)轴类零件的毛坯 轴类零件可根据使用要求、生产类型、设备条件及结构,选用棒料、锻件等毛坯形式。对于外圆直径相差不大的轴,一般以棒料为主;而对于外圆直径相差大的阶梯轴或重要的轴,常选用锻件,这样既节约材料又减少机械加工的工作量,还可改善机械性能。根据生产规模的不同,毛坯的锻造方式有自由锻和模锻两种。中小批生产多采用自由锻,大批大量生产时采用模锻。(二)轴类零件的材料 轴类零件应根据不同的工作条件和使用要求选用不同的材料并采用不同的热处理规范(如调质、正火、淬火等),以获得一定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45钢是轴类零件的常用材料,它价格便宜经过调质(或正火)后,可得到较好的切削性能,而且能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淬火后表面硬度可达45~52HRC。40Cr等合金结构钢适用于中等精度而转速较高的轴类零件,这类钢经调质和淬火后,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轴承钢GCr15和弹簧钢65Mn,经调质和表面高频淬火后,表面硬度可达50~58HRC,并具有较高的耐疲劳性能和较好的耐磨性能,可制造较高精度的轴。精密机床的主轴(例如磨床砂轮轴、坐标镗床主轴)可选用38CrMoAIA氮化钢。这种钢经调质和表面氮化后,不仅能获得很高的表面硬度,而且能保持较软的芯部,因此耐冲击韧性好。与渗碳淬火钢比较,它有热处理变形很小,硬度更高的特性。三、轴类零件典型工艺路线对于7级精度、表面粗糙度Ra0.8~0.4μm的一般传动轴,其典型工艺路线是:正火-车端面钻中心孔-粗车各表面-精车各表面-铣花键、键槽-热处理-修研中心孔-粗磨外圆-精磨外圆-检验。轴类零件一般采用中心孔作为定位基准,以实现基准统一的方案。在单件小批生产中钻中心孔工序常在普通车床上进行。在大批量生产中常在铣端面钻中心孔专用机床上进行。中心孔是轴类零件加工全过程中使用的定位基准,其质量对加工精度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必须安排修研中心孔工序。修研中心孔一般在车床上用金刚石或硬质合金顶尖加压进行。对于空心轴(如机床主轴),为了能使用顶尖孔定位,一般均采用带顶尖孔的锥套心轴或锥堵。若外圆和锥孔需反复多次、互为基准进行加工,则在重装锥堵或心轴时,必须按外圆找正或重新修磨中心孔。轴上的花键、键槽等次要表面的加工,一般安排在外圆精车之后,磨削之前进行。因为如果在精车之前就铣出键槽,在精车时由于断续切削而易产生振动,影响加工质量,又容易损坏刀具,也难以控制键槽的尺寸,但也不应安排在外圆精磨之后进行,以免破坏外圆表面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在轴类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应当安排必要的热处理工序,以保证其机械性能和加工精度,并改善工件的切削加工性。一般毛坯锻造后安排正火工序,而调质则安排在粗加工后进行,以便消除粗加工后产生的应力及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淬火工序则安排在磨削工序之前。四、细长轴加工工艺特点由于细长轴刚性很差,在加工中极易变形,对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影响很大。为此,生产中常采用下列措施予以解决。(一) 改进工件的装夹方法粗加工时,由于切削余量大,工件受的切削力也大,一般采用卡顶法,尾座顶尖采用弹性顶尖,可以使工件在轴向自由伸长。但是,由于顶尖弹性的限制,轴向伸长量也受到限制,因而顶紧力不是很大。在高速、大用量切削时,有使工件脱离顶尖的危险。采用卡拉法可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精车时,采用双顶尖法(此时尾座应采用弹性顶尖)有利于提高精度,其关键是提高中心孔精度。(二)采用跟刀架跟刀架是车削细长轴极其重要的附件。采用跟刀架能抵消加工时径向切削分力的影响,从而减少切削振动和工件变形,但必须注意仔细调整,使跟刀架的中心与机床顶尖中心保持一致。(三)采用反向进给车削细长轴时,常使车刀向尾座方向作进给运动(此时应安装卡拉工具),这样刀具施加于工件上的进给力方向朝向尾座,因而有使工件产生轴向伸长的趋势,而卡拉工具大大减少了由于工件伸长造成的弯曲变形。(四)采用车削细长轴的车刀车削细长轴的车刀一般前角和主偏角较大,以使切削轻快,减小径向振动和弯曲变形。粗加工用车刀在前刀面上开有断屑槽,使断屑容易。精车用刀常有一定的负刃倾角,使切屑流向待加工面。第二节  箱体零件加工工艺箱体类零件是机器及其部件的基础件,它将机器及其部件中的轴、轴承、套和齿轮等零件按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装配成一个整体,并按预定传动关系协调其运动。因此,箱体的加工质量不仅影响其装配精度及运动精度,而且影响到机器的工作精度、使用性能和寿命。一、箱体类零件功用、结构特点和技术要求(一)箱体零件的功用箱体零件是机器及部件的基础件,它将机器及部件中的轴、轴承和齿轮等零件按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装配成一个整体,并按预定传动关系协调其运动。(二)箱体类零件的结构特点箱体的种类很多,其尺寸大小和结构形式随着机器的结构和箱体在机器中功用的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从工艺上分析它们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其结构特点是:1.外形基本上是由六个或五个平面组成的封闭式多面体,又分成整体式和组合式两种;2.结构形状比较复杂。内部常为空腔形,某些部位有“隔墙”,箱体壁薄且厚薄不均。3.箱壁上通常都布置有平行孔系或垂直孔系;4.箱体上的加工面,主要是大量的平面,此外还有许多精度要求较高的轴承支承孔和精度要求较低的紧固用孔。(三) 箱体类零件的技术要求1.轴承支承孔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要求。2.位置精度 包括孔系轴线之间的距离尺寸精度和平行度,同一轴线上各孔的同轴度,以及孔端面对孔轴线的垂直度等。3.此外,为满足箱体加工中的定位需要及箱体与机器总装要求,箱体的装配基准面与加工中的定位基准面应有一定的平面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各支承孔与装配基准面之间应有一定距离尺寸精度的要求。(四)箱体类零件的材料和毛坯箱体类零件的材料一般用灰口铸铁,常用的牌号有HT100~HT400。毛坯为铸铁件,其铸造方法视铸件精度和生产批量而定。单件小批生产多用木模手工造型,毛坯精度低,加工余量大。有时也采用钢板焊接方式。大批生产常用金属模机器造型,毛坯精度较高,加工余量可适当减小。为了消除铸造时形成的内应力,减少变形,保证其加工精度的稳定性,毛坯铸造后要安排人工时效处理。精度要求高或形状复杂的箱体还应在粗加工后多加一次人工时效处理,以消除粗加工造成的内应力,进一步提高加工精度的稳定性。二、箱体零件加工工艺分析(一) 工艺路线的安排车床主轴箱要求加工的表面很多。在这些加工表面中,平面加工精度比孔的加工精度容易保证,于是,箱体中主轴孔(主要孔)的加工精度、孔系加工精度就成为工艺关键问题。因此,在工艺路线的安排中应注意三个问题:1.工件的时效处理箱体结构复杂壁厚不均匀,铸造内应力较大。由于内应力会引起变形,因此铸造后应安排人工时效处理以消除内应力减少变形。一般精度要求的箱体,可利用粗、精加工工序之间的自然停放和运输时间,得到自然时效的效果。但自然时效需要的时间较长,否则会影响箱体精度的稳定性。对于特别精密的箱体,在粗加工和精加工工序间还应安排一次人工时效,迅速充分地消除内应力,提高精度的稳定性。2.安排加工工艺的顺序时应先面后孔由于平面面积较大定位稳定可靠,有利与简化夹具结构检少安装变形。从加工难度来看,平面比孔加工容易。先加工批平面,把铸件表面的凹凸不平和夹砂等缺陷切除,在加工分布在平面上的孔时,对便于孔的加工和保证孔的加工精度都是有利的。因此,一般均应先加工平面。3.粗、精加工阶段要分开箱体均为铸件,加工余量较大,而在粗加工中切除的金属较多,因而夹紧力、切削力都较大,切削热也较多。加之粗加工后,工件内应力重新分布也会引起工件变形,因此,对加工精度影响较大。为此,把粗精加工分开进行,有利于把已加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工件变形充分暴露出来,然后在精加工中将其消除。(二) 定位基准的选择箱体定位基准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箱体上各个平面与平面之间,孔与平面之间,孔与孔之间的尺寸精度和位置精度要求是否能够保证。在选择基准时,首先要遵守“基准重合”和“基准统一”的原则,同时必须考虑生产批量的大小,生产设备、特别是夹具的选用等因素。1. 粗基准的选择粗基准的作用主要是决定不加工面与加工面的位置关系,以及保证加工面的余量均匀。箱体零件上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主要的大孔,为了保证孔的加工余量均匀,应以该毛坯孔为粗基准(如主轴箱上的主轴孔)。箱体零件上的不加工面主要考虑内腔表面,它和加工面之间的距离尺寸有一定的要求,因为箱体中往往装有齿轮等传动件,它们与不加工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较小,如果加工出的轴承孔端面与箱体内壁之间的距离尺寸相差太大,就有可能使齿轮安装时与箱体内壁相碰。从这一要求出发,应选内壁为粗基准。但这将使夹具结构十分复杂,甚至不能实现。考虑到铸造时内壁与主要孔都是同一个泥心浇注的,因此实际生产中常以孔为主要粗基准,限制四个自由度,而辅之以内腔或其它毛坯孔为次要基准面,以达到完全定位的目的。1. 精基准的选择箱体零件精基准的选择一般有两种方案:一种是以装配面为精基准。以车床主轴箱镗孔夹具为例,该夹具如图9-8所示。它的优点是对于孔与底面的距离和平行度要求,基准是重合的,没有基准不重合误差,而且箱口向上,观察和测量、调刀都比较方便。但是在镗削中间壁上的孔时,由于无法安装中间导向支承,而不得不采用吊架的形式(见图中件3)。这种吊架刚性差,操作不方便,安装误差大,不易实现自动化,故此方案一般只能适用于无中间孔壁的简单箱体或批量不大的场合。针对上述采用吊架式中间导向支承的问题,采用箱口向下的安装方式,以箱体顶面R和顶面上的两个工艺孔为精基准。如图9-9所示。在镗孔时,由于中间导向支承直接固定在夹具上,使夹具的刚度提高,有利于保证各支承孔的尺寸和位置精度。并且工件装卸方便减少了辅助时间,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但是这种定位方式也有不足之处,

篇4:机械制造技术教程_3典型零件加工工艺

3.1轴类零件的加工

3.1.1概述

1.轴类零件的功能和结构特点

轴类零件是机械零件中的关键零件之一,主要用以传递旋转运动和扭矩,支撑传动零件并承受载荷,而且是保证装在轴上零件回转精度的基础,

轴类零件是回转体零件,一般来说其长度大于直径。轴类零件的主要加工表面是内、外旋转表面,次要表面有键槽、花键、螺纹和横向孔等。轴类零件按结构形状可分为光轴、阶梯轴、空心轴和异型轴(如曲轴、凸轮轴、偏心轴等),按长径比(l/d)又可分为刚性轴(l/d≤12)和挠性轴(l/d>12)。其中,以刚性光轴和阶梯轴工艺性较好。

2.轴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1)尺寸精度。尺寸精度包括直径尺寸精度和长度尺寸精度。精密轴颈为IT5级,重要轴颈为IT6~IT8级,一般轴颈为IT9级。轴向尺寸一般要求较低。

(2)相互位置精度。相互位置精度,主要指装配传动件的轴颈相对于支承轴颈的同轴度及端面对轴心线的垂直度等。通常用径向圆跳动来标注。普通精度轴的径向圆跳动为0.01~0.03L,高精度的轴径向圆跳动通常为0.005~0.01L。

(3)几何形状精度。几何形状精度主要指轴颈的圆度、圆柱度,一般应符合包容原则(即形状误差包容在直径公差范围内)。当几何形状精度要求较高时,零件图上应单独注出规定允许的偏差。

(4)表面粗糙度。轴类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应与表面工作要求相适应。通常支承轴颈的表面粗糙度值Ra为3.2~0.4μm,配合轴颈的表面粗糙度值Ra为0.8~0.1μm。

3.轴类零件的材料与热处理

轴类零件应根据不同的工作情况,选择不同的材料和热处理规范。一般轴类零件常用中碳钢,如45钢,经正火、调质及部分表面淬火等热处理,得到所要求的强度、韧性和硬度。对中等精度而

转速较高的轴类零件,一般选用合金钢(如40Cr等),经过调质和表面淬火处理,使其具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对在高转速、重载荷等条件下工作的轴类零件,可选用20CrMnTi、20Mn2B、20Cr等低碳合金钢,经渗碳淬火处理后,具有很高的表面硬度,心部则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对高精度和高转速的轴,可选用38CrMoAl钢,其热处理变形较小,经调质和表面渗氮处理,达到很高的心部强度和表面硬度,从而获得优良的耐磨性和耐疲劳性。

4.轴类零件的毛坯

图3-1  CA6140车床主轴简图

轴类领件的毛坯常采用棒料、锻件和铸件等毛坯形式。一般光轴或外圆直径相差不大的阶梯轴采用棒料,对外圆直径相差较大或较重要的轴常采用锻件;对某些大型的或结构复杂的轴(如曲轴)可采用铸件

3.1.2车床主轴加工工艺分析

1.车床主轴技术条件的分析

图3-1所示为CA6140车床的主轴简图。

①主轴支轴承颈的技术要求。

主轴的支轴承颈是主轴的装配基准,它的制造精度直接影响主轴的回转精度,主轴上各重要表面均以支轴承颈为设计基准,有严格的位置要求。

支轴承颈为了使轴承内圈能涨大以便调整轴承间隙,故采用锥面结构。轴承内圈是薄壁零件,装配时轴颈上的形状误差会反映到内圈的滚道上,影响主轴回转精度,故必须 涂色检查接触面积,严格控制轴颈形状误差。

②主轴工作表面的技术要求

车床主轴锥孔是用来安装顶尖或刀具锥柄的,前端圆锥面和端面是安装卡盘或花盘的。这些安装夹具或刀

3.1轴类零件的加工

3.1.1概述

1.轴类零件的功能和结构特点

轴类零件是机械零件中的关键零件之一,主要用以传递旋转运动和扭矩,支撑传动零件并承受载荷,而且是保证装在轴上零件回转精度的基础。

轴类零件是回转体零件,一般来说其长度大于直径。轴类零件的主要加工表面是内、外旋转表面,次要表面有键槽、花键、螺纹和横向孔等。轴类零件按结构形状可分为光轴、阶梯轴、空心轴和异型轴(如曲轴、凸轮轴、偏心轴等),按长径比(l/d)又可分为刚性轴(l/d≤12)和挠性轴(l/d>12)。其中,以刚性光轴和阶梯轴工艺性较好。

2.轴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1)尺寸精度。尺寸精度包括直径尺寸精度和长度尺寸精度。精密轴颈为IT5级,重要轴颈为IT6~IT8级,一般轴颈为IT9级。轴向尺寸一般要求较低。

(2)相互位置精度。相互位置精度,主要指装配传动件的轴颈相对于支承轴颈的同轴度及端面对轴心线的垂直度等。通常用径向圆跳动来标注。普通精度轴的径向圆跳动为0.01~0.03L,高精度的轴径向圆跳动通常为0.005~0.01L。

(3)几何形状精度。几何形状精度主要指轴颈的圆度、圆柱度,一般应符合包容原则(即形状误差包容在直径公差范围内)。当几何形状精度要求较高时,零件图上应单独注出规定允许的偏差。

(4)表面粗糙度。轴类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应与表面工作要求相适应。通常支承轴颈的表面粗糙度值Ra为3.2~0.4μm,配合轴颈的表面粗糙度值Ra为0.8~0.1μm。

3.轴类零件的材料与热处理

轴类零件应根据不同的工作情况,选择不同的材料和热处理规范。一般轴类零件常用中碳钢,如45钢,经正火、调质及部分表面淬火等热处理,得到所要求的强度、韧性和硬度。对中等精度而

转速较高的轴类零件,一般选用合金钢(如40Cr等),经过调质和表面淬火处理,使其具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对在高转速、重载荷等条件下工作的轴类零件,可选用20CrMnTi、20Mn2B、20Cr等低碳合金钢,经渗碳淬火处理后,具有很高的表面硬度,心部则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对高精度和高转速的轴,可选用38CrMoAl钢,其热处理变形较小,经调质和表面渗氮处理,达到很高的心部强度和表面硬度,从而获得优良的耐磨性和耐疲劳性。

4.轴类零件的毛坯

图3-1  CA6140车床主轴简图

轴类领件的毛坯常采用棒料、锻件和铸件等毛坯形式。一般光轴或外圆直径相差不大的阶梯轴采用棒料,对外圆直径相差较大或较重要的轴常采用锻件;对某些大型的或结构复杂的轴(如曲轴)可采用铸件

3.1.2车床主轴加工工艺分析

1.车床主轴技术条件的分析

图3-1所示为CA6140车床的主轴简图。

①主轴支轴承颈的技术要求。

主轴的支轴承颈是主轴的装配基准,它的制造精度直接影响主轴的回转精度,主轴上各重要表面均以支轴承颈为设计基准,有严格的位置要求。

支轴承颈为了使轴承内圈能涨大以便调整轴承间隙,故采用锥面结构。轴承内圈是薄壁零件,装配时轴颈上的形状误差会反映到内圈的滚道上,影响主轴回转精度,故必须 涂色检查接触面积,严格控制轴颈形状误差。

②主轴工作表面的技术要求

车床主轴锥孔是用来安装顶尖或刀具锥柄的,前端圆锥面和端面是安装卡盘或花盘的。这些安装夹具或刀

具的定心表面均是主轴的工作表面。对于它们的要求有:内外锥面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和接触精度;定心表面相对于支承轴颈A-B轴心线的同轴度;定位端面D相对于支承轴颈A-B轴心线的跳动等。它们的误差会造成夹具或刀具的安装误差,从而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图3-2表示不同情况下安装误差的影响。

图3-2安装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a)卡盘安装偏心     b)莫氏锥孔和支承轴颈不同轴       c)定心表面倾斜于回转中心线

O—O 定位面轴心线        O1—O1 实际回转中心线

当主轴轴端外锥相对于支承轴颈不同轴时(图3-2a),会使卡盘产生安装偏心;主轴的莫氏锥度相对于支承轴颈表面的同轴度误差也会使前后顶尖形成的轴心线与实际的回转轴心线偏离(图3-2b)。此外主轴端部定心表面轴心线对支承轴颈表面的轴心线倾斜,会造成安装在定心表面上的夹具及工件或刀具和回转中心不同轴,而且离轴端愈远,同轴度误差值愈大(图3-2c)。因此在机床精度检验标准中,规定了近主轴端部和离轴端300mm处的圆跳动误差。

③空套齿轮轴颈的技术要求

空套齿轮轴颈是主轴与齿轮孔相配合的表面,它对支轴承颈应有一定的同轴度要求,否则会引起主轴传动齿轮啮合不良。当主轴转速很高时,还会产生震动和噪声,使工件外圆产生振纹,尤其在精车是,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空套齿轮轴颈对支轴承颈A-B的径向跳动允差为0.015mm。

④螺纹的技术要求

主轴上的螺纹一般用来固定零件或调整轴承间隙。螺纹的精度要求是限制压紧螺母端面跳动量所必须的。如果压紧螺母端面跳动量过大,在压紧滚动轴承的过程中,会造成轴承内环轴心线的倾斜,引起主轴的径向跳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使主轴产生弯曲变形),不但影响加工精度,而且影响到轴承的使用寿命。因此主轴螺纹的精度一般为6h;其轴心线与支承轴颈轴心线A-B的同轴度允差为f0.025mm。

⑤主轴各表面的表面质量要求

所有机床主轴的支承轴颈表面、工作表面及其它配合表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摩擦作用。在滑动轴承配合中,轴颈与轴瓦发生摩擦,要求轴颈表面有较高的耐磨性。在采用滚动轴承时摩擦转移给轴承环和滚动体,轴颈可以不要求很高的耐磨性,但仍要求适当地提高其硬度,以改善它的装配工艺性和装配精度。

定心表面(内外锥面、圆柱面、法兰圆锥等)因相配件(顶尖、卡盘等)需经常拆卸,表面容易产生碰伤和拉毛,影响接触精度,所以也必须有一定的耐磨性。当表面硬度HRC45以上时,拉毛现象可大大改善。主轴表面的粗糙度Ra值在0.8~0.2mm之间。

2.车床主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经过对车床主轴结构特点、技术条件的分析,即可根据生产批量、设备条件等编制主轴的工艺规程。编制过程中应着重考虑主要表面(如支轴颈、锥孔、短锥及端面等)和加工比较困难的表面(如深孔)的工艺措施。从而正确地选择定位基准,合理安排工序。

CA6140车床主轴成批生产的工艺过程如表3-1所示。

3.车床主轴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⑴主轴毛坯的制造方法

毛坯的制造方法根据使用要求和生产类型而定。

毛坯形式有棒料和锻件两种。前者适于单件小批生产,尤其适用于光滑轴和外圆直径相差不大的阶梯轴,对于直径较大的阶梯轴则往往采用锻件。锻件还可获得较高的抗拉、抗弯和抗扭强度。单件小批生产一般采用自由锻,批量生产则采用模锻件,大批量生产时若采用带有贯穿孔的无缝钢管毛坯,能大大节省材料和机械加工量。

⑵主轴的材料和热处理

主轴常用材料及热处理见表3-2。45钢是普通机床主轴的常用材料,淬透性比合金钢差,淬火后变形较大,加工后尺寸稳定性也较差,要求较高的主轴则采用合金钢材料为宜。

选则合适的材料并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安排足够和合理的热处理工序,对于保证主轴的力学性能、精度要求和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非常重要。车床主轴的热处理主要包括:

①毛坯热处理

车床主轴的毛坯热处理一般采用正火,其目的是消除锻造应力,细化晶粒,并使金属组织均匀,以利于切削加工。

②预备热处理

表3-1   CA6140主轴加工工艺过程

在粗加工之后半精加工之前,安排调质处理,目的是获得均匀细密的回火索氏体组织,提高其综合力学性能,同时,细密的索氏体金相组织有利于零件精加工后获得光洁的表面。

③最终热处理

主轴的某些重要表面(如f90g5轴颈、锥孔及外锥等)需经高频淬火。最终热处理一般安排在半精加工之后,精加工之前,局部淬火产生的变形在最终精加工时得以纠正。

精密要求高的主轴,在淬火回火后还要进行定性处理。定性处理的目的是消除加工的内应力,提高主轴的尺寸稳定性,使它能长期保持精度。定性处理是在精加工之后进行的,如低温人工时效或水冷处理。

热处理次数的多少,决定于主轴的精度要求、经济性以及热处理效果。CA6140车床主轴一般经过正火、调质和表面局部淬火三个热处理工序,无需进行定性处理。

表3-2 主轴材料及热处理

主轴种类

材料

预备性热处理方法

最终热处理方法

表面硬度

车床、铣床主轴

45钢

正火或调质

局部淬火后回火

45-52 HRC

外圆磨床砂轮轴

65Mn

调质

高频淬火后回火

50-58 HRC

专用车床主轴

40Cr

调质

局部淬火后回火

52-56 HRC

齿轮磨床主轴

20CrMnTi

正火

渗碳淬火

58-63 HRC

卧式镗床主轴

精密外圆磨床砂轮轴

38CrMoAlA

调质

消除内应力处理

渗氮

65 HRC以上

⑶加工阶段的划分

主轴加工过程中的各加工工序和热处理工序均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加工误差和应力。为了保证加工质量,稳定加工精度,CA6140车床主轴加工基本上划分为下列三个阶段。

①粗加工阶段

Ⅰ毛坯处理:毛坯备料、锻造和正火(工序1~3)。

Ⅱ粗加工:锯去多余部分,铣端面、钻中心孔和荒车外圆等(工序4、5)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用大的切削用量切除大部分余量,把毛坯加工到接近工件的最终形状和尺寸,只留下少量的加工余量。通过这阶段还可以及时发现锻件裂纹等缺陷,采取相应措施。

②半精加工阶段

Ⅰ半精加工前热处理:对于45钢一般采用调质处理,达到220~240HBS(工序6)。

Ⅱ半精加工:车工艺锥面(定位锥孔)、半精车外圆端面和钻深孔等(工序7~12)。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精加工作好准备,尤其为精加工作好基面准备。对于一些要求不高的表面,如大端端面各孔,在这个阶段加工到图样规定的要求。

③精加工阶段

Ⅰ精加工前热处理:局部高频淬火(工序13)。

Ⅱ精加工前各种加工:粗磨定位锥面、粗磨外圆、铣键槽和花键槽,以及车螺纹等(工序14~19)。

Ⅲ精加工:精磨外圆和两处1:12外锥面及莫氏6号内锥孔,从而保证主轴最重要表面的精度(工序20~23)。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把各表面都加工到图样规定的要求。

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阶段的划分大体以热处理为界。

由此可见,整个主轴加工的工艺过程,就是以主要表面(支承轴颈、锥孔)的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为主,适当插入其它表面的加工工序而组成的。这就说明,加工阶段的划分起主导作用的是工件的精度要求。对于一般精度的机床主轴,精磨是最终机械加工工序。对精密机床的主轴,还要增加光整加工阶段,以求获得更高的尺寸精度和更低的表面粗糙度。

⑷工序顺序的安排

由表3-1可见,主轴的工艺路线安排大体如下:毛坯制造——正火——车端面钻中心孔——粗车——调质——半精车表面淬火——粗、精磨外圆——粗、精磨圆锥面——磨锥孔。

轴类零件各表面的加工顺序,与定位基准的转换有关,即先行工序必须为后续工序准备好定位基准。粗、精基准选定(后述)后,加工顺序也就大致排定。

在安排工序顺序时,还应注意下面几点。

①外圆加工顺序安排要照顾主轴本身的刚度,应先加工大直径后加工小直径,以免一开始就降低主轴钢度。

②就基准统一而言,希望始终以顶尖孔定位,避免使用锥堵,则深孔加工应安排在最后。但深孔加工是粗加工工序,要切除大量金属,加工过程中会引起主轴变形,所以最好在粗车外圆之后就把深孔加工出来。

③花键和键槽加工应安排在精车之后,粗磨之前。如在精车之前就铣出键槽,将会造成断续车削,既影响质量又易损坏刀具,而且也难以控制键槽的尺寸精度。但这些表面也不宜安排在主要表面最终加工工序之后进行,以防在反复运输中,碰伤主要表面。

④因主轴的螺纹对支承轴颈有一定的同轴度要求,故放在淬火之后的精加工阶段进行,以免受半精加工所产生的应力以及热处理变形的影响。

⑤主轴系加工要求很高的零件,需安排多次检验工序。检验工序一般安排在各加工阶段前后,以及重要工序前后和花费工时较多的工序前后,总检验则放在最后。必要时,还应安排探伤工序。

⑸定位基准的选择

以两顶尖孔作为轴类零件的定位基准,既符合基准重合原则,又能使基准统一。所以,只要有可能,就尽量采用顶尖孔作为定位基准。

表3-1所列工序中的粗车、半精车、精车、粗磨、精磨各外圆表面和端面、铣花键和车螺纹等工序,都是以顶尖孔作为定位基准的。

两顶尖孔的质量好坏,对加工精度影响很大,应尽量做到两

顶尖孔轴线重合、顶尖接触面积大、表面粗糙度低。否则,将会因工件与顶尖间的接触刚度变化而产生加工误差。因此经常注意保持两顶尖孔的质量,是轴类零件加工的关键问题之一。

深孔加工后,因顶尖孔所处的实体材料已不复存在,所以采用带顶尖孔的锥堵作为定位基准。

为了保证支承轴颈与两端锥孔的同轴度要求,需要应用互为基准原则。例如CA6140主轴的车小端1:20锥孔和大端莫氏6号内锥孔时(表3-1中工序10、11),用的是与前支承轴颈相邻而又是用同一基准加工出来的外圆柱表面为定位基面(直接用前支承轴颈作为定位基准当然更好,但由于轴颈有锥度,在制造托架时会增加困难);工序14精车各外圆包括支承轴颈的1:12锥度时,即是以上述前后锥孔内所配锥堵的顶尖孔作为定位基准面;在工序16粗磨莫氏6号内锥孔时,又是以两圆柱表面为定位基准面,这就符合互为基准原则。在工序21和22中,粗精磨两个支承轴颈的1:12锥度时,再次以粗磨后的锥孔所配锥堵的顶尖孔为定位基准。在工序23中,最后精磨莫氏6号内锥孔时,直接以精磨后的前支承轴颈和另一圆柱面为基准面,基准再一次转换。随着基准的不断转换,定位精度不断提高。转换过程就是提高过程,使加工过程有一次比一次精度更高的定位基准面。基准转换次数的多少,要根据加工精度要求而定。

在精磨莫氏6号内锥孔的定位方法中,采用了专用夹具,机床主轴仅起转递扭矩的作用,排除了主轴组件本身的回转误差,因此提高了加工精度。

精加工主轴外圆表面也可用外圆表面本身来定位,既在安装工件时以支承轴颈表面本身找正。如图3-3所示,外圆表面找正是采用一种可拆卸的轴套心轴,心轴依靠螺母4和垫圈3压紧在主轴的两端面上。心轴两端有中心孔,主轴靠心轴中心孔安装在机床的前后顶尖上。以支承轴颈表面找正时,适当敲动工作,使支承轴颈的径向圆跳动在规定的范围内(心轴和主轴靠端面上摩擦力结合在一起,主轴和锥套并不紧配,留有间隙,允许微量调整),然后进行加工。

用这种定位方法,只需要准备几套心轴,因此简化了工艺装备,节省了修正中心孔工序,并可在一次安装中磨出全部外圆。

4.主轴加工中的几个工艺问题

图3-3 锥套心轴

⑴锥堵和锥堵心轴的使用

对于空心的轴类零件,当通孔加工后,原来的定位基准——顶尖孔已被破坏,此后必须重新建立定位基准。对于通孔直径较小的轴,可直接在孔口倒出宽度不大于2mm的60度锥面,代替中心孔。而当通孔直径较大时,则不宜用倒角锥面代替,一般都采用锥堵或锥堵心轴的顶尖孔做为定位基准。

当主轴锥孔的锥度较小时(如车床主轴的锥孔为1:20和莫氏6号)就常用锥堵,如图3-4所示。

当锥度较大时(如X62卧式铣床的主轴锥孔是7:24),可用带锥堵的拉杆心轴,如图3-5所示。

图3-4   锥堵

图3-5   带有锥堵的拉杆心轴

使用锥堵或锥堵心轴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一般不宜中途更换或拆装,以免增加安装误差。

②锥堵心轴要求两个锥面应同轴,否则拧紧螺母后会使工件变形。图4-5所示的锥堵心轴结构比较合理,其左端锥堵与拉杆心轴为一体,其锥面与顶尖孔的同轴度较好,而右端有球面垫圈,拧紧螺母时,能保证左端锥堵与孔配合良好,使锥堵的锥面和工件的锥孔以及拉杆心轴上的顶尖孔有较好的同轴度。

⑵顶尖孔的修磨

因热处理、切削力、重力等影响,常常会损坏顶尖孔的精度,因此在热处理工序之后和磨削加工之前,对顶尖孔要进行修磨,以消除误差。常用的顶尖孔修磨方法有以下几种。

Ⅰ用

铸铁顶尖研磨。 可在车床或钻床上进行,研磨时加适量的研磨剂(W10 ~W12氧化铝粉和机油调和而成)。用这种方法研磨的顶尖孔,其精度较高,但研磨时间较长,效率很低,除在个别情况下用来修整尺寸较大或精度要求特别高的顶尖孔外,一般很少采用。

Ⅱ用油石或橡胶砂轮夹在车床的卡盘上,用装在刀架上的金刚钻将它的前端修整成顶尖形状(60o圆锥体),接着将工件定在油石或橡胶砂轮顶尖和车床后顶尖之间(图3-6),并加少量润滑油(柴油),然后开动车床使油石或橡胶砂轮转动,进行研磨。研磨时用手把持工件并连续而缓慢地转动。这种研磨中心孔方法效率高,质量好,也简便易行。

图3-6 用油石研磨顶尖孔

Ⅲ用硬质合金顶尖刮研。把硬质合金顶尖的60°圆锥体修磨成角锥的形状,使圆锥面只留下4~6条均匀分布的刃带(图3-7),这些刃带具有微小的切削性能,可对顶尖孔的几何形状作为量的修整,又可以起挤光的作用。这种方法刮研的顶尖孔精度较高,表面粗糙度达Ra0.8µm以下,并具有工具寿命较长、刮研效率比油石高的特点,所以一般主轴的顶尖孔可以用此法修研。

图3-7 六棱硬质合金顶尖

上述三种修磨顶尖孔的方法,可以联合应用。例如先用硬质合金顶尖刮研,再选用油石或橡胶砂轮顶尖研磨,这样效果会更好。

⑶外圆表面的车削加工

主轴各外圆表面的车削通常分为粗车、半精车、精车三个步骤。粗车的目的是切除大部分余量;半精车是修整预备热处理后的变形;精车则进一步使主轴在磨削加工前各表面具有一定的同轴度和合理的磨削余量。因此提高生产率是车削加工的主要问题。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一般采用的机械设备是:单件小批生产采用普通卧式车床;成批生产多用带有液压仿形刀架的车床或液压仿形车床;大批大量生产则采用液压仿形车床或多刀半自动车床。

采用液压仿形车削可实现车削加工半自动化,其上下料仍需手动,更换靠模、调整刀具都较简便,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加工效率,对成批生产是很经济的。仿形刀架的装卸和操作也很方便,成本低,能使普通卧式车床充分发挥使用效能。但是它的加工精度还不够稳定,不适宜进行强力切削,仍应继续改进。

多刀半自动车床主要用于大量生产中。它用若干把刀具同时车削工件的各个表面,因此缩短了切削行程和切削时间,是一种高生产率加工设备,但刀具的调整费时。

⑷主轴深孔的加工

一般把长度与直径之比大于5的孔称为深孔。深孔加工比一般孔加工要困难和复杂,原因是:

①刀具细而长,刚性差,钻头容易引偏,使被加工孔的轴心线歪斜;

②排屑困难;

③冷却困难,钻头散热条件差,容易丧失切削能力。

生产实际中一般采取下列措施来改善深孔加工的不利因素:

①用工件旋转、刀具进给的加工方法,使钻头有自定中心的能力;

②采用特殊结构的刀具——深孔钻,以增加其导向的稳定性和适应深孔加工的条件;

③在工件上预加工出一段精确的导向孔,保证钻头从一开始就不引偏;

④采用压力输送的切削润滑液并利用在压力下的冷却润滑液排出切屑。

在单件小批生产中,深孔加工一般是在卧式车床上用接长的麻花钻加工。在加工过程中需多次退出钻头,以便排出切屑和冷却工件及钻头。在批量较大时,采用深孔钻床及深孔钻头,可获得较好的加工质量并具有较高的生产率。

钻出的深孔一般都要经过精加工才能达到要求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精加工的方法主要有镗和铰。由于刀具细长,目前较多采用拉镗和拉铰的方法,使刀杆只受拉力而不受压力。这些加工一般也在深孔钻床

上进行。

⑸主轴锥孔加工

主轴前端锥孔和主轴支承轴颈及前端短锥的同轴度要求高,因此磨削主轴的前端锥孔,常常成为机床主轴加工的关键工序。

磨削主轴前端锥孔,一般以支承轴颈作为定位基准,有以下三种安装方式。

①将前支承轴颈安装在中心架上,后轴颈夹在磨床床头的卡盘内,磨削前严格校正两支承轴颈,前端可调整中心架,后端在卡爪和轴颈之间垫薄纸来调整。这种方法辅助时间长,生产率低,而且磨床床头的误差会影响工件。但无须用专用夹具,因此常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

②将前后支承轴颈分别安装在两个中心架上,用千分表校正好中心架位置。工件通过弹性联轴器或万向接头与磨床床头连接。此种方式可保证主轴轴颈的定位精度,且不受磨床床头误差的影响,但调整中心架费时,质量不稳定,一般只在生产规模不大时使用。

③成批生产时大多采用专用夹具加工,图3-8为磨主轴锥孔的一种夹具,是由底座、支承架及浮动卡头三部分组成。前后两个支承架与底座连成一体。作为定位元件的V形架镶有硬质合金,以提高耐磨性。工件的中心高应调整到正好等于磨头砂轮轴的中心高。后端的浮动卡头装在磨床主轴锥孔内,工件尾部插入弹性套内。用弹簧把浮动卡头外壳连同工件向后拉,通过钢球压向镶有硬质合金的锥柄端面,依靠压簧的涨力限制了工件的轴向窜动。采用这种连接方式,机床只传递切削扭矩,排除了磨床主轴圆跳动或同轴度误差对工件影响,也可减小机床本身的振动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⑹主轴各外圆表面的精加工和光整加工

主轴的精加工都是用磨削的方法,安排在最终热处理工序之后进行,用以纠正在热处理中产生的变形 ,最后达到所需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磨削加工一般能达到的经济精度和经济表面粗糙度为IT16和Ra 0.8~0.2µm。对于一般精度的车床主轴,磨削是最后的加工工序。而对于精密的主轴还需要进行光整加工。

图3-8磨主轴锥孔专用夹具

光整加工用于精密主轴的尺寸公差等级IT5以上或表面粗糙度低于R0.1µm的加工表面,其特点是:

①加工余量都很小,一般不超过0.2mm。

②采用很小的切削用量和单位切削压力,变形小,可获得很细的表面粗糙度。

③对上道工序的表面粗糙度要求高。一般都要求低于R0.2µm,表面不得有较深的加工痕迹。

④除镜面磨削外,其他光整加工方法都是“浮动的”,即依靠被加工表面本身自定中心。因此只有镜面磨削可部分地纠正工件的形状和位置误差,而研磨只可部分地纠正形状误差。其它光整加工方法只能用于降低表面粗糙度。

几种光整加工方法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简表3-3。由于镜面磨削的生产效率高。且适应性广,目前已广泛应用在机床主轴的光整加工中。

⑺轴类零件的检验

轴类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和加工完以后都要按工艺规程的技术要求进行检验。检验的项目包括表面粗糙度、硬度、尺寸精度、表面形状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

表3-3 外圆表面的各种光整加工方法的比较

光整加工方法

工           作             原             理

特     点

镜面磨削

加工方式与一般磨削相同,但需要用特别软的砂轮,较低的磨削用量,极小的切削深(1~2µm),仔细过滤的冷却润滑液。修正砂轮时用极慢的工作台进给速度。

1)粗糙度可达Ra0.012~0.006适用范围广

2)能够部分的修正商道工序留下来的形状和位置误差

3)生产效率高,可配备自动测量仪

4)对机床设备的精度要求的精度很高

1)

研磨

研磨套在一定的压力下与工件做复杂的想对运动,工件缓慢转动,带动磨粒起切削作用。同时研磨剂还能与金属表面层起化学作用,加速切削作用。研磨余量为0.01~0.02mm。

1)  表面粗糙度可达Ra0.025~0.006适用范围广

2)  能部分纠正形状误差,不能纠正位置误差

3)  方法简单可靠,对设备要求低

4)  生产率很低,工人劳动强度大,正为其他方法所取代,但仍用得相当广泛

超精加工

工件作低速转动和轴向进给(或工件不进给,磨头进给),磨头带动磨条以一定的频率(每分钟几十次到上千次)沿工件的轴向振动,磨粒在工件表面上形成复杂轨迹。磨条采用硬度很软的细粒度油石。冷却润滑液用煤油。

1)表面粗糙度可达Ra0.025~0.012适用范围广

2)不能纠正上道工序留下来的形状误差和位置误差

3)设备要求简单,可在普通车床上进行

4)加工效果受石油质量的影响很大

双轮珩磨

珩磨轮相对工作轴心线倾斜27°~30°,并以一定的压力从相对的方向压在工件表面上。工件(或珩磨轮)沿工件轴向作往复运动。在工件转动时,因摩擦力带动珩磨轮旋转,并产生相对滑动,起微量的切削作用。冷却润滑液为煤油或油酸。

1)表面粗糙度可达Ra0.025~0.012不适用于带肩轴类零件和锥形表面;

2)不能纠正上道工序留下来的形状误差和位置误差

3)备要求低,可用旧机床改装

4)工艺可靠,表面质量稳定

5) 珩磨轮一般采用细粒度磨料自制使用寿命长

6)生产效率比上述三种都高

①表面粗糙度和硬度的检验

硬度是在热处理之后用硬度计抽检。

表面粗糙度一般用样块比较法检验,对于精密零件可采用干涉显微镜进行测量。

②精度检验

精度检验应按一定顺序进行,先检验形状精度,然后检验尺寸精度,最后检验位置精度。这样可以判明和排除不同性质误差之间对测量精度的干扰。

Ⅰ形状精度检验

车床主轴的形状误差主要是指圆度误差和圆柱度误差。

圆度误差为轴的同一截面内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之差。一般用千分尺按照测量直径的方法即可检测。精度高的轴需用比较仪检验。

圆柱度误差是指同一轴向剖面内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之差,同样可用千分尺检测。弯曲度可以用千分表检验,把工件放在平板上,工件转动一周,千分表读数的最大变动量就是弯曲误差值。

Ⅱ尺寸精确检验

在单件小批生产中,轴的直径一般用外径千分尺检验。精度较高(公差值小于0.01mm)时,可用杠杆卡规测量。台肩长度可用游标卡尺、深度游标卡尺和深度千分尺检验。

大批大量生产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常采用极限卡规检测轴的直径。长度不大而精度又高的工件,也可用比较仪检验。

Ⅲ位置精度检验

为提高检验精度和缩短检验时间,位置精度检验多采用专用检具,如图3-9所示。检验时,将主轴的两支承轴颈放在同一平板上的两个V型架上,并在轴的一端用挡铁、钢球和工艺锥堵挡住,限制主轴沿轴向稳动。两个V型架中有一个的高度时可调的。测量时先用千分表调整轴的中心线,使它与测量平面平行。平板的倾斜角一般是15°,使工件轴端靠自重压向钢球。

在主轴前锥孔中插入检验心棒,按测量要求放置千分表,用手轻轻转动主轴,从千分表读数的变化即可测量各项误差,包括锥孔及有关表面相对支承轴颈的径向挑动和端面跳动。

图3-9 主轴位置精度检验示意图

锥孔的接触精度用专用锥度量规涂色检验,要求接触面积在70%以上,分布均匀而大端接触较“硬”,即锥度只允许偏小。这项检验应在检验锥孔跳动之前进行。

图3-9中各量表的功用如下:量表7检验锥孔对支承轴颈的同轴度误差;距轴端300mm处的量表8检查锥孔轴心线对支承轴颈轴心线的同轴度误差;量表3、4、5、6检查各轴颈相对支承轴颈的径向跳动;量表10、11、12检验端面跳动;量表9测量主轴的轴向窜动。

3.2 箱体零件加工

3.2.1概述

1.箱体零件的功用和结构特点

箱体是机器的基础零件,它将机器和部件中的轴、齿轮等有关零件连接成一个整体,并保持正确的相互位置,以传递转矩或改变转速来完成规定的运动。因此箱体的加工质量直接影响机器的工作精度、使用性能和寿命。

图3-10为某车床主轴箱简图。由图可知,箱体类零件结构复杂,壁薄且不均匀,加工部位多,加工难度大。具统计,一般中型机床制造厂花在箱体零件的机械加工劳动量约占整个产品加工量的15%~20%。

2.箱体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

箱体类零件中以机床主轴箱的精度要求最高,现以某车床主轴箱为例,可归纳以下五项精度要求。

⑴孔径精度

孔径的尺寸误差和几何形状误差会使轴承与孔配合不良。孔径过大,配合过松,使主轴回转轴线不稳定,并降低了支撑刚度,易产生振动和噪音;孔径过小使配合过紧,轴承将因外界变形而不能正常运转,寿命缩短。装轴承的孔不圆,也使轴承外环变形而引起主轴的径向跳动。

从以上分析可知对孔的精度要求较高。主轴孔的尺寸精度约为IT6级,其余孔为IT6~IT7级。孔的几何形状精度除作特殊规定外,一般都在尺寸公差范围内。

⑵孔与孔的位置精度

同一轴线上各孔的同轴度误差和孔端面对轴线垂直度误差,

会使轴和轴承装配到箱体上后产生歪斜,致使主轴产生径向跳动和轴向窜动,同时也使温度升高,加剧轴承磨损。孔系之间的平行度误差会影响齿轮的啮合质量。一般同轴上各孔的同轴度约为最小孔尺寸公差的一半。

⑶孔和平面的位置精度

一般都要规定主要孔和主轴箱安装基面的平行度要求,他们决定了主轴与床身导轨的相互位置关系。这项精度是在总装过程中通过刮研达到的。为减少刮研工作量,一般都要规定主轴轴线对安装基面的平行度公差。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只允许主轴前端向上和向前偏。

⑷主要平面的精度

装配基面的平面度误差影响主轴箱与床身连接时的接触刚度。若在加工过程中作为定位基准时,还会影响轴孔的加工精度。因此规定底面和导向面必须平直和相互垂直。其平面度、垂直度公差等级为5级。

⑸表面粗糙度

重要孔和主要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会影响连接面的配合性质或接触刚度,其具体要求一般用Ra值来评价。主轴孔为Ra0.4µm,其它各纵向孔为Ra1.6µm,孔的内端面为Ra3.2µm,装配基准面和定位基准面为Ra0.63µm~Ra2.5µm,其它平面为Ra2.5µm~Ra10µm。

3.箱体的材料及毛坯

箱体材料一般选用HT200~HT400的各种牌号的灰铸铁,最常用的为HT200,这是因为灰铸铁不仅成本低,而且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可铸性、可切削性和阻尼特性。在单件生产或某些简易机床的箱体,为了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成本,可采用钢材焊接结构。此外,精度要求较高的坐标镗床主轴箱可选用耐磨铸铁,负荷大的主轴箱也可采用铸钢件。

毛坯的加工余量与生产批量、毛坯尺寸、结构、精度和铸造方法等因素有关,有关数据可查有关资料及数据具体情况决定。如Ⅱ级精度灰铸铁件,在大批大量生产时,平面的总加工余量为6~10 mm,孔的半径 余量为7 ~ 12mm;单件小批量生产时,平面为7 ~ 12mm, 孔半径余量为8 ~ 14mm;成批生产时小于Ф30mm的孔和单件小批生产小于Φ50mm的孔不铸出。

毛坯铸造时,应防止砂眼和气孔的产生。为了减少毛坯制造时产生残余应力,应使箱体壁厚尽量均匀,箱体铸造后应安排退火或时效处理工序。

图3-10 车床主轴箱简图

4.箱体零件结构工艺性

箱体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对实现机械加工优质、高产、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箱体的基本孔可分为通孔、阶梯孔、盲孔、交叉孔等几类。通孔工艺性最好,通孔内又以孔长L与孔径D之比L/D≤1~1.5 的短圆柱孔工艺性为最好;L/D>5的孔,称为深孔,若深度精度要求较高、表面粗糙度值较小时,加工就很困难。

阶梯孔的工艺性与“孔径比”有关。孔径相差越小则工艺性越好;孔径相差越大,且其中最小的孔径又很小,则工艺性越差。

相贯通的交叉孔的工艺性也较差,如图3-11a所示Ø100孔与Ø70孔贯通相交,在加工主轴孔时,刀具走到贯通部分时,由于刀具径向受力不均,孔的轴线就会偏移。为此可采取图3-11b所示,Ø70孔不铸通,加工Ø100主孔后再加工Ø70孔即可。

a)                                                           b)

图3-11交叉孔的工艺性

盲孔

的工艺性最差,因为在精铰或精镗盲孔时,刀具送进难以控制,加工情况不便于观察。此外,盲孔的内端面的加工也特别困难,故应尽量避免。

同一轴线上孔径大小向一个方向递减,便于镗孔时镗杆从一端伸入,逐个加工或同时加工同轴线上几个孔,以保证较高的同轴度和生产率。单件小批生产时一般采用这种分布形式(图3-12a)。同孔径大小从两边向中间递减,加工时便于组合机床以两边同时加工,镗杆刚度好,适合大批大量生产(图3-12b)。

同轴线上的孔的直径的分布形式,应尽量避免中间壁上的孔径大于外壁的孔径。因为加工这种孔时,要将刀杆伸进箱体后装刀和对刀,结构工艺性差(图3-12c)。

a)                      b)                               c)

图3-12    同轴孔径的排列方式

为便于加工、装配和检验,箱体的装配基面尺寸应尽量大,形状应尽量简单。

箱体外壁上的凸台应尽可能在一个平面上,以便可以在一次走刀中加工出来,而无须调整刀具的位置,使加工简单方便。

箱体上的紧固孔和螺孔的尺寸规格应尽量一致,以减少刀具数量和换刀次数。

3.2.2箱体平面及孔系的加工方法

箱体零件的主要加工表面为平面及孔系。

1.箱体的平面加工

箱体平面加工的常用方法有刨、铣和磨三种。刨削和铣削常用作平面的粗加工和半精加工,而磨削则用作平面的精加工。

刨削加工的特点是:刀具结构简单,机床调整方便,通用性好。在龙门刨床上可以利用几个刀架,在工件的一次安装中完成几个表面的加工,能比较经济地保证这些表面间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精刨还可以代替刮研来精加工箱体平面。精刮时采用宽直刃精刨刀,在经过检修和调整的刨床上,以较低的切削速度(一般为4~12m/min),在工件表面上切去一层很薄的金属(0.007~0.1mm)。精刨后的表面粗糙度Ra值可达0.63 ~2.5µm,平面度可达0.002mm/m。因为宽刃精刨的进给量很大(5~25mm/双行程),生产率极高。

铣削生产率高于刨销,在中批以上生产中多用铣削加工平面。当加工尺寸较大的箱体平面时,常在多轴龙门铣床上,用几把铣刀同时加工各有关平面,以保证平面间的相互位置精度并提高生产率。

平面磨削的加工质量比刨和铣都高,而且还可以加工淬硬零件。磨削平面的粗糙度Ra可达0.32 ~ 1.25µm。生产批量较大时,箱体的平面常用磨削来精加工。为了提高生产率和保证平面间的相互位置精度,生产实际中还经常采用组合磨削(见图3-13)来精加工平面。

图3-13 组合磨削

2.箱体孔系的加工方法

箱体上一系列有相互位置精度要求的的孔的组合,称为孔系。孔系可分为平行孔系、同轴孔系和交叉孔系。由于箱体功用及结构需要,箱体上的孔往往本身精度要求高,而且孔距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要求也高,所以孔系加工是箱体加工的关键。根据箱体生产批量不同和孔系精度要求不同,孔系加工所用的方法也不同。

⑴平行孔系的加工

所谓平行孔系是指这样一些孔,它们的轴线互相平行且孔距也有精度要求。因此平行孔系加工的主要技术要求是保证孔的加工精度,保证各平行孔轴心线之间以及轴心线与基面之间的尺寸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下面主要介绍生产中保证孔距精度的方法。

①找正法

找正法是工人在通用机床上利用辅助工具来找正要加工孔的正确位置的加工方法。这种方法加工效率低,一般只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根

据实施找正的具体手段不同,找正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Ⅰ划线找正法。加工前按照零件图纸要求在毛坯上划出各孔的加工位置线,然后按划线进行找正和加工。划线和找正时间较长,生产率低,而且加工出来的孔距精度也较低,一般为±0.3mm左右。为了提高划线找正的精度,往往结合试切法进行,即先按划线找出正镗出一孔,再按划线将机床主轴调至第二孔中心,试镗出一个比图样尺寸小的孔,测量两孔的实际中心距,若不符合图样要求,则根据测量结果重新调整主轴的位置,再进行试镗、测量、调整,如此反复几次,直至达到要求的孔距尺寸。划线找正法操作难度较大,生产效率低,孔距精度较低,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中孔距精度要求不高的孔系加工。

Ⅱ心轴和块规找正法 。如图3-14所示,镗第一排孔时将精密心轴插入主轴孔内(或直接利用镗床主轴),然后根据孔和定位基准的距离组合一定尺寸的块规来校正主轴位置。校正时用塞尺测量块规与心轴之间的间隙,以避免块规与心轴直接接触而损伤块规(图3-14a)。镗第二排孔时,分别在机床主轴和已加工孔中插入心轴,采用同样的方法来校正主轴轴线的位置图(3-14b)。这种找正法的孔心距精度可达±0.03mm。

图3-14  用心轴和块规找正

a)第一工位    b)第二工位

1—心轴    2—镗床主轴     3—块规     4—塞尺      5—镗床工作台

Ⅲ样板找正法 。如图3-15所示,用10~20mm厚的钢板按箱体的孔系关系制造样板1,样板上的孔距精度较箱体孔系的孔距精度高(一般为±0.01mm),样板上的孔径较工件孔径大,以便于镗杆通过。样板上孔径尺寸精度要求不高,但有较高的形状精度和较细的表面粗糙度。使用时将样板准确地装到工件上(垂直于各孔的端面),,在机床主轴上装一个千分表2,按样板逐个找正主轴位置,换上镗刀即可加工。此法加工中找正迅速,不易出错,孔距精度可达±0.05mm,且样板成本低(仅为镗模成本的1/7~1/9),常用于小批量大型箱体的加工。

图3-15样板找正法

②坐标法

坐标法镗孔是加工前先将图纸上被加工孔系间的孔距尺寸及其公差换算为以机床主轴中心为原点的相互垂直的坐标尺寸及公差,加工时借助于机床设备上的测量装置,调整机床主轴与工件在水平与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置,从而保证孔距精度的一种镗孔方法。进行尺寸换算时,可利用三角几何关系及工艺尺寸链理论推算,复杂时可由计算机应用相应的坐标转换计算程序完成。

坐标法镗孔的孔距精度取决于坐标位移精度,归根结底取决于机床坐标测量装置的精度。目前,生产实际中采用坐标法加工孔系的机床有两类:一类如坐标镗床、数控镗铣床或加工中心,自身具有精确的坐标测量系统,可进行高精度的坐标位移、定位及测量等坐标控制;另一类没有精密坐标位移及测量装置,如普通镗床等。用前一类机床加工孔系,孔距精度主要由机床本身的坐标控制精度决定。用后一类机床加工孔系,往往采用相应的工艺措施以保证坐标位移精度,较常用的有:

Ⅰ利用百分表与块规测量装置。图3-16为在普通镗床上用百分表1和块规2调整主轴垂直坐标和工作台水平坐标的示意图,所控制的位置精度可达±0.02~0.04mm。该法调整难度大且效率低,仅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

图3-16 在普通镗床上用坐标法加工孔系

1—百分表   2—块规

Ⅱ加装精密测量装置。该方法是在普通机床上加装一套由金属线纹尺和光学读数头组成的精密长度测量装置。该装置操作方便,精度较高,光学读数头的读数精度为0.01mm,可将普通镗床

的位移定位精度提高到0.02mm左右。这种方法提高了普通机床的运动部件位移测量精度,既经济又实用,应用广泛。

采用坐标法加工孔系时,应特别注意基准孔和镗孔顺序的选择,否则,坐标尺寸的累积误差会影响孔距精度。基准孔应选择本身尺寸精度高、表面粗糙度值小的孔,以使在加工过程中可方便地校验其坐标尺寸。有孔距精度要求的两孔应连在一起加工以减少累积误差;加工中尽可能使工作台向一个方向移动,避免工作台往复移动而由进给机构的间隙造成累积误差。

③镗模法

镗模法加工孔系是利用镗模板上的孔系保证工件上孔系位置精度的一种方法,在中批生产和大批大量生产中被广泛采用。镗孔时,工件装夹在镗模上,镗杆被支撑在镗模的导套里,由导套引导镗杆在工件的正确位置上镗孔。当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支架引导镗杆时,镗杆与机床主轴大多采用浮动连接,这种情况下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对加工精度影响很小,孔距精度主要取决于镗模的制造精度。图3-17为镗杆与机床主轴浮动连接的一种结构形式。

用镗模法加工孔系时,工艺系统的刚度大大提高,有利于多刀同时切削,定位加紧迅速,节省了找正、调整等辅助时间,生产效率高。当然,由于镗模自身存在制造误差,导套与镗杆之间存在间隙和磨损,故孔系的加工精度不会很高,孔距精度一般为±0.05mm,同轴度和平行度可达0.02~0.05mm。另外,镗模精度高、制造成本高、周期长,所以镗模法主要适合于批量生产的中小型箱体。

图3-17镗杆浮动联接头

⑵同轴孔系的加工

同轴孔系的加工主要是保证各孔的同轴度精度。成批生产中,一般采用镗模法,所以同轴度精度由镗模保证。单件小批量生产中,同轴度精度的保证可采取如下的工艺方法:

①利用已加工孔作支承导向

如图3-18所示,当加工箱壁相距较近的同轴孔时,箱体前壁上的孔加工完毕后,在孔内装一导向套,支承和引导镗杆加工后壁上的孔,以保证两孔的同轴度要求。

图3-18 利用已加工孔作支承导向

②利用镗床后立柱上的导向套支承导向

这种方法镗杆两端支承,刚性好,但调整麻烦,镗杆较长,往往用于大型箱体的加工。

③采用调头镗

当箱体箱壁上的同轴孔相距较远时,采用调头镗较为合适。加工时,工件一次装夹完,镗好一端的孔后,将镗床工作台回转180o,再镗另一端的孔。考虑到调整工作台回转后会带来误差,所以实际加工中一般用工艺基面校正,具体方法如下:镗孔前用装在镗杆上的百分表对箱体上的与所镗孔轴线平行的工艺基面进行校正,使其和镗杆轴线平行,如图3-19a所示。当加工完A壁上的孔后,工作台回转180o,并用镗杆上的百分表沿此工艺基面重新校正,如图3-19b所示。校正时使镗杆轴线与A壁上的孔轴线重合,再镗B壁上的孔。

图3-19 调头镗对工件的校正

⑶交叉孔系的加工

交叉孔系的加工主要技术要求是控制相关孔的垂直度误差。成批生产中多采用镗模法,垂直度误差主要由镗模保证。单件小批生产时,一般靠普通镗床工作台上的90o对准装置,该装置是挡块结构,对准精度低(T68的出厂精度为0.04mm/900mm,相当于8),所以还要借助找正来加工。找正方法如图3-20所示,在已加工孔中插入心棒,然后将工作台旋转90o,摇动工作台用百分表找正。

图3-20 找正法加工交叉孔系

3.2.3箱体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1.箱体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箱体零件的结构复杂,加工表面多,但主要加工表面是平面和孔。通常平面的加工精度相对来说较易保证,而精度要求较高的支承孔以及孔与孔之间、孔与平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则较难保证,往往是箱体加工的关键。所以在制定箱体加工工艺过程时,应重点考虑如保证孔的自身精度及孔与孔、平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尤其

要注意重要孔与重要的基准平面(常作为装配基面、定位基准、工序基准)之间的关系。当然,所制定的工艺过程还应适合箱体生产批量和工厂具备的条件。

表3-4为某车床主轴箱(图3-10)的大批生产工艺过程。

表3-4 某主轴箱大批生产工艺过程

序号

工序内容

定位基准

序号

工序内容

定位基准

1

铸造

10

精E各纵向孔

顶面A 及两工艺孔

2

时效

11

精E主轴孔Ⅰ

顶面A 及两工艺孔

3

油漆

12

加工横向孔及各面上的次要孔

4

铣顶面A

Ⅰ孔与Ⅱ孔

13

磨B、C导轨面及前面D

顶面A 及两工艺孔

5

钻、扩、铰2-Ø8H7工艺孔

顶面积A及外形

14

将2-Ø8H7及4-Ø7.8mm均扩钻至Ø8.5mm,攻6-M10

6

铣两端面E、F及前面D

顶面A及两个工艺孔

7

铣导轨面B、C

顶面A及两个工艺孔

15

清洗、去毛刺、倒角

8

磨顶面A

导轨面B、C

16

检验

9

粗镗各纵向孔

顶面A及两个工艺孔

2.箱体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⑴拟定箱体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原则为:

①先面后孔的加工顺序

箱体类零件的加工顺序均为先加工面,以加工好的平面定位,再来加工孔。因为箱体孔的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先以孔为粗基准加工好平面,再以平面为精基准加工孔,这样既能为孔的加工提供稳定可靠的精基准,同时可以使孔的加工余量均匀。由于箱体上的孔一般分布在外壁和中间隔壁的平面上的,先加工平面,可切去铸件表面的凹凸不平及夹砂等缺陷,这不仅有利于以后工序的孔加工(例如,钻孔时可减少钻头引偏),也有利于保护刀具、对刀和调整。

表3-4中主轴箱大批生产时,先将顶面A磨好后才能加工孔系。

②加工阶段粗、精分开

箱体重要加工表面都要分为粗、精加工两个阶段,这样减小或避免粗加工产生的内应力和切削热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以保证加工质量;粗、精加工分开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加工特点和要求,合理选择加工设备,便于低精度、高功率设备充分发挥其功能,而高精度设备则可以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了经济效益;粗、精加工分开也可以及时发现毛坯缺陷,避免浪费,

但是,对单件小批量的箱体加工,如果从工序上严格区分粗、精加工,则机床、夹具数量要增加,工件运输工作量也会增加,所以实际生产中多将粗、精加工在一道工序内完成,但要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如粗加工后将工件松开一点,然后再用较小的夹紧力夹紧工件,使工件因夹紧力而产生的弹性变形在精加工前得以恢复。

③工序间安排时效处理

箱体毛坯结构复杂,铸造内应力较大。为了消除内应力,减少变形,保持精度的稳定,铸造之后要安排人工时效处理。主轴箱体人工时效的规范为:加热到500~550℃,加热速度50~120℃/h,保温4~6h ,冷却速度≤30℃/h,出炉温度≤200℃。

普通精度的箱体,一般在铸造之后安排一次人工时效处理。对一些高精度的箱体或形状特别复杂的箱体,在粗加工之后还要安排一次人工时效处理,以消除粗加工所造成的残余应力。有些精度要求不高的箱体毛坯,有时不安排时效处理,而是利用粗、精加工工序间的停放和运输时间,使之进行自然时效。

④选择箱体上的重要基准孔作粗基准

箱体零件的粗基准一般都采用它上面的重要孔作粗基准,如主轴箱都用主轴孔作粗基准。

⑵箱体零件加工的具体工艺问题

①粗基准的选择

虽然箱体类零件一般都采用重要孔为粗基准,随着生产类型不同,实现以主轴孔为粗基准的工件装夹方式是不同的。

中小批生产时,由于毛坯精度较低,一般采用划线装夹,加工箱体平面时,按线找正装夹工件即可。

大批大量生产时,毛坯精度较高,可采用图3-21 所示的夹具装夹。先将工件放在支承1、3、5上,使箱体侧面紧靠支架4,箱体一端靠住挡销6,这就完成了预定位。此时将液压控制的两短轴7伸入主轴孔中,每个短轴上的三个活动支柱8分别顶住主轴孔内的毛面,将工件抬起。离开1、3、5支承面,使主轴孔轴线与夹具的两短轴轴线重合,此时主轴孔即为定位基准。为了限制工件绕两短轴7转动的自由度,在工件抬起后,调节两可调支承10,通过用样板校正Ⅰ轴孔的位置,使箱体顶面基本成水平。再调节辅助支承2,使其与箱体底面接触,使得工艺系统刚度得到提高。然后再将液压控制的两夹紧块11伸入箱体两端孔内压紧工件,即可进行加工。

图3-21 以主轴孔为粗基准铣顶面的夹具

②精基准的选择

箱体加工精基准的选择与生产批量大小有关。

单件小批生产用装配基准作定位基准。图3-10车床主轴箱单件小批加工孔系时,选择箱体底面导轨B、C面作为定位基准。B、C面既是主轴孔的设计基准,也与箱体的主要纵向孔系、端面、侧面有直接的位置关系,故选择导轨面B、C作为定位基准,不

仅消除了基准不重合误差,而且在加工各孔时,箱口朝上,便于安装调整刀具、更换导向套、测量孔径尺寸、观察加工情况和加注切削液等。

这种定位方式的不足之处是刀具系统的刚度较差。加工箱体中间壁上的孔时,为了提高刀具系统的刚度,应当在箱体内部相应的部位设计镗杆导向支承。由于箱体底部是封闭的,中间支承只能用如图3-22所示的吊架从箱体顶面的开口处伸入箱体内,每加工一件需装卸一次,吊架刚性差,制造精度较低,经常装卸也容易产生误差,且使加工的辅助时间增加,因此这种定位方式只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

图3-22 吊架式镗模夹具

大批量生产是采用一面双孔坐定位基准。大批量生产的主轴箱常以顶面和两定位销孔为精基准,如图3-23所示。

这种定位方式,箱口朝下,中间导向支架可固定在夹具上。由于简化了夹具结构,提高了夹具的刚度,同时工具的装卸也比较方便,因而提高了孔系的加工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这一定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产生了基准不重合误差。为保证箱体的加工精度,必须提高作为定位基准的箱体顶面和两定位销孔的加工精度。因此,大批大量生产的主轴工艺过程中,安排了磨A面工序,要求严格控制顶面A的平面度和A面至底面、A面至主轴孔轴心线的尺寸精度与平行度,并将两定位销孔通过钻、扩、铰等工序使其直径精度提高到H7,增加了箱体加工的工作量。此外,这种定位方式的箱口朝下,还不便在加工中直接观察加工情况,也无法在加工中测量尺寸和调整刀具(实际生产中采用定孔径刀具直接保证加工精度)。

图3-23 一面两孔定位的镗模

③所用设备因批量不同而异

单件小批生产一般都在通用机床上加工,各工序原则上靠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机床工作精度来保证。除个别必须用专用夹具才能保证质量的工序(如孔系加工)外,一般很少采用专用夹具。而大批量箱体的加工则广泛采用组合加工机床、专用镗床等。专用夹具也用得很多,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3.2.4箱体零件的数控加工

箱体零件大量生产时,多采用由组合机床与输送装置组成的自动线进行加工,我国目前在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等行业中,较广泛地采用了自动线加工工艺。

现代机械制造业中,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已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像机床制造行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品种与规格需经常变化。显然,品种与规格的变化必然导致箱体零件结构与尺寸的改变,这样就不能采用高效率的自动线加工工艺。但如果采用普通机床加工,则占用设备多,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现代机械制造企业大多利用功率大、功能多的精密“加工中心”机床组织生产。

所谓“加工中心”,就是带有自动换刀装置的数控镗铣床。图3-24是立式与卧式加工中心外形示意图。各种刀具都存放在刀库内。工序转换、刀具和切削参数选择、各执行部件的运动都由程序控制来自动进行。加工中心可对工件各个表面连续完成钻、扩、镗、铣、锪、铰、攻螺纹等多种工序,而且各工序理论上可以按任意顺序安排。

a)立式加工中心                                       b)卧式加工中心

图3-24   加工中心外形示意图

箱体零件的数控加工与普通机床加工工艺原则上是一致的,如先面后孔的加工顺序、粗精基准选择原则等,都与

普通加工一样。但为了发挥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位移、定位精度高,能自动按程序运行的优点,箱体零件的数控加工与普通加工也有不同之处,有关问题读者可查阅相关参考资料。

3.3 套筒零件加工

3.3.1概述

1.套筒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特点

机器中套筒零件的应用非常广泛,常见的套筒零件有液压系统中的液压缸、内燃机上的气缸套、支承回转轴的各种形式的滑动轴承、夹具中的导向套等,如图3-25所示。套筒类零件一般功用为支承和导向。

图3-25常见的套筒零件

a)、b) 滑动轴承 c) 钻套 d) 轴承衬套 e) 气缸套 f) 液压缸

套筒零件由于用途不同,其结构和尺寸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仍有其共同特点:零件结构不太复杂,主要表面为同轴要求较高的内、外旋转表面;多为薄壁件,容易变形;零件尺寸大小各异,但长度一般大于直径,长径比大于5的深孔比较多。

2.套筒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套筒零件各主要表面在机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技术要求差别较大,主要技术要求大致如下:

(1)内孔的技术要求。内孔是套筒零件起支承和导向作用最主要的表面,通常与运动着的轴、刀具或活塞相配合。其直径尺寸精度一般为IT7,精密轴承套为IT6;形状公差一般应控制在孔径公差以内,较精密的套筒应控制在孔径公差的1/3~1/2,甚至更小。对长套筒除了有圆度要求外,还对孔的圆柱度有要求。套筒零件的内孔表面粗糙度Ra为2.5~0.16μm,某些精密套筒要求更高,Ra值可达0.04μm。

(2)外圆的技术要求。外圆表面一般起支承作用,通常以过渡或过盈配合与箱体或机架上的孔相配合。外圆表面直径尺寸精度一般为IT6~IT7,形状公差应控制在外径公差以内,表面粗糙度Ra为5~0.63μm。

(3)各主要表面间的相互位置精度

①内外圆之间的同轴度。若套筒是装入机座上的孔之后再进行最终加工,这时对套筒内外圆间的同轴度要求较低;若套筒是在装配前进行最终加工则同轴度要求较高,一般为0.01~0.05mm。

②孔轴线与端面的垂直度。套筒端面如果在工作中承受轴向载荷,或是作为定位基准和装配基准,这时端面与孔轴线有较高的垂直度或端面圆跳动要求,一般为0.02~0.05mm。

3.套筒类零件的材料要求与毛坯

套筒零件常用材料是铸铁、青铜、钢等。有些要求较高的滑动轴承,为节省贵重材料而采用双金属结构,即用离心铸造法在钢或铸铁套筒内部浇注一层巴氏合金等材料,用来提高轴承寿命。

套筒零件毛坯的选择,与材料、结构尺寸、生产批量等因素有关。直径较小(如d<20mm)的套筒一般选择热轧或冷拉棒料,或实心铸件。直径较大的套筒,常选用无缝钢管或带孔铸、锻件。生产批量较小时,可选择型材、砂型铸件或自由锻件;大批量生产则应选择高效率、高精度毛坯,必要时可采用冷挤压和粉末冶金等先进的毛坯制造工艺。

3.3.2 套筒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

下面以液压缸为例,来说明套筒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及其特点。

1.套筒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液压系统中液压缸体是比较典型的长套筒零件,结构简单,壁薄容易变形。如图3-26所示为某液压缸体,其主要技术要求为:①内孔必须光洁,无纵向刻痕;②内孔圆柱度误差不大于0.04mm;③内孔轴线的直线度误差不大于0.15mm;④端面与内孔轴线的垂直度不大于0.03mm;⑤内孔对两端支承外圆(φ82h6)的同轴度误差不大于0.04mm;⑥若为铸件,组织应紧密,不得有砂眼,针孔及疏松,必要时要用泵验漏。

该液压缸体加工面比较少,加工方法变化不大,其加工工艺过程见表3-5。

;     图3-26液压缸体简图

表3-5 液压缸体加工工艺过程

序号

工序名称

工序内容

定位与夹紧

1

配料

无缝钢管切断

2

①    车端面及倒角;

三爪卡盘夹一端,搭中心架托外圆

②    车φ82mm外圆到φ88mm及M88x1.5mm螺纹(工艺圆);

三爪卡盘夹一端,大头顶尖顶另一端

③    调头车φ82mm外圆到φ84mm;

三爪卡盘夹一端,大头顶尖顶另一端

④    车端面及倒角取总长1686mm.(留加工余量1mm)。

三爪卡盘夹一端,搭中心架托φ84mm处

3

深孔推镗

①    半精推镗孔到φ68mm;

一端用M88X1.5mm.螺纹固定在夹具中,另一端搭中心架托φ84mm处

②    精推镗孔到φ69.85mm;

③    精铰(浮动镗刀镗孔)到φ70H11,表面粗糙度Ra2.5um

4

滚压孔

用滚压头滚φ70H11,表面粗糙度Ra0.32um。

一端螺纹固定在夹具中,另一端搭中心架

5

①    车去工艺螺纹,车φ82h6到尺寸,割R7槽。

软爪夹一端,以孔定位顶另一端

②    镗内锥孔1°30′及车端面。

软爪夹一端,中心架托另

一端(百分表找正孔)

③    调头,车82h6到尺寸,割R7槽。

软爪夹一端,顶另一端

④    镗内锥孔1°30′及车端面取总长1685mm。

软爪夹一端,中心架托另一端(百分表找正孔)

2.套筒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分析

⑴液压油缸体的技术要求

该液压缸体主要加工表面为Φ70H11mm的内孔及Φ82h6mm两端外圆,尺寸精度、形状精度要求较高。为保证活塞在液压缸体内移动顺利且不漏油,还特别要求内孔光洁无划痕,不许用研磨剂研磨。两端面对内孔有垂直度要求,外圆面中间为非加工面,但A、B两端外圆要求加工至Φ82h6mm,且 A、B两端外圆的中心线要作为内孔的基准。

⑵加工方法的选择

从上述工艺过程中可见套筒零件主要表面的加工多采用车或镗削加工;为提高生产率和加工精度也可采用磨削加工。孔加工方法的选择比较复杂,需要考虑生产批量、零件结构及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的要求、长径比等因素。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孔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方法顺次进行加工,如根据该液压缸的精度需要,内孔的加工方法及加工顺序为半精车(半精推镗孔)——精车(精推镗孔)——精铰(浮动镗)——滚压孔。

⑶保证套筒零件表面位置精度的方法

套筒零件主要加工表面为内孔、外圆表面,其加工中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内孔和外孔的同轴度以及端面对孔轴线的垂直度要求。因此,套筒零件加工过程中的安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保证各表面间的相互位置精度通常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套筒零件的粗精车(镗)内外圆一般在卧式车床或立式车床上进行,精加工也可以在磨床上进行。此时,常用三爪卡盘或四爪卡盘装夹工件如图3-27a、b,且经常在一次安装中完成内外表面的全部加工。这种安装方式可以消除由于多次安装而带来的安装误差,保证零件内外圆的同轴度及端面与轴心线的垂直度。对于凸缘的短套筒,可先车凸缘端,然后调头夹压凸缘端,这种装夹方式可防止因套筒刚度降低而产生变形(图3-27c)。但是,这种方法由于工序比较集中,对尺寸较大的(尤其是长径比较大)套筒安装不方便,故多用于尺寸较小套筒的车削加工。

图3-27 短套筒的安装

②以内孔与外孔互为基准,反复加工以提高同轴度。

Ⅰ.以精加工好的内孔作为定位基面,用心轴装夹工件并用顶尖支承轴心。由于夹具(心轴)结构简单,而且制造安装误差比较小,因此可以保证比较高的同轴度要求,是套筒加工中常见的装夹方法。

Ⅱ.以外圆作精基准最终加工内孔。采用这种方法装夹工件迅速可靠,但因卡盘定心精度不高,且易使套筒产生夹紧变形,故加工后工件的形状与位置精度较低。若要获得较高的同轴度,则必须采用定心精度高的夹具,如弹性膜片卡盘、液性塑料夹具,经过修磨的三爪卡盘和“软爪”等。

⑷防止套筒变形的工艺措施

套筒零件由于壁薄,加工中常因夹紧力、切削力、内应力和切削热的作用而产生变形。故在加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为减少切削力和切削热的影响,粗、精加工应分开进行。使粗加工产生的热变形在精加工中得到纠正。并应严格控制精加工的切削用量,以减小零件加工时的形变。

②减少夹紧力的影响,工艺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变夹紧力的方向,即将径向夹紧为轴向夹紧,使夹紧力作用在工件刚性较强的部位;当需要径向夹紧时,为减小夹紧变形和使变形均匀,应尽可能使用径向夹紧力沿圆周均匀分布,加工中可用过度套或弹性套及扇形爪来满足要求;或者制造工艺凸边或工艺螺纹,以减小夹紧变形。

③为减少热处理变形的影响,热处理工序应置于粗加工之后、精加工之前,以便使热处理引起的形变在精加工中得以纠正。

3.深孔加工

套筒类零件因使用要求与结构需要,有时会有深孔。套筒零件的深孔加工与车床主轴的深孔加工(前述)方法及其特点基本一致,下面就其共性问题作一简要讨论。

孔的长度与直径之比L/D>5时,一般称为深孔。深孔按长径比又可分为以下三类:

L/D=5~20属一般深孔。如各类液压

刚体的孔。这类孔在卧式车床、钻床上用深孔刀具或接长的麻花钻就可以加工。

L/D=20~30属中等深孔。如各类机床主轴孔。这类孔在卧式车床上必须是用深孔刀具加工。

L/D=30~100属特殊深孔。如枪管、炮管、电机转子等。这类孔必须使用深孔机床或专用设备,并使用深孔刀具加工。

⑴深孔加工的具体特点

钻深孔时,要从孔中排出大量切屑,同时又要向切削区注放足够的切削液。普通钻头由于排屑空间有限,切削液进出通道没有分开,无法注入高压切削液。所以,冷却、排屑是相当困难的。另外,孔越深,钻头就越长,刀杆刚性也越差,钻头易产生歪斜,影响加工精度和生产率的提高。所以,深孔加工中必须首先解决排屑、导向和冷却这几个主要问题,以保证钻孔精度,保持刀具正常工作,提高刀具寿命和生产率。

当深孔的精度要求较高时,钻削后还要进行深孔镗削或深孔铰削。深孔镗削与一般镗削不同,它所使用的机床仍是深孔钻床,在钻杆上装上深孔镗刀头,即可进行粗、精镗削。深孔铰削是在深孔钻床上对半精镗后的深孔进行精加工的方法。

⑵深孔加工时的排屑方式

①内冷外排屑方式,高压冷却液从钻杆内孔注入,由刀杆与孔壁之间的空隙汇同切屑一起排出,见图3-28a。

这种外排屑方式的特点是:刀具结构简单,不需用专用设备和专用辅具。排屑空间大,但切屑排出时易划伤孔壁,孔面粗糙度值较大。适合于小直径深孔钻及深孔套料钻。

②内排屑方式,高压切削液从刀杆外围与工件孔壁间流入,在钻杆内孔汇同切屑一同排出,见图3-28b。

图3-28 深孔加工时的排屑方式

内排屑方式的特点是:可增大刀杆外径,提高刀杆刚度,有利于提高进给量和生产率。采用高压切削液将切屑从刀杆中冲出来,冷却排屑效果好,也有利于刀杆的稳定,从而提高孔的精度和降低孔的表面粗糙度值。但机床必须装有受液器与液封,并须预设一套供液系统。

⑶深孔加工方式。深孔加工时、由于工件较长,工件安装常采用“以夹一托”的方式,工件与刀具的运动形式有以下三种。

①工件旋转、刀具不转只作进给。这种加工方式多在卧式车床上用深孔刀具或用接长的麻花钻加工中小型套筒类与轴类零件的深孔时应用。

②工件旋转、刀具旋转并作进给。这种加工方式大多在深孔钻镗床上和深孔刀具加工大型套筒类零件及轴类零件的深孔。这种加工方式由于钻削速度高,因此钻孔精度及生产率较高。

③工件不转刀具旋转并作进给。这种钻孔方式主要应用在工件特别大且笨重,工件不宜转动或孔的中心线不在旋转中心上。这种加工方式易产生孔轴线的歪斜,钻孔精度较差。

3.4圆柱齿轮加工

3.4.1.概述

1.圆柱齿轮的功用与结构特点

齿轮是机械传动中应用最广泛的零件之一,它的功用是按规定的 比传递运动和动力。圆柱齿轮因使用要求不同而有不同形状,可以将它们分成是由轮齿和轮体两部分构成。按照轮齿的形式,齿轮可分为直齿斜齿和人字齿等 ;按照轮体的结构,齿轮可大致分为盘形齿轮、套类齿轮、轴类齿轮、内齿轮、扇形齿轮和齿条等。

2.圆柱齿轮的材料及毛坯

齿轮的材料种类很多。对于低速、轻载或中载的一些不重要的齿轮,常用45钢制作,经正火或调质处理后,可改善金相组织和可加工性,一般对齿面进行表面淬火处理。对于速度较高,受力较大或精度较高的齿轮,常采用20Cr、40Cr、20CrMnTi等合金钢。其中40Cr晶粒细,淬火变形小。20CrMnTi采用渗碳淬火后,可使齿面硬度较高,心部韧性较好和抗弯性较强。38CrMoAl经渗氮后,具有高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用于制造高速齿轮。铸铁和非金属材料可用于制造轻载齿轮。

齿轮毛坯的形式主要有棒料、锻件和铸件。棒料用于小尺寸、结构简单且强度要求较低的齿轮。锻造毛坯用于强度要求较高、耐磨、

耐冲击的齿轮。直径大于400~600mm的齿轮常用铸造毛坯。

3.圆柱齿轮的技术要求

⑴齿轮传动精度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GB10095-­88)对齿轮及齿轮副规定了12个精度等级,第1级的精度最高,第12级的精度最低,按照误差的特性及对传动性能的主要影响,将齿轮的各项公差和极限偏差分成Ⅰ、Ⅱ、Ⅲ三个公差组,分别评定运动精度、工作平稳性精度和接触精度。运动精度要求能准确传递运动,传动比恒定;工作平稳性要求齿轮传递运动平稳,少无冲击、振动和噪声;接触精度要求齿轮传递动力时,载荷沿齿面分布均匀。有关齿轮精度的具体规定读者可参看国家标准。

⑵齿侧间隙

齿侧间隙是指齿轮啮合时,轮齿非工作表面之间的法向间隙。为使齿轮副正常工作,齿轮啮合时必须有一定的齿侧间隙,以便贮存润滑油,补偿因温度、弹性变形所引起的尺寸变化和加工装配时的一些误差。

⑶齿坯基准面的精度

齿轮齿坯基准表面的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直接影响齿轮的加工精度和传动精度,齿轮在加工、检验和安装时的基准面(包括径向基准面和轴向辅助基准面)应尽量一致。对于不同精度的齿轮齿坯公差可查阅有关标准。

⑷表面粗糙度

常用精度等级的轮齿表面粗糙度与基准表面的粗糙度Ra的推荐值见表3-6。

表3-6 齿轮各表面的粗糙度Ra的推荐值

注:当三个公差组的精度等级不同时,按最高的精度等级确定。

3.4.2圆柱齿轮加工的主要工艺问题

1.定位基准的选择与加工

齿轮加工时的定位基准应符合基准重合与基准统一的原则,对于小直径的轴齿轮,可采用两端中心孔为定位基准;对于大直径的轴齿轮,可采用轴颈和一个较大的端面定位;对带孔齿轮,可采用孔和一个端面定位。

不同生产纲领下的齿轮定位基准面的加工方案也不尽相同。带孔齿轮定位基准面的加工可采用如下方案:

①大批大量生产时,采用“钻-拉-多刀车”的方案。毛坯经过模锻和正火后在钻床上钻孔,然后到拉床上拉孔,再以内孔定心,在多刀或多轴半自动车床上对端面及外圆面进行粗、精加工。

②中批生产时,采用“车-拉-多刀车”的方案。先在卧式车床或转塔车床上对齿坯进行粗车和钻孔,然后拉孔,再以孔定位,精车端面和外圆。也可以充分发挥转塔车床的功能,将齿坯在转塔车床上一次加工完毕,省去拉孔工序。

③单件小批生产时,在卧式车床上完成孔、端面,外圆的粗、精加工。先加工完一端,再掉头加工另一端。

齿轮淬火后,基准孔常发生变形,要进行修正。基准孔的修正一般采用磨孔工艺,其加工精度高,但效率低。对淬火变形不大,精度要求不高的齿轮,可采用推孔工艺。

2.齿形加工

齿形加工方法可分为无屑加工和切削加工两类。无屑加工包括热轧、冷轧、压铸、注塑、粉末冶金等,无屑加工生产率高,材料消耗小,成本低,但加工精度低,且易受材料塑性的影响。齿形切削加工精度高,应用广泛,又可分为仿形法和展成法两种。仿形法采用有与被加工齿轮齿槽形状相同的刀刃的成形刀具来进行加工,常用的有模数铣刀铣齿、齿轮拉刀拉齿和成形砂轮磨齿。展成法的原理是使齿轮刀具(相当于小齿轮或齿条)和齿坯(相当于大齿轮)严格保持一对齿轮啮合的运动关系来进行加工,常见的有滚齿、插齿、剃齿、珩齿、挤齿和磨齿等。齿形加工方法中,展成法加工精度和生产率较高,应用十分广泛。

⑴滚齿

1)滚齿的原理及工艺特点

滚齿加工原理即滚刀和工件相当于齿轮齿条啮合,齿轮滚刀是一个经过开槽和铲齿的蜗杆,具有切削刃和后角,其法向剖面近似于齿条,滚刀旋转时,就相当于齿条在连续地移动,被切齿轮的分度圆沿齿条节线作无滑动的纯滚动,滚刀切削刃的包络线就形成被切齿轮的齿廓曲线。

滚齿是齿形加工中生产效率最高、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用

一把滚刀可加工模数相同而齿数和螺旋角不同的直齿圆柱齿轮、斜齿轮,滚齿法还可用于蜗轮加工。滚齿既可用于齿形的粗加工,也可用于精加工。滚齿加工精度一般为6~9级,对于8、9级精度齿轮,可直接滚齿得到,对于7级精度以上的齿轮,通常滚齿可作为齿形的粗加工或半精加工。当采用AA级齿轮滚刀和高精度滚齿机时,可直接加工出7级精度以上的齿轮。

滚齿加工时齿面是由滚刀的刀齿包络而成,由于参加切削的刀齿数有限,齿面的表面质量不太高。为提高加工精度和齿面质量,宜将粗、精滚齿分开。精滚的加工余量一般为0.5~1mm,且应取较高的切削速度和较小的进给量。

2)滚刀

为了使滚刀能切出正确的齿形,滚刀切削刃必须在蜗杆的同一圆柱表面上,这个蜗杆称为滚刀的基本蜗杆。滚刀的基本蜗杆有:渐开线、阿基米德和法向直廓三种。理论上,加工渐开线齿轮应用渐开线蜗杆,但其制造困难;而阿基米德蜗杆轴向剖面的齿形为直线,易于制造,生产中常用阿基米德蜗杆代替渐开线蜗杆。为使基本蜗杆形成滚刀,要对其开槽,以形成前刀面和前角。模数1~10mm标准齿轮滚刀均为零前角直槽。为了形成后角,滚刀的顶刃和测刃都需铲齿和铲磨。

标准齿轮滚刀精度分为四级:AA、A、B、C。加工时应按齿轮要求的精度,选用相应的齿轮滚刀。一般,AA级滚刀可加工6~7级齿轮;A级可加工7~8级齿轮;B级可加工8~9级齿轮;C级可加工9~10级齿轮。

3)滚齿的加工精度分析

滚齿加工中,由于机床、刀具、夹具和齿坯再制造、安装和调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差,因而被加工齿轮在尺寸、形状和位置等方面也会产生一些误差。它们影响齿轮传动的准确性、平稳性、载荷分布的均匀性和齿侧间隙。

①影响传动准确性的误差分析

影响传动准确性的主要原因是在加工中滚刀和被加工齿轮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发生了变化。相对位置的变化(几何偏心)产生齿轮的径向误差;相对运动的变化(运动偏心)产生齿轮的切向误差。

Ⅰ齿轮径向误差

齿轮径向误差是指滚齿时,由于齿坯的实际回转中心与其定为基准中心不重合,使被切齿轮的轮齿发生径向位移而引起的齿距误差。如图3-29所示:O为齿坯基准孔中心(即测量或使用时中心),O@为加工时的回转中心,两者不重合产生几何偏心e。切齿时齿坯绕O@回转,切出的轮齿沿其分度圆分布均匀(如图中实线圆的齿距p1=p2),但在以O为中心测量或使用时,其分度圆上的轮齿的分布就不再均匀了(图中双点划线圆的齿距p1′≠p2′)。这种齿距的变化是由于几何偏心使齿廓径向位移引起的,故称为齿轮的径向误差,可通过齿圈径向跳动△Fr和径向综合误差△Fi来评定。

图3-29 几何偏心引起的径向误差

切齿时产生齿轮径向误差的主要原因有:a)安装调整夹具时,定为轴心与机床工作台回转中心不重合;b)齿坯内孔与心轴间有间隙,安装偏心;c)基准端面定位不好,加紧后内孔相对工作台回转中心产生间隙。

Ⅱ齿轮切向误差

齿轮切向误差是指加工时,由于机床工作台的不等速旋转,使被切齿轮的轮齿沿切向(即圆周方向)发生位移所引起的齿距累积误差。滚齿时,刀具与齿坯间应保持严格的展成运动,但传动链中各元件的制造和装配误差,必然产生传动误差,使刀具与齿坯间的相对运动不均匀。如图3-30所示,轮齿的理论位置沿分度圆分布均匀(双点划线表示)。设滚切齿1时齿坯的转角误差为0°,当切齿2时,理论上齿坯应转过∠AOB角,实际上由于存在转角误差,齿坯多转了Δφ角,转到∠AOC位置(实线表示),结果轮齿沿切向发生了位移。各轮齿的切向位移不等必然引起齿距累积误差,影响传递运动的准确性。图中可见2、8齿间的公法线长度时明显大于4、6齿间的公法线长度。因此,机床分齿运动不准确所引起的齿

轮切向误差,可通过公法线长度变化量ΔFw来评定。

影响传动链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台分度蜗轮本身齿距累积误差及安装偏心。

为了减少齿轮切向误差,可提高分度蜗轮的制造精度和安装精度和安装精度,也可采用校正装置去补偿蜗轮的分度误差。

②影响传动平稳性的加工误差分析

影响传动平稳性的主要因素是齿轮的基节偏差ΔfPb和齿形误差Δff。滚齿时工件的基节等于滚刀的基节,基节偏差一般较小,而齿形误差通常较大。齿形误差是指被切齿廓偏离理论渐开线而产生的误差,滚齿后常见的齿形误差有:齿面出棱、齿形角误差、齿形不对称、周期误差等,如图3-31所示。

图3-30齿轮的切向位移

产生齿形误差的主要因素是滚刀的制造误差、安装误差和机床分齿传动链的传动误差。滚刀刀齿沿圆周等分不好或安装后有较大的径向跳动及轴向窜动,会引起齿面出棱;滚刀刀齿的齿形角误差及前角0°不准确,会引起齿形角误差;滚刀前刀面与轴线不平行及滚刀对中不好,会引起齿形不对称;滚刀安装后的径向跳动和轴向窜动,分齿挂轮的运动误差,分度蜗杆的径向跳动和轴向窜动等小周期误差,会引起周期误差。

图3-31 常见的齿形误差

a) 出棱 b) 不对称 c) 齿形角误差 d) 周期误差 e) 根切

为了保证齿形精度要求,应根据齿轮的精度等级正确选择滚刀和机床的精度,特别要注意滚刀的刃磨精度和安装精度。

③影响载荷均匀性的加工误差分析

齿轮齿面的接触状况直接影响齿轮传动中载荷的均匀性。齿轮齿高方向的接触精度,由齿形精度和基节精度来保证;齿宽方向的接触精度,主要受齿向误差ΔFb的影响。

齿向误差是指轮齿齿向偏离理论位置。产生齿向误差的主要因素是滚刀进给方向与齿坯定位心轴不平行,包括齿坯定位心轴安装歪斜,刀架导轨相对工作台回转中心在齿坯径向或切向不平行。此外,差动交换齿轮传动比计算不够精确会引起斜齿轮的齿向误差。

减少齿向误差的措施有:a)提高夹具制造与安装精度;b)提高齿坯加工精度;c)导轨磨损后及时修刮;d)加工斜齿轮时,差动交换齿轮传动比计算应精确至小数点后5~6位。

⑵插齿

1)插齿的原理和工艺特点

插齿的加工原理为插齿刀与工件相当于一对平行轴的圆柱直齿轮啮合,一个齿轮磨出前后角以形成切削刃即插刀,通过严格的啮合运动,其包络线形成齿形。

插齿是齿形切削加工方法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可加工圆柱直齿轮、多联齿轮、内齿轮、扇形齿轮和齿条等;配上专门附件,也可加工斜齿轮。插齿既可用于齿形的粗加工,也可用于精加工。插齿精度一般为7~9级,最高可达6级。插齿过程为往复运动,有空行程;插齿系统刚度较差,切削用量不宜太大,故一般插齿的生产率比滚齿低。插齿多用于中小模数齿轮的加工。

2)插齿刀

插齿刀有盘形,碗形和带锥柄三种类型(图3-32)。盘形插齿刀以内孔和端面定位,用螺母紧固在机床主轴上,主要用于加工直齿外齿轮及大模数的内齿轮;碗形插齿刀以内孔和端面定位,夹紧螺母可容纳在刀体内,主要用于加工多联齿轮和带凸肩的齿轮;锥柄插齿刀用带有内锥孔的专用接头与机床主轴连接,主要用于加工内齿轮。

图3-32 插齿刀的类型

插齿刀有三个精度等级:AA级适用于加工6级精度的齿轮;A级适用于加工7级精度的齿轮;B级适用于加工8级精度的齿轮。一般可根据被加工齿轮的传动平稳性精度等级选取相应的插齿刀。

3)插齿的加工质量分析

①传动准确性

齿坯安装时的几何偏心使工件产生径向位移,造成齿圈径向跳动;工作台分度蜗轮的运动偏心使工件产生切向位移,造成公法线长度变动,这与滚齿相同。但插齿传动链中多了刀具蜗杆副,且插齿刀全部刀齿参加切削,其本身制造的齿距累积误

差和安装误差,使插齿时齿轮沿切向产生较大的齿距累积误差,因而使插齿的公法线长度变动比滚齿大。

②传动平稳性

插齿刀设计时无近似误差,制造时可用磨削方法获得精确的齿形,所以插齿的齿形误差比滚齿小。

③载荷分布均匀性

机床刀架导轨对工作台回转中心的平行度,使工件产生齿向误差,这与滚齿相同;但插齿上下往复运动频繁,导轨易磨损,且刀具刚性差,因此插齿的齿向误差比滚齿大。

④表面粗糙度

滚齿时滚刀头数、刀槽数一定,切齿的包络刀刃数有限;而插齿圆周进给量可调,使要齿的包络刀刃数远比滚齿多,故插齿的齿面粗糙度值比滚齿小。

⑶剃齿

1)剃齿原理和剃齿刀

剃齿加工如同一对斜齿轮啮合,如图3-33a所示,因螺旋角不同,其轴线交错一个角度φ,剃齿刀回转时,其圆周速度V可分解为两个分量:一个与轮齿方向垂直的法向分速度Vn,以带动工件旋转;另一个与轮齿方向平行的齿向分速度Vt,使两啮合齿面产生相对滑移。剃齿刀实质上是一个高精度的斜齿轮,在齿面上开有小槽,沿渐开线方向形成刀刃(图3-33b),剃齿刀在Vt和一定压力的作用下,从工件齿面上剃下很薄的切屑,且在啮合过程中逐渐把余量切除。

图3-33 剃齿原理示意图

1—剃齿刀   2—工件

剃齿时剃齿刀和齿轮是无侧隙双面啮合,剃齿刀刀齿的两侧面都能进行切削。由图3-33c截面可见,按Vt方向,刀齿两侧的切削角是不同的,A侧为锐边具有正前角,起切削作用;B侧为钝边具有负前角,起挤压作用。当剃齿刀反向时,Vt也反向,剃齿刀两侧刀刃的作用互换,使轮齿两侧均能得到剃削。剃齿需具备以下运动:①剃齿刀高速正反转一主运动;②工件沿轴向往复进给运动---剃出全齿宽;③工件每一往复行程后的径向进给运动---剃出全齿深。由上述剃齿原理可知,剃齿刀由机床传动链带动旋转,而工件由剃齿刀带动,它们之间并无强制性的展成运动,是自由对滚,故机床传动链短,结构简单。

通用剃齿刀的制造精度分A、B、C三级,分别用于加工6、7、8级齿轮;剃齿刀的螺旋角有15°、10°、5°三种,15°和5°应用最广,15°多用于加工直齿圆柱齿轮,5°多用于加斜齿轮和多联齿轮中的小齿轮。剃齿时两轴线交错角φ不宜超过20o,否则剃齿效果不好。剃齿刀安装后,应认真检查其端面跳动和径向跳动,交错角φ可通过试切调整。

2)剃齿的工艺特点

剃齿是齿轮精加工方法之一。剃齿后的齿轮精度一般可达6-7级,齿面粗糙度值为Ra0.8-0.2μm,剃齿对各种误差的修正情况如下:

①齿圈径向跳动ΔFr 剃前具有径向圆跳动的齿轮,在开始剃齿时,刀具不会同齿轮上各轮齿均作无侧隙啮合,而是先同距中心较远的轮齿作无侧隙啮合并进行剃齿。随着径向进给的增加,与刀具作无侧隙啮合的轮齿逐渐增加,齿圈径向圆跳动也就逐渐减少。当全部轮齿进入无侧隙啮合时,齿圈径向圆跳动误差全被消除,即剃齿对ΔFr有较强的修正能力。

②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ww  若剃前齿轮无齿圈径向圆跳动,剃齿时,由于刀具与工件双面啮合和工件的径向进给,使刀具作用在轮齿两侧的压力相等,两侧被剃削的余量也相等。因此,原来沿圆周方向齿距分布不均的轮齿,剃后齿距分布依然不均。故其公法线长度变动没有的到修正。实际上,剃前齿轮总存在一些齿圈径向圆跳动,在剃除齿轮径向圆跳动的过程中,各轮齿被剃除的余量不等,从而导致公法线长度变动加大,故剃齿对ΔFw的修正能力很小。

③基节偏差Δfpb和齿形误差Δff 剃齿时通常剃齿刀与工件有两对齿啮合(图3-34)。若剃齿刀1和工件2的基节相等,两对齿在A、B、C三点接触,在A、C两点切下的金属相等;若

工件的基节大于剃齿刀基节,即Pb2>Pb1,则A点接触,C点切去较多的金属,齿轮基节减小,直至等于剃齿刀基节为止。因此,剃齿对Δfpb的校正能力较强。

图3-34 剃齿对基节误差的修正

1—剃齿刀  2—工件

齿轮有齿形误差时,则同一齿面与剃齿刀齿面各点啮合时,各处的齿距不等,那么,剃齿刀就如同修正基节偏差一样,修正各处的齿形误差。因此,剃齿对Δff也有较强的修正能力,但剃后在齿轮的节圆附近出现中凹现象(图3-34b)。其原因是在节圆附近只有一个齿在被剃削,齿面啮合处的压力就大,剃齿力大,故多剃去了一些金属。这种齿面中凹现象常通过修磨剃齿刀使其齿形中凹来解决,也可用减少剃齿余量和径向进给量来弥补。

④齿向误差Δfb 剃齿前仔细调整机床前后顶尖同轴及剃齿刀与齿轮两者轴线交错角φ,就能使齿轮的齿向误差得到较大的修正。

综上所述,由于剃齿刀与工件自由对滚而无强制性的啮合运动,剃齿对齿轮传动的准确性提高不多,对传动的平稳性和载荷分布均匀性都有较大提高,且齿面粗糙度值较小。

剃齿生产率很高,剃削中等尺寸的齿轮只需2-4min,比磨齿效率高10倍以上,机床结构简单,调整操作方便,辅助时间短;刀具耐用度高,但价格昂贵,修磨不便。故剃齿广泛用于成批大量生产中未淬硬的齿轮精加工。近年来,由于含钴、钼成分较高的高性能高速钢刀具的应用,使剃齿也能进行硬齿面(45~55HRC)的齿轮精加工,加工精度可达7级,齿面的表面粗糙度值Ra为0.8~1.6μm。但淬硬前的精度应提高一级,留硬剃余量为0.01~0.03mm。

⑷珩齿

珩齿是齿轮热处理后的一种光整加工方法。珩齿原理与剃齿相似,珩轮与工件是一对斜齿轮副无侧隙的自由紧密结合,如图3-35b所示,珩齿所用的刀具(即珩轮­)是一个由磨料、环氧树脂等原料混合后在铁芯上浇铸而成的斜齿轮(图3-35a)。珩轮回转时的圆周速度V,可分解为法向分速度Vn,以带动工件回转;齿向分速度Vt,使珩轮与工件产生相对滑移。珩轮上的磨料借助珩轮齿面和工件齿面间的相对滑移速度Vt磨去工件齿面上的微薄金属。

图3-35 珩齿原理

珩齿的运动与剃齿基本相同,即珩轮带动工件高速正反转;工件沿轴向往复运动及工件径向进给运动。所不同的是其径向进给是在开车后一次进给到预定位置。因此珩齿开始时齿面压力较大,随后逐渐减小,直至压力消失时珩齿便结束。

珩齿时,齿面间除沿齿向产生相对滑移进行切削外,沿渐开线方向的滑动使磨粒也能切削,因此齿面形成交叉复杂的刀痕,其齿面的表面粗糙度Ra可达0.8~0.4µm,且齿面不会烧伤,表面质量较好。

珩齿方法有外啮合珩齿、内啮合珩齿和蜗杆状珩磨轮珩齿三种,如图3-36所示。

图3-36珩齿方法

a) 外啮合珩齿          b) 内啮合珩齿        c) 蜗杆状珩磨轮珩齿

珩磨轮的精度对于珩齿精度影响极大。被珩齿轮的误差由珩轮修正,且珩轮的误差也直接反映到齿轮上,因此要提高珩齿精度,就必须采用高精度的珩轮。

珩齿对齿轮的传动平稳性误差修正能力较强;对传动准确性误差修正能力较差;对齿向误差有一定的修正能力。

珩齿余量一般为单边0.01~0.02mm,珩轮转速在1000r/min以上,一般工作台3~5个往复行程即可完成珩齿,生产率很高(一般约一分钟珩一个齿轮)。

珩齿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剃齿机上即可珩齿。珩轮浇注简单,成本低。故珩齿多用于成批生产中淬火

后齿形的精加工,加工精度可达6~7级。

⑸挤齿

挤齿是一种齿轮无屑光整加工新工艺,可用来代替剃齿。挤齿时挤轮与被挤齿轮轴线平行,两挤轮同向旋转带动齿轮作无侧隙啮合的自由对滚,如图3-37所示。挤轮实质上是一个高精度的圆柱齿轮,其宽度大于被挤齿轮宽度,挤轮连续径向进给对工件施加压力,使工件齿廓表层金属产生塑性变形,以修正齿轮误差和提高表面质量。

图3-37 挤齿原理

1-被挤齿轮;2-挤轮

挤齿为淬火前的齿轮精加工,一般精度可达6~7级,表面粗糙度值Ra为0.4~0.1µm;且被挤齿轮强度高,寿命长。挤齿机床结构简单,成本低;挤轮材料要有一定的强度和耐磨性,一般用铬锰钢或高速钢制造,其寿命长,相对其它齿轮刀具来说成本较低;挤齿生产率高,一般挤一个齿轮不到30s。

⑹磨齿

磨齿是齿形加工中精度最高的一种方法。磨齿精度为4~6级,最高可达3级,齿面粗糙度值Ra为0.8~0.4µm。磨齿对磨前齿轮误差或热处理变形有较强的修正能力,故多用于高精度的硬齿面齿轮、插齿刀和剃齿刀等的精加工,但生产率较低,加工成本较高。

磨齿方法有仿形法和展成法两大类,生产中常用展成法。展成法又可分为锥面砂轮磨齿、碟形砂轮磨齿、蜗杆砂轮磨齿等。

1)锥面砂轮磨齿

如图3-38a所示,砂轮截面呈锥形,相当于齿条的一个齿。磨齿时,砂轮一面高速旋转(n),一面沿齿槽方向往复运动(f)以磨出全齿宽;工件一面旋转(w),一面移动(v),实现展成运动。在工件的一个往复过程中,先后磨出齿槽的两个侧面,然后工件快速离开砂轮进行分度,磨削下一个齿槽。

图3-38 展成法磨齿

这种磨齿法砂轮刚性好,磨削效率较高。但机床转动链复杂,磨齿精度较低,一般为5~6级,多用于成批生产中磨削6级精度的淬硬齿轮。

2)碟形的砂轮磨齿

如图3-38b所示,两片碟形砂轮倾斜安装以构成齿条齿形的两个侧面。磨齿时,砂轮高速旋转(n);工件一面旋转(w),一面移动(v),实现展成运动;工件沿轴线方向慢速进给运动(f)以磨出全齿宽。当一个齿槽的两侧面磨完后,工件快速离开砂轮进行分度,磨削下一个齿槽。

这种磨齿法的展成运动传动环节少,传动误差小,分齿精度较高,故加工精度可达3~5级。但砂轮刚性差,切深小,生产率低,故加工成本较高,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高精度的直齿圆柱齿轮、斜齿轮的精加工。

3)蜗杆砂轮磨齿

如图3-38c所示,蜗杆砂轮磨齿原理与滚齿相似,其砂轮制作成蜗杆状,砂轮高速旋转(n),工件通过机床的两台同步电动机作展成运动(w),工件还沿轴向作进给运动(f)以磨出全齿宽。

为保证必要的磨削速度,砂轮直径较大(Φ200~Φ400mm),且转速较高(r/min),又是连续磨削,所以生产效率很高。磨削精度一般为5级,最高可达3级,适用于大、中批生产的齿轮精加工。

3.4.3圆柱齿轮加工工艺分析

圆柱齿轮加工工艺,常随着齿轮的结构形状、精度等级、生产批量及生产条件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法。图3-39所示为一双联齿轮,材料为40Cr,精度为7级,中批生产,其加工工艺过程见表3-7。

由表中可见,齿轮加工工艺过程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毛坯加工、热处理、齿坯加工、齿形粗加工、齿端加工、齿面热处理、修正精基准及齿形精加工等。

齿轮号

I

II

模数

m

2

2

齿数

z

28

42

精度等级

7GK

7JL

齿圈径向圆跳动

Fr

0.036

0.036

公法线长度变动

Fy

0.028

0.028

基节极限偏差

Fvb

±0.013

±0.013

齿形公差

ff

0.011

0.011

齿向公差

0.011

0.011

跨齿数

4

5

公法线平均长度

21.36

27.61

图3-39 双联齿轮

表3-7双联齿轮加工工艺过程

序号

工     序     内     容

定 位 基 准

10

毛坯锻造

20

正火

30

粗车外圆级端面,留余量1.5~2mm,钻镗花键底孔至尺寸Ø30H12

外圆及端面

40

拉花键孔

Φ30H12孔及A面

50

钳工去毛刺

60

上心轴,精车外圆、端面及槽至尺寸要求

花键孔及A面

70

检验

80

滚齿(z=42),留剃余量0.07~0.10mm

花键孔及A面

90

插齿(z=28),留剃余量0.04~0.06mm

花键孔及A面

100

倒角(Ⅰ、Ⅱ齿轮12°角)

花键孔及端面

110

钳工去毛刺

120

剃齿(z=42),公法线长度至尺寸上限

花键孔及A面

130

剃齿(z=28),公法线长度至尺寸上限

花键孔及A面

140

齿部高频感应加热淬火:G52

150

推孔

花键孔及A面

160

珩齿(Ⅰ、Ⅱ)至尺寸要求

花键孔及A面

170

总检入库

1)定位基准选择

为保证齿轮的加工精度,应根据“基准重合”原则,选择齿轮的设计基准、装配基准为定位基准,且尽可能在整个加工过程中保持“基准统一”。

轴类齿轮的齿形加工一般选择中心孔定位,某些大模数的轴类齿轮多选择轴颈和一端面定位。

盘类齿轮的齿形加工可采用两种定位基准:

①内孔和端面定位,符合“基准重合”原则。采用专用心轴,定位精度较高,生产率高,故广泛用于成批生产中。为保证内孔的尺寸精度和基准端面对内孔中心线的圆跳动要求,进行齿坯加工时应尽量在一次安装中同时加工内孔和基准端面。

②外圆和端面定位,不符合“基准重合”原则。用端面作轴向定位,并找正外圆,不需要专用心轴,生产率较低,故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为保证齿轮的加工质量,必须严格控制齿坯外圆对内孔的径向圆跳动。

2)齿形加工方案选择

齿形加工方案选择,主要取决于齿轮的精度等级、生产批量和齿轮热处理方法等。

8级或8级精度以下的齿轮加工方案:对于不淬硬的齿轮用滚齿或插齿即可满足加工要求;对于淬硬齿轮可采用滚(或插)——齿端加工——齿面热处理——修正内孔的加工方案。热处理前的齿形加工精度应比图样要求提高一级。

6~7级精度的齿轮一般有两种加工方案:①剃——珩齿方案:滚(或插)齿——齿端加工——剃齿——表面淬火——修正基准——珩齿。②磨齿方案:滚(或插)齿——齿端加工——渗碳淬火——修正基准——磨齿。剃——珩齿方案生产效率高,广泛用于7级精度齿轮的成批生产中。磨齿方案生产率低,一般用于6级精度以上或虽低于6级但淬火后变形较大的齿轮。

随着刀具材料的不断发展,用硬滚、硬插、硬剃齿代替磨齿,用珩齿代替剃齿,可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可采用滚齿——齿端加工——齿面热处理——修正基准——硬滚齿的方案。

5级精度以上的齿轮加工一般应取磨齿方案。

3)齿轮热处理

齿轮加工中根据不同要求,常安排两种热处理工序:

①齿坯热处理

在齿坯粗加工前后常安排预先热处理——正火或调质。正火安排在齿坯加工前,其目的是为了消除锻造内应力,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调质一般安排在齿坯粗加工之后,可消除锻造内应力和粗加工引起的残余应力,提高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但齿坯的硬度稍高,不易切削,故生产中应用较少。

②齿面热处理

齿形加工后为提高齿面的硬度及耐磨性,根据材料与技术要求,常安排渗碳淬火、高频感应加热淬火及液体碳氮共渗等处理工序。经渗碳淬火的齿轮变形较大,对高精度齿轮尚需进行磨齿加工。经高频感应加热淬火处理的齿轮变形较小,但内孔直径一般会缩小0.01~0.05mm,淬火后应予以修正。有键槽的齿轮,淬火后内孔经常出现椭圆形,为此键槽加工宜安排在齿面淬火之后。

4)齿端加工

齿轮的齿端加工有倒圆、倒尖、倒棱(如图所示3-40所示)和去毛刺等。倒圆、倒尖后的齿轮,沿轴向滑动时容易进入啮合。倒棱可去除齿端的锐边,这些锐边经淬火后很脆,在齿轮传动中易崩裂。

图3-40 齿端加工

齿端加工必须安排在齿轮淬火之前,通常多在滚(插)齿之后。

5)精基准修正

齿轮淬火后基准孔常产生变形。为保证齿形精加工的精度,对基准孔必须进行修正。对大径定心的花键孔齿轮,通常用花键推刀修正。对圆柱孔齿轮,可采用推孔或磨孔修正。推孔生产率高,常用于内孔未淬硬的齿轮,可用加长推刀前引导部分来防止推刀歪斜以保证推孔精度。磨孔精度高,但生产率低,适用于整体淬

火齿轮及内孔较大、齿厚较薄的齿轮。磨孔时应以分度圆定心,这样可使磨孔后的齿圈径向圆跳动较小,对后续磨齿或珩齿有利。实际生产中以金刚镗代替磨孔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且提高了生产率。

复习题

1.主轴结构特点和技术要求有哪些?

2.车床主轴毛坯常用的材料有哪几种?对于不同的毛坯材料在加工各个阶段应如何安排热处理工序?这些热处理工序起什么作用?

3.试分析车床主轴加工工艺过程中,如何体现“基准重合”、“基准统一”等精基准选择原则?

4.顶尖孔在主轴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对顶尖孔进行修磨?

5.轴类零件上的螺纹、花键等的加工一般安排在工艺过程的哪个阶段?

6.箱体零件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技术要求有哪些?为什么要规定这些要求?

7.选择箱体零件的粗、精基准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8.孔系有哪几种?其加工方法有哪些?

9.如何安排箱体零件的加工顺序?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10.套筒类零件的深孔加工有何工艺特点?针对其特点应采取什么工艺措施?

11.薄壁套筒零件加工时容易因夹紧不当产生变形,应如何处理?

12.圆柱齿轮规定了哪些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它们对传动质量和加工工艺有什么影响?

13.齿形加工的精基准应如何选择?齿轮淬火前精基准的加工和淬火后精基准的修整通常采用什么方法?

14.滚齿、插齿、磨齿的工作原理及工艺特点各是什么?它们各适用于什么场合?

15.齿轮的典型加工工艺过程一般由哪几个加工阶段所组成?其中毛坯热处理和齿面热处理各起什么作用?应安排在工艺过程的哪一个阶段?

16.编制图3-41所示小滑板丝杠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其生产类型为中批生产,材料45钢,需调质处理。

图3-41 小滑板丝杠轴

17.编制图3-42所示套筒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其生产类型为中批生产,材料为HT200。

图3-42套筒零件

18.编制图3-43所示箱体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重点说明其内孔加工方案。其生产类型为中批生产,材料为铸铁。

图3-43 箱体零件

19.编制图3-44所示双联齿轮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其生产类型为单件小批生产,材料45,齿部高频淬火48HRC。

图3-44 双联齿轮

※    参考资料:

■    机械制造基础、苏建修、机械工业出版社,;

■    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刘守勇、机械工业出版社,;

■    机械加工技术、孙学强、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张世昌、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5:典型车加工零件的数控加工

典型车加工零件的数控加工

典型车加工零件的数控加工【1】

摘 要:本文详细阐述了数控加工的原理及特点,并以梯形螺纹零件的实践过程为例进行分析,发现数控加工技术能够有效降低零件的废品率,提高零件的生产质量及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控加工 零件 工艺分析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业化生产对数控加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大背景下,数控车床加工技术的应用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中。

数控加工就是一种工艺方法,是指在数控机床上对零件进行加工,从总体上来看,数控机床加工与传统机床加工的工艺规程是一致的,但在操作上有明显的变化。

数控加工主要是运用数字信息来控制零件和刀具的位移,然后再进行机械加工,该种方法对于解决零件品种繁多、产量小、形状各异、提高精度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且能够对零件实现高效化和自动化的加工和生产。

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数控加工原理及特点

1.1 数控加工原理及工艺分析

数控加工,就是应用数控机床对零件进行加工的工艺过程。

数控机床又被称为是一种应用计算机来控制的机床,因此,这里的计算机被统称为数控系统。

数控系统发出的指令主要是对数控机床的运动及相关辅助动作进行有效的控制,而数控系统的指令则是根据零件的材质及加工要求,结合机床的特性由程序员按照规定的指令格式进行编制的。

机床的各种运动均是按照数控系统发出的指令执行的,数控系统必须要根据程序员编制的指令向机床发送各种信息。

按照程序员预先编制好的程序,当完成对零件的加工时,机床就会自动停止运动,通常情况下,任何一种数控机床若没有被输入程序指令,数控机床是不能正常工作的。

通常情况下,数控加工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需要进行数控加工的零件进行选择并确定;对待加工零件的图纸进行数控加工的工艺分析;进行零件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对零件的图纸进行数学处理;编制并加工程序单;按程序单制作控制媒介;最后是程序的校验与修改;首件零件试加工的实践过程分析及现场处理;对零件数控加工的相关文档进行归档。

在具体工艺分析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正确标注零件图样尺寸。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由于加工程序是以精确的坐标点来编制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各个图形的几何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相切、相交、平行等);要充分明确各种几何要素之间的条件,不能出现多余的尺寸以及影响工序安排的封闭尺寸等。

(2)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

虽然数控机床比传统机床的精确度高出很多,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过薄的底板与肋板,由于加工时产生的切削拉力及薄板的弹性退让会增加切削面的振动,很难使薄板厚度尺寸的公差得到保证,同时也会增加薄板表面的粗糙度。

所以,我们在处理面积较大、厚度小于4 mm的薄板时,在工艺上一定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3)使零件轮廓内圆弧的有关尺寸尽量保持统一。

刀具的直径常常被轮廓内的圆弧半径所限制,如果零件的被加工轮廓高度比较低,而且转接圆弧的半径也大,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较大直径的铣刀来加工,当加工底板面时,由于进给次数相应减少会提高表面加工的质量,所以工艺性较好。

反之,数控铣削工艺性较差。

一般来说,当R<0.2H(H为被加工轮廓面的最大高度)时,可以判定零件上该部位的工艺性不好。

(4)保证基准统一原则。

通常情况下,有些零件需要在铣完一面后再重新安装铣削另一面,此时我们切记要采用统一的基准定位,而且零件上应有合适的孔作为定位基准孔。

如果该零件上没有基准孔,我们可以专门设置工艺孔作为定位基准。

我们在进行零件的外形设计时一定要采用统一的几何类型或尺寸,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换刀的次数,进而缩短应用程序的长度。

(5)对零件的变形情况进行分析。

如果在加工过程中使零件变形,会严重影响零件的加工质量,当零件变形较大时将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

这时我们必须要采用一些必要的工艺措施进行预防,如对钢件进行调质处理等常规方法。

1.2 数控加工的特点

首先,加工质量稳定,具有较强的柔性和适应性。

由于数控车床是通过接收指令进行加工,大大减少了人为产生的误差,而且零件的加工均是通过程序来实现的,所以极大方便了复杂结构零件的生产。

其次,加工效率较高,能够实现对外形复杂的零件进行加工。

数控车床的运行速度较快,刀具可以自行更换,大大减少了辅助换刀的时间。

数控车床能够实现任意轨迹的运动,对任何几何形状都能实现加工,对于生产轮廓形状复杂的零件具有较高的适应性。

最后,采用数控加工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采用数控车床加工零件能够节省工艺装备费用,而且数控车床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减少了废品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了人工的工作强度。

2 梯形螺纹零件加工过程的实践分析

由于螺纹的加工深度较大,所以我们在加工梯形螺纹时无法采用直进法加工,因此梯形螺纹宜选用G76指令,采用斜进法进行编程加工。

相关计算公式如表1。

3 结语

本文在对数控加工的原理及特点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以梯形螺纹零件为例对其加工实践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数控加工技术是解决零件品种多变、批量小、形状复杂、精度高等问题和实现高效化和自动化加工的有效途径,该种工艺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零件的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质量,减少人工投入,而且产品质量稳定,废品率低,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侯全林.双刀三刃车削梯形丝杆[J].工具技术,(4).

[2] 徐福林.米制梯形螺纹的数控加工技术[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5(5).

数控车削加工典型零件加工方法【2】

摘要: 数控车床是一种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自动化机床。

其具有广泛的加工艺性能,可车削外回转表面、内回转表面、各种特型面及复杂零件等。

本文主要阐述了怎样确定典型零件车削加工方案以及在加工过程中加工工序安排、进给路线的确定等方法。

Abstract: CNC lathe is a kind of high accuracy, efficient automation machine tool. It has a wide range of process performance, turning external rotary surface, rotary surface, all kinds of special and complex part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determine the typical part machining programs as well as method in the process of machining process, determination of feed route.

关键词: 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进给路线

Key words: machining precision;surface roughness;feed line

0 引言

加工方案的确定是否合理对加工效率以及加工精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要按下列程序进行:研究零件图,进行工艺分析;制定工艺规程;明确生产类型;选择毛坯;拟定加工路线;进行各工序的详细设计;进行技术分析,确定最佳方案。

1 数控车削加工外回转体内零件表面以及端面的加工方法

1.1 车削加工外回转体内零件的方法

1.1.1 移动床鞍至工件右端,用中滑板控制吃刀量,摇动小滑板丝杠或床鞍作纵向移动车外圆。

一次进给车削完毕,横向退出车刀,再纵向移动刀架滑板或床鞍至工件右端进行第二、第三次进给车削,直至符合图样要求未止。

1.1.2 在车外圆时,通常要进行试切削和试测量。

其具体方法是:根据工件直径余量的1/2作横向进刀,当车刀在纵向外圆上移动至2mm左右时,纵向快速退出车刀,饶后停车测量,如尺寸已符合要求,就可切削。

否则可以按上述方法继续进行试切削和试测量。

为了确保外圆的车削长度,通常先采用刻线痕法后采用测量法进行。

即在车削前根据需要的长度,用钢直尺、样板、卡钳以及刀尖在工件表面上刻一条线痕,然后根据线痕进行车削。

当车削完毕时,再用钢直尺或其他量具复测。

1.2 车削工件,一般分粗车和精车

1.2.1 粗车 在车床动力条件许可时,通常采用切削深度和进给量大,转速不宜过快,以合理时间尽快把工件余量车掉。

因为粗车对切削表面每有严格要求,只需留一定的精车余量即可。

由于粗车切削力较大,工件装夹必须牢靠。

粗车的另一作用是:可以及时发现毛坯材料内部的缺陷。

1.2.2 精车 精车是指车削的末道加工。

未了使工件获得准确的尺寸和规定的表面粗糙度,操作者在精车时,通常把车刀修磨得锋利些。

车床转速选得高一些,进给量选得小一些。

2 车削加工内回转体内零件表面的加工方法

2.1 车孔方法 直孔车削基本上于车外圆相同,只是进刀和退刀方向相反。

粗车和精车内孔时也要进行试切和试测,其试切方法与试切外圆相同。

即根据径向余量的一半横向进给,当车刀纵向切削至2mm左右时纵向快速退出车刀然后停车试测。

反复进行,直至符合孔径精度要求为止。

2.2 孔径测量 测量孔径尺寸,通常用塞规和千分尺测量,它对于粗车和试切削的尺寸都能迅速地反映过来。

目前对于精度较高的孔径都有用内径表测量。

用塞规测量 塞规由过端、止端和柄组成。

过端按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制成,测量时应塞入孔内。

止端按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制成,测量时不允许插入孔内。

当过端塞入孔内,而止端插不进去时,就说明此孔尺寸在最小极限尺寸与最大极限尺寸之间,是合格的。

3 工序的划分

3.1 数控车削加工工序的划分

3.1.1 以一次安装所进行的加工作为一道工序 将位置精度要求叫高的表面安排在一次安装下完成,以免多次安装所产生的安装误差影响位置精度。

3.1.2 以一个完整数控程序连续加工的内容为一道工序 一些零件在装加过程中虽然可以一次装夹完成多道工序的加工,但有时也会受到各种限制,如数控系统本身的容量限制,机床超时间运行甚至要超负荷运行等等因素限制。

有时程序太长也会增加机床的出错率,差错与检索困难,因此程序不能太长。

这时可以以一个独立、完整的数控程序连续加工的内容为一道工序。

在本工序内用多少把刀具,加工多少内容,主要根据控制系统的限制,机床连续工作时间的限制等因素考虑。

3.1.3 以工件上的结构内容组合用一把刀具加工为一道工序 有些零件结构较复杂,既有回转表面也有非回转表面,既有外圆、平面也有内腔、曲面。

对于加工内容较多的零件,按零件结构特定将加工内容组合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用一把典型刀具加工。

这时可以将组合在一起的所有部位作为一道工序。

然后再将另外组合在一起的部位换另外一把刀具加工,作为新的一道工序。

这样可以减少换刀次数,减少空程时间。

3.1.4 以粗、精加工的工序划分 对于容易发生加工硬化的零件,常常在粗加工后在进行进行矫正,此时的粗、精加工将作为两道工序出现,可以采用各类型的刀具或不同的数控设备来加工。

对毛坯余量较大和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应将粗车和精车分开,划分成两道或更多的工序。

我们可将粗加工安排在精度较差、功率大的数控机床上,将精加工安排在精度较高的数控机床上。

篇6: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工艺

摘 要:本文从工艺路线的拟定、定位基准的选择、主要表面的加工三方面重点分析了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工艺、提出了先进的孔精加工工艺方案并指出:箱体类零件的重要孔系的加工精度成为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关键。

关键词:工艺路线拟定;定位基准选择;箱体平面加工;内应力;孔系加工

箱体类零件是机械零件中的典型零件,如车床床头箱、齿轮传动箱体、变速箱体等,是机器的基础零件之一,它将机器及部件中的轴、轴承、套和齿轮等零件各自保持正确的相互位置,并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传动关系使其协调地相互运动,组合成一个整体。

组装后的箱体部件、用箱体的设计基准平面安装在机器上,因此箱体的加工质量不仅影响其装配精度及运动精度、而且对机器的工作精度、使用性能和寿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工艺路线的设计

箱体要求加工的表面很多,比如车床床头箱体、齿轮传动箱体等在这些加工表面中,平面加工精度比孔的加工精度容易保证,所以箱体中主轴孔 (主要孔)的加工精度,孔系加工精度就成为工艺关键问题,因此,在工艺路线的安排中我更倾向于注意几点。

(1)先面后孔的加工顺序

先加工平面,不仅切除掉了毛坯表面的凸凹不平和表面夹砂等陷,更重要的是在加工分布在平面上的孔时,划线,找正方便,而且当镗刀开始镗孔时,不会因端面有高低不平而产生冲击振动、损坏刀具,因此,一般最好应先加工平面。

(2)粗、精加工阶段要分开

箱体结构复杂,主要表面的精度要求高,粗加工时产生的切削力、夹紧力和切削热对加工精度有较大影响,如果粗加工立即进行精加工,那么粗加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工件变形的内应力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在精加工中就无法将其消除,从而导致加工完卸载时箱体变形,影响箱体最终的精度,我认为在粗加工过程中,最好应多次松卸夹具,使内应力及时尽可能的释放出来,更大限度的保证箱体的加工质量。

(3) 工序集中或分散的决定

箱体粗、精加工阶段分开符合工序分散的原则,但是在中、小批生产时,为了减少使用机床和夹具的数量,以及减少箱体的搬运和安装次数,可将粗 、精加工阶段相对集中,尽可能放在同一台机床上进行。

(4)安排适当的热处理工序

铸件箱体结构复杂、壁厚不均,铸造时冷却速度不一致,容易产生内应力,且表面较硬,因此,铸造后应合理安排喷砂、调质人工实效等处理,以改变内部组织结构,消除内应力减小变形。

二 定位基准的选择

箱体加工定位基准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箱体上各个平面与平面之间、孔与平面之间、孔与孔之间的尺寸精度和位置精度要求是否能够保证。

在选择基准时,首先要遵守“基准同一”和“基准重合”的原则,同时必须考虑生产批量的大小、生产设备、特别是夹具的选用等因素。

(1)粗基准的选择

粗基准的选择影响各加工面的余量分配及不需加工面与 加工面之间的`位置精度。

根据粗基准选择原则,应首先考虑箱体上要求最高的主轴孔的加工余量要均匀,防止加工时由于余量不均而引起振动,影响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并要兼顾其余加工表面都有适当的余量。

其次要纠正箱体内壁非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偏差,防止加工出的轴承孔端面与箱体内壁之间的距离尺寸相差太大,可能使齿轮安装时与箱体内壁相碰。

从这点考虑,应选内壁为粗基准,但是这将使装夹极为困难,由于各轴孔和内腔的砂心是一个整体,所以实际生产中选主轴孔和一个相距较远的轴孔作为粗基准 。

(2)精基准的选择

箱体零件精基准的选择有两种可行的定位方案:一种是以装配基准面为精基准,其优点是装配基准面是许多孔系和平面的设计基准,所以能使定位基准、设计基准和装配基准重合,不会产生基准不重合误差,而且箱体开口向上,故调整刀具,观察加工和测量孔径均方便,缺点是在加工中间壁上的孔时,只能采用吊架式镗模,结构刚性差 、安装误差大、孔系精度低、装卸不方便、生产率低、只适于中、小批生产;另一种是以顶面和两个销孔作精基准,其优点是箱口向下,中间导向支撑架固定在夹具座体上,刚性好、导向精度高、孔系位置精度也高,且定位、夹紧、装卸工件均方便,生产率高,适于批量自动线生产,缺点是定位基准与装配基准(设计基准)不重合,增加了定位误差。

三、主要表面的加工

(1)箱体的平面加工

箱体平面的粗加工和半精加工常选择刨削和铣削加工。

单件小批量生产中,用划线找正的方法,采用刨和铣加工平面,在龙门刨床上可以用几个刀架在一次安装工件同时加工几个平面,经济地保证了这些表面的位置精度;考虑铣削比刨削生产率高,大批大量生产时,采用专用夹具在组合机床上多个表面同时加工,即保证了平面间的位置精度,又提高了生产率;精加工中,在单件小批生产时用铲刮或精刨进行加工;大批大量生产时用磨削方法加工。

(2)孔系加工

箱体上一系列有相互位置精度要求的孔称为孔系。

这些孔精要求高、加工困难、是箱体加工的关键,其中有平行孔系和同轴孔系。

对于平行孔系,在加工时主要是保证各平行孔中心线之间以及孔中心线与基准面之间的尺寸精度和平行度;同轴孔系主要是保证各孔的同轴度精度。

(3) 单件小批生产箱体时,在普通镗床上,按划线依次找正孔的位置进行加工,此法误差较大,为提高精度,可采用试镗法,但此法找正、试切、测量比较耗时,生产效率低。

箱体粗加工常采用样板找正法:镗床镗杆上装有千分表,按样板孔来找正镗杆的位置,加工完一端上的孔之后,将工作台回转180°,在用同样方法加工另一端面上的孔。

(4)成批大量加工箱体孔系都采用镗模。

镗模两端有导向套,可引导镗杆进行加工,以保证工件的孔距精度,镗杆与机床主轴采用浮动连接,孔距精度取决于镗模精度及镗杆与导套的配合精度和刚度所以可利用精度不高的机床加工出精度较高的工件,镗模能用于组合机床上作多孔同时加工、找正方便、生产率高、适用于成批生产,且箱体的同轴孔系的同轴度大部分用镗模保证,对于箱壁较近的同轴孔,可采用导向套加工同轴孔,反之,可利用镗床后立柱的导套支承镗杆。

产生同轴度误差的原因是当主轴进给时镗杆由于重力产生挠度而引起各孔的同轴度误差;当工作台移动时导轨的直线度误差导致各孔的同轴度误差。

小批生产时,为了提高精度有时也用镗模加工平行孔系。

(5) 单件小批生产在许多工厂也广泛采用坐标法加工孔系,孔距精度要求特别高时,可采用带有游标的精密刻线尺寸和准确的光学读数装置的精密坐标镗床。

需要强调的是用坐标法加工孔系时,原始孔以及镗孔顺序的确定是很重要的,在保证原始孔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小粗糙度的条件下,应注意两点

1)两孔的中心距有精度要求时,两孔应连在一起加工,否则通过许多坐标尺寸的位移误差积累过大,难以保证孔距精度。

2)原始孔应位于箱壁的一侧,依次加工各孔时,刀具可朝一个方向移动,避免了往返移动时由于间隙而造成误差。

参考文献

[1]戴忠鹤等.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

篇7:薄壁螺纹零件的滚压加工工艺

[摘 要]薄壁螺纹零件由于工件壁较薄,在夹紧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在切削力的作用下,也容易产生振动和变形,影响工件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利用常规的车削加工非常困难。

本文主要讲述了薄壁螺纹零件的滚压加工的原理,通过案例具体阐述加工工艺和方法,提出相关建议,对薄壁螺纹零件的滚压加工具有指导意义。

篇8:薄壁螺纹零件的滚压加工工艺

目前,螺纹管的成型一般是机械方法成型。

通常的方法有绞纹法、滚压成型法、轧制法、挤压法等。

上述方法适于加工大直径壁厚的螺纹管, 但对于加工薄壁不锈钢螺纹管, 不但制造小尺寸的加工工具有困难, 而且成品加工精度也不易保证。

1 滚压加工简介

1.1 加工原理

滚压加工是一种无排屑的加工方法,通过滚动轧入到工件表面的金属,改变表面形状和提高表面强度的一个冷加工方式。

用于加工螺纹滚压工具是通过滚动挤压,由辊轧工具的工作部分轧入工件材料,发生塑性变形便于形成螺纹。

滚压加工是应用一个带螺纹刀的螺纹头,可在工件表面以一定的压力在加工工件上做相对运动,使该零件的金属表面发生塑性变形,加工出圆柱,圆锥状的沟槽和其它表面形状。

通过相关实验分析,辊螺纹刀对管壁材进行辊压时,工件受力点的金属发生晶格变细和纤维形状延伸,表面纤维虽受挤压,但是没有被切断,使金属表面层的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

通过轧辊表面,粗糙度降低,其精度,抗疲劳强度,耐蚀性都具有明显提高。

滚丝轮螺纹升角与工件的上升角度一致,但螺纹方向相反。

在螺距相同的情况下,不同规格的螺纹具有相同的基本牙型,不同是螺纹升角,直径,中径、外径和内径,所以只要使得滚丝轮上螺纹升角和工件螺纹升角完全一样,即可得到我们所需的螺纹。

1.2 工艺难点

(1)如何将滚压头正确安装在车床上。

(2)准确找正滚压前滚压头的中心。

(3)需调整好滚压头的顶开距离,因为很短的退刀槽容易造成撞车现象。

2 滚压加工工艺分析

2.1 案例1分析

图1所示零件是常见的柴油机上的定位螺套,是一种常见的滚压超薄壁零件,工艺采用先加工螺纹后加工内孔,在滚压螺纹时,必须注意内孔变形而引起的螺纹中径变形,同时满足条件零件体内的滚压应力小于或者等于材料的屈服极限。

因此在滚丝机上加工螺纹时,增加一滚压心棒,其结构如图2所示。

手工将零件装进心棒,在不能松动的条件下开始滚压。

在进行滚压的时候,应用支片支架顶住零件使其不发生松动的问题。

滚压后将压套装入心棒,将手柄螺母拧紧,利用螺母的作用把零件取出心棒。

零件和心棒之间的间隙缘故,零件在滚压时,零件内孔将产生变形。

因此在进行滚压薄壁空心螺纹零件时,一般正常滚压的零件毛坯需比滚压前的毛坯直径要小0.02mm。

明显看出采用滚压法加工,不仅提高加工工效,还可以保证零件的精度。

2.2 案例2分析

如图3所示,就是结构简单一个套类零件,由于上面的螺纹致使加工了不能满足要求,通过工件的装夹、刀具几何参数选取、程序的编制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寻找出一种方便易操作的加工方法,有效提高零件的精度和加工效率,保证产品的质量。

(1)主要因为是薄壁零件 ,所以主要解决受力、受热、振动时的变形问题,既要考虑装夹方便、可靠,还需考虑如何保证工件在加工时的定位精度,由于零件较薄,刚性不足,容易引起晃动。

(2)螺纹加工部分厚度只有 1.8mm,精度要求较高。

目前市面上的数控系统螺纹编程指令有G32、G92、G76等。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只简单利用一个指令进行车削螺纹是不够完善的,先用G76进行螺纹粗加工 ,再用 G92进精加工 ,在薄壁螺纹加工中,既可以避免因切削量大而产生薄壁变形,又能够保证螺纹加工的精度。

用联结工装将滚压头和机床尾座连接起来,保证工装滑动自由、无卡涩现象,且保证滚压头的轴线和机床的中心线的同轴度在0.10mm之内, 然后在机床上装夹一较细的圆棒,手摇尾座向前移动,用细圆棒顶开止动螺钉,检验顶开长度和螺纹长度是否一致,防止顶开长度过长导致滚压头和机床卡盘相撞,造成滚压头的损坏。

可以根据需加工的螺栓的规格。

按螺栓中径尺寸试加工,滚压前在零件和滚轮上浇涂冷却液,冷却液一般采用1∶10乳化液、极压填加剂或稀释切削油,然后开始试滚压,接着用符合要求的环规检测检测中径、大径和环规通、止是否合格。

若不达标,可适当调下滚压头刻度,调好紧固后再次进行滚压;或微调车削螺栓中径尺寸重新滚压,一直到符合所需螺纹尺寸的要求。

同时模具选取也很重要,薄壁件的螺纹滚压加工是在外力作用下的旋、挤、拉延成型,变形机理复杂。

模具的选材一般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淬硬性好,表面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工艺性好,淬火变形小,过热、脱碳、开裂等敏感性小。

参考文献

[1] 魏军.金属挤压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机械工人切削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论机电特殊零件加工工艺分析

软件项目工作总结报告

提高:操作系统重装全功略

基于参数化典型工艺的快速工艺生成技术

彩色简历模板

叉车考试试题及答案

android实训心得体会

android实训实习报告总结

三坐标工程师个人简历

pe工程师转正申请书

典型零件加工工艺(DOC18)
《典型零件加工工艺(DOC1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典型零件加工工艺(DOC18)(精选8篇)】相关文章:

测试工程师试用期总结1500字2023-04-23

小学语文基本知识2022-08-27

试论电子类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2023-08-19

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2023-05-17

评中级职称论文2024-04-23

机械厂实习感想2023-07-25

机械厂参观实习报告2023-07-20

优秀个人简历机械设计2022-04-29

机械厂暑期实习报告优秀2022-08-13

机械厂认识实习报告2022-12-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