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重新焕发文艺理论的风采(精选8篇)由网友“沐沐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新时代思想:重新焕发文艺理论的风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新时代思想:重新焕发文艺理论的风采
构建新时代城市生态文明新秩序
树立市民的城市生态安全意识。城市生态安全是指城市生态环境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状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实现生态安全,就是要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保持土地、水源、大气、天然林、地下矿产、动植物物种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能够有利于经济增长,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协调,有利于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国家的情况表明,公众广泛参与环境管理和建设是环境得以维护和改善的基本社会条件。而我们有些地方在动员广大民众直接参与保护环境方面做得不够。因此,要改善生态环境,最主要、最基本的就是要唤醒市民的生态安全意识,树立生态安全观念。并把力量主要用在帮助公民大量直接地参与环境保护上,用在启发、教育公民的环境意识,改变那种视环境为单纯的物质生产和消费对象的狭隘功利观念上,用在帮助公民捍卫自身的环境权益上,让生态安全意识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抽象地赞成生态文明是很容易的,而提供有效的激励和建立有效的控制却困难得多。如果人们都不愿付出代价,那具有生态文明取向的理念就会是软弱的,或沦为某些投机者的秀词。长期的经济落后使人们特别是政府容易注意经济的增长,这不是坏事,但在制定政策、法规、计划时,有的却将生态环境要素分开,实行先发展后治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使生态文明进入政府的决策,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制度。应尽快建立督查督办制度,及时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落实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各项工作;建立重大综合决策听证制度,让社会大众参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建立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环保工作目标考核提供科学依据;建立重大环境违法违纪行为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和引咎辞职制度,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坚持工业发展的生态选择原则。工业的生态选择原则,就是在工业发展的选择中,不把工业增长速度作为经济发展的绝对指标来衡量和追求,而是将生态环境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自然生态都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在工业增长和生态保护的权衡中,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不能单纯根据眼前利益选择工业增长。因为有些生态破坏了,是难以恢复过来的。在现有企业中,要把推行清洁生产与推广国际标准组织的环境管理制度(EMS)以及联合国《巴黎协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程控制转变,从单纯治理向调整结构和合理布局转变。
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产生的垃圾数量越来越多。目前,城市垃圾总量已占全球垃圾总量的90%以上,成为当今一大世界性的“公害”。及时清运和处理城市垃圾,是建设优美、整洁、文明的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位名人说过,“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宝贝”,此话不假。世界各国纷纷开发垃圾资源化技术,通过回收垃圾中的有用成分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我国一些城市在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我们要以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为最终目标,尽快建立和完善资源回收利用制度,制定垃圾处理的技术政策,加强适用技术的开发和综合示范,并按照技术创新的原则,从垃圾的分类收集到资源化利用进行系统集成,形成“生产—消费—废物—利用”的良性循环。
进一步保护利用好城市山水。城市山水是城市生态环境最优势的自然资源。我国的城市大多都有山有水,不少的还依山傍水,有的城市还因山水而名声远播,如桂林市、张家界市、黄山市等。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又云:有山无水不灵,有水无山不壮。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山水相连,山、水、城一体,天灵地杰均占尽,不愧为现代都市桃花源。但是,有的城市有了山水而不知珍惜,在那里挖山填水,结果山给毁了,水给毁了。有的将污水直接排入城市的水中,使其变得臭熏熏的,让人不敢亲近。一个城市没了山水,或者有山水而不能亲近,那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生态兴,则城市兴;生态衰,则城市衰。一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把城市的森林、河流、湿地等自然资源和景观与独特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历史元素、文化特征等乡愁记忆的现代生态城市。
重新焕发文艺理论的风采
【新时代·新创作·新文论】
在文艺活动的整体系统中,文艺创作、文艺评论与文艺理论之间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以往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往往都是以文艺创作为中心,同时也强调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重要作用,把文艺理论纳入文艺活动系统中来进行讨论比较少,似乎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活动相距甚远。而现在将文艺理论纳入进来,与文艺评论相提并论提出明确要求,这是值得重视的。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认识文艺理论的特性与功能?它与文艺创作、文艺评论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整个文艺活动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起什么样的作用?当今的文艺理论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应当如何加以改进?这些都是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这里试以文艺理论问题为重心,着眼于文艺理论与文艺创作、文艺评论之间的关系,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
1.文艺理论的功能不仅在于阐释文艺现象,更要发挥价值导向作用
什么是文艺理论?文艺理论的特性与功能是什么?它究竟应当起什么作用?过去的教科书认为,文艺理论是专门研究文艺现象的理论学科,从宏观视野和理论高度阐明文艺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关于文艺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对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等具有指导作用。上述说法只是某种概括性和原则性的表述,对于文艺理论究竟在哪些方面、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起作用语焉不详。
文艺理论的特性与功能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方面,应当是通过对文艺现象的研究和阐释,建立基本的文艺思想观念,也就是文艺观念,为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文艺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理论观念支撑。当代文论家王元骧先生在谈到文学理论的性质时说,理论科学不同于经验科学,它不是描述性、说明性的,而是反思性、批判性的,所以它的重心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文学理论著作就是按照一定的文学观念来阐释文学现象,文学理论的创新从根本意义上说也只能从观念上求得突破。笔者十分认同这种看法,因为它更切中要害。
如果说文艺理论的根本在于文艺观念的理论建构,那么显然还有必要追问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说,文艺理论如何建构文艺观念?人们常说文艺理论是文艺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古往今来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概括的结果。这种说法虽然不错但并不全面。因为这样容易造成一种误解,以为文艺理论就是对已有文艺现象进行认识研究和理论概括,从中发现某些普遍性的文艺特性与规律,再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总结和阐述就可以了。实际上这还远远不够。文艺理论固然要对已有文艺现象的客观事实进行研究,从“实然”的层面上阐明它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同时还需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着眼于当代文艺发展乃至未来发展趋向,从“应然”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判断,从理论上阐明文艺的根本特性和意义价值何在,从而建构关于文艺“应当如何”的审美理想和价值理念。
这就是说,真正的文艺理论不只是要告诉人们文艺是什么和它有什么样的现象与特点,更应当告诉人们依据是什么,以及怎样来判别文艺的好坏、优劣、高下,什么样的艺术审美和精神价值才是值得大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如果说,基于“实然”维度的关于文艺是什么的理论阐释,主要为人们提供观照文艺现象的认知依据,那么基于“应然”维度的关于文艺应当如何的观念建构,则主要为人们提供理解文艺现象的价值依托。前者构成文艺理论的知识基础,后者则成为它的价值内核,两者缺一不可,而后者显得更为重要。文艺理论的根本功能不只是要阐释文艺现象、传承文艺知识,更要介入文艺实践,发挥价值导向的作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致力于文艺观念的理论建构,必然涉及时代性问题。通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也可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理论。更确切地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这个时代特定的文艺观念。由于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反映其生活现实的文艺现象,也会相应形成反映这个时代文艺发展必然要求的审美理想和价值理念。这种“实然”的理性认知与“应然”的价值诉求彼此交叉融合,就有可能形成这个时代特有的文艺观念。作为时代应运而生的文艺理论,应该站在时代意识和理论创新的制高点上,致力于文艺观念的理论建构。这不只是文艺理论自身的职责和价值所在,而且从它的现实功能而言,可以通过文艺观念的辐射与渗透,对各种文艺实践活动起到应有的介入和影响作用。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理论观念未必能够对文艺创作实践起到直接和明显的指导作用,它可能会更多介入文艺评论或文艺研究,为其提供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支撑,影响其对文艺创作现象及其作品的阐释与评价,从而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文艺思潮与时代氛围,使某种文艺观念辐射和渗透到文艺活动的一切方面,进而推动一个时代的文艺发展。这就是文艺观念的创新建构及其理论支撑作用。
在文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社会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现代转型时期,以梁启超、夏曾佑、王钟麟等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和文论家,努力建构并极力倡导新的文学观念。当时那些此呼彼应、层出不穷的小说理论,把小说推上了“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赋予其新民、新道德、新风俗、新人心、新人格的价值功能,并且从小说富有熏、浸、刺、提的特殊功效,以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等方面,建立起小说美学观。这种文学观念影响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引导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和文艺现代转型发展的方向。当然,还有以王国维为代表的审美人生论或人生审美论的文学观念建构,也从另一个方面开启了我国现代文学审美论的转型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的变革发展同样如此,其中颇为根本的应当是文艺观念的变革与创新,文艺理论在促进文艺观念变革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新时期之初,文论界重新讨论现实主义理论,倡导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引导文艺实践重新回到反映现实生活、促进社会变革的轨道上来。还有呼唤审美论回归,强调充分尊重文艺审美特性与规律,倡导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彼此融合而不是相互对立,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文艺观念上的矛盾与困惑,对文艺实践产生了良好的引导作用。随着文艺实践创新探索不断推进,文论界又兴起了文学主体论的讨论及其文艺观念建构。它针对长期以来文艺观念中的客观论倾向,主张充分重视文艺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呼唤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强化,崇尚文艺主体的自由创造精神,反映了文艺界的普遍诉求,有力促进了文艺实践的创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改革和大众文化勃兴的背景下,针对文艺实践中过度娱乐化、欲望化和精神价值迷乱现象,文论界展开了关于文艺的新人文精神、新理性精神的讨论,倡导重建人的感性精神与理性精神相统一、更加符合人与社会合理健全发展要求的新文艺观念,在文艺更加多元开放发展的新格局中,起到了积极介入和精神价值引导的作用。
总的来看,上述不同历史阶段文艺理论的变革发展,突出地表现为文艺观念的创新。它反映了当时文艺实践的“实然”状况及其内在诉求,也反映了时代变革对于文艺的“应然”要求,昭示并引领了这个时代所应有的文艺变革发展趋向,由此彰显出其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
3.谨防文艺理论应有的理论品格、价值功能遭遇消解和误读
近期文艺发展的某些现象,让人感到当今文艺理论的功能似乎正在弱化。如果说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当代文论勇于直面现实和探索创新,以不断变革重建的文艺观念引领文艺发展潮流,那么,如今却再难以见到过去那样的理论风采了。
究其原因,需要从当代文论本身来反思。20世纪末以来,受西方文化研究风潮转向的影响,特别是受某些解构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文艺理论所应有的理论品格和价值功能被消解了。比如文论界的反本质主义讨论,本来针对某些僵化和绝对化的理论观念与思维方式进行批判,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实际上未免矫枉过正,有人甚至主张“告别理论”,走向对理论功能的整体性怀疑和否定。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代文论对文艺本质特性与价值功能的问题漠不关心和弃之不顾。有的用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态度对待理论,满足于现象描述和技术分析,而回避意义阐释与价值评判;有的把文艺理论只看成某种“知识”形态,忽视其作为“理论”形态的特质与功能;有的用“自为论”把自己封闭起来,认为文艺理论不必面对和介入文艺现实,它可以自身生产意义和实现价值,如此等等。
以上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把当代文论所应承担的文艺观念生产及其理论支撑作用弱化或消解了。由此影响到其他文艺活动环节的功能也不断弱化。比如,人们经常抱怨当今有些文艺评论人云亦云、缺乏见解、没有深度,差不多就是“读后感”的水平。而本来学理性要求更高的文艺研究,有些也是止于现象描述和资料堆砌,缺少深入开掘和理论阐释,其学术价值和启示意义极为有限。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评论和研究者缺少应有的理论素养和文艺观念的支撑,或许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倘若如此,从文艺理论到文艺评论、文艺研究都不重视理论的功能,忽视文艺观念的创新建构及其理论观念支撑,就难以对已有的“实然”文艺现象进行有理论深度和令人信服的说明阐释,更难以期望对文艺繁荣发展的“应然”前景和价值取向给予必要的引领。
文艺理论在当下肯定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大有可为。应当说,越是处于文艺形态和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越是需要加强文艺理论问题的研究,越是需要建构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艺观念,以此介入当代文艺活动实践而发挥精神价值引导的作用。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篇2:新时代思想精选
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的共享价值思考
价值引领时代。我国的民生事业经过70年的建设已经跨过了“从无到有”的历史阶段,正在迈向一个“从有到优”的新的发展时期。新时代民生发展理念的再定位,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共享”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的及时回应,涵摄了丰富的社会思想与民生伦理,为新时代民生事业的发展明晰了新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的共享价值意蕴
共享,即共同享有,意味着所有社会成员对发展成果一起分享,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理念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民生的需求认知与供给行为。因此,新时代将民生事业赋予共享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共享理念有利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唯物辩证法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并推动事物的发展,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民生层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全体民众对美好生活状态、发展机会、社会权利的广泛性与实质性诉求。而将不平衡排在不充分的前面,则表现出相关民生产品在地区间、群体间供给上质与量的不均衡,其本质是一个分配是否公平的问题。列宁指出,“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让人民对社会发展成果能够公平地享有。而共享理念倡导的是权利、机会、结果、规则四位一体的公平价值,要求教育、养老、医疗、救助、住房等民生产品在不同区域之间努力达到均等化,以及在不同群体之间实现普惠化。其所蕴含的分配公平的价值主张,具有极强的问题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
共享理念有助于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实践的主体、价值的主体。一切社会活动均应把人视为最终目的,都应将人民主体利益的实现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和利益格局也在重新塑造。如何获得充足且优质的民生产品已成为人民群众新的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理念所坚持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本质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及维护人民群众最直接和最现实利益的核心诉求。对于人民群众的新诉求而言,共享理念通过各种社会资源的吸纳与整合,各类社会关系的优化与再造,以及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工具的利用,可以显著提高各类民生产品的供给效能,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民生事业的可及性与可得性。
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的共享价值理路
对价值问题的讨论,是对现实发展问题的理论探源与哲学反思。当前我国正朝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民生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关键发展时期。为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探寻民生共享价值的理路,是我们必须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新时代民生共享价值的目标是人人共享。具体而言,人人共享要达到普遍的共享与差异的共享之间的统一。人民首先是一个整体概念,是所有社会成员的总和。因此,人人共享就是全体人民的共享、普遍的共享,体现的是一种公共价值和集体精神的追求。这就必须破除由制度、身份、规则所造成的资格壁垒,使不同地域、性别、职业、阶层的民众都能够共同且平等的享受社会创造出来的民生产品,将共享的思想与实践、过程与结果扩展至全体人民。与此同时,人民又是一个个具体人的集合,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致使差异化的个人不可避免。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人人共享还应该是一种各得其所的共享、差异化的共享,体现的是对每个人的个人价值和个体需求的尊重。这就需要在民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个体性与整体性把握,使每一个民众都能够获得与之需求相对应的产品与服务。
新时代民生共享价值的标准是全面共享。之所以定位全面共享,主要是由人的需要所决定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行为与交往的目的和元驱力。在现实世界中人有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生产需要与享受需要、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等,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民生的共享应是全面的共享。长久以来受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制约,我国民生产品的供给更多局限在物质、生产、生存、生理、安全等领域,与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尚存一定差距。这就促使我们要在民生事业的完善上补齐有关精神、发展、自我实现等领域民生产品的短板,形成一个全面的民生事业供给体系。当然全面共享的实现还必须正视阶段性的问题。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因此,对待民生的全面共享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充分考虑各方面现实客观条件和可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渐进全面。
新时代民生共享价值的路径是合作共享。恩格斯指出,“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而这个数量当然随着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改变”。不同于一般的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民生产品作为一类社会性混合产品,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分配,会造成公共支出过大以及生产效率的降低;如果完全通过市场分配,又会导致提供结果的贫富不均以及基本服务的供给不足。所以,民生事业仅依靠一元化是无法达到分配上的共享状态的,这就需要构建一种多元参与的合作型生产关系。其中,政府需在民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履行好决策、安排、规制等职责。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积极吸引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进入生产环节,以提升民生产品供给的能力、效率与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事业发展的共享价值充分回应了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呼唤,直接指向了群众最现实、最迫切和最根本的利益诉求,体现了客体属性同主体需要之间的统一。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牢牢抓住民生事业发展的共享价值的要义,秉持人人共享、全面共享和合作共享的发展取向,才能使人民群众的共享价值追求不断得到实现、丰富和发展。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院研究员)
理论工作者要为新时代建功立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广大理论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强烈呼唤杰出理论家的现实需求,主动承担在新时代建功立业的新使命。
新时代为理论工作者提供大舞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验需要总结、目标需要阐述。而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在深度调整,各国竞争日趋激烈。无论从国内看还是从国际看,这都是一个需要理论也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也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样的伟大时代为我们理论工作者提供了大舞台。
具有厚重的中华文明。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根,一个民族不能没有魂。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也是理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历史证明,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相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过程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时代文化相适应、与现实社会相协调,在关键节点就能产生助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深刻昭示唯有文化上的自尊、自信、自觉,方能走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强盛之路。新时代理论工作者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承载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最强劲的时代脉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新时代最动人的时代声音。无论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和要求来看,还是历史地考察各个国家强大的基本规律和演变脉络来看,理论工作者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始终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追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依归,为新时代建功立业。
新时代理论工作者要承担新使命
马克思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成就经验需要总结。经过70年的奋斗、4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前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总结取得伟大发展成就的经验,探知继续深化改革的启示,都要求理论工作者准确把握新时代基本内涵和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新的改革难点和重点,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这既是理论工作者的核心使命,更是新时代建功立业的必然要求。
发展问题需要探究。只有准确把握、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才能带来思想理论的进步,进而引领和推动实践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理论工作者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勇于回答时代课题,着力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尤其是对于环境污染、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等民生领域的重大民生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新时代理论工作者要勇于担当作为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敢于担当作为。无论是孔子“天下有道”的社会责任,还是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济世情怀,都集中表达了学者勇于为国家和民族奋斗、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和家国情怀。新时代理论工作者更应继承这一宝贵的文化传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理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这个伟大时代的主基调,在“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中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时代同歌同行,以理论之光照亮时代发展之路,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不负理论工作者“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使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工作者始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扛起责任担当,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以奋斗者的姿态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在实践中以大担当、大作为深刻回答“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人民需要精品,时代需要精品,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理论家。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新时代理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聚焦当前国内国际重大发展问题、焦点矛盾、现实瓶颈,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产出杰出理论,以精品之作发挥应有作用。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理论工作者承担“培根铸魂”的工作,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理论工作者只有明大德、立大德,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严格要求自身,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才能做好为社会“立德、立功、立言”的表率,在大作为中为时代明德。
总之,理论工作者要立足新时代伟大舞台,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解释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当作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执笔:韩喜平)
篇3:好干部风采新时代精选
扶贫工作,事关全局。扶贫干部,事关扶贫工作成效。扶贫干部直接面对贫困群众,是联系帮扶贫困户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央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敢于攻坚、以民为先的扶贫干部先进典型,他们牢记党中央“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庄严承诺,用真心、真情为群众脱贫出实招、干实事,赢得群众称赞。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创新、奋斗、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在扶贫领域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应有的精神风貌。
担当脱贫攻坚时代重任展现新时代好干部风采
践行“红船精神”,展现新时代干部的精神风貌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当前我国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成为广大扶贫干部的奋斗誓言。
奋战在精准扶贫第一线的同志们,舍小家顾大家,来到穷乡僻壤,工作“5+2”“白+黑”,兢兢业业,彰显奉献精神。他们有的奉献时间,有的奉献财物,有的奉献智慧,更有甚者献出生命。
河北农业大学的李保国教授35年如一日,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4月,他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成千上万的扶贫干部默默地无私奉献着,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扶贫脱贫工作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就需要广大扶贫干部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来抓工作。全新的精准扶贫工作没有现成模式可套,面对这一现状,广大扶贫干部勇于创新,在吃透政策、掌握实情的基础上,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根据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从而做到精准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为了达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扶贫要求,广大扶贫干部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易地搬迁扶贫、低保政策兜底扶贫等方面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力求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永久脱贫。
广大扶贫干部本着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坚守在扶贫一线,从源头上想办法,既授鱼,又授渔,既扶智,又扶志。
扶贫干部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的扶智活动,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能力,恢复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为了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成将来能够反哺当地的建设者,有的扶贫干部筹资修建校舍,捐赠图书和电脑,引入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扶贫干部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的扶志活动,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落后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生活的信心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同时,扶贫干部用自己的奋斗精神带动和感染着扶贫对象,让他们认识和体会到脱贫是可能的,幸福是可以奋斗出来的。
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不管到什么时候,创新、奋斗、奉献精神永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动力和胜利的保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到艰苦环境中历练,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奉献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这为年轻干部成长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脱贫攻坚工作不仅对贫困群众、对社会和国家意义重大,而且对扶贫干部本人具有重要价值,扶贫的历练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这种历练最初是艰苦的。工作环境从原本舒适的城市环境变为异常艰苦的穷乡僻壤,工作内容从原本熟悉的本职工作变为几乎完全陌生的扶贫工作,这种转变和切换必然会带来各方面的不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善于和勇于创新,扶贫干部在艰苦的扶贫工作中得到了历练,增长了才干,增强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也收获了更多的成长机会。
这种历练是对扶贫干部自身能力的全方位检验。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识别判断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政策执行能力等,这些在扶贫攻坚中锻炼出的过硬本领可以应用到今后的各项工作中去,转化为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
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不能贪图安逸,要主动在艰苦环境中历练,迎难而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主动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人:赵庆杰)
担当脱贫攻坚时代重任展现新时代好干部风采
扶贫工作,事关全局。扶贫干部,事关扶贫工作成效。扶贫干部直接面对贫困群众,是联系帮扶贫困户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央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敢于攻坚、以民为先的扶贫干部先进典型,他们牢记党中央“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庄严承诺,用真心、真情为群众脱贫出实招、干实事,赢得群众称赞。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创新、奋斗、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在扶贫领域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应有的精神风貌。
践行“红船精神”,展现新时代干部的精神风貌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当前我国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成为广大扶贫干部的奋斗誓言。
奋战在精准扶贫第一线的同志们,舍小家顾大家,来到穷乡僻壤,工作“5+2”“白+黑”,兢兢业业,彰显奉献精神。他们有的奉献时间,有的奉献财物,有的奉献智慧,更有甚者献出生命。
河北农业大学的李保国教授35年如一日,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204月,他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成千上万的扶贫干部默默地无私奉献着,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扶贫脱贫工作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就需要广大扶贫干部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来抓工作。全新的精准扶贫工作没有现成模式可套,面对这一现状,广大扶贫干部勇于创新,在吃透政策、掌握实情的基础上,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根据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从而做到精准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为了达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扶贫要求,广大扶贫干部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易地搬迁扶贫、低保政策兜底扶贫等方面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力求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永久脱贫。
广大扶贫干部本着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坚守在扶贫一线,从源头上想办法,既授鱼,又授渔,既扶智,又扶志。
扶贫干部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的扶智活动,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能力,恢复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为了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成将来能够反哺当地的建设者,有的扶贫干部筹资修建校舍,捐赠图书和电脑,引入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扶贫干部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的扶志活动,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落后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生活的信心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同时,扶贫干部用自己的奋斗精神带动和感染着扶贫对象,让他们认识和体会到脱贫是可能的,幸福是可以奋斗出来的。
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不管到什么时候,创新、奋斗、奉献精神永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动力和胜利的保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到艰苦环境中历练,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奉献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这为年轻干部成长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脱贫攻坚工作不仅对贫困群众、对社会和国家意义重大,而且对扶贫干部本人具有重要价值,扶贫的历练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这种历练最初是艰苦的。工作环境从原本舒适的城市环境变为异常艰苦的穷乡僻壤,工作内容从原本熟悉的本职工作变为几乎完全陌生的扶贫工作,这种转变和切换必然会带来各方面的不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善于和勇于创新,扶贫干部在艰苦的扶贫工作中得到了历练,增长了才干,增强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也收获了更多的成长机会。
这种历练是对扶贫干部自身能力的全方位检验。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识别判断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政策执行能力等,这些在扶贫攻坚中锻炼出的过硬本领可以应用到今后的各项工作中去,转化为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
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不能贪图安逸,要主动在艰苦环境中历练,迎难而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主动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人:赵庆杰)
篇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处于低潮的形势下,引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是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推进理论原创密切相关。只有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指导和引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反之,如果以教条主义的态度一切从本本出发,必然窒息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走入低谷。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能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打破西方学者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终结人类历史”的狂妄臆想,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进而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作出贡献?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中国共产党人以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引领中国稳住阵脚向前发展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益发展壮大,破除了近现代以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统天下,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同中流砥柱,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最有作为、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光明前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源于其一系列重大理论原创。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它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际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思想既坚持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同时又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保持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创新发展。这一思想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这些重大原创,守住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命脉,同时又使这些基本原则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中以及与新时代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是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又使马克思主义实现新飞跃的重大原创。
在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紧要关头,引领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课题,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突破“历史周期律”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提出“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理论,但囿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对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不可能提交超越时代的答卷。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从反面证明了通过原创来破解这一课题的极端重要性。破解这一课题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夺取政权难,巩固政权更难。尤其是长期执政的政党,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革弊鼎新,更是难上加难。
在党和国家发展面临风险挑战的历史关口,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思考并科学回答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难题。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不信邪、敢较真的精神,直面“七个有之”等重大积弊,直击“四风”顽症,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我革命的可操作化。特别是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中国共产党又一次通过自我革命正本清源、赢得民心,向着破解“历史周期律”推进了一大步。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自我革命,源于成功的思想革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一系列重大创见,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发挥了伟大引领作用。这一思想展现着真挚的人民情怀,这就促使党中央在惩治数以万计的腐败分子与得罪13亿人民之间作出了清醒的抉择,坚定了刀口向内推进自我革命的决心意志;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就促使我们党与一切妄图颠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作坚决斗争,同时通过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确保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等。这些重大原创,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推进到开展自我革命、着力突破“历史周期律”的新境界。
在国家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引领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大国兴衰的历史活剧,最能吸引世人的目光;如何实现国家强盛,最能引起战略家们的深思。迄今为止,一些大国在崛起之路上无所不用其极,但仍然难以规避各种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中国能否避免掉进这些陷阱,同时又实现强盛和民族复兴,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又一世界级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马列老祖宗”的本本上没有提及,只能依靠我们党自己去探索。今天,在国家由大向强“关键一跃”的历史节点,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每向世界舞台中央前进一步,都会遭遇巨大压力和阻力。这一切,呼唤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聚焦强国复兴,提出超越历史、超越西方的重大理论原创。
党的xx大以来,着眼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着力探索解决强国复兴面临的重大课题。比如,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上,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又如,在力避“修昔底德陷阱”这个问题上,强调: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以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科学方法论进行深谋远虑和战略考量,作出当代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战略设计,擘画强国复兴的宏伟蓝图,引领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xx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最重要的在于有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特别是这一思想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原创,为强国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这一思想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强国复兴提供了目标引领,指明了实现路径。这些重大原创,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主义大国如何以文明方式实现强盛的战略运筹,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本色,又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空白。
在人民军队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的时代条件下,引领我军向着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目标阔步迈进
如何处理强国与强军的关系,是考验各国的一项重大课题。成功破解这一难题的国家,往往能够实现强国与强军互促互进。而那些未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的国家,往往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要么忽视强军,导致军力不能支撑强国;要么过度重视强军,掉入军备竞赛的陷阱,最终拖垮整个国家。
党的xx大以来,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强军思想指引下,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重大原创,阐明了新时代强军兴军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这就把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纳入强国复兴大战略、大布局,擘画了强军事业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是运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政治与军事、强国与强军等范畴作出的清醒判断和重大决策,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深厚底蕴,又体现了其作为思想武器处理重大矛盾关系的真理力量。
在世界发展进入大变革大调整的新阶段,为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世界向文明进步方向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向何处去?人类的未来在哪里?面对百年不遇的大变局,许多国家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困惑,迫切希望能看到未来世界的新愿景、新蓝图。同时,如何处理本国与世界的关系,也考验着各国政治家的眼光、胸怀和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顺应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提出一系列有利于解决全球问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正确主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拓展深化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朋友圈”。
近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不仅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而且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引领。这一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同,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向往的和平、发展、繁荣的“最大公约数”;创造性地提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其实质就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积累条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可靠的现实抓手和依托平台。这些重大原创,是坚持人民立场、体现博大胸怀和崇高道义、运用科学思维作出的理论创造,是新时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大创新成果。
【思想宣传范文】二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确立了根本遵循,提出了重大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关键人。当前,要紧紧抓住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着力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确保高质量完成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
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在学习讲话精神上狠下功夫。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高屋建瓴,既从历史维度深刻总结了党的xx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又从现实维度科学揭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九个坚持”规律,指出了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任务、目标要求等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是指导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需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完成光荣的使命任务,就必须首先在学习讲话精神上狠下功夫。要认认真真读讲话、扎扎实实学讲话、勤勤恳恳悟讲话,既从整体全面把握讲话内容,又从细节深化研究重要思想,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体悟敢于担当的政治品质,科学理解和把握讲话的人民性、时代性、思想性,切实学懂弄通讲话精神,切实防止出现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的现象。
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在做实做细要求上狠下功夫。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就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等等。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必须把有关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杜绝落空。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守政治立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落实工作,切实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要坚决防止出现口头重视、行动忽视,表态积极、行动迟缓等问题,坚决防止落实工作打折扣、搞变通,坚决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针对本人岗位职责,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对标讲话要求,拿出实实在在的工作规划,一步一步地狠抓细化实化工作,真正把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明确要求贯彻下来,做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在带头发挥作用上狠下功夫。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宣传思想战线干部,明确指出“宣传思想战线广大干部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并从战略高度强调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能否把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打造好,关键在于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能否发挥好。当前,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正确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带头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掌握新本领、增强新能力,切实以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的优秀事迹激励人、崇高品格引领人、出色业绩鼓舞人,发挥“关键少数”团结、带领、影响“绝大多数”的正向作用,形成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新格局。与此同时,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还要在社会中带好头、示好范,要带头旗帜鲜明坚持真理,带头做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带头引领正确舆论导向,促进提高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带头立场坚定批驳谬误,敢于发声、敢于亮剑。
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在创新工作路径上狠下功夫。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实现强起来的目标,既指宣传思想工作整体强,又指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等组成部分工作强。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发展还很不平衡,宣传思想各个组成部分工作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客观存在。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是一篇大文章。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必须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结合各自实情,立足各自优势,更加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着力打造贯彻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要求、遵循宣传思想工作规律、彰显宣传思想工作特点、有助提高宣传思想工作质量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路径,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务实管用、可推广、可复制的宣传思想工作一般做法、样本案例、经验启示,进一步从整体上降低宣传思想工作成本、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创新性。
【思想宣传范文】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xx大以来,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富有时代性、原创性、民族性的重大理论观点。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兴文化”作出重要阐释。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提出是重大理论突破。党的十九大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增强“四个自信”,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极大深化,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强调,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文明内涵和价值底蕴,成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和历史成果得以在文明的层次得到总结和提升,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必将极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尤其是在价值观念分化多元、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尖锐的时代大环境下,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事关道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新时代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中国实践为立足点,克服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以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同时,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广泛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加生动鲜活,使马克思主义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出书本、走向人民群众。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些论述充分显示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以及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今天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立足时代要求的基础上,融通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文化风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彰显出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内在要求。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团结奋斗的过程。凝聚最广大人民形成奋斗合力,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广泛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要更加自觉地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出发,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紧密结合起来,使抽象的价值原则与具体的生活实践、人格养成相结合,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全面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在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最关键的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只有在感情上真挚地热爱人民,文艺工作者才能扎根人民和生活,创造出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伟大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以真善美的文艺力量观照社会现实,鼓舞人民前进。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开创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党。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敢于在意识形态领域亮剑,发扬斗争精神,始终站在意识形态斗争第一线,支持正确思想言论,抵制错误思潮。加强阵地意识,抓好阵地建设和管理,全面改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环境。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要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巩固壮大互联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同时,要做好对外宣传和传播工作,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思想宣传范文】四
20xx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光明日报发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文章,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深刻理解“红船精神”的精神实质、政治意蕴,始终不忘“红船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我们才能更好、更稳、更快地走好新的长征路。
1.“红船精神”为不断夺取新胜利提供精神伟力
“红船精神”包含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创新基因,蕴含着把中国革命事业引向最后胜利的思维变革和方法创新。这一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中国共产党的万千优秀儿女集体实践的精神结晶,是燎原火种的初心源头。正如所指出的:“‘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从1920xx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经历了一个艰苦卓绝的历史阶段,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xx年浴血奋战中,革命先辈围绕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围绕着如何打破对书本、经验的崇拜和膜拜,如何将实事求是的精神贯彻始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崭新革命道路。“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精神之源,是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奋进明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不断地提供精神伟力。
思维创新首先体现在准确把握时代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一切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应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以时代问题的解决为旨归。在上个世纪初,各种政党、各种主义粉墨登场,都由于与历史潮流不一致,只能以失败收场。而作为一个新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将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写进革命方案,更是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持人民立场。毛泽东同志指出:“从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利益出发……讨论其他任何别的问题,就是这个出发点,或者叫做立场。还有什么别的出发点、别的立场没有?没有了。为了全党与全国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立场。”历史和事实证明,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牢记根本宗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映照了历史的天空。
思维创新还体现在正确指明时代问题的解决办法。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不同的是结合我国国情成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经过20xx年奋争,“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胜利。这是狭隘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者无法想象,也无法复制的。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人在红船上通过的革命纲领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开端,是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光辉起点。这一红色传统传承至今。
创新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特别是制度创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改革的接力棒,改革开放再出发,把人民放在价值追求的制高点,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不渝带领人民实现幸福生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了新的起点和新的境界。
2.“红船精神”的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经历的近百年航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辉煌伟大历程的精神隐喻,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伟大梦想的力量之基。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蕴含着无数生动感人的故事,值得珍视、珍藏和永久流传。指出:“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红船精神”的历史逻辑呈现发展轨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卓越、独特的精神标识。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0xx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之地,也是中国革命运动演进之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等也就成为党领导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思想阵地和精神高地。
实际上,革命文化作为不同于传统样态的新文化形态,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伟大斗争历程,相继培育出彪炳史册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凝结着我们党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丰厚滋养。
“红船精神”的价值逻辑培厚思想沃土。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充分演绎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从数十名党员的新生政党到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大党,道路的曲折与艰辛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具有高尚政治追求的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始终坚持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神州大地上镌刻出一部部可歌可泣、彪炳千秋的宏伟史诗。
价值认同是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与实践认同的高度统一。实践证明,“红船精神”的价值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情感、精神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感召群众、引领群众、凝聚群众的精神财富和不朽坐标。无论是王尽美在临终之际简短医嘱中提到的“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还是方志敏在狱中写的《可爱的中国》《清贫》满怀憧憬的革命襟怀,这些革命烈士的不朽之作穿透历史沧桑,不仅激励了当时革命者见贤思齐、对标学习,更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深刻而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教育篇章。
弘扬“红船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在新时代,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深刻领会和把握“红船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迈开新步伐,谱写新篇章,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思想宣传范文】五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党的xx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各国面临许多共同威胁和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个别国家实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稳定发展造成冲击。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一新形势下,只有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效应对、有力化解新问题新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的制度安排。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保证,有利于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有利于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曾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但也加剧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具有难以克服的痼疾。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不仅能够更大程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且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缺陷。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运行的市场经济。这一体制能够有效结合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各自优势,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抵御重大风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诸多风险与挑战。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与挑战。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第二,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在经济建设中的统筹、协调和动员能力,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弥合分歧、形成合力,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与挑战提供制度保障。第三,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独立自主发展、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同时有利于我国经济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只有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防范和化解风险与挑战,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5:新时代思想心得
以自身过硬抓好“重要民生”
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公安工作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对安全稳定、公平正义的期待,就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机关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在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常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好新时代的公安工作,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政治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旗帜鲜明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努力打造一支党中央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政法队伍。”只有始终把“政治过硬”摆在首位,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如果说政治过硬是灵魂和方向,那么,本领高强就是基础和保证。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专门力量,增强本领能力才能更好地担当作为。特别是今天,面对新时代发展要求,只有不断培育专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能力,掌握“看家本领”,练出好把式、真功夫,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跟上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人民的期待。
本领能力无法一劳永逸、一蹴而就,而是在持之以恒的知识更新、实践锻炼中炼就的。党的十九大以来,延安市公安局坚持把专业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我们与延安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成立延安大学公安学院和延安大学民警教育训练基地,突出“忠诚警魂”的培育,突出“法治精神”的教育,突出“文化育警”的养成,突出“文明规范”的培训,全面提升公安干警的法律政策运用能力、防控风险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舆论引导能力。
铁的纪律是担当使命的重要保障。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是公安队伍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为了更好地加强自身建设,我们提出畅通多种渠道,构建内外监督结合的新模式。成立民警纪律作风监督委员会,强化内部监督。公开“五项承诺”,从简便高效服务、崇德遵纪尚法、言行举止文明、严格规范着装、及时扶危救难等5个方面向社会郑重作出承诺。同时,利用新媒体等多种途径欢迎群众监督。
用心于正,用权为民。延安市公安局继承了党的光荣传统,也见证着共和国的光辉历程。奋进新时代,锻造一支对党忠诚、让党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过硬队伍,我们责无旁贷、信心满怀。
(作者:陕西省延安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
基层干部当用好“三件法宝”
近日,随着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后,湖北省等相继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关爱基层干部的意见》,从选拔使用、待遇保障、减轻负担等十个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具体、可量化的政策,激励广大基层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摄图网_500744865_wx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战略部署和目标任务要落地开花,最后都无一例外的需要基层干部一步一个脚印去落实。基层干部任务重、压力大,经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用忠诚、干净和担当,谱写出一首首新时代的华丽诗篇。此次《关于进一步激励关爱基层干部的意见》出台,就是真心扶持、真情关爱基层干部,做他们的“监护人”和“知心人”,不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一剂强心针,既强定力又增活力。剖析激励意见,树立了注重基层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有作为、敢担当的基层干部,尤其是在脱贫攻坚等重要岗位上表现出色的基层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让那些不作为、不担当的干部没有了“市场”。这无异于一剂强心针,一方面树立优秀党员和优秀基层干部的典型,引领更多基层干部知党情、明党规、强党性,不断坚定一生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将工作热情高、创新意识强的基层干部选拔出来,为整个干部队伍增添生机和活力。
一块试验田,既多墩苗又勤育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就好像一粒种子需要深耕细作,往往会被派往基层一线、重点项目、重大平台开展实践锻炼、墩苗比选,这是给年轻干部多岗位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经历社会的风吹雨打,尽快脱去校园学子的稚嫩外衣,积累经验、增长阅历,使工作能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实践激励意见,畅通了基层干部交流渠道,提出了加强基层干部的直接培训力度,提出有计划地选派基层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完整任职周期历练,就好比坚持在“选苗、墩苗、育苗、择苗”四个环节下功夫,让年轻干部在项目一线接受检验、砥砺品格、多接地气,最终成长为硕果累累的庄稼。
一件软猬甲,既升待遇又固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活用激励意见,就是要辩证认识、正确对待,鼓励尝试、宽容失败。既要不拘一格大胆启用基层人才,又要从衣食住用行各方面全面保障待遇,还要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更要对那些敢闯敢干的基层年轻干部,给予“容错纠错”的机会,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干出更好的成绩。让干部在基层生活工作无忧有盼,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
基层干部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勇敢担当作为,抓住大好的时机,与广大基层群众一起拼搏、一起奋斗,一茬一茬接续干、一招一招倾情帮、一步一步扎实扶,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篇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8日上午9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篇7:精选关于新时代思想心得体会
我认真全文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章、宪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政法工作和检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现将我个人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主动加强学习,深刻领会精神
一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把握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高检院和省检察院的要求部署上来。
二是对党和人民忠诚,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加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司法为民”的执法理念,让老百姓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
三是毫不动摇地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践行党的宗旨,恪尽职守,进一步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践行“五个过硬”,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服务保障海南经济发展和完善检察工作自身发展中,坚守*人的政治本色。
二、坚持学以致用,做到用以促学
作为检察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把学习贯彻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坚持率先垂范,为全院检察人员作出示范。
一是始终牢记入党誓词,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并以焦裕禄、杨善洲等模范人物为榜样,对照党的宗旨检查自身言行、修正坐标。
二是通过参加院党组中心组学习、支部“三会一课”、专题学习研讨以及自学等方式,系统学习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35号文件精神,特别是*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将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反思,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三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进一步增强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的政治定力,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四是遵守政治规矩,以更强的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要求自己,把“四讲四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五是自觉把学习成果融入到实践省检察院“三三三四五”工作部署的要求上来,融入到完成今年各项目标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在工作中,我坚持每周至少下乡一次,深入到农村走访群众,倾听群众诉求,及时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积极回应群众关心关切,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三、查找存在不足,加强廉政建设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我时时告诫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坚守自己的德操,就是依法办案、公平办事、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绝不给检察机关的形象和利益造成损害。
一是要求本人和分管部门干警强化自我约束,依照党员标准进行自我反省,自觉对照检查是否存在对自身要求不严、交友不慎,是否出入不该涉足的场所,是否热衷于吃喝应酬,是否能够严格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
二是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做到实体和程序并重,依法合情合法维护被害人和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每一件犯罪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每一份证据都有出处,都是依法收集,绝不违法违规办案,真正做到案件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相统一。
三是在执法办案中严格贯彻落实“三严三实”,做到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围绕着公平与正义,推行实体与程序并重、打击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逐步稳健推进检察工作的发展。
检察机关的司法形象会影响司法公信力,进而影响公众对国家权力的信任程度和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检察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职责使命、坚守责任担当、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廉洁从检,在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目前司法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
因此,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加强组织建设,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保证司法体制改革爬坡过坎、闯关夺隘,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推进;才能使检察机关树立良好的司法形象,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作为检察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应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自觉拒腐防变,增强慎独意识和自律观念,做到勤政务实、勤俭节约、秉公用权、生活正派,才能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党员和检察官,才能更好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贯彻到检察工作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篇8:精选关于新时代思想心得体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九大上正式提出来的,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指导思想,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做为一名教师,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后,我觉得要从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已。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二、尊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把学生平等看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
三、努力进取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
四、以身作则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总之,我们要把十九大精神内化与心、外化于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 给敬老院感谢信
★ 给敬老院的感谢信
【新时代思想:重新焕发文艺理论的风采(精选8篇)】相关文章:
教师国培个人的培训总结2023-05-16
庆七一建党节的活动总结2022-07-16
七一建党节第95周年活动总结2022-08-21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留缝隙给尊重2023-08-16
国培教师培训个人总结2022-11-05
公司七一建党节活动总结2023-08-23
广播稿开头和结尾2022-04-30
五年级数学教研工作计划2023-09-07
晚会四人主持稿开场白和结束语2022-10-30
共青团干部学习培训班心得体会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