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和人的新寓言((共8篇))由网友“JingranZha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驴和人的新寓言,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驴和人的新寓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初步了解王小波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体会文章寓意。
2.学会从研读、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研读把握文章寓意,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萧伯纳对爱尔兰人的生活态度曾做过如下描述:“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块土,一只猪……”王小波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这段话加以引用来说明中国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思想自由,缺失智慧的生活状态。作为一名备受争议的当代作家,王小波则始终坚持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创作,外界的非议在他那里被消融瓦解。他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就像是作者自己,这个自由主义者,机智地冲破被人为设置好的精神小圈子,最终跑到深山老林里享受自由。虽然王小波不幸英年早逝,但是其留下的作品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就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驴和人的新寓言》。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
三、赏析课文。
1.文章题目为“驴和人的新寓言”,请联系原寓言说说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题目所说的“新”。
叙事角度:原寓言以人为叙事角度,本文以驴为叙事角度。
寓意理解:原寓言的寓意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即做事情应当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而本文则是提出了“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的新寓意。
2.作者另辟蹊径,很符合他的行文风格。
原寓言贯穿全文,在行文中却处处体现了作者对旧的看法的颠覆。作者站在驴的角度对故事进行了重新解构,可以说作者对“驴”是怀有同情的,那么联系原文说说,故事中的“驴”是怎样的形象?作者借它来代表现实生活中的哪类人?
“但驴子毫无怨言:它被人骑惯了。”
“驴子知道自己傻,所以谁爱骑谁骑,它一句话都不说。”
“驴子难免要嘀咕道:我就是傻,你们也不能这么欺负我。你来试试看,这让我怎么走路?”
最后作者猜测驴的想法:“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
驴原本是过着比较幸福的生活的,在合适的劳动强度内也同样任劳任怨,这种傻并非是真的傻,而是对命运的一种屈从。驴子的形象更像是普通民众的形象。他们任劳任怨,在社会中以“沉默的大多数”的人形象出现,命运却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
3.作为一篇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当然不是为了给驴申冤,作者要讽刺的是那些使驴的命运发生变化的看似无关紧要的旁观者,那么联系原文分析这些人又有怎样的特点。
“他们遇到了一伙农妇,她们说,瞧这两个笨伯,有驴不骑,自己走路。按照人的概念,这伙娘们是在下蛆、使坏。”
“驴载着人往前走,又遇到了第二伙人,又嘀咕了几句,儿子就从驴背上下来,换了老头骑着。”
“这是一伙少妇,七嘴八舌地说:这个老头太可恨,自己骑驴舒服了,全不顾自己的孩子,让他拿两条腿来撵你们四条腿。”
“这头驴又遇到了最后一伙人,这些人对骑驴者说:两人骑一头驴,你们想吃驴肉吗?”
这些人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妄加评论,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强加于人,使他人无所适从,甚至举步维艰。
4.在作者看来社会中的哪些人就如同这些旁观者一样?作者在写这些旁观者的时候,还举了当年苏联解体的例子,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王小波是从荒谬的'年代里走过来的。出生于1952年的他未与任何荒谬失之交臂。与很多当时的文人不同的是,王小波将人生的坎坷、命运的颠簸作为了创作的灵感来源,他没有为经历这些苦难而大唱赞歌,相反,他清醒地思索这种闹剧发生的来龙去脉并且寻找原因。他也看到了在一段时间之内群众话语权的丧失,一事件夺去了人们独立的精神家园,思想贫乏不堪。高涨的革命热情使每个人都缺少思考与自省的空间。而在这个特殊时期当中,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们大肆鼓吹的,恣意宣扬的均是错误的。“原来激情澎湃的演讲最后无可奈何地沦落为一部分人整另一部分人的工具。”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那些掌握话语权却跨越界限、不懂政治却参与政治的知识分子们正充当了不光彩的“旁观者”的形象。
当年苏联解体,“美国人乘飞机跑到俄国去”,出的主意并不符合俄国国情,作用适得其反。但从“乘飞机”“跑”等动作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美国人兴高采烈与趾高气扬之态。即使时至今日,我们也能看到美国的狼牙大棒在世界上恣意挥舞。目的虽然各不相同,但那种自我标榜与横加干涉从未变过。作者举这个例子恰好可以说明那些旁观者往往以权威自居,对他人横加干涉的丑态。
5.文中两次提到了名字前带括号的文章,细读文章回答这样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是诸如《人眼看驴》与《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之类的文章,往往自我标榜,自认为是权威,投机取巧。
6.王小波的文笔犀利幽默,善用曲笔,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些特点?
如:“当年苏联解体,有美国人乘飞机跑到俄国去,出个主意要大伙休克——他自己当然不休克。”
“我的稿子发在刊物上,只有光秃秃的一个名字,没有一对括号,里面写着美国。”作者两次提到美国,甚至括号里的内容也要写美国。实际上是极具讽刺意味的。美国始终以世界警察的地位自居,即使时至今日,我们也经常会看到美国的狼牙大棒在世界各地恣意挥舞,以美国方式来干涉他国内政,希望每个国家都以美国方式思考问题,可以说,美国是极具“旁观者”特点的一个经典词汇。
四、总结。
本文作者通过对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的重新解读,讽刺了那些自我标榜、自我鼓吹,以权威身份对他人妄加评论或者横加干涉的人,体现了作者对自由与宽容的精神秩序的追求。
学者余世存这样评价王小波:我没有想到的是历史以诡异的方式让王小波的声名传播。我说过王小波在世时是如何为圈子——社会所特有的文化人部落——所拒绝,我说过王小波是让生活和社会大众发现了并接受了的(虽然这并不妨碍知识界尤其是文学圈对他应以沉默)。他流星般地划过天际后,人们才正视他巨大的价值。他以他奇特的人生应了生前寂寞,死后哀荣的老话。颂赞的热烈与他已毫不相干。人们如吹鼓手如轿夫一样从历史里找出顾准、陈寅恪们来,感叹今日沦落、精神滑坡之际,又醒过神来为刚进入历史的王小波正名,就不由不“思之令人泪落”。
我想,王小波的经历以及他其他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与从容,以及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文章都在提示着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人、作品、社会。
五、板书设计
篇2:《驴和人的新寓言》阅读答案
《驴和人的新寓言》阅读答案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在一则寓言里,有两个人和一头驴走在路上。这两个人是父子关系,这头驴是他们的财产。这故事很老,想必你已经听过,但都是从人的角度来讲的,现在我把它从驴的角度重新讲过。对于四足动物来说,能在路上走总比被拴在树上要强。何况春日融融,两个人都没有骑在它身上,所以它感到很幸福。我不知道驴子知不知道这样一句古话,叫做“乐极生悲”,但这意思它绝不陌生。走着走着,遇到一伙人,嘀咕了几句,儿子就骑到它身上来了。读过这则寓言的人必然知道,他们遇到了一伙农妇,她们说,瞧这两个笨伯,有驴不骑,自己走路。按照人的概念,这伙娘们是在下蛆、使坏。但驴子毫无怨言——它被人骑惯了。
文章写到了这里,我忽然想到要做点自我介绍。我是个半老不老的学究,已经活满了四张,正往五张上活着。我现在是个自由撰稿人,过着清贫的生活。我挣钱不多,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既没有洋房,也没有汽车。我的稿子发在刊物上,只有光秃秃的一个名字,没有一对括号,里面写着美国。基于这些状况,我和那头驴一样知道自己傻,写个文章也本分,决不敢起那种取巧的题目:“人眼看驴”,或者“第三只眼睛看中国”。闲话少说,让我们来讲这个故事。驴载着人往前走,又遇到了第二伙人,又嘀咕了几句,儿子就从驴背上下来,换了老头骑着。驴子知道自己傻,所以谁爱骑谁骑,它一句话都不说。
在寓言的原本里,驴子遇到的第二伙人说:瞧这少年人,骑在驴身上趾高气扬,让老父亲在后面跟着。人心不古,世道浇漓,到了何等地步。老年人的屁股硬一些,但对驴来说也没有什么。糟就糟在又遇上了第三伙人,这是一伙少妇,七嘴八舌地说:这个老头太可恨,自己骑驴舒服了,全不顾自己的孩子,让他拿两条腿来撵你们四条腿。从驴的角度来看,这话讲得没道理,什么“你们”?这四条腿都是我的!既然此驴不骑不可,谁骑也不可,两个人商量了一下,干脆就一齐骑上。一只小毛驴,背才是多大的地方。老头骑着脖子,小孩骑着屁股。驴子难免要嘀咕道:我就是傻,你们也不能这么欺负我。你来试试看,这让我怎么走路?
我既是个学究,就要读书。现在的书刊内容丰富,作者名字前面有括号的全是重要文章。有的谈新儒学,有的谈后现代,扯着扯着就扯到了治国之策。当然,这路文章的实质不是和我们商量怎么受治之策,而是和别人商量怎么治我们,这就和驴耳朵里听见人嘀咕一样,虽然听不懂,但准知道没好事。当年前苏联解体,有美国人乘飞机跑到俄国去,出个主意要大伙休克——他自己当然不休克。再早些时候,红色高棉打了天下,中国就有人给他们出主意,那就不止是要人家休克。总而言之,我看到带括号的文章,满脊梁都是鸡皮疙瘩,联想到那寓言的最后一幕。
这头驴又遇到了最后一伙人,这些人对骑驴者说:两人骑一头驴,你们想吃驴肉吗?从驴的角度来看,挨杀被吃肉倒也好了。骑在驴背上的人跳下驴背,一个揪耳朵,一个扯尾巴,把它四条腿捆在一起,穿过一根大杠子,倒扛起来,摇摇晃晃地上了路。那驴头在下,脚在上,它又不是蝙蝠,怎能待得惯。何况它四个蹄子痛入骨髓,所以大叫起来,但编寓言的人不肯翻译一下它喊些什么。我这篇文章要替驴说话,所以当翻译义不容辞——它喊的是: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前苏联境内的休克者,高棉境内的冤魂也都这么嚷着。编寓言的人还编出一个寓意,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考虑到驴的惨状,真不知是何心肝。我的寓意却是:“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当然,还有个寓意也说得通:别当驴受人捏咕,要当捏咕驴的人——就算损人不利己,起码也赚了个开心。但这种寓意只适于狠毒的人。
4. 对于农妇所说的“瞧这两个笨伯,有驴不骑,自己走路”。作者为什么不说是“下蛆、使坏”?
5. 你怎样理解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对自己的简要 介绍?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和那头驴一样知道自己傻”?
6. “现在的书刊内容丰富,作者名字前面有括号的全是重要文章。有的谈新儒学,有的'谈后现代,扯着扯着就到了治国之策。”联系全文看,作者在这里讽刺的是什么现象?
7. “别当驴受人捏咕,要当捏咕驴的人”,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这一“也说得通”的寓言?
参考答案:
4. 从驴的角度,它本来自己走在路上,感到很幸福,农妇的话使它被人骑。
5. 既表明 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又讽刺了那些依靠美国国籍来抬高自己身价的人。说自己“和那头驴一样知道自己傻”,是说自己要根据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愿意别人干预自己的生活。
6. 讽刺那些并不了解中国国情,而一味地大谈治国之策的人。
7. 作者说“这种寓意只适于狠毒的人”,也就是说,人不应该做损人不利己,只赚个自己开心的事。
篇3:驴和人的新寓言故事
驴和人的新寓言故事
《驴和人的新寓言》的作者是王小波,他是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出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
在一则寓言里,有两个人和一头驴走在路上。这两个人是父子关系,这头驴是他们的财产。这故事很老,想必你已经听过,但都是从人的角度来讲的,现在我把它从驴的角度重新讲过。对于四足动物来说,能在路上走总比被拴在树上要强,何况春日融融,两个人都没有骑在它身上,所以它感到很幸福。我不知道驴子知不知道这样一句古话,叫做“乐极生悲”,但这意思它绝不陌生。走着走着,遇到一伙人,嘀咕了几句,儿子就骑到它身上来了。读过这则寓言的人必然知道,他们遇到了一伙农妇,她们说,瞧这两个笨伯,有驴不骑,自己走路。按照人的概念,这伙娘们是在下蛆、使坏。但驴子毫无怨言:它被人骑惯了。
文章写到了这里,我忽然想到要作点自我介绍。我现在是个自由撰稿人,过着清贫的生活。我的稿子发在刊物上,只有光秃秃的一个名字,没有一对括号,里面写着“美国”。基于这些状况,我和那头驴一样知道自己傻,写个文章也本分,决不敢起那种取巧的题目:“人眼看驴”,或者“第三只眼睛看中国”。闲话少说,让我们来讲这个故事:驴载着人往前走,又遇到了第二伙人,又嘀咕了几句,儿子就从驴背上下来,换了老头骑着。驴子知道自己傻,所以谁爱骑谁骑,它一句话都不说。
在寓言的原本里,驴子遇到的第二伙人说:瞧这少年人,骑在驴身上趾高气扬,让老父亲在后面跟着。人心不古,世道浇漓,到了何等地步。老年人的屁股硬一些,但对驴来说也没有什么。糟就糟在又遇上了第三伙人,这是一伙少妇,七嘴八舌地说:这个老头太可恨,自己骑驴舒服了,全不顾自己的孩子,让他拿两条腿来撵你们四条腿。从驴的角度来看,这话讲得没道理,什么“你们”?这四条腿都是我的!既然此驴不骑不可,谁骑也不可,两个人商量一下,干脆就一齐骑上。一只小毛驴,背才是多大的地方。老头骑着脖子,小孩骑着屁股。驴子难免要嘀咕:我就是傻,你们也不能这么欺负我。你来试试看,这让我怎么走路?
我既是个学究,就得读书。现在的书刊内容丰富,作者名字前面有括号的全是重要文章。有的谈新儒学,有的谈后现代,扯着扯着就扯到了治国之策。当然,这路文章的实质是和别人商量怎么治我们,这就和驴耳朵里听见人嘀咕一样,虽然听不懂,但准知道没好事。总而言之,我看到带括号的文章,满脊梁都是鸡皮疙瘩,联想到那寓言的最后一幕。
这头驴又遇到最后一伙人,这些人对骑驴者说:两人骑一头驴,你们想吃驴肉吗?从驴的角度来看,挨杀被吃肉倒也好了。骑在驴背上的`人跳下驴背,一个揪耳朵,一个扯尾巴,把它四条腿捆在一起,穿过一根大杠子,倒扛起来,摇摇晃晃地上路了。那驴头在下,脚在上,它又不是蝙蝠,怎能呆得惯。何况它四个蹄子痛入骨髓,所以大叫起来,但编寓言的人不肯翻译一下它喊些什么。我这篇文章要替驴说话,所以当翻译义不容辞——它喊的是: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编寓言的人还编出一个寓意,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考虑到驴的惨状,真不知是何心肝。我的寓意却是:“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当然,还有个寓意也说得通:别当驴受人捏咕,要当捏咕驴的人——就算损人不利己,起码也赚了个开心。但这种寓意只适于狠毒的人。
篇4:驴和哈巴狗 伊索寓言
驴和哈巴狗 伊索寓言
主人在集市上买来了一头拉磨的驴和一条可爱的哈巴狗。
主人把驴安排在磨房里,每天给它喂难以下咽的草料,还用鞭子抽着它拉磨;而主人却把哈巴狗带回家,每天喂它吃各种好吃的零食,还常常在花园的草坪上逗它玩。
驴看了很不服气,就问哈巴狗:“你都干了些什么,主人怎么那么喜欢你呢?”
哈巴狗摇着尾巴回答道:“哈哈,这很简单啊,我每天在主人面前跳一跳、摇摇尾巴就可以了呀!”
“这样就行了吗?”驴听了十分羡慕,“你每天只做这些事,就能过得这么舒服啊!”
“当然啦,”哈巴狗得意地说,“我每天都是这么做的呢!”
听完哈巴狗的`话,驴不免心动了,如果我每天像哈巴狗那样做,说不定主人也会非常喜欢我呢!
第二天,驴挣脱缰绳,飞快地跑进主人的屋里,又是跳又是蹦,还不停地摇尾巴。可是还没跳几下,驴就把主人最心爱的瓷花瓶踢碎了,还把屋子里弄得一团糟。驴学着哈巴狗的模样,轻轻地舔舔主人的脸,结果把主人吓得大呼救命。
佣人们听到屋里的吵闹声,带着棍棒冲了进来,把驴打得嗷嗷直叫。最终,驴被打得半死,连磨房也待不下去了。这时,驴才哀叹道:“我真是自作自受,每天拉磨有什么不好呢?我为什么偏偏要去学一只无所事事的哈巴狗呢?”
篇5:八年级下册长春版《驴和人的新寓言》优秀教案
八年级下册长春版《驴和人的新寓言》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初步了解王小波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体会文章寓意。
2.学会从研读、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研读把握文章寓意,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萧伯纳对爱尔兰人的生活态度曾做过如下描述: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块土,一只猪王小波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这段话加以引用来说明中国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思想自由,缺失智慧的生活状态。作为一名备受争议的当代作家,王小波则始终坚持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创作,外界的非议在他那里被消融瓦解。他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就像是作者自己,这个自由主义者,机智地冲破被人为设置好的精神小圈子,最终跑到深山老林里享受自由。虽然王小波不幸英年早逝,但是其留下的作品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就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驴和人的新寓言》。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
三、赏析课文。
1.文章题目为驴和人的新寓言,请联系原寓言说说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题目所说的新。
叙事角度:原寓言以人为叙事角度,本文以驴为叙事角度。
寓意理解:原寓言的寓意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即做事情应当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而本文则是提出了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的新寓意。
2.作者另辟蹊径,很符合他的行文风格。原寓言贯穿全文,在行文中却处处体现了作者对旧的看法的颠覆。作者站在驴的角度对故事进行了重新解构,可以说作者对驴是怀有同情的,那么联系原文说说,故事中的驴是怎样的形象?作者借它来代表现实生活中的哪类人?
但驴子毫无怨言:它被人骑惯了。
驴子知道自己傻,所以谁爱骑谁骑,它一句话都不说。
驴子难免要嘀咕道:我就是傻,你们也不能这么欺负我。你来试试看,这让我怎么走路?
最后作者猜测驴的想法: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
驴原本是过着比较幸福的生活的,在合适的劳动强度内也同样任劳任怨,这种傻并非是真的傻,而是对命运的一种屈从。驴子的形象更像是普通民众的形象。他们任劳任怨,在社会中以沉默的大多数的人形象出现,命运却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
3.作为一篇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当然不是为了给驴申冤,作者要讽刺的是那些使驴的命运发生变化的看似无关紧要的旁观者,那么联系原文分析这些人又有怎样的特点。
他们遇到了一伙农妇,她们说,瞧这两个笨伯,有驴不骑,自己走路。按照人的概念,这伙娘们是在下蛆、使坏。
驴载着人往前走,又遇到了第二伙人,又嘀咕了几句,儿子就从驴背上下来,换了老头骑着。
这是一伙少妇,七嘴八舌地说:这个老头太可恨,自己骑驴舒服了,全不顾自己的孩子,让他拿两条腿来撵你们四条腿。
这头驴又遇到了最后一伙人,这些人对骑驴者说:两人骑一头驴,你们想吃驴肉吗?
这些人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妄加评论,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强加于人,使他人无所适从,甚至举步维艰。
4.在作者看来社会中的哪些人就如同这些旁观者一样?作者在写这些旁观者的时候,还举了当年苏联解体的例子,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王小波是从荒谬的年代里走过来的。出生于1952年的`他未与任何荒谬失之交臂。与很多当时的文人不同的是,王小波将人生的坎坷、命运的颠簸作为了创作的灵感来源,他没有为经历这些苦难而大唱赞歌,相反,他清醒地思索这种闹剧发生的来龙去脉并且寻找原因。他也看到了在一段时间之内群众话语权的丧失,夺去了人们独立的精神家园,思想贫乏不堪。高涨的革命热情使每个人都缺少思考与自省的空间。而在这个特殊时期当中,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们大肆鼓吹的,恣意宣扬的均是错误的。原来激情澎湃的演讲最后无可奈何地沦落为一部分人整另一部分人的工具。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那些掌握话语权却跨越界限、不懂政治却参与政治的知识分子们正充当了不光彩的旁观者的形象。
当年苏联解体,美国人乘飞机跑到俄国去,出的主意并不符合俄国国情,作用适得其反。但从乘飞机跑等动作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美国人兴高采烈与趾高气扬之态。即使时至今日,我们也能看到美国的狼牙大棒在世界上恣意挥舞。目的虽然各不相同,但那种自我标榜与横加干涉从未变过。作者举这个例子恰好可以说明那些旁观者往往以权威自居,对他人横加干涉的丑态。
5.文中两次提到了名字前带括号的文章,细读文章回答这样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是诸如《人眼看驴》与《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之类的文章,往往自我标榜,自认为是权威,投机取巧。
6.王小波的文笔犀利幽默,善用曲笔,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些特点?
如:当年苏联解体,有美国人乘飞机跑到俄国去,出个主意要大伙休克他自己当然不休克。
我的稿子发在刊物上,只有光秃秃的一个名字,没有一对括号,里面写着美国。作者两次提到美国,甚至括号里的内容也要写美国。实际上是极具讽刺意味的。美国始终以世界警察的地位自居,即使时至今日,我们也经常会看到美国的狼牙大棒在世界各地恣意挥舞,以美国方式来干涉他国内政,希望每个国家都以美国方式思考问题,可以说, 美国是极具旁观者特点的一个经典词汇。
四、总结。
本文作者通过对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的重新解读,讽刺了那些自我标榜、自我鼓吹,以权威身份对他人妄加评论或者横加干涉的人,体现了作者对自由与宽容的精神秩序的追求。
学者余世存这样评价王小波:我没有想到的是历史以诡异的方式让王小波的声名传播。我说过王小波在世时是如何为圈子社会所特有的文化人部落所拒绝,我说过王小波是让生活和社会大众发现了并接受了的(虽然这并不妨碍知识界尤其是文学圈对他应以沉默)。他流星般地划过天际后,人们才正视他巨大的价值。他以他奇特的人生应了生前寂寞,死后哀荣的老话。颂赞的热烈与他已毫不相干。人们如吹鼓手如轿夫一样从历史里找出顾准、陈寅恪们来,感叹今日沦落、精神滑坡之际,又醒过神来为刚进入历史的王小波正名,就不由不思之令人泪落。
我想,王小波的经历以及他其他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与从容,以及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文章都在提示着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人、作品、社会。
五、板书设计
驴和人的新寓言
王小波
驴沉默的大多数 任劳任怨 命运失控
旁观者假权威(美国式人物) 自我标榜 横加干涉
语言:犀利 幽默
篇6:卖驴寓言睡前故事
卖驴寓言睡前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头,家里养一头小毛驴。
一天,老头对他的小儿子说,“这头驴子力气小,不能干什么活,我们把他赶到集上去卖了,再买匹马回来。”
小儿子听了很高兴,赶快跟着老头一起去赶集。
一路上,老头牵着驴子在前面走,小儿子拿着扁担在后面跟着。
走了不远,碰见个姑娘在井台上打水,姑娘看见他们一老一小,一前一后笑了起来,“哈哈,放着驴子不骑,真是笨蛋。”
老头一听,觉得姑娘说的不错,就骑着驴子走了。
走着走着,他们又碰见个大娘在地里摘棉花,大娘唠唠叨叨的说,“这个老头真不讲理,自己骑驴子让孩子跟着走,把孩子累得满头大汗。”
老头一听,觉得大娘说的有理,连忙从驴背上爬下来,让小儿子骑上驴子,自己跟在后面走。
走着走着,他们又碰见个大爷在草地上放羊,大爷嘟嘟囔囔地说,“这个孩子真不懂事,年纪轻轻的都要骑驴子,让老头跟着走,走的上气不接下气。”
老头一听,觉得老大爷说的对,连忙爬到驴背上跟小儿子一起骑着驴子走。
走着走着,走过一个村子,村子里的人看见了,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哎呀,一头小毛驴两个人骑着,叫它怎么受得了,你们看小毛驴儿快给压死了。”
老头和他的小儿子听见了,连忙从驴背上跳下来,两个人一起牵着驴子走。
走着走着,一群割草的孩子看见了,他们指手画脚又说又笑,“看呀看呀,一头小驴子,还有两个人牵着走,真笑死人了。”
老头叹了口气,对小儿子说,“哎!这小驴子,我们不骑也不好,我骑也不好,你骑也不好,两个人骑也不好,两个人牵着走也不好,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小儿子想了想说,“我看还是把他捆起来,我们抬着他走吧!”
老头心想这个办法不错,就跟小儿子动起手来,把驴子翻倒在地,四条腿紧紧的'捆在一起,拿扁担抬着走。
小毛驴有百八十斤重呢,压的老头、小儿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东歪西倒,小毛驴儿呢也受不了,痛得哇哇大叫。
就这样,他们一直抬到一座小木桥上,驴子一挣扎,扑通一声,老头,小儿子,连那小毛驴儿一起掉到河里去了。
《卖驴》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总听别人的意见,凡事自己要有主见,才能办好事。
篇7:改写寓言《驴与蚂蚱》
改写寓言《驴与蚂蚱》
一天,驴在大草原上散步,突然身边传来一阵优美动听的歌声。
驴很惊奇:是谁的歌声那么好听呢?他环顾四周,忽然发现草丛里有一支蚂蚱乐团在练习大合唱。
驴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听的歌声,很是羡慕,便问蚂蚱:“蚂蚱老弟,你们平时吃什么东西,歌声才有这么美呢?你们有什么秘诀,能教教我吗?”蚂蚱乐团的'领队自豪地说:“为了保持我们的嗓音,我们每天只喝露水呀!”驴听了,说:“哦,原来如此!看来,我以后也只喝露水就好了!”从此,驴真的坚持每天只喝露水,其它好吃的东西连看也不看,拼命忍住馋、不吃。
终于有一天,驴因过度饥饿,倒在了草原上那碧绿的草丛中,陪着他的还有晶莹的露滴。
篇8:驴骑人散文
驴骑人散文
小时候,最喜欢听父亲给我们姊妹三个讲故事了。在冬雪纷飞的晚上,我们围炉而坐。父亲则端坐在炉旁的沙发上,开始了一场神话般的讲述。母亲则来回串动在我们的周围,或添火,或倾听着父亲动听的故事。
曾记得,父亲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有意象的故事。讲的是关于《驴骑人》的故事。说从前有个行路人,赶路途中,偶遇大雨,躲在了附近一个荒废的山神庙。在避雨时,忽听得有人在低语。仔细听去,又闻嘻嘻哈哈之声回荡在雷声隐隐中。行路人定睛看去,分明不见有人。破落的山神庙,除了几尊神塑,别无其他。这时,行路人恍然悔悟过来,原来自己在无意中听到了游荡在田野,无法转世投胎的孤魂野鬼。想到此,行路人又惊又怕。过了一会儿,又听得一鬼魂向另一鬼魂说道:"我终于快要转世投胎了,就在今日,有个驴骑人要从这儿经过,到时候,他就是我的替魂,而我就能投胎去了。"行路人听到此,不觉的.心里暗自思忖了一下,心想只能是人骑驴,怎么能驴骑人了呢?
行路人,边深思便看着山神庙外。忽然,笑声渐渐变得戛然而止。大雨初霁,行路人继续赶路。刚走不久,被前面的一条湍急的河流挡住了过道。行路人遂向河畔坐了下来,想等水势稍缓些,再行走路。没想到刚刚坐于地,一个信手牵驴的人也向岸畔缓缓走来。行路人坐在河边,看着水中涟漪,起起落落,心里悠然地感到有种不为说出的喜悦。就在此刻,雨过天晴。牵驴人的驴突然分娩下产,这种事,真是偏偏巧得很。一时间,一驴两人面面相觑。说那迟,那时快,驴生了。一个驴仔赫然出世。牵驴人急于赶路,故把刚产下的驴仔放在头上,让它骑在了自己的头上。行路人看到此,想起了昨日在破庙中听到的话,故而在那人要渡河时,行路人是强以不让,挽救了牵驴人的一命。
故事讲述到此,还未结束。其实,故事的结局让所有人会大跌眼镜的。行路人制止了驴骑人,鬼魂怎能相依呢?好不容易,在阴阳两界找到了转世投胎的续魂人,眼看马上就能转世了,却无端被行路人给搅和了。试想,谁能不气。莫说是人了,鬼魂也不例外。故事的真正结局就讲到此不说了。反正呢?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可取的。每当父亲叙述道结局时,我们总是安安静静地倾心相听。小时候嘛!对这种超乎世间的色彩画廊,还是蛮喜欢入耳的。毕竟这种神乎其神的故事,听起来会让人感到这个世间不仅仅只有我们的存在,很可能在某一时间段,那些从来没有露过面的存在物也会向我们的存在一样。这个故事,给我们姊妹三个的忠告是,天黑前回家。莫不要在夜深人静,人倦灯昏时回家。怕有不干净的东西,会随进来。自听父亲讲述过这个故事起,自小耳大,对这忠告,从一而终。
小时候,在村里,每年及至冬天,尤其是隆冬时,最能听到许许多多故事。那时,伴着殷红的炉火,走家串门,这家来,那家去,前家进,后家出,感受着童年人生路上无邪的美好风景。
而今,一个人独在异乡为异客,在这个别样的冬天,往来穿梭于陌生的人流中。闲静时,想起了童年过往,亦不觉让我留恋难忘。记得,风雪交加的夜晚,月色也没有。通红似火的炉子,把许许多多的家人吸在了炉壁前,像父亲给我们讲述一样,娓娓道来。
★ 《伊索寓言》
★ 伊索寓言15
【驴和人的新寓言(共8篇)】相关文章:
马和驴的故事作文2024-01-08
驴和兔子作文2023-07-27
马驴和主人作文850字2022-05-24
昆虫记蚂蚁作文2023-07-21
初一语文课文黔之驴教案2023-11-15
马的故事作文6篇2024-01-14
牛和驴作文2023-12-22
驴和狼三年级作文300字2022-07-27
读伊索寓言有感作文500字2023-07-19
课文《黔之驴》教案202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