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对《论语》的接受

时间:2022-11-18 08:21:5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柳宗元对《论语》的接受(精选9篇)由网友“奶油小羊”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柳宗元对《论语》的接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宗元对《论语》的接受

篇1:柳宗元对《论语》的接受

柳宗元对《论语》的接受

柳宗元儒家思想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对孔子思想的创造行诠释来完成的。

如今从接受的角度(即读者的角度)研究文学,已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柳宗元是一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学家、思想家,作为一个接受者(即读者)的地位也是十分值得引起关注的。环视柳宗元的接受史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研究者也探讨了柳宗元对于老庄、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前人的接受情况,但关于柳宗元对《论语》中思想的接受研究则很少见,本文便以“天命观”为切入点,深化柳宗元对《论语》的接受进行突破性的阐释和研究。

一、柳宗元与《论语》的关系

据施子愉的《柳宗元年谱》可考,在柳宗元任永州司马的时期,曾作《<论语>辩二篇》,就《论语》的编写作者及卒篇之首为非问对之辞的问题进行论辩。再者,在唐代,随着儒学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重新确立,作为孔子思想主要载体的《论语》不仅成为君主理政、选人,臣下对策、议政的依据,而且在中央官学教育、科举考试及蒙学教育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唐代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柳宗元出生于官宦世家,由于家庭影响,决定他从小就以读书做官作为努力的目标,可以推断,早年为考进士在《论语》等儒家经籍上是下了大功夫的。由此可见,柳宗元自幼是仔细研读过《论语》的,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论语》奠定了儒道基础。

二、《论语》中“天命观”所体现的求实精神

在《论语》中多次谈到“天”、“命”,除了对主宰一切的“天”、“命”表示信仰和敬畏外,也曾对“天”、“命”有过怀疑。“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第三),但又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第十七),《论语》中孔子谈论“天命”时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的。究竟天是神还是自然,孔子的回答也是不确定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荀子作《天论》,确定天是无知的自然,没有作为。东汉王充也论证天是自然并没有作为,同时确认人死不能为鬼。到柳宗元时,他确定天是无知的自然,没有作为,并充分发挥了这一唯物主义传统思想。

在《论语》中,“天”的涵义有三类,一是自然之天,即天空。“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第八);“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第十七)“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都是孔子就现象打比方所说的自然之天,是客观存在的。又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第三),认为若是得罪了上天,必然招致失败或危害,祈祷也没有用。(宪问第十四)“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第九)认为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他也不会掌握这种文化了;天若是不要消灭这种文化,那匡人将不能把他怎么样。这是孔子在遭到匡人围困时,对之无可奈何,一面为弟子壮胆,一面又哀伤自己遭遇的叹息之词。这里的“天”是孔子认识到自然界规律后所说的自然之天,即天神或者天理。二是在愤激和悲恸时感情激动的表现。孔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发誓说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第六)又如,孔子生病了,对“子路使门人为臣”不满,说道:“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子罕第九)颜渊死了,孔子悲痛地呼喊道:“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第十一)这三种“天”,第一种“天”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发展,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人们需要顺应这个规律,才能避免失败和危险。而后一种“天”,是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的,是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而流露出的口头语。

我们再来看《论语》中“命”的涵义,一是跟上文提到的第一种“天”类似,即客观规律。“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第二)“畏天命”(季氏第十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第二十)二是对于无法认识和解决的问题表示无可奈何的叹息,将问题归结于命运。“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第十四)“亡之,命矣夫!”(雍也第六)

从《论语》中谈论“天命”的语录来看,孔子的天命思想基本上是因袭周代的宗教观念,把天看作有意志的人格化的上帝,看作事人类和自然界的最高主宰。孔子在总体上肯定“天”是有权力意志的人格神,然而有时又赋予“天”以自然主义的色彩。这一矛盾正体现了孔子哲学思想的特色。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第九)孔子的回答,说明自己的“多能”是学来的,这不仅否定了太宰认为他是“圣者”,并且有力地驳斥了子贡对“天纵”的吹捧。孔子生于巫鬼迷信风气盛行的春秋时代,当然会受到天命论的传统影响,但他除了承认有意志的天命论的宗教观念外,则是把“命”视为一种与人对立的、异己的力量。如伯牛得了重病,孔子握着他的手说:“亡之,命已夫!”(雍也第六)这与“死生有命”(颜渊第十二)“不幸短命死矣”(雍也)的“命”相同,就是平时说的命运的命。又如“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第十四)孔子认为主张能否实现,均听之于命运,公伯寮是不能左右其命运的。这个“命”包含着某种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的`意思。王充说:“孔子称命,孟子言天,吉凶安危,不在于人,昔人见之,故归之于命。”(《论衡·自纪》)在这里,孔子对“天命”和“命”的理解显然与历史上的传统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子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第十一)子贡是孔子弟子中财富最多的,他“连驷结骑”,往来诸侯国之间,“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所谓“不受命”就是说他不听命运的安排,而去经营买卖,由于他测算很准,所以往往预测成功。这证明了人的努力战胜了贫穷的命运。这包含着孔子思想里的一对矛盾。由于子贡靠自己的努力变贫为富,人力胜过命运,这就突破了天命论的桎梏。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宪问第十四)齐桓公称霸诸侯,不是“天意”,而是靠管仲的力量,排除了天命的支配。由此可见,孔子既承认天命,但也不废弃人的主观努力,这便是所谓的“尽人事,听天命”吧。但可以看出,《论语》中所体现出的对“天命”的怀疑态度是本着实事求是精神的基础上的。

三、柳宗元对《论语》“天命观”的继承与背离

然而“天”、“命”在柳宗元这里,则与孔子在《论语》中体现的思想已发生背离,柳宗元虽然也是本着求实的理念,但在关于天人关系的问题上,已不再像《论语》中孔子对“天命”仅仅只是持怀疑态度,而是彻底的批判。对于自然,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现象,是由元气构成的,并非神造。柳宗元关于天的论述很多,主要有《天说》、《天爵论》、《时令论》上、下、《断刑论》下、《贞符》并序、答屈原《天问》的《天对》以及《答刘禹锡<天论>书》等。从这些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到,柳宗元认真吸取了古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并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唯物论的传统思想,深入探讨了自然之天,深刻地批判了神的天,形成了自己的天命思想体系。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趋势,兴衰成败,系人不系于天,反对皇权神授说。这在《天说》一文中已有明确阐释,文中阐述天与瓜果草木等自然界一切事物一样,都是无知的,对人不能有赏功罚罪的作用,文章认为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一切现象,形态上虽千变万化,不尽相同,而实质上则同为自然范畴的物质。他肯定天地、元气、阴阳也是无意识的自然物,由于自然物质上没有人格神,因此也绝没有能“赏功而罚祸”的意志,并强调指出,人类“功者自功,祸者自祸”,与天无关,认为天能“赏功而罚祸”的说法很荒谬。柳宗元对“符命”更是彻底地批判,在《非国语》《贞符》等著述中,否定天命、鬼神和符瑞,反对迷信,批判的锋芒很尖锐。在《贞符》一文中,他大量列举史实,批判了种种神学迷信观念,例如《河图》中传说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即怀孕而生黄帝,《帝王世纪》中传说握登见长虹即怀孕而生舜,汉代史书中关于高帝斩白蛇、武帝得“仁兽”及宝鼎、王莽奉丹书符命、光武奉赤伏符等迷信传说,以及“封禅”的宗教仪式等,都逐一进行了批判。他通过透彻分析,痛斥“符命”说纯粹是“妖淫嚚昏好怪之徒”的谬论,是“淫巫瞽史”捏造的欺人之谈。

篇2:你想对柳宗元说什么

你想对柳宗元说什么

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世事万变,你历经了由兴至衰,回首,读你的一生,字里行间无不流着两个字:坎坷。你出生于官宦,亦逝于官场,少有才名早有报国大志的你,一生波荡,但最后却落得客死他乡,凄凉收场。

幼年的你生长在长安,所见所闻无不向你展示着朝廷的腐败与无能。或许也正是如此,你才会在将来,义无反顾地支持“永贞革新”。冒着丢掉乌纱甚至掉脑袋的危险,毅然决定打击那些专横跋扈的官员,和那些官僚作斗争。虽只有半年的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它却成为震惊全国的一次进步运动。而你,却被贬为永州司马,一贬就是。

10年在永州,你历经悲欢离合。而我,每次怀着一颗懵懂的心,品读你用“情”写成的《永州八记》时,总会忍不住地,不住地感叹:“你若是一心想着那老老实实地当官,若是顺着那官场的洪流,又何来的骂声不断,悲愤痛苦,又何来用10年的闲游来填补‘失意‘。而今如此,何必?”但你就是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今贼官当道,朝廷无能,“位卑未敢”怎能“忘忧国”啊!你一身的清正,又何来顺从?我只配尊重,我只想对你说:“好样的!”

读你的《黔之驴》,生动有趣的故事下却掩埋着你多少的愁与恨,蕴蓄着你满心的怒火。你把对朝廷无能,统治者的迂腐的讽刺之意,毫无保留的展现。“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这不正是那些统治者们的真实写照。你也有你的无奈,有自己的骄傲,你不想山河国破,不想民不聊生,却不敢“荡倚冲冒”。一次次地被贬低,被迫害,却不能畅快地“跳踉大喊”,你恨不得有那老虎的本事,将他们“断其喉,尽其肉”。当然,你也渴望自己能想长辈们那样,光耀门楣,渴望自己的仕途顺利,能被朝廷所重用,也希望百姓们安居乐业,希望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宁生活。因此,为了你的这一切美好,你不得不“革新”。但在当时,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你的悲,听得到你的心声。我只能理解,我只想说:“你可以”。

读你的《小石潭记》,不得不佩服你的才气,你高超的文学造诣。而一开始,我也只单纯地认为,那只是你疏淡浄洁的山水闲适之作。而后才觉得,你那是把自己的悲哀全都浸在里头了。是啊,你被贬永州,原以为可得一耳根清静,但那些政敌们却死咬不放。保守派的造谣诽谤,人身攻击,骂声不断,甚至还将你丑化为“怪民”。这对于你—— 一心为民,清廉忧国的柳宗元,不仅是迫害,更是屈辱。也难怪你会写出“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悲怆之句。《小石潭记》,你那是用小石滩水的清净,小石潭景色的静谧来以表你内心不尽的烦恼和苦闷。

然而,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磨难,都未动摇你的政治决心和理想,“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一句话里装满了他多少豪情!

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宗元兄:在你的《小石潭记》中,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如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啊。那儿有白玉般干净,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似天上的鸟翱翔在无边无际的天宇下。清晨,当阳光开始照入竹林中,苍翠的竹子和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在一起,透过微微的'晨光,在清风中随风飘拂。当阳光照在溪水中时,水波点点,闪烁着光芒,好像是金子发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块千姿百态,各色各异,这真是每个人心中所梦想的人间仙境啊!

在这美丽的风景中,如果是我,一定会好好的玩一番,尽情放松平日紧绷的神经。让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时此刻,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却仿佛成为了凄神寒骨之地,这与世无争的佳地在你看来似乎也成了寂寥无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于你只是想把它变成一个记忆。

看到你这样,我也有些难过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想起了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许我们可以学学他,将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当做一种享受,变成一种境界。 不由得,我又想起了苏轼,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让人们学会了以一颗平常的心去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波折和坎坷。我们能不能也从中领悟到一点豁达和豪情呢?

也许,我们还可以想想范仲淹。我们可不可以也学着用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切呢?不再为了心中的愤懑而满怀愁肠。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现在的你还不能为国为民做些什么,但是身处在这美景中,也依然可以忧其民、忧其君。正如龚自珍所说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盼望你早日驱散心中的阴霾,把酒临风,宠辱偕忘,长风破浪,直济沧海!

篇3:后世对柳宗元的评价

柳宗元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唐宋八大家”中排第二,后人对柳宗元有很高的评价。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曾评价过柳宗元,他说:“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心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上下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

在文学上,柳宗元的成就让很多后人望其项背。他擅长的领域有很多,诗歌、辞赋、散文、寓言故事等等。并且,都有大量的作品流传于世。《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惩咎赋》、《闵生赋》、《江雪》、《捕蛇者说》都是柳宗元的代表作品。仕途上的失意,激发了柳宗元的才情,他在文学方面大展拳脚,留下了很多影响深远而悠久的作品。

除此之外,柳宗元和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是一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运动。柳宗元和韩愈倡导文章应该以写实为主,反映现实,他们反对骈文空洞没有内容,提倡文章写作跟随时代而行,不要拘泥于形式。柳宗元和韩愈在散文写作上,身体力行贯彻新型散文形式,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柳宗元具有远知卓见,敢于挑战恶势力。在“永贞新政”中,柳宗元是改革派中的一员,他们想通过改革来改变唐朝衰弱的局面。虽然改革失败了,但是柳宗元依然不畏恶势力低头。在《黔之驴》、《临江之麋》中,柳宗元借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以驴和麋鹿悲惨的结局暗示黑暗势力的悲惨下场。

柳宗元的散文作品有哪些

柳宗元在散文方面的成就最高,代表作品有《永州八记》和《捕蛇者说》等等。柳宗元和韩愈都是古文运动先驱者。柳宗元和韩愈倡导文章应该着重反映现实状况,比如社会现状、人民生产生活情形等。文章只有具备文章主旨和中心思想后,文章才会耐人寻味。

柳宗元和韩愈在散文写作上,身体力行贯彻新型散文形式,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和韩愈发起的这场古文运动,推动了散文形式的发展,在文学史具有深远而悠久的影响。

山水游记散文最为著名的'就是《永州八记》。《永州八记》成为柳宗元散文代表作品,景中抒情,情中写景,是柳宗元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柳宗元以游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西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文章开头,交代了自己来永州的原因。接着,作者用欢快亮丽的语调讲述了自己来到永州后,和友人一起游历了永州的山山水水。每天醉心于大自然之中,如果走累了就坐在草地上,拿出一壶酒,和友人不醉不归。如果喝醉了,就躺在草地上休憩一会儿,做个好梦。夕阳西下,和友人一起回家。作者描绘了一幅休闲闲适的生活画卷,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作者内心十分苦闷,他以酒精麻痹自己的志向,在内心深处他还是一个把酒自酌的孤独者。

散文上,柳宗元注重用朴实的语言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或反映民间疾苦生活,或表达自己对社会黑暗面的抨击。

柳宗元三戒

《三戒》是柳宗元的三篇寓言故事。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柳宗元借以驴、麋鹿、老鼠三种动物来比喻那些妄自尊大的人。他们外强中干,如同绣花枕头一样中看不中用,行为处事不知道量力而行,只是一味地凭借自己外力逞强,最终招来了灾祸。

这三篇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黔之驴》,在本篇语言故事中,以驴和老虎作为主角,娓娓道来深刻的道理。

文章讲述了贵州一带原先没有驴子,一个喜欢揽事的人将驴子带到了贵州。结果发现驴子在这个地方根本没用,便将它放到了山下。老虎看到驴子身形庞大不敢贸然接近,老虎躲在暗处观察了驴子好几天发现它并没有什么异处。一天,驴子大叫了一声,老虎吓坏了,一位驴子要攻击它。结果老虎发是自己多疑了,驴子根本没有注意到它。老虎慢慢地接近驴子时,驴子用蹄子蹬它,老虎大喜,认为驴子的技能不过如此,便跳起来咬断了驴子的脖子。

成语“黔驴技穷”讲的就是这个故事,《黔之驴》借以驴和老虎的故事来讽刺当时朝廷外强中干的官员,他们没有实力却只懂得冒充声势,身为弱者,要敢于和恶势力作斗争,他们看着可怕,实际上很好打败。

《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借用麋鹿和老鼠讽刺社会百态。这三篇作品是柳宗元写于永州,在朝廷为官期间,因新政得罪了保守贵族派,柳宗元遭到贬谪。他以三篇寓言故事讽刺那些麻木不仁、外强中干的人。

柳宗元的寓言

柳宗元擅写寓言故事,以个性鲜明主角影射社会黑暗丑陋的现象。《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鹘说》、《谪龙说》、《罴说》、《蝜蝂传》都是柳宗元的寓言作品。其中,《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出自于《三戒》,也是柳宗元最负盛名的寓言小品。

《临江之麋》讲述的是,临江的一个猎人打猎时抓到了一只麋鹿,便把它带回家饲养。麋鹿刚一进门,猎狗们都垂涎三尺,猎人十分生气,狠狠地教训了猎狗。猎人每天都抱着麋鹿,猎狗们不敢亲近,猎人以为猎狗和麋鹿混熟了,就不会伤害麋鹿了。逐渐地,猎人便让麋鹿和猎狗们一起玩耍,猎狗们在主人面前,十分温驯,不敢对麋鹿起歹意。长时间下来,麋鹿将猎狗们当成很好地朋友。后来,麋鹿走出了家门,在路上碰见了很多野狗,麋鹿以为它们都很友善,便跑过去和它们玩耍。野狗们看见这只送上门的猎物,十分兴奋,一起合伙起来吃掉了麋鹿。可怜的麋鹿死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死。

柳宗元以麋鹿悲惨的结局讽刺守旧派势力,用辛辣讽刺的语言讥讽了那些仪仗权贵,趋炎附势的卑鄙小人。同时,也反讽了那些以敌为友,眼光盲目的小人物。借以麋鹿悲惨命运暗示他们最终的悲惨结局。

这三篇寓言故事都是柳宗元写于永州,以反喻讽刺的语言抨击了社会丑陋的现象。

篇4:浅谈元代戏曲对柳永的接受

浅谈元代戏曲对柳永的接受

元代大量的文人士子走向了民间,推动了元曲等市井文艺的发展。词无法逆转逐渐衰落的进程。元代对柳永的接受并不在他的词上,而是对柳永人生遭际的认同和对柳永形象的塑造上。元代的书会才人混迹市井的生活处境和柳永确有相同处,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也继踵柳永在歌妓词和一些自抒怀抱的词作中表现出的放浪形骸、狂放反叛的精神。元代书会才人对柳永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市井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柳永虽生于习儒之家,但仕途的蹇塞使他长期混迹于市井间,写下了大量带着世俗情味的歌词。他虽怀揣用世之心,但浪漫直率的个性使他流露出愿摆脱名利羁役,沉醉世俗生活的叛逆精神。如他的《传花枝》:

平生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解刷扮,能口兵嗽,表里都峭。每遇着、饮席歌筵,人人尽道。可惜许老了。

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剩活取百十年,只恁厮好。若满限、鬼使来追,待倩个、淹通着到。

人生命运的相似,使元代的失落士子在柳永身上找到的知音之感,他们也如柳永一样,大声地喊出了对自己才华的自负,和对追欢买笑的浪子生活的褒赞。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表现出的狷介个性便与柳永相同,对浪子生活的自豪感也与柳永《传花枝》有异曲同工之妙。

乔吉的(正宫绿幺编)《自述》同样写出自己批风抹月式的浪子生活:

不占龙头选,不传名宦传。时时酒圣,处处诗禅。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

“烟霞状元,江湖醉仙”颇有柳永《鹤冲天》“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意味。而“流连,批风抹月四十年”则是直言不讳地宣扬自己大半人生的市井生活。再如贯云石的《斗鹌鹑》:

柳七乐章集,把臂双歌真先味。幽欢美爱成佳配。效连理鹣鹣比翼。云窗共寝。闻子规,似繁华晓梦惊回。

则直接通过对柳永词和柳永倚红偎翠生活的肯定,陈福升评道:

“元代文人流连倡楼妓院,从声色之娱中获取精神上的慰藉,而且毫不避讳地把这种声色之乐表现在自己的曲中。这和柳永在词中表现自己流连温柔乡,醉生梦死的生活如出一辙。”

元代书会才人对柳永混迹市井的生活态度的体认,还表现在他们的戏曲作品中对柳永式的浪子才人形象的塑造。元代杂剧中叙写与柳永相关故事的作品据钟嗣成《录鬼簿》有关汉卿《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戴善夫《柳耆卿诗酒玩江楼》等。关汉卿的《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是完整保存下来的杂剧作品。

柳永在关汉卿的笔下成为了一个风流才子的形象,表现出了他对世俗情爱生活的肯定和对传统儒家观念的突破。柳永、谢天香亦成为了才子佳人的代名词,不断在元曲中出现,如《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我比谢天香名字真,(卜儿云)他可做得柳耆卿么?”、《李素兰风月玉壶春》:“哎,你个谢天香肯把耆卿恋’。

此外,还可以从钟嗣成《录鬼簿》对各个书会才人的评语中看到他们对柳永式的放浪生活方式的继承。如评白朴:“拈花摘叶风诗性,得青楼、薄幸名。”评马致远:“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海方内皆美谈。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将书会才人拈花摘叶、批风抹月的生活方式表现了出来。

二、市民化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情趣。

柳永市民化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情趣也与元代的书会才人相同。一是他们都大胆地运用市井文学形式。词在宋代是市井中深受欢迎的新文学,文人们喜欢作词,却又看不起词。柳永则不然,他主动地接触这种文学体裁,而且还大量地运用市井新声,开拓慢词一体。元代的书会才人同样有着如柳永一般对新兴文艺的宽阔胸怀。他们元代市井的文艺形式——元曲的主要创作群体,像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这样的既有丰富人生阅历,又擅长诗词写作的书会才人加入到元曲和杂剧的创作中来,对元曲这种新兴的文艺形式的成熟和兴盛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袁行霈所说:“当他们掌握了戏剧特性,驾驭了世俗喜闻乐见的叙事体裁,便腕挟风雷,笔底生花,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为文坛揭开了新的一页。”二是他们都具有市井化的审美情趣。柳永之词多为歌妓市民写心,一方面有迎合市井民众口味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柳永自己的审美情趣受到市井细民的审美情趣的影响。元代的书会才人同样热衷于市井文艺的创作,在他们的`杂剧作品中,大多都代表了广大市民“真、善、美”的生活追求,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和抗争。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就说:“以宋词喻之,则汉卿似柳耆卿。”这句话就揭示了柳永和元代的书会才人在文学创作的方式和文艺观念上都走的是市井化的道路,因此诸多评论者指出柳词与曲相近,开曲之先声。

元代戏曲中的柳永,都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柳永,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柳永形象。一方面杂糅了元代市民阶层和书会才人的价值观念,另外一方面也表现出了这个群体对柳永的认识和看法。本文认为元代叙事文学中的柳永形象,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宋代词话笔记中的记载,如《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中入话部分就取自罗烨《醉翁谈录》。另一方面,柳永的形象还来自于他的词作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和精神。柳永在词中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实际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放浪形骸,摆脱名利羁役,追求个性自由的浪子才人精神;一方面又是希望被士大夫阶层容纳,积极用世的儒士精神。元代的书会才人根据自己和市井民众的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接受了作为浪子才人的柳永,而舍掉了有着积极用世的儒士精神的柳永。就这一点来说,元代书会才人和市井民众对柳永形象的塑造也是对柳永其人其词的一种接受,只是这种接受不是针对柳词发表评价的显性接受,而是对宋人笔记和柳词所传达出的柳永的精神个性、价值取向的体认。这是一种隐性的接受,而且也是元代柳永接受的主要特征。

篇5: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宗元兄:在你的《小石潭记》中,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如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啊。那儿有白玉般干净,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似天上的鸟翱翔在无边无际的天宇下。清晨,当阳光开始照入竹林中,苍翠的竹子和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在一起,透过微微的晨光,在清风中随风飘拂。当阳光照在溪水中时,水波点点,闪烁着光芒,好像是金子发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块千姿百态,各色各异,这真是每个人心中所梦想的人间仙境啊!

在这美丽的.风景中,如果是我,一定会好好的玩一番,尽情放松平日紧绷的神经。让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时此刻,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却仿佛成为了凄神寒骨之地,这与世无争的佳地在你看来似乎也成了寂寥无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于你只是想把它变成一个记忆。

看到你这样,我也有些难过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想起了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许我们可以学学他,将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当做一种享受,变成一种境界。

不由得,我又想起了苏轼,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让人们学会了以一颗平常的心去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波折和坎坷。我们能不能也从中领悟到一点豁达和豪情呢?

也许,我们还可以想想范仲淹。我们可不可以也学着用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切呢?不再为了心中的愤懑而满怀愁肠。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现在的你还不能为国为民做些什么,但是身处在这美景中,也依然可以忧其民、忧其君。正如龚自珍所说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盼望你早日驱散心中的阴霾,把酒临风,宠辱偕忘,长风破浪,直济沧海!

篇6: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你这个人太傻了,傻了吧唧的,写那么多的破记,贬官就贬官,还游山玩水,累着自己不算,万一从山上摔下来或掉进水里溺死怎么办,那年头又没有意外保险,好好当个司马有什么不好。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就要对自己好,要知足,太太平平在家里安享晚年又什么不好,政府又不会来查你干的怎么样。保持心情愉快比什么都好。

以上这段话是一个初二的学生写的,是他们在学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老师给他们布置的一份课外作业,题目就是《柳宗元我想对你说》,字数100左右。

我看完后,忍俊不禁,但是细细想来,又很无语,孩子还没有踏入社会,字里行间却已经透着疲惫,透露着世俗与现实,他们已经没有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社会的压力已经过早的渗入他们的生活中,我感到有点悲哀,但是我们家长还是要狠着心逼迫他努力学习,因为我们知道,现实的社会不会让他们以后像柳宗元的那样云游天下的自由生活,我们愧疚着又逼迫着...,一代代的轮回...

篇7: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你是一代英豪,用洒脱细腻的文字描绘世间百态。你是一位多斗士,始终握着手中的剑,坚守着心中的理想。

轻松吟诵着《小石潭记》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你将小石潭描绘得风姿万千,像一位美而不艳,丽而不俗的绝代佳人。可是这字字珠玑中却透着淡淡的忧郁。小石潭的清冷寂静更是在你的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时才华横溢的你正应为国尽力,为民解忧,可事不如愿,革新运动的失败,造成了你的贬逐。身处崎岖阻塞之境,抑郁之情可想而知。可你没有放弃手中的笔,抒情叙事,一有触动就写文章,将山河美境与内心的愤慨结合,写下了篇篇以景抒情的文章。丰富的现实内容,精湛的艺术技巧,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辉。阅读的人无不为之感到凄恻哀婉。

《永州八纪》就是你被贬为永州司马的途中有感而创作的。八颗璀璨的宝石让世人看到了你不看屈服的一面,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磨损你的意志。你挥洒着似剑的笔,在历史巨著的长卷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对美的描绘,对人生的感悟,你的文章风格多样,但不变的是你坚定的意志,奋进的精神。

今天,当我再次沉醉于小石潭的美景中时,柳宗元,我只有敬佩,敬佩你高超的艺术造诣,敬佩你无畏的斗士精神!

篇8:柳宗元我想对你说300

虽然你我相隔好几个世纪,但我在上小学时就听说过你,上初中了 从老师口中得知你坎坷的身世,那时的你多么可怜,但你一点也不气馁,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在永州,你历经悲欢离合。而我,每次怀着一颗懵懂的心,品读你用“情”写成的《永州八记》时,总会忍不住地,不住地感叹:“你若是一心想着那老老实实地当官,若是顺着那官场的洪流,又何来的骂声不断,悲愤痛苦,又何来用10年的闲游来填补‘失意‘。而今如此,何必?”但你就是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今贼官当道,朝廷无能,“位卑未敢”怎能“忘忧国”啊!你一身的清正,又何来顺从?我只配尊重,我只想对你说:“好样的!”

一个真正的才子,要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征服困境,而不是一味地哀怨。

篇9:柳宗元我想对你说300

读你的《黔之驴》,生动搞笑的故事下却掩埋着你多少的`愁与恨,蕴蓄着你满心的怒火。你把对朝廷无能,统治者的迂腐的讽刺之意,毫无保留的展现。“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这不正是那些统治者们的真实写照。你也有你的无奈,有自我的骄傲,你不想山河国破,不想民不聊生,却不敢“荡倚冲冒”。一次次地被贬低,被迫害,却不能畅快地“跳踉大喊”,你恨不得有那老虎的本事,将他们“断其喉,尽其肉”。当然,你也渴望自我能想长辈们那样,光耀门楣,渴望自我的仕途顺利,能被朝廷所重用,也期望百姓们安居乐业,期望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宁生活。因此,为了你的这一切完美,你不得不“革新”。但在当时,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你的悲,听得到你的心声。我只能明白,我只想说:“你能够”。

读你的《小石潭记》,不得不佩服你的才气,你高超的文学造诣。而一开始,我也只单纯地认为,那只是你疏淡浄洁的山水闲适之作。而后才觉得,你那是把自我的悲哀全都浸在里头了。是啊,你被贬永州,原以为可得一耳根清静,但那些政敌们却死咬不放。保守派的造谣诽谤,人身攻击,骂声不断,甚至还将你丑化为“怪民”。这对于你——一心为民,清廉忧国的柳宗元,不仅仅是迫害,更是屈辱。也难怪你会写出“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悲怆之句。《小石潭记》,你那是用小石滩水的清净,小石潭景色的静谧来以表你内心不尽的烦恼和苦闷。

然而,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磨难,都未动摇你的政治决心和理想,“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一句话里装满了他多少豪情!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是什么

师说韩愈原文和古今义

古代文学的毕业论文

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得体性艺术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全文翻译及原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赵普》教案

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

古诗各类名句集成

柳宗元对《论语》的接受
《柳宗元对《论语》的接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柳宗元对《论语》的接受(精选9篇)】相关文章:

欢度春节的古诗名句2022-06-22

论语读书心得900字2023-06-13

秋雨的古诗名句2022-11-25

《愚溪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2022-11-08

古诗名句2022-11-15

励志尊师的名言2023-05-28

亲情的古诗名句摘抄2023-06-08

《愚溪诗序》教案2023-09-20

莫重于尊师的名言2022-11-02

小学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新版」2024-04-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