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名词解释:股静脉注射法((精选5篇))由网友“lulueg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护理名词解释:股静脉注射法,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护理名词解释:股静脉注射法
(一)目的 常用于急救时作加压输液、输血或采集血标本。
(二)部位 股三角区,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联线的中点为股动脉,股动脉内侧0.5cm为股静脉。
(三)用物 注射盘内10ml或20ml无菌干燥注射器、纱布、试管。
(四)操作方法
1.病人平卧,下肢伸直略外展,局部常规消毒,待干。
2.术者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然后于股三角区扪股动脉搏动,或找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联线中点的方法作股动脉定位,再消毒穿刺点及术者手指,并用左手手指加以固定。
3.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呈90度或45度角,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刺入,见抽出暗红色血提示已达股静脉,固定针头,根据需要采取血标本或注射药物。
4.抽血或注射毕,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3-5分钟,确认无出血,方可离开。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2)抽出为鲜红色血液,即提示穿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紧压穿刺处5-10分钟,直至无出血为至。
篇2:护理名词解释:静脉注射法
静脉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静脉的方法。
(一)目的
1.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需迅速发生药效时,可采用静脉注射法。
2.药物因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它注射方法。
3.作诊断、试验检查时,由静脉注入药物,如为肝、肾、胆囊等x线摄片。
4.输液和输血。
5.用于静脉营养治疗。
(二)部位
常用的有肘窝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或手背、足背、踝部等处浅静脉(图10-14)。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注射器(根据药液量选用),针头6.2-7号或头皮针,止血带,治疗巾或一次性纸巾。按医嘱备药物。
(四)操作方法
1.将备齐用物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用注射器吸取药液,排尽空气,套上安瓿。
3.选择合适静脉,以手指探明静脉方向及深浅,在穿刺部位的肢体下垫治疗巾或纸巾,在穿刺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约6cm处扎紧止血带,用2%碘酊消毒皮肤,待干后以70%酒精脱碘,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
4.穿刺时,以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针头和皮肤呈20度角,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
5.见回血,证实针头已入静脉,可再顺静脉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嘱病人松拳,固定针头,缓慢注入药液。
6.在注射过程中,若局部肿胀疼痛, 提示针头滑出静脉,应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注射。
7.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嘱病人屈肘按压片刻。清理用物。
8.注意事项
(1)注射时应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静脉。如需长期静脉给药者,应由远心端到近心端进行注射。
(2)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掌握注入药液的速度,并随时听取病人的主诉,观察体征及其病情变化。
(3)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注射前应先作穿刺,注入少量等渗盐水,证实针头确在血管内,再推注药物,以防药液外溢于组织内而发生坏死。
9.静脉注射常见失败的原因。
(1)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回血断断续续,注药时溢出至皮下,皮肤隆起,病人局部疼痛。
(2)针头刺入较深,斜面一半穿破对侧血管壁,见有回血,但推药不畅,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
(3)针头刺入过深,穿透对侧血管壁,药物注入深部组织,有痛感,没有回血,如只推注少量药液,局部不一定隆起。
篇3:执业护士基础护理学:股静脉注射法
(一)目的 常用于急救时作加压输液、输血或采集血标本。
(二)部位 股三角区,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联线的中点为股动脉,股动脉内侧0.5cm为股静脉。
(三)用物 注射盘内10ml或20ml无菌干燥注射器、纱布、试管。来源:考试大
(四)操作方法
1.病人平卧,下肢伸直略外展,局部常规消毒,待干。来源:考试大
2.术者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然后于股三角区扪股动脉搏动,或找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联线中点的方法作股动脉定位,再消毒穿刺点及术者手指,并用左手手指加以固定。
3.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呈90度或45度角,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刺入,见抽出暗红色血提示已达股静脉,固定针头,根据需要采取血标本或注射药物。来源:考试大
4.抽血或注射毕,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3-5分钟,确认无出血,方可离开。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2)抽出为鲜红色血液,即提示穿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紧压穿刺处5-10分钟,直至无出血为至。
篇4:护理名词解释:灌肠法
关键词:灌肠法
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病人排便、排气。也可借输入的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进行治疗的目的。
(一)不保留灌肠法
1.大量不保留灌肠
(1)目的 ①软化和清除粪便,排除肠内积气。②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③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④为高热病人降温。
(2)用物 治疗盘内备灌肠筒一套(橡胶管和玻璃接管全长120cm),肛管,弯盘,止血钳,石蜡油,棉签,手纸,水温计,调剂棒,橡胶布和治疗巾(或一次性尿布),便盆、输液架,屏风。
(3)常用溶液 生理盐水 ,1%肥皂水。
(4)液量及温度 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ml , 老年人用量为500-800ml,小儿用量为200-500ml。液体温度39-41℃,降温用温度28-32℃,中暑病人可用4℃等渗冰盐水。
(5)操作方法①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边,向其说明目的,消除顾虑,以取得合作,嘱其排尿,大病室用屏风遮挡病人。②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根据肠道解剖位置,借助重力作用使溶液顺利流入肠腔),脱裤至膝部,右腿屈膝,左腿自然伸直,臀部移至床边,将橡胶布和治疗巾(或一次性尿布)垫于臀下,弯盘置臀边。如病人肛门括约肌失去控制能力,可取仰卧位,臀下置便盆,勿暴露病人下肢,盖好被子。③挂灌肠筒于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40-60cm,润滑肛管前端,将肛管与灌肠筒上的玻璃接管相接,放出少量液体,排出管内气体,用止血钳夹紧橡胶管,左手持手纸分开病人臀部,显露肛门,嘱其张口呼吸,使肛门括约肌放松,按解剖特点插管,即先向前,再右后,轻轻插入直肠10-15cm,松开止血钳,固定肛管,使溶液缓缓流入。④观察内液面下情况,如溶液流入受阻,可稍移动肛管,必要时检查有无粪块阻塞。若病人有便意,应将灌肠筒适当放低,减慢流速,并嘱病人深呼吸,减轻腹压。⑤待溶液将流尽时,夹住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拔出放入弯盘内,擦净肛门。嘱病人平卧尽可能保留5-10分钟后排便,以利粪便软化。⑥不能下床的病人,给予便盆,将卫生纸放在病人易取处。⑦便毕,协助虚弱病人揩净肛门,取出便盆、橡胶单和治疗巾。帮助病人洗手,整理床铺,开窗通风。观察大便情况,必要时留取标本送验。⑧整理、洗净灌肠用物,并消毒备用。⑨记录结果,在当天体温单的大便栏内记录。
(6)注意事项①掌握灌肠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液量,为伤寒病人灌肠时,溶液不得超过500ml,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②降温灌肠,可用28-32℃等渗盐水,或用4℃等渗盐水,保留30分钟后再排出,排便后隔半小时再测量体温并记录。③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若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脉速、心慌气急、应立即停止灌肠,通知医生进行处理。④肝昏迷病人禁用肥皂水灌肠,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⑤禁忌症:妊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和各种严重疾病晚期病人。
2.小量不保留灌肠
(1)目的①软化粪便。为保胎孕妇、病重、年老体弱、小儿等病人解除便秘。②排出积气。为腹部及盆腔手术后肠胀气病人排除肠道积存气体,减轻腹胀。
(2)用物治疗盘内备注洗器,药杯或量杯盛指定溶液,肛管,温开水5-10ml,弯盘,卫生纸,橡胶布和治疗巾,润滑油,止血钳,便盆,屏风。
(3)常用溶液 ①“1、2、3”溶液即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温度为38℃。②油剂,即甘油50ml加等量温开水,多用于老年、体弱、小儿和孕妇。
(4)操作方法①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边,其它准备工作同大量不保留灌肠。②润滑肛管前端,用注洗器吸取溶液,连接肛管,排气后夹住肛管,轻轻插入直肠内10-15cm,松开止血钳,将溶液缓缓注入,灌毕,将肛管末端抬高,使溶液全部注入,然后反折肛管,轻轻拔出,放于弯盘内。③嘱病人平卧尽可能保留10-20分钟后排便。
3.清洁灌肠
(1)目的①彻底清除滞留在结肠内的粪便,为直肠、结肠检查和术前做准备。②稀释肠内毒素,促其排出。③物理降温。
(2)用物 同大量不保留灌肠
(3)常用溶液 1%肥皂液,等渗盐水。
(4)操作方法 反复多次进行大量不保留灌肠,第一次用肥皂水灌肠,排便后,再用生理盐水灌肠,至排出液清洁无粪块为止,注意灌肠时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40cm)。灌肠应在检查或手术前1小时完成,禁用清水反复多次灌洗,以防水与电解质紊乱。
(二)保留灌肠
1.目的 自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常用于镇静、催眠及应用肠道杀菌剂等。
2.常用溶液
(1)镇静、催眠 用10%水化氯醛,剂量遵医嘱加等量温开水或等渗盐水。
(2)肠道杀菌剂 用2%黄连素,0.5%~1%新霉素及其它抗生素等,剂量遵医嘱,药量不超过200ml,温度39-41℃。
(3)肠道营养剂 用10%葡萄糖溶液或牛奶等。
3.用物 同小量不保留灌肠,选择较细肛管。
4.操作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或给予排便性灌肠一次,以减轻腹压及清洁肠道,便于药物吸收。
(3)肠道病患者在晚间睡眠前灌入为宜,灌肠时臀部应抬高10cm ,利于药液保留,卧位根据病变部位而定,如慢性痢疾病变多在乙状结肠和直肠,故采用左侧卧位为宜,阿米巴痢疾病变多见于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以提高治疗效果。
(4)其它操作同小量不保留灌肠,但入肛管要深,约15-20cm ,溶液流速宜慢,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以便于药液保留。
(5)折管拔出后,以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揉,嘱病人保留1小时以上,以利药物吸收,并做好记录。
5.注意事项
(1)灌肠前了解病变部位,以便选用适当的卧位和插入肛管的深度。
(2)为提高疗效,灌肠前嘱病人先排便,掌握“细、深、少、慢、温、静”的操作原则,即:肛管细,插入深,液量少,流速慢,温度适宜,灌后静卧。
(3)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病人,排便失禁者均不宜作保留灌肠。
篇5:护理名词解释:敷药法
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1、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调制新鲜中草药需准备切刀、切板、乳调制中药末根据需要备好清水、茶水、醋、蜜、麻油、饴糖等辅形剂。
2、操作方法
(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新鲜中草药须切碎、捣烂,平摊于棉垫上。药末经清水或醋、蜜等调制成糊状,平摊于棉垫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根据药物作用,决定敷药厚薄,如消散药膏宜厚,创面生肌药膏宜薄,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干燥时可取下敷料加水或醋湿润后再敷,亦可将药物刮下,加水或醋重新调制再敷,一般2~3天后更换一次,亦有敷数小时即取下,如哮喘膏。
(3)饴糖调制的药物,夏天易发酵,可每日更换药物或加适量防腐剂。
(4)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搔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4、在护理中的应用
(1)本法应用广泛,根据医嘱为软组织损伤敷活血化瘀类中药如活血散调敷。
(2)疮疡疖肿丹毒等可外敷四黄膏、玉露膏等清热解毒、拔毒消肿的中药膏。
(3)二度褥疮可外敷生肌玉红膏,三度褥疮可外敷象皮生肌膏,以拔毒生肌。
(4)乳痈、腮腺炎可根据医嘱外敷如意金黄膏。
(5)慢性气管炎、哮喘可根据医嘱在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等穴外敷哮喘膏。
★ 三基考试试题
★ 护理三基考试试题
★ 医学生实习报告
★ 基础护理学试题
★ 护理学基础试题
★ 急诊实习总结
【护理名词解释:股静脉注射法(精选5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护理心得体会2023-10-09
icu个人工作计划2023-02-13
医学生的实习证明2023-04-06
护士考试答案2022-12-27
医院实习报告2023-05-22
医院护理实践报告范文2023-01-15
护师资格考试试题2024-01-14
优秀护士先进事迹材料2023-06-23
护理社会实践报告2024-04-27
的医学生实习报告20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