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中提问的创新设计(通用9篇)由网友“唯一”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课中提问的创新设计,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课中提问的创新设计
课中提问的创新设计
请看鲁迅《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
一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二
像上述教例中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我们称之为“主问题”设计。它是对大面积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
目前,提问过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提问”之“弊”明显地表现于课堂的有:“步步为营”的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板书”靠近的阶梯;“提问群”成为帮助教师绵延滔滔讲析的桥梁;“碎问碎答”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而“主问题”相对于成串的“连问”、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的“追问”而言,它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在教学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点:
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一种具有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应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2.“主问题”在教学中的出现是经过认真设计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
3.“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次提问或问题设置都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的“板块”。所以,“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艺术效果。
三
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将学生深深地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
在“主问题”的设计上,我们要理性地关注如下内容。
1.“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问题或提问的出现,要力求做到能引发对全篇文章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如:《狼》:请以“狡猾”与“机智”为话题,谈谈你对《狼》这个故事的理解。《孔乙己》:请围绕“孔乙己与‘酒’”这个问题自读课文,说说自己的阅读所得。
2.“主问题”应有利于课堂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问题或提问的出现,要力求做到让学生有长时间的读写活动。如:《苏州园林》:请同学们选出文中的重要语句,形成全文的主要信息。《雨说》: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300多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3.“主问题”应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问题或提问的出现,要力求做到让阅读过程
[1] [2]
篇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文/赖国聪
摘 要:提问是一门艺术。语言是人类发展史中重大的发明成果,是人类独有的、重要的交际工具。提问正是一种语言的运用方式,提问的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是新的教学手段,但在课堂教学中却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能为未来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能引发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从而引发在学习语文学科中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学好语文学科。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环节做到行之有效呢?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一些想法。
关键词:提问的艺术;提问的目的;怎么提问
高中语文教学在某些方面上看属于一种目标式教学,这是由当下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的功能所决定的。语文课堂的精彩与否不是教师一个人表演有多精彩,而是能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提问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再根据课程标准而适当扩展,培养学生学习、分析及应用语言的能力。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程标准始终是其基本依据,是保证其有效性的前提。
一、提问要有延伸性
提问是一门艺术,当提出一个问题时,你能得到怎样的'答案,取决于你的提问方法,要懂得发问的技巧,才能得到最想要的答案及提问时想得到的效果。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问前的准备
提哪些问题,在什么时机提问,提问哪些学生,可能会给出什么答案,给出答案后该如何处理等,都要在发问前有充分的准备。尽量用生活经验叫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体,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停顿。课堂提问一般情况下是由少数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如果提出问题后立刻就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学生思考就不具有普遍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必须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提问后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停顿以后再选择学生回答。善问也是一种艺术,有些教师虽然提问,但不善问,抓不住教学课程的核心。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让学生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三、提问方式陈旧
课堂提问,并不是表面上的随堂问答或“满堂问”,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只有学生提问多,他们才能体验到由问所获得知识的快乐,才能把问题与知识能力结合,带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问号来进行的,有问才能有思考,有思考才能进步,才能使思维活跃。如果只是想教完课程的话,只有课内的知识就足够了,但是想要课堂内容“有趣”,学生互动率高的话,仅仅是课内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把课内、课外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
一个问题,学生有兴趣了,就容易办了,而且可以办好。学习一样如此,有兴趣,就轻松,没兴趣,就沉重,读起书来,味同嚼蜡;所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生活本来有滋有味,语文一样有滋有味,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怎么把学生的兴趣点燃起来。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可以把《采莲赋》全文读给学生,大体讲解,加深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在适当时机加入一些课程标准中学生所不知道的文献,可以只读,不必讲解,留给学生自己想象的空间。这样引发学生的疑,课后必有学生想解开迷惑,通过各种方法找文献,了解背景,解开谜团。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目的不就是在于此么?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在美国,学生经常提出问题,就算是错误的问题,也代表该学生在积极思考,而没有提问的学生则代表没有思考问题,教师在学末评分,往往高分给予了经常提问的学生,这一课堂氛围的养成值得我国教育学则认真借鉴。
四、提问不能过于单一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刚开始进入课程时就要选择一个突破口,叫学生把思想集中在想说的问题上,并刻意求新。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心更是学生的求知动力。杜绝教师随意提问、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这种陈旧的课堂提问,太过单一,不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在叙述了此文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章因情而起,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掂起江南”时,加入提问;“假如你是朱自清,你现在在清华大学荷塘,你会想起什么呢?”这样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产生联想。或者问“根据前后段落,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让学生主动思考,思考在“点”上,紧紧围绕教学课题,使之对文章写作手法及用意有深入的了解。然后再在适当的时机,提问“那么朱自清看到的景象是否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呢?”再来具体看课文,这样就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问题也得到了深入性的回答效果,使得教学目的进一步完成。
五、提问的态度
身为教师要思考自己在学生心中的位置,给自己准确的定位。要让学生减少紧张情绪,甚至主动配合教学课程中的提问。严禁惩罚式的提问,在课堂上难免有个别学生“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睡觉”等现象,这时若突然对这个学生提问,学生显然是回答不出来的,这种惩罚式的提问,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容易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要知道导致这种个别现象出现的原因中也有教师的责任,如果能把课程教得生动有趣,全体学生互动起来,完全可以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独特表达进行不一样的评价,不能总是按预先设计好的语言进行表扬,那样学生心理也不是舒服,学生自己也有想得到的评价,并非一味地想得到教师所谓的“肯定”。评价语言有向导性,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特评价语言,枯燥乏味的语言直接让学生消极对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就无法达到教师提问的目的和意义。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的语言技能之一,其不是新手段却是必不可少的,提问要有目的性、连续性、启发性、针对性,还要有整体性、艺术性等。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人称,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可见课堂提问之重要。
参考文献:
[1]方建昌。课堂提问艺术[J]。发展,(06)。
[2]汪生。高中数学教堂提问的高效性研究[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1-08.
[3]蒋中霞。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J]。中国论文中心,-01.
(作者单位 云南省腾冲县益群中学)
篇3:如何从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而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地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东西;小学自然课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的基础学科,刘默耕对科学启蒙教育的目标,曾作过精辟的论述, “通过我们自然课的培养、训练,使他们(学生)头脑聪明一点、灵活一点,有个聪明的科学头脑,这个不仅是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就是干任何事情,也是基础”。
聪明的科学头脑,是要在教师引导,在不断探索自然过程中,激发和启迪出来的创造性思维,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更可贵,提问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最初可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使学生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接着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得好的加以表扬,当学生能踊跃提出问题时就进一步要求提高质量,鼓励他们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自然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从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兴趣,营造气氛。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鲁迅学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既是影响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只有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教学中注意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气氛。
(一)引疑激趣。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小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因而,教师要善于采用游戏、故事、多媒体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适当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例如:上《不倒翁》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我准备了一个不倒翁的玩具,让学生玩,看看谁能扳倒它,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纷纷拿起不倒翁左扳右扳,可是不倒翁还是不倒,就在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这时学生想探索新知的兴趣就油然而生。
(二)、实验激趣。
凡是有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教材,一般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好奇心。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所以在自然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认识兴趣,力图通过思维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产生求知的强大动力。
例如:学习《热胀冷缩》一课时,我拿出装有红水的圆底玻璃瓶放在水槽中,然后拿起热水壶向圆底玻璃瓶外倒下去,这时红水沿着玻璃管由上至下迅速往外喷射出来,学生立刻给这个“喷泉”吸引住了,个个情绪高昂,他们纷纷提出疑问:“玻璃里面的水怎么会象喷泉一样喷射出来呢?”从而激起学生想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产生高程度的快乐体验。
篇4:创新设计 动中求活
创新设计 动中求活
---- 戏剧创新教学尝试高二新教材一共有两个戏剧单元,这里有中国现当代戏剧、外国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它们都是品位极高的戏剧名著。保留篇目有《雷雨》、《茶馆》、《窦娥冤》,新增加的篇目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三块钱国币》、《长亭送别》、《闺塾》、《哀江南》。训练的重点前一单元为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形象和戏剧语言,后一单元为戏曲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课程改革的继续已营造出足够的教改气氛,加之戏剧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以及名著的巨大诱惑,足以激发教师教学的创新欲望,在兴奋的期待和积极的构思中,戏剧教学的创新尝试拉开了帷幕。
一、课型设计创新
1 、教师的策划。教师作为总策划人,须在单元教学前制定出总体方案。课型设计为鉴赏导引活动课。教师首先抓住戏剧可表演的这一特点,以表演形式来展示课文的情节。通过表演,形象地呈现语言材料,让剧本中各种情节情境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成为情境中的各种主人;这样学生容易进入角色,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表演之后,提出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戏剧矛盾和人物性格,然后选出代表发言。课后配合写作为表演课写一则消息或一篇通讯或一篇文学评论。以下笔者仅就课型设计创新的表演环节进行例说。
2 、导演的选定。确定出每篇课文的导演,指派那些组织能力强又有强烈竞争意识的同学担当导演。这样做,一方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策划能力,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学的好习惯,又使他们真正地了解剧本的情节,从而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有了一个基础。学生对此设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正是教师创新意识及教学尝试的一个重要因素:给学生一个机会,一个能挖掘他们自己潜力、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一个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机会,一个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机会。这样做班级以及导演之间无形中形成了竞争的暗势。导演同学要 “ 创作构思 ” ,然后着手组合剧组,安排角色、落实职责,熟悉课文,查找资料、组织排练。很快《雷雨》、《茶馆》、《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等剧本中的人选以及服装师、音响师、美编一一有了着落。
听完老师的指点,我还真有一点导演的感觉。演员、服装、道具、音乐、排练等问题一起向我涌来。我既焦急又兴奋。安排工作,同学们都欣然接受,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作信心。因为没有资金,服装道具要向亲朋好友借用。有周朴园的马甲、手杖、怀表,周萍的立领学生装,对了,还有鲁大海用的白毛巾,最好能借来一个老式挂钟,桌子上茶杯的样式与颜色要有些讲究,背景要准备一个大大的窗帘 …… 表演前,我的开场白结束后紧接要放雷声 ……
---- 导演高畅手记
在演员的选拔上,显见导演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扮演红娘的女同学个个性格活泼开朗,扮演周萍的个个看似懦弱的小白脸,扮演鲁大海的大都是身材魁梧声音洪亮性格外向的'男生,扮演朱丽叶的则都是文静多情很有内涵的漂亮女孩。
3 、排练的进行。排练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刘小惠同学在课后随笔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 在这个星期内,同学们进行了紧张有序的排练。演员同学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时间都不回家,只是在小吃部简单地吃一下,就立即回到班里投入排练中。一下课,同学就拿着课本背台词的、对台词的。导演细致地讲解每一个细节,认真指导每一个动作,用心地设计每一个表情;演员同学无一丝怠慢,重复着每一句道白,做出每一个动作。他们煞费苦心,忙得不亦乐乎。这种空前绝后的热情真是挡都挡不住啊! ”
侍萍的扮演者王思元同学在《我演鲁侍萍》一文中说到: “ 我阅读了《雷雨》的整个剧本,对全剧的剧情有了整体的了解,这对我扮演鲁侍萍非常有利。排练前要把台词背下来,这有些困难,但我用心地去体味和背诵,终于背下了台词,就要与同学们试戏了,我们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强化排练。导演为我们说戏,我们反复地对台词,
[1] [2] [3] [4]
篇5: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新大纲强凋:“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这里的“引导”,是指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问或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我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具体地说,在课堂提问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序”。
一、由浅入深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例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试想,如果省去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直接以“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设问,那么,学生在问题面前会感到棘手,感到困惑,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如针对《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使说说罢了”这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①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为什么要那么说?③从盲姑娘的话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④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教师抓住这一难点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了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关爱亲人、具有美好心灵的姑娘;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这种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由具体到抽象
布鲁纳的研究揭示,少儿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阶梯:第一,行为把握,即依靠手足去把握对象;第二,图像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第三,符号把握,即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教《骆驼和羊》的第三段时,教师可以分四步设计问题。第一步,找出词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羊走进又窄又矮的门时很自在?第二步,模仿动作:谁能做一做“大模大样”走路的动作?第三步,理解词义:知道“大模大样”是什么意思了吗?第四步,明了用意:山羊为什么要“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吃草呢?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大模大样”的词义,最后一个问题归结到段落的主旨,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一次飞跃。
四、由现象到本质
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而不能使之透过表层意义深入领会其本质,那么,学生的认识永远是肤浅的。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五、由接受到创造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其中识记、领会、应用可理解为是一种接受),学生的认知也是按上述几个层次发展的,教师设计提间系统时,必须遵循识记―领会―运用―创造的规律。如在《聪明的公鸡》一文的教学中,教者可以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①公鸡上门的原因是什么?②狐狸见到公鸡讲了些什么话?③公鸡是怎样回答狐狸的?这是一组记忆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骤教学打好基础。第二组:①公鸡凭什么战胜了狐狸?②公鸡的心情有几次变化?③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①公鸡在胜利之后会怎么想呢?以后还会不会遇到狐狸呢?遇到了又会怎么办?②狐狸后来发觉没有猎人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组问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是一组创造型问题。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宁乡县教师进修学校)
(陶佑钦)
篇6:浅谈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
浅谈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
文/杨晓峰
摘 要:地理课堂交往互动的主要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师生间对话交流是地理课堂交往互动的主要形式,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成功地进行师生间交往互动的前提。
篇7:浅谈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
地理课堂提问是师生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是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本手段,也是实施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理念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反应中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变换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学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构建结构框架
教学的结构框架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师教学的组织结构三者的有机结合。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指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材料及其联系。地理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地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学会学习的过程,不断地认识、充实、完善地理认知结构的过程。设置悬念或者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对形成结构框架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思考解决学生的认知矛盾→应用思维结果实现学生的认知迁移为线索展开的。可见,问题构成了教学的骨架。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课程标准,必须有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其问题的设计可以围绕构建“世界气候的差异―气候的成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框架来进行。
问题一:结合课本第55页图3.22和第56页“活动2”,你能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吗?你家乡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为什么不同的纬度有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海陆位置也会影响气候?影响气候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思考并回答课本第58页“活动4”。
问题三: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于地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提出:
问题四:人类活动对气候有什么影响?怎样保护大气环境?
二、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
由易变难,切忌过易或过难。问题设计应前后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个体经验是理性与感性的各个层面知识的综合,它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具有决定意义。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是用已有的经验,使新内容与现实的或未来的发生联系,不断产生“所感、所思、所想象”的切实体验,进而对新知识进行界定、理解、内化,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境界。
例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的教学问题设计一时,可在讲解人口分布的特征后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国东部城市密集,课文中叙述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但从总体看,城市人口比重小,农村人口比重大,这是为什么?”“我国人口数量与分布现状合理吗?如不合理,你认为应怎样改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心理实验证明:当设计的问题由易变难时。学生的兴趣起初是逐渐增加的;当问题难度系数为50%时,多数学生对问题最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在似会非会,似懂非懂的时候,问题对学生最具吸引力。
三、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例如,当教师问:“为什么有的等高线向外突出,有的等高线向内突出?”学生就不知该怎么回答。若改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为什么有的地方等高线向数值增高的方向凸出,有的地方等高缓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凸出?”也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设计成:“表示山谷和山脊的等高线形状有什么不同?”学生就能够听明白了。
四、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
对巩固记忆性的问题。要提示明确,表达形式简练,题型典型,可用填图、填表等形式设计。例如,在教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东西的干湿差异”之前,可用复习提问:“能在第35页图2.16上填出冬季0℃等温线的位置吗?”或让学生在教学挂图上指出其位置,为讲解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埋下伏笔。对理解运用基础知识,发展思维的题目,要灵活多变,角度典型,可用读图、问答、计算等形式设计。
五、设计问题时要有留容
成功运用提问实施课堂交往互动功能的重要一环是在设计问题时有留容。也就是说,课堂上实际提出的问题仅是教师备课时设计问题总量的一部分,一般应有25%~30%的容留量,这些容留量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出现大多数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情况时可灵活采用的问题。有一定容留量的问题设计才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总之,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创设让学生质疑、发问、讨论的情境,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不能以教学课时紧为由而随意对待学生提问这一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周勤。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05.
[2]马骏。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2.
[3]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05.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河桥中学)
篇8:如何设计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如何设计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善教者,必善问――如何设计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作者/李不言
摘 要:提问是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论述了教师应如何设计好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教师应结合新课标,关注学生,从趣味性、启发性和层次性等方面入手,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问题,从而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关键词:有效提问;初中英语教学;设计问题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然而,反思如今的课堂提问,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提不起劲来;有的教师提问的范围不广,问题过于困难或简单,只针对了小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缺乏关注。本文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如何设计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的一些看法。
一、关注学生心理特征,设计有趣味性的问题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如果对老师提到的问题感兴趣,自然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笔者在教授牛津版初中英语7A Unit 5 Let’s celebrate的第一课时welcome to the unit时,针对初中生对节日感兴趣的心理,设计了如下问题:“Do you love festivals?”“What can people do in different festivals?”因为学生觉得关于节日的话题特别有趣,所以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答案令人非常惊喜。除了谈论了课本上出现的节日外,还涉及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国内外节日,如国庆节、复活节、情人节等。
二、钻研教材内容,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
据专家统计,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38%属于无启发性的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反复询问学生“好不好?”“对不对?”“懂了没?”之类的问题,毫无指导意义。还有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想让学生热闹一下,实则和教学内容毫无关联。一个有效问题除了要激发学生产生兴趣,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如,笔者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7 Abilities这一单元时,认真分析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尤其注重了本单元的情感价值目标,帮助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授课时,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What is your ability?”“What can you do to help others?”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教师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谈论自己的能力,而且还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
三、分析学生认知结构,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版)》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都存在差异,如果问的问题过难,会极大地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则会让优等生失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在教牛津初中英语8 A Unit 2 School life 的阅读课时,笔者对学困生提出相对浅显的问题,如“Who wrote the two letters?” “Who is John’s hero?”等,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够直接在书上找到答案,使他们更容易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中等生能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笔者对这部分学生提出总结、概括的问题,如“Could you introduce Nancy’s school life?”“Please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Buddy Club in John’s school.”这些中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还锻炼了他们整合、概括信息的能力;优等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对信息进行整合,还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提出如下讨论题,“Can you compare British school with American school?”并发起辩论“British school life,American school life and our school life,which do you like best?”由于这些题大多数属于开放性问题,不追求唯一的答案,所以优等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大胆创新,展现自我。
总之,在初中英语课堂,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它也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要做到有效提问,教师除了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趣味性、启发性和层次性这三方面优化问题设计,还应当注意提问的语态、体态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课堂提问为教师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桂青。英美精彩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周成平。英语教学最需要什么。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中)
篇9: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新大纲强凋:“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这里的“引导”,是指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问或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我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具体地说,在课堂提问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序”。
一、由浅入深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例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试想,如果省去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直接以“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设问,那么,学生在问题面前会感到棘手,感到困惑,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如针对《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使说说罢了”这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①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为什么要那么说?③从盲姑娘的话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④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教师抓住这一难点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了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关爱亲人、具有美好心灵的姑娘;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这种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由具体到抽象
布鲁纳的研究揭示,少儿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阶梯:第一,行为把握,即依靠手足去把握对象;第二,图像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第三,符号把握,即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教《骆驼和羊》的第三段时,教师可以分四步设计问题。第一步,找出词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羊走进又窄又矮的门时很自在?第二步,模仿动作:谁能做一做“大模大样”走路的动作?第三步,理解词义:知道“大模大样”是什么意思了吗?第四步,明了用意:山羊为什么要“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吃草呢?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大模大样”的词义,最后一个问题归结到段落的主旨,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一次飞跃。
四、由现象到本质
[1] [2]
★ 0的认识教学反思
★ 诚信是金教学反思
【课中提问的创新设计(通用9篇)】相关文章:
数学五下《蛋白质含量》教学反思2022-09-18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2023-03-10
6的乘法口诀教案2022-05-08
的《诚信是金》教学反思2022-05-15
老教师讲完公开课总结2023-08-22
0的教学反思2022-05-06
“0的认识”教学反思2023-05-21
相似三角形人教版的教学设计2024-02-22
教学反思3-《失物招领》2023-09-28
《认识图形》评课稿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