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在中国:回顾与展望(通用20篇)由网友“丑xi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在中国:回顾与展望,欢迎阅读分享。
篇1: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起源于杜威.我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前期阶段和全新阶段两部分.前期阶段是一首对交际法的引进、模仿和批判改造的三部曲,全新阶段则是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外语多媒体教学实验推广阶段.展望未来,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 者:吴敏之 WU Min-zhi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刊 名: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 年,卷(期): 12(3) 分类号:H319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外语教学 多媒体外语教学篇2: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与教师的角色定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与教师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外语教学研究重点在如何教上面,研究者关心更多的`主要是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设计等.传统的课堂外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
作 者:张丽杰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226019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24) 分类号:H3 关键词:篇3:中国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
中国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
在稳健型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20中国经济实现了稳定快速增长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9.1%,投资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了较明显的遏制,通货膨胀明显上升但仍处于可调控、可承受的范围,消费增长稳中趋升,外贸出口大幅增长。总的看来,年宏观经济运行是“有惊无险”,经济避免了一次因投资过热及经济变量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增长而可能引起的“大起大落”。展望20,在“双稳健”的政策作用下,经济增长将继续有所回落,达到8-8.5%,投资和出口双双将出现明显回落,但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水平,消费增长将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一、2004年宏观经济回顾
(一)2004年宏观经济面临两大不稳定、不健康问题
一是重化工业继续加速增长且出现明显的过热现象,影响经济的平稳协调增长。中期以来,工业增长明显提速,进入到一个新的加速增长轨道,其主要推动力是重化工业的加速增长,中国工业发展進入到“内生性”的重化工业化新阶段(这明显区别于改革前以国家主导的重工业优先战略时的重工业增长)。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由前期的10-13%上升到最近两年多来的18%左右的高水平(见图1)。一批像汽车、电力、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业进入高增长阶段,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2004年上半年,重工业增长连创新高,重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长率在2-4月份连续3个月超过20%,1-6月累计增长达19.7%;且上半年重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6.1%,比上年的75.3%又提高了0.6个百分点。重工业快速扩张导致相关的能源供给和运输均出现了高度紧张,说明重工业开始出现过热现象,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和建材等与房地产相关性强的重型工业投资增长过猛、产出增长过快。一些重化工业产能的过度扩张(其中不少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的能耗高、污染大),对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及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巨大的压力。
二是内需的两个方面即消费与投资增长呈现严重的不平衡增长态势,而且投资结构和需求结构也存在相当大的扭曲问题。现阶段,过度依赖于投资的经济增长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投资高增长如果得不到最终需求的积极配合,将容易产生下阶段的产能过剩及投资的低效率;二是重化工业低水平投资扩张将带来严重的资源瓶颈问题,并对下游企业形成巨大的成本压力;三是投资的低效率扩张不仅将造成新的不良资产大量增加,加大金融风险,而且因为无法持续而造成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降低经济增长的宏观效益。
因此,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遏制经济增长中的这些不健康、不稳定性因素,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宏观调控也由此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回顾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投资增速逐季放慢,显现宏观调控的阶段成效。2004年1-11月份,城镇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9274.32亿元,同比增长28.9%,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落18.9个和2.1个百分点。从近几个月的投资运行来看,投资增长的降温有所反复,但总体上逐步回落的趋势已经形成,根据月度增长趋势图分析,投资增长的调整至少将呈现“两波”调整,第一波调整出现在3-5月,5月投资增幅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点,随后经过两个月的反弹,8月份又进入第二波调整,9月份的再反弹,原因是前两年基数偏低的作用,剔除基数的影响实际也是回落的,10月份和11月投资增长(分别为26.8%和24.6%)再次回落说明第二波调整将会继续。初步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00亿元左右,增长23%左右,低于去年26.7%的增长水平。
2.工业增长前高后低,降温效果明显。在重化工业化过程显著提速的作用下,上半年工业增长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高,增长17.7%,其中有3个月增幅接近20%。下半年以后,随着以控制一些重化工业过热和房地产过热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工业产出和投资增长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回落走势。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911.08亿元,同比增长16.8%,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持平。我们认为,目前工业增长调整基本到位,从增加值增长来讲,主要是重工业降温明显,6月份以后,重工业已持续5个月回落到18%以下,降到16-17%的正常快速增长水平,相比而言,轻工业增长则一直保持15-16%的增幅,从而导致轻重工业增长差距缩小、结构趋于协调。而从工业行业的投资增长来讲,一些过热的重化工业投资增长逐季显著回落,初步实现了“软着陆”。初步预计,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比去年低0.3个百分点。
3.消费需求稳中趋升。2004年消费品市场出现了稳步小幅回升趋势,1~11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387.60亿元,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2004年消费增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实际消费增长比去年同期明显加快。1-11月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上年同期增加2个百分点。二是城乡消费差距有所缩小。下半年后农村消费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态势,这主要是因为2004年以来受粮食丰收和粮价大幅上升的影响,农民收入大幅增长,从而明显刺激了农村市场的活跃。三是住房、汽车和电子通信三大消费热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初步预计,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3.3%左右,实际增长10%左右。
4.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全年贸易略有盈余。2004年我国外贸增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超出年初的预计,贸易进出口出现连续第3年超高增长。即入世以来的贸易爆发性增长的格局继续保持,对宏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1-11月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0383.78亿美元,同比增长36.5%。其中出口5296.06亿美元,进口5087.7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7%和37.3%。二是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外贸进口在下半年明显回落,由此使上半年贸易逆差的形势得以扭转。1-11月累计贸易顺差208.35亿美元。三是外资企业主导出口的局面进一步强化,1-11月份,外资企业实现出口额3021.32亿美元,同比增长41.5%,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57.05%,比全年提高2.4个百分点。四是粮食类、原油及成品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进口继续保持超高速增长,对国际的依存度继续明显提高。我们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达到1.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为5830亿美元和560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和36%,贸易顺差230亿美元。
&nbs
p;5.收入增长中城镇有所放慢,农村明显加快。城镇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相对于前几年有所放慢,前3季度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72元,同比增长11.4%,扣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0%。而一季度实际增长9.8%,上半年实际增长8.7%,呈逐季下降的态势。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放慢相反,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大幅增长,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好水平,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前3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110元,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11.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得益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1-9月份,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人均958元,增长24.9%。二是得益于税费负担的明显下降,前3季度农民的税费负担人均22.5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元,下降33%。
6.物价明显上升但仍处于可承受、可调控的范围内。在我们看来,2004年以来的CPI明显上升,并不表明通货膨胀的压力非常大,主要的问题是投资品的大幅上升(局部行业过度的非均衡扩张所致)对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所造成的显著压力。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粮食价格上涨,二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最终消费品价格继续下降,只是降幅有所缩小。1-11月份累计CPI同比增长4%中,食品类的贡献率超过了80%,扣除粮食合理上涨因素的CPI增长不到1%。
粮食价格以及食品价格的明显上涨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合理性在于,前期粮食下跌过多,前几年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价格的过度下跌以及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而主动地减少播种面积,并不是粮食短期或中长期生产能力不足。粮食的上涨不仅符合预期,而且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改善日益失衡的城乡收入差距。说粮食上涨及食品价格上涨是社会可承受的,主要理由是:(1)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比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明显下降,从而使得城乡居民对粮食价格上升可承受力增强。(2)多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和工资水平的持续快速增长与粮食价格的持续下降形成巨大反差,显示粮食价格的适度上涨并不会恶化居民的支出预期。
7.企业效益继续快速增长,但库存增长有明显加快。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还有一个特征是,企业效益保持快速增长,即使在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后的半年中,企业效益仍然增长较快。这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此轮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和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有一些垄断因素或短期暴利因素在起作用,如石油行业利润增长具有投机和垄断两方面的原因,钢铁行业是房地产暴利的延伸,这些因素具有不可持续性。与之相对应的一个问题是,企业的库存正逐步加快增长。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资金占用10061.7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比上午同期和1季度分别上升10.7个和4.4个百分点,同期应收账款净额为21968.9亿元,同比增长18.2%,比上年同期和1季度分别上升4.4个和0.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产成品增长最多的是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石油加工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都是重化工业部门,1-10月份这几大行业的产成品分别为654.29亿元、286.40亿元、273.28亿元和803.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52%、32.88%、67.07%和29.43%。这些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效益增长将面临较大压力,这在2004年的汽车工业中已有明显表现。
二、年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2005年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展望2005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遏制,宏观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总体继续趋好,但仍面临一些长期结构性矛盾和一些短期问题的约束。面临的主要短期问题有:农民收入增长难免会再次出现回落,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消费增长小幅放慢,出口增长明显回落等。因此,我们预计2005年经济增长将继续有所降温,GDP增长回落到8-8.5%,主要是因为投资增长将会继续放慢以及出口增长将显著降温。预计全社会投资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5%左右,出口增长15%左右,CPI增长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左右。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趋势如下:
1.投资增长:继续向下调整但仍然处于较高增长水平。在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投资增长有望实现“软着陆”,初步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加强投资需求调控仍是2005年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投资增长趋势如何,关键在于宏观调控力度的准确把握。首先,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给企业更多的投资自主决策权,使2005年投资增长的总体环境趋于宽松。其次,2005年投资调控总体上仍将继续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这将保证投资增长在继续降温过程中实现平稳着陆。一是针对当前投资调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的情况,2005年政府仍将会继续把紧土地和信贷两大闸门,从源头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二是过热行业投资将继续大幅回落。受信贷紧缩政策、实施和完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及自发性需求增长将放慢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将会继续明显放慢,并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相关行业投资继续回落。在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逐步实施及需求显著降温的作用下,汽车投资将会明显降温。三是由于国家在加强对过热行业投资的宏观调控的同时,对农业、煤电油运等薄弱和瓶颈部门则采取了各种“保”的措施,因此,这些部门2005年投资将会继续快速增长。
总之,2005年投资增长率有望回归到适度增长区间,但同时也要注意,近几个月货币信贷投放急剧减少,其对投资增长的滞后影响有可能在2005年上半年显现。
2.消费需求稳定增长,但其增幅估计会比2004年略有回落。预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5%左右(名义增长率在12%左右)。在各项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作用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及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我国整体消费稳定增长的局面正在形成,这将使2005年消费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在深层次问题对消费增长的制约还没有根本缓解的情况下,宏观调控中出现的新问题有可能对2005年消费需求进一步回升产生不利影响。一是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呈明显下降趋势。受经济景气回落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影响,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受到明显影响,消费者预期指数和信心指数一路下滑,从月份到2004年7月份两指数已分别下降了4.8个和4.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预期和信心是影响未来消费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这两项指数持续下降预示着2005年消费持续回升的难度较大。二是就业形势尽管有所好转,
但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这对消费需求增长仍有较大压力。四是2004年农民增收十分明显,但2005年要保持这一态势将十分困难,这将制约农村消费增长。3.外贸出口增幅将会明显放慢,但仍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初步预计2005年外贸出口增长15%左右。在我们看来,9月份开始的外贸出口和进口增长的显著回落可能预示着连续3年的外贸超高增长将结束,进入到平稳增长期。其理由有三:一是连续3年外贸的超高增长已经形成了很高的增长基数,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高增长有相当大的难度。二是2005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比2004年将有较大幅度的放慢,从而对中国产品的出口增长形成较强的压力。根据IMF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将由2004年的5%回落到4.3%,其中美国经济增长率将由2004年的4.3%降到2005年的3.5%,日本则由2004年的4.4%回落到2005年的2.3%,回落的主要原因是油价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显现。与此同时,世界贸易增长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放慢,预计发达国家进口贸易2004年的增长率为7.6%,2005年将降到5.6%,回落高达2个百分点,这对我国出口需求增长将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出口大幅放慢在所难免。三是入世效应将明显递减。出口增长的降温符合预期,但要防止其降幅过快过猛,我们认为仍然有较多对2005年出口起积极影响的因素存在:(1)由于美国、欧盟、日本经济继续处于新一轮上升期,2005年经济增长的回落幅度不会太大,对我国产品的进口需求仍然较大。(2)高油价尽管对全球经济的稳定性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我们预计2005年这一影响会有所减弱,一是全球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力有明显提高,二是预计伊拉克政治局面逐步会有所缓解,俄罗斯石油供应也会有所好转,再加上沙特原油仍有一定的增产潜力,这可能引起2004年终至2005年油价出现阶段性回落,这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会起积极作用。(3)随着入世过渡期后对我国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会促进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平。
4.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虽然2004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的目标有望实现,但2005年就业矛盾有可能更加严峻,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力资源增长的高峰期,在城镇新增就业群体、累积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根本无法缓解的情况下,一些新的就业问题还将突显出来。一是宏观调控对就业的影响在2005年将会有所显现。据有关专家测算,经济增长放慢使2004年减少115万个潜在就业岗位,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为4.5%。2005年随着投资大幅回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放慢,就业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尤其是农民工就业将会更加困难。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继续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还有,初、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明显增大。从这些方面来看,累积的就业矛盾仍在增大。
5.通货膨胀压力将逐步缓解。我们预计,2005年通胀率将会比2004年有所回落,CPI增长3%左右,比2004年降低1个百分点。主要理由有:(1)投资和出口增长率均将明显回落,使GDP增长继续调整,将使价格上涨在需求方面的动力有所减弱。经济增长率的继续回落特别是投资的回落将减轻中间需求的压力,从而使2005年物价上涨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2)物价上涨将面临供给方面的下调压力。这种下调压力来自两大方面,一方面,随着GDP增长的适度放慢和2004年国家加大了对瓶颈部门的投资,2005年煤电油运紧张的形势将会得到改善,特别是电力供应的改善将较为明显。另一方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产能将在明后年集中释放,这些大宗产品的市场可能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格局。这两方面都会使物价上涨的动力减弱。(3)从物价上涨因素的构成分析,物价上涨的空间将缩小。其中粮食对CPI的推动力将明显减弱,非食品类价格上涨对CPI的贡献率将继续上升,预计2005年CPI涨幅在3%左右。非食品类价格上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传导效应(有半年至一年的时滞),另一个是服务类产品的新涨价。我们预计,只要不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2005年粮食价格上涨不会高于10%,对CPI的贡献将不足1%(粮食价格上涨与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关系大概是:粮价上涨1%,食品价格上涨0.3-0.4%),而根据1年多来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CPI的传导效应,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1%,导致2004年除食品价格外的CPI上涨不足1%,那么,2004年接近14%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2005年CPI的传导效应大致在1.5%左右(即所谓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将强于2004年,但上涨力度不会很强)。另外,服务类项目的上涨对CPI的贡献在0.5个百分点左右。三项合计,2005年CPI增长预计在3%左右。
(二)两大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影响2005年经济增长率高低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房地产的增长,二是出口增长。这两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隐忧。2005年的具体宏观经济政策操作要注意“两防”,即防止房地产继续向过热方向发展,防止出口增长下降过快过猛对宏观经济产生冲击。
房地产的问题对中长期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影响重大。如果近阶段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主要是对土地和地方政府的约束),房地产有可能继续向“泡沫化”方向发展。最近关于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再起激烈争论,这种争论的结果将影响宏观经济决策及其效果,如果“不存在泡沫”论占上风,后果则意味着已经呈泡沫化倾向的房地产将会继续加速发展,使“泡沫化”升级,甚至有演化为“泡沫经济”的危险。这是我们最担心的,特别是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过度偏爱和保护如果与正在对人民币升值进行豪赌的大量国际游资结合,“泡沫经济”的风险将迅速增大。相反,如果“泡沫”论占上风,将有利于房地产“软着陆”,中国经济不仅2005年会较为平稳,未来较长时间也会保持平稳健康的快速增长态势,这将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幸事。因此,控制好房地产,投资过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另外,2005年要高度警惕出口增长可能出现的大幅回落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估计,出口增长的显著回落将对2005年中国经济产生如下不利影响:一是使高度依赖于出口增长的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明显放慢。2004年前3季度,珠三角和长三角出口分别增长25.3%和47.6%,且对出口的依存度极高。出口增长的明显放慢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相当大的压力。二是出口增长的显著放慢,将对国内市场产生较大的压力,市场竞争由此再次加剧,价格逐步走低,从而导致企业利润再次大幅缩水,如果这一形势与最近几年高投资形成的产能集中释放相结合,有可能使经济再次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三是影响就业增长和民工增收。对出口增长可能出现的大幅回落的不利影响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抵消。
三、2005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调控
方向为了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促进经濟平稳健康发展,及针对此轮经济过热的特殊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双稳健”的取向,即由前期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具体的政策操作中重点体现结构调整导向,因此,又可以说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是“结构导向的宏观调控政策”。最近,社会上对“双稳健政策”有些误读,不少专家认为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将比2004年更紧,最近央行提出货币供应量(M2)增长的调控目标为15%,比2004年17%低2个百分点,有人就认为这是货币政策更紧的信号,实际不然,2003年实际运行的货币供应量(M2)增长明显低于调控目标,11月末M2同比增长14%,很显然,2005年调控目标比其加快1个百分点,应该说货币政策是有所放松的。我们认为,2004年我国采取的就是“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双稳健政策”是对2004年4月份以来实施的稳健型政策的确认,并不表示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将比2004年更紧。2005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体现“有保有压”的原则,有紧有松,在方式上仍然是采取灵活“微调”的方式,在手段上将更加注重运用法律和市场手段。
(一)投资政策取向
2005年国家对投资的控制仍然较严格,主要是因为当前投资规模仍然偏大、投资增长仍然偏快,投资增长的“软着陆”目标还未达到,这部分是由于时滞因素的作用未充分显现,另外,就是房地产和城建投资增长仍然存在相当的盲目性和严重的结构性投资失衡问题。因此,要继续采取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完善对投资增长的宏观调控。如果2005年中期房地产及城建投资真正实现了“软着陆”的目标,那么投资增长可能会明显下降,此时,要防止投资下滑过度的问题,因为房地产和城建投资对整个社会的投资贡献及其带动作用都非常大,它们的过度降温可能使投资增长下滑过度。
因此,2005年的投资调控政策不仅要在“两个层面”做到“有保有压”,更要采取灵活的措施。一方面要抑制和防止房地产和城市建设投资继续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投资增长下滑过多,主要是为民营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推进投资的市场化。特别是后者,无论是投资继续过热,还是投资增长过度下滑,都要在进一步加快投资体制改革上采取更加积极措施,使投资体制或结构尽快实现“两大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使投资增长真正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企业主导型;第二个转变是政府对投资的监管方式由“硬干预”转变为“软干预”。第一个转变主要体现企业在政策、法规约束下的投资自由化。政府需加快从私人物品供给上(投资和生产经营)退出,而公共物品供给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第二个转变是2004年颁布实施《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重点。所谓“硬干预”就是主要采取行政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审批制和政府直接参与投资来实现对投资的管理,“软干预”则指主要依靠采取法律法规、技术和环保标准、市场化的手段如利率和税率杠杆来调控投资的增长。从此轮宏观调控中显露的问题看,由“硬干预”向“软干预”转变迫在眉睫。2005年以后,要细化《决定》,制定更为周全、详细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重点是明确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的权限及规范各自的投资行为,促进社会投资结构优化和效率改善。
2005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将减少至800亿元,比上年减小300亿元。政府投资将严格控制用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上新项目,而把重点放在支持在建项目尽快建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卫生建设、大型生态工程和大型公共设施工程及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方面。其中对农村公共方面的投资、铁路及城市公共交通的投资力度将会明显加大。
(二)金融和土地调控政策取向
国家将继续加强和完善土地调控和信贷调控的杠杆作用。继续从严控制非农业用地的供给,抑制房地产和城市建设过度扩张,从源头上继续遏制投资过快增长。继续冻结豪宅和高档娱乐设施、形象工程建设和钢铁等过热行业的土地供应;通过清理整顿、合理规划等调整存量的办法增加必须的土地供应量。今天中国房地产过热及整个经济的投资过热,明显与前期土地政策过松有直接关系,中国经济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原因,除了资本效率低、技术进步不快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地的供给过松、土地市场发展的不完善,造成普遍性的土地粗放利用。我们认为,当前实行的严格的土地调控政策至少要坚持两三年,而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因为只有有了严格的土地供给约束,才能促使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盘活存量地产和房产,城市的住房和道路优化才可能最终实现。信贷供给要体现结构优化导向,从两个层面做到“有保有压”,一是对过热行业如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继续保持现有的紧缩措施,房地产过热如果继续发展,可采取结构性升息措施,即提高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房地产企业贷款利率,而对非过热行业特别是弱势产业和中小企业要采取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二是对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要区别对待,也要体现“有保有压”,对过热行业中有利于内部结构优化的土地和信贷供给均要适当放松,如对中低档住房建设的土地供给和资金需求要尽可能满足。
对于利率政策,社会有许多预期,多数人倾向认为,随着2004年10月央行8年多来第一次升息政策的出台,预示中国利率将进入“上升周期”,2004年底及2005年和利息水平将缓慢、频繁上升。对此,我们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未来几年的利率走势将是逐步上升的,但2004年的加息并不意味着“加息周期”已经到来,“加息周期”的到来估计要到20以后,2005年不一定会升息,我们倾向于认为2005年不必升息。理由如下:(1)此次升息,在表面上是央行防止通胀进一步发展所采取的一项必要举措,实际上带有相当强的各方利益权衡的意味。不升息面临各种压力,有外部的和内部的,但此轮投资过热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的,升息这种所谓市场的办法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投资热主要是“政府热”和房地产在暴利机制下过快增长,在这种条件下升息的作用将较为有限。(2)2004年实际通胀率并不高,2005年也不会很高,特别是2005年投资和经济增长继续降温,那么,通胀方面的需求压力将会减轻,而外需增长可能明显放慢也会使需求对通胀的压力再次减轻,而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在供大于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难以明显加速。因此,2005年升息无论是从经济增长率方面,还是从价格增长上均缺乏足够的依据。(3)2003年以来的投资过热是结构性的、局部性过热,并不是正常的经济周期性过热,而加息周期来临与周期性过热直接相关。我们预计,在经过2005年新一轮长期加速增长周期的第一次调整巩固期后,在-可能出现真正的全面性
的周期性过热,升息周期由此相应到来。这里对通胀和利率的中长期走势也做一个初步的预测。我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15-间,世界经济开始进入低通胀时代,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的加快和全球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市场调节机制在全球范围内更为灵活和有效地发挥作用。由于中国经济自身也存在这一类同的通胀趋势,而且在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联性增强,因此,我们大胆地预测今后左右,除去可能出现的短期的粮食和石油供给冲击外,大部分时期,通胀率将不会超过5%,均衡通货膨胀率水平为3-4%。与之相关的利率水平则为4%左右,即未来的10年内利率水平将显低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的水平。也因为如此,经济增长面临需求方面的约束加大,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可能经常出现,解决好了这一问题,经济将能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较佳目标。与此同时,相对于最近几年世界性的低利率水平,未来5-10年的利率水平将趋于上升,这也是一种内在的趋势。
(三)税收政策的取向
2005年将会加快酝酿税收体制改革的方案,并出台一些税改措施。一是增值税转型2005年将在东北地区全面实行,也有可能在全国普遍推广,如果投资增长过度滑落,将可能加快这一税改政策的实施。二是燃油税政策2005年有可能出台,我们考虑,现在油价上涨基本都转为三大石油公司的利润,国家从油价上涨中得到的税收较小,因此,有必要把油品提价和养路费改革一起考虑,改征燃油税。三是农业税将继续减免,这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将会起到长期积极的作用。四是酝酿征收房地产税和遗产税方案,促进收入的有效再分配。
(四)就业、消费政策取向
国家在增加就业和扩大消费上将会继续采取积极的促进措施。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消费的快速增长需要稳定快速的就业增长作为条件,国家宏观调控目标正在由过去的过度偏重CDP增长而转向追求就业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改善。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可以考虑以下内容:扩大投资要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对就业促进很小的投资项目需严格控制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相反,对就业促进大的投资项目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进一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门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抑制大城市住房价格的上涨,同时改善其他条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促进消费增长则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使新的消费热点以大众需求为目标逐步扩散。严格抑制房地产的投机“炒作”的同时,支持和满足住宅大众消费增长;采取降低汽车消费税费率、规范和促进汽车消费信贷发展、鼓励经济型轿车消费等措施,促进汽车大众消费快速稳定增长。二是为减轻三大“黄金周”旅游的运输及其他服务的负荷,可考虑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并将每周休息两天改为休息一天,剩余一天一起移至月末,一次休息四天或五天,变成月月“小黄金周”,并适当延长春节休假时间,这样既减少旅游服务设施的投入,又提高了消费效率。三是继续加大整治食品、建筑和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为消费增长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篇4:中国内河航运回顾与展望
中国内河航运回顾与展望
一、内河航运发展回顾 我国幅员辽阔,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5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0多条,河流总长43万多公里.这些河流大多水量丰富,冬季不冻,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良好条件.
作 者:孙国庆 作者单位: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北京,100736 刊 名:中国水运 英文刊名:CHINA WATER TRANSPORT 年,卷(期): “”(1) 分类号:F5 关键词:篇5:~中国期货市场回顾与展望
~中国期货市场回顾与展望
一、中国期货市场基本情况(一)期货市场比较活跃
20,虽然期盼已久的新品种并没有推出,但期货市场面临的外部环境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对期货市场的需求较快增长,在期货业拓展市场的努力下,期货市场比较活跃,并呈现许多新的发展特点。
1.期货交易量稳步增长
2002年全年成交各类期货合约13943.26万手,比上年增长15.75%;成交金额39481.4亿元,比上年增长30.93%(见图1)。在期货市场流动性增强、交易量稳步增长的同时,持仓量和交割量也同时放大。期货市场在品种不变的情况下,呈现了交易量、持仓量和交割量同时增长的活跃局面。
图1 1993~2002年全国商品期货交易规模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市场统计年鉴》。
2.主要交易品种同时活跃
2002年仍然只有6个期货品种上市交易,但在期货业积极活跃老品种的努力下,期货市场改变只有大豆一个品种“独大”的现象,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和天然胶,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和豆粕,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等品种,纷纷放量上涨,形成多个品种共创繁荣的局面(见表1)。2002年发生明显变化的是上年交易规模较小的品种,2002年都呈现了非常活跃的局面。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天然胶,一改交易萎靡不振的情况,交易渐趋活跃,全年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分别比上年增长近54倍和75倍,占有的市场份额由上年的最末位,一跃上升到第三位;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合约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铝合约交易规模也都有较大的增长,现有6个正在交易的品种全面呈现活跃局面。
表1 2002年商品期货分品种交易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市场统计年鉴》。
3.交易行情比较火爆,市场平稳运行2002年,国际经济的回暖和政局动荡,全球所有资源性商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国内经济的继续走强,需求较旺,国内市场一些商品供求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国际、国内市场供求的影响,2002年期货市场的许多商品价格出现剧烈波动,较大幅度上涨。其中,大连S0301大豆合约期货价格从年初的每吨1782元左右上涨到12月份,最高价格达到2411元/吨,涨幅达30%多;上海期货交易所2002年的期铜价格较上年每吨上涨多元,最高振幅达900多点。天然胶的价格较上年上涨接近1倍;郑州小麦WT3内涨幅达12%以上。在交易如此活跃的情况下,市场平稳运行,没有大的风险事件发生。尤其是大豆S0205合约的交割量达到76万多吨,没有出现违约现象,这说明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在提高,规范程度在加强,投资者的行为趋于理性,中国期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4.投资者信心恢复,入市数量增加,结构发生变化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扩大了对期货市场的需求,中国期货市场的规范运行,增强了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的信心。虽然2002年期货品种没有扩大,但利用期货市场的投资者数量增加,流入期货市场的资金不断增长。2002年大连交易所的客户增加了2.2万户,三家交易所的保证金已经达80亿元,比翻了一番。增加的期货投资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套期保值者增加,为了分散和回避相关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更多的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据统计,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套期保值量达到71.2万吨,其中铜套保量相当于我国铜年产量的50%;大连商品交易所43%的会员客户是粮食、油脂、饲料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和个人,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期货市场指导生产经营和回避市场风险。二是投资者增加。2002年期货市场行情火爆的同时,股市低靡,市值缩水,一部分投资资金撤出股市,进入到期货投资行列。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会员客户中,进行套利交易的占30%,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6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投资公司进入期货市场寻找机会,根据商品季节性或周期性特征进行交易的战略投资者已经出现,说明期货市场的资金结构和投资者结构开始发生积极变化。
(二)期货交易所在探索中继续稳步前进
2002年三家期货交易所继续深化改革和加强内部管理,在探索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新品种的同时,适时调整期货品种的交易规则和合约设计,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交易条件,在推进市场交易、活跃老品种(见表2)和市场功能的发挥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成效,促进了期货市场的持续发展。
表2 2002年各期货交易所交易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市场统计年鉴》。
2002年大商所适应现货市场变化和需求,不断进行品种创新,调整品种结构,推出非转基因大豆合约,使大连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期市,并推动着我国非转基因大豆品牌的形成,提升了国产大豆的国际竞争力。上海期货交易所改进现有期货合约,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引导和培训,根据品种特性推动市场交易,改变了一个交易所只有一个品种活跃的历史,铜、铝、天然胶全面启动,进一步扩大了期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在全球的影响力明显增强。郑州商品交易所小麦期货价格较好地反映了国内小麦供求状况,并与国际市场小麦联动性增强,对现货价格起到引导和预期作用,市场功能得到初步发挥。
各交易所对玉米、棉花、石油、食糖及股指、国债等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工作正在进行,有些品种已经做好上市的准备。
(三)期货经纪公司加快自身发展
2002年期货市场活跃、交易规模持续放大,使经纪公司客户增加,资金增长。第三季度末全国期货经纪公司客户保证金余额为66.9亿元,比第二季度末增加6.87%,同比增长38%。全年期货经纪业代理总额3.86亿元,比上年增长31.74%。较好的市场形式增强了经纪公司的信心,大多数公司改变以往的收缩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开始加快发展的步伐,迎接期货市场快速发展的到来。一是新一轮增资扩股开始,一些上市公司和金融投资公司,看好期货市场,向期货经纪业投资或增加注册资本,准备向大型综合类经纪公司发展。2002年30多个亿的资金注入到经纪公司的资本金中,增强了经纪公司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经纪公司纷纷增加投入,在各地增设营业部,招聘人才,扩大经营规模,希望在期货市场发展中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据统计,2002年营业部数量比上年增加近1倍(2001年营业部数量257家);三是各经纪公司开展网上交易,使用银期转帐等新技术,为客户交易提供方便。通过改善服务,开拓市场,吸引客户;四是一些大的期货经纪公司,正在进行重组和调整,包括资本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的调整,业务结构的调整,为发展成为综合类期货公司做准备。
二、当前期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2002年中国期货市场虽然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限制了期货市场更快的发展和市场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一)当前期货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1.期货市场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期货市场建立的十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
得到飞速发展,GDP增长近2倍。而期货市场虽然在不断治理整顿中基本规范,但市场规模却不断萎缩,期货市场的发展没有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期货市场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首先,入世后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国内外市场的对接,使我国经营主体面临市场风险越来越大。一是承受风险的主体范围扩大,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国内经营和国际经营);二是风险的对象扩大,包括农产品、矿产资源及加工品,也包括金融产品;三是风险的强度加大,由于国际恐怖事件的发生、政治局势的动荡等方面的影响,不确定因素增加,市场价格波动的幅度加大,使经营主体回避风险的愿望和需求增加。其次,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不断提高,在许多商品领域已经成为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由于我国许多商品没有期货市场,不能形成有国际影响的期货价格,不能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影响国际市场,我国还不能成为经济强国。第三,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长,民间资金丰富,一些机构和个人要求开辟更多的投资渠道,也需要更广阔的期货市场为之服务。而现有的期货市场仅限于商品期货,且上市品种少,进入期货的限制较多,所能提供的交易品种和市场容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2.出现非规范的期货交易和替代期货交易的倾向
由于我国期货市场不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使得一些机构和个人在合法的期货市场以外寻找替代市场,回避市场风险。目前,出现了许多替代套期保值的途径和方式,由于缺乏监督和统一规范,潜伏很大的风险。一是一些企业擅自利用国际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这种方式,企业缺少参与国际期货的专业知识,没有合法代理途径,投资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证;二是国内一些批发市场提供短期(一般是一周或1~3个月)的合约交易。此种交易具有一些期货交易机制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期货进行短期的套期保值操作。食糖、丝绸等行业的一些企业,在没有回避市场风险工具的情况下,选择了这些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替代。这些交易方式,虽然经国家质检总局认定,通过《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但作为套期保值工具与规范的期货交易方式对比,存在着交易制度不规范、合约期短、市场流动性差、缺少合规的中介机构服务等问题,分散和回避市场风险的效率很难提高;三是有些银行机构在柜台探索性的推出类似外汇期权的交易方式,但缺乏有效的服务和指导,中国居民很难有效使用这种保值工具。3.期货经纪业仍然经营困难2002年虽然期货交易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对于期货经纪公司来讲,则是“增产不增收”。上半年,全国185家期货经纪公司,总资产138亿元,净资产67亿元,客户保证金63亿元,均比上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期货经纪行业全行业却亏损5000万元,期货公司亏损面达70%。下半年随着市场交易规模的持续增长,虽然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经纪业整体经营状况仍不乐观,第三季度经纪业亏损已达6327万元。分析期货经纪业亏损的原因:一是过分估计了期货市场的增长能力,增设营业网点,扩大经营规模,加大了固定成本的开支,减少了盈利空间;二是同业内恶性竞争带来的手续费水平的大辐下降。公司总量过多,营业部数量增加,业务结构单一且相同,共同争食有限的交易规模,不得不以低价争夺市场份额;三是一些不规范的小公司和一些尚未经正式审批的营业网点,只能靠低收费招揽客户,它们的存在加剧了手续费的恶性竞争。期货经纪业是期货市场的基础,长期亏损,将影响期货经纪业的发展后劲,进而影响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期货市场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市场的生存和发展,在于适应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根据外部经济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断改变和发展市场本身,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中国期货市场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是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
1.期货市场政策的制定过于谨慎
由于期货市场建立初期,盲目过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风险,因此期货市场政策的制定一直坚持谨慎、从严的原则,注重规范与稳定。这对于控制期货市场的风险和治理整顿,很有成效。现在期货市场已经进入规范和成熟阶段,应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期货市场。但期货政策制定仍采取谨慎原则,有关期货市场发展的决策程序复杂、时间过长,新品种迟迟不能推出,新的举措难以实施,制约了期货市场的发展。
2.法律法规的创新滞后于市场的发展需要
美国期货市场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并在国际居于领先地位,得益于美国国会不断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修改有关期货法案,给予期货市场法律制度上的支持。美国国会又一次修改期货法,通过了《20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取消了原有法规中一些对期货合约和期权合约的禁止性规定,以增强国内衍生品市场的竞争能力。可以看出,法律法规要根据市场发展状况适时修改,使之成为促进市场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而不是制约发展的障碍。我国主要的期货法律、法规,大部分是制定于期货市场整顿时期,制定的目的是规范期货市场秩序和降低市场风险,出台了一些严格的限制性规定。现在期货市场已经基本规范,需要的是支持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的法律、法规,应该及时修改。
3.新生事物不能及时得到法规制度的规范和保障
市场的发展应该不断提高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这主要依靠市场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实现,但新生事物的出现需要相应的法规制度规范和保障。例如,电子化交易的引进,改进了经纪公司传统的服务方式,异地客户可以直接上网交易,替代了营业部,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和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但如果不设营业部,派人对异地客户的管理与原有管理规定出现矛盾(现有规定必须是经过监管部门批准和经过工商注册的合法机构才能开展代理期货交易业务),新业务的开展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随着社会投资者的增加,对开办代理帐户、委托理财、介绍经纪人的需求增加,其有利于开拓市场、细分经纪业的业务结构,但对此我国都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进行认定和规范。 三、20期货市场展望与政策建议
(一)年期货市场发展前景展望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为期货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到GDP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期货市场作为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的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使我国经济随着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其依赖性越来越强,期货市场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2003年是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将给中国期货市场带来新气象。认真贯彻“十六大”的精神,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新目标和新任务的实现将为期货市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2.外部环境的改善支持期货市场新一轮的发展2003年,在期货市场逐渐规范与成熟的同时,期货市场运行的外部环境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持续较高速度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扩大了对期货市场的需求;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化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期货市场赖以生存的现货市场不断规范、发展;三是企业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社会财富持续增长,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利和能力提高,社
会投资者的实力增强、行为更加理智,期货市场投资者主体逐渐发育与成熟;四是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和金融机构的网络资金划转技术的使用,在期货资金的汇兑、调拨上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加强了期货市场对价格剧烈波动时风险的控制能力。另外,期货监管部门也在逐步转变监管思路,积极推动期货市场的发展。应该说,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了健康发展的条件,正处在即将起飞的临界点,一旦制约消除,期货市场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发展期货市场的政策建议
制约期货市场发展的原因已经清楚,约束的解除依赖于观念的更新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1.要用新的观念认识和发展期货市场发展期货市场的指导思想,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有新的突破。现在与十几年前期货市场建立初期相比,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更大的需求。同时,期货市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规范和成熟。对待期货市场的认识需要创新,与时俱进,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是期货市场得以发展的希望。因此,在制定期货市场政策时,不应该用老眼光看待期货市场,也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思维去解决期货市场的发展问题,要认识到社会对期货市场的需求,积极适应形势的发展,适应这种需求来调整期货市场,支持期货市场的发展。要坚持依法治市,建立科学、有效的期货决策机制,要科学化、程序化,提高工作效率,使期货市场适应经济需要持续发展。
2.尽快修改现行期货法律法规,促进期货市场健康发展
要用发展的眼光,根据期货市场发展的需要,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对不利于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修改。需要与国际惯例靠拢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衔接。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市场的创新活动,组织人力,对出现的新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与现行法律法规相矛盾的地方,及时进行修改。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要及时制定新的标准、规范,和管理规定。
3.要解放思想,给期货市场宽松的政策环境
期货市场政策的制定,应有新的举措,在保证期货市场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减少对期货市场的限制,要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首先,扩大市场的服务范围,满足对期货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一是增加商品期货的上市品种,扩大市场规模,为各类大宗商品的生产、消费、流通企业提供合理的预期价格和分散风险的工具,增大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同时要理顺商品期货品种上市机制,要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新品种上市的效率,让市场自动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二是扩大期货市场的经营范畴,由商品期货逐步向金融期货扩展,包括黄金期货、利率期货、外汇期货以及股指期货等等。三是增加期货交易的形式,逐步推出期权、掉期等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
其次,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逐步扩大期货市场的使用主体。本着谁需要、谁使用的原则,放宽进入和使用期货市场的限制,政策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投资者的风险控制和行为规范上。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逐步引进国外机构进入期货市场,国外机构可以带来新的投资理念和技术,有利于促进我国期货市场水平的提高。
第三,在加强管理、严格风险控制制度的条件下,扩大境外套期保值企业数量,尽量使需要套保的企业获得进行合法套期保值的权力,将套保企业置于监管部门监控管理之下。开展规范的经纪代理机构代理境外期货交易的试点,为一些中小企业的境外套期保值需求提供服务。
第四,在扩大期货市场范围的同时,与相关的职能部门协调,统一对期货商品的交易及其代理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对非法经营期货交易和代理期货交易的经营行为、非法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的行为进行查处和清理,避免非规范的替代期货交易趋势的发展。
4.支持期货经纪业持续发展
期货经纪业是期货市场的主体和基础,在活跃期货品种、拓展市场规模和提升市场服务水平、保障市场正常运行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经纪业长期亏损经营影响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应为经纪业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一是应为经纪业规范经营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环境。法律法规不仅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经纪业的合法经营。要用历史的观点,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减轻经纪业的负担和干扰。新的法律法规出台,要充分考虑期货经纪业的特点,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有利于经纪业的发展。二是促进期货经纪业资本和业务重组。期货经纪公司规模小、业务同构,是恶性竞争和效益低下的根源。政策要引导期货经纪公司向规模化、多元化发展,逐步允许大型综合类公司开展代理以外的自营、境外代理、代客理财、帐户管理、组织投资基金等业务。同时,要推进期货经纪公司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三是支持期货经纪业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经纪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经营成本,持续发展。
篇6:~中国期货市场回顾与展望
2002~2003年中国期货市场回顾与展望
一、2002年中国期货市场基本情况(一)期货市场比较活跃
2002年,虽然期盼已久的新品种并没有推出,但期货市场面临的外部环境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对期货市场的需求较快增长,在期货业拓展市场的努力下,期货市场比较活跃,并呈现许多新的发展特点。
1.期货交易量稳步增长
2002年全年成交各类期货合约13943.26万手,比上年增长15.75%;成交金额39481.4亿元,比上年增长30.93%(见图1)。在期货市场流动性增强、交易量稳步增长的同时,持仓量和交割量也同时放大。期货市场在品种不变的情况下,呈现了交易量、持仓量和交割量同时增长的活跃局面。
图1 1993~2002年全国商品期货交易规模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市场统计年鉴》。
2.主要交易品种同时活跃
2002年仍然只有6个期货品种上市交易,但在期货业积极活跃老品种的努力下,期货市场改变只有大豆一个品种“独大”的现象,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和天然胶,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和豆粕,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等品种,纷纷放量上涨,形成多个品种共创繁荣的局面(见表1)。2002年发生明显变化的是上年交易规模较小的品种,2002年都呈现了非常活跃的局面。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天然胶,一改交易萎靡不振的情况,交易渐趋活跃,全年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分别比上年增长近54倍和75倍,占有的市场份额由上年的最末位,一跃上升到第三位;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合约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铝合约交易规模也都有较大的增长,现有6个正在交易的品种全面呈现活跃局面。
表1 2002年商品期货分品种交易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市场统计年鉴》。
3.交易行情比较火爆,市场平稳运行2002年,国际经济的'回暖和政局动荡,全球所有资源性商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国内经济的继续走强,需求较旺,国内市场一些商品供求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国际、国内市场供求的影响,2002年期货市场的许多商品价格出现剧烈波动,较大幅度上涨。其中,大连S0301大豆合约期货价格从年初的每吨1782元左右上涨到12月份,最高价格达到2411元/吨,涨幅达30%多;上海期货交易所2002年的期铜价格较上年每吨上涨2000多元,最高振幅达900多点。天然胶的价格较上年上涨接近1倍;郑州小麦WT301年内涨幅达12%以上。在交易如此活跃的情况下,市场平稳运行,没有大的风险事件发生。尤其是大豆S0205合约的交割量达到76万多吨,没有出现违约现象,这说明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在提高,规范程度在加强,投资者的行为趋于理性,中国期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4.投资者信心恢复,入市数量增加,结构发生变化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扩大了对期货市场的需求,中国期货市场的规范运行,增强了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的信心。虽然2002年期货品种没有扩大,但利用期货市场的投资者数量增加,流入期货市场的资金不断增长。2002年大连交易所的客户增加了2.2万户,三家交易所的保证金已经达80亿元,比年翻了一番。增加的期货投资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套期保值者增加,为了分散和回避相关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更多的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据统计,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套期保值量达到71.2万吨,其中铜套保量相当于我国铜年产量的50%;大连商品交易所43%的会员客户是粮食、油脂、饲料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和个人,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期货市场指导生产经营和回避市场风险。二是投资者增加。2002年期货市场行情火爆的同
[1] [2] [3] [4]
篇7: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方式受到当前外语教师的重视.本文探讨了教师在此教学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作 者:孙飞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06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H3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模式 自身定位篇8: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回顾与展望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回顾与展望
一、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一)进出口快速增长,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20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全年进出口总额达6207.68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大大高于国民经济8%的增长速度。年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03.6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8.17亿美元,其中出口实现3255.65亿美元,同比增长22.3%,比上年净增594.67亿美元;进口2952.03亿美元,同比增长21.2%,比上年净增516.50亿美元(见表1)。
表1 2002年进出口基本情况 (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2年12月。
(二)非国有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国有企业出口增长缓慢
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民营企业出口增长很快,分别高达27.6%和66.47%,但国有企业出口困难的局面没有改变,2002年国有企业共计实现出口1228.58亿美元,仅比上年增长8.5%。增速的差异引起出口企业格局的变化,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集体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分别为37.74%、52.19%、10.07%,其中国有企业出口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8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集体企业出口同比分别上升了2.1和2.7个百分点。
(三)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并驾齐驱
2002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步快速增长。全年加工贸易出口1799.37亿美元,同比增长22.02%,占全部出口的55.27%,与上年55.40%的比重基本持平;一般贸易出口1362.04亿美元,同比增长21.70%,占全部出口的.41.84%,与上年42.05%的比重基本持平。2002年,一般贸易进口
增长稳定,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迅速。全年加工贸易进口1222.16亿美元,同比增长32.04%,占全部进口的41.40%,与上年的41.12%基本持平;一般贸易进口1291.2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71%,占全部进口的43.74%,较上年的46.58%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
从加工贸易的实际运作来看,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增长较为缓慢,为14.86%,而进料加工贸易增长迅速,为29.44%。此外,2002年加工贸易进口迅速增长预示着加工贸易出口将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
1.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2年,机电产品进出口3126.65亿美元,同比增长30.67%,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50.37%,比高出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570.77亿美元,同比增长32.3%,高于全年出口增长率10个百分点,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从20的44.63%上升到48.25%,净增381.11亿美元,占全年出口增
加额的64.08%。机电产品全年进口1555.88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占全部进口的52.71%,比年的49.47%提高3.3个百分点,净增350.91亿美元,占全年进口增加额的67.94%。
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在2001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78.6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6.1%,比2001年的25.4%高出20多个百分点。在全年新增的594.67亿美元出口额中,高新技术产品为214.13亿美元,占36.01%,较2001年有所下降。
3.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增加较快
2002年,初级产品进出口777.52亿美元,同比增长7.8%,占全部进出口的比重为12.53%,较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其中,初级产品出口284.80亿美元,同比增长8.1%,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8.75%,较2001年下降1个百分点。2002年初级产品进口492.72亿美元,同比增长7.7%,占全部进口的比重为16.70%,较2001年下降2个百分点。
2002年工业制成品进出口5430.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09%,占全部进出口的比重为87.47%,较上年上升近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2970.8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91.25%,较上年略有增长。2002年工业制成品进口2459.31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占
[1] [2] [3] [4] [5]
篇9: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发布时间: -3-12 作者:蒙培元
摘要: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本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的演变历程与时代特征、以及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文化思潮,在长期考察、爬梳的基础上,进行宏观把握与论证。同时,从“文化自觉”的立场出发,窥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与交融大背景下的未来走向和发展途径。
关键词:中国哲学;科玄论战;文化与生命哲学;新理性主义;道德形上学;当代新儒家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哲学发生转变的新时期。一百年来,中国哲学是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发展的,中西、古今之争成为这个世纪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课题。其中既有“转型”与“重建”的问题,又有“继承”与“发展”的问题,错综复杂,万象纷呈。在世纪交替之际,我们进行一次简略的回顾。
一、经学的终结与启蒙哲学的产生
中国传统哲学是以经学的形式发展的(冯友兰、冯契、张岱年都有此说),其特点是经典注释。即将进入20世纪的时候(清代末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康有为等人重新举起“今文经学”的旗帜,以“托古改制”的名义为变法维新进行论证。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作为“今文经学”的代表,是为社会改革提供理论依据的重要著作,与传统经学有重要区别。他根据《公羊春秋》提出新的“三世说”,表达了历史进化的观点。康有为还著有《大同书》,沿用《礼记》中的“大同”之说,赋予新内容,表现了新的乌托邦理想。
紧接着,章太炎又提倡“古文经学”,为辛亥革命进行论证,并与康有为展开争论。章太炎主编《民报》,发表文章,特别是出版《簋书》等著作,反对神化孔子,将孔子还原成一位历史人物,这是他的“古文经学”的重要内容。康有为和章太炎都接受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中的进化思想,特别是章太炎,已明显地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但二人得出不同的结论,前者主张渐进的改良,而后者主张激烈的革命(主要是种族革命)。这场争论在当时极有代表性。但从学术的层面而言,章、康二人的古今之争,实际上揭开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序幕,虽以今、古文经学的形式出现,但实际内容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延续两千多年的经学时代从此宣告结束了。
当时,西学东渐已不可阻挡,成为时代洪流。中西之争,首先不是学术之争,而是中国命运之争。凡早期接受西方学说的思想家们,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前途问题。革命实践家孙中山,首先吸收西方的政治学说,提倡“共和”,并付诸实践。他提出“知难行易说”,一反传统哲学中的“知易行难说”,并不是讨论纯粹的哲学问题,而是为革命实践提供舆论支持。他又在《孙文学说》中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其中却吸收了传统哲学的某些内容。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严复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翻译和介绍西学的启蒙思想家。但他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使中国富强。他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意在倡民力,即民族自强;翻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和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主张划定群与己、社会与个人的权力界限,意在倡民权与民德,即个人自由、平等的权利。他翻译《穆勒名学》与耶芳斯的《名学浅说》,大力介绍西方的逻辑学,高度评价培根建立知识学的归纳逻辑,意在开民智,即开启科学的思维方法,为科学知识提供理论工具。他很重视《名学》之翻译,自称“此书一出,其力能使中国旧理什九尽废,而人心得所用力之端。”〖1〗这显然是针对中国哲学缺乏逻辑思维而言的。更重要的是,他并不是一般地翻译介绍西方学说,而是用加按语的方式,在各书中阐述了批判旧学、提倡新学的立场,尤其批判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主张。严复所做的工作,确实为中国学术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启蒙思想家。
深受美国实用主义影响的胡适,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第一个打破了经学方法,采用西方哲学的方法写中国哲学史,使人耳目为之一新。他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注重材料的考证,将中国哲学史看作是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对经典进行解释的历史。他的中国哲学史不再是从三皇五帝讲起,而是从老子、孔子讲起,孔子也不再是圣人,而是一位哲学家,而且在老子之后,胡适还通过对中国哲学中一些人物如墨子、李觏等人及其思想的研究,宣传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开了用西方哲学解释中国哲学以及中西哲学相结合的先河。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并未写完,而且并不成功,但他提出新的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却具有开创性意义。他把科学实验的方法运用到哲学史和历史的研究,力图使其变成科学的研究,这些努力对于转变传统的经学方法起了决定性作用,并影响到以后的学术发展。
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新思潮不断涌现,知识界从总体来说尚未来得及消化,更无暇思考中国哲学的重建问题,但是已经进入酝酿阶段。特别是“五四”运动,以“重估一切价值”的姿态,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将中西之争推向高峰,也为重新思考哲学问题打开了思想大门。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提出科学、民主与自由、人权的口号,猛烈批判旧纲常旧名教,认为中西文化如同水火之不能相容,只有打倒孔子偶像,才能建立新文化。在他们看来,新文化就等于西方文化。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提出的“德”、“赛”二先生,胡适发动的文学革命,鲁迅对“吃人”礼教的揭露,吴虞“只手打倒孔家店”的勇气……所有这些,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五四”运动并没有按照文化学术本身的方向发展,而是转向现实问题的争论与解决。“五四”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本身就是出于现实问题的需要。正如胡适所说,现在中国“百事不如人”,根源在传统文化,要同西方平起平坐,只有推倒旧文化。也正如陈独秀所说,由社会问题之解决进到政治问题,由政治问题之解决进到精神文化问题,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必至之势,并认为这是“最后之觉悟”。
“五四”运动的历史功绩毫无疑问是应当肯定的,科学、民主无疑是中国最缺乏而又迫切需要的,但在对待中西文化问题上不能不说犯了“非此即彼”的绝对主义错误,陈独秀说,“矫枉”必须“过正”。然而,在文化断裂的状态下,能否实现其理性目标,却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其实,就大多数知识分子而言,并不都是否定一切传统文化的。平心而论,他们不同程度地进行过“历史”的分析,不如陈独秀就公开声明他“不反对孔子本人”,李大钊也主张“东西文明调和”,胡适回来也不主张“全盘西化”,而是改为“充分世界化”,这显然是自我反思的结果。
二、“科玄论战”中的哲学问题及其影响
“五四”以后,在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具有哲学意义的论战,即“科玄论战”(又称“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这场论战可说是“五四”文化运动的继续,也是对“五四”的第一次反思性回应。它的社会影响虽不及“五四”影响之大,因为它只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参加,而且时间很短;然而,这场论战所涉及的
问题,即科学与人文、知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这正是现代哲学所要解决的重要课程。
其世界文化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引起了某种恐惧感,进而对西方的科学文化产生了以为,像斯宾格勒这样的学者甚至提出“西方的没落”这样的口号。这反映出对人文精神的某种呼唤。其中国的文化背景则是,“五四”以来对科学的普遍欢迎与接受,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传统哲学文化的反思。梁启超等人曾到欧洲考察,感受到欧洲人的`情绪,写了《欧游心影录》一书,提出“欧洲文化破产”的口号,再加上“笔锋常带感情”(胡适语)的文字感染力,在思想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当张君劢在清华作题为“人生观”的演讲〖2〗并发表后,科学家丁文江立即发表《玄学与科学》的批判文章,这场论战就从这里开始了。张君劢成了“玄学鬼”,而丁文江成了“科学派”的代表。当时,胡适、陈独秀、梁启超、吴稚晖、张东荪、林宰平、王星拱、唐钺、范寿康、朱经农、任叔永、孙伏园、章演存、陆志韦、菊农(瞿世英)等一批学者都参加了论战。
这场论战表面看来是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问题,但何为科学,何为人生观,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更不要说二者有何关系了。张君劢提出,人生观是主观的、直觉的综合的、自由意志的、单一性的;而科学则相反,是客观的、理论的、分析的、因果的、对象的。因此,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科学派则认为,科学是普遍的,无所不在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当然包括人生观问题。于是,他们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但是,所谓“人生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既有科学的问题,又有价值的问题,因此,问题就涉及到科学认识与人生价值,进而涉及到一般认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在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上,科学有没有界限以及何为界限的问题。这样一来,问题就变成科学究竟能不能究竟价值观的问题。当时所理解的科学主要是以因果论为中心的近代科学,而价值论则主要指自由意志学说(张君劢)和情感学说(梁启超等人)。
论战是混乱的。张君劢对人生观与科学的区分,当然不完全正确,人生观与科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因为“人生观”理应包涵科学认识的问题;但又不能等同于科学认识,它还有价值诉求的问题。在这方面,张君劢无疑提出了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真正问题。科学派捍卫科学的权威,推崇科学的作用,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究竟什么是“科学的人生观”?他们自己也没有说清楚。科学派批判玄学说,欧洲大战固然是欧洲文化的破产,但科学并不负责任,科学是“双刃剑”,既可以对人类有利,亦可以对人类有害。这显然是有说服力的。但是,科学本身正因为是“双刃剑”,所有并不能解决所有文化问题,科学需要价值的指导。
总之,这场论战很短,没有也不可能取得什么结果。他们之中有人说,这是“胡闹一阵”(吴稚晖)。但是,这场论战的意义决不能忽视。这场论战所提出的问题,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也是普遍性的问题,它反映了中国哲学所面临的时代课程,也反映了西方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问题。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这些问题有关,甚至可以说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
经过“五四”与“科玄论战”之后,学者们开始进行进一步反思,试图回答共同的时代课题,建立各自的哲学体系,一些哲学著作也陆续问世了。这预示着中国哲学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现代的中国哲学家,再不必引经据典,进行注释,而是面对西方哲学的挑战,重建中国哲学。他们根据其对西方哲学的了解,或从批评与比较的角度,或从引入的角度,或从相互理解相互解释的角度,提出他们的学说。由此便有所谓“西化”与“本位”之说,“激进”与“保守”之说。方法问题也显得特别重要,但无论哪一种哲学,都改变了传统注经的形式,代之以独立创造与发挥,并且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西方哲学的某些观点与方法。在现代西方哲学家看来,新哲学的产生首先是新方法的产生,新的哲学就意味着新的方法,因此都很重视方法问题。新的中国哲学的重建,也有这个问题,既然传统的注经方法已经不行了,那就不能不考虑新的方法。但情况不尽相同,有的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讲中国哲学。其共同点是,在中西冲突中寻求、探索中国哲学的出路。一方面,要找到中国哲学本身的“生长点”;另一方面,又不能离开西方哲学的“照面”,因为西方文化包括哲学所造成的强势已经很难改变了。但尽管这样,中国的哲学家们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三、文化与生命哲学
首先从批评的立场重建中国哲学的是梁漱溟,其哲学形态是文化哲学,其主要方法是中西比较法,同时也吸收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某些方法。在“科玄论战”之前,梁漱溟就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提出中国文化是“玄学的”,西方文化是“科学的”。他从人的“意欲”出发,说明文化的特征,将文化界定为“生活样式”。意和欲本来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意”字既有意念的意思,又有意志的意思,“欲”则既有“从心所欲”之欲,又有“物欲”之欲,这些都视其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而定。梁漱溟所说的“意欲”,既继承了中国哲学的某些意义,又吸收了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欲望这一意义,因而更具有感性特征。由此出发,他提出中、西、印文化“三路向”说,认为西方顺着“意欲”一直向前,因此是奋进的、改造自然的,但又是太低的。印度逆着“意欲”向后看,因此是无我的,但又是太高的。只有中国文化是居中的,最合于人生,而代表中国文化的就是孔子儒学(他对宋明儒学有些批评),其核心就是以仁为基础的家族伦理。但梁漱溟决不是反对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是主张“全盘接受”〖3〗,问题只在于文化价值取向。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梁漱溟认为,中西哲学的区别是“情意”与“理智”的区别,“西洋人是要用理智的,中国人主要用直觉的――情感的”。〖4〗他在后来出版的《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更加明确提出,中西哲学的区别是“理性”与“理智”的区别,而“理性”是建立在“情”之上的,“理智”则是建立在“知”之上的。〖5〗重视情感的地位和作用,是梁漱溟文化哲学的一大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只是他并没有就此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而是转向社会实践。他晚年修改出版的《人心与人生》也说明了这一点。
梁漱溟所关心的,始终是文化价值的问题,并且从人的心灵问题入手求得理论上的说明,他被尊为当代新儒家的第一代,不是没有原因的。他的儒学之所以为“新”,就在于它是在中西比较中建立起来的,并吸引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某些方法。特别是生命直觉的方法。
接着,从批评的立场重建儒学的重要哲学家是熊十力。他的哲学可称之为新的生命哲学或“变易”哲学,因为他强调生命过程及其创造变化的意义。熊十力哲学带有更多的传统色彩,但决不是与古代哲学毫无区别。除了时代内容和特点之外,其哲学不仅吸收了近代佛学的思维方法,而且吸收了西方生命哲学(柏格森)与过程哲学(如怀特海)的某些方法。尽管他对西方哲学的了解有限,但在当时西学大量翻译、介绍的情况下,他也有所了解,有所选择,有所批判。熊十力著《新唯识论》,提倡新的“唯识”即“唯心”之学,虽用传统的体用、能所等范畴讲主客、心物关系,但已不再局限于
传统的心性之学,而是强调在更大范围内能够转变现实的主体能动的主体,也是本体,是刚健的,向上的,物则随心而转,故有生命意义。其“色心无实”、“只有此变”之说,则突显了“转变”的观念,不仅要“转识成智”,而且要“裁成万物,辅相天地”,完成生命本身所负的使命。
熊十力晚年又著《体用论》、《乾坤衍》,强调“体用不二”、“心物同体”和“翕辟之变”,自称是“新易学”。其“新”就在于突出了生命活动的过程及其感性力量。它不是使中国哲学改变其基本精神,也不是改变其基本形态(生命哲学),而是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熊十力哲学在方法上强调直觉,或以直觉为其主要方法。这既是儒佛进一步融合的结果,也是受西方直觉主义影响的结果。为此,他对西方的科学方法持一种批评的态度,认为科学与哲学是有区别的,不能用科学方法讲哲学。如此明确地提出哲学与科学的区别,这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是很少见的。“我们认为,科学、哲学,原自分途。科学所凭借的工具即理智,拿在哲学的范围内,便得不着本体。”〖6〗本体是要靠直觉的,直觉则不是主客对待的。这里不仅指出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而且指出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在认同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哲学,而不是跟在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后面抹杀中国哲学的特性,这是熊十力的重要贡献。
四、新理性主义哲学
以中西互释的方式重建中国哲学的代表人物是冯友兰和金岳霖。他们都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在重建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冯友兰自觉地意识到,他生活在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他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冲突提出一个解决。他认为,在他之前,学者们多采用“相互批评”的方式建立中国哲学,这自然包括梁漱溟、熊十力等人。他现在要用“相互解释”的方式建立新哲学。他所说的“相互解释”解释将中西哲学看作是时代的差别,某种形式的差别,但二者之间能够“通约”。西方哲学的特点在于概念明晰,逻辑清楚,而中国哲学则有“拖泥带水”的毛病。因此,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运用西方逻辑分析的方法,重新分析中国哲学,使那些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概念明确起来。他认为,这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冯友兰受过西方哲学的系统训练,他在建立“新理学”体系(以“贞元六书”为代表)的时候,吸收了新实在论的观点,运用了逻辑分析的方法,由分析经验开始而达到绝对“空灵”的形而上学的结论,走了一条特殊的道路。“新理学”的材料来自宋明理学,但“新理学”的特点是“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其区别就在于运用了新的分析方法。他提出的理、气、道体、大全四个主要概念,都来自宋明理学,但意义确实不同。这四个概念是由四组逻辑命题得出的,而四个逻辑命题都是“分析命题”,因此,这四个概念具有普遍性。其中,理是纯粹的形式,气是纯粹的质料,道体是理气合一之流行,大全是“一切底有”或全体之有。而且,在他看来,有是存在的。
冯友兰所说的“分析命题”是不是逻辑实证主义所说的分析命题,这是另外的问题(事实上,当时就有人指出,他的四个命题并不是真正的逻辑命题)。他的根本任务是重建新的形而上学即“好底形而上学”,逻辑分析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只是工具,并不是哲学本身。但是,为了建立一个不同于旧哲学的新的形而上学,又不能不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冯友兰确实走了一条很独特的路。即便他的“逻辑分析”并不成功,但是作为一般的概念分析,仍有其价值,而且具有理性主义特点。
冯友兰的“新理学”,最终归结到人生境界的问题。这一点确实体现出中国哲学的精神。他在《新原人》中提出四种境界说,其中的“天地境界”确实是中国古代哲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境界本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安身立命”的问题,对于这一主题,冯友兰在《新原人》和后来的论述中作了充分说明,直到晚年都一直强调。但是,如何实现最高的人生境界?冯友兰强调“意义”的认识(“觉解”),最后落到概念的认识。这同《新理学》不无关系,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现代化的发展与解释。但是,从《新理学》的概念分析如何过渡到《新原人》的境界论,以及如何说明境界的特点,其间仍有值得商议的问题,因为境界并不是单纯是认识的问题。他在晚年提出直觉的重要性〖7〗,就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方法问题始终是冯友兰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在“贞元六书”的最后一书《新知言》中,他专门总结了方法问题。他提出可说与不可说,即正与负两种方法,并讨论二者关系以及如何结合的问题,可说是发展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中国哲学确实很重视负的方法。不可说也要说,只有说了之后,才能保持“沉默”。不可说也是一种“说”,如同“烘云托月”。真正的哲学应是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结合。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创见。
金岳霖对西方哲学有深入了解与研究,是完全有资格同西方哲学家就西方哲学而不是中国哲学进行对话的一位中国哲学家,但他最关心的仍然是中国哲学的重建问题,他著有《论道》,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提出“式”、“能”等新概念,解释一切可能与现实的关系,与传统哲学迥然不同。但他又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最高概念“道”将“式”、“能”统括起来,成为他的哲学的“最上的概念”、“最高的境界”。在他看来,只有“道”才能体现“元学”的精神,也只有“道”不仅能“求理智的了解”,而且能“求情感的满足”。因为作为“最高境界”的“道”,是要解决整个人生的问题,而不是要获得某种知识。在这一点上,金岳霖和冯友兰是完全一致的。
金岳霖运用了严密的逻辑分析,其一系列推导完全是形式的,但这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也是建立中国的形而上学。与冯友兰不同的是,金岳霖在“理智”上更多地表现出西方哲学的特点,因此,他认为哲学是“概念(语言)游戏”。他在《论道》中所使用的绝大部分概念都是西方的。但他对“情感”问题特别重视,认为哲学不能只求“理智的了解”,还要求“情感的满足”。〖8〗也不能只求“推力、论证”,还要“传道”。只有“道”才能满足情感的需要,因此他说,在情感上他是中国的。这种要求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道”体现这种统一的诉求,正是金岳霖哲学的特点,也是他融合中西哲学的主要思路。应当说,他看到了中、西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即情感与理智的区别,但他也没有就此展开进一步研究。
金岳霖又著《知识论》一书,开辟了中国现代哲学的一个新领域――认识论领域。西方近代哲学有所谓“认识的转向”,认识问题成为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成为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基础,但中国传统哲学始终未能开创自己的认识论。金岳霖可说是第一个自觉而又有系统地建立中国认识论的哲学家。
金岳霖的知识论是以“论道”的形而上学为前提和基础的,其根本目的是承认本然世界的存在,从而求得对本然世界的认识,其中,包括实在论的共相及其关联。但在方法上,他运用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方法,从经验开始,而经验内容就是“所与”。认识从感觉经验开始而达到客观的理性化认识,既要靠“正觉”(即正确的感觉),又要靠意念对“所与”的接受与安排,其中包括抽象的思辨。“有知识就是有真命题”,真命题是表达事实的方式,而事实是“所与和意念的混合物”
,是与客观的本然世界对应的。
金岳霖的知识论对中国哲学而言是全新的,他所使用的概念和方法都是西方的,但他力图摆脱西方哲学的心物、主客二分法,并批评了西方在认识问题上的人类中心论,从“道”的观念出发讨论认识问题,不仅弥补了中国认识论的“缺失”,而且为吸收西方哲学建立中国的认识论学说进行了可贵的尝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建立认识论学说的哲学家还有张东荪。张东荪在“科玄论战”中就对科学派、西学派的一些混乱说法进行过批评。他对西方哲学有广泛了解,并进行过大量的传播与介绍。在金岳霖之前,他就出版《认识论》一书成为最早在中国建立认识论的哲学家。但他的认识论是一种多元的认识论,对西方各种认识学说都有所讨论,并认为各有其地位,他自身缺乏一以贯之的主张与体系。在初创阶段,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五、中西结合的其他尝试
重建中国哲学的另一位重要哲学家是贺麟。贺麟对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有精深研究。在复兴民族文化的潮流下,他特别强调儒家文化与哲学的复兴。但要复兴儒家文化,他认为必须大量吸收并转化西方思想,用西方哲学发挥中国哲学。在他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有以“格物”为标志的智慧之学,有以“礼教”为核心的意志之学,有以“诗教”为中心的艺术之学。中国哲学的开展,就是使儒家思想向艺术化、宗教化、哲学化的方向开展,并且重视为新科学奠定“精深基础”。这些工作都要在中西结合的过程中进行。
对儒家哲学,他尤其关注陆、王心学。如果说,现代中国哲学有“新理学”与“新心学”之分,而冯友兰提出并建立了“新理学”,那么,贺麟应当是“新心学”的真正提出者。在《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一书中,他特别突出陆、王心学的发展,就是为此作准备的。贺麟认为,陆、王心学重视自我意识,对个人与民族自觉都有意义,而王阳明的良知说,对于求得心之所安很有价值。为此,他主张将新黑格尔主义与中国的陆、王心学相结合,建立新陆王哲学即新心学。但他后来并没有进行这项工作而是转向西方哲学的译介与研究了。
在30年代,随着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也有学者主张并宣传唯物论哲学。唯物、唯心之说是从西方近来的,在知识界也有反映,张申府、张岱年就是重要代表。张申府对西方哲学很有研究,他主张将唯物论与逻辑分析方法以及孔子的仁学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综合的哲学。他虽然没有写出专著,但他的这种主张不失为一种新的观点,并产生了一定影响。张岱年则发表《论外界的实在》、《谭理》、《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论》等许多文章,主张将辩证唯物论与中国固有的唯物论传统结合起来,并建立唯物论的认识论学说。他还发表《哲学上一个可能的综合》的文章,正是提出运用“综合”的方法建立中国哲学,其具体作法是“将唯物、理想与解析综合于一”,即将中西唯物论、中国的理想主义、西方的解析即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中国哲学,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综合创新”。
从哲学本体论与方法论上说,所谓“综合”,主要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是在本体论上将近现代西方唯物论与中国古代唯物论的传统哲学相结合,二是在方法上将唯物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分析法相结合。这里除了引进西方的唯物论与逻辑分析方法之外,重要的是要重新挖掘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与辩证思想。在后来的研究中,他除了对张载等人的思想进行系统论述之外,很好地运用了解析的方法,对中国哲学中的观念范畴进行了精深的解释。
六、道德形上学的重建
在这些哲学家中,除了金岳霖具有道家的某些特征之外(其实他所说的“道”不全是道家的),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人的哲学及其主张,都与儒家哲学有关,因而被称为当代新儒家。50年代以后,熊十力的弟子们在海外发挥熊氏学说,推动了当代新儒学的发展。他们一方面回到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另一方面又在中西对话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1958年,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徐复观四人有鉴于中国文化之“花果飘零”,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世称新儒家宣言。他们针对西方某些人的中国文化观,指出中国文化虽有病但未死亡,而且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的心性之学,就是中国文化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之所在。他们共同举起中国文化的旗帜,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此后,不断出版著作,阐明儒学的当代价值,重新建构儒学体系。唐君毅出版多卷本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提出“九境”之说,按照主――客――合的模式,将世界上的各种哲学统统纳入“九境”之中,而以中国的“天德流行”之境为最高境界,表现出他的宇宙情怀。徐复观则通过对先秦哲学与两汉思想的研究,发掘现代人所需要的理念。
其中,在哲学上最有建树的是牟宗三。牟宗三开始是从认识论、逻辑学入手,后来研究康德,发现康德哲学,特别是康德的道德形上学,最能与儒家哲学相结合。因此,“消化康德,而归于儒圣”,就成为他发展新儒学的主要工作,并提出儒学第三期发展的问题。
牟宗三建立了一个道德形上学的体系。他把康德的自由意志、道德自律与儒家心学中的良知、仁体、心体性体结合起来,将道德本体提升为宇宙本体,以此区别于康德仅由道德讲形而上学(即“道德底形上学”),而是变成由道德“进至”形而上学(即“道德的形上学”),成为“既道德又宗教”的哲学。其关键是“智的直觉”的提出。康德认为,人是有缺陷的,不可能有“智的直觉”,只有上帝才有“智的直觉”。但牟宗三提出,儒家哲学主张人有“智的直觉”,这就是良知、仁体。因此,人“既是人又是神”,可以达到形而上的最高点。他还提出两种存有论(即“有执的存有论”与“无执的存有论”)的学说,试图解决“转识成智”的问题。晚年又出版《圆善论》,试图解决“德福一致”的问题。这些沟通中西哲学的工作,都具有强烈的宗教意识。牟宗三也运用西方的逻辑分析的方法讲形而上学,提出“分析命题”的问题,但基本上是思辨理性的讲法。
牟宗三也想解决科学与民主的问题,认为这是中国现代化的需要。他提出“良知坎陷”、“返本开新”的方法,即良知“退让”一步,实现一次“辩证”的曲折,让知性得以发挥其作用,但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难行得通的 。
牟宗三之后的新儒家们,已经开始发生分化,他们以更加开放的心胸对待中西哲学与文化的问题,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探索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发展途径。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从儒学中吸取有价值的精神资源,而不是建立儒学体系。在开放与多元的时代,儒学已不可能占主导地位了。
七、中国哲学的新阐释
20世纪的最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哲学的研究及其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出现了活跃气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中西之争又被重新提出。随着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的不断进行,中西对话的条件不断成熟,不仅西方的哲学与文化走进中国,而且中国的文化与哲学也开始走向世界。但究竟如何解决中西哲学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个中心话题。
就一般文化问题而言,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吸收西方文化,特别在价值观上主张保持
本民族的自尊与自信,振兴民族精神,不能也不可能离开本民族文化的“根”而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学者对“五四”进行了重新反思,尤其对“文革”及其严重后果进行了反思,认为文化的“断裂”决不是建设现代文化的出路,而是完全相反。这类学者强调文化的延续性,反对文化虚无主义,有的用东亚现代经济发展与崛起这一事实证明儒家文化有新的生命力,至少不是与现代文明相冲突,而是能够适应的。这当然不以为着全盘承受,而是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与“转化”。
另一种倾向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文化,已经过时,不仅与现代工业文明不相适应,而且起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只有将传统文化彻底扔掉,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一类学者认为,“五四”精神不是继承多了,而是发扬不够,所有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这两种倾向,前者被归结为文化保守主义或本位主义,后者被归结为文化激进主义或西化主义。与此相关的,有“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之争,有“民族性”与“时代性”之争。这种争论带有“五四”时期的回声,都与中国的现代化这个主题有关,但是又有新的时代特征,其最大特点就是在世界经济与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进行争论。这种争论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具体成果,但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重建,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就中国哲学而言,首先是冲破了苏联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即哲学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的束缚,能够自由地多视角地进行研究,开拓出许多新领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研究方法也有新的开展,除了西方传统哲学之外,还吸收了现代的新方法。比如有的与存在主义哲学进行比较,有的引进现象学的方法,有的试图建立中国的解释学,有的则与后现代主义哲学进行比较。同时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能运用西方的某一种哲学及其方法研究或建构中国哲学?也就是说,能不能超越前辈学者而有新的前进,新的创造?这决不意味着不需要了解和吸收西方哲学,而是需要更多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哲学。只有这样,才能在相互比较中重新思考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及其精神价值,从而在多元化的格局中进行对话,至于“融合”,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我们认为,人类有共同的本性,也有共同的问题,但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因而显出了不同民族哲学与文化的不同特质。只有首先真正了解中国哲学的个性与特殊性,才能了解共性与普遍性,才能有相互对话、相互理解与吸收、融合的可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理解西方哲学的精神及其发展走向,还要有现代的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要从更深的层次上重新理解与诠释中国哲学。因为在历史的阐释中,中国哲学不仅有丰富的多层面的内涵,而且永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现在又有人提出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在西方,中国哲学一般被归入“汉学”,这本身就意味中中国似乎没有哲学。有些中国学者也认为,所谓中国哲学实际上并不具备“哲学”的要素。这个老问题重新提出,说明中西哲学与文化的冲突依然存在,而且更具有挑战性,它关系到能不能以及如何重建中国哲学的问题。“哲学”一词固然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我们讲中国哲学,也使用西方哲学的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哲学问题,也不意味着中国的哲学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与独特性,关键是要作出符合中国哲学义涵的界定以及在特殊语境中的特殊意义。揭示出这种独特性,用现代语言讲出来,就是中国哲学。只有立足于这一点,才能讨论吸收西方哲学,重建中国哲学的问题。
我们承认,中西哲学各有特点,各有贡献。中国哲学有丰富的人生智慧(不等于“知识”)和生命意识,但缺乏概念化、形式化、理论化的系统,往往以诗化的语言表示出来而缺乏精密论证,富于生命体验而缺乏知识化的形态,长于解悟体知而缺乏逻辑推导。西方哲学概念明确、逻辑清晰、论证严密、注重方法,有知识学传统,但又过于知性化。西方哲学重视人的智性、理性(后现代哲学则对此提出了批判),而中国哲学重视人的情感、德性或性理(是一种特殊的理性)。这些不同特点,不能简单地用“是”与“非”、“好”与“坏”取评价。我们之所以必须了解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及后现代哲学文化,是为了更好地重新反思与估价中国哲学,阐明其精神特质,发掘其精神资源,而不是用西方哲学套解中国哲学。未来的中国哲学,决不可能简单地靠移植西方哲学来建立,它只能在中国哲学的根基上吸收融合西方哲学而生长出来。
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时期,要发展中国哲学,就必须提倡理性精神。这不仅是推导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重建中国哲学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以开放的心胸,积极吸收西方哲学的一切成果。问题在于,不能由此否定中国哲学的成就与贡献,正好相反,应当在现代视野的关照之下,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中国哲学的精神义蕴及其内在价值,进而在中西“对话”中,在“综合创新”的过程中求得发展。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将是艰难的,也是光明的。
注释:
1、《严复集》,第546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清华周刊》,第272期。
3、4、《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第528、479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138页,路明书店1949年版。
6、熊十力《新唯识论》,第248-249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之“总结”,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金岳霖《论道》,第17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篇10: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本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的演变历程与时代特征,以及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文化思潮,在长期考察、爬疏诠释的基础上,进行宏观把握与论证.同时,从“文化自觉”的`立场出发,窥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与交融大背景下的未来走向和发展途径.
作 者:蒙培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刊 名: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19(3) 分类号:B2 关键词:中国哲学 科玄论战 文化与生命哲学 新理性主义 道德形上学 当代新儒家篇11: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回顾与展望
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回顾与展望
“十五”期间,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发现并快速探明国内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田--普光气田,并逐步探明了塔河特大型海相古岩溶油田,石油勘探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天然气勘探实现快速发展,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3.1×108 t,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 825.9×108 m3;在理论和技术方面,陆相隐蔽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系列日趋完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系列初步形成;在管理方面积极探索了新的体制和机制,特别是在新区风险勘探方面形成了“集团化决策、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有效地支持了油气勘探的`大突破、大发现,为中国石化“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油气资源战略的实施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作 者:蔡希源 Cai Xiyuan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92 刊 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OIL & GAS GEOLOGY 年,卷(期): 27(6) 分类号:P61 关键词:油气勘探 勘探领域 勘探规划 中国石化篇12: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中国二千多年前古人对心身关系的精辟概括,对我们正确认识生理与心理的问题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有利于我们探索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心理教育的模式与体系.
作 者:郑莉君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刊 名: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9(4) 分类号:B84-09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回顾 展望篇13: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引言 科学和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英国的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甚至指出,在15世纪以前的好几百年里,中国的`科学和技术曾经遥遥领先于欧洲,但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不仅促成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也使中国传统的科学和技术相形见绌,特别是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我们这个历史悠久……
作 者:路甬祥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 北京 100864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18(8) 分类号:N09 关键词:篇14:中国买方市场格局及其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买方市场格局及其发展:回顾与展望
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文章旨在剖析中国买方市场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是化解当前宏观经济领域诸多矛盾、推动中国买方市场良性发展、打造中国经济跨世纪发展基础的必由之路.
作 者:阳万雄 周方涛 Yang Wan xiong Zhou Fang tao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学院经济研究所,武汉,430074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 “”(2) 分类号:F7 关键词:买方市场 特征 趋势改革 开放 结构调整篇15:中国磁性材料行业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磁性材料行业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
一、20磁性行业发展回顾 年,受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殃及,中国保持多年的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减速势头超出预料.磁性材料作为中国具有优势出口的产品,由于欧美消费市场的快速下滑而受到严重打击,行业形势异常严峻.
作 者:翁兴园 作者单位:磁性材料与器件行业协会 刊 名:新材料产业 英文刊名:ADVANCED MATERIALS INDUSTRY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篇16:中国沿海主要干散货运输市场回顾与展望
中国沿海主要干散货运输市场2009年回顾与20展望
摘要:1 2009年沿海干散货运输下场回顾 1.1 概况2009年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沿海运力却处于交付高峰期.2009年沿海运力净增620万t,1万t以上船运力增加34%.截至2009年10月,市场保有量约2 900万t.沿海运输市场份额主要由中海发展、长航凤凰、深圳远洋、浙江海运、宁波海运和福建冠海等船公司占据.虽有相当部分的'订单被取消或者推迟,供需失衡状况仍较为明显,运量较大幅下降.金融危机对沿海干散货运输市场的影响在2009年完全显现出来.作 者:张婕姝 张永锋 俞灵 戚光宗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 期 刊:水运管理 Journal:SHIPPING MANAGEMENT 年,卷(期):2010, 32(2) 分类号:篇17: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论文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论文
摘要: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本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的演变历程与时代特征、以及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文化思潮,在长期考察、爬梳的基础上,进行宏观把握与论证。同时,从“文化自觉”的立场出发,窥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与交融大背景下的未来走向和发展途径。
关键词:中国哲学;科玄论战;文化与生命哲学;新理性主义;道德形上学;当代新儒家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哲学发生转变的新时期。一百年来,中国哲学是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发展的,中西、古今之争成为这个世纪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课题。其中既有“转型”与“重建”的问题,又有“继承”与“发展”的问题,错综复杂,万象纷呈。在世纪交替之际,我们进行一次简略的回顾。
一、经学的终结与启蒙哲学的产生
中国传统哲学是以经学的形式发展的(冯友兰、冯契、张岱年都有此说),其特点是经典注释。即将进入20世纪的时候(清代末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康有为等人重新举起“今文经学”的旗帜,以“托古改制”的名义为变法维新进行论证。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作为“今文经学”的代表,是为社会改革提供理论依据的'重要著作,与传统经学有重要区别。他根据《公羊春秋》提出新的“三世说”,表达了历史进化的观点。康有为还著有《大同书》,沿用《礼记》中的“大同”之说,赋予新内容,表现了新的乌托邦理想。
紧接着,章太炎又提倡“古文经学”,为辛亥革命进行论证,并与康有为展开争论。章太炎主编《民报》,发表文章,特别是出版《簋书》等著作,反对神化孔子,将孔子还原成一位历史人物,这是他的“古文经学”的重要内容。康有为和章太炎都接受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中的进化思想,特别是章太炎,已明显地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但二人得出不同的结论,前者主张渐进的改良,而后者主张激烈的革命(主要是种族革命)。这场争论在当时极有代表性。但从学术的层面而言,章、康二人的古今之争,实际上揭开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序幕,虽以今、古文经学的形式出现,但实际内容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延续两千多年的经学时代从此宣告结束了。
当时,西学东渐已不可阻挡,成为时代洪流。中西之争,首先不是学术之争,而是中国命运之争。凡早期接受西方学说的思想家们,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前途问题。革命实践家孙中山,首先吸收西方的政治学说,提倡“共和”,并付诸实践。他提出“知难行易说”,一反传统哲学中的“知易行难说”,并不是讨论纯粹的哲学问题,而是为革命实践提供舆论支持。他又在《孙文学说》中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其中却吸收了传统哲学的某些内容。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严复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翻译和介绍西学的启蒙思想家。但他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使中国富强。他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意在倡民力,即民族自强;翻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和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主张划定群与己、社会与个人的权力界限,意在倡民权与民德,即个人自由、平等的权利。他翻译《穆勒名学》与耶芳斯的《名学浅说》,大力介绍西方的逻辑学,高度评价培根建立知识学的归纳逻辑,意在开民智,即开启科学的思维方法,为科学知识提供理论工具。他很重视《名学》之翻译,自称“此书一出,其力能使中国旧理什九尽废,而人心得所用力之端。”〖1〗这显然是针对中国哲学缺乏逻辑思维而言的。更重要的是,他并不是一般地翻译介绍西方学说,而是用加按语的方式,在各书中阐述了
[1] [2] [3] [4] [5]
篇18: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当前国际上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近年来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取得了较快进展.为了全面认识与介绍国内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状况与成果,促进国际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论文首先回顾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4个时期,并简要概括了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应该尽快由当前的`概算式研究转向更深层次的研究,尤其要重点关注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理论研究、评估指标与方法的标准化、生态服务价值动态评估模型研究、评估结果在决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市场化机制研究. 作者: 李文华[1]张彪[2]谢高地[1] Author: LI Wen-hua[1] ZHANG Biao[2] XIE Gao-di[1]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期 刊: 自然资源学报 ISTICPKU Journal: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年,卷(期): , 24(1) 分类号: F062.2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中国 机标分类号: G25 X52 机标关键词: 中国 生态系统服务 服务研究 生态系统功能 交流与合作 应用研究 研究转向 评估指标 评估模型 评估结果 理论研究 科学研究 决策过程 机制研究 服务价值 市场化 标准化 状况 问题 算式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篇19:走向-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走向-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最近几年,笔者一直坚持对下一年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做一个趋势性的分析和展望,尽管这样的预测不一定准确,但通过这样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作一些集中思考,另一方面,也为全国关注电子政务建设的各方人士提供一个参考.马上就要过去了,那么,20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有那些主要特点,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又可能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基本判断和分析.
作 者:汪玉凯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部 刊 名:电子政务 英文刊名:E-GOVERNMENT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篇20:中国日化市场回顾与展望(企业篇&展望、总结篇)
企业篇 一、立白
4月13日,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全面技术合作签约仪式在华南理工大学进行,此次合作,为双方共同搭建起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联动平台,促进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创新成果的集中释放及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品化,为立白集团打造世界级品牌和掌握自主创新技术提供强有力的研发技术支撑。
“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日化界代表,国内多个收购案例的主角,令陈凯旋当之无愧地成为行业焦点人物。
在陈凯旋带领下的立白集团,产品结构已从传统的洗护业务向基础护肤、个人护理用品业务进行多层次延伸。2006年立白集团资本收购和产业链扩张的步伐一直未曾停止过,先是以3100万元的标的一举拿下了重庆奥妮23个独立商标,紧接着又将上海高姿揽入怀中,有序构建起立白集团在广东日化和化妆品行业霸主的地位,这一切无可争议地将陈凯旋推到了媒体和行业舆论的焦点。
12 月10日,立白在马鞍山市慈湖经济开发区成立中外合资企业――马鞍山立白日化有限公司,建设40万吨日化用品华东生产基地。
立白的大日化版图指日可待。
二、霸王
“我的头发好,全靠养!中药世家,霸王中药洗发精华素……” 2005年5月份成龙的这则广告开始频频在电视台露面。伴随广告的播出,霸王同时对终端进行大规模投入,端架、地堆、促销展台全线出击,资料宣传、赠品配送、价格引导等多种方式进行区域市场的品牌宣传。请影视巨星成龙作为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定位中国传统中药概念,霸王奇迹般从低谷走了出来。
产品的定位决定品牌的发展及其成败。霸王一直以果酸、首乌为主打,并在华南市场积聚一定的口碑,因此果断地进入沉淀了几千年的中药市场,并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为中药产品,主要目标群体锁定在购买力强的高端人群,这使霸王的定位延伸比较符合自身的实际。
此次以“防脱”再次冲击洗发水市场,霸王仍旧回归主要核心理念,那就是掌控终端。很多追随舒蕾终端的企业无不在终端的铜墙铁壁面前束手无策,但为什么霸王异军突起?你会发现霸王在终端的宣传和陈列方式十分统一,同时,霸王有独立的物料制作部门,这在日化企业中并不多见。在推广方式上,采用以点带面的操作模式,将所有资源集中至重点卖场,建立样板店,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这种模式让霸王屡试不爽,先后成功启动了山东、辽宁等市场,并创造了多个奇迹。
经销商和终端商场的高度重视,央视及卫视的高密度广告,地面与空中的结合相得益彰。市场调研数据表明,霸王已经确立了其在华南市场中药日化第一品牌的地位。
三、隆力奇
在2005年11月18日,央视2006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隆力奇以1.8783亿元成为本土日化中标额最高的企业,这是隆力奇2004年以后,连续三年蝉联本土日化行业第一。
聚焦“蛇制品专家”概念,隆力奇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特”的全品项产品覆盖模式,率先在县乡镇建立了稳固根据地,然后向中心城市渗透。隆力奇在全国建立了160多家销售公司,并与1000多家经销商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销售网络覆盖了全国各地,渗透到几乎每一个发达县级城市,
在营销中,村级市场从来就是被遗忘的角落,很少有公司能将深度分销直接做到这里。但隆力奇对此不遗余力。隆力奇对我国农村市场了如指掌,销售方式便也极具针对性,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隆力奇派遣分销人员骑摩托车、自行车,将货品送到农村各个小卖部。而在一些没有固定店铺的乡镇,甚至发明了“赶集销售”等特殊方式。在某些高寒地区,人口居住分散,营销人员就利用赶集的时候在集市上摆摊销售,或者让邮递员帮忙把蛇油膏带上去。
调查表明,在人口从100人到1000人的村子中,50%的小店都能买到隆力奇蛇油膏等产品,最多的一家店每月销售额有100多元。
四、欧莱雅
“让中国的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提高信任度,仍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为此,欧莱雅2006年启用超市等终端销售模式,并且增加本土研发能力。目前,该集团旗下兰寇、欧莱雅、美宝莲等品牌主要通过百货公司专柜销售,还有部分品牌通过药店、发廊等渠道与消费者接触。据了解,欧莱雅集团首期在中国研发中心的投入达6000万元人民币,其中10%用于基础研发。
欧莱雅集团一向以多品牌而著称,在中国也不例外。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它一共拥有500 多个品牌,其中17个是国际知名的大品牌,占据着欧莱雅集团销售总额的94%,其中已经有10个品牌引入到中国,加上两年前收入囊中的小护士和羽西,欧莱雅在华一共拥有12个品牌。
由于欧莱雅集团属于世界顶级品牌,所以刚开始时欧莱雅集团引入中国的品牌定位于中高档。在高端定位之下,欧莱雅投放在中国的化妆品从价格上来说就非“大众化”:价格最高的是兰蔻,单品价从230元到990元(主要分布在400元到600元);紧随其后的是碧欧泉,单品价从230元到600元不等(主要分布在200元到500元);紧接着是薇姿,单品价范围是128元到388元(主要分布在160元到300元);接下来是理肤泉,单价从60元到288元(大都为100元到200元);比理肤泉略微便宜的是欧莱雅,单价范围是65元到180元(大都分布在100元到180元)。
然而,中国市场毕竟不同于欧美及日本市场,中国市场很大而且非常多元化,消费梯度很多,尤其是塔基部分上的比例大。欧莱雅上述这些产品吸引的只是最有消费能力的30%的人群。调查就显示这一价格因素制约了基层消费者的购买方向。根据欧莱雅集团的全球部署,中国的业务将从90个城市拓展到200个城市。值得注意的是:欧莱雅向低端市场渗透,不单纯针对旗下某一品牌,而是整体渗透。对于刚一出现在中国时,便以高端形象示人的品牌,走这种路线的确很让人意外。
事实上,2001年以前,欧莱雅当时为了提升形象撤掉很多卖场的专柜,仅保留一部分高端卖场。这种策略让欧莱雅丢掉一大部分中低端市场,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宝洁旗下的品牌出现在各种卖场,赚得盆满钵溢。如在2003年,欧莱雅旗下的美宝莲的业绩达到5 .8亿,但是像超市、化妆品店、或者从地理位置上三四级城市以下的市场等真正意义上的分销渠道所占比重并不大,其大多数业绩实际上是在百货商店专柜和大卖场里的专柜完成的。
为了给开拓广大农村市场做准备,收购中国品牌便成为它便捷的途径。近年来,欧莱雅接连收购小护士和羽西两大本土品牌,其中小护士目前是中国排名第3的护肤品品牌,仅次于玉兰油和大宝,拥有5%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更高达90%,在20岁以下的年轻人当中有90%的人知道小护士品牌,这对于欧莱雅通过一系列的别具特色的公关策划打造拓展二、三级城市有很大帮助。这也表明在完成高端市场的布局后,欧莱雅正在杀入中国的大众化妆品市场。
除此以外,欧莱雅在专柜模式之后,逐步将销售模式向大众分销和超市销售的复合式模式转型。欧莱雅的分销渠道包括百货商场、大卖场、超市,而化妆品店对于“新农村战略”将会更加重要。业界人士都认为庞大而成熟的分销网络对于欧莱雅拓展中国市场的意义可能远胜于一两个优质品牌。
★ 庆祝校庆贺词范文
【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在中国:回顾与展望(通用20篇)】相关文章:
北大校长新年贺信2023-01-11
工作总结结束语2023-11-24
小学校长元旦讲话稿2022-12-22
校长新年元旦致辞2022-12-30
校庆贺词2022-10-10
医院元旦晚会领导致辞2022-05-07
展望演讲稿2023-09-07
小学新年致辞2023-01-28
XX局长新年致辞2024-02-04
回顾上学期作文300字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