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璀璨的语文教学之花(网友来稿)(精选15篇)由网友“Laucier”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引爆璀璨的语文教学之花(网友来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引爆璀璨的语文教学之花(网友来稿)
引爆璀璨的语文教学之花(网友来稿)
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 张方毅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少”、“慢”、“差”、“费”的怪圈里徘徊,语文考试的分数是所有科目中最低的,语文教改喊得最响,语文教师遭受的指责也最多,受了不少冤屈,心中有倒不完的苦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否和谐共振?语文教学的“瓶颈”在哪里?语文教学高效的秘诀在哪里?
一、语文教学的源动力--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恹恹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根源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苏霍姆林斯基讲:“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破胆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讲:”教育和教学和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学生怕写作文,老师可引导他们去感受现实生活,看人家怎么写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写出来了,他就会有写不完的事,抒不尽的情,讲不完的理,他也最终会因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走向成功。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质变,从而改变整个学习的面貌。
二、语文学习的剪裁库--强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同于一些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也讲:”厚积才能博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手段。“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的超过出声的读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阅读的能力。老师们请记住:”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三、语文教学的”引爆器“--强化思维训练。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还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一些题目,通过实践演习,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践中摸索出应试的技巧与策略,形成方法论的集合。教师要随时针对教学实践得来的反馈信息,思考教学策略。苏霍姆木斯基讲得好:”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显得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的倾诉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我们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老师们记住:”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最可靠的途径是思考。只能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思维唤醒了,就会引爆璀璨的智慧之花
注:文中未指明出处的引文均出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作者邮箱: zfy666@yahoo.com
篇2:点燃璀璨的语文教学之花教育论文
点燃璀璨的语文教学之花教育论文
摘要: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少”、“慢”、“费”的怪圈里徘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否和谐共振?语文教学高效的秘诀又在哪里呢?本文拟从语文教学的源动力――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的剪裁库――强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语文教学的“引爆器”――强化思维训练三方面探讨高中语文教学的高效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人文高效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少”、“慢”、“费”的怪圈里徘徊,语文考试的分数是所有科目中较低的,语文教改喊得最响,语文教师遭受的指责也最多,受了不少的委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否和谐共振?语文教学的“瓶颈”在哪里?语文教学高效的秘诀又在哪里呢?
一、语文教学的源动力――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昏昏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果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实际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根源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苏霍姆林斯基讲:“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破胆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讲:“教育和教学和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学生怕写作文,老师可引导他们去感受现实生活,看人家怎么写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写出来了,他就会有写不完的事,抒不尽的情,讲不完的理,他也最终会因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走向成功。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质变,从而改变整个学习的面貌。 二、语文学习的剪裁库――强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同于一些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也讲:“厚积才能薄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手段。”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的超过出声的读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阅读的能力。老师们请记住:“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三、语文教学的“引爆器”――强化思维训练。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
还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一些题目,通过实践演习,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践中摸索出应试的技巧与策略,形成方法论的集合。
教师要随时针对教学实践得来的反馈信息,思考教学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讲得好:“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显得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的倾诉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我们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老师们记住:“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最可靠的途径是思考。只能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思维唤醒了,就会点燃璀璨的智慧之花。
篇3:《美德之花》教学设计
《美德之花》教学设计
一、课标原文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靠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含义。
2、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
3、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点。
4、知道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5、知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
6、懂得怎样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含义、内容及特点
②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
③青少年怎样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2、教学难点: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意义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阅读课本106页“知识采撷”了解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
2、认真阅读课本93――96页内容,思考:
①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活动中,有哪些传统习俗?体现了哪些传统美德?
②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美德?
③务实与成功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归纳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美德有哪些?(结合:96页格言归类)
⑤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特点?
⑥新时期中华传统美德又有那些新发展?
⑦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什么?
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什么?
3、认真思考、小组交流:青少年应该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红红的日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犹如一个百花争春的大花园,鲜花盛开,飘香万里。同学们,让我们走近民族传统美德的大花园,观赏它们特有的绚丽色彩,领略它们独特的魅力→新课。
(二)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1”→学生自学作答→全班齐读
(三)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2”→进行自学自导→学生整理信息,思考问题→同桌交流①②④⑤⑥⑦→全班抽查,统一④⑤⑥题答题思路→教师讲解③⑧题答题思路和③――⑧题参考答案。
(四)思考、交流、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3”,进行自学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集体讨论→教师总结点拨。
(五)巩固练习,总结全课:
具体流程:出示“巩固练习题”→学生读题思考→个别作答→学生谈学习收获→教师总结全课。
六、补充课文正文:
1、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节;从历史演变过程看,它包括古代传统美德,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2、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美德的内容及特点。
中华传统美德数不胜数。最主要的有仁、义、礼、智、信、善、孝、忠、容、和等思想和行为。具体地说,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怀;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
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又提出了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传统美德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情感的沃土。民族文化影响着个人情感,个人情感深深扎根在民族文化之中;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我们走向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4、青少年应该怎样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1)学习古今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英雄人物事迹,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
(3)日常生活中认真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老师、诚实守信、自立自强、与人为善等。
篇4:《情绪之花》教学设计
《情绪之花》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内心体验,可分为“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情绪对人们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三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小学阶段的转型期,他们由低年段的对老师、家长非常地依赖逐渐过渡到有自己的个性。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会和同伴、家人、老师等产生一些矛盾,学习分数相比一、二年级也会有所降低。这个阶段,孩子的情绪波动还是比较大的。
因此,通过《情绪之花》这堂心理活动课,让学生深刻认识“喜怒哀惧”这四种情绪,明确情绪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对自身的情绪情况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认识“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
2、让学生明白情绪对人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让学生对自身的情绪情况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重点:深刻认识“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
活动难点:领悟情绪对人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活动对象:三年级
活动时间:40分钟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活动准备:音乐、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欢乐相反秀,引入主题
1、师:在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做个热身游戏好不好?这个游戏叫做“欢乐相反秀”。
游戏规则:老师说某一指令,例如“向左转”,学生则做出相反的'动作“向后转”,可循环进行多次。
2、采访学生游戏时的感受。
3、师:同学们,刚才在玩游戏时,你们这种高兴或者难过的感受恰恰是我们这节活动课要学习的主角“情绪”。
(设计意图:简单快乐的热身游戏,既能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能快速地集中注意力,同时通过采访学生的游戏感受,顺利地引入主题)
二、认识“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以及对人的影响。
(一) 脸谱图引入
师:同学们,人类的情绪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就像一个魔术师,在不同的情况下,就会有不同的情绪。下面,你们来说一说,这四幅脸谱图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情。
师:正如这四幅图一样,人类的基本情绪可以分为“喜怒哀惧”这四种。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的四种基本情绪】
(二)回忆开心时刻,感受快乐情绪的积极作用。
1、请学生交流自己有过哪些开心的事情。
2、教师呈现一系列学生的图片,加深学生对喜悦的感受。(相片包括学生去春秋游、考试取得好成绩,领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书法比赛获胜等等时的快乐身影。而且相片里都是学生自身的活动,留给学生的体会更深刻)
3、出示快乐对人的积极影响的名句,让学生思考快乐的作用。
4、小结: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开心的情绪让人有更大的热情和活力去参与活动,有着积极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开心、重现开心以及讨论开心对人的积极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喜”这种情绪和对人的积极影响。】
(三)说说难过的事情,明白难过的情绪对人的影响。
1、师过渡:快乐的时光是美好的,然而生活当中并不能事事称心如意。有时,难过、伤心的事情也会有。
2、请学生说说自己曾有哪些难过的事情。
3、句子填空,再现上一环节快乐对人的积极影响,让学生进行思考,明确伤心的情绪对人的消极影响。
(句式:开心时,吃的东西都是甜的;难过时,吃的东西都是------的。 开心时,精力充沛;难过时,-------。 开心时,事半功倍;难过时,--------。)
4、小结:有快乐也会有难过,这是正常的。然而这两种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却是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有难过这种情绪是正常的,并且明白其对人的消极影响。】
(四) 了解愤怒对人的影响。
1、出示情景:小刚和同学到操场上打篮球,多次投球没有命中,小明笑话他,小刚听到取笑,非常生气,冲着小明打了两拳。
2、情景分析:为什么小刚会这样做?这种做会有什么影响?
3、师小结愤怒对人的消极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分析明确愤怒对人的消极影响。】
(五)了解“惧怕情绪”对人的影响。
1、出示害怕情绪的相关动画相片。
2、学生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会有害怕的情绪。
3、了解人们害怕时的一些生理反应及对人的影响。
三、我手画我心
1、学生回想近段时间自己身边的事情,说说自己的情绪情况。
2、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给自己画一幅“情绪之花”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身的情绪情况有初步的了解】
四、教师总结,赠予小诗歌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人的情绪可分为喜怒哀惧四种,情绪对人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希望同学们情绪之花的喜花常开。齐读“情绪之花”诗歌结束课程。
附“情绪之花”诗歌:
情绪情绪真奇妙, 喜怒哀惧都来到。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伤心劲都没。
愤怒之火真可怕,害怕时候脚都软。
积极面对处理好,笑口常开乐逍遥。
【设计意图:总结该课,寄语学生,同时也下一节课调节情绪埋下伏笔】
篇5:解放大脑,让语文教学绽放创新之花
解放大脑,让语文教学绽放创新之花
解放大脑,让语文教学绽放创新之花刘丽芸
(江苏省昆山市黄泥山小学)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立足课堂教学,解放学生的大脑,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
关键词:语文;创新;兴趣
陶行知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开拓和创造。他认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他也强调了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立足于日常的课堂教学,解放学生的大脑。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与兴趣,包容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每一个“金点子”,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的竞争机制。
一、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与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总结出“学习有了兴趣,就能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而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趣式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要看是否有吸引学生的、有特色的导入语来诱导,好的导入语就像吸铁石,能紧紧地把学生由于下课玩耍而分散的思维快速聚集起来;好的导入语又是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精彩的导入语犹如交响乐的前章、戏剧的序幕,它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人耳目一新的.导语一定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是学生产生兴趣的最佳途径。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可先播放歌曲,学生兴趣初步产生,教师问:“你们想学这首歌吗?”孩子纷纷表示很想。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引奇式提问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首要工作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在日常的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只有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人,()才会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作为老师,更应该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例如,在课堂中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和生活中。
3.情境式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图文并茂,文字朗朗上口。老师可通过示范读、播放课文光盘、展示图片等方式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来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共鸣,架起一座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融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中,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中,可给学生展示《西游记》中火焰山的片段和钱塘江大潮的片段,让学生能切实理解“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的意思。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用学生日常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也查“无字词典”》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训练。通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二、包容孩子的奇思妙想
要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环境就必须创新。而奇思妙想,甚至胡思乱想,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发展的“助产士”.上课时学生会提出形形色色的、怪异的、幼稚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可能漏洞百出,甚至在成年人看来是毫无意义的,但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探索。
三、鼓励每一个“金点子”
1.创设表演情境
表演是高一层次的形象性,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如,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时,课文内容很快就教完,可很多学生并不能熟悉二者的差别,这时教师灵机一动,学生分别扮演聪聪和爸爸,让学生自己创设课文描述的情境。学生大多兴致备增,纷纷举手要求扮演。学生扮演得越认真,语气和内容越接近,就越能深刻地理解这篇短文要教会我们的方法。教学中除教师表演外,还可让学生表演,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创设比赛情境
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法,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互相比赛的情境中去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中要求体会用了特殊修辞手法的句子,可以让各组在文中找出,看谁找得多而快。大家积极认真地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在竞赛的情境下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课堂竞争机制激发孩子的动力
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中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体,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懈怠的孩子也会被群体效应而带动开始变得活跃。适度的竞争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激励自我实现与我自我超越,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竞争是知识和智能的竞争。孩子会因为别人在游戏中获得了奖励而产生动力,这样,适宜的竞争可以成为一种鞭策,提醒孩子不能懈怠,要不断努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素质,更新教育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沃土,一方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参考文献:
匡姝。改变教学观念 创新语文课堂[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07)。
篇6:三年级语文《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反思
上次的课,我没做教学反思,原因是我太懒了,还好,我能及时醒悟,反思是让自己进步的力量。英国作家托马斯说:“我喜欢那种以微笑面对困境,能够从挫折中积聚力量,通过反思而产生勇气的人。”懂得反思,善于反思,也是一种能力。从现在起,我要慢慢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
一、过渡语不够自然,有些形式化。
我自己感觉特别明显的是海洋公园的这一段,当几个学生说到海豚和海狮的表演精彩并进行朗读以后,我说:“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吧。”这时,我忽然想起备教案的时候,想的那句过渡语挺好的:“看着这生动的画面,读着这有趣的文字,我们仿佛真的来到了海豚和海狮表演的现场呢。瞧”。课后,我想,当我说“让我们也来读一读”时,孩子们已经做好了读的准备,我后面一说,反而显得多余了,真是在“背教案”了。
还有一处是“齐读这个自然段,你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夜景吗?”刚开始几个孩子说了灯的海洋、五光十色这几个词语,于是我提醒:“不再只关注了第5自然段,从课文的其它自然段去找找。”这时,小邱不负我望,把“璀璨”找出来了。现在,我想,如果当时都没有找到,我又应该怎么引导比较好呢?
二、课堂生成还不能随机应变,过于死板。
课开始时,词语读罢,我问:“小朋友,读了课文,你知道香港是个怎样的地方吗?”有个学生说:“我觉得香港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地方。”有个学生说:“香港是个万国市场。”于是我提醒了,“书上有一个句子,是总的来赞美香港的,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这时,孩子们开始翻课文了。我环顾了一下,发现小钱翻的正是这页,看来他已经找到了这句话了。果然不出所料,他答对了。我觉得现在我设想的课堂还是蛮“理论”化的,停留在 “纸上谈兵”阶段。我是以教案为标准,拼命地把学生的回答往我预设的方向靠,不是“标准答案”的,我就过滤掉;是“标准答案”的,我就欣然用之。其实这反映出我还没有仔细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加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这就是本事了!
三、多次口误。
第一次是在海洋公园的说话训练那里,小江同学说了“海豚的水上芭蕾”表演,我说成了“多才多艺的企鹅”。第二次,把小杨同学的当中一个字读错了,想来是当时太紧张,声音有点颤拦,音发错了。第三次,想叫的是举手的“小谢”同学结果出口却成了没举手的“小黄”同学。以后可要注意喽。
四、课堂生成不深入。
“出示香港夜景的照片,看了这幅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自由回答。“你能不能用书上的句子来赞美香港呀!”我目的是想引出第一句:“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结果孩子就读起了后面的几句话:港湾里的灯光、马路上的车灯、高楼大厦上的霓虹灯。于是,我灵机一动:“这么美丽的灯光汇成了——一个灯的海洋。”这样总算行了,但是我说出来的`。现在,我想,如果当时看着香港的夜景图,让孩子们说说这幅照片里都有哪有灯光,香港被这些灯光包围着,看起来像什么,效果会不会好些?
我还想说:谢谢认真听我试教、给我很多宝贵意见、我心生感动的师傅及朱老师;给我鼓励、赞扬的热情的声音的老师们;抽出时间来听我课的老师们。
你们是俺心中最可爱的人!现在,我还想听到你们的声音……
在本课教学中,我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二至五自然段的教学,我紧紧围绕香港是“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灯的海洋”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但由于课堂上我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好,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读课文,去从读中感受香港这颗璀璨的明珠的迷人和繁华,这是本课教学上的一大遗憾。
篇7:语文《七色花》教学设计
语文《七色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时要有一定的速度。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到凡事都应该为别人着想,逐渐培养先人后己的`良好品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七色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预习提纲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不懂的词语。
(2)思考:
①珍妮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②珍妮手中的七片花瓣都是怎样用掉的?
③你认为哪一片用得最有意义?为什么?
④你要是有一朵七色花,你会怎么用?
2.检查预习效果,教师适当指导。
(1)指名读课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2)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3.指导朗读课文。
(三)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四)整体回顾课文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本课的阅读学习中。凭借阅读提示或预习提纲,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能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在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学习小姑娘真心助人,做有意义的事。
篇8:现代科学技术之花的教学设计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的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1)讲述邓稼先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2)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3)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列举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
(2)通过讨论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制作火箭或人造地球卫星模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或者阅读有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及观看影视资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相互探讨中,了解新中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科研工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畏艰辛的.工作精神,认识到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还应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热爱科学的理念。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深远意义。
难点:我国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讲解、阅读、思考、讨论相辅相成。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前几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请简单归纳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几个时期。学生归纳后,教师提出:这些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有着很大的发展,其原因不仅在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正确、全国人民的努力,还包括许多科技工作者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
导入新课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1、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2、“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二、“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
1、我国计算机研究的起步和发展
2、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四、“863”计划的制定
[小结]
1、以习题的形式巩固本课重要的知识点。
2、拓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
3、分析:我国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说明:一是党和政府对发展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二是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优秀科学家、专家,怀着深沉、炽热的爱国之情,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篇9:演讲的语文教学设计:徜徉经典演讲,俯拾思想之花
有关演讲的语文教学设计:徜徉经典演讲,俯拾思想之花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
2、学习这两篇演讲词或具体有力或激情诗化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这两篇演讲词或条理清晰或激情诗化的语言特点。
【课内探究】
一、理清脉络
1、读《敬业与乐业》,想一想文章先后谈了几个问题,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2、读《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想一想作者赞美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可以归纳为哪两部分?
二、品读语言
1、《敬业与乐业》中作者为了让论证具体有力,使用了很多论证方法,结合P122《论文阅读》的知识,找一找这些论证方法,并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如:课文3、4段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有业之必要。
2、《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雨果则用激情诗化的语言盛赞了伏尔泰,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思想光辉,请找出这些语言,品读一下其蕴含的深刻含义。
如: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表现出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也暗示着:长眠于坟墓中的伏尔泰,他曾经催生出的“黎明的曙光”,无论曾经怎样被黑暗湮没,但最终都将在人类历史上大放光彩。
三、积累语言
两文中都有一些优美的语句,请读一读背一背,做好笔记。
【拓展延伸】
请认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九年级上—2—《阳光的声音》P63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边读边悟,完成下面的内容。
1、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10字以内)
②“解除”责任指:(10字以内)
4 、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6、读完全文后,结合《敬业与乐业》谈一谈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
原则是指南,行动才是力量。相信,只要我们准确把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六项基本原则”,灵活应用,学以致用,初中议论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困境突围也就指日可待。
篇10:把语文之花开到生活里
小语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之花开放在生活的大田野上。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为此,我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回归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再如选学《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 40 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我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地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了解“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 `````` ”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再如《庐山云雾》一文,学生家在富春江畔,一到冬天,江上的云雾与庐山云雾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把课文内容走向生活,让学生大清早走出家门去领略春江雾的美丽神奇,还有《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小女孩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再如,《将相和》的教学,陌生的历史背景,较长的篇幅,三个故事似有似无却至关紧要的关联,故事人物复杂而难解的心理,如要一板一眼地学,学生会觉得无趣,这时让学生充分准备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将、相、秦王、赵王等角色,有声有色地上演一出现代版的《将相和》,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发展,不需过多的提示,对故事人物的心理揣摩得细致入微,收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学习了《新的跨越》一课后,我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孩子创造新闻联播的氛围,让孩子在感兴趣的环境下十分主动的了解新闻的作用和特点,了解更多的国家大事,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关注社会。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看到过的新闻主播的风格,精选新闻材料,使一节课丰富多彩,乐在学中。既学生巩固了知识,又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少年闰土》一文,我借助多媒体,播放闰土瓜地刺猹一幕 ,加之教师抑扬顿挫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配上精心剪辑的音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地理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作者与闰土生活的截然不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指导用“管理”造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这样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又如:有位老师执教《挂两支笔的孩子》一课,当学生学到小亮明明有两支笔,为老奶奶写信却那么犹豫时,我引导有些学习困难生想像当时的情景,如果是你是否也会有小亮的犹豫呢,让学生切身体会当时小亮的担心便容易得多了。有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期。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知识“活”起来,也是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试的好办法。
3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尚书?群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二、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和谐统一。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以校为本,联系学校生活教学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上台演讲;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 2 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多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让学生写《我设计的主题队会》说明书;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另者,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2.立足家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3.走向社会,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 XX 啤酒,步步领鲜”、“使用 XX 牙膏,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庐山云雾》、《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桐庐山有桐君山、大奇山、白云源,水有富春江、天目溪,文化古迹有桐君老人、钓台碑林、烈士纪念碑,一个个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街道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
[把语文之花开到生活里]
篇11:语文教育教学之感悟
语文教育教学之感悟
杨春霞
(吉林省实验中学)
摘 要:从思维入手开始重新整合语文教学理念,用语文实际内容的挖掘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用快乐的理念为语文教学保驾护航,这些观念的改变将直接影响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对自己的评价。
关键词:思维的递进;心灵的温度;快乐的信念
甲骨文中“教育”这两个字的含义是:“教”字,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文”在甲骨文当中中间有一个“心”,“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也就是说,从本源上,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外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语文教育在教育原有的心灵的润泽中更多了一分思维递进的发现;更多了一层心灵温度的温暖,更多了一份信念坚守的快乐。
一、巧拨千钧,用思维的递进撬动语文的壁垒
过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关注的只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难易程度,按知识结构来整合教学资源,缺少对语文思维的形成的关注。当电脑、网络等新科技媒体介入我们的教学生活后,我们越来越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便捷,促进思维,形成体验的艰难。语文同构引申将为学生创设广阔的背景,形成语文思维的长度和宽度;同中求异将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中完成语文教学思维形成的高度和深度,从而使语文立体地、多面地、深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当我们尝试着进行“诗词同构领悟整体风格”“事物同构达成整体观念”“人物同构形成经典形象”“个体情感同构漫溯共鸣体验”等方面的实践的时候,我们在思维教学上就会有新的发现。
当我们在初始年级基本完成了同构引申之后,我们将带领学生领略寻找不同的快乐,同时形成自己对语文独特的`感悟。而这一过程的范围大到整个初中语文教材的整合,小到一种体验,一种情感的形成和体会,都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而绝非现行的教学体系逐课宣讲,零拼散打。
二、暖驱寒意,用心灵的温度温暖语文的生命
语文在机敏中再现生机,在创造中闪烁生动,在体验中提升生活,在耕耘中拔节生命。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方法的选择之外还要关注语文对生命的温暖。这一生命的温暖来源于对教材、对学生的了解。教材中的人物首先是我们温暖心灵的直接动因。对于诸如类似贝多芬等人物的生命内涵的由表及里的解读就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把伟人还原成凡人,在平凡中凸显伟大,我们在解读人物心灵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之光正无形地温暖润泽着我们的生命。
在对一系列的古字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深化语文在生命方面的作用,使这种生命的温度温暖我们的语文课堂。比如,在讲授《你一定会听见的》一课时就引用“听”的古字“听”的组成包含“耳、目、心”三个要素,从而使学生由单一的知识积累过渡到对某一问题的心灵思考、生命思考。在讲授《棋王》时对“王”字古字的探究让学生充分理解“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三者王也”的生命真谛。
心灵的温暖还有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的存在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状态,就是文化的一种衡量尺度。语文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重新认识世界、认识生命。所以,语文老师宽松的教学风格,深入的生命探究势必是学生积极进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保证。
三、乐促主动,用快乐的信念行走语文的旅程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这三个层次同样适用于语文的教与学。要说学好语文有秘诀的话,那就是“喜欢语文”;要说教好语文有秘诀的话,那就是“让学生喜欢语文”。于是,语文老师使出浑身解数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保障。独特的个性化教师自我介绍,学生对“语文到底是什么”大讨论等等将语文引入快乐的活动之旅。课堂上多方寻找切入点是带给学生快乐的前提:化解难点,易点寻突破;审视平点,平中探波澜;寻找盲点,盲处觅拓展;巧置奇点,奇中话方法。语文在那一刻快乐中被无限制地放大了。同时,享受我们的课堂,让语文的课堂充满智慧的欢笑是快乐的深化。依据授课内容,每次都设计一些小环节,让学生动起来,如《我也追星》设计了给追星族开药方,《给我一点水》设计了制作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桃花源记》设计了记者采访渔人等等。享受课堂,享受生活,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孩子们快乐地畅游在语文学习之旅,他们明白了:“快乐”不仅仅是表面的活跃、喧腾,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对语文充满激情和热爱,对生命充满虔诚和敬重。
教学中,我们走过了很多路,一路上总有零零星星的感受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欷[。观念的改变将直接影响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对自己的评价。美国着名的教学专家赖格卢特认为:“教学,必须站在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起点上。”诚然,今天的教育仍然处于两难之中,只不过有时我们能以学生为核心找到一个相对坚实的支点,于是生活在温暖中继续,教育在坚守和发现中闪光……
参考文献:
楚玉阁。语文教学感悟[J]。新课程:上,(02)。
篇12:浅谈语文教学之美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之美感教育
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除了教会学生驾驭语言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德育、智育外,还包括了美感教育。美能激育,美能育德,美能发辞,美能治情。
教学需要美,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却常常忘却了“美”,远离了“美”。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枯燥无味的教学使孩子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更不能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没有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教学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呢!我们怎么能把生气勃勃的教学活动,串成问答,缩成概念,编成习题呢?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提倡美感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感教育呢?
一、从生活中吸取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素养最鲜活的源泉。语文学习有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优势,我们可以时时学语文,处处学语文,生活之中语文无处不在。生活是那么多姿多彩,春夏秋冬景色的更替,风云雨露的无穷变幻,日月星辰的阴睛圆缺,太阳的热情,月亮的清幽,绿叶的美丽,花儿的灿烂,无一不体现着生活的美。所以,从“美”入手,体现教学的美感性,让儿童从小受到美感的陶冶,必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培养。让孩子热爱美,热爱生活,教孩子用心去体会美,去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美。而在教学中,用美激励学生,让学生产生愉悦力才是成功的教学,
在教学中曾有一个调查活动,调查关于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首先我出示了一些让人触目惊心的关于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学生观看,让学生感受污染的威胁,然后,我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观察起,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你觉得哪里是最美的,为什么你会觉得它美?而哪里又是最差的,原因又在哪里,然后从西湖环境谈起,从我们的街道谈起,让学生感觉我们的环境美不美,怎样才能变得更美,再让学生找资料,环境与我们是否息息相关。学生的兴致非常高,认识到乱丢乱扔乱吐是不美的行为,知道美不仅是指环境,而且更表现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一个人美或不美不是看衣着打扮,只有有爱心的人、有道德的人才算是美的,知道只有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最后,我们一起唱起了《我爱我家》的歌。那一期的实践课,学生交上的作业是非常棒的,一张张漂亮的手抄报让我意识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是
[1] [2] [3]
篇13:小学语文《花钟》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花钟》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3.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存疑导入。
1、四人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说说自己观察了哪些花,它们在什么时间开放?
比一比,看谁搜集的信息多。(可以得到观察小能手的称号)(板书:花)
2、教师播放课件:欣赏一些美丽的花。问:你知道这些花的名字吗?它们是在什么时间开
放的呢?(学生可以猜测。)有一位植物学家,他的.做法真绝妙呀!连老师心里都痒痒的,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熟读课文,初步释疑。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怎样才算把课文读熟练?(遇到意思不明确的词,可以用自己已有的方法理解。)
2、交流自己读的过程。
3、请学生读1、2两段。
4、评议。
5、余下一段同桌读。(帮助伙伴纠正错误)
6、现在知道那位植物学家做了什么吗?(补充课题:钟)
7、你觉得他的做法如何?(讨论、交流)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这课题呢?
(自由读课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表扬。
8、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些什么?(交流)
出示填空:我知道
9、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
三、探究课文,感情朗读。
(根据学生的兴趣读懂课文。)
如:学生选择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
2、谁想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请学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老师都被你感动了。你为什么会如此钟情于这一段呢?
(说体会,谈感想)
3、用课件出示两段话,学生朗读进行比较。(一段是原文;一段是教师改编,描写花儿开放的句式单调、干巴。)为什么你喜欢原文?(说理由)
4、师生合作朗读本段课文。
5、交流自己的收获。
6、带着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再美美地朗读这段课文。
7、背诵喜欢部分,与同学交流。
8、课件出示课后第三题。
小结:大自然实在奇妙,这些美丽的花儿为什么不在一个时间开放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同学们,你们想去探究一下吗?要知原因,下节课再见。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认读,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2、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2)学生自己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反馈结果。
五、课堂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抄写19个词语。
篇14: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花钟
《花钟》一文通过牵牛花、午时花、夜来香分别提醒小白兔起床、吃午饭、睡觉,告诉了我们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开花时间。课文抓住了每一种花说话时的神态、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每一种花的特点,让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些可爱的花,从而激发了读者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兴趣。字里行间充满童趣,读来琅琅上口,学生非常喜爱。我们都知道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教师讲得再精彩,读得再流畅,写得再生动,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学生的能力还得在反反复复的听说读写实践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语文教学应以重视学生自己的反复诵读、体味为主,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为辅。如果没有让学生真正地沉浸于文本,并自己“涵泳”“咀嚼”,其实是违反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之处:
1、激发学生读短文识字的兴趣
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用于识字,用于了解课文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其直观、形象、生动、娱乐的特点,兼顾文本,让学生随文识字,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也帮助学生寻找到了记忆的钥匙,有效地提高了识字能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从小重视听的训练
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听的训练十分必要的,本课教学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故事来导入课文,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听的习惯。
3、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
2)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动作辅助朗读,比赛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表现。
4、最大限度地使用和发挥课文的作用
1)借助拼音帮助小朋友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
2)利用课文作载体,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用各种方式朗读课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积累语言文字。
不足之处:
1、我觉得在课的结束部分可以安排一个质疑环节,让学生对最末一节质疑,如:小白兔难道没有这三种花,起床、吃午饭和睡觉就会忘记吗?即告诫学生要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渗透了对学生道的教育。
2、课堂上我鼓励表扬的方式单调,没有照顾到不同学生的表现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千篇 一律的。
3、在理解文中的重点第二节中的随文句式说话的层次性不明显,过于简单,对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性不难,所以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15: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花钟
《花钟》,最终上完了,心里的大石头最终能够放下了,最终能够忙其他的事情了,手上的事情很多、很多,再加上心境烦躁,所以前阵子根本没有什么心思认真备课。刚听到要上花钟,我的心头一蹬,因为我不大喜欢上说明文,可也没有办法,校要求上同课异构,其实我早就该克服自我的心理,上什么课文都要有信心上好,不能去挑课文。看了教材觉得课文的第二、三很难把握,所以决定上第一课时,所以选择了第一段,选择这一段进行教学,第一段作者介绍了9种不一样的花开花的时间,这段文字作者写得形象、生动,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各种花开放的样貌,而这部分的教学资料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而这个教学点如果教师教好了,就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写好不一样的花开放的样貌的语句。
准备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1)无论是上第几课时,教师要有发现教材、捕捉教材的慧眼,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点的基本点,挖掘教材该讲的资料,舍弃不该讲的资料,(包含很多学生已懂的和不重要的资料)并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资料,教学的环节不要过多,一节课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抓,可是却什么都抓不好,不要奢望学生什么都掌握。相反,如果你设计的资料少了,省下的时间把文本挖深了、学深了,学生那才是真正的读懂课文。最好的课堂设计是环节简单,但资料充满,课要贴合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仅有在课堂上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由于新接班,第一次上公开课,我对学生的上课的情景根本没底,今日的课堂当学生无法回答正确的答案时,我反复地引导孩子从而导致了自我的语言的繁琐、啰嗦,而这点我却没注意,看来修炼课堂语言是当务之急。
3)往后的课堂要继续反思,努力做到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让自我有一课一得,一课一思的思考。
★ 海洋网口号征集
★ 口号征集
★ 酒店口号征集
★ 部门口号征集
★ 有奖征文网
★ 新年心愿有奖征文
【引爆璀璨的语文教学之花(网友来稿)(精选15篇)】相关文章:
乐亭故乡人有奖征文2022-05-06
爱与智慧 有奖征文2023-08-06
春节有奖征文2023-10-06
安全有奖征文2022-04-29
小小说有奖征文2024-04-25
无偿献血有奖征文2022-06-25
萍乡市金山杯有奖征文2023-07-05
有奖征文2022-07-24
五月母亲节有奖征文:我的妈妈2022-07-08
感动之花在人间绽放作文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