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的人物形象分析((合集7篇))由网友“咋办呢”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鲁肃的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鲁肃的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 中鲁肃的出场是由周瑜荐引的。那是在第二十九回孙权初掌江东时曾问计于周瑜:!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瑜曰:!#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接着说道:!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以辅将军。权问何人,瑜曰:!姓鲁,名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鲁肃确是!高明远见之人,周瑜对其评价可谓切中肯綮。鲁肃不负周瑜的荐举,见到孙权后,!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鲁肃的这番答话是他对汉末形势的分析决策。鲁肃为孙权提出的战略方针和多年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如出一辙,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孙权接受鲁肃为他规划的立国大计,广纳贤士,曾!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这为后来迎战曹操大战赤壁奠定了基础。
曹操在平定了北方以后,便积极准备南下并吞荆州和东吴。他先是!遣使往江东,命孙权送子弟入朝为人质,遭到拒绝后,便挥师南下。鲁肃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就向孙权请命以吊丧刘表为名与刘备联络,以便!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并认为这个联盟如能缔结,则天下可定也。鲁肃风尘仆仆来到江夏,见到刘备,请来诸葛亮,为他促使孙权下决心抗曹,为孙刘联盟的建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回到柴桑后,鲁肃力排众议,劝孙权!宜早定大计,并积极进行活动,这才有!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的结果。至此,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势已定,鲁肃!同心一意,共破曹操的谋划也已成功。
可见,鲁肃不仅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谋略家,而且是富有实际经验的政治家,他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行动迅速,不失时机。因此,说鲁肃在三国演义 中被!描绘成一个平庸、憨厚、呆头呆脑的忠厚长者,这显然不合乎三国演义 对鲁肃的大量描写,无视小说对鲁肃这一具有远见卓识、大智大勇的政治家和英杰的形象塑造,而且也歪曲和夸大了小说对鲁肃!大智若愚一面的描写。
[鲁肃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2:杨过人物形象分析
杨过人物形象分析
在金庸先生的著作《神雕侠侣》中,他创造了这样一个角色:无父无母,混吃混喝,不学无术,油嘴滑舌;机灵古怪,随性孤僻,情深义重,离经叛道。他就是我今天要进行文学赏析的人物――杨过。
《神雕侠侣》一书以杨过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和小龙女之间的爱情线索为主要脉络,讲述了一代大侠的成长之路。金庸先生的书向来是剧情曲折,背景丰厚,故事丰满,人物鲜明。在这个混混青年成长的过程中,有郭靖如严父般的教导,有洪七公和欧阳锋误打误撞的相授,有周伯通亦师亦友的影响,更有小龙女爱情力量的牵引。
作为这部书的主角,杨过这个角色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首先,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侠。他不像郭靖一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的年少时期都是在意气用事和离经叛道的岁月中度过的。这和他追求自我,随性率真的性格不无关系。在最初,他坚信自己的父亲杨康是一个英雄人物,然而看过《射雕英雄传》的人都知道他其实是一个无所不用其极的恶人。在最初,他抵制一切诋毁自己父亲的人,直到自己年少轻狂已过,也有了是非观念,他才明白自己父亲并不光彩。他嘲笑自己的轻狂,同时,也真正开始思考侠义心。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少年追求父亲作为偶像,狂热化追随,偶像破灭,到最后建立自我价值成为偶像的故事。这正是杨过的成长历程。到了书的末尾,他与郭靖夫妇的芥蒂除去,而他也为国为民献出了力
量时,他才是真正地成为了一个侠者。
再者来看,杨过是一个至情至性,随性率真的人。对于这样一个机灵古怪的人,金庸先生难得地赋予他赤子之心。黄蓉聪明反被聪明误,以为这样聪明的人,怎会赤诚简单,最终祸害了杨过成为独臂,自己也十分愧疚。而杨过呢,却在大剑无锋的境界中找到了自己的武学,又在爱情的力量下领悟了自己的招数,成为了武林又一神话。我认为在金庸作品中唯一能与他相媲美的只有周伯通,老顽童这个角色。他们都是简单的人,却又都富有着天资。他们亦正亦邪,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的心而战斗。老顽童玩弄敌人与自己人,杨过游走在善与恶之间。也许正因此,他们才能在射雕的世界里,达到他人不能及的武学高度。郭靖心系苍生,欧阳锋急功近利,洪七公游乐人间,一灯清心寡欲……不同的是,周伯通虽有瑛姑那段情缘,却对爱情躲避不及。杨过心系小龙女,此生此世至死不渝。我想,金庸先生对杨过这种性情的赋予,也是在表达对赤子之心的一种赞赏。
在金庸先生的著作中,《神雕侠侣》是他在相对成熟时期的著作,很好地代表了他的著作风格,体现出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各种人生哲学思想。侠者之道亦是人生之道,我们都应当从杨过那种真性情,敢爱恨的个性中学到更多。
[杨过人物形象分析]
篇3: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李广精于骑射,作战勇敢。中石没镞表现了他的射艺精湛,在上郡遭遇战,在雁门被俘后又脱险,在右北平之战中,无一不彰显他的骑射之精湛,勇敢无畏的名将风采。
第二,正直廉洁,为人低调,李广得到的赏赐都分给部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第三,仁爱士卒,。在战场上,每遇到缺水缺粮的地方。将士不全喝过水,他就不过去,将士不全吃过饭,他就不吃饭,士兵都愿意跟随他打仗,在他的领导下都很安逸痛快。
第四,讷口少言,与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射箭
第五,行事简便,独具一格,在出击匈奴时,他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是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也不用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也很简单,和程不识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他的部队也没有因此受到危险
第六,善于观察、机智敏捷,处变不惊、指挥从容、在出兵雁门攻打匈奴里被俘,他选择装死,再瞥见旁边一少年有一匹好马,便突然跃身跳上少年的马逃走。
在上郡遭遇战时,他让士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让匈奴兵以为他们是诱敌之兵而不敢轻易攻打
在出兵右北平时,匈奴猛烈攻击,箭如雨下,在汉军的箭将要用尽的时候,李广命令士兵拉满弓而不发箭,自己亲自用强弩射杀对方裨将,使得对方攻势减弱,
第七,忠心爱国,鞠躬尽瘁,他的一生大大小小和匈奴打了70多仗,年迈时仍想为国杀敌
当然人无完人,他也有他的缺点
斩杀霸陵尉表现了他的心胸狭窄,是个有仇必报的人,同时还有一些冲动,在听了中贵人的说辞就带着一百多骑急追射雕人。
篇4: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1、从历史角度看李广的功业和性格
汉代前期,由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不可调和性,导致边境民-族-矛-盾尖锐,汉朝和匈奴的矛盾始终是西汉前期的主要军事大事。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在汉武帝时有了关键性的转变,卫青、霍去病等在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建功立业,成为功勋赫赫的历史人物。李广作为汉代边境的武将,历任太守和将军之职,在对匈奴的作战中表现英勇,在匈奴中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历史上的李广未得封侯,而终于不肯受辱而自杀,我认为这其中可以辨清和商榷的很多。
1.1李广的军事才能
李广最初成名是在他任骁骑都尉时,在跟随周亚夫对付吴楚军的战斗中,夺取对方的帅旗,在昌邑一带名声广布。后来历任边郡太守时,能力战,就是持久而强劲地抗衡匈奴,因此,“匈奴日以合战”,李广则“以力战为名”。第一、匈奴进犯边郡,李广带着百余骑主动出击,生得匈奴射雕者,这显示了李广作战勇敢的风格。百骑陷入匈奴数千骑兵之中,李广能够临危不乱,解鞍纵马疑惑匈奴,从而得以脱身。第二、匈奴凭借兵力,将李广军击破并生擒李广,李广却凭着自己娴熟的弓马功夫,凭着自己的机智的反应脱身入塞。第三、元朔年间,李广作为郎中令出右北平,遭到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的围剿,士兵们死伤过半,箭矢也将用尽,李广亲自拿着弓箭射杀他们的首领,于是解围,李广仍然意气自如,“军中自是服其勇也”。这些事迹都无一不显示李广作为将领的超群的武艺和机智的头脑。
但是,战争离不开整体战局的统筹和协调,李广却经常发挥个人英雄主义,不能以军队整体利益出发。元朔时,李广从卫青出定襄,诸将大多斩首匈奴敌人而获得封侯,李广却没有功劳。李广最后一战中,他是作为右将军出东道的,但是,却迷途失期了。作为一个习惯于在边境作战的将领来说,迷路实在是一种军事能力的欠缺。这一点可以比较一下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直捣匈奴巢穴却不曾迷途。 总是,李广在实际的历史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勇猛的将军,并且其超群的勇气和武艺也会对军队起着强大的感召力,因为名声大胜,但是,李广作为一名将军,却缺乏应有的军事素养和服从命令的观念,不能称得上一位名将。
1.2李广的功过分析
李广的功劳主要表现在他一生力战数十载,七十余战争中经历的`血与火的考验。但是,李广在面对重大事件时,常常做出不怎么理智的决定,换句话说,李广的性情更像是随心所欲的江湖游侠,而不是一个严肃规整的将军。
首先表现在李广治军的风格上,就是李广虽然对士卒宽仁,但是,程不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广治军的害处,“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李广又一次出雁门击匈奴,不事先了解匈奴兵力,而被匈奴多倍兵力围击,伤亡很多,自己也被生擒,在定襄一战中又遭到匈奴围困,不多久,他手下的吏士居然“皆无人色”,这可以对比李陵最后一次战役中,他手下士卒的表现。李广又一次表现出“意气自如”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最后也是落了“广军覆没”的结果。我认为,这些失败这样惨重,有客观原因,但是也和李广治军不严有关系。 其次还表现在李广在政治方面的欠缺,不杀投降的人,一直是历史上的军事原则和政治原则,但是李广自己也说平生最大的恨事就是“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这件事情,就连望气者也这样谴责,“祸莫大于杀已降”。
最重要的是,李广没有大局观念,作为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李广最后没有被任命为右将军,然后“不谢而行”,在失道的过程中,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情绪的不好,而造成军事行动的失利,这是可想而知的。
1.3李广自杀的原因
李广失道,卫青派长使去询问他具体情况和原因,并且特意带上酒肉来表示安慰,并且卫青决定将情况上报给皇帝处理,并没有为难李广。我认为李广的自杀,不只是他不愿意面对刀笔吏审判的耻辱,我觉得深层原因还在于皇帝和卫青商议令新失去侯爵之位的公孙敖取代了李广的位置任前将军。李广是觉得自己一生征战,而不能得到国家的赏识,自己所忠诚的皇帝却是私心最重的人情网络的一个结点。可能在李广的内心深处,有一点迷茫,他不愿意去面对这种痛苦的迷茫。所以,才选择自杀。
2、 从《史记》的角度看李广形象的理想色彩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实际上这是从文学的角度赞赏了这部性质为史料的历史著作。司马迁同时也是文学家,在写历史的同时,运用了摇曳生姿的笔法描绘了种种生动的历史人物,但是,这句话的意思不止如此,而是说,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类似于长歌当哭的悲愤情怀的表达,又像屈原行吟江畔的吟啸,诉不尽胸中的委屈和愤懑。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因为李陵之案而遭到宫刑,并且饱尝皇帝和同僚的人情冷暖。我认为《报任安书》中不仅包含着司马迁浓烈的悲愤,更饱藏着对人才被压抑被埋没的理性的思考,那皇帝作为个人的存在和忠臣所效忠的皇帝这个意象之间存在着矛盾,也就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和皇权专制之间的矛盾。
2.1勇武的英雄形象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位英武神勇的武将形象。他有别人没有的胆量和气魄独自领着百余骑兵去追赶单于,并且一个人拿着大弓-弩抵挡住匈奴几千人的围攻,从而士气大振。同时,这位叱咤疆场的将军除了勇猛还很机
智,他灵活而矫健的身手,能在有伤在身,孤身陷入敌军中,能夺来胡儿之马,飞奔千里回营。司马迁在描绘那一段的时候,运用了一种类似电影快镜头似的写作方法,几个动作连贯潇洒,直接表现了李广干净利落的不凡身手,让后世历代多少读者为之惊叹神往。还有著名一段李广射虎入石的故事,其文笔的简练传神一直为后世赞颂。李广也因此被称为神射手,成为一个传奇般的人物。
2.2理想的人格魅力
李广不仅有传奇般的经历和超群出众的武艺,更有一种理想化的人格魅力,首先表现在李广治军风格上,书上说,李广平时对士兵很好,士兵很自由少有约束,但是,都很乐于为李广效劳,这是一种人格魅力。李广带兵,士兵不饮水自己也不饮水,士兵不吃饭自己也不吃饭,并且在历次的打仗中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李广一生两千石的俸禄一直到老,和李蔡不同,他不善于整治家业,不积累余财。平时也沉默寡言,只是喜欢以射为戏,一直到老。这是一个心思单纯的让人觉得有点心酸的人。也许有人会说他功利心很强,一直对封侯之事耿耿于心不能忘怀。我认为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封侯意味着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意味着对自己忠心的肯定。
2.3命运的悲情-色彩
李广不封,从一开始汉文帝的赞赏中就透出了一种怀才不展不得封侯的遗憾,在此后一段事实的叙述,一段李广性格语言的描写中,被反复渲染着,就像一唱三叹的哀伤一样的悲情,最后,这种悲剧气氛在李广被-迫出任右将军,不愿受辱而自杀的结局中浓重渲染。《史记》了运用了夹叙夹议和细节刻画语言动作描写不断地渲染着悲剧气氛。让人思索李广数十载征战不得封侯的原因在哪里。
3、 从文学角度看李广形象的被寄托性质
李广在《史记》中被细节化文学化为一种具有感情-色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诗人以李广为题,吟咏胸中壮烈情怀和一些悲愤情绪。
3.1关于飞将军的民族情怀
李广一直是作为一种抵御外寇的英雄形象存在,由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矛盾一直存在,李广就成为了一种历代爱国士大夫心中的寄托。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在呼唤李广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同时,爱国主义诗人杜甫也曾有诗“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表示对李广爱国精神的追随。而李广将军的宽仁和英武也流传于后世中,高适在《燕歌行》中写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也是通过对李广善待士卒宽仁襟怀的歌咏,而从反面抨击当时统治者穷兵黩武践踏生命的罪恶。卢纶的《塞下曲》更是以简练的五言绝句描写了李广射石虎的英雄风采。
3.2怀才不遇的悲剧情怀
李广数十年征战而不得封侯,令后世文人士大夫深有身世共鸣之感。王维《老将行》中,“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在史评中略带无奈。辛弃疾夜读李广,发出这样的感慨,“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同样
的豪情壮志坎坷遭遇,两位不同时代的英雄惺惺相惜。就连明代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里,也有借用李广的绰号,形容梁山好汉花荣的箭术非凡,而其中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就是有一些原本忠于朝廷的好汉,却由于官场的倾轧排挤而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其中花荣就是典型,其小李广的称号中,也包含着对他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哀叹。
总之,李广是一个单纯而又复杂的形象,需要多角度的分析,而他不得封侯的背后,除了有他自己军事能力的问题以外,也涉及了皇室和有权势者个人利益对有才者的排挤,这种人才被压抑的状态在封建社会大多是由于专制制度带来的不公正。这个问题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着,这也是李广之所以由一个历史人物而被赋予很多理想化悲情化文学色彩的原因。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5: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1)江渚上(2),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三国世界,在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个性十足。先来说说蜀王刘备吧。 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
一、宽仁爱民
在《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二、敬贤爱士 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其中就有三顾茅庐的故事。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刘备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次往访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足智多谋
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当曹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
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明君”范型。
篇6: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作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见识高超。这一方面在与同为奸雄的袁绍的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的对比中突出得更为鲜明。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跪于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歌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虽然曹操奸诈巧伪,但同时也具有仁德之心,争取民心,爱惜百姓。他虽然知道刘备胸怀大志,久为必患,但是他认为“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为也。”在关羽挂印封金离去时,曹操又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赞扬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领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纳贤才”,荀来投奔,他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应聘,曹操以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典韦、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则又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当争取民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触时,她就会视民命如草芥。如杀吕伯奢、血洗徐州。同时,对待部下,他是阴险和残酷的,如借仓官的头来稳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假名借势之举,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是他成就霸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因之小说一再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篇7: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宋江,一百零八水浒好汉之首,江湖上威望极高,然而,他是一个全美的人吗?他内心便真无一丝恶念吗?并非如此。
宋江,他在江湖上因“义”而闻名,孰不知他同时并不仁义。在晁盖一行人劫生辰纲一事被知晓时,是的,他“义”。他镇住何观察,飞马去为晁盖报信,免了他们一行人的牢狱之灾。他为了兄弟,冒着极大的'风险,报了信。由此,我们的确可见宋江之义,甚为舍生取义,实在敬佩。另一面来看,在何观察的信任之下,他做出了什么?欺骗,嘴上一副生怕他人知道,自己却是那个告密者。因此,害得何观察丢了耳朵。何等不义!何等虚伪!不顾同僚,为己所达目的不择手段。乃知宋江之虚伪,知人知面不知心。
宋江有一强项,他会使银子,会做顺水人情。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他每一次疏财,总能使得恰到好处,表面上看似大方,实则是在用银子收买人心。在柴进庄上,宋江见到武松,给了他银子,表现了对武松的尊敬,便得武松义兄弟,可见宋江善做人情,而这,折射出的便是宋江洞察人心。如此会洞察人心,也难怪会以“义”闻名,而他确是对武松赏识,“义”不虚,此时乃直。
在众人劫了法场后,宋江一意孤行便显了出来,为报仇,他眼中连晁盖都无。而在别人想把家人接上山,却是百般劝阻,自己仿佛是这个梁山的王。他很虚伪,自己野心勃勃想成梁山之王,在晁盖禅让时又百般推脱,为何?何不见其虚伪?
宋江,时真时假,亦虚亦实,着实难以看透,是义薄云天的好汉,还是大奸之至的小人?知人知面不知心。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 孙权劝学教案
【鲁肃的人物形象分析(合集7篇)】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教案课程设计2023-12-20
关于《草船借箭》的教学实录2023-08-17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024-03-09
《孙权劝学》公开课课堂实录2023-03-16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022-11-12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2023-08-04
草船借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4-03-12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及说课稿2023-02-23
六年级教案《草船借箭》教案设计2022-12-27
《草船借箭》课堂教学反思202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