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挠的历史典故((通用9篇))由网友“今天要好好上班”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百折不挠的历史典故,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百折不挠的历史典故
出处:这则成语出自汉代蔡邕《蔡中郎集·太尉桥玄碑》:“高明卓异,为众杰之雄,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典故:桥玄是东汉时期一位性情刚毅、嫉恶如仇的人。汉灵帝时,桥玄担任尚书令。那时太中大夫盖升仗着自己与灵帝有私交,而大肆收受贿赂、搜刮民财。
桥玄于是上奏汉灵帝,要求免去盖升之职,并抄没他的家产。然而,灵帝非但没有查办盖升,反而升了盖升的职。桥玄非常气愤,便以生病为由,辞职回了老家。
桥玄在京城任职的时候,有一天,他十岁的小儿子在家门口玩耍。三个强盗劫持了孩子,并想以此勒索桥玄的财物。消息传出去后,校尉阳球同河南府尹、洛阳县令马上率兵将桥玄的家包围起来,但是却不敢进攻,担心把强盗逼急了他们会伤害孩子。桥玄大声喝道:“强盗如此猖狂,难道要为了我的'孩子而纵容他们的罪行吗?”并催促阳球等人进攻。
结果,强盗全部被捕获,但他的小儿子却因此死去。他的这种刚毅果敢、勇往直前的精神为人们所称道。故东汉蔡邕为他写下了《太尉桥玄碑》,赞扬他“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篇2:百折不挠成语解析及典故
一、百折不挠成语解释
百折不挠,意指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比喻意志坚强,品节刚毅。也作“百折不回。”出自汉蔡邕《太尉桥公碑》:“其性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把党的方针变为群众的方针,还须要我们长期坚持的、百折不挠的、艰苦卓绝的、耐心而不怕麻烦的努力。”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意志坚定,坚持到底。
二、百折不挠成语典故
东汉时期,有一位官员叫桥玄,他品行端正,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有一次,一伙强盗绑架了桥玄10岁的儿子,向桥玄勒索一笔银子。强盗带着孩子,来到桥玄家里,威胁桥玄说,如果不答应,就要杀死孩子。不料,反而遭到了桥玄的怒斥。这时,官府派来缉捕强盗的士兵已经团团围住了桥玄府,但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惟恐强盗会伤害人质。这时,桥玄向院外大声疾呼道:“你们快来捉强盗,不可因小孩放走贼人!”于是,士兵蜂拥而入,强盗终于被捕,但桥玄的儿子却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赞美他的高风亮节。
东汉的中郎将蔡邕特写了一篇《太尉桥公碑》,碑文上颂扬桥玄说:“高明卓异,为众杰雄,其性疾华尚朴,有百折而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阳翰笙《怀念叶挺同志》:“叶挺同志深知自己一手严格训练出来的部队,一个个都是百折不挠的铁打的好汉。”
三、百折不挠成语造句
1、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2、全力拜访,入围精英目标既定,身体力行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追求卓越,永攀新高。
3、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4、经过几代人百折不挠的奋斗,我们一定会实现四个现代化。
5、要做成大事,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6、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才能够取得成功。
7、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才能够免遭淘汰。
8、意志坚强的人,能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9、卓越的人一大优点: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10、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11、他百折不挠,很有一股干劲儿。我们只有百折不挠,才能克敌制胜。
12、伟大的成就并非来源于力量,而是来源于百折不挠。
13、爸爸在多次实验失败的情况下,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终于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14、百折不挠和大无畏的精神可以帮助一个人克服许多困难。
15、这件事相当棘手,且让我们以百折不挠的毅力来完成它。
16、经过我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终于完成了这项研究。
17、无数革命先烈百折不挠的抗争,才换来新中国的成立。
18、这个百折不挠的未婚者经过执着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
19、面对极端困苦而百折不挠。
20、百折不挠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
篇3:百折不挠成语的解析及典故
东汉时期,有一位官员叫桥玄,他品行端正,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有一次,一伙强盗绑架了桥玄10岁的儿子,向桥玄勒索一笔银子。强盗带着孩子,来到桥玄家里,威胁桥玄说,如果不答应,就要杀死孩子。不料,反而遭到了桥玄的怒斥。这时,官府派来缉捕强盗的士兵已经团团围住了桥玄府,但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惟恐强盗会伤害人质。这时,桥玄向院外大声疾呼道:“你们快来捉强盗,不可因小孩放走贼人!”于是,士兵蜂拥而入,强盗终于被捕,但桥玄的儿子却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赞美他的高风亮节。
东汉的中郎将蔡邕特写了一篇《太尉乔玄碑》,碑文上颂扬桥玄说:“高明卓异,为众杰雄,其性疾华尚朴,有百折而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阳翰笙《怀念叶挺同志》:“叶挺同志深知自己一手严格训练出来的部队,一个个都是百折不挠的铁打的好汉。”
篇4:百折不挠成语的解析及典故
1、百折不挠和大无畏的精神可以帮助一个人克服许多困难。
2、革命先烈百折不挠的精神令我们钦佩。
3、父母的意志坚强,百折不挠,终于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换得了全家人的幸福美满。
4、百折不挠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
5、能坚持己志、百折不挠的人,都是勇士。
6、面对极端困苦而百折不挠。
7、爸爸在多次实验失败的情况下,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终于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8、虽然爸爸看上去十分憔悴了,但他骨子里仍然透着一股百折不挠的意志。
9、许多科学家在科学实验中,虽屡遭失败,但百折不挠,终于获得成功。
10、无数革命先烈百折不挠的抗争,才换来新中国的成立。
11、伟大的成就并非来源于力量,而是来源于百折不挠。
12、经过我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终于完成了这项研究。
13、面对困难,我们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14、这件事相当棘手,且让我们以百折不挠的毅力来完成它。
15、我们应该是拥护真理,从斗争中寻求真理的百折不挠的战士,以文艺作品鼓动人民革命斗争的热情。
16、要做成大事,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17、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才能够取得成功。
18、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百折不挠的精神。
19、经过几代人百折不挠的奋斗,我们一定会实现四个现代化。
20、学习路上的堡垒并不是坚不可摧的,我们要发扬百折不挠的精神去一一攻克它们。
篇5:「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
与其临渊慕鱼 不如退而结网
一个人在河边看到水里的鱼又大又多,很想吃,就天天守在河边“望鱼兴叹”,一个老人看见了,就对他说;“你天天在河边看着这些鱼,鱼也不会自己跳上来,你不如回去织张网来捞还管用一点。”那人听了,就真的回去织了张大网,当他把网撒到河里后,果然捞到了又大又多的鱼。这就是“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个典故的来由。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懒惰是不会天上掉馅饼的。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才会有成功的那一天。知识是打开成功的金钥匙。
篇6:历史典故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娇’就是指陈氏,汉武帝刘彻的原配妻子,大汉孝武陈皇后。
陈氏的小名叫‘阿娇’,父亲是堂邑侯陈午,堂邑侯府是汉朝开国功勋贵族之家;母亲是汉景帝刘启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是当时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陈阿娇自幼就深得其外祖母——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宠爱。
汉景帝的嫔妃王美人王娡有子刘彘(后改名刘彻),排行第九(或者第十,有争议)。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其中宠妃栗姬生子最多且生育了皇长子——刘荣。景帝的薄皇后没有生育,汉景帝最初立庶出长子刘荣为太子。
馆陶长公主打算将女儿陈阿娇许配太子刘荣,以期日后成为皇后。她使人问栗姬的意思,谁知栗姬恼怒长公主经常向景帝进荐美女分宠,竟然断然拒绝。馆陶长公主震怒,遂起废太子之心。
一日,馆陶长公主抱着刘彻问:“彻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胶东王刘彻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刘彻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刘彻于是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此典故载于汉·班固《汉武故事》。
篇7:历史典故
单骑救主
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宫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军中寻找。
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说:见到将军阿斗有救了,我死而无恨!说完,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这时曹兵向这边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曹将杀来,战三回合,被赵云杀死。没走多远,又碰上曹将张镉,战十余回合,赵云夺路而走,不料连人带马落入陷井。张镉挺枪来刺,忽然赵云的马平空一路,跳出陷井,张镉吓得一个劲后退。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
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
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的意思: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
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义: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有同名电影《欲擒故纵》。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公元3,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孺子可教
【成语】:孺子可教
【拼音】:rú zǐ kě jiào
【解释】:孺子:小孩子。指年轻人可培养。
【成语故事】:
“孺子可教”这则成语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这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寒酸落魄
寒酸落魄的成语故事说的是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寒酸落魄的穷人去见他。须贾见他一寒如此送他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如临大敌
【拼音】rú lín dà dí
【典故】到了抚院,又碰了止辕,衙门里扎了许多兵,如临大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八回
【释义】临:面临。好像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把本来不是很紧迫的形势看得十分严重。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非常紧张
【相近词】小题大作、如临深渊
【相反词】临危不惧、如坐春风
【押韵词】乾端坤倪、射像止啼、啧啧称奇、鹤发鸡皮、酣痛淋漓、面命耳提、匡床蒻席、继天立极、贫贱不能移、貌合情离、......
【成语故事】唐朝末年,黄巢率军起义,攻占了京城长安,唐僖宗仓惶出逃,任命进士出身的郑畋为凤翔节度使,让他坚守凤翔。郑畋到凤翔修造战车、扩充军队、加固城墙,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士兵,军队日夜都如临大敌,打败尚让率领的5万大军。
【成语示列】他们全副武装地散开,如临大敌。
篇8:历史典故
单骑救主
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宫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军中寻找。
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说:见到将军阿斗有救了,我死而无恨!说完,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这时曹兵向这边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曹将杀来,战三回合,被赵云杀死。没走多远,又碰上曹将张镉,战十余回合,赵云夺路而走,不料连人带马落入陷井。张镉挺枪来刺,忽然赵云的马平空一路,跳出陷井,张镉吓得一个劲后退。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
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
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的意思: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
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义: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有同名电影《欲擒故纵》。
成语典故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孺子可教
孺子可教一般是用来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那关于孺子可教有什么故事呢?下面是瑞文小编收集整理的孺子可教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成语】: 孺子可教
【拼音】: rú zǐ kě jiào
【解释】: 孺子:小孩子。指年轻人可培养。
【成语故事】:
“孺子可教”这则成语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这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寒酸落魄
寒酸落魄的成语故事说的是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寒酸落魄的穷人去见他。须贾见他一寒如此送他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如临大敌
【拼音】rú lín dà dí
【典故】到了抚院,又碰了止辕,衙门里扎了许多兵,如临大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八回
【释义】临:面临。好像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把本来不是很紧迫的形势看得十分严重。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非常紧张
【相近词】小题大作、如临深渊
【相反词】临危不惧、如坐春风
【押韵词】乾端坤倪、射像止啼、啧啧称奇、鹤发鸡皮、酣痛淋漓、面命耳提、匡床蒻席、继天立极、贫贱不能移、貌合情离、......
【成语故事】唐朝末年,黄巢率军起义,攻占了京城长安,唐僖宗仓惶出逃,任命进士出身的郑畋为凤翔节度使,让他坚守凤翔。郑畋到凤翔修造战车、扩充军队、加固城墙,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士兵,军队日夜都如临大敌,打败尚让率领的5万大军。
【成语示列】他们全副武装地散开,如临大敌。
篇9:经典历史典故
那一场丝绸危机
公元522年,欧洲人突然得到一个绝望的消息:苏州的丝绸来不了了。因为从公元519年开始,在位的梁武帝大手一挥,要北伐,要一统天下,国际贸易之类的小事,也就靠边站了。于是,江南沿海原本用作外贸的大批民船,被梁朝政府大批征为军用。沿海民船一下子减少了4/5。船少,送出去的货也少了,也只好对不起大洋彼岸的洋兄弟了。
可是,丝绸当时在欧洲是紧俏商品,没有丝绸的后果很严重,大量的手工业倒闭,经济大萧条不说,还闹出误会来了:欧洲当时封闭,不晓得苏州发生了什么事,只晓得每年丝绸是从波斯倒手转卖过去的,现在货少,丝绸价格上涨,他们认为肯定是波斯人从中搞鬼。
偏偏此时东罗马的皇帝就是在西方大名鼎鼎的查士丁尼。按照许多西方历史学家的说法,他是和后来的拿破仑、希特勒齐名的好战分子,没事还要找事,何况现在有人动了他的丝绸。
既然认定了是波斯人搞鬼,他就不客气了,先找波斯人谈判。波斯人喊冤:苏州不给丝绸,关我啥事!
查士丁尼认死理:那就是你的事,不给丝绸就是找打!误会很严重,后果很惨烈,东罗马与波斯,两个当时西方最强大帝国,从公元540年起开战,你死我活整整打了三年,双方均损失惨重,两国交界的中亚西亚地区,基本被打成焦土。
两国打得正欢的时候,苏州还比较太平。梁武帝终究只是个花架子,在长江边境张牙舞爪地准备了几年,所谓的“一统天下”却还是干打雷不下雨,几十万水师除了搞搞演习,基本上是光说不练。在光说不练的日子,苏州当然很幸福,虽然出口搞不成了,可那时候梁朝南进,大量百姓移民岭南,苏州的纺织品也就一股脑的转内销了。纺织技术的南下,就是从这时候开始。
不过,欧洲人急得干瞪眼:丝绸纺织是中国的传统技术,梁朝法律规定,有擅自教外国人纺织技法者,一律要处死刑。不干瞪眼,还能怎么办?
公元545年,有两个特殊的人造访了苏州——两个印度和尚。
他们的姓名在史书上五花八门,只知是当时著名的大师。正好彼时在位的梁武帝也信佛,自然热情招待,可两人一不要钱,二不要官,就提了一个要求:您让我们去苏州转转吧。
僧人嘛,自然是弘扬佛法。去苏州当然好,梁武帝大笔一挥,准了。
可这两个人到了苏州,没事总喜欢遛弯,尤其喜欢往丝绸作坊跑。碰到纺织工匠,就东家长西家短的拉家常。就这么在苏州遛了几年弯。等到走的时候,两人一人拿了好几根竹竿,扛着和人们告别,说是回家给乡亲们瞧个新鲜。其实,竹竿里夹带着养蚕纺丝的秘密。
这只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两个外国人,在苏州传了几年教,接着回家当“海归”了,没什么新鲜的,可实际上不然。他俩到了印度,却并没有回家,而是转船继续向西。直到公元552年,他们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东罗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谜底才终于揭开:两个印度高僧,真实的身份是间谍,来苏州的目的,就是学习纺织技术。
原来,打仗打得吐血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在吐完血后,总算立下了自力更生的志向。买不来丝绸,我自己造!不会造?可以学!中国太远没法去?没关系,敢去中国的,重金封赏。然后,就有了之前的一幕:苏州迎来了两个勇敢的印度人。
在西方的史学界,这两个印度人的苏州之旅,素来被看成一件大事。后来的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把两位印度人造访苏州,与之后的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的西传,并称为“西方文明崛起的三件大事”。在当时看,意义同样非凡:学会了养蚕纺织的欧洲人,开始有了自己的纺织工业,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地区,乃至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都是当时欧洲著名的纺织中心。
丝绸之路开通数百年来,中国对于丝绸贸易的垄断从此被打破,自力更生的查士丁尼也因此成为和后来查理大帝齐名的欧洲“圣君”。
十多年后,当年搞“军演”的粱朝已经亡国,取而代之的陈朝皇帝询问苏州的税收情况,地方官苦着脸做无奈状:这两年不知道怎的,卖到海外去的丝绸价格大跌。
幸存的犹太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批犹太人被希特勒的纳粹集中营囚禁起来,然后被杀害。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全世界约1/3的犹太人被杀害。
但是,哈佛大学研究犹太人发展史的专家发现,在这场大屠杀中,有一个奇异的犹太人群体得以幸存。研究者们把这些幸存者与战前就移居美国的犹太人相比较,发现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而那些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人几乎无一幸免。
让人惊讶的是,这些被纳粹视为将来肯定无所作为的普通人,日后的成就却比生活在美国的那些没有经历人生磨难的犹太人大得多,收入也比他们高得多。在以色列,这些从纳粹集中营回来的人,很快成为国家复兴的中坚力量以及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这些没有接受过什么高等教育的犹太人,经历磨难后为什么有了爆发的力量?他们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后来,研究者们发现,这些人在纳粹集中营的时候,并不像那些精英们那样一成不变,摆出与纳粹势不两立的架势。他们的头脑十分灵活,能够针对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他们都坚守着这样的人生理念:只要朝着积极的方向改变,便无须羞耻。为了活下来,他们选择了隐忍,并在改变中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标。
哈佛大学的研究者把这个例子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条传递给学生,希望他们走上创业之路时,不要学习纳粹集中营里那些故步自封的犹太人,而要学习这些幸存者。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明明已经接收到了新信息,却对既定计划不思改变,拉不下脸来承认错误,更不肯重新考虑修正原来的策略或方法,致使错误程度不断加深,以致造成更大的失败。
任何一个聪明的人都知道,最好的计划往往是在信息并不齐全的状态下制定的,任何成功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谓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战胜皇帝的德国老人
1888年,德国正式进入普鲁士大帝威廉二世的统治时代。经过十几年改革的德国,经济腾飞,军事迅猛膨胀,已经成为新的欧洲强国。年轻气盛的威廉二世更是霸道得不可一世。
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威廉二世有个好习惯,就是闲暇时间喜欢独自坐在书房里博览群书。为了方便,他在柏林波茨坦皇城旁边建造了一所豪华的书房。
几天后,正在书房读书的威廉二世,突然听到嘎吱嘎吱的响声,他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打搅了,他打开窗户一看,对面是一座用风车作动力的磨坊,在风力的作用下,磨坊外的风车嘎嘎吱吱地旋转。
威廉二世气愤地对手下的官兵说:“去告诉磨坊主让他搬到别的地方去。”官兵得令后,马上找到磨坊主,气焰嚣张地说:“皇帝命令你两天内搬离波茨坦,否则后果自负。”
磨坊主是位60多岁的德国老人,听到官兵的叫嚣后,没有反驳,还是安静地干着手头上的活。两天后,官兵吃惊地看到,磨坊的风车还在旋转。
官兵们勃然大怒,要对老人无礼,老人理直气壮地说:“我家祖祖辈辈都在这里养家糊口,为什么新国王来了,我就要搬走?要嫌弃这里喧闹,那他搬走好了。”
什么,你竟敢让皇帝搬走?简直是胆大妄为,官兵们欲大发。没想到老人完全不惧怕官兵,底气十足地说:“俾斯麦首相十几年前就颁布了法典,保障居民的权益,你们不能欺人太甚。”
说完,老人坐在门口,以死抵抗官兵的入侵。霸道的官兵执意把老人抬走了。万般无奈之下,老人一纸诉状递交到国家司法机构——法老院,把皇帝告上法庭,开启了平民百姓状告当朝皇帝的先河。
法老院冲破重重阻力还是受理了此案,开庭那天,执法官问老人:“究竟是先有磨坊还是先有书房?”老人答,先有磨坊。执法官斩钉截铁地说:“到此事情就简单了,按照先入为主的惯例,要搬只能搬书房。”
老人听到判决结果老泪纵横,他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个靠法理战胜皇帝的平民百姓。
威廉二世知道结果后,极为震怒,欲给执法官施压。首相俾斯麦赶紧进言:“大帝,我们要想让德意志帝国更加强大,就必须遵循法理原则,否则十几年的改革成果将前功尽弃。”
经过三思后,威廉二世最后服从了执法官的判决,将书房搬到了别处。在威廉二世统治时代,德意志也正是靠着法理的引擎,极度膨胀,迅速崛起为欧洲新的霸权国。
后来,老人的磨坊得以保存到今天,成为波茨坦著名的旅游景点,磨坊里竖立着一个慈祥而倔犟老人的雕塑,上面刻着:一个战胜皇帝的德国老人。
一个小小的磨坊敢于和威严的皇宫相对而生,这或许就是德国崛起的一个缩影。
★ 红船精神心得体会
★ 我的唐玄奘作文
★ 红船党课
【百折不挠的历史典故(通用9篇)】相关文章:
各时期的入党誓词2022-12-19
第二期南湖初心讲堂—“红船党课”观后感2022-11-03
小学生红船精神征文范文2023-11-20
入党誓词演变及其演变2023-08-22
长征组歌观后感800字-长征精神心得感悟2022-07-21
先辈的旗帜小学四年级观后感2022-06-03
观看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2022-06-12
红船党课心得体会2023-12-12
大学生党员学习弘扬红船精神心得体会2022-06-03
先辈的旗帜观后感2023-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