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时节各地饮食习俗(通用7篇)由网友“superotter”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小寒时节各地饮食习俗,欢迎阅读!
篇1:小寒时节各地饮食习俗
小寒时节各地饮食习俗
南京吃菜饭
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老南京讲究吃菜饭,其来源估计与天冷进补有关系。所谓菜饭就是青菜和米饭一起翻炒,加入咸肉、香肠、火腿、板鸭丁。其中矮脚黄、板鸭都是南京的着名特产,极具南京特色。这些在今日看似平常之物,过去则是家庭条件较富裕的人们才能享用的,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人家是舍不得加肉的,会往菜饭里埋一勺猪油,那时候平时饭菜没有多少油水,因此“猪油拌饭”吃起来格外香。
腊八粥
小寒节气中就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腊八在小寒节气前后,在这个时候吃一餐内容如此丰富的热粥,既能刺激食欲,又可以增加机体热量,起到暖胃消寒的作用。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上述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朋友们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身体状况选择腊八粥的配料,熬出的腊八粥会更适合自己的体质。
广东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都暖乎乎。因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上来说,糯米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
小寒盛行刷羊肉
“小寒”时是一年中气候最冷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被风寒侵袭,抵御严寒最快速有效的办法不是一件棉衣,而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羊肉是温热食物中性价比最高的,如果用羊肉加点当归、山药、胡萝卜一起煮,加上大葱和生姜调味,建议每周吃一次,不但不会上火,还可以暖暖地过个冬天。
以“当归生姜”为主要原料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有温中补血、祛寒强身的作用,非常适合慢性疲劳、亚健康状态较为严重的白领一族;而有严重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的人群,则适合进补“羊肾红参粥”,有益气壮阳的作用。
小寒温补喝鸡汤
老南京还有逢“九”吃一只鸡、每天一个鸡蛋的进补习惯,所以小寒这天市民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鸡汤和鸡蛋。据说,鸡骨鸡肉在文火的慢慢煲煮中,营养成分大多会溶入汤中,极易于人体吸收,是冬季补气补血的进补佳品,钙质也多。
母鸡炖汤,搭配点养生材料会更好。家里有什么就放点什么,红枣、莲子、枸杞、桂圆等等的,也可搭配香菇、山药、虫草花,或者干贝、海米都行,味道都鲜美平和。小火慢慢煲煮2-3个小时,然后将上面的油脂撇去,鸡去骨拆肉,直接吃喝,做火锅汤底,或者早晨用鸡汤煮面都不错的。
篇2:夏至时节各地饮食习俗
1、北京:冬至饺子夏至面
“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2、浙江绍兴: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
夏至日照最长,故中国绍兴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语。旧时,人不分贫富,夏于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其时,夏收完毕,新麦上市,因有于是日吃面尝新习俗,谚日“冬至馄饨夏至面”。亦有做麦糊烧者,即以麦粉调糊,摊为薄饼烤熟,亦带尝新之意。
谚云:“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醮坨由米磨粉做成,加韭菜等佐料煮食,又名圆糊醮。以前,很多农户将醮坨用竹签穿好,插于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处,并燃香祭祀,以祈丰收。小孩子早待此日,以便到各田城摘取醮坨,乘机饱食一顿。
3、江苏无锡: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4、岭南地区: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
“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 ,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人以借名想吃的“专利”。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也是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子的。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
小编提示:荔枝虽然可以生津解渴,但大量食用会引起低血糖症,俗语云:‘一个荔枝三把火’。吃狗肉,也应适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
5、山东: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6、其它地区的夏至食俗
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中国有些地区,此日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会疰夏。
夏至有哪些习俗
1、祭神祀祖:夏至的时候收麦子,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以祈求消灾丰收。
2、凉食避暑: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因此人们普遍喝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比较传统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
3、食“麦粽”:食“麦粽”是江南的习俗,《吴江县志》记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4、吃馄饨:夏至这一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后还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加健康。
5、消夏避伏:古代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止身体生出痱子。
夏至物候
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蝉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夏至是天道阴阳的转折点。地法天,物至则反,物极必反,夏至之后,大地上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喜阳的生物则开始衰退。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而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气候特点
对流天气: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暴雨天气: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高温天气: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以后白天变长还是变短
夏至当天是日照时长最长的时候,过了之后白天的时长开始渐渐的变短,所以在夏至这一天农业方面的耕种有很大的影响,白天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也变得多了。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夏至当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中午的太阳高度角为90度,白昼在一年中达到最长,夜最短。夏至后,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白昼变短。
篇3:小寒各地习俗
小寒各地习俗
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使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南京——吃菜饭
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居民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餐桌,再现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广东——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广东人很讲究食疗。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池晓玲说,所谓“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在饮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1.山药羊肉汤(有补脾益肾,温中暖下的功效)
材料:羊肉500克,淮山50克,葱白30克,姜15克,胡椒粉6克,黄酒20克,精盐3克,味精适量。
做法:将羊肉去筋膜,洗净,略划几刀,再入沸水中焯去血水。将葱、姜洗净,葱切成段,姜拍破。淮山洗净,将羊肉、淮山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浇沸后,撇去浮沫,放入葱白、生姜、胡椒粉、黄酒,转用小火炖至羊肉酥烂,捞出羊肉晾凉。将羊肉切成片,装入碗内,再将原汤除去葱、姜,加精盐、味精,搅匀,连淮山一起放入羊肉碗内即成。
2.太子参炖鹌鹑(有补五脏、益中气的功效)
材料:鹌鹑肉250克、瘦猪肉100克、党参15克,淮山30克,桂圆肉10克,枸杞子15克,芡实10克。
做法:将鹌鹑肉、瘦猪肉洗净,切块,党参、淮山、桂圆肉、枸杞子、芡实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炖煮1.5小时,调入精盐即成。
3.远志枣仁粥(有补益肝肾,养血安神的功效)
材料: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粳米50克。
做法:将远志、枣仁、粳米洗净。粳米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然后放入远志、枣仁,小火煮至米烂粥稠即成。
4.山药枸杞蒸鸡(具有补脾益肾的功效)
材料:肉鸡1只(约1000克),北芪15克,党参20克,山药40克,枸杞30克,水发香菇、笋片各25克,调料适量。
做法:将肉鸡宰杀,掏出内脏,洗净备用;将北芪、党参、山药、枸杞、香菇、笋片洗净,放入鸡内,将鸡的切口缝好,置干净的盘上,上蒸笼蒸大约1小时即成。
5.首乌煲鸡蛋(有健脾益肾,益气养血的功效)
材料:鸡蛋2个,何首乌30克,山楂15克,陈皮6克,酱油、八角、精盐、白糖、山姜片各适量。
做法:将鸡蛋、酱油、精盐、八角、白糖、生姜片一并投入砂锅中,文火煮沸20分钟,取出鸡蛋,浸泡于冷水中,剥去蛋壳,再将去壳的鸡蛋放入砂锅中,煮沸约15分钟,除药渣即成。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
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解释: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小寒由来
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slight cold),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篇4:小寒饮食习俗
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
古时,如皋人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已渐渐淡化,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南京菜饭小寒之后,居民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
南京-吃菜饭
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已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居民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餐桌,再现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广东-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山药羊肉汤广东人很讲究食疗,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在饮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1、山药羊肉汤,有补脾益肾、温中暖下的功效。
材料:羊肉500克,淮山50克,葱白30克,姜15克,胡椒粉6克,黄酒20克,精盐3克,味精适量。
做法:把羊肉去筋膜,洗净,略划几刀,再入沸水中焯去血水。把葱、姜洗净,葱切成段,姜拍破。淮山洗净,将羊肉、淮山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浇沸后,撇去浮沫,放入葱白、生姜、胡椒粉、黄酒,转用小火炖至羊肉酥烂,捞出羊肉晾凉。把羊肉切成片,装入碗内,再将原汤除去葱、姜,加精盐、味精,搅匀,连淮山一起放入羊肉碗内即成。
太子参炖鹌鹑2、太子参炖鹌鹑,有补五脏、益中气的功效。
材料:鹌鹑肉250克、瘦猪肉100克、党参15克,淮山30克,桂圆肉10克,枸杞子15克,芡实10克。
做法:把鹌鹑肉、瘦猪肉洗净,切块,党参、淮山、桂圆肉、枸杞子、芡实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炖煮1.5小时,调入精盐即成。
3、远志枣仁粥,有补益肝肾、养血安神的功效。
材料: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粳米50克。
做法:将远志、枣仁、粳米洗净。粳米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然后放入远志、枣仁,小火煮至米烂粥稠即成。
4、山药枸杞蒸鸡,具有补脾益肾的功效。
材料:肉鸡1只(约1000克),北芪15克,党参20克,山药40克,枸杞30克,水发香菇、笋片各25克,调料适量。
山药枸杞蒸鸡做法:将肉鸡宰杀,掏出内脏,洗净备用;将北芪、党参、山药、枸杞、香菇、笋片洗净,放入鸡内,将鸡的切口缝好,置干净的盘上,上蒸笼蒸大约1小时即成。
5、首乌煲鸡蛋,有健脾益肾、益气养血的功效。
材料:鸡蛋2个,何首乌30克,山楂15克,陈皮6克,酱油、八角、精盐、白糖、山姜片各适量。
做法:将鸡蛋、酱油、精盐、八角、白糖、生姜片一并投入砂锅中,文火煮沸20分钟,取出鸡蛋,浸泡于冷水中,剥去蛋壳,再把去壳的鸡蛋放入砂锅中,煮沸约15分钟,除药渣即成。
篇5:立夏各地饮食习俗
立夏过后,便是炎热的夏天,人们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托着祈福保平安的愿望。如浙江嵊州人认为,在立夏日吃蛋拄(意为“支撑”)心,吃笋拄腿,吃豌豆拄眼;湖南长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民谚云“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上海郊县农民立夏日用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湖北省XX县民间把立夏作为一个重要节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虾、竹笋,谓之“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竹笋壮脚骨”;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即购买海虾掺入面条中煮食,海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为对夏季之祝愿。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XX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主要有两类,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邻里互邀喝糊汤。这与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风俗有点相似。“七家粥”与“七家茶”也算是立夏尝新的另一种形式,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这些粥或茶并不见得是多么可口的食物,但这些仪式,却可以说是过去农村社会中重要的联谊活动。
上海立夏日风俗习惯中,由于此时蛋类食品正是旺季,所以立夏日总要吃蛋,孩子们的脖子上总要挂上一个用红色网套套着的蛋。上海也有“节交立夏记分明,吃罢摊菜试宝称。”的习俗(见上图),立夏之日要吃芋头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饼,中午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称一重。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XX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立夏这一天,古也称春尽日,一般骚人墨客,惜春心事难免多情,春愁付诸诗词,邀朋聚饮,留下很多传世佳作。四川、岩坦山区家家要吃笋、槐豆。说吃了竹笋脚骨硬,好爬山。还吃青梅,烧青茶,以防“蛀夏”。也有吃豆腐的习俗,说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在我国很多地方,立夏有吃槐豆、吃李子的习俗。槐豆,别名蚕豆、罗汉豆。立夏时节,槐豆普遍成熟。
篇6:中元节各地饮食习俗
各地中元节的饮食习俗
各地中元节饮食习俗——中元节吃扁食
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状如饺子。现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饺子,其实扁食和饺子大不相同。
扁食和饺子的区别,首先在皮,其次在馅。以皮而论,饺子皮较厚,而扁食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据说,把扁食皮放置在报纸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报纸上的每一个字。至于馅,那就更不一样了。饺子馅少,小到只有大拇指那么点,因此饺子的个头也比较小,一碗饺子虽说也有十多个,但在碗中却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余全是汤,并且饺子的馅较为单一,多为猪肉加些素菜和调料。
而扁食就大不一样了,不仅肉类、菜类均可入馅,连鸡、鸭、鱼、蟹、馓子、嫩黄豆等等都可入馅,且特别讲究搭配,鸡脯配芹菜,猪肉配荠菜,鸡蛋配韭菜等等。有的人家,猪肉糜中,还要加入虾仁,拌入肉松,还有的人家竟用豆腐入馅,吃起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乡亲们在包扁食时馅放得特别多,一张皮子里能放鸡蛋大小的馅,在他们看来,吃扁食吃的就是馅,要么还不如吃面条呢。由于扁食馅多,因此个头也大,每个扁食都包得十分的饱满,薄薄的皮子舒翘挺拔,中间鼓起,腹下展开,宛若一个身着长裙舞姿翩翩的风韵少妇。
吃扁食不仅讲究皮薄馅美,对汤的要求更高。最正宗的扁食汤是排骨汤,奶白清亮,纯粹是猪的脊梁骨和紫菜、虾米一起煎煲而成,五味调和酸辣俱全,醇香诱人。还有考究的人家是用老母鸡吊汤,那汤白如凝脂,油而不腻,口感极佳。吃扁食的时候,那薄薄的面皮含在嘴里,相当的顺滑,舌头一碰就破,像冰块一样瞬间融化。而那馅呢,细细咀嚼,绵软温润,有滋有味。吃完了很久,馅和汤的香味依然留香齿颊间。清朝同治年间诗人杨静亭曾写诗赞美馄饨:“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来方知滋味长。”其实这首诗用来赞美扁食是再恰当不过了。
各地中元节饮食习俗——中元节吃饺饼
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也叫饺饼筒。饺饼筒是由饺饼筒皮和各种菜料组成的',虽说制作简单,但是却是天台县特有的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与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种食品,同时也寄托了天台人浓浓的家乡情。
饺饼筒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自有匠心独到之处。首先,将小麦粉用一定的水和成粉糊。再把粉糊均匀的摊在一个加热中的大平底铁鏊上,做成一张张圆形的饺饼筒皮,饺饼筒皮的要求是薄如纸、圆如镜、透光亮。就这样做上几十张,做好后摊放在竹子做的米箕上。备用。
第二个环节,做菜料。菜料按家境不同和节日不同,丰盛程度也可以不同,在这个过程完全体现了天台人灵活变通的性格,也给了家庭主妇与厨师极大的创造空间,和家人食客根据口味偏好不同的选择的空间。一般经典的饺饼筒菜料配备分别是回锅猪肉片、盐水猪肝片、鸡蛋片、小鱼干、小虾米干、豆腐片、香姑、黑木耳、青菜、细绿豆面条、笋丝、芹菜、苣莴丝、勃荠片等。当然每样菜都要多因为一般做一次饺饼筒都至少要做几十张,一次能吃好几天,还有要送些给亲戚朋友。菜要分别烧炒好,并分别装在大盆里。这每种菜都考验着厨师的做菜技巧,要求道道好吃。
当各种配菜做好了以后,就用大碗分别装好大盆里的各种菜,放在大桌子上,并把饺饼筒皮放在桌子旁,准备开始包饺饼筒了。首先,把饺饼筒皮平摊在桌子上。然后在中间放两片回锅猪肉片、两片鸡蛋片要错开放,再在平行方向上错开放上盐水猪肝片和豆腐片。然后先在上面依次铺上各种菜料,当然要均匀,而且不同菜料的用量也不同。比如小鱼干、小虾米干、黑木耳要少放,放多了也不好吃,特别是小鱼干、小虾米干只须放少许。而笋丝、芹菜、苣莴丝、勃荠片、香姑、青菜适中,细绿豆面条最多。当然菜的总体用量要符合饺饼筒皮的尺寸要求。然后是把饺饼筒皮和菜卷起来,在卷到2/3部位时,把饺饼筒皮两头往饺饼筒里折叠,然后再接着卷完。这样一张饺饼筒就算完成了。
在大桌上卷饺饼筒的过程中一家人围着大桌子有说有笑的,老少男女齐上阵,先各自卷完今天这餐吃的,再卷以后几天吃的饺饼筒。当然你也不必一定要把菜都卷上,在卷自己吃的时候,可以只卷自己喜欢吃的菜,像我就不喜欢吃小鱼干、小虾米干、和肥猪肉,所以总是不加它们。卷好饺饼筒后,再放回涂上猪油的大铁鏊上,加热待到香气四溢时,就可以拿起来大块朵颐了。
各地中元节饮食习俗——中元节蒸面羊
河北省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的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成为“送羊”。清河县7月15上坟祭扫,以蒸面羊送女儿。山西民间制作面羊,始出于远古秋祭。七月初秋,粮谷新熟,祭天告祖曰“尝”(《东京梦华录》)。祭礼还用色纯体全的牛羊,曰“牺牲”。古代祭祀为国之大事,亦渐化为民俗。山西民间有尚俭尧风,融谷、畜一体,家家制面羊以祭,而后分食。迄今,山西上党地区甚至各种祭祀都蒸面羊,形态各异,五谷俱全,相传与神农氏发明五谷相关。
面羊千姿百态,最终也须落肚为安,但要数放在火上烤干,黄黄脆脆的时候最好吃。
各地中元节饮食习俗——中元节蒸面
山西省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
各地中元节饮食习俗——中元节吃濑粉
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还有不可不提的是吃濑粉的特别风俗。吃濑粉这个习俗几乎整个东莞通用,而根据不同片区的环境习惯的差异,吃濑粉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像常平,他们喜欢用山地熬汤,随之黑黝的汤底便是当地濑粉的最大特色。而在莞城,盂兰节这天吃濑粉倒没什么特别,特别的是过去的老莞城有很多人懂得唱木鱼歌(部分镇区也有此风俗),试想在这个不属于阳间的日子,街头巷尾传出似有似无而且抑扬顿挫的木鱼歌,确实给这个诡异的节日又增添一丝神秘!
各地中元节饮食习俗——中元节吃鸭子
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也是祭祖节,祭品不能用鸡做供品,因为鸡的爪子往后刨,会把给祖宗送去的钱物都给刨出来,后辈的心意就传不到祖宗那里,所以就派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
中元节这天为什么大多数地方选择吃鸭子?因为去“阴间”要渡河,河上仅有一座奈何桥, “使者”太多,桥上拥挤,而鸭子则可以带着给祖宗的祭品游到对岸,所以在中元节当天的祭祀品以鸭子为主。也取了谐音,“鸭”就是“压”,吃鸭子就能压住这天上来游走“揾食”(莞语)的鬼魂了,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平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除此之外,莲藕煲鸭还有季节性的原因。立秋过后,又是鸭子肥美、莲藕盛市的季节,而鹅要到中秋过后才好吃,因此莲藕煲鸭这道美馔作为盂兰节的一道风景也是食出有因的。打从60年代番鸭传入我国起,这汤则变成了“莲藕煲番鸭”了。
番鸭原产于中南美洲,后传入我国,故又称洋鸭,而国人惯称帕来品为番,又称之为番鸭。其实这个汤与其它汤水的做法相似,先把洗净的鸭块用调料腌数分钟后飞水备用,然后再把准备好的药材放到锅里煲滚,接着加入莲藕与鸭块,武火煲滚后,再改用文火煲约莫两个小时就可添盐食用了。
这个汤还有两个小窍门不可不知,一是莲藕遇铁易变黑,改用沙煲熬汤则可;二是鸭子选用麻鸭为佳,因其脂肪适中,肉质嫩滑,所煲的汤不但生津、解毒,而且喝起来更是温润养人。
篇7:立夏各地饮食习俗是什么
立夏经典食物:立夏蛋
虽然全国各地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各有特色,但说起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推荐菜谱:卤煮五香茶叶蛋
立夏“称人”的习俗
1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这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旧时母亲择此日为女孩子穿耳朵,穿时一边哄孩子吃茶叶蛋,当孩子张口咬蛋时即一针捷穿。也有为家养猫儿穿耳朵、札上红头绳的。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1、无锡立夏饮食:尝三鲜的习俗
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一说是苋菜、元麦,蚕豆,也有说是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一有说是梅子、杏子、樱桃,也有说是梅子、樱桃、香椿头);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也有说是鲥鱼、银鱼、子鲚鱼)。其中以尝地三鲜最为普遍。有的地方还有立夏吃霉豆腐的习俗,说吃了霉豆腐就不会倒霉。
2、苏州立夏饮食:见三新
“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活人尝食。苏俗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把立夏叫做“馈节”。
3、镇江立夏饮食:尝八新
这“八新”就是樱桃、新笋、新茶、新麦、嫩蚕豆、杨花萝卜、鲥鱼和石首鱼(黄鱼)。其中鲥鱼最为名贵。头潮鲥鱼是送往朝廷的贡物,二潮鲥鱼被豪门富室弄去解馋,寻常人家尝鲜吃鲥鱼已是三潮过后的鲥鱼了。
4、浙东农村立夏饮食:七家粥
就是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备了果品饼铒,在亲戚邻居之间,互相敬茶、馈赠,叫做“立夏吃七家茶”。浙江立夏饮食:民间立夏食俗有一首民谣写道:青梅夏饼与樱桃,腊肉江鱼乌米糕。苋菜海蛳咸鸭蛋,烧鹅蚕豆酒酿糟。乌米糕的做法,用乌饭树嫩叶揉搓后于清水中浸泡过滤,再和糯粉蒸熟,呈紫乌色,清香扑箅。
5、长沙立夏饮食:立夏羹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俗话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一脚跨过河”。立夏前后常有大风出现,名“龙王暴”。立夏日发东风,俗以为有水灾,谚谓“立夏东风雨涟涟”。立夏日打雷,日后必多雷雨,谚谓“雷打立夏,三天来一下”。
6、常熟立夏饮食:九荤十三素
“九荤”指鲥鱼、鲚鱼、咸鱼、咸蛋、海蛳、麋鸭、腌鲜、卤虾、樱桃肉和鲳鳊鱼。“十三素”指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像笋、蚕豆、茅针、豌豆、黄瓜、苣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
7、闽南立夏饮食:吃虾(夏与虾闽南语同音)面
闽南家家户户常将红糟掺入面条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红糟色红,为吉祥之色,又有发酵作用,以寓发达发财之意,而红糟也帮助消化,有益健康。此俗衍化至后来,红糟即被海虾代替,谓之“吃虾(夏与虾闽南语同音)面”。海虾煮熟后变红,与红糟色同,以此对夏季之祝愿。
8、温州立夏饮食:家家吃淮百、春笋和青梅
民间认为,立夏吃淮豆固齿,吃春笋健脚骨,吃青梅养腰,可疰夏。此时正值鲥鱼上而,富者争购,或自尝或送入,视为海珍。普通人家为节省多吃鳓鱼。
9、嵊州立夏饮食: 立夏有斗蛋的风俗
是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中饭是糯米饭,饭中掺杂豌豆。桌上必有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乡俗蛋吃双,笋成对,豌豆多少不论。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嵊谚有旺生,寓人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寓意拄腿。带壳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立夏之日,多有出嫁女儿备办猪肉、猪肚、猪腰只、鸡蛋面线等物送给娘家老父母食用,称为“补夏”。籍此对父母表表孝心。
10、上海地区立夏吃什么?
立夏节,上海郊县农民取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入米粉,油煎成饼,叫做“摊粞”,为上海和浦东地区人民所喜食。还把糖梅子、酒酿、咸蛋等作为当令食品,称为时鲜,取以尝口,称尝“三新”。
11、长沙立夏吃什么呢?
昔日长沙农家认为,立夏这天宜下雨,否则夏秋主旱。农谚谓:“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立夏不下雨,虾公细鱼一锅煮(意料塘水干涸)”。
立夏以前应插完早稻,农谚谓“春插日,夏插时”,立夏后插的早稻比立夏前插的早稻有明显的生长劣势。头一天插秧时,昔日农户全家会到秧田边田埂上鸣放鞭炮,称“开秧田门”。长沙乡间插秧有互相帮工的习俗。帮工者进屋应向主人祝贺“恭喜栽米树”,午餐主人用盐蛋、大鱼、粉蒸肉款待。插田工于上下午各休息一次,上岸吃米酒和点心,叫“打腰餐”。插田高潮爱唱插田歌,有“插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之说。插田歌一般由中老年人领唱,青少年妇女应和。有时两户人家对唱,唱词多为提问式,俗称“盘歌子”。如果对方对提问不能回答,获胜的一方主人下田向领唱者敬酒慰问,群起吆喝致谢。插田收工时,户主向帮工馈赠熟盐蛋、炒黄豆和大块粉蒸肉或腊肉。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俗话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tuo),一脚跨过河”。立夏前后常有大风出现,名“龙王暴”。立夏日发东风,俗以为有水灾,谚谓“立夏东风雨涟涟”。立夏日打雷,日后必多雷雨,谚谓“雷打立夏,三天来一下”。
★ 大寒的习俗介绍

【小寒时节各地饮食习俗(通用7篇)】相关文章:
小寒时节传统食物2022-09-05
关于小寒时节传统民间习俗2023-02-17
24小寒节气适合吃什么食物2023-12-20
冬至时节传统民间习俗2022-10-21
2022大寒节气有哪些饮食习俗2022-06-01
寒露时节的饮食习俗2022-05-22
2022年小寒有什么讲究2023-05-18
大暑的节气饮食注意2023-02-03
二十四节气小寒的含义2023-05-30
大寒节气是哪天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