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传承到现代(锦集10篇)由网友“CARMEN”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礼仪传承到现代,供大家阅读。
篇1:古代礼仪传承到现代
“礼”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为人的容貌,举止。通俗而言,“礼仪”即为人在社会活动之中应当具备的礼节。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当今社会,古代礼仪传承下来的痕迹似乎不多,而西方的礼仪占据鳌头,让人为之忧心。查找许多资料,对于中国古代礼仪的没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不可否认的因素。一是历史的断层。历史上两个朝代礼仪的没落最为严重。其一为元朝。元朝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根本上来说对是汉族的打压,而汉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文化被专制控制着,礼仪自然也就渐被瓦解。其二为清朝。清朝的闭关锁国以及被外国侵略之下,民不聊生,人民只关注着如何生存,生活层次的中国礼仪早被抛诸脑后,而再重拾起对其的思考是要建立在人民有着安逸生活的基础之上,而这中间的时间差,长达已久。 二是意识的没落。人的意识控制着人的行动。在现代化的洪流之中,支撑住礼仪中流砥柱的意识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人以考虑自身利益为前提,谦让原则,无私原则,情感原则等暂时让位给了争夺原则,自我原则,实用原则等。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被领悟得越来越少。其实谁也无法简单对此判断孰是孰非,这里赫然横亘着一个无可奈何。 当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必然也影响着中国礼仪的发展。
很多人怀旧,因古代礼仪自有其本身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仪式尊崇感,而我们恰恰生活在一个自由、随性的时代,把古代礼仪看做繁琐,实际上不论是刻意推崇还是漠不关心,古代礼仪所传承的内涵始终未变,我们依然看中家庭和睦,追求幸福生活,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表达更加清晰。古代礼仪不是消失,而是在以另一种形式继续传承。我们不需怀古,不需批今,做好自己,做好传承,讲礼仪的温馨终将体会。
篇2:现代古代称谓礼仪
现代古代称谓礼仪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论战中,我们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下面是现代古代称谓礼仪请参考。
现代古代称谓礼仪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用“道德高尚”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称对方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用对方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用辈份低”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用“地位卑*”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犬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称自己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直呼自己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儿子。
令嗣:称对方儿子敬词,同“令郎”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妻子。
令兄:称对方之兄敬词。
令弟:称对方之弟敬词。
令坦:称对方女婿敬词。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学生。
贤兄:对同辈友人敬称,贤指德才之众,故用为敬词。
仁兄:对同辈友人敬称。常用于书信。
仁弟:对同辈中青年者敬称。师长对学生,年长者对幼子亦常以之为称,表示爱重。
贤弟:意为“仁弟”,贤有德行好、才能出众之意,故习以为敬词。
高足:称别人学生。
自己谦称
鄙人: “鄙人”本意指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谦称。“臣”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后来也完全表示谦称。
仆::男子自称谦词。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敬重。
小可:宋元间人自称谦词。
小生:晚辈对尊长称自己谦词。
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谦词。
晚生:男子对前辈称己谦词。
不肖:男子自谦词。不肖原指于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男子自谦词。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妄:男子对自己谦称。不妄意为无才能意思。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故自谦“不敏”。
晚生、后学、晚侍: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谦称。
在下:自称谦词,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弟妹。
舍侄:称自己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妻子。
外子:称自己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儿子。
小女:称自己女儿。
敝友:称自己朋友。
妻子种种称呼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妻子,后来作为妻子通称。
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称呼。
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服饰,后人用作妻之谦词。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
发室:原配妻子。
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
篇3: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联系
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联系
人们常说,今天的世界是一个“迅速缩小”的世界,随着各国人民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礼仪的重 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
当今中 国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礼仪习俗,都可以从中国古代找到它的源头,所以在学习、借鉴西方礼仪文化的同时, 也有必要继承并弘扬我国的古代礼仪文化。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之礼与现代的礼仪精神有很大的 不同。探讨它们的不同,对我们吸取古礼之精华,抛弃其糟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古代礼的内涵和作用大大超过了现代礼仪 在英美文化中,Etiquette 一词,意为礼节、礼仪,指一般的行为准则和一般的社交应酬方式;Courtesy 一 指一种很庄重、肃穆、程式化的仪式,如民间的婚、丧、喜、庆,国家的大型庆典、会议仪式等,国际间的经济 这个词就是“礼”。中国之“礼”的内容不仅涵盖了上述三词,且大大超出了它们的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发 挥着独特的作用。 现代礼仪所表达的是人的一种外化修养和某种程式化的规范,是一种交流“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的 交往过程,传递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以快捷、简明、实效为其特征,力求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其形式及 传递的信息力求被对方准确无误地认识和理解。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实情感与行为形式的一致,即为现 代礼仪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礼仪只是一种人类的世界性交流语言。而中国古代的礼包容了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而且是等级秩序的标志,是 一种被不断强化、深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古人认为人之所以有别于禽兽,是因为人能讲礼,礼成了文明的 标志。《荀子 修身》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立,国家无礼则不宁。”把礼看成是万事万物赖以生存 的基础。礼又被古人视为评定是非,区别异同,判别嫌疑的标准与尺度。《礼记 曲礼上》云:“夫礼者,所以 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第16 卷第2 期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3 月Vol。16 No。2 Journal of Jingme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Mar。2001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师治军,莅官行法,非礼不诚不庄。”礼的影响达到 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作用面之广、影响之深、意义之大,现代礼仪难望其项背。 礼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政治制度,是古代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礼原本起源于祭祀。《说文》: “礼,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清代学者解释说:“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礼之名,起于事神。”统治阶级 为了其自身的目的大力倡导信神尊鬼,并将自然的天地等物神格化,人格化,同时亦将君主神格化,宣扬君 主乃天之子,是代天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的,所以君主又叫天子。因此,礼之事神就发展成为事君。
《荀子 礼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 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敬天神,祀地祉,尊先祖的落脚点是为了隆君师。这样礼就成了君主统治 人民的手段。《周礼 春官 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所谓宗伯是指宗法制下宗主(君主) 和侯伯(诸侯国王) 。这就是说,用礼仪来解决国家大事。《礼记 礼运》说:“安民治上,莫善于礼。”儒家学 说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 为政》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孔子看来,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要比用政和刑来治国要优越得多。 把礼作为治国的手段,这是西方社会和现代中国社会所没有的,更是现代礼仪所无法承载的。
二、中国古代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在古代中国,礼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礼包容了法,为法的灵魂;法 是礼的后盾,是法的体现。法与礼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周礼 天官太 宰》云:“礼典以和万邦,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典者,法也。礼典就是礼与法。
孔子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 不明”,把兴礼乐当作执法的前提。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在《荀子 劝学》说得更加明白,“礼者,法之 大分,类之纲纪。”即认为礼是法的总纲,法是礼的派生物,他在《荀子 修身》强调,“非礼是无法也”。即没 有礼就没有法。《唐律疏义 名例》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宋 代理学家朱熹从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礼法一体的观点,他说:“礼者,天理之节文”;“法者,天下之理”。因而 得出“礼字、法字实是理字”的结论。用“理”把“礼”与“法”融合在一起。在实际的运作中,严重的违礼就是 违法,不仅会招致舆论的谴责,而且会带来刑役之苦,甚至灭顶之灾。大臣若僭礼穿天子的服饰,是犯了十 恶不赦的弥天大罪,要下狱处死,甚至族诛。从三国魏《新律》始,将大量属于礼的内容纳入法律条文中,此 后的晋律、北齐律、北周律和唐律、宋律、元律、明律、清律,无不如此。如属于违礼行为的不孝、以妾为妻、居丧期间入仕、服饰违制等,都明文规定属于违法,要处于年数不等的刑役。 这种以礼入法,以礼代法,礼法互为依托的现象,在现代法制社会是无法想象的。现代的法制社会,礼 与法有严格的分野,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修养道德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 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中国古礼强调等级,现代礼仪注重平等 现代礼仪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对对方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对 对方的尊重,也就是一种自尊,也会赢得对方对自己的尊重。现代礼仪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关 系,建立在现代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之上,以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为原则。不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或 国家之间,不因大小强弱,都应当一律平等,如果违背了平等、尊重的原则,也就违背了现代礼仪的基本准 则。如国际礼仪中的国际礼宾次序以字母先后顺序或时间顺序等自然顺序来排列,以及对等原则等等。
中国古代的礼仪是建立在等级制基础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 经济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天子有天子之礼,士大夫有士大夫之礼,庶民百姓有庶民百姓之礼。 同属婚礼,其内容、程式却因等级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礼是维护这种等级制的工具。《荀 子 王制》:“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 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汉书 公孙弘传》云:“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 以现代礼仪所要求的服饰美为例,现代礼仪的服饰按其功能划分为礼服、工作服和休闲服;遵循的是TPO 原则,即根据时间(Time) 、场合(Place)和目的(Object)进行正确的着装,以美、和谐、实用为前提。而在古代 其等级区别相当严格。封建社会里衣冠是等级的标志,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衣服的质地、颜色、花纹、样 式,只能在封建礼仪所规定的等级范围内选择。如西汉人崇尚黄色,黄色成为帝王服饰的专用色,任何人 不得使用。唐以后,紫、朱、绿、青等色成为不同等级的官服的颜色,一般贫民商人只能穿白衣、黑袍。元朝 的《通制条格》规定娼优要“穿皂衿子,戴角冠儿”。封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建立起一整套严格而细密 的礼仪制度,目的是为了消弭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意识。《礼记 中庸》说得非常明白,“夫礼,禁乱所由生,犹 坊(即防)止水之所由来也”。所以,礼崩乐坏之时,也就成了人民反抗时机成熟之日。而每次战乱之后,统 治者又不遗余力地恢复礼制,重申封建礼仪。
四、中国古礼存在扭曲人性,践踏人权的内容;现代礼仪尊重人性,维护人权 现代礼仪是建立在尊重人性,维护人权的基础之上;现代礼仪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好、尊 重,营造的是一种安定、和谐的气氛,创造的是一种舒适和平的生活环境。遵循的原则有真诚、理解、宽容、互尊互帮、谦虚随和。如现代礼仪规范中的:尊重隐私、尊重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等。而中国古代的有些 礼仪则与人权精神相去甚远,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许多礼制礼仪是对人权的践踏,对人性的摧残。 如现代礼仪中有尊重女性,爱护女性的女士优先原则;而中国古代礼仪对妇女的有些要求却是背道而驰, 有的甚至达到了残酷的程度。中国古代的妇女被剥夺了参与社交的权力,未嫁之前要隐居闺阁,不能抛头 露面,更不能与异性交往;在婚姻问题上没有发言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终身;嫁鸡随鸡,嫁狗随 狗,言语行事谨小慎微,忍气吞声地侍奉丈夫,低眉顺眼地服侍公婆。翻开《女论语》、《女戒》、《书仪》等书, 书中所载对女性礼仪的要求苛刻之极。《女论语》对妻子侍奉丈夫的礼仪要求设有专章,其中有云:“夫若 发怒,不可生嗔;退身相让,忍气吞声;莫学泼妇,斗闹频频。”对丈夫百依百顺,唯命是从,是封建礼仪对妇 女的要求。而离婚的权力也掌握在丈夫手中,甚至“口多言”也会成为被休的理由。为了达到“妇容”所要 求的“三寸金莲”的仪容标准,女性就要违背自然天性,将好端端的双脚缠成行动不便的小脚,惨痛之状,难 以言表。对人性的摧残,对人权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极为丰富,以上所言只是从它与现代礼仪精神相违的几个侧面,并非是它的全部, 中国古代礼仪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现在借鉴的内容,如“礼主和”的精神、饮食之礼、待客之礼等等。本文 的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的同时,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其封建糟粕, 以便更好地吸收其民族精华,形成既符合国际惯例,体现现代礼仪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礼仪文化。
篇4:现代礼仪
现代礼仪
《现代礼仪》课程学习感悟
在学习《现代礼仪》课程之前,我在MOOC上也上过一门课――《翻转课堂》,但是最终没有坚持下来,不了了之了。主要原因就是,这门课缺少实际操练,过于堆砌各种理论,而没有教我们具体怎样上一堂翻转课程。我觉得我能抱有极大兴趣来学习《现代礼仪》的原因,既是因为课程内容对我来说没有距离感,与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我的为人处世很有帮助,又是因为老师生动的讲解以及课程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条理性。
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我时常会感慨,如果每个人都来上上这门课,哪怕只学一点皮毛,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我们的素质也会有一定的提升。在现在这个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呈现加大化的社会里,我们确实需要关于“敬”的认识,需要有“敬”的人生态度和为人的准则。我记得老师在课上说:“尊重上级是一个人的天职,尊重下级是一个人的美德,尊重所有人是一个人的教养”,这句话真的是道出了为人的真谛。很多人在下位时,唯唯诺诺,甚至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真正能做到不卑不亢的,真正发自内心尊重自己上级的人,在现在的职场里已少见了。而又有很多人一旦上位以后,颐指气使,甚至压迫下级,强迫下级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把对下级的一点体谅当做自己对下级的恩赐。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对很多人来说,很难做到尊重所有人。在他们看来,尊重是与金钱、地位、权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记得有一次去图书馆还书时,我问管理员我借的书有没有过期,那个人头也没抬,默不作声。于是我又问了一次,他没好气的瞪了我一眼,那眼神就像是他正创建理想世界,马上就要完成时却被我这个入侵者破坏了一样。于是,我耐着性子又问了一次,他怒气冲冲地对我说,自己去那边查,手一挥,然后又低下头去。后来我很生气地和室友说了这件事,室友说,别为这种人生气,不值得。他的这种态度,这种修养,也就注定他只能当个图书馆管理员,不能有更好的职位了。是啊,一个连基本的道德修养和礼仪都没有的人,又怎么可能居于上位呢?
很显然,一个人的礼仪修养是体现在小事上的,是体现在细节上的。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有的人为什么能损人利己而丝毫不觉得羞愧。除了本身的贪欲之外,最主要的应该是他们没有礼义廉耻之心吧。住在大学城,每天上学乘公交车的时候,我发现居然也还有满车坐着青年学生,而老人家却站着的情况,尤其是那些心安理得地坐在老弱病残座的四肢健全、精力充沛的人,我实在不能理解他们的心怎可能如此的冷漠。先贤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能很多人达不到圣人境界,可是,连传统的尊老爱幼都做不到吗?所谓的国家之栋梁,天之骄子,在站着的老人面
前,什么也不是!公车礼仪,很能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素养。我记得有一次我给一位老人让座时,老人激动不已,连连道谢。当时我的心情十分沉重,老人这么激动,想必平时坐车很少有人给他让座,这一简单而且是我们青年人应该做的事,竟然也值得称赞了。当一件无论从道德方面还是从规定方面我们都应该自觉主动做的事被称赞时,这个社会是悲哀的。还有一个我在公车上亲身经历的事,让我对当前的青年人的素质十分担忧。车上人很多,后来上来一个抱着小孩子的妇女,售票员大声喊着:“麻烦年轻的给抱小孩子的让个座,麻烦大家了”,一声又一声,坐着的年轻人毫无反应,最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让了座,颤颤巍巍站着的老人和坐着玩手机的青年,这奇异的一幕让我心生愤怒,可是,我又能做什么呢?只能默默祈祷我们的国家这种没有基本道德礼仪的人能少一些,少一些,再少一些。
我觉得只要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以礼待人,诚实守信,行事前多为他人考虑,学会换位思考,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把自己孤立起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不要求总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但也不能总以一副萎靡、邋遢的模样示人,这既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我记得胡适曾说过一句话,“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我们有自己的个性,与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但是我们总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论是自己的言行,还是自己的`神态。
世界上不求回报,不计代价帮助我们的只有我们的父母,但是,不孝子女的事件却屡次出现在新闻版面上。其实,父母最大的期望不过是要我们一切都好,他们需要的不过是我们的简单的问候,小小的关心。有一句俗语说,“碗米养恩人,担米养仇人”,很形象地说明了当前一些不懂事的青年,大行叛逆之事,只为看到父母焦头烂额、忧心忡忡的样子。因为生活的时代背景,接受的思想教育不一样,父母和孩子之间难免会有一些摩擦。作为儿女,我认为我们要学会和父母沟通,而不是一出现分歧,就哭闹,就实行冷暴力,就离家出走。这样不仅无济于事,更会恶化亲子关系。当然有些父母是很固执,教育方法也明显有错误,这时候,作为子女,更要和父母沟通,必要时也可以让其他的亲戚长辈和自己的父母交流。总之,不论怎么样,我们都不能伤害自己的父母。
在大学里面,相处时间最长的就是室友了。谚语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不断相处过程中,各自的棱角可能会刺痛或刺伤对方,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和处理了,万不可走极端道路,因为一些小事而伤及别人的性命。我认为和室友相处,首先自己要以诚待人,真诚地对待室友,真心为室友考虑。对于室友的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者是与自己的行
为习惯有冲突时,如,有的室友习惯晚睡,可能在晚上打游戏,看电影会弄出声响,有的室友不太注重个人和寝室卫生,有的室友未经同意拿你的东西等等,我们能够忍受的就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不能忍受,就该考虑和室友交流沟通,而不能暗自生闷气,然后“以毒攻毒”或者“以暴制暴”,这种方法除了两败俱伤外,没有其他的结果。室友也算是我们的家人,寝室就是我们的家,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一起解决,一起面对,除非是特别心理扭曲,反社会、反人类的人,一般的人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影响到了其他多数人后,都会自行改正。
在大学生活里面,我们也不能忽视我们的老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我认为,遵守课堂礼仪就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了。可惜,有很多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包括我自己。按时到课,不早退,不迟到,认真听讲,在小学中学时代,个别除外,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可到了大学,这倒成了最高行为准则了,只有少数的学霸才能做到这一点。很多学生会迟到那么几分钟,会在听课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摆弄起了手机,或者和周公相会去了。我曾看到 过一则新闻:92岁高龄的院士,颤颤巍巍站着做了35分钟的励志演讲,而台下部分学生却睡梦正酣。我不禁沉思,我们对老师的不尊重竟然达到了这种程度!“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代对老师的尊重上升到如此程度,而现代社会对老师的不尊重又达到了如此程度,我们学生自己该是好好反思了,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也该好好完善一下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合礼仪之事又是如此的多见,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不例外。这足以说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道德风暴”,政府应该加强礼仪建设,应该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应该在学校加强德育,让每一个走出校园的学生都能懂礼仪,讲道德,知廉耻,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在世界面前展现我们中国人的飒爽风姿!
NealKyle
篇5:现代礼仪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更是一个“文明古国”。讲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文明意识越来越强烈。一个人如果不懂礼仪,就好像树木没有枝叶一样,无法生存。对于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在生活中,在我们身边,一个个文明故事正在演绎,一首首礼仪之歌正在唱响。但是,生活中偶尔也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存在。比如:有的人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纸屑、在公园随意攀爬树枝,践踏花草,在名胜古迹上或风景名胜区乱涂乱画,在公众场所随意吸烟,有的人出口脏话,粗话连篇,更有甚者随意损坏公共财物等等。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好的文明的礼仪习惯,可以影响你的学习,你的生活,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将受用不尽,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学习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我们不断探索,求知。因此,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还我们一个文明、美丽的校园,从现在起,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应该坚决摒弃我们身上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品德高尚的学生,做一个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学生。
文明就像一滴水,许多人的文明汇起来就是一片海洋,而海洋中总会有杂质;文明像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
让我们在心中亮起一盏文明的灯,在心中种起一朵文明的花,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多一点亲切的关爱,就会使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
让我们用自己的点点滴滴的行动,谱写文明的礼仪的乐章,浇灌美丽的文明之花。
篇6:现代礼仪
文明的礼仪是中华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这是我从《文明的礼仪》这本书中得到的启示,使我感慨微深。
这本书用强强和小淘作为例子,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语言,精美的图片,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明的礼仪的教育,使自己的情操一次次升华,道德修养在一次次提高,使人身临其境,爱不释手。
“文明的礼仪从我做起”这是我读着本书最大的收获,也是亿万中小学生应该懂得的道理。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名族的希望。全社会都在关注着我们的健康成长。现在人们慢慢意识到文明的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并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人们明白现在当务之急是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从小竖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这样,才能把祖国建设地更加美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书中的强强现实社会中不乏其人,但是我肯定想小淘这样的学生为数不少。如果我们能让这些像小淘的学生受到文明的礼仪的教育,那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文明的礼仪》这本书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它能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明的礼仪的教育与熏陶。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文化古国之一。在这漫长而又光辉的历史中,古人给我吗留下许多美德,也有很多传为佳话的美谈。例如:孔融让梨、缇萦舅父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不正是古代文明的真实写照吗?
讲文明、懂礼貌是亿万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必备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只有让青少年们熟知礼仪,体现文明的礼仪,使人们受到教育,祖国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篇7:现代礼仪
有一支歌,我们天天都在吟唱;有一支歌,就像鲜花四季开放,这支歌的名字叫“礼仪”。
当你踏着轻快的步伐迈进校园的时候,你是否会看到那些手拿扫把,埋头扫地的同学;当你在干净的校园里开心玩耍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到角落里默默清理垃圾的老爷爷。
在这么美丽的校园里,同学们,我们怎么可以漠视到处飞舞的果皮纸屑,我们怎能让干净的墙壁,留下笔迹和脚印,我们怎么能和同窗好友吵吵闹闹,追追打打?我们又怎么不能和同学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呢?同学们,校园的美不仅美在环境,更美在你我的文明举止!
说到文明的礼仪,我想到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的礼仪的体现么?
也许大家会有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的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我们普通人做不到,其实讲文明、讲礼仪很简单。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把文具借给同学,扶起摔倒的小朋友……这些都是文明的举止,爱心的奉献!
文明是风,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同学的心;文明是花,它能将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同学们,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引领文明风气、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生!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行!
篇8:古代传承文化故事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天下会大乱。十三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tāo)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十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十三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
篇9:古代传承文化故事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篇10:古代古人礼仪
饭菜的摆放方式和宾主的坐席自周代开始,在贵族阶层设宴招待宾客的场合,尤其讲究餐具、菜肴的摆设规则。
席间,他们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席上。饭菜要这样摆放:左边依次为带骨的熟肉、主食(饭),右边依次是大块的熟肉、酒和饮料。在最里边放酱酪调料,外边放烤肉,右边放着蒸葱。干肉铺类的菜肴,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若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若是干鱼,则以鱼头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宾客的右方。
为什么要有这些讲究呢?原来这是为了敬客、尊长,以及食用方便。这些摆设次序,在家里以尊长的座位为准;宴请客人时,则以最尊贵的客人所坐席位为准,宴饮开始之前,要进行进食的礼仪,宾先主后说一些互相激励祝福的话。然后再行祭食的礼仪,以报答先祖,表示不忘本。
古代古人饮食礼仪中的用筷礼仪
筷子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一大特色。古代用筷礼仪很多,客人不得持筷过“河”夹菜,也就是不要将筷子伸得老远去夹饭桌对面的菜肴,宁可不吃。
用筷子给别人夹菜也要看具体情况。虽然用筷给客人夹菜可以表示尊重和热情,不过,当主人老是用自己的筷子给人夹菜时,虽热情有余,但会令有的客人难以接受。“袁府盛宴佳肴美,总统筷上口水鲜。”说的就是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时在宴席上的尴尬事,虽说“礼多不为怪”,但这种不卫生的“礼”显然难以令人接受。
古人对用筷的忌讳还有很多,包括:
“仙人指路”是指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的拿筷子方法。
“品箸留声” 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 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
“击盏敲盅 ”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
“执箸巡城”是指手里拿著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知从哪里下筷为好。
“迷箸刨坟”是指手里拿著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
“泪箸遗珠”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 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
“颠倒乾坤”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
“定海神针”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
“当众上香 ”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
上述用筷礼仪禁忌大多留存延续至今。
另外,除了自己要讲究饮食礼仪外,古人还注重加强对子女饮食礼仪的教育。至今,香港有句俗语:“餐头食饭教仔女”,其实就是根据《礼记》中有关饮食礼仪的内容得来的,意即要教导子女,就要从饮食礼仪开始。这种做法,是否值得现在的我们学习借鉴呢?
★ 传统与突破作文
【古代礼仪传承到现代(锦集10篇)】相关文章:
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作文2022-11-09
小学传承中华共筑精神家园优秀日记2024-02-03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2023-11-26
传扬优秀中华文化征文2023-04-01
关于古代和现代的学习作文范文2023-03-07
文明礼仪 主持词2022-06-17
传承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2023-06-08
传承传统文化作文2024-03-18
国学小名士诵读比赛观后感作文2023-12-10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