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屠暮行文言文注释及翻译(通用12篇)由网友“爱凑热闹的橘猫”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一屠暮行文言文注释及翻译,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一屠暮行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一屠暮行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注释】
1逼:威胁
2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行,临时性的
3苫:指草房的壁
4惟:只有
5盈:满,足
6豕:猪
7股:大腿
8负:背
9乌:哪里,怎么
【翻译】
一个屠夫晚上回家走在路上,因为被路上的.狼盯上,看到路旁有一所被夜里耕地的人遗弃的房子,跑进去趴了下来。狼把爪子伸进去探寻,屠夫立即抓住,让狼的爪子缩不回去。可是又没办法杀死狼。只有一寸的小刀,于是就割开了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皮的办法吹狼。用了力气吹过后,觉得狼不能动了才用腰带绑上。出去一看,狼胀得像牛一样,大腿不能弯,嘴巴张开不能合上。于是屠夫就把它背回家了。如果不是屠夫的话,怎么能够想到这个计策呢?
篇2:一屠暮行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狼从麦桔杆中把爪子伸了进去。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但屠夫也想到没有办法可以把狼弄死。屠夫只有一把不够一寸长的小刀,于是割破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涨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直溜溜的不能弯曲,嘴张得很大闭不上。屠夫于是背了狼回家了。
若不是屠夫,谁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
篇3:一屠暮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一屠暮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注释】
1逼:威胁
2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行,临时性的。
3苫:指草房的壁
4惟:只有
5盈:满,足
6豕:猪
7股:大腿
8负:背
9乌:哪里,怎么
【翻译】
一个屠夫晚上回家走在路上,因为被路上的.狼盯上,看到路旁有一所被夜里耕地的人遗弃的房子,跑进去趴了下来。狼把爪子伸进去探寻,屠夫立即抓住,让狼的爪子缩不回去。可是又没办法杀死狼。只有一寸的小刀,于是就割开了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皮的办法吹狼。用了力气吹过后,觉得狼不能动了才用腰带绑上。出去一看,狼胀得像牛一样,大腿不能弯,嘴巴张开不能合上。于是屠夫就把它背回家了。如果不是屠夫的话,怎么能够想到这个计策呢?
篇4:一屠暮行阅读答案
阅读以下初中文言文《狼》回答问题。
狼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①。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②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③。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导读:人各有所长,物各有所用。此时,如果不是屠夫,恐怕什么人都会死于狼之口了。想当年,孟尝君不也是靠鸡鸣狗盗之徒而逃脱于虎狼一样的秦国吗?
注释:①伏焉:躲藏在那里。②顾:然而,可是。③以吹豕之法吹之:用吹猪的办法吹它。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褪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膨胀如球。这里是活吹。
篇5:《一屠暮行》阅读答案
《一屠暮行》阅读答案
阅读以下初中文言文《狼》回答问题。
狼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①。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②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③。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导读:人各有所长,物各有所用。此时,如果不是屠夫,恐怕什么人都会死于狼之口了。想当年,孟尝君不也是靠鸡鸣狗盗之徒而逃脱于虎狼一样的秦国吗?
注释:①伏焉:躲藏在那里。②顾:然而,可是。③以吹豕之法吹之:用吹猪的办法吹它。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褪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膨胀如球。这里是活吹。
【阅读问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 ) 2.狼自苫中探爪入( )
3.惟有小刀不盈寸( ) 4.股直不能屈( )
二、翻译
1.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一、l.地头上临时搭的供休息的棚子 2.原为“草堆”,这里指蒙盖“行室”之物 3.满 4.大腿
二、1.用劲吹,过了一段时间,觉得狼不太动了,这才用带子把它捆起来。
2.若非屠夫,哪里能想出这样的办法?
三、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翻译】
一屠夫傍晚行走,被狼追得无路可逃。路边有晚上种田的人在地头上临时搭的供休息的窝棚,跑进去躲藏在那里。狼的爪子从窝棚的篱笆墙外伸人。屠夫用力拽住它,使它无法离去。可是屠夫没有办法打死它。屠夫身边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于是割破狼爪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吹它。用劲吹了一段时间,觉得狼不动了,才用带子把它捆起来。出来一看,那狼大得像牛,腿直不能弯曲,口张开不能合上。于是屠夫背上狼回家。除了屠夫谁能想出这个办法来?
[《一屠暮行》阅读答案]
篇6:一屠暮行阅读答案
一、翻译
1.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加点的词
1.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 ) 2.狼自苫中探爪入( )
3.惟有小刀不盈寸( ) 4.股直不能屈( )
篇7:期行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
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 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
期行: 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今年。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 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 离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惭:感到惭愧。
【古今异义词】
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往、到。
2、委 古意:丢下、舍弃 ; 今意:委屈、委托。
3、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4、儿女 古意:子侄辈 今意:儿子女儿
【拓展延伸】
篇8:期行文言文翻译
一、韵味――声情并茂,书声琅琅
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古时候,一卷在手,书声琅琅,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因此,吟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也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读”乃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但是,传统的“读”是一种“粗放式”的“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优势自不待言。但学习过程漫长,效率低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几乎无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没有得到高效的发挥。特别是以学习现代文为主的现在,这种“读”法耗时低效的弊端更是凸显。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抓住文言文教学“读”这个根本,还要采用恰当、有效的“读”的方法。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四步着手:
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
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情味――创设情境,披文入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写文章,表面上是一个字一个字连缀而成,可是没有感情的触动和灵感的激发,这些字不会自发的组织在一起。
阅读与写作相逆,是“以意逆志”的过程,是以读者的体会迎合作者的本意。而这种迎合,是从呈现在他面前的文字作为出发点,然后借助于对这些文字的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慢慢的窥见了作者深藏于心灵之中和文字背后的玄妙。
几十年的文言文教学形成的习惯往往是对文章条分缕析,大卸八块。字、词、句、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探寻艺术手法……偶尔赏析优美的文笔时,便是逐字逐句,修辞手法,微言大义……至于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学生还没来得及好好体味,便被老师填鸭式教学弄得先入为主了,其场景往往是老师头头是道,学生眉头紧锁。
当然,教学上真的做到披文入情也是不容易的,应该抓住两个关键:
(一)恰当巧妙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和持续欣赏的欲望。
所谓创设情景,即通过激情演讲、声像、模拟表演、再现生活等方式营造一种氛围,以便于让读者、观众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学开始阶段创设的情境,能把学生感情调动、激情点燃。如教《水调歌头》时先播放学生熟悉的王菲演唱版“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三峡》时先播放三峡风光的视频,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对比文中三峡与画中三峡的异同;教《出师表》之时,利用动画课件展示历朝历代赞颂诸葛亮的名联名句,让学生对诸葛亮的形象有初步的感知……诸如此类的方法,都能够创设出浓厚的情境氛围,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优化文言文教学。
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景,能不断唤醒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学生对文本的新鲜感和持续欣赏的欲望,调动学生感情始终投注到作品语言上,去体会作品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感。
(二)用情感去浇灌,用智慧去掌舵。
感人心者,莫先乎诚,要想感动学生,先得感动自己,让自己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让自己与作者共鸣,才能在教学中用自己的真情打动学生的真情,以激情点燃激情。
如讲《岳阳楼记》时,教师先介绍范仲淹的生平,突出他政治上变革求新,在恶劣的政治环境里力争强国富民,最终却被贬流放的坎坷经历,再引用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总结,突出强调作者的.高尚品质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激起学生对作者的钦佩崇敬之情。当学生已经进入到《岳阳楼记》的情感氛围中,再让学生披情入文,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分析讲解课文,自然就会事半功倍。
在真情对话的语文的课堂上,我们不怕静场,因为那正是润物细无声美妙,在沉默中,孕育着你意想不到的精彩!也不会怕乱场,因为那也许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高潮!这时候,你只要适时把握教学时机,运用教学机智,就能把课堂引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又一个的高度!这时候,你的点拨,你传授的知识、方法、价值观,都会是那样的让你的学生信服。
三、滋味――咬文嚼字,含英咀华
通过语言文字的习得,激发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从而对其进行情感、人格教育,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情感的深切把握品评是和对语言的品味融合在一起的,割裂开来是不可能赏析成功的。很难想象,一个连字面意思都不懂的人,能够消化并吸收文言文之精华。
所以,文言文教学应以“语基”为主,其他为辅。忽视文言文中语言文字的学习而进行过多的行文分析,也就失去了学习文言的基本意义,背弃了基本目标(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注解基本内容” )。 悬置文言文本的文化说教,是无法让学生从中汲取语言养料的,充其量只不过是多了点“谈资”而已。作家们可以“得意而忘言”,但是学生们却不可以“忘言以得意”啊!
但是,品味语言文字绝不是肢解性的大卸八块式的翻译,品味语言文字是要品味出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要品味出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品出语言文字说明的道理,给人以启发的哲理;要品味出语言文字所表达出的生活中的乐趣,天真烂漫的童趣,幽默诙谐之趣等;要品味出语言文字在表达方式上的特色等。
身为教者,要研究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是别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细细体味它的神韵所在,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体验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情感及文章中心,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搭一座桥梁,从阅读到习作,从“此岸” 及“彼岸”。
如《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月色入户”,冬天夜晚十一二点的时候,作者苏轼为什么才“解衣欲睡”?形容月色的词语很多,为何要用一个“‘空’明”、为何要自嘲为“闲人”?那种微妙而复杂感情都是要从字词品味中得到答案的。
再如教学《爱莲说》时,由品析文章的语言入手,欣赏文中的形象美。首先让学生读出作者对最喜爱的“形象”进行描画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然后请学生谈谈,能从上面的内容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通过讨论点拨,可以看出画面美、形态美;读出语音美、情感美;悟出品格美、气质美、正直美……教师在此基础上点示: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花的外在姿态的描绘和赞美,赋予莲―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的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
四、回味――回归生活,营养人生
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了解几个字词阅读几篇古文,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打开古典文学,字里行间都跳动着民族文化的命脉,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显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和民族精魂。
文言文是我们现代人的精神家园。《鱼我所欲也》讲的是汉民族的道德文化,《归园田居》蕴含着丰富的隐士文化;还有“塞翁失马”的哲思,“精卫填海”的执着,“飞舟三峡”的潇洒……所有这些,无一不积淀着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只有学习文言文,才能体验到较正宗、原味的民族文化。
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学生是能够理性的看待文言文的地位和社会作用的,学生们都明白这是中华民族悠久、优秀文化的传承,不能够放弃,都在尽可能的去喜欢。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不再追求是否具有对古典美的审美能力,是否具有阅读、鉴赏、感悟悠久古文化的能力――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人,需要培养的是更能适应残酷的社会竞争的人。
我们走得太快,连灵魂都跟不上了!我们为了追求物质,而把精神放弃了。
但人活着总是需要灵魂的,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彷徨的我们总要有些精神支柱的。文言经典中,我们汲取能量,薪火相传,再交给学生,以安身立世。
有些课文让学生深受感动,但过后回到实际生活中还是依然故我,因此,教师要懂得点拨,使学生能用课文学习中获得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学习和生活。
例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讲完宋濂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后,我会问:“宋濂当时的学习条件和我们大家今天的条件相比如何?” “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和宋濂比起来又如何?”全班静默,大家似乎都在反思着自己的学习态度。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同学们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很多人都对自己的“虚度光阴”表示愧疚,进一步明确要向宋濂学习,做生活的主人……当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横在他们与文言文之间的鸿沟也就消失了,文言文的教学效能自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另外,在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普遍价值观的21世纪,充分开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用课文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也是文言文的独特优势。
比如我们可以从《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概括出古代文人的气质――钟情山水、超凡脱俗、闲情雅致、清高孤傲。在官场上、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排挤遭到讪谤时,他们可以通过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的山水,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陈子昂登台长吟,杜甫登高作啸,陶渊明采菊东篱,柳宗元寒江独钓,刘禹锡陋室言志,张岱独往湖心亭――通过这种方式来排除外界的纷扰,舒缓生活的压力。
篇9:《揠苗助长》文言文翻译注释
《揠苗助长》文言文翻译注释
文言文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翻译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快跑去看禾苗,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1、闵:同“悯”,担心,忧虑。
2、长:生长,成长。
3、揠:拔。
4、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5、谓:对,告诉。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草木干枯,枯萎。
12、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篇10: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篇11:滥竽充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滥竽充数
注释: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充数①
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⑦以⑧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⑨立,好⑩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篇12: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
①,百姓有得钟
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③;以锤
④毁之,钟况然
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
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
(7)也!
★ 狼第阅读答案
★ 狼-阅读答案
★ 狼跋原文及赏析
★ 文言文狼的翻译
★ 文言文狼
【一屠暮行文言文注释及翻译(通用12篇)】相关文章:
狼的翻译2023-08-24
狼翻译2022-05-06
狼蒲松龄翻译2022-12-14
30.狼翻译2022-11-01
课文狼教案示例2024-02-11
不留余地的狼教学设计2023-02-19
说说狼初一作文2023-05-31
初一狼作文2022-08-10
狼说课稿2022-08-24
《梅雨》阅读题及答案202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