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精选16篇)由网友“yiLe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篇1: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篇2: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 (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7.太丘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 (玩耍)
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 (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 (按时)
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21.静以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 (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 (来得及)
31.一狼径去 (径直)
32.屠暴起 (突然)
33.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
35.苫蔽成丘 (覆盖、遮盖)
36.目似瞑 (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 (猾)
38.眈眈相向 (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 (跟从)
40.屠大窘 (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 (看,视)
42.积薪其中 (柴草)
43.又数刀毙之 (杀死)
44.一狼洞其中 (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 (屁股)
46.乃悟前狼假寐 (假装睡觉)
47.止有剩骨 (仅,只)
48.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 (这里指攻击)
50.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 (倒塌坠落)
52.天果积气 (果然、果真)
53.只使坠 (纵使,即使)
54.充塞四虚 (四方)
55.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56.国人道之 (讲述)
篇3: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指子女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
今义:文章的意思
3.去后乃至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7.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用
8.不亦君子乎
古义: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9.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10.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11.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12.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3.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14.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精力集中 今义:安静、不嘈杂
15.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不安全
16.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缓慢
17.少时
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小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19.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20.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21.身亡所寄
古义:依附,依托 今义:寄托
22.因往晓之
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知道
篇4: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
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
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
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
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
篇5: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
背诵方法指导: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
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篇6: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初中语文简答、默写复习资料汇编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 。写尽了春草的质感、颜色和活力。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老舍《济南的冬天》)
综合专题部分
1、根据下面各句的内容或提示,概括出相应成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 概括出“三顾茅庐”;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蔡桓公的悲剧是由于“讳疾忌医”造成的;《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为:“世外桃源”; 《木兰诗》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为一个成语“扑朔迷离”。
2、写出古今诗文中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 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顾炎武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初中语文知识速记巧背
一
文章的一个中心——每篇文章、每个片断训练都有一个中心,把握中心,对理解文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散文的一个特点——形散而神聚;议论文的一个中心论点;小说的一条主线。
二
两种通讯——初中教材涉及的通讯,只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种修辞——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说明文的两种说明对象——实物说明和事理说明;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法——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两种结构——逐层深入记述叫“纵式”和并列展开论述结构叫“横式”;词按词性分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句子从成分上分两种——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从句子的判断上分为两种——肯定句和否定句;从主语所处的地位分——主动句和被动句;从句子的结构上可分——单句和复句;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两个方面——细处落笔,小中见大,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和侧面暗示;破折号的两种作用——转折和诠释;小说的两种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的三段式——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说明文的三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小说的三在素——人物、情节、环境;读报的三种方法——选择浏览、略读和精读;报纸的三主体——消息、通讯和评论;消息的三标题——引标、主标和副标;三种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的三个特点——报道及时、事实说话、内容简明;新闻的三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读报要重视的三个方面——重大新闻和重要评论、与我有关的文章、我特别喜欢的文章;省略号的三种作用——表示文中的省略部分、表示话语中没有说完的部分、表示断断续续中话语的停顿;句式的三种变换——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的相互变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相互变换,意思相同而说法不同的句子之间的变换;唐代的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四
四种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句子的四种语气——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和感叹句;疑问句的四种类型——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特指问;引号的四种作用——文中的引用部分,特别指出注意的部分,表示讽刺,表示特定称谓;议论文的四种论证方式——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纵式议论文结构的变种——起、承、转、合;写读后感要注意的四个字——引、议、联、结;普通话的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施耐庵)、《三国演义》(罗贯中)、《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按写作先后顺序排列:水山(三)夕(西)阳红]。
五
文字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消息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消息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说话要注意的五个方面——声调、速度、停顿、语态、表情。
六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单句的六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六类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语气词;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及假借。
七
七个文言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复句的七种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记叙文的七种开头——自然式、引用式、写景式、议论式、比较式、例述式、触景生情式;记叙文的七种结尾——自然式、点题式、烘托式、决心式、号召式、疑问式、重现式;文人笔下的七种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恐。
八
初中生要掌握的八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和曾巩。
九
说明文的九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语文语法口诀
名词:
人和事物各有名,万千名目可辨清。表示名称即名词,具体抽象有不同。
时间空间和地点,方向位置有专称。主宾定谓都可作,名词具有多功能。
动词:
世间万物皆运动,于是动词相应生。行为动作和发展,存在消失与变更。
心理活动及判断,一概可作谓语用。能愿趋向两动词,配合谓语意更明。
形容词:
人有特征物有形,修饰动名靠形容。事态动作有性状,描摹性状用形容。
形容词语极丰富,准确修饰需深功。形容词语功能多,主要充当状谓定。
整数前加老第初,排列顺序是序数。分数倍数表增加,减少只能用分数。
数词:
数词即为表数目,确数概数和序数。确数包括整分倍,不定数目是概数。
量词:
表示单位量词全,单位各异按习惯。事物行动作统计,物量动量分两款。
量词数词相结合,数量短语功能全。动量短语居动后,物量短语在名前。
代词:
代词代替人事物,按照作用分三族。人称代词我你他,咱们自己和大家。
疑问代词谁什么,进地性状数如何。提示代词这和那,每名某另别其他。
副词:
副词修饰动与形,范围程度与时间。肯否估计与情态,语气频率用法全。
稍微没有全都偏,简直仅仅只永远,已经曾经就竟然,将要立刻刚偶然,
渐渐终于决忽然,难道连续又再三,也许必须很非常,最太十分更马上,
越极总挺常常再,屡次一定也不还。时名副名看加在,名前可加副不来。
前很后名都不行,单独回答更不能。
介词: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助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啊吧呢,他词后边附加义。
连词:
和同与跟关中间,或者以及带关联。介词连词难分辨,换位不变才是连。
句子成分: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常在主宾前, 谓前是状谓后补。
定的状地得后补, 形式标志要记住;遇到格式有变化, 仔细分清莫含糊。
篇7: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一、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
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为博士邪“邪”通“耶”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
“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
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
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
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
今为“国王的长子”
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
今“古人”
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
古:听到
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
古:离开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古:只
双兔傍地走:今:行走
古:跑
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
古:历史
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
古: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
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
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
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
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
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
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
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四、一词多义:
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
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
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
贤于材人远矣: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五、重要词句
[童稚]幼小。稚,幼小。[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故]所以。[拟作]比作。拟,比,比拟。[向]接近。[昂首]抬头。昂,抬。[项]颈,脖颈。[素帐]未染色的帐子。[徐]慢慢地。[观]看,观赏。[果]果真。[唳]鸟鸣。[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定神]使精神安定。[壑]坑谷、深沟。[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盖]有“原来”的意思。[方]正。[鞭]用鞭子打。[数十]几十。[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不)知](不)了解。[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有害。[诲]教,教导。[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弘毅]刚强,勇毅[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希望。[勿]不要。[施]加。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似]相似,像。[差(chà)]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比不上。[因]由于。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乃才。时年当时的年龄。戏嬉戏,玩耍。客客人,指朋友。[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委]丢下、舍弃。[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无信]不讲信用。[引]拉。[顾]回头看。
【果】果然【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髀】大腿。
当户织:对着何所忆:思念赏赐百千强:有余不用尚书郎:不愿做愿驰千里足:希望
扶将:扶,持
少顷:一会儿。既而:不久,紧接着。是时:…的时候。未几:不久。一时:同时。呓语:说梦话。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中间:其中夹杂着。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稍稍:渐渐。倾侧:翻倒倾斜。齁:打鼾。
顾:回头看,文中指往旁边看;顾野有麦场。苫蔽:覆盖、遮蔽。少时:一会儿。弛:放松,文中指卸下;弛担持刀。久之:过了一会儿。暴:突然;屠暴起。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六、特殊句式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1.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1.孰为汝多知乎?(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3.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译:夸父和太阳赛跑,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这时,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黄河、渭水去喝;黄河与渭水的水都不够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边大湖去喝。
场主积薪其中(应积薪<于>其中,省略介词“于”。)场主在那里堆积了柴草。
一狼洞其中(一狼洞<于>其中,省略介词“于”。)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屠户乃奔倚其下(屠户乃奔倚<于>其下,省略介词“于”。)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草堆下面。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对方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吉林卷1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言家事》);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与《虎丘记》);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段赏荷的材料)。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篇8: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 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 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
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篇9: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 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 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 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 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篇10: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 “成”
2、古今异义“险” “穷” “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篇11: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知识点必备
除此之外,其他大家需要在平时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点有下面这些:文言文高频词、古代文学常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建议大家准备一个厚一点的笔记本,然后把平时经常遇到的一些自己不会的知识点分类总结到本子上(带上例句),并隔几天拿出来看几眼。
篇12:初中语文文言文标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标点知识点
文言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研究者根据现代的标点规范为其加上标点,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有些文言语句的标点出现些许差错可以理解,但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应是典范之作,不管从文言句式、篇章结构、辞采修饰还是标点符号哪方面来说,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不应出现差错。笔者发现新编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出现两处标点错误,特分析如下: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这句中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与“并吞八荒之心”之间是并列关系(大并列),而前半句中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动词短语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小并列),既然大并列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那么小并列之间就应该用顿号表示停顿。这样才符合上下句之间的语法关系,理解时才更明晰。
2.“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句中的“公子贤,多客”表示原因,“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表示结果,这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因果复句,上下句之间的停顿用逗号表示。而前一个分句“公子贤”与“多客”之间是并列关系,两者都做了介词“以”的宾语,从层次上划分这个介宾短语要比因果复句之间的停顿小而短,因而“公子贤”与“多客”之间应该用顿号而不是逗号。这样才能与因果复句之间的停顿区分开来,句意理解上也不会出现分歧。
篇13:初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
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
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
对诗词大意理解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高。如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0题:“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再如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1题:“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考查对语言的品味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语言品味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查重点字词的精妙。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2)考查诗句蕴含的深意。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3)考查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在复习中,我们不仅要熟背古诗词曲,还要结合一些诗句用心揣摩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平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考查对写作技巧的分析
对分析技巧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2)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抒怀、寓情于景等。(3)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层层深入、由景生情、卒章显志等。(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等。(5)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朴素自然、雄浑奇拔、清丽明媚等。
这里,我们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做以简单归纳,希望在做分析诗歌写作技巧这一类题的时候加以灵活运用。
1.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寓情于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河落日圆“。
(4)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虚实相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以小见大,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以乐景写哀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诗情画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运用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运用修辞: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
2.艺术风格
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昌龄的雄健浑厚,高适、岑参雄浑奇拔,韦应物的清新典雅,韩愈的奇特新颖,李贺的忧郁激愤,元稹的艳丽浅近,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李商隐的清丽俊逸,杜牧的含蓄绰约,李煜的伤感细腻,欧阳修的清丽明媚,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晏殊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缠绵悱恻,黄庭坚的自然流畅,秦观的情真意切,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辛弃疾的气势雄壮。
四、考查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掌握
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考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从不单独命题,也不纯粹考一些死记的知识,但它灵活地穿插在诗词赏析题中。
篇14: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诫子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4)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躁:轻薄浮躁
治性: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6)意与日去
日:日子,岁月
(7)遂成枯落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8)悲守穷庐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静以修身
古义:修养身心
今义:衣服显示出穿着人的线条
(2)夫君子之行
古义:操守,品行
今义:行走
(3)意与日去
古义:日子,岁月
今义:太阳
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篇15: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狼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其一/犬坐于前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狼仍从
从:跟从
(2)并驱如故
故:原来
(3)屠大窘
窘:处境困迫,为难
(4)顾野有麦场
顾:看,视
(5)积薪其中
薪:柴草
(6)苫蔽成丘
苫蔽:覆盖、遮盖
(7)目似瞑
瞑:闭上眼睛
(8)意暇甚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9)盖以诱敌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3.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1)其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代“两狼”)
一狼洞其中(代词,指代“柴草堆”)
以攻其后也(代词,指代“屠户”)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2)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词,代指“一狼”)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句末语气助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结构助词,的)
(3)敌
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攻击)
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4)止
一狼得骨止(停止)
止增笑耳(只是)
(5)意
目似瞑,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
(6)前
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狼不敢前(向前)
(7)以
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转身看柴草堆的后面,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企图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篇16: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寓言四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浇灌、灌溉
(2)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3)国人道之
道:讲述
(4)闻之于宋君
闻:使知道
(5)丁氏对曰
对:应答,回答
(6)身亡所寄
亡:无,没有
(7)因往晓之
晓:告知,开导
(8)若屈伸呼吸
若:你
(9)只使坠
只使:纵使,即使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3.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若
求闻之若此(像)
不若无闻也(如)
若屈伸呼吸(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4)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 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 初三语文复习计划
★ 初中语文学习规划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精选16篇)】相关文章:
浅议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论文2023-11-01
初三语文基础学习规划与复习计划2023-07-06
论语六则说课稿2022-05-03
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研讨论文2023-04-23
初中语文《论语》优秀说课稿2023-10-15
谈文言文教学策略2022-06-01
初中阅读教学探讨性论文2023-08-06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3-06-20
初三语文总复习计划与策略2022-05-08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202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