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品评《赤壁赋》

时间:2023-07-01 07:54:5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今品评《赤壁赋》(共8篇)由网友“bwjwh”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今品评《赤壁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今品评《赤壁赋》

篇1:古今品评《赤壁赋》

古今品评《赤壁赋》

【古人品评】

以江山无穷吾生有尽,尚论古人遗迹欷歔凭吊,虽文人悲秋常调,但以吹箫和歌声中引入,则文境奇。其论曹公之诗,曹公之事,低回流连,两迭而出,则文致奇。盛言曹公英雄,较论我生微细,蜉蝣短景,对境易哀,则文势奇。──(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五)

起首一段,就风月上写游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适之意。入后从渺渺予怀,引出客萧,复从客箫借古吊意,发出物我皆无尽的大道理。说到这个地位,自然可以共适,而平日一肚皮不合时宜都消归乌有,哪复有人世兴衰成败在其意中?尤妙在江上数语,回应起首,始终总是一个意思。──(余诚《重订古文释义初编》卷八)

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所以然而然,岂惟地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调适而畅遂也。

──(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引方苞评语)

──(以上于《语文学习》 11期)

【今人鉴赏】

本篇以赋体常用之主客问答形式,发抒观感。主客所云各有不同,其实代有了作者思想的两个方面,一是为青春虚度而慨叹;一是以“物与我皆无尽”的庄子的观点来故作旷达。不过是苦中作乐,尽情享受“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李白诗句)的眼前景物,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这是消极的,但也是一种消极的抗议。他不向政敌屈膝,硬是要活得快意,对当前的迫害表示不在乎,仍有一定的积极因素。文笔优美,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表达了寓悲愤于旷达的复杂感情,自是佳作。──(摘自《古文观止》 岳麓书局出版,08月版)

“清风徐来”,见出秋气之爽;“白露横江”,写出秋意之浓;“水光接天”,状摹秋水之旺。秋江浩阔自然激发了作者的胸襟。作者对秋江秋月秋夜的欣赏,举酒诵诗的举止,都分明流露出欣愉的畅游之情。这是触景生情,由眼前景激发出的胸中情,作者的主观感受初见端倪。“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怡然之乐,溢于言表。感情激荡,不能自己,则鼓飞起想象的翅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小船飘荡在江上,如乘风而飞,不知所终;游人飘飘欲举,登临仙境。这里,感情色彩显然加浓了。想象的运用,升华了感情,由淡勾轻彩而甚于重彩浓墨。──(摘自吴功正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全篇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运用了主客对答体这一赋的传统手法,但已不是简单的借设问以说理。主客间的长篇对话,实际上是苏轼自己的心灵独白,展示了他思想的波折、挣扎和解脱的过程。首先写苏子陶醉于清风明月交织而成的江山美景之中,逗引出“羽化登仙”的'超然之乐,继而写“客”对曹操等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最后写“苏子”从眼前水月立论,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这里,从游赏之乐,到人生不永之悲,到旷达解脱之乐,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摘自王水照、崔铭主编:《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苏轼传》)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透露出来的。《赤壁赋》就是直接议论这个问题的。文中那种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表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提问,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解答”,还是“排遣”或是飘渺禅意,实际都与这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之感深刻地联在一起的。……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摘自李泽厚主编:《美的历程》)

篇2:品评李白书法

品评李白书法

李白被历代文人誉为“诗仙”,是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风格的杰出代表。

李白他的诗激情奔放,气概冲天,是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大音,世称“诗家天子”。然对他的书法研究,偶见国内寥寥数篇言论,远不能彻底解读李太白在盛唐书坛的地位,以及他对后世书法的影响。在这里,笔者希望通过零星的材料,深入探究他的书风与书性,还原一个真实的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与杜甫合称“李杜”。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生于中亚碎叶城。四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李白生性豪放,喜游历,好交友。二十岁只身出川,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安陆(今湖北安陆)、应山。后居太原、长安、济宁时创作了大量诗篇,遂誉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举荐被玄宗召入宫中,供奉翰林。后因权贵谗言,于天宝三、四年(公元744、745年)间被排挤出京,在江淮一代盘桓。安史之乱次年参加永王李幕府。不幸因李与肃宗争夺地位兵败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近贵州境内)。幸途中遇特赦。晚年漂居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李白一生经历,可谓怀才不遇,飘零不定,虽受帝王赏识,却始终没有介入政治的核心,其个性飘逸放旷,且率直纯真,好友知音颇多,诗文誉满九州,为后世所推崇。

李白的书法成就因其诗名远盛而不为人注意,其实处于盛唐时期的李白诗书皆然。唐孟綮《本事记》中描述:“玄宗名白为宫中行乐诗,二人张朱丝阑于前,白取笔抒思,十篇立就,笔迹遒利,凤峙龙拿。”后八字充分表达了李白擅书的情景。黄庭坚在《山谷内集》卷二十六《题李白诗草后》中说“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由此可见李白擅长行草。至晚唐及宋时,人们以得到李白的墨迹为荣。“李翰林墨,人争宝之”。正因此,宋时有一制赝专家葛蕴(字叔忱)曾借李白之名作假。黄庭坚《山谷集》云:“李翰林醉墨乃葛叔忱赝作,以尝其妇翁诸苏,果不能别。葛叔忱翰墨迹亦能度越诸贤。”实际上,李白草书来自张旭一脉,深得张氏真传。明解缙《春雨杂述――书学传授》说:“旭传颜平原(真卿),李翰林白,徐会稽浩”。受张旭的影响,李白的书法品位较高,才气、豪气、仙气聚于书作中。世传李白擅舞剑,随歌随舞,作书时、击剑时的豪壮之气就会自然而然地聚于管锥毫尖,写出书作字字豪壮,凛然之气,不可侵犯。“我本楚狂人”的豪言加上性格“落落不羁束,喜与酒徒纵饮”(《宣和书谱》语),使其书法神气皆备。李白云游访道,乐此不彼。“清斋三千日,裂帛写道经”,这种更寥廓、更自由的精神境界对于书法所起的通补是显而易见的。李白和唐代草书大家贺知章的关系尤为密切。《送贺宾客归越》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与张旭的诗文《猛虎行》中云:“世人每道张旭奇,胸藏风云世莫知。”由此可见,李白与他们俩亦师亦友,时下交往中经常论及书法。看来他擅长行书和草书应该是受张、贺二人的共同影响。即便如此,以李白出众之才,亦必不肯拘拘于某一家数。其师法张、贺,当是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以己意己才发之。

李白流传后世的书迹极为稀少。《宣和书谱》录入的只有五帖。行书帖《太华峰》、《乘心帖》和草书帖《岁时文》、《咏酒歌》、《醉中帖》。另外有《访贺监不遇帖》、《送贺八归越帖》、《与刘尊师帖》、《月下帖》、《楼虚帖》、《天若不爱酒帖》、《处世若大梦帖》。碑刻方面有《天门山铭》、《象耳山留题》(见于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碑目》)以及历代法帖重摹的碑刻几种。可惜,这些都没有流传下来。而今我们能见到的唯一墨迹珍本就是《上阳台帖》。

此帖草书五行25字:“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此帖宋时入内府,有宋徽宗题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高八寸八分,横一尺一寸九分,白麻纸卷装,历代书画论著如《吴氏书画论》、《装余偶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续集》、《石渠宝笈初编》等书都有著录。

据考证,此帖写于开元至天宝初年(公元724744年)之间,太白初入京师任职翰林期间于唐宫“上阳台”写下。时年太白四十初度,英伟练达,精力充沛,与贺知章等文臣相邀,登上阳台。凭栏远眺,感盛世之实,兴致盎然,于是挥毫成书。统观全帖二十五字,用笔纵任自在,婉转流畅,自然道利, 快疾美健,字字苍劲骨立,姿态万千。帖中偶见颠草那种逆笔涩势、连绵加绕,体态奇峭狂放之神韵。然全帖笔力雄健,字体大小错落。随意所之,不拘泥笔墨旧道,而恰似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观全帖气势超迈,飘然潇洒,时时隐见太白那种直欲脱却旭之藩篱另辟蹊径的创新之气。这与元代郑杓《衍极》所说的“太白得法无法”相吻合。宋徽宗曾赞誉“字画飘逸,豪气雄健”,元代张晏也赞道:“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志,高出尘寰,得外物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此作引首有清高宗弘历题签“青莲翰墨”字样,此帖的前面有赵佶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帖末有精美跋文:“常作行书‘乘心踏月,两人酒豪,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李白的才情和气质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令人称颂的高度。明代书论家丰坊在《书诀》中论到题署时说:“颜公为优,太白次之,君谟又次之。”可见李白能题署大字,并且其艺术水平仅次于善作题署的颜真卿,而比善作题署的蔡襄还高一筹。据传河北蓟县名胜独乐寺的观音阁题额款署被认为是太白真迹。

李白的书法创作和成就,在唐代书法发展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甚至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李白和张怀推动了盛唐时期独立书风的形成。从太宗到武周时期,书坛一直被崇王之风统治者。张怀的.《书断》面世直接将矛头指向孙过庭。李白于天宝年间五载所作《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中高唱出了“兰亭雄笔安足夸”,首次以轻蔑的口气否定了众人眼中的偶像王羲之,继而在《草书行歌》中喊出:“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李白和张怀联合打倒了在李唐书坛飘扬了一百多年的王羲之这面大旗,显现出独特的创新意识,从而为建立盛唐新书风奠定了基础。稍后的怀素、韩愈也批评王羲之的书法俗不可耐。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人打破了初唐以来对王羲之的迷信和崇拜为,为树立了艺术创新的观点,以开创新的书风时代为己任,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白对书法更大的贡献就在于将诗歌与书法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唐人树立了“诗中有笔,笔中有诗”的楷模。同一时代的杰出诗人王维将诗歌与绘画融汇在一起,为后世树立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典型。唐宋以后,我国不同的传统艺术形式由单项发展走向合流并进。诗歌、绘画、书法、篆刻进一步融汇在一起,成为我国知识阶层抒情达志最完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审视的话,李白和王维的贡献是具有开创性的。

篇3:临江仙注释及品评

临江仙注释及品评

临江仙①

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②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睛。③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④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最初多咏水仙。故名。后用作一般词牌。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等。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别体甚多,皆用平韵。

②午桥:在洛阳城南。据《新唐书·裴度传》载,裴度曾建别墅于午桥,号绿野堂,用作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宴饮吟唱之所。

③新晴:指雨后初晴时的月色。

④渔唱:即渔歌。

【品评】

这是一首抚今追昔、伤时感世这作。上片忆昔领起,所展现的是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这正是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而画面的中心视点则是约会饮于午桥之上的豪英。坐中尽是豪英,表明同游者无不英气逼人,豪气干云,为一时豪杰。不难想象,欢饮之际,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何等兴会淋漓。长沟流月三句刻画这群豪英欢会的环境,而着力凸现其静谧与幽美,以烘托与会者的雅趣和逸兴。沟前着一长 字,使空间得以拓展;天明前着一到字,又使时间得以延伸,见出作者等人欢饮达旦。同时,不说月光映水,而说长沟流月,造语即更为生动、奇巧,又平添出几分幽约与朦胧;而去无声,则隐然若有华年盛事悄然而逝的象征意味。杏花句巧妙在不着浓墨重彩,而致力于对杏花疏影的淡勾轻勒,以切合午桥的.地域特征和月夜的时域特征。涉笔至此,桥中豪英,桥下长沟,桥畔杏花,桥上明月,已构成一幅动静制宜、形神兼备的雅人高士夜饮图,而彻夜競吹的笛声则是它的余韵悠远的画外音。下片折回现实,对靖康之变所造成的旧交零落盛会难再的局面深致慨叹。融入其中不只是作者个人身世的感伤,更有国土沦丧、时局危殆的忧愤。二十余年,点明下片所追记的已是二十年多年前的往事。如一梦,则喻示了作者身经浩动、如历恶梦的真实心境。此身虽在堪惊,传达出恶梦初醒时的魂悸魄动、胆颤心惊之感,暗示他曾屡涉险境。闲登小阁句看似荡开笔墨,实则是以雨后新睛时的月色。绾合今昔,抒写月色虽好而欢会已矣的伤悼之情。古今二句写古往今来多少兴与亡之事尽付诸渔唱樵歌,托出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慨,使全词的意蕴更趋深广与厚重。

篇4:兰亭集序文章品评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名家评价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余诚《重汀古文释义新编》卷七: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则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而排斤当日竟尚清谈;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信非诬也。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

篇5:美文品评《吃水不忘挖井人》

美文品评《吃水不忘挖井人》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

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

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那位昔日的美丽的年轻女子没有看懂那几个字,她早已不再记得那个男孩和那杯热牛奶。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

其实,这个世界是有些共同的东西的。

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

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

学会感恩,应该是学会做人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

你我学会感恩,从今天开始。

篇6:古今

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思乡之情;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的怀念之情;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诉说了作者凄楚孤独的心境;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篙人”,表现了诗人的高傲与自信……这些千古名句,流传至今,令人百读不厌,让人不得不佩服先辈的文学才华。

王勃初次参加滕王阁的宴会,就写出千古名篇,“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古往今来,还有谁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只可惜王勃英年早逝,否则还会有更多的名诗名篇将流传于今。鲁迅曾说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古人对文学的造诣之深!

在古代,人们可以即兴作诗,因所见所闻所感而出口成章,而在当今社会,有着先进的文化与技术,却写不出一首好诗,甚至于写一篇文章都会觉得头痛,这是为什么呢?

现代人看见美丽景色,最多说一句”真美啊!”哪会说“日照顾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现代人离乡在外,突然想家了,最多说一句“真想家啊!”哪会说“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现代人想对父母表达感谢之意,最多说一句“我爱您!”哪会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由此观之,古代人与现代人差别在于:一、见识经历;二、生活背景;三、对学识的态度;在这三方面,古人比现代人做得好,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应该说他和我们现在一样,过得也是好日子而他却能创作出许多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不像我们,只会写流水账。而且从最基本上讲,现代有的人连做人的方法也不知道。古时生活虽不如我们,但至少民风淳朴,和谐团结,道德高尚。不像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时常有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虽然在当代,也有人文章写得很好,但总觉得没有古人写得自然而传神动情。如李商隐《锦瑟》中“沦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们现在一直在赏析这些古人的名诗名句,若我们能在这基础上,去创作更好的诗,而不仅仅是赏析它,我想中国人将对诗有更深的造诣,而且中国的文化也会更先进,同时也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修身养性,真正做到中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

篇7:古今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借书一事论古今”。

打开一本书,就好像轻轻感受到淳淳杨柳风,扑面而来;就好像慢慢感受到蒙蒙杏花雨,从天而降;就似乎全新体验到带给你的轻松与快感。

古诗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修养精湛,表现在外自是雍容的气度,出俗的谈吐,脸上洋溢的亦是灼人的光华。

那么,古人究竟是如何读书的呢?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曾经,他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竟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但老师避而不见。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冻得够呛,他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不慎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他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博学之人,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朱元璋称其为“开国文臣之首”。

说到这里,我想问一问,在当今社会我们中学生又是如何让读书的呢?有多少人能像宋濂一样呢?当然,屈指可数。如今的学习环境不像古代,我们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有和蔼可亲的老师。可是,又有多少学生悉心听取老师教导,经常去请教老师问题的呢?当然,也为数不多。其实,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却最远,最简单的音调却需要最刻苦的练习。我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国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古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脱现实,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是书让他们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读书更是一种修养。也许我们没有宋濂那样为了读书而“刨根问底”的执着,没有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但我们无须惭愧,因为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享受读书的心。

读书足以怡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书也是一种德行,在理性的引导下,让你有一种享受读书的态度。读书更是一种放达,你可以漠然时间或空间,即使是惊鸿一瞥,也可执掌漫天光辉。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篇8:古今

在神州大地上,江河俩岸生活着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古民族―华夏族。我们的仙人,以他们智慧的头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望创就了那一页页文坛璀璨光辉的篇章。

现如今21世纪的我们,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来普及普通话。中国,是一个悠悠古国,他有着千年的文化。从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到西周金文、秦皇小篆再至繁体中文到现在的简体中文,单单是这一小小的方块字就历经千年的沧桑变换。就更不用提我国闻名于世的华夏文明。

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山下而求索。”到《道德经》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到《将进酒》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从《破阵子》的“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到《自嘲》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这沧桑的文化变换之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

古代文化虽有差异,但同属一脉。普通话与汉字的普及也对更好的研究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时代的脚步变徙的十分迅速,中国虽然从落伍已经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但是我们是需要走到世界的先列,领导时代的变化。

回望中国古代史,一项是其他国家中的天朝,中国的文化、科技、艺术都是当时其他国家所不能相比的。但是自1840年,中国走向屈辱。从那一刻至今也有百余年了,这使中国开始落伍了。为了使中国重新走向富强,再次成为“天朝”。我们要团结,而且普通话与汉字就是我们团结的桥梁。但并不意味着漠落杉树民族的文字与文化。他们同是中华一员,他们的文化也是当时我国的光辉篇章。

现如今,好多人崇洋媚外。对西方的文化追尚不已,而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什么人,忘记了自己身体中流的是什么血!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迂腐,现代文学枯燥。而说话时还带有汉语加英语。这种人,根本不配做中国人。先人们以他们智慧的结晶鞭策我们“为中华之振兴而读书”而那些人诋毁我们的国家,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有胸怀天下的抱负也没有对国家怀有一颗赤心的文盲伟大。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国的经济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文化不能广泛传播的原因。

民族文化略见之差,但国家的语言文字通用,民族也将加促融合。国金文华虽略看差之巨大,而事实,古今相同。只看你是否以一颗对中华文化热真的心去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获奖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核舟记教案

点评后赤壁赋

《核舟记》课文优秀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课文《草船借箭》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二语文作文亲近自然

试讲教案

古今品评《赤壁赋》
《古今品评《赤壁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古今品评《赤壁赋》(共8篇)】相关文章:

赤壁赋的读书笔记2022-05-07

苏东坡纪录片观后感2022-10-21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赤壁赋》公开课学案2022-05-06

核舟记课件2022-12-18

电视剧《苏东坡》观后感2022-05-07

念奴娇赤壁怀古扩写作文2024-02-21

试讲教案模板2024-04-06

《苏东坡》观后感2022-09-25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设计2023-02-01

《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2023-04-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