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廓桥风雨散文随笔

时间:2023-07-05 07:53:3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老廓桥风雨散文随笔(共12篇)由网友“孤掌鸣”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老廓桥风雨散文随笔,希望大家喜欢!

老廓桥风雨散文随笔

篇1:老廓桥风雨散文随笔

老廓桥风雨散文随笔

我的家乡王大厝,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村庄的背后有一座与洞宫山一脉相承的大山,村里人连山带林叫它“后门林”,林子古木参天,鸟鸣蝶舞,知了弹唱,野兽出没,蟒蛇时隐时现。夏季凉风阵阵,蘑菇遍野,小者如蛋,大者似伞。成了我童年和伙伴们玩耍的天堂,一群群“童子军”从村庄追到山上,又从山上追到村庄,累了倒在林子里睡上半天,困了躺在巷子的光石路上进入梦乡。有一回,我就是这样睡着被纷乱的牛群从身上跨过而惊醒。站在山顶,向东俯瞰:有一条自北向南的溪流名叫“下坂溪”,溪水汹涌澎湃,溪面横亘着一座黑色古老廊桥,象一头翘首待飞的卧龙。这就是历尽沧桑的下坂桥。

在村庄东南侧有一条蜿蜒且崎岖的山路,由西向东延伸,象一条长长的飘带将村庄和老廊桥紧紧系着,成了闽北与闽东的原始交通要道,更是王大厝人谋生的腹地和咽喉!

老廊桥建造于两百多年前,桥长30余米,宽6米,是木制拱形廊桥,桥顶上铺着古老的黑色瓦片,桥身用的多是杉木,找不出寸铜寸铁,气势之宏伟,工艺之精湛,令人惊叹!桥内南北两旁有两排木凳,供行人墨客休歇,用餐。站在桥上,春风拂面,芳香扑鼻;冬季阳光和煦,暖意融融,夏季凉风阵阵,沁入心脾;时晴时雨,变幻莫测!与许多大江大河上的大桥相比,老廊桥没有惊世之举,然而它经历的风风雨雨则是另一番风味。

在那曾经的岁月里,这里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将兵在这里扎营,土匪在这里安寨,乞丐在这里投宿,鱼龙混杂,商贾成了鱼肉,老廊桥成了盾牌,历尽磨难,建了又毁,毁了又建;至今的屋梁上还记着:“大清道光柒年(公元1782年)孟冬月吉旦辛卯重新建立”,“大清光绪拾壹年(公元1885年)捌月拾四日辰时吉旦重修建立”的字样清晰可见。当年,黄立贵率领的闽北红军就是连夜在老廊桥集中,赶往洞宫与叶飞领导的闽东红军会师,更给老廊桥留下难忘的一幕。

1926年初,父亲7岁时,我的爷爷从老廊桥出发,到外谋生,正逢兵荒马乱,7月1日,爷爷被孙传芳的军队抓了壮丁。从此,杳无音讯,后来据说客死江西赣州。奶奶悲伤成疾,家中无主,4岁的小叔无奈中交人带养。两年多后,奶奶在饥疾交迫中辞世。扔下了年仅10岁,没有亲人,甚至没有旁亲的孤儿—我的父亲。从此,父亲成了狂风暴雨中的火焰;成了冰天雪地中的独苗,岌岌可危。常常赶着牛,在桥上喊爹呼娘,感天动地。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对老廊桥所见证的的许许多多游子生活的真实写照。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养活一家九口,又怕走漏风声,父亲瞒着家人,做起了“投机倒把”的生意,将家中紧张的口粮,挑到竹区兑换笋干,通过老廊桥,披星戴月,赶往闽东的福安穆阳,赛岐等地兑换成海货,再将挑回的海货卖给一些“富人”,用扁担赚来的利润去购买短缺的粮食。即使如此,我们一家人还是常常用地瓜,草根充饥。而在父亲常常哼着的'那段:“牛岭马岭翘上天,吩咐子孙莫挑盐……” 的曲子里,我更感悟到了祖父辈的艰辛与期盼!

王大厝有近半的山水分布在老廊桥周边一带,春夏两季,村里人将大量的肥料挑往山下,秋季又将收获的粮食挑往山上,那川流不息的人群,一年四季,在桥上穿梭个不停。小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参加生产队劳动,长辈们一看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毛孩,不停地挥手:“抓你们的小蝌蚪去,回来我给你们签字......”乡亲们人就是以这种山的毅力,水的柔情,世代耕耘,吃苦耐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默默无闻。不出官,不养匪,不争名,不贪利。我在无业的那阵子,偶尔也下下田,跟着大哥,二哥,学做农活,往往腰酸背痛,有气无力。有一天中午,我们正在老廊桥上吃饭,母亲俏来了《招工录用通知书》,要我立即赶到县城培训,我疯狂的将手中的饭筲扔飞向了滔滔的溪水,赤着光脚,一口气跑回了家。从此,我再也没有到过老廊桥……

两年前,一位当年的“童子军战友” 来上海找我,谈起了老廊桥的景况:“这几年,家乡的年轻人都往上海,福州,泉州等地创业,打工去了,行人商贾也都车来车往,经过老廊桥的人少了。乡亲们大力发展山上产业,茶叶产量占全乡的70%以上,板栗位居第二,毛竹也初具规模。智力投资毫不吝啬,每年开学都是开着客车,小车络绎不绝进城。同时,老廊桥周边的农田,也荒了很多,周边一些地方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下坂溪快要干涸了,山洪冲毁部分桥基,老廊桥年久失修,你能否向政府提些建议?”听了,我很受感动,既高兴,又牵挂。于是,在政和县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我提交了一份《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合理开发洞宫山风景名胜区》的提案,明确指出,发展政和旅游业,是政和经济的唯一出路;保护生态资源和包括老廊桥在内的历史遗产,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欣慰的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举措,遏制乱砍滥伐,取缔了一些耗能大,破坏性强的项目。果断地禁止了得不偿失的食用菌产业。引导农民大量种植烟草。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经济,这也不愧为英明之举!洞宫山风景名胜区,已在规划和申报中。而作为洞宫山景区的组成部分,风景名胜区白水洋的上游,以及申报国家非物质遗产的老廊桥,像一位慈祥,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守护着周边的山山水水。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必会以古老的姿态倾诉她的新传奇……

篇2:风雨铁山散文随笔

风雨铁山散文随笔

今天真不该出门,我们一行人刚走到铁山脚下,天就下起了小雨来了。虽然是深秋,这场雨却没有一丝凄冽的味道,倒像从深山处飘来一般,如烟似雾,片刻功夫就把一切都打湿了。风雨中的铁山,往日的雄风依旧未褪去丝毫锐气,仍有傲视天下的气魄。

铁山是犍为最高山,海拔1047米,气势雄伟磅礴,奇险秀丽,平日基本没有人涉足,再加上下雨的缘故,泛着的寒意足以让天地变得阴霾弥漫,就更添诡异气氛。我和妻子都再没有登山的兴趣,主张打道回府,倒是接待我们的东道主小胡热情地鼓动着我们。蓦然间,我的心中也冒起一种雨中登山的豪情。于是,我们便随着曲折幽静的山路往上攀登。

铁山群山环抱,形如弯月,四周小丘如众星拱月,幽静深邃,秀色可餐,加上山中名胜古迹众多,有铁山观、云峰寺、大停寺、石庙、普贤殿、太子庙、土地庙等寺庙,更是古意森森,别有一番风光在山中,当我们来到清代李蓝农民起义的遗址,山寨门、丘寨门,留给我的是萦绕于心头的疑问。

《龙孔镇志》记载:李蓝起义是太平天国时期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的首领是贫农出身的李永和与苦力出身的蓝朝鼎,所以合称为李蓝起义军。自1859年秋至1865年夏,这次起义历时六年,转战滇、川、鄂、豫、陕、甘六省,人数最多的时候达30余万。他们曾和石达开部太平军互通声气,互相支援,以后又和太平军西北远征军会合,并肩战斗。那段历史的光泽有若峰峦间的云海不可捉摸。

我们顺着小雨浸染后的山路拾级而上,四周清新明净,在迷蒙的雨中闪耀着如霜般的光,我们也仿佛置身于童话的梦境,山风吹空林,飒飒有如人,让你在探幽访古中增添了不少情趣。是的,李蓝义军选择铁山驻军,铁山在汉时就以产铁著称。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犍为郡之南安县设铁官。《周地图》载:“蒲亭县(今仁寿县南十五里)有铁山,诸葛武侯取为刀剑,这看似确凿的事实背后,的确隐藏着诸多令人置疑的猜想。

小胡是个犍为通,他指着青峰布列的四周对我们说,“铁山原名铁峰山,高峰环列,俨若长城,群山耸立,绵延数十里。”他一处一处向我们讲述着李蓝义军的故事。1859年,李永和、蓝朝鼎聚众起义后,攻入川南,因围攻叙州不克,迅速改变战略,沿岷江北上攻入犍为附近的犍乐盐场,占了铁山。

犍乐盐场为清王朝在四川省内的重要财源,起义军攻入盐场,穷苦的盐工群起响应,踊跃参加,队伍增至十万余人,震惊清廷。李永和、蓝朝鼎决定在犍为的铁山地区建立根据地,分兵活动,由李水和据守犍乐盐场,以作根本;蓝朝鼎则率大军相机进取成都,相机迎候石达开部太平军,并在川东一带攻城掠地。

听着小胡的讲述,空气静默得仿佛凝固住了。在我的眼前,仿佛到处都是血,天空也如被鲜血浸染,再也不复往日的蔚蓝明净,我的脑中尽是那些血腥场景的闪回。这时,我们来到一片十分幽僻的竹林。竹林深远宁静,偶尔听到几声鸟鸣,却更觉苍凉冷寂。往日的铁山上,笼罩着一种阴惨惨的气息,黑暗中一道青色的光线更显诡异。

而今天,绿色植物的叶片层层叠叠,藤蔓交错盘踞,由于没有游人的扰闹,雨雾中静静的铁山,渐渐撩开了面纱,露出鲜红鲜红的`体色,蓦然间变得严肃骇人。雨越下越大,点点滴滴地落下来,这寂寞而又清新的天地,只有淋湿的我们,反而多了岁月沉淀下的沧桑。

一阵阴冷潮湿携着花香的风扑面而来,倾泻在铁山顶上,但终究无法驱散无孔不入的黑暗。1862年春,清军用坚壁清野、断绝粮源的办法围困铁山地区。起义军连战不利,李永和率残军奋勇突围,最后因粮尽力竭被俘,牺牲于成都。

铁山顶上,两根高大的石柱直立于飘忽迷离的草丛中,据说,李永和被砍头后,身体并没有倒下,如一把剑凛然傲立在那儿。这是一种霸气,一柄有王者之风的剑,让我们看到一个失败者应有的气度。探幽揽胜,我们才真正理解铁山,理解义军们英雄业绩的所在。

山中只有我们单调的脚步声,一层一层的石级让我们气喘吁吁,然而,只有这时候,你才会感到铁山的慈祥,铁山的亲切,铁山的博大;你才会感到自己的脚步是坚实的,向上的;你才会感到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雨中游铁山,你会发现铁山的沉稳,庄严与力量,看着那些游人刻下的“到此一游”的笔迹,我不禁感到一种悲哀,他们以为这样就征服了铁山。然而,几场秋雨,几度寒暑,这些就会被冲刷得鸟无痕迹,而铁山不变,依然沉默中向人们显示出自己的存在与力量。

雨下小了一点,站在峰顶,昂首眺望远方,满眼风光看不尽,小胡指点着义军们活动的遗迹,李永和拴战马的马嘶田,抗御清军的大寨门,竖义军大旗的插旗石,同清军血战的龙家沟,是它们见证着人间的聚散和悲欢,让我忽然觉得这眼前的一切再也没有想象中的隔阂。

山风吹来,云雾在我周围缭绕,我踏寻着李蓝起义的大本营,陡然心动,我怀念和警幕铁山,正是我多年不眠的夙愿,山风吹过我单薄的衣服,我感到一阵心神的寂寞和肉体的疲乏。这是一片记载着义军们千秋功业的土地,这里也记载着清军残害人民的罪恶历史,然而我深感遗憾的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在我国近代史的研究中竟然成了空白,在一些有影响的史书中被忽略了,使我们的近代史变的残缺不全。

我蓦然为铁山的沉寂而感到愤怒,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我相信历史不会因世人的亲疏而改变其真正的面目,我发誓一定要写一本有关李蓝义军的书,再现他们奋起抗击的悲壮一页,陶醉在与天同游的情绪里,我隐约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信心。

篇3:风雨桥诗歌

风雨桥诗歌

绸缪雨,心事重重

美人卷珠帘,泪眼婆娑

风雨飘摇,情归何处

渔歌唱晚,伊人采荷归

一把油纸伞,直指断桥上

千里迢迢,赴约风雨桥

思绪飘在朦胧中

依稀倒影着前世的约定

待汝长发及腰时

与君相约江南巷

情定风雨桥

几世轮回,万次回眸

澎湃涌动着,相思情

千次擦肩而过,微微一笑

只为邂逅一段浪漫缱绻的前世今生

滚滚尘世中,眷恋风雨桥

一站已是上千年

有人将我视为雕塑

镁光灯闪烁不断

有人将我带入画卷

红袖添香,把我藏

风雨洗尽铅华,容颜不易

君何时来赴约

用一颗想思泪

将我飘游在五行之外的魂魄

指引归来

共撑一把伞,共叙前世情

细数桥上,络绎不绝的匆匆脚步

哪个是前生,哪个是今生

飘零的花,柳絮漫天飞

我们的.故事,与风雨桥的命运

息息相关

桥下的人看我们

我们看桥上的人,都是风景

篇4:纸桥散文随笔

纸桥散文随笔

阳光调皮地跃过窗帘跳进了我的床上,叫醒还在梦乡的我。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努力赶走对我穷追不舍的瞌睡虫。三下乡的第七天,一周的时间在表盘时针的一次次交错邂逅里浪漫进行。

孩子们的课程安排几乎以一边倒的趋势倒向“第二课堂”,文艺“早”会的准备逐渐进入白热化的阶段。然而,今天我将第二次给六年级的娃们上美工课,今天要教他们折玫瑰花。当我课间在教室里练习的时候,有同学和我说想学班里有位男生折的另一种玫瑰花。于是我跑到那位小男生的旁边学起另一种玫瑰的折法。看着他略带羞涩的笑容,飘着温润的兰花香,手指在纸上跳出欢快的歌。我紧赶慢赶地跟上他的步骤,好不容易在他的帮忙下折出了一朵。

上课的时间到了,为了更好的教大家学会这种玫瑰的折法,我把那个羞涩的'小男生叫到了我的旁边,一起教大家。几乎不上讲台的他似乎有点害怕成为大家的焦点,微微地站在我的身后,让我有种被依靠,信任的感觉。

一开始教大家的时候是有点吃力的,因为要一个个地看他们有没有折错,还要告诉他们正确的折法,所以折纸的进度非常慢。虽然教的过程中真的很累,甚至后背的衣服都被汗水微微地打湿了,可我是开心的。在手把手地教他们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和他们的距离更近了,仿佛这一张又一张五颜六色的折纸在我们之间搭起了一座交流的桥,而我们,在桥上。

下课的时间可恶地来临,我带着意犹未尽的惊喜与孩子们道别。我们之间的桥,会这样一直坚固到底。

篇5:老憨散文随笔

老憨散文随笔

犹记得村庄里头那位十足的“长者”,现而今难数一见的“奇葩角色”。

他的具体名姓并未深作考究,资历年时也不甚记得清楚,可他那近乎滑稽可喜的浑名却一生也实难忘却的——老憨。

一个很“憨”的人!

犹记得孩童时代,一行玩伴在庄子外的田埂上弄些武侠亦或是捉迷藏类似的玩意时总也撞见他,那个时间并不晓得“尊老爱老”的思维,朋友里也都叫唤着、笑话着,自个也免不得同挤压力的束缚跟着随上两声,“老憨,憨子!”

那声音而今想来也委实刺耳,何况是那时的他!

好在,他有时也并不听得清楚,似乎是有心“闭目塞听”专心凝视他那一亩二分地的庄稼,像个伫立在田埂上头的墨黑色的大雕像,也像极了一只蹲守在地头而不晓得冷暖的“大黑驴子”;

可他有时还是听得清晰的,那时他会扬起那绑上塑料口袋的“打狗棒子”冲我们嘶吼,黑色的面孔攒起愤恼的黑筋像驱赶一群偷食庄稼的麻雀一样威吓我们。

而油盐不进的我们哪里晓得甚轻重,只调笑着一哄而散,嘴里还不时叫嚣着,“黑老憨,大笨蛋!”

是的,他很黑,很黑很黑——就仿佛家中经年烧拾柴禾儿熏出来的锅底儿,而他绝非是借以熏,实则是晒,活脱脱晒出那般模样的。

那类漆色是很难以描绘的',何况他向来瘦弱,是皮包骨头、筋连五官的样貌,通身上下也只一对眼珠与两排牙齿有些别样的颜色,自然也涵括了那四季无分的黑色粗布衣衫。

可他向来不管顾旁人的感受,也绝无心思在梳妆打扮上烂下功夫,是“任性而为”惯了,时而久之也自然是要活出几分“特立独行”的洒脱,以至成了个“旁门别类”的奇葩!

论说旁门别类是“种田”这类冷门职业,毕竟在方今时代,在家中种上几亩薄田可并不显得很有出息,如此“守株待兔”似的传袭法子也早便成了十里八村的笑料与谈资。

人人恨不得隔三差五地便要数落一通,顺带乐上一回,三五个大妈、两三位好事者总也喜好于茶余饭后围在太阳地儿说些七里八乡的“新鲜事”,尤是谁家娃子若是打大学里走出来而又赋闲在家种些稻谷,哪怕是农科类的高材生,也是要为祖宗抹黑的!

而今风气仍旧是村里人拼足了气力往外头跑,年轻人卯足了劲力搁市里扎下根,哪怕在城里头不过残喘度日,有时乃至比乡下还要苦些,也得强咬紧牙关,彰显出一副“市里人”的挥霍姿态,似乎那样子就真的有了出脱。

至于窝在家里守几亩“破”地?呵,可没人稀罕!

可老憨偏就有几分倔强性子,他一向不喜随波逐流,也似是厌弃人云亦云式的趟大溜儿,哪怕人人笑他痴笨,他总也是一惯“我行我素”的样子——用驴脾气守着自个的田,望着自个的地。

或许有人说,这是一守初心、方得始终的大智若愚;或是一派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不羁;亦或是因循守旧、不晓变通的迂腐执拗……

可现下看来,事实也远非如此刻意与复杂——全是他从这土地里感受到了实在。

兴许是觉着守住了地,就守住了一切!

这是没错的,因为土地是几千年来祖辈们用血与泪浇灌与传袭的珍贵财富,是信仰,也是依托!

老憨需要它,它也同样需要老憨这样一个很憨、很憨,可憨得实在的老憨!

篇6:老咸菜散文随笔

老咸菜散文随笔

人常说,“鱼,是驮米的驴。”

乍听说,不理解。迨至得了“咸鱼寡肉”的真传,才恍然大悟,做鱼咸了才提味,以鱼下饭,怎能少吃呢!

小时候,鱼,只有过年过节才吃得到,平时佐餐,只有老咸菜。

咸菜,不老不好吃。

咸菜的“老”,体现在储存时间上,将煮熟的咸菜晾干,封存在菜缸里,待咸菜变成酱紫色,丝路和纹理都消失了,捏在手里成膏状,嚼在嘴里有肉感,那才叫好吃。

做咸菜,是奶奶的拿手好戏。

或许得了真传,但总觉得是生活所迫,一大家子十几口人,要吃饭,要吃菜,哪儿就预备得齐整,保不准经常拿咸菜说事。

经年累月做一件事,还怕熟不能生巧,得了窍门,再加上用心,自然就做出了人间至味。

其实,做咸菜的材料很简单。

大萝卜,是常见菜,自留地可以种,生产队也年年种,每到收获季节,家家都车载肩挑地弄回一大堆,吃不了,挖个四方坑埋在地下,中间插一捆秫秸透气,可以吃到来年开春。也可弄一个大菜缸,一个萝卜劈两半,码一层萝卜放一层盐,注入清水,搬一块大石头压实,腌制咸菜。

鬼子姜,也叫洋姜,多种在边角地或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形状像姜却不是姜,秋后收获,也可放在萝卜缸里一起腌制。鬼子姜,一年种植可年年收获,只是收获时不要收得太干净,不用打药,也不施肥,自然生长,属天然绿色食品。

小菜,状如人参,一般种在旱田里,耩地时苗稀了,天旱又补不上,下了雨只好蔓小菜,直到霜降,小菜才开始收获。收获的小菜,晾在庭院里,像极了人参,也一同放到菜缸里腌制。

白菜疙瘩,无论炒菜还是吃馅,都会切掉白菜根部的.疙瘩,白菜疙瘩扔了可惜,也可放进菜缸里腌渍。

暮春时节,大地已经回暖,天气开始上干。院子里的榆钱落了,槐花的香气还没散,枣花的清甜味一天比一天浓。奶奶开始忙起来,她搬来凳子,架起横梁和高粱杆席,为咸菜铺好温床。然后,搬开石板,去掉石块,捞起腌渍许久的咸菜,大块的萝卜切成条,和鬼子姜、小菜、白菜疙瘩一起,均匀地晾在院子里。

晒多长时间?不知道。奶奶每天都要翻一翻,咸菜由鼓胀而干瘪,由翠绿、莹白而紫褐、发乌,直到水分蒸干,咸菜表面结晶出细密的盐粒,奶奶才收起来。

接下来,淘洗干净,放进大锅里蒸煮,再撒上花椒、大料、茴香籽,柴火映着奶奶的脸,一脸的专注和庄重。咸菜味儿飘出来,那熟悉的味道,整个胡同都闻得到。

咸菜由生而熟,出锅了,奶奶一家一碗地送给邻居品尝。

这还不是老咸菜,火候到了,时间还没有到。

煮好的咸菜,还要继续晾晒,晒到半干,放进较小的菜翁里储存,留作冬季食用。那时,蔬菜青黄不接,有老咸菜相伴,也是全家的一件幸事。

时间过得飞快,缺吃少穿的日子已成过去,鸡鸭鱼肉地吃着,四季都有新鲜蔬菜,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可总觉得饭桌上缺少一道菜。

咸菜呀!

于是买来各种咸菜,咸的、辣的、酸的、甜的,芥菜、萝卜、黄瓜、榨菜,甚至是槐茂八宝酱菜,但总比不上家乡老咸菜的味道。

如今,再回老家,也很少吃到做工这样繁复的老咸菜了。

看来,开在儿时味蕾上的老咸菜,怕要永远凋谢了,说到底,那才真正是奶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篇7:老油罐散文随笔

老油罐散文随笔

走进我家那不大不小的厨房内,虽没有高档的厨具锅灶,但看上去干净利索、条理如一。

厨房内摆满了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还有水果、蔬菜、米面、豆瓜,所有的餐具都是白瓷暗花,一律青色,最突出的是在灶台一角摆放的.老油罐,给整个厨房内的物件反差很大,这是一件跟随我们全家已几十年的老油罐,体型圆锥形,上半部黑褐色,下半部土黄色,还有四个耳环,完好无损,过去老油罐上面厚厚的、黑糊糊的油脂不见了,里外清洗的一干二净,透底光亮,上面的“勤俭节约、浪费可耻”,八个大字清晰可见,油罐内存放着多半碗黄豆。

看到老油罐总有一种亲切感,它伴随着我们家人过去坚难生活的经历,也是过去家档的必需品,罐内过去每年总少不了香喷喷的猪油,给生活中的一日三餐,增添了美味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期望。

如今老油罐已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里面时常不固定存放一些豆类和调料,虽与厨房内的一切物件有不配的直觉,但我们总舍不得损坏或丢弃它,它的存在是一种回味,是一种念想,是一种陈设,更是一种珍贵的收藏乐趣!

老油罐,一个很普通的陶瓷罐,在过去的农村和现在几乎每家都有一个或两个,它伴随了一辈又一辈,特别是母亲那一辈的老人,曾在过去黝黑的伙房内,围绕在锅台旁为我们的一日三餐而忙碌,与老油罐之间身影不离,总操不完的心事,让我们终身难忘!

老油罐的存在,它始终在惕醒我们保持和发扬“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美德,而“浪费可耻”一直在警示常鸣!

篇8:老祠堂散文随笔

老祠堂散文随笔

我静静地坐在教室回忆我的学生时期,我知道,处在这个年龄阶段,并不是很有资格去谈回忆、人生之类的字眼,因为毕竟自己还是很年轻、因为自己走过的路,正是所有学生已经走过或正在走或将要走的路、也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取得多么值得炫耀,有资格去指导后来者并给他们提供经验或教训的成就。

但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我们都一样

我们又都不一样

回顾以往或快乐或痛苦或失落或感动的一件件小事,我都情不自禁地流泪,那都是自己的阅历,都是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愿意拿出来和读者分享,也让我再沿着回忆的河流捡拾些遗落的东西吧。

重新定位审视自己,正是为了塑造一个现在及未来更具力量的自己。

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接受过“私塾”教育启蒙的学生。

未上学前,估计我也是一个让爸妈操心费力的小孩子,一件事就可以证明。

我妈告诉我,那年我们家收麦子,他(她)们都投入了紧张的“收麦子战役”中,没时间照顾我,就把我交给门口伯伯照看,他们家前几天已经收过了麦子,所以有时间帮我妈妈照看我。

我妈告诉伯伯,孩子还小,牙还没长出来,还不会吃呢。

伯伯就把我放在水泥地上让我乱跑乱爬。

他打算去切点西瓜吃,天也实在是热。

他切了一盆子西瓜把它们放在桌子上准备吃。

这时候,他听到门口有人叫他,他瞅了我一眼,发现周围并没有安全隐患,看到我一个人还玩的傻开心,他就匆匆忙忙往外跑看是怎么回事。

等到他和人家说话结束回来了,一推开屋门,他都笑哭了。

他看到我手里拿着一块很大的西瓜在啃,地上已经扔了两块比较小的西瓜皮

我看到他来了,还傻傻的抬头朝他笑一笑,好像是在说,伯伯,你们家的西瓜真不赖,真甜,然后我就又投入“啃西瓜战役”中了。

等我爸妈忙了一天来接我的时候,我伯伯就说我妈妈骗了他,我妈迷惑不解,啊,咋回事啊?我骗你啥了?

伯伯就告诉了我妈那件刚刚发生的“怪事”,你不是说孩子不会吃嘛,怎么我一会不见,他就三下五除二解决掉了两三块西瓜。

我妈了解事情原委之后,也是哭笑不得的表情,说,估计孩子真是又渴又饿了,才会自己去找东西吃吧。

伯伯脸上的表情舒缓下来,证明他也是赞成我妈的证明的。

我妈举着我的“小鸡爪”,晃动着给伯伯说再见。

等后来我长大了,伯伯见到我,想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小鬼,你偷吃了我的西瓜,搞得我也是啼笑皆非。

现在想来,自己真是个小捣蛋鬼。

现在想来,自己满脸都是笑。

我爸妈以前带养我,肯定是非常非常非常不容易。

这件事就此告一段落吧,该说说我受“私塾”启蒙教育的事情了。

等到了该上学的年纪,那时候虽然家里很穷,但爸妈都想着给我找一所比较好的学校。

他们看上了村里唯一的.一家幼儿园,价钱虽然有点贵,但为了让我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一咬牙一跺脚,就打算把我送到那里去。

那一天,我妈把我打扮地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她还特意用布给我做了一个小布包,斜挎式样的,她就手拉着我,朝幼儿园走。

等到了幼儿园,我妈就去和人家交谈,估计是想让我在这里先试验一天,可以的话就交钱,让我在这上学。

谈妥了之后,我妈就叫我进去。

我就迷迷糊糊听我妈的话,像一台机器机械地走了进去。

我好奇地往里一瞅,映入眼帘的,是一群一群的小朋友在玩玩具,玩蹦床之类的器械。

但你以为我很高兴吗?

不,我并不高兴!相反,这里的一切反而使我很恐慌,心里莫名地产生一种紧张感。

在我还在愣着发呆的时候,我妈就打算偷偷跑出门口去,打算把我一个人留在幼儿园。

等我缓过神来,放眼四周去找我妈时,我找不到了。

我赶紧往门口跑去,发现门是紧闭着的。

我站在幼儿园院子里就大哭起来,趴在地上大哭,我用脚去猛踹大门,我恨透它了,就是它阻隔了我回家的通道,就是它把我关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使我感到惶恐不安,就是它使我在地上打滚痛哭流涕。

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我的嚎啕之声并未衰减,相反,当幼儿园的老师们来劝阻我时,我不但不听,还哭的更厉害了,想要挣脱老师的束缚。

随后,门打开了,我妈哭笑不得地看了看我,又看了看老师,颇有点不好意思地对老师说,小孩儿看来是不想在这,我领他回家吧。

我妈拉着我往外走,等到了外面,就送开了拉着我的手,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一蹦一跳的跟着。

我心里高兴,我攻破了我妈的“阴谋诡计”,我又是一只在蓝天上自由翱翔的小鸟了!

回到家后,我爸妈就商量着,幼儿园,小孩儿不去,不如把他送到村里的老祠堂吧。

过了没几天,我就又跟着我妈往老祠堂走,我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情况,傻傻地拉着我妈的手,斜挎着我妈给我缝制的小布包,挺高兴的。

老祠堂门口左右摆放着两只石狮子,挺威严的,只不过由于时间与天气的缘故,导致石狮子表面有些许磨损,但并不妨碍整体美感。

老祠堂台阶挺高,靠近门口的左右两边也摆放着两只比较小的石狮子,模样与大石狮子相同,只不过是磨损很少,比较光滑,估计是小朋友们经常骑在小石狮子上玩耍形成的吧。

老祠堂大门是木制的,门板上有一条一条明显的小沟,像是人故意挖的,又像是经过风吹日晒形成的。祠堂大门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一样,站在那里,和蔼可亲地给人们讲述着人们的进进出出。

我妈带着我踩着高高的台阶进了祠堂内部,我一瞅,颇为荒凉,正屋两旁都是杂草,小朋友们的桌子摆在院子里,他们乖乖地坐在那里,跟着村里的一位又矮又胖的女教师念书识字。

我妈上前和老师打招呼,说让我在这听几天课试试,我妈并没有告诉老师我“大闹幼儿园”的事。

奇了怪了,我在祠堂的时候,并没有大哭大闹,反而觉得这地方真是个读书识字的好地方。

现在想了想,应该是祠堂祖先的缘故吧。

我妈和老师谈妥之后,就趴在我耳边说,你好好在这上课吧,我去干活挣钱给你买好吃的。

我看着我妈朝祠堂门口走去,我妈走得很慢,她怕我再次上演“大闹天宫”,我妈回头朝我看了看,见我没哭,就加快脚步走出了大门,关上了大门。

祠堂老师给我安排了位置,我就和小朋友们一起跟着老师读书识字。

后来我妈告诉我,在听到我们小朋友一起读书时,她打开了大门,往里面瞅了瞅,见我认真跟着老师读书,她也就放心地走了。

以后,我就在老祠堂上课了。

在老祠堂的时光,真的是我又傻又呆又蠢萌的时期。

那是一年冬天,天上飘着雪花,房屋、树枝杈上、路上、大石狮子上,一切的一切都穿上了雪白的衣服,白茫茫一片,冬姑娘真美。

我们跟着老祠堂教师学习,等到第一节下课了,我的肚子就开始作怪,我感觉很饿,想吃点东西填充肚子。

我就去找老师,我跑到老师面前,很认真地一字一句地对老师说,老师,我肚子饿了,想要回家吃点东西,等我饱了,我就来了。

老师呆愣了一下,过了几秒,老师对我说,你回家吧,吃点东西赶紧过来上课,知道了吧。

我应声往外跑去,脚踩在雪花上,一片片雪花飞舞在我脸上,头发上,我手里也抓着雪花,但雪花一碰到我的手,它就融化了,我一次又一次重复着那个动作,异常兴奋。

等我到家了,我妈也发愣了,我妈问我,咋回事呀?我刚把你送到老祠堂,你咋跑回来了?在幼儿园惹事了?你打人家小朋友了?

我回答说,没有,我趁着下课,对老师说我饿了,想回家吃点东西再去上课。

我妈松了口气,但又愣了几秒钟。

我抬头看到我妈笑了笑

我急忙说,妈,你给我拿点吃的,我边吃边回去,老师同学们等着我呢。

我妈才缓过神来,赶紧给我拿了一个苹果。

我拿着苹果,边吃边往回走。

等到我到了老祠堂门口,我听到老祠堂里面敲出的声音,我知道这是放学的提示音,但我不相信,觉得没这么快吧,我就回家拿个苹果的时间,这就放学了?

在我疑惑的同时,小朋友们往门外跑,一个个像极了断线的风筝,一个个小手摸摸小石狮子的头,摸摸鼻子,摸摸小石狮子的脸,又光又滑。

我拉着一个小朋友问他,咱们放学了?

他说,是啊,放学喽,回家吃午饭去喽。

我手拿着苹果,疑惑也打消了,跟着我家附近的小朋友们一起边走边把路边的雪揉成雪球,互相扔砸,你扔到我的头上,我砸到你的脸上。说说笑笑,玩玩闹闹往家走。

等我到家了,我妈就又问我,咋又回来了?

我说我们放学了。

我妈想要说些什么,却欲言又止。

我可管不了那么多,我对我妈说,我去找小朋友们打雪仗去了。

等我跑远了,我听到我妈高声说,记得来家吃饭昂。

我也高声回应着。

老祠堂是我学生时代的开始。

记忆中的她还是那样温柔可亲慈祥动人。

每年过年的时候,老祠堂都会举办活动,撒发糖和核桃,让人们抢,给人们增加节日的欢乐,祝愿人们过的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

我已经连续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去了。

今年

我不愿意再错过她

无论如何我都会去抢点糖和核桃

为我的家人祝愿祈福。

篇9:老周散文随笔

老周散文随笔

三姐夫是我大爷的三姑爷,我习惯的称呼他老周,已经年过半百,看上去很乐观,尤其戴上眼镜显得很有气质,虽然是个农民,他却当过村干部,现在是人大代表,退居二线也不闲着,做了4年的保险,我久居在家独处,一晃好几年都不交往了,连我家具体的居住的位置都找不到了,元宵节回老家祭祖,想起了三姐夫,并且通过电脑视频沟通了感情,还看到了亲叔辈的大姐和二姐,他们亲切的叫我二小子,我很感动。

现在老人就剩我妈妈了,她们今年陆续的去看望母亲,因为我在城里和他们沟通的很少,我感到很内疚,因为父亲就哥俩,我们两股哥七个,三哥因为脑出血年轻夭折,还有二嫂也在40多岁的时候不幸因病去世,每次上坟我们都给逝去亲人祭奠,怀念逝去的亲人,真爱健在的老人,彰显着孙氏家族的和谐与发展。

今年大哥因为有病,大嫂没来上坟,因为在四平,六弟在赤峰正在办理出国签证,我想出国之前一定会回来看望瘫痪在床上的母亲,很为孙氏家族的优秀的儿女感到骄傲,我们以步入书香门第的行列,我也要即将成为“作家”有当老师的,有当工程师的,有当领导的,有做会计的,有制作动画片的........实现了由农民向城里人转变的过程。其余的人都相继的来祭祖了,并拍了录像给母亲看,母亲感到很慰籍。

三姐夫来了,我想他是沟通我们家族的桥梁,他给了我大哥,小红的电话,我通过手机表达了对他们节日的问候,并希望来年的时候,高度重视大姐和大哥的问候,因为她们也都老了,到了我们疼爱关心的时候了,亲情的温暖是他们最渴望的希冀,大姐一句叫我二兄弟叫的话让我心里很温暖,人活着离不开亲情,友情和爱情,亲情是至上的,不然不会有墓地灯火一片通明,也不会有陆陆续续的祭奠的人们,和那袅袅的祭奠的屡屡青烟。

三姐夫来了,我的家也热闹了,浓浓的亲情,香醇的美酒,怎能不让我沉醉,好久没有这样的快乐了,因为老家来人了,很感动很温馨,三姐夫说别在家呆着了,和他去做保险吧,他带着我,我欣然的接受了,因为我也想找点事情做了,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事业,就像雄鹰没有了翅膀,是不能在辽阔的天空飞翔的,三姐夫来了,给我带进了事业的天地,就像我的网友推荐我去好心情文学网站,让我走进了更广阔的.文学领地,我想和高尚的人为伍,我是不会孤寂的。

三姐夫的到来,沟通了家族的感情,带我进入了事业的天地,给我鼓励,给我鞭策,更重要的是给了我生活的信心,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决不辜负九泉下的父亲对我的期望,我既要做保险,也不放弃单位,更不会放弃写作,我会更加努力的生活,更加的努力写出很好的文章来回报我的读者,奉献给他们最好精神食粮,抱着感恩的心面对我的亲人,我的朋友。

三姐夫走了,他还会回来的,因为我们并肩去做保险,我会虚心的向他学习,努力挣钱养家,让我的妻子过上很好的生活,我相信我是最棒的,因为我的QQ号叫草原雄鹰,我的笔名叫气质男人,小人不咋的还两个名字那,其实是三个名字,那个名字叫孙某某,保密,哈哈哈哈!如果你是我真诚的朋友,我会告诉你我的真实的姓名,不信看我的身份证。

篇10:散文随笔:风雨釜山游

散文随笔:风雨釜山游

釜山,又名锅顶山,在徐水西部。据说近些年,在当地大午集团的主动出资发掘和推动下,使一座只停留有重大历史传说的山体,去除神秘面纱,越来越凸显出历史本来面目,以至吸引来国内许多著名考古专家和游客前来考察或游览,也从而使一座一直尘封于重大历史谜团的釜山越发出名起来。

应该说,我走近它,也恰恰是受了这样一种吸引。

那还是春节前的一天,我带妻儿前去大午温泉度假村度假游玩。因夜宿度假村酒店,在前台登记时,无意间发现前台角落放有一本书,待拿起细瞧,又是一本《炎黄之始釜山考》的书。

事实求是地讲,我本就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对徐水釜山,也当然并非一无所知,不但清楚它是传说中50前黄帝与众部落合符之地,甚至古代许多文人骚客登临此山,瞻仰黄帝合符的诗句,也能随口诵来。

所以,此时一见,心中不免一喜,待办完入住手续,也问服务员此书可否借阅,得到允许,便带书匆匆入住,随后打发妻儿去泡温泉,只留自己静坐房间细细读起来。谁知这一读,又是大吃一惊,

应该说,在我的感觉里,作为一段距我们太过久远的历史,即便听说大午集团在出资发掘,许多史料应该已无从考证。

可当时我又哪里清楚,大午集团创始人,也即这所大午温泉度假村的投资者孙大午先生,为弄清楚5000年前那段重大历史确系发生在徐水釜山,不但自发成立了釜山文化研究会,还率领他研究会十几名成员,对釜山遗存、地形地貌及釜山周边方圆百里民间及历史文化做了整整十年的研究和发掘,整理出大量史料,用凿凿可考的史料,一步步很系统地证实了5000年前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之地,恰就是徐水的釜山。

而《炎黄之始釜山考》一书,又正是他们研究成果最集中的体现。

所以,当我捧书在手,自是越往下读兴趣越浓。待通宵将此书读罢,也决定立即动身前往釜山,准备按书索骥,去亲身感受一番因5000年前那重大一幕的发生,而留在山体上一处处有据可考的重大遗迹。

“兹山何似似一釜,蒸煮烟霞烹月露。东风炊熟万山云,散作满天灵雨注。”

应该说,在清代及以前,釜山作为当地八景之一,这该是前人眼中的徐水釜山景观了。清代文人王余佑也云:“釜山,黄帝会诸候合符之所,万古胜迹,不可不临眺。”

但当我终于站在了釜山脚下,又突然感到,釜山毕竟承载了太多太久的历史而更显苍白光秃了。或者说,由于气候变化或人为因素,此时的釜山,除山形有些个别——仍似古代一“釜”外,其它已基本与周围山体无异了。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我的好心情。当我在山脚下终于寻到一条攀缘而上的小路时,便毫不犹豫地急切攀爬起来。我的第一站当然又是山顶古庙了。

《炎黄之始釜山考》一书中说,9月20日到10月15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对徐水釜山山顶古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不仅在顶层院落填土中发现了远古绳纹陶片,在清理庙基时,还从一米下的乱石中发现了一块残碑,残碑有文:“……黄帝时诸候合符即(此)……最著龙之先……”字样。

所以,当我到达山顶,见到的当然又不是“龙盘虎踞树葱笼,白云浮绕古山峰。祀拜华夏入文祖,黄帝庙前袖舞风。”——唐代大诗人郞士元登临此山时曾见到的'那诗一般的胜景,而是早被省考古队挖掘整理好的黄帝古庙基址。

而此时我又知道,黄帝古庙最早由舜帝为纪念当年黄帝率众部落头领在此合符结盟,从此天下太平这一伟大创举而建。后因雷击、山火、战争又屡毁屡建,到后来也就只剩这样一片废墟了。还有,就是废墟外不远处,一块剥蚀残损已无任何字迹可寻的兀立残碑。

轻轻移步过去,不能说我不是怀了一颗极其虔诚的心。这该是一方圣地,站在这片圣地上,仔细端详那仿佛承载了过多秘密的大小不一的基石,许久许久,之后,又情不自禁慢慢弯下身去,用手指去下意识地轻触它们,一下,两下,三下……而在自己的感觉里,那样子又仿佛是想叩开两扇厚重的大门,结果又只能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瞻仰古人了。

可也就在此时,我又猛然发现,尽管此时日头高照,放眼望去,周围起伏的山巅又清晰可见,并不见一丝云雾,可再低下头来,又突然发现眼前竟有淡淡的薄雾,正沙一般索绕在庙基周围。

我不清楚这薄雾,是否就是唐代大诗人郎士元所见“白云浮绕古山峰”,更想象不出5000年前,黄帝斩蚩尤于涿鹿,聚众部落首领于此山,共商天下太平大计的盛大场景,但此情此景,不能不让我本来兴奋的心情更加兴奋起来。

“五云华盖焕皇图,涿鹿功成万国趋。

从此釜山铭帝德,金题玉检合真符。”

应该说,无论5000年前的黄帝古庙,还是后来遗址的真实存在,从一开始就让一座看似平常的釜山变得不再平常起来。

走出黄帝庙遗址,我又开始沿阳坡下行,因为按《炎黄之始釜山考》一书中的记述,黄帝合符的重要标志——有名的黄帝合符台和黄帝泉均在阳坡的半山腰处。

果然,沿阳坡下行不上百米,就见一块平整的巨石豁然呈现眼前,不用说,那就是当年轩辕黄帝与众部落首领举行合符仪式的地方了。而黄帝台的存在,再加上《炎黄之始釜山考》一书中已为我们找出的相关实证,又无疑为我们进一步证实了一段重大历史的真实存在。

“典礼乾朝觐,衣冠拜冕旒。釜山陈玉帛,符节剖共球。

列传千官合,铭功万古留。轩辕台百尺,时有庆云游。”

而黄帝泉呢,则在更下方的一个位置。从历史的和人文的角度讲,也正因为有了黄帝泉的真实存在,才让黄帝合符釜山有了最基本的条件。

“合符事远矣,石泉水自深。试尝淡泊味,犹见古皇心。”

只是,当我找到黄帝泉时,就见泉仍在,水自深,只是不见往昔那汩汩向外涌动的泉水了。

不过,这并没有关系。因为在山上的一路寻访中,看着一处处被整理出的千古遗迹,想着《炎黄之始釜山考》一书中那一页页凿凿可考的史料,我已经被深深感动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我也正是带着这份感动,继续沿着阳坡蜿蜒下行,我也准备带着这份感动下山,重返大午温泉度假村与妻儿会合。但无意间的一瞥,却让我心中又是一动。

就在黄帝泉下方不远处,我的右侧,一处巨石上的怪异图案又突然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远远望去,就仿佛一只远古的多脚兽正快速地向远处逃去。

应该说,那也正是《炎黄之始釜山考》一书中提到的世上少有的多足虫形崖刻图案。但我又清楚地知道,这种崖刻图案的存在和至今未被破解,无疑让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开端的釜山又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我感觉是。

但从山上走下,让我感觉更多地却又是它的神圣。

不是吗?!

篇11:风雨狂迷散文随笔

风雨狂迷散文随笔

这风,这雨,一个傲慢,一个张狂,霸气的直视着世间一切如无物。

每时刻,每分秒,它都不想竭止,也许当地球忘记转动时才会休停。

夜沉沉,风冷冷,雨茫茫,笼罩着远近存在着的所有视线。

灯闪闪,影匆匆,水淌淌,趁着空档赶为寻觅有利的遮蔽。

风里来,雨里去,翻云手,滚洪涛,地低势弱要遭殃。

天无路,地无门,卧苍龙,醉潇湘,唯独相思风雨中。

风神应七戒,水神有共工,共工止败远古,已怒触不周天。照常说,风无怨,水无情,本不应有恨,何事偏狠雨?

为共工麾下之浮游在挟怨报复,还是相柳卷土重来后之下马威?抑或是上古天神女娲之采石补天处终始会有渗漏?

穿了,这天真的穿了,风在放肆地吹,雨正拼命地下。

空了,世间万物都空,空空真空,似虚似真,只有雨兼风。

风摇曳,雨缠绵,似要预留着海平面的地伏线。

夜幕下,霓虹里,流落在外的'感觉欲要断了魂。

风,还是风。

雨,依然雨。

海誓山盟为客观,

风雨不改为自然。

这是千载不变的定律。

亦是需要接受的现实。

篇12:廊桥之风雨桥

廊桥之风雨桥_写桥1000字作文

中国有桥千千万,而我独爱风雨桥。

风雨桥,又称廊桥、花桥、福桥。是侗族独有的桥,因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

风雨桥是专门供人休息娱乐的桥。由桥、塔、亭组成,除底部石桥墩外,全用木料筑成,建桥不用一钉一铆,结构却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不损。桥面铺板,两旁有设拦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桥壁上或雕或画有雄狮、蝙蝠等吉祥物的图案,雕龙画凤,蔚为壮观。

风雨桥是侗族三宝之一,是侗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果有人去侗乡,那风雨桥一定是必看

风雨桥桥面上盖有遮雨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

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桥下有急流,旅客到此总会驻足欣赏飞瀑流泉并拍照留念。

最美不过下雨天。桥下飞瀑流泉,桥上细雨绵绵,人头攒动。远处几栋星星点点的房屋,入眼满是养眼的绿色。“小桥流水人家”也就只是这样了吧!若是在亭中寻一处坐下,边欣赏如画的美景,边手捧一本书读,那该是多么有意境的趣事啊!

一边看书,一边赏景,等雨停了,又是一番风景。

长虹当空,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美不胜收。山水的美丽与桥相得益彰。陆游诗云:“忽然来到柳桥下,露湿蓼花红一溪。”说的就是风雨桥。

最有名的风雨桥就属程阳风雨桥了,程阳风雨桥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与中国石拱桥赵州桥、铁索泸定桥及杜撰的“罗马的钢梁诺娃上的沃桥”齐名,为世界四座历史名桥之一。

程阳风雨桥为石墩木结构搂阁式建筑,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亭廊相连,浑然一体,十分雄伟壮观。

最美不过黄昏时,当红霞染遍了西方的天空时,霞光由桥下的水面反射到程阳风雨桥上时,微风轻起,林鸟归巢,伴随着阵阵鸟鸣,程阳风雨桥宛若一个人间仙境般的存在。此时,闭上双眼,只听得流水潺潺,群鸟喈喈,微风飒飒作响。

龙津风雨桥位于湖南省芷江县,自明代万历十九年名僧宽云带头捐建建成起,几经损毁,多次修复,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为当今世界第一大风雨桥,是最长的风雨桥,20xx年12月被载入吉尼斯史册。整个风雨桥与全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和河东侗乡吊脚楼群相互辉映。深蓝色的琉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屋脊等,体现出当代侗民族园林建筑风格,悬柱、悬瓜、柱脚、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

我认为龙津风雨桥的最大特点就是:风雨桥不仅兼顾侗民族的原本建筑风格,还融合了园林建筑的风格,成为龙津风雨桥不同于其他风雨桥的又一大特色。

而龙津桥上的店铺门上,都提有书法家们的书法,这又是一大特色。

总之,世上桥梁千千万,我唯独爱风雨桥。或许,是因为风雨桥独特的建造方法及其浓厚的艺术氛围吧。

凤凰古城夜景优秀作文

临河的夜景优秀作文

太湖的夜景优秀作文

贾平凹散文的赏析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案设计

《海燕》的教案设计

贾平凹的散文赏析

《海燕》散文诗的教学设计

老廓桥风雨散文随笔
《老廓桥风雨散文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老廓桥风雨散文随笔(共12篇)】相关文章:

枯竹 阅读答案2022-05-07

独饮独醉夜散文2022-05-06

初二语文海燕说课稿2023-04-17

《荷叶母亲》教案设计2022-11-15

《海燕》课文教案2023-11-03

风雨中艰难走过九年散文欣赏2022-09-20

海燕教学设计2022-10-31

风雨起航,身肩责任杂文随笔2022-11-09

海燕教学方案概要2022-05-06

海燕教案202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