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13

时间:2023-07-12 08:08:5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最后一课》 13(共8篇)由网友“你为什么不开心”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最后一课》 13,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最后一课》 13

篇1:《最后一课》 13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 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 要求学生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 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资源】中国教育网站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

【教学方略】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      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这说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注音: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解释: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作业布置:

参看课后练习第三题,思考各段文字后括号里的问题。

第  二  课  时

(检查作业,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  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

篇2:《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3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3

最后一课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 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 要求学生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 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目标 】

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资源】中国教育网站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

【教学方略】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      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这说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注音: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解释: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

[4] [5]

篇3: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600字汇总

【作文一】

时间在指间悄悄溜去,转眼间就到我们上最后一天的课的时候了,我拿着校服让同学门在上面签名,而小营却用他的眼睛盒叫我们在上面写名字,还说了一句经典话:“用你们的笔在这有限的空间里,留下我对你们无限的回忆和思念”。全班都笑了,转而陷入了沉默。

这时小陆和我说了一件事,教室的挂钟今早已经不动了,一直停在6点44分46秒,看来着钟对我们也有感情了,想让时间停留,舍不得我们走丫。我摸摸鼻子,想哭,但没有颤抖的声音,只是仅有的眼泪湿了双眸,咸咸的。还被人拍到了那时的傻样,毕竟班上拍照那么疯狂的,手机普及率高达700/0,大家晚自习准也没有看进什么书,就都一股脑的走来走去拍同学最后的笑容。毕竟三年的情谊难以割舍,就这样在别离中告一段落了,有的笑着照,有的沉默地背过身影抽泣,有的哭红了双眼。

记得刚从理科转到文科时,他们对我的热烈欢迎,八月十五的中秋晚会,大家热闹的布置,积极的准备把校长都给拉住了,现在回味真的很美好。到后来,有的闹着要换地理老师,有的却反对,闹得不和,甚至还哭了一大片。还有最后的分流,那一场场颓废的闹剧,让我们感情波动得如风拂过的湖水,一波波的。青年节的篮球赛、上,我们没有拿到名次,但在冬季运动会,我们有第一第二第三有道德风尚奖,还有优秀团支部和文明教室称号,一群省和州级的优秀学生,一切一切所有的同学,打完最后的战役,我们就各自飘散在天涯了,这样分离,也许有缘能相见,也许无缘就互相遗忘了吧。今晚最后一课,希望走进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别忘了彼此的驻足之处,即便只是个匆匆过客。

【作文二】

小学的生活让我们回味无穷,它给童年抹上了浓重的一笔。在小学,我们拥有最纯真的友情,最忠实的伙伴,是他们伴我成长,伴我度过美好而又漫长的小学岁月。

清晨,微风轻轻地吹拂着,给人带来阵阵惬意,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路旁,饱经风霜的小树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生机勃勃地生长着。这美好的夏季,美丽的景物有确令人欣慰。而我却打不起精神。是啊!今天的“最后一课”马上就要到了,而我们全体同学又如何面对为我们辛辛苦苦操劳了2年有语文老师呢?我苦思冥想,一时没有了主意。

怀着复杂而又纠结的心情来到了学校,但出乎意料的是,今天好像和往常一样,我们打闹着,玩耍着,没有人在意我们即将就要分离。很快,我们愉快的度过了上午的学习。

当下午再来到学校时,气氛就有些不对了。我们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书、习字,但是谁也不肯提起今天的“最后一课”。再也没有打闹嬉戏声了,再也没有平时游戏时的欢笑声了,再也没有我们相聚一堂共同的欢笑声了。它们都随着时光飘去,但在我们的心中,都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

“马上就要上课了,请同学们做好准备。”一阵既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在广播中响起。今天的教室里离奇的安静,连蚊子在空中乱飞的声音我们都能听的一清二楚。我们都端正的坐好着。班里的那几个调皮大王今天也突然变乖了,木呆呆地坐在那儿,其他同学则像一只只斗败了的公鸡,垂头丧气,愁眉不展。每个人的脸上都饱含着苦涩之情。

窗前,一个熟悉的身影悄然而过。那不是班主任语文老师吗?她来了,带着不忍与无奈;她来了,带着伤感和离别。今天的语文老师不同于往日。只见她拖着沉重的步子,吃力地走上讲台,好像生了病似的。她把一大摞东西放在了讲桌上,就像那许许多多想对我们说的话。她的眼神很黯淡,但是黯淡中似乎又流露出企盼。她深情地对大家说:“孩子们,从今天起你们就不再是小孩子了,而是一名有理想、有奋斗目标的中学生了。”我们聚精会神的听着,眼角渐渐的`模糊了。

说罢,她便让我们翻开课本,大声朗读《明天,我们毕业》。这无疑是让我们的心情更加的痛苦,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的让人伤感,无数的回忆就像放映机似的在我们脑海中闪过,我们的眼眶露出了一颗又一颗的泪水。

之后,我们诉说着与好友的回忆,怎样相识,怎样共同度过童年……每个人的心都更加紧张而又激动,很想把心里想说的话全部倾泻出来。

这时,老师又开口了:“同学们,也许以前老师对你们有点过份儿,有些同学对老师有看法,可是你们又真正能管住自己吗?有的同学对自己不负责任,一天上课掉儿朗当,没把学习当回事儿。要知道:凡事都马虎不得呀!尤其是学习。”我们都会心的点了点头,然后低下头,沉思着:是否真正的用心学习过?是否把学习当回事过?

“阿方,这是你上课吃的德芙巧克力。巧克力是很好吃的,就看你在什么场合吃它了,你想想,如果你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到那时你吃多少都没问题。巧克力,正如我们的生活一样,处处充满欢乐,就看你如何去创造生活了,让它变得绚丽缤纷。”阿方轻声抽噎着,泪水轻轻地落了下来。老师拿出手绢为阿方轻轻地擦干眼泪。虽然他的眼泪被擦干了,但是在阿方的内心深处,一直在滴水不止。

时间无情地把下课的铃声敲响,但我们的心始终停留在这最后一课上,老师的话让我铭记,这最后一课,更让我铭记。

偶然的机会,我又重回母校,回到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我来到以前的教室,趴在窗子上,看着里面那些熟悉的桌椅,黑板……我想起了当时最后一课的情景,顿时,我的泪水轻轻地掉落在地上——这个充满着欢笑与美好的地方。

最后一课,你将会是我永恒的记忆。

【作文三】

下书包,我立即投入到学习当中。意外的发现同学们都变得格外安静。是呀,明天就是中考了,而今天是最后一天在母校生活了,我万分不舍。

想想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上的是他们的母语课,而今我们的最后一课也竟是母语课——语文。

语文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从刚上初中时她就为我们播撒希望的种子。而今也该是她目送我们飞翔的时候了。

这一天,老师特意换了一身红色的衣服,让人看着喜庆,让人看着开心。有人说这是一种迷信,可我说是对我们的热切希望。随着一声坚定的“上课”我们全体起立,互相问好,并从心底发出真诚的祝愿。课程按照计划进行,老师在讲台上布置这一课我们的具体行动。从她那话中,我分明听到了一种哭腔。教室中弥漫着一种莫名的酸楚,同学们都比往日更懂事了,每个人都听得十分认真,没有溜神的,不听课的。布置完以后,老师让我们自己看书。她在讲台上来回走了几圈后走了下来,走到一个学生身旁,弯下腰轻声的对她讲了一些话。接着又摸了摸那位同学的头,抚了抚她的背说了一句“加油”。然后又走到了另一个学生旁边,弯下腰••••••就这样她走遍了整个教室,和所有的学生说了会儿话。都是考前动员对我们的鼓励。在这鼓励中,我听出了老师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以及对我们的肯定。好像就过了不一会儿,下课铃响了。时间就是这样,当你希望它慢点走的时候,它总是走的最快……以前曾经也期盼过快点下课,可是总感觉时间走得慢,而今听到这下课的铃声,谁都笑不出来。是呀,这一铃,结束了我们在初中的最后一节课。我真的没上够,还有好多话想和老师说,还有好多事没来得及为班级做……但是这一次,是真的结束了。

虽然三年的初中生活结束了,但在三年中我、同学们和教我们的老师们一起培育的师生情永远不会结束。感谢我的恩师们在这三年中不辞辛劳的陪伴我们,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永远的母校,永远的师恩!最后一课,永世不忘。

篇4:《最后一课》

课 时 计 划

备课时间:(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周星期( )

20xx年 上 期 总第( )课时

计划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 最后一课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 ”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表情朗读

篇5:《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你怎么还在这里――?”他显然看到我的留下而感到有些吃惊。

“我还不想走,韩麦尔先生,”我擦了擦眼泪,说,“你就要离开了,我还想跟您说几句话。”他的脸色逐渐平静下来,然后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去。整间教室,只剩下我们两个人,剩下我们的呼吸声。

此时的我心里只有忏悔;只有亡国的痛,一种无法表达的痛;还有对韩麦尔先生这四十年来的辛苦付出的歉意。

“小弗郎士。”他的一句话打破了整间教室的寂静,“我也许再也没法回到这里了,你一定要好好地记牢我们祖国的语言,我们的国土已经亡失了,可是我们不能让我们的语言亡失,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我强忍住了泪水,用力点头回答他。

“哥,我们该走了!”韩麦尔先生的妹妹已经收拾好了行李。他站了起来:“啊,朋友!我得走了,记得我走后,好好照顾我的花儿。”

而我,只能用那已经被泪水模糊了的双眸目送他的马车的远去……

他就这样离开了,离开了这片撒满了他四十多年回忆的故土,他爱国的满腔热情,永远地留存在这间教室里。

篇6:《最后一课》

说明:

《最后一课》是一篇短篇小说,比较浅显易懂。这堂课采用复述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文章的构思、理解若干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的教法,而分成四块:1、复述课文,初步感知课文;2、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 3、开拓延伸,留下无尽思索。整个过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实录:

复述,初步感知课文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最后”这个词常常引发我们很多感想:会想到圆明园那最后的遗迹,令人气愤;会想到贝多芬那《最后的晚餐》,令人心酸;会想到影视作品《最后的格格》中的女子不幸、善良而又执着的精神令人感叹。今天我们来学习《最后一课》,看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不同感受。

师: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一是把课文读两遍,二是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首先尝试复述课文,然后来有感情的朗读令自己感动的情节。

生1: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

生2:上课的过程: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生3: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生4: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生5:下课时韩麦尔先生的痛苦和无奈。

师:说得非常条理,可见预习的扎实。那么我们再来阅读重点情节,能不能从这这些字中读出些味道来?

师:谁来说一说?(对一举手女生)好,你来说。

生:我读出遗憾之情。

师:遗憾?什么遗憾?

生:应该是……再也学不到法语的遗憾。

师:很好。还有吗?(叫另一生)

生:里面也有珍惜吧。最后一课了,平时没好好学,今天可要珍惜珍惜。(生笑)

师:(笑)这也是失去才知珍贵吧。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好像还有一种……恨。

师:恨谁呀?

生:反正是……又恨自己,也恨敌人。恨自己平时没好好学,恨敌人占领了自己的家乡,不让自己学法语了。

师:嗯,这么隐蔽的情感都让你捕捉到了!(生笑)

师:你说的这个“同情”,是不是有前面提到的“遗憾”之意?

生:我说的这个“同情”是指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韩麦尔先生在这里教了四十年的书了,自然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课文第22段有这样的话:“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所以,小弗郎士对他的老师充满同情。

生:读最后一个有关韩麦尔先生的情节,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读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师:说的好,有理有据。

(这是本堂课的第一部分。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对课文有关细节的的品读,读出不同的味道,切入点虽小,但展现的天地却大,可以看出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

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那么他们谁是主人公呢?今天我们来辩论:正方是小弗郎士,反方是韩麦尔先生。并考虑在你心目中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请用一两个词来概括。

(学生展示)

生:我认为主人公是小弗郎士,文章开始就写他“贪玩”,因为小弗郎士当时不会分词时就不想上学,要到野外去玩玩,也可见他不怎么爱学习。

(接着老师分别就学生概括出的“幼稚”、“懂事”、“爱国”、“有同情心”等词一一点出、强调后学生说明理由)

生:我找的是第12段的“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从“那些坏家伙”就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对普鲁士兵的无比憎恨!

生:我找的是第21段的“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普鲁士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生学法语的行为的无比憎恨之情。师:好。我们知道,其实鸽子事实上不可能用任何语言唱歌。小弗郎士之所以这样想,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幼稚天真的孩子天性,另一方面更是表达了他内心那种愤怒的情感。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正确。

生:我找的是第17段:“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的难受和羞愧的心情。生:我找的是第23段的“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天真幼稚的天性。

师:是的。小弗郎士毕竟还是个孩子,听到古怪的声音,自然而然就想发笑。而“难过”则显然是因为……

生:是因为上了这一课后,连这古怪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生:我找的是第24段“……,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觉得这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之情。

师:非常好。正因为小弗郎士内心对韩麦尔先生有着崇敬之情,才会觉得他形象高大。

生;我找的是第20段:“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里可以看出小弗郎士上课非常投入,全神贯注。

师:是的。小弗郎士以前觉得语法难,现在却“挺容易”,其原因就在于他今天认真学习了。

师:刚才许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我们也在交流中慢慢了解了小弗郎士。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了解变化的原因吗?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师:好,哪位同学发现了小弗郎士的变化?

生:小弗郎士开始学习是不专心的,后来变得爱学习了。

(师板书:学习:不专心 热爱 )

生:小弗郎士开始对课本是讨厌的,后来则是舍不得了。

(师板书:课本:讨厌舍不得)

生:小弗郎士开始是浪费时间,后来变得珍惜时间了。

师:怎么看出来?

生:第14段说“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说明他以前浪费时间,不用心学习;第24段说“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忽然”一词可以看出他学习认真,也就是珍惜时间。

师:很正确。还有变化吗?

(师板书:时间:浪费 珍惜)

生:对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开始是害怕的,后来则是尊敬他了。

师:对。其实不仅是尊敬,还有同情、理解、崇敬。

(师板书:韩麦尔先生:害怕 尊敬)

生:对普鲁士兵,小弗郎士开始是喜欢,后来则是憎恨。

(师板书:普鲁士兵:喜欢 憎恨)

师:好的。我们找到了很多小弗郎士的变化,你能不能选用几个词概括一下他的变化?

生:小弗郎士由天真贪玩变得懂事、爱学习了。

生:通过我方同学们找的有关小弗郎士的句子,可以看出本文写的最多的小弗郎士,通过写小弗郎士的变化体现了主题,所以说小弗郎士是本文的主人公。

师:好了,我们终于比较全面地认识了小弗郎士,再来看看反方的理由。

生:在课堂上的主角就是韩麦尔先生,通过写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刻画了这个人物,并体现了主题,下面请我们组的.同学具体阐述。

生:写他很严厉,韩麦尔先生有一把大戒尺,总是拿着敲桌子,说“静一点,静一点”,另外小弗郎士也说“忘了我挨的戒尺”,说明韩麦尔先生还打过小弗郎士。

(接着老师就学生概括的“可怜”、“爱国”、“认真”“不负责”等词一一提示学生找出理由。)

师:嗯,我们也认识了韩麦尔先生。虽然写他的笔墨很多,但是都是通过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来写的,所以我自己认为小弗郎士是主人公。通过分析,我们还会发现,韩麦尔先生与小弗郎士似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生:爱国。

师:对,爱国。国难当头,忠诚服务了四十余年的老师与调皮厌学的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对失去的国土深深的敬意和对侵略者的憎恨。这种爱国之情跨越时空与地域,感动了无数读者。这也正是此文震撼人心之所在。不过,具有爱国之心的这两个人似乎不是很完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们身上的不足呢?

生:我觉得人无完人。小弗郎士其实也挺可怜的,就像我们班上的一些同学,基础不好,想学也学不好,所以总是担惊受怕,怕老师提问。(生笑)

生:虽说韩麦尔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浇花,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有点没有遵守老师的纪律,但我觉得也是很可爱的。我想他钓鱼的那一天,学生都喜欢。(生笑)其实这样的老师更有人情味。最根本的是,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一点也不含糊,他的内心深处对祖国对法语充满深情,所以,我们也不会计较他的那些小小的不足了。

(这是本堂课的第二部分:走近人物。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点滴细节可以折射出人物品性,可见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体验反思,结束语

师:对。现在我们知道,最后一课,不光是小弗郎士懂事了,更是唤醒了小弗郎士的爱国热情。那么,同学们,你是否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对你有益的东西?

(师出示投影7。生思考。)

生:我们应该抓紧时间,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否则就会后悔莫及了。

生:做任何事,只要认真去做,就会成功的。

生:我们应该像小弗郎士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

师: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思考下面的问题:

1、假如你是当时将被奴化的学生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

2、你对汉语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生:我会恨敌人,起来反抗,不会学敌人的语言。

生:与敌人巧妙的斗争。

生:积极参加反抗敌人的斗争,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生:学好我们祖国的语言,因为语言不仅是我们的交际工具,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师:是的。要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其实并不难,学好我们祖国的母语――汉语,就是爱国。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汉语吧!因为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

附: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多年来已经累积大量的思路。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我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课一得,于是我推翻原来的种种设想,主要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重心放在分析人物形象上,通过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情感的前后变化,展示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并且由此联系我们国家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热爱自己祖国的热情。

因为要把人物分析作为课堂的重点,所以我要做的就是课堂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各种手法去分析人物形象,为此组织了一次辩论。

在辩论中的人物分析中,由于课前关于人物描写的准备,学生也能找到课文中相应的语句。通过最后一课前后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完人物形象后,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到与最后一课社会背景相似的我国的一段历史:日本对于我国东北三省的文化侵略。与我们自己国家历史联系,这是理解课文情感的一个契机,更贴近我们自身,学生也更能感同身受。最后作为拓展。

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表达的爱国情感,把人物情感变化的分析作为本课的重心是准确的。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够较好的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然而真正的共鸣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与学生对我国的那段历史了解不多有关。

原来设计本课教案时,从教材,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思考,然而却忽略了学生这一关键的要素,备课过程考虑更多的是教师要怎样讲解,怎样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创设那些情境的问题,但是却忘了学生针对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课堂上学生的展示不够理想,教师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教师的评价不够到位。在这次的实践中,对于教材的分析,对于课堂的设计,还有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我的感受很多,会激励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上出高效、充满语文味的课。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感悟小说主题。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方法 。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词句含义。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给同学们一首诗,请你们用心倾听,告诉我,诗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打开课件:我爱这土地 艾青)

生:(闭眼倾听)诗中抒发了诗人热爱土地,热爱祖国的感情。

师:大家说得很对,只要是有良知的人,对自己的祖国都包含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深情,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借独特的形式来传达这份深情,中国诗人艾青借诗来传递这种爱;法国小说家都德用小说来传递这份情。这节课我们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

生:打开课本

二、了解文体、确定目标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那先让我们了解小说这种文体。(出示课件)

一、人物(描写)

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

二、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三、故事情节(线索)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师:根据小说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感悟小说主题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词句含义

生:齐读目标

三、整体感知 分配任务

师:同学们课下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对小说中的人物、环境和情节都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分享大家的预习成果:一组展示本课的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二组分析故事情节;三四组举例分析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五组找出环境描写并分析作用;六七组品味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每个同学可以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己独立完成任务,然后小组间补充交流。组长分配展示任务。

生:快速默读,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做好旁批。

四、理清情节、分组展示

师:刚才大家学习都很投入,相信任务完成的不错,下面我们就来分组展示预习成果。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和补充。

生1:通过预习,我们组认为了解背景、作者是本文学习的关键,重点词语是必不可少的积累,因此我们组向大家展示的首先是本文的背景:在普法战争中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下面由我们组的下一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作者的情况。

生: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曾参加普法战争,短篇中有不少就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关于作者的情况我就介绍这些,下面请另一位同学讲解重点字词。

生:本文的重点词语有下面几个,希望同学们认真读写:

duóhǎo sǒu qiǎng q do gng ào tiè

踱 步 郝 叟 强迫 祈 祷 哽 懊悔 字 帖

下面请大家跟我读一遍,(其他同学齐声跟读)我们组的展示就到这儿,下一组将为大家讲解本文的故事情节。

师:你们组预习的很好,如果重点的地方做一下强调会更好,比如容易读错的字

作者的国别和作品等。下一组的同学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让我们试目以待。

五、分析形象 理解主旨

生:本文的重要人物是小学生小弗朗士和教师韩麦尔先生,次要人物有铁匠、郝叟老头、普鲁士士兵。我们将本文的几个重点片段编排成课本剧,希望同学们喜欢。

生:(出场)(伸懒腰)独白:又要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又要责备我了,他还说提问我法语分词呢,我一点也不会,唉!真不想去上学。(边说边走)天多好,晒晒太阳,掏鸟窝是件多美的事,(看“普鲁士士兵”在操练)(一组员扮普鲁士士兵操练)这比上课有趣多了,唉别想了,快点去学校把!(边说边做快跑的动作)

生:小弗朗士!你这是赶往学校吗?别跑了,还来得及。(拿着铁锤――书,大声喊)

生:他又在逗我,我还是快到学校吧。(做疑惑状)咦,怎么这么静,反常!(边说边做推门状)

生:快进来,小弗朗士,我们都在等你呢。(轻声、温柔)这是我们最后一课,上边下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准教德语,明天新的德语老师就会来到。(悲痛的神态)

生:啊!我还没有好好学习法语呢!他们那些家伙真可恶!老师穿上这件新衣服,真上来听课的人都是为了纪念最后一课。他们都热爱祖国。

生:小弗朗士你来背一下分词,(看到“小弗朗士” 难过、懊悔的表情)孩子,坐下吧!我知道你也很难过,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意味深长)

生:我以后再也不能学习法语了,再也见不到韩麦尔先生了。我的最后一堂课!我敬爱的韩麦尔先生!

生:(听到钟声――组员学钟声敲十二下)孩子们,(声音发颤)你们一定不要忘记法语是我们祖国的语言!(书写法兰西万岁!)放学了!(背靠讲台,无力做放学的手势)

生:(大声鼓掌)

师:感谢二组同学,你们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精心设计情节,让我们更深入理解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我提议,大家再一次把掌声送给他们!

生:刚才二组的同学向大家表演了本文的情节,下面有我们组的同学带领大家熟悉小弗朗士的形象。这个人物的形象很丰满,他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大家请看我们组带来的变化图(投影)

1、对普鲁士兵:

(操练有趣)幼稚→(知道布告牌上的内容)坏家伙→(强迫鸽子说德语)仇恨、轻蔑。

2、对韩麦尔先生:

(迟到)怕骂→同情理解→崇高。

3、对学习法语:

讨厌(想逃学、画眉歌唱,这些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懊悔(旷课找鸟窝、溜水)→难受(愿花任何代价换得熟练地背

生:下面先由我来具体解释第一项,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我们可以了解: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小弗朗士只是觉得有趣,没有想到这时对自己国家人民的控制和封锁。从这儿我们了解他还很幼稚。“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当小弗朗士明白了布告牌上的内容,对普鲁士兵从心底发出:坏家伙的评价,从而看出他的爱国思想正在觉醒。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

生:我来分析第二项:“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说过要问我们分词”这句表现了对老师的害怕,而“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可怜的人!”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出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理解和同情,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号声暗示德语将代替法语。这两点给韩麦尔沉重打击,内心极为悲痛,表现为脸色惨白,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表情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感到他的形象高大起来。我先给同学们分析到这里,有关第三项的分析请下一位同学讲解。

生:小弗朗士对于学习法语刚开始是讨厌的。文中“况且他说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很清楚的知道他讨厌学习法语。但当他得知这是他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时,文中写道:“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从这些句子中可以了解小弗朗士不但对法语充满了留恋,而且很认真的学习法语,并且感到很容易,由此得知他已经热爱法语了。下面由我们组的**总结

生:刚才几位同学已经做了很详细的分析,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小弗朗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我们组的展示完毕,有请四组的同学讲解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师:你们分工合作,充分展示了集体的力量。在讨论合作中共同进步。好样的!

生:三组的同学是好样的,我们组也不逊色。韩麦尔先生给大家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爱国,我们从他的穿戴“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他的语言“”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他的神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他的动作“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从很多语句中可以看出。但我们刚才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生: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经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的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生:你们组不但分析了人物形象,还从构思方面进行分析,这样做下去肯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到位,请五组的同学向大家展示。

生:刚才我们了解到,环境不但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弄明白这一点,对大家的写作会很有帮助。“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这句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生:文中也有社会环境的描写,“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自然环境有衬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社会环境我们也不陌生,它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常常运用环境描写。我们组的展示完毕,请六七组的同学给大家准备的重点句子赏析。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我的词给抢了,学以致用,是大家的共同追求。常常对句子进行赏析,可以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下面请六七组的同学来与大家赏析句子。

六、句子赏析、经典诵读

生:我们经常赏析优美的诗句,赏析凝练的词语。下面请我们组的赏析组合展示本文中的句子赏析。

生甲: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铿锵有力)

生乙:这句话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生甲:“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怎样理解韩麦尔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和“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生乙: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号声暗示德语将代替法语。这两点给韩麦尔沉重打击,内心极为悲痛,表现为脸色惨白,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表情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感到他的形象高大起来。我认为这一节是小说的高潮,充分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我建议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好吗?

生:齐读这一小节(气氛浓烈)

生:刚才我们了解到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他这种感情不但表现在他的动作、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从上课的细节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这一点。“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容和摆挂的形式上看,很像一面面小国旗。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这正是韩麦尔先生为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精心设计的。我们组找了很多句子,其他组的同学大都分析了,我们的赏析完毕,谢谢大家。

七、拓展迁移

师:同学们每节课都有创新,今天竟然出现了赏析组合,干脆称你们创新小分队吧!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从文章内容、中心、写作方法等方面谈谈。

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收获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国,爱国的情感体现在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学好自己国家的语言就是爱国的体现,今后,我会更努力的学习汉语。

生:我在作文中也常常写人,但往往忽视人物描写,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我会对人物进行多种描写,让人物丰富起来。

师:这节课我也有所收获,你们让我看到组员间密切的配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生动贴切的表演,这说明大家预习的很好,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最后我们借艾青的诗句来表达对汉语的深沉的爱

生:伴乐齐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下课,大家再见!

生:老师再见!

篇7: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_750字

一个星期天,爸爸带我在剧院看了一场感人的电影《最后一课》。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令人不禁悄然泪下。

5月12日的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大地震降临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通过电视、报纸以及网络的新闻媒体了解到:里氏7.8级(后被国家地震局纠正为里氏8.0级),是我国有史以来震级最高、破坏强度最大的一次大地震。霎时间,这场残酷的自然灾害给汶川地区的同胞们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同时,也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在汶川县城有一所学校――汶川县东汽中学。5.12那天,所有的同学们当时都在聚精会神的听谭千秋老师讲课。突然,教室里的课桌椅开始剧烈摇动,到处都是噼里啪啦各种东西跌落地上的声音,短短的几秒钟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山崩地裂”,难以平稳的立足,一时间同学们非常惊慌失措,乱作一团。

关键的时候还是谭千秋老师比较冷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对同学们大喊:“同学们,地震了,大家什么都不要拿,赶快往操场跑,快、快、快------”这时,同学们才回过神来,随即赶紧按照谭老师的指挥拼命地往外面跑。

就在这个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在教室的后面有一大块松动的墙面正摇摇欲坠,严重威胁着下面那四名没能及时离开现场学生的生命安全。在那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身为学校教导主任的谭千秋老师,以最快的速度冲了上去,硬生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接住了”那重达数百斤的墙块。身在险境的四名学生得救了,可是,我们敬爱的谭千秋老师自己却被那巨大的墙块砸中了要害部位。就这样,他为了保护同学们的生命安全而英勇的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位湘籍老师用他自己的血肉之躯救回了四名学生,同时,也是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给同学们讲授了“最后一课”!

谭千秋老师的牺牲是光荣的,他在关键时刻奋不顾身的挺身而出,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勇敢地冲向最危险的地方,为同学们赢得了生的希望,给了那四名同学二次生命!这种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难道还不能足以感动你我吗?

篇8: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漫游世界,10年后回来,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一片长满杂草的地上坐了下来,对他的学生说:“学业就要结束了,现在我们上最后一课吧,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另一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第三个弟子回答更干脆:“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满分作文:开学第一课

课文公开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开学第一课初三作文素材

《最后一课》两课时教学设计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的教案设计

课文最后一课预习教学设计

小学生开学的第一课优秀作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 13
《《最后一课》 1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后一课》 13(共8篇)】相关文章:

开学第一课700字初中作文素材2023-04-15

课文最后一课预习资料2023-08-07

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2022-05-03

开学第一课英雄不朽作文2022-09-16

开学第一课英雄不朽观后感作文2022-04-29

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优秀观后感2022-05-07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700字通用2022-06-18

心理健康栏目个人观后感2022-05-04

看开学第一课学生有感作文2024-01-02

9.1《开学第一课》有感作文:长征在我心中2022-12-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