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16 07:49:07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七年级《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精选20篇)由网友“huahc”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篇1: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篇2:《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有关《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却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感共鸣吗?如果没有感情上的认同,没有调动起他们学习文章的情绪,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彻又有何用?如何先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饱含激情地去学习这篇文章呢?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网上资料整理,我决定打破一贯的从背景入手的`传统导入形式。

我开头没给他们讲普法战争,而是谈抗日战争,讲日本在占领我国的领土时,除了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外,还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让中国人学日语,让中国人彻底忘记自己的祖先,成为他们的奴隶,然后询问:你们觉得他们的做法能行得通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不能,我们中国人怎么能成为他们的奴隶呢?又有学生意犹未尽的说了句:日本,办不到!我一听,情绪有了,就继续说:是啊,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语言不被玷污而牺牲了性命,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语言,我们不也一样吗?学生们沉默了。我顺势引入新课:其实,不仅是我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样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法国的阿尔萨斯人在即将失去说法语的权利时候的痛苦与悲愤吧!

这个导入使学生入境了,他们听得格外认真,而且给人感觉是,他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这也让我认识到,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比让他们从写作手法等文学角度来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吧。

篇3:《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这是我第一次教这篇美文,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感触特别深刻。在教的过程中我总是考虑太多问题: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所以我要好好的反思一下: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在以后教学中我想做个大胆的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篇4:《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统、经典的短篇小说,主题鲜明突出,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篇课文,我首先制定了简单可行的教学目标,即结合本文文体特点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情节,从而感悟小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些教学目标,我主要是让学生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重点语句,体会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情感的变化。

课堂上,我能注意围绕目标开展各环节的教学活动,注意课外作业与课内教学的整合与延伸。但在时间的安排与把握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问题,以致于教学活动没有完整实现。如:一开始的自主学习部分,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时花时太多;对于文中两个人物的把握――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没有单独从人物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情节分析的.角度体会其发展,现在想来,这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疏忽,由此可见,我在课前的准备与预设还不够周全与合理。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还从同仁那里学到了许多:如教师提问的指令应简单明确;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力求自然顺畅;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来追问与总结……

总之,一堂展示课令我受益颇多,既锻炼了自己,更学到了知识,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多运用、勤反思,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

篇5: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这篇课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共是七个问题,外加两个作业,我安排了7个课时来完成,第8题的写作放到课后,写完后用半节课时间讲评,第九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查找资料放在双修日进行,周一回来进行小组辩论,时间富裕了,学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篇6: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感所闻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统治者的愤慨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我让学生收集了普法战争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这一课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梳理小说结构,第二课时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深层内涵。

初次默读,我不做任何要求,只让学生将作品认真仔细阅读一遍,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度极大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不会给学生造成思想压力,使学生直接被作品所吸引,如果老师布置了很多任务,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由发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在分析小弗朗士的过程中,主要分析心理描写,分析老师,主要分析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由于这部分内容容量很大,我分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评价。并在互动中强化目标。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对于课堂容量大的课,应该充分预习,教师要加强预习指导,学案发放也应更提前一些。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多方面的训练。

篇7: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一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这篇课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 ?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共是七个问题,外加两个作业,我安排了4个课时来完成,第8题的写作放到课后,写完后用半节课时间讲评,第九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查找资料放在双修日进行,周一回来进行小组辩论,时间富裕了,学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二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 ?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三

《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我尽力回归到韩麦尔先生当下的心情,用心去读这一句话,力图创设一种情景,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学生随我一起走近韩麦尔先生,似乎也触摸到一点,最后一课》的灵魂。可是后排竟有几位学生在窃笑,我没有责怪他们,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走进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没有与他的心灵形成共鸣。

我问学生: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那是怎样的难以言壮的痛苦?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头汹涌澎湃?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

学生这下可忙开了,或争论、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词……

生1: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根,记住她就有了根,谁也不能使我们屈服。

生2: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虽然我走了,但我今天把爱国的种子撒下了,希望它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

生3:我——我——我的孩子们,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在应该好好教育你们的时候却不负责任,我愧对你们!

生4: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不要悲伤,不要绝望,留着一份信仰,那就是对法兰西的爱。

生5:我——我——我的孩子们,这是最后一课,却是你们人生的起始课,你们将从这里走向成熟。……

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里有主旨的多义性以及解读的生成性,与小弗郎士一样,他们也在经历人生的一课:面对失去,我们该怎样,一个人的心灵是如何成熟的,什么是生命中的根,人要有忏悔意识等等。

我说:既然意蕴是如此丰富,你们不妨一一添出来。

一位学生表示反对:韩麦尔先生欲言又止言不成句,更能体现他复杂的心情,可谓百感交集。另一位学生补充:语言只是冰山一角,人的内心才是海洋,说不出来才显得他痛苦之深、爱国之深、悔恨之深。

一位学生又说:这是无声胜有声,说出来反而索然无味。

思考:语言比读法不同于语言分析与单纯的表情朗读,他通过词语的增删、句式的变换,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比较中,获得一种思想的顿悟,比如主旨的多义性以及解读的现场生成会纷至沓来;通过语言的增删、句式的变换,体味原文的妙处,获得一种隽永的回味。语言的玩味,应集中在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上,尤其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增或减,精心设计;窍用甚至“创造”一些用以比较、参照的词句,在比照朗读中,优劣高下,彰明昭著,达到选词(句)知文的效果。可见,这种变式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又有有效方法。

片断案例一:

教室里鸦雀无声。“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小陆同学满怀感情的朗读深深感染了同学。

“当、当、当……”录音机里突然传出了敲钟声,沉重,遥远。趁同学惊诧之际,我出示一张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后的彩色图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观察,仔细阅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描述此时此刻小弗郎士的心情和感受,说明这个场景在“最后一课”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观察,阅读,情不自禁地朗读,极其认真地寻找“惊人”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看法——

生1: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真的,令人心碎!

生2: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是驱赶韩麦尔出课堂出学校的最后信号,所以他难过到极点,脸色惨白……

生3:他心里乱极了,他要和同学们作最后的告别,但痛苦使他的喉咙哽住,不能用语言表达。“我的朋友们啊”,说明他对同学,对镇上的人爱极了,留念极了。

生4:他只向学生做了一个手势,话也不说,其实,坐在课堂里的人心里都明白,韩麦尔被迫离开学生,离开家乡,痛苦极了,我觉得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5:写“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情景激动人心。这是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的。他把丧失故土的痛楚,把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对恢复失地的向往和信念,都聚在里面了。

生6:韩麦尔的神情、写的字使小弗郎士更加震动了,他从没有这样敬仰他的老师,老师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使他感动不已。

生7:这个场景是《最后一课》的高潮,我要是小弗郎士,这一课我真的永远忘不了。

生8:我不是小弗郎士,我也忘不了。

篇8:《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再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地位。

篇9:《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设计本堂课时,一个良好的愿望就是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饶有兴趣的完成师、生、文中主人公的三方对话。七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已有一定发展,作为老师的我应把教学重点投放在引导学生从扎实阅读文本入手去理解人物形象,而不要流于架空的分析。

走进新课题,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本文教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如果课前预设的越多,课上学生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少。作为老师在设计教学流程的同时,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变一种固定的计划方案为多假设方案并及时调整找到新的突破口才行。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不会停留在程式化的状态,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着智慧,充满着情趣,充满着创新。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这篇课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 ?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共是七个问题,外加两个作业,我安排了7个课时来完成,第8题的写作放到课后,写完后用半节课时间讲评,第九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查找资料放在双修日进行,周一回来进行小组辩论,时间富裕了,学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篇10:《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范例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却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感共鸣吗?如果没有感情上的认同,没有调动起他们学习文章的情绪,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彻又有何用?如何先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饱含激情地去学习这篇文章呢?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网上资料整理,我决定打破一贯的从背景入手的传统导入形式。

我开头没给他们讲普法战争,而是谈抗日战争,讲日本在占领我国的领土时,除了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外,还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让中国人学日语,让中国人彻底忘记自己的祖先,成为他们的奴隶,然后询问:“你们觉得他们的做法能行得通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不能,我们中国人怎么能成为他们的奴隶呢?”又有学生意犹未尽的说了句:“小日本,办不到!”我一听,情绪有了,就继续说:“是啊,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语言不被玷污而牺牲了性命,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语言,我们不也一样吗?”学生们沉默了。我顺势引入新课:“其实,不仅是我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样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法国的阿尔萨斯人在即将失去说法语的权利时候的痛苦与悲愤吧!”

这个导入使学生入境了,他们听得格外认真,而且给人感觉是,他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这也让我认识到,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比让他们从写作手法等文学角度来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吧。

篇11:《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20xx年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

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篇12:《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我反思以往的教学:因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教法做个如下改变。

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深入共感,激发共鸣。七年级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不足之处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篇13:《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这是我第一次教这篇美文,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感触特别深刻。在教的过程中我总是考虑太多问题: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所以我要好好的反思一下: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在以后教学中我想做个大胆的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篇14:《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感到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再接触这篇课文。我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得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诵读课文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郎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郎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郎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认识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相信会有更大的进步。

篇15:《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得知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跑到学校,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人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简短而悲壮的会议,立即决议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结束。”

我们依旧摇铃上课,学生来得并不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向他们宣布了学校的决定。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但没有一句话。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如今怎么舍得离别呢!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听到。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篇16:《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一篇经典作品。备课时,我反复思考,《最后一课》在语言文字上应该没有什么障碍,情节流畅,内容明了,情感炽烈。只要了解小说背景并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相关体验,要理解它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就在于怎样让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于是,我先介绍故事背景,并补充相近例子和学生交流,课堂一开始就营造背景气氛便于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然后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再去发现。试想整堂课以“激情—阅读—发现”为主线,应该会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通过观看自己的课堂实录,我感觉阅读不够,在赏析具体的语句时,应该更多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比如,这次课上在讲到文章中“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时候”强调“偏”的好处时,我反复说了“用得非常好”,但具体怎么好,我说了“ 让我们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呢?与平日喧闹气氛很不同”,然后就带过了,其实这里如果改为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体会估计受到的'效果会更好。“真实的阅读应该是学生的阅读。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中的发现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发现,而不是教师的发现。”

其次,本来我是想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通过自己的参与,更好的调动课堂气氛,但是通过观看课堂实录,我发现这样的流程反而过于平淡,没有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设置一些环节,有重点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其实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概括最初的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时,就有意让学生用通过“___事例____”说明小弗朗士是个“______”的孩子,但学生不太明白我的意图,即使有学生回答,也不是我预想的结果。为此,我又想到是自己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如果设置一张这样的幻灯,就会完成既定的任务。

再次,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了,陈莉老师在给我们讲座的时候说道“ 让学生学会沉默,沉默的瞬间就是学生心灵净化的过程。”通过课堂实录我发现我讲的内容和学生不相上下,甚至于我占主要角色,给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太短暂,这样就没有考虑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仓促的思考,仓促的回答,收不到好的课堂效果。可能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阅读方向,可以不走歧途,但是说的越多,学生阅读的完整性就有可能被破坏的越严重,就有可能再也没有阅读和思考的兴趣,也谈不上对文章的感悟、把握,更不必谈发现与创造了。

通过这堂课,我要重新审视并调整我的教学行为,我还很稚嫩,要学习借鉴的东西很多,唐老师说的“在名课的肩膀上站起来”不失为提升我教学水平,促进我成长的一个绝佳途径。

篇17:《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却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感共鸣吗?如果没有感情上的认同,没有调动起他们学习文章的情绪,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彻又有何用?如何先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饱含激情地去学习这篇文章呢?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网上资料整理,我决定打破一贯的从背景入手的传统导入形式。

我开头没给他们讲普法战争,而是谈抗日战争,讲日本在占领我国的领土时,除了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外,还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让中国人学日语,让中国人彻底忘记自己的祖先,成为他们的奴隶,然后询问:“你们觉得他们的做法能行得通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不能,我们中国人怎么能成为他们的奴隶呢?”又有学生意犹未尽的说了句:“日本,办不到!”我一听,情绪有了,就继续说:“是啊,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语言不被玷污而牺牲了性命,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语言,我们不也一样吗?”学生们沉默了。我顺势引入新课:“其实,不仅是我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样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法国的阿尔萨斯人在即将失去说法语的权利时候的痛苦与悲愤吧!”

这个导入使学生入境了,他们听得格外认真,而且给人感觉是,他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这也让我认识到,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比让他们从写作手法等文学角度来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篇18:《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篇传统的课文,一直被各种版本的教材选做课文。然而在不同的时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但这篇课文中心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无论怎样设计,这一主题是不能变的。我是这样设计这篇课文的。

首先,导入新课时,教师用生活的语言讲述:爱国不一定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民族、文化、同胞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丰富的内涵一样能拨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用这一段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明了本文的主题及教学目标。

然后,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采用感悟的方法,教师提出要求:

(1)快速阅读,至少一遍。

(2)查出不会读的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含义。

(3)了解课文主要军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有什么深刻含义。

(4)将你不懂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并尝试做简要解答。

(5)记下你在阅读过程中的点滴感想。

第三步,互动交流。学生快速阅读完后,通过初步了解,完成以上问题时,有些学生比较困难,因此就采用互动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言,谈阅读的体会,感受和困惑。教师不干预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体会。对于学生的意见和自主体会,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或质疑。教师注意控制时间,这一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认识课文中的人物。

第四步,引导阅读,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结合阅读后的交流发言,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讨论归纳出故事情节,小弗兰士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1、“最后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课?这堂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有什么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法语课,爱国课。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感情更强烈。)

2、教师讲述: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因此阅读小说时,可以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

(1)这篇文章,可按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教师板书)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2)抓住情节的各个阶段,从小弗兰士的具体表现来分析他的心理变化过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开端:贪玩、幼稚、怕老师

发慌:感到诧异、理解学习的重要、懂得怎样爱国

高潮和结局:理解尊敬老师

(3)归纳小弗兰士的形象及意义:

a.小弗兰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即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b.小弗兰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兰士,即“我”的所见所闻所所感为线索,他又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溶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步,合作探究。分析韩迈尔先生的形象特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篇19:《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课前预习:

1. 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普法战争)

2. 自主阅读,整理生字生词。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

2、理解课文中小弗朗茨的心理描写

3、分析哈墨尔先生形象。

4、环境描写的作用

评价任务:

1. 复述课文故事

2. 对人物形象有自己的初步认识

3. 对小说的文体知识有初步了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人生中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为话题,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师简单点评,归纳引导:我们的人生有许多的最后一次,在19世纪的法国,有一名小学生,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了解一下。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根据预习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简单补充: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人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弄清全文脉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归纳。

明确: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小弗朗茨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23),写哈墨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朗茨对平时不用功的悔过。

第三部分(24-文末),写“最后一课”结束时,哈墨尔先生的异常表现,突出了他的爱国精神。

四:整体感知

1. 文章主要写了那些人?主要任务是谁?

学生回答:哈墨尔老师、小弗朗茨和以霍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哈墨尔是主要人物,小弗朗茨是线索人物。

五.师生共同研讨学习

1.复习小说三要素、人物描写方法等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2. 再读课文,分析小弗朗茨的人物形象。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标画出人物描写的具体语句,按照以下句式分析:……一句是……描写,体现了XX……的特点。

提示:先分析小弗朗茨人物形象,要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来分析,以体现人物性格的变化。

明确:具体语句省略。主要是心理描写。人物形象: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

3、分析哈墨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哈墨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神态描写:“哈墨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哈墨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语言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哈墨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朗茨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哈墨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4.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朗茨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朗茨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哈墨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课堂小结,达标测试

1、找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紧扣学习目标)

2、达标测试

七、利用多媒体出示达标测试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阅读下列各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1、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棗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段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哈墨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一段有几处细节描写。请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⑴ 写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这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小弗朗茨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哈墨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 小弗朗茨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哈墨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一篇传统篇目,一篇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的小说。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扣住小说的文体特点,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把这作为本课的教学依据和重点,让学生从人物描写入手,抓住人物形象作为全文学习的主任务,理清情节,理解环境描写作用,效果较理想。

篇20:《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示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可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几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这一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接触这篇课文,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害怕同学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同学,造成满堂灌,费劲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身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优秀教案和创新了。这一次参赛,我特地选了《最后一课》,并且决定在平时较“静”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身一个挑战。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自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置: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同学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同学足够的考虑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七年级同学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第三,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学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同学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了解,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同学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方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外表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发明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第四,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同学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只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同学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

就这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同学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沛,但没真正备好同学,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同学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发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同学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七年级语文开学第一课反思

教学反思:开学第一课

第一课教学反思

青年教师开学第一课的教学反思

开学反思

开学第一课-七年级作文

散步教学反思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散步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七年级《最后一课》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七年级《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精选20篇)】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23-07-15

绵竹孝德中学校本课程教案2022-10-15

七年级思品《享受学习》的教学设计2023-12-03

校本课程教案2022-11-27

大学生教研活动范文2023-04-12

小学生开学第一天教学反思2023-02-22

小学一年级组音乐上册教研计划表2022-11-15

开学总结与反思初二2023-01-15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2022-11-03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202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