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时间:2023-07-14 07:40:0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共7篇)由网友“祖依”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篇1: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浅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的使用

(马文海 江汉油田教研室)

人教社“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是在总结了近四十年的地理教材编写经验和教训,研究了美、英 、日、前苏联、德及港台的地理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同以前的教材相比,新教材不论内容、结构体 系,编排方式、装帧设计都进行了改革。它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师生面前,受到普遍赞许。

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地理学是研究人 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中学生对于人与地的关系应有一个 基本的了解。过去的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教学,以自然地理为重点,以区域地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于 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而人文地理,人地关系方面的内容不足。旧教材中概念多,地理材料多,知识点多 ,不能很好地反映人类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重大问题,学生也难以理解,难以记忆。新教材注意克 服上述缺点。改为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组织教材。例如,新教材的世界地理部分,打破了“总 论──分论──总论”的旧体系和以大洲为单元的框框,分为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球、世界的陆地和 海洋、世界的气候、自然带)、世界上的自然资源、世界上的人类以及自然、资源、人类三结合的分区地理( 如西亚和北非为一区)等几个大单元。这样,使形成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这一主线。

二、减少层次,降低难度。过去的'教科书往往从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出发。因此,篇幅长,分量多, 内容偏深偏难,脱离学生实际,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新教材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深入浅出地介绍 新的地理学科理论、观点、方法和问题的同时,删繁就简,适当降低难度,对于一些难点。或者舍去,或者改 为选讲。例如,世界地理内容结构由原来的四个层次减化为三个层次,讲授国家由40多个改为10余个,地名、数据也大大减少。这样,学生不必在有限的时间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记忆地理材料,而有较充足的时间学习地 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注重能力培养,加强技能训练。以前的大纲中虽然提出了能力、技能方面的要求,但不具体,由于教 材的关系,很难达到目的。义务教育大纲对各部分内容都提出了知识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和思想教育要求。为了达到把技能训练要求落实到各部分 教学内容中去的目的,新教材设立三个小栏目,分别为“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重 在思考、启迪。其中的问题,有的是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有的是为联系实际而设立的。通过“想一想”, 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做一做”重在实践、运用,其中的内容,主要是动手操作的小实验、小制作,以及 一些读图、计算练习。“读一读”重在拓宽知识、激发兴趣,选择的文章多为与课文密切配合、短小精悍的短 文。

四、图象的改进和创新。地理教材中的图象能够直观形象地显示地理景观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帮助 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原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旧教材中的各类图象(彩色、黑色照片、素描画等) 有的配置重复,有的选图不当。有的描述文字与图象搭配欠佳。例如,世界地理讲述日本时,配置了一幅日本 富士山素描图,并配有文字描述,而课本封面也有一幅富士山的彩色图片,并且与课文中的素描图一样。图象 的重复出现,影响了文字与图象配合的效果。新教材注意了图象的改进和创新。首先,新教材体现了图象应有 的地位。图象在旧教材中被称为插图、附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教材不仅用图象来说明文字,而且把它 们作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许多教学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让学生掌握。其次,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 图象量大大增加,仅第一册就有图300余幅,彩色图50余幅;同时图的质量也有提高,图画简洁清晰,信息量多 ,重点突出。其三,图象形式多样。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地图;为了反映地理事物的面目,配以素 描图;为了增强直观感受,每册课文前配有大量彩色照片;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封面配以卫星照片图;一些形 象幽默的漫画,使课文更加生动活泼。

旧教材八股式的结构体系和呆板的文字,于教于学都不利。上课念课文、作业抄课文、考试背课文的现象 时有所见,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技能的培养。教材更新后,必然要求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随之更新。只 有这样,才能发挥新教材的教育功能。使用新教材,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兴趣。旧教材地理事实材料偏多,有些内容又较深,超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因 而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义务教材针对学生的生理、心 理特征,在内容上加以选择,讲求实效,既考虑到科学性,又注意到趣味性。例如,小明和小强关于“我们生 活在地球上还是天上”的争论,麦哲伦环球旅行的故事,漫画“苦难母亲”等等,生动有趣。具有培养学生情 感、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应注意收集地理趣闻、图画、小故事等资料,适时适当渗透于课堂教学,以利于学习兴趣的 培养。

2、教给学习方法。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区域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空间广大,地理知识浩繁。对于初中学 生来讲,重要的不是记忆大量的地理材料,而是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懂得地图的运用和简易图表的绘制,培 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新教材在开篇中就提出了“怎样学好地理”的问题。首先要多动脑筋,养成勤思好问 的习惯。对于所学的对象、地名、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以及地理事物同人类的关系等问题,都要认真“想一 想”,问一问“为什么”。二是学会阅读地图、绘制地理图表,以及初步形成观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地 图不仅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学习地理必须“左图右书”,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三 是参加课外活动,注意从课外读物、影视、广播中增加地理知识,拓宽知识面。

3、用好直观教具。地理教具是传授地理知识的重要媒体,是获取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具可分 为图象、影视片、模型、标本等。新教材中大量的地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与课文配合紧密,相得益彰, 是即手可得的好教具,应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学挂图、模型、标本均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增加感性知识。影视片、幻灯投影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形象生动,具有增大知识容量、信息反馈迅速的特点 ,向来为学生喜闻乐见。坚持利用直观教具进行地理教学,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开展实践活动。传统地理教学多偏重于传授知识,闭门施教,忽视学生技能培养和地理知识的运用。新 教材注意联系实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地理教师切切不可忽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要创造条件建立地理室(或地理园),成立地理学习小组,阅读地理书籍,收集地理资料,开展气象、地震观 测、天气预报,举办地理板报、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游戏等校内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地质博 物馆、科技馆、经济建设展览、动植物园)、地理调查(地形、河流、资源、环境状况、工农业生产),撰写 地理小论文。这样,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是有用的。

同其他新事物一样,新教材也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教学中,都要认真学习新大纲,熟悉新教材,结 合实际,用好新教材。

篇2: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浅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的使用

(马文海 江汉油田教研室)

人教社“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是在总结了近四十年的地理教材编写经验和教训,研究了美、英 、日、前苏联、德及港台的地理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同以前的教材相比,新教材不论内容、结构体 系,编排方式、装帧设计都进行了改革。它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师生面前,受到普遍赞许。

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地理学是研究人 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中学生对于人与地的关系应有一个 基本的了解。过去的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教学,以自然地理为重点,以区域地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于 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而人文地理,人地关系方面的内容不足。旧教材中概念多,地理材料多,知识点多 ,不能很好地反映人类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重大问题,学生也难以理解,难以记忆。新教材注意克 服上述缺点。改为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组织教材。例如,新教材的`世界地理部分,打破了“总 论──分论──总论”的旧体系和以大洲为单元的框框,分为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球、世界的陆地和 海洋、世界的气候、自然带)、世界上的自然资源、世界上的人类以及自然、资源、人类三结合的分区地理( 如西亚和北非为一区)等几个大单元。这样,使形成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这一主线。

二、减少层次,降低难度。过去的教科书往往从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出发。因此,篇幅长,分量多, 内容偏深偏难,脱离学生实际,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新教材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深入浅出地介绍 新的地理学科理论、观点、方法和问题的同时,删繁就简,适当降低难度,对于一些难点。或者舍去,或者改 为选讲。例如,世界地理内容结构由原来的四个层次减化为三个层次,讲授国家由40多个改为10余个,地名、数据也大大减少。这样,学生不必在有限的时间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记忆地理材料,而有较充足的时间学习地 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注重能力培养,加强技能训练。以前的大纲中虽然提出了能力、技能方面的要求,但不具体,由于教 材的关系,很难达到目的。义务教育大纲对各部分内容都提出了知识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和思想教育要求。为了达到把技能训练要求落实到各部分 教学内容中去的目的,新教材设立三个小栏目,分别为“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重 在思考、启迪。其中的问题,有的是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有的是为联系实际而设立的。通过“想一想”, 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做一做”重在实践、运用,其中的内容,主要是动手操作的小实验、小制作,以及 一些读图、计算练习。“读一读”重在拓宽知识、激发兴趣,选择的文章多为与课文密切配合、短小精悍的短 文。

四、图象的改进和创新。地理教材中的图象能够直观形象地显示地理景观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帮助 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原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旧教材中的各类图象(彩色、黑色照片、素描画等) 有的配置重复,有的选图不当。有的描述文字与图象搭配欠佳。例如,世界地理讲述日本时,配置了一幅日本 富士山素描图,并配有文字描述,而课本封面也有一幅富士山的彩色图片,并且与课文中的素描图一样。图象 的重复出现,影响了文字与图象配合的效果。新教材注意了图象的改进和创新。首先,新教材体现了图象应有 的地位。图象在旧教材中被称为插图、附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教材不仅用图象来说明文字,而且把它 们作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许多教学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让学生掌握。其次,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 图象量大大增加,仅第一册就有图300余幅,彩色图50余幅;同时图的质量也有提高,图画简洁清晰,信息量多 ,重点突出。其三,图象形式多样。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地图;为了反映地

[1] [2]

篇3:学习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学习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红安一中  陈和器

〖内容提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教材,同老教材相比,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适合教学,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一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在工具性之外, 还体现了语文科基础性、实践性尤其是人文性的特点。二是突出了语文教学的能力要求,在完整的能力体系中凸现了口语交际能力、 文学鉴赏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更新了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将阅读和口语、 写作交际分开编排,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的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知能体系, 实现阅读和口语、写作交际的远距离结合;将课本和读本分开处理, 有助于课内外结合,增加学生阅读量,加强积累感悟和熏陶; 栏目设置科学合理,以方便学习为目的,操作性较强。 四是开辟了语文能力提高的新渠道,体现了能力立意的意图,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方面, 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十分注重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美感; 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立足于学生学而不是老师教。因应教材体系的变化,教学中实行课文教学、读本处理、写作训练、课外活动和专题学五位一体、多头并进。要大胆革新教育观念, 突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依据新大纲编写的一种新教材, 该教材自小范围的试用编排方式、全新的版本面貌获得中学语文教学界的一致好评。 同老教材相比,这套教材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适合教学, 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现就结合新版教材第一册来谈谈这套教材的特点:

一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

长期以来, 语文学界一直存在“工具论”“人文论”的学科特性之争。叶圣陶等语文界前辈普遍认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观点, 叶老曾说过:“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

①老教材更多的是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将语文单一视作重要的交际工具。重字、

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传授, 忽视语文课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基本事实,在技术层次上作琐碎的传授和肢解的训练,强调所谓“双基落实”,使语文教学逐渐与自然学科趋同, 丧失其应有的乐趣,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 用韩军老师的话说就是“科学主义的泛滥,人文精神的丧失”②新教材注意吸取这一教训, 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这一观点出发,在工具性之外, 还体现了语文科基础性、实践性尤其是人文性的特点。

所谓基础性,是指教材注意依据学生学习和应用的客观需要, 传授最基本的知识,训练最基本的技能,以便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 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确立最基本的内容,将“学得了,用得上,离不开”作为编选内容的重要原则。 如

高中第一册关于阅读,就明确了“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质疑解难”等基本要求,关于写作, 也提出了“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善于想象和联想, 再现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意,自由写作”等几项要求, 这些都是阅读和写作的基本功。

所谓实践性就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 要求熟练掌握交际工具,从事语言实践。以高一为例, 口语交际训练板块教材就安排了即席发言、演讲、辩论等最基本的训练形式, 要求完成口语练习这是老教材中很少见的。    所谓人文性是指将课文视作文化媒介和人文载体, 借助语文教学达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目的。新教材编写过程中, 课本尤其是读本的选文特别注重文章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一些文化气息浓厚、 人文底蕴丰盈的文章或作品纷纷遴选入围,使教材真正能够发挥传播文明、陶冶情操的作用。 第一册《语文读本》中余秋雨的《老屋窗口》、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 季羡林的《法门寺》、王力的《请客》等都是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较高、 能够给学生思想启迪和美感熏陶的好作品。

二是突出了语文教学的能力要求

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

①现代文阅读能力。

②写作能力。

③口语交际能力。

④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⑤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

⑥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新教材的编写完美地体现了大纲的这些能力要求, 尤其在完整的能力体系中凸现了口语交际能力、文学鉴赏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着“读写为主,听说跟上”的原则,新教材专门安排了口语的训练内容, 这是前所未有的。新教材文学作品占全部课文的60%, 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质,文学教育受到应有的重视。 “创新能力”的提出更是革命性的变化,新教材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首先教材超前的编写理念、科学合理的编排体例、 新颖考究的版本样式就是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其次课前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题的设计中着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课文,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自主领悟理解,鼓励学生独辟蹊径,有一得之见。 写作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随时随地地把学习、 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有个性,能创新。 如《杜鹃枝上杜鹃啼》一课“自读提示”中只说“本文文短意长,要言不烦;笔底含情,涉笔成趣。 阅读本文要注意体味作者的感情,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文后“练习一”要求“通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东扯西拉’,貌似纯知识介绍中, 含蓄婉转地表达的感情”,这些提示和练习不提供画地为牢的现成结论, 只

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指示思考方向,放手让学生质疑解难, 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

三.更新了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

新教材的编写,突破传统,大胆革新, 形式和内容都作了相当的调整,面目为之一变。

(一)将阅读和口语、写作交际分开编排, 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的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知能体系,实现阅读和口语、 写作交际的远距离结合。

1.阅读版块,现代文按照能力培养目标和课文实际情况组织单元,文言文按语言的难易程度、结合年代顺序组织单元, 都突破过去以文体组织单元的形式,将阅读所要达到的基本能力要求, 通过最能反映这些要求的课文的集中编排体现出来。 如第一册第一单元四课在思想内容的整体性和语言的独特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特点,整体把握、 揣摩语言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如此一单元一得,渐次深入, 必能形成完整的知能体系。

2.写作板块按照学生认识和反映生活思想的先后顺序, 按写作过程进行写作能力的分解训练,体现了感性到理性、客观到主观、 模态写作到自由创作的渐进趋势,符合写作能力提高的基本规律。

3.口语板块主要培养学生日常交际的能力,学习即席发言、演讲、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几种形式, 体现了由日常交际口语到专门交际口语,由单一技巧向综合口语技巧过渡的顺序特征。

4.阅读和写作分开编排,既便于形成各自不同训练序列, 不致于使口语、写作交际地位式微,仅仅成为阅读的附庸,又便于挖掘读、写、说的共同资源因素,实现远距离的读写结合,使二者都得以兼顾。 如第一册第四单元《战国策》的两篇文章,从阅读的角度,对比阅读、 辨析异同可明确文章的思想内涵, 了解《战国策》的史书性质和基本内容。从口语写作交际的角度, 如再联系《语文读本》中的《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则邹忌、触龙、 唐雎超人的说辩才能可为口语训练提供范本和启示。作文训练“要善于想象和联想”同样可从阅读中选材, 如读《烛之武退秦师》后扩写“夜缒而出,见秦伯。 ”读《触龙说赵太后》后续写“那日,长安君听到太后让他到齐国做人质的消息,......”

(二)将课本和读本分开处理,有助于课内外结合,增加学生阅读量加强积累感悟和熏陶。

1.课本将教读课和自读课分开标示,提出不同的知能要求, 便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①教读课集中地体现单元教学的要求, 教师应紧紧围绕这一要求作    ②自读课由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自学, 亦可分组讨论或全班交流,重在运用和迁移。

2.读本选文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延伸扩展型, 是课文内容的巩固和迁移,如读谢冕《永远的校园》一文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北大传统,巩固课内学习的江泽民同志的《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内容。学习胡  青和舒乙写的《老舍和朋友们》,可和唐  的《琐忆》

相参照,能帮助体会通过典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此类文章可作为比较阅读材料。二是鉴赏型的,纯为文学作品, 旨在通过阅读增加文学修养,丰富情感体验,如读本第一册中38─46课的诗和48─52 课的`小说,此类文章宜于精读甚至背诵。三是知识型的, 重在介绍读写常识、科技动态、思维方法等,可作为泛读材料。 如《浅易文言文界说》《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

(三)栏目设置科学合理,以方便学习为目的,操作性较强。

新教材除课文外,还设置了下列栏目:

1.提示

提示分单元重点提示和课前提示两种形式, 课前提示又因教读课和自读课不同,分别以“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形式出现。 提示文字非常简约,与老教材不同的是,它一般不提供现成结论,不作分析讲解,不搞先入为主,限制学生思维。仅提供学习训练目标, 提示思考方向,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启发性。

2.练习

习题2─5个,拟设时紧扣单元及课文教学目标,知能并重, 思练结合,主观形式,点拔发问。除必要的字词句的训练外, 题目的重点均涉及课文内容理解,艺术技巧体悟。 如《烛之武退秦师》“练习一”提出4个问题:①秦晋两国为什么要进攻郑国? ②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

的?③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④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这些问题涵盖全文,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问题答案明确, 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用心思考,找到答案所在并进而理解文章内容都是不难的。

3.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选材精要,目的性强, 它一般介绍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重难提示、文化常识等,或帮助理解,或延伸内容。 如第一册第四单元对《左传》《国语》《战国策》的介绍, 《季氏将伐颛臾》文后对“孔子的‘仁’”的解说、 《胡同文化》一文中“‘胡同’一词的来源”的说明等。

4.知识短文

与老教材“知识短文”不同的是, 新教材不求知识的系统完善和解说的详备细致,它一般只稍加点拨,举例精省, 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介绍上。如《怎样学习文言文》《怎样学习通假字》。

5.注释

新教材注释有两个特点,一是规范了,很少有注音释义错误, 也几乎没有重复注释现象,二是注释比较充分, 如文言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文化常识都能加注,极大地方便学生自学。

四.开辟了语文能力提高的新渠道。

新教材编写体现能力立意的意图, 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方面,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

(一)十分注重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美感。 课本中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构有明确的熟读和背诵要求,一般文学作品练习题中的思考题,注意创设情景,问题有张力, 能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内部体会文学的意境美、形象美、构思美、语言美,在读中悟,悟中思,思中有得。 避免纯技术性、操作性的驾空分析,分割肢解,搞繁琐、机械、 单调的基本训练。

(二)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立足于学生学而不是老师教。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④。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新教材从栏目设置、 提示的安排、习题的创设等方面都涉身处地地站在学习者的角度, 从他们的

实际需要出发,设疑提问,辨难指津,始终把培养自学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作为目的之一。文言文课后练习题先要求熟读课文, 从文中寻找原句答疑,后逐渐过渡到自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使学生能够在训练中提高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文言语言知识的学习中重在介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分类整理,总结规律,使学生能够不断总结积累, 举一反三。

针对语文教材的新变化,为真正发挥语文教材的功能作用,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必要在教学观念、教法和要求上有一个新的变化, 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为此,我们准备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一)因应教材体系的变化,教学中实行课文教学、读本处理、 写作训练、课外活动和专题教学五位一体、多头并进。    以第一册为例。    1.课本六单元按现代文、文言文穿插交错模式, 成一四二五三六顺序依次上完,讲读课由各教师独立钻研,个人备课,实行个性化教学,自读课集体备课,指定中心发言人组织统一的备课和训练材料, 备课组研讨,实行导读法──联锁模式教学。

2.每周安排一个早自习、一节语文课处理读本, 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泛读和精读,每节课指定三至五名学生读后谈感受体会, 作释疑点评,重难点问题由教师适时点拨。

3.口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穿插进行,相互渗透,读写结合, 形成由浅到深、口头作文和书面表达并重的训练序列。 全期大作文不少于6篇,命题限时,小作文30篇,自由写作,定期交流。学期结束, 各班选10篇优秀作文交备课组精选,编一本优秀学生习作辑评。

4.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挖掘语文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语文课外活动,形成必要的氛围,促进课堂教学并让语文特长生脱颖而出。 各班均要订阅一份报低,要开展图书角活动,要充分利用声像设备和网络, 组织收听收看与语文学习相关的节目, 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经常开展课外阅读、即席发言、演讲、辩论、作文竞赛、背书竞赛、 自办报刊等课外活动,优化学生语文学习环境,多渠道、多途径地提高语文素质。课表安排每周一节课到阅览室进行课外阅读。

5.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形成特长, 备课组将以兴趣小组形式利用节假日时间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主讲。 高一上拟设两个专题,一是书法,二是工具书的使用。

(二)大胆革新教育观念,突破旧的教学模式, 借鉴汲收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每个老师上一节多媒体教学观摩课, 与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制作一个课件,力图尽快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丰富教学手段。

2.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拟定于第一册第五单元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组织教学。 教师先花两节课时间让学生熟悉课文,疏通字句, 然后布置若干道研究性课题(亦可自拟),让学生用四节课时间围绕课题进行阅读、准备资料、 探究归纳、撰写研究报告,然后用两节课交流小结。 全班交流材料用展板

形式发表,特别优秀的全年级交流。

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

1.诸子散文的形成和发展

2.诸子散文与“百家争鸣”

3.“仁”与“道”

4.先秦儒家比较研究

5.诸子散文风格漫议

6.儒道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儒家文化利弊谈

8.道家文化利弊谈

9.诸子哲学观点之比较

10.诸子散文与成语

.10.12

注:①  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②  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语文学习》 1993

年第1期

③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④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152

篇4:如何用好初中语文新教材(教师中心稿)

如何用好初中语文新教材(教师中心稿)

安徽省当涂县第二中学  汪茂吾  邮编:243100

笔者已使用了两学年(共4册)初中语文新教材,对新教材的体制和使用有一些体验,在此想把它写出来,供大家在使有新教材时参考。

纵观初语1-4册,无一例外分为6单元5大块。在这6个单元中,又无一例外地分成3个白话文单元和2个文言文单元。所谓5大块指的是每册均按“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和“附录”编排。不难看出,比起老教材,文言文的份量增加了一个单元。当然,笔者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因为要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就非得增加文言文的份量不可。否则何以体现呢?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上好这6单元4大块,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编排次序按部就班地进行。笔者和我校的几位老师在实践过程中均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而是有跳跃有选择。理由是:4个白话文单元在体裁上有重复。拿第1册教材来说,4个单元中第一单元是消息和通讯,第二单元是散文,第三单元又是散文,第四单元是童话和寓言。显然,如果把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连在一起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们的做法是:第二单元上完后稍加整理和复习就进入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消化吸收文言知识,特别是有较充分的时间完成背诵。因为初中教材所选文言文大都是古代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散文,均为名人名篇,教材后面的练习也大都要求学生会背诵。而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检查督促学生完成背诵,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这样师生的味口也调节了,效果也不错。而如果按部就班地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则一方面学生口味得不到调节,他们势别对长时间地上同一体裁的文体感到乏味,而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给他们对学习后面的文言文造成时间上的压力--因为那时离期终考试已经不远了。他们就会感到时间紧,任务重,从而有可能使他们畏惧文言文,结果使学生学不深吃不透背不熟。顺代说一句,这种枯燥乏味的编排尤其体现在第4册语文教材,因为它的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均为说明文。大家知道,说明文本身就枯燥乏味,如果长时间地上这一文体,不仅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无激情去教。我校的几位教师对此都有同感。如果新教材在编排上能更多地考虑到师生的兴趣、热情和心理,在编排上加以交错就更好了。另外文言文和白话文为什么不能在同一单元中交叉进行编排呢?

关于“写作口语交际”这一块,其宗旨是要求学生结合每一单元的文体题材进行写作(口语实际上也是一种写作,因为对初中生来说,口语前可能要打草稿)。针对这一块,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当堂完成,尤其是作文,不让学生养成懒散和拖拉的习惯。

关于“语文实践活动”完全可以不在课堂上进行。拿第1册教材来说,“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是:看谁写得好(写字)、看谁查得快(查字典)、看谁接得上(词语和成语比赛),不难看出,这些都属于学生的基本功,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当然课上可适时点拨、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知识”这一块,我的'做法是单独拿出来在课堂上讲解,如第2册12种“词性”和两种修辞--反问和排比。集中几课时,一气呵成。这样的做好处是:系统、易于学生比较吸收,也有利于教师检查测试。

最后谈一下“附录”,可不要轻视它,有的则必须在课堂上讲,而且要讲深讲透。如1-4册后面附录中的应用文。根据我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形势,毫无疑问有讲深讲透的必要,当然最后还要落实到学生的写作实践中。

以上仅是笔者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供广大同仁参考斧正。(注:这里的新教材指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国统编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编著。)

篇5:新教材 新感受

既给教师以鱼,又给教师以渔

新教材给小学体育教师指出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了可供教师上课的教学内容和各种各样新颖的教学方法。但是,又不限制教师的创造性。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既给教师以鱼,又给教师以渔。比如,同一个游戏,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玩法。以“老鹰捉小鸡为例,它是中国传统的游戏,可是在新教材中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不仅方法上提出各种游戏的变化,而且在角色、结果、评价等方面都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渗透了综合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新的教育思想。实际上,这是给教师一把钥匙,使教师用这把钥匙打开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大门。

教育教学工作,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教师的作用也必须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小学低年级是很重要的。新教材的重点是如何把小学体育的内容教给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非常重要,但同样要发挥教学民主,提倡开放式的教学,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新教材这本书中,每项教材都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教法建议和评价建议,可供教师参考或选用。比如,“各种姿势的自然走”就为教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如沿地面上不同形状是线条走(曲线、弧线、直线等);两臂放在背后、头后、*腰、上举、侧举;头顶沙袋走;加大摆动的走;模仿动物走;不同步幅的走;变化节奏的走;持物走;侧向走等;此外在教法建议中结合儿童的特点,让他们边唱边走(两臂前后摆,脚要向前迈!脚跟先着地,脚掌蹬地面!抬头又停胸,身体不能歪!同时配上音乐或歌曲伴奏,让儿童在优美的音乐节奏中练习,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篇6:近体诗新教材

近体诗八首(新教材)

作者:夏永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山居秋暝》,自学《越中览古》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 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刘逸生《唐诗小扎》(有删改)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 背诵这首诗歌

四、 自学《越中览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登高》,自学其余近体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课前故事引入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 课文分析引导

1、 放音乐《二泉映月》

2、 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 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

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4)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5)教师提示: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要求学生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

(6)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

篇7:有感于新教材

新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使新教材体现出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新教材体系、结构的构建,注意融合学科课题与社会课题的相关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首先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并编入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空气和水等内容,使学生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新教材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而是更多地以学生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为基础,采用化学理论与化学事实相结合的编写方法,将知识的学习与过程、方法、价值观等培养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全面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胆结合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收到较满意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学习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研组计划

高一英语个人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二年级的品德教学计划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研组计划

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共7篇)】相关文章:

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022-04-30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研组计划2022-05-23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最新2023-11-27

常州朝阳小学数学教研组计划2024-03-01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2024-01-20

疫情下小学数学教研组计划2022-08-03

高一英语教学计划2023-02-02

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2024-04-28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022-07-29

数学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和要求2023-05-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