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箕子碑》注释

时间:2023-07-26 07:42:0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柳宗元《箕子碑》注释(共5篇)由网友“没人比我更可爱”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柳宗元《箕子碑》注释,欢迎阅读与借鉴!

柳宗元《箕子碑》注释

篇1:柳宗元《箕子碑》注释

柳宗元《箕子碑》注释

《箕子碑》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注释:

①箕子:名胥余,商纣王叔父,因封在箕地,又称箕子。

②谟:谋划。范:法,原则。

③隤(tuí):跌倒。

④明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隐藏起自己的.智慧。

⑤彝(yí):常规。伦:人伦。

⑥《洪范》:相传为禹时的文献,箕子增订并献给周武王。

⑦殄:灭绝。

⑧向使:如果。未稔:没成熟,没达到顶点。

⑨武庚:名禄父,纣王子。周武王灭商,封武庚以存殷祀。武王死,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叛被杀。

⑩颂文,即从“蒙难以正”至结束“继在后儒”处,《古文观止》未录“颂”。本百度百科版本按足本全录,作品选自《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篇2:柳宗元《箕子碑》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评析:

箕子,名胥余,殷纣王时任太师之职,是纣王的叔父,曾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他因劝谏纣王被囚禁。周灭殷之后,武王将他释放。据传,他不愿仕周,逃亡到朝鲜,周武王就将朝鲜封给了他。《书经·洪范》中记载了他与周武王的一段话,一般认为是后人伪托的。

碑,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有封禅和纪功的碑文,有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碑文,还有墓碑。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多用散文以记事,称为“碑”;后一部分用韵文以赞颂,称为“铭”或“颂”。

《箕子碑》是为祠庙中的箕子庙写的`碑文。纣王无道,箕子劝谏不从,反遭迫害,却能忍辱负重,建立功业,作者对他表示了极大的推崇和同情。作者以伟大人物三个标准“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为评价箕子的出发点,依次展开论述,彰扬箕子的人品、功业,也表达了对自己、对一切仁人志士的勉励。

《箕子碑》碑文中,柳宗元先鲜明地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处世的三个要点,然后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阐述: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把法典传授给明君;将教化施及人民。文章高度赞颂了箕子既忠贞又富有智慧,忍辱负重,辅助圣王建立国家典章制度,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重大业绩。结尾说到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心情。

《箕子碑》也反映了作者政治处境和心情概况。作者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集团,实行政治革新而获罪,被贬滴到荒远的边郡为官,它的遭遇与古代贤者箕子的遭遇是有类似之处的。因此,这篇碑文是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磊的,是借赞美箕子来寄托自己的信念和抱负的。所以文章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中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无限的感慨。

《箕子碑》脉络清晰,对人物评价中肯到位,是一篇经典作品。

篇3:柳宗元《箕子碑》译文

柳宗元《箕子碑》译文

《箕子碑》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译文:

凡是有德行的人遵从的道理有三种:第一是纠正人违法作乱。第二是把大道传授于圣人。第三是教化万民。在殷朝时有一位仁人叫箕子,他实实在在地具备了这三道,以大德行立于世上。所以孔子在叙述六经的要旨大意时,尤其殷勤。

在殷纣王之时,大道逆乱,上天的震怒不能引起人们警戒,圣人的言论无所用处。臣下拼死进谏,把己身的生死置之度外,诚然是仁者的作为了,但无益于殷朝的社稷祭祀,所以不这样做;委曲求全,以保存殷朝的祭祀,诚然是仁者的所为了,但是亡国的'预兆很明显,所以不忍心去这样做。这两条路,都有人行了。这样的作为,是保其贤明,与世俗人一同俯仰曲伸,隐藏自己的谋略,在奴隶中间受羞辱。虽然卑微不得意,但也不肯乱来;虽然颓废失落,但忠心不熄灭。所以《易》上说:“箕子不敢显露自己的明智。”这就是蒙受苦难而能坚持正道。等到天命已经改变,百姓已经走上正轨,就拿出大法《洪范》以传授圣人,周公旦得依此法序次伦常,后来设立大典章制度。所以《书》说:“箕子归来作《洪范》。”这就是把大道传授圣人。到了周朝封箕子于朝鲜地方,他顺应大道,教育感化俗人,德行无论大小,人群不论亲疏远近,光大殷朝的祭祀,使得夷狄蛮荒变为中华,这是教化万民呢。这些大道聚集于箕子一身;天地之变化,箕子独得其正气,这真是有大道德的人了!

唉!当周朝还没有建立,殷商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殷商大臣比干已死,微子也已离去。假如殷纣还没有恶贯满盈,竟然自毙,纣王之子武庚忧虑乱世,图谋保存殷朝,此时国中没有贤明之人,谁能辅佐治理呢?这是人事中或者有的吧。但箕子先生隐忍受辱为奴,也许是有志于此么?

唐朝某年,建箕子庙于汲郡,岁岁祭祀,钦佩先生独自列入《易》卦象之中,所以我作了这篇颂词: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篇4:柳宗元《箕子碑》文言文阅读题

【原文】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聩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殓,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注释】

①本文是为箕子庙写的碑文。箕子是殷纣王的叔父,封于箕。

②蒙:蒙受。难:危难。

③隤:堕落。

④明夷:《周易》卦名。明指光明;夷,伤,指光明受到损伤,比喻君子遭难退隐。意思是说箕子能韬晦,在艰难之中,善于应对,保持正直的品德。

⑤彝伦:天地人的常理。

⑥《洪范》:《书经》中的一篇。洪,大;范,法。是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

⑦厥:其,他的。躬:身。

⑧殄:尽,绝。

⑨稔:庄稼成熟,这里指“积满”。

⑩武庚:纣王之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殷勤焉 殷勤:热情而周到

B.大道悖乱 悖乱:荒谬混乱

C.是用保其明哲 是用:用是,因此

D.与之俯仰 俯仰:周旋应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昏而无邪,隤而不息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乃出大法,用为圣师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C.①以箕子归,作《洪范》

②诸侯以公子贤,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D.①其有志于斯乎

②其皆出于此乎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符合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进死以并命 ②委身以存祀 ③保其明哲,与之俯仰 ④晦是谟范,辱于囚奴 ⑤昏而无邪,隤而不息 ⑥昏而无邪,隤而不息

A.①②③⑤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不审时度势,只是拼死进谏,于事无补,这种行为并不值得提倡。

B.箕子身处乱世,却能忍辱负重,建功立业,作者对他表示了极大的推崇。

C.在作者看来纣王的罪恶还没有达到极点,武庚考虑到国家的危难而发奋图存,只要比干、微子这样的人还在,商朝还是有希望复兴的。

D.作者写这篇碑文是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借赞美箕子寄托了自己的信念和抱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

(2)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

(3) 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

【参考答案】

1.A(殷勤:经常,多次)

2.C(A项“而”都表转折关系,却;B项“乃”:于是,就;C项的①“以”:与,和②“以”:因为;D项“其”:大概)

3.D

4.C

5.(1)大凡伟大人物的道德、功业有三个方面:第一种是坚持正义,敢于蒙受危难;第二种是建立法度,传授给圣明的君主;第三种是推行仁德,教化百姓。(2)等到他被封到朝鲜,他又推行仁义,教化世人,提倡道德,亲近百姓,因而扩大了殷人享受祭祀的范围,使夷族接受了中原文化。(3) 这本来是人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啊。

【参考译文】

大凡伟大人物的道德、功业有三个方面:第一种是坚持正义,敢于蒙受危难;第二种是建立法度,传授给圣明的君主;第三种是推行仁德,教化百姓。

殷朝有一位仁人叫箕子,他完全具备这三种道德、功业从而屹立在人间。所以孔子论述“六经”的要旨,对他特别关切,多次提到。在纣王的时代,常理正道,都被搞得荒谬混乱了,上天用各种灾害表怒,不能警戒他;圣人的言论,完全不被采用。像比干那样,拼死进谏,与商王朝同命运,真算得上“仁”了,但对王朝没有好处,所以箕子不愿意这么做。像微子那样,托身给周朝,从而保存商王朝的祭祀,也真算得上“仁”了,但这等于参与了灭亡自己王朝的行动,所以箕子不忍心这么做。这两条道路,都有人走了。因此箕子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跟纣王周旋;他隐藏起自己的正确主张,忍受着作囚徒的耻辱。时代黑暗,却不走邪路,世道堕落,他却奋斗不息。所以,《易》经上写道:“箕子在遇到危难时善于应付。”这便是“坚持正义,敢于蒙受危难”。等到天命已经改变,百姓回到了正常轨道,箕子便献出治国大法,因此成为圣明君主的老师,周朝人因而能够顺应天地人的常理,建立国家的重要法典。所以,在《书》经上写道:“武王灭商与箕子一道归来,创作了《洪范》。”这便是“建立法度,传授给圣明的君主”。等到他被封到朝鲜,他又推行仁义,教化世人,提倡道德,亲近百姓,因而扩大了殷人享受祭祀的范围,使夷族接受了中原文化。这便是“推行仁德,教化百姓”啊。所以这些伟大的道德、功业,都集中到他一个人身上;在天地变化的时代,自己保持了正道。这应该算一个伟大人物吧!

唉!当周朝还没有建立,商朝还没有灭亡,比干已经死了,微子已经走了的时候,假如纣王还不到恶贯满盈便自己死了,他的儿子武庚继位,考虑到国家的危难而发奋图存,国家没有贤人,谁跟武庚一道来复兴治理呢?这本来是人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啊。那么,箕子勉强忍耐并且这样做,大概是对这种情况有所期望吧!

唐朝某年,在汲郡修了箕子庙,逢年过节祭祀他。我钦佩他能单独被写进《易》象里,就作了这篇颂。

【译文二】

一般说来,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危难仍能保持正直的品德;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的要旨的时候,对他特别重视。

在殷纣王那时候,大道背弃,政治混乱,天威显示不能加以制止,圣人的教诲毫不起作用。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确实是一种“仁”德,只是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是一种“仁”德,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形同柔弱而却自强不息。故而在《易》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书经》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鲜,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使德行不再鄙陋,人民不再疏远,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使外夷变为华夏,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发展,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啊!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比干已经死掉,微子也已离去,假如纣正做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武庚能为baol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国中要是没有箕于这样的人,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

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祭祀他。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便写了这篇颂。

赏析:

《箕子碑》是为祠庙中的箕子庙写的碑文。纣王无道,箕子劝谏不从,反遭迫害,却能忍辱负重,建立功业,作者对他表示了极大的推崇和同情。作者以伟大人物三个标准“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为评价箕子的出发点,依次展开论述,彰扬箕子的人品、功业,也表达了对自己、对一切仁人志士的勉励。

《箕子碑》碑文中,柳宗元先鲜明地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处世的三个要点,然后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阐述: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把法典传授给明君;将教化施及人民。文章高度赞颂了箕子既忠贞又富有智慧,忍辱负重,辅助圣王建立国家典章制度,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重大业绩。结尾说到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心情。

《箕子碑》也反映了作者政治处境和心情概况。作者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集团,实行政治革新而获罪,被贬滴到荒远的边郡为官,它的遭遇与古代贤者箕子的遭遇是有类似之处的。因此,这篇碑文是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磊的,是借赞美箕子来寄托自己的信念和抱负的。所以文章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中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无限的感慨。

《箕子碑》脉络清晰,对人物评价中肯到位,是一篇经典作品。

篇5:箕子碑原文及解释

箕子碑原文及解释

箕子碑(柳宗元) ◇原文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①。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②。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③。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④。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⑤。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而不息⑥。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⑦”。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⑧。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⑨。”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⑩。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呼!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祭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注释 ①箕子:名胥余,殷纣王的叔父。曾官太师,因封国于箕,故称“箕子”。纣王暴虐,箕子屡谏不听,无奈披头佯狂为奴,被纣王投于狱中。周武王灭纣后,箕子获释,不愿仕周,而归镐京。后箕子封于朝鲜,很有政绩。今《尚书》有《洪范》篇,传说是箕子为武王而作。正蒙难:遭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人品和高远的志趣。法授圣:以治理国家的法典,传授给圣明之君。化及民:施教化使人民接受。及,到。

②殷勤:重视。这里指“六经”中保留箕子言行的记载,情意恳切。

③天威之动: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为天有意志体现于许多自然现象中。戒:制止。

④并:通“摒”,舍弃。

⑤委身:以身事人,指微子臣周。与:参与。亡:灭亡。

⑥二道:指牺牲生命以维护国祚和委身投降以保个人宗庙香火的两种处世之道。晦:昏暗,引申为隐藏。谟:谋略。范:法式,法则。□(tuí):跌倒。

⑦明夷:《周易》卦名。夷,伤。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明则伤,故曰“明夷”。后因以比喻主暗于上、贤人退避的乱世。

⑧生人:百姓,黎民。用为圣师:指箕子所作的《洪范》,对后世圣明之君有指导作用。序:调整。彝伦:人伦,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⑨《洪范》:《尚书》篇名。篇中记载了箕子与周武王的对话,是《尚书》的重要篇章。

⑩封朝鲜:《汉书·地理志》:“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训俗:改变社会习俗。道德无小大简繁。人无远:人民无疏亲远近。

厥躬:他自己身上。

殄:尽,灭。稔(rěn):原指庄稼成熟。这里指满盈、达到极点的意思。

隐忍:指箕子见纣王无道而隐退,以待起事。

汲郡:今河南汲县。独列于《易》象:指前之《易》曰:“箕子之明夷。”

◇鉴赏 本文是为箕子庙写的碑记。箕子处在乱世,又遭受迫害,却能忍辱负重,建立功业,作者对他表示了极大的推崇和同情。

作者史眼如炬,从箕子“正蒙难”翻出微言精义,确乎手眼不凡。文中首先提出了道德高尚而志趣高远的“大人”发端,结思奇妙。接着以“大人”三德——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为标准作为评价箕子的出发点,依次展开,具体论述,而重在“正蒙难”上开发。从与比干、微子的比较中见出箕子的高大,使箕子的人品、功业卓然兀立。这种写法能收到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效果。

文章先一总提,再立三柱,末作一结,文法匝周,论述有力,见前人所未见,无怪乎前人称之为“醇正坚实千古不磨之文字”。

◇妙评 此等文章,天地间有数,不可多见,惟杜牧之绝句诗一首似之,《题乌江项羽庙》云:“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六

一篇文字,真如天外之峰,卓然峭峙。末忽换笔,变作天风海涛,可谓大奇已!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

前幅总提分应,平列三段,此是就箕子身上实写。后幅另发一意,独作一段,此是就箕子意中虚写。有实写,子不蹈空;有虚写,笔不犯实。

——清·孙琮批《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二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全诗赏析

《姑苏怀古》的全诗翻译赏析

古文名句网

历史典故大

财神的历史典故

先入为主的历史典故

华而不实的历史典故

油条的历史典故

抱柱之信的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不打不相识

柳宗元《箕子碑》注释
《柳宗元《箕子碑》注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柳宗元《箕子碑》注释(共5篇)】相关文章:

孙策占据江东的历史典故2022-12-05

公孙牧豕的历史典故2023-04-15

四则关于鼠的历史典故2022-12-22

塞翁失马的历史典故2023-02-09

火树银花历史典故2022-11-11

长幼之乱的历史典故2023-05-12

南宋灭亡的历史典故2022-08-30

山公启事的历史典故2023-03-24

历史典故:“党锢”事件2022-07-28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2023-04-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