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推荐5篇)由网友“Dopamine”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
成功的家庭教育让学校教育事半功倍。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中国古人对教育的经典总结,里面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案例即使对现代教育仍然有着指导性作用。作为中国古代的“亚圣”,他的成功起源于成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根。学生就像一颗树苗,家庭教育就是教育这颗树的根,如果成功了,就像有了茁壮的根系一样,对他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往往可以对未来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催化剂的作用。
学生的基本性格的形成主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在这个时期,家长和孩子接触是最多的,影响是最深刻的。这一阶段,就像孟子一样,是形成他对未来世界观的基础阶段。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习的习惯养成的最重要的因素。父母教育孩子善良,孩子善良;父母教育孩子热爱学习,孩子对学习将产生浓厚的兴趣。
家庭教育的成功会帮助孩子排除成长路上的干扰。“学之道,贵以专”。人的成长过程是个不断排除干扰的过程。好的世界观的形成,决定着孩子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抗干扰能力。只有排除了干扰,才能专心发展,才能不断取得优势,形成良性的发展习惯。一个能够专心学习的孩子,在学业上怎会不专注,怎会效率低下呢?
失败的家庭教育让学校教育事倍功半。
同样,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是失败的,他的未来道路就会选择错误的方向,就会对专心学习产生坏的干扰,也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家长对孩子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孩子面对干扰也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在教育过程中很多学者做过统计。具有攻击性性格的孩子,往往可以找到家庭教育中充斥的暴利思想;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以找到家庭教育中家长散漫的影响;一个不愿意做学问的孩子,可以找到家长求知欲低下的影响;一个在学习上不踏实的孩子,可以找到家长对社会消极的观点。
篇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必须是一切教育的基石
孩子的教育不能全都由学校代劳,很多时候学校教育不能取代家庭教育!比如一些动手实践课,家庭教育责无旁贷。家庭有场地,取材,工具,时间,空间,等便利条件。学校要想搞这样大规模的教育实践课都是有局限性的。看了“校长传媒”公众号一篇关于某校在元旦期间的“包饺子”报道中,孩子们的情绪及包饺子过程中的各种状况,深感当今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的包办代替,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世界里,很多孩子不要说亲手包饺子,就连吃饺子都是家长送进嘴里,连筷子都不让孩子拿的家长真的不在少数呢!无情的剥夺了孩子参与权和主动性!在火山小视频中有个家长留言说“孩子八岁了,吃饭能吃两个小时,问怎么才能让孩子快点吃饭。”
看到这样的留言我真的无语,造成孩子严重的拖延症的不是别人就是家长的无底线迁就和孩子婴幼儿时期对孩子喂养,没有时间观念。追在孩子屁股后头喂,孩子对进食没有规律性可言!孩子哭闹家长就用食物堵住孩子的嘴,久而久之孩子对三餐根本没有时间管理意识,所以才导致孩子严重的拖延。
很多孩子不是问题孩子而是家长不科学的教养方式造就的。只要从家庭入手,从家长的意识习惯入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教养方式,从而有学习和改变的意识,孩子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学校教育也事半功倍!家庭教育必须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做好家庭教育,为孩子的人生奠基!
公众号:只言片语说家教
篇3: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
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
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读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韦禾 当编辑多年,几乎全部职业生涯都是在阅读中度过的,但很少有一本书如此深刻地打动我,这就是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一言难尽,阅读时的心情远非平时做编辑看书稿可比,我时不时地读出声来,并急于把其中的一些精妙之处告诉我的同事,告诉我的家人,与他们分享我的感受;我给远在美国的译者发E-mail,感谢他把这么好的书译介过来;甚至,我还来不及读完它,就迫不及待地要写下我的感受,记录下阅读中那些自然流淌出来的发自内心的每一个微小的感觉。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心”。作者在引言中说: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当一个人处于婴幼儿时期,或者病痛和衰老来临之际,这种需要显得尤其迫切和普遍。我们接受关心,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一种氛围之中。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 同样,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同类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乏,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关心”概念,以关心的名义干危害他人的事情,这样的人也是危险的。 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在医院,病人们感受不到关心;在社会福利机构,顾客们感受不到关心;在养老院,老人们感受不到关心;在学校,少男少女们感受不到关心。人们渴望多一点关心,呼唤一种充满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 诺丁斯讲的这种缺乏关心的状态在现代社会,在各个国家几乎普遍存在。就在我们自己的身边,因缺少关心所引发的人间悲剧几乎天天在上演。记得看过中央电视台新推出的一档节目叫“道德观察”,其中一辑中有一组画面(好像是在湖南某市)令人难忘:一个在楼顶徘徊欲寻短见的年轻人,焦躁不安,生命系于一线;而楼底下上千人的围观者有的吹口哨,有的大呼小叫催促上面的人快点跳下来,虽有少数正义之士力图阻止,但势单力薄,无济于事,最终是楼上的年轻人更加烦躁不安,向下面的人群叫骂、扔砖头,最后跳了下来粉身碎骨,而下面的围观人群则带着看完表演心满意足的表情呼拥着慢慢散去。这情景与当年鲁迅笔下的“看客”何其相似!为什么人的生命被如此视为儿戏?为什么把看别人的死亡作为一种观赏且乐此不疲?对人的生命尚且如此,对动物、对植物的漠不关心就更不奇怪了。几年前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在动物园用硫酸伤害狗熊的事件相信人们不会淡忘,其实类似的事经常在上演,偷猎就不必说了。难道学会一点关心,有一点同情,竟是如此之难吗? 认真想来,这种缺少关心的状态,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可以回溯到我们幼年的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在我们成长的各个时期所给予我们的影响。中国的父母们在关心和学业二者之间似乎更看重后者,因为学业成就关系到孩子未来职业的选择,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幸福”。学校教育某种程度也是道德贫困的教育,尽管我们的课程中不缺少“主义”与“品德”等方面的内容,但多流于形式或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远未能内化和融入孩子们的身心,成为指导其言行的准则。而社会对成功人士的界定,也把人们引导到这样一个误区,即羡慕并追求成为有钱有势的所谓管理者,或研究高深学术的有头有脸的专家,等等。媒体则不停地向人们介绍所谓“小资”、“布波族”的时尚生活,使年轻人误以为这样的人生才算得成功。在人们奋斗的人生之旅中,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取得地位、权力、金钱,或者说是能带来这些标志所谓事业成功的那些职业职位,而其他种种美好的东西,如关爱、同情、扶助弱小,甚至人的良知,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或在职场竞争中被主动地抛弃了。一个普通劳动者,靠诚实劳动生活的人,在某种意义上却是一个失败者,一个被人瞧不起的“穷人”,从而生活在社会和他人的阴影之中。如果社会上大部分人都将在这样的状态下度过一生――毕竟上面的所谓“成功人士”只能是一少部分人――能说这个社会是一个良好的道德的社会,这样的人生选择是健康的,符合人性的选择吗?对一个人而言,什么才是他生活中、生命中最重要的呢?所谓的事业成功是我们生活的唯一目标和生命的最高追求吗?对此,诺丁斯在书中告诉我们: “学生们需要理解,成功的人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有的成功会比其他成功更加引人倾慕和追求。……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没有什么比一种稳定的充满爱的关系更重要的了。关心你生命中一个特殊的人远胜于关心一切原则和事业。你可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会关心和被关心,没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对命运的思考p对存在的质问只对我们的心智发展有利无害。处在一种亲密的关系之中,我们才有机会理解关于道德的秘密,才有机会学会如何完善我们的道德。” 是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没有什么比一种稳定的充满爱的关系更重要的了。爱使我们心灵充实,爱使我们精神愉悦,健康的人生不能缺少关爱。但这种爱,或者说关心的关系并非与生俱来,它的建立需要学习。那么,对教育来说,又该从哪里入手来教会孩子们学会关心,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呢?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能够培养孩子学会关心的教育呢?对此,诺丁斯说道: “我认为,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组织: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p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在这些关心领域,我们会发现许多主题可以作为我们课堂教学p专题讨论p研究项目p阅读参考以及对话的基础。然而目前,学校里的课程几乎完全围绕着学科知识来安排,而且这种组织毫无章法,以至于知识都被那些所谓的事实和技巧所淹没。即使有的学生真的对某些学科领域产生兴趣,譬如数学或者文学,他们也只会以失望告终。过去只是少部分人有幸接受教育,现在我们试图给所有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现在所有人受到的教育都不充分。我们不愿意质疑,这种久受推崇的传统人文教育真的是有益于所有人的最好教育吗?” 围绕关心来组织教育,这是诺丁斯教育思想的中心主张,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改革包括教育研究的出发点。过去我们曾进行过大大小小很多的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一忽儿强调全面发展,增设了不少新课程,一忽儿提倡素质教育,不留作业,减轻负担(其实在学校是素质教育,回到家仍是应试教育),这些不能说完全没有成效,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缺乏清晰的改革目标,而是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在了课堂教学上,课程设置上,以及教材编写上。诺丁斯的教育思想则超越了对教育概念的狭隘理解,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提出从关心的角度来组织教育,把学会关心提升为学校教育的最为重要的使命。这就使我们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方面,在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选择方面,看到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线曙光。如果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并有效地付诸实践,那么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教育将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一个崭新面貌,踏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然而,学会关心并非轻而易举,不恰当的关心会适得其反。家长、教师如何正确地将关心传递给孩子,决定着关心关系能否确实地建立起来。正如诺丁斯所言: “如果关心以不被学生们接受的方式出现,那么它也不可能被学生们认识到。如果父母体罚孩子,还认为那是为孩子好的话,孩子可能会怀疑其他一切关心他的努力。这种情况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教师需要更认真地倾听和理解孩子。 身为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接受关心。如果一个孩子在进入小学时还没学会如何接受关心,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将处于危险之中。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学术上的。除非他学会对他人的关心进行恰当反应,否则,他不可能健康地长大,更不可能学会关心别人。” 反观我们的现实,学校教育仍然遵循的是认知为本的学科教育,关心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无论学校、教师、家长,都更为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班级的升学率,孩子能否进入重点中学、大学,等等,所有学校以及家庭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重心展开的。因此,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自己的人生愿望和发展方向,并为他们对自己人生的设计提供相应的教育。考试成绩就是一切,是人生的分水岭,这导致那些在学业上不成功的学生被严重地忽视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人生的不成功也从此被决定了。对此,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我们的许多改革,都是致力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课程的编制是以知识(主要是学科知识)的灌输为核心的。我们似乎忘了,孩子们是千差万别的,其智力结构具有多元性,没有一种教育是适合所有人的。我们力图把所有孩子都纳入到一个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体系,并自以为是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而无论这些孩子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何种设想。诺丁斯认为,在这后面,隐藏的是这样的`教育理念,即哈钦斯的“适合于最好的人的最好的教育也是适合于所有人的最好的教育”。而“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一定是我们最好的公民曾经接受的教育。观察那些杰出人士,他们向你展示什么是最好的。他们何以成为杰出人士?通过优秀的教育,还有天才加勤奋。这样,精华人物接受过的教育就成为最好教育的典范”。对此,诺丁斯进行了如下追问―― “让我们问这样的问题:那些政客p艺术家p成功的商人或者军事征服的指挥者一定就是人类的精华吗?教育给那些人带来的东西一定是我们所希望的p想复制的吗?他们的业绩真的代表着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美德吗?怎么来说明那不过是他们自己的标签,被他们自己用来证明所谓的业绩?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不同的教育体制,是不是我们的优秀人才能够具有一些不同的品质呢?是不是他们会更加富有爱心,更加慷慨,更加开放,更加智慧,更少贪婪,更加善良呢?这些问题是如此重要,在推行任何教育体系和方法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探讨。看一看《派迪亚计划》一书中所暴露的傲慢态度吧。‘看看我们!我们是最好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成为最好教育的典范。让我们慷慨一点,让所有孩子都成为像我们一样的人。’这种傲慢态度对多元文化的现实和合理性不屑一顾。它忽视很多文化对传统人文教育的拒绝和批判,诸如我们国家的土著印第安文化。” 诺丁斯说得太好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不同的教育体制,是不是我们的优秀人才能够具有一些不同的品质呢?是不是他们会更加富有爱心,更加慷慨,更加开放,更加智慧,更少贪婪,更加善良呢?不知道我们的教育改革家们在设计推出种种改革方案时有没有想到这一点,难道更会学习,更会考试,知识更渊博比更加富有爱心,更加慷慨,更加开放,更加智慧,更少贪婪,更加善良更重要吗? 诺丁斯是一位学者,而且是一位身份显赫的学者――她是美国长青藤名校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教授,美国国家教育学会现任主席。她拥有两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和许多荣誉团体的会员资格。她还是哈佛大学杰出妇女教育贡献奖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但在她的书中,没有丝毫的居高临下,没有任何的卖弄和炫耀,而是既显示了一个学者固有的严谨缜密,又不乏一个普通人的随意和亲切。在书中,她以多种身份与读者交谈:一个哲学家、一个前任数学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她还应用大量来自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阐述她的观点。这就使普通读者非常容易地进入她的思想世界,领受她的启迪,与之产生精神共鸣。也许,这就是大家的不同凡响之处――既震聋发聩,又润物无声。 本文引用了许多诺丁斯的话,其实,我甚至觉得还不够,几乎她的所有的话,都充满了睿智,都发人深思,我盼望能和所有的读者分享这种阅读的快感。限于篇幅,我不能引述得更多,但我相信,只要阅读此书,就会被它吸引。这不是言过其实,更不是出版者的炒作,而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读者会证明这一点。 《中国教育报》12月18日第8版
篇4:家教是教育基石 改变错位是当务之急
家教是教育基石 改变错位是当务之急
家教是教育基石 改变错位是当务之急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教育的基石。一个好家庭,胜过一所好学校;一位好家长,胜过好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家庭的重视,但是家庭教育的错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家教的错位问题,给家庭教育,甚至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了根本性的障碍。改变家教错位的现状成为当今家教之急,也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当务之急。家教的错位主要表现在家教目标的错位和教育行为的错位上。首先是教育功能和教育目标的错位。从教育功能上讲,家庭教育应主要是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在从小培养阳光的情趣、健康身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是家教育人之根本,一个人有了好品德和良好的习惯,才是成长的基础。但是,我们更多的家教目的`没有定位在成人教育上,而是定位在成才教育上,把孩子的智育、升入重点学校等目标放在第一位,甚至做为家教的唯一,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单位,家长成为科任教师的助教。因此,由于家教的错位,造成了家教德育的缺位,影响了孩子良好品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其次是家教目标的错位。由于家教的基础性和特殊的养成教育环境,家教的目标应注重远期目标和根本目标,也就是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长远发展规划,但是家教的现状却是把家教目标定在近期目标,甚至定在一次次的“起跑线”上。这种急功近利的目标追逐,使家庭教育与家教本质相距渐行渐远。而家教行为的错位首先是家教的缺位。由于家庭重智轻德的价值取向,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能否成才关键在学校,只要交给学校家长不用教育,造成家教缺位;还有就是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留守,孩子缺少父母教育,造成家教的缺位;还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直”,放弃必要的教育。因为家教的缺位,使青少年成长缺少了必不可少的培养。其次是家长强制孩子接受家长的教育安排,造成孩子不堪重负,产生厌学,甚至对抗。大部分家长根据自己的理想给孩子在学业上定的指标往往超出孩子的实际,常常将自己的孩子和学业成绩最优的孩子相比,将自己目标强加给孩子。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孩子除在学业上为孩子找家教增加负担外,还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特长班等,使一部分孩子晚上不自由、节假日不能休,使孩子的发展没有自由的空间。再有就是家长溺爱孩子,在生活上无度满足,要星星不给月亮,使孩子养成不求上进的习惯。由于家教行为的缺位和错位使家教正当育人功能大为弱化。家教的错位、缺位和不到位,导致青少年成长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中小学生厌学者增多,热爱劳动者减少,追逐分数、升学的近期目标的增多,眼望星空、胸怀大志的减少。其次是家庭矛盾突出。由于家教的错位问题使家长和孩子关系紧张:家长对孩子不满意、恨铁不成钢,孩子对家长不满意,恨家长不理解。再次就是师生矛盾和家校矛盾突显。在学校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师难当、学生难教、学校难办”。要改进和加强青少年教育,解决家教的错位问题是当务之急。首先是呼吁家庭、学校、社会要特别重视家教问题,有效解决家教缺位和不到位问题。要让家长充分认识到“你们是你们子女的第一个和最有影响的教师”,“你们有责任积极参加对孩子的教育”,“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者”。要达成“养不教、父之过”这样一个共识,在社会上形成家教重要的文化氛围,在学校形成主动对接家教的工作机制,在家庭形成不尽家教有过,没有适合的家教就会真的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认识。其次是呼吁家教要把对孩子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家教的核心内容,有效解决家教功能的错位问题。对于青少年的教育问题,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目标一致,但又各有侧重。家教要改变“学校化”的教育模式,首先要修正教育目标,要更新教育理念,要改变重智轻德的观念,树立成人比成才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上进心比进步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的观念。其次要改变家教方式,要放手让孩子学会规划自己、管理自己,要在家庭中创造让孩子劳动实践的机会,使孩子努力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关爱。再次是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对家教的指导,有效提高家教的质量。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要重视家教,为家教创造好条件,为社区实施家长教育创造条件,要协调安排好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对家庭的教育;要组织好优秀的家长进行现身说法,让家长影响家长。各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开展教育,挑选有经验的家长做家长学校辅导员,选择有说服力的学生讲家教的体会等。总之,要全面提高青少年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充分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中的作用,切实解决好家庭错位问题,使我们的家长担负起家教的责任,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正确的教育。篇5: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
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
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基石――读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另一种模式》韦禾
当编辑多年,几乎全部职业生涯都是在阅读中度过的,但很少有一本书如此深刻地打动我,这就是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的《学会关心: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另一种模式》(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学出版社)。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一言难尽,阅读时的心情远非平时做编辑看书稿可比,我时不时地读出声来,并急于把其中的一些精妙之处告诉我的同事,告诉我的家人,与他们分享我的感受;我给远在美国的译者发E-mail,感谢他把这么好的书译介过来;甚至,我还来不及读完它,就迫不及待地要写下我的感受,记录下阅读中那些自然流淌出来的发自内心的每一个微小的感觉。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心”。作者在引言中说: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当一个人处于婴幼儿时期,或者病痛和衰老来临之际,这种需要显得尤其迫切和普遍。我们接受关心,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一种氛围之中。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
同样,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同类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乏,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关心”概念,以关心的名义干危害他人的事情,这样的人也是危险的。
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在医院,病人们感受不到关心;在社会福利机构,顾客们感受不到关心;在养老院,老人们感受不到关心;在学校,少男少女们感受不到关心。人们渴望多一点关心,呼唤一种充满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
诺丁斯讲的这种缺乏关心的状态在现代社会,在各个国家几乎普遍存在。就在我们自己的身边,因缺少关心所引发的人间悲剧几乎天天在上演。记得看过中央电视台新推出的一档节目叫“道德观察”,其中一辑中有一组画面(好像是在湖南某市)令人难忘:一个在楼顶徘徊欲寻短见的年轻人,焦躁不安,生命系于一线;而楼底下上千人的围观者有的吹口哨,有的大呼小叫催促上面的人快点跳下来,虽有少数正义之士力图阻止,但势单力薄,无济于事,最终是楼上的年轻人更加烦躁不安,向下面的人群叫骂、扔砖头,最后跳了下来粉身碎骨,而下面的围观人群则带着看完表演心满意足的表情呼拥着慢慢散去。这情景与当年鲁迅笔下的“看客”何其相似!为什么人的生命被如此视为儿戏?为什么把看别人的死亡作为一种观赏且乐此不疲?对人的生命尚且如此,对动物、对植物的漠不关心就更不奇怪了。几年前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在动物园用硫酸伤害狗熊的事件相信人们不会淡忘,其实类似的.事经常在上演,偷猎就不必说了。难道学会一点关心,有一点同情,竟是如此之难吗?
认真想来,这种缺少关心的状态,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可以回溯到我们幼年的家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以及社会环境在我们成长的各个时期所给予我们的影响。中国的父母们在关心和学业二者之间似乎更看重后者,因为学业成就关系到孩子未来职业的选择,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幸福”。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某种程度也是道德贫困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尽管我们的课程中不缺少“主义”与“品德”等方面的内容,但多流于形式或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远未能内化和融入孩子们的身心,成为指导其言行的准则。而社会对成功人士的界定,也把人们引导到这样一个误区,即羡慕并追求成为有钱有势的所谓
[1] [2] [3] [4]
★ 平安基石观后感
★ 基石的近义词
★ 家长会标语
★ 家长会欢迎标语
★ 小学家长会标语
★ 高中家长会标语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推荐5篇)】相关文章:
高二作文800字兴趣是成功的基石2022-11-02
观看惊涛骇浪感想与心得2022-10-02
观看雪豹心得感想2022-10-19
全民国防教育日宣传标语条幅80条2022-05-04
家长会黑板标语2023-10-24
文化建设的基石作用及建构思路论文2022-09-07
观看教育片心得体会2023-08-05
《帝企鹅日记》观看心得感想2023-07-15
构建和谐大厦的基石演讲稿2022-05-03
欢迎新战士标语202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