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合集8篇)由网友“曼特宁不加糖”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希望您能喜欢!
篇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与朱元思书》
一、通假字
1.转:通“啭”,鸟叫声。(蝉则千转不穷。)
2.反:通“返”。(窥谷忘反。)
二、古今异义
1.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2.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
三、一词多义
1.绝: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
(2)猿则百叫无绝(消失,断,停,)
2.上:
(1)负势竞上(向上)
(2)横柯上蔽(在上边)
四、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2.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五、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翻译: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翻译: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翻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出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翻译: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翻译: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物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六、阅读理解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流露出对功名的鄙弃,表达了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
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总写山水之美的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7.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望峰、窥谷。
篇2: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五柳先生传》
一、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义: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义: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义:旧交,旧友
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3、造饮辄尽
古义:到,往
今义:制造
4.或置酒而招之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5.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义: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义:夸奖,夸赞
二、一词多义
1.以:
(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
(1)或置酒而招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
3.言:
(1)闲静少言 (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语,话)
4.如:
(1)晏如也(......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像)
5.许: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估计、左右)
6.其: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三、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四、翻译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翻译:(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翻译: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3.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簟瓢屡空,晏如也。
翻译: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翻译:不为贫贱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五、理解内容
1.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2.简要概括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及其生活状况,并分析其分别写出了一个怎样的五柳先生。
(1)读书,刻画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2)喝酒,刻画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3)写文章,刻画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4)生活状况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答:因为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5.(1)交代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交代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6.简要说说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是一个闲静少言、率真旷达、淡泊名利,虽处于贫困之中却能安贫乐道、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7.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的追名逐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可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
篇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马说》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二、一词多义
1.之:
(1)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2)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3)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
2.食:
(1)食不饱(吃)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3.策:
(1)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2)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
4.能:
(1)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2)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5.其:
(1)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2)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
(3)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三、词语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翻译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懂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8.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答: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9.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修辞:排比
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10.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答:因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
11.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答: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自己愤懑不平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13.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答: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14.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的?说说理由。
答:赞同。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15.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答: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16.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答: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篇4:人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资料
《与朱元思书》
一、文学常识
出处:选自《艺文类聚》,作者是吴均,今存其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粱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骨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对当时文坛有很大的冲击。本文是一片山水名作,作者的题意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二、重点字词句
1.词语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返:“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一词多义
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白叫无绝。
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 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
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
词语活用
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④凤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
2.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翻译
①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译为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凶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备注:本课出现较多骈句,即四字一分,一句两分;后来出现的六字一分,也属于骈句的范畴。
篇5:人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资料
《五柳先生传》
一、文学常识
出处: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见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本文视为作者的自传,以第三人称,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的生活、性格特点,描述出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在写法上多用否定句,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是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二、重点字词句
1.字音
辄[zhe] 箪[dan] 俦[chou] 觞[shang ]
2.词语
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 其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不求甚解: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在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古今异义
①造:往、到,造饮辄尽;今常用于“创造”“制造”等义。
②赞: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义。
一词多义
①以:把,因以为号焉;凭借,以此自终。
②之:代词,他,或置酒而招之;助词,译为“的”,无怀氏之民欤?
③言:说话,说,闲静少言;言语,话,黔娄之妻有言。
④其:代词,他,亲旧知其如此;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⑤如:…的样子,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像,亲旧知其如此。
词语活用
①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旧,形容词作动词,亲戚朋友。
③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3.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②因以为号焉。(应为“因以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倒装句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贱”“于富贵”介词结构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翻译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已经醉了便回家,没有留恋之情。“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留;表现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篇6:人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资料
《马说》
一、文学常识
出处:选自《韩愈文选》,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字退之,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概念提出始于韩愈,古文运动的实质是散“”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重点字词句
1.字音
祉[zhi] 骈[pian] 食[si]
2.词语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句意:真的没有马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喂养它。
一词多义
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⑤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
⑥乎:介词,于,出乎其性;语气词,勉乎哉。
词语活用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3.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译: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译:只好屈辱在低贱的人的手里。)
翻译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哪里,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篇7: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专题一:相关重要会议
1、P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决定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④《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⑤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2、P3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内容:①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②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③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3、P23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1954年9月 (2)地点:北京
(3)内容: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4)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利机关。
4、P27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1)时间:1956年 (2)地点:北京
(3)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过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经济建设方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4)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5)① “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但未能全面贯彻实行。
②“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此路线反映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5、P34①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五一六通知》标志着“”开始。
②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标志着“”全面发动。
6、P4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底 (2)地点:北京
(3)内容:①全会重新确定了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④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
(5)启示:①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的局面;②党有能力纠正自身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党;③任何事情是否正确,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要实事求是。
7、P69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三大)
(1)时间:1987年
(2)内容:①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作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①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⑤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8、P70中共“十四大”
(1)时间:1992年10月
(2)内容:①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提出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汉族要任务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③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理论,一致认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意义:①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②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9、P71中共“十五大”
(1)时间:9月
(2)内容: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②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进21世纪。
(3)作用:①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②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伟大振兴指明了方向。
10、关于邓小平理论:
①结合所学知识,有哪些国策和决策是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表述?
答: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C、“一国两制”的构想;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战略部署;E、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你应这样与时俱进,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局面而奋斗?
答:A、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B、努力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篇8: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专题二: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新中国的成立
1、P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P3开国大典
①概况: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并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②标志: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③54门礼炮28响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斗争28年。
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A、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B、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C、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是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D、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国际:A、是20世纪世界的伟大事件之一;B、它沉重打击了帝国注意,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P7抗美援朝: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2)抗美援朝的目的:保家卫国
(3)抗美援朝的部队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4)抗美援朝的结果: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历史意义: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6)①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②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荣誉。③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2、P12土地改革
(1)土改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2)1950年,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基本目的(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总政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贫苦农民。
(5)结果:到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6)土地改革的意义:①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③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④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3、P21第一个五年计划:
(1)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一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1953-1957);十二五计划时间(2011-2016)
(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为求农、轻、重、商协调发展。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一五计划的成就: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一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一基地(鞍纲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基本形成)。
4、P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2)主要规定(内容):①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政治制度。
(3)性质(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5)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①目的: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②内容:规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起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P24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三大改造的形式: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赎买和公私合营的改造。
(4)三大改造的意义: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②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合集8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2022-08-14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8-0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023-08-21
七年级下册地理提纲人教版2023-07-13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9-2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2023-10-31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2-04-30
《爱莲说》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23-05-14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2-05-06
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