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在浙江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

时间:2023-08-18 08:06:0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校友在浙江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共17篇)由网友“浆糊勋章”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校友在浙江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校友在浙江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

篇1:校友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

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胡天健,20xx年从咱们精仪系本科毕业,之后参军入伍,现在是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员。十二年前,我在这间教室(二教401)上过扈志明老师的微积分课,相信很多同学都有着类似的经历,在清华受到了名师的指点。今天,非常荣幸受到系里的邀请,作为青年系友代表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发言。因为是毕业,不少同学将离开熟悉的校园生活开始新的人生旅途,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清华毕业后最难忘的几段经历。

第一段经历关于“事业”。我非常幸运,本科一毕业就加入到一个科研团队,从事我国首次新技术试验任务。这是一项全新的、甚至颠覆常识和想象的科研任务,许多领域对于我国而言,都是首次涉及。在长达七年的技术攻关中,团队的每一个人常年加班加点,每周人均工作时间超过七十个小时。特别是在任务实施的最关键几个月,我们几乎忘记了白天和黑夜,忘记了周末和假期,常常十天半个月都回不去家,办公室离家200多米的距离竟显得如此遥远。记得当我顺利完成某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后,有位首长与我亲切交谈。当得知我妻子也是清华毕业、长期从事金融工作时,首长问我:“小伙子,你爱人的工资应该比你高吧?”我非常自豪地告诉首长:“她的工资是比我高,但我的事业更崇高!”事业更崇高,这正是我们这个团队、以及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这些年,我亲眼见过有的首长身居部级高位,却依然坚持每周背着书包来清华做学术;有的首长、校友既是院士、科学家,又是军委机关的领导,每年决定了数百亿元科研资金的分配,而自己仍然穿着老旧的秋衣,亲自阅读科研文献、批改技术文件。正是这样的事业获得感、满足感支撑着我铭家的科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也支撑着我们这个团队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人民大会堂从手中接过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各位同学,今后你们步入社会也好,继续求学也罢;进入中央单位也好,走向基层也罢;组团创业也好,选择体制内也罢;你们都将开始新的工作。希望各位在工作时,不是仅仅找一份养家糊口的生计,也不是贪图物质上的富足、地位上的满足,而是有一份值得你不分24小时全身心投入的事业,以及在这份事业上所收获的幸福。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热情以及内在的长久、平静的幸福,是任何金钱、虚荣都无法比拟的。

第二段经历关于“爱情”。我非常幸运,在清华求学期间,认识了我的妻子叶薇倩女士。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当年从上海考进清华时数学满分、物理扣了两分,在校期间承担了大量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在读完管理学硕士后进入金融系统工作。我一直清晰地记得,那一年我的奶奶病危,作为上海姑娘,妻子不仅冒着倾盆大雨、走着泥泞小路陪我去江西乡下探望,还亲自下厨在农村简陋的土灶台上为大家烧了几个菜,当时我的奶奶虽然已经病得说不出话,却竖起了她的大拇指。还有结婚那一天,我们在上海的时候,没有大张旗鼓地请婚庆、请司仪,而是一大早自己跑去婚礼现场贴了几个气球、挂了几条彩带,请亲朋好友简单地吃了顿简单的酒席。别人结婚都是轰轰烈烈、海誓山盟,我的妻子嫁给我却是有些“静悄悄”。还有我家老大的出生,我们俩的父母都没有在我们身边。临产前,妻子早早把自己和孩子要用到的衣物整齐地打包好,我们俩就这样拎着个行李箱去三零六医院住院生孩子。别人生孩子都是七大姑八大姨地供着,我们俩生孩子就是靠自己。后来,妻子和孩子出院回家的第二天,虽然单位考虑到我妻子刚刚生产并没有要求我去上班,但由于试验任务紧急,我二话没说就去单位连干了一周,每天回到家里都是临晨,家里只留了一个月嫂照顾刚刚出院的产妇和刚刚出生的婴儿。“爱情,不是月光下的漫步,也不是长凳上的叹息,什么都会有啊,有泥泞也有风雨。”我的妻子收入比我高很多,工作强度比我小很多,对家庭的贡献比我大很多。当然,妻子也常有抱怨,但每当看到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时,她总是会说:“天健,我支持你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是再忙再累,也要注意休息、注意身体。”各位同学,大家或许已经收获了爱情,或许不久的将来也会收获爱情。要经营好爱情,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包容;不仅要懂得关心,更需要懂得欣赏;不仅是要找一个优秀的他/她,更是要找一个相互理解、支持和担当的心灵伴侣。这种相濡以沫的长久、平静的幸福,是任何金钱、虚荣都换不来的。

第三段经历关于“奉献”。“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念着这样的诗句,我坐着摇摇晃晃的绿皮车,来到了大山腹地的基地当兵锻炼。在这一年中,我与普通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驻守在我国某型第一个科研设施中。那些日子里,我和战友们打草、种树、推雪,养猪、种菜、挑粪,执勤、站岗、放哨。虽然伙食不怎么样,但是每天高强度劳动使我的体重在两个月内飙升了15斤。我总是难以忘记,某次重要试验之后,我和战友们带着防毒面具,拎着灭火器、铁锹和照明灯,第一时间钻入浓烟密布的场地,检查设备受损情况,扑灭零星的火苗。那种场面,就像是一部大片,激发出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我还记得,年底老兵退伍仪式上,我代表连队给退伍的战友卸去军衔、领章,平日里一伙上战场流血牺牲都不怕的战士却一个个泪如泉涌。离别的那天,战友们是能送多远就送多远,有的是上了火车还从车窗握着战友们的手不肯放,直到火车开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有的老兵,就像在座各位同学的年纪,十七岁参军入伍来到山沟里的基地,退伍的时候已经是快四十岁的大叔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想到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想到战友们朝夕相处的那份真挚感情,我们怎么能不流下泪水?我身边还有的战友,九十年代挺进藏北无人区进行测绘,约定的时间渺无音讯,都以为他们已经牺牲,为他们召开了追悼会,家属和同事哭得稀里哗啦。谁知道追悼会后几个月,这批战友突然出现在了大家面前,家属和战友们又是抱着他们哭得死去活来。原来,他们突然遭遇暴雪,当时通信条件又不好,只能把设备和资料就地掩埋,一路啃树皮、要饭、扒火车回到。没有经历过这种生离死别,谁能体会到牺牲奉献的真正含义?这些年,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各位同学,大家日后都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出贡献,也都会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请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的身后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他们不是抽象的、高大上的概念或理论,他们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同学、师长,他们就是我们自己。他们也有自己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但他们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有的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当我们取得一点点成绩时,切不可沾沾自喜认为完全是自己的功劳,千万不要忘记自己身后的那群供养过、教育过我们的人,那群为我们的事业打牢基础、提供支撑保障的人,千万要记得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奉献得更多。这种感恩、奉献的信念,能够支撑着我们获得长久、平静的幸福,也是母校、院系这么多年培养,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老师、同学们,在这毕业的日子里,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我离开清华后最难忘的几段经历,就是祝愿我们的每一位毕业同学,都能拥有值得全身心投入的事业,获得相伴一生的爱情,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清华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我们毕业系友送给母系、送给各位老师、同学最衷心的祝福!谢谢大家!

篇2:校友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共有1330名毕业生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你们中多数是在职学习的同学,将在新的起点上开拓自己的事业;其他全日制的同学,或将进入教育科研机构,或到企业供职,或服务于党政部门,或者选择继续深造。首先,我要代表学校,向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预祝你们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向悉心指导你们的导师、辛勤养育你们的父母、默默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跟历届的清华毕业生一样,是一个优秀的群体。在学期间,你们有的一心向学、有所建树,有的热心公益、服务集体,有的兴趣广泛、全面发展,你们都在清华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比如,物理系的常翠祖同学,在导师及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艰苦探索,发现了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这是学术界目前唯一尚未在实验上实现的霍尔效应,也是我国物理学界至今屈指可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航天航空学院的谷振丰同学,携笔从戎,投身国防,即将远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大漠深处书写青春。刚才发言的周铭同学,为了得到一组可靠的试验数据,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离开时只能连人带自行车翻越铁门,被人笑称“做壁虎仿生的课题,自己先得变成壁虎”。这样的同学在你们中还有很多。你们在校期间表现出来的优秀潜质,将为未来的事业发展和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这里我想对你们说,今天的优秀不代表明天仍然优秀,现在的成功也不意味着永远都会成功。走出校门,在喧嚣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生活氛围中,在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相互冲突时,你们将要面对的是比做项目、发文章、找工作更大、更难的考验。

学校的老师经常跟我说:清华的学生都非常聪明,遇到问题时总能很快想出解决办法,甚至能够找到捷径。的确,聪明才智是你们成就事业的天然优势,可以帮助你们解决问题、克服难关、赢得鲜花与掌声。但是,如果每次遇到问题时都希望寻找捷径,那你们的功利心就会慢慢孳生膨胀,这时聪明才智不仅不能帮助你们走向成功,反而可能蜕变成一种包袱、一种负担,变成你们做人做事的障碍。

最近,我读了一些清华历史方面的文献资料。很多清华学长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人的一生中,奉献比索取重要,幸福比名利重要,事业比工作重要。只有放下功利心,看淡一时之得失,才能变聪明为智慧,获得一生的成功。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其中的两个故事。

一个是清华、北大、南开南迁过程中的故事。“七七事变”以后,三所学校先是南迁长沙,后因战火蔓延,才又西迁昆明。当时,师生分三路入滇,由于条件所限,有一路只能徒步前往。闻一多等11位教师放弃坐车,和200多名同学一起步行,沿途指导学生收集民歌民谣、采集动植物标本、进行社会调查。当年的生物系青年教师吴征镒,后来成为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植物学家,就与这段3000多里的徒步经历分不开。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像外文系的查良铮,也就是后来的诗人穆旦,当时也加入徒步旅行团。他随身带着一本英汉词典,边走边背单词,记一页撕一页,到昆明时字典已经不见了。

显然,与步行相比,坐车或坐船是一种捷径,更安全、更轻松、也更舒服。徒步的人,看似是耗了时间、走了弯路、受了委屈,但一路下来,他们体验到的,不仅是沿途的世风、民情,更是对社会、对人生、对事业、对情感的理解和感悟;他们所收获的,也不止是一些资料、图片、标本,而是坚持、韧性、勇气、独立性这些做人做事的重要品格。一次长途旅行如此,人生的旅程也是这样。为了达到一个目标,采用简便的方法,花费较少的时间,付出更小的代价,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并非事事都有窍门可钻、有捷径可循。因此,对你们来说,放下功利心,就是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总是试图走捷径,适当地走点弯路,下点笨功夫、慢功夫、苦功夫,能够让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也能让你们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别样风景。就像我们的老学长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季羡林先生的故事。季先生在1935年赴德国留学之前,住在当时还是招待所的工字厅,同屋的一位学兄再三劝他,到德国后一定要学保险专业,将来回国,饭碗决不成问题,也许还是一只金饭碗。在这极富诱惑力的“好心”建议面前,季先生没有改变初衷,毅然坚持自己“真正想走的道路”,选择学习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读懂、更不会带来什么现实利益的古印度文字——梵文。他之所以这样选择,就是因为觉得“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影响太大了”,“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这是一种书生的理想。尽管有过“失去饱的感觉达八年之久”的痛苦、纠结和困惑,但季先生最终坚持下来,并终其一生,成就了世人敬仰的一代大师。

这不禁让我想起1920xx年清华建校之初,入学考试的国文题目是“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句出自《孟子》的话,就是要告诉我们既要学会有所作为,更要学会有所不为。清华学生的优秀潜质和良好基础,让你们在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有选择是好事,但选项过多却容易让人迷惑,或是患得患失、不知所措,或是不作取舍、事事都做。但是,人的时间精力终归是有限的。因此,放下功利心,对你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放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实现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才能站到高山之巅瞭望更为辽阔的美丽风光。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那些不为眼前利益所诱惑、把目光投向远方的人,只有那些不为一己之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只有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人,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创造出推动社会前进的正能量。刚才发言的魏华伟校友在河南艾滋病村工作和成长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老一辈清华人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追求,正在新一代清华人的身上延续和发扬。

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份责任感;放下小聪明,走向大智慧。这就是我送给你们的毕业赠言。

再次祝贺大家,也永远祝福你们!

篇3:校友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张瑞雪,20xx年推免至精仪系导航中心,师从张嵘教授,20xx年获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兵器工业导航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收到系办老师的邀请时,我还觉得诚惶诚恐,因为作为众多清华校友中最普通的一员,在毕业的这些年里,我本人也只是在国防军工领域,尽职尽责地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小有收获,但也谈不上成果硕硕。今天有幸参加大家的毕业典礼,面对这么多优秀的师弟、师妹们,我想,更多地是分享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日后的工作和学习能有所裨益。

那么首先,在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里,我想送给大家两个恭喜。一个失喜大家顺利毕业,开启人生新的征程。另一个失喜大家即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新的困难。也许大家会说,师姐啊,好端端的毕业典礼,你怎么来给我们泼凉水来了,你怎么就知道我们会遇到很大的挑战呢?

因为这是一定肯定以及确定的。在学校,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技术;我们毕业服上的“清华”二字也让我们先天地获取了更多的期望和关注。而迈入工作岗位后,我们当下所享受的光环,都会更多地转化成责任和使命:承担更重的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产出更多的成果。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会遇到很多没有想过的问题,可能没有老师答疑解惑,也没有机会犯错重来。因此,有些时候不可避免的,你会觉得孤立无援、甚至怀疑人生。我在博士期间做的是微机械惯性器件的研究,我们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可以说国内领先。所以当我入职兵器导控所,继续微机械陀螺研究的时候,我觉得这应该就是换汤不换药,大同小异而已。但是,入职后就发现学校和研究所是两种体系。学校的技术研究重点在于创新研发,突出新颖性,关注点也是常见的性能指标。研究所是以产品的可靠性应用为导向,性能指标更复杂、更全面。有些指标可以说闻所未闻,更别提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优化了。所以,即便从事的就是本专业的对口工作,很多时候也要学会从零开始。新入职的一年里,我重新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推导了很多之前不愿意碰的理论公式,也进行了很多试验测试。虽然很辛苦,但是现在回头来看,那段时间围绕应用层面、对于基础知识的再理解,绝对是专业水平的又一次提升。所以,在我们年轻的时候,经历一些挑战、质疑和否定,未必是坏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当下面对的困难,正是我们日后值得骄傲的资本。

那么,如何战胜这些困难呢?在这里,我也想给大家分享几点心得。

首先,人生在世,当有理想。理想是什么?它是一颗种子,孕育着希望和力量,给它一片土壤,就可以生根发芽;它是一点点星星之火,初生虽小,却有燎原之势;它是一种信念,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糖衣炮弹,依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少年谈理想,多的是雄心和抱负;成年谈理想,多的是清醒和坚持。以前,我的导师经常跟我们讲,一个人还是应该有点理想的,当你忙成名就之时,一定不要忘了给理想留一点地方。当时听着,只是莞尔一笑,工作多年,反复回味,才发现的确不易。前段时间,网上展开了对于娱乐圈和科研界国家精神的讨论。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包括现在很多工作在一线的科研人员,都是加着最多的班,拿着少的可怜的薪水。但是之所以还愿意这样做,就是因为在这样的工作中,可以感受到为国争光的使命感和挺直腰板的荣誉感。以我们单位来说,光纤陀螺是我们所的主要产品之一,是导航系统的核心器件,目前,我们所的光纤陀螺产品从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来说都竖内领先的。但是,十几年前,光纤陀螺的部分关键技术还不被国内研究机构所掌握,那时候,集团公司领导亲自带队、出国交流,不惜重资希望引进这项技术。但竖外公司会议当场就表态,no person, no technology, no, no, no。这在谈判会场,可以说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了。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技术,不被人尊重。后来,单位排除很多困难,自行研制光纤陀螺技术,性能也一步步接近国外先进水平。多年后那家公司来到中国,说我们现在可不可以谈谈合作的事情,我们向你们提供产品或者建立维护中心。领导说,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吧。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前后两次谈判的地位差异,就是技术硬实力。而这个技术硬实力是怎么形成的?就是靠一群年轻人,在一个二层小楼里,每天没日没夜地演算、试验和讨论换来的。相信,不论是我的导师,还是我现在的领导和同事,在他们毕业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拿到薪酬更高、待遇更优厚的职位,但是义无反顾投身到军工科研中,多少离不开他们自己心中的强国梦。现在,他们有的是行业专家,有的是部门领导,在成就梦想的同时,梦想也成就了他们。所以,希望大家在事业的重要选择口,不要忘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负,如果这个理想和抱负能够和祖国、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那就更好不过了。

第二是沉潜内修、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有着闪耀的简历。上面写着各种的学术成果、学生工作经历、项目实习经历。但是,我想请大家在看见自己这些光鲜经历的同时,也客观地问问自己,这其中有多少是自己付出很大心血,拼尽全力,学有所成的;又有多少只是为了博人眼球,给自己贴金,到头来贡献寥寥,几无所学的。在我研究生5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也参加了很多活动,比如商学院学习、世界银行实习,感觉学业和实践两不耽误,好不痛快。但是,有得有失,时间精力摆在那,表面的丰富多彩,可能实质上只是走马观花。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想我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如果一定要在这上面加一个期限,我想那会是一万年。所谓,十年磨一剑,一万小时定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之中大多数人天资秉性没有本质差别,谁能率先攻下第一个山头,靠的往往师夫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大家仔细想过没有,我们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还需要4.8年才能完成一万个小时。这中间还不算我盲作开小差、上网、玩手机的时间。而且再想想看,这5年当中,又有多少人可以一直工作在舒适区以外,每天不停地让自己攻克新的困难,研究新的问题;有多少人可以抵住各种诱惑,在一个岗位上孜孜不倦、任劳任怨。5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指标,它更是一个人突破自我和持之以恒的双重体现。所以希望大家在看到别人成功的冰山一角时,不要忘了他们为此付出的隐藏在冰山下面更加厚重的基石。

最后是兼容并蓄,外圆内方。在我们的传感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品质因数,品质因数越高,能量耗散越小,传感器的高精度潜力也越大。体现在我们个人身上也是一样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和周围人的内耗越小,向外输出的能力就越大,能克服的困难和能成就的事业也就越大。以前,可能多少受理工科思维的影响,我的脑子里基本就是0和1、白和黑,凡事喜欢讲道理、论对错。但是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整体,当我们想要成为对的一方的时候,就必然有人被我们变成错的,可谁也不想一直是错的,而且世界上很多时候也并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我现在有个4岁的女儿,她很喜欢整理东西。然后,不巧我也是个收纳控。有一次,她在那叠衣服,我觉得叠得很丑,就把衣服拆开,说你这样叠不对,我来教你。她当时就生气了,说你才不对呢,我就是这样叠的,你要重新叠回去,说完就哇哇大哭起来。后来,我学聪明了,我说你叠的衣服真好看呀,要是你能把这边的衣服再弄平一点,就更好了。然后她很认真的把皱皱歪歪的衣服重新整理好,看上去很满足的样子。几次之后,她不仅可以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好,还很喜欢帮忙收拾大人的衣服。所以,你看,表面的对和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把事情做好。古人曰“阳在阴之内,不在阴之对”。说的就是阴阳调和、对立统一的道理。万事万物,既然有优点,就必然有缺点,人也一样,他的优点就是他的缺点,他的缺点也正是他的优点,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只不过是他的特点,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你说这个人虎头蛇尾,持续力不够,但是他可能拥有很好的爆发力,可以开拓新技术。你说这个人行事琐碎,做事太慢,但是他可能思维缜密,对于技术细节把握得很到位。正因为同行的人比要去的地方更重要,所以,在我们和同事、朋友、家人的相处中,作为一个整体,只要大方向不错,多一份成全,就多一份鼓励,就多一份力量。表面上,是我们牺牲了自己,成全了他们,实际上是我们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这个过程里,共同进步,互相成就。

今天唠唠叨叨讲了这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我们的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再次祝贺大家顺利毕业,并祝愿我们每一位清华人,在未来的日子里,都可以践行我们的清华精神,用我们的行动续写更加辉煌、更加灿烂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篇4:校友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清华大学20xx年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这是一个欢庆的日子,更是一个庄严而值得纪念的时刻。从今天起,你们将跨入人生的一个崭新阶段。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各位毕业的研究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悉心指导和培养你们成长成才的全体导师,以及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贡献的广大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清华发展建设、支持你们刻苦攻读的家长和亲属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明年,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在百年办学历程中,随着清华研究水准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20xx年,清华刚刚兴办大学部时,就同时设立研究院,开始了研究生培养;新中国成立后到“”前,学校创办若干研究班,满足国家发展对高层次研究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开放后,清华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单位,逐步建立了自主、完整、大规模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迄今为止,清华已累计授予博士学位一万一千人、硕士学位近五万四千人,目前在学研究生规模已超过本科生。清华大学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研究生成为学校科学研究的重要生力军,同时很多研究生担任助教和学生辅导员等工作,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清华毕业的研究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各自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涌现出了大批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行业骨干、企业和行政管理的优秀人才,比如现有的中科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就有22位是改革开放后我校毕业的研究生,刚才发言的侯立安院士就是一位杰出代表。

今天,在座的同学们也要像你们的学长那样,告别水木年华,步入新的征程。在此,我向大家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让责任成为成长的引擎。近百年来,一代代清华人牢记肩头的重任,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清华改制后的第一任校长罗家伦在几十年前曾写过《知识的责任》一文,希望青年知识分子“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如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清华毕业的研究生,更是要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都主动承担重任,勇于迎接挑战,让责任引领自己未来成长的道路。

第二,让创新成为不懈的追求。当前,“自主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大家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实践,都具有了相当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一两项创新成果并不难,难的是使创新成为终生不懈的追求。希望大家在新的学习或工作中,大力弘扬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加强批判性思维,不要因循守旧,更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开创性地做第一流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让世界成为奋斗的舞台。百年清华,不仅在国家建设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要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奉献才智。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清华人尤其要树立宽阔的国际视野,把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放在世界大舞台的背景之中,与世界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相交融。不久前去世的我校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一生秉持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创新,“寄养于东西两家”。希望大家在学术研究和各项工作中,也要像吴老那样,善于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走向,力争做到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贡献者。

同学们,母校明年的百年华诞将是海内外清华人共同的盛大节日。衷心地希望那时能够再见到你们,让我貌同畅谈一年工作的酸甜苦辣,共叙百年清华的锦绣篇章!

谢谢大家!

篇5:校友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亚洲大学、环太平洋大学等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守于清华毕业典礼致辞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华毕业典礼致辞】   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胡天健,从咱们精仪系本科毕业,之后参军入伍,现在是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员。十二年前,我在这间教室(二教401)上过扈志明老师的微积分课,相信很多同学都有着类似的经历,在清华受到了名师的指点。今天,非常荣幸受到系里的邀请,作为青年系友代表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发言。因为是毕业,不少同学将离开熟悉的校园生活开始新的人生旅途,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清华毕业后最难忘的几段经历。   第一段经历关于“事业”。我非常幸运,本科一毕业就加入到一个科研团队,从事我国首次新技术试验任务。这是一项全新的、甚至颠覆常识和想象的科研任务,许多领域对于我国而言,都是首次涉及。在长达七年的技术攻关中,团队的每一个人常年加班加点,每周人均工作时间超过七十个小时。特别是在任务实施的最关键几个月,我们几乎忘记了白天和黑夜,忘记了周末和假期,常常十天半个月都回不去家,办公室离家200多米的距离竟显得如此遥远。记得当我顺利完成某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后,有位首长与我亲切交谈。当得知我妻子也是清华毕业、长期从事金融工作时,首长问我:“小伙子,你爱人的工资应该比你高吧?”我非常自豪地告诉首长:“她的工资是比我高,但我的事业更崇高!”事业更崇高,这正是我们这个团队、以及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这些年,我亲眼见过有的首长身居部级高位,却依然坚持每周背着书包来清华做学术;有的首长、校友既是院士、科学家,又是军委机关的领导,每年决定了数百亿元科研资金的分配,而自己仍然穿着老旧的秋衣,亲自阅读科研文献、批改技术文件。正是这样的事业获得感、满足感支撑着我铭家的科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也支撑着我们这个团队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人民大会堂从习近平主席手中接过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各位同学,今后你们步入社会也好,继续求学也罢;进入中央单位也好,走向基层也罢;组团创业也好,选择体制内也罢;你们都将开始新的工作。希望各位在工作时,不是仅仅找一份养家糊口的生计,也不是贪图物质上的富足、地位上的满足,而是有一份值得你不分24小时全身心投入的事业,以及在这份事业上所收获的幸福。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热情以及内在的长久、平静的幸福,是任何金钱、虚荣都无法比拟的。   第二段经历关于“爱情”。我非常幸运,在清华求学期间,认识了我的妻子叶薇倩女士。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当年从上海考进清华时数学满分、物理扣了两分,在校期间承担了大量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在读完管理学硕士后进入金融系统工作。我一直清晰地记得,那一年我的奶奶病危,作为上海姑娘,妻子不仅冒着倾盆大雨、走着泥泞小路陪我去江西乡下探望,还亲自下厨在农村简陋的土灶台上为大家烧了几个菜,当时我的奶奶虽然已经病得说不出话,却竖起了她的大拇指。还有结婚那一天,我们在上海的时候,没有大张旗鼓地请婚庆、请司仪,而是一大早自己跑去婚礼现场贴了几个气球、挂了几条彩带,请亲朋好友简单地吃了顿简单的酒席。别人结婚都是轰轰烈烈、海誓山盟,我的妻子嫁给我却是有些“静悄悄”。还有我家老大的出生,我们俩的父母都没有在我们身边。临产前,妻子早早把自己和孩子要用到的衣物整齐地打包好,我们俩就这样拎着个行李箱去三零六医院住院生孩子。别人生孩子都是七大姑八大姨地供着,我们俩生孩子就是靠自己。后来,妻子和孩子出院回家的第二天,虽然单位考虑到我妻子刚刚生产并没有要求我去上班,但由于试验任务紧急,我二话没说就去单位连干了一周,每天回到家里都是临晨,家里只留了一个月嫂照顾刚刚出院的产妇和刚刚出生的婴儿。“爱情,不是月光下的漫步,也不是长凳上的叹息,什么都会有啊,有泥泞也有风雨。”我的妻子收入比我高很多,工作强度比我小很多,对家庭的贡献比我大很多。当然,妻子也常有抱怨,但每当看到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时,她总是会说:“天健,我支持你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是再忙再累,也要注意休息、注意身体。”各位同学,大家或许已经收获了爱情,或许不久的将来也会收获爱情。要经营好爱情,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包容;不仅要懂得关心,更需要懂得欣赏;不仅是要找一个优秀的他/她,更是要找一个相互理解、支持和担当的心灵伴侣。这种相濡以沫的长久、平静的幸福,是任何金钱、虚荣都换不来的。   第三段经历关于“奉献”。“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念着这样的诗句,我坐着摇摇晃晃的绿皮车,来到了大山腹地的基地当兵锻炼。在这一年中,我与普通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驻守在我国某型第一个科研设施中。那些日子里,我和战友们打草、种树、推雪,养猪、种菜、挑粪,执勤、站岗、放哨。虽然伙食不怎么样,但是每天高强度劳动使我的体重在两个月内飙升了15斤。我总是难以忘记,某次重要试验之后,我和战友们带着防毒面具,拎着灭火器、铁锹和照明灯,第一时间钻入浓烟密布的场地,检查设备受损情况,扑灭零星的火苗。那种场面,就像是一部大片,激发出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我还记得,年底老兵退伍仪式上,我代表连队给退伍的战友卸去军衔、领章,平日里一伙上战场流血牺牲都不怕的战士却一个个泪如泉涌。离别的那天,战友们是能送多远就送多远,有的是上了火车还从车窗握着战友们的手不肯放,直到火车开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有的老兵,就像在座各位同学的年纪,十七岁参军入伍来到山沟里的基地,退伍的时候已经是快四十岁的大叔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想到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想到战友们朝夕相处的那份真挚感情,我们怎么能不流下泪水?我身边还有的战友,九十年代挺进藏北无人区进行测绘,约定的时间渺无音讯,都以为他们已经牺牲,为他们召开了追悼会,家属和同事哭得稀里哗啦。谁知道追悼会后几个月,这批战友突然出现在了大家面前,家属和战友们又是抱着他们哭得死去活来。原来,他们突然遭遇暴雪,当时通信条件又不好,只能把设备和资料就地掩埋,一路啃树皮、要饭、扒火车回到。没有经历过这种生离死别,谁能体会到牺牲奉献的真正含义?这些年,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各位同学,大家日后都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出贡献,也都会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请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的身后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他们不是抽象的、高大上的概念或理论,他们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同学、师长,他们就是我们自己。他们也有自己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但他们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有的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当我们取得一点点成绩时,切不可沾沾自喜认为完全是自己的功劳,千万不要忘记自己身后的那群供养过、教育过我们的人,那群为我们的事业打牢基础、提供支撑保障的人,千万要记得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奉献得更多。这种感恩、奉献的信念,能够支撑着我们获得长久、平静的幸福,也是母校、院系这么多年培养,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老师、同学们,在这毕业的日子里,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我离开清华后最难忘的几段经历,就是祝愿我们的每一位毕业同学,都能拥有值得全身心投入的事业,获得相伴一生的爱情,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清华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我们毕业系友送给母系、送给各位老师、同学最衷心的祝福!谢谢大家!   【清华毕业典礼致辞】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清华大学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这是一个欢庆的日子,更是一个庄严而值得纪念的时刻。从今天起,你们将跨入人生的一个崭新阶段。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各位毕业的研究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悉心指导和培养你们成长成才的全体导师,以及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贡献的广大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清华发展建设、支持你们刻苦攻读的家长和亲属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明年,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在百年办学历程中,随着清华研究水准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25年,清华刚刚兴办大学部时,就同时设立研究院,开始了研究生培养;新中国成立后到“”前,学校创办若干研究班,满足国家发展对高层次研究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开放后,清华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单位,逐步建立了自主、完整、大规模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迄今为止,清华已累计授予博士学位一万一千人、硕士学位近五万四千人,目前在学研究生规模已超过本科生。清华大学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研究生成为学校科学研究的重要生力军,同时很多研究生担任助教和学生辅导员等工作,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清华毕业的研究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各自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涌现出了大批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行业骨干、企业和行政管理的优秀人才,比如现有的中科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就有22位是改革开放后我校毕业的研究生,刚才发言的侯立安院士就是一位杰出代表。   今天,在座的同学们也要像你们的学长那样,告别水木年华,步入新的征程。在此,我向大家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让责任成为成长的引擎。近百年来,一代代清华人牢记肩头的重任,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清华改制后的第一任校长罗家伦在几十年前曾写过《知识的责任》一文,希望青年知识分子“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如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清华毕业的研究生,更是要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都主动承担重任,勇于迎接挑战,让责任引领自己未来成长的道路。   第二,让创新成为不懈的追求。当前,“自主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大家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实践,都具有了相当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一两项创新成果并不难,难的是使创新成为终生不懈的追求。希望大家在新的学习或工作中,大力弘扬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加强批判性思维,不要因循守旧,更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开创性地做第一流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让世界成为奋斗的舞台。百年清华,不仅在国家建设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要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奉献才智。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清华人尤其要树立宽阔的国际视野,把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放在世界大舞台的背景之中,与世界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相交融。不久前去世的我校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一生秉持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创新,“寄养于东西两家”。希望大家在学术研究和各项工作中,也要像吴老那样,善于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走向,力争做到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贡献者。   同学们,母校明年的百年华诞将是海内外清华人共同的盛大节日。衷心地希望那时能够再见到你们,让我貌同畅谈一年工作的酸甜苦辣,共叙百年清华的锦绣 篇章!   谢谢大家!   【清华毕业典礼致辞】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共有1330名毕业生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你们中多数是在职学习的同学,将在新的起点上开拓自己的事业;其他全日制的同学,或将进入教育科研机构,或到企业供职,或服务于党政部门,或者选择继续深造。首先,我要代表学校,向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预祝你们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向悉心指导你们的导师、辛勤养育你们的父母、默默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跟历届的清华毕业生一样,是一个优秀的群体。在学期间,你们有的一心向学、有所建树,有的热心公益、服务集体,有的兴趣广泛、全面发展,你们都在清华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比如,物理系的常翠祖同学,在导师及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艰苦探索,发现了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这是学术界目前唯一尚未在实验上实现的霍尔效应,也是我国物理学界至今屈指可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航天航空学院的谷振丰同学,携笔从戎,投身国防,即将远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大漠深处书写青春。刚才发言的周铭同学,为了得到一组可靠的试验数据,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离开时只能连人带自行车翻越铁门,被人笑称“做壁虎仿生的课题,自己先得变成壁虎”。这样的同学在你们中还有很多。你们在校期间表现出来的优秀潜质,将为未来的事业发展和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这里我想对你们说,今天的优秀不代表明天仍然优秀,现在的成功也不意味着永远都会成功。走出校门,在喧嚣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生活氛围中,在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相互冲突时,你们将要面对的是比做项目、发文章、找工作更大、更难的考验。   学校的老师经常跟我说:清华的学生都非常聪明,遇到问题时总能很快想出解决办法,甚至能够找到捷径。的确,聪明才智是你们成就事业的天然优势,可以帮助你们解决问题、克服难关、赢得鲜花与掌声。但是,如果每次遇到问题时都希望寻找捷径,那你们的功利心就会慢慢孳生膨胀,这时聪明才智不仅不能帮助你们走向成功,反而可能蜕变成一种包袱、一种负担,变成你们做人做事的障碍。   最近,我读了一些清华历史方面的文献资料。很多清华学长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人的一生中,奉献比索取重要,幸福比名利重要,事业比工作重要。只有放下功利心,看淡一时之得失,才能变聪明为智慧,获得一生的成功。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其中的两个故事。   一个是清华、北大、南开南迁过程中的故事。“七七事变”以后,三所学校先是南迁长沙,后因战火蔓延,才又西迁昆明。当时,师生分三路入滇,由于条件所限,有一路只能徒步前往。闻一多等11位教师放弃坐车,和200多名同学一起步行,沿途指导学生收集民歌民谣、采集动植物标本、进行社会调查。当年的生物系青年教师吴征镒,后来成为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植物学家,就与这段3000多里的徒步经历分不开。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像外文系的查良铮,也就是后来的诗人穆旦,当时也加入徒步旅行团。他随身带着一本英汉词典,边走边背单词,记一页撕一页,到昆明时字典已经不见了。   显然,与步行相比,坐车或坐船是一种捷径,更安全、更轻松、也更舒服。徒步的人,看似是耗了时间、走了弯路、受了委屈,但一路下来,他们体验到的,不仅是沿途的世风、民情,更是对社会、对人生、对事业、对情感的理解和感悟;他们所收获的,也不止是一些资料、图片、标本,而是坚持、韧性、勇气、独立性这些做人做事的重要品格。一次长途旅行如此,人生的旅程也是这样。为了达到一个目标,采用简便的方法,花费较少的时间,付出更小的代价,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并非事事都有窍门可钻、有捷径可循。因此,对你们来说,放下功利心,就是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总是试图走捷径,适当地走点弯路,下点笨功夫、慢功夫、苦功夫,能够让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也能让你们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别样风景。就像我们的老学长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季羡林先生的故事。季先生在1935年赴德国留学之前,住在当时还是招待所的工字厅,同屋的一位学兄再三劝他,到德国后一定要学保险专业,将来回国,饭碗决不成问题,也许还是一只金饭碗。在这极富诱惑力的“好心”建议面前,季先生没有改变初衷,毅然坚持自己“真正想走的道路”,选择学习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读懂、更不会带来什么现实利益的古印度文字——梵文。他之所以这样选择,就是因为觉得“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影响太大了”,“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这是一种书生的理想。尽管有过“失去饱的感觉达八年之久”的痛苦、纠结和困惑,但季先生最终坚持下来,并终其一生,成就了世人敬仰的一代大师。   这不禁让我想起19清华建校之初,入学考试的国文题目是“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句出自《孟子》的话,就是要告诉我们既要学会有所作为,更要学会有所不为。清华学生的优秀潜质和良好基础,让你们在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有选择是好事,但选项过多却容易让人迷惑,或是患得患失、不知所措,或是不作取舍、事事都做。但是,人的时间精力终归是有限的。因此,放下功利心,对你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放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实现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才能站到高山之巅瞭望更为辽阔的美丽风光。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那些不为眼前利益所诱惑、把目光投向远方的人,只有那些不为一己之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只有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人,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创造出推动社会前进的正能量。刚才发言的魏华伟校友在河南艾滋病村工作和成长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老一辈清华人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追求,正在新一代清华人的身上延续和发扬。   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份责任感;放下小聪明,走向大智慧。这就是我送给你们的毕业赠言。   再次祝贺大家,也永远祝福你们!   【清华毕业典礼致辞】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张瑞雪,推免至精仪系导航中心,师从张嵘教授,获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兵器工业导航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收到系办老师的邀请时,我还觉得诚惶诚恐,因为作为众多清华校友中最普通的一员,在毕业的这些年里,我本人也只是在国防军工领域,尽职尽责地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小有收获,但也谈不上成果硕硕。今天有幸参加大家的毕业典礼,面对这么多优秀的师弟、师妹们,我想,更多地是分享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日后的工作和学习能有所裨益。   那么首先,在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里,我想送给大家两个恭喜。一个失喜大家顺利毕业,开启人生新的征程。另一个失喜大家即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新的困难。也许大家会说,师姐啊,好端端的毕业典礼,你怎么来给我们泼凉水来了,你怎么就知道我们会遇到很大的挑战呢?   因为这是一定肯定以及确定的。在学校,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技术;我们毕业服上的“清华”二字也让我们先天地获取了更多的期望和关注。而迈入工作岗位后,我们当下所享受的光环,都会更多地转化成责任和使命:承担更重的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产出更多的成果。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会遇到很多没有想过的问题,可能没有老师答疑解惑,也没有机会犯错重来。因此,有些时候不可避免的,你会觉得孤立无援、甚至怀疑人生。我在博士期间做的是微机械惯性器件的研究,我们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可以说国内领先。所以当我入职兵器导控所,继续微机械陀螺研究的时候,我觉得这应该就是换汤不换药,大同小异而已。但是,入职后就发现学校和研究所是两种体系。学校的技术研究重点在于创新研发,突出新颖性,关注点也是常见的性能指标。研究所是以产品的可靠性应用为导向,性能指标更复杂、更全面。有些指标可以说闻所未闻,更别提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优化了。所以,即便从事的就是本专业的对口工作,很多时候也要学会从零开始。新入职的一年里,我重新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推导了很多之前不愿意碰的理论公式,也进行了很多试验测试。虽然很辛苦,但是现在回头来看,那段时间围绕应用层面、对于基础知识的再理解,绝对是专业水平的又一次提升。所以,在我们年轻的时候,经历一些挑战、质疑和否定,未必是坏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当下面对的困难,正是我们日后值得骄傲的资本。   那么,如何战胜这些困难呢?在这里,我也想给大家分享几点心得。   首先,人生在世,当有理想。理想是什么?它是一颗种子,孕育着希望和力量,给它一片土壤,就可以生根发芽;它是一点点星星之火,初生虽小,却有燎原之势;它是一种信念,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糖衣炮弹,依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少年谈理想,多的是雄心和抱负;成年谈理想,多的是清醒和坚持。以前,我的导师经常跟我们讲,一个人还是应该有点理想的,当你忙成名就之时,一定不要忘了给理想留一点地方。当时听着,只是莞尔一笑,工作多年,反复回味,才发现的确不易。前段时间,网上展开了对于娱乐圈和科研界国家精神的讨论。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包括现在很多工作在一线的科研人员,都是加着最多的班,拿着少的可怜的薪水。但是之所以还愿意这样做,就是因为在这样的工作中,可以感受到为国争光的使命感和挺直腰板的荣誉感。以我们单位来说,光纤陀螺是我们所的主要产品之一,是导航系统的核心器件,目前,我们所的光纤陀螺产品从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来说都竖内领先的。但是,十几年前,光纤陀螺的部分关键技术还不被国内研究机构所掌握,那时候,集团公司领导亲自带队、出国交流,不惜重资希望引进这项技术。但竖外公司会议当场就表态,no person, no technology, no, no, no。这在谈判会场,可以说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了。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技术,不被人尊重。后来,单位排除很多困难,自行研制光纤陀螺技术,性能也一步步接近国外先进水平。多年后那家公司来到中国,说我们现在可不可以谈谈合作的事情,我们向你们提供产品或者建立维护中心。领导说,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吧。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前后两次谈判的地位差异,就是技术硬实力。而这个技术硬实力是怎么形成的?就是靠一群年轻人,在一个二层小楼里,每天没日没夜地演算、试验和讨论换来的。相信,不论是我的导师,还是我现在的领导和同事,在他们毕业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拿到薪酬更高、待遇更优厚的职位,但是义无反顾投身到军工科研中,多少离不开他们自己心中的强国梦。现在,他们有的是行业专家,有的是部门领导,在成就梦想的同时,梦想也成就了他们。所以,希望大家在事业的重要选择口,不要忘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负,如果这个理想和抱负能够和祖国、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那就更好不过了。   第二是沉潜内修、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有着闪耀的简历。上面写着各种的学术成果、学生工作经历、项目实习经历。但是,我想请大家在看见自己这些光鲜经历的同时,也客观地问问自己,这其中有多少是自己付出很大心血,拼尽全力,学有所成的;又有多少只是为了博人眼球,给自己贴金,到头来贡献寥寥,几无所学的。在我研究生5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也参加了很多活动,比如商学院学习、世界银行实习,感觉学业和实践两不耽误,好不痛快。但是,有得有失,时间精力摆在那,表面的丰富多彩,可能实质上只是走马观花。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想我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如果一定要在这上面加一个期限,我想那会是一万年。所谓,十年磨一剑,一万小时定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之中大多数人天资秉性没有本质差别,谁能率先攻下第一个山头,靠的往往师夫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大家仔细想过没有,我们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还需要4.8年才能完成一万个小时。这中间还不算我盲作开小差、上网、玩手机的时间。而且再想想看,这5年当中,又有多少人可以一直工作在舒适区以外,每天不停地让自己攻克新的困难,研究新的问题;有多少人可以抵住各种诱惑,在一个岗位上孜孜不倦、任劳任怨。5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指标,它更是一个人突破自我和持之以恒的双重体现。所以希望大家在看到别人成功的冰山一角时,不要忘了他们为此付出的隐藏在冰山下面更加厚重的基石。   最后是兼容并蓄,外圆内方。在我们的传感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品质因数,品质因数越高,能量耗散越小,传感器的高精度潜力也越大。体现在我们个人身上也是一样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和周围人的内耗越小,向外输出的能力就越大,能克服的困难和能成就的事业也就越大。以前,可能多少受理工科思维的影响,我的脑子里基本就是0和1、白和黑,凡事喜欢讲道理、论对错。但是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整体,当我们想要成为对的一方的时候,就必然有人被我们变成错的,可谁也不想一直是错的,而且世界上很多时候也并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我现在有个4岁的女儿,她很喜欢整理东西。然后,不巧我也是个收纳控。有一次,她在那叠衣服,我觉得叠得很丑,就把衣服拆开,说你这样叠不对,我来教你。她当时就生气了,说你才不对呢,我就是这样叠的,你要重新叠回去,说完就哇哇大哭起来。后来,我学聪明了,我说你叠的衣服真好看呀,要是你能把这边的衣服再弄平一点,就更好了。然后她很认真的把皱皱歪歪的衣服重新整理好,看上去很满足的样子。几次之后,她不仅可以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好,还很喜欢帮忙收拾大人的衣服。所以,你看,表面的对和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把事情做好。古人曰“阳在阴之内,不在阴之对”。说的就是阴阳调和、对立统一的道理。万事万物,既然有优点,就必然有缺点,人也一样,他的优点就是他的缺点,他的缺点也正是他的优点,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只不过是他的特点,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你说这个人虎头蛇尾,持续力不够,但是他可能拥有很好的爆发力,可以开拓新技术。你说这个人行事琐碎,做事太慢,但是他可能思维缜密,对于技术细节把握得很到位。正因为同行的人比要去的地方更重要,所以,在我们和同事、朋友、家人的相处中,作为一个整体,只要大方向不错,多一份成全,就多一份鼓励,就多一份力量。表面上,是我们牺牲了自己,成全了他们,实际上是我们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这个过程里,共同进步,互相成就。   今天唠唠叨叨讲了这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我们的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再次祝贺大家顺利毕业,并祝愿我们每一位清华人,在未来的日子里,都可以践行我们的清华精神,用我们的行动续写更加辉煌、更加灿烂的新 篇章!   谢谢大家!   【清华毕业典礼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回到母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个重要时刻!首先,请允许我对圆满完成学业、即将踏上新的征程的学弟、学妹们,表达我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衷心的祝福!   回想前的,当自己终于拿到博士学位时,心中除了喜悦、激动,更多的还有一丝迷惘:20生物系的博士毕业生只有5人,工作并不难找;但5年的直博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刻,自己突然很犹豫:是继续做科研,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坚持做下去?还是转行写程序,到(中关村)村里倒腾计算机?甚至去挂职做行政,才更适合自己?当了的好学生,在真正即将要离开单纯的校园时,生活的压力、家庭的责任、事业的方向成为一个人不得不一一面对和必须排序的选择。   我问自己:你到底喜欢科研吗?你的能力够吗?这个纠结直到某天博士论文写到脑仁疼的时候,终于得到了解脱——在重新梳理和审视自己五年来的科研数据,在看起来互不相关的现象中抓住一线新的提示和假设时,我确认:是的,科研是我的真爱,我喜欢那种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寻求真相的感觉。十四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   既然确定要走科研路,那么先出国做几年博后再择业,大概是当时比较标准的职业规划路径。因此,海投“套磁”邮件,参加夜间电话面试,按“水木攻略”采购赴美所需的袜子、眼镜、高压锅压力阀等各种零碎,也都按部就班地走了一遍。我也曾给国内科研机构投了简历,但对缺少历练也没有海外经历的新科博士来说,很难期望一个有足够自主权和发挥空间的岗位。   就在这个时候,兰州大学提出可以支持我建立一个实验室、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时,年少轻狂、一心想自立门户的自己实在是难以抗拒这样的机会,几乎没有怎么犹豫就接受了。能获得这样的机会,一方面源于已经毕业的学长们的杰出贡献而给予我们的信用福利;另一方面,则是历史原因造成了西部人才流失,使得新人得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今天,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西部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枢纽,要成为文明和科技辐射的核心,对人才的渴求更强烈,机遇更多,舞台也更大。在各位向着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将个人奋斗融入祖国的需求、顺势向前,我想会获得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坚定的信念依托。也许这就是为何在“出彩中国人”中,老学长们一曲《我爱你中国》如此动人心魄。   当得知我要去兰州工作时,身为家里的独子,父母旁敲侧击地说“宁向东一里,不向西一步”,但当时年轻气盛的自己根本听不进去,认为只要有经费,而且自己说了算,一切都不是问题。   然而,真正来到了西部、来到了兰大之后,才发现离开了科研资源集中的发达地区,缺少上下游支撑,遇到技术问题没法再像在清华一样串个门就能找到答案,缺乏测试手段时也很难像以前一样到隔壁蹭个设备,如果想要和小同行们深入讨论还得出远门······这些现实困难对科研选题、实现路径等等都会有直接影响。不过既然研究是真爱,又一心想着自己说了算,也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支撑不够,难以开展高竞争性的研究,就热中选冷,找长期争议无定论的方向;手段有限,难以进行多维刻画,就因陋就简,力求从思路和设计上加以弥补。我博士期间曾跟着师兄做的一个小课题,通过电镜观察一种急性期蛋白的形貌,这种蛋白在炎症时血浆浓度有成千倍升高,但它究竟是导致疾病的原因还是疾病发生后的结果长期未能解决。虽然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需要通过基础研究来获得思路,但曾经的激烈争议使得研究投入减少,从而允许我们的研究团队相对从容地去探究和解决。于是我们从简化体系中的活性调节机制入手提出假设,逐步阐明这个蛋白在炎症中的确切作用模式,进而发展其作为临床标靶和诊疗标识的潜在应用策略,又转回头以这个蛋白为实例希望回答一些表达调节、折叠途径中更基本的问题。   从最开始的见招拆招,到现在的乐在其中。所关心的虽然是不太起眼的问题,但十几年持续研究的积累和深入,逐渐也成为了一个小小方向的先行者,隐约看到了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可能,得到了前辈和同仁们的初步认可。   多年来,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最大的感触就是离开资源集中的中心城市后,非常有必要根据实际条件做出必要调整,尤其要将自己的优势与本地的特点和需求紧密结合。善加利用,不但可凭借资源独有而获得竞争优势来弥补支撑条件相对薄弱,而且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还能独树一帜,开辟新的领域。人类知识已经积累到如此的广度和深度,专业门类如此浩繁,成为一个狭窄领域的专家也需要长期的钻研;即便所选择的方向不够热门和炫目,只要有定力坚持,心无旁骛、精益求精之下,亦可成为行业领军。更何况科技突破并不总是来自最热门的方向。在国家从追赶到引领的转变中,需要的是多数行业的全面超越,需要的是从业者普遍具备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工作模式。这个全面超越的时代有底气也有愿望为我们的选择提供空间,为每个人的坚守提供支撑。而我们的坚守也注定会成为建成创新型国家伟大进程的一部分!   回顾14年的职业生涯,我有两个遗憾。一个是没有能将自己的研究很好地与西部特色相结合,主要原因大概就是未能主动地寻求切入点和合作机会,这一点足为各位所戒!另一个就是在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中,没能很好地体悟角色的变化:努力工作的要求也许没错,但也得理解诉求的多元化。一路行来,虽有遗憾,但并不后悔。人生有限,并不允许太多次的选择和试错。年轻时,遵从本心,选择能激发自己热情的行业和岗位;一旦选择,不轻言放弃。虽然难免会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计困难,但源于热爱的坚持大概才是年轻人闯自己路的最好的凭借。   同学们,选择需要坚持,也意味着放弃。安家和立业谁先谁后?薪酬和理想孰轻孰重?冷门和热门何去何从?缺少历练的新人要选择更大的舞台,多半得放弃些安逸和繁华。我的爱人从北医免试推研到清华,和我同在一个实验室,同届博士毕业。做学生时,帮怕见血的我做动物实验;毕业时,包容我有点任性的选择,和我一起去兰大工作;在生活上,她没有什么要求,住着未经装修的婚房,工作以后,房屋改造、装修,设备和试剂采购都是她一手操办;从两间空屋子到看起来还像回事的实验室,从处理繁杂琐事到完成各种实验,无法想象没有她的支持我是否能走下来。幸福的家庭不仅仅是事业的后盾,更是彼此扶持,共同面对的依靠。   同学们在年龄还轻、牵绊尚少时,要以立业为先,把业务做好做强,才是立身和安家之本,在面临选择和取舍时,这大概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暂时的生活不便和薪酬高低,其实没有必要纠结——长远来看,短期缺憾通常都会随着事业的发展获得合理回报。幸福的生活永远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实现一种精神上对梦想的追求和坚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衷心希望同学们秉承校训精神,好好锻炼身体,兢兢业业工作,成就一番事业,拥有美满家庭!谢谢!

篇6:校友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

校友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亚洲大学、环太平洋大学等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守于清华毕业典礼致辞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华毕业典礼致辞】   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胡天健,20从咱们精仪系本科毕业,之后参军入伍,现在是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员。十二年前,我在这间教室(二教401)上过扈志明老师的微积分课,相信很多同学都有着类似的经历,在清华受到了名师的指点。今天,非常荣幸受到系里的邀请,作为青年系友代表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发言。因为是毕业,不少同学将离开熟悉的校园生活开始新的人生旅途,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清华毕业后最难忘的几段经历。   第一段经历关于“事业”。我非常幸运,本科一毕业就加入到一个科研团队,从事我国首次新技术试验任务。这是一项全新的、甚至颠覆常识和想象的科研任务,许多领域对于我国而言,都是首次涉及。在长达七年的技术攻关中,团队的每一个人常年加班加点,每周人均工作时间超过七十个小时。特别是在任务实施的最关键几个月,我们几乎忘记了白天和黑夜,忘记了周末和假期,常常十天半个月都回不去家,办公室离家200多米的距离竟显得如此遥远。记得当我顺利完成某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后,有位首长与我亲切交谈。当得知我妻子也是清华毕业、长期从事金融工作时,首长问我:“小伙子,你爱人的工资应该比你高吧?”我非常自豪地告诉首长:“她的工资是比我高,但我的事业更崇高!”事业更崇高,这正是我们这个团队、以及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这些年,我亲眼见过有的首长身居部级高位,却依然坚持每周背着书包来清华做学术;有的首长、校友既是院士、科学家,又是军委机关的领导,每年决定了数百亿元科研资金的分配,而自己仍然穿着老旧的秋衣,亲自阅读科研文献、批改技术文件。正是这样的事业获得感、满足感支撑着我铭家的科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也支撑着我们这个团队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人民大会堂从习近平主席手中接过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各位同学,今后你们步入社会也好,继续求学也罢;进入中央单位也好,走向基层也罢;组团创业也好,选择体制内也罢;你们都将开始新的工作。希望各位在工作时,不是仅仅找一份养家糊口的生计,也不是贪图物质上的富足、地位上的满足,而是有一份值得你不分24小时全身心投入的事业,以及在这份事业上所收获的幸福。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热情以及内在的长久、平静的幸福,是任何金钱、虚荣都无法比拟的。   第二段经历关于“爱情”。我非常幸运,在清华求学期间,认识了我的妻子叶薇倩女士。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当年从上海考进清华时数学满分、物理扣了两分,在校期间承担了大量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在读完管理学硕士后进入金融系统工作。我一直清晰地记得,那一年我的奶奶病危,作为上海姑娘,妻子不仅冒着倾盆大雨、走着泥泞小路陪我去江西乡下探望,还亲自下厨在农村简陋的土灶台上为大家烧了几个菜,当时我的奶奶虽然已经病得说不出话,却竖起了她的大拇指。还有结婚那一天,我们在上海的时候,没有大张旗鼓地请婚庆、请司仪,而是一大早自己跑去婚礼现场贴了几个气球、挂了几条彩带,请亲朋好友简单地吃了顿简单的酒席。别人结婚都是轰轰烈烈、海誓山盟,我的妻子嫁给我却是有些“静悄悄”。还有我家老大的出生,我们俩的父母都没有在我们身边。临产前,妻子早早把自己和孩子要用到的衣物整齐地打包好,我们俩就这样拎着个行李箱去三零六医院住院生孩子。别人生孩子都是七大姑八大姨地供着,我们俩生孩子就是靠自己。后来,妻子和孩子出院回家的第二天,虽然单位考虑到我妻子刚刚生产并没有要求我去上班,但由于试验任务紧急,我二话没说就去单位连干了一周,每天回到家里都是临晨,家里只留了一个月嫂照顾刚刚出院的产妇和刚刚出生的婴儿。“爱情,不是月光下的漫步,也不是长凳上的叹息,什么都会有啊,有泥泞也有风雨。”我的妻子收入比我高很多,工作强度比我小很多,对家庭的贡献比我大很多。当然,妻子也常有抱怨,但每当看到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时,她总是会说:“天健,我支持你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是再忙再累,也要注意休息、注意身体。”各位同学,大家或许已经收获了爱情,或许不久的将来也会收获爱情。要经营好爱情,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包容;不仅要懂得关心,更需要懂得欣赏;不仅是要找一个优秀的他/她,更是要找一个相互理解、支持和担当的心灵伴侣。这种相濡以沫的长久、平静的幸福,是任何金钱、虚荣都换不来的。   第三段经历关于“奉献”。“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念着这样的诗句,我坐着摇摇晃晃的绿皮车,来到了大山腹地的基地当兵锻炼。在这一年中,我与普通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驻守在我国某型第一个科研设施中。那些日子里,我和战友们打草、种树、推雪,养猪、种菜、挑粪,执勤、站岗、放哨。虽然伙食不怎么样,但是每天高强度劳动使我的体重在两个月内飙升了15斤。我总是难以忘记,某次重要试验之后,我和战友们带着防毒面具,拎着灭火器、铁锹和照明灯,第一时间钻入浓烟密布的场地,检查设备受损情况,扑灭零星的火苗。那种场面,就像是一部大片,激发出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我还记得,年底老兵退伍仪式上,我代表连队给退伍的战友卸去军衔、领章,平日里一伙上战场流血牺牲都不怕的战士却一个个泪如泉涌。离别的那天,战友们是能送多远就送多远,有的是上了火车还从车窗握着战友们的手不肯放,直到火车开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有的老兵,就像在座各位同学的年纪,十七岁参军入伍来到山沟里的基地,退伍的时候已经是快四十岁的大叔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想到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想到战友们朝夕相处的那份真挚感情,我们怎么能不流下泪水?我身边还有的战友,九十年代挺进藏北无人区进行测绘,约定的时间渺无音讯,都以为他们已经牺牲,为他们召开了追悼会,家属和同事哭得稀里哗啦。谁知道追悼会后几个月,这批战友突然出现在了大家面前,家属和战友们又是抱着他们哭得死去活来。原来,他们突然遭遇暴雪,当时通信条件又不好,只能把设备和资料就地掩埋,一路啃树皮、要饭、扒火车回到。没有经历过这种生离死别,谁能体会到牺牲奉献的真正含义?这些年,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各位同学,大家日后都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出贡献,也都会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请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的身后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他们不是抽象的、高大上的概念或理论,他们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同学、师长,他们就是我们自己。他们也有自己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但他们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有的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当我们取得一点点成绩时,切不可沾沾自喜认为完全是自己的功劳,千万不要忘记自己身后的那群供养过、教育过我们的人,那群为我们的事业打牢基础、提供支撑保障的人,千万要记得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奉献得更多。这种感恩、奉献的信念,能够支撑着我们获得长久、平静的幸福,也是母校、院系这么多年培养,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老师、同学们,在这毕业的日子里,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我离开清华后最难忘的几段经历,就是祝愿我们的每一位毕业同学,都能拥有值得全身心投入的事业,获得相伴一生的爱情,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清华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我们毕业系友送给母系、送给各位老师、同学最衷心的祝福!谢谢大家!   【清华毕业典礼致辞】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清华大学20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这是一个欢庆的日子,更是一个庄严而值得纪念的时刻。从今天起,你们将跨入人生的一个崭新阶段。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各位毕业的研究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悉心指导和培养你们成长成才的全体导师,以及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贡献的广大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清华发展建设、支持你们刻苦攻读的家长和亲属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明年,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在百年办学历程中,随着清华研究水准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25年,清华刚刚兴办大学部时,就同时设立研究院,开始了研究生培养;新中国成立后到“”前,学校创办若干研究班,满足国家发展对高层次研究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开放后,清华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单位,逐步建立了自主、完整、大规模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迄今为止,清华已累计授予博士学位一万一千人、硕士学位近五万四千人,目前在学研究生规模已超过本科生。清华大学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研究生成为学校科学研究的重要生力军,同时很多研究生担任助教和学生辅导员等工作,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清华毕业的研究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各自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涌现出了大批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行业骨干、企业和行政管理的优秀人才,比如现有的中科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就有22位是改革开放后我校毕业的研究生,刚才发言的侯立安院士就是一位杰出代表。   今天,在座的同学们也要像你们的学长那样,告别水木年华,步入新的征程。在此,我向大家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让责任成为成长的引擎。近百年来,一代代清华人牢记肩头的重任,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清华改制后的第一任校长罗家伦在几十年前曾写过《知识的责任》一文,希望青年知识分子“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如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清华毕业的研究生,更是要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都主动承担重任,勇于迎接挑战,让责任引领自己未来成长的道路。   第二,让创新成为不懈的追求。当前,“自主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大家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实践,都具有了相当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一两项创新成果并不难,难的是使创新成为终生不懈的追求。希望大家在新的学习或工作中,大力弘扬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加强批判性思维,不要因循守旧,更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开创性地做第一流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让世界成为奋斗的舞台。百年清华,不仅在国家建设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要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奉献才智。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清华人尤其要树立宽阔的国际视野,把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放在世界大舞台的背景之中,与世界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相交融。不久前去世的我校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一生秉持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创新,“寄养于东西两家”。希望大家在学术研究和各项工作中,也要像吴老那样,善于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走向,力争做到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贡献者。   同学们,母校明年的百年华诞将是海内外清华人共同的盛大节日。衷心地希望那时能够再见到你们,让我貌同畅谈一年工作的酸甜苦辣,共叙百年清华的锦绣 篇章!   谢谢大家!   【清华毕业典礼致辞】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共有1330名毕业生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你们中多数是在职学习的同学,将在新的起点上开拓自己的事业;其他全日制的同学,或将进入教育科研机构,或到企业供职,或服务于党政部门,或者选择继续深造。首先,我要代表学校,向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预祝你们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向悉心指导你们的导师、辛勤养育你们的父母、默默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跟历届的清华毕业生一样,是一个优秀的群体。在学期间,你们有的一心向学、有所建树,有的热心公益、服务集体,有的兴趣广泛、全面发展,你们都在清华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比如,物理系的常翠祖同学,在导师及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艰苦探索,发现了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这是学术界目前唯一尚未在实验上实现的霍尔效应,也是我国物理学界至今屈指可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航天航空学院的谷振丰同学,携笔从戎,投身国防,即将远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大漠深处书写青春。刚才发言的周铭同学,为了得到一组可靠的试验数据,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离开时只能连人带自行车翻越铁门,被人笑称“做壁虎仿生的课题,自己先得变成壁虎”。这样的同学在你们中还有很多。你们在校期间表现出来的优秀潜质,将为未来的事业发展和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这里我想对你们说,今天的优秀不代表明天仍然优秀,现在的成功也不意味着永远都会成功。走出校门,在喧嚣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生活氛围中,在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相互冲突时,你们将要面对的是比做项目、发文章、找工作更大、更难的考验。   学校的老师经常跟我说:清华的学生都非常聪明,遇到问题时总能很快想出解决办法,甚至能够找到捷径。的确,聪明才智是你们成就事业的天然优势,可以帮助你们解决问题、克服难关、赢得鲜花与掌声。但是,如果每次遇到问题时都希望寻找捷径,那你们的功利心就会慢慢孳生膨胀,这时聪明才智不仅不能帮助你们走向成功,反而可能蜕变成一种包袱、一种负担,变成你们做人做事的障碍。   最近,我读了一些清华历史方面的文献资料。很多清华学长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人的一生中,奉献比索取重要,幸福比名利重要,事业比工作重要。只有放下功利心,看淡一时之得失,才能变聪明为智慧,获得一生的成功。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其中的两个故事。   一个是清华、北大、南开南迁过程中的故事。“七七事变”以后,三所学校先是南迁长沙,后因战火蔓延,才又西迁昆明。当时,师生分三路入滇,由于条件所限,有一路只能徒步前往。闻一多等11位教师放弃坐车,和200多名同学一起步行,沿途指导学生收集民歌民谣、采集动植物标本、进行社会调查。当年的生物系青年教师吴征镒,后来成为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植物学家,就与这段3000多里的徒步经历分不开。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像外文系的查良铮,也就是后来的诗人穆旦,当时也加入徒步旅行团。他随身带着一本英汉词典,边走边背单词,记一页撕一页,到昆明时字典已经不见了。   显然,与步行相比,坐车或坐船是一种捷径,更安全、更轻松、也更舒服。徒步的人,看似是耗了时间、走了弯路、受了委屈,但一路下来,他们体验到的,不仅是沿途的世风、民情,更是对社会、对人生、对事业、对情感的理解和感悟;他们所收获的,也不止是一些资料、图片、标本,而是坚持、韧性、勇气、独立性这些做人做事的重要品格。一次长途旅行如此,人生的旅程也是这样。为了达到一个目标,采用简便的方法,花费较少的时间,付出更小的代价,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并非事事都有窍门可钻、有捷径可循。因此,对你们来说,放下功利心,就是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总是试图走捷径,适当地走点弯路,下点笨功夫、慢功夫、苦功夫,能够让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也能让你们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别样风景。就像我们的老学长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季羡林先生的故事。季先生在1935年赴德国留学之前,住在当时还是招待所的工字厅,同屋的一位学兄再三劝他,到德国后一定要学保险专业,将来回国,饭碗决不成问题,也许还是一只金饭碗。在这极富诱惑力的“好心”建议面前,季先生没有改变初衷,毅然坚持自己“真正想走的道路”,选择学习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读懂、更不会带来什么现实利益的古印度文字——梵文。他之所以这样选择,就是因为觉得“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影响太大了”,“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这是一种书生的理想。尽管有过“失去饱的感觉达八年之久”的痛苦、纠结和困惑,但季先生最终坚持下来,并终其一生,成就了世人敬仰的一代大师。   这不禁让我想起1911年清华建校之初,入学考试的国文题目是“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句出自《孟子》的话,就是要告诉我们既要学会有所作为,更要学会有所不为。清华学生的优秀潜质和良好基础,让你们在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有选择是好事,但选项过多却容易让人迷惑,或是患得患失、不知所措,或是不作取舍、事事都做。但是,人的时间精力终归是有限的。因此,放下功利心,对你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放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实现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才能站到高山之巅瞭望更为辽阔的美丽风光。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那些不为眼前利益所诱惑、把目光投向远方的人,只有那些不为一己之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只有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人,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创造出推动社会前进的正能量。刚才发言的魏华伟校友在河南艾滋病村工作和成长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老一辈清华人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追求,正在新一代清华人的身上延续和发扬。   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份责任感;放下小聪明,走向大智慧。这就是我送给你们的毕业赠言。   再次祝贺大家,也永远祝福你们!   【清华毕业典礼致辞】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张瑞雪,20推免至精仪系导航中心,师从张嵘教授,20获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兵器工业导航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收到系办老师的邀请时,我还觉得诚惶诚恐,因为作为众多清华校友中最普通的一员,在毕业的这些年里,我本人也只是在国防军工领域,尽职尽责地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小有收获,但也谈不上成果硕硕。今天有幸参加大家的毕业典礼,面对这么多优秀的师弟、师妹们,我想,更多地是分享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日后的工作和学习能有所裨益。   那么首先,在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里,我想送给大家两个恭喜。一个失喜大家顺利毕业,开启人生新的征程。另一个失喜大家即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新的困难。也许大家会说,师姐啊,好端端的毕业典礼,你怎么来给我们泼凉水来了,你怎么就知道我们会遇到很大的挑战呢?   因为这是一定肯定以及确定的。在学校,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技术;我们毕业服上的“清华”二字也让我们先天地获取了更多的期望和关注。而迈入工作岗位后,我们当下所享受的光环,都会更多地转化成责任和使命:承担更重的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产出更多的成果。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会遇到很多没有想过的问题,可能没有老师答疑解惑,也没有机会犯错重来。因此,有些时候不可避免的,你会觉得孤立无援、甚至怀疑人生。我在博士期间做的是微机械惯性器件的研究,我们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可以说国内领先。所以当我入职兵器导控所,继续微机械陀螺研究的时候,我觉得这应该就是换汤不换药,大同小异而已。但是,入职后就发现学校和研究所是两种体系。学校的技术研究重点在于创新研发,突出新颖性,关注点也是常见的性能指标。研究所是以产品的可靠性应用为导向,性能指标更复杂、更全面。有些指标可以说闻所未闻,更别提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优化了。所以,即便从事的就是本专业的对口工作,很多时候也要学会从零开始。新入职的一年里,我重新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推导了很多之前不愿意碰的理论公式,也进行了很多试验测试。虽然很辛苦,但是现在回头来看,那段时间围绕应用层面、对于基础知识的再理解,绝对是专业水平的又一次提升。所以,在我们年轻的时候,经历一些挑战、质疑和否定,未必是坏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当下面对的困难,正是我们日后值得骄傲的资本。   那么,如何战胜这些困难呢?在这里,我也想给大家分享几点心得。   首先,人生在世,当有理想。理想是什么?它是一颗种子,孕育着希望和力量,给它一片土壤,就可以生根发芽;它是一点点星星之火,初生虽小,却有燎原之势;它是一种信念,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糖衣炮弹,依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少年谈理想,多的是雄心和抱负;成年谈理想,多的是清醒和坚持。以前,我的导师经常跟我们讲,一个人还是应该有点理想的,当你忙成名就之时,一定不要忘了给理想留一点地方。当时听着,只是莞尔一笑,工作多年,反复回味,才发现的确不易。前段时间,网上展开了对于娱乐圈和科研界国家精神的讨论。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包括现在很多工作在一线的科研人员,都是加着最多的班,拿着少的可怜的薪水。但是之所以还愿意这样做,就是因为在这样的工作中,可以感受到为国争光的使命感和挺直腰板的荣誉感。以我们单位来说,光纤陀螺是我们所的主要产品之一,是导航系统的核心器件,目前,我们所的光纤陀螺产品从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来说都竖内领先的。但是,十几年前,光纤陀螺的部分关键技术还不被国内研究机构所掌握,那时候,集团公司领导亲自带队、出国交流,不惜重资希望引进这项技术。但竖外公司会议当场就表态,no person, no technology, no, no, no。这在谈判会场,可以说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了。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技术,不被人尊重。后来,单位排除很多困难,自行研制光纤陀螺技术,性能也一步步接近国外先进水平。多年后那家公司来到中国,说我们现在可不可以谈谈合作的事情,我们向你们提供产品或者建立维护中心。领导说,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吧。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前后两次谈判的地位差异,就是技术硬实力。而这个技术硬实力是怎么形成的?就是靠一群年轻人,在一个二层小楼里,每天没日没夜地演算、试验和讨论换来的。相信,不论是我的导师,还是我现在的领导和同事,在他们毕业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拿到薪酬更高、待遇更优厚的职位,但是义无反顾投身到军工科研中,多少离不开他们自己心中的强国梦。现在,他们有的是行业专家,有的是部门领导,在成就梦想的同时,梦想也成就了他们。所以,希望大家在事业的重要选择口,不要忘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负,如果这个理想和抱负能够和祖国、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那就更好不过了。   第二是沉潜内修、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有着闪耀的简历。上面写着各种的学术成果、学生工作经历、项目实习经历。但是,我想请大家在看见自己这些光鲜经历的同时,也客观地问问自己,这其中有多少是自己付出很大心血,拼尽全力,学有所成的;又有多少只是为了博人眼球,给自己贴金,到头来贡献寥寥,几无所学的。在我研究生5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也参加了很多活动,比如商学院学习、世界银行实习,感觉学业和实践两不耽误,好不痛快。但是,有得有失,时间精力摆在那,表面的丰富多彩,可能实质上只是走马观花。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想我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如果一定要在这上面加一个期限,我想那会是一万年。所谓,十年磨一剑,一万小时定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之中大多数人天资秉性没有本质差别,谁能率先攻下第一个山头,靠的往往师夫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大家仔细想过没有,我们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还需要4.8年才能完成一万个小时。这中间还不算我盲作开小差、上网、玩手机的时间。而且再想想看,这5年当中,又有多少人可以一直工作在舒适区以外,每天不停地让自己攻克新的困难,研究新的问题;有多少人可以抵住各种诱惑,在一个岗位上孜孜不倦、任劳任怨。5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指标,它更是一个人突破自我和持之以恒的双重体现。所以希望大家在看到别人成功的冰山一角时,不要忘了他们为此付出的隐藏在冰山下面更加厚重的基石。   最后是兼容并蓄,外圆内方。在我们的传感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品质因数,品质因数越高,能量耗散越小,传感器的高精度潜力也越大。体现在我们个人身上也是一样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和周围人的内耗越小,向外输出的能力就越大,能克服的困难和能成就的事业也就越大。以前,可能多少受理工科思维的影响,我的脑子里基本就是0和1、白和黑,凡事喜欢讲道理、论对错。但是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整体,当我们想要成为对的一方的时候,就必然有人被我们变成错的,可谁也不想一直是错的,而且世界上很多时候也并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我现在有个4岁的女儿,她很喜欢整理东西。然后,不巧我也是个收纳控。有一次,她在那叠衣服,我觉得叠得很丑,就把衣服拆开,说你这样叠不对,我来教你。她当时就生气了,说你才不对呢,我就是这样叠的,你要重新叠回去,说完就哇哇大哭起来。后来,我学聪明了,我说你叠的衣服真好看呀,要是你能把这边的衣服再弄平一点,就更好了。然后她很认真的把皱皱歪歪的衣服重新整理好,看上去很满足的样子。几次之后,她不仅可以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好,还很喜欢帮忙收拾大人的衣服。所以,你看,表面的对和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把事情做好。古人曰“阳在阴之内,不在阴之对”。说的就是阴阳调和、对立统一的道理。万事万物,既然有优点,就必然有缺点,人也一样,他的优点就是他的缺点,他的缺点也正是他的优点,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只不过是他的特点,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你说这个人虎头蛇尾,持续力不够,但是他可能拥有很好的爆发力,可以开拓新技术。你说这个人行事琐碎,做事太慢,但是他可能思维缜密,对于技术细节把握得很到位。正因为同行的人比要去的地方更重要,所以,在我们和同事、朋友、家人的相处中,作为一个整体,只要大方向不错,多一份成全,就多一份鼓励,就多一份力量。表面上,是我们牺牲了自己,成全了他们,实际上是我们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这个过程里,共同进步,互相成就。   今天唠唠叨叨讲了这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我们的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再次祝贺大家顺利毕业,并祝愿我们每一位清华人,在未来的日子里,都可以践行我们的清华精神,用我们的行动续写更加辉煌、更加灿烂的新 篇章!   谢谢大家!   【清华毕业典礼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回到母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个重要时刻!首先,请允许我对圆满完成学业、即将踏上新的征程的学弟、学妹们,表达我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衷心的祝福!   回想14年前的年,当自己终于拿到博士学位时,心中除了喜悦、激动,更多的还有一丝迷惘:2003年生物系的博士毕业生只有5人,工作并不难找;但5年的直博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刻,自己突然很犹豫:是继续做科研,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坚持做下去?还是转行写程序,到(中关村)村里倒腾计算机?甚至去挂职做行政,才更适合自己?当了21年的好学生,在真正即将要离开单纯的校园时,生活的压力、家庭的责任、事业的方向成为一个人不得不一一面对和必须排序的选择。   我问自己:你到底喜欢科研吗?你的能力够吗?这个纠结直到某天博士论文写到脑仁疼的时候,终于得到了解脱——在重新梳理和审视自己五年来的科研数据,在看起来互不相关的现象中抓住一线新的提示和假设时,我确认:是的,科研是我的真爱,我喜欢那种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寻求真相的感觉。十四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   既然确定要走科研路,那么先出国做几年博后再择业,大概是当时比较标准的职业规划路径。因此,海投“套磁”邮件,参加夜间电话面试,按“水木攻略”采购赴美所需的袜子、眼镜、高压锅压力阀等各种零碎,也都按部就班地走了一遍。我也曾给国内科研机构投了简历,但对缺少历练也没有海外经历的新科博士来说,很难期望一个有足够自主权和发挥空间的岗位。   就在这个时候,兰州大学提出可以支持我建立一个实验室、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时,年少轻狂、一心想自立门户的自己实在是难以抗拒这样的机会,几乎没有怎么犹豫就接受了。能获得这样的机会,一方面源于已经毕业的学长们的杰出贡献而给予我们的信用福利;另一方面,则是历史原因造成了西部人才流失,使得新人得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今天,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西部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枢纽,要成为文明和科技辐射的核心,对人才的渴求更强烈,机遇更多,舞台也更大。在各位向着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将个人奋斗融入祖国的需求、顺势向前,我想会获得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坚定的信念依托。也许这就是为何在“出彩中国人”中,老学长们一曲《我爱你中国》如此动人心魄。   当得知我要去兰州工作时,身为家里的独子,父母旁敲侧击地说“宁向东一里,不向西一步”,但当时年轻气盛的自己根本听不进去,认为只要有经费,而且自己说了算,一切都不是问题。   然而,真正来到了西部、来到了兰大之后,才发现离开了科研资源集中的发达地区,缺少上下游支撑,遇到技术问题没法再像在清华一样串个门就能找到答案,缺乏测试手段时也很难像以前一样到隔壁蹭个设备,如果想要和小同行们深入讨论还得出远门······这些现实困难对科研选题、实现路径等等都会有直接影响。不过既然研究是真爱,又一心想着自己说了算,也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支撑不够,难以开展高竞争性的研究,就热中选冷,找长期争议无定论的方向;手段有限,难以进行多维刻画,就因陋就简,力求从思路和设计上加以弥补。我博士期间曾跟着师兄做的一个小课题,通过电镜观察一种急性期蛋白的形貌,这种蛋白在炎症时血浆浓度有成千倍升高,但它究竟是导致疾病的原因还是疾病发生后的结果长期未能解决。虽然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需要通过基础研究来获得思路,但曾经的激烈争议使得研究投入减少,从而允许我们的研究团队相对从容地去探究和解决。于是我们从简化体系中的活性调节机制入手提出假设,逐步阐明这个蛋白在炎症中的确切作用模式,进而发展其作为临床标靶和诊疗标识的潜在应用策略,又转回头以这个蛋白为实例希望回答一些表达调节、折叠途径中更基本的问题。   从最开始的见招拆招,到现在的乐在其中。所关心的虽然是不太起眼的问题,但十几年持续研究的积累和深入,逐渐也成为了一个小小方向的先行者,隐约看到了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可能,得到了前辈和同仁们的初步认可。   多年来,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最大的感触就是离开资源集中的中心城市后,非常有必要根据实际条件做出必要调整,尤其要将自己的优势与本地的特点和需求紧密结合。善加利用,不但可凭借资源独有而获得竞争优势来弥补支撑条件相对薄弱,而且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还能独树一帜,开辟新的领域。人类知识已经积累到如此的广度和深度,专业门类如此浩繁,成为一个狭窄领域的专家也需要长期的钻研;即便所选择的方向不够热门和炫目,只要有定力坚持,心无旁骛、精益求精之下,亦可成为行业领军。更何况科技突破并不总是来自最热门的方向。在国家从追赶到引领的转变中,需要的是多数行业的全面超越,需要的是从业者普遍具备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工作模式。这个全面超越的时代有底气也有愿望为我们的选择提供空间,为每个人的坚守提供支撑。而我们的坚守也注定会成为建成创新型国家伟大进程的一部分!   回顾14年的职业生涯,我有两个遗憾。一个是没有能将自己的研究很好地与西部特色相结合,主要原因大概就是未能主动地寻求切入点和合作机会,这一点足为各位所戒!另一个就是在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中,没能很好地体悟角色的变化:努力工作的要求也许没错,但也得理解诉求的多元化。一路行来,虽有遗憾,但并不后悔。人生有限,并不允许太多次的选择和试错。年轻时,遵从本心,选择能激发自己热情的行业和岗位;一旦选择,不轻言放弃。虽然难免会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计困难,但源于热爱的坚持大概才是年轻人闯自己路的最好的凭借。   同学们,选择需要坚持,也意味着放弃。安家和立业谁先谁后?薪酬和理想孰轻孰重?冷门和热门何去何从?缺少历练的新人要选择更大的舞台,多半得放弃些安逸和繁华。我的爱人从北医免试推研到清华,和我同在一个实验室,同届博士毕业。做学生时,帮怕见血的我做动物实验;毕业时,包容我有点任性的选择,和我一起去兰大工作;在生活上,她没有什么要求,住着未经装修的婚房,工作以后,房屋改造、装修,设备和试剂采购都是她一手操办;从两间空屋子到看起来还像回事的实验室,从处理繁杂琐事到完成各种实验,无法想象没有她的支持我是否能走下来。幸福的家庭不仅仅是事业的后盾,更是彼此扶持,共同面对的依靠。   同学们在年龄还轻、牵绊尚少时,要以立业为先,把业务做好做强,才是立身和安家之本,在面临选择和取舍时,这大概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暂时的生活不便和薪酬高低,其实没有必要纠结——长远来看,短期缺憾通常都会随着事业的发展获得合理回报。幸福的生活永远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实现一种精神上对梦想的追求和坚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衷心希望同学们秉承校训精神,好好锻炼身体,兢兢业业工作,成就一番事业,拥有美满家庭!谢谢!

篇7: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老师们,同学们,亲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社会学系级硕士生张恒,非常荣幸作为毕业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过去的六年里,我曾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我们系的毕业典礼当中,但从未对毕业这件事本身有过什么深刻的思考和体会,而更多地是在思索如何办好这场仪式,留给所有毕业生们一段更美好的回忆。如今,我自己也来到了这个关口,当面对离别时,我意识到除了依恋与不舍,感恩与惭愧,还有着些许的收获和感想,所以,在毕业典礼这个充满仪式感的节点上,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八年来在北大社会学的收获。

首先,八年的时光教会了我去正视失败。失败固然苦涩,但对这种苦涩的体悟却也标明了每件事物对于自己的分量,从而知道了哪些应当果断放弃,哪些值得更加坚定的追寻。

刚进入北大的我们有一点什通的,身披天之骄子光环的同时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来到这里之前,走着家人为自己殚精竭虑铺好的路,顺风顺水。因为早已有人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所以从不必去探寻心之所向,也未曾尝过失败的滋味。这种荣耀固然激励了我们不断前进,却也让我们在选择中迷失了方向。我们背负的很多,想要的很多,在负重前行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因为前方每条路的尽头都殊明,早已习惯了获得的我们哪条都不愿意放弃。而失败恰恰成为了此时的良药。对一样东西求而不得,很疼,但正是在对这种疼痛的体悟中我们知道了自己该放弃什么,该坚持什么。失败因此帮我们找到了自己最为珍重的那个部分,让我们在人生路上轻装上阵,不再迷茫。所以,失败带来成长这句话虽然看起来鸡汤满满,但当我们回首往事,会发现自己的每次成长与蜕变都确实是在品尝失败中完成的。八年里,有无数的师长、同窗帮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很感激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你们的帮助和见证。

其次,我学会了接纳自己。我们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接受自己的优点很容易,承认自己不行却很难。所谓接纳自己,便是将自己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既不沾沾自喜于一时的成绩,也不在同他人的比较中迷失自我,一蹶不振。

在北大,我们会遇到很多牛人,他们有的是学术精英,论文发表捷报频传;有的创意满满且执行力强,年纪轻轻便实现了人生的财务自由;有的精通人情世故,求职路上一片坦途,收割offer直到手软。在与他们的比较中,貌似平凡的大部分人难免会陷入自我怀疑,甚至失去信心,自怨自艾。但我们始终应当记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与世界,他人所谓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失败,我们自身的缺点也并不妨碍我们去追求幸福和理想。北大多年来的教育告诉我们,一位年入百万的商界精英对社会、对自己的价值未必比一位清贫的乡村教师来得更高,貌似光鲜亮丽的外壳也不是社会学所推崇的追求对象。因此,我们就更没有理由去怀疑自己的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每个人所拥有、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境遇所造就的,无法复制的同时更加无可取代。所以,不必抬高别人,也无需贬低自己,我们只需要毫不怀疑,充满信心。

第三,理解他人。每个人无法作为孤岛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作为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我们不可能完全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在必然与他人产生联系的前提下,如何去理解他们就显得格外重要。

理解他人梳穿社会学始终的问题,它之所以如此重要和困难,我认为是因为一己之力与世界的复杂性相比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太过不值一提。正如旧寨村的村民理解不了为什么来自北京的大学生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我们也一样难以理解他们的坚持和追求。当我们用自己固有的逻辑与价值观去解读其他人的行为,未免会让这个世界显得千篇 一律,用社会学的话说这是用理论裁剪现实。所以,在与他人的联系中,用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得出的永远是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结果。我很庆幸,几年来所经历的光怪陆离和社会学的教导让我远离了由狭隘的偏见所带来的傲慢,在不断试图理解他人的过程中,我渐渐学会了保持敬畏和好奇。

正视失败、接纳自己、理解他人这三个收获,究其根本讨论的无非是反思二字,反思自己,反思他人,反思世界。在求职过程中,社会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我们的优势,然而它却给予了我们一种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时时思考,处处警醒,这又何尝不是一生的收获和优势。人生中会有很多容易失去自我的时刻,这些时候要保持头脑的清醒颇为不易。八年北大社会学的经历无疑给予了我平静地面对这些时刻的勇气——尽管最终决定人生高度的大概还是能力和意志,但至少反思能让我们对此生了无遗憾。在此,我也祝愿我们大家,出走半生,仍是少年。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体硕士毕业生向北大、向社会学系的培养表示感谢,对北大而言,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但对我们而言,在这里的几年时光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未来的人生,社会学系将永远与我们相伴。最后,祝大家毕业快乐!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谢谢!

篇8: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非常荣幸接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邀请,等候这个邀请很久了。一直希望有这样一个机会回到母系,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向我的老师们表示感谢。今天在座的,只有张静老师参加过我的硕士论文答辩,记得那一天是大雨,您是拎着靴子进的答辩教室。周飞舟老师答辩的时候天气好得多,但是到了答辩的时间,没办法打开门,是我从隔壁办公室跳窗户打开了门。今天看到这么庄严隆重的毕业典礼,我非常激动,今天社会学系是北京大学最受同学欢迎的院系,我想这是我们老师和同学这么多年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我个人,如果我没有机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就读,我也会努力成为一个学者,追求自己喜爱的学术事业,但是可能我没机会了解,学者首先是一个老师,把学术一代代的努力传递给学生。我有机会知道这一点,来源于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经历。

我们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的时候,系里那时候还是王思斌老师、杨善华老师、孙立平老师、程为敏老师、谢立中老师、刚刚回来的张静老师,他们都刚刚开始带学生。还有王汉生老师,我希望您能听见,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我们今天努力想做一个好的老师,只是想努力做到社会学系当年教我们的那些老师曾经做到的,传承学术的精神,对生活的理解,像当年他们传达给我们一样,传达给在座的各位同学。

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分享我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经历。究竟是什么能够使这些老师、北京大学的学术传统能够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可能是非常简单,也许是偶然的一个原因。我想谈到我住过的那间宿舍,46号楼1074。1993级,因为北京大学没有应届毕业生,全班15位学生,招来了全国各高校的对社会学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四位研究生同学在这间宿舍中度过了非常美好的时光。北京大学的传统和老师的教诲是通过我们宿舍的生活这个小小的棱镜折射到我们身上,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经历。

我第一个结识的是李康。在来北京大学读书之前,他就给我写了一封充满理想主义的信。信里边大部分内容现在我都忘了,因为非常的长,我只记得结尾的时候李康说,“让我貌同在清贫中坚守对学术的理想”,我记得我的回答比较无趣,我希望能够坚守学术的理想,但是学术生活不一定就是清贫的。事实证明,我是比李康更好的社会学家(笑)。今天我们的学术机构,或者是我们的大学,或许有别的困难,各种严苛的制度考评和项目管理等等,但是它已经很难说是“清贫”的。但我对李康的这句话仍然有很深的印象,现在的同学可能不太了解当时的教师生活状况。曾在社会学系任教的孙立平老师曾经在那个时候写过一篇文章,用社会学系的一位老师的工资单来描述大学老师的收入。一位老师辛勤工作一个月,他的收入相当于五千张复印纸。

那时候的大学和现在非常不同。今天大学有很多的资源,但是回想起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的三年,虽然谈不上清贫,但是却比较简单。我们宿舍有一位朋友,他毕业之后直接进了公司,每个周末的时候来我们宿舍玩。有一次一起逛书店,他说了一句令我们震惊的话,他说我现在买书已经不看价钱了,当时我们都非常景仰的看着他(笑)。要知道我们每年的一个大的节日,就是琉璃厂书市的时候。所有人都看谁能在那里淘到最好最便宜的书,李康往往是第一个背包启程的人。买到好书没什么了不起,关键要买得便宜,能买到统一书号的书,那才是本事。这些最简单的快乐就是研究生生活留下很深印象的事情。研究生的生活或许十分忙乱,但也足够简单。可能学术界非常的复杂,但是学术还是最简单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我从李康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没想到周飞舟会是我一生最好的朋友,因为好像我们各方面都差别很大。我印象里他的社会学方法水平很高。方法是所有报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的噩梦,周飞舟老师应该是我们那一届的第一名。我和他在分数上很接近,但是一入学就发现差距非常大。我记得我们上的课是卢淑华老师的高级社会统计,没有周飞舟同学的帮助,大概我们中有许多人很难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差异。那时候周飞舟老师比较喜欢奥斯汀,当时我觉得奥斯汀太无聊了,都是家长里短的东西,我喜欢《堂吉诃德》这样有趣的作品。事实证明,周飞舟老师的兴趣指引了我后来的读书和学习。但或许影响我最大的是周老师的为人。我们是从那一年起一起参与《研究生学刊》的工作,这份不起眼的杂志培养了北大许多重要学者。这份杂志当时是著名北大学生贺照田主办的,但是主要干活的是周飞舟老师和另外一位朋友,后来他到了三联书店工作。当时,他们两个人的工作效率都非常低,每次都是慢慢悠悠走一个小时,再谈一小时,才开始工作,但杂志琐琐碎碎的所有事情,都是他们以这种低下的效率完成。那时候我们这些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大堆了不起的理念,但主要工作都是谈理念。我从周飞舟那里学到的是,如何将这些理念通过做事变成现实,这一点,直到今天对我自己来说,仍是要学习的。

我们宿舍的第四个人是大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王俊敏老师。不光是我叫他大哥,我的导师杨善华老师也管他叫大哥,“ 大哥”已经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我经常想,他和我们年龄差别比较大,46号楼1074是一个非常热闹而混乱的地方,几乎每天都有不少人,随时可能走进这个宿舍,吃饭的时候,晚上聊天的时候。但是大哥往往在旁边非常安静地听着。他的正直、善良和勇气一直是我对研究生生活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我与李康和周飞舟老师后来有许多学术上的合作,一起翻译过西方社会学的著作,共同写过社会学的文章,今天仍在和这些老师一起办跨学科的项目。但今天在回忆的时候,和这间宿舍,和我的研究生生活连在的一起的,印象最深的仍然是大哥。他的领域或许不是我们经常谈到的,但是他非常宽容地听我们深夜聊天到很晚。大哥和李康睡眠不是很好。每次我们聊完了就呼呼大睡,李康的暴力解决方法是去未名湖溜一圈回来再睡,或者不睡,大哥就是静静等着我们声音消失以后才慢慢找到入睡的节奏。我们在社会学,在哲学学了很多的道理,我们对人生有太多的理解,但是这些道理却很少真地决定我们怎么做,只会给我们这么做找到更多的理由。所以社会学家很少做错事,因为当他做错事了,他总能找到错误的道理来支持他(笑)。我跟大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所有的道理应该帮助改变我们自己,敢于承认我们的错误,然后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刚才看同学们做的田野日记的话剧,非常感动。我个人以研究理论为主,我也曾经去做过田野,田野对我是一个非常震撼的经历。就像46楼的宿舍一样,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历。如果没有这间宿舍中的经历,我们每个人也都可能会成为一个孤独的学者,但在这个宿舍里,我们挑战了彼此的见识,伤害了彼此的自尊,甚至最终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计划,改变了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就像你们的田野一样,生活并不只是一些道理,还有一些我们必须担当和直面的责任。我想我和大家一样,我今天穿的衣服和毕业的学生不一样,我已经毕业太久了,也不像在座的老师。我在这里永远是社会学的学生,我学到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独的学者,而首先是一个教师,是一个丈夫,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个公民。如何能够担负这样的一个责任,不仅仅有学术中的无形的学院,还有一个个寝室,未来大家将会组建的家庭,即将进入的单位,这样的有形的学院。人生和田野的巨大差别,就在于人生不是一个实验,人生没有你旁观的地方,我们希望把我们从田野中学到的,把我们从书本中学到的,投入到我们唯一的人生当中。这是我从北大社会学学到的东西。

谢谢各位!

篇9: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

下午好!

我是周福波,09级本科13级硕士,毕业后通过广西党委组织部定向选调生项目,到广西人社厅人事处工作,3月至今,我在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伏兴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主要任务是抓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为民服务等工作。

毕业三周年,感谢系里给我机会回到母校、回到这个园子,既欣喜又惶恐。欣喜之处,就像在外流浪三年才回家的游子,当年园子里的种.种历历在目。惶恐在于,作为刚毕业进入社会三年的新人,站在这个台上,有什么资格和资历和大家分享以及分享什么。我考虑了很久,觉得还是结合第一书记的工作,和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以及感受。

第一个故事:家庭纠纷第一书记也要管。

去年,我刚驻村工作不久的一天晚上10点多,一位老党员给我打电话,说有个女的在他家闹死闹活,威胁要拿孙子喝毒药,让村委去处理,不然会出人命。我先打电话给包片村干部了解情况,然后赶紧赶过去。到现场后,发现一个披头散发的女的坐在老党员家门口,两个小孩坐在旁边。进门后,家里两个老人气色很不好,老党员说门口这女的早上就来了,在门口绝食一天了不愿意走,也不给小孩吃饭,大吵大闹,声称不给钱就死在门口。原来这是老党员家已经离婚了的儿媳妇,协议离婚后两个小孩都给女方抚养,男方每个月按时打抚养费,但这两个月迟迟没打钱,所以带着两个小孩来讨说法,要求一次性给20万付清抚养费。老党员认为这个女的就是来骗钱的,坚决不给钱,这次给了钱下次还会来,而且也拿不出这么多钱。大家都说这女的精神有点问题,看到她披头散发,刚开始我还真有点担心。但还誓足了劲,走到她旁边坐下,自我介绍了一下,问她老家哪里的、要不要吃点东西,从她老家聊起,她和她老公结婚、老公坐牢出事,她自己带两个小孩如何辛苦,到双方协议离婚。她也看到我态度真诚,这么详细了解事情经过,表示愿意协商解决,同意带小孩离开,维持离婚协议,但男方必须保证按时打抚养费。事情顺利解决。

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不仅只管基层党建,全村所有事物都和第一书记有关,是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也是全村第一责任人。第一书记这个身份承载的使命,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和担当让我成长为全村的“当家人”而不是简单的“过客”。

第二个故事:扶贫难,扶志更难。

去年10月,村里有人申请贫困户,我带工作队到家中了解情况,根据广西贫困户识别标准和程序进行打分,家庭2口人,一个母亲和儿子,母亲61岁儿子28岁,无大病慢性病,住房简易装修,儿子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家庭无特殊困难。打分后得85分。按照广西标准,72分及以下才可能评为贫困户。第二天晚上10点多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怒气冲冲说,这么困难的家庭怎么可能得85分,自己在上面关系很硬,要带广西和南宁电视台记者来曝光我,让我第一书记下台滚蛋。我一开始有点懵,没头没脑地被骂了一顿,问清楚了对方的身份,原来是昨天识别打分那家的二叔,在南宁做生意。他表示,屯里好多家里有彩电、有冰箱的都是贫困户,那家什么都没有怎么不得贫困户。我把广西贫困户识别的政策解释了一遍,他还是不太满意,最后撂下话,如果两天内他侄子家不得贫困户,就让我下台。我说,作为第一书记,按照政策办事,一视同仁,欢迎你带记者下来监督,我会对照政策解释清楚,当然现在还是分数公示期,有人提出异议,按照规定工作队还会入户核实,你通知你信得过的群众代表,明天中午在你侄子家等我们。第二天,我又带工作队到屯里,对照识别打分表一一和群众代表核对,再次解释政策,对方终于表示理解,对我的工作态度也表示认可。

基层工作就是群众工作,群众工作也是思想工作。扶贫的任务在于落实好上级的各项政策,真扶贫,扶真贫。真正困难在于如何扶志,让真正贫困的群众奋发图强,让不符合条件的群众理解政策,不仅需要“同情心”,更需要“同理心”;不仅严格执行政策,有时还需要运用地方性知识。

结合这两个故事,我给大家分享两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作为北大人、社会学人,要始终铭记母校教导我“家国天下”“心系社会”的初心。我来自贵州遵义的农村,西部养育了我,北大培养了我,回到西部工作,正是回到社会之中。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即将走向海角天涯,我相信,大家不管在什么岗位,发挥田野调研时的风范,既上得了厅堂,也下得了田埂;不管在什么岗位,只要用心用情,都能发光发热。即使平平淡淡,亦不负初心。

第二点体会:坦坦荡荡做人,公平公正做事,自然会赢得认可。刚到村里,大家见我是个小年轻,很多人都嘀咕这个第一书记是来镀金的,估计做不得什么事,越是这样,我越是下定决心做好。驻村以来,我走遍了全村15个屯884户,加入了村里各大微信群,努力学习壮话,和大家成为朋友,村委“不争第一,不做倒数第一”的心态转变为争先创优的氛围,壮大3个传统产业,开拓3个新产业,村集体经济从空壳村到去年底收入12万元,去年贫困户脱贫67户308人,贫困发生率从年初16.4%下降到年底7.35%,今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左右,达到整村脱贫摘帽标准。大家看到我吃住在村,一心一意做实事,对我的态度,也从原先的怀疑,逐渐接纳,转变为现在的认可。我相信,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你们,坦荡做人,扎实做事,亦能成为社会的宠儿。

当我双脚踏进田地里,和贫困户一起插秧,双腿沾满泥水和爬满蚂蟥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田野”。“田野”是我们的专业名词,我们把到基层去做调查研究叫做田野工作。同时,田野也抒袤的山川土地,孕育万物。基层是最好的田野。我们下基层去工作,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川江河,融进广袤的乡村田野,在田野中吸取养分,历练成长,青春才能在基层绽放光彩。

唠叨太久,如有不妥,还望海涵。欢迎大家到广西工作和旅游,来广西一定联系我!

祝老师们身体健康,祝毕业生们前程顺利!谢谢!

篇10: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各位老师、家长和来宾,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我是社会学系级本科生袁琳。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特别的时刻代表2015级本科生分享我们的毕业感言。

相信不只是我,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曾经被追问过“社会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曾以为自己能够在四年的学习中找到确切的答案,然而今天站在这里,我发现自己的脑海里交织着自我与他人、乡土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若想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全部囊括,这势必是一份“大而无当”的粗糙答卷。所以在今天,我想仅仅是从个体的角度,谈一谈这四年里的感触与收获。回首短暂的四年光阴,我想,社会学系带给我的可以用“为学做人”四个字来概括。

首先是“为学”。四年的学习使我们掌握了收集和分析数据与经验事实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我们“从实求知”的行动原则。文字和数值本没有生命,而社会学人的“田野”赋予他们血:去观察、去体验、去倾听多方言说,既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思路,又要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去回溯、去梳理、去考证事实脉络,既要看到阳光下的故事,又要发掘地下繁杂交错的根。在研究的过程中,设想与现实总有差距,而自我与世界也在不断地达成和解,我们就像是拼拼图的孩子,每多找到一块,对社会的审视和理解就更深一分。社会学赋予我们洞察力,也要求我们“知行合一”。四年的时间里,我们从“愤世嫉俗”到“不只是愤世嫉俗”,我们的关注点从“发现问题”转移到“剖析和解决问题”,从“结果”转移到“原因”和“动机”,社会学是一门实用的、实在的学问,它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干瘪的方法,而是成熟的思考方式与处事原则。

再者是“做人”。四年最为纯粹的为学生涯告一段落,在这场仪式结束后,我们不再仅仅是一名学生,首先是儿女、公民,未来还会成为妻子、丈夫和父母,肩上会有更重的责任,人生会成为更加广阔的田野。我们在社会学系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将不仅用于武装头脑,那些我们所崇尚的价值、信念与理想都将熔铸在血脉中,拓宽我们的眼界、锤炼我们的品格,使我们成长为更好的人。在信息和意见被筹谋裹挟的时代,谦卑务实是一种本领:不妄谈、不虚言,不偏狭、不盲从。社会学教会我们探寻规律,也向我们原本地呈现出研究的局限;它赋予我们宏大的胸怀气度,也教会我们甘于朴素和坦然。未来无法预测,但无论我们是否达到他人口中“成功”的标准,做好手边的每一件事情,保持终身学习和时刻反思的习惯都将会是社会学带给我们的财富。在个体日益“原子化”的时代,推己及人是一种美德: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是教育体系顶层资源的受益者,这同样意味着我们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拥有“同理心”,对他人的苦痛感同身受,将有助于帮我们排除自身的限制和盲点,永不放弃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总而言之,社会学系的教育从不局限于书本和体制,它赋予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断试错的勇气;它使我们学会消化焦虑、直面失败,始终保持挑战者的姿态;它使我们永葆热情与好奇心,拥有充满乐趣的鲜活生命......我想这些就是社会学的魅力所在吧。

四年的本科时光短暂而奢侈,为读书报告奋战至黎明、一·二九排练摸黑洗漱、寝室里彻夜长谈的情形仍历历在目,这些都会成为回忆中最深刻的烙印,是我们一生中宝贵的财富。最后,我想代表全体毕业生感谢老师们的教诲,家人们的支持。也祝愿无论是继续在学术田野上坚守,还是在职场中拼搏的每一位毕业生,在走出象牙塔摸爬滚打多年后,还能保有一份社会学人的纯粹,为好学,做好人。愿我们都拥有光明的前程!

篇11:北大校友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各位同学、老师、家长和来宾:

大家好!首先祝贺届的同学们能够完成在社会学系的学习,顺利毕业。恭喜你们!

你们通过这些年的学习,熟悉了社会学的方方面面。关于社会学是什么,也许已经形成了一种清晰的印象。但是在今天,我想和你们再谈谈社会学是什么,一种也许和人们的印象不太一样的对于社会学的理解。

我想从孔德谈起。我们在教科书上都学到过,孔德是社会学这个概念的创造者,他主张实证主义的方法和理论。但教科书上往往一带而过、着墨不多的是,孔德后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晚年,孔德把实证的社会学的目标看作是建立一种“人的宗教”。这种宗教,孔德明确的说,“以爱为原则”。可以说,这是一种爱的宗教。它不是建立在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世界中生活着的人们的广泛连结、彼此相爱的基础上。

所以你看,社会学,其实是一门关于爱的科学。我们所学习的,其实守于爱的知识。

也许你会问,爱需要学习,需要知识,甚至需要一门学科吗?爱不是一种个人的感情、一种自然发生的欲望、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吗?我们只要跟随自己的感觉,follow your heart,不就足够了吗?

但是爱并不简单。关于爱的本性、爱的行动、爱的目标,有种着种.种的误解和误区。

我们有各式各样的生理和心理的欲望,它们常常被误解为爱。因为它们常常体现为对于欲望对象的一种渴望、希望和对象发生一种联系,甚至结为一体。比如我现在口渴了,我看见这杯水,我对它产生了一种渴望,希望和它发生一种关系,并结为一体。这是爱吗?(在这种结合为一体中,我消灭了对方的存在和自由,用以满足我的目的。这不是爱。)

真正的爱,不是将所爱的对象作为手段,而是作为目的。

将所爱者作为目的,这意味着我们想要帮助所爱的人追求他自己的善、达成他的目标、获得他的幸福。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我们希望我们所爱的对象拥有完全的主体性、和完全的自由。因为只有拥有自由的主体才能有意义的去追求善、设定目标、得到幸福。因此,真正的爱有着一种独特的标志:它意愿着所爱对象的自由。它不渴望限制这种自由,不渴望征服对方,不渴望对方臣服于自己的意志。它渴望的是基于彼此自由意志的自由之爱。为此,它要为对方争取自由,并宁愿以勇气和坚毅去承担这种自由可能给自己带来痛苦。

这样去爱一个人是不容易的。更不容易的,是这样去爱许许多多的人,爱每一个人,爱众生。爱虽然往往在一个特殊的时空,针对一个特殊的对象发生,但是它的本性,就如同光,要流溢向整个世界。爱渴望成为普遍的;或者说只有在普遍中才完全的、纯粹的成为它自身。我们爱自己的父母,我们爱身边的恋人,我们爱自己的朋友。但是只有当我们学会了爱更多的人,爱陌生人,爱每一颗灵魂,爱整个世界,我们才真正触及了纯粹之爱的核心。在这里,爱不再以被爱者的某些特性为条件,而真正成为无条件的对每一位存在者之存在的肯定。在这时,我们才接近了“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地。

这样的爱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为日常、切近、和具体的行动。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夫妇之爱是具体的。朋友间的友爱是具体的。邻里互助,共同管理社区事务,是具体的。在公益组织中,帮助弱势者和贫困者,是具体的。在职业团体中,与其他的劳动者团结互助,是具体的。在社交媒体上帮助遭受不幸和不公的人发出声音,是具体的。在这千千万万具体而微的行动中,我们与他人建立着联系,我们把他人作为目的,我们意愿着他们的善和他们的自由——我们在爱着。这种爱是困难的。但它是幸福的,正如孔德认为,它是通往个体和普遍幸福的真实的道路。它甚至是拯救性的,在一个半世纪前,它拯救过另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的孤寂的灵魂,当他梦想到:自由的人民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的相爱。

愿你们怀有这社会学的梦想。祝福你们!

篇12:浙江大学陈征校友在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浙江大学陈征校友在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陈征校友在浙江大学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为重新起步的人生做好准备

今天,请允许我最后称呼大家一声:同学们!明天,你们将拥有跟我们50万曾经的浙大学子一样的称呼——浙大校友,拥有这个称呼,意味着在社会上我们就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一定的信任基础。建议你们善待这个称呼、珍惜这个称呼,当然也要善用好这个称呼。

明天,你们就要踏入社会。建议你们在一定范围内要忘掉你们的今天和过去,什么成绩好差、荣誉多少、职务高低,都把它忘掉。因为你们踏入社会就要重新开始你们的人生道路,既没什么老本可吃,也不必背什么包袱。作为一个曾经跟你们一样在毕业时觉得自己学了一身本事,跃跃欲试,想到社会上一展身手,踏入社会后又屡遭挫折,但坚持屡败屡战没有倒下的校友,跟你们分享几个社会人生的心得:

踏入社会,无论从政经商做学问,一般我们都会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目标,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想到不一定能做到,想不到是一定做不到的;人生有目标不一定能达到,没有目标的人生是很难走远的。但我们往往缺少对达到远大目标的具体步骤和具体行为的思考。毕业不久,我曾有一次回到学校,和一些仍在学校的师弟师妹们海阔天空地神聊,聊的很热烈。一位同学说:学长,我们有太多的共同语言了。我当即回答:不,我们共同语言不多,你们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你们谈的都是我想干什么,我要干什么;而我的想象空间有限,我谈的都是我应该干什么,我必须干什么。深入社会后,我们慢慢懂得了,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做好自己应该做而未必是自己想要做的事,只有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你可能才有机会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只有先把小事做好,你可能才有机会去做大事。只有努力实现一个个具体的细小的目标,你才有可能逐步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

踏入社会,一般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理想和现实是有很大距离的,我们很难把事情做到理想的状态,实际中有很多因素会制约我们把事情做好,外部的,内部的,客观条件,他人的因素等等,而我们往往会把做不好事的'原因简单地或者主要地归之于客观条件,他人的因素,而很少去检讨自己的原因,

深入社会后,我们慢慢地懂得了,客观现实和他人是我们很难改变的,归罪于客观和他人对改善事情基本于事无补,我们最能把握和最易改进的就是自己,我们做的任何事情不够理想,我们首先要检讨自己的原因,改进自己的不足。我们可以犯错,我们也可以一错再错,但我们千万不能将错就错。我们只有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提高做事的能力,逐步把事做到接近理想的状态。

踏入社会,一般我们都会比较关注公平,因为我们认为公平是社会应该遵守的准则。但我们往往发现,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公平的事,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付出多不一定收获多,干得好不一定受到好评,甚至有时还恰恰相反。深入社会后,我们慢慢懂得了,公平是相对于整个人生范围和人生过程的,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某个范围不能过于追求绝对的公平,希望自己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可能会导致过于计较得失,成为一个不受人欢迎的人。特别在年轻的时候,无论在与人相处,与友相交,还是在工作当中,我们要学会多付出,不要过于计较收获多少。我们今天付出多,收获少,其实我们是在为明天积累,明天才有可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以上的几点体会,是我踏入社会后曾经走过的弯路感悟总结出来的,与各位同学分享是希望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你们可以不要再走,真心的希望年轻的校友踏上社会的人生道路能比我们走的更直更远更好。

祝福大家,谢谢!

篇13: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20xx-04-12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小伙伴们: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我即将离开忠州镇幼儿园,开始崭新的明天。

四年前,三岁的我走进幼儿园,在哭泣中开始了幼儿园的生活。是您,我敬爱的老师,用您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睛,温柔的话语,让我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孩子。

今天的我,爱看书,会学习,讲卫生;爱父母,爱老师,爱伙伴;面对困难,更坚强,更勇敢。老师,谢谢您,有了您的爱,我的生活很快乐!

明天的我,一定会长大,长大的我,一定还会记得在幼儿园的美好日子!

再见了,忠州镇幼儿园!再见了,敬爱的老师们!你们永远在我心里!

篇14: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用青春的旋律奏响幸福的华章

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老师们、来宾们:

大家上午好!

又到了一个华园万紫千红、芒果飘香的丰收季节。今天是届毕业生人生中一个新的里程碑,首先,我要代表学校,代表王迎军书记和学校党政领导,向学有所成、并即将奏响新的人生乐章的同学们,送上最衷心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福!

同学们,光阴似箭,在华南理工大学度过的匆匆数载中,你们经历了,成长了,收获了。你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变得更加强烈,思想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学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有,这些年从听周杰伦的《简单爱》,到欣赏陈奕迅的《浮夸》,你们变得了深沉;从“信春哥不挂科”,到“拜凤姐得自信”,你们学会了自嘲;面对“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盐王爷”,你们见识了社会的暗流;从姚明的暴扣、刘翔的跨栏,到小辉的推杆、李娜的奋勇,你们学会了执着;从四六级的纠结、挂科的苦闷,到获得奖励的喜悦、高质量论文的发表,你们学会了耕耘;从温室的花朵、受人质疑的80、90后,到成为亚运志愿者、服务西部志愿者、国防保卫者、国家建设者,你们学会了担当。

作为校长,我对你们今日的成长成才感到欣慰,为你们明日的大展宏图充满期许;作为一名老师,我对你们今天的离开而感到依依不舍,为你们即将踏上新的漫漫长路而满怀牵挂。在今天这个时候,作为一位看着同学们即将远行的师长,我想与你们分享一些源于大学工作和生活的关于幸福的心得,唠叨几句嘱咐的话儿。

“人人创造幸福,人人享受幸福”是当前社会热议和同学们关注的焦点话题,是中国人对科学发展的美好期盼,也是人们探路“幸福中国”的愿景归宿。就像人生来就需要水和空气一样,人类有一种本能的对“幸福”的不倦追求。但“幸福”究竟是什么?同学们,我想你们一定有过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说过,人之幸福,丰衣足食也,无灾无害也,不外乎现世之幸福。人不能有生而无死,现世之幸福,临死而消灭。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关注人的现世之幸福,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陶冶。在我看来,对于我们华工人,幸福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幸福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幸福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豁达。聆听一场大型交响乐,幸福就是指挥棒下绕梁不绝、引发心灵共鸣和震撼的和谐旋律。如果说,这几年华工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好比是一场气势磅礴的大型交响乐,那么,同学们作为台上各司其职的管弦、琴键,已协力奏出了最和谐优美的华章。我感受到,我们华工人的“幸福华章”有着美妙的三重奏。

其中,第一声部是:幸福是憧憬未来。几年前,你们来到这个繁花似锦的校园,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张洋溢着自信和憧憬的幸福笑脸。一个拥有积极愿景的人,也会拥有向幸福前行的不竭动力;一群拥有积极愿景的人,必将汇聚成无限的幸福动能。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在开学典礼上,我说,你们报读华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你们踏入的是一片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热土,一方致力于科技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高地!今天,你们就要毕业了,你们是否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我:“校长,您说得对!在这里我与华工并肩同行,留下了一串为理想而奋斗的足迹,留下了一段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曾记否?这几年,正是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创建了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新的国家级科技基地;获得了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技奖励;新增了4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我们还见证了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在黄浦江畔大放光彩,老中青华工人在广州亚运会全部场馆的设计中独占鳌头……珍贵而匆匆的大学时光,恰逢华工奏响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时代强音,伴随着华工跨越式发展的有力脚步,我们怎能不为华工人的奋发图强激情四溢而心潮澎湃,我们怎能不为母校加快向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进军而豪情万丈!

[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篇15:在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

在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各位同学:

20xx年7月2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今天,XX大学1014名同学在经历了三个或四个寒暑的艰苦学习之后,在经历了从天真无忧逐渐走向成熟之后,将庄严地接过毕业证书,从XX安静而详和的校园走向世俗而喧闹的社会,从XX大学这个温暖的集体走向充满挑战的个人奋斗。

尽管,在人生的旅途中,海大的日子只是短暂的瞬间;也许,在海大的日子我们过得单调而平凡。但是,“勤奋、多思、求实、进取”这八个大字已在我们的心底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让我们把海大精神带入我们未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我们把海大的豪情与壮志带给我们周围的每一个朋友,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创造持久而辉煌的人生。

在这令人激动的时刻,我却不敢激动,因为我看到了学校领导的殷殷期盼,老师们的无限信任,学弟学妹们充满渴望的眼神。面对所有的期待,我和所有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一样,感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虽然XX大学在全国范围内来说,还算不上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她没有悠久的历史,也没有辉煌的过去,但海大有着催人奋进的现在,更有让人憧憬的未来。19岁的海大犹如一位跃跃欲试的少年,正张开双臂拥抱着阳光;19岁的海大又如一颗奋力向上的树苗,正经受着激烈竞争的考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雨过天晴后,海大的树根一定会更坚定地抓住母亲大地的胸怀。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下,XX大学没有理由不长成参天大树。在这里,让我们最诚挚地祝愿,祝愿每一位海大人和XX大学在风雨之中共同奋斗,在蓝天之下共同成长。如果在明天的社会上,所有曾从海大走出去的人,都能用自己杰出的才能服务社会,创造财富,福泽他人,以自己富有魅力的人格和高雅的品味成为社会修身之范,那将是海大最大的成功、老师们最大的自豪和幸福,更是我们应以必生精力为之奋斗的目标!

也许,XX大学的毕业证书,在某种意义上,她不如名牌高校的毕业证那般闪亮,但从另外一种意义上,她却是开拓者的证明,是勇敢者的金牌。开拓者和勇敢者是不需要一纸文凭来承认的,因为他们有勇往直前的勇气。让我们凭着我们的知识、才能和智慧,走进社会,走进人群,走进风雨之中,让人才交流市场上的“不要海大人”统统见鬼去吧,让整个社会都说一声:海大的毕业生好样的!让我们以优秀的工作业绩成为海大的骄傲,让我们的毕业证书成为我们生命中最贵重的收藏。

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首几年前走进XX,我们行囊简单,精神贫乏。是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犹如一盏盏明灯,亮在岔道的前方,牵引我们躇踌欲前的脚步。几年来,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我们的学识逐渐广博,我们的思想日愈丰腴。但我们还年轻,我们有时会犯错,是领导给予我们鼓励,是老师帮助我们纠正,使我们在跌倒时有勇气爬起,爬起时有信心继续前行。今天,请允许我代表所有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们对几年来关心和爱护我们的学校领导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诲人不倦的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这“火红的七月”,我们终于要说再见了。再回首,心绪难平。在寒暑易节里,我们渡过了三个或四个冬夏。多少欢笑,多少痛苦,多少汗水,多少泪水,都将在这个典礼上成为一个终结,而我们,也将踏上一个全新的起点。“十年寒窗苦,今朝凌云志”,我们就要怀着成熟的人生理念、丰富的专业技能踏上工作的岗位了。

在你们的.默默无语中,我读到了师恩浩荡!在我们的依依惜别里,我看到了我们的同窗情深!

几年来,我们共同拥有过追求,也有过失落;有过欢乐,也有过忧愁;有过友爱,也有过矛盾。泰戈尔曾说过:“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是的,我们无怨无悔地活过、爱过,并留下了真挚的友谊。而今,我们要在这个多姿多彩、多情多意的夏天作最后的握别。几年的朝夕相处,使得我们情同手足。但不管怎样,我们都手挽手地走过了生命中最亮丽的季节。

相聚时难别易难!此该,从我们澎湃的内心来讲,我们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充满恋恋之情,然而学生终究要走出校门,毕业是结束,也是开端。当我们共同有过的一切都成为美好的记忆,我们便将开始续写自己的故事。甜美的果实需要汗水的浇灌,美丽的青春需要奋斗为其着色。我们的路还长,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们只有继续努力,继续拼搏,我们的梦想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才会辉煌!

在此,我向大家道一声:一路走好!不仅为了这次分别,更为了来年更好的相聚。让我们带上老师的教诲,带上我们的友谊,放心去飞,勇敢地去追!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祝福我们母校:人才辈出!桃李芬芳!让我们一起再次祝福我们的师长: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让我们一起互相共勉: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路顺风!万事如意!

篇16:大学本科毕业典礼校友致辞

母校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母校20_年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并作为校友代表发言。同时我也感到很惶恐,我要努力的未来之路还很长,特别感谢母校对我的鼓励。我是八年前从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专业博士毕业的,深知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训练是很艰苦的,在此,首先要祝贺大家顺利毕业,进入新的人生阶段。

母校不仅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让我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更有全国优秀的师表楷模,让我们学会为人之道。我在浙大学习期间,导师陈汉林教授和杨树峰院士,宽厚包容的为师之道与踏实求是的治学态度,让我记忆深刻,一生受益。除此之外,母校支持自由探索的学术环境,也是支撑我们一生发展的生命营养。

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纵横知识殿堂的你们今天顺利毕业,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问题,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我相信很多同学心中也有自己的判断。作为虚长几岁的学姐,我想跟大家分享成长中的一点心得。

首先,要尽快找到工作中的方向和目标。很多人会觉得,这不是我喜欢的专业,不是我喜欢的工作,那么你的特长究竟是什么?如果有,就把它的作用发挥到十倍,如果没有,就用心做好眼下的工作。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当你认真用心的把它做好了,那么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也会让你自然的喜欢上它。

其次,要足够自律和拥有强大的执行力。拖延症是一部分读博的人都经历过的,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越拖延越焦虑,摆脱焦虑的唯一方法是马上执行你所焦虑的事情,这样你马上就会发现,事情没有那么困难,自己没有那么糟糕,这会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获得好的结果。

第三,要保持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灵魂。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拥有强大的内心,不为他人左右。就像向日葵一样永远朝向太阳,不追求其他人眼中的最好,而是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弟学妹们,新时代新征程。正如_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让每个人都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快乐工作、认真生活,撸起袖子加油干,期待我们都能在各自的领域绽放异彩,做出让母校感到自豪的成绩,成就浙大人共同的骄傲。

谢谢大家!

篇17:大学本科毕业典礼校友致辞

尊敬的校领导,亲爱的南大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刚刚看了你们的微电影,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仿佛回到了30年前的南大,30年前的我,在南大有我很多的第一次!我听说微电影是学弟学妹们自己拍摄的,你们真的很棒!

今天站在这里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有点忐忑不安,因为你们是天之娇子,我不知道该给你们说些什么,会帮到你们,但是,站在这里,我感到非常的开心!回忆南大的四年,时常想起那时候的冬天,穿个军大衣在教室里晚自习,冻得够呛,然后去门口的小店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馄饨,那是我印象中最好吃的馄饨了;还有那难忘的八舍,经常听到痴情的男生又在为哪个梦中情人弹吉他啦,怎么就没人为我弹呢?最难忘的还是第一次参加南大的舞会,我们宿舍8个女生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满心欢喜的去了,站了很久,居然没有人来请我们,后来总算有个化学系的男生勇敢的请了我,虽然我已经不记得他的名字了,但是至今我还心存感激……南大的四年,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岁月!

我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南大女生,今天我有幸能够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是因为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做对了几次关键的选择。我们的人生是由一系列重大的选择组成的,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记得我的第一次重大的选择是,初中毕业的时候,那时候我在厂办学校,我们每年高考升学率都是零,当时初中毕业一共有三个选择:一个是去读技校,一个是去考中专,还有就去考重点高中。那时我们一个班50个人,我的排名大概是25名左右,其实是不大可能考上重点高中的。跟我一起长大的三个小姐妹都报名去读技校,我妈妈也说“你为什么不去技校啊?一个月有16块5的工资还包分配嘞!当时我也不知道是中了哪个邪,反正我就坚持我要考重点高中。当时我爸爸挺支持我的,找了家教给我开小灶补课,很快就开始补上来了,跟我一起补课的邻居没有我学的好,我就尝到甜头更来劲了,成绩提高很快,居然考上了重点高中 - 南开中学。当时跟我一起长大的三个小姐妹,其实都很聪明很能干,只是她们都选择去读技校,后来当了工人,没有考大学,人生的分水岭就从初中毕业的那次选择开始的。

我的第二次重大的选择是在中国银行,南大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中国银行,做柜台营业员,干的是非常简单的“登记、复印、盖章”三步曲。但是我并没有因此气馁,照样每天特别认真地工作,能出彩的地方,我都出彩了,银行知识大奖赛拿个第一啊,当个三八红旗手啊,当个团支部书记啊,这样干了三年后,我感觉荣誉已经都有了,可我却没有在进步,对这种状态很不满意,那时我每天骑车上班经过右安门立交桥,那个桥修了很久,我就在心里暗暗发誓,在桥修好之前,我的生活一定要有变化。可能是因为这种上进心和出色的表现,机会果真就来找我了: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联合帮助中国培养英国注册会计师,中国银行就为我争取到了一个名额,去参加入学考试,我是学英文的,却要跟学会计的硕士、博士一起考会计,当时我根本不懂会计,我就把整个一本书给背下来了,我记得考试前一天突然感到脑子一片空白,死记硬背的东西我都忘记了,吓得我大哭一场。我不懂会计但懂英文,那些会计懂会计不懂英文,但是那次考试的卷子是英语的,结果我稀里糊涂考了个名列前茅,直接被人送到香港的普华会计师事务所培训三年,考上了英国注册会计师,这也是我人生中一次非常重大转折。我在想,要不是我一直有上进心,又竞选团支部书记、又争当三八红旗手,有试必考,中国银行会把机会给我吗?

1992年,我有幸去了香港普华工作,刚到香港,不会讲广东话(唔识听,唔识讲),也不太懂会计,都没有人点我的钟要我上项目,我们那时候每个小时干了什么都要填时间表的,每天下班看着我那张空白的时间表,感到很无助也很没用。我经常坐在大房子里,透明的玻璃,别的同事都一一被点钟点走了,就我呆在那儿,没人点钟,心里压力特别大。后来,我就急了,找到日本项目经理,我跟他说:“我不会讲广东话,你的日本客户也不讲广东话,我们就讲英语呗”,这样我就慢慢有了项目做,从此我就有了填得满满的时间表了。在普华工作的三年,是我进步最大的三年,我学会了工作不仅要努力,那是要拼命的,老板交给的活儿没干完是不可以睡觉的。那三年我利用业余时间,拼命复习考试,三年考完了18门课,通过英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终于赶上了香港同事。

我的第三次重大的选择是,从投资中华英才网到创立今日资本。_年,我投了中华英才网,当上董事长,本来我和老公两个人都是bankers,日子过的很潇洒,周末打打高尔夫、看看电影,每年到欧洲度假2次,可是自从创业以后,我们俩每个周末都在工作,两个人经常相对无语,他担心他的公司,我担心我的公司,都是钱快烧光了发不出工资,好像头上悬了一把剑,随时都会掉下来,心里压力很大。当你要把家里的存款拿出来给几百号员工发工资时,心里是有点慌的,创业者最大的压力就是,所有的问题到你这都要有答案,其实有时候你并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可你还要硬着头皮给员工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所以我一直觉得创业者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也是我最尊敬的人,因为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他们一定是有vision的人,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们一定是内心强大的人,因为他们能承受别人承受不了的压力。他们也是一群有梦想的人,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passion to win的成就感,他们是改变世界的人!我的工作就是每天跟这样的创业者打交道,所以我非常开心,每天都踏着舞步去上班,每天都在学习在进步,我找到了我的passion,那就是投资!

从我的成长经历,我想给大家分享的三点心得:

第一、你要有passion to win。你要有激情、你要想赢。你要找到一份你喜欢的工作、你热爱的工作。人的一生很漫长,工作时间也很长,如果每天早晨爬起来,都不想去工作的话,那你一定过的不开心,那么你就该去寻找一份能让你喜欢的工作。有的同学说我也不知道我喜欢的工作是什么,那你就应该keep looking,继续寻找,你的灵感可以来自大量的阅读,特别是人物传记;结交聪明的人,有阅历的人,经常与他们聊天;你也可以大胆尝试不同的东西,看你是否喜欢。总之,只要你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进步,相信有一天量变到质变,你就会心中一亮,找到感觉,那就是你热爱的工作。

第二、你要focus,你要聚焦,要积累一万个小时。人的智商差别不是很大的,超人的智慧和成就来自于专注。每个成功人士都是在他的行业专注的干了很多年,积累了一万个小时。一万个小时什么概念呢?那就是,每天坚持做一件事,每天4小时,一星期5天,坚持_年就是一万个小时。我每天大概工作14个小时,做了20年,已经积累了三万个小时。如果说我的投资有些小小成就的话,那是因为我积累了三万个小时,我想我可以干到80岁,还可以再来三万个小时!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是好朋友,有一次比尔盖茨的父亲让他们俩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他们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打开他们俩的纸条,上面写着是同一个字:‘focus’ – 那就是专注!

第三、你最好能找到人生的榜样 – role model。我的榜样就是巴菲特,我读巴菲特的书和他写给股东的信就像读圣经一样,是每天必看的。读他的书,就像跟老朋友聊天一样,英雄所见略同。巴菲特每天阅读5小时,跟聪明人谈话2小时,84岁的巴菲特每天都在工作,他和他投资的创业者变成终身的朋友,他很享受他的工作,每天过的很开心,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他让你看清前方的路,让你不再害怕孤独,让你心无旁骛,让你每天都在进步。

记得在南大读书的时候,有一位很酷的黑人女老师,她是教我们黑人文学的老师,她叫donald。她第一天走进我们的教室,就在黑板上写了几句话,那是我从来没听过的话,也是至今对我震撼最大的一番话。今天,我也想把她说过的话送给你们:“you are unique. you are a marvel. in the past five hundred years,there has been no person like you; and in the next five hundred years, therewill be no person like you. ”- 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生命的奇迹,在过去的5_年里,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你一样,在未来的5_年里,也没有一个人像你一样!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愿你们用燃烧的激情和专注的意志去拥抱未来,创造生命的奇迹吧!

谢谢大家!

高校毕业典礼校长致辞

厦门大学校长毕业典礼致辞

校长在高中毕业典礼的致辞

大学校长届研究生毕业典礼致辞

本科生班级毕业典礼毕业致辞

首届EMBA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致辞

大学校长研究生毕业典礼致辞

高中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高三校长毕业典礼致辞

学院领导学位授予仪式致辞

校友在浙江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
《校友在浙江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校友在浙江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共17篇)】相关文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毕业致辞2023-02-19

名校大学校长毕业致辞2023-05-02

毕业生典礼校长致辞2023-12-17

毕业生欢送会院长致辞2023-02-03

领导毕业典礼讲话致辞稿2022-12-03

大学生毕业晚会老师精彩的致辞2024-03-04

毕业校长致辞800字2022-08-07

大学毕业教授致辞2023-07-25

老师在毕业典礼上致辞2023-11-01

高校校长致辞共话女排精神202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