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ing For Another Hare》公开课上课反思(整理15篇)由网友“小羊饼屋”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Waiting For Another Hare》公开课上课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Waiting For Another Hare》公开课上课反思
《Waiting For Another Hare》公开课上课反思
各位评委,辛苦了。反思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比较落实的。首先我从情景引入,通过整-分-整的方法引导同学理解课文并能初步尝试复述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协助同学理解课文和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
1.我从创设情景与故事教学相结合入手,寓词汇教学于故事教学之中。通过听、说、读、写,发展同学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我鼓励同学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让同学确实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教学的程序上,我通过设置任务,加强小组合作,参与扮演等方法,培养同学在小组活动之中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的能力和提高同学的语言学习能力。为同学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和充沛表示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在拓展局部,我鼓励同学复述和扮演故事,把课堂推向高潮。通过扮演角色扮演,让同学受到形象化的感染,既加深同学对故事的理解,又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心理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演的'、听的、看的同学全部进入角色,在扮演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提升同学自身英语表达能力,获得一定的学习成绩感。同学们积极参与,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同时让同学深刻的懂得这个故事的寓意。并且设计同类型的故事,把同学需要掌握的词汇编入一个小故事中,进一步巩固语言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加强同学综合运用能力。故事内容贴近同学生活,能激起同学兴趣。
4.安排作业,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和拓展本课所学的内容,延伸到生活中去,我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并且作业分层,照顾不同层次同学的要求。
5.有待改进的是扮演故事环节,假如时间紧凑一点,再多请一些同学复述和扮演故事,就更能带动同学的兴趣。
篇2:《兰亭集序》公开课上课记录
《兰亭集序》公开课上课记录
教学目标:
1.美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美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重点: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生命线,对语言的品鉴是学习优秀散文的关键
教学难点:作者先写乐事、乐景、乐情,转而写痛心于生命的短暂、悲叹于千古同慨,其间转承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
教学设想:
1.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字词问题
2.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诵读,读出作品的情致和作者的情怀最好在诵读中能够对关键词有所把握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对作品的美读,掌握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点;重点读第一段,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用语的言简意赅,及营造出的清丽淡雅,欢快畅达的情趣
第二课时通过诵读体会作者对“死生”的感悟,理解作者抒发“痛”“悲”的目的所在;体会本文作为序言的特点及作者借题发挥的意图
【理想无比美好,实现却非易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播放周杰伦《兰亭序》
导入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兰亭序》,简介其地位及作者《兰亭集序》卷贴是优秀的书法作品,其文也是优秀的散文作品,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她,来品读她的魅力
【将16前的作品,拉近了在耳边,可见教师之用心板书“兰亭序”,空出一字,以填“集”嘱看课本插图,好介绍《兰亭序》之故事】
检查预习【至此,已经用了5分钟】
书写“羲”【让两位学生上台写“羲”字,极好一位女生不会,一位女生写得非常好可惜未能及时表扬温州中学郭绍震校长,深通小学,曾告诉我,“羲”之声旁,乃左下角之“兮”字】
解释“癸丑”【引入天干地支,纪年法,等好可是,由于此内容对于学生比较陌生,不妨用PPT】
初读课文【至此,已经用了9分钟】
请一位同学朗读或者范读,请其他学生注意听,看看课文在音韵上有什么特点(读完后让学生谈谈感受,如果还没有形成具象的感受,让学生齐读,边读边感受)【范读,读得非常好如带领学生逐句品读,则好;如能背诵,更好如此美文,必须反复品读,品读之方可体会之读毕,学生寂然,教师失望其实,寂然并非无所动当然,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一口气读了全文!应该分段,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则好至此,用了14分钟】
明确:平仄相对,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引入音韵常识,好也应该用PPT要求学生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标调,以了解音调之变化可惜学生反应平淡,可见设计难度高于学生领会水平了】
再读课文
看看课文的语句有什么特点(学生应该可以找出一些对仗的句子)
点拨明确:以短句为主,骈散结合,整齐中富于变化,给人错落有致的美感【引入对仗,对偶,骈文,散文,整句,散句……好可见教师造诣,可见教师意图以此引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识但是,内容太多,占时太多并且,估计学生也难以知其一二恰到好处,很难,但是必须掌握好对于语言之美,讲道理是无用的,讲破了嘴皮还不如举几个例子,品读体会,道理自在其中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至此已经用了26分钟对于文章内容似乎尚未涉及】
精读第一段【终于允许学生读课文了至此,已经用了31分钟可想而知,下面只能匆匆收场,师生都已经疲惫不堪了】
小组合作,鉴赏第一段的内容,做好记录,推荐一位同学发言
预设:关键词“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作者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体现了景美、情美、意美,美源于作者对大自然和社会、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崇,呈现出了作者快乐的心境和博大的情怀
练习:请依照作者写景抒情的.方式,写一处你印象深刻的景物,借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如果时间来不及,留为课后作业)
课文的第一段,将“乐”的心情写“极”了,写“信”了,那么,“乐”之后会怎样呢?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文章的二三段,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美好理想,实现了部分,其余只能付诸东流了】
作业:完成练习题的基础部分
反思:
放眼看去,常常能够看到别人的修眉俊目、体态窈窕,也会注意到他人的举止粗鲁、话语如晦,唯独看不到自己一节公开课,借各位老师的慧眼看清楚了自己的种种
其一,文言文的教学在言与文的结合上而不是割裂开来,这是备课之前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基于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认识其二,美文美读,要注重审美的过程及学生对于美的心灵体验,而不是浮在表面,哗哗然而已其三,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尽可能还时间于学生滔滔者,不自信也其四,要想娴熟地驾驭课堂,让学生轻松收益,根本在于提高自己的素养学无止境,我才刚上路啊!
很高兴选择了范读,虽然并没有获得掌声,但自己读得投入,学生听得入神,老师们也略有鼓励,斯足矣
【教师太累,学生太懒互为因果教师常常有二多:问得太多,讲得太多;学生常常有三少:动嘴太少,动笔太少,动脑太少然而,学习的主人,却本该是学生!注意:我讲“学生的动嘴”,主要是指“品读”,不是“发言”《弟子规》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古人还告诫我们:“不动笔,不读书”我讲“学生的动脑”,是指学生的“独立思考”,而非人云亦云,师云亦云,否则,久而久之,则成了思想的懒汉了常常看见幼儿园的孩子,只会跟在老师屁股后头盲目地齐声高喊:“好——”,令人觉得颇为悲哀】
篇3:《古诗》公开课上课计划
《古诗两首》公开课上课计划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 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同学认读:
开火车读。
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 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烟 口──知
⑵ 换笔画,换局部组字: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岁──多 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 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根据同学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 晓:是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 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同学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同学自读,体会感悟。
⑵ 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同学: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同学: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同学: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练习背诵。
⑷ 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同学配上音乐。
⑸ 集体背诵。
五、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悟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
(清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
(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
(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⑴ 自身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
(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
⑵ 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同学边读边扮演。
⑶ 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同学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
读一读:
古 声 多 处 知 忙
2、同学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
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局部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同学自身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忄”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篇4:《总复习》公开课上课计划
《总复习》公开课上课计划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19第1.2.题和P12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同学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加强多层次多样化的练习。
三.复习过程
1. 口算。(口算除数是2—9的除法算式若干题,选出其中的几道给同学说说除法式子的意义.各局部的名称。)
2.小组活动
(教师准备好除法算式卡片,分发到各小组,按规律把算式分类,然后汇报自身是按什么规律分的,举例说明自身是怎样求出商的。)
……
3.同学独立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假如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假如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4.小组讨论.(说说自身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5.试试自身的能力(印题发给同学)
( 1 )把正确的商打钩。
49÷7={7. 9. 8.} 8 ÷1={7. 1. 8.} 42 ÷6={7. 4. 6 .}……
( 2 )填空
21÷7= 48÷6=() 72÷()=9
21÷()=7 48÷()=6 72÷9=()……
6.比一比谁最棒。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 4 × 6=()×3 2×()=3×()
7 ×()>8× 2 ( ) × 8 < 6×5 24÷ ( ) >24÷( )
7.练习作业
教材P119第1.2.题和P12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篇5:上课反思作文
上品德课时,我一直在和同学说话,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和别的说话的同学使老师无法讲课,老师不点我们的名字是因为我们说话没有严重的同学多,但我们说话也很厉害。品德课教的是人的品德与道德,上课说话就是最起码的不道德,我们错过了老师精心准备的讲课,而去说话,现在才觉得后悔。
这次说话,我已经做了深刻的反思:
1.上课说话,影响课堂纪律
2.干扰了其他同学听课
3.不尊重老师的成果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再过一年便要上初中,如果还像一二年级的孩子那么无理取闹的话,是不行的,我认为我以后要做到:
1.上课不说话,认真听讲。
2.听老师话,按时完成作业
3.认真学习,不辜负家长对我好好学习的期望
4.老师布置的是要尽快完成,不要等到第二天
5.校园内每个时刻听老师话,不说话,不做小动作
我对于我这次犯的错误感到很惭愧,我真的不应该在品德课上课候说话,也不应该违背老师的规定,因为作为学生就应该听从老师的指挥,而我这次却没有听老师的话。我希望老师可以原谅我这次犯的错误。我这次的悔改真的很深刻老师,我诚恳的向你道歉对不起,我不应该在上课时和同学说话没有好好管住自己的嘴。
篇6:《詹天佑》上课反思
3月26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和六年三班的孩子们共同完成了《詹天佑》的第二课时。回顾这个过程,从准备到上课再到课后,自己有很多感触。很感谢益仙老师的用心指导,和庆伟老师一度上课的宝贵经验,更感谢各位老师的倾听与宝贵意见。
首先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我个人对二度上课的认识是在一度设计的基础上,对细节加以调整、补充,使其呈现得更加完整,更富有时效性的课堂。因此,在二度设计的时候,我保留了庆伟老师的大部分课件内容,由2、3自然段复习导入,并由学生直接提炼出三个材料进行板书,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接着抓住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他非常爱国。”反复回读,体会人物的品质;同时抓住第四自然段,进行补充填白,使学生对詹天佑遭遇的困难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升华爱国感情。对“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则设计成由学生自主学习,模拟詹天佑和工程师的对话进行,但预设效果不明显,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对隧道的开凿方法和线路设计的`巧妙之处没有理解到位。最后,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分析中,回顾全文找出相对应的句子,感受詹天佑取得伟大成就,并点名单元主题“科技精神”,对学生提出希望。由于时间仓促,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浏览课文,甚至拖堂了5分钟。这都是本节课的遗憾。
让遗憾留在现在,才有希望收获进步。我认为本节课还需要改进的几个地方:
1.教师要进行再度备课,特别是对学生的预设要充分,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更紧凑些。
2.未与一度上课的内容为进行恰当紧密的融合,比如那些填空部分,出现得很突然,一带而过,没有实际效果。
3.高年级的教学目标除了把握文本内容,更应该着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例如本节课中画图和演示的方法,还可以补充语用训练。
4.教师的课堂机智不足,自己对文本的不熟悉导致停顿、衔接中断都是十分严重的问题。
5.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为避免课堂沉闷,多数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等较少,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未得到发展。
6.课堂评价不及时不到位,学生在回答“詹天佑是怎么做的呢?”后出现空档,师未评价一带而过,失去了激励学生的好机会。
7.课堂时间的掌控还不够,最后作业的布置没有完成。
根据老师们在教研会上研讨,我将老师们的意见做一整理:
亮点:1.整体设计思路清晰,抓住重点句反复引读,调动学生的情绪,语文味比较足,朗读效果较好。
2.设计大胆新颖,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讨论“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
3.课外资料的补充及时有效,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4.情景的创设恰当巧妙,为本文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建议:1.板书的设计要符合文本的顺序,符合规范,由学生完成板书,顺序教乱。
2.教师没有突破本文的难点。本文的难点是隧道的开凿和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讨论阶段,没有时效性。建议在小组合作时,让学生动手画图,演示,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选择几组进行比较学习,真正突显学生的自主性。
3.前面引读部分用的力气较多,导致前松后紧,难点未突破。引读应体现层次性,真正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情境再朗读。过多的引读让人觉得重复,建议适当减少,使课堂的节奏更加紧凑。
4.前后照应的方式有三种,课文结尾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前后照应的句子,引导语的设计应更准确些,学生的回答才更有针对性。
根据老师们的意见,我重新修改了教案设计。虽然这次高年级的“一课三上”研讨活动结束了,但我的教学之路还在继续。期望每一次都有一点进步!感谢各位老师的宝贵意见!
篇7:公开课教学反思
一、课堂关注的失误
语文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阵地,在课堂中应该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情况,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经历的每个思维细节,关注他们在思维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解,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紧紧围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展开。但是,大部分教师因为上公开课而变得有些不自然,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关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不是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面,而是关注课堂是否热闹,关注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关注听课教师的反映和评价,关注多媒体制咋是否精美、操作是否流畅等等,这违背了教学的目的,只能让课堂呈现出表面的繁华。
其实,执教公开课的教师一方面要思考语文学科的基本价值是什么,这一节课究竟要教什么,要以学生为口心,让自己置身于学生中,努力引导学生去品悟文本,激发学生和文本、老师对话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所以,课堂教学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
黄厚江老师在执教《给我的孩子们》时,只有一支粉笔,一本书。课堂算不得花哨,整堂课设计了三个问题:
(1)你能抓住文中的词语、句子,说说文中的孩子们有哪些特点吗?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描写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圈出来,从作者的情感人手解读作者;
(3)尝试补全一下题目,作者要给“我”的孩子们一些什么?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字、词、句来解读文本,整节课活动开展自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主动,课堂生成了很多让人难忘的智慧。整节课没有表面的、形式的热闹,却渐渐开启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二、课堂多媒体运用的失衡
多媒体在公开课上已成为一些老师的“必杀技”,在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用于课件制作。诚然,多媒体课件在节省时间、拓展课堂容量方面有很多优势,但若使用不好也会有弊端。
1.固定了课堂的流程,造成学生思维的唯一性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往往体现的是教师已经固定了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在公开课上,教师往往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阅读、理解文章,一旦学生思维脱离了预定轨道,教师往往手足无措,生拖硬拽地把学生思维拉回到原来轨道上,教师不再是“主导”,更像是一个导演,让学生按照既定的剧本演戏。
2.转移了课堂的注意点,丢掉了文本在很多公开课上,我们都能看到,教师用一张张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光。这样的课堂,体验多了,积累少了;看影视多了,读文本少了;听录音多了,朗读少了;其他活动多了,语言活动少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干扰性阅读,抑制了学生的二次创造,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
多媒体的使用应该简洁而适时。简洁才能有变化的余地,才能根据课堂的生成随时调整,才不会禁锢师生的思维;适时才能起到引导作用,让多媒体出现在学生思维凝滞时,才能真正拓展学生思维。
三、课堂评价的失效
有很多做公开课的教师为了体现课堂“教”与“学”的和谐,强调学生的个性彰显,一味地表扬或肯定,不管学生答得怎样都说“好”、“不错”,不敢或很少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批评性评价,甚至对于错误的回答不做任何评价。
其实,对学生的回答,我们能否在第一时间抓住亮点,指出要害,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大的教学机智。教师常常要思考评价角度、评价语言、评价时机。有效评价不仅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对其他听课的学生也有很好的提醒作用。教师只有把握好评价的契机,才能更好地保护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大多数的学生明白道理何在,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在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他可贵的“童心”,他常常蹲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给予他们真心的肯定,还能看到他对文本内容的有效评价,对阅读方法的适时指导。黄老师有时用委婉的语言指出学生思维的问题;有时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有时在评价后又把问题引向更深处。他的评价语言让学生阅读的目光始终聚焦文本,保证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总之,公开课是先进课堂理念和教学的展示,不是多媒体技术的演示,更不是教师自我的表演,只有深入思考学生情况,从学生出发,从文本出发,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巧妙引导学生,使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样的课才是一节精彩的课,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语文教师应该守望的原点。
篇8:公开课教学反思
新事物的产生必定具备其取代旧事物的优越性,就像今年语文统编教材的大变革,给人一种陌生而神秘的感觉。特别对我这个语文专业外行中的外行教育工作者来说,真是有些摸不准方向,毫无授课头绪。
昨天我们语文教研组长公布了公开课的安排表,而我是第一个,并且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这么突然的任务,让我有些慌乱。昨晚草草地整理了课件,今天就直接开讲了。我班的学生本身就不活跃,没有大胆发言的习惯,加上今天听课,好多学生更是沉闷不举手回答问题。尽管有几个学习好的同学举手并很好的回答了问题,但还是没有达到调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总之,自我感觉效果不好,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
我对新教材也有一些的想法:虽然我是非语文专业且被“赶鸭子上架”的接受这门课程,但对于去年的教材来说,我感觉上课还是可以的,而现在的教材让我有些为难了!怎么说呢?我感觉现在的教材是对知识内容的硬性要求减少了,而软性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它没有那么多明确的定性的东西让学生去记,而是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就像今天这节课《桥》,它是一个小小说,而对于教学要求和目标来讲,不仅仅了解什么是小小说,还要让学生去体会文章是如何通过环境和情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和精神品质的,特别是一些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些让学生感悟领会的东西,我觉得很难引导让学生掌握。另外这种能力性的目标实现也不是当堂就能反馈出来的,也是需要时间去锻炼,才能在写作中表现出来。我在开学以来的教课中也很能感受到这种对教学能力高要求的压力,有好多时候都是在上完课才会“恍然大悟”,但却已经“后知后觉”了。所以就给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时间需求。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也许是我的教学能力不足吧,但更希望能向同仁们多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服务学生。
下午的时候我们语文教研组的成员聚在一起对我的课进行了评价和意见交流,从他们的角度和思路上,我认识到了自己在上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也有助于相学相长,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克服新教材给我们带来的困惑。
篇9:公开课教学反思
原地双手向前掷实心球 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有困难,成绩提高的不过明显。假如 在教学实践中对各环节的技术细腻、深化,会不断提高成绩。在此从技术环节要求上谈一些看法。
一、四个关键词
1.原地:指掷球前的身体状态。在脚的站位问题上有两种做法。一是前后站立,以一脚为轴心,这种方法身体重心移动的幅度较大,易于加快出手速度和控制身体平衡;二是左右站立,这种方法在脚和腰协调用力方面较为明显,但出手后身体重心较难控制。
2.双手:表明双手持球,出手时双手同时将力作用于球上。
3.头上:表明实心球的运动轨迹,从头上掷出,要求掷球者身体冠状面垂直出球方向。
4.掷:是投掷项目的范畴,手指拨球后有鞭打动作的形成。
二、主要技术环节
1.持球
只有合理持球,才能有效拨球。怎样才是合理的呢?在这里也有两种讨论。一是手指自然张开,手心空出,握球的后3/4部分,两拇指靠近且成正“八”字。二是手指自然张开,手心空出,握球的后3/4部分,两拇指相对成倒“八”字。
前一种持球方法,由于两手的生理结构因素,两个肘关节不会张得很开,从而在出手时有明显的拨球→鞭打动作,相对个人而言提高成绩的空间较大。
后一种持球方法,由于手生理结构原因,拇指相对必然会引起两个肘关节张开较大,两手后引幅度受限,出手时不能充分拨球→鞭打,形成推的动作成分较多。这种方法容易练习,但不可挖掘出惊人的成绩,而女生要求比较低,只有 4 米左右,所以说个别女生可以采用。
持球以后要抬头、挺胸,身体重心提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给人一种气势、信心和力量。
2.“满弓”动作的过程
所谓“满弓”就是腿、腰、胸、臂的连线像“弓”一样的向后反张,形成了掷球前
的反弓身体姿势。良好的“满弓”姿势是充分用力的前提,使身体各个部位用力更加流畅。“满弓”动作的过程包括预摆、身体反弓、引球。首先是预摆,预摆是完成身体反弓的预备过程,身体略向前弯曲,肢体放松,调整呼吸,摆动一到两次即可。其次是身体反弓,膝关节稍弯曲,后脚脚跟稍抬起,头部稍后仰,挺胸,送髋,在头部反射作用下形成身体反弓动作。再次是引球,双手持球后引于脑后,构成手臂的反弓动作,从而使整个身体形成“满弓”姿势。在引球这个环节中有两个地方受生理限制,影响后引幅度:①两个肘关节不宜张得太开。②上臂和前臂的夹角不宜太大。那么上臂和前臂的夹角多大才算合适呢?如果太大球出手后飞行的角度很高,会影响成绩,如果太小球出手后飞行没有弧度,也会影响成绩。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上臂和前臂的夹角在45——90度之间为好。原因有四:①可以增大后引幅度;②肩关节和肘关节都是转动的轴心;③能够充分利用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伸曲作用;④减少由于生理结构造成的限制,使引球摆臂动作更加流畅。四个条件同时满足可加快手臂摆动的速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反复调整最佳角度。
3.最后用力过程
出手阶段是身体各个部位力的传递过程。通过蹬地、伸膝、收腹、向前引球、拨球→鞭打、控制重心的环节完成。从纵向来看发力的顺序是从下至上,快速传导的过程;从横向来看各个部位的用力要求高度的协调性和速度。最后用力阶段要屏住呼吸。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十分重要,教师应对学生有效引导,如暗示“快速出手”当然何时拨球会直接影响球飞行的弧度,理论上说球飞行45度角是最好的,这需要在反复练习中不断体会、改进。出手后要注意降低身体重心控制身体平衡。
三、教学建议
1.唤醒规范意识
正确规范的动作是提高成绩的基础,从站位、持球、满弓、引球到最后出手,一连贯的动作我们在教学中每时每刻都要强调,唤醒学生正确的动作意识。练习中强调有四:一是掷球前强调学生细心观察站位、持球是否规范;二是强调身体向后做“满弓”动作时屈膝仰头;三是出手时应拨球后鞭打而不是推、投、抛等错误动作;四是在练习中强调出手后不要习惯性的往前走出,造成犯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反复修正动作,掌握技术要领,提高规范意识。
2.教法容易出现的错误
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过于”强调从下至上的发力顺序,导致出现先跨一步再掷球的极不协调的动作。在最后的跨步缓冲时,有的教师“过于”强调跨步动作,我认为不妥,当身体重心快速前移时,跨步缓冲是为了控制身体平衡而做出的条件反射。如果各部位没有充分用力,而过重强调往前跨步,做出的动作显得十分不协调。
3.“满弓”的练习
形成良好的“满弓”身体姿势,一定要屈膝,抬头看天。练习方法:两人一组,一
位同学成马步的站位,腿部顶住另一位同学的腰部做搭桥的练习,注意仰头。
4.拨球鞭打练习
很多学生由于不知道怎么拨球,所以在掷球时没有弧线,甚至有往地下推球的现象。练习有二:一是每人一球,往空中垂直拨球,体会手指拨球的感觉。二是往地上垂直砸球体会手指拨球和手的鞭打动作。
5.出手角度的练习
无论出手的速度有多快,但是出手的角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严重影响掷球的成绩。标记练习法:找到一面可以利用的墙或是树叶,确定一定高度的地方做一标记,相距合适的距离,以定好的标记为掷球目标进行练习。
6.安全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尤其是投掷项目,一定要注重安全意识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特别是肩关节和腰部韧带,练习时有过渡性,以防受伤;多人练习时:左右前后要有一定的距离,掷球前要看前面提醒同伴,捡球时要抬头,停球要用脚底。
【公开课教学反思(汇编15篇)】
篇10:公开课评后反思
今天教研组的集体评课,让我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又有所感悟和成长:
一、老师示范读音很标准,且教学中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但是,对孩子放得不够,总是老师读得多,孩子读得少,其实可以让班里读书读得好的孩子,做小老师带读,也可以分组比赛读,锻炼孩子的自主性。
二、上课环节有序,导入语自然,利用图片解释词语,并能带入文中让学生体会阅读很好。但是教学过程中,老师语言拖沓、重复,时间分配不合理,生字教学用时太少,不扎实。
三、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有些重复,可简化为一个环节,如开头让孩子说梅花山和后面出示梅花山图片谈感受,可就让孩子看图后说感受;前面出示了词语已经读过了,后面上生字又让学生读,有些重复。
四、词语解释时,可选难理解的作重点解释,不必要一一作解释。
五、阅读时注意词语间的连贯和过渡,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
各位老师的点评,可谓一针见血,让我胜读十年书!
篇11:公开课教学反思
首先,由于本课重点是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又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那么要使学生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想方设法选择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的启发下,本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把教学主角交给学生,人人参与,体验成功,享受快乐作为目标。所以当我讲七大内容时,不是直接让学生回答其内容是什么,而是通过阅读自主探究和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归纳回答。当所提出的问题解决完时,七大的内容也就掌握了。其次,讲抗战胜利的意义时,不是直接让学生记住其意义,而是提问抗战以前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结果,并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这样就水到渠成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抗战胜利的意义。再次,能够结合内容的需要,加入一些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现实分析,不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再然后,通过信息反馈评价教学,检查教学效果,效果突出;通过记忆力大比拼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当堂内容当堂消化,做到节节清。最后,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连最差的学生都表现出积极,令我很是感动。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比较充分,目的通过学习历史,牢记历史,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不足之处:
课件的动画效果有些欠缺,没有视频、音频资料,设备使用不够熟练。本节课老师讲的有点多,学生活动不够充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但不热烈;还有就是小结时图文的结合不是很紧凑;最后是对时间没有把握好,时间显得有些紧。 今后努力的方向:
还需提高制作课件的技术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讲课的艺术性,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节凑气势;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师生互动,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
篇12:教师公开课反思
今天上完公开课,有几点感受:预习一定要充分。平时安排学生预习,有好多时候流于形式,学生不读课文,或不认真读课文,因而,在学习课文时理解不到位,课堂上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学到哪里,都是因为对课文内容不熟悉。今天公开课上,学生之所以能够畅所欲言,就是因为预习得比较充分。自习课上,我领着孩子们读课文,理解词语,完成导学案等,又布置回家后参考工具书,结合导学案再读课文。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了,理解自然就到位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吗!
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以往的小学高段,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是少数,现在的“高效课堂”,因为有了小组的合作探究,因为有了小组之间的考核,因为有了组内个人的评比,发言就加分,发言能纠正别人的错误、能补充发言的.同学就多得分。孩子们为了自己小组,为了自己,积极发言,认真倾听。这都是“高效课堂”的成效。同时,课前的铺垫也很重要,我这样跟孩子们说:“这节公开课是你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节,把你最美的表现留给老师们,好吗?”所以,课堂上孩子们都能够认真学习,展现自己。
学习完善小组评价。评课时说到的小组评价确实需要引起注意。小组是讨论了,可发言时还是自己的意见,没有代表小组。今天的课堂上没有出现小组的发言,小组的评价也只能停留在组内有几个人发言了。今后逐渐改进。
篇13:语文公开课反思
语文公开课反思
守望在语文教学的原点――语文公开课反思作者/ 陈 燕
很多公开课中都可以看到,教师在教法、学法、重点难点突破、多媒体等方面花了很多心思。但是整节课听下来,总感觉课堂形式虽然活跃,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却在弱化,语文的教学手段虽然丰富,语文课程的核心内涵却在萎缩。为何会给人这种感觉呢?
一、课堂关注的失误
语文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阵地,在课堂中应该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情况,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经历的每个思维细节,关注他们在思维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解,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紧紧围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展开。但是,大部分教师因为上公开课而变得有些不自然,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关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不是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面,而是关注课堂是否热闹,关注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关注听课教师的反映和评价,关注多媒体制咋是否精美、操作是否流畅等等,这违背了教学的目的,只能让课堂呈现出表面的繁华。
其实,执教公开课的教师一方面要思考语文学科的基本价值是什么,这一节课究竟要教什么,要以学生为口心,让自己置身于学生中,努力引导学生去品悟文本,激发学生和文本、老师对话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所以,课堂教学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
黄厚江老师在执教《给我的孩子们》时,只有一支粉笔,一本书。课堂算不得花哨,整堂课设计了三个问题:(1)你能抓住文中的词语、句子,说说文中的孩子们有哪些特点吗?(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描写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圈出来,从作者的情感人手解读作者;(3)尝试补全一下题目,作者要给“我”的孩子们一些什么?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字、词、句来解读文本,整节课活动开展自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主动,课堂生成了很多让人难忘的智慧。整节课没有表面的、形式的热闹,却渐渐开启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二、课堂多媒体运用的失衡
多媒体在公开课上已成为一些老师的“必杀技”,在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用于课件制作。诚然,多媒体课件在节省时间、拓展课堂容量方面有很多优势,但若使用不好也会有弊端。
1.固定了课堂的流程,造成学生思维的唯一性
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往往体现的是教师已经固定了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在公开课上,教师往往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阅读、理解文章,一旦学生思维脱离了预定轨道,教师往往手足无措,生拖硬拽地把学生思维拉回到原来轨道上,教师不再是“主导”,更像是一个导演,让学生按照既定的剧本演戏。
2.转移了课堂的注意点,丢掉了文本
在很多公开课上,我们都能看到,教师用一张张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光。这样的课堂,体验多了,积累少了;看影视多了,读文本少了;(工作总结 )听录音多了,朗读少了;其他活动多了,语言活动少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干扰性阅读,抑制了学生的二次创造,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
多媒体的使用应该简洁而适时。简洁才能有变化的余地,才能根据课堂的生成随时调整,才不会禁锢师生的思维;适时才能起到引导作用,让多媒体出现在学生思维凝滞时,才能真正拓展学生思维。
三、课堂评价的失效
有很多做公开课的教师为了体现课堂“教”与“学”的和谐,强调学生的个性彰显,一味地表扬或肯定,不管学生答得怎样都说“好”、“不错”,不敢或很少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批评性评价,甚至对于错误的回答不做任何评价。
其实,对学生的回答,我们能否在第一时间抓住亮点,指出要害,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大的教学机智。教师常常要思考评价角度、评价语言、评价时机。有效评价不仅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对其他听课的学生也有很好的提醒作用。教师只有把握好评价的契机,才能更好地保护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大多数的学生明白道理何在,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在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他可贵的“童心”,他常常蹲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给予他们真心的肯定,还能看到他对文本内容的有效评价,对阅读方法的适时指导。黄老师有时用委婉的语言指出学生思维的问题;有时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有时在评价后又把问题引向更深处。他的评价语言让学生阅读的目光始终聚焦文本,保证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总之,公开课是先进课堂理念和教学的展示,不是多媒体技术的演示,更不是教师自我的表演,只有深入思考学生情况,从学生出发,从文本出发,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巧妙引导学生,使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样的课才是一节精彩的课,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语文教师应该守望的原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海门市海南中学(226100)
篇14:高中英语公开课反思
对青年教师来说,开一节公开课,如同完成一次蜕变,累掉一层皮,有着刻骨铭心的阵痛,但换来的是突飞猛进的专业成长。可以说,公开课是青年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是名师培养的摇篮。下面,我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为基础,从如何看待英语公开课、课前如何备课、课中如何实施、课后如何总结等四个方面,来跟大家谈一谈如何开设英语公开课。
一、理性看待公开课
当前对公开课的定位有点错位和异化,在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眼里,英语公开课是“面子工程”,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地区的英语整体教学水平,容不得有半点差错。
对于上课教师来说,公开课是一个崭露头角、获得关注、赢得荣誉的好机会。于是就有个别上课教师想借公开课一鸣惊人,毕其功于一役,成为“一课成名天下知”的教育明星。
在这种背景下,公开课已不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或教研行为,而是一场经过反复演练、精雕细琢的“样板戏”,凝聚了当地专家、教学同行的集体智慧,体现着学校和当地行政领导的教育意志,教师和学生早被沦落为逢场作戏的演员。但是,作为青年英语教师,我们要对公开课要有客观理性的认知。
1.正确定位,凸出研究意识。
篇15:公开课大赛反思
学校赛课活动,我个人的部分结束了。回顾此次赛课,感触颇深。
首先,选课。根绝讲课的时间安排和我们的进度计划,我大致确定了把课文定在六、七单元。组内研讨,选出了3课――《画家和牧童》、《寓言两则》、《丑小鸭》。《画家和牧童》可以带有相同中心――都是优秀品质的文章,《寓言两则》内容简短,可带寓言,选择空间更大,《丑小鸭》则可以带原著。
商议后,担心寓言学生说不出寓意,而《丑小鸭》文章太长,原著更长,最终决定讲《画家和牧童》。
其次,备课。先明确带文的目的是什么?二年级的学生,个人认为不必要从写法特点、语言特点、文章脉络等方面来学习。那带文的目的是什么呢?最终决定把带文的目的和本单元的主题相结合,以体会人物的品质为主,就是从文中发现人物品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选择了《大作家的小老师》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两篇文章――一个大作家和课文中的画家一样,都非常的谦虚。一个伽利略和文中的小牧童一样都非常的大胆、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而在备课时,我抓住关键词“著名”,让学生找出能表现著名的句子,并在诵读句子的过程中,抓住“一……就”“一会儿……一会儿”两个句型重点训练,对照图片理解“浓墨涂抹” 和“轻笔细描”的意思,发现“称赞”、“夸赞”、“赞扬”三个近义词。在最后带文环节以两篇文章和课文对比,发现人物的品质,再次回顾单元主题。
试课。第一次试课在二(3)班,当时是按照三读的顺序,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二读读懂的时候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三读,读透课文,理解人物品质,但结果是,时间不够用。别说带文了,就读透部分都没有进行。我们几个商量后,决定对教学设计进行删减。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正常情况下是分两课时进行,我们一般在第二课时带文和学习会写的字,但如果作为一节公开课,这样肯定是不行的。最后决定,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包括会读、会写的字,第二单元专门进行二读,三读及带文。第二次试课,我们进行只进行二读、三读和带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四班的学生程度较好,课堂非常顺利。距离下课还有5分钟的时候学生已经完成了带文的阅读,在进行名言积累了。为此,我们决定在最终讲课的时候,课前加上一分钟积累和生字默写,作为和上一节课的衔接。
讲课。课堂上我按照预定方案进行了一分钟课前积累,默写了3个词语,然后进行课文的阅读,带文。但事实是,这节课都已经离下课只剩下3分钟的时候,我的课文还没有结束。最后还占用了下课的'两分钟时间,才让学生阅读了其中的一篇文章《大作家的小老师》,积累了萧伯纳的一句名言。而另外一篇文章只能留在课下,成了作业。
课后,同组的几个老师下课后都在开玩笑――老怕有人不会啊?就不敢少提问几个学生啊? 我知道他们是在说我课上因为提问一些个程度较差的耽误了时间,影响了课堂的整体效果。崔姐还说,课前说好的,我帮你把把时间,课上你根本就不看我,急死了。而几个其他年级组的同事则是半开玩笑的――你课堂容量真大啊!是啊,同样的课堂容量其他班我能完成,原因是我只提问了举手的孩子,他们会,相对课堂就顺利些。而我们班,我更多提问的是不喜欢举手的,思想有些抛锚的,或者是后进生。
一走到讲台上,一开始讲课,我就把这是在进行公开课大赛的事儿抛到脑后了。没有优美的过渡语,没有配乐,没有动画,有的就是最直截了当的提问、要求、任务,最朴实的读、写、记。很实在,但不够生动。也许就是因为这朴实,才没有能把孩子全都吸引进课堂,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全指望提问来拯救,无疑是愚蠢的。对学生的兴趣了解不够透彻,教学设计缺乏吸引力是我这节课失败的原因,而这也反映出我的教学,甚至性格中的一些缺陷,今后,是必须要注意的。
★ 公开课教学反思
★ 公开课反思
★ 公开课教学的反思
★ 公开课活动方案
【《Waiting For Another Hare》公开课上课反思(整理15篇)】相关文章:
老教师讲完公开课总结2023-08-22
文综工作计划2023-03-14
教师公开课总结2023-04-15
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2024-03-27
高中政史地教研组年度工作计划2023-09-29
幼儿园公开课活动总结2022-09-26
学校教研科组教学计划2023-06-12
英语公开课活动总结2023-10-04
初中数学教研组总结2022-10-17
初中语文班主任工作计划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