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杳杳寒山道 》

时间:2023-08-28 08:39:1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寒山——《杳杳寒山道 》(精选9篇)由网友“ldtywb”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寒山——《杳杳寒山道 》,供大家阅读参考。

寒山——《杳杳寒山道 》

篇1:杳杳寒山道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译文

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风淅淅沥沥刮向我面门,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注释

杳杳:幽暗状。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

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

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〇六。寒山诗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国风·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叠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山这首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叠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创作背景

寒山是贞观(一说大历)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此诗为其中一首。

篇2: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寒山,杳杳寒山道的意思,杳杳寒山道赏析

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寒山,杳杳寒山道的意思,杳杳寒山道赏析 -诗词大全

杳杳寒山道

作者:寒山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篇3:寒山《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及赏析

寒山《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及赏析

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相关试题

注】寒山,生卒年不详,唐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山水,奠定了什么基调?请简要分析。(5分)

2、整首诗中叠词的使用有何特点和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首联通过对山水特征的描写奠定了整首诗幽冷寂寥的感情基调。(2分)“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深邃山路,阴暗寒重,再有流冲下来的涧水溅身,令人浑身湿冷。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3分)

2、这首诗使用叠词的特点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词,各具情状。(2分)

作用:①叠词使用,增强了诗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2分)

②诗中的叠词,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叠词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2分)

二: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这首诗通篇充满了“寒意”,句句使用迭字的艺术显示了威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2、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解析】 寒山是唐朝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中描写寒岩附近高山深壑的景色,通篇浸透了寒意,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后两句才直接表现诗人情怀,让人联想起”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意出红尘、超然物外的情趣。

【阅读答案】

1、同意。“杳杳”言路深幽远,渲染了“寒”的气氛,“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给人以空旷寂寞之感;“啾啾”状鸟叫之声,以有声写无声;“淅淅”以风声描风的动态之感,从声音上渲染环境的肃杀;“纷纷”绘雪飞舞之状,从视觉上表现环境的肃杀;“朝朝、岁岁”从时间上点染寒意之久。这些迭字从不同角度运力,共同完成了整首诗寒冷氛围的营造工作。

2、”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1.人们认为寒山这首诗在叠词的使用上,变化多姿。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词,各具情状。(2分)就描摹对象看,“杳杳”写山,“落落”写水,“啾啾”写鸟,“寂寂”写人,“淅淅”写风,“纷纷”写雪,“朝朝”写景,“岁岁”言情。八组叠词,各有侧重。(2分)就词性看,八组叠词,有形容词、有副词、拟声词、名词等,也富于变化。(1分)(意思和思路相近即可)

2.(6分)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幽暗深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人们带入一个冷森森的境界,让人觉得寒气逼人。(1分)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1分)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1分)尾联结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1分)诗人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1分)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最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1分)(意思和思路相近即可)

注释

⑴杳杳:幽暗状。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

⑵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

⑶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译文

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风淅淅沥沥刮向我面门,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赏析:

《杳杳寒山道》是唐代诗僧寒山的作品。此诗主要写作者居住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山路及其周围的景致。首二句描述这条山道的形势和位置;三、四两句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静寂宁远;五、六两句从静态描写转向动态描画,着意表现诗人顶风冒雪的自我形象;最后两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情中见景。全诗运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的表现手法,同时大量使用叠字,使诗篇富于一种特殊的音乐美。

篇4:《杳杳寒山道》试题附答案

【唐】寒山①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习,岁岁不知春。

[注]寒山: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现存诗300余首。

1.人们认为寒山这首诗在叠词的使用上,变化多姿。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分)“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词,各具情状。(2分)就描摹对象看,“杳杳”写山,“落落”写水,“啾啾”写鸟,“寂寂”写人,“淅淅”写风,“纷纷”写雪,“朝朝”写景,“岁岁”言情。八组叠词,各有侧重。(2分)就词性看,八组叠词,有形容词、有副词、拟声词、名词等,也富于变化。(1分)(意思和思路相近即可)

2.(6分)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幽暗深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人们带入一个冷森森的境界,让人觉得寒气逼人。(1分)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1分)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1分)尾联结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1分)诗人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1分)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最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1分)(意思和思路相近即可)

篇5:《杳杳寒山道》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杳杳寒山道》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杳杳寒山道》是唐代诗僧寒山的作品。此诗主要写作者居住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山路及其周围的景致。首二句描述这条山道的形势和位置;三、四两句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静寂宁远;五、六两句从静态描写转向动态描画,着意表现诗人顶风冒雪的自我形象;最后两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情中见景。全诗运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的表现手法,同时大量使用叠字,使诗篇富于一种特殊的音乐美。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 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 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 岁岁不知春。

注释

⑴杳杳:幽暗状。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

⑵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

⑶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译文:

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风淅淅沥沥刮向我面门,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赏析: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迭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迭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寒山这首诗使用迭字,就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迭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迭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迭字的效果,大抵象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寒山这首诗中的迭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迭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迭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赖汉屏)

赏析二

寒山是唐代带有传奇色彩的诗僧,贞观年间隐于寒岩(《三隐集记》)。 一说寒山“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仙传拾遗》),则寒山又为中唐时人。他的诗辄题于树间石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有《寒山子诗集》行世。其诗语言通俗浅近,口语俚词皆可入诗,具有质直素朴的特点。在内容上主要以演绎佛理禅机,揭露世态人情为主,某些侧重景物描写的山水诗也別具意境。这首《杳杳寒山道》即可视为佳作。

诗中主要写他居住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山路及其周围的景致。首二句“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即描述这条山道的形势和位置。一条幽深莫测、寒气侵人的山路,盘绕在寂寥冷落的山涧边。“杳杳”、“落落”的迭字连用,把人引入冷森森的奇特境界。“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这是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静寂宁远。诗中连用“啾啾”、“寂寂”两个迭字句,更富于变化。“啾啾”言有声, 以轻细的鸟语反衬出山路的清幽,“寂寂”指无声,以阒无音响的冷寂说明人迹罕至。“啾啾”、“寂寂”的强烈对比,与前人的“鸟鸣山更幽”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如果说前四句以写山路的静态为主,那么以下两句“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则已转向动态描画,着意表现顶风冒雪的自我形象。“淅浙”,指风吹时的形貌;“纷纷”,写雪飞时的情状,两者都处于流动飘舞之中。随着迎风踏雪而来的诗人,山路周围顿时充满生机,从而打破一直凝滞不动的氛围。“风吹面”、“雪积身”,表明诗人正沿着这条寒山路攀登,进入深山,直上高峰。

最后两句:“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情中见景。“朝朝”,“岁岁”,属长短不同的时间概念.而迭字连用,同样可言时间之悠长。也就是说,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以示其超然物外的冷漠心情,与前面孤寂幽深的山路描写,很自然的融合为一体。如果说,前面六句是景中含情,那么结尾两句则是情中寓景。两种表现手法巧妙结合,正是本诗的一个艺术特色。

全诗八句,每句皆以迭字领起,非常新奇。虽然句式略嫌单凋。却未流于呆滞,其原因在于注重选择迭字的词性,并与所描摹的对象自然的统一起来。因而随着迭字所摹拟的物态、音响、状貌、时间的不同变化,诗中的山水、人鸟、风雪、境情,也一一呈现,历历在目,而且都带着一种浸透全诗的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从而烘托出诗人僻居寒岩、不问世事的心情。迭字的妙用,不仅有助于烘托单调寂寞的诗境,也使诗篇富于一种特殊的音乐美。

篇6:来去杳杳诗歌

来去杳杳诗歌

像遥远星河里展眉的泡沫

一触即溃。绚丽明亮的美梦

互相驱逐寂寞,儿女情长的长坂坡

我们被世俗的追兵猛打

经不起纷纷扰扰的战火

烧光易燃的年华

堪堪留下失落的灰烬

在风雨兼程中,无声走失

荒山大泽间痴望

古墓伊人,圣雪思飞,淼淼水云间

徘徊,揽月,无真无我

唯壶中清水沸腾,翻译心境

饮下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幽黑向船聚拢,自东向西

挤压视线。距离

远方淡泊,深重托付与风

醒者意念蹉跎,笑语人前守寂寥

一座山城听一夜回声

二胡拉扯的弦音生长,萦绕

缠住秋意阑珊,盘起被枯萎软禁的

老树根,供养青石板上腼腆的桃色

卸下红妆

同春天患难与共

我熟透的眼神迷路,韶华落空

来时的美梦,飘渺茫茫天际

日日年年,花自飘零水自流

成千上万个屋檐,换了多少

陌生的主人

熟悉的问候是相似的词

一次次逗留,把今宵的'温柔递给时间

在云水禅心里,纷飞

昙花盛开一脉水波潋滟

涤荡历史的眼睛

使人看到海市蜃楼,流沙聚散

无数名人踏入史册

英雄的声声叹,成为断碑残垣上

无边丝雨细如愁

一边酣畅淋漓,一边寂寞如斯

许多倒下的秘密永远无法爬起

注定的旅行,命运

替我们买好一张单程票

他说四季终将更替,错过无法回头

说你要细细看,这不及素描的风景里

你是唯一热闹的明灯

照亮周遭草木,沉默的全世界

篇7:春游杳湖山散文

春游杳湖山散文

农历正月二十一日是个晴好的春日。这天上午,我们一行四人游览了杳湖山。

我们乘车来到杳湖山下,只见一条弯弯曲曲的土石公路随着山势斗折蛇行,忽隐忽现,向着那险峻的山顶伸爬而去。望着蜿蜒陡险的土石公路,大家心里不由发起怵来,只好舍车徒步前行。

迎着和煦的太阳,大家在土路上前行了一小段就累得气喘吁吁的,我们只好停下来憩息。我们便背向山顶而坐,向山下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掩映在翠竹绿树丛中的小村庄。欣赏着远城镇喧嚣的山村美景,身居集镇的我们顿生羡慕之意。

憩息了一会,我们继续前行。越往上行土石路旁的植物越是稀疏,有时相隔十几米远才点缀着一两丛灌木。在离老半山亭不远的土石路左侧,我们发现了一株低矮的桃树奇迹般地迎着春风站立着,绽开的花蕊吐露着迷人的淸香,似乎在迎接游客的到来。此时此刻,我们便禁不住驻足观赏起来:这棵桃树长着一对梅花鹿犄角样的枝Y,上面生发的片片嫩绿叶衬着绽放的点点粉红花儿;花儿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芬芳。那朵朵盛开的桃花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宛如无数个烂漫孩童脸上荡漾的笑靥,给这条满是黄色土石且略显荒凉的公路平添了些许春的颜色与气息。

作别桃树后,我们便努力向上跋涉。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南面的山沟時,那-片稀稀疏疏的松林和夹杂其中的三五棵野生李树便闯入我们的视野里。李树们一律怒放着雪白的花,松针与李花相间,形成了一道靑翠与洁白交错的风景。

我们来到了曾氏兄弟修建的八角亭中小歇。站在亭中,我们向远处眺望。虽然是一个有着温暖太阳的春日,但天地之间还是笼着丝丝缕缕的轻烟。南方远处的座座山峰、点点村庄和条条公路只能隐隐可见,显现得远没有金秋季节那么淸晰。

既然在亭中眺望,所见的景致不能让我们心旷神怡,那就趁早上山顶吧。于是,我们顾不得周身的疲劳,走出亭子,向山顶挺进。

来到土石路的一拐弯处,我们看到对面的山坡上的一大片山林被烧毁、砍伐殆尽。虽然春天已来临,可那被火烧毀的林子里灌木蔸、杂草根还没有发出嫩芽来,一眼望去,那里只有一层黑色灰烬和顽强挺立的十几棵残存的松树。

经过一段艰难的爬跋涉,我们终于征服了杳湖山----站在山顶杳湖观的大门口了!

由于杳湖山在搞开发,大门前的空地已被挖低了几米,筑成了新观的基脚,门前的石阶已挖去,旧道观就像悬在峭壁之上。虽然有坚固的铁管拦护着,但是我们站在上面,仍旧有点头皮发麻、两腿颤抖。

此处不宜观景,大家就只得另寻他处了。我们来到了植有绿树的山顶,站在那里向远处望去,只见那诸山群峰均伏在杳湖山的脚下,杳湖山俨然一副万峰唯我独尊的王者气派。杳湖山东面的山脚下是碧靑的楊家台水库。站在山顶俯瞰,那穿越群山的水库,就像用碧玉摆成的大“人字”。

山顶东面稍往下走十几步有一处建筑像轿子的模样、与轿子一样大小,它就是人们传说中神奇的石轿子。从前的石轿子已不复存在了,而今的轿子是人们用混凝土浇成,嵌上了瓷板,盖上了琉璃瓦,但人们仍习惯性地叫它石轿子。石轿子中间有个顶部是弧形下部为长方形的洞,那是神龛,里面供奉着送子娘娘。谁要是许下了求子的愿就得给送子娘娘烧一炷高香,围着轿子左三圈、右三圈地绕。据说,送子娘娘很灵验,有求必应。故而我们来时,就看到有几炷残香还在冐着袅袅青烟哩!这石轿子建在峭壁上,下面是深不可测水库。从侧面看,它就像粘在山崖上,人站在石轿边都头晕目眩的,更不用说围着它打转转了。看着这石轿,想着妇人们求子的举动,我便悟出一个道理来:人们的追求是与风险共存的。

离开了石轿子,我们便走进了道观的大殿。这大殿分为前后两间,后间高于前间。前间供着观世音,后间供着玄帝菩萨,这便是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的主神。在其右侧墙壁上也挂着一个小神龛,里面带供着引玄帝剑帕飞降杳湖山、率众草创杳湖山道观的`善士曾志秀与其夫人的塑像。

大殿的前间有一个年近六旬的女道士在引导香客祈福许愿。全道观仅有她一人,观中的亊务皆甴她主持。

在她的引导下,我们购了香烛,捐了功德钱后,跪在玄帝菩前祈福、许愿。我们当中有人捐了四百块功德钱,女道士当即开具了盖有道观公章的正式收据,并记下捐款者的姓名与号码,说等新观落成时依其上面发请柬请其参加开光大典。尔后,女道士便引我们到点烛焚香处点焚香烛。

与女道士道别后,我们便向山下走去。

在新观屋基下面的不远处,我们看到了山上唯一的一口水井。井里有一泓略显浑浊的水,水里浸着长满水靑筋苔的塑胶抽水管,还有-些裹着青苔的石块。以前看见这口水井时,里面是干干净净的,水淸澈见底,里面还游戈小蝌蚪哩。而今它却四周布满靑苔,井水浑浊,我们再也不敢像从前那样俯身去掬一捧入口了,只好用矿泉水瓶裝一瓶带回家供浇花草之用。说来也奇怪,那井水一装进瓶中,便淸澈得与矿泉水别无二致。

带着瓶装的井水,我们继续走在下山的路上。下山的路比上山路要走得快,但由于向前倾的力的存在,我们不能像上山那样迈开双脚走。否则,会把腿部和盖会扭疼痛的。我们虽然有意放慢了步伐,但速度还是远远超了上山时。

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下了山。这真是“走上坡路难,走下坡路易"呀!小歇了一会儿,接我们的车来了。于是,我们便登上车向家的方向行驶而去……

篇8:风雨杳如年随笔

爱上一个人和忘记一个人到底谁快一点呢?有时候不知不觉就爱上了一个人,有时候一个人怎么都忘不掉,有时候因为爱上了一个人很快就忘掉了另一个人,有时候因为忘不掉一个人而不敢爱上另一个人,敢爱比敢忘要容易许多,但有时我们却是想忘而非想爱。爱过的人都不想忘记,想忘的'人都不敢再爱……现实中,我宁愿自己是一个多情的人,爱得容易忘得也快。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为情所累,因为上天给了拒绝合理的理由,当人们都在为另两人衷心庆祝时,被爱伤害的人注定只有一个。你宁可遇到现在的仇人也不愿遇到昔日的爱人,不正如宁可抗拒爱情也不敢果断忘记?忘让爱情完美主义者负罪,他们情愿背负痛苦,也不敢亵渎爱情。还记得《纯真年代》里那个痴情的男人吗?秋风渐起,行人匆匆,街头那一张深情的脸早已被岁月侵蚀,却依然守护着不可能的爱情,遥遥相望……悲剧总是令人感动。

篇9:《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赏析

朝代:明代

作者:施耐庵

原文:

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燕子不来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儿小。

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啼晓。

译文

自从离别家乡音信无踪,千百种相思,令人断肠伤情。燕子不飞来花又凋零,一春瘦得衣带宽松。

负心的郎君何日回程,回想起当初,不如不相逢。刚要做成好梦又被惊醒,纱窗外传来莺啼声声。

注释

①蝶恋花:《水浒传》:“燕青顿开喉咽,手拿象板,唱渔家傲一曲。”但根据该词的音律,其词牌应为蝶恋花,书中所标词牌有误。

②薄幸:薄情、负心。杜牧《遣怀》诗:“十年—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③觉:睡醒。

④绿窗:绿纱窗。

鉴赏

这首词是《水浒传》第八十一回《燕青月夜遇道君,戴宗定计出乐和》中,浪子燕青在李师师处为宋徽宗皇帝所唱的一词作。

这首词的'上片五句,描述的是一位远离家乡,天涯飘泊、沦落风尘的女子。她自从离开家以后,便从此与家里的亲戚友人断了联系,这种种的相思涌上心头令人伤心肠断。因为春天逝去而伤感,看见花而凋谢不禁落泪。又过了一个春天,她越发的显得憔悴瘦损了。

词下片五句,同样也是描述了一位女子。她所遇到的又是一个负心的郎君,轻易地就将她抛弃,给她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悔恨,后悔当初不该与他相识相爱。“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啼晓”,结句曲折含蓄,余韵悠长。

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施耐庵故里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有《施氏家薄谱》存世。

名字由来

施耐庵一边讲学一边写书。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呢?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想让他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施耐庵听了,连连点头:我们写书,也要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行啊!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楣上,意国是告诫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

生平

《施氏家簿谱》等有关资料记载

施耐庵本苏州人,据《施氏家簿谱》等有关资料记载,施耐庵,名彦端,系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施之常后裔,父操舟为业,他13岁入浒墅关私塾就读,19岁中秀才,娶季氏为妻,29岁中举人,35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授任钱塘县事,因受不了达鲁花赤(官名)骄横专断,一年后愤而辞官归里,以授徒、著书自遣。

施耐庵避战乱在兴化隐居写《水浒传》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传》。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 (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指昭阳,即兴化)好住家。

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当时民谣:“李生黄瓜,民皆无家”)

顾逖见信后,马上给施耐庵回信,欢迎他来兴化避难。信中也答诗一首:

自江南来问津,相送一笑旧同寅。

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把梁山108将刻画得淋漓尽致

施耐庵接信后,将大弟彦明留在苏州原籍,带了续娶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门人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在兴化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著《水浒》,他结识了许多农夫和盐民,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故事,成了他创作的素材,经过再创造,以惊人的艺术才能,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将豪侠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死后建施祠,不幸毁于抗日战火

施耐庵死后,他的十二世孙施奠邦发起,将其在白驹镇上的故居改建为施氏宗祠。后来几经修复扩建,遂成前后三进,旁有偏殿之礼堂。第一进为门厅,内设茶坊;第二进为书坊,供艺人说《水浒》;第三进为福荫堂,供奉迁兴始祖施耐庵及其后裔的灵牌,每年春秋二季在此祭祖。施祠不幸毁于抗日战火。

唐诗宋词鉴赏方法

枫桥夜泊古诗

狗吠声声诗意浓

描写山水风光古诗词

三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古诗枫桥夜泊扩写作文550字

描写梅花精神的诗句

描写山的诗句内容

描写山壮观的诗句

写江南景色的日记400字

寒山——《杳杳寒山道 》
《寒山——《杳杳寒山道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寒山——《杳杳寒山道 》(精选9篇)】相关文章:

古诗70首2022-06-11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_山水四季的古诗词2023-03-19

《枫桥夜泊》说课稿2022-07-29

《李白思乡》教案设计2023-02-15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欣赏2022-09-07

关于月亮的古诗100首2022-10-04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2022-05-06

山水诗词2023-05-27

描写山水诗词有哪些2022-05-04

秋天的唯美古诗2023-01-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