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论述题范文

时间:2023-09-10 08:11:3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消防论述题范文(整理20篇)由网友“啦啦丽丽”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消防论述题范文,供大家阅读。

消防论述题范文

篇1:司法考试论述题

一、命题思路

论述题出现于,最近几年又不断加强之势。从03年考一道题到每年考两道题,从的案例论述到的阐述论述,从03年的部门法(行政法)到05年的法理,从的综合到的选作,再到的兼容并包,论述题的考法不断推陈出新。

今后的论述题既有完全自由的无标准答案的评论式论述题,也有通过设问加以限制的有标准答案和无标准答案相结合的说明式论述题。对于评论式论述题,考生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对于说明式论述题,必须以教材和法条为准加以回答。

二、阅卷思路

(一)要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标题

(二)层次清晰的说明观点及理由

(三)字数符合题目要求 国家司法考试 教育 网

(四)卷面清洁、字迹工整来获得印象分

(五)使用法学名言来增光添彩

三、复习思路

(一)阅读法理学、法史学等司法考试教材

(二)对部门法中的基础原理、基本原则进行概括

(三)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分析

(四)寻找并反复练习适合自己的答题“套路”

四、答题套路――模板训练法

(一)模板训练法的提出

1. 明确写作目的。

2. 有效缩短答题时间。

3. 围绕一点集中来谈。

(二)模板式训练法详解

五段提纲法――我们总结论述题答题规律是分为五步思考,使用五个段落答题更简便高效(以六百字为例):

第一段(100字)

原材料概述,提出文章总的观点。

第二段(200字)

主要概念的界定。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观点?原因的分析:逻辑的或理论的。

第三段(150字)

从正反两面论述提出这个观点的好处和坏处。

第四段(100字)

如何做到这样及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第五段(50字)

总结和提升全文观点:口号,略写。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把卷四论述题的训练归纳为下面五个方面:

1.文章结构训练(模板式答题法)。

2. 卷面控制训练。

3. 时间控制训练。

4. 文字训练。

5.法学专题训练。

五、具体答题技巧

(一)答题角度的确立

在确立方向、角度之时,提醒考生把握以下几点:

1.没有把握时只就案情涉及到的基本国家司法考试问题论述。

2.自己命题题目的选择应与论述方向、角度一致。

3.结合案情发挥之际,尽量使用熟悉的的法条、法理。

(二)体例

论述第二步要确立文章的体例,目前的体例大致有四类:论证类、评析类、比较类、反驳类。

1、论证类。

2、评析类。

3、比较类。

4、反驳类。

针对不同的体例,考生必须确立文章的主题。

(三)逻辑

论证的过程,表现为通过组织一定的论据材料,并以适当的论证方式,从这些论据前提推出特定的结论的思维过程。

1、国家司法考试关系的分析。

2、写作层次的安排。

3、论证论据的选择。

六、注意事项

1.对题目主旨把握不准。由于论述题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知识,因此,需要考生结合考题的材料搜索大脑中所储备的相关知识点。因此考生很容易在对材料理解上产生偏差,而导致审题产生偏差。此时考生最需要做的就是先冷静下来,剖析材料中反映的各种国家司法考试关系,找出其中反映中心意思的最重要的一个或几个国家司法考试关系进行论述。

2.论述不集中,论点过于涣散。这是答论述题的大忌。论述题的字数要求在500字以上,而由于时间的原因,大部分考生回答一道 论述题往往不会超过1000字。在短短的1000字内,能够把一个论点逻辑而缜密地论述充分已属不易。然而有许多考生在答题时很容易忽视这一点,往往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注重语言的前后逻辑性和连贯性,这样的答案自然得不了高分。因此,如果考生想要得高分,就一定要在下笔之前确定一个论点,然后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论述。

3.论述语言不专业,理论深度不够。这是非法学专业考生常常会犯的错误, 司法考试作为选拔高层次国家司法考试人才的考试,其主观题的回答必须体现其国家司法考试专业的特性,不要让阅卷老师觉得这只不过是一篇普通的社评,而不像是一篇国家司法考试专业人员写的文章。因此,需要考生拥有一定的法学语言表达能力。 论述过于肤浅,这是很多考生得不了高分的重要原因。经过各个科目的系统复习之后,对于论述题中所出现的具体国家司法考试问题,考生大概都可以列举出来。然而这只是论述的第一步,而且往往也不是最重要的得分点。如果要取得高分,需要考生实现理论上的升华,而理论上的升华就必须将材料中的问题与理论法学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考生的答题质量才可以上升一个档次国家司法考试网编辑整理。

4.不分段,没句号。这是答题中的细节问题,但却是非常致命的地方,因为阅卷老师是在疲劳和烦躁中看你的卷子,而你的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只有一段话或者只有一个句号,即使再有耐性的老师也不会去仔细在黑压压的文字中去寻找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篇2:论述题有哪些规律

在政治科高考中,论述题是主观性试题的最主要代表。这道题知识容量较大,综合性较强,需要我们利用所学的有关知识,组织材料,综合作答。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榨干材料

文字材料题要做到紧扣材料,字句分析,把材料榨干挤透。

1.仔细阅读材料,然后把材料分段分层,弄清每层的中心意思。

2.认真阅读问题,准确把握设问角度,找出材料与问题之间的联系。

二、三读三比图表

分析图表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准确找到图表所反映的中心思想,做到“三读、三比”:

1.三读:读图表,读注文,读设问。

2.三比:纵比,横比,表与表比。

首先要注意每则表格前的归纳性语句,如“表1:×××状况”等,以便对每则表格的大致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注意对每则表格中的具体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并弄清每则表格内有几层意思;再次,要注意每则表格后面有没有注释性说明,这样的内容对理解表格内容很有帮助;最后,要注意表格后的设问,有几句,问的是什么。

三、列出原理清单

做大题目一定要思路清晰有条理,在作答前应该把能想出来的相关的知识点列出一个小清单,这样才能避免答题时大而不全。从十年高考情况看,论述题对于所用原理的需求,已不是单一的.原理,也不是限于某一课的知识,而是综合运用几个原理或几课书的知识,因此我看在列答题的所需的原理时,不要限于课本的某一章节,要对知识融会贯通,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篇3:货币银行学简答论述题

货币银行学简答论述题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简答题

1.什么是货币的本质特征?它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哪些主要功能?

.答: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的规定。

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以下五种职能:(1)价值尺度职能;(2)流通手段职能;(3)贮藏手段职能;(4)支付手段职能;(5)世界货币职能。

2.为什么说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答: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首先,由于币制相对稳定,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能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其次,信用关系不受币值波动的影响,促进信用的发展;再次,各国货币含金量的比率相对稳定,外汇市场也比较稳定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保证了对外贷款和投资的安全性。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两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第一,这两种货币制度没有铸币流通,失去了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可能性;第二,银行券不能兑换自由黄金,一旦过多就会贬值;第三,在金汇兑本位制下,本国货币制度依附于外国货币制度,一旦外国货币制度动摇,本国货币制度也必然动摇。

3.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地划分货币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答: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在流通中周转的便利程度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所以,按流动性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对科学地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什么是货币制度?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其构成要素有:

(1)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

(2)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

(3)金准备制度。

5.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试举例说明之。

答: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双本位制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举例:例如金银法定比价为1:15,而市场比价则为1:16,此时黄金的市价较高,这时,金币的持有者将会熔化金币到市场上去兑换白银,一经熔化,即可赚回1两白银,这样市场上持有金币的人越来越少,而白银的流通越来越多,金币会退出流通领域。反过来,若市场金银比价为1:15而法定比价为1:16,白银市价高于法定比价,市场上的银币会退出流通领域。这种现象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

论述题

1.“越多越多的货币,越少越少的货币”的论断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是否正确?为什么?这一论断有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含义?

.这一论断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是正确的。原因在于: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既有名义价值,又有实际价值,通过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公众的相机抉择机制使货币贮藏手段职能有效地发挥货币流通调节器的功能,即货币数量偏少,货币名义价值大于实际价值时,原先处于贮藏状态的货币将重新进入流通领域,流通中的货币将自动增加,而在货币数量偏多,货币名义价值小于实际价值时,一部分货币将退出流通进入贮藏状态,流通中的货币自动减少。由此,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贮藏手段职能的发挥是的货币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即货币过多时会自动减少,过少时会自动增加,从而使得流通中的货币恰好满足流通的需要。

而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只有名义价值,失去实际价值,在货币过多时,货币名义价值的任何下降都会使公众产生货币购买力将日益减少的预期,从而促使公众加速出让手中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不是减少而是增加。而在货币过少时,货币名义价值的任何上升都会使公众产生货币购买力会日益提高的预期,从而会促使公众推迟货币的支付,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不是增加而是减少。由此,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失去自我调节机制,而是多时愈多,少时愈少,即越多越多的货币,越少越少的货币。这一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经济的波动,而不是减缓。

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避免不不要的经济波动,尤其是源于中央银行等的外部冲击,要求中央银行必须有效控制货币供给,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避免货币过多或过少

现象的出现。

2.试总结劣币驱良币规律的发生机理,并运用这一机理解释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情况。 劣币驱良币规律是指在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会退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一现象称之为劣币驱良币规律,因是英国人格雷欣所发现和最早阐述的,所以又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其发生机理为:

(1)良币与劣币的确定: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既有名义价值,又有实际价值,公众根据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区分出良币与劣币,即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为良币,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为劣币。

(2)存在官方的兑换保证:官方承诺按规定的比例即官定比价保证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

(3)时间的推移使得官方比价与市场比价之间出现差异,假定出现官定比价低于市场比价的情况,公众将使用劣币按照官定比价从官方兑换良币,并在市场上按照市场比价交换成劣币,并将这一行为持续下去,最终,导致良币被收藏或熔化,退出流通,流通中仅存在劣币。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信用货币没有实际价值,仅有名义价值,货币赖以流通的基础是信誉或评价,因此判断货币良、劣的标准不再是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对比,而是公众的评价或货币的信誉,评价好、信誉高的货币为良币,评价差、信誉低的货币为劣币;另一方面,在货币失去实际价值的同时,也不再存在政府的兑换保证,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即确保货币能够购买到其所载明的价值量,公众在流通中更愿意持有和使用良币,劣币将退出流通。

第三章 信用与利率机制

六、简答题

1.银行信用有什么特点?

(1)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债务人主要是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工商企业和个人。 (2)银行信用所提供的借贷资金是从产业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3)银行和其他

金融机构可以动过规模投资,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

2.商业信用有什么特点?

(1)商业信用与特定商品买卖相联系 (2)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的经营者 (3)商业信用的供求与经济景气状态一致

3.试比较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并阐明判断货币政策松紧的标准。

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息率;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真实利率,即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物价变动率。

判断货币政策松紧的标准应该是实际利率,原因在于:

(1)在信用行为中,衡量债权人的收益和债务人的成本的合理指标应该是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在资金融通行为中,债权人除了获得名义利率的报酬外,还遭受或面临来自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对收益的侵蚀,作为交易的对方,债务人除了支付名义利率的成本外,其债务负担会因为物价上涨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免。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债权人收到的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债务人用于清偿债务的货币相对比较廉价。在通货紧缩背景下,情况恰好相反。

(2)在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即经济景气相对高涨时,债务人面临比较乐观和宽松的经营环境,获取收入的能力相对较强,因而清偿债务的能力相对较强;在经济面临通货紧缩即经济景气相对低落时,债务人面临比较困难或紧张的经济环境,获取收入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而清偿债务的能力相对较弱。

4.简述利率的风险结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利率的风险结构决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

(1)违约风险。债券发行人可能违约,即不能支付利息或在债券到期日不能清偿面值,这是债券所具有的风险,它影响着债券的利率。

(2)流动性。影响债券利率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债券的流动性。流动性越强,利率越低。

(3)所得税因素。税收使国债的预期收益率下降。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债券的利率低于无税收优惠的债券利率。

5.简述凯恩斯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是决定利率的因素。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需求则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1)交易动机(2)谨慎动机(3)投机动机。前两种动机与收入成正比,合起来可用L1(y)表示,投机动机可用L2(r)表示。货币需求Md=L1(y)+L2(r)。由货币供

给等于货币需求,可以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即由Ms=L1(y)+L2(r)决定r的水平。

论述题

1.如何评价三种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学派的真实利率理论、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1)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它是从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因素来讨论利率的决定,认为利投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储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利率水平高低就取决于投资与储蓄的交互作用。这一理论忽视了任何货币数量变动的影响,这是不恰当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2)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在当前利率下存在货币的超额需求,即货币供不应求,则利率将要上升。反之,下降。这一理论完全否定了实质因素的影响,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3)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综合了前两者的观点,认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应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利率是可贷资金的价格决定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它弥补了古典利率理论的不足,把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考虑了进去。

2.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1)平均利润率。理论上贷款利率不应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

(2)银行成本。要保持合理的利差,银行才有利润可赚。

(3)通货膨胀预期。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期间,利率水平有很强的上升趋势;而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利率水平也将下降。

(4)中央银行政策。中央银行运用某些政策工具通过银行影响可供贷款。当中央银行想要刺激经济时,将采取措施以鼓励银行增加可供贷款数量时,利率下降。中央银行要限制经济活动时,将采取迫使银行收回贷款的措施,利率上升。

(5)商业周期。利率的波动表现出很强的周期性,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上升而在经济紧缩阶段下降。

(6)借贷资金供求状况。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市场利息率一般是在借贷资金市场上由资金的供求双方协商确定。供大于求,利率低;反之,利率高。

(7)政府预算赤字。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则利率上升。

(8)国际利率水平。通过两条渠道实现:一是国际信贷渠道;二是国际贸易渠道。

第四章 金融市场

简答题

1. 金融市场的功能

金融市场的功能

(1)融通资金功能;(2)资源配置功能;(3)宏观调控功能;(4)经济“晴雨表”功能

2. 货币市场的构成及内容

货币市场的构成及内容

(1)同业拆借市场;(2)票据贴现市场;(3)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4)短期债券市场;(5)债券回购市场

3. 资本的构成及内容

资本的构成及内容

(1)股票市场;(2)债券市场;(3)基金市场

4. 投资基金的定义及种类

投资基金的定义及种类

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或受益凭证,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管理人员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一种金融中介机构。

投资基金种类包括: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两种。

七、论述题

1. 基础性金融市场的构成及内容

基础性金融市场的构成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一)货币市场

(1) 同业拆借市场;

(2) 票据贴现市场;

(3) 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4) 短期债券市场;

(5)债券回购市场

(二)资本市场

(1) 股票市场;

(2) 债券市场;

(3)基金市场

(三)外汇市场

(1) 即期市场;

(2) 远期市场;

(3) 掉期市场;

(4) 择期远期市场

2. 金融衍生交易的工具的种类及特征

金融衍生交易的工具的种类包括金融远期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和金融互换市场

(一)金融远期市场

金融远期市场是指交易双方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按照事先商定的价格,以预先确定的方式买卖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

金融远期合约有远期外汇合约和远期利率协议等。

(二)金融期货市场

金融期货是指在特定的交易场所通过竞价方式成交,承诺在未来的某一日或期限内,以事先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某种金融商品的合约交易。

金融期货包括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黄金期货。

(三)金融期权市场

金融期权是指期权购买者在支付一笔较小的费用后,就获得了能在合约规定的未来某特定时间,以协定价格向期权出售者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商品的权利。

金融期权的特点是:合约的标准化;保证金制度;对冲与履约;头寸限制等。

(四)金融互换市场

金融互换的特点是:互换的期限灵活,能满足交易者的非标准化需求,可以套期保值。

第五章 金融机构

六、简答

1.如何理解金融机构在各国社会经济中的主要功能?

金融机构的功能主要有:(1)提供支付结算服务。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支付结算服务是

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最早产生的功能,目前对市场支付结算服务一般都是由可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提供,其中商业银行仍是最基本的提供支付结算的金融单位。(2)融通资金。融通资金是指金融机构充当专业的资金融通媒介,促进社会闲置资金向生产性资金转化。这是所有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通常采用发行金融工具的方式融通资金。(3)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便利。金融机构通过规模经营,能够使投融资活动最终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交易成本来进行。提供金融便利功能是指金融机构为各融资部门提供专业性的辅助与支持性服务。(4)改善信息不对称。金融中介机构通过自身的优势,能够及时搜集、获取比较真实完整的信息,据此选择合适的借款人和投资项目,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专业化的监控,从而有利于投融资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节约信息处理成本。(5)风险转移与管理。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各种业务、技术和管理,分散、转移、控制、减轻金融、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各种风险。

2.国家金融机构体系一般由哪些金融机构?

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里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其彼此间形成的关系。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虽各有特点,但在种类和构成上基本相同。国家金融机构主要由管理性机构、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类构成。(1)管理性机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监督职能的机构。目前各国的金融管理性机构,主要构成有四类:一是负责监管存款货币银行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二是按分业设立的监管机构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是金融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四是社会性公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其中,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通常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组织机构中居于核心位置。(2)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是指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证券交易与发行、资金管理等业务,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如各种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商业性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投资基金、租赁公司等。(3)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专门配合宏观经济调控,根据政策要求从事各种政策性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这类金融机构的建立旨在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发展需要建立了相关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3.简述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经历的阶段。

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为特点。这一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1948-1953年:初步形成阶段。1948年12月1日,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

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它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开始。

(2)1953~1978年:“大一统”模式下的金融体系。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办法为主的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这个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惟一一家办理各项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功能于一身,其内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资金统收统支。

(3)1979~1983年9月:改革初期。打破长期存在的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的格局,恢复和建立了独立经营的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与人民银行一起构成了多元化银行体系。

(4)1983年9月~1993年:初具规模阶段。1983年起在金融机构方面进行了如下改革: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专设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人民银行负责的信贷及城镇储蓄业务;增设交通银行等综合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区域性银行;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5)1994年至今:新型金融机构体系的建设阶段。1994年确定了金融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之下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在政策性业务分离出去之后,原国家各专业银行开始逐渐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井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层次商业银行体系。目前这一新的金融机构体系正处于完善的过程之中。

七、论述题

1.试析金融机构存在的原因:

(一)处理信息问题的竞争优势。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巨大交易成本限制了信用活动的发展,阻碍了金融市场正常功能的发展。然而,金融中介机构,特别是银行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由于间接融资机制的相对优势,使其显得比借贷双方直接融资和通过金融市场融资交易更有效:

(1)信息揭示优势。

(2)信息监督优势。

(3)信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优势。

(二)业务分销和支付优势。金融中介的另一个传统核心竞争力是其业务分销和支付系统,基于它们庞大和昂贵的分支机构网络,形成有效的市场进入壁垒。

(三)风险转移优势。实现两种转移:

(1)流动性风险转移。

(2)信用风险转移。

2.理解金融经营制度的历史演变,对比分析具体的金融经营模式。

2.金融分业、混业体制的利弊分析。

(一)分业经营的优势:

(1)分业经营能隔离银行业与证券业风险。

(2)分业经营有利于竞争。

(3)分业经营能防止通货膨胀。

(4)分业经营有利于宏观监管。

(5)金融市场不完善适合分业经营。

(二)混业经营的优势:

(1)分业经营所界定的单一业务空间使商业银行资产经营缺乏灵活性和内部经营损益的互补机制,而资产的单一化在限制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时,也导致经营风险的高度集中,极大的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

(2)随着金融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分业经营体制使商业银行囿于效益日益低下的传统业务,经营缺乏灵活性,严重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

(3)从客户角度看,分业经营市客户失去了享受全面、便捷的综合化服务的可能,增加了客户的交易成本。

(4)严格的分业经营一方面激发金融创新,而另一方面却又严重阻碍金融创新的发展。

第六章 商业银行

简答题

1.影响资本需求量的因素

2.(1) 国家及银行所处地区的经济形势;(2) 银行信誉的高低;(3) 银行负债结构; (4) 银行资产质量;(5) 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规模。

2.商业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

(2)支付中介职能;

(3)信用创造职能;

(4)金融服务职能。

3.商业银行资本的作用

(1)资本是银行存在的先决条件;

(2)资本是客户存款免受偶然损失的保障;

(3)资本是银行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

4.巴塞尔新协议的主要内容

(1)最低资本要求;

(2)监管审核;

(3)市场约束。

5.商业银行主要资产业务

(1)票据业务。包括票据贴现和票据抵押贷款业务。

(2)贷款业务。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最主要资产业务,包括担保贷款、消费贷款和公司业务贷款等。

(3)证券业务。包括有价证券抵押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两种。

6.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而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1)无风险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为客户办理支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各项业务。包括:汇兑业务、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银行卡业务、咨询业务等。

(2)有风险表外业务,包括: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承诺和与金融衍生交易。

7.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在不损失价值的情况下的变现能力,是一种足以应付各种致富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包括:

(1) 资金汇集法;

(2) 资金匹配法;

(3) 缺口监察法。

8.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盈利性原则

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基本方针,能否盈利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是商

业银行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因。

(2)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受损失的可靠程度。

(3)流动性原则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在不损失价值的情况下的变现能力,是一种足以应付各种致富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包括:资金汇集法;资金匹配法;缺口监察法。

9. 抵押贷款与质押贷款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担保贷款的一种。

不同点:

(1) 定义不同。

(2) 方式不同。抵押贷款不转移财产,质押贷款转移财产。

七、论述题

试述贷款风险的种类及如何防范或进行贷款保护?

贷款风险的种类有:

(1) 信用风险。

(2) 市场风险。

(3) 操作风险或利率风险。

贷款风险的防范或贷款保护是:

(1)减少信用贷款的比重,扩大抵押贷款比重,以防止信用风险的发生。

(2)对存贷款利率实行浮动利率,以避免市场利率变动给银行带来经营损失。

(3)建立贷款呆帐或坏账准备金,防止贷款风险给业务经营带来的冲击。

(4)对于大额贷款,可采取银团贷款或几家银行联合贷款方式,共同承担风险。

(5)对贷款进行风险转移,采用投保等方式。

第七章 中央银行

六、简答

1.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意义。

(1)便利商品交换与流通;(2)有利于维护币值和物价的稳定(3)增强自己的资金实力;(4)有利于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实施;(5)保证政府得到一定的收益。

2.近年来个别国家取消了法定存款准备率。“如果法定存款准备率为零,则存款多倍扩张将趋于无穷。”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

不符合实际。因为即使法定存款准备率为零,商业银行处于自身经营的需要,还要保留超额准备金.而且由于公众对现金的使用,通货比率不会为零,这两个因素仍然是制约存款扩张的因素,因此存款的多倍扩张不会趋于无穷。

七、论述

1.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

1.首先,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基础,也是中央银行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

其次,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集中存款准备金;(2)组织全国的清算;(3)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最后,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代为管理财政收支以及为国家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等。这一职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1)经理国库;(2)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信贷支持;(3)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金融事务,如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督管理;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等等。(4)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预测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2.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涵义?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问题,实际上是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所谓“相对独立”,实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在与政府的关系上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其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首先,为了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不受政府过多地干预、影响和控制,必须保证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是因为:(1)中央银行与政府关心问题的重点存在差异。政府就偏重于通过扩张性政策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这种做法往往造成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则更关心币值稳定,维护正常的金融状况和秩序,遏制过高的通货膨胀。(2)政府因过于注重短期利益,特别容易出现“政治交易周期”,即在选举之前,

政府倾向于采取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以便正好在选举前夕出现较低的利率和较低的失业率,由此导致的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上升将出现在选举之后,那时政府再采取限制性政策,并指望公众在下届选举时会忘记这一政策。(3)由于中央银行可能被用来通过购买财政债券从而为弥补巨大的预算赤字提供方便,因此,中央银行需保持独立,以避免中央银行无限购买财政债券而导致货币基数以致货币供给的扩大,抵制来自财政部要求中央银行“帮助摆脱困境”的压力。(4)中央银行的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把这些事情交给政治家们去做不太合适。(5)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利于有效、及时和统一地实施货币政策,避免来自各级政府的干预,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防止政府为地方的局部利益而破坏整个经济生活的大局。

其次,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中央银行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府,而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指导之下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这不仅因为货币政策是整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不能背离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标,而且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监管都是在国家授权下进行的,有些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就是政府的组成部门,中央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也大都由政府委任。因此,中央银行的职责履行需要政府其他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不能完全脱离开政府。

第八章 货币供给

六、简答题

1. 派生存款是如何创造的?

一家银行获得原始存款后发放贷款将使另一家银行获得存款,而另一家银行也因此可以发放贷款,从而使第三家银行也获得存款,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一笔原始存款将创造出成倍的派生存款。派生存款的数量等于原始存款与存款乘数之乘积。

2.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渠道向商业银行供给的,是商业银行进行存款创造的源泉,由流通中的现金与银行存款准备金所构成。基础货币的数量决定了整个货币供给量的多少,它的变动将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同方向的成倍变动。

3.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货币乘数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资产业务所形成的.一单位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应量扩张或收缩的倍数。影响货币乘数大小的主要因素有:(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乘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方向变化。(2)超额准备金率。货币乘数与超额准备金率成反方向变化。(3)现金比率。货币乘数与现金比率成反方向变化。

4.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根据以上狭义货币供应量决定模型,一般来说,可由中央银行直接进行控制的变量是基础货币(B)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而现金的比率(h)与活期存款占定期存款(n)的比率则主要由社会公众即个人与企业的资产选择行为所决定,超额准备金率(e)则主要由商业银行根据经营原则对收益与风险及流动性进行平衡来决定。虽然,中央银行对现金比率与超额准备率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的运用施加影响,但并不具有强有力的控制能力。所以,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个人、企业共同决定的。

5. 怎样理解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

七、论述题

1. 试述二阶式银行体制下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

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表达式为:

(3)决定货币供应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有:

基础货币(B)。基础货币的数量决定了整个货币供给量的多少,它的变动将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同方向的成倍变动。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缩小,从而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增加。

超额准备金率(e)。超额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缩小,从而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增加。

现金比率(h)。现金比率提高,货币乘数缩小,从而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增加。 活期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率(n),这一比率提高,狭义货币供给增加;反之,则减少。但这一比率的变化对广义货币供应量没有影响。

2.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一家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100

万元,在公众不提取现金与商业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的条件下,试说明存款货币

的多倍扩张过程与结果。

(1)假设商业银行只有活期存款,没有定期存款,且不保留超额准备金,公众也不提现金,存款货币多倍扩张如下:

当A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100万元后,该行超额准备金便增加100万元。如果该行将这100万元的超额准备金部用于放款贷给一家企业,贷款企业签发支票用于支付后,便形成了B银行的存款,B银行接受这100万元存款后提取其中的10%即10万元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剩余的90万元发放贷款,贷款客户又将贷款用于支付,这将使C银行获得存款90万元,该银行在提取10%准备金后将剩余的81万元作为贷款发放,这又将使D银行获得存款81万元??,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一笔再贷款所投放的基础货币将形成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一直到全部基础货币都已成为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为止。

(2)如果以Dd表示活期存款总额,B表示基础货币,r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可用Dd=B/r表示。全部银行活期存款为Dd=100/10%=1000万元,1/r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简单存款乘数其中,故存款货币乘数为10倍,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3)中央银行供给的100万元基础货币被商业银行运用后,最终通过商业银行可以增加1000万元存款货币的供给,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增加100万元。

(4)存款乘数的修正。在现实生活中,存款不可能按最大倍数来扩张。如果考虑公众总是要以现金方式提取一定比例的款,商业银行总是要保留一定的超额准备金以满足客户提取存款以及进行清算的需要,则存款扩张的乘数则应修正为:

其中,k为存款乘数,e为超额准备金率, h为现金比率

第九章 货币需求

简答题

1.什么是货货币需求是经济主体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一种行为。货币需求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对货币需求的数量。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论述货币持有者保有货币的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及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货币需求对物价和产出等实际变量的影响。

币需求和货币需求理论

2.简述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中,即: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

(2)根据上述公式,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因素有三个:一是货币需求量与商品交易数量成正比,二是货币需求量与物价水平成正比,三是货币需求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在这一公式中,关于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是商品价格决定货币数量。

3.现金交易方程式与现金余额方程式的主要区别

(1)现金交易说的研究对象为一段时间内的货币流量;现金余额说强调的是在某一特定的时点上,人们持有的货币存量。

(2)现金交易说重视货币的交易媒介的功能;现金余额说重视的是货币的资产功能和贮藏的功能,把货币当成保存资产或财富的一种手段。

(3)现金交易说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金融体制等客观因素,忽略了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的主观意志;现金余额说强调人们主观的资产选择行为、人的意志、预期、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为以后的货币需求理论留下了发展的空间和契机。

(4)现金交易说没有涉及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现金余额说在解释影响K值大小的因素时,涉及到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4.什么是平方根定律?

(1)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只是收入的函数,而与利率无关。鲍莫尔运用管理科学中最适度的存货控制技术对货币需求问题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平方根模型”,即:

其中,M/P为实际货币需求,Y为收入,b为出售非现金资产的手续费或佣金,i为利率水平。根据平方根模型,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分别为正二分之一和负二分之一。

5.托宾对凯恩斯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做了哪些补充与修正?

(1)凯恩斯的理论无法解释人们既持有货币、又持有债券这种现象,更无法说明人们同时持有收益率各不相同的其他多种金融资产这一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

(2)托宾对于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反比例函数这一结论,作出了与凯恩斯不同的解释。他将前人的资产选择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结合起来,用投资者避免风险的行为动机来解释对闲置货币余额的需求。

(3)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不仅得出了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关系的结论,而且还通过人们资产组合的选择和调整行为,解释了货币与其他各种金融资产同时被人们所持有的现象。

七、论述题

1.试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从分析人们的持币动机开始的。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编好这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

(2)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源于三种动机:一是交易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指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需要,是收入的增函数。二是预防性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指为了防止未来收入和支出的意外变化而保留的货币余额,也是收入的增函数。三是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指为了从事证券投机活动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是当期利率的减函数。根据凯恩斯的分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正常利率,人们通过对比心中的正常利率,预期市场利率的升降来选择持有货币还是债券。当市场利率较低,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时,则抛售债券而持有货币;反之则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L为货币总需求,L1为交易性与预防性货币需求,L2为投机性货币需求,Y为现期收入,r为市场利率。货币需求与现期收入成正比,与现行市场利率成反比。

(4)凯恩斯认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较强,加之利率水平是经常变化的,因此货币需求函数从而货币流通速度是极度不稳定的。

2.试述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弗里德曼将货币看作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用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消费选择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须考虑三类因素:收入,这构成预算约束;商品价格以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同理: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一类因数是预算约束,也就是说,个人所能够持有的货币以其总财富量为限。并以恒久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恒久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的

平均数。弗里德曼注意到在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弗里德曼将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作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由于人力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存在诸多困难,所以,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大,货币需求越大。

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类因数是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包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预期物价变动率。当其它资产的收益率与货币资产的收益率之差扩大时,对货币需求增加。

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类因素是其它各种因素。

(2)根据以上分析,弗里德曼得到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为:

M/P=f(y, w; rm, rb, re; Ldp/Pdt; u)

(3)弗里德曼认为在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中,恒久收入是稳定的,而至于机会成本变量―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比较小,因为对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其它资产的收益率与货币收益率的比较,当市场上债券等资产收益率提高时,银行也会通过改善服务(在实际利率高限管制的情况下)或提高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的利率(在没有利率高限的管制的情况下),使得货币收益率与其它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差距保持不变,从而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不大。因此,货币需求从而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简答题

1.什么是通货膨胀?简述通货膨胀的类型。

答案要点:通货膨胀是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

根据物价上涨速度快慢划分:爬行式通货膨胀.步行式通货膨胀.跑步式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

根据表现形式划分:公开型的通货膨胀.隐蔽型的通货膨胀。

根据形成原因划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2.什么是通货紧缩?简述通货紧缩的类型。

答案要点:

一要素论:国内外学者较普遍把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双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三要素论:认为通货

紧缩是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物价水平下降是其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通货紧缩按持续时间不同,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和短期性通货紧缩;按它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可分为货币紧缩情况下的通货紧缩.货币扩张情况下的通货紧缩和中性货币政策下的通货紧缩,还可按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为伴随经济增长减缓的通货紧缩和伴随经济增长上升的通货紧缩。

3.简述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观点

答案要点:

(1)凯恩斯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为需求决定论,强调引发通货膨胀的是总需求,而不是货币量。

(2)后凯恩斯学派用“成本推进”来解释通货膨胀,认为主要是由于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导致产品成本上升,物价上涨。

(3)货币主义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是通胀的唯一原因。

(4)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在于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只有深入到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才能找到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4.比较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的优缺点。

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物价指数主要有三个,即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1)消费物价指数:是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情况。它包括主要食品.衣物和其他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居住.交通.医疗.娱乐等服务费用采取加权平均计算的。优点是最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价格及服务费用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缺点是该指标涵盖的内容较少,不包括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

(2)批发物价指数:根据大宗商品包括最终商品.中间产品及进口商品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水平变动情况。优点是能反映批发价格的变化,使人们根据企业成本的变化预测其对最终产品的影响。缺点是其对最终产品的影响的程度难以准确预测,因此该指数的大小对人们生活关系不大。

(3)国民生产总值(GDP)物价平减指数

该指数是衡量一国经济不同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

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优点是指数涵盖面广。缺点是时效性差。

5.对于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我国经济学界与西方经济学界存在的争论焦点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

对于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我国经济学界与西方经济学界存在的争论焦点具体表现: ① 通货膨胀是否一定表现为物价上涨? ② 是否凡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都可称为通货膨胀? ③ 通货膨胀是否一定是货币供求失衡的结果?

6.生活费用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的区别是什么?

生活费用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的主要区别是: ① 生活费用指数的统计对象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而且还包括所有的应纳税赋。 ② 在对商品和服务进行选择时,生活费用指数只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活必需品,而消费物价指数则尽可能地涵盖全部种类的消费品。

7.按照促退论的观点,适度的或低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取决于什么条件?

按照促退论的观点,适度或低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只能存在于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并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存在闲置的社会资源,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二是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小于实际通货膨胀,即使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也是十分短暂的。

8.为什么说,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政府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通货膨胀中,政府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是因为政府可以通过“通货膨胀税”的方式来获取大量的资源。所谓“通货膨胀税” ,是指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增加的收入,这被视为一种隐性的税收。当政府通过增发货币来对赤字融资时,实际上就是凭空发行钞票来支付政府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这将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公众原有的货币贬值,公众因此而损失的购买力即为政府的通货膨胀税收入。

9.在治理通货紧缩的过程中,使用宽松的财政政策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宽松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两种方法。减税涉及到税法和税收制度的改变,不是一种经常性的调控手段。在采用减税手段时应注意:( 1)税收杠杆在本国是否灵敏?( 2)减税政策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没有必要一刀切。增加财政支出可以直接增加总需求,还可能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私人投资的增加。运用财政支出手段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来源问题。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或直接透支,二是发行国债。普遍采用的做法是发行国债。当然国债的发行也应有一定的限度。运用财政支出的手段还应警惕“挤出效应”。因此,在对付通货紧缩时,通常都会将财政政策工具和货

币政策工具配合使用。

论述题

1.为什么促进论者会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其效果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答题要点:

促进论者会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其效果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原因是:(1)发展中国家政府税收不足,可以通过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扩大财政投资,并采取措施保证私人部门的投资不会减少。此种措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同时也会因实际投资增加而促进经济增长。(2)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收入再分配,而富裕阶层的储蓄倾向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通过提高储蓄率而促进经济增长。(3)在通货膨胀初期,物价已经上涨,但名义工资尚未调整过来,这时企业利润会提高,从而刺激私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2.试分析我国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对策。

答题要点:

以来我国通货紧缩现象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如经济运行的深层次原因,企业亏损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软着陆的滞后效应,改革造成的居民预期不确定限制了居民的消费,市场价格竞争,农业持续丰收造成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带动,出口下滑,国际市场低价商品的冲击等。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成因(1) 有效需求不足。

(2)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3)结构性因素。

(4)本币汇率高估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冲击。

(5)金融体系的效率降低或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和坏账时,信用紧缩,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通货紧缩。

应对通货紧缩应根据不同形成机制采取不同对策:

(1)针对需求不足,要扩大总需求,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针对市场竞争导致的价格下降,采取不干预政策,并通过法制建设保护竞争性价格下降。

(3)针对我国以制度性和结构性为主要特征的通货紧缩,必须采取深化深化改革的对

策。

(4)针对因开放而引起的输入型通货紧缩,既扩大出口,积极引进外资,又适度保护国内市场

(5)政府公开宣传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调整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行为。

(6)针对消费不足,要鼓励消费,取消各种不利于增加消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约束,增加居民收入。

(7)改革汇率制度或实施汇率调节,采取灵活的汇率制度,使汇率自由浮动或扩大浮动范围。

3.分析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答案要点: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威胁:

(1)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不断提高,消费推迟,抑制总需求,商业萎缩,进而影响就业增长,形成工资下降压力,进入通货紧缩螺旋,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萧条。

(2)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意味着实际利率的上升,投资成本变得昂贵,投资项目的吸引力下降,投资减少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可能形成经济衰退。

(3)通货紧缩可能引发银行业危机。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意味着实际利率的上升,债务人负担增加,使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银行惜贷,导致信贷供给和需求的萎缩,可能会引发银行业的危机。

通货紧缩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在于:

伴随经济增长率上升的长期轻度通货紧缩对消费者有利,从而能使社会经济在安定的环境中以一个恰当的速度增长。

(1)如果通货紧缩的形成是由于合理的市场价格竞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

(2)如果科技进步是商品价格持续下降的源动力,此时的通货紧缩显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

(3)由于国际市场低价商品的冲击而形成国内通货紧缩,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本国的经济进步,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七、案例分析

1980-,我国经历了四次通货膨胀和一次通货紧缩,在此过程中货币供应

量与经济增长基本呈同方向变动,即经济扩张阶段,货币供应量增长也快速上升,

当货币供应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通货膨胀上升,经济出现失衡,不得不压缩货 币信贷进行被动性调整。80年代,我国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24.5%,GDP增长9.8%, CPI上涨7.5%;90年代,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24.9%,GDP增长9.7%,CPI上涨

7.8%;-,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15.9%,GDP增长8.9%,CPI上涨1.1%, 保持了一种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说明这几次通货膨胀属于哪一种类型?通货紧缩是属于哪一种类型?谈谈你对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的原因的认识。通过以上货币供应量.GDP.CPI的数字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六、简答题

1.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哪些?

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以下三个:

一是可测性,央行能对这些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较精确的统计。 二是可控性,央行能够将选定的中介目标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范围内。

三是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着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

2.简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含义。

.所谓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相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标。实际上就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一般是指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充分就业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即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它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失业率降为零,只要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就可以说该经济社会达到了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通常用GNP或GDP的年增长率或人均年增长率来衡量。

(4)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或支出保持基本平衡。

3.简述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率政策、再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是为了实现结构性的控制目标。常用的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优惠利率等。

除了上述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外,中央银行还可根据本国的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运用一些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这其中,既有直接的信用控制,也有间接的信用控制。直接的信用控制具包括信贷配给、流动性比率、利率上限、直接干预、特别存款等;间接的信用控制包括窗口指导、道义劝告等。

4.简述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

图 货币政策的作用过(课本上)

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活动的作用是间接的,央行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不能直接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而只能通过控制某一中介目标,并通过这一中介目标的传导来间接地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从而达到最终目标。一般地说,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对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等经济变量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而这些经济变量的变动将影响到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由于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将对实际的经济活动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因此,如货币政策操作得当,则其最终结果将是达到其预定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七、论述题

1.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哪几个?中央银行在同一时间实行同一种货币政策能否同时达到这些最终目标?为什么?

答案要点:

西方国家主要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同一时间实行同一种货币政策是无法同时达到这些政策目标,因为这四大目标之间任何两个目标之间都有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较明显的如:

(1)稳定物价于充分就业之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

(2)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之间,经济增长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往往也较高。(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常常发生矛盾。

2.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几种?其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就其效果而言,它往往能迅速达到预定的中介目标,甚至预期的最终目标,但它将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往往引起经济的剧烈动荡,如频繁调整也将使商业银行很难进行适当的流动性管理,因此它的运用往往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因此,不适合微调,也不能经常使用。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政策既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对信贷结构的调整也有一定效果,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产生“告示作用”。此外,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防止金融恐慌,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在运用此项工具时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决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将决定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该决策的反应;而且再贴现率的调整有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并可能会引起公众误解;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特别是政府证券),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在于: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其操作规模大小完全由中央银行自己控制;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可以适时适量地按任何规模进行调节;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操作迅速,不会有延误。当然,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有其缺陷,主要是对大众预期的影响和商业银行强制性影响比较微弱。

3.试述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歧。

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政策必须通过利率来加以传导,因此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是利率,即M↑→ i↓ → I↑ → y↑。其次,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货币政策的作用指间接的,它必须经过两个中间环节,如其中一个出问题,则货币政策将无效,强调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认为货币政策是不可靠的。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无需通过利率加以传导,而可直接引起名义收入的变动,即M→Y。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只能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不能控制利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导致名义收入的变动。

4. 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如何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解决这一问题?

答案要点:

在通货紧缩时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发展经济,抑制通货紧缩。相对宽松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包括: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降低再贴现率和放宽再贴现条件,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

第十三章 金融创新

五、简答题

1.理解金融创新的含义及其特点。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各种金融要素实现新的组合。即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需要而创造出的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市场与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

这个概念包含四方面的内容: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目的是盈利和效率;金融创新的本质是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的重新组合;金融创新的表现形式是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

金融创新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发展,表现出三个特点:(1)金融创新是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对金融业务进行的一次革命。(2)它是适应现代经济理论发展对金融领域的新要求而产生的。(3)它是适应金融国际化、市场化、自由化的要求而产生的。

2.阐述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

答案要点:

(1)欧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全球性“石油危机”及“石油美元”的形成及其回流冲击着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拥有巨额“石油美元”的国家,为了规避利率和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需要

寻找合适的融资方式和新型金融工具。同时那些国际收支顺差国也需要新的金融工具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

(3)国际债务危机加剧了国际金融的不稳定,为了解决现实的危机和避免以后发生类似情况,出现了许多新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

3.金融创新的直接导因是什么,它是如何导致金融创新的?

答案要点:

(1)科学技术革命和世界范围金融管制的放松是金融创新的直接导因

(2)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其核心是微电子技术,它的广泛运用,为金融创新创造了物质基础。

(3)世界范围的金融管制的放松。首先,由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高通货膨胀率带来了高名义利率,使大量资金从银行流出,出现金融机构“非中介化”现象。其次,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为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业务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再次,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导致全球性的放松管制,并引发全面的金融创新。

4.金融管制放松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取消对利率的限制。(2)允许金融机构业务交叉。(3)放松对各类金融市场的管制。(4)放松外汇管制

5.阐述金融创新的内容。

答案要点:

(1) 金融制度的创新

金融制度的创新是指金融体系与金融结构的大量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分业管理制度的改变、对于商业银行与非商业银行机构实施不同管理制度的改变、金融市场准入制度趋向国民待遇等。

(2)金融业务的创新

包括负债业务的创新、资产业务的创新和中间业务的创新

(3)金融机构的创新

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和规模迅速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4)金融市场的创新

包括欧洲货币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创新和衍生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创新。

(5)金融工具的创新

6.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答案要点:

(1)金融创新为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提供了金融工具、创造了新的途径。如一些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规避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但金融创新在转移与分散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新的金融风险。

(2)金融创新制造了一些新的风险: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大;金融创新增加了表外风险;金融风险使“伙伴风险”加大。

7.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的关系

答案要点:

(1)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金融创新能够产生金融管制的松动效应,金融相关比率不断提高,从而加快金融深化。

(2)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深化。金融创新是融资技术的创新、是金融制度的创新、是市场发育更加成熟的标志。金融创新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更高,而这个效率的高低是金融相关比率的正相关函数。因此,金融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促进金融深化的过程。

8.金融创新的约束诱导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上研究金融创新原因的理论之一,是由西尔柏主要从供给角度提出的理论。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积极创新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抑而采取的“自卫”行为。

(2)西尔柏认为,金融压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强加的压制。金融企业采取了一系列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保障资产具有流动性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偿还率,以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产的安全。但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虽然确保了金融企业的经营稳定,但另一方面却形成了内部的金融压抑。二是政府的控制管理。这种因外部条件变化而导致的金融创新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外部条件变化而产生金融压制,使金融机构的效率降低。金融机构必须努力通过创新提高效率来弥补这部分损失;另一种情况是金融压制使得金融组织所付出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创新是对金融压制的反应,其代价与压制所造成的机会成本增长是一致的。因此,金融机构通过逃避压制来尽量降低其机会成本增加所带来的损失。

9.金融创新交易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希克斯和尼汉斯提出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是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包括两层含义: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一种反应。

希克斯把交易成本和货币需求与金融创新联系起来,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工具的要求,交易成本高低使经济个体对需求预期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的发展趋势使货币向更高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从而产生了新的交换媒介、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地降低交易成本就会持续地刺激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

10.为什么说,金融创新是一个历史范畴?

因为自从现代银行业诞生那天起,无论是各种金融业务,还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制度,都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金融创新,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这种金融创新是生产力发展后,反过来对生产关系组成部分的金融结构进行调整而产生的。所以说,金融创新也是对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金融体系的成长过程。

11 .如何理解金融创新的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

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指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而引发的一系列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则不仅包括微观意义上的金融创新,还包括更为广泛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发展史上曾经发生的所有的金融创新,如: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观念、金融体系等的金融创新。

12.国际债务危机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

20世纪 70年代发生在拉美国家的巨大的债务危机,使作为债权人的西方国际商业银行陷入困境。这些银行为了摆脱危机,纷纷缩小融资规模,改革融资方式,从而导致了一大批新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的诞生,同时,还想出了许多新的解决债务问题的好办法。

论述题

1.为什么说金融创新使投资者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

首先,由于金融创新创造了许多新型的金融工具,提供了多功能、多样化和高效率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扩大了投资者的选择空间;其次,金融创新降低了持有和保管金融工具的成本,同样也降低了发行的成本;第三,金融创新便利了金融工具的交易,使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更加方便,大大降低了金融工具交易的成本。

2.金融创新为什么能拓展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

首先,金融创新创造了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促进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其次,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中介机构的分割局面,使得金融机构日趋同质化;第三,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机构业务的创新和多元化,使金融机构摆脱困境,拓展了新的盈利空间。

第十四章 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

简答题

1.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政策性风险、货币风险和国际收支风险。

(1) 政策性风险是指宏观经济政策不当造成的金融风险。

(2) 货币风险是指由于物价大幅上涨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风险。

(3) 国际收支风险是指国际收支失衡引发的风险。

2.金融危机的特点

(1) 金融危机的潜伏性。

(2) 金融危机的突发性。

(3) 金融危机的可测性。

(4) 金融危机的传染性。

(5) 金融危机的全球破坏性。

3.金融微机的预警系统

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是指应用某种统计方法预测某国或某经济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生货币危机、银行危机以及股市崩溃可能性大小的宏观金融监测系统,除指标体系外,还包括必要的法律框架和组织结构等制度安排。

金融微机的预警系统包括:

(1) 预警方法。

(2) 预警指标。

(3) 预警模型。

(4) 制度安排。

4.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

(1) 信用风险。指债务人不履行约定的偿还债务的承诺而造成的风险。

(2) 流动性风险。指金融机构因支付能力不足而引发的风险。

(3) 利率风险。指市场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4) 外汇风险。指外汇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5) 资本风险。指银行资本过小而不能地不亏损以保证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的风险。

(6) 竞争风险。指金融机构等在经营竞争中的风险。

论述题

试述20世纪90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特点及我国增强金融安全的对策。

20世纪90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特点是:

(1)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决定了金融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多发性。

(2)发达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加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3)巨额投资基金和衍生金融工具的超级发展推动了金融泡沫的过度膨胀。

(4)金融全球化增加了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和扩散性。

(5)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区域化加深了内外矛盾,促使矛盾激化。

我国增强金融安全的对策是:

(1)针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与经济全球化的不适应,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是指朝着更合理、更公平的方向发展,减少国际金融的动荡,以利于中国维护国内金融的安全。

(2)中国应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动向,分析可能出台的规则对中国产生的潜在影响。

(3)中国应加快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健全微观金融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为资本项目开放打下坚实的基础。

(4)中国应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区域内货币金融合作。

第十五章 金融监管

五、简答题

1.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什么?

.总体目标:维持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制度。具体来讲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保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2)维护存款人和公众的利益。(3)保证金融机构竞争的有效与公平。(4)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2.金融监管的原则是什么?

(1)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2)依法监管原则;(3)自我约束与外部强制相结合的原则;(4)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5)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

3.对金融机构的预防性监管措施主要有哪些?

(1)市场准入;(2)资本充足性监管;(3)流动性监管;(4)业务范围限制;(5)资产分散化管理;(6)外汇风险管理;(7)外债管理

4.监管机构为什么要求金融机构进行信息披露?

主要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护高大消费者的权利。因为金融机构具有信息优势,它比客户更了解自身的业务经营状况,因而可能滥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作出有损客户利益的事情。

论述题

1.金融监管体制可以分为哪几类?其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1)高度集中的单一金融监管体制

原因:自由竞争导致的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

(2)双层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

原因:联邦制国家;中央与地方利益严格划分;反对集中全力和崇尚公平.竞争.自由。

(3)单层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

原因:市场经济机制与议会制度;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各种机构与力量相互平衡制约。

2.《美国金融现代化法案》实施后其金融监管体制面临哪些新的问题?

答案要点:

(1)多头监管和沟通协调问题。按照功能监管原则,复杂的监管体系大多被保留,众多的监管机构要相互沟通和协调非常困难,而且有可能加重金融机构的负担。

(2)不同监管机构的不同监管理念与目标的统一问题。证券监管机构的目标是维护市场和公平与秩序,强调证券发行人和经纪人的信息披露;银行监管者关注银行系统的安全与稳健经营;保险监管者为保证保险业的稳健经营与被保险人的利益,关注的是保险公司的清

偿能力。由于出发点、指标体系以及操作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对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判断;二美联储与其他各监管者之间对金融机构裁决的优先权并不明确,有可能产生矛盾与冲突。

第十六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简答

1.经济货币化程度受哪些因素制约?

一国货币化程度的高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两个因素起支配作用: 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用商品化衡量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是货币化的基础。因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产品分配的计划经济中,使用货币的范围很小,货币化程度自然很低。只有当社会产品都成为商品时,才有广泛的商品流通和交换,才需要用货币去计价流通、媒介交换和进行价值分配;商品经济越发达,商品交换、价值分配和价值管理就越复杂,货币的作用力就越大。二是货币金融的作用程度。货币化程度与金融的作用程度高度正相关。一般地,金融的作用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货币信用关系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领域的扩大和影响力的增强,可以直接推动货币化进程。(2)金融业的发展程度。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货币化进程。

2.为什么要消除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制?

金融压制是指由于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使金融和经济发展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麦金农和萧认为,当代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金融压制的状况。金融压制加剧了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束缚了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降低了社会储蓄并阻滞其向社会投资的顺利转化,资金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低下,最终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消极的反馈作用加剧了金融业的落后状态,因此,解除金融压制是发展中国家繁荣金融、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论述

结合国内外实际,谈谈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深化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

金融深化是指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屉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和经济发展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发展中国家要实现金融深化首先应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政府放弃对经济

活动特别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干预和管制;第二,政府允许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率、汇率机制自由运行。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改革的进展状况是相当不平衡的,在已经进行的改革中,既有成功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主要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以金融自由化为基本内容的改革,一定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在那些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国家里,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高通货膨胀率容易导致高利率和实际汇率变动,从而使资金出现不规则的流动。只有首先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金融改革才能避免上述种种经济不安定状况。(2)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必须与价格改革或自由定价机制相结合。假若一国的价格仍然是保护价格或管制价格,在这种价格信号扭曲的条件下实行金融自由化,资金流动就会被错误的价格信号所误导,结果出现新的资源配置结构失调。(3)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并不是要完全取消政府的直接干预,而是改变直接干预的方式。具体地说就是要以法律和规章的干预取代人为的行政干预,从一些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经历者看,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放松对金融体系的管制,但在放松管制的过程中,若不注意建立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谨慎的管理制度,就会在信贷的分配方面出现失控,情况严重时会致使许多银行丧失清偿能力并面临破产威胁。(4)政府当局在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和价格改革政策时,必须预先判断出相对价格变动对不同集团利益的影响,井出于公平原则和政治均衡要求的考虑,采取适当经济补偿手段。同时,政府当局也应采取一些可行的过渡性措施,以减轻社会震蔼。

篇4:司法考试司法考试论述题答题技巧

(一)给出一个案例,要求考生谈谈对案例所反映问题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认识

1.需要对答题的内容,即对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准确的把握,

(1)合法性问题。合法性问题属于法律层面的问题。尽管法学中对合法性问题有各种理论,但从司法考试的要求上看,所谓合法性的问题,一是需要把握案件是否具有现行法律法规的依据,如果有,则具有了形式上的合法性;如果没有,则缺乏形式上的合法性。

(2)合理性问题。合理性问题属于社会层面的问题,需要对案件所造成的结果、影响等进行分析,同时也应当结合中国现实进行分析。这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是否符合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

2.需要对此种题目的要求进行准确的把握。

(1)为什么不能“仅”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其原因在于此种题目属于论述题,而非一般的案例分析题。如果仅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那就与其他案例分析题无异了,也不符合此种题目“30分”或“25分”的分值要求。

(2)此种题目的要求是不能“仅”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而不是“不能”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

3.需要注意分析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为(以分值为30分为例进行分析):

(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由”,占l8分;

(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占8分;

(3)“答题文体不限,字数要求800-l000字”,占4分。

(二)给出一个案例,要求考生站在法律职业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当事人解决法律问题

1.准确把握题目所设置的问题。

2.根据上述对问题的把握,可以合理推断出以下几点内容是必须回答的:

(1)既然第一个小问题的核心在于“维护权益”,因此论述题的开头就需要先把当事人权益的受害情况交代清楚,

备考资料

(2)把当事人权益的受害情况交代清楚后,就应当根据法律规定,简要说明当事人可以用以维护权益的法律途径或方式。

(3)针对本案的实际情况,选择出一种方式,并指出用该种方式处理此事,社会效果更好、更具有优越性。

(4)阐明之所以选择该种处理方式的理由,这是本题的重心。

3.需要注意分析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为(以分值为25分为例进行分析):

(1)“运用掌握的法学和社会知识阐释你的观点和理由”,占18分;

(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占5分;

(3)“字数不少于500字”,占2分。

(三)直接以论述题形式进行考查

1.准确把握题目所设置的问题。

2.根据上述对问题的把握,可以合理推断出以下几点内容是必须回答的:

(1)判例、案例和司法解释三个范畴的阐述,内容上应当包括对三个概念的界定、辨析和比较等基本内容。

(2)立足于我国的司法实践和司法制度特点,提出考生对“判例、案例与司法解释”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阐述。

3.需要注意分析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为(以分值为25分为例进行分析):

(1)“在分析、比较、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并运用法学知识阐述理由”,占18分;

(2)“说理清楚,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占5分;

(3)“字数不少于500字”,占2分。

〖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阅读资料〗www.shangxueba.com/store_m_657936_7733_1_1.html

篇5:司法考试司法考试论述题出题特点

1.出题材料的选择

司法考试论述题出题的材料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在案件背后存在着广泛争议,具体包括两种:

第一种是法律实践中所产生的争议和冲突,但这种争议和冲突背后其实又涉及更深层次的争议和冲突。

第二种是在法学界之间对某问题产生的争议和冲突。“判例、案例与司法解释”即属于此。

由此,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合理推论,司法考试中的论述题材料应当具有如下特点:

(1)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一般都要存在着一定争议;

(2)之所以引起争议,往往是存在着价值冲突或法律文化冲突问题;

(3)这种价值冲突的问题,往往与我国的法律现代化和法治建设有关系,

备考资料

2.出题角度的设置

(1)给出一个案例,要求考生谈谈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认识;

(2)给出一个案例,要求考生站在法律职业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当事人解决法律问题;

(3)直接以论述题形式进行考查

〖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阅读资料〗www.shangxueba.com/store_m_657936_7733_1_1.html

篇6:关于司法考试论述题答题技巧

(一)给出一个案例,要求考生谈谈对案例所反映问题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认识?

1.需要对答题的内容,即对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准确的把握。

(1)合法性问题。合法性问题属于法律层面的问题。尽管法学中对合法性问题有各种理论,但从司法考试的要求上看,所谓合法性的问题,一是需要把握案件是否具有现行法律法规的依据,如果有,则具有了形式上的合法性;如果没有,则缺乏形式上的合法性。

(2)合理性问题。合理性问题属于社会层面的问题,需要对案件所造成的结果、影响等进行分析,同时也应当结合中国现实进行分析。这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是否符合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

2.需要对此种题目的要求进行准确的把握。

(1)为什么不能“仅”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其原因在于此种题目属于论述题,而非一般的案例分析题。如果仅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那就与其他案例分析题无异了,也不符合此种题目“30分”或“25分”的分值要求。

(2)此种题目的要求是不能“仅”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而不是“不能”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

3.需要注意分析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为(以分值为30分为例进行分析):

(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由”,占l8分;

(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占8分;

(3)“答题文体不限,字数要求800-l000字”,占4分。

(二)给出一个案例,要求考生站在法律职业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当事人解决法律问题

1.准确把握题目所设置的问题。

2.根据上述对问题的把握,可以合理推断出以下几点内容是必须回答的:

(1)既然第一个小问题的核心在于“维护权益”,因此论述题的开头就需要先把当事人权益的受害情况交代清楚。

(2)把当事人权益的受害情况交代清楚后,就应当根据法律规定,简要说明当事人可以用以维护权益的法律途径或方式。

(3)针对本案的实际情况,选择出一种方式,并指出用该种方式处理此事,社会效果更好、更具有优越性。

(4)阐明之所以选择该种处理方式的理由,这是本题的重心。

3.需要注意分析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为(以分值为25分为例进行分析):

(1)“运用掌握的法学和社会知识阐释你的观点和理由”,占18分;

(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占5分;

(3)“字数不少于500字”,占2分。

(三)直接以论述题形式进行考查

1.准确把握题目所设置的问题。

2.根据上述对问题的把握,可以合理推断出以下几点内容是必须回答的:

(1)判例、案例和司法解释三个范畴的阐述,内容上应当包括对三个概念的界定、辨析和比较等基本内容。

(2)立足于我国的司法实践和司法制度特点,提出考生对“判例、案例与司法解释”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阐述。

3.需要注意分析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此种题目的评分标准为(以分值为25分为例进行分析):

(1)“在分析、比较、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并运用法学知识阐述理由”,占18分;

(2)“说理清楚,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占5分;

(3)“字数不少于500字”,占2分。

1.司法考试论述题答题技巧解密

2.司法考试《卷四》论述题答题技巧

3.司法考试论述题答题技巧

4.司法考试各类题型答题技巧

5.司法考试论述题的解答技巧和方法

6.关于司法考试四题型及答题技巧分析

7.国家司法考试论述题的答题技巧大全

8.司法考试卷四答题技巧

9.20司法考试简答题得分技巧讲解

10.司法考试选择题答题技巧

篇7:司法考试司法考试论述题高分秘诀

一、论述题的考核目的

那么,什么是论述题呢,论述题的考核目的何在?简单地讲,与其他题目不同,论述题是一种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考试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法律分析能力、法律论证能力和法律表达能力,是要看考生能否具有法律职业者的专业思维,能否作到像律师一样思考、像律师一样论证、像律师一样表达,

二、论述题的基本类型

论述题包括哪些类型呢?通过对过去几年司法考试论述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论述题主要有三种类型:

1.案例+封闭提问型

这一种类型的论述题有两个特点:首先,题干是具体的案件,其次,有明确的问题,为考生指出了思考的方向。这种类型难度相对比较低,其代表性例题是的卷四论述题。

2.案例+开放提问型

这种类型的论述题也以具体的案件为题干,但是提问却是完全开放的:“请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出题者没有给考生限制一个角度或思路去思考和写作,而是完全交给考生去处理,考生需要从所给案件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因此,这种类型论述题的难度相对要高很多,其代表性例题是的卷四论述题。

3.命题作文型

这种类型的论述题不提供具体案例,仅给考生一些背景资料或者一个法学命题,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写作,这种类型难度也比较高,其代表性例题是、的卷四最后一道论述题。

三、论述题的答题技巧

(一)画龙点睛――为你的文章起个漂亮的名字

简单地讲,题目不要太长,简洁明了就好;不要太学究气,一上来就是“论什么什么”;题目也不要公文化和生活化,一看就象机关里的工作报告或报纸上的八卦新闻,没有法律人的犀利和严谨,

备考资料

关于题目,我的建议是:文章题目应当能够表明你的立场,一语道破你的观点;应当使用法律语言,应当准确,但并不排斥轻松和活泼。

(二)确立合适的中心观点来源:考试通

首先,观点必须鲜明。也就是说,作者不能持一个左右摇摆、摸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观点,说了半天,让阅卷老师还是不明白你到底支持什么反对什么。

其次,观点必须切题。也就是说,你的观点应该和考卷给出的材料或案例紧密结合,是可以从材料或案例中合理而自然地引申和归纳出来的,而不是风马牛不相及。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观点必须正确。所谓观点正确,主要是指观点要符合民主法治的精神,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有利于保障人权和实现社会公正,同时也必须符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三)说服阅卷人――如何进行有力的论证

其一,规范论证或制度论证。就是用现行有效的法律规定来证成你的观点,这是律师在法庭上最常用和最有效的的论证方法。

其二,法理论证。法理论证或法哲学论证是论述题中最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这种论证不依赖和局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而是运用法学的一般原理进行证明或反驳。

其三,比较法论证。简单地讲,就是引用和借鉴外国的法律经验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其四,历史论证。就是通过对历史情况的梳理来说明今天的问题,从历史资料中寻找自己观点或建议得以成立的依据。

其五,社会现实论证。法律人不是艺术家,法律中也不允许出现不切合实际的浪漫遐想,所有的想法都应立足现实,符合社会需求,不超越真实生活。

(四)其他技巧

比如,文章的字数最好在500到800之间,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文章要尽量使用法言法语,文风要介于法学专业论文与新闻报道之间,应当是一种理性论证但不乏活泼灵气的文章类型;文章中尽量能够引用一两句著名法学家的言论,这样有助于提升文章的学术品位。最后但是相当重要的是,一定要笔迹清楚书写工整,再好的文章,阅卷人如果看不清楚那也是枉然。

四、训练与积累

考生要有意识地去练习写作,通过购买辅导书籍或者辅导班,获得比较可靠的练习题,然后严格按照考试的标准来进行练习。写好的文章,可以拿给同学或老师看,请他们指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

〖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阅读资料〗www.shangxueba.com/store_m_657936_7733_1_1.html

篇8:艺术基础知识的论述题

艺术基础知识的论述题

1动漫

2 网瘾

3 泛娱乐化

4 张艺谋和贾樟柯的口水仗

5 从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篇文学作品(小说/散文/戏曲/戏剧皆可),并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说明其原因。

6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造元素,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谊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意与象融化的复合体,是物象的`心灵化,心灵的物化。分析王维《山居秋暝》的意象,

-意境-人生境界-风格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

7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例如课本中的“木叶”);而有些意象,则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下面诗词中的“梅”这一意象,表达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试作一点辨析。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8 电影是用声音和画面叙事的艺术。在声音里面,音响的作用非常重要。在画面里,色彩的作用非常重要。请结合具体的作品,分别分析电影的音响和色彩的作用。

9 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电视利用屏幕图像和语言,音乐等作为信息载体,视听兼备,声画并茂,兼具报纸,广播,电影几种媒介的优势,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特点,成为最为普遍的大众媒体。结合你所看过的电视节目,试论述电视的功能,并说明电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一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因此,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1)内蕴的真实。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篇9:论述题四步解答法

论述题四步解答法

论述题失分点

法考的论述题是众多考生的心病,很多考生都提之畏惧如虎,对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论述题,失分主要集中在以下地方:

1、论点分散,论述不集中。由于法考的主观题都是有字数限制的,要在规定的字数内把自己的观点表述的既全面又准确是非常重要的,这考验考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若没有连贯性和前后分析的逻辑性,那么这就是失分的关键问题了。

2、题目未审清。由于法考论述题考察的范围较广,考察考生的综合知识。在考试的那么短时间内,往往考生会对所给论述题的材料理解发生误解,就会对审题产生偏差。

3、未分层次段落,缺乏法言法语。部分考生在法考中,可能为了节约一切时间,没有段落层次,老师阅卷是还得帮你找论点、论据。

4、分析浅薄,未达到一定深度。对于论述题来说,很多考生经过系统复习后,都能找出论述题所体现的'法律问题,但是这只是答论述题的开始。接下来的论述才是,对这些理论考点进行分析升华,才能真正得到高分。

论述题答题技巧

1、明确论题。

通过阅读案例或者问题,厘清法律关系,锁定理论考点。即首先要知道论什么。

2、建构逻辑。

论述题一般要求500字或800字以上,但限于考试时间,一般考生也只能写作1000字左右。在1000字的范围内,能表达的关键点有限。因此,应当先在草稿纸上搭建答题主干,即你打算围绕论题谈哪几个主要方面。然后再围绕这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展开。切忌读完题目提笔就写,那样容易造成前松后紧、虎头蛇尾的结局,得分自然会受影响。

3、论证圆满。

论述题考查考生的理论水平。所谓理论,即对一个问题的观点要有解释与评价,且解释与评价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这种题型没有什么格式化的标准答案,但要求考生对论题的论证做到充分、有说服力,即要保证能够“自圆其说”。

4、运用技巧。

第一,回答论述题,在内容方面一般需要包括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主要内容:

概述:概念;特征;意义、价值。

比较法研究: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比较。

我国现状与问题:现状;存在问题;问题原因;改革必要性;改革可行性。

改革或完善建议:提出若干建议。

第二,如果对于论题较为陌生,可以从概念本身或者上位制度入手,进而展开。譬如,论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如果不会,可以首先从概念本身入手,即先论证什么是非法,什么是非法证据,谁来排除,什么时间排除,排除的程序与排除的后果等。也可以从上位制度入手,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属于证据规则,进而属于证据制度。证据制度为什么要设计证据规则?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侦查人员的取证行为,保障人权,同时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惩罚犯罪。

第三,刑诉题目中,只要论及某一制度的价值或者意义,可以主要围绕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来做文章。具体来说,惩罚犯罪可以重点阐述保障定罪量刑的准确性,实体公正,保障侦查权的行使,提高诉讼效率等。保障人权可以重点论述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制公安司法机关职权,程序正义,维护司法公正,保障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等。

第四,最后一招,自行创新。在改革建议方面,如果实在没有看过相关的文献不知道标准答案,可以根据自己对论题的理解,围绕秩序、正义、效益的价值自行创新理论和观点,只要能够对该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第五,卷面务必“清新”(机考不适用)。判卷老师每天要批阅上百份试卷,一般不会仔细阅读您的大作,基本上15秒左右就可以对你的回答给一个初步的分值印象。因此,先不论内容,也不论字是否写得好看,一定要保证答题内容的格局要整齐、分段、有开头、有论证、有结论。这样判卷老师可能会在一个较高分值水平上给分。

篇10:实验室安全知识论述题

1.实验室事故案例分析:描述实验室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

2.实验室危险品管理:实验室危险品的分类和储存要求是什么?如何正确处理和处置危险品?

3.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是什么?如何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

4.实验室防护措施:实验室如何采取防护措施,以避免实验操作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5.实验室应急处理:实验室应如何应对紧急情况?应采取哪些应急措施?

6.实验室个人防护:在实验室操作中,如何正确穿戴个人防护装备,以保护实验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7.实验室安全意识: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具备哪些安全意识?如何提高实验室安全意识?

8.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如何做好防火防爆工作?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时,应如何进行应急处理?

9.实验室电气安全:实验室电气安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预防电气事故的发生?

10.实验室环境卫生:实验室如何保持环境卫生,以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和卫生?

篇11:实验室安全知识论述题

一、实验室事故案例

1.某大学化学系实验室发生一起火灾事故。事故原因:学生实验完毕后,未将酒精灯熄灭,置在实验台边,致使酒精挥发,与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引发爆炸。

2.某大学实验室发生一起触电事故。事故原因:学生实验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在使用电器时造成人员触电。

二、实验室安全知识

1.实验室用电安全:必须遵守“实验室用电安全操作规则”,使用符合规格的电器设备和灯具,严禁超负荷使用。

2.实验室气体安全:必须遵守“实验室气体安全操作规则”,正确使用化学药品,严禁超剂量、超浓度使用。

3.实验室通风安全:必须遵守“实验室通风安全操作规则”,加强通风换气,防止因空气污染而中毒。

4.实验室用火安全:必须遵守“实验室用火安全操作规则”,严格执行用火审批制度,严禁随意用火。

5.实验室废液废渣处理:必须遵守“实验室废液废渣安全处理规定”,分类收集,统一处理,严禁随意排放。

篇12:实验室安全知识论述题

1.实验室安全须知:

在实验室工作过程中,一定要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和操作规程,切勿私自更改实验流程,禁止随意开关实验室门。离开实验室时,应确认门窗关闭,确保火源和电源关闭。实验废弃物必须按规定处置,不要倒入水槽和水沟。

2.化学品使用安全:

了解各种化学试剂的特性,熟悉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化学试剂应储存在规定的试剂瓶中,放置在指定位置。进行化学实验时,必须佩戴防护用具,如防护眼镜、面罩、橡胶手套等。使用有毒试剂时,应防止直接接触或吸入有毒气体。

3.仪器设备使用安全:

使用实验设备前,应仔细阅读使用手册,熟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切勿私自更改设备设置,禁止私自拆卸修理设备。使用高压气体或高温设备时,应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防护。

4.火灾防范:

实验室应配备灭火器材,并熟悉其使用方法。实验室应严禁烟火,切勿私自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发现火警时,应立即切断电源,使用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5.生物安全:

在进行生物实验时,应了解实验对象的特性和操作方法。实验操作必须严格遵循实验室生物安全规定,禁止私自更改实验流程。实验结束后,应清理实验台面,确保无残留物质。

6.辐射安全:

实验室应配备辐射防护设施,并熟悉其使用方法。进行辐射实验时,必须佩戴防护用具,如辐射防护眼镜、面罩、手套等。禁止私自更改辐射设备设置,禁止私自拆卸修理设备。

7.紧急救护:

实验室应配备急救箱,放置必要的急救用品和药品。熟悉急救箱的使用方法,了解常见伤病的症状和处理方法。如发生意外情况,应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并按照急救箱使用说明进行急救处理。

8.实验室卫生:

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实验废弃物必须按规定处置。定期清洁实验室设备、台面和地面,保持空气清新。实验结束后,应清理实验台面,确保无残留物质。

9.防盗安全:

实验室贵重设备较多,应加强防盗措施。安装防盗门窗、摄像头等设施,定期检查设备锁具和门窗是否完好。实验室内不得存放大量现金和贵重物品。离开实验室时,应确认门窗关闭,确保火源和电源关闭。

篇13:实验室安全知识论述题

实验室安全知识论述题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室安全教育:要求学生对实验室的安全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常见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等进行学习和了解。

2.化学药品管理:要求学生对实验室化学药品的分类、存放、使用和管理方法进行了解和掌握。

3.实验设备操作:要求学生对实验设备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维护保养方法进行学习和掌握。

4.实验废弃物处理: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和排放的方法进行了解和掌握。

5.实验室防火防爆:要求学生对实验室火灾和爆炸的预防措施、灭火方法、逃生技巧等进行学习和掌握。

6.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定义、要求、措施等进行学习和了解。

7.实验室个人防护:要求学生对实验室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学习和掌握。

8.实验室安全检查:要求学生对实验室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措施等进行学习和了解。

以上内容只是实验室安全知识论述题的一部分,具体内容会根据实验室的性质和实验项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文章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

篇14:司法考试经验交流:司法考试论述题应试技巧

(一)论述题答题的注意事项

这里说的注意事项,旨在提醒考生在复习和考试的过程中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破除畏难情绪,论述题的答题要求和论文有相似之处,许多考生常常因觉得自己的文字功底不好,法学基础差,而得了“论述题恐惧症”,觉得怎么复习也不可能提高很多,干脆破罐子破摔。这种想法是有害的,虽然论述题的复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恰当的方法和套路还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应试水平的。

2、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是提升复习效率的最直接的方法。复习论述题比较恰当的时间是考前一两个月。在这个阶段,大多数考生至少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复习,也就是对司法考试的所有知识点都已经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此时进行论述题的练习,一方面已经有了各科目知识点的储备,另一方面在时间上也有利于正式考试中的临场发挥。如果战线拉得太长,除非能够坚持练习,否则答题方法和套路可能没有办法完美地反映在试卷上。

3、虚心学习他人的临场经验。在临场经验方面,请考生记住以下四点:(1)字迹清楚。要做到这点不容易,因为越写到最后,越没有耐心保持端正的字体,但考生需要明白,你所写的至少要保证让阅卷老师看得懂。(2)保持卷面整洁。落笔之前最好在草稿纸上草拟一下提纲。(3)尽量不用长句。长句容易产生语病,而且不利于阅卷老师阅读。(4)注意分段和叙述条理。分段有条理的阐述有利于排列美观和阅卷老师阅读。

4、注意逻辑思维的培养。对于考生而言,要做好论述题,必须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脑中建立法学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法学的逻辑思维。这可以通过在平常复习中随时梳理知识点,寻找共通性的知识点来实现。同时有条件的话可以多看一些法学名家们的随笔集,增强法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5、注意文体。论述题的要求基本都是“答题文体不限”,但是考生如果想要考取高分,应当使用议论文体。这是因为所谓论述题,即需要考生就给出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这是议论文的基本要求。如果将论述题写成说明文或散文,则即使没有违反答题要求,也得不了高分。

6、一定要有理论高度,

备考资料

纵观近几年的真题,几乎每一道论述题都需要进行高度抽象地概括和论述。出题人实际上希望通过论述题的考查来培养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考生需要十分关注各大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答题的理论深度,也有助于防止跑题。

(二)常见失分点

1、审题不准。由于论述题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知识,因此,需要考生结合考题的材料搜索大脑中所储备的相关知识点。考生很容易在对材料的理解上产生偏差,而导致审题产生偏差。此时考生最需要做的就是先冷静下来,剖析材料中反映的各种法律关系以及问题,找出其中有利于得分的角度来进行作答。

2、论述不集中,论点过于涣散。这是答论述题的大忌。论述题的字数要求在500字以上,而由于时间的原因大部分考生回答一道论述题往往不会超过1000字。在这短短的1000字内能够把一个论点逻辑而缜密地论述充分已属不易。有很多考生在答题时很容易忽视这一点,往往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注重语言的前后逻辑性和连贯性,这样的答案自然得不了高分。

3、缺乏法言法语。这是许多考生都存在的影响得分的问题。司法考试作为选拨高层次法律人才的考试,其主观题的回答必须体现其法律专业的特性,不要让阅卷老师觉得这只不过是一篇普通的社评,而不像是一篇法律专业人员写的文章。因此,需要考生拥有一定的法学语言表达能力。

4、论述过于肤浅,理论深度不够。这是许多考生得不了高分的重要原因。经过各个科目的系统复习之后,对于论述题中所出现的具体法律问题,考生大概都可以列举出来。然而这只是论述的第一步,而且往往也不是最重要的得分点。如果要取得高分,考生需要实现理论上的升华,而理论上的升华就必须将材料中的问题与理论法学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考生的答题质量才可以上升一个档次。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阅卷老师是大批量地工作,其往往只抓住考生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大概地看一下答题的思路,由此可见理论升华尤为重要。如果整篇文章考生都只是纠缠于具体的法律问题的解决的话,所谓“论述”的意义就体现不出来,而演变为“分析题”。

5、不分段,没句号。这是答题中的细节问题,但却是非常致命的地方,因为阅卷老师是在疲劳和烦躁中看你的卷子,而你的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只有一段话或者只有一个句号,即使再有耐性的老师也不会去仔细在黑压压的文字中去寻找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阅读资料〗www.shangxueba.com/store_m_657936_7733_1_1.html

篇15: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经典论述题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问题一:

⑴ 试述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特征

⑵ 基本的操作系统类型有哪些?操作系统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特点?

问题二:

⑴ 什么是中断?中断有哪些类型?

⑵ 什么是中断响应?什么是中断优先级?什么是中断屏敝?

⑶ 中断处理分哪几个阶段?

第二部分 进程管理

问题一:

⑴ 什么是程序的顺序执行?程序的顺序执行有什么特点?

⑵ 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多道程序设计应考注意些什么问题?多道程序环境程序执行有哪些特点?

⑶ 什么是程序的并发执行?程序的迸发执行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答案在题典p404

⑴ 进程调度的功能

⑵ 何时可进行进程调度

⑶ 时 间片轮转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⑷ 时 间片的大小对系统有什么影响?在选取时 间片是应考虑哪些因素?

问题三:

⑴ 进程的概念

⑵ 进程与程序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⑶ 进程有哪些特性?

⑷ 试述进程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问题四:

⑴ 什么是死锁?用什么来描述?(资源分配图)

⑵ 产生死锁的原因及必要条件是什么?

⑶ 如何预防死锁?

⑷ 如何避免死锁?

⑸ 如何检测死锁?

⑹ 如何解除死锁?

第三部分 作业管理

问题一:(答案在题典p355)

⑴ 请说明操作系统作业管理的功能

⑵ 作业调度算法是按照什么样的原则来选取作业并投入运行,调试算法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系统的效率,作业调度算法有哪些?对算法的选择要考虑哪些问题?

问题二:

⑴ 作业的构成怎样?

⑵ 作业控制块与作业的关系

⑶ 试说明作业的几种状态及其转换

⑷ 以批处理方式下作业的管理为例,说明作业调度的主要任务、目标、计价作业调度算法优劣的性能指标、主要作业调度算法及作业调度的时机是什么?

第四部分 存储管理

问题一:

⑴ 存储管理的实质是什么?(对内存的管理,主要对内存中用户区进行管理)

⑵ 多道程序中,为方便用户和充分利用内存以提高内存利用率,内存管理的任务是什么?(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内存空间的共享、存储保护、地址映射、内存扩充)。

⑶ 如何实现存储保护?

⑷ 物理存储器分几类?(内存、外存、缓存)

⑸ 虚存储器的含义是什么?(两层含义)

⑹ 什么叫物理地址?什么叫逻辑地址?什么叫地址映射?地址映射分哪几类?(静态、动态)

问题二:

⑴ 怎样对内存进行分区?(静态、动态;等长、不等长)

⑵ 根据分区情况,从如何实现进程的内存分配?

⑶ 什么叫碎片?(零散的小空闲区) 怎样解决碎片问题?(紧凑技术)

问题三:

⑴ 存储管理方案有哪些?(分区管理、页式管理、段式管理、段页式管理、虚拟存储管理)

⑵ 分区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主要缺点是什么?

基本思想:将内存划分成若干连续的区域,称为分区,每个分区装入一个运行作业。

主要缺点:不能充分利用内存,也不能实现对内存的扩充。

⑶ 什么是固定分区?什么是可变分区?各有什么优缺点?

⑷ 分区管理可以采用的内存分配策略是什么?

首先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

⑸ 为实现地址映射和存储保护,系统为用户程序提供了哪些寄存器?

基址寄存器、限长寄存器;上界寄存器、下界寄存器。

问题四:

⑴ 试述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

① 内存划分。

② 逻辑地址空间划分。

③ 页面大小。

④ 内存分配。

⑵ 试述页式存储管理的实现方法

① 建立页表。② 建立空闲页面表。

③ 硬件支持。④ 地址映射过程。

⑶ 为了提高存取速度,可以使用快表技术。试述这一技术是如何实现的?

问题五:

“段式存储管理”已考

问题六:

⑴ 试述段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

⑵ 如何实现段页式存储管理

问题七:

⑴ 虚拟存储技术的基本思想

⑵ 虚拟存储技术的理论基础(局部性原理)

⑶ 虚拟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

⑷ 虚拟存储管理的分类

⑸ 以虚拟页式存储管理为例介绍虚拟存储管理的实现过程

⑹ 在虚存中,页面在内存与外存中频繁地调试,系统效率急剧下降,称为颠簸。试说明产生颠簸的原因。通过什么方式可以防止颠簸的发生?

第五部分 文件管理

问题一:

⑴ 文件、文件系统的概念?

⑵ 文件从不同角度(性质和用途、信息的保存期限、保护方式、逻辑结构、物理结构、存取方式、内容,特别是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可以分哪几类?

⑶ 文件系统的功能和优点?

问题二:

⑴ 文件的存取方式有哪两种?

⑵ 文件的存储设备有哪些?

⑶ 具体阐述常用的几种文件物理结构及其优缺点。

⑷ 文件存储设备、文件物理结构与存取方式的关系。

问题三:

⑴ 什么是文件目录、目录文件与当前目录?

⑵ 文件目录结构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⑶ 为了提高检索速度,对文件目录应做怎样的改进?

问题四:

⑴ 用哪几种方法实现文件存储的管理?

位示图法、空间块表、空闲块链表

⑵ 通过哪几种方面实现文件的存取控制(共享、保护和保密)?要求具体阐述。

问题五:

⑴ 如何使用文件(建立、打开、读、写、关闭、撤消)?

⑵ 文件系统的安全(海量转储、增量转储)?

第六部分 设备管理

问题一:答案在题典p144

⑴ 什么是操作系统管理的设备管理?

⑵ 设备管理可以按照何种方式分类,每种分类方式又包括哪些?

⑶ 设备管理的目标和功能是什么?

⑷ 外部设备的输入、输出方式有哪些?

问题二:

⑴ 简述通道及通道控制结构。

⑵ 简述通道控制的设备采用何种连接方式?其优点是什么?

⑶ 通道按传送数据的工作方式可以分哪几类?

⑷ 简述通道的工作原理(分五个阶段)。p516

问题三:

⑴ 设备分配的任务是什么?

⑵ 设备分配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设备的独立性:不能因物理设备的更换而影响用户程序的正常运行;

系统的安全性:设备分配不能导致死锁现象发生。

⑶ 什么是设备的独立性?根据设备的类型,设备的分配策略有哪些?(独占设备、共享设备、虚拟设备与spooling系统)。以磁盘为例,有哪些优化调度算法?应考虑哪些因素?

⑷ 为实现设备的有效管理,应采用怎样的数据结构?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问题一:

⑴ 试述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特征

⑵ 基本的操作系统类型有哪些?操作系统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特点?

问题二:

⑴ 什么是中断?中断有哪些类型?

⑵ 什么是中断响应?什么是中断优先级?什么是中断屏敝?

⑶ 中断处理分哪几个阶段?

第二部分 进程管理

问题一:

⑴ 什么是程序的顺序执行?程序的顺序执行有什么特点?

⑵ 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多道程序设计应考注意些什么问题?多道程序环境程序执行有哪些特点?

⑶ 什么是程序的并发执行?程序的迸发执行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答案在题典p404

⑴ 进程调度的功能

⑵ 何时可进行进程调度

⑶ 时 间片轮转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⑷ 时 间片的大小对系统有什么影响?在选取时 间片是应考虑哪些因素?

问题三:

⑴ 进程的概念

⑵ 进程与程序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⑶ 进程有哪些特性?

⑷ 试述进程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问题四:

⑴ 什么是死锁?用什么来描述?(资源分配图)

⑵ 产生死锁的原因及必要条件是什么?

⑶ 如何预防死锁?

⑷ 如何避免死锁?

⑸ 如何检测死锁?

⑹ 如何解除死锁?

篇16:高中政治论述题的答题要求

一、高考论述题的答题分析

倡导作品化的论述题

1、“作品化的论述题”是指考生在应答时要有创作作品的意识,要能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论述,论述中能注意行文的起承转合,有充分的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

2、同学们在答题时应避免成为扫描式的观点堆积,在评分标准上,既然视考生的应答为作品,那么就要认可作品的多样性,因此向社会公布的是论述题的评分标准而非参考答案。

3、作为作品就要以作品的形式按论述题要求全面评价,反映考生的真实能力,因此运用分析型主观题评化方法,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方面主要是采意评分,其它三个方面采用等级评分。从答题情况看,部分考生有了作品化的意识、文体工整,有论点,有论据,论述有层次感,论述也能适当辅之以事实论证。

二、论述题评分答题的基本要求:

1、主要围绕观点,观点全面(11)分,从来看,主要是采意评分。

2、围绕论点,较为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

评分等级(1)能围绕论点展开论述,论述较为全面深入(3分)

(2)能围绕论点展开论述,论述不充分,但能就某一方面展开较为深入的论述(2分)

(3)能围绕论点展开论述,但论述不充分(1分)

(4)不能围绕论题提出论点并展开论述。(0分)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加以论证

评分等级(1)能运用材料加以论证,所举材料与论题贴切,且充分。

(2)能运用材料加以论证,所举材料与论题较为贴切;

(3)能运用材料加以论证,但所材料与论题不贴切;

(4)不能运用材料加以论证

4、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评分等级(1)条理清晰,语言流畅(3分)

(2)条理较清晰,但语言表述一般,或者语言表述流畅,但条理不清晰(2分)

(3)有条理,但不清晰,语言表述一般

(4)条理混乱,语言不通。

三、同学们在答论述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审题。其实论述题要做成小论文,我们就要把题目当作作文题目来审,同学们尤其要注意,特别是对自己熟悉的论题,但也要找准角度,对不熟悉的论题,想到也肯定是用课本相关的知识。审题时要注意明确是往往明确规定了答案的层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答题的角度(政治、经济、哲学)和答题的范围(特殊指向性是强调党、国家、还是人民还是三方面都有所强调)是论述主体的作用还是它们的相互关系。

2、论述。有一些观点找对了,但是不会论述,这是很遗憾的。同学们可以把握一点在论述的时候,首先,你可以用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展开。例如经济常识中的“宏观调控”这个知识点,必须系统的理解宏观调控的含义、必要性、目标、手段以及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又如政治常识中的“国家政权”这个知识点,需要全面把握当代两种国家政权的性质、政权机关和相应的国家职能。另外同学们在论述时还要详略得当,有一些观点可以详细重点叙述,有一些却可以不作为重点。其次,同学们在相关论述完成之后,一定要找到与主题的内在联系,要说明你的知识是可以用来为主题服务的。

3、材料。这是目前同学们最有缺陷的,其实简单的说就像同学们写议论文一样,你要举例说明,你用爱迪生进行一千次实验这个例子来说明要不怕失败这个观点。所以同学们的材料来源首先目标是题目的背景材料,其次是热点新闻材料,最后还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材料,但也不要观点和材料两张皮,最好能对引用的材料加以说明,说明他能为你的论题服务。

4、最后答题的格式我建议是

总——分[总(观点)——分(论述和材料)——总(内在联系)]——总

篇17:司法考试司法考试论述题常考知识点

一、从论述题角度看各学科重要性的不同

1.法理学、宪法、行政法最为重要;

2.民法、刑法、经济法次之;

3.三大诉讼法(即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再次之;

4.法制史、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法律职业道德、商法最为次要,

二、从论述题角度看重点学科的常考知识点

1.法理学共四章,包括法的本体、法的运行、法的演进、法与社会。这四章都非常重要,许多论述题的答案都包含在这四章中。在复习过程中,应当注意关注这四章中可能存在理论争议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法的本体”部分,如法的概念、法的本质、法的价值(尤其是法的价值冲突)、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尤其是适用法律规则审判可能导致结果严重不公因而需要适用法律原则进行审判的情形)、法的渊源(尤其是国家法与民间法发生冲突时的处理)、法的效力、法律关系(注意掌握如何对不同案件中所存在的各种法律关系进行分析)、法律责任(尤其是归责与免责)等,

备考资料

(2)“法的运行”部分,如立法(尤其是立法原则)、执法(尤其是法治社会中执法的基本原则)、司法(尤其是法治社会中司法的基本原则)、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尤其是运用不同法律解释方法可能产生不同结果的情形)等。

(3)“法的演进”部分,如法的传统(尤其是中国法的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识等。

(4)“法与社会”部分,如法与科学技术、法与政策、法与道德、法与人权等。

2.宪法与行政法的内容中,涉及国家机关的法治建设、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最为重要,许多论述题的设置都与这两部分的内容有关。

3.经济法中,涉及弱势群体的内容最为重要。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在双方力量对比中明显处于弱势的一方。

4.三大诉讼法中,涉及如何为受害者提供法律上的救济的内容最为重要,因此,应当注意掌握我国法律制度如何为受害者提供一整套法律上的救济途径。

〖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阅读资料〗www.shangxueba.com/store_m_657936_7733_1_1.html

篇18:司法考试司法考试论述题基本答题套路

第一步,找出“矛盾”――材料说了什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于阅卷老师要面对成千上万的试卷,如何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抓住老师的眼球,对于论述题的答题来说尤为重要。论述题的出题思路就是希望考生就材料中体现出来的问题进行阐述,而这个问题必定体现为辩证法原理上的“矛盾”。一般而言,阅卷老师对于能够一下子抓住材料中的“主要矛盾”的文章都有比较好的印象分。然而如何才能找出材料中的主要矛盾,需要有一定归纳和概括能力。

第二步,分析“矛盾”――体现了什么原理?该原理含义如何、理论依据何在?

在找到材料中的矛盾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对该矛盾中反映出来的法律原理进行分析,

备考资料

前面已经说过,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需要考生在大脑中搜索有关法理和宪法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以及各大部门法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并把这些高度理论化的知识与材料反映的问题结合起来。来源:考试通

第三步,解决“矛盾”――如何解决问题?

在论述题的作答过程中,矛盾的解决往往需要考生对矛盾的双方进行必要的“取舍”,或者在没有办法进行“取舍”的情况下,考生也要通过设定条件的方法进行取舍,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才体现论述的价值。

〖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阅读资料〗www.shangxueba.com/store_m_657936_7733_1_1.html

篇19:高中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中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1、亮明观点。

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内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思路五: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史实论证。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步骤三:结论。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或评价性升华。(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3、提供观点型开放题设问方式?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技巧: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1)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2)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3)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基本审题和解题方法

1.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

2.确定题目的空间因素。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因素即人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纵向和横向观察,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

3.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其性质、立场,才能够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够迅速确定正确选项。

高中历史的选择题在审题时应做到以下两点

(1)审题干:要做到“四审”,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确题目结构,找出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方向;第二,要界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以明晰答题范围;第三,要弄清题目的基本类型,结合相应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要明确涉题概念、理论和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审备选项:要“四推敲”备选项,对症下药。

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第二,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因果关系。

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篇20: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初中

一、阅读材料,弄清题意,找出材料关键信息

(一)阅读顺序

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笔者认为,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如此做,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本人主张的阅读顺序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具备了目的性。读材料是为了解好材料题所设的问题,如果没有阅读材料前的了解设问,阅读材料时就难免盲然,读完材料后就会感觉“读了材料仅仅是读了材料,此外一无所获”。盲然后再读设问,了解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又不得不重新阅读材料。时间是宝贵的,我们不要在无形当中浪费它,特别是在考试当中。

(二)阅读目的

先读问题再读材料,是为了更好的读懂材料,更是为了更好地解答好题目设问。在有目的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进行的阅读要仔细,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答设问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相联系打下基础。阅读材料一般是精读(切忌泛读,只了解材料的大概意思),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往往给我们一些提示。在阅读过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找出与材料解析题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用笔勾划出来。

(三)三大类材料的预期阅读效果

作为入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现代文材料、文言文材料、“译文”材料。这三大类材料,以现代文材料出现的概论最大,其它两类出现的几率并不太大。

(1)现代文材料。该类型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重点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切入点,划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2)文言文材料。对文言文材料的阅读应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及自己储备的文言文知识,弄清材料意思,绝对不能像在语文课那样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与解决设问相关的有效信息。

(3)“译文”材料。阅读此类型的材料,阅读者要注意自己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与材料制造者的差异,更要密切关注这些材料隐藏信息的手段: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的隐蔽性,文件、条约、回忆录文字的外交辞令化,文字表述的反向化等等。阅读者必须对材料进行细心观察、思考、辨别,提炼出与材料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

二、根据关键信息,联系知识储备、以及相关教材内容。

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系。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阅读材料寻找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时,必须根据关键信息断定解答好设问需要用到的知识,进而思考这些知识在教材中是怎样阐释的。最好能落实好这些知识在教材中的位置(哪些章、节、框的内容),缩小知识的范围,更好的迁移知识解好题。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要注意回顾它与教材哪段历史有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根据阅读中找到的关键信息落实待考知识点在教程中的位置,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而判断材料论断的正确性;其二,用教材知识解释材料中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为答题提供帮助。

三、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的融合,初步确定答题要点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是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学生如果想到哪儿就答到哪儿,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现象。所以学生在完成以上两步后,应该将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进行巧妙的融合,初步确定设问所预求的答题要点。学生心中应该明白:该材料解析题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包括几个要点,这些要点在教材中是怎样阐释的,每个要点又应该使用哪些关键语句等等。

四、答案表述:观点正确、标的明确、层次清楚、多角度有序表达

1、观点正确

正确表述观点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的设问相一致(特别要注意设问当中的“否定词”);其次,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所提供的材料观点要一致(除非设问要求表述反向观点);最后,答案所表述观点不得违背教材知识点及有关的历史知识。总之,答题要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经提炼概括,答案严谨慎密,言简意赅。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或任意发挥,空话连篇。

2、标的明确。答案表述一定要写出答题的提示语,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每一小问的回答都必须写。例如:影响是……目的是……

3、层次清楚

组织答案,需要把设问进行分解,分化为不同的层次,将“大题”转化为“小题”,给出的答案应该是:每层的答案一个自然段,留给评价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4、多角度有序表达

表述答案时,要弄清楚设问预设的角度,做到答案不遗漏设问要求的任何角度。答案的表述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常识,或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或按影响归类、或按历史事件自身的发展顺序等等。并且在每一个要点前要标明序号,使答案条理清楚。

消防资质考试报名攻略

述职报告应写出新意

水务公司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

安全月活动个人工作总结

企业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

物业管理师考试技巧一

“双学”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党风宣传月宣传范文

校园安全月活动工作总结

休闲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消防论述题范文
《消防论述题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消防论述题范文(整理20篇)】相关文章:

安全月活动工作总结2023-04-15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总结2022-04-30

安全对照检查整改措施2023-09-28

开展业务教育培训活动的方案2023-07-22

八一建军节心得体会精选2022-09-04

安全生产策划书2023-08-25

向政府申请项目立项申请报告2023-05-01

安全行车对照检查整改措施2022-06-29

日语专业论文答辩开场白2022-05-30

市民传统文化意识调研报告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