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野下的合作创新地理课堂

时间:2023-09-10 08:50:1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课改视野下的合作创新地理课堂(整理7篇)由网友“专专啊”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改视野下的合作创新地理课堂,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改视野下的合作创新地理课堂

篇1:新课改视野下的合作创新地理课堂

新课改视野下的合作创新地理课堂

教与学小微调课堂模式大转型――新课改视野下的合作创新地理课堂

文/张谦

摘要: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冷落结合和探究,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合作创新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地理课堂学习方式,它不仅要求教师应从“秧田式”教学转到“圆桌型”教学,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引导、合作、交流,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合作探究;评价制度

教学是一门艺术,运用同样的教学技术,有的人举重若轻,有的人举轻若重。教学还是一门实践的艺术,面对课堂上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生命,置身之外的夸夸其谈者,无论将教育比喻成运动员和教练员、演员和导演乃至农夫,都无法触及、揭示教学艺术的真正内核。然而在新课改的沃土中,收获着梦想与希望,在新课改的溪流中,流淌着热情与信仰。随着新课程改革程序的加深,地理课堂与合作学习像孪生兄弟一样,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于是,我的地理课堂也有了一次深刻的变革,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学生一片“蓝天碧水”.

一、课前利用暖课活动――吸引眼球

新课改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和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的教育理念。首先,在课前加强小组建设。(1)按照“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原则,重新划分小组。(2)指导帮助学生明确组内分工,组员发言次序,建立鼓励组员参与的`管理评价制度。

其次,利用好课前音乐,可以起到学生情绪的调解、课堂氛围的渲染、授课内容的预引导等作用。例如,以选用上海世博会主题曲《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或《春天的故事》作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浦江和那个遥远的珠江三角洲为例的课前音乐等等。这些往往也能在课堂导入时,起到一定的引导效果。例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暖课教学片段暖课视频:播放《春天的故事》MV 视频师:歌曲像是娓娓道来的诉说,1994 年红遍中国,歌曲MTV更是大手笔、大制作。1995 年,它是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这位老人是指?

组3 生1:邓小平同志。

师:“座座城”是指哪个地区的著名城市?

组6 生2:珠三角。

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说明一个过程?

组1 生3:城市化过程。

师:珠江三角洲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呢?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要向学生展示成长的历程。

二、课中唱响“合作探究stlye(风格)”――“hold住课堂”课堂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课本是教学的主要素材。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一)提出问题

让学生将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探究时发现的问题,通过口述、演板、投影等形式提出,供小组合作探究。

(二)合作探究

学生按照预先分好的学习小组,有目的、有秩序地开展探究。经过组内合作探究,对存在问题各个击破,形成共同探究的学习成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倾听,收集信息,以备点评。

(三)小组展示

每个学习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探究的成果及介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例如,活动――分组合作探究长江各河段特征

分段观察:分成3 个大组,分别为上游组、中游组和下游组。

例如,中游特征:河道弯曲、流速变缓、河道拓宽、洪水泛滥。

看图说话:课件投影“长江流域地形区图”“卫生照片中的荆江河段图”裁弯取直“”抗洪图片“.

合作讨论:

1.长江中游河道弯曲的原因。

2.长江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段如何治理?

4.中游组的其他疑问。

防治措施:投影播放视频”洪水泛滥“”98 抗洪抢险纪念“.

展示成果:小组合作学习”黄金水道“――长江。

源头――宜昌利于航运、养殖、灌溉等效益江阔水深

宜昌――湖口开发水能水能资源丰富

湖口――入海加速洪涝治理河道弯弯曲曲

三、课后开展野外考察活动――增强”绿色环保“理念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通过”眼“”耳“”心“”嘴“等器官,最大限度地保证野外考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考察培训组

介绍考察内容,提出食物,应急药品和其他物品准备,(www.fwsir.Com)强调安全要求,布置考察作业。做到有的放矢,应让学生带着学习问题实施地理考察。

(二)考察路线组

确定考察主题后,即把考察点用考察路线串联起来,每个考察点要有明确的考察内容。

(三)考察方案组

带队教师和本组中的某位同学必须在考察前对考察路线及各考察点情况独自作一次实地了解,应对路线设计、考察点主要内容及途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做细致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考察方案,使考察活动完全在掌控之中。

此外,还应制定一份较为详细的考察实施方案:考察时间及路线、各考察点内容和时间安排、考察出行方式、学生分组及小组成员分工、考察物品准备、考察安全要求、考察区域相关资料(地图、图片和文字等)和考察作业(报告)布置等。

在考察中,地理教师对一些地理事物的成因、发生过程、结果或影响相应的从教学的角度进行讲解。例如,浦江白石湾滑坡发生的自然成因和人为原因,对交通及耕地的危害、应对措施等,这无疑是一次现场版的”自然灾害与防滑“的讲座。

仙华山依靠山清水秀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起农家乐,种植业和养殖业已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相应问题,深刻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含义,认识到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是希望在山、潜力在林。

考察活动后:评价学生活动

对参加考察活动的学生评价也要及时,进行过程性评价(参与考察活动的表现、完成作业的态度,采用教师和小组共同评定)和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学生考察成果,如采集的标本、化石、所拍照片及考察报告作业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便确定以后参加野外考察活动的学生。要召开考察总结会,对优势考察成果进行奖励,同时总结考察活动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及完善措施

(一)反思一及完善措施

由于小组讨论设置的话题(包括答案)本身缺乏质疑因素,因此,小组讨论更像是一场闲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而在讨论过后,学生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少有人加以论证说明,更别说质疑和反驳。教师也只是让学生表达观点,而没有追问其来源、论证等。因此,课堂缺乏精彩、深度的对话,预设味浓厚,生成性不足。提问超过一半属于低层次的问题,其缺失智慧挑战和思维发展的深层价值,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率。

完善措施:成功的合作课堂教学能给人留下一种值得思考的东西,使学生更深刻地受到地理课的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课的热情。给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不能太容易,更不能太难,要注重问题设置的层次化。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遵循启发性原则,问题的设置既要源于教材,又适度高于教材,才能激励全体学生发挥各自的潜力,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水准和探究能力。

(二)反思二及完善措施

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内容可能相对单一,仅展示思考结果,即呈现结论和答案。课堂虽采用一问多答的形式,但依然停留在追问结论的层面。口头回答虽快捷,但缺乏条理性。单调地展示形式,不利于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及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理解重于记忆,注重理解、运用原理和规律,有时需要绘通过绘图进行学习。而人文地理知识要点多,学习时记忆重于理解,需要多梳理教材,并在梳理的基础上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

完善措施:教师可以让小组长上台结合课件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教师也可以结合学案,让学生将讨论结果在学案上完善,在讨论结束后随机抽取几个组的学案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这样做可以比较快速地将学生的讨论结果原汁原味地展示出来,方便、快速。还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区域,让不同的小组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直观地展示小组与小组的不同,通过整合可以得到一个非常完整的答案,而且教师点评的时候可以给每一个小组打分,直观地反映小组讨论的质量。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面对即时生成、稍纵即逝的细节行为,教师要及时抓住,及时引导,不断地推动学生进步,同时,这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改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在选取材料时,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拓展探究空间,使学生在”创设情境―发展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惠。对地理课堂中”学生展示“环节误区的思考。中学地理教学参考,(03)。

[2]孙德勤。高三地理复习课的”瘦、漏、透“.中学地理教学参考,(08)。

[3]汪汉旗。课堂提问因”有效“而精彩。地理教育,2013(06)。

[4]李宏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地理教育,2013(11)。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浦江中学)

篇2:新课改视野下建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

摘要:山东省新课程改革全方位展开,各级学校尤其是高中改革步伐很大,这既是基于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高中学段自身定位的必须。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构建高中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对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二、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

基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在从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第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论文格式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五,教师解放思想,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权”。首先,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其次,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再次,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三、改革探索中的反思

新课改调动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改革第一步带来的是思想的变革,思维的转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见解偏差,下面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语文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第二、语文课堂上不应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教师发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加大表扬,没有否定之词,这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第三、语文课堂上不要过分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去有一阶段将背诵阅读,视为死读书,读死书,被课堂所抛出。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背之实,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没用大胆的读背,就没有语文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只有多读,多背才能培养语感。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盲点。关键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不断的建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篇3:新课改视野下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初探

新课改视野下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初探

新课改视野下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初探

文/李建树

摘 要: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获得发展,应该成为所有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试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可以从研读文本、精心设计、品味语言、读写结合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何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还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要构筑有效的语文课堂,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读文本,把握主题

深入研读文本,准确地解读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所以,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是语文教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你只有在备课的时候把教材文本吃透了,了解本课的重、难点是什么,你才能有把握驾驭这个课堂。

任何一篇文章,称之为文之后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篇不离段,段不离层,层不离句,句不离词,词不离字,任意割裂文章中任何一个地方都会破坏文章整体的表现力和主题表达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应该首先着眼于整体感知,而不是首先就让学生去欣赏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这样的欣赏无疑是支离破碎的,是不完整的。反过来看,学生只有从整体上感知了这篇文章,才有可能更好地去欣赏文章中具体的某一处。一篇完完整整的文章如此,而许许多多节选的 篇章就更是如此。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多 篇章都是节选的,对于节选的 篇章,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整体感知原文或原著,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鉴赏节选部分,例如《长亭送别》这篇古代戏曲,它是节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是莺莺送别张生进京赶考的一折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西厢记》整部戏的剧情梗概,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本折戏与整部戏的关系,就能很容易地知道《长亭送别》不仅仅是表达人物的离情别绪,还有更深层次的对封建礼俗的控诉之情。

二、明确目标,精心设计

一堂课是否体现出实效性,这与课堂的环节设计是相关联的。课堂环节不在于花样多,而在于每一步的设计都是有目的、有效的。你要明白你这堂课要让学生收获点什么,然后自始至终围绕这个目的设计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放得开,收得回!”

如,我在上李煜的《虞美人》时始终以“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作为目标贯穿始终,设计“一读直觉感知”“二读理解内容”“三读体悟情感”“四读吟咏诗韵”“五读再品情感”几个环节。让学生在对诗歌不断的吟诵中找出意象,描绘图景,体会感情。“读”是语文课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更是诗歌鉴赏课的灵魂所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与其把一首诗解读得支离破碎,不如放手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在“读”中体悟、收获!

三、推敲字词,品味语言

语言,是语文异于其他学科的独特魅力,尤其是诗歌!我们常把对语言的推敲称之为“锤炼”,其下的功夫可见一斑。语言,也是语文最基础的东西,“得意而忘言”会使语文课的“语文味”消失殆尽。我们应该把“品味语言”作为语文课最实在的东西来与学生共享。

如,今年我在上周邦彦的《苏幕遮》时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比如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个名句的品味上,我引用王国维的“此真得荷之神理者”,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品味语言的同时也再悟了诗歌的情感,让语言形象化、情感化,一举两得!

四、读写结合,坚持练笔

阅读文本,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如,我在上完莫泊桑小说《项链》后,布置了这样一道作文题:“请你根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试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续写玛蒂尔德听到项链是假的这一真相后的情形。要求合乎情理又出乎意料,富有创意又忠于原作。”有的学生续写玛蒂尔德听到项链是假的这一真相后,想一想自己受的十年辛苦,一下子精神崩溃,整天逢人就说:“我真傻,真的。”

又如,在教学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一文中,我就曾让学生为流浪汉苏比实现进监狱出谋划策,并就小说“意外”的结局另辟“合理”蹊径。通过训练,学生对小说创作跃跃欲试,一试身手。如有的学生给小说这样结尾:苏比在热闹的圣诞夜被冻死。这是受鲁迅的小说《祝福》结尾的影响。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远非上述的几点,它涉及各个方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又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玄艳霞。新课改视野下建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11)。

(作者单位 贵州省江口县民族中学)

篇4:浅析哲学视野下的创新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然而,现在仍然存在很多创新认识的误区和盲目推崇创新的现象。本文旨在阐述创新的概念和内涵的同时,指出如何运用三大规律理解创新、指导创新。

【关键词】哲学 创新 三大规律创新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创新的过程就是人们运用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事物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一、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创新”一词起源于西方文化,韦伯斯特词典对创新的定义有“引入新东西或新概念(to introduce something as or as if new)和革新(to make changes)”两种意义。创新最早出现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论著中,他认为创新就是“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人经济系统的过程”。创新的本质是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生生不息的状态的深刻揭示。《哲学大辞典》中对创新的解释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人类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及“人类固有的本性”。因此,创新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属性。

创新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创,始造之也”(颜师古语),“修旧曰新”(郑玄语)。顾名思义,创新具有“始创”、“修旧”之意。二是突破性。凡是创新,必然对原有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有重大的突破,并提出新的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等。“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预料未来,而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三是创新理由的充分性。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充分的根据之上的,具备充足的理由,决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胡思乱想。

二、创新认识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1.片面强调创新的现代性,否认创新的永恒性

很多人认为,创新是当代才出现的,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被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一观点确有其合理性。然而事实证明,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存在创新问题。马克思指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人的需要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创新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只要人们有需求,就有创新的永恒存在。由此可见,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

2.片面认识传统观念,与传统彻底决裂

有观点认为,传统的东西产生于旧社会,使人的思维受原有思维空间的限制,无法实现创新。因此,就认为传统是最顽固的保守势力,阻碍了人们的创新活动,要与之彻底决裂。然而,历史只有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才能继续创新、前进,如果抛弃了这个基础,便只能倒退。因此,要想成为自觉创造者,就需要善于总结以往的经验与教训,而不是与传统决裂。

3.片面强调创新与发明的联系,否认其区别

有人认为,发明应归于创新的范畴之内,显然这是对创新概念的误解。据我国《辞海》的定义,发明是指“创制新的事物,首创新的制作方法”;《发明示范法》规定:“发明是发明人的一种能在实际中解决技术领域内某一特有问题的技术方案。”由此可见,发明与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是技术手段的物质凝结。从时间上看,发明先于创新而产生,创新则是发明的商业化或社会化的结果。因此,可以说创新从发明开始,发明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发明的拓展。

4.片面强调主观作用,忽视客观条件对创新的制约

一些人认为,解决创新的根本问题在于社会的个人。他们认为,当社会中的个体较多地具有了创新观念,创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然而他们没有认识到个体创新形成的外在环境即社会中的各种制度,对个体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合理利用创新的社会环境氛围,就会促使创新人才辈出。因此,解决创新问题,不仅要从个体入手,还要更多地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三大规律指导创新

唯物辩证法有三个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研究三大规律,对我们了解创新的方法和揭示创新的本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差异的。事物变化的动力和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及力量消长。由对立统一规律,可以得出如下认识:第一,创新中的新事物是旧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创新就是抓住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趋势,加以引导,顺利实现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而不能违背其规律按照主观喜好去构想、设计创新。第二,创新的时机是永恒存在的,只要人们以批判的方法看问题,就能在创新时机来到的时候,抓住时机,实现创新。第三,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因此创新也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它不是现代才有的,而是历史的,永恒存在的。

2.质量互变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由质量互变规律,可以得出如下认识:第一,创新要遵循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性是创新的前提,我们只能在遵循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性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而不能主观臆造。创新发生质变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解放思想,勇于打破常规。第二、创新是个漫长的量变过程。创新过程中既要不断积累新知识、新技术和成功的经验,又要借鉴失败的教训,促使创新的质变实现。据此,在一切实际工作中,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及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形式。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矛盾运动,使事物的发展呈现肯定阶段与否定阶段及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周期性变化。人们把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形式,描述为“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推进”。由否定之否定规律,可以得出如下认识:第一,创新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扬弃。尽管创新是跨越,是新的生成,但是创新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它是对原有旧事物积极因素在批判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因此,对现存事物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扬长避短,才能实现科学创新。第二、创新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曲折性。创新的过程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不断的否定和肯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从而完成创新的一个周期。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暂时的困难和停滞,甚至后退。创新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有保持坚定的毅力和信心,才能终将创新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3]陈多闻.创新系统化研究[J].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4]霍甫安,毕凯鸣.关于创新的理论思考[J].理论探索,2004,(2).

[5]梁银怀.论辩证思维与创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1):6-9.

篇5:新课改理念下对地理心得体会

面临新的时代对教育新的要求,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探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指导地理教学。通过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并且亲身教学实践,加之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对地理教学的改革体会颇深。

一、首先要感受新课标,树立新理念

1、地理学科新旧教育理念的对比

1) 过去的地理课程教学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所谓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以行为论和信息处理论为基础,讲述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职责是将基本的地理知识点和地理原理、地理分析技能提供给学生。而学生通过练习,熟练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基本的地理规律,学生的任务基本上是熟知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掌握基本的套式的地理分析方法,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即使老师非常讲究教学方法,大多的时候也只不过是“填鸭式”的注重知识传授的途径和方式,仍然没有摆脱教师是课堂思维的控制者和操作者的情况,只是学生喜欢学罢了。

2)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教师需要逐渐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强调规律的探索和原理的应用。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自行将知识进行连接,能够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形成属于自己的地理能力。很显然,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对自己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做一个深入的分析和变革,才能真正培养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具备地理思维和能力的学生。

2 、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 强调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2) 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3) 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4) 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5) 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6) 科学评价:评价机制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新课程是在旧课程的基础上调整和改进的,新的教学方法自然也需要借鉴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优点和精华。在课改理念的实践中,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整的过程,与学生最近发展的一致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尝试。

二 、新理念对地理教学提出的要求

很显然,地理的教学策略形成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对于目前的地理教育而言,大班化的教学、学生地理思维明显差异、课时的紧张、学生表达水平的差异等等,都是影响教师教学的限制因素。对于地理教师本身而言,要形成地理的课堂教学,新课改理念对教师提出以下几个要求,让我们就这几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尝试。

1、彻底转变自己旧的教学观念,明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体系

2、善于倾听自己的教学对话: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将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录音或录象,然后收听或收看自己的教学实录,分析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看自己的教学哪些方面是引起了学生的真正思考和深层思考,哪些语言是回应了学生的回答,哪些材料是体现了大地理学科教学的特色,归纳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不断地进行调整。

3、建立班级常规的学习小组:由于班级人数多,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建立那么多的小分组,因此成立常规的几个学习研究小组,就可以针对小组情况具体提供要探讨的问题,并使学生对这种分组式的地理教学方式熟悉化和认同化。

4、建立充满思考气息的班级气氛:班级气氛的形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必须从课堂教学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要遵循民主教学、以学生为本管理的思路和观念,对学生课堂学习气氛进行营造和建设,这是支架式地理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5、加强自己专业的提升和发展:地理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学科,地理教学中所需要的素材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展,教学要做到常讲常新,支架要搭建的充满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方可不断维系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在课改理念下对地理教学的新程序的见解

教学的宗旨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促成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地理教学一般以课堂教学程序为主线,通过课前预习、质疑;课堂解疑、答疑;课外延展、用疑,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自觉参与性和开拓创新性,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符合新课改所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

1、启迪质疑

新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够学习的环境与气氛,让学生以自己为主体,构建乐于学习的平台,使教师真正配合学生完成学习目的。正如所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得出,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提出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地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教学活动,直至完成教学要求。质疑,设疑,解疑,不断深入,不断提高,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进入主体的角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到“有没有外星人”;从“科幻变成现实的奇迹”到“建设地球家园的美好明天”,几乎涉及所有地表分布的自然、人文的事物和现象,具有贴近日常生活、普遍存在的特点,都适合学生的观察和探究,都能激发学生产生问题,酝酿解决问题的热情。由于地理学源于自然,贴近现实生活,所以地理教学过程,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媒体手段(录音、录像、电脑幻灯、电脑模拟等),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具(教学挂图、地理模型、插图、填充图等),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呈现时,学生学得最好。

2、教学结合

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维参与及转化角色的实践参与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寓教于乐、轻松学习的效果,将大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将极大提高学习效率。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说的:“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们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他们所有。”

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恰当的教学活动,正如课堂案例所分析,提供一定的认知材料,营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帮助者。通过学生有兴趣的问题,将学生转化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参与者的角色,通过思考或操作,得出某些结论,以达到既学习知识又增长能力的目的。

3、反馈评价

课改新理念认为评价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发展和让学生学得最好,是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因此,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科学,要讨论要解决的问题都需遵循科学的严谨,教学中无论自然方面或人文方面对学生的评估都要讲求科学性。而在地理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达到同一个水平,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可能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透过多角度、多标准的评价,肯定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所以学科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得出的结论符合科学且合理有效,就可以允许有几个可能发生的标准答案,而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同时,现代地理教育更关注下列无法精确定量的学生个性发展,如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等。所以,教学反馈评价也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习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难于通过考试评价的成果,使得教学目标的评价更趋向科学化、多元化、模糊化。含: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数学思考的评价、解决问题的评价、情感与态度的评价等。

4、学会学习

地理既有陈述性、记忆性知识,又不缺乏推理性、实践性的知识。这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安排和组织,教会学生整理知识、处理知识、把握知识要点、揭示知识之间的脉络关系;教会学生以知识为指导来解决实践问题。通过地理的课堂学习实践,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树立现代文明的环境观、道德观、价值观、发展观,促进资源与环境持续利用,创造新的生存与发展模式,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地理课堂教学习中探索形成的教学程序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模式,因为“教无定法、学无定势”,只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为指导,形成新观念、新思路,在地理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将教学程序中的各环节相互融合相互联系,倡导教师作为教学平台的主体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双主体构成“学习共同体”。总之,一切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顺应未来教育的要求;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四、在新课改理念推动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探索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是教学改革。地理教学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下,必须有新思路、新想法,必须探索新型的教学程序,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教与学在一种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学生之间进行最大限度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一种学习资源的共享平台。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一切,迫切需要教师勇于实践,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1、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地理现象的原因分析、地理知识的文字了解,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自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分小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教师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的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成员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有的当主持,负责协调同学的发言顺序;每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更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不仅如此,教师对学生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如何质疑等,都给予具体的指导。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出思考,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当今地理教育注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强调注重培养学生通过阅读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兴趣和能力,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的能力,在野外考察、地理调查中的实践能力,以及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培养他们对环境,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地理教学平台上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切教育思想,教育计划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也就是说教师在课改教学各环节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同时,教与学又依附于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即学生自身有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是学习实践的主体;师生参与,教学互动,双主体形成“学习共同体”,构建一个多层面、全方位、开发型的地理课程体系。

五、在新理念指导下确立培养“整体的人”课程目标

如何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整体的人呢?新的实验教材需要我们转换教学方法,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去使用它。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发展起来。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原则,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描、去画。人在认识事物时,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学地理,必须千方百计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亚洲地形时,先让同学听歌曲《亚洲雄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学生听完歌曲心情澎湃,为生活在亚洲而自豪,同学们在这样一种情绪中去学习,效果要显然比老师呆板的讲解要好的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衣、食、住、行感知地理知识无处不在,而且要用优美、壮观的图片打动他们。

2、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常识积累,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发展”,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所以,我们教学必须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在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活贴近。只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才能引人注目,教师才能受人钦佩。如热带沙漠地区,阿拉伯人传统服装,是宽大的白色长袍,头戴长纱,主要是适应本地炎热干旱的气候。我国藏民的长袍腰间,主要总是喜欢把一只袖子挂在腰间,是为了适应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使学生掌握旅游出行要了解本地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条件,准备好恰当的衣服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特产与交通条件需要丰富的地理知识。

3、在学习过程中,营造开放的思想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活动内容为求“活”提供了有效的空间。所谓地理教学活动,就是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具有活动性的地理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实践,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如亚洲的地形特点不是老师一句话点出而是,让同学们谈《亚洲的地形图》《亚洲30n线剖面图》《亚洲地形模型》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归纳出亚洲的地形特点,这样全体同学参与得出的结论,学生理解记忆较牢固,而且增强了同学彼此之间的友谊,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珍惜同学友谊、团结互助的健康情感。该教学形式倡导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与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自主、研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4、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温度带”教学为例,我准备了许多种教学“软件”,包括反射投影仪、幻灯片、计算机辅助教学地图,还绘制黑板略图。幻灯制作选材要典型,能形象生动地提供给学生直观的概念,在“温度带”一节课上我选用了十余幅景观幻灯片,收效较明显。计算机辅助教学地图,要有动态效果,能呈现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地理事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分布。在“中国温度带软件”中,各个温度带可以逐带出现,再加上晕线,反映出动态,还通过各带的闪烁,将各带范围清晰反映出来,增加对同学的吸引力,还可以迭加该温度带的基本特点,并随时抽调所需画面复习巩固。当然,需要精心编排,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手段与方法为教学内容的需要服务。

5、勇于实践,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我们不能只抓课堂而放弃课外,老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要把所学的用到生活当中去,学生可以通过探险,实验,野外实习等来更广泛获得地理知识。比如学完课文《自然环境》中“地形与河流”内容后,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地形与河流,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让学生走出去,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能力,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改是一项长期的、艰难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新课程也在不断地稳步推进,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当根据新理念对过去的常规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新课程的变革体现出来的绝对不仅仅是教材的变革,更多的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一种转变和改革。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篇6: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合作学习论文

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合作学习论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五步教学法”。在课堂教学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好几年。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呢?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这几年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如何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

1、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与教师的作用。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应体现“生生互动”的精神,那么每个小组成员在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的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每个组尽量均衡(优等生2人,中等生4人,学困生2人),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调整。尽可能处于同一个水平,具有同样的竞争力。我将全班分成6组(每组8人),每个组内设立组长,记录员等各一名,组内每位组员都是发言人,每位组员明确各自职责,保证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采取组长负责制,记录员负责记录每节课本组的意见和组员的学习情况,记录每节课每位组员的表现及发言情况。在每周五下午周会时,由各组组长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时表现好的组员,班长汇总每周的优秀小组(前两名),学校每周出光荣榜进行表扬,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合作学习小组的基础与教师的点拨

在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由学生个人自学,自己去发现问题合作学习小组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3、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与教师的监控

在预习新知识之后,开展小组讨论,讨论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然后由各组成员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小组长把组员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后让其他组员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时,教师对小组学习讨论的内容要有明确要求,并进行方法的指导,防止学生不知道怎样讨论,借机闲聊、干别的事情,完不成学习任务。

4、合作学习小组的交流与教师的角色

在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达到活动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及时更换自己的角色,(导演、听众、演员)以适应学习小组的变化。 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后,要进行交流,也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的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本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本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本课时的目标,突出关键问题、重点、难点,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并形成一致意见。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为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5、合作学习小组练习与教师的评价

课内反馈检测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用预先在学案上设计好的练习题,从习题的难易层次,从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再板书出自己的答案,生生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解的形式,通过生生互讲,师生互讲等手段来解决。

二、合作学习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追求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合作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突出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组交流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究知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中从基础知识学习和基础练习等方面加强和充实了各种类型的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注意知识的迁移,提高解题能力、在学会使用某个知识点后,可以练习一些拓展、变式题。通过这些练习题,可以对所学的知识及时理解,使认识范围更广,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加强团结互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由于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强调了小组讨论和组组交流,评价学生行为时,不只是依据个体的进步程度,而是注重一组整体进步,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各位组员的共同努力,由此在学生中要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这也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态度、情感等方面进行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学习质量。

篇7: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教学的改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出发,通过具体的分析,提出对历史教学的原则进行创新,对教学理念的进行创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对师生关系进行创新的建议,希望对实际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有所启发。

一、对历史教学原则进行创新

历史是一门综合的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其学科内容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历史事件,反而更多的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中不乏有社会生活百态。所以能够看得出历史教学的原则主要是多层次性和多方联系性。这两个特征构成了历史教学的基础,在纵向和横向之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在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在历史的因果之中也是有所表现,在中外之间也有所联系,各时代的发展也有所联系。这些特征能够将所涉及到的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知识进行穿插的了解。在对于学生教学方面,要能够将所有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讲述,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历史,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都有极大的开拓和拓展优势,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下,只有对教学原则方面进行创新,采用多层次和多方位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视野角度,从而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历史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历史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在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之中,要在掌握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情况下,对于自身教学理念进行初步的解读和深化了解。在教学理念方面,能够对教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教学理念是教学的重要引导力,只有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才能够对教学活动产生作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已经深深地在学生和老师心中打下了烙印,如何让能够将应试教育理念转化为积极的素质教育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学活动中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历史素养进行特别的规定,所以,对于教学理念的创新迫在眉睫。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要努力将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抛开,主要提倡以“自由、协作、研究”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2],开拓思想和学习能力,努力打造出一片和谐美好的教学氛围。对于传统的教学中,只传授知识而不教授道理做法摒弃,要形成既教书又育人的氛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三、对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

在教学的创新方面,其实主要是针对两个方面进行创新,这就是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这样能够将教学创新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都比较单一,局限性特别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良好发展。在新的历史形式下,主要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改善和创新。针对课堂教学的手段单一性问题,采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讲解方法,对于历史之中出现的图片音像和视频等资料,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直观且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出历史的氛围和岁月的积淀感,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在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方面,还能够采用立体的、形象的和全面的表现,将教材中的内容和引申出来的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老师的教学活动更加容易开展,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高有很强的作用。在新的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必须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够大胆地在教学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是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设定出历史情境,给学生们分配不同的角色,学生们参与其中,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将历史的知识表现出来,这有利于学生们对历史知识地理解和对历史史实表现出来的情感更加深刻地体会,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所培养,将历史的教学创新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四、师生关系进行改善和优化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老师的职责就是要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负责听课记笔记,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想解放,而且往往学生只会做一个接受知识的听众。在新形势下,建立起一个和谐平等和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在教学创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的改革背景下,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就要从课堂之间入手,要努力培养学生们问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样可以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拉近。不要限制学生的课堂提问和课下的提问,努力将学生的思维开阔,有利于课堂教学成果地提升。在针对历史大事件中,可以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们来进行回答,努力激发起学生之间的理性和探索性的思考,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总的来说,教学活动中,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进行创新,可以将传统的师生关系改善为新型的和谐平等的、互相沟通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新形势下教学成果的提升。我们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原则方面进行创新和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以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并对师生关系进行改善和创新,才会对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产生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

新课改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

课改下教师发展论文

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一年成长计划

实践新课程理念发挥愉快教学论文

教师幸福成长计划

教师成长工程计划

教师成长计划

新课改视野下的合作创新地理课堂
《新课改视野下的合作创新地理课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课改视野下的合作创新地理课堂(整理7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研修日志精选2023-03-30

地理教师个人教学总结2022-11-07

初中地理教师研修总结2023-11-05

高中地理教师工作总结2023-03-30

高中音乐新课程培训总结2023-06-23

新课改背景下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究教育教学论文2022-09-15

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总结2022-09-01

地理教师教学个人总结2023-03-23

教师成长计划学生2024-01-22

学科教学语文论文题目2023-12-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