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人谣原文及赏析(精选9篇)由网友“徐回回”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海人谣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海人谣》原文及赏析
《海人谣》原文及赏析
海人谣
朝代:唐代
作者:王建
原文:
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
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
译文
海人没有家,天天在海船中居住。他们每天都要出海去采撷珍珠,杀象取牙来缴纳赋税。险恶的波浪翻涌连天,道路全被高山阻隔。皇宫中的珍珠、象牙常常堆满的府库。
注释
⑴海人:常潜海底的劳动者。
⑵役象:海南出象,采珠人使象作为纳税的交通工具。
⑶恶波:指险恶的波涛。山塞路:言陆运之苦。
⑷未央宫:西汉长安宫名,这里借指唐代皇宫。
⑸杀象:象牙是贡物,杀象可以取牙。传说生活在海上的人有杀象祭风神以祈求**平静的.习俗。
鉴赏
此诗是一篇新乐府,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在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海人无家海里住”,诗一开始便交代了“海人”的生活状况及其工作环境。“海人”即指潜入海底的劳动者。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常下水作业,大部分时间浸泡在又咸又涩的海水里。一个“住”字形象而准确地反映出“海人”的工作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用字可谓精准。次句“采珠役象为岁赋”对首句作了补叙。“海人”以采珠为业,以交纳赋税为目的。可见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负担何其繁重,工作条件又是何其低劣。“恶波横天山塞路”乃诗人渲染之笔,对前两句作出具体的描绘。采珠之时常常是风大浪急、波涛蔽日,运珠之途常常是山陡路仄,坎坷难行。而“海人”却要年复一年地辛苦劳作,毫无安闲之时。度日非常艰难。以上三句对“海人”采珠纳税的整个过程描绘得层层深入,用语简洁生动,形象鲜明,通俗明晰。
末句“未央宫中常满库”是此诗最为精彩之处。与“海人”的无家与未央宫里的珠宝常常填满库房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读至此处,让人不由不发叹,未央宫中满库房的珠宝竟是“海人”终年辛苦所得,而“海人”却穷困潦倒至“无家”的地步。诗人先以“海人”为描写对象,再现了他们工作条件的艰苦及其工作环境的恶劣程度,结尾处用重笔突出主题,戛然而止,用笔简洁峭拔,入木三分。劳动的果实自己不能享有,而全被统治者拿去,主人公内心的怨恨、哀伤可想而知。但诗人不予说破,语气含蓄,意在言外,隐含了作者对统治阶级肆意盘剥劳动人民的无耻行经的强烈讽刺和愤慨。王安石曾这样评价王建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通篇看来,王建的《海人谣》篇幅短小,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易懂且凝练精悍,极富表现力,有民歌谚谣的色彩,“独张籍、王建二家体制相似,稍复古意。或旧曲新声,或新题古意,词旨通畅,悲欢穷泰,慨然有古歌谣之风。”(《唐音癸签》卷七引)。通过前三句与尾句的对比,清晰地反映了诗人的不平和愤怒,尾句一出,便于不动声色中将题旨表露出来。
篇2:箜篌谣原文及赏析
箜篌谣原文及赏析
原文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翻译
要想升天飞仙,千万不要骑龙,要想游历河川,千万不能骑着老虎。朋友相交应不分贵贱,就像东汉的严陵和光武帝一样。可惜周公执政时是如此的贤明,管叔和蔡叔为什么还苦苦相逼,不能相容呢?汉代歌谣中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汉文帝却容不下淮南王,将他流放。骨肉兄弟尚且如同路人,我要结交的知己哪里会有呀?朋友虽然表面上亲密无间,可是心却如同隔着千重山、千重海。和他们相交时,就像面对着九疑山一样,让人分不清真假,茫然找不到边际。许多花长在一个树枝上,必然会早早凋谢,桃李开花虽然很美丽,但不如松柏能四季常青,朋友也是一样。管仲和鲍叔牙这样彼此信任的朋友早已死去,不知道后世还有没有人像他们一样,结交朋友能够贵贱不相移。
注释
①严陵:严光,字子陵,东汉余姚人。
②周公: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③管蔡:管叔和蔡叔,是周武王的弟弟。
④“汉谣”两句:语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讲的是汉文帝与淮南王之间的兄弟恩怨故事。
⑤九疑峰:山名。在湖南宁远县南。其山九谷皆相似,故称“九疑”。
⑥管鲍: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
赏析
《箜篌谣》,古乐府旧题,即《箜篌引》,又名《公无渡河》。诗是借用旧题名,大致说朋友结交当有始有终,内容上与《箜篌引》有差别。
篇3:天门谣原文赏析
《天门谣》
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
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
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篇4:天门谣原文赏析
此为登临怀古词 ,是作者登采石峨眉亭时所作。
采石今属安徽与鞍山 ,在长沙南岸,濒江有牛渚矶,绝壁嵌空,突出江中。其西南方有两山夹江耸立,谓之天门,其上风浮翠拂,状如美人的两道峨眉。神宗熙宁年间,太平州知叫左牛渚矶上筑亭,以便观览天空奇景,遂名为“峨眉亭”。
上片起首三句道出了采石地理形势的险要和历史作用的巨大。滔滔大江,天限南北。偏安江左的`小朝廷,每每建都金陵,凭恃长江天险,遏止北方强敌的南下。而当涂地处金陵上游,牛渚、天门,正是金陵的西方门户。词言“七雄”,当是连南唐也计算在内。
“豪占”,犹言“雄踞”。“清雾敛,与闲人登览。”谓雾气消散,似乎有意让人们登矶游览。“与”,这里是“予”、“放”的意思,这个字下得很妙。将那本无生命的“雾”写活了。
下片不落窠臼 ,江声山色,无一语道及 ,偏说要等到月上潮平、笛吹风起之时,细数古都金陵传来的报时钟鼓。“月上潮平波滟滟”,化用梁何逊《望新月示同羁 》诗 :“滟滟逐波轻。”“塞管轻吹新阿滥”之“塞管 ”即羌笛,笛为管乐,塞上多用之,故称。
“阿滥 ”,笛曲名。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载骊山多飞禽 ,名“ 阿滥堆”唐明皇采其鸣声,翻为笛曲,远近传播。唐颜师古《急就篇注》曰“阿滥堆”即鴳雀的俗名 。“风满槛 ,历历数 、西州更点”之“西州”,东晋 、刘宋间杨州刺史治所,因在金陵台城之西,故名。“更点”,古代一夜分五更,每更又分五点 ,皆以钟鼓报时。词人登蛾眉亭 ,时在上午雾散后 ,“待”字以下,纯属愿望、想象之辞。这里虚境实写 ,江月笛风 ,垂手能掬,遐钟远鼓,倾耳可闻,再者,游人流连忘返,竟日览胜而兴犹未尽,还要继之以夜,那好山好水的魅力,不着一手,尽得风流。
全词时而剑拔弩张 ,气势苍莽,时而轻裘缓带,情趣萧闲,整首词写得大起大落,大气磅礴,读之令人荡气回肠。词中凭吊前朝兴亡,给人的感悟和启示十分深刻:天险救不了云朝覆灭的命运,昔日“七雄豪占”的军事重地,今却成为“闲人登览”的旅游胜地,人们不难从中得出江山守成在德不在险的深刻历史教训。
篇5:《海人谣》诗词鉴赏
《海人谣》诗词鉴赏
《海人谣》原文
唐代:王建
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
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海人没有家,天天在海船中居住。他们每天都要出海去采撷珍珠,杀象取牙来缴纳赋税。险恶的波浪翻涌连天,道路全被高山阻隔。皇宫中的珍珠、象牙常常堆满的府库。
注释
海人:常潜海底的劳动者。
役象:海南出象,采珠人使象作为纳税的交通工具。
恶波:指险恶的波涛。山塞路:言陆运之苦。
未央宫:西汉长安宫名,这里借指唐代皇宫。
杀象:象牙是贡物,杀象可以取牙。传说生活在海上的人有杀象祭风神以祈求**平静的习俗。
鉴赏
此诗是一篇新乐府,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在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海人无家海里住”,诗一开始便交代了“海人”的生活状况及其工作环境。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常下水作业,大部分时间浸泡在又咸又涩的海水里。一个“住”字形象而准确地反映出“海人”的工作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用字可谓精准。次句“采珠役象为岁赋”对首句作了补叙。“海人”以采珠为业,以交纳赋税为目的。可见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负担何其繁重,工作条件又是何其低劣。“恶波横天山塞路”乃诗人渲染之笔,对前两句作出具体的描绘。采珠之时常常是风大浪急、波涛蔽日,运珠之途常常是山陡路仄,坎坷难行。而“海人”却要年复一年地辛苦劳作,毫无安闲之时。度日非常艰难。以上三句对“海人”采珠纳税的整个过程描绘得层层深入,用语简洁生动,形象鲜明,通俗明晰。
末句“未央宫中常满库”是此诗最为精彩之处。与“海人”的无家与未央宫里的珠宝常常填满库房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这里写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未央宫中满库房的`珠宝竟是“海人”终年辛苦所得,而“海人”却穷困潦倒至“无家”的地步。诗人先以“海人”为描写对象,再现了他们工作条件的艰苦及其工作环境的恶劣程度,结尾处用重笔突出主题,戛然而止,用笔简洁峭拔,入木三分。劳动的果实自己不能享有,而全被统治者拿去,主人公内心的怨恨、哀伤可想而知。但诗人不予说破,语气含蓄,意在言外,隐含了作者对统治阶级肆意盘剥劳动人民的无耻行经的强烈讽刺和愤慨。王安石曾这样评价王建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通篇看来,王建的《海人谣》篇幅短小,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易懂且凝练精悍,极富表现力,有民歌谚谣的色彩,“独张籍、王建二家体制相似,稍复古意。或旧曲新声,或新题古意,词旨通畅,悲欢穷泰,慨然有古歌谣之风。”(《唐音癸签》卷七引)。通过前三句与尾句的对比,清晰地反映了诗人的不平和愤怒,尾句一出,便于不动声色中将题旨表露出来。
篇6:海人谣,海人谣王建,海人谣的意思,海人谣赏析
海人谣,海人谣王建,海人谣的意思,海人谣赏析 -诗词大全
海人谣作者:王建 朝代:唐 体裁:乐府 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
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
篇7:捕渔谣原文及赏析
捕渔谣原文及赏析
原文: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
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
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子喜欢打仗,百姓不事农桑。
天子喜欢少年,无人举荐冯唐。
天子喜欢美女,夫妇不能成双。
注释
⑴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⑵不种桑:不从事农业生产。
⑶年少:犹少年。
⑷冯唐: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汉文帝时为中郎署长已近耄耋之年。《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文帝拜车骑都尉,景帝以为楚相,武帝求贤良,举冯唐而时年已九十余。”此处借指年老而有德才的人。
⑸夫妻不成双:意指良家美女多被选入皇宫,使得民间妻离子散。
赏析
以“官仓老鼠大如斗”著称的曹邺,如果生于现代,很可能是个优秀的杂文家。他的诗从民间歌谣吸取营养,美刺比兴。此诗从表面看,似是汉乐府《城中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袖,四方全疋帛”)仿作,但两者只有形式的似点。
《城中谣》是顺向推导,把同类现象从外部加倍放大,产生正比的讽谕效果;《捕渔谣》则为逆向反讽,突出相反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城中谣》批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竞尚效仿的奢靡风气,矛头向下;《捕渔谣》则锋芒指向最高统治者“天子”,揭露社会祸乱所由因。《城中谣》富于喜剧色彩;《捕渔谣》则充满悲剧意味。在封建社会,作为“大中进士,官祠部中,洋州刺史”的曹邺,竟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可说是石破天惊了。
《捕渔谣》共三章六句,分述三个并不相关的内容,用两种方式组合:一是不同内容的排比,拓宽外延;二是同一内容的对比,深化内涵,并集中在一个焦点(主题)曝光。丰茸其辞而凝炼其意,正是民间歌谣的普遍特色。远者汉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近者如民歌:“种田郎,吃米糠;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编凉席的睡光床。”其语虽浅显,事虽明了,作者仅仅作客观叙写,不加褒贬,而事实提供的强烈对比,却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鲜明的憎爱态度。
进一步考察,《捕渔谣》所列举三端,非同泛泛。首句写农桑为立国之本,废于征战;人才为兴邦之道,囿于偏见;夫妇为人伦之先,乱由上作。天子所好虽不过尔尔,其影响却至巨至大。诚如司马迁言:“其称文小,而所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即以冯唐而论,冯唐向以不遇于时作为典故人物流传,在汉时尚数次有人举荐,如今竟至于荐引无人,可悲可叹。曹邺对晚唐社会的病态症结作了深刻揭露,既具有针对的时事性,又有深厚的历史感。
至于题作《捕渔谣》,而诗却无相关内容,或以为怪异。盖民歌民谣向有特殊调名,如近世“杨柳青”“马灯调”“莲花落”“无锡景”可以推知;起先可能抒写直接内容,后来渐渐失去联系。水路山歌,渔夫樵子,“牧笛无心信口吹”,只取其自由洒脱。文人词原亦由民间词发展而来。其词调最初大抵有来历,尔后创作渐多,遂与内容分离;犹如时新名酒仍以百年老窖陈酿作商标,示其古朴醇正而已。顺便再说一说章法,前两章如正形方阵,纵横悉成对衬;第三章奇数陡起,便觉欹兀,戛然而止,锐其锋芒。
篇8:巴女谣原文及赏析
巴女谣原文及赏析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译文
一个巴地小女孩骑着牛儿,唱着竹枝词,沿着处处盛开着荷花、铺展菱叶的江岸,慢悠悠地回家。
不怕天晚了找不到家门,我知道我家门前有一棵芭蕉高高地挺出了木槿篱笆。
注释
巴:地名,今四川巴江一带。
竹枝:竹枝词,指巴渝(今重庆)一带的民歌。
藕丝:这里指荷叶、荷花。傍:靠近,邻近。
还家错:回家认错路。
槿篱:用木槿做的篱笆。木槿是一种落叶灌木。
赏析
诗人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雅的巴女放牛图。“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写的是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面,亢声唱着山歌,沿着江边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回转家去。如此山乡风味,极其清新动人。
下两句:“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纯然是小孩儿天真幼稚的说话口气,像是骑在牛背上的小女孩对于旁人的一段答话。这时天色渐渐晚了,可是这个顽皮的小家伙还是一个劲地歪在牛背上面唱歌,听任牛儿不紧不忙地踱步。路旁好心的人催促她快些回家:要不,待会儿天黑下来,要找不到家门了!不料这个俏皮的女孩居然不以为然地说道:我才不害怕呢!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木槿入夏开华,花有红、白、紫等色,本是川江一带农家住房四周通常的景物,根本不能以之当作辨认的标志。小女孩这番自作聪明的回话,正像幼小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告诉人们“我家爷爷是长胡子的”一样的.引人发笑。诗中这一逗人启颜的结句,对于描绘人物的言语神情,起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古人说:“诗是有声画。”这首小诗就是如此。因为它不但有形、有景,有丰富的色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芭蕉的新绿和竹篙上紫、白相间的槿花),而且还有姑娘清脆的歌声。《竹枝词》是流行在巴渝一带的民歌,从诗人刘禹锡的仿作来看,讴歌天真纯洁的爱情是它的基本内容。从此诗中可以想见,这位巴女正是在纵情歌唱着她青春的情怀,这从“藕丝菱叶”似乎也能得到一点暗示。而且,妙就妙在她是骑在牛背上,一路走一路唱着,像移动的电影镜头一般,慢慢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空阔的远方。“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使整首诗充满乐观开朗的气息,给予读者一种健康的美的享受。
这是于鹄采用民谣体裁写的一篇诗作,词句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川江农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静生活的一个侧面,读来饶有隽永动人的天然情趣。
于鹄
于鹄,大历、贞元间诗人也。隐居汉阳,尝为诸府从事。其诗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
篇9:《海人谣·海人无家海里住》翻译赏析
《海人谣·海人无家海里住》翻译赏析
《海人谣·海人无家海里住》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建。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
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
【前言】
《海人谣》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此诗为古题乐府,以“海人”为描写对象,运用写实的笔法再现了中唐时期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受残酷剥削压迫的痛苦生活,对当时不合理的赋役制度进行了强烈的控诉与批判。全诗语言简练,对比鲜明,寓意深刻。
【注释】
⑴海人:常潜入海底的劳动者。
⑵役象:海南出象,采珠人使象作为纳税的交通工具。役:一作“杀”。赋:赋税。
⑶恶波:指险恶的波涛。山塞路:言陆运之苦。
⑷未央宫:西汉长安宫名,这里借指唐代皇宫。
【翻译】
海人没有家,天天在海船中居住。他们每天都要出海去采撷珍珠,杀象取牙来缴纳赋税。险恶的波浪翻涌连天,道路全被高山阻隔。皇宫中的珍珠、象牙常常堆满的府库。
【鉴赏】
此诗是一篇新乐府,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在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海人无家海里住”,诗一开始便交代了“海人”的生活状况及其工作环境。“海人”即指潜入海底的劳动者。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常下水作业,大部分时间浸泡在又咸又涩的海水里。一个“住”字形象而准确地反映出“海人”的工作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用字可谓精准。次句“采珠役象为岁赋”对首句作了补叙。“海人”以采珠为业,以交纳赋税为目的。可见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负担何其繁重,工作条件又是何其低劣。“恶波横天山塞路”乃诗人渲染之笔,对前两句作出具体的描绘。采珠之时常常是风大浪急、波涛蔽日,运珠之途常常是山陡路仄,坎坷难行。而“海人”却要年复一年地辛苦劳作,毫无安闲之时。度日非常艰难。以上三句对“海人”采珠纳税的整个过程描绘得层层深入,用语简洁生动,形象鲜明,通俗明晰。
末句“未央宫中常满库”是此诗最为精彩之处。与“海人”的无家与未央宫里的珠宝常常填满库房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读至此处,让人不由不发叹,未央宫中满库房的珠宝竟是“海人”终年辛苦所得,而“海人”却穷困潦倒至“无家”的地步。诗人先以“海人”为描写对象,再现了他们工作条件的艰苦及其工作环境的恶劣程度,结尾处用重笔突出主题,戛然而止,用笔简洁峭拔,入木三分。劳动的果实自己不能享有,而全被统治者拿去,主人公内心的怨恨、哀伤可想而知。但诗人不予说破,语气含蓄,意在言外,隐含了作者对统治阶级肆意盘剥劳动人民的无耻行经的强烈讽刺和愤慨。王安石曾这样评价王建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通篇看来,王建的《海人谣》篇幅短小,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易懂且凝练精悍,极富表现力,有民歌谚谣的色彩,“独张籍、王建二家体制相似,稍复古意。或旧曲新声,或新题古意,词旨通畅,悲欢穷泰,慨然有古歌谣之风。”(《唐音癸签》卷七引)。通过前三句与尾句的对比,清晰地反映了诗人的不平和愤怒,尾句一出,便于不动声色中将题旨表露出来。
★ 描写思乡情的诗句
★ 乡愁诗句
★ 古代励志古诗词
★ 思乡的抒情作文
★ 表达乡愁诗句
★ 过始皇墓时,过始皇墓时王维,过始皇墓时的意思,过始皇墓时赏析
【海人谣原文及赏析(精选9篇)】相关文章:
快递阅读答案2022-07-22
冬日看海人(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10-15
快递梅子涵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2022-08-04
描写思乡念人的经典诗句2023-07-01
写表达思念亲人的诗句2023-10-31
关于思乡的古诗词2023-03-13
有关思念家乡的诗2023-07-09
《上海的弄堂》 阅读答案2023-03-12
寄托思恋之情的诗句2023-06-22
描写思乡的诗句有哪些?202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