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作,席上作李商隐,席上作的意思,席上作赏析

时间:2023-09-21 07:47:5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席上作,席上作李商隐,席上作的意思,席上作赏析(精选9篇)由网友“托尼戴瑞”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席上作,席上作李商隐,席上作的意思,席上作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席上作,席上作李商隐,席上作的意思,席上作赏析

篇1:席上作,席上作李商隐,席上作的意思,席上作赏析

席上作,席上作李商隐,席上作的意思,席上作赏析 -诗词大全

席上作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淡云轻雨拂高唐,玉殿秋来夜正长。

料得也应怜宋玉,一生惟事楚襄王。

篇2:《鹧鸪天·席上作》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席上作》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席上作》作者为宋朝诗人范成大。其古诗全文如下:

楼观青红倚快晴。惊看陆地涌蓬瀛。南园花影笙歌地,东岭松风鼓角声。

山绕水,水萦城。柳边沙外古今情。坐中更有挥毫客,一段风流画不成。

【前言】

《鹧鸪天·席上作》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创作的词。第一首诗是词人在郊外饮宴时的即兴之作,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洒脱不羁的豪情,而豪情之中又隐藏着一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慨。

【注释】

①快晴:气爽的晴天。

②蓬瀛:传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赏析】

第一首诗是词人在郊外饮宴时的即兴之作,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洒脱不羁的豪情,而豪情之中又隐藏着一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慨。

“楼观青红倚快晴”,劈头一句便勾画出南国风光的绮丽景色:雕梁画栋,朱楼翠影,倚立在晴明爽朗的丽日和风之中。“快”是词人心境的外射,即“怡红快绿”所引起的那种欢快之情。“惊看陆地涌蓬瀛”,是词人在饮宴时所产生的一种幻觉。传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词人在酣饮的醉眼朦胧中忽然觉得陆地的平野间涌出座座令人神往的仙山,不禁惊喜莫名。“南国花影笙歌地,东岭松风鼓角声”则是词人醉意中清醒意识的极其酣畅的表达:南国花影,笙歌阵阵,仿佛是一片升平气氛,然而随着东岭的松风传来军中的鼓角之声,却使人的心境如此忐忑不宁。词人在这两句词中十分准确地表现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北国金人大军压境,南国朝野歌舞升平,作为军中主帅,词人范成大的心中该感到多么不安,他一方面在良心的谴责中作着灵魂的自我审判,一方面也以他的笔锋直刺“笙歌醉梦间”的赵宋小朝廷。这里我们不由想到范成大的同代诗人林升所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晚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名篇。这首小令虽然写得比较含蓄,但也有异曲同工的弦外之音。

下阕对饮宴环境作进一步描画,同时更深刻地表现词人这种忧思伤世的愤激之情。“山绕水,水萦城”,江山如此多娇!在“柳边河外”饮宴的词人,面对岌岌可危的国势,令人产生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所共有的忧国忧民之情。“柳边河外”也是效命疆场的'爱国将士所在环境的暗射,它与“楼观青红”是一个象征性的对立,让那些“楼外楼”中的达官贵人和他们的娇妻美妾去歌舞升平去吧,而“柳边河外”的将士们却要保卫这“山绕水、水萦城”的锦绣河山去呢。最后一句是词人自谓,他提笔挥毫而画不成一段风流,乃是因为他胸有块垒而无心于此道,这“画不成”三字包含着词人壮志难申的苦衷,也影射着朝廷的掣肘,使他“画不成”自己理想的宏图。

篇3:席上作,席上作陆游,席上作的意思,席上作赏析

席上作,席上作陆游,席上作的意思,席上作赏析 -诗词大全

席上作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绿波画桨浣花船,清簟疏帘角黍筵。

一幅葛巾林下客,百壶春酒饮中仙。

散怀丝管繁华地,寄傲江湖浩荡天。

浮世升沉何足计,丹成碧落珥貂蝉。

篇4:杜牧 《兵部尚书席上作》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赏析】

这首诗最早见于唐孟棨《本事诗》。《本事诗》“高逸第三”云:“杜为御史,分务洛阳时,李司徒罢镇闲居,声伎豪华,为当时第一。洛中名士,咸谒见之。李乃大开筵席,当时朝客高流,无不臻赴。以杜持宪,不敢邀致。杜遣座客达意,愿与斯会。李不得已,驰书。方对花独酌,亦已酣畅,闻命遽来。时会中已饮酒,女奴百余人,皆绝艺殊色。杜独坐南向,瞪目注视,引满三巵,问李云:‘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示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传,宜以见惠。’李俯而笑,诸妓亦皆回首破颜。杜又自饮三爵,朗吟而起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意气闲逸,旁若无人。”对诗的本事所记很详,有助于理解其意蕴。

华丽的厅堂,盛美的筵席,烘托出当日非同一般的节日氛围。主人的华贵气派,宾客的名士身份,均在不言之中。虽则是“罢镇闲居”,李司徒的摆设、排场,仍不愧是“当时第一”。诗人当时任职洛阳,是分司东都的监察御史,官位显赫,李司徒不敢随便邀请他莅临“声伎豪华”的私宴。只是在诗人派人向他表示希望参加的意向后,李司徒才不得已相邀。了解这层背景,就能体会“谁唤”二字实在有着强烈的调侃意味。照理说,李司徒设筵相邀,客人自然是他“唤”来的。但是,事实上却是诗人自己要来的,李司徒则是被迫而为。倘若果真要寻究是“谁唤分司御史来”的话,实在不如说是“绝艺殊色”的歌伎“唤”他来的。这劈空一问,如异峰突起,使诗情徒现戏剧性变化。诗人自不无几分得意,李司徒则被将了一军,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诗人接到李司徒“驰书”相邀时,正好“对花独酌,亦已酣畅”,仗着几分酒意,匆促赴筵,当然更肆无顾忌。他“独坐南向”,一副傲然不群的意态;“瞪目注视”歌艺超群、姿色绝佳的歌妓,连饮满酒三杯,询问李司徒“闻有紫云者,孰是?”原来他是爱慕歌妓紫云之名而来。李司徒指给他看,他居然当众索讨名妓。唐突、清狂,无怪乎满座宾客皆惊骇不已。李司徒“俯首而笑”,无言可答;两边百余名粉墨献艺的歌妓也一下子“回首破颜”,忍俊不禁了。诗人却又连饮三杯,朗吟而起。他即席高声吟唱的,就是此诗。“意气闲逸,旁若无人”,刻画出一个风流俊爽、仪态非凡的诗人才子的形象。

诗人登第后在扬州当幕僚时,曾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诗句,对往日放浪形骸、沉湎酒色的生活表示自嘲和追悔。诗人借酒索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痼习。而即席吟诗,出口成章,捕捉住当时的场景、氛围,人物神情、意态,为寻芳猎艳留下真实的自我写照,又使人想起曹植七步为诗的.风度。全诗率口而成,不假雕饰而自有神韵,表明诗人在风流不羁的“清狂”之外,富有神奇俊迈的杰出才华。

拓展阅读:杜牧生平

家世背景

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杜牧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这样形容自己家庭:“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开成二年(838),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迁官外放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暮年

杜牧任司勋员外郎不到一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杜牧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

篇5: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赏析】

这首诗最早见于唐孟棨《本事诗》。《本事诗》“高逸第三”云:“杜为御史,分务洛阳时,李司徒罢镇闲居,声伎豪华,为当时第一。洛中名士,咸谒见之。李乃大开筵席,当时朝客高流,无不臻赴。以杜持宪,不敢邀致。杜遣座客达意,愿与斯会。李不得已,驰书。方对花独酌,亦已酣畅,闻命遽来。时会中已饮酒,女奴百余人,皆绝艺殊色。杜独坐南向,瞪目注视,引满三巵,问李云:‘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示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传,宜以见惠。’李俯而笑,诸妓亦皆回首破颜。杜又自饮三爵,朗吟而起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意气闲逸,旁若无人。”对诗的本事所记很详,有助于理解其意蕴。

华丽的厅堂,盛美的筵席,烘托出当日非同一般的节日氛围。主人的华贵气派,宾客的名士身份,均在不言之中。虽则是“罢镇闲居”,李司徒的摆设、排场,仍不愧是“当时第一”。诗人当时任职洛阳,是分司东都的监察御史,官位显赫,李司徒不敢随便邀请他莅临“声伎豪华”的私宴。只是在诗人派人向他表示希望参加的意向后,李司徒才不得已相邀。了解这层背景,就能体会“谁唤”二字实在有着强烈的调侃意味。照理说,李司徒设筵相邀,客人自然是他“唤”来的。但是,事实上却是诗人自己要来的,李司徒则是被迫而为。倘若果真要寻究是“谁唤分司御史来”的话,实在不如说是“绝艺殊色”的歌伎“唤”他来的。这劈空一问,如异峰突起,使诗情徒现戏剧性变化。诗人自不无几分得意,李司徒则被将了一军,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诗人接到李司徒“驰书”相邀时,正好“对花独酌,亦已酣畅”,仗着几分酒意,匆促赴筵,当然更肆无顾忌。他“独坐南向”,一副傲然不群的意态;“瞪目注视”歌艺超群、姿色绝佳的歌妓,连饮满酒三杯,询问李司徒“闻有紫云者,孰是?”原来他是爱慕歌妓紫云之名而来。李司徒指给他看,他居然当众索讨名妓。唐突、清狂,无怪乎满座宾客皆惊骇不已。李司徒“俯首而笑”,无言可答;两边百余名粉墨献艺的歌妓也一下子“回首破颜”,忍俊不禁了。诗人却又连饮三杯,朗吟而起。他即席高声吟唱的,就是此诗。“意气闲逸,旁若无人”,刻画出一个风流俊爽、仪态非凡的诗人才子的形象。

诗人登第后在扬州当幕僚时,曾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诗句,对往日放浪形骸、沉湎酒色的生活表示自嘲和追悔。诗人借酒索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痼习。而即席吟诗,出口成章,捕捉住当时的场景、氛围,人物神情、意态,为寻芳猎艳留下真实的自我写照,又使人想起曹植七步为诗的风度。全诗率口而成,不假雕饰而自有神韵,表明诗人在风流不羁的“清狂”之外,富有神奇俊迈的杰出才华。

拓展阅读:《送刘三复郎中赴阙》(作者:杜牧)

【作品介绍】

《送刘三复郎中赴阙》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4卷。

【原文】

送刘三复郎中赴阙

作者:唐·杜牧

横溪辞寂寞,金马去追游。

好是鸳鸯侣,正逢霄汉秋。

玉珂声琐琐,锦帐梦悠悠。

微笑知今是,因风谢钓舟。

【注释】

①刘三复:[唐]润州句容(今江苏句容)人。邺父。会昌中,累官至刑部侍郎弘文馆学士。

②横溪:即浙西横溪桥镇(据胡可先《杜牧诗辨伪》)。

③金马:汉代的金马门,此处代指朝廷。

④鸳鸯:犹鸳鹭,指朝官班行。

⑤玉珂:马勒上贝饰,色白如玉,振动则有声。琐琐:声音细碎。

⑥锦帐:锦制的帷帐。汉时尚书郎入直,官府供给锦被、帷帐等。见《汉旧仪》。

篇6:《兵部尚书席上作》杜牧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赏析】

这首诗最早见于唐孟棨《本事诗》。《本事诗》“高逸第三”云:“杜为御史,分务洛阳时,李司徒罢镇闲居,声伎豪华,为当时第一。洛中名士,咸谒见之。李乃大开筵席,当时朝客高流,无不臻赴。以杜持宪,不敢邀致。杜遣座客达意,愿与斯会。李不得已,驰书。方对花独酌,亦已酣畅,闻命遽来。时会中已饮酒,女奴百余人,皆绝艺殊色。杜独坐南向,瞪目注视,引满三巵,问李云:‘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示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传,宜以见惠。’李俯而笑,诸妓亦皆回首破颜。杜又自饮三爵,朗吟而起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意气闲逸,旁若无人。”对诗的本事所记很详,有助于理解其意蕴。

华丽的厅堂,盛美的筵席,烘托出当日非同一般的节日氛围。主人的华贵气派,宾客的名士身份,均在不言之中。虽则是“罢镇闲居”,李司徒的摆设、排场,仍不愧是“当时第一”。诗人当时任职洛阳,是分司东都的监察御史,官位显赫,李司徒不敢随便邀请他莅临“声伎豪华”的私宴。只是在诗人派人向他表示希望参加的意向后,李司徒才不得已相邀。了解这层背景,就能体会“谁唤”二字实在有着强烈的调侃意味。照理说,李司徒设筵相邀,客人自然是他“唤”来的。但是,事实上却是诗人自己要来的,李司徒则是被迫而为。倘若果真要寻究是“谁唤分司御史来”的话,实在不如说是“绝艺殊色”的歌伎“唤”他来的。这劈空一问,如异峰突起,使诗情徒现戏剧性变化。诗人自不无几分得意,李司徒则被将了一军,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诗人接到李司徒“驰书”相邀时,正好“对花独酌,亦已酣畅”,仗着几分酒意,匆促赴筵,当然更肆无顾忌。他“独坐南向”,一副傲然不群的意态;“瞪目注视”歌艺超群、姿色绝佳的歌妓,连饮满酒三杯,询问李司徒“闻有紫云者,孰是?”原来他是爱慕歌妓紫云之名而来。李司徒指给他看,他居然当众索讨名妓。唐突、清狂,无怪乎满座宾客皆惊骇不已。李司徒“俯首而笑”,无言可答;两边百余名粉墨献艺的歌妓也一下子“回首破颜”,忍俊不禁了。诗人却又连饮三杯,朗吟而起。他即席高声吟唱的,就是此诗。“意气闲逸,旁若无人”,刻画出一个风流俊爽、仪态非凡的诗人才子的形象。

诗人登第后在扬州当幕僚时,曾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诗句,对往日放浪形骸、沉湎酒色的生活表示自嘲和追悔。诗人借酒索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痼习。而即席吟诗,出口成章,捕捉住当时的场景、氛围,人物神情、意态,为寻芳猎艳留下真实的自我写照,又使人想起曹植七步为诗的风度。全诗率口而成,不假雕饰而自有神韵,表明诗人在风流不羁的“清狂”之外,富有神奇俊迈的杰出才华。

拓展阅读:《题武关》杜牧

题武关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释】

①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楚怀王绝齐亲秦,入武关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

②圣神:神圣天子。

③四海:天下统一。

【白话译文】

来到了武关的东边,清清溪水从眼前汩汩流过,好像在向行人诉说着前朝的史事;举目眺望,可笑当年那昏庸懦怯的怀王入关投秦,一去不返,如今除了关塞依旧,没有留下任何遗迹。郑袖得宠的娇娆之态好像喝醉似的,屈原遭放逐到处流落,形容枯槁。江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依然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却象过眼烟云尽已成空。今天子神圣,四海一家,天下统一;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残阳如血。

【创作背景】

公元839年(唐开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长安,途经武关时,吊古伤今,感叹时事,写下了这首《题武关》。

【赏析】

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作为千古形胜之地,诗人跋涉至此,不能不驻足凭吊一番。所以首联开门见山,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一笑怀王迹自穷”,是诗人对楚怀王的悲剧结局的嘲弄,其中更有对怀王其人其事的感叹、痛恨和反思。因此,颔联紧承这一脉络,以历史家的严峻和哲学家的深邃具体地分析了“怀王迹自穷”的根源。楚怀王原任命屈原为左徒,内政外交均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上官大夫的诬陷,怀王渐渐疏离了屈原。秦国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以重金收买了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并贿赂了怀王稚子子兰和宠姬郑袖,谗害屈原。怀王在郑袖、靳尚等一群佞臣小人的`包围下,终于走上绝齐亲秦的道路,放逐了屈原。最后怀王为秦伏兵所执而客死秦国。此后楚国国运日益衰败,一蹶不振。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怀王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由于他亲小人、疏贤臣的糊涂昏庸所致,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因此,诗人在颔联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极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内在的根源。这两句诗对比强烈,内涵丰富。郑袖“娇娆”,可见其娇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足见怀王对他的宠幸和放纵;屈原“憔悴”,可见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诗人正是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这一形象的对比,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由此思之,诗人在瞻眺武关时,面对“怀王迹自穷”的现实,不能不付之一笑。

颈联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的历史教训。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从这一意义来说,这一联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上联所叙述史事的寓意的进一步延伸。

最后,诗人的眼光再次落到武关上。如今天子神圣,四海一家,天下统一;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残阳如血。这一联是全诗的出发点。杜牧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理想社会就是盛唐时期统一、繁荣的社会。但是晚唐时期,尽管形式上维持着统一的局面,实际上,中央王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交争的局面下势力日益衰败,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几乎形成了“无地不藩,无藩不叛”的局面。这不能不使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人忧心忡忡。面对唐王朝渐趋没落的国运,诗人站在武关前,思绪万千。于是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思,一齐涌上心头,形于笔底。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同时也向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戒,不要凭恃山川地形的险峻,破坏国家统一的局面;否则,不管弱吐强吞,其结局必将皆成空。

篇7: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诗意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赏析】

这首诗最早见于唐孟棨《本事诗》。《本事诗》“高逸第三”云:“杜为御史,分务洛阳时,李司徒罢镇闲居,声伎豪华,为当时第一。洛中名士,咸谒见之。李乃大开筵席,当时朝客高流,无不臻赴。以杜持宪,不敢邀致。杜遣座客达意,愿与斯会。李不得已,驰书。方对花独酌,亦已酣畅,闻命遽来。时会中已饮酒,女奴百余人,皆绝艺殊色。杜独坐南向,瞪目注视,引满三巵,问李云:‘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示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传,宜以见惠。’李俯而笑,诸妓亦皆回首破颜。杜又自饮三爵,朗吟而起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意气闲逸,旁若无人。”对诗的本事所记很详,有助于理解其意蕴。

华丽的厅堂,盛美的筵席,烘托出当日非同一般的节日氛围。主人的华贵气派,宾客的名士身份,均在不言之中。虽则是“罢镇闲居”,李司徒的摆设、排场,仍不愧是“当时第一”。诗人当时任职洛阳,是分司东都的监察御史,官位显赫,李司徒不敢随便邀请他莅临“声伎豪华”的私宴。只是在诗人派人向他表示希望参加的意向后,李司徒才不得已相邀。了解这层背景,就能体会“谁唤”二字实在有着强烈的调侃意味。照理说,李司徒设筵相邀,客人自然是他“唤”来的。但是,事实上却是诗人自己要来的,李司徒则是被迫而为。倘若果真要寻究是“谁唤分司御史来”的话,实在不如说是“绝艺殊色”的`歌伎“唤”他来的。这劈空一问,如异峰突起,使诗情徒现戏剧性变化。诗人自不无几分得意,李司徒则被将了一军,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诗人接到李司徒“驰书”相邀时,正好“对花独酌,亦已酣畅”,仗着几分酒意,匆促赴筵,当然更肆无顾忌。他“独坐南向”,一副傲然不群的意态;“瞪目注视”歌艺超群、姿色绝佳的歌妓,连饮满酒三杯,询问李司徒“闻有紫云者,孰是?”原来他是爱慕歌妓紫云之名而来。李司徒指给他看,他居然当众索讨名妓。唐突、清狂,无怪乎满座宾客皆惊骇不已。李司徒“俯首而笑”,无言可答;两边百余名粉墨献艺的歌妓也一下子“回首破颜”,忍俊不禁了。诗人却又连饮三杯,朗吟而起。他即席高声吟唱的,就是此诗。“意气闲逸,旁若无人”,刻画出一个风流俊爽、仪态非凡的诗人才子的形象。

诗人登第后在扬州当幕僚时,曾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诗句,对往日放浪形骸、沉湎酒色的生活表示自嘲和追悔。诗人借酒索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痼习。而即席吟诗,出口成章,捕捉住当时的场景、氛围,人物神情、意态,为寻芳猎艳留下真实的自我写照,又使人想起曹植七步为诗的风度。

拓展阅读:杜牧诗歌风格

杜牧在文学创造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杜牧的诗歌风格多变,或大气或委婉,或吊古或感怀,在大部分立足于怀古的诗句中,也不免有歌颂自然,赞美景物的轻松的诗歌。

杜牧的文章陈厚奇变,他的诗句却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元稹、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是当时很多诗人跟风效仿的,但是杜牧自成一色,他明白要想让诗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须要另辟蹊径。

杜牧诗歌时而抒怀自身的豪迈之气,时而从身边景致着手流露出别样的韵味,这在整个唐代都是独特的,他忧国忧民的胸怀,和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渴望为国立功的远大志向让杜牧的诗歌中不乏丰富的想象和豪迈的情感,而他偏向务实的精神,又让他不仅仅只会构想壮丽的河山,秀美的祖国,从杜牧的诗中,我们常常读到最后能发现诗歌中的情感我们也有,似乎读者能与杜牧抱有相同的态度,对人,对物,对事的也能通过诗歌的表达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杜牧总能从日常的景色中找到特殊的地方,并能通过手中的笔,为读者描绘出一派别样的风光,杜牧总能在最适合的时候,找到最能表达情绪的思想感情,他的诗往往也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不是感叹所见景观的美丽,更能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杜牧在绝句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好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能表述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致。杜牧的律诗则有较强的现实性,杜牧经常在律诗中引经据典,豪宕缠绵中不失古朴潇洒的风韵。

篇8:《兵部尚书席上作》杜牧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兵部尚书席上作》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作于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是一首朗吟于兵部尚书李司徒筵席上的即兴之作。

【原文】

篇9:《兵部尚书席上作》杜牧唐诗鉴赏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赏析】

这首诗最早见于唐孟棨《本事诗》。《本事诗》“高逸第三”云:“杜为御史,分务洛阳时,李司徒罢镇闲居,声伎豪华,为当时第一。洛中名士,咸谒见之。李乃大开筵席,当时朝客高流,无不臻赴。以杜持宪,不敢邀致。杜遣座客达意,愿与斯会。李不得已,驰书。方对花独酌,亦已酣畅,闻命遽来。时会中已饮酒,女奴百余人,皆绝艺殊色。杜独坐南向,瞪目注视,引满三巵,问李云:‘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示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传,宜以见惠。’李俯而笑,诸妓亦皆回首破颜。杜又自饮三爵,朗吟而起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意气闲逸,旁若无人。”对诗的本事所记很详,有助于理解其意蕴。

华丽的厅堂,盛美的筵席,烘托出当日非同一般的节日氛围。主人的华贵气派,宾客的名士身份,均在不言之中。虽则是“罢镇闲居”,李司徒的摆设、排场,仍不愧是“当时第一”。诗人当时任职洛阳,是分司东都的监察御史,官位显赫,李司徒不敢随便邀请他莅临“声伎豪华”的私宴。只是在诗人派人向他表示希望参加的意向后,李司徒才不得已相邀。了解这层背景,就能体会“谁唤”二字实在有着强烈的调侃意味。照理说,李司徒设筵相邀,客人自然是他“唤”来的。但是,事实上却是诗人自己要来的,李司徒则是被迫而为。倘若果真要寻究是“谁唤分司御史来”的话,实在不如说是“绝艺殊色”的歌伎“唤”他来的。这劈空一问,如异峰突起,使诗情徒现戏剧性变化。诗人自不无几分得意,李司徒则被将了一军,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诗人接到李司徒“驰书”相邀时,正好“对花独酌,亦已酣畅”,仗着几分酒意,匆促赴筵,当然更肆无顾忌。他“独坐南向”,一副傲然不群的意态;“瞪目注视”歌艺超群、姿色绝佳的`歌妓,连饮满酒三杯,询问李司徒 “闻有紫云者,孰是?”原来他是爱慕歌妓紫云之名而来。李司徒指给他看,他居然当众索讨名妓。唐突、清狂,无怪乎满座宾客皆惊骇不已。李司徒“俯首而笑”,无言可答;两边百余名粉墨献艺的歌妓也一下子“回首破颜”,忍俊不禁了。诗人却又连饮三杯,朗吟而起。他即席高声吟唱的,就是此诗。“意气闲逸,旁若无人”,刻画出一个风流俊爽、仪态非凡的诗人才子的形象。

诗人登第后在扬州当幕僚时,曾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诗句,对往日放浪形骸、沉湎酒色的生活表示自嘲和追悔。诗人借酒索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痼习。而即席吟诗,出口成章,捕捉住当时的场景、氛围,人物神情、意态,为寻芳猎艳留下真实的自我写照,又使人想起曹植七步为诗的风度。全诗率口而成,不假雕饰而自有神韵,表明诗人在风流不羁的“清狂”之外,富有神奇俊迈的杰出才华。

樊上漫作,樊上漫作元结,樊上漫作的意思,樊上漫作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及翻译赏析

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反思总结

第一次讲课的教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课型:新授课

古诗鉴赏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陆游的诗己酉元旦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意思,送

陆游的诗有哪些

席上作,席上作李商隐,席上作的意思,席上作赏析
《席上作,席上作李商隐,席上作的意思,席上作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席上作,席上作李商隐,席上作的意思,席上作赏析(精选9篇)】相关文章:

描写自然风景的古代诗句2024-01-16

辛弃疾词化用苏轼的文学分析论文2022-11-24

含有哲理的诗句资料2023-08-01

蝶恋花苏轼有几首2022-10-24

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的比较2024-05-09

表示离别的诗句2022-04-30

游子吟古诗背景2023-05-03

《游子吟》译文与创作背景2022-10-05

表达人生哲理诗句2023-10-05

关于水的诗句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