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的比较

时间:2024-05-09 07:31:3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的比较(共6篇)由网友“qingyuanjiub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的比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的比较

篇1: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

休去倚危阑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长娟

两个汉子,两种人生,两种胸襟,两种性格,两种境界。上阕是辛弃疾的《摸鱼儿》,下阕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这是辛苏人生的真实写照。

虽同为宋词豪放派的实力代表,但他们的人生境界却是迥异。辛弃疾豪放悲郁,苏轼豪放旷达。

苏轼和辛弃疾的仕途经历很相近,都是抑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抱负,却怀才不遇。人生仕途的不得志,使他们“有所郁结”,所以他们转向文学,以抒发郁闷之情。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十二月在黄州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在政治上失意,孤独寂寞的悲伤心情。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这是稼轩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遭权臣弹劾,被罢职,长期居于信州。此词是作于此时。

词的上阕渲染环境,结语表现对国事梦寐不忘。抒发自己英雄失意的无限感慨,情调凄凉。

他们的很多作品都是表达自己政治失意的悲凉情怀。于此,二者的词都表现了凄凉悲壮的风格。这是共同之处,也是由他们相似经历所决定的。

但是,他们奔放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虽然他们抒情写抑郁不得志、悲愤,都带豪放的`情感。但是,结果却不一样。东坡在抒发沉郁的情怀之后,往往能跳出悲伤心情,而转向轻松美好的情怀,走向旷达之境。而“稼轩郁勃,故情深”,可是他始终走不出悲伤压抑的情境,而是继续沉溺于悲伤之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当时已是不惑之年,并且身在远离京城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始终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的下阕,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惆怅不能见面,但是他最后转念一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正常之事,只要能可以“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满足了。

作者虽不如愿,但是并没有陷于忧郁之中,而是善于自我安慰,这充分表达苏轼超脱旷远的胸襟情怀。正是这种“入而能出,寓意于物而不留滞于物”的庄子思想影响苏轼的词境。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淳熙六年,辛弃疾南渡之后的第十七年,他由湖北转运副使改调湖南转运副使。他的同事王正之在小山亭为他设宴饯行,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阕稼轩接伤春惜春来感叹国势微弱,感情很悲凉。下阕借用汉武帝与陈皇后的夫妻故事,来比喻自己与宋孝宗的君臣关系,说皇帝开始很信任自己,但后来却远离他,很伤心,感到很失望。虽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说赵飞燕和杨玉环,那么受君王的宠幸,最终还是归于黄土,过眼烟云。似乎作者也有所安慰自己,走出悲伤压抑的心境。但是又接着说“闲愁最苦”,还是不能消解沉郁深怨之情。作者始终都没有跳出悲郁的伤情之境。最后还是怀着“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悲情看未来。稼轩的这种“坚凝执着,往而不返”的情怀深受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境影响。

所以 ,陈廷焯认为苏轼词“极超旷”,稼轩词“极悲郁”,这是很符合二者词的感情。

苏轼的这种,多情而不溺于情,寓物而不滞于物的旷达的胸襟,我很欣赏。同时稼轩的坚凝精神也值得我学习。他们二者相得益彰,为宋词豪放风格的创立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篇2: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的比较

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无疑是宋代词坛上两颗同样耀眼的明星,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

要论述这两位豪放词的大家,首先就要探讨一下这个不同于传统宋词词风轻柔婉媚的词派的发展演变史。豪放词派在北宋的兴起,不是偶然的,豪放词派首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宋初的范仲淹出,豪放词才真正成为文人词的一种自觉的创作倾向。北宋后期,神宗朝的改革家王安石步武范仲淹,从理论角度向“词须合乐”的世俗观念发出了挑战。他说:“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宋赵令田寺《侯鲭录》)这句话是“以破为立”,“豪放派”的创作纲领,已然音在弦外。他提出的理论解放了词体,打破了“诗言志”而“词言情”的题材分工,冲决“诗庄词媚”的风格划界,松开了束缚着词的音乐枷锁。王安石,以《桂枝香登临送目》、《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之类刚健亢爽的怀古咏史词显现其政治长才,豪杰英气。

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以上就是宋词豪放词派的发展特点,下面就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豪放词家风格的异同做一个整体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近之处

苏轼和辛弃疾是两宋词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有着良好的操行和创作声望,其词对同期乃至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在两人的词中,都可以看出浓烈的奔放的豪情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二、苏词与辛词的差异

苏轼和辛弃疾出生相距百年,-个生活在北宋,-个生活在南宋;-个科举出身,文名满天下;-个行伍出身,英名丧敌胆。处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两个人.有着如此迥然各异的生活经历,却又同属豪放派词人,那么究竟如何来看待这两位词人的差异呢?

苏轼(1037-l101) 生活在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外患频仍的时期。当时在我国北部地区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和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建立的夏政权日益强大,不断派兵到宋朝边境地区进行掠夺和骚扰。软弱无能的宋王朝步步退让,先后同他们订立屈辱和约。苏轼一贯主张加强边防抗击侵略者,他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出发,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在《阳关曲》词中,就有“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之句,而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也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之句,这些语词句都表达了作者要战胜敌人,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辛弃疾( 1140-1207) 生活在宋金对峙时期。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祖国分裂,而南宋统治者却歌舞升平、不思进取,这是一个十分需要英雄,却又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辛弃疾和苏轼不同,他并非通过科举考试致仕,而是早年参加了抗金斗争,有着“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战斗经历。辛弃疾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政治抱负和偷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不相容,使他政治上屡遭打击,报国无望,只能把一腔热血化作篇篇诗作。

1、创作思想不同

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苏轼的思想同时受儒道佛三家的共同影响。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与苏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辛弃疾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英雄侠气。辛弃疾一向很羡慕笑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若用两个字来分别概括苏轼和辛弃疾,苏轼应该是“儒臣”,辛稼轩是“武将”,虽然他一辈子都未真正带兵打过仗。苏轼很好的体现了宋代文臣的儒雅风范,诗文天下,在他的性格特质中有着像李白一样的浪漫气质,在他的词作中明显的体现出这一点,不管是《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以一种浪漫主义者的眼光去观照世界,思想透露着哲学或宗教的时间观和世界观。但辛弃疾不是,虽然辛弃疾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世家,但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时代的动荡使他非常务实,有着强烈的关注现实的精神。他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点校万兵的将领、迎击敌军的统帅。刘过有句诗形容他是“精神此老健于虎,红颊白须双眼青”,这是一个典型的孔武有力的英雄形象。这种气质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则处处体现出了武将的眼光:他写的词中境界往往极为开阔,很少有像苏轼“金波玉绳”、“清风凉夜”、“滴漏”、“绣户朱阁”等细腻典雅的意象,而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雄壮气象,“渡江天马南来,几人才是经纶手”的博大气魄和“点校长松十万兵”的战略眼光。可以说苏轼的词作受欧阳修、晏殊等北宋文臣典雅、凝练、精致的风格影响很深,而辛词的豪放有点唐代边塞诗人的粗犷味道。而且辛词的用典中用事典很多,人物、历史的回顾往往体现出稼轩强烈的现实主义意识。与苏轼有那么多参禅悟道、健康养生的文章不同,辛弃疾留下的文章几乎都是积极干预现实的,如他的《美芹十论》、《九议》、《御盗刮子》等,突出体现了他的理政、治军的才能。   2、表现手法不同

苏、辛二人并称,但苏、辛二人有着明显不同的精神气质和创作思想,而这两点自然又离不开二人不同的艺术手法作为载体。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一,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的词一向是以豪放著称,而文坛又习惯把他和李白相联系起来,不仅是因为他和李白一样的旷达乐观,也因为他们的诗词中随处可见的丰富神奇的想象和神奇的夸张。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使得苏轼的词作更显达观和超脱。

第二,在语言上,苏轼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的诗句人词,有时也运用民间口语,扩大了词的表现空间。在辛弃疾的创作中,也有着自己明确的创作主张。首先,他既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情言志的工具,用词来抒发自我内心的情感,又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经历、体验以论说形式表现于词中,这正是典型的“以文为词”。对于这位词人来说,凡是可以写进其他文学样式中的内容,也都能够将其写进词里。其次,辛弃疾创造性地“以文为词”还表现在他时常将古人的'散文语言直接用于词中,因而辛词的语言更加精炼。无论是经语、史语、庄语、俚语都能“一经运用,便得风流”,比苏轼更进一步地突破了前人的局限。如《卜算子漫兴》:“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第三,苏轼词中虽然也有用典的例子,但词到了辛弃疾,才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以托古喻今。用典虽有”掉书袋“之嫌,却增强了词的表现力。有一种历史的厚度。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六处用典:第一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第二是”人道寄奴曾住“;第三是”元嘉草草“:第四是”封狼居胥“;第五是”佛狸祠下“;第六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些典故以古论今,蕴含丰富,贴切巧妙,没有一点儿斧凿的痕迹,而且将词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反复渲染,反复咏叹,余味悠长,令人动容,感人弥深。

综上所述,苏轼、辛弃疾虽同属豪放派词人,但苏轼以诗为词,词中多体现出一种壮志难酬之后的开阔胸襟,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而辛弃疾以文为词,词中多是抒发词人无从报国的不已壮志,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繁盛和辉煌的豪放词派。这两种豪放词风的不同体现正是词人不同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的写照。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苏轼着一身白衣,举一杯清酒,酣畅狂饮;而辛弃疾则身着战袍,手执铜板琵琶,悲歌嗟叹。

3、艺术风格不同

在风格上,苏轼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三、形成苏词与辛词不同的原因分析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二人风格相异的深层原因:

1、文学艺术的不断新变和发展

词从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从婉约词到豪放词再到英雄词的大致发展历程。词是随着燕乐的传入由诗体嬗变演化而来,产生于隋唐之际,在晚唐五代迅速发展成熟,并开始形成浓艳柔媚的传统。

北宋初期的词,仍受唐五代词影响,上承南唐遗绪,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南唐冯延巳词作为”娱宾遣兴“之用,词风典雅雍容,这非常适合北宋官僚士大夫的口味。以晏殊、欧阳修为首的宋初文人词多是一些宴饮歌乐之余”聊陈薄技,用佐清欢“(欧阳修《采桑子》题序)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习惯于选择近乎诗体的词调来填词,多写即景抒情的短调小令。

真正突破”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藩篱的是苏轼。南宋胡寅《酒边词序》说:”及眉山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开了一代豪放词风。

词到南宋,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革新精神,坚决的抗战决心、强烈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豪迈的英雄气概,确立了辛词的基调,恢宏的气势以及议论风生的散文化笔法使辛词在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把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推倒一个新高峰。以辛弃疾为首的豪放词派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汇成了南宋词坛一支振奋人心的主流,一直贯穿整个南宋。

篇3: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的比较

①但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苏词和辛词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其作品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性和美感,易于引起欣赏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个性色彩和现实精神。

②苏词与辛词人生境界的不同主要源 自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③苏轼志向远大,但仕途坎坷,屡遭摧残,长期徘徊于生命的边缘。政治大斗争的阴暗、险恶,使苏轼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他不再执著于在现实中确认自己的社会角色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把儒家的入世之志与道家的旷达圆满地融合在一起。辛弃疾是一个失去家园的人,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远比一般人要强烈,雪洗国耻,恢复失地,拯救民族危亡是其不灭的理想与毕生的追求。对他来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觉担负起救世济民的神圣职责,即使受到压制,也始终不言放弃。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因此,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④苏词与辛词的精神意蕴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理想追求不同。

⑤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主要表现的是超功利境界。苏轼超然物外,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相互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主要表现的是功利境界。辛弃疾不可能像苏轼那样以旷达的胸襟、超然的态度来追求精神的自由。他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抗金英雄,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但南归后他却被大材小用,他的智谋韬略和爱国之心都被统治者忽视了。

⑥苏词与辛词词作风格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人生体验不同。

⑦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词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人生体验的再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人中秋把酒,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和月亮对话,其把酒问月既是对人生和宇宙本体的深层叩问,也是对自由精神空间的寻觅。苏轼既不 执著于现实,也不脱离尘世,只是走向内心。在他看来,生活并不完美,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只要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就能催生出生活的热情和美好的情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坚信美好的祝愿总能够给人送去温馨的慰藉,使心灵获得一份难得的静谧。

⑧辛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人生体验的生动写照。“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清秋时节,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土,触景伤情,满目凄然。晚秋的落日?失群的孤雁?残破的山河?危殆的国势,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交织在一起。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光阴虚度、壮志未酬慨叹……种种愁绪无法排遣,只能借拍遍栏杆来发泄徒有雄心壮志而无处施展的激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引发的情感波澜与知音难觅的悲凉交融,酝酿出强烈的精神震撼力。因此抒发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就成为辛词的重要内容。

篇4: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两位大家,他们的豪放词都具有豪迈大气、感伤现实的特点,为宋词境界的扩大和词体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同为宋代豪放词家的杰出代表,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轼首先奠定了豪放词派的始基,辛弃疾继而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确立了“豪放一派”。他们在词作的风格、境界的开拓、心灵世界的表现等方面,自然有着共同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二人所处时代、际遇、立场、个性的不同,他们的豪放词作又各自形成了独立的特点。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正如胡寅先生所言,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这说明他以豪放的感情,坦荡的胸怀,拓展了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缠绵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而辛弃疾“大声镗鞑,小声铿,横绝六合,拍空万古。”也突破了以纤艳柔脆的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之风。因此,他们的词作有着相似性和继承性。

1.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旷达的艺术风格

东坡词和稼轩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自我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二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不同于前的创作风格。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借那奇伟壮丽的风景、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来表达不畏政治困厄、道路险阻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了词人开阔爽朗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同样,辛弃疾在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词人也借滚滚不尽的长江水,追缅往事,遥想将来。赞扬了杰出的英雄人物,表现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强烈信念。豪情壮志,表露无遗。这正是苏、辛词共有的豪情激越的艺术风格。

2.苏、辛词中都浸染着感伤之情。

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际遇的原因,都使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中浸染着一种感伤之情。即使他们的心态可以超脱、可以飘逸,但家国之觞始终是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苏轼生活在内外交困、对外求和苟安的北宋,诗人仕途不顺,“乌台诗案”中险遭杀身之祸。国难未解,壮志未酬,这使苏轼心中难免有着感伤情怀。但这并不与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相违背,是人生遭遇苦难后必然会产生的情感。即使豪爽如苏轼,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样是由于政治影响,南宋政局更加混乱,一身才能的辛弃疾未能被任用还屡遭诬陷,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只能悲歌慷慨,将壮志难酬之气寄托于词作之中,例如在《锦帐春・席上和杜叔高》中诗人感慨到:“春色难留,酒杯常浅。把旧恨、新愁相间。”

3.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丰富了词的内容。

苏轼的词,在继承唐五代婉约缠绵风格的同时,“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既向内心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苏轼用词写报国、写仕途、写失意,还用词写了悼亡、伤春、感逝,打破了依声填词的限制,词在他的手中,变成了可以表达丰富生活内容的文学体裁。

同样,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表现内容,还把词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他一生的情感体验都用词表现了出来。开心时,他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伤感时,则说“层楼望,春山叠。恨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奋发时,他写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苏、辛词都伟大地打破了“词为艳科”的限制,使词由闲情向性情、爱国之情转变,向广阔的生活扩大,表达了对祖国的感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自己的希望。

此外,苏、辛词在词的结构上也有相似点,他们词作多为地点加怀古,主旨上多为托古喻今,借古人心中块垒,表达自我情愫。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这一点上就有很突出的表现。

二、苏、辛的豪放词作的不同特征

虽然东坡词和稼轩词都以豪迈旷达、感伤现实、境界扩大著称,但是两位词人一位是北宋士大夫,一位是南宋爱国将领,时代、经历和性格不同必然会使他们的词作有着鲜明的差异。

1.苏、辛的词观有着不同的特征。

苏轼认为词为余,“以文章余事做事,溢而作词曲”,所以苏轼的词并不能表现他一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他借助散文和诗歌也表达了很多情感。

而辛弃疾则不同,他全力作词,一生为词六百余首,是唐宋词人中词作最多的一个,词作基本包括了他一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他个人情怀的'同时,又客观的反映了历史。

2.苏、辛词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词是在苏轼之时才打破了“艳科”的藩篱,他的词作内容很广,不仅写爱情、离别,也用词写政治理想、贬居生涯、兄弟朋友之情、节令风光、生活细端等等,正可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大大开拓了词境。

稼轩词也反映了非常广阔的社会内容,与苏轼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例如苏词在揭露封建苛政时写到“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鱼蛮子》)同样的,辛弃疾在《玉楼春》中也写到“人间踏地出租钱,借使移得无著处。”但辛弃疾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辛弃疾集中突出描写了抗金斗争,把当时社会的时代课题纳入词中。苏轼虽然开创性地写了有关边防和爱国的名篇,但由于时代的因素,他没有像辛弃疾一样,集中地描写刻画了这一类的诗歌,体现出时代的脉搏。

3.苏、辛词在语言运用上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苏轼“以诗为词”,在写词语言上做了很大的革新,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词风,在词作中,多吸取了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的诗句,把诗的内容、题材、表现技巧、语言风格引入词中,解放了词体。语言清新不修饰,给人淡泊质朴的感觉。并且,苏轼的词作中多用典故,例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增张幄全》一词,就用了宋玉《风赋》等作品中的典故。这与他封建士大夫的身份非常符合。

辛弃疾比之苏轼,不仅用了古近体诗的句法,还“以文为词”,大量吸收了散文、骈文以及民间口语用词,无论是经、史、子、集、楚辞还是李杜诗、韩柳文,他都信手拈来揉入词中,还把赋、比、兴的手法综合运用起来。例如,《贺新郎》的开端,就将《论语》中的感叹句“甚矣吾衰矣”直接移用。这样的语言运用方法,使稼轩词读来更加新鲜、活泼。

4.苏、辛词对内心世界的拓展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和超越的人生观来体验人生,表现出了哲理式的感悟,追求从痛苦中求超脱,在现实的黑暗中去寻找理想的光明。他的词中,虽然也有对生命的激情、对人生的不平,但这激情和不平往往被词人用自己冷静和理智的乐观精神所压制,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超脱和宁静。

从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可以看出,虽然词人也有着“亲射虎,看孙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但那也是在“酒酣胸胆尚开张”的时候抒发的一时豪情,过后留下的仍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淡淡忧伤。这是一个仕途坎坷,却还努力让自己乐观、积极的封建士大夫的内心表达。

辛弃疾的词却常常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意识,抒发着个体人生的苦闷,表现出了悲愤的呼喊以及火一般的热情。相对于苏轼而言,更多的体现出的是英雄的豪情和壮士的悲愤。因此,稼轩词的主观情感浓烈、理念执着,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体人生难解的忧虑。

稼轩有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的豪情壮志,但“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贺新郎《)这样深刻内心描绘,表现出他对现实的悲怨心声,震撼了读者的心。

同样是面对赤壁,苏轼大声唱到“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他的超越与旷达,正体现了对于生存的一种乐观态度,洒脱从容。辛弃疾却写到“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正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深忧虑和悲愤,他那沉重的使命感和无法释怀的郁闷心情使他的作品更显沉郁苍凉。

所以,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而辛弃疾对于国仇家恨的深深思量使他的词忧思悲壮、沉郁苍凉,表现出了现实和人生的强烈冲突。“苏其殆仙”,“辛犹人境”正说出了他们对于内心世界拓展的差别。

三、结语

苏轼、辛弃疾同为中国文学史上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都为宋词走向高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人并称为“苏辛”。他们的词作都以豪迈慷慨的意境表达了自我,对宋词的发展和后人的创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二者虽然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但在词观、词作、词意上都有着一定得区别,这也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下文人创作的差异和两位词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个性,“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便是对二者词作的准确形容。

篇5:苏轼与辛弃疾的词

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沈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沁园春(送赵江陵东归,再用前韵)

伫立潇湘,黄鹄高飞,望君不来。被东风吹堕,西江对语,急呼斗酒,旋拂征埃。却怪英姿,有如君者,犹欠封侯万里哉。空赢得,道江南佳句,只有方回。

锦帆画舫行斋。怅雪浪沾天江影开。记我行南浦,送君折柳,君逢驿使,为我攀梅。落帽山前,呼鹰台下,人道花须满县栽。都休问,看云霄高处,鹏翼徘徊。

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甲辰岁寿)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沈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次年南涧用前韵为仆寿。仆与公生日相去一日,再和以寿南涧)

玉皇殿阁微凉,看公重试薰风手。高门画戟,桐阴阁道,青青如旧。兰佩空芳,蛾眉谁妒,无言搔首。甚年年却有,呼韩塞上,人争问、公安否。

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锦衣行昼。依然盛事,貂蝉前后,凤麟飞走。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待从公,痛饮岁,伴庄椿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日,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_英雄泪。

满江红(贺王宣子产湖南寇)

笳鼓归来,举鞭问、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泸深入。白羽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猩鼯泣。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

三万卷,龙韬客。浑未得,文章力。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却自兜鍪出。待刻公、勋业到□云浯溪石。

满江红(送汤朝美自便归金坛)

瘴雨蛮烟,十年梦、尊前休说。春正好、故园桃李,待君花发。儿女灯前和泪拜,鸡豚社里归时节。看依然、舌在齿牙牢,心如铁。

治国手,封侯骨。腾汗漫,排阊阖。待十分做了,诗书勋业。常日念君归去好,而今却恨中年别。笑江头、明月更多情,今宵缺。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常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满江红(健康史致道留守席上赋)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还又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是梦里、寻常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拆。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

湖海平生,算不负、苍髯如戟。闻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长策。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便凤凰、飞诏下天来,催归急。

车马路,儿童泣。风雨暗,旌旗湿。看野梅官柳,东风消息。莫向蔗庵追语笑,只今松竹无颜色。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苏轼的词

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 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满庭芳(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满庭芳[香叆雕盘]
满庭芳[蜗角虚名] 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
满庭芳[三十三年,飘流江海]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满江红[忧喜相寻]
满江红[江汉西来] 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
满江红(怀子由作) 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 念奴娇(赤壁怀古)
雨中花[今岁花时深院] 沁园春[孤馆灯青]
劝金船(和元素韵自撰腔命名) 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
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 西江月(再用前韵戏曹子方)
西江月[闻道双衔凤带] 西江月(重九)
西江月(茶词) 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西江月(送钱待制)
西江月(梅花)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西江月(平山堂) 西江月(送别)
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 临江仙(赠送)
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 临江仙(冬日即事)
临江仙(送王缄) 临江仙[尊酒何人怀李白]
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 临江仙(风水洞作)
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 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
渔家傲(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 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
渔家傲(七夕) 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鹧鸪天[笑捻红梅亸翠翘]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少年游(润州作)
定**[两两轻红半晕腮]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南歌子(再用前韵) 南歌子(晚春)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 南歌子(再用前韵)
南歌子[师唱谁家曲] 南歌子(别润守许仲涂)
南歌子(湖州作) 南歌子(暮春)
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南歌子(有感)
南歌子(感旧) 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赠之)
好事近(黄州送君猷) 好事近(湖上)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
望江南(暮春) 望江南(超然台作)
卜算子(感旧)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瑞鹧鸪(观潮) 十拍子(暮秋)
清平乐(秋词) 昭君怨(送别)
戚氏(此词始终指意,言周穆王宾于西王母事) 醉蓬莱(重九上君猷)
贺新郎(夏景) 洞仙歌(咏柳)
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三部乐(情景) 阮郎归(初夏)
阮郎归(梅词) 阮郎归(苏州席上作)
江神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江神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江神子(江景) 江神子(猎词)
江神子(恨别) 江神子(冬景)
江神子(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 江神子[玉人家在凤凰山]
江神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蝶恋花(春景)
蝶恋花(佳人) 蝶恋花(送春)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蝶恋花(密州上元)
蝶恋花(密州冬夜文安国席上作) 蝶恋花(过涟水军赠赵晦之)
蝶恋花(述怀)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千秋岁(湖州暂来徐州重阳作) 苏幕遮(咏选仙图)
永遇乐[长忆别时] 永遇乐(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行香子(茶词) 行香子(寓意)
行香子(述怀) 行香子(秋与)
行香子(冬思) 行香子(过七里滩)
菩萨蛮(歌妓) 菩萨蛮[碧纱微露纤纤玉]
菩萨蛮(西湖) 菩萨蛮(杭妓往苏迓新守)
菩萨蛮[天怜豪俊腰金晚] 菩萨蛮(述古席上)
菩萨蛮(感旧) 菩萨蛮(新月)
菩萨蛮(七夕) 菩萨蛮(有寄)
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 菩萨蛮(回文)
菩萨蛮(夏景回文) 菩萨蛮(回文)
菩萨蛮(回文四时春闺怨)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生查子(诉别) 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
乌夜啼(寄远) 虞美人(琵琶)
虞美人(述怀)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河满子(湖州作)
哨遍[为米折腰] 哨遍(春词)
点绛唇(己巳重九和苏坚) 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点绛唇[醉漾轻舟]
点绛唇(离恨) 殢人娇(王都尉席上赠侍人)
殢人娇(或云赠朝云) 殢人娇(戏邦直)
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 诉衷情(海棠)
诉衷情(琵琶女) 更漏子(送孙巨源)
华清引(感旧) 桃源忆故人(暮春)
醉落魄(述怀) 醉落魄(席上呈元素)
醉落魄(忆别) 醉落魄(述情)
谒金门(秋夜) 谒金门(秋兴)
谒金门(秋感)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如梦令(同前) 如梦令(有寄)
如梦令(春思) 阳关曲(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阳关曲(军中) 阳关曲(李公择)
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涂) 减字木兰花(寓意)
减字木兰花(荔支) 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
减字木兰花(送别) 减字木兰花(送赵令)
减字木兰花[惟熊佳梦] 减字木兰花(得书)
减字木兰花(送别)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减字木兰花(赠小鬟琵琶) 减字木兰花(立春)
减字木兰花(雪词) 减字木兰花(花)
减字木兰花(春月) 减字木兰花(赠胜之)
浣溪沙(新秋)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浣溪沙(渔父) 浣溪沙(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
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 浣溪沙(有感)
浣溪沙(咏橘) 浣溪沙(寄袁公济)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浣溪沙(春情)
浣溪沙(菊节) 浣溪沙(春情)
浣溪沙(荷花) 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
浣溪沙(有赠) 浣溪沙(忆旧)
浣溪沙(春情) 浣溪沙[罗袜空飞洛浦尘]
浣溪沙(重九旧韵) 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潞州学官) 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
浣溪沙(同上) 浣溪沙(席上赠楚守田待制小鬟)
浣溪沙(和前韵) 浣溪沙(端午)
浣溪沙(感旧) 浣溪沙(自适)
浣溪沙(寓意) 浣溪沙(即事)
双荷叶(湖州贾耘老小妓名双荷叶) 皂罗特髻(采菱拾翠)
调笑令[渔父] 调笑令[归雁]
荷华媚(荷花)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渔家傲(赠曹光州)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 南乡子(用韵和道辅)
南乡子(用前韵赠田叔通家舞鬟) 菩萨蛮(咏目)
菩萨蛮(咏足) 菩萨蛮[玉镮坠耳黄金饰]
蝶恋花(送潘大临) 蝶恋花(同安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
浣溪沙(端午) 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减字木兰花(琴)
减字木兰花[银筝旋品] 减字木兰花(赠君猷家姬)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减字木兰花[江南游女]
减字木兰花(赠徐君猷三侍人妩卿) 减字木兰花(胜之)
减字木兰花(庆姬) 南歌子[见说东园好]
如梦令(题淮山楼)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
临江仙(赠王友道) 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
一斛珠[洛城春晚] 点绛唇[闲倚胡床]
点绛唇[红杏飘香] 虞美人[持杯摇劝天边月]
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末] 满庭芳[归去来兮,清溪无底]
南乡子(宿州上元)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浣溪沙(送叶淳花)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 减字木兰花(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
行香子(与泗守过南山晚归作) 画堂春(寄子由)
浣溪沙(方响) 好事近[烟外倚危楼]
占春芳[红杏了,夭桃尽] 南歌子[云鬓裁新绿]
浪淘沙[昨日出东城]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
木兰花令[经旬未识东君信] 木兰花令[高平四面开雄垒]
虞美人[冰肌自是生来瘦] 虞美人[深深庭院清明过]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渔家傲[临水纵横回晚鞚] 江城子[腻红匀脸衬檀唇]
祝英台近[挂轻帆,飞急桨] 雨中花慢[邃院重帘何处]
雨中花慢[嫩脸羞蛾] 念奴娇(中秋)
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 水龙吟[露寒烟冷兼葭老]
渔父(四首) 醉翁操[琅然]
奉安神宗皇帝御容赴景灵宫导引歌词 赴西京会圣宫应天禅院奉安导引歌词
瑶池燕[飞花成阵] 千秋岁(次韵少游)
减字木兰花[凭谁妙笔]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
踏青游[攺火初晴] 阮郎归[歌停檀板舞停鸾]
西江月(咏梅) 踏莎行[山秀芙蓉]
踏莎行[这个秃奴] 鹧鸪天(佳人)
西江月(佳人) 清平调引[陌上花开蝴蝶飞]
清平调引[陌上山花无数开] 清平调引[生前富贵草头露]

篇6: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词的用典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词的用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风打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全词大意: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一、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分析

(一)豪放情调情调体现

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并且果真找到了,这就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里只是先埋伏一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毫无疑问,词人写到这里,一定会激动异常,会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一开始就提到“小乔初嫁了”,这一笔似乎显得突兀,却有词人的深意在:一是说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面两句才是主要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啊!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这首词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刻,艺术感染力很强。词的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既有写景、叙事,又有议论、抒情,纵横开阖,一气贯注,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稼轩词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二)用典

(该词运用了五个典故:“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辛词中用典很多,内容大多跟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这首《永遇乐》,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归宋经历那一层之外,全属用典。

词的上片。作者不是用史家的方式评论历史人物,而是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词人既已来到当时的抗战前线,渴望自己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他对曾经在这个地方成就了大业的英雄怀着景仰的感情,是极为自然的事──其中也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的意思。这样写,可谓蕴藉极深。其次,词中也有一条明显的叙事、抒情的线索:词人知道这个地方在三国孙权时代曾经出现过繁华的景象,想去探寻它的遗迹,然而没有见到,昔日的“舞榭歌台”已经荡然无存,这使他感慨万千;可是他看到了在“斜阳草树”掩映下的刘裕的故居,这时他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幅当年刘裕誓师北伐的图景来,他为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形象而激动不已。读到这里,一个胸怀恢复大计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词的下片。一开始就是一幅令人沮丧的历史图景: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这是词人回溯历史,意在汲取教训,不打无准备的仗。上片既已说到北伐雄图,这里再说北伐的基本方针,也是极其自然的。这是诗词中常用的讽喻手法,因为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词人这样写,含有委婉劝阻的作用。再下一件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词人借此表示: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不迅速谋求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也使人觉得触手可及,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这是辛词用典的一大特点,把握这个特点才能正确地鉴赏辛词。

二、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四个阶段(宋):

第一个阶段,词开始,似乎就是掉在胭脂堆里,专事刻红雕翠,描眉画目,言辞华艳,浮靡、香软浓腻。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第二个阶段,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当时学苏词的人只有十之一二,学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南宋词论家王灼说苏轼作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张炎《词源》将“豪放词”与“雅词”对举。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述诸条都可印证此说。

第三个阶段,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第四个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及豪放词人偏擅粗直词风等原因,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豪放词人的共同趋向。

对豪放词贡献最大的是苏轼和辛弃疾,苏轼开创了豪放词,而辛弃疾极大的发展了豪放词。

三、苏词与辛词之不同

苏轼于花间词、南唐词及柳永以来一脉相承的婉约派外另开豪放词派,并全面革新词体,彻底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面;南宋词人辛弃疾继承之并将其推向高峰。他们都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用词娱乐、抒写男女恋情及离愁别绪的传统,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两位词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艺术追求的差异;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正如王国维所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唐圭璋《词话丛编》第5册)何谓“旷”?何谓“豪”?郑骞更进一步阐释:“旷者,能摆脱之谓;豪者,能担当之谓。能摆脱故能潇洒,能担当故能豪迈”。“能摆脱,故凡事总由窄处往宽处想”,苏轼就是这样。虽屡遭贬谪,如被流放到澹州、惠州等荒凉之地,而在《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却能“吟啸”、“徐行”,视若等闲,无丝毫窘迫畏缩之态;“一蓑烟雨任平生”,表明词人已彻悟人生旅途中与风雨相伴为必然之事。这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能担当,故凡事虽由宽处往窄处想,甚至窄到无地自容,无处可走”,辛弃疾正是如此。他南归后,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恢复大业,却始终不能亲到前线;最后到了镇江任知府,正筹划抗金大业,就又被调离原职。所以,辛词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沉郁情结。尽管他政治上的**远比东坡要少,但那份豪气中所露出的无奈却远胜于东坡。正如《菩萨蛮·书造口壁》。

(一) 内容方面

1、题材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所以刘熙载说:“东坡词似是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刘熙载《艺概》卷四)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概括苏轼的特点,着眼点也主要在题材和内容与诗的相似性。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他以写诗的超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苏轼在词中表现出辞气激昂,境界阔大之旷达的气势。

辛弃疾在继承苏词豪放词风的同时,把词引向比苏轼更广阔、更激荡的现实。他的词纵横挥洒,慷慨激昂,有的抒写恢复中原的雄心,有的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的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有的写田园生活的幽静,但热爱祖国是他一生创作的基调;使词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辛弃疾发挥了词在抒情、状物、叙事、议论等各方面的功能,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经传、辞赋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对豪放词做了更深的开拓和大力的发展,把词提到了新的高度。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豪放派领袖。辛弃疾的豪放词风透露出更丰富的内涵和底蕴。他的创作给了我们许多另外一些词人所没能给予的东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两首词题材都是登临怀古。前者雄奇的景物,怀古的豪情,造就了旷达超逸的艺术风格。它超越历史时空,旷达高远,怀古是追慕前代英雄的千古丰功伟业,基调明朗开阔;而后者抒写词人在夕阳景色中自己孤独忧愤的心境,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慨溢于胸中,怀古是抒发自己胸中的抑郁悲愤的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辛弃疾词化用苏轼的文学分析论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获奖教案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扩写作文

辛弃疾词的风格

辛弃疾的风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设计

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的比较
《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的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的比较(共6篇)】相关文章:

苏轼是宋词什么派2023-09-28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设计2022-05-06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高一必修)2022-06-23

《词》教案2023-08-29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2024-02-06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2022-10-20

苏轼的成就介绍2022-04-30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案教学设计2022-08-21

词优秀教案2022-10-27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设计2023-12-2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