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审题方法

时间:2023-09-30 07:57:0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语文审题方法(精选10篇)由网友“xiaoan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小学语文审题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审题方法

篇1:小学语文审题方法

一、认真读题,明确题意

1.别赶着读题。首先,要求学生读完文本后快速完整地浏览一遍这个片段的题目,做到心中有数。第二遍读题,就要求他(她)们尽量迫使自己放慢速度,默读题目时字字入目,边读边想,读懂语句中的意思,用笔圈出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强调。

这样做,主要是让这类孩子(审题马虎的孩子)适应“慢”的审题方法,一旦习惯,那么仔细审题也就做到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加快做题速度,就能够将他们毛躁的性子平稳下来,仔细做题。

2.别急于动笔。“慢”很关键,“思考”更重要。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很浅显的问题,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有些题目仅仅因为一字之差而表达出来的意思完全不同,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就要提醒学生别急于动笔。

做题时也放慢速度,一边做一边想:平时在做这类题时的方法,切入点以及老师的要求。并进行回读,针对答题时容易出现一些词语运用的不恰当或错别字,知识点没答全面,都可以进行补充更正。

二、仔细审题,读透读厚

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从题目细读、文本细读入手,抓住板块、主线、切入点、细节等要素,把文本和题目读“透”、读“厚”。

1.整体感知,理清层次。要审好题,必须兼顾好面。任何题目,都有面做为背景。阅读教学中一直主张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张志公先生的这段话中的“得其大要”就是要大致洞悉文本的精髓所在,弄懂写什么,怎样写,这样写为什么等问题。

我们知道,要弄懂这几个问题,当然要从归纳大意、理清层次入手。同样,对阅读片段的解读亦不能就段学段,应该贯穿全文来审题,其中包括舉一反三,理解思考作者写作的背景、联系上下文等。

如:《穷人》节选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课文的开始为什么安排一个温馨的画面?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一点,要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理清总体思路,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后一部分接前一部分有什么道理。

只有这样推敲、思考、咀嚼,才能体会作者的匠心,真正感知课文精要,而这显然离不开对课文的微观分析。因此,整体感知要坚持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的统一。

2.理顺文脉顺藤摸瓜。任何一篇文章或是一个片段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都有一条清晰的文脉。作者的思路,体现在一篇课文中是行文思考的“线”,如写人的片段,我们必须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来理清主线;记事的片段,则是通过所记叙的事情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来理解全文;写景的片段,我们就要抓住作者要抒发自己的什么感情来理清作者的思路。

假如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够正确地理清文章的思路,那么就能了解作者观察、认识和表达事物的顺序和方法,就能迅速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就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如:《詹天佑》节选,19,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问:研读片段,然后运用有关词句填空。

詹天佑面临两大困难:工程确实艰巨、精神压力很大。

文章思路一旦理清,我们还愁不能分段、写段意、不能理解文章的主题吗?

3.咬文嚼字,紧扣题眼。叶圣陶先生这两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审题,一定要沉入词语,关注细节。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那种说法,要多问“为什么”。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阅读审题时,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篇2:小学语文审题方法

1、审题清晰要动口.

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要学生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

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

2、审题全面要动眼.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

例如,出示一道例题图,学生总是杂乱无章地观察着,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学生看例题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给学生观察图画的顺序,这样学生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顺序地观察插图上的景物,说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避免出现遗漏或是重复的情况了。

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3、空间观念要动手.

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折折剪剪的过程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如: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次可以得到哪些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等等。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折折拼拼,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正确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4、良好习惯要动脑.

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如在“客车每小时行驶285千米,比货车快4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中,“比货车快45千米”,到底是谁比货车快,谁快,谁慢,只有让学生在审题中仔细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题意。这就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点,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

学生只有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在今后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篇3:小学语文审题方法

1、让学生明确审题的意义

虽然是一年级的孩子,也应该让他们认清审题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认真读题的榜样作用,同时尽可能留给学生充裕的审题时间。批改后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因审题不认真而答错的题目,让他们体会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2、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

(1)集中识字

由于一年级的小孩子识字量不多,因此在开学初,可以收集题目中出现频率高的常用字,让学生提前认识,集中学习。如“认一认、连一连、拼一拼、写一写、我会读、画一画、涂一涂、圈一圈、猜一猜”等,减少学生在读题中的拦路虎。

(2)读通题意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范读、领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要训练学生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

读准 ——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读懂 —— 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如在前面提到的案例中,孩子们把“看图选音节写一写”,理解为“看图写音节”。就是没有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选”。

学生只有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还可以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3、根据学生常见错误,设计一些对比练习和题组练习

例1: ①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②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圈一圈。

③把不正确的读音划掉。

题目意思相同,但解答方法不同。

例2: ①去偏旁组词。

②加偏旁组词。

③换偏旁组词。

此题中审题时要注意区别“去” 、“加”与“换”的意义。一字之差,解法不同。

篇4:小学语文审题方法

(1)审清题材

我们接触的大多是记叙文。主要包括写人、记事、写景和状物四类。审题要先找出题目的中心词、重点词,进而确定要写的重点对象或侧重点。比如《伙伴》要求写人,《一件__往事》要求记事,《晨雾》要求写景,《我的储蓄罐》要求状物。

还有如《感动》、《难忘的__这类题目,既可写人,也以记事,要根据自己确定的主题和掌握的材料来灵活掌握。

(2)审清范围

一些作文题目或者要求通常从写作对象、时间、处所来确定文章的内容范围。比如:要明确文章的人称要求,如《我的爱好》,要用第一人称;《他没有错》要用第三人称;《_献给您》应该用第二人称写。

有的题目规定了文章内容的时间范围,比如《童年_》,要求写过去的事,《我的理想》要写将来的事情。另外,有的题目或要求对文章中的人和事都作了空间限制,有的题目对数量也有限制,如:《家乡新变化》、《竞选班长二三事》等。

(3)审清重点

习作中,抓住了写作重点“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中心。审题中要善于抓住题目或要求中的重点词语,进行体会。

通常来讲,一个完整句子的题目,作文的重点内容往往是在谓语上,如:《妈妈笑了》,这个题目的重点内容,就是在“笑了”这个词语上;不完整句子的题目,应该抓住那些限制性、修饰性的词语上,如:《醉人的秋色》,这个题目的重点内容,就是在“醉人”上;一个词语的题目,往往是象征性的,把事物的象征意义写出来就对了,如:《温暖》、《青松》、等。

(4)审清要求

习作中,有的题目会附带说明与要求,还有的规定了写作范围和条件,或要求自拟文题。比如“写一封书信。”“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根据题意作文”等。在审题的时候,都不能忽视。

篇5:小学语文审题的关键方法

此类作文命题思路是先明确一个“靶心”,再要求考生自拟题写记叙文。命题者在命题时为考生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引领性提示。这些提示在材料选择和习作思路上给了考生一个重要的导引,使考生对主题的感悟有了个性发挥的余地。

审读提示语,首先抓住其中关键词,其次,提示语中常常包含着命题者对选材范围的规定,审读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提示语”中各分句的意思。学会抓提示中的“选材点”,与自己的素材积累建立联系。

3小学语文审题的关键方法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

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材料】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

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

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分析】赞美的力量

四、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

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五、分析关系法

【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分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

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六、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

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

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七、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

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誉主席——97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是1966年出生的。

【分析】这则材料,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

(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

(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36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

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学生应该择优进行写作。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

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

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4小学语文审题的关键方法

一、弄清楚命题作文的限制和要求。

命题作文往往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限制,并提出了要求。因此,审题时先要弄清楚作文题目有哪些限制,哪些要求。一般来说,命题作文限制的有体裁、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等,弄清楚了这些,也就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

1、体裁。对小学生而言,一般是以练习写记叙文为主。我们在审题的时候,还应该将其分类,看清楚是属于“写人、写景、记事、状物”,还是属于“日记、书信”之类的。如《我的老师》就是写人的;《看日出》是写景的;《难忘的一件事》是记事的;《荷花》是状物》的。日记和书信的区别就比较明显了。

2、时间。如《课间十分钟》,选材的范围就是下课后和上课前所发生的趣事和进行的活动;《家乡的傍晚》时间范围指定得很具体,是“傍晚”;《国庆节见闻》时间就是国庆节。

3、地点。如《公园一角》的地点就是“公园”,而且是公园里的一部分“一角”。《校园新风》所写的人和事应该是校园内发生的而不是校园外发生的;《瞻仰烈士陵园》地点就是“烈士陵园”。

4、数量。如《难忘的暑假生活二三事》,写的事情可以是两件,也可以是三件,但是不只一件,十件八件也不行;《难忘的一个人》记叙的主要人物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

5、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如《我的同学》和《我和我的同学》,这两个题目都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同学关系,但是前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是“同学”,而后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却是“我”和“同学”。《我爱语文课本》叙述的对象是“我”和“语文课本”,关系是人和物。

当然,命题作文限制的体裁、时间、地点、数量、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并非每个作文题目都有,或有其一,或有其二,或有其三。

二、审题时,分析题目的关键词语,扣住“题眼”,确定中心。

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

1、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语,题目即为“题眼”。如《妈妈》、《春游》、《荷花》等,写作文的时候就要抓住“题眼”,弄清楚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然后展开联想,确定中心,完成作文。

2、题目中,一般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如《课间十分钟》、《可爱的玩具》、《难忘的一件事》、《骄傲的爸爸》等,题眼就是“课间”、“可爱”、“难忘”、“骄傲”。

3、作文题目中的动词一般是“题眼”。如《这件事教育了我》、《我爱我的小闹钟》、《瞻仰烈士陵园》、《清明节亿王大伯》等,题眼就是“教育”、“爱”、“瞻仰”、“忆”。我们写作文之前,如果能够扣住“题眼”,写作文时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不致于出现偏题、跑题,甚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了。

三、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那片天空,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命题作文有了上述诸多限制,是不是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选材范围太狭窄了呢?不是的。命题作文除了有一些必要的限制和要求之外,往往非限制的范围很大,也就是说选材范围非常广,这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展开联想,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

例如:《暑假趣事一件》,分析:①体裁:写事的记叙文;②题眼“趣”,只要有趣,什么样的事情,题目没有限制。

那么,我们就可以打开思路,放开思维,拓展视野去选材。写什么呢?游泳?看电影?做家务?义务劳动?等等。③时间限制了是暑假;④数量限制了是一件,但是暑假生活有一个多月,发生的趣事几乎每天都有,可供选材的“趣事”少说也有几十件,由此可见,限制之外的范围很大,选材范围非常广。

篇6:小学语文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小学语文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一)整体把握

立足全局阅读材料,从整体上理解它的内容,抓住其中主要对象,弄清其特征及与相关人或物之间的关系,并揣摩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倾向,然后将得到的信息进行全面整合,抽象概括,从而确定文章的主旨。请看例1:

阅读下面材料《种玉米》,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一个渴望有所成就的农民,听说有人试验成功了一种改良的玉米种子,于是千方百计找了一些来种。收成时,玉米果然又大又甜,产量又高,这个农民着实高兴了一番。

四周的村民听说了这件事,个个羡慕不已,纷纷前来请求这个农民卖一些改良玉米种子给他们。可是,这个农民担心人人都种上这种新式玉米,会使他丧失竞争优势,便断然拒绝了。

第二年,收成时,农民发现玉米产量降低了,而且不如第一年那么甜那么大。第三年,收成的玉米更小更少更加不甜。这个农民仔细琢磨,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他的改良玉米接受了四周村民所种的劣等玉米的花粉。

【审题】这位农民的事可概括为:他担心丧失竞争优势,拒绝村民买他的改良玉米种子的请求,反而导致他的改良玉米接受四周村民所种的劣等玉米的花粉而一年年减产。显然,材料对他的狭隘思想境界持贬斥态度。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作文主旨:办事情团结协作,才能互利共赢,获取成功。

(二)关键锁定

有些材料,特别是叙议结合型或者对话型的材料,往往“一词立骨”,也就是用一个词或一段话来点明中心。阅读时如果能锁定它们,仔细揣摩,深入开掘,或者直接援用,或者引申拓展,就能锻造出所写文章的主旨。请看例2: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一天晚上,法国雕塑家罗丹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一齐欣赏自己整整花了七年时间所雕成的巴尔扎克像。一位学生指着雕像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说:“这手好极了!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这真诚的赞美引起罗丹的沉思。他猛然操起身边的一柄斧子,朝着塑雕的双手砍去。一双“完美的手”消失了,学生们也惊呆了!罗丹解释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审题】材料以人物对话为主,核心人物自然是罗丹。罗丹砍去雕像的双手,是因为它们太完美突出,不属于雕像的整体,并从这个现象推论出普遍的道理:“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这句话精警深刻,无疑就是该材料的中心。紧扣此语,反复咀嚼,我们就会悟得:做事一定要分清主次,顾全大局,切不可执着于眼前或一己的得失。

(三)多维审视

一则材料,往往蕴涵十分丰富,如果运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侧面、多空间地对它进行审视,就能得出不同的判断,然后将它们集中到一起,采取“面中选点,点上开花”的策略,即按照一定的要求去甄别,根据自己的实情去遴选,小中取大,平中猎奇,同中求异,陈中拔新,比较容易找到独特深刻而且利于扬己之长的立意。请看例3:

阅读下面《鲁人执竿》的故事,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进城的人。开始他把长竿竖着拿起,可是由于长竿比城门高而不得进去。然后他把长竿横着拿起,可是由于长竿比城门宽,仍然不得进去。他十分犯难。不久,来了一个老翁,蛮有把握地对他说:“我不是圣人,但见的事也很多了。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截断长竿再拿着它进去呢?”于是,那个人听从老翁的话,立即把长竿截断了。

【审题】这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来审视,就会得出不同的观点。从拿长竿的人来看,他将长竿竖拿横拿都不能进城便就此作罢,却没有继续想下去:顺着城门的方向拿,能否解决难题,达到目的呢?――这启示我们:多角度地思考才能产生智慧。他听了老翁截断长竿的建议,不加任何考虑就付诸实施。――这启示我们:听取他人的意见千万不可盲从。从老翁的.角度来看,他自诩见事很多,却向人提出糊涂办法,使人办了错事。――这启示我们:经验主义往往误事。以上三个观点难分伯仲,都可言之成理,构思时,你可根据你的积累和擅长选择一项来写。

4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审题立意方法三

1、吃透材料,整体把握。

确定材料的主旨,要从总体上去把握,揣测命题者的态度是褒还是贬,弄清命题者的真正意图。从总体上去把握,就是要研究材料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揣摩好对象,品味好词句,把握作者隐含的思想倾向。对于那些寓意性的材料,就要找出与材料的类比点,这样才能准确地立意。《毁树容易种树难》以树喻人,《清源与活流》应明确“源”与“流”的关系,然后找类比点――国家的建设,治学,人际关系等,都有源与流的关系。

同样,《回声的启示》讲的是自然现象,但暗寓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若以善待别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为中心,就能准确把握材料的寓意。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试中,我们要善于借助联想,对生活、学习中的现象与材料中的事例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可类比的“点”,以此来确定中心。类比的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事及理的过程,这里的推理过程仍然离不开对材料总体的把握和驾驭。

材料作文,有时是一题多材。材料多,寓意广,提炼中心时就必须顾及各则材料的“共性”,否则便会顾此失彼,不能周全而偏离题旨。“共性”如何找?可先分析各则材料蕴涵的道理,然后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由表及里,深入挖掘,提炼出各则材料共同的中心。

2、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涵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材料作文一般有多项“指令”,这些“指令”往往以“关键词”的面目出现,考生应当努力抓住这些“关键词”。如一则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问球王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下一个”三字掷地有声,既体现出贝利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涵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立意与命题便不成问题。

那么,怎样抓“关键词”呢?南京师大何永康教授的建议是:(1)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把试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2)找出“关键词”后,先用铅笔把它们圈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落四,审题结束后,再用橡皮把铅笔圈过的痕迹擦去。

3、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材料有不少是寓意性的,这类材料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针对这类材料,学生要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要把材料所揭示的寓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入准确地把握材料所隐含的深刻哲理:从动物看人类,从自然看社会,从平凡小事看人生大道理,并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予以分析,使文章立意深刻,独到。

有这样一则材料:某省一扶贫工作团向某个贫困山区赠送了一批优良种羊。几个月后去了解情况,村民们说,羊肉的味道很好,请再送些来。对这则材料,如果仅理解为山区村民好吃懒做,或者扶贫工作流于形式等,这都是肤浅的认识。通过分析,这则材料揭示的本质是山区贫困的“根子”在于村民观念落后,素质不高;而扶贫工作团没有看到这一点,治标不治本,其结果肯定是无效的。这样就可以得出“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标本兼治,双管齐下”等立意。

篇7:小学语文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小学语文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一)整体把握

立足全局阅读材料,从整体上理解它的内容,抓住其中主要对象,弄清其特征及与相关人或物之间的关系,并揣摩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倾向,然后将得到的信息进行全面整合,抽象概括,从而确定文章的主旨。请看例1:阅读下面材料《种玉米》,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一个渴望有所成就的农民,听说有人试验成功了一种改良的玉米种子,于是千方百计找了一些来种。收成时,玉米果然又大又甜,产量又高,这个农民着实高兴了一番。

四周的村民听说了这件事,个个羡慕不已,纷纷前来请求这个农民卖一些改良玉米种子给他们。可是,这个农民担心人人都种上这种新式玉米,会使他丧失竞争优势,便断然拒绝了。

第二年,收成时,农民发现玉米产量降低了,而且不如第一年那么甜那么大。第三年,收成的玉米更小更少更加不甜。这个农民仔细琢磨,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他的改良玉米接受了四周村民所种的劣等玉米的花粉。

【审题】这位农民的事可概括为:他担心丧失竞争优势,拒绝村民买他的改良玉米种子的请求,反而导致他的改良玉米接受四周村民所种的劣等玉米的花粉而一年年减产。显然,材料对他的狭隘思想境界持贬斥态度。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作文主旨:办事情团结协作,才能互利共赢,获取成功。

(二)关键锁定

有些材料,特别是叙议结合型或者对话型的材料,往往“一词立骨”,也就是用一个词或一段话来点明中心。阅读时如果能锁定它们,仔细揣摩,深入开掘,或者直接援用,或者引申拓展,就能锻造出所写文章的主旨。请看例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一天晚上,法国雕塑家罗丹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一齐欣赏自己整整花了七年时间所雕成的巴尔扎克像。一位学生指着雕像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说:“这手好极了!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这真诚的赞美引起罗丹的沉思。他猛然操起身边的一柄斧子,朝着塑雕的双手砍去。一双“完美的手”消失了,学生们也惊呆了!罗丹解释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审题】材料以人物对话为主,核心人物自然是罗丹。罗丹砍去雕像的双手,是因为它们太完美突出,不属于雕像的整体,并从这个现象推论出普遍的道理:“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这句话精警深刻,无疑就是该材料的中心。紧扣此语,反复咀嚼,我们就会悟得:做事一定要分清主次,顾全大局,切不可执着于眼前或一己的得失。

(三)多维审视

一则材料,往往蕴涵十分丰富,如果运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侧面、多空间地对它进行审视,就能得出不同的判断,然后将它们集中到一起,采取“面中选点,点上开花”的策略,即按照一定的要求去甄别,根据自己的实情去遴选,小中取大,平中猎奇,同中求异,陈中拔新,比较容易找到独特深刻而且利于扬己之长的立意。请看例3:

阅读下面《鲁人执竿》的故事,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进城的人。开始他把长竿竖着拿起,可是由于长竿比城门高而不得进去。然后他把长竿横着拿起,可是由于长竿比城门宽,仍然不得进去。他十分犯难。不久,来了一个老翁,蛮有把握地对他说:“我不是圣人,但见的事也很多了。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截断长竿再拿着它进去呢?”于是,那个人听从老翁的话,立即把长竿截断了。

【审题】这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来审视,就会得出不同的观点。从拿长竿的人来看,他将长竿竖拿横拿都不能进城便就此作罢,却没有继续想下去:顺着城门的方向拿,能否解决难题,达到目的呢?――这启示我们:多角度地思考才能产生智慧。他听了老翁截断长竿的`建议,不加任何考虑就付诸实施。――这启示我们:听取他人的意见千万不可盲从。从老翁的角度来看,他自诩见事很多,却向人提出糊涂办法,使人办了错事。――这启示我们:经验主义往往误事。以上三个观点难分伯仲,都可言之成理,构思时,你可根据你的积累和擅长选择一项来写。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审题立意方法三

1、吃透材料,整体把握。

确定材料的主旨,要从总体上去把握,揣测命题者的态度是褒还是贬,弄清命题者的真正意图。从总体上去把握,就是要研究材料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揣摩好对象,品味好词句,把握作者隐含的思想倾向。对于那些寓意性的材料,就要找出与材料的类比点,这样才能准确地立意。《毁树容易种树难》以树喻人,《清源与活流》应明确“源”与“流”的关系,然后找类比点――国家的建设,治学,人际关系等,都有源与流的关系。

同样,《回声的启示》讲的是自然现象,但暗寓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若以善待别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为中心,就能准确把握材料的寓意。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试中,我们要善于借助联想,对生活、学习中的现象与材料中的事例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可类比的“点”,以此来确定中心。类比的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事及理的过程,这里的推理过程仍然离不开对材料总体的把握和驾驭。

材料作文,有时是一题多材。材料多,寓意广,提炼中心时就必须顾及各则材料的“共性”,否则便会顾此失彼,不能周全而偏离题旨。“共性”如何找?可先分析各则材料蕴涵的道理,然后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由表及里,深入挖掘,提炼出各则材料共同的中心。

2、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涵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材料作文一般有多项“指令”,这些“指令”往往以“关键词”的面目出现,考生应当努力抓住这些“关键词”。如一则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问球王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下一个”三字掷地有声,既体现出贝利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涵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立意与命题便不成问题。

那么,怎样抓“关键词”呢?南京师大何永康教授的建议是: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把试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找出“关键词”后,先用铅笔把它们圈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落四,审题结束后,再用橡皮把铅笔圈过的痕迹擦去。

3、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材料有不少是寓意性的,这类材料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针对这类材料,学生要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要把材料所揭示的寓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入准确地把握材料所隐含的深刻哲理:从动物看人类,从自然看社会,从平凡小事看人生大道理,并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予以分析,使文章立意深刻,独到。

有这样一则材料:某省一扶贫工作团向某个贫困山区赠送了一批优良种羊。几个月后去了解情况,村民们说,羊肉的味道很好,请再送些来。对这则材料,如果仅理解为山区村民好吃懒做,或者扶贫工作流于形式等,这都是肤浅的认识。通过分析,这则材料揭示的本质是山区贫困的“根子”在于村民观念落后,素质不高;而扶贫工作团没有看到这一点,治标不治本,其结果肯定是无效的。这样就可以得出“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标本兼治,双管齐下”等立意。

小学语文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1.总体上读一两两遍,找出题目的关键词句。

当我们拿到一道作文题时,第一件事就是读一遍,在阅读的过程中仔细思考,命题老师通过题目想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呢?最关键的句子或词语是什么呢?有时候这道题的关键词可以有多个,彼此之间有一种限定。

比如:谁都有这样那样的朋友,请就你最好的朋友,写一篇你们之间的故事。你看,这样的句子是在告诉我们:写作的对象是我最好的朋友,并且要写出我和他之间的故事。就是说既要写出这个人,也要写出我和他之间发生的故事。

当我们清晰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能在自己的小脑袋瓜中搜索一下,我最好的朋友是谁?是隔壁的小明吗?还是班上的小华?当我选定了最好的朋友时,再想一想,我们之间发生过什么样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这是一般给材料作文的审题,需要你读懂了材料,自己去拟题并写作文。

2.针对全命题作文。

我们在小学阶段写的命题作文、命题记叙文是最常见的。比如,当你看到试卷最后一道作文题时,你经常发现这道题就一句话,请你以xxxx为题写一篇作文。时间长了,我们和作文题早就熟悉了,我们一眼就知道了命题者的意图。

比如请以“我最熟悉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虽然这个题目看起来好讨厌,可还是不能不写(命题作文就是这样霸道啊)。你会想:我熟悉的人那么多,我到底写谁啊?选择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啊!可你仔细看一下才发现,咦!原来是最熟悉!一个最字,可以排除绝大部分的人,剩下的往往就是一个。

命题作文是给定了你确切题目的,这点要格外注意,因此你不能再自行拟题了,你所有的想法、写法只能围绕这个题目来,等于给你的作文早已画好了一个圈圈,出了这个圈圈就是犯规。

要是在国际比赛场上,比如男孩喜欢的篮球赛、足球赛等,如果你犯规了,是需要记录下来的,犯规到一定程度是可以红牌罚下的!所以,当你遇见这种全命题作文时,别再胡思乱想,就按照老师给定的题目来想、来写。

3.半命题作文。

这种方式就是给了你题目的一半,剩下的那一半只能你自己来。这个很好识别的,当你看到题目是一半文字,另一半是横线的时候,你就该知道:遇到半命题作文了。你不要觉得命题老师很懒惰,只写了一半的题目就睡大觉去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他只是想给你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而已。

既然半命题作文只给了你一半,那么就需要你自己填写另一半,你得尽快弄明白——我该填写怎样的内容,才能让这个题目变得完整?并且我自己能写的很好?比如半命题作文:那一刻

你就要想一想: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我心情怎样?当你想到一件具体的事情,或者想到某个人的面孔,他笑吟吟的向你走来,进入你的脑海当中,你想起某个精彩的画面来了,好咯!你可以动手填写这个题目咯!比如,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题目很完整,你就可以写出发生在那天的某件事,让你十分感动,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等等。

4.千万不要忽略具体写作的要求。

虽然日常作文中,我们已经熟悉了一般性的写作要求,比如写到多少字,保持卷面的干净等等,但有时候命题者可能给你来个出其不意!让你在日常惯性思维的作用下,一时间忽略了某种具体的要求。

比如,在刚刚过去的中考当中,有一个省份的作文题就要求大家以某句话开头。你看,平时我们很少遇见这样的要求,一般都是泛泛的要求,甚至你写作文多了,都不怎么看具体要求!如果是在考试之中,你千万不能忽略掉。

这就是在第一点当中给你说的:要完整的读上一两遍,一遍不行就读两遍,甚至可以三四遍,直到你确定你读懂了文题才行。

5.看图作文。这是比较特别的一种命题方式。

不过我们在小学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阶段就已经遇到过,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更高一点,不再是写一段话,而是整篇文章。看图作文的关键还是那句话:读懂它。

首先我们要知道:图片当中无论是有故事情节的,还是风景画,你都要从两个层次去读懂它。第一个层次是表面的、故事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故事背后的寓意,或者说道理层次。

有的学生看到了第一个层次,明白了是什么故事、什么情节,但就是在始终没有点破故事背后的道理,要知道:点破道理才是关键呀!这个道理就是你要表达的文章主题啊!所以,当你从看懂了情节、故事后要总结一个道理出来。

而看懂情节、故事,要围绕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进行,看清这是什么人?他是什么身份(如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和一个小孩子),然后按照什么人、做什么、为什么来思考。如,这个老爷爷对着一个小孩子指指点点,似乎是在告诉他什么道理。

如果插图中或者所给的材料中有文字提示,就是在提示我们他们在做什么,或者什么身份。弄明白了插图中的故事或情节,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他们这些言行动作背后的意思,比如老爷爷对着孩子指指点点是说,爷爷告诉小孩子不要乱扔垃圾,这就提示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孩子之类。

总的来说,所谓审题其根本就是读懂题目,考验的是阅读的能力,等你读懂了才轮到写作能力上场,才是我们如何去构思作文的步骤。如果你熟悉了上面的情况,基本可以掌握审题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强化练习,在练习当中你很快能掌握这种方法,最终在你读题的时候就不必样张所谓的技巧,读上一两遍就能心中有数了。

篇8:小学语文提高审题能力的方法

1.严把读题关。

读题是审题的基础,不读题何以谈审题。加强读题训练是提高审题能力的基础。学生读题时我要求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通顺,初步理解题目所呈现的数学信息。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解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觉班级集体大声读题的形式往往造成少数学生“滥竽充数”,根本不张嘴,或是唱读现象严重,口到而心不到,因此我适时采用了更适合学生实际的读题方式。在读题时,我将集体读题变更为默读题目之后指名学生大声读,从读上确保人人入眼、入心。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个训练要求教师首先摆正心态,不急着多做题、快做题,而且要做到持之以恒。

2.要求学生审题时手眼合一,规范审题态度。

在初读题目的基础上,我往往先要求学生找准题目有几个要求,以此入手逐一进行解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因审题不全造成的漏做题目的现象。遇到一些文字叙述较长,难度较大的题目时,我指导学生圈画关键字词或是关键信息,这些往往都是正确解题的突破口。

学生把关键的字词用笔圈出来聚焦,能够提醒自己看清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问题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学生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后,解题的正确率明显的有所提高。

3.复述题目信息是理解题目要求的关键。

复述题目信息的过程其实也是提取和筛选关键信息的环节,信息复述的准确性有助于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把握已知条件,从而思考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对学生合理解题帮助较大。同时采用鲜明化的方式复述题目也能直观的呈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促进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

4.重视数学概念在应用中的深入理解。

基于学生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智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正处于发展时期。对于题目要求中的一些文字或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并不能正确理解,抓不住题目的关键,造成原则性的错误。

所以要求学生在读题目要求时用一些波浪线、画圈等作记号,标识出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句,养成边读边画边思考的习惯,这样做对题意的理解很有所帮助。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记忆和浅显的理解,还要结合不同难度、不同梯度的题目训练,在应用中具体渗透概念,使得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还要理解概念的外延。

从而深入认识到概念的实质。。

5.引导学生对比观察题型,在比较中进行归类,把握异同点。

本学期教学第四单元“运算律”时,很多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混为一谈,在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对比的优势引导学生把握两种运算律的算式特点,学会正确做出选择。

此举并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引导学生在一团迷雾中理出主线,同时也渗透了分类要的数学方法。当然,这种分类教学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情进行适当及时的归类总结。相信在这样的教学后,学生拿到题目就会自然地进行审题,自觉地理出解题思路。

篇9:小学语文提高审题能力的方法

一、造成学生审题能力低下的因素。

1、审题态度不认真、不会审题。

班上有部分学生对待学习态度很不端正,思想很不成熟,作业时敷衍塞责,做题时匆匆下笔,根本不去看题目要求,往往是在审题粗略、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匆匆作答,这样审题的失误直接导致答题的失误。在答题时漏题的现象就时有发生

还有就是小学数学练习的题型较少,同一题型的练习如果较多,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会受定式思维的干扰,不假思索匆匆动笔,答错的几率十分大,因为没有题目是一成不变的。

2、知识点掌握不扎实,不能够灵活应用。

数学知识中的概念理解既有内涵又有外延,现在教材上的概念学习,经常采用描述性的概念,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能很快理解概念的内容并能做到背诵得滚瓜烂熟,但应用过程中总是错误百出,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这也跟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概念掌握混淆不清有关。

一到四年级,有的题目本身较长,这也导致学生读题审题时抓不住关键信息而无从下手,思维混乱。

3、教师介入过早,干扰学生审题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引领学生审题时给不足学生充分的思考题目的时间,见学生半天说不到点子上就着急得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分析或是思考,久而久之,在教学中形成不良习惯,班里的学生也有了依赖的思想,长此以往,审题能力薄弱是自然之事了。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拿到题目后,不要盲目地答题,而是要多读,读出感情,读出深意,一边读一边手点过去;最后深刻理会题目的涵义。

1.出声朗读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出声朗读。练习时,大声朗读;考试时,轻声朗读。基础薄弱的同学用手指读,做到不漏字、加字,读懂意思。

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训练他们抓住关键字词,帮助他们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2.学划记号

会读题并不等于会理解题意。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题目中每个词语的含义,我指导学生在平时做题中学会划各种记号。如平舌音划“____”,翘舌音划“═══”,或直接在字旁边写音节,以便一目了然地区分平翘舌。

又如分类题中,养成写一个划掉一个的习惯,这样不容易漏掉。这样的记号还有很多,主要根据题目要求的不同来划不同的记号加深理解,减少错题。

篇10:小学语文提高审题能力的方法

一、动口朗读,二遍回顾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可以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根据环境情况,学生可以选择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

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看题目要求,只是按照习惯,把题目当成经验里的样子来做,而导致不必要的丢分。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一定要养成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读完一遍后再默看一遍,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从而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二、动眼观察,寻求关系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想要提高审题的能力,一定要学会观察。

观察要有针对性。观察的注意力应集中到主要的信息上,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通过这些信息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中许多数量关系都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

三、动手操作,折折剪剪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更好地理解题意,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

折折剪剪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折折剪剪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四、仔细推敲,耐心思考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应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只有认真推敲,才能正确理解题意,为解题扫清障碍。尽管有些题目文字极其简单,但我们审题时却不能有半点马虎。

学生应强化认真审题的意识,审题时,可以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现行人教版教材的练习题多是图文结合的,学生通过读题推敲后,能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完全明确问题的文字陈述和符号的含义,准确把握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必要时还要适当画出图表,列举、提炼出问题的关键,形成题目脉络,纲举目张。

成人高考语文作文审题方法

小学语文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小学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范文

《练习2》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总结

初三语文辅导作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关于小升初作文审题的方法

五年级语文作文辅导

高校试卷质量分析范文

小学语文审题方法
《小学语文审题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语文审题方法(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小学做语文选择题的技巧方法2022-06-11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023-11-02

三年级作文分析2023-02-01

三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2022-04-29

第二学期小学语文期中质量分析-语文工作总结2022-05-06

初三作文辅导2023-10-18

初一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范文2023-10-25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考试的质量分析报告2022-10-17

小学二年级语文试卷分析2023-06-20

五年级语文试卷分析2023-12-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