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柳先生集原文及译文赏析

时间:2023-10-14 08:18:0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唐柳先生集原文及译文赏析(共10篇)由网友“江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唐柳先生集原文及译文赏析,欢迎参阅。

唐柳先生集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1:《唐柳先生文集》后序原文及译文

穆 修

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专雄歌诗,道未极其浑备。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义伟,制述如“经”,能崒②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非二先生之文则谁与?

予少嗜观二家之文,常病《柳》不全见于世,出人间者,残落才百余篇。韩则虽目其全,至所缺坠,亡字失句,独于集家为甚。志欲补得其正而传之,多从好事者访善本,前后累数十;得所长,辄加注窜。遇行四方远道,或他书不暇持,独赍《韩》以自随。幸会人所宝有,就假取正。凡用力于斯,已蹈二纪③外,文始几定。而惟柳之道,疑其未克光明于时,何故伏其文而不大耀也。求索之莫获,则既已矣于怀。不图晚节,遂见其书,联为八九大编。夔州④前序其首,以卷别者凡四十有五,真配《韩》之巨文与!

书字甚朴,不类今迹,盖往昔之藏书也。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⑤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因按其旧,录为别本,与陇西李之才参读累月,详而后止。

呜呼!天厚予者多矣。始而餍我以《韩》,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世之学者,如不志于古则已;苟志于古,求践立言之域,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

天圣九年秋七月,河南穆修伯长后叙。

选自《宋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版)

【注】①唐柳先生:指唐代柳宗元。②崒:zú,险峻。③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

④夔州:指刘禹锡。刘曾为夔州刺史,故称。 ⑤劘:mó,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病《柳》不全见于世 病:遗憾

B.独赍《韩》以自随 赍:购买

C.疑其未克光明于时 克:能够

D.求践立言之域 践:踏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韩则虽目其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能崒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 乃设九宾礼于廷

D.因按其旧 相如因持壁却立

7.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初唐文章,还留有周、隋等前代浮靡的文学风气;李白、杜甫出现,虽才惊世人,但后来专一于诗歌;直到韩愈、柳宗元,才使唐代文章比肩于汉代文章。

B.作者喜欢韩愈的作品,发现现有的韩愈文集虽然作品齐全,可是字句缺失的现象特别严重,于是有志补齐,经过二十多年辛苦,终于完成。

C.作者认为世上学业有成的读书人,只有认真学习韩、柳的文章,才能成为能够知晓古代历史的人,才能做到“立言”。

D.本文阐明了柳文在当时的重大成就,记叙了求得柳集的经过、翻刻校勘的严格,阐述了刊行它的重要意义,可见作者一生提倡古文的苦心。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

B.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

C.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

D.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幸会人所宝有,就假取正。(3分)

(2)求索之莫获,则既已矣于怀。(3分)

(3)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4分)

参考答案

5.B ( 赍:携带)

6.B 表让步;表转折(A.表转折C.在D于是)

7.C 学者,求学的人。“才能成为能够知晓古代历史的人”不符原意。

8.B

9.(1)如果幸运地遇到他人珍藏的韩集,就向他借来校正自己的韩集。(重点词“会”“宝有”“假”;整体要求流畅。)

(2)寻求柳集而无所收获,就在心中放弃这事了。(重点词“求索”“已”;句式)

(3)接着用柳文满足我,说老天爷不厚待我,难道不是诬蔑吗?(重点词“饫”“厚”“诬”;句式)

附参考译文:

唐代的文章,一开始并未去除掉周、隋等五代的文风。中间值得称道的李白、杜甫,他们的才华开始因文章见长,但专以擅长歌诗著称,表现于文章的道尚未全部完备。到韩愈、柳宗元兴起,这以后才大写可与古人比美的文章,他们的语言(形式)和仁义(内容)相一致,如同花与果的关系,毫不驳杂。如韩愈的《元和圣德》《平淮西》、柳宗元的《雅章》之类的文章,都是语言严谨文义严密,表达如经典一样,能够使唐王朝的功德高立于盛汉之前而无所愧让,除了韩、柳二先生的文章推许谁呢?

我少时就爱看韩柳二家的文章,常为柳文不能完全地出现于世间而感到遗憾,那出现于世间的,残破零落才有一百多篇。韩文虽然看得到全部,但字句脱落,在各家文集中数它最突出。我有志于还它本来面目,然后把它传播开去,于是多次从热心人处寻访善本,前后积累了几十本,找到好的,就加以注释和修改。遇到出远门,或者别的书没有工夫带,就只随身带着《韩》文,如果幸运地遇到他人珍藏的韩集,就向他借来校正自己的韩集。在这方面花费力气,已超过二十四年,文稿才差不多定下来。而只有柳宗元的文章,我怀疑它未能在当时光芒显耀,不然为什么真文隐藏而不能显耀于世?寻求柳集而无所收获,就在心中放弃这事了。没想到晚年,竟见到了柳宗元的书,串联起来有八九厚册。刘禹锡在书的前面有序,按卷目共分四十五编,真真地能和韩愈的巨著相配啊!

书上的文字很朴拙,不像现在的,大概是曾为人所珍藏的书。从考证角度看,有的整卷没有遇到错误和脱漏,倘若有一两个废字,也是由于陈旧而磨掉了,对阅读也没有什么妨碍,还能帮助研究考证来求真相。于是核对旧本,记为别本,和陇西李之才参研校读了几个月,详实后才停下来。

哎呀,老天爷太厚待我了。一开始拿韩文满足我,接着用柳文满足我,说老天爷不厚待我,难道不是诬蔑吗?世上求学的人,如果不立志于学古文就算了;如果有志于学古文,希望进入文坛,倘若不经由学习韩、柳的途径,即使说能够达到目的,但也不是我所敢苟同的。

篇2:《五柳先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相关试题及答案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5.文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请结合你课内外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的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

6、从第一段中“曾不吝情去留”的句子,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性情 率真、洒脱的人。

7、从第-一段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特征、生活条件、志趣爱好的语句。

(1)性格特征: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生活条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志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 性嗜酒,期在必醉。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8、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 “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9、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好读书”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

(2)饮酒。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3)著文章。其目的“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

10、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1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表现了作者宁静淡泊,不慕荣利的`性格特点。

12、《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

13.作者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结合本文或作者的其它作品,谈谈作者所示之“志”?

如:《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表现了作者厌恶官场,厌恶世俗,热爱田园的生活情怀。

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4分)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②或置酒而招之 或:

③造饮辄尽 辄: ④曾不吝情去留 曾不:

2、请简要回答作者“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3分)

3、请概括选文第②段所体现的作者的性格特点。 (3分)

参考答案:

1、( 4分)①处所 ②有时 ③就 ④竟不

2、( 3分)作者“好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上的满足(1分),精神上的享受(1分),“不求甚解是作者率真性格的体现(1分)。

3、( 3分)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高洁脱俗(每点1分)。

三: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吧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13.五柳先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的“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案:

10.(2分)①好:爱好。(1分)②或:有的人(1分)

11.(2分)C(A介词,因为。B连词,表示目的。C 介词,用,D介词,凭借)

12.(4分)①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2分,“会意”翻译正确1分,其他意思基本对且通顺1分)②房屋简陋,里面空空荡荡的,不能遮挡风吹日晒。(2分,一句1分)

13.(2分)“不慕荣利”,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分);“忘怀得失”(1分)

篇3:《唐柳先生集》后序 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唐柳先生集》后序 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雄歌诗,道未极浑备。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义密,制述如经,能崒①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非先生之文则谁与?

予少嗜观二家之文,常病柳不全见于世,出人间者,残落才百馀篇。韩则虽目其全,至所缺坠,忘字失句,独于集家为甚。志欲补其正而传之,多从好事访善本,前后累数十,得所长,辄加注窜。遇行四方远道,或他书不暇持,独赍《韩》以自随,幸会人所宝有,就假取正。凡用力于斯,已蹈二纪②外,文始几定。而惟柳之道,疑其未克光明于时,何故伏真文而不大耀也?求索之莫获,则已矣于怀。不图晚节,遂见其书,联为八九大编。夔州③前序其首,以卷别者凡四十有五,真配韩之巨文与!

书字甚朴,不类今迹,盖往昔之藏书也。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脱误,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因按其旧,录为别本,与陇西李之才参读累月,详而后止。

呜呼!天厚予者多矣。始而餍我以韩,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世之学者,如不志于古则已;苟志于古,则践立言之域,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

【注】①崒:zú险峻。②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③夔州:指刘禹锡。刘曾为夔州刺史,故称。

10.对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才始用为胜,而号雄歌诗雄:称雄

B.能崒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蔑:无,没有

C.幸会人所宝有,就假取正假:借

D.不图晚节,遂见其书节:气节,节操

11.以下句子中全部是在表达“我”对韩柳之文的推崇情怀的一组是

①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

②皆辞严义密,制述如经

③遇行四方远道,或他书不暇持,独赍《韩》以自随

④苟志于古,则践立言之域,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

⑤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穆修为他所刻印的柳宗元文集所写的缀于书后的序,因为刘禹锡已在卷首之前写了一篇序。

B.文章评述唐文,以“初”“中间”“至韩、柳起”的时间为序,是为了表明韩柳散文地位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沿革。

C.作者评李杜的.文章,用“道未极浑备”,似乎可从两方面理解:其一,“道”指文章内容,是说李杜的散文在内容上还有局限性;其二,“道”指为文之道,是说在表达上还欠火候。

D.这篇序文本身即具韩柳之风。全文纯用古体而绝少骈俪,少用典故。长、短句式及设问、感叹句法的交替使用,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13.把上面第三大题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予少嗜观二家之文,常病柳不全见于世,出人间者,残落才百馀篇。

②求索之莫获,则已矣于怀。

③始而餍我以韩,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

参考答案

10.D节,时节,“晚节”是晚年的意思。

11.D ③是为“补其正”,而非勤读不辍的推崇;⑤是对所得藏书中“废字”的看法。

12.C A.“后序”不等于缀于书后;B.“是为了……”错误,是为了突出韩柳开创唐代新古文的宗师地位;D.文章无一处用典,也无设问而是反问。

文言文翻译:

唐代的文章,一开始并未去除掉周、隋等五代的气息。中间值得称道的李白、杜甫,他们的才气开始施展成为一道胜景,但(只)称雄于歌诗方面,文章之道尚未十分浑厚完备。到韩愈、柳宗元兴起,这以后才能大量创作古文,他们的语言与内容相互完美融合而不混杂。如韩愈的《元和圣德》《平淮西》、柳宗元的《雅章》之类的文章,都是语言严谨文义严密,表达如经典一样,能够使唐王朝的美德高立于盛汉之前而无所愧让,这不是柳先生的文章还能有谁?我少时就爱看韩柳二家的文章,常为柳文不能完全地出现于世间而忧虑,那出现于世间的,残破零落才有一百多篇。韩文虽然看得到全部,但文句文字的缺失,尤以编纂成集的最严重。我有志于补充修正然后把它传播开去,于是多处寻访善本,前后积累了几十本,找到好的,就加以注释和修改。遇到出远门,或者别的书无暇读,就只随身带着《韩》文,如果幸运地遇到他人手中的宝物,就借来订正。在这方面花费力气,已超过二十四年,文稿才差不多定下来。而只有柳宗元的文章,我怀疑它未能在当时光芒显耀,不然为什么真文隐藏而不能显耀于世?四方寻求无所收获,就在心中放弃这事了。没想到晚年,竟见到了柳宗元的书,串联起来有八九厚册。刘禹锡在书的前面有序,按卷目共分四十五编,真真地能和韩愈的巨著相配!书上的文字很朴拙,不像现在的,大盖是过去的藏书。从考证角度看,有的整卷没有遇到错误和脱漏,有一两个废字,也是由于陈旧而磨掉,阅读也没有什么损害,还能帮助研究考证来求真相。于是核对旧本,记为别本,和陇西李之才参读几月,详尽后才停下来。哎呀,老天爷对我太优厚了。一开始拿韩文满足我,接着用柳文充分满足我,说老天爷不厚待我,难道不是诬蔑吗?世上求学的人,如果不立志于学古文就算了;如果有志于学古文,那么确立立言的范围,若放弃二位先生不学,即使说他有才能,这不是我所敢苟同的。

篇4:五柳先生传的原文和译文

五柳先生传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全文翻译: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

五柳先生传对照翻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

篇5:《五柳先生传》原文赏析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注释

1.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

2.详:知道。

3.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5.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6.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嗜:喜好。

9.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10.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或:有时。

12.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zhé),就。

13.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4.既:已经。

15.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zēng)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

16.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

17.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18.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饮水用具。屡:经常。

19.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20.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1.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22.黔(qián)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23.戚戚:忧愁的样子。

24.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25.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26.兹:这。

27.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28.俦(chóu):辈,同类。

29.觞(shāng):酒杯。

30.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

31.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赞语。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四小节。第一节自开头至“因以为号焉”,交代“五柳先生”号的由来,开篇点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五柳先生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五柳先生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他看中五柳树的原因也许五柳先生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节自“闲补少言” 至“欣然忘食”,写五柳先生的禀性志趣。接着写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五柳先生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五柳先生没有志趣。但这一节主要是写其“好读书”而善读书。但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与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有关。五柳先生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和那个时代的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三节自“性嗜洒”至“不吝情去留”,写“五柳先生”的饮酒嗜好。作者强调他的嗜洒是出于天性,而非门阀之士的放荡纵酒,自我麻醉。但嗜洒与家贫又是矛盾的,他不慕荣利,不能摆脱贫困,便“不能常得”到酒。这说明他不因嗜酒而失节。至于亲友请他吃酒,他却毫无拘束,一去即饮,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与认真,并没有当时所谓名士的虚伪与矫情。饮酒是他在那种时代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四节自“环堵萧然”至“以此自终”,写“五柳先生”的安贫与著文。他虽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却安然自得。这正是他安贫乐道的表现。而“常著文章自娱”,不入尘网,则是他读书“每有会意”的结果。并且,“忘怀得失”又是他“不慕荣利”的性格使然。这些既与前文相照应,又收束了全篇。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第二部分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陶渊明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既表达了他对上古社会淳朴风尚的向往之情,又说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现想的隐士。同时也是对世风日卜的黑暗现实的针砭与嘲飒。

篇6:五柳先生传原文及赏析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赏析

五柳先生传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很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注释

(1)选自《陶渊明集》(2)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3)不详:不知道。详:清楚地知道。〔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所以,就。以,用。为,作为。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唉”,号,别号。(5)不慕荣利:不爱慕功名利禄(慕,羡慕;荣利,功名利禄)(6)不求甚解:古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指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求,追求。甚,过分。解,了解。(7)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8)性:生性,生来就。(9)嗜:特别喜欢,酷爱。(10)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老朋友。(11)如此: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12)或:有时。(13)置酒:置办酒席。(14)招之:招待他。(15)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尽,指喝完。(16)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希望。(17)既:……之后。(18)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19)环堵(dǔ)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20)短(duǎn)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上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短同竖、裋。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穿、洞。结、补丁。(无二音)(21)箪(dān)瓢屡空:箪:盛饭竹器;瓢:舀水器。屡空:时常是空的。屡:经常。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生活非常贫困。(22)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的样子。(23)自娱:自娱自乐娱:使…欢娱。(意动用法)(24)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25)以:凭借。(26)自终:过完了自己的一生。终,终了,结束。(27)颇:稍微、一点。(28)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29)黔娄(qiánlóu):战国时齐国的隐士。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30)戚戚:忧愁的样子。(31)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32)其:大概,表推测。(33)兹:代词,这、此人。(34)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35)俦(chóu):辈,同类。(36)衔觞(shāng):喝酒喝得很愉快,陶醉其中。酣,指饮酒而乐,觞,酒杯。一说作“衔觞”,一说作“酣觞自得,赋诗乐志”。赋,创作。(37)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对...感到快乐。志,心意,志向。(38)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39)欤:表疑问,相当于“吗”

赏析: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清高不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品质与节操。

本文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作者以简洁的笔墨表达不同流俗的性格,并不提及姓甚名谁,不过分夸耀,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形象。作者写此篇时已是晚年,生活相当困苦窘迫,但作者丝毫不后悔自己选择的归隐生活,而是以古贤者颜回自况,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怀。

篇7:文言文《五柳先生传》译文及赏析

文言文《五柳先生传》译文及赏析

五柳先生传

魏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赞语。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四小节。第一节自开头至“因以为号焉”,交代“五柳先生”号的由来,开篇点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五柳先生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五柳先生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他看中五柳树的原因也许五柳先生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节自“闲补少言”至“欣然忘食”,写五柳先生的禀性志趣。接着写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五柳先生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五柳先生没有志趣。但这一节主要是写其“好读书”而善读书。但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与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有关。五柳先生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和那个时代的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三节自“性嗜洒”至“不吝情去留”,写“五柳先生”的饮酒嗜好。作者强调他的嗜洒是出于天性,而非门阀之士的放荡纵酒,自我麻醉。但嗜洒与家贫又是矛盾的,他不慕荣利,不能摆脱贫困,便“不能常得”到酒。这说明他不因嗜酒而失节。至于亲友请他吃酒,他却毫无拘束,一去即饮,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与认真,并没有当时所谓名士的虚伪与矫情。饮酒是他在那种时代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四节自“环堵萧然”至“以此自终”,写“五柳先生”的安贫与著文。他虽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却安然自得。这正是他安贫乐道的表现。而“常著文章自娱”,不入尘网,则是他读书“每有会意”的结果。并且,“忘怀得失”又是他“不慕荣利”的性格使然。这些既与前文相照应,又收束了全篇。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第二部分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陶渊明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既表达了他对上古社会淳朴风尚的向往之情,又说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现想的隐士。同时也是对世风日卜的黑暗现实的针砭与嘲飒。

篇8:六一居士集原文译文及赏析

六一居士集原文译文及赏析

六一居士集叙

苏轼

夫言有大而非夸,达者信之,众人疑焉。孔子曰:“天下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孟子曰:“禹抑洪水,孔子作《春秋》,而予距杨、墨。”盖以是配禹也。文章之得丧,何与于天,而禹之功与天地并。孔子、孟子以空言配之,不已夸乎。自《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孟子之言行,而杨墨之道废。天下以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孟子既没有申商韩非之学违道而趋利残民以后主其说之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上之人,侥幸一切之功,靡然从之。而世无大人先生如孔子、孟子者。推其本末,权其祸福之轻重,以救其惑,故其学遂行。秦以是丧天下,陵夷至于胜、广、刘、项之祸,死者十八九,天下萧然。洪水之患,盖不至是也。方秦之未得志也,使复有一孟子,则申、韩为空言,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者,必不至若是烈也。使杨、墨得志于天下,其祸岂减于申、韩哉?由是言之,虽以孟子配禹可也。太史公曰:“盖公言黄、老,贾谊、晁错明申、韩。”错不足道也。而谊亦为之。予以是知邪说之移人,虽豪杰之士,有不免者,况众人乎?

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说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其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呜呼!此岂人力也哉?非天其孰能使之?

欧阳子没,十有余年,士始为新学,以佛老之似,乱周孔之真,识者忧之。赖天子明圣,诏修取士法。风厉学者,专治孔氏,黜异端,然后风俗一变。考论师友渊源所自,复知诵习欧阳子之书。予得其诗文,七百六十六篇于其子棐(fěi),乃次而论之曰:“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此非余言也,天下之言也。”欧阳子讳修,字永叔。既老,自谓六一居士云。元祐六年六月十五日叙。

(选自《宋文精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士以是罔其上 罔:欺骗

B.予以是知邪说之移人移:改变

C.士无贤不肖无:没有

D.乃次而论之曰次:按照顺序编辑

7.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祸岂减于申、韩哉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B.①士亦因陋守旧②因之以饥谨

C.①论卑而气弱②剑阁峥嵘而崔巍

D. ①非天其孰能使之 ②其孰能讥之乎

8.概述欧阳修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以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厉学者,专治孔氏,黜异端,然后风俗一变。(4分)

参考答案

6.C。(无:不论)

7. B。(沿袭/接着,继续;A.比,介词,表比较;C.连词,表并列;D.难道,表反问)

8.(1)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优良文学传统。(答“欧阳修阐释儒道像韩愈,谈论事情像陆贽,记叙事件像司马迁,所作诗、赋像李白”也可)

(2)影响并改变了宋代士人的文风。(答“自欧阳修‘出世’,天下学士涤荡了旧习俗,以懂经术学古文为崇高,以救时弊行正道为贤能;以敢直言上谏为尽忠。”也可)(每点2分,只是摘抄原文不计分)

9.(1)(3分)天下人认为这些事情原本就是这样,却不知道是他们的功劳。(关键点:“以为”:认为;“是”:这些事情;“固”:本来、原本。各1分)

(2)(3分)求学的人认为韩愈比得上孟子,大概差不多。(关键点:“学者”:求学的人;“配”:比得上;“庶几”:差不多。各1分)

(3)(4分)劝谕鼓励求学的人专门研究儒学,排斥异端邪说,这样做了以后社会风俗彻底改变。(关键点:“风厉”:劝谕鼓励;“黜”:排斥;“然后”:这样以后;“一”:完全、彻底。各1分)

参考译文:

有些话大但并不虚夸,通达事理的人相信它,众人怀疑它。孔子说:“上天要是毁掉周礼,后死者(我)便不能掌握它了。孟子说:“大禹治理洪水,孔子写作《春秋》,我抵制杨朱、墨翟的学说。”大概是拿这些(文章)来与大禹相媲关。文章的得失,与上天有什么相干?大禹的功绩与天地一般大,孔子、孟子凭借空洞的言辞来与大禹相媲美,不也太夸大了吗?自从《春秋》写出来.乱臣贼子就惧怕了;孟子的学说实行以后,杨朱、墨翟的主张就废弃了。天下人认为这些事情原本就是这样,却不知道是他们的功劳。孟子死了以后,出现了申不害、商鞅、韩非的学说,他们违背正道(孔孟之道)而追逐利益,残害百姓来取得君主的好感,他们的学说特别浅薄,而士人却拿它们来欺骗国君,国君也庆幸侥幸得来的一切成功。风吹草伏似地听从他们的话。而世上却没有孔子、孟子那样的大人先生。推究他们学说的.来龙去脉,权衡他们学说的祸福轻重,匡正他们学说的惑乱之处,所以他们的学说就流行了。秦因此丢掉了天下,欺凌残杀人民以至酿成陈胜、吴广、刘邦、项羽那样的祸殃。死去的人占十分之八九,天下一片萧条。洪水的灾害也不会(凄惨)到这个地步啊。当秦尚未得志的时候,假如再出现一个孟子这样的人,那么,申不害、韩非讲空话,作用于他们的思想,就会危害他们的事业;作用于他们的事业,就会危害他们的国政,一定不至于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假如扬朱、墨翟在天下得势,他们的危害难道比申不害、韩非小吗?由此说来,即使认为孟子与大禹相媲美也是可以的。太史公说:“您谈黄帝、老聃的学说,贾谊、晁错明晓申不害、韩非的主张。”晁错不值得称道,而贾谊也这样做。我因此知道邪说能够改变人,即使是豪杰之士也有不可避免的时候,何况普通人呢?”

从汉代以来,治国的方法不是从儒学那里来的,因而扰乱天下的人很多。因为崇尚老聃、庄周的学说而亡国,梁也因为信佛而亡国。没有谁去匡正他们。五百年以后出现了韩愈,求学的人认为韩愈比得上孟子,大概差不多。韩愈以后的二百多年又出现了欧阳修,他的学说推崇韩愈、孟子的主张一直到孔子。阐明礼乐仁义的实质,与儒家的学说相符舍。他的文章语言简练而明白,诚信而畅达,引譬取喻,旁征博引,近于真理,使人心折服。所以天下人一致象老师那样尊敬他。自从有了欧阳修,世上一些不喜欢他的人,起哄地攻击他,能使他这个人受折挫困辱,但不能使他的学说被埋没而得不到伸张。无论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的士人都不谋而同地说:“欧阳修,就是今天的韩愈”。

宋朝兴盛七十余年来,百姓不知道战争,(拿追求)富贵来教育他们。(这种情况)到天圣、景祜时期发展到了极点,这时的文章终究有愧于古人(的文章),士人也沿袭不合理的老一套,论述卑微,没有气势。自从欧阳修出现以后,天下的士人争相洗刷砥砺自己,以精通经学学习古文为崇高,以挽救时弊推行正道为贤能,以犯颜直谏让皇帝采纳己见为尽忠。培养造就人才,到嘉祐末年,号称人才济济,欧阳修的功劳是很多的。唉,这难道是人的力量吗?除了天谁又能使它这样呢?

欧阳修死了,十多年后,士人开始研究新的学说,拿与佛老相似的学说,扰乱周公孔子的真理,有见识的人为此感到忧虑。仰仗着皇帝的圣明,下诏修改选拔人才的办法。劝谕鼓励求学的人专门研究儒学,排斥异端邪说,这样做了以后社会风俗彻底改变。考究推论师友们才德的渊源来自哪里,才知道诵读学习欧阳修的书。我从他儿子欧阳棐那里得到了他的诗、文七百六十六篇,就按顺序编辑起来并评论说:“欧阳修阐释儒道像韩愈,谈论事情像陆贽,记叙事件像司马迁,所作诗、赋像李白。”这不是我的话,是天下人的话。欧阳子名修,字永叔。年老以后,自称六一居士。元祜六年六月十五日叙。

篇9:五柳先生传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很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注释

(1)选自《陶渊明集》(2)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3)不详:不知道。详:清楚地知道。〔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所以,就。以,用。为,作为。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唉”,号,别号。(5)不慕荣利:不爱慕功名利禄(慕,羡慕;荣利,功名利禄)(6)不求甚解:古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指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求,追求。甚,过分。解,了解。(7)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8)性:生性,生来就。(9)嗜:特别喜欢,酷爱。(10)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老朋友。(11)如此: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12)或:有时。(13)置酒:置办酒席。(14)招之:招待他。(15)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尽,指喝完。(16)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希望。(17)既:……之后。(18)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19)环堵(dǔ)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20)短(duǎn)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上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短同竖、裋。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穿、洞。结、补丁。(无二音)(21)箪(dān)瓢屡空:箪:盛饭竹器;瓢:舀水器。屡空:时常是空的。屡:经常。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生活非常贫困。(22)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的样子。(23)自娱:自娱自乐娱:使…欢娱。(意动用法)(24)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25)以:凭借。(26)自终:过完了自己的一生。终,终了,结束。(27)颇:稍微、一点。(28)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29)黔娄(qiánlóu):战国时齐国的隐士。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30)戚戚:忧愁的样子。(31)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32)其:大概,表推测。(33)兹:代词,这、此人。(34)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35)俦(chóu):辈,同类。(36)衔觞(shāng):喝酒喝得很愉快,陶醉其中。酣,指饮酒而乐,觞,酒杯。一说作“衔觞”,一说作“酣觞自得,赋诗乐志”。赋,创作。(37)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对...感到快乐。志,心意,志向。(38)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39)欤:表疑问,相当于“吗”

赏析:

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娴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性格。

对他的名字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写他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样。不过,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也隐隐地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二个志趣——饮酒。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但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他内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平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嗜”字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这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三个志趣——著文章。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也很欣赏道家所鼓吹的无为而治的古代社会,但全文主要精神仍然是儒家的“独善其身”。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洗练,于平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这就是陶渊明诗文的一大特色。

篇10:五柳先生传原文、翻译、赏析

五柳先生传

魏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及注释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环堵(dǔ)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详:知道。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欣然:高兴的样子。嗜:喜好。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或:有时。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既:已经。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盛饭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经常。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黔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这。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觞:酒杯。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注释

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

详:知道。

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欣然:高兴的样子。

嗜:喜好。

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zhé),就。

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既:已经。

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zēng)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

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

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饮水用具。屡:经常。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黔(qián)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兹:这。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chóu):辈,同类。

觞(shāng):酒杯。

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

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创作背景

对于《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年份一般有作于少年和作于晚年两种说法。王瑶根据萧统的《陶渊明传》的叙述认为,《五柳先生传》作于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清代学者林云铭推测这是陶渊明辞官后所作。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1、以:(1)因以为号焉 以:把。以为,以之为。

(2)以此自终 以:凭借。

2、之:(1)或置酒而招之 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之:助词,的

3、言:(1)闲静少言 言: 说,说话(动词)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言语,话(名词)

4、如:(1)晏如也 如:……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如:像

5、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其: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 其:代词,指五柳先生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古:<名>旧交,旧友 。今:<形>过去的,过时的。

3、不求甚解: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4、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今:或者。

5、赞曰:古: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称赞,赞美。

6、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古:处所。今:允许,许可。

7、造饮辄尽:古:往,到。今:制造。

8、颇示己志:古:稍微。今:很; 相当地。

词类活用

1、详:亦不详其姓字。

2、亲旧:亲旧知其如此。

3、乐:以乐其志。

4、酒:性嗜酒。

典故运用

宅边有五柳树: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好读书: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性嗜酒:“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箪瓢屡空: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黔娄: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二十四孝图·黔娄·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主旨归纳

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赞语。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四小节。第一节自开头至“因以为号焉”,交代“五柳先生”号的由来,开篇点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五柳先生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五柳先生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他看中五柳树的原因也许五柳先生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节自“闲静少言”至“欣然忘食”,写五柳先生的禀性志趣。接着写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五柳先生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五柳先生没有志趣。但这一节主要是写其“好读书”而善读书。但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与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有关。五柳先生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和那个时代的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三节自“性嗜洒”至“不吝情去留”,写“五柳先生”的饮酒嗜好。作者强调他的嗜洒是出于天性,而非门阀之士的放荡纵酒,自我麻醉。但嗜洒与家贫又是矛盾的,他不慕荣利,不能摆脱贫困,便“不能常得”到酒。这说明他不因嗜酒而失节。至于亲友请他吃酒,他却毫无拘束,一去即饮,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与认真,并没有当时所谓名士的虚伪与矫情。饮酒是他在那种时代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四节自“环堵萧然”至“以此自终”,写“五柳先生”的安贫与著文。他虽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却安然自得。这正是他安贫乐道的表现。而“常著文章自娱”,不入尘网,则是他读书“每有会意”的结果。并且,“忘怀得失”又是他“不慕荣利”的性格使然。这些既与前文相照应,又收束了全篇。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第二部分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陶渊明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既表达了他对上古社会淳朴风尚的向往之情,又说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理想的隐士。同时也是对世风日卜的黑暗现实的针砭与嘲飒。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的教学设计

段太尉逸事状翻译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原文、译文与赏析

文言文《童趣》译文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原文及赏析

文言文《兰亭集序》译文及赏析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

庭燎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赠孟浩然翻译解析

唐柳先生集原文及译文赏析
《唐柳先生集原文及译文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唐柳先生集原文及译文赏析(共10篇)】相关文章:

李白千古名篇送别诗《赠汪伦》原文赏析2022-11-16

秋怀原文及赏析2022-05-12

减字木兰花·竞渡原文及赏析2022-04-29

《秦观 还自广陵》译文及注释2023-03-25

王安石诗《狼山观海》原文赏析2023-05-26

连雨独饮原文及赏析2022-07-28

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原文及译文赏析2023-09-04

阮籍《咏怀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2023-07-30

春日偶成原文、翻译及赏析2022-09-25

人生无常——陶渊明《酬刘柴桑》诗词鉴赏2022-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