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01-20 07:29:2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原文及赏析(精选11篇)由网友“周泽楷我的神”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原文及赏析

篇1: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原文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原文及赏析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翻译」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赏析」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组诗作品,共五首,写于公元4(东晋安帝义熙元年),本首诗为第四首,写作者陶渊明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

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且从此终身不再出仕。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也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陶渊明之所以毅然弃官归田,并在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表达了只求不违所愿而不惜劳苦耕作、夕露沾衣的决心,为的是复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归。这第四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正如朱光潜在《诗论》第十三章《陶渊明·他的情感生活》中所说,一些哲理,“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进发,一语道破。读者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篇2:《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的赏析

《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的赏析

《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是《归园田居》的 第四首,下面是该诗的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公元4(东晋安帝熙元二年) ,亦即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诗人便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的诗篇,当时诗人四十二岁,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去:离开。游:游宦。浪莽:放荡,放旷。这句是说,离开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情舒畅。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试:姑且;榛:丛生的草木。荒墟:废墟。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全诗的第一段。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前两句写诗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后两句写与家人同游,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荒墟”两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闻、所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丘陇:坟墓。依依:思念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徘徊在坟墓之间,思念着过去人的居处。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这两句是说,过去的村庄,井和灶还留有遗迹,而桑竹只剩下枯朽的枝干了。

这是全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那样一副生机盎然的田园画恰成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的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其在“丘陇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朽的桑竹也如此深情的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焉如:何处去。这两句是说,问一问砍柴的人,这些人都到哪里去了呢?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殁:死。砍柴的人回答说:“人都死光了。”

这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砍柴人的回答。问答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的人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的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茫、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一世异朝市:大概是一句古语或成语。一世是三十年,朝市是公众场所。这两句是说,经过三十年,朝市就有了变化,这话真不假。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幻化:虚幻变化。这两句是说,那么,人生也好想幻化而成,本来就是空的,所以终于还是要回到空无。

这首诗的情绪有些感伤。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了而感到的悲哀,又有人说所反映的是当时农村凋敝的情况。但从整首诗来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友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而且这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视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余论》)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作者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白话译文: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于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三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抿灭空无。

篇3:陶渊明《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译文和赏析

久去山泽游35,浪莽林野娱36。

试携子侄辈37,披榛步荒墟38。

徘徊丘垄间39,依依昔人居40。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41。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42?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43。

一世异朝市44,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45,终当归空无。

篇4:陶渊明《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译文和赏析

离山泽去做官已经很久,现在又返林野尝到欢娱。

且携着我的儿女侄子们,拨开那乱草木寻访废墟。

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遗迹,桑和竹残存着枯朽干株。

我打听在这里打柴的人:过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

这里的打柴人便对我说:都死光了没有留下后裔。

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

人一生就好似虚幻变化,到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篇5:陶渊明《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译文和赏析

上面这首诗是陶渊明所写《归田园居五首》的第四首。作者之所以毅然弃官归田,并在这组诗的第三首中表达了只求不违所愿而不惜劳苦耕作、夕露沾衣的决心,为的是复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归。这第四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正如朱光潜在《诗论》第十三章《陶渊明·他的情感生活》中所说,一些哲理,“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进发,一语道破。我们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篇6:《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第四首。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

作品原文

归园田居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作品注释

1、去:离开。游:游宦。

2、浪莽:放荡、放旷。

3、试:姑且。

4、榛(zhēn):丛生的草木。荒墟:废墟。

5、丘垄(lǒng):坟墓。

6、依依:思念的意思。

7、杇(wū):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8、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焉如:何处去。

9、没(mò):死。一作“殁”。

10、一世:三十年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11、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作品译文

离山泽去做官已经很久,现在又返林野尝到欢娱。

且携着我的儿女侄子们,拨开那乱草木寻访废墟。

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遗迹,桑和竹残存着枯朽干株。

我打听在这里打柴的人:过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

这里的打柴人便对我说:都死光了没有留下后裔。

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

人一生就好似虚幻变化,到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作品鉴赏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其四鉴赏

作者之所以毅然弃官归田,并在这组诗的第三首中表达了只求不违所愿而不惜劳苦耕作、夕露沾衣的决心,为的是复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归。这第四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

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或名渊明。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陶征士诔)。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篇7:《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译文和创作背景

久去山泽游35,浪莽林野娱36。

试携子侄辈37,披榛步荒墟38。

徘徊丘垄间39,依依昔人居40。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41。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42?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43。

一世异朝市44,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45,终当归空无。

注释:

去:离开。游:游宦。

浪莽:放荡、放旷。

试:姑且。

榛(zhēn):丛生的草木。荒墟:废墟。

丘垄(lǒng):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杇(wū ):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焉如:何处去。

没(mò):死。一作“殁”。

一世:三十年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篇8:归园田居其四的原文及泽文

归园田居其四的原文及泽文

〔原文〕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四(1)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2)。

试携子侄辈,披棒步荒墟(3)。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4)。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5)。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6)?”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7)。”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8)!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9)。

〔注释〕

(1)这首诗通过描写游历废墟以及同采薪者之间的对答,表达了诗人不胜沧桑、人生无常的感慨。其中流露出的感伤情怀,虽不免消极悲观,但这正是诗人内心痛苦的反映。

(2)去:离开。山泽:山川湖泽。浪莽:放纵不拘之意。

(3)试:姑且。披:分开。拨开。榛(zhen 针):树丛。荒墟:荒废的村落。

(4)丘陇:这里指坟墓。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

(5)残朽株;指残存的枯木朽株。

(6)借问:请问。采薪者:砍柴的人。此人:这些人,指原来居住在这里的.人。焉:何,哪里。如:往。

(7)殁(mo 末):死。

(8)一世异朝市:意思是说,经过三十年的变迁,朝市已面目全非,变化很大。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一世:三十年。朝市:朝廷和集市,指公众聚集的地方。

(9)幻化:指人生变化无常。《列子?周穆王》:“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 。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空无:灭绝。郗超《奉法要》:“一切万有归于无,谓之为空。”

〔译文〕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

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

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

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

桑竹残存枯于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

“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

“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三十年朝市变面貌”,

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

最终难免抿灭空无。

篇9:归园田居其四赏析

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四翻译: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归园田居其四背景:

公元4(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人便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当时诗人四十二岁。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归园田居其四字词解释:

①去:离开。游:游宦。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②浪莽:放荡、放旷。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③试:姑且。榛:丛生的草木。荒墟:废墟。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④丘垄:坟墓。依依:思念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⑤杇(wū):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⑥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焉如:何处去。

⑦没(mò):死。一作“殁”。

⑧一世:二十年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⑨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篇10:归园田居 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译文

离开山川湖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丛生的草木寻访废墟。

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房屋的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向在这里打柴的人打听:这里过去的居民迁往何处了?

砍柴之人对我说到:全都已经去世了再无后人。

三十年就改变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注释

去:离开。游:游宦。

浪莽:放荡、放旷。

试:姑且。

榛(zhēn):丛生的草木。荒墟:废墟。

丘垄(lǒng):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杇(wū ):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焉如:何处去。

没(mò):死。一作“殁”。

一世:三十年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赏析:

公元406年(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诗人便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当时诗人四十二岁。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且从此终身不再出仕。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也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作者之所以毅然弃官归田,并在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表达了只求不违所愿而不惜劳苦耕作、夕露沾衣的决心,为的是复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归。这第四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正如朱光潜在《诗论》第十三章《陶渊明·他的情感生活》中所说,一些哲理,“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进发,一语道破。读者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篇11:归园田居·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四

陶渊明〔魏晋〕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译文

离开山川湖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丛生的草木寻访废墟。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房屋的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上前向在这里打柴的人打听:这里过去的居民迁往何处了?砍柴之人对我说到:全都已经去世了再无后人。三十年就改变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注释

去:离开。游:游宦。浪莽:放荡、放旷。试:姑且。榛(zhēn):丛生的草木。荒墟:废墟。丘垄(lǒng):坟墓。依依:思念的意思。杇(wū ):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焉如:何处去。没(mò):死。一作“殁”。一世:三十年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赏析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归园田居其四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四

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原文翻译与鉴赏

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

归园田居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 其五,归园田居 其五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五的意思,归园田居 其

归园田居注释及翻译

归园田居其五赏析

归园田居原文欣赏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赏析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原文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原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原文及赏析(精选11篇)】相关文章:

陶渊明《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023-10-11

陶渊明的田园诗2022-08-21

归园田居的原文2022-10-28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6-13

陶渊明诗教案设计2022-09-19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11-29

陶渊明《归鸟》原文及翻译2023-11-14

归园田居其一解析2022-06-30

归园田居作者简介2023-05-19

《归园田居》(其一)赏析2024-02-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