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朗诵的知识与技巧(共8篇)由网友“zhouwei918”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诗歌朗诵的知识与技巧,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关于诗歌朗诵的知识与技巧
诗歌朗诵的特点
朗诵的体裁多种多样,诗歌、散文、寓言、故事、小说、戏剧,都可以纳入朗诵的范畴中。在众多体裁中,尤以诗歌被用于朗诵的最多,因为诗歌具有感情浓烈、富有韵律、文学性强、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等特点,这些特点都特别适于进行有声语言艺术创作。
诗歌朗诵的艺术感染力是因其特点而产生的。了解其特点有利于加深对朗诵特别是诗歌朗诵的认识。
(一)音声性
诗歌朗诵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音声性,这也是一切朗诵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
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朗诵者对文字作品思想的理解如何深刻,不论他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如何高,也不论他对朗诵的整体设计如何精妙,最终都主要体现在有声语言表达上,进一步说,就是朗诵者的语音和声音上。因为,听众是通过朗诵者的有声语言表达来接受文字作品的思想、了解朗诵者的艺术修养、欣赏文字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在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有声语言几乎成了诗歌艺术惟一的载体。因此,只要思想深刻、情感浓烈就能朗诵好诗歌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音声主要指朗诵诗歌的声音。优秀的朗诵艺术家总是不断地进行声音训练的,我们甚至有这样的体验,只要他一张口,听众立刻就会被其富于磁性的、悦耳动听的声音吸引住。声音虽然不是诗歌朗诵的全部,但是它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是增强诗歌朗诵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进行诗歌朗诵的训练过程中,练声既是基础性的工作——它是进行诗歌朗诵的必备条件,也是贯穿始终的工作——它制约着诗歌朗诵水平提高的幅度。
(二)规范性
规范性主要表现在朗诵所选择的文字作品和所使用的语言上。一般来说,朗诵时选择的文字作品都是规范的,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大都经过作者的精心思考,另一方面,要求朗诵诗歌要使用普通话。
到目前为止,大家所听到的诗歌朗诵绝大多数都是使用普通话的,其标准的语音、规范的词汇、语法为大多数听众所熟悉,能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同时,这种规范的语音也最能体现诗歌抑扬顿挫、平仄相间、富于韵律的特点,最能表现出诗歌朗诵的艺术魅力。
(三)文学性
朗诵不同于日常的说话,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文学性上。人们在日常说话时,涉及的话题多种多样,说话的状态也非常轻松,思绪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跳跃的,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片段式的,只要能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就可以了。
而朗诵则不同,一般来说,其文字作品的主题相对集中,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富有情感,文字洗练精美;在朗诵时,须要深刻理解文字作品,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有声语言进行表达。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朗诵创作,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文学性。
我们看到,人们在选择朗诵的文字作品时都是非常严格和认真的,对其主题、思想、遣词造句的要求非常高。事实也证明,文字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朗诵艺术魅力的高低。
(四)艺术性
朗诵不同于传播信息的语言表达,如不同于新闻播音。人们在传播信息时,主要是为了把事情说清楚,因此,往往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样态来转化文字语言,音高、音长、音强、音色、语气、节奏的变化都限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内,其朴实性和真实感异常重要。
朗诵则不同。因其现场性的要求,所以朗诵时声音运用有其特殊的要求;因其感情浓烈,所以朗诵时语气、节奏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因其音声性的特点,所以要求朗诵者要通过训练增强其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等等。所有这些要求,都体现出诗歌朗诵艺术性的特点。
(五)综合性
朗诵艺术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它不仅要求朗诵所依据的文字作品要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要求朗诵者对文字作品的理解力、感受力以及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强,有时还要求配乐、灯光、舞美等多种因素的完美配合。这不仅要求这些因素自身的完美,还要有机配合,彼此映衬,互相促进,既不能显出弱势,也不能互相“抢戏”,否则,语言与配乐的力度对比反差过大、内容与环境的格调背离等等都会影响到朗诵作品的艺术效果。
此外,朗诵者还应掌握一些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场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身心状态,消除紧张心理,了解受众接受心理,与受众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使自己传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能够真正达于受众的心中。
所以说,朗诵的艺术效果是朗诵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六)依赖性
一般来说,朗诵都要依据一定的文字作品来进行。无论是理解稿件、引发情感,还是运用技巧、形之于声,都是在文字作品的规定之下进行的。作品基调的确定、情感的浓淡、具体表达技巧的运用都受到文字作品的制约,抛开文字作品而任意发挥是得不偿失的,那样,朗诵者将有可能置于无主题状态而不知所终,听众也会听得一头雾水。
(七)创作性
创作性是针对依赖性而言的。朗诵虽然要依据一定的文字作品来进行,但决不是照本宣科、见字出声,而是要对文字作品进行真正的创作。文字语言是不可能把作者的全部想法都表达清楚的,“言不尽意”即为此意,朗诵者要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将那些隐藏在文字之外的意思补充出来;同时,文字作品不可能把一句话恰切的语气体现出来,这也要靠朗诵者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创作;另外,朗诵者有声语言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动听的声音、高超的表达技巧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字作品增色,加之配乐、灯光、舞美的设计等等,都使得朗诵成为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一部看似平常的文字作品经过朗诵者精心的准备和倾情的展现之后,往往会凸显出更丰厚的意蕴,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八)欣赏性
诗歌朗诵并非曲高和寡的艺术形式。由于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朗诵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之朗诵者对诗歌朗诵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排练,并可以辅以音像等多种艺术形式,因此,诗歌朗诵无论是在大型的文艺晚会中,还是在专场的诗歌朗诵会上,都能以其易于理解、富于变化、长于抒情等特点而为大家所喜爱。如今,众多的艺术团体还将朗诵与音乐、朗诵与歌唱、朗诵与表演相结合,创造出了诗歌朗诵音乐会、诗歌演诵会等形式,加强了诗歌朗诵的可看性,其欣赏性的特点更加突出了。
(九)大众性
诗歌朗诵艺术性的特点并不影响其大众性特点的存在。除却朗诵无止境的艺术追求以外,大家还是比较容易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并且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掌握它。朗诵是一种操作简单、适应性强、老少皆宜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在戏院剧场、礼堂教室,还是在露天广场、厂矿车间;无论是个人出演,还是集体配合;无论是专业表演团体,还是业余朗诵爱好者,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朗诵。另外,这种艺术形式易于被大家接受也是其大众性特点的表现。
(十)号召性
诗歌朗诵有着强烈的情感,有着广泛的受众群,它特别适合于在群众中间进行;另外,朗诵诗歌的选材也往往是具有行动性和鼓动性,最易引起群众的共鸣,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诗歌朗诵的功能
人们喜爱听诗歌朗诵,也喜欢亲自朗诵一些诗歌。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下面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阐释。
(一)规范语言
诗歌朗诵有规范语言的功能。这里所说的规范语言可以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它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标准规范,也包括一个人语言表达是否得体。
绝大多数的诗歌朗诵都是使用普通话来进行的,有些方言区还通过举办朗诵会的方式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普通话声韵和谐,调式丰富,最能体现诗歌平仄相间、韵律优美的特点。人们朗诵诗歌,往往需要进行反复的训练,纠正不准的字音、字调,这个过程有助于朗诵者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同时,听众在欣赏诗歌朗诵的时候,也在潜移默化地受朗诵者语音状况的影响,其规范化程度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朗诵所选的文字作品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而写就的,文字往往也是作者精心锤炼的,语句优美,节奏鲜明。朗诵者朗诵这样的作品,天长日久,也会对遣词造句、用语表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交流思想
如今,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世界日益变得像一个地球村,人们的交往似乎变得更加便捷了。但实际上,这种交往更多的是人机的,而不是人际的,是公务的,而不是私人的,是表面的,而不是心灵的;即便是网上聊天这种看似是人与人的思想交流,但由于参与者身份的不确定性和网络控制的相对松散,很多人并不能进行真正的思想交流。而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行动和思想都变得封闭起来了,交流思想几乎成为一件很奢侈的事。
而人们在进行朗诵和欣赏朗诵的时候,心扉被叩开了,情绪被激荡起来,思想的火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点亮,人们有倾诉的愿望,也有倾听的愿望,无形中,人与人心灵的桥梁被构建起来,交流思想的愿望得以实现。
(三)净化心灵
审美无功利。人们进行朗诵和欣赏朗诵的过程就是创造美和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功利心被赶走,纯净的心灵显露出来。同时,诗歌中所蕴含的高尚情操、高雅格调都对朗诵者和欣赏者进行着思想的启迪,浓烈的情感也会不断地冲击着人们久未开启的心扉。人们在参加了一次朗诵会以后,其心情往往久久不能平静,诗歌朗诵在净化人们心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育娱乐
朗诵诗歌是一种很好的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一般来说,朗诵的文字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主题鲜明,格调高雅,感情丰富,文学性强。这样的作品对于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极有好处;这种艺术形式不是刻板的、枯燥的,经过朗诵者精心的艺术加工和创作,诗歌朗诵具有较强的可看性和可欣赏性,有着巨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人们在朗诵和欣赏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审美愉悦。
(五)提高修养
通过朗诵,创作者可以加深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可以切身感受丰富情感在心灵中的撞击,可以加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可以带动更多的人提高自身的修养。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气质、风度、内在的涵养、对待人生的态度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
(六)传播文化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从选材的角度来说,朗诵的文字作品涉及面非常广。我们可以选择古典诗歌,也可以选择现代自由体诗歌;可以选择中国的诗歌,也可以选择外国的诗歌,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可以在我们选择的诗歌中得以继承、体现和发扬光大。
从朗诵本身来说,这种传承的作用也体现得非常明显。诗歌朗诵活动特别适合于在公众场合进行,特别适合于在大众中开展。受众面的广泛性和传播方式的大众化拓宽了文化传播的途径,推进了文化传播的进程。
篇2:辩论赛知识与技巧有哪些
辩论赛知识与技巧
1
辩论细则
1、时间提示:自由辩论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计时员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终止钟声响时,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2、陈词:提倡即兴陈词,引经据典恰当。
3、开篇立论:立论要求逻辑清晰,言简意赅。
4、攻辩:攻辩由正方二辩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
5、自由辩论:这一阶段,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既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计时标志,另一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
6、观众提问:正反方各回答两个观众提出的问题,双方除四辩外任意辩手作答,一个问题的回答时间为1分钟,如一位辩手的回答用时未满,其他辩手可以补充(问题须经过半数以上评委审核,辩手方可作答)。
7、结辩、辩论双方应针对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脱离实际,背诵事先准备的稿件,适当扣分。
8、根据所有辩手的表现,评选出最佳辩手。最佳辩手要求有:自信大声,有感情,能言善辩。
2
辩论技巧之攻击技巧
1.辩论攻击的准备
在辩论战略方案确定、辩词定稿之后就应该着手准备了。一般而言,每位辩手应该根据自己所阐述的内容准备向对方发问的问题,可根据自由辩论时间的长短来准备问题,应该准备20个问题左右。准备提问的问题,应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准备。
一是现象层面的问题,又称事实层面问题。这类问题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提的好则很容易出彩、出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故做新奇而偏离辩题,那是会产生负效果的。
二是理论层面的问题,又称论据层面问题。即对本方论点给予引申,对对方的论据予以驳击的问题。这类问题,直问要提的尖锐,曲问要问得巧妙,反问要提的适时,逼问要问的机智,其效果就是让对方不好回答又无法回避。
三是价值层面的问题,又称社会效应层面问题。即把对方论点、立场引申,从价值层面、社会效应层面去延伸它的效应看其是否具备说服力,能否站得住。这类问题,一是能够扩大自由辩论的战场,给对方造成被动,同时也是争取听众、评委认同的重要侧面。当然,如果辩题立场对本方不利,就应该慎重使用,以免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2.辩论攻击的组织
自由辩论中的有效攻击,应当体现出攻击的有序性,即看得出轮番上阵的脉络,而其基本,就是在场上要有主动权,处于控制场面的主动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场上应该有“主力辩手”。“主辩”的任务就是要不仅透彻地知道本方的立场,也要透彻地知道对方的立场,规定陈词一结束就能够发现对方的主要问题,从而有效的发起进攻。
“主辩”的任务:
(1)有冷静的把握整个自由辩论战斗局势的眼光,攻击务求有效。
(2)充当场上的指挥员。发问不在多,而在精。其发问不仅是对对方的攻击,也是对本方立论的揭示和强化。
(3)承担主动转移战场的任务。如在一个层面上问久了,则转向另一个层面发问;在一个层面处于被动,僵住了,则要转向另一个层面,开辟新的攻击点和战场。
(4)对对方提出的危及本方底线、事关要害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化被动为主动。
(5)对本方误入对方圈套、远离本方、陷于被动之中的局面,要能够挽回并再发起攻击。
当然,其他队员要主动配合,主动呼应,才能形成整体的力量,这就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形成“流动的整体意识”。攻击的组织,其要点就在于形成整体的有序流变性。
辩论赛中常用语句
1.对方辩友是没有听见,还是没有听懂啊。
2.对方辩友不要急不要急,你看我还没急您先着急了…… (用法:质询时“礼貌”地肆意打断对方)。
3.大家说我帅,其实错了,因为我是才貌双全……
4.某比赛回答质询时,我说:这个问题我方三辩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此时我方三辩还从未站起来发过一次言。涉及隐私,出处不表。
5.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多元的~ 去年浙大启真杯新生辩论赛表演赛……
6.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说
7.我方之所以不回答对方辩友的问题是因为对方辩友一直没有回答我方的问题,如果对方辩友回答了我方的问题,我方自当回答对方辩友的问题。
8.对方辩友风度翩翩,偏颇之处在所难免。
9.对方辩友,您别紧张啊,这不过是一场很普通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锻炼啊,别发抖么,时间还有,非常长呢,慢慢提问,没事的,我会尽量按照您的思路回答的。
10.对方辩友你脑不脑残我不知道。。。
11.对方辩友, 说到鸟我就想起, 我以前就养过一只笨鸟, 我非常讨厌它. 因为它老是叽叽喳喳, 说一些我听不懂又没有什么意义的话。对方辩友, 我们现在可以讨论一些有意义的话了吗?
12.某学长(在攻辩结把对方立论拆的差不多了之后):总的来说,对方辩友前提错误,总的来说,对方辩友标准错误,总的来说—— 对方同学立论错误!
篇3:名师总结议论文知识与技巧
名师总结议论文知识与技巧
现代文阅读的文体主要有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可见议论文是三大文体之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也会有其解题技巧,本文就来介绍议论文知识与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篇4:ACCA学习的知识与技巧
我第一次听说acca是在,从财会杂志上看到的介绍,只觉得课程科目太多了,14门,费事,不如考cicpa. cicpa 共5门,10%左右的合格率加上单科合格成绩5年有效的规则,使得cicpa考试说难不易,中途放弃者不在少数;而部分锲而不舍的人在回首cicpa考试时甚至当它是噩梦一场。曾经听过一个笑话,说一个应聘者交给hr cicpa 5门科目的单科合格成绩单,到fin时被拒收,因为这5张成绩单相隔年月久远。
,我加入了一个香港公司工作,香港由于历史原因在财务、会计处理方面跟英国比较接近,这个公司也就对acca资格有些偏好。慢慢发现acca也有它的好处 - 有效;40%左右的通过率,而且好像中国考生通过率更高;另外,acca有免考政策,也不是每个人所有科目都必须考(虽然考试费还是要缴的)。
12月,我第一次参加acca 的考试,4门(2.4, 2.5, 2.6, 3.1),顺利通过;6月,我通过了其余4门(3.3, 3.5, 3.6, 3.7)。 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从 student 到 affiliate的过渡,即使剔除运气的成分,也算是效率比较高的。
因此,审计干部培训中心请我介绍一下学习经验;我刚开始有点为难,因为怎么说考试经验都不够丰富;但最后还是决定勉为其难,将这一年考试过程中的一些心得进行了总结,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作为 acca学生,目的无非是学到知识以及通过考试,如果两者都能顺利达到(快速地以高分通过),那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能的话,鉴于英镑的价格,我觉得以通过考试为先(即pass就好)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除非你很有时间且不缺钱。所以我以下的建议可能对以业余时间学习的上班考生更为适用。
1.整体考试进度的安排
14门课程中,有些比较相关、相近的科目可以考虑同时考,费事过了6个月再回忆一遍(比如说2.6和3.1,都是审计,只是看问题的高度不同)。 另外,有些课程(如2.5,2.6,3.1,3.6)大量涉及到一直处于修改和完善之中的会计准则,如果考试进度比较慢,可能要不停更新记忆中的内容,极易混淆。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尽快通过,以一个acca会员的身份来后续教育的压力应该要小很多吧。
2.学习小组
3.时间管理
acca考生中相当数量的同学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能跟acca课本的内容有关联,比如财务报表、财务管理、审计、项目分析、市场战略、金融工具、财务信息系统等等,无论是在工作方法已经系统化的大公司, 还是一切都待完善的小企业,如果在工作时套用一下acca课本的知识,分析处理方法上存在差异的原因,都是可以加强记忆的。 工作,考试,家务,娱乐……时间总是不够用的;如果上班忙又没有考试假,那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了;如果碰到财务结账要加班,晚上也没时间看书了。如果下班后做模拟题(过去的考题),8小时上班高度疲劳后的3个小时就只能做一套题而已,而且通常做不完!所以建议在周末状态好时才做整套的模拟题;其余时间,看看课本、摘摘笔记效果可能更佳。 在考场上的时间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考试的成败,这将在下一点讲述。
4.考试技巧
将acca教材的内容掌握了,你就有了知识,但是只有将知识在考场上发挥得好,才能达到我们通过的目的。 acca考试题目分必答题和选答题,普遍来讲,考官不喜欢必答题没做的答卷以及题目数量答得不全的答卷,不同的考官还有更进一步的不同的偏好。所以,学习过程中要熟悉考官的风格,这可从过去的考试答案中仔细分析得出个一二。 一个考生需要完成的题目总计100分,在180分钟(3个小时)内分配。不同的考生习惯不同的答题次序,有的喜欢从前往后答,有的喜欢先易后难,也有的喜欢反着来。无论哪种次序,一是要注意时间控制;二是要与自己的心理素质相适应,有些人一旦答不上来,就开始着急,这样很影响情绪。这两个方面可以在平时做模拟题的时候逐步改善。
以上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有空的时候告诉自己:10个考生中有4个通过的话,我应该是其中1个。中国人向来都是充满智慧的。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公式: 成功=聪明+勤奋+运气。
篇5:ACCA知识(Knowledge)与技巧(Technique)
我第一次听说acca是在19,从财会杂志上看到的介绍,只觉得课程科目太多了,14门,费事,不如考cicpa.
cicpa 共5门,10%左右的合格率加上单科合格成绩5年有效的规则,使得cicpa考试说难不易,中途放弃者不在少数;而部分锲而不舍的人在回首cicpa考试时甚至当它是噩梦一场。曾经听过一个笑话,说一个应聘者交给hr cicpa 5门科目的单科合格成绩单,到fin时被拒收,因为这5张成绩单相隔年月久远。
20,我加入了一个香港公司工作,香港由于历史原因在财务、会计处理方面跟英国比较接近,这个公司也就对acca资格有些偏好。慢慢发现acca也有它的好处 - 10年有效;40%左右的通过率,而且好像中国考生通过率更高;另外,acca有免考政策,也不是每个人所有科目都必须考(虽然考试费还是要缴的)。
月,我第一次参加acca 的考试,4门(2.4, 2.5, 2.6, 3.1),顺利通过;206月,我通过了其余4门(3.3, 3.5, 3.6, 3.7)。 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从 student 到 affiliate的过渡,即使剔除运气的成分,也算是效率比较高的。
因此,审计干部培训中心请我介绍一下学习经验;我刚开始有点为难,因为怎么说考试经验都不够丰富;但最后还是决定勉为其难,将这一年考试过程中的一些心得进行了总结,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作为 acca学生,目的无非是学到知识以及通过考试,如果两者都能顺利达到(快速地以高分通过),那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能的话,鉴于英镑的价格,我觉得以通过考试为先(即pass就好)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除非你很有时间且不缺钱。所以我以下的建议可能对以业余时间学习的上班考生更为适用。
1.整体考试进度的安排
14门课程中,有些比较相关、相近的科目可以考虑同时考,费事过了6个月再回忆一遍(比如说2.6和3.1,都是审计,只是看问题的高度不同)。 另外,有些课程(如2.5,2.6,3.1,3.6)大量涉及到一直处于修改和完善之中的会计准则,如果考试进度比较慢,可能要不停更新记忆中的内容,极易混淆。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尽快通过,以一个acca会员的身份来后续教育的压力应该要小很多吧。
2.学习小组
同一科目的若干考生(三、五个即可)可以组合成所谓的“学习小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互相解答,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加强了自己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日常事务的增加,能记住一些英文的东西实属不易,要珍惜这种机会。特别是acca的官方教材,不论是哪个版本,似乎都难免错误之处,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印刷串行可以让看书的人头疼大半天!到核心课程阶段,连试题本身的正确与否都见仁见智,重要的是能合理的解释,自己说服不了自己的时候可以问问同学,说不定有豁然开朗的效果。 另外,有条件的,可以团结一、两个已经通过考试的“前辈”,有时一句话可以让人恍然大悟,效果很好。
3.时间管理
acca考生中相当数量的同学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能跟acca课本的内容有关联,比如财务报表、财务管理、审计、项目分析、市场战略、金融工具、财务信息系统等等,无论是在工作方法已经系统化的大公司, 还是一切都待完善的小企业,如果在工作时套用一下acca课本的知识,分析处理方法上存在差异的原因,都是可以加强记忆的。 工作,考试,家务,娱乐……时间总是不够用的;如果上班忙又没有考试假,那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了;如果碰到财务结账要加班,晚上也没时间看书了。如果下班后做模拟题(过去的考题),8小时上班高度疲劳后的3个小时就只能做一套题而已,而且通常做不完!所以建议在周末状态好时才做整套的模拟题;其余时间,看看课本、摘摘笔记效果可能更佳。 在考场上的时间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考试的成败,这将在下一点讲述。
4.考试技巧
将acca教材的内容掌握了,你就有了知识,但是只有将知识在考场上发挥得好,才能达到我们通过的目的。 acca考试题目分必答题和选答题,普遍来讲,考官不喜欢必答题没做的答卷以及题目数量答得不全的答卷,不同的考官还有更进一步的不同的偏好。所以,学习过程中要熟悉考官的风格,这可从过去的考试答案中仔细分析得出个一二。 一个考生需要完成的题目总计100分,在180分钟(3个小时)内分配。不同的考生习惯不同的答题次序,有的喜欢从前往后答,有的喜欢先易后难,也有的喜欢反着来。无论哪种次序,一是要注意时间控制;二是要与自己的心理素质相适应,有些人一旦答不上来,就开始着急,这样很影响情绪。这两个方面可以在平时做模拟题的时候逐步改善。
以上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有空的时候告诉自己:10个考生中有4个通过的话,我应该是其中1个。中国人向来都是充满智慧的。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公式: 成功=聪明+勤奋+运气。
篇6:英语语法知识介绍与学习技巧介绍
英语语法知识介绍与学习技巧介绍
区别动词与介词
动词和介词都带有宾语,很容易混淆,尤其是一些词如在、到、给、跟、比等常常兼有动词和介词两种词类,在具体语境中只能是一种。怎样区别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某词是动词还是介词呢?可用以下二种方法:
一是动词可以单独做谓语;而介词不能单独做谓语,只能构成介宾短语之后做谓语的连带成份。比如:
例:在:
真理在人民一边(在是动词单独做谓语)
在黑板上写字(在是介词,与黑板上构成介宾短语做写的状语)
二是动词可带动态助词“着、了、过”。
例:到:
到北京了。到了北京了。√ (动词)
到北京去。不能在“到”后加“了”。到了北京去。×(介词)
跟:
你跟我走。可写成“你跟着我走”。(动词)
你跟谁说话?不能写成“你跟着谁说话”(介词)
给:
给我一支笔。可写成“给了我一支笔”(动词)
给我讲故事。不能写成“给了我讲故事”(介词)
对:
大门斜对商店。可写成“大门斜对着商店”(动词)
他对我很好。不能写成“他对着我很好”(介词)
三是动词可以重叠,介词不能重叠。
例:比:
咱俩比速度。可写成“咱俩比比速度”。(动词)
我比你高。不能写成“我比比你高”。(介词)
学习英语语法的方法
学习英语语法的方法因人而异,方法很多,专家学者也各有其独到的见解。实际上学校的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绝大多数其学习的目标是要能讲写通顺无误的一般英语就可以,而不是将来要成为一个英语语法专家。所以语法书上所提出来许多规则或语法资料实在没有理由全单照收。因此学校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基本有效的方法有下列三点。
(1)对语法的规则或句型应力求充分的了解,不必作深入的理论探讨。练习都以句为单位,口头练习与书写练习并重,更应培养思路与表达趋于一体的自然语言习惯。
(2)多阅读文章,如故事、寓言、童话、小说、甚至诗歌等。阅读时要切实朗读,不可有eye-reading。阅读材料以切合自己能力或程度为佳。在阅读中并注意引证自己已学习过的语法规则,或利用自己所学过的语法规则来了解文意,体会文体,模仿英语的表达句式或习惯。记住,读过10本语法书你不一定能说写流畅的英语,但是阅读了10本小说(或文学作品),你的英语的说写能力必定能顺畅自如。
(3)不要怕犯语法上的错误。有错误,表示你已跑上了学习的道路,检查自己犯错误的原因,努力改正自己。敢犯错误的人一定会发现,他自己已更加接近成功的目标了。
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现代英语在发展过程之初本来并无英国英语(BritishEnglis----BrE)和美国英语(American English—AmE)的分野,不过到了20世纪,由于美国开始参与世界事务,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充分展示了超强的国力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领导的角色,自然地美国人所讲的英语在世界各地,甚至在英国本土都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相当程度的注意、讨论和研究。
那么英语自17世纪初期随着英国人向新大陆的殖民潮流入美洲后约四百年间,在新的大环境中起了什么变化而形成了今日的美式英语呢?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有下列三项:
(1)旧词新用:那些到了新世界的殖民者为配合新环境的需要而把原用的单词移来指说新的近似事物。例如“corn”,在英国的原义是指“谷物,尤指一个地区的主食谷物,在英国是指小麦(wheat)”。可是当时的英国人在新大陆看到的印地安人的主食谷物并不是小麦,而是玉米(maize),然后他们仍称以“corn”,并在前面加个“Indian”以别于英国的“corn”。这种“Indian corn”的用例最早出现于16,后来“Indian”渐渐不用而只用“corn”直指“玉米”。今天我们说“爆玉米”为“pop-corn”,绝对没有人说“pop-Indian-corn”。
(2)就地吸收原住民用语:AmE吸收了不少的印地安原住民的词汇,以动植物名称和地名为多。例如:
地名:Ohio[o(O%!o(]俄亥俄州(原指Ohio河,是beautiful water的意思);Mississippi[P!K!K!A!]密西西比州(原指Mississippi河,是Father of waters的意思);Kentucky[E+QC)E!]肯塔基州(land of tomorrow的意思),etc.
动物名:moose[P(::K]麋;raccoon[T-E(:Q]浣熊;skunk[KE)RE]臭鼬;etc.
植物名:hickory[O!E+T!]山胡桃;sequoia[K!EV&!+]美洲杉;squash[KEV&M]南瓜之类;etc.
(3)移民族群母语的`交融:新大陆早期的殖民者以及美国建国后入籍美国的移民并非只来自英国,实际上来自欧洲各国和世界各地的移民人数远超出了英国人。这些四面八方来的移民带着他们的母语就地和英语不断地产生交融,这也是构成AmE特征的主因之一。例如:
chop-suey[CM&Asu:i]:杂碎(一种有肉或鸡肉及米饭、洋葱等的美式中国菜,源自广东话,韦氏大字典已正式收录)
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收录于①NIC'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Phrases② Essential American Idioms)
有些语言学家在担心BrE与AmE的分野会不会随着时代的演进而越来越扩大。但是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经过半世纪以来,由于交通、传播媒体以及信息的快速发达和交流,事实却证明了BrE与AmE也跟着产生交融,彼此之间的差异越来越缩小。例如AmE的“fall(秋天),OK(All right),etc.”今天在英国也很通顺,反过来BrE的“lift(升降机),sweets(糖果),etc.”在美国也没有格格不入的现象(详请参阅第二十四章)。
当今,大陆的英语教学动向仍然停留在以BrE为主的阶段,但是在可预期的将来AmE可能会随着美国人在大陆活动的增加而趋于增强其影响。
学校里教的语法
究语言表达上说(Speaking)与写(Writing)之艺术的学问。Grammar经过多年发展至今,其研究的层次与范围既多又广,投入这一门学问在研究的专家学者为数也相当多。
语言学家对于一般学校的语文课程中应该教和学的语法叫做学校语法(School grammar----亦称“Pedagogical grammar”)。而以英语为对象和范围的语法就叫做英语语法(English grammar)。
就学校语法的层面而言,英语语法一般所研讨的范围如下:
(1)语音学(Phonetics):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学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它所处理的范围包括标准音的确立,单词的标音法,音节以及音调等。现代英语在教学上,语音学已发展成一门需要专门学识来研讨的学问,因此常自学校语法中独立出来学习。
(2)词形学(Morphology):讨论单词的各种词形变化,如八大词类(the Eight Parts of Speech)即是。
(3)构句学(Syntax):讨论单词如何组合起来成为语意的表达单位,完整正确地把我们的思想表达出来。
一般的学校方法书都是以八大词类为单元,再以构句学的规则、型式、语序等研讨英语语法。
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的语法特征
1) 情态动词不能表示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情,只表示期待或估计某事的发生。
2) 情态动词 除ought 和have 外,后面只能接不带to 的不定式。
3) 情态动词没有人称,数的变化,即情态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不加-s。
4) 情态动词没有非谓语形式,即没有不定式,分词,等形式。
比较can 和be able to
1)can could 表示能力;可能 (过去时用could),
只用于现在式和过去式(could)。be able to可以用于各种时态。
They will be able to tell you the news soon. 他很快就能告诉你消息了。
2)只用be able to
a. 位于助动词后。
b. 情态动词后。
c. 表示过去某时刻动作时。
d. 用于句首表示条件。
e. 表示成功地做了某事时,只能用was/were able to, 不能用could。
He was able to flee Europe before the war broke out.
= He managed to flee Europe before the war broke out.
注意:could不表示时态
1)提出委婉的请求,(注意在回答中不可用could)。
--- Could I have the television on?
--- Yes, you can. / No, you can't.
2)在否定,疑问句中表示推测或怀疑。
He couldn't be a bad man.
他不大可能是坏人。
比较may和might
1) 表示允许或请求;表示没有把握的推测;may 放在句首,表示祝愿。
May God bless you!
He might be at home.
注意: might 表示推测时,不表示时态。只是可能性比may 小。
2) 成语: may/might as well,后面接不带to 的不定式,意为“不妨”。
If that is the case, we may as well try.
典型例题
Peter ___come with us tonight, but he isn't very sure yet.
A. must B. may C. can D. will
答案B. 表可能性只能用may. 此句意可从后半句推出。
常用情态动词的用法
比较have to和must
1) 两词都是'必须'的意思,have to 表示客观的需要, must 表示说话人主观上的看法,既主观上的必要。
My brother was very ill, so I had to call the doctor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我弟弟病得很厉害,我只得半夜里把医生请来。(客观上需要做这件事)
He said that they must work hard. 他说他们必须努力工作。(主观上要做这件事)
2) have to有人称、数、时态的变化,而must只有一种形式。但must 可用于间接引语中表示过去的必要或义务。
He had to look after his sister yesterday.
3) 在否定结构中: don't have to 表示“不必”
mustn't 表示“禁止”,
You don't have to tell him about it. 你不一定要把此事告诉他。
You mustn't tell him about it. 你一定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他。
must表示推测
1) must用在肯定句中表示较有把握的推测,意为“一定”。
2) must表对现在的状态或现在正发生的事情的推测时, must 后面通常接系动词be 的原形或行为动词的进行式。
You have worked hard all day.You must be tired. 你辛苦干一整天,一定累了。(对现在情况的推测判断)
He must be working in his office. 他一定在办公室工作呢。
比较:
He must be staying there.
他现在肯定呆在那里。
He must stay there.
他必须呆在那。
3) must 表示对已发生的事情的推测时,must 要接完成式。
I didn't hear the phone. I must have been asleep. 我刚才没有听到电话,我想必是睡着了。
4) must表示对过去某时正发生的事情的推测,must 后面要接不定式的完成进行式。
---Why didn't you answer my phone call?
---Well, I must have been sleeping, so I didn't hear it.
5) 否定推测用 can't。
If Tom didn't leave here until five o'clock, he can't be home yet. 如果汤姆五点才离开这儿,他此时一定还未到家。
表示推测的用法
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皆可表示推测,其用法如下:
1)情态动词+动词原形。
表示对现在或将来的情况的推测,此时动词通常为系动词。
I don't know where she is, she may be in Wuhan.
2)情态动词+动词现在进行时。
表示对现在或将来正在进行的情况进行推测。
At this moment, our teacher must be correcting our exam papers.
这时,我们老师想必在批改试卷。
3)情态动词+动词完成时。
表示对过去情况的推测。
We would have finished this work by the end of next December.
明年十二月底前我们很可能已完成这项工作了。
The road is wet. It must have rained last night.
地是湿的,昨天晚上一定下雨了。
4)情态动词+动词的现在完成进行时。
表示对过去正在发生事情的推测。
Your mother must have been looking for you.
你妈妈一定一直在找你。
5)推测的否定形式,疑问形式用can't, couldn't表示。
Mike can't have found his car, for he came to work by bus this morning.
迈克一定还没有找回他的车,因为早上他是坐公共汽车来上班的。
注意:could, might表示推测时不表示时态,其推测的程度不如 can, may。
篇7:知识积累与辩技巧关系
知识积累与辩技巧关系
从根本上看,辩论赛是一种游戏,因而辩论技巧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即使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但如果不善于表述,不熟悉辩论技巧,在场上是不可能表现得很出色的。反之,一个人如果光有辩论技巧,但其知识底蕴很差,可供调动的东西很少,那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纵有最高超的辩论技巧也无法展示出来。所以,把知识积累与辩论技巧结合起来,是十分重要的。先讲知识积累问题。在选拔辩论队员的过程中,我们碰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队员在知识结构上都比较弱,他们可能对本专业的问题比较熟悉一些,但一走出专业的范围,就有邯郸学步,寸步难行的味道。一个人如果知识很弱,去参加辩论,就像一个没有钱的人去做生意一样,是很难成功的。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解决好知识积累的问题?这是我们在训练阶段中考虑较多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如下的措施:第一,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增加背景知识。人们常常把文科的知识比喻为一座金字塔,不了解宽泛的知识背景,想在某一专业领域里做出出类拔萃的成绩是不可能的,想在辩论中运用自如、应答如流也是不可能的.。然而,作为知识背景的学科非常之多,如哲学、历史、伦理、政治、经济、宗教、艺术、逻辑、修辞、生态、社会学、医学、文学等等,如何才能迅速地完成知识积累工作呢?光是一门学科,就可以讲上几个学期,通过一、二次讲座,队员们能把握住吗?“知识快餐”可能吗?实践证明是可能的。在每次讲座中,我们要求专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讲:1.本学科的基本概念;2.本学科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3.本学科研究在当代的热点问题。把这三个问题用简明扼要的话讲清楚了,队员们就能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者的结合中迅速地了解一门学科的概况和问题之所在。这样一来,也就有了关于这门学科的背景知识。采用这种方式,我校的三十多位专家为队员做了五十多次讲座,大大地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第二,分析有可能入选为辩题的当代热点问题,重点理清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在当今世界上,热点问题是不少的,如民族冲突与战争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发展的问题、世界政治新格局问题、南北和南南关系问题、当代新儒家问题、亚太经济圈问题、艾滋病问题、安乐死问题、联合国作用问题、人口问题、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市民社会问题、后现代主义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等。就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组织一些专家讲座,有针对性地讲;另一方面,也借阅了一批图书和刊物,供队员们阅读,使他们对这些问题尽快获得感性认识。第三,精读《四书》。考虑到辩论赛作为华语推广活动,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是比较重视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理应多做些准备。我们除布置队员熟读《四书》外,还要求他们熟读《孙子兵法》、《道德经》等重要著作。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队员们在辩论时从容多了。刚开始参加辩论时,他们常常出现口误,主要是背景知识不熟悉,对方提一个比较深入的问题,就无从应对了。现在,可调动的知识积累多了,队员们在辩论时就能左右逢源,自出机杼,旁征博引,滔滔不绝,给评委和听众留下知识面很宽的印象。另外,在每次讨论辩题时,如果我们发现哪位队员的知识有不准确之处,就马上进行纠正。在训练时,除了一些共同的项目,我们也根据各个队员知识结构的特殊情况,分别对待,缺什么补什么,使队员们的知识积累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新加坡辩论凯旋后,队员们对专家们的知识讲座始终怀着感激之情。另外,在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辩题下来后,我们还请一些专家进行“会诊”,进一步强化了专题知识,从而在辩论中能达到引经据典、挥洒自如的境界,获得评委和听众的一致好评。知识积累是重要的,但不讲究辩论技巧,它仍然是空的,它或许适用于作学术报告,但却不适用于辩论。剑桥队之所以负于复旦队,问题主要不是出在知识积累上,而是出在辩论技巧上。尤其在辩题上不利于某一方时,这一方如果在技巧上不能高对方一筹,是很难取胜的。在辩论技巧上,我们以为,以下几点是比较重要的。1.攻其要害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2.利用矛盾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3.“引蛇出洞”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在我方和悉尼队辩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时,对方死守着“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只能是医学问题”的见解,不为所动。于是,我方采取了“引蛇出洞”的战术,我方二辩突然发问:“请问对方,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对方四位辩手面面相觑,为不致于在场上失分太多,对方一辩站起来乱答一通,我方立即予以纠正,指出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这就等于在对方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而瓦解了对方的坚固的阵线。4.“李代桃僵”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是很难把这两个问题然分开的。因此,按照我方预先的设想,如果让我方来辩正方的话,我们就会引入“社会影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我们在抽签中得到了辩题的反方,即“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完全否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也会于理太悖,因此,我们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分之一。这样一来,我方的周旋余地就大了,对方得花很大力气纠缠在我方提出的新概念上,其攻击力就大大地弱化了。“李代桃僵”这一战术之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我方立论中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辩论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珠联璧合,才可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知识积累与辩技巧关系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
篇8:议论文相关知识与阅读技巧有哪些
议论文知识点
表明观点和主张,以理服人议论文;
观点态度要鲜明,论据一定要充分;
例证引证和喻证,对比论证要分明;(四种论证方法)
提出问题是引证,分析问题即本论;
解决问题是结论,议论结构须分清;
议论语言要准确,更是要求严密性。
破议论文九式
一、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二、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三、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四、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五、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六、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七、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八、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九、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
★ 黄河颂教案
【关于诗歌朗诵的知识与技巧(共8篇)】相关文章:
适合朗诵的长篇诗歌2022-05-06
朗诵兴趣小组活动计划2022-11-25
朗诵技巧停顿学习方法2022-09-02
适合朗诵的革命诗歌2022-06-05
适合二年级朗诵的诗歌2022-05-06
说课技巧2024-05-02
朗诵艺术技巧11点2023-05-08
诗歌教学反思2023-12-07
黄河颂教案共两课时2022-10-19
《再别康桥》说课稿参考202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