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札记(精选18篇)由网友“ecehua”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札记,欢迎阅读!
篇1: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札记
关于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札记
教完《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我心里说:“完了!”上了一堂极不成功的课,我连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两天里一直闷闷不乐的。真不愿再去回顾这一课,但是静下心来,痛定思痛,从自己失败的地方找原因,我还是能让自己吸取教训。
首先,我认为自己准备不充分,国庆休息前已下发通知,本应准备,但那时却迟迟未动笔,到后来时间临近了才备课,星期四试教,觉得不是很满意,进行了大幅度地修改,星期五一早上课就显得十分地仓促,很多环节自己心中没个数。网上曾看到一位教师为了上好这一课,为此而准备了两个月的时间,心里真是汗颜,真应改向这些教师学习,多花时间,精心备好一堂课。
其实,在执教这篇课文之前,我曾在去年模仿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案上过这一课,通过“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这样的三个环节来进行教学,学生学得十分投入,甚至是气愤填膺,在课堂上那种比较沉默的女孩都是忍不住要骂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强盗,可以想象,这堂课学生的情感激发得很深,不由得感慨特级教师的课真是备得精彩。而再次选择这一课进行执教,就是因为这一课曾强烈地震撼过我。但是这次执教,我想有些创新,在网上学习了众多优秀教师的教案后,我进行备课,也是分成三个环节进行教学,首先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然后对于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抓住一个重点词“举世闻名”,从哪里可以看出它的举世闻名?抓住两大块内容“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最后引出这节课的重点:从2、3两个自然段宏伟的建筑中感受圆明园的举世闻名。但是对于这一环节的处理,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有些散了,不够整体化,而且对于文中每一个景的.出现似乎是为了出现而出现,没有把这曾经的辉煌让学生回味回味,学生缺乏回味,哪有内心情感地激发?其实在备课时我应该考虑到学生在这里会出现泛泛而谈,但是却没站在学生这一角度来思考,当学生真的说的不够完善时,我就缺乏一种适时追问的能力,以至在课堂上显得干扁,整堂课不充实,不丰满。究其原因,我觉得自己就是课备得不深入,挖掘的不深,就如根深才能叶茂,心中的一条线始终如一的牵着,这堂课就不会散了。
作为青年教师,向特级教师学习,而不是照搬照用,学习他们课堂所凸显的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上,反思自己失败的课堂,从不同的渠道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
篇2:《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后反思
这次参加区百花奖语文学科的赛课是我第六次参加百花奖。从参加笔试考试,到得到上课篇目开始备课试讲,整个过程中我都十分忐忑,总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把自己抓得牢牢的。在通读五年级教材时,特别留意了自己很喜欢的几篇课文,但是,唯独没有想到会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总觉得这一课太古老也太经典了,很多名师都执教过这一课,而自己就本文来说,总不那么偏爱,甚至因为讲得人太多,有些反感这一课。结果,偏偏是这一课。做老师的,哪一篇不得和孩子们一起学,教学中难道你可以把这一篇跳过去?我这样问自己,当然不能。好吧,那就是机会,首先要自己好好解读本文。
“读学分开”是我们区语文工作室一直所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我就用读学分开的思想去解读,也把自己先当做一个纯粹的读者去阅读。不翻参考,不翻课例,不上网搜索,就是读。一遍读,两遍读,三遍读,读着读着,有些内容有些线索就清晰起来。哦,原来作者是这样构思的,原来这句话中的两个短句是对应的,原来句子和句子的位置安排是有玄机的,原来这样用词别具匠心的......读出来的东西,都要讲给孩子们吗?都要让孩子们感知和发现吗?当然不是。在工作室里,刘校长和刘主任、李老师和姚老师曾不止一次地叮嘱过我们,追问过我们,你们要让孩子们读出什么?学到什么?先把教学目标定准,要读什么,要学什么?这一次,我需要自己追问了。我的教学目标定了三个:
1运用借助画面、连结实际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并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词语的品析能力。
2在自由读、合作读等多种阅读实践中,初步感受文章情感,产生对于祖国文化瑰宝的赞叹之情,和对于圆明园毁灭的惋惜、对侵略者的愤怒等感受,并尝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运用给句子排序的方法,读懂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写作思路,品析语言特点,帮助积累语言,顺利记诵,并能尝试运用在其他语境中,提高句子编排和合理构段的能力。而其中第三个目标又是这一课时的教学难点。
定好目标就是想策略,最好的策略不是教师的讲解和给予,而应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知,实践中体悟,“给句子排序”,在朗读中发现,在背诵中巩固,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串联起整个学习过程。试讲了三个班级,加上赛课那天在马家沟小学的呈现,都说明孩子们是不需要被告知的,他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达成学习目标。这也说明我的设计思路是可行的,”“读学分开”的理念对于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是具有着实际的积极的意义的。
反思我的整个教学过程,自己也觉得执教起来心里有底,和学生共同交流学习的过程舒服自然。我想可能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设计为学习服务
在赛前参加百花奖培训的时候,刘主任和两位教研员就嘱咐老师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而非教师如何教。本课的设计简单清晰,就是让孩子们在一步步地读中感知和发现。因为教学中尽量隐去老师单纯讲授的角色,更多的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除了自由读、默读、指名读和合作读等多种读的实践活动,余下的,是让孩子们把乱序的句子重新排列,是让孩子产生于文本的思维碰撞,是让孩子追问本文的内在结构,是让孩子内化文本的思路,是让孩子尝试迁移运用文本的对应思想和构段方式。这一系列的设计均以学生为主,均为学习服务,因为孩子们的思维和情感始终是积极的活跃的生动着的,这就无需教师再去在过渡语上、评价语上花过多心思调动学生。课前的设计,心思花到了,课堂上反倒感觉简单了轻松了。
二.、开放为发展提供空间
对于文本的感知本就千差万别,以往的定性评价并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调动学习兴趣。这节课的评价是比较开放的,很多学习是在师生的对话中展开的,而非简单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几答。如让孩子们给句子排序这一活动,两个孩子说的不一样,谁对呢?老师不评价,学生也不评价,但是,不是就此了事。留下悬念是有目的的,我们去读读课文,在课文的表述中再去比较,谁得更好更巧妙就不言而喻了,但,还不说破。让孩子们在朗读对比中再去体会。最终,我们也没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判断,什么就是一定准确的,但如此开放的评价和学习过程,已经让孩子们获取和体验得更多,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是无心插柳,又水到渠成。课前听到这个班的孩子们在背古诗,我不仅想到课文中“诗情画意”的拓展想象,本来是时间很紧,不应该再临时加入内容了。可是学到这里,一个孩子精彩的发言,说到“诗情画意”是人们想象的,是虚的,与前面各地名胜是现实的相对应。我就顺势自然地让孩子们想一想,还会有哪些诗情画意?一时间,孩子们有点懵住了。我知道,这可不是简单的冷场,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到他们正在积极地在头脑中搜寻着。我先给孩子们说了两个例子“桃花潭”和“杏花村居”,马上就有孩子做出回应,”小桥流水人家“、”采莲曲“的意象马上呈现出来。这个生成是课堂上最让我欣喜的瞬间了,这才是孩子们最精彩的语言和想象结合起来的创造!只有不拘泥于预定的设计,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的一切,才会生成如此美妙的动人瞬间。
篇3:《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前段时间教研室为了提高高段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进行了一次高段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讲了五年级第七单元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
于是静下心来开始研读教材、细化目标、查找资料、参照优秀课例,经过几天细心的琢磨,第一稿教案初成,这也意味着痛并收获的磨课开始。第一次试讲是在五年级三班,我顾不来思考学生课上出现的一些情况,一门心思就扑在我的教案上。甚至为了完成自己的设计的教学内容,没能留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一堂课下来,我激情澎湃,而学生无动于衷。课后我反思并不是教学环节设计的有问题,而是没有关注到学情。于是又开始第二次试讲,这一次课上我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发言,发现他们学习的障碍点,随机通过评价语进行引导。第二次试讲虽然上课多用了一些时间,但明显发现与学生上课产生了共鸣。课后我又总结:为什么在想象漫步园内时你会想到什么这一环节时,学生都沉默不语呢?经过思考我发现学生的.想象被禁锢在这几张图片中,不能把自己的想象拓展开来。于是在接下来的试讲中我修改了这一教学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漫步在山乡村野中、漫步在热闹的买卖街、漫步在如梦如幻的蓬莱瑶台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果然学生的想象被打开了,孩子们真的能把想到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了。我也被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而欣喜不已。
经过一次次的磨课,真是又一次让我成长不少。不论从心理上还是专业成长上。我们都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聪明的人,也不认为自己在教学上有什么更高的水平,无非是每次讲课我都能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然后便是一次又一次不怕失败的试讲,每一次试讲都能听到每一位前来听课的老师的真心交流与辅导,所以每一次磨课既是一种折磨更是一种收获。
篇4: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课文以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通过昔日辉煌与如今毁灭惨状的对比,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对比的表达方法。
2、继续学习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能力。
3、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无耻行径的憎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体会圆明园毁灭之惨痛。
2、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之美。
由于课文反映的内容年代久远,内容不易理解故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的教学平台来辅助教学:
(一)感悟辉煌。
通过图片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学生感悟到祖国灿烂文化,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我将话锋陡然一转“圆明园规模宏大,布局精巧,园内十分精美,收藏十分的精美,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可以说走进了圆明园就是走进了中国的历史长河,走进了圆明园就是走进了民族艺术的宝库。可是当我们今天再次走进圆明园的时候,还能看到些什么呢?请看屏幕。”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
(二)毁灭经过。
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而后面的有感情朗读这一部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教学中,限于教学内容的繁多,我却是只是注意了到了通过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而忽视了对通过“读”来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这是这节教学中做得不足的地方。
篇5: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历史。
这一类的课文,由于学生平时看见过昔日的圆明园的景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作业,提前了解历史,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工作。例如在教学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几个自然段时,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经成为过去,单凭读课文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这情景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就可以让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未来教室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理解。
教学时我运用校网站上的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图片,阅读文字资料,直观理解,更快,更好地来感知课文。例如:学生在理解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关键句,再用课件展示出来反复朗读,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对圆明园的毁灭的惋惜之情;文中的第2、3、4自然段
时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单调的文字独白很难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此时的教学我灵活使用广播教学手段,放手让孩子们在校网站上自主查找相关的资料及图片,一切想了解的内容很清晰出现在他们的电脑上,这里的知识收获自然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孩子们对圆明园昔日辉煌赞叹之
情溢于言表;而针对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侵略者的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小练笔,抒发情感。
顺势而行,我播放了一个《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英法联军的野蛮和强盗行为。在观看完后,在学生满腔愤怒时,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假入你此时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让学生由感而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在课文结束时为了教育学生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记住写在圆明园残柱上的耻辱,让学生理解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此时的情感自然达到高潮,文章的主题呈现出来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篇6: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札记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札记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语第八册教材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课结构简单明了,教师主要采用“动、感、悟”的方式展开教学,以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两点:
1.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堂课的学习基本上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学生在领会了老师渗透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悟出了圆明园的情感。学完这篇课文后,作如下反思:
情感的激发有好多种,其中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可以把阅读、想象、感悟相结合,所以一直以来好多老师在上本课时都是以圆明园的辉煌画面或者是残留的耻辱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圆明园离我们的学生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圆明园本身的资料不足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国歌牵情——老师直接引导说:“同学们,有一首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会唱,那就是——国歌,请起立(师生一起来唱)。同学们,你们的国歌声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老师读懂了你们每个人脸上的爱国热情,如果你们是生活在1860年,也许我们的历史要改写,也许我们的圆明园不会毁灭。可是历史的印辙上清晰地映现着1860年10月6日,谁来翻出那一页历史,找出英法联军的罪行……”它激昂的基调,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回到1860年直面毁灭,最后又在学生饱满的爱国热情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唱着激情的国歌结束,才会使学生心中的情感来得真实而不空洞,强烈而不肤浅。同时书写国这个大字,为后文写话埋下伏笔。
数字理念——在毁灭这个环节中,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方法,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4320分钟会烧掉些什么?”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时间之长,让学生想象:烈火熊熊的半分钟会烧掉什么?可以说,这全场静默的半分钟是情感流淌与撞击的半分钟,是想象的翅膀舒展与翱翔的半分钟,是内心愤怒与惋惜的半分钟……虽然全场静默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个教学环节所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心中的情感也一浪高过一浪。
课件煽情——任何视觉上的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将读者或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课件中图景的直观再现更利于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化语言。而一次次的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
读中感悟——本文与现实存在着时空差距,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设计中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读:范读、引读、齐读、默读、指名读等,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生情,以情促读。只有读得到位了,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刻骨铭心的国耻。
流动板书——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圆明园的景点:有…… 也有……,有…… 也有……等,随着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学生对圆明园建立起了一个恍若月宫的美轮美奂的建筑后,老师又相应地把这些“有”全部擦掉,配合当时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反差,激起无比的悲愤,痛恨。
“ 国”字深意——上课开始通过高唱国歌书写“国”字埋伏笔,之后在练笔抒情这一环节,在悲壮的音乐中,学生奋笔疾书,把想说的话写在课文插图的`残留住上,同时叫四名同学把感想写在国字的四周,师顺势总结:“只有我们大家团结一致,我们的国字才写得方正圆满,我们中国的国宝才不会被毁灭,被掠走。同学们,我们要不要让那耻辱再一次重演?要不要振兴我们的国家?要不要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再一次唱起国歌。”
但是由于自己的经验尚浅,还有些细节地方并没有引起注意:
1、关于朗读。这节教学课,针对我班学生朗读平读,唱读的不良习惯,我应该注重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找出重音、停顿、快慢与情感的变化。对于重要的句子比如“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者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毁掉”老师应该亲自示范朗读,使学生较快地了解到朗读中如何将情感的渗透与读的技巧相糅合,逐步养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可能是由于在教学时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本身没有怎么范读,这是我通过本节课要思考的问题。今后我还会尽力地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如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竞赛读、仿读、范读、表演读等。在进行第三段学习时,课件视频的播放应该与学生的读分开,这样学生才不会一心两用。
篇7:圆明园的毁灭课后总结
9月26日下午我有幸与全乡的语文教师一起聆听了李莎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特别是课后李玉峰老师的评课,让我收获颇丰,感慨颇多……
李老师虽然初次来我镇授课,但是却表现出了他的亲和力。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讲课前,他用缓慢而有温柔的声音,认真而又诚恳的态度,与5年级的学生交流互动,增进了解,融释陌生,消除隔阂,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参与率高。理想的课堂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李老师尤其在突破重难点时,在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提供学生主动探索之间求得一种完美的`平衡,充分运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尊重学生差异,及时走进学生中间,恰如其分地启发、指导、点拨,留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的自主发展达到最优化,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能力,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李老师很注重细节。特别是开始的“估量”的读音,不是ɡu liànɡ ,而是ɡu liánɡ 并且强调了书写质量,读、思、写有效结合。
李玉峰老师的评课,主要围绕《怎样来看一节课》这个主题进行了评议。他让我们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标应怎样确定?二是关于学生自学问题。特别是三维目标的确立,李玉峰老师抓住了课上出现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说明,说李莎老师确立学生获取知识的目标,没有过程与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都达不到李玉峰老师的要求,那我们的课更相差甚远。
我想,我们老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是让课堂教学更优质,我们通过走进名师专家讲堂,一起研究课堂,激活思维,在思维的碰撞中去整合思维,优化思维,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对知识的构建,希望能给学生的生命成长打上靓丽的底色,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篇8:《圆明园的毁灭》课后练习题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练习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
huījìnsǔnshīxiāohuǐɡuībǎo
hónɡwěiqīnluèyáotáihuánɡɡōnɡ
二、辨字组词。
幻征凡艺
幼证几芝
值稍统般
置梢流股
三、把有关联的项目用线连起来。
杭州双龙洞买卖街
金华趵突泉苏堤春晓
济南圆明园石钟乳
北京西子湖小泉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天南地众星月金辉煌玲珑透
亭台楼田风光诗情画不可量
五、将下列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1、元清唐明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圆明园皇家园林长春园园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选词填空。
统一统治
1、两岸人民隔海相望,盼望着祖国早日。
2、秦始皇六国之后,实行暴力,焚书坑儒,民不聊生。
测量估量
3、毛泽东主席的逝世,是中国人民不可的损失。
4、詹天佑带领工人仔细地了隧道的地形。
不但……而且……因为……所以……
5、许多小园是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像众星拱月一样。
6、圆明园建筑宏伟,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篇9:圆明园的毁灭课后题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题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 答:我体会到了: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
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是说损失巨大,无法计算。圆明园无论在布局上和建筑上,还是它所收藏的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数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所以说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 答:我体会到了:这句话出现在英法联军侵入。
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凡是”“统统”说明他们已经把圆明园洗劫一空。“任意”则写出了他们的疯狂、野蛮。这段话生动地表现了英法联军的贪婪,激起了读者的强烈愤慨,增强了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答:文章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
篇10:《圆明园的毁灭》课后题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
gū liáng ( ) sǔn shī ( ) diàn táng ( )
hïng wě ( ) i qīn rù ( ) xiāo huǐ ( )
二、给画横线字注音
估量( ) 侵入( ) 销毁( ) 瑰宝( ) 灰烬( )
停泊( ) 真挚( ) 崇高( ) 叩问( )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天南地( ) 众星( )月 金( )辉煌
玲珑( )透 亭台楼( ) 田( )风光
诗情画( ) 不可( )量
四、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而且很有名誉。
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
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
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趣.也指风景优美,耐人寻味.就像诗画里。
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
珍异难得的宝物。
五、按原文填空
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 );有象征着( )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的(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 )建造的,如,海宁的( ),苏州的( ),杭州西湖的( )、(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 )建造的,如( ),( )。园中( )有民族建筑,( )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 ),饱览着中外( );流连其间,仿佛( )。
圆明园不但( ),还收藏着( )。( )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 )唐、宋、元、明、清历代的( )和各种(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 )。
篇11:《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作业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Sunshihuangjiaxiangzhenghongwei
()()()
tangdaiyishuxiaohuiqinlue
()()()()
二、读句子,再造句。
1、圆明园中,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有-------也有------()
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不但------还------()
3、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是------也是------()
篇12:《圆明园的毁灭》课后感想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感想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生动,给人深刻的启迪。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制定的学习目标是: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语言。
一、复习巩固,提炼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再要求归纳课文中心思想,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只让学生从内容中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即课文中心)。这一环节紧扣两个问题: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通过检查对中心句的感情朗读,进一步提炼出中心句的中心词——“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进行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奠定了基础。
二、认定目标,明确方法。
有了目标的诱导,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领悟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就是:理思路、抓重点、品词语。学生明确了学习方法就拿到了获取知识的“枪”,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三、理思路,抓重点。
教学程序是: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2、找出作者表达的重点内容。我认为能否准确地抓住重点是领会作者思路的难点。我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统一认识。重点部分抓准之后,再理出重点部分的叙述顺序。
四、品析词句、积累语言。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首先放手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然后汇报、交流,再背诵课文,摘抄好词佳句。并在品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朗读能力,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练习表达,迁移运用。
为巩固这节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和从课文中积累的语言,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强化感受,再让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题,最后让学生以此为中心写一个片断,尽量使用这节课和平时积累的词语。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语感能力、表达能力。
拓展阅读:话说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全园占地5200余亩,方圆20多华里。全园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甚广。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天下胜景和名园精华。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办公处。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到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洲清宴”、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
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铺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举国珍宝、稀世文物,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艺术价值极高。1860年10月6日至17日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宝11天,并纵火焚毁三天三夜。1983年北京政府集资修整,万春园、福海、万花阵(欧式迷宫)等逐步恢复,定名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篇13:《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习题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习题
(一)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会读写了“估量 损失 殿堂 销毁 瑰宝 灰烬 举世闻名 众星捧月 玲珑剔透”等词语。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圆明园的哪些内容.解决了一些课后的思考题或每课一练中的题目等。
2、抽查学习情况。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知道这篇文章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才野蛮行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文章的阅读中体会情感,感受写法.
体会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
(三)
这篇短文从哪两个句子看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 先秦时代的 )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 )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四)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美好?
①因为这样写使我们知道圆明园的美好,是因英法联军毁灭。使我们记住这历史上的一大耻辱。让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努力。
②可以突出英法联军的可恶,这么美的圆明园,就这样被他们灭了,当时的清政府真是腐败无能。
篇14:《圆明园的毁灭》反思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内容信息进行积极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可以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可以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这样学习者通过将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后,进一步建构了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
篇15:《圆明园的毁灭》反思
基于网络环境的阅读中,网络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馈,达到主动地把握知识,主动地发现学习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深化认识等环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老师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篇16:《圆明园的毁灭》反思
11月10号下午,我上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公开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篇17:《圆明园的毁灭》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反思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内容信息进行积极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可以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可以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这样学习者通过将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后,进一步建构了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
基于网络环境的阅读中,网络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馈,达到主动地把握知识,主动地发现学习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深化认识等环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老师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拓展阅读: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我感到极其生气,又极其悲伤。
圆明园不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皇家园林,更是以前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有各种风景名胜,狮子林、安澜园……还有各种根据诗人的诗情建造的,像武林春色。园中有热闹的街市,也有美丽风景的山乡村野。有殿堂,也有各种亭台楼阁。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侵略者侵入圆明园,夺走了各种奇珍异宝,非但如此,英法联军还把圆明园放火烧毁。就这样,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这美丽的皇家园林变成了一片废墟……
英法联军就那么无情吗?就那么自私吗?为了销毁罪证,就那么冷酷吗?这美丽的圆明园,是拿来随便烧的吗?这些胆大妄为的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领土上乱抢夺东西吗?可以毁掉一个个中国人的汗水吗?这不但毁了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毁了每个中国人的汗水。那夺去的一个个珍宝,是中国人的文明。在英法联军的魔爪里,抓走的是一个个中国人的汗水,一颗颗中国人的心啊!!
每一个中国国宝,都被拿去买卖。在拍卖会上,那拍卖的一个个精致的东西,一个个美丽的东西,都是中国的国宝呀!!被侵略者拍卖,中国的国宝。放在台子上,中国的国宝。那一张张交换的纸币,中国的国宝。那一颗颗侵略者恶毒的心,中国的国宝。那是中国的国宝,却又被中国人买下。英法联军为了销毁罪证,烧掉了圆明园,可那一个个被拍卖的国宝,永远证明着他们的罪恶。那国宝,是中国的,是圆明园的,更是每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的!
中国人失去的国宝,失去的辉煌,不但让我感到生气,还让我感到悲伤!!
篇18:圆明园毁灭教学反思
关于圆明园毁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教学本文时,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
教学一开始,我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并激情导入: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在你的头脑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想到了它昔日的辉煌,想到了它被毁后的废墟,这样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却被侵略者无情的毁灭了,正像文中所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首先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顺利的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时间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札记(精选18篇)】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4-01-23
《圆明园的毁灭》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022-11-11
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023-09-30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讲稿2023-05-07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纪实2023-05-20
教学课例2022-12-22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稿2022-04-30
课后案例感想范文2022-05-26
《桃花源记》教学课例2022-05-24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02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