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改变观念,落实课标理念

时间:2023-11-03 07:52:5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师如何改变观念,落实课标理念(推荐3篇)由网友“aime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教师如何改变观念,落实课标理念,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如何改变观念,落实课标理念

篇1:教师如何改变观念,落实课标理念

教师如何改变观念,落实课标理念

作者: 蒋小兰 (小学数学 ?资阳市小学数学494班 )

老师,作为人第一文库网才的培养者,肩负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任,真正是任重而道远。教育改革已经多年,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法规也已颁布多年,但是回顾过去的小学教育,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发表见解的机会,没有个性发展的空间教育现状仍发生了极大地改变。这十年的教学让我的观念发生了如下改变:

一、反复学习,彻底明确新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反复学习新课标,明确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深入探究,透彻掌握新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发展教学、优化教学。因此,应给出时间,给出内容,经常不断地、深入有序地引领教师探究,透彻明了地掌握新理念。

三、不断实践,坚决改变旧观念

1、应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发展。

2、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学生逐渐厌学,以至不学。俣钥胃模解读新课标,思考新理念,实践新课程,我们要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要把“教会学生知识”转为“教会学生学习”,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真正做到授学生以“渔”。我们要牢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道理,在课堂上要真正践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对孩子的五个解放:要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多给学生一片天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多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要让学生冲破传统课堂的樊笼,还孩子天真、活泼的个性,让孩子尽情地翱翔于课堂之中。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考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4、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常常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千节课,似乎觉得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学模式,但要问他的教学特色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教学个性。这里的创新主要指:一是教材要“活化”,教师要深加工,形成新思想;二是教法要“优化”,寻找最优化、最能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三是个性要“异化”,遵循教学规律,进行创新和突破,力求变异。

四、乐于学习,更好地适应新挑战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适应未来的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如下两点:

1、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掌握必要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信息知识,未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把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以新的知识信息开启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贮存、加工、筛选、创新信息的能力,并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手段,正确指导学生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只有能熟练地操作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才能胜任未来的教育工作。

2、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使自身不断完善。教师不仅是专家,更应该是杂家。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知识,还需掌握许多其它知识,以适应综合化趋势。以往的那种“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说法显然已很不适合,教师必须是“自来水”,永不停流,永不枯竭。

篇2:教师广博的知识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础

教师广博的知识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础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面对这一要求,教师系统地补一些课程固然重要,但我们认为,结合教学实际,教师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知识更能解决教学之急需。应对当今知识的急剧膨胀,教师可能会一时对某个问题了解、掌握得不如学生。泰然处之实不可取,博学多识当为上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尽管对新课程理念有了很高的认同感,但面对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常觉得有些捉襟见肘,表现为讲解教材内容时平淡无奇,语言苍白,甚至于有的教师使用新教材仍沿用旧的讲法,等等。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知识的匮乏,由此导致教师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差距。课程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而知识是教学行为的基础,如同有了米才能考虑怎样做饭一样,有了必备的知识作为载体,教师才能进一步思考教学中将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因此,实施新课程时,教师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下列知识:

1.补充综合性知识。从宏观方面来看,知识日益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许多问题不是用一个学科的知识所能解决或回答了的。比如,生物教材中提出的一个开放性问题――为什么许多国家都禁止克隆人?回答这个问题,有的.教师仅从生物的生殖进化角度来分析,有的教师仅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解释,从而将问题局限在某个或某些领域,而不能从更广的视角(学科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等)来综合地解释。因此,依据教学内容,综合地补充知识是教师所必需的。教师只有自己首先在知识上融会贯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从而表现出对知识的处理与新课程理念的协调一致。此外,综合课程的设立也对教师知识与经验的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关注前沿性知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教材在编写时已经注意到知识的现代进展,但教材建设的相对滞后性特点,使得有些内容在教材一出版就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应对这些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使学生能够了解到知识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前景。比如,生物教材中关于“目前还没有艾滋病疫苗”这一陈述,教师应作一些补充:美国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已研制成艾滋病疫苗,经过5年的临床试验,于初公布了试验结果――疫苗对黑人和亚洲人有效,对白人和西班牙人效果不明显。目前,南非即将进入艾滋病疫苗的试验期,等等。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前沿性的知识,有意识地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

3.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知识。一是分析所教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比如,数学教材中关于有理数的概念,教师要首先研究数的发展历史:在原始社会,人们要比较物体,形成了“多”与“少”的概念;学会“结绳计数”后,形成自然数的概念;在进行连续测量时,又产生了正分数,形成正有理数的概念;为表示相反方向的量,又引进了负数概念,等等。由此,教师对于有理数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才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才有可能向学生讲清有理数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二是挖掘、拓展教材中学生易产生疑问的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生物教材中介绍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教师应拓展一些相关资料,包括袁隆平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目前世界和我国的水稻平均亩产量是多少?袁隆平培育的水稻新品种目前已实现的亩产量是多少?他的新目标是什么,等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兴趣,对学生可能产生疑问的地方或容易感兴趣的问题有所预见,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是重视教材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中的实际应用。教师应能够联系本地区的实际和特点,分析与拓展教材中的应用性知识。

《中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报》207月24日第6版

[1] [2]

篇3:更新观念敢破敢立-兼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课堂角色的改变

更新观念敢破敢立-兼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课堂角色的改变

高考制度的改革,教学内容的调整,把课堂教学改革推上了浪尖.改什么,怎么改,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明确的思路.认清形势改观念,注重实效改方法.从传统的传授法中跳出来,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作 者:邰雨春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中学,225800 刊 名: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小学英语新课标心得体会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标数学

数学新课标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教师新课程培训总结

教师如何改变观念,落实课标理念
《教师如何改变观念,落实课标理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师如何改变观念,落实课标理念(推荐3篇)】相关文章:

中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2022-12-22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2023-04-05

数学高段教研组计划2022-09-07

高二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2022-11-27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2023-10-17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教学的工作计划2023-06-01

义务教育管理心得体会2023-12-25

初中语文组教研活动工作总结以及工作计划2023-01-01

高一历史教学总结2023-03-21

读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2024-03-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