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农村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23-11-10 08:09:3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激发农村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合集11篇)由网友“心随海动”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激发农村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欢迎阅读与借鉴。

激发农村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1:激发农村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文章作者 :滨海县陈… 发布时间:-5-7 16:52:22 阅读次数:1094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总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总量为5万字,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总量为40万字,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总量为100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不但能够达到阅读数量,而且保障其阅读质量。

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我校教师积极探索课外阅读指导之路,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还存在着不少困惑和问题。一方面大家积极研究和实践如何进一步通过课外有效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教学时间及空间、家庭教育环境、教师指导策略等方面原因的影响,教师们对如何保持学生的长时阅读兴趣和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等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激发农村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一方面寻找更切合“农村小学”实际、更利于让师生接受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法,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形成一系列的指导策略,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摆脱目前的种种制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及能力形成的不利因素。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探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教学策略,致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乐阅读、健康成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外是学生学习的“后勤部”,只有充分补充后勤资源,我们才能在主阵地上操控自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能从心底里热爱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二是通过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抓住 “阅读指导策略”、“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活动与阅读兴趣”这些重大命题,将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石,为重新建构现代教学的教学策略理论框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辨的提升,理性的思考。

三是通过有效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五个目标:

1、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重视提高课外阅读实效性的理念;

2、探索和创新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符合农村小学的阅读指导策略;

3、提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研究型教师;

4、通过课外阅读策略研究,以点带面,探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5、根据调查,针对实际,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完成论文《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活动论》撰写,并向全校推广试验,营造书香校园。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策略。既有理论的研究,更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对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而可行的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实效、有推广价值的阅读指导策略。

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围绕:

(I)围绕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构筑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带有学校特色的高效、有创新性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3)探索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教学策略;

(4)提供一系列解决学校阅读教学及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策略;

(5)建设研究型、创新型的学校,积极营造“书香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实施

(一)本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研究《激发农村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时,研究教师如何在阅读指导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原则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

3、发展性原则。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渗透性原则。教师要作到教书育人,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阅读指导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以载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5、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考虑教学规律、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我们将组织好科研力量,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以工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以取得研究的实际效益。

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全面把握近几年学校课外阅读指导教学改革的历史进程、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以及经验与不足,从而使课题研究有一个较高的立论点。

第二、调查研究。通过对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分析(包括观念、经验、教学特色与存在问题),对学生阅读兴趣、水平的现状调查(涉及学科差异、年级差异、性别差异),把握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加强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第三、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不同课堂教学方式的意见,在实践中探索学生欢迎的、高效的阅读指导策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总结、推广。

总之,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实证研究与专题研究、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强调重点,突出特色,以保证研究的合理性及实践效益。

(三)课题研究各阶段任务

1、课题申报、审批阶段

学校向课题组提交申请报告,经专家组审查批准后,立项,开始课题实施。

2、研究准备阶段

组织队伍;确立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理论培训;现状调查。

3、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期间,将分别举行多次专题性学术研讨会,及时交流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同时不断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并将根据学校课题进展情况,邀请专家对学校的课题开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交流、总结和推广优秀成果。

4、结题阶段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总课题结题大会。

――经验成果在课外阅读指导实践中推广应用。

四、课题研究的时间:

3月―12月

五、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

1.在校长直接领导下,教科研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组人员具体操作,发挥教师开拓性,创造性。

2.课题研究的教师要经常进行情况、资料和数据的统计,并互相交流学习。

3.课题由组长江平负责,课题组教师参加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成果将以论文、

篇2: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扬州“亲近母语”课题的广泛开展,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本课题虽有人在研究,但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是很理想,尤其并未解决小学生爱读、想读这两个基本而关键的问题。

二、研究目标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为总的出发点和归宿,创设“小学生主动阅读”的系列活动,建构课外阅读教学的网络化沟通的理想模式,激活学生潜在的语言表达因素,使学生爱读、想读,探索有利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积累主动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开展“让好书引领学生成长”活动,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写学生,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让小学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精神,让学生一步步浸润在书籍的海洋里,丰厚文化底蕴,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真情阅读,在基础上,努力培养“书香少年”。

三、研究意义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

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著,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著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这正是我们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改实践。

四、课题名称:

篇3: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开题报告

五、研究内容:

1、营造书香文化,彻底改变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观。

很多有识之士在提到如何改变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时都提高了“书香校园”这个词,但我们认为,“校园”在这里只是环境的一个别称,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很多学校都高举“营造书香校园”的旗帜,但只是在标语、名人名言上下功夫,在图书室里课外书籍的数量上下功夫,在学生读书的量上下功夫,这些当然都是需要的。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意义没有真正的理解,他们还是将课外阅读的目的“锁定”在考试和作文上,这样的“书香校园”对学生是很不利的。我们认为,要营造书香校园,首先要营造一种书香文化,让农村小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如何去读书,让他们知道书在他们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课外阅读的内驱力,真正自觉自愿地去读书,让读书就像吃饭一样变成一种习惯,一种需要,以彻底改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观。

2、打造书香学生,积极探索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

综观诸多有关课外阅读的论文,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有:推荐阅读书目、扩大阅读范围、开展阅读活动、写好阅读笔记等等,这些都是好方法。但仔细研究这些论文,我们便可发现,这些都是初步的表层的做法,那么,推荐阅读书目以后怎么做的?扩大阅读范围之后怎么跟踪学生的?开展阅读活动效果的持续性做法是什么?如何对待学生的阅读笔记的?对于农村小学生,我们还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如何保证?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如何消除留守状态带来的影响?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如何实现家校结合?如何利用农村的大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在农村,打造书香学生的难度虽然大,但我们想,只要我们,只要我们攻克了以上难关,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蓝天必定是必定会更加明澈!

3、构建书香人生,着力研究课外阅读效果的可持续性

“是的,读书是为了人生,而不是为了在这物欲横流的尘世赢得一席耀武扬威之地;更不是为了在这世态炎凉的社会争得多少功名利禄。读书,这种质朴的过程只不过是想把自己简陋却不失尊严的人生变得五彩斑斓,变的充实,变的天真淳朴,让属于一个灵魂的本质放射出光芒,折射出生命的美丽……”这段话真正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之所在!我们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将来能考上重点大学,为了使自己将来能够飞黄腾达。我们能不能通过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性的研究达到一种考试、“书中自有黄金屋”以外的东西?我们能不能通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性的研究,对农村孩子的人生观产生影响?我们能不能让农村学生懂得:“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朱永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认为,这就是通过我们的指导而达成的课外阅读效果的可持续性的问题了!

六、研究途径

(1)构建学生课外阅读的网络,创造条件,主动阅读

(2)改革评价方法,将课外阅读的评定纳入学期语文学习评价中去,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欣赏习作的时空。建立读者意识,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欣赏的时空,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体愿望变为一种习惯。

(4)每个教学班级设立图书角,在每个年级建立学生个人图书交流中心;定期举行学生好书推荐活动。每个班每学期出两期有关“课外阅读”的墙报或者黑板报,同时由语文教研组牵头,每学期出一到两期橱窗墙报,并设计一些小的栏目:如“好书大家读”“读书感悟”“读书心语”等。

(5)背诵《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同时与我校承担的《亲近母语的研究》这一课题相结合,阅读《亲近母语》教材中所要求的学生必读文章,及时写好读书笔记,提高读书的效果;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评比竞赛等活动;定期评选“读书大王”、“诵读大王”、“读书小明星”、“小小藏书家”等。

(6)课内外及时衔接,教师辅导学生链接课内延伸至课外的相关书籍文章,拓宽视野;教师撰写教育日志,建立学生的阅读档案,积累好一系列过程性资料。

(7)与名著对话是我校的课外阅读的传统,在研究过程中,将把这一活动进一步落实、深化、以使得我校的学生在毕业只前实现与中国的四大名著对话。同时,结合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实现有关其他国内外有关名著的对话。

七、研究方法

(1)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为课题研究寻找一条捷径。

(2)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与观察法相结合,对实验班学生采取实验前问卷调查,阅读情感测试;实验中阅读表现观察;实验后再次调查、测试,前后对比。

(3)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法:在群体主动性研究的同时,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4)经验总结法:及时从课题实验中总结得失,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八、成果显示

1、负责人撰写《研究方案》、《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2、其他的研究人员完成《论文集》。

3、案例集

4、教育日志

5、学生作品

让学生有每日读书的好习惯,有充满智慧的大脑,有优雅的举止和谈吐;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着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书香门第。为学生辟出个体自主活动的时空,发挥阅读课堂教学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真情阅读,在基础上,努力培养“书香少年”。

九、组织机构

顾问: 潘湘云 何治平

组长: 尤兴胜

成员: 王 艳 朱彩萍 潘文琴 谢小花

沈红梅 王 军 戴 萍 严 肃

于海霞 王茂萍

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课题组

篇4:《农村初级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管理方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农村初级中学语文 课外阅读有效管理方式的研究

课题来源:江苏省教学研究室第七期立项课题

选题依据: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 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语文 ,如果仅仅局限于学好语文 书上的有限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 能力的。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当前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扰。我们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从调查了解当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基本情况为出发点,分析其原因,探索以课内阅读为本拓展链接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寻找提高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效绩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促使初中课外阅读在常规教学管理中的制度化建设。

新的《语文 课程标准》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 作为最重要的课程理念;同时还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后,农村初中课外阅读都存在很大问题。《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初中阶段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完成260万字。但是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阅读量小,阅读面狭窄,阅读无计划性,缺乏兴趣等诸多问题,同类课题也都从此入手研究课外阅读的策略、方法指导,比如:浙江南湖的《农村初中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策略研究》福建安溪《关于“课外阅读指导”课题的研究》等。

可见,在开放的语文 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应该是语文 教育的“点缀”,更不是可无可有的“软任务”。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 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这说明什么?说明语文 学习不能局限在小课堂里,只有树立大语文 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 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 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 学习的效率。

新课标已实施几年了,在“正确把握语文 教学的特点”中,课标明确提出了:“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 材料,在大量的语文 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 的规律。”但许多教师在对待能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 材料”的课外阅读上仍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在课堂上,在重分析,轻阅读的旧有教学模式的泥淖中难以自拔;二是在课堂外,认为在课外阅读上化时间有投资多见效慢的特点,将大量的课外时间花在习题的强化训练上,情愿在题海中跌打滚爬。面对新课标提倡的“多读书,少做题”,“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 理念,总是一脸无辜而又理直气壮地强调:只要应试不取消,我就要搞训练。

其实,再来看看他们无法回避的应试,其实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虽然整个评价体系没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试题考查内容已在不断修正,考出学生综合语文 素养这一目标已渐渐的显现出来。就04、05、各地中考语文 试题而言,不考僵硬的概念,不考机械的分析已成为一种共识。在这样的应试面前,我们同样必须直面素养。

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外阅读不仅是听、说、写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进入人的理性世界,激发思考、启迪心智、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升华人格。“提倡和鼓励多读文学名著、科学名著和优秀文学作品,对于疏离名著的中学生有如为其知识结构的骨骼补钙,有助成长。”著名散文作家王英琦认为,阅读之于人的精神世界,犹如雨露之于原野。雨露能让原野布满鲜花绿树,阅读能提高青少年的品德、人格、人文素质,美化青少年的精神家园。

所以无论是从语文 教学的任务出发,还是从应试出发,课外阅读的推进都不可或缺。相对于同类课题侧重于策略、方法指导的研究,本课题将针对农村中学课外阅读的管理方式进行研究。我们觉得课外阅读首要问题是“读”,虽不能说“只要读了,就行了”,但“读”是前提是基础。本课题将促进农村初级中学课外阅读过程的全面管理,以推进本县初中初中语文 教学的改革。遵循语文 教学的规律,建立起有效的课外阅读管理机制,全面实施课外阅读。

三、课题预期成果的价值:

本课题主要建立有效的课外管理机制,推广课外阅读指导意见,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完成调查报告,教师论文,学生个案、阅读评价方案、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语文 的主要视角,试图建立有效的课外管理机制,推广课外阅读指导意见,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分析法;2、问卷调查法;3、行动研究法;4、个案研究法;5、经验总结法

研究途径如下:

1、通过明确各自职责来落实阅读的有效管理

本课题组从对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内容、范围、时间、途径,教师的阅读管理等方面调查入手,制定《高淳县义务教育阶段语文 课外阅读指导意见》,明确各自的职责。

2、从阅读内容方面进行有效管理

通过阅读经典,以真的文学感化孩子。通过自选期刊,以好的兴趣获得体验。

3、从阅读方法上进行有效管理

教师指导学生名著定期定量读,读书笔记定期定量做,优美诗文的定期定量背,自选期刊的自由自在读,展示形式的多种多样办。

通过以上阅读途径达到让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衔接的目的,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 课堂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语文 渗活动,优化语文 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读写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名著进行多角度考察,或拿出学生自己的书“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利用图书馆或网络,多方面拓展阅读渠道,尽可能多地获取健康有益的信息;充分利用墙报、校报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刊出,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本科题具有如下应用价值:

①探究课外阅读在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 素质和人文素质方面将有重要作用;

②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使学生改变目前名著阅读只肤浅地了解教材中提示的情节或人物的现状;

③使多数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转变过去重视课内教学、轻视课外阅读的语文 教学上的“急功近利”思想,树立“大语文 教学观”;

④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探讨一条适合我县教学现状的阅读方法;

⑤为实现语文 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的要求,探讨一套我县行之有效的方法,出台《高淳县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指导意见》;

⑥探究如何使课外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有效途径。

此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读书所必须具有的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基础及条件保障: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本县教育局的业务领导的高度重视,批准实施了由县研训中心制订的《高淳县义务教育阶段语文 课外阅读指导意见》。并多次召开全县校长会议布置该项工作。主持人在学校从事语文 教学时,曾在自己带的一届学生的语文 教学方面作过加强课外阅读的探索,虽未从理论层面进行总结,但在实际中明显对学生的语文 素养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持人曾撰写论文,总结这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在本课题研究开展之前,主持人作为教研员就已经带领部分课题组成员就目前我县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做了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加强中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大力推进课外阅读教学”的意见,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课题组成员均为县骨干教师,基本上在校担任教研组长职务,都是初中语文 教育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基本上是市县优秀青年教师,县学科带头人,市县级骨干教师。他们及参加研究的其他成员,在教学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同时还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这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思想基础和有利条件。加之主持人的教研员身份,他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了解目前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和中学生语文 学习的优秀经验和困惑,决心以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寻找一条解决问题的科学有效的道路。保证了课题研究中各环节的工作能顺利开展。该课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很强的针对性。将对大面积提高全县语文 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年,5月―8月。

205月―年9月:选择课题,调查论证,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向市教研室申报;

9月―208月:研究阶段,组织各实验学校课题实施,问卷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完成调查报告。

年9月―205月:研究阶段,名著阅读实验,图书馆阅读实验,书报杂志阅读实验,个案研究,阅读评价研究。完成学生个案分析,整理出读书活动材料,举办讲座,制定阅读评价制度。

年6月―2009年8月:结题阶段,准备资料收集,经验总结、撰写论文,准备结题报告填写。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主持人:万君仙

组 员:杨于方、李翠明、赵秋兵、张文化、王洪涛、曹刚、唐香头、王爱兵

八、主要参考文献:

张晓梅、张英宏编著《初中语文 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5月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月

篇5:关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第1个阶段(。8―2002。10)准备阶段

1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查阅资料。

2确定课题,拟订实施方案。

3申报立项

第2阶段(2002。 10―。12)实验研究阶段。

1 加强理论基础学习。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理论和先进经验,调整研究重点和方法,提高研究效率。

2认真研究,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媒体创设适合的情境并进行分析研究。

3加强合作,每学期上好实验研究课,要求其他教师和领导对自己研究提出建议和意见。

第2阶段(2004。12―。7)论证结果阶段

1对取得的成果进行反复实践论证。

2总结整理取得的研究成果。

3写实验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3 价值

(1)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动机是学生主题参与的内在机制。心理学认为人的1切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生学习数学是1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使学生产生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深化认识的目的。所以,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2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离不开环境,人的个性、情感、品质等都与所处环境、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感情倾向都与其文化背景、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1个民主、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1个个适合的学习情境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有个性的发展。

(2)课题的应用价值。

课题的提出是适应了《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新教材的编写也凸现了生活化,活动化,情境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题的提出适应了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好动,好奇,注意力具有集中时间短,持续性差的特点。因此,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高质量的参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4研究基础

从月已经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并且积累了点滴的经验。所撰写的论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市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2等奖。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教育》、《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5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课题的负责人具有1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所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县获奖,是学校所承担的国家级教科研课题组的主要成员之1。同时,教师边教学边总结,边实践边研究,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学校地处县城,可以及时得到学校、教研室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学校设备先进,可以利用网络及时获取信息、查询各种资料。

篇6:关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题目:关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

1、选题

(1)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国内外对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的比较多,也取得了1些成果,有1些优秀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1些经验也比较成功。但是,研究只停留在片面的角度,缺乏系统性。(例如: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较多。)而且,事例性较强,出现就课论课的情况,有的凭空猜想,缺乏依据,没有从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缺乏1定的科学性。

(2)选题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儿童对1件事有了兴趣,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度活跃,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真正思考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而创设1个个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智力潜能,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的关键,因此本课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内容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关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方面是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运用教学媒体、采取教学手段,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情境。另1方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课题研究的假设

教师正确运用多种媒体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1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

3 概念的界定

情境:字典中解释是情景,境地。本课题中指在课堂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1定的教育氛围、学习环境。

兴趣:字典中解释为喜好的情绪,在课题中把它界定为学生个体在1定的教育氛围,学习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乐观的情感倾向和自觉参与学习的行动表现。

(2)研究的目标

关于创设情境。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如何创设情境,如何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情境,并研究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

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激发

(3) 研究的方法

1 行动研究法,这是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

2 对比法,利用同时教两个班数学课的条件研究各种情境在不同群体中发挥的作用。

3个案追踪法。

4 经验总结法,边研究边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措施,上升到理论。

(4) 研究的步骤

课题计划在3年时间完成,具体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研究。

篇7:农村数学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研究开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今时代竞争与合作是发展的主流,竞争的成败取决于合作的程度。合作学习的能力体现了个人的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流与协作能力。新课标要求:“小学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恰好能体现课标的这一要求,他能给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展示与互补的平台,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尊重的学习氛围。它不仅减轻学习压力,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关系由竞争转为有效合作,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营造轻松愉快、平等尊重的数学学习环境,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2、建立和谐的“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新型良好合作关系。

3、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习惯、方法,学会创新学习。

4、教师熟练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建立成功合作下的高效课堂。

四、预计解决的问题

1、提高学生对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性的认识。

2、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包括学生在合作预习、听课、练习、作业的有效性把握等方面。

3、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五、采取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使师生形成一定的技能。

(2)实验观察法:在小学数学传统低效的课堂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活动,积极试验尝试,在实验中观察,在实验中提升,探究出经验和规律。

(3)个案总结法:通过个案的调查研究,进行对比总结,反思交流,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论文。

六、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梁顺国,负责课题的指导研究,协调分工

王安锁: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落实

赵柳霞:负责课题研究相关调查资料的设计

冯 雨:负责课题研究的实验、调查和数据统计

米绘新:负责资料的整理,归档,报告的撰写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1月-1月)

形成课题研究小组,开展问卷调查,分析研究的对象和课题现状,收集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制定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2月-年8月)

围绕课题目标,采用调查研究,实验观察和个案总结等方法,探究“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方法策略,提高师生的合作能力,建立健全各项操作方案。

第三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

课题研究总结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结题并整理相关研究成果及资料,申请结题。

篇8:关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关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选)

1、前言

1、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儿童对1件事有了兴趣,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度活跃,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真正思考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而创设1个个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智力潜能,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的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提出了本课题。

2、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国内外对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的比较多,也取得了1些成果,有1些优秀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1些经验也比较成功。但是,研究只停留在片面的角度,缺乏系统性。(例如: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较多。)而且,事例性较强,出现就课论课的情况,有的凭空猜想,缺乏依据,没有从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缺乏1定的科学性。

3、课题研究的假设

教师正确运用多种媒体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1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

2、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概念的界定

情境:字典中解释是情景,境地。本课题中指在课堂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1定的教育氛围、学习环境。

兴趣:字典中解释为喜好的情绪,在课题中把它界定为学生个体在1定的教育氛围,学习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乐观的情感倾向和自觉参与学习的行动表现。

2、研究的目标

关于创设情境。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如何创设情境,如何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情境,并研究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

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1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4大要素之1。

(2)、教育心理学理论

动机是学生主题参与的内在机制。心理学认为人的1切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生学习数学是1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使学生产生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深化认识的目的。所以,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3)、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离不开环境,人的个性、情感、品质等都与所处环境、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感情倾向都与其文化背景、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1个民主、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1个个适合的学习情境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有个性的发展。

4、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这是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

(2)、对比法,利用同时教两个班数学课的条件研究各种情境在不同群体中发挥的作用。

(3)、个案追踪法。

(4)、经验总结法,边研究边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措施,上升到理论。

3、研究的过程和措施

课题计划具体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1个阶段:准备阶段

1、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查阅资料。

2、确定课题,拟订实施方案。

3、申报立项

第2阶段:实验研究阶段。

1、加强理论基础学习。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理论和先进经验,调整研究重点和方法,提高研究效率。

2、认真研究,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媒体创设适合的情境并进行分析研究。

3、加强合作,每学期上好实验研究课,要求其他教师和领导对自己研究提出建议和意见。

第3阶段:论证结果阶段

1、对取得的成果进行反复实践论证。

2、总结整理取得的研究成果。

3、写实验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4、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在本次的教育科研活动中,教师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教育科研理论,不断去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研究学生,在学习、实践和总结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得获取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2、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了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研究了各种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研究创设的不同情境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新教学内容之前,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1半。”通过创设情境在教学1开始就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起各种感官和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清晰、思维积极、理解深刻、掌握牢固。在这1阶段适合创设模拟生活的情境、矛盾的情境、游戏的情境、问题的情境等,具有启发性、问题性、形象性,帮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获得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学习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催化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在学生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内驱作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理解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适合创设操作的情境、猜测的情境、实验的情境、生活的情境等,具有可操作性、活动性、鼓励性、合作性,提高学生尝试进行各种数学活动的兴趣。

(3)、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之后,创设情境保持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能使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活动状态。在这样的情绪下学习,学生的思维敏捷而活跃。比较适合创设竞争的情境、操作的情境等,具有应用性、竞争性、活动性,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验班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数学成绩得到普遍提高。通过课上观察、作业反馈、家长访谈、学习成绩等几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实验班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验证了创设适合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假设。下面是实验班学习兴趣前后对比情况表。

实验班学习兴趣前后对比情况表

(优秀学生人数与全体学生人数的百分比)

课上观察

家长访谈

主动完成作业

学习成绩

达到优秀的

注意力集中

积极思考发言

实验前

百分之5102

百分之4105

百分之7109

百分之8106

实验后

百分之7108

百分之610

百分之9101

5、对研究的思考

我的课题研究还不是10分完善,只能是我对数学教学的1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尤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教学实践方面考虑得较多,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所作的研究反思更偏重于感性的经验,研究的内容、结构可能有许多不科学合理的地方。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研究的缺漏,例如:关于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如何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情境方面研究较多,而研究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体现较少。还需要以后继续深入研究,并欢迎各位专家进行指导,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篇9:《农村普通高中理科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普通高中理科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秋学期,我们践习高中新课程至今,深感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学习效率低,对学生有效学习也做了一些有价值的实验,但效果一般。高中理科各学科理论教学模式较多,但在农村普通高中课堂上还有待在实践中完善。我们决定对农村普通高中理科各个学科的有效教学模式(如“阅读自归探研评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了本课题组,旨在进一步探索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指导我校新课改的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以期达到一下四个目标:

1、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增加成功快感。

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变讲细讲透为阅读自归探研式教学模式。

3、推动新课程的讲授速度。一旦学生有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大增,教师只要在重点内容上启发引导就可以。

4、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培养研究型教师。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拟对以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五条教学基本原理进行实践研究:

1、提高课堂参与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理科各个学科的先导。

2、掌握最近发展区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3、灵活的理科各个学科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4、元认知能力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5、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支柱。

6、为学生提供理科各个学科的有效学习和合作探究的途径、过程、方法、技巧等。最终是为提高学生的理科素养和各方面的能力服务。

7、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等。

四、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国内对各个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较多,形成了一些理论基础,可对理科各个学科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不多,对农村普通高中的教学实践的研究就更少了。课题组负责人有十几年农村薄弱高中的教学经历,践习了一些国内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导学案”教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06年秋学期,我们践习高中理科新课程至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了教科研能力及理论水平,践习了“阅读自归探研评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流感教学法”,效果不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本课题研究也顺应新课改的理念。

3、本课题组得到县教育局和学校的全面支持,所需经费全部由学校承担。

4、课题组成员有霍邱县教育局教研室理科学科教研员、霍邱一中理科学科教研组长,均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参与过多个省、市级课改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主持和参与的省级课题都已结题。

五、课题组组织分工

冯克永、何兆祥:

负责课题的全面工作,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文章,填写立项申请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成员:参与课题研究,负责提供对比实验案例、教学案例及其分析,撰写文章。

六、主要研究阶段及预设成果

第一阶段:2月15日~1月25日。做好开题的准备工作,形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2月1日~年8月31日。开展“阅读自归探研评导式”课堂教学模式及“流感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撰写相关论文及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2013年9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开展“阅读自归探研评导式”课堂教学模式及“流感教学法”修正后的实践与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第四阶段:1月1日~203月20日。总结课题开展情况,形成论文集和结题报告。

篇10:农村小学生日记写作指导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生日记写作指导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申报的《农村小学生日记写作指导方法的研究》教育科研课题,经我市教学研究室批准,立项为我市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微型课题。根据延安市教研市的相关要求,定于今天开题。下面,我就我主持的微型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指正、审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人类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写作时代。

本课题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农村小学生日记写作方法为重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让农村小学生学会用贴切的文字来描述生活中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使农村孩子热爱写日记,谈到写日记,感觉语言就如源头活水一样滔滔不绝。提高这种能力途径,我们研究的核心是“让农村小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悟启发,日记源于生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会改变农村教师的习作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习作学习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写作教学方法,培养农村小学生热爱写作、留心观察、善于感悟、大胆设想创新的习作能力,从而为习作教学的发展积累一些经验素材,在习作教学实践过程中,力求创建出一套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水平评价,能力提高方法模式,在我校以及农村学校推广应用。

二、我校作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最近,我们对我校学生的作文情况作了深入地调查、了解。其结果令人担忧:很多学生在平时写作练习中,采用的写作方式是:抄(抄袭习作选上的作文)、编(胡编乱造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临(即像临帖练字般地仿写作文,事件一样,只变换了人物)。而在考试时,他们的方法就更为简单了,那就是“默”——将平时背好的优秀作文有选择地默写在试卷上,以换取高分。造成这些写作现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小学生日记,即指小学生能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通过日积月累地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能留心周围事物,并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并在习作中培养自信心。”小学生的作文很多是:“内容不真实,提笔无话说,害怕写作文……”的现象。缘于此,我确定了“小学生日记写作指导方法的研究”课题,就“如何教学生写好日记,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基础。”进行实验研究。

三、课题的界定

实验主要以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作感情要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等。以及特级教师于永正的关于作文教学的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论述:如“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文章。”“小学生作文只是一种练习——练习用笔说话。”并结合自身农村小学的特点,制定体验生活,日记写作的基本要求。

四、研究的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

1、在研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叙事或抒情、议论等方式在日记中表达出来,逐步培养小学生细观察,勤思考,多练笔的好习惯。

2、通过写日记探索出有效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路径,为广大教学工作者在学生作文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

五、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献法。通过专题辅导,自学讨论,认真学习写日记教学的学术论文。

2、检测法。通过前期检测,了解实验前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数据。通过实验后的检测,掌握具有说服力数据,用以证实实验的效果。

3、跟踪法。通过实验班级的跟踪,及时了解实验的进展情况。

4、比较法。

5、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

六、研究的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地体验生活,以自身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来捕捉写作的素材,训练学生片断作文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从小就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消除小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了解到作文原来就在身边,树立一种自信心,彻底解决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的问题,并为写作文打好基础。

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开凿日记源泉,拓宽日记渠道,创新日记内容,引导学生任意选择内容。日记的形式可以不受拘束:观察日记、想象日记、记事日记、活动日记、旅游日记、树叶日记、照片日记、书信日记、读书日记、童话日记、剪贴日记、实验日记、画画日记、诗歌日记等。

七、课题研究的周期及步骤

课题研究启动阶段(2014.12)

1、开题,评审,修改开题报告。

2、通过本阶段工作,清楚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操作定义和实施方法。

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1——2015.5)

1、明确小学生日记写作研究的基本要求。

2、深入钻研教材,全面观察生活,准确把握日记训练的重点,探寻日记写作的途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写好日记提供优良的氛围,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从事研究工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5.6)

收集课题成果,汇编成册;完成课题论文,为主课题报告积累素材。完成主课题报告,做好结题工作,为课题鉴定作好充分的准备。

八、预期成果:

1、收集课题成果,汇编成册;

2、完成课题论文,为主课题报告积累素材;

3、完成课题报告。

九、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实施方案。

2、课题研究理论学习。

3、撰写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同时也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我有信心克服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坚信:只要我努力,按计划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就一定能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篇11:小课题开题报告《提高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研究》

(4)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确定得不够。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包括健康(众所周知健康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教育、科学知识传授两个方面。虽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为社会各界所认同,但是各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重心仍放在科学知识传授、学生道德教育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观注与重视。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5)缺少系统的配套的教材。一方面目前缺少专门为小学编定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教科研专家,使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可能象语文 、数学等学科那样有大批的教科研专家编写系统的配套的教材,并且使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学校在为学生定购教科书时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科书忽略一边。也造成了小学生缺少系统的配套的教材。

(6)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水平较低。首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不积极。社会生存环境恶劣所造成的激烈竞争,使得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集中于应试教育上,而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无关乎家长学历的高低,受教育程度如何。其次,大多数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不甚了解。家长工作繁忙,没有更多空暇时间从各种媒介上获取心理健康知识,以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最后,家长没有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有效途径。仅依靠学校每学期一、两次的讲座,是远远无法让家长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也无法满足家长获取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需要。有的家长甚至连这一学习途径也没有。

(7)形式多样但缺乏系统性。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学生、家长、教师开设讲座,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等。但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系统性,便不能保证心理健康的系统性、有效性,削弱了开展心理健康的作用。因此每一种形式开展要有针对性、要循序渐进,各形式之间也要有内在的联系。

(8)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巨大的感染力和示范作用,也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压力。使得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表现为对教师职业认同感差,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②职业倦怠和职业行为问题。职业倦怠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力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而产生的一种身心耗竭状况,表现为情感衰竭,如紧张、易怒、人格解体等。③身心不适症状。④人际交往障碍。教师的人际交往障碍首先表现为自我封闭。另一个表现就是在与学生和家长的交往过程中,高高在上,养成了指导与命令的单向沟通模式。教师心理上的压抑、苦闷、失落、疲劳、紧张、枯燥、无成就感、易冲动等主观体验和行为,直接影响到了教师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9)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交流由于管理的缺失。没有组织有效的、系统的教科研活动,各区都存在着缺少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交流。教师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学校与学校之间缺少交流,区域与区域之间缺少交流。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相对闭塞的环境之中。

(10)各地各校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着个体差异。对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径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各地各校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不同。首先,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快,反之则相对落后。使得各地各校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关键在校长和教师,校长的认识和态度以及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区中心小学和实验小学的校长及教师素质相对较高,接受新事物较快,有更多的进修提高的机会,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较强,能在教育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有意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建立一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目前,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职人员很少,兼职人员较多,这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将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技能,必须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逐步形成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才,使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结合起来。

第三,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因此,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

第四,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2)充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障碍学生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实效性。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并重,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还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正规计划中,保证课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创造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心理素质。利用班主任工作、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减少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连网的迅速发展,可以使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便捷、及时。学生心理档案存储、管理将由计算机来处理,使资料保存更完整。网络的发展,增加了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同时,上网已成为新世纪青少年的时尚生活方式,因此,可以通过互连网进行超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心桥网站已建立,北京师范大学牵牵心理热线等也已经在青少年中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补充,能够扩展学生心理成长的环境,最终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效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我国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短短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文献资料表明,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兴未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与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从研究对象来看,对大学生、中学生的研究比较多,对小学生的关注相对比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理论研究比较多,实证研究相对比较少;从研究范围来看,整体性研究比较多,区域性研究相对比较欠缺。因此,进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与必要性。

研 究 目 标

总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信息时代对小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进行正确归因,从而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学校、社区、家庭三维的信息时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便抵制信息时代中对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良影响。

分目标:

1、对信息时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归因研究。通过在本校和本地区的教师、家长和学生中对在信息时代小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家庭访问等形式,了解现象的同时,还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找出正确的归因。

2、为教师、家长、学生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3、研究学校、社区、家庭三维心理教育网络模式,调动各种因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共同抵制信息时代带来的消极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并与教师一起寻找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

5、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为小学生创建健康的、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研 究 内 容

综合国内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并充分了解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要素后,通过对“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维心理教育网络模式,搭建网络心理教育信息平台”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研究假设

如能构建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诚实守信”的网络社区育人环境,就有可能最终实现德、智并举的教育效果。第一,把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学校教育工作具有双重性,一个方面是“教书”,另一方面是“育人”。过去,我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大,教学只以传授知识为主,培养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高分低能现象。第二,把心育和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育体就是对学生进行身体的培育;育心则是在学校体育中结合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体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当前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培养现代化人才,所谓现代人所必备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即:自尊、自 信、自立、自强;意志坚强、沉着果敢;有较强的竞争、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精神;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和心理调节能力。而体育对这些素质的培养有着特殊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内容与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创新之处

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溺爱,在家里娇生惯养,养成孩子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同时学生受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带来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直接给学校德育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与此相应的是学校德育在家庭、社会上的认同度不高。家长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获得技能的多少,而对于受到学校重视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感兴趣。除非孩子的表现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这时候家长才想起亡羊补牢。我们知道,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素质与家庭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因此,本课题把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扩展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去,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树立一种崭新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生存发展观。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1.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并为构建具有中山本土特色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2.问卷调查法。分别选取小学管理者、教师以及三到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全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学校管理者、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践所得。通过国际互联网上查阅关于职业方面的论著、国内外关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情况进行大量阅读,并归类整理、思考。

3.访谈法。向课题组的老师们进行请教,与实验教师进行访谈,接受他们对该研究的指导及收集本研究相关的资料。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管理者进行访谈,以深入了解全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以及一线管理者的实践体悟。以国内外相关文献概述分析是进行研究的基础。本人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并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走向,为构建具有中山本土特色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找出与本研究有关的单一对象的仔细考察,进行质的研究,但也不限于质的研究。可以将个案研究方法作为本研究的整个研究部分。

5.行动研究法:这是本研究的最基本研究方法。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开会讨论录音录像、个案研究、个人报告、阶段报告等手段来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利用信息交流的平台,在家校间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协作实验,探讨利用快捷的通讯设备实现提高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6.开发研究法。通过本研究,尝试开发学校校本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校本教师、学生与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博客群。

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本研究具体进度计划如下: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2月)

在这个阶段,主要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立项、论证以及课题研究方案、管理章程等的制定工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聘请并成立课题指导专家组。

(2)理论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3年10月)

对本课题的研究所涉及到的理论进行认真的研究。如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培训。

(3)深入研究和开发资源(2013年10月-2014年1月)

充分把理论运用到事件中,通过深入研究找出课题的科学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资源库,提升信息技术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和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信度和效度。

(4)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版研究专著、优秀应用案例等。

预计形成的成果:

论文集和研究报告。

《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开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数学小课题论文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科研课题计划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初中英语小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开题报告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定心得体会

数学课题的开题报告

四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激发农村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激发农村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激发农村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合集11篇)】相关文章:

关于小学数学两级分化成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2023-05-31

学生研究性成果报告2022-05-21

数学两级分化开题报告2023-12-08

英语课题开题报告范文2022-07-21

关于培养小学生语文积累能力探索课题开题报告2022-05-06

毕业论文进展报告范文2022-10-04

会计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022-05-07

研究型学习开题报告中学生的发型问题2023-05-03

小区规划设计开题报告2023-10-24

计算机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