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zhanghai”为你分享15篇“不等式复习反思”,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基本不等式复习教学反思
基本不等式复习教学反思
在高三复习中,我结合高考中对《基本不等式》的考试要求以及近几年来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考察,特设计了本节复习课,首先从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要求方面进行复习,然后精讲三个例题,帮助学生形成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解法规范,接下来由学生进行练习、分组讨论、上黑板板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得到以下几点:
教学中的优点:
1.课题引入
在教学案和发给学生的导学案中,首先用问题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掌握本节课所应用的`知识点,为后面的解题打下基础。
2. 精讲例题
通过精选的三个例题,和学生一起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基本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常用的变形方法----配凑法,以及解题的一般步骤,为学生作好解题示范。
3. 课堂练习
在本节课中,我精选了五道往届的高考真题,供学生进行练习,并且提前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对于一道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观察,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4. 学生板演
学生通过讨论,对于问题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每个小组叫一个同学进行板演,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也让同学们有了展示的机会。
5. 学生讨论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讨论的时间,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倾听中学会交流和提高。
6. 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先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启发同学们进行补充,既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又总结学习过程和所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中的不足:
在本节课中,由于有些学生提前做的练习比较少,因此课堂练习的时间显得有点紧,有个别同学没有做完布置的五道练习题,还有,由于很多高考题目对于应用条件中的“三相等”考察得不多,可能导致有些学生对这个应用条件不够重视。
对于今后教学的启示:
讲完本节课,和同教研组的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后,对于今后工作的启示,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布置的练习多督促检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打下基础。
3. 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引导学生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4. 高三的复习课可以以先复习相关知识点,再讲解典型例题,然后学生练习,、小组讨论、上黑板板演,最后师生总结的模式进行。
5. 在高三复习时,习题可以用往届的高考真题来进行,既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又增强学生对高考题的适应能力,降低高考的神秘感。
6.在进行课堂总结时,既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又总结学习过程和所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在进行高三复习时,既要考虑高考的要求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在组织复习的过程中,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和常考的考题类型,有效地提高高三复习的效率。
篇2:不等式复习课
不等式复习课
篇3:不等式复习训练试题
不等式复习训练试题汇编
一、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一般步骤
(1)审:审题,分析题中的已知量,未知量,明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设:设未知数
(3)找:找出能够表示实际问题全部含义的关系
(4)列:列出不等式(组)
(5)解:解出不等式(组)的
(6)答:检验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热身:用不等号填空
(1)大于(2)小于(3)大于或等于(4)小于或等于
(5)不大于(6)至多(7)至少(8)超过
例1电脑公司销售一批计算机,第一个月以5500元/台的'价格售出60台,第二个月降价后,以5000元/台的价格将这批计算机全部售出,销售款超过55万元,这批计算机最少有多少台?
练习:(1)某次知识竞赛共有20道题,每一题答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都扣5分,小明得分要超过90分,他至少要答对多少道题?
例2.有若干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晚上在一宾馆住宿时,如果每间住4人,那么还有20人住不下,如果每间住8人,那么还有一间住不满也不空,问:有多少房间?
练习:(1)把一篮苹果分给学生,若每人分4个,则剩余3个,若每人分6个,则最后一个学生最多分2个,求学生人数和苹果分别是多少?
例3.某服装厂现有A种布料69米,B种布料52米,现计划用这两种布料生产M、N两种型号的服装80套,已知做一套M型服装需要A种布料0.6米,B种布料0.9米,做一套N型服装需要A种布料1.1米,B种布料0.4米,若设生产M型服装x套,用这批布料生产这两种型号的服装有几种方案?
小结:如何列不等式解应用题?
课后作业:(1)有10位农民合作种菜,每人可种植甲钟蔬菜3亩或乙种蔬菜2亩,已知甲钟蔬菜每亩可收入0.5万元,乙种蔬菜每亩可收入0.8万元,若要使总收入不少于15.6万元,最多可安排多少人种植甲种蔬菜?
(2)学校采购了一批篮球,现把这批篮球分给初一各班,若每班分4个,则剩下3个,若每班分6个,则有一个班分到的球不足3个,问:初一有多少个班?有多少个篮球?
练习:某校准备组织290名学生进行野外考察活动,行李共有100件,学校计划租用甲、乙两种型号的车共8辆,经了解,甲种汽车每辆最多能载40人和10件行李,乙种汽车每辆最多能载30人和20件行李.
(1)请你帮组学校求出所有可能的租车方案
(2)如果甲、乙两种汽车每辆的租车费用分别为元、1800元,请你选择最省钱的租车方案.
篇4:不等式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讲的是,《数学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第2节,综合法、分析法教学。这是第一次公开教学,课前做了详细的备课,所以上课还是充满信心、精神愉快的。这堂课在设计上我突出了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方法-综合法、分析法,在教学上我首先给出了基本不等式,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数学证明的重要性,理解数学证明的本质。
第二,对于基本不等式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这个证明过程我先是留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证明过程并可以与同学们交流,最后让每个学生都写出这个证明过程。个别学生上黑板完成。
第三,对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在这里许多学生用的就是综合法,老师及时给与补充说明,由此给出综合法的定义
第四,对例题的安排我采用课本上的例题,共三道,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每个例题里先找基本型再解题,并且在每道例题的后面都加入了一个思考,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总结规律和方法,()做到讲一道例题就让他们会做这一类型的题。
第五,关于分析法的教学我采用另一种处理办法,就是先给出例题,研究、探究证明的思路,寻找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的实质,这个可由师生共同完成。最后让学生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第六,综合法与分析法教学是这堂课的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学会做题、能独立的完成数学问题的证明、有利于学生解题是这节课的难点。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完成数学问题的证明,并且通过思考总结出方法,逐步形成解题经验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从课堂练习和作业反馈上看,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我认为在课堂组织上我还需加强,通过这堂课让我学会了很多,也提升了许多,以后的路还很长。
篇5:不等式教学反思
数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我在教学“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困境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方法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会缜密。
二、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教育学家说过“ 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那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应该是我们日常教学永恒不变的追求。
篇6:不等式教学反思
不等式教学反思
一、从课堂反思
1、这堂课从生活中引入,激发了学生兴趣,内容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在上课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为下节课学习打下基础。
2、在课堂的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归纳出这几个关系式的共同特点指出这些其实就是不等式。学生了解了概念后马上让他们开启自己的智慧大门:判断下列哪些是不等式哪些不是;从关系式中找出不等式;选择适当的不等号填空。通过了这些练习之后,我想学生应该掌握了不等式的概念,这时我出示一道列不等式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列不等式并归纳出列不等式的基本步骤。上述过程我设计了很多题型:如练一练、说一说、一起去探索、我自信你能行等等从中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养成探究问题,与同学合作的良好习惯。课堂小结后再回到生活中,
3、上了这节课,我觉得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对提问的形式和语言还嫌单一。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在现行的开放式的`课堂中,关键是放的出去的同时要收的回来,可能是平时注入式的简单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视,上课中的语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视。
二、从教学方法反思
“差异导学”教学方法以“尊重差异”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让优生帮助后进生,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从学生反馈反思
这堂课学生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但对一些“不大于”“不超过”“至少”“不等于”等等语言不能很好理解。对于稍难点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表达有一定困难。这是我后面课堂要注意的地方,这对优生的培养很重要。
篇7:不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不等式的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依据,也是探索解不等式方法的基础,学生掌握好本节内容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良好素材。学生经历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体会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降低了学生学习不等式性质的难度,也为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提供条件,初步培养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不等式性质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类比、猜想、观察、归纳、比较的探究过程和启发式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增强了不等式的对比的视觉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发现规律,辅助对教学重点的突出。
本节课的开始并没有直接提问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不等式的解集,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及其解集;在不等式性质教学过程中也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出性质,改变了以教室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在“试一试”这一环节也没有先直接给出完整的解法而是让一个学生板演后发现问题才纠正补充完整。总的来说,这节课进行的还比较顺利,但是在学生探究不等式性质时,仅仅观察了给出的几个例子,而没有让学生再用其他的不等式或换其他的数加以验证,给学生留的空间太小,致使学生在对不等式的性质的认可、理解、记忆上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在做练习时不能准确熟练的'说出是运用了什么性质,再者板书可能有些简单。今后要扬长避短,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篇8:不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假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开始通过智力比拼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不等式的性质1。然后通过比较简单的不等式的变化,探究出不等式的性质2和3。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接下来的问题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选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得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还有就是给他们时间先记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后面的练习。
练习的设计上两道练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其中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探究的问题比较简单,在使学生体会类比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时,也可以通过问题设计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但是怕学生接受不了高难度的题目,因此在设计教案时经过反复思考,终究没有选择类似的题目。终究是不放心学生。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篇9:不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关于《不等式的性质》一节的教学,我在集备组的多次建议修改下,把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运用不等式性质解简单不等式这三个内容整合到本节课;基本思路是:用比较数的大小引进不等式的概念;利用表格对不等式两边进行运算来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并展开小组讨论加深对不等式性质3的认识;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把不等式转化为的形式。本节课用的是平行班,强调的是实用性。从新课到练习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小组讨论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性;为后续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自己在这节公开课吸取的经验是:
1、充分准备是保证。从怎么引入怎么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及探索性质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写了份大概的讲话稿,在脑海里反复演练,以帮助克服紧张情绪。
2、专业术语阐述不够清楚,需要加强。部分学生会对数量关系中的“不大于”、“是负数”、“是非负数”等数学术语理解不清,我只是从字面上给予解释,并没有对学生为什么出错进行深究,导致学生在复习回顾环节出错又在新课后的巩固练习出错。
3、对性质3这个难度的教学不够。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了对性质3的探索,但由于对设计意图没有说清楚,导致有几个小组在不等式两边乘了不同的两个数来进行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负数的教学完全回避了(我以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来做,所以讲乘法就够了),结果学生在遇到化作之类的题目都卡住了。
4、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一笔带过,备课还需要加强。我备课时认为这个知识点不重要,但后来听教研员说这里才是展示教学个性的地方,并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符号语言能力。
5、注意学生的反应。这个班平常回答问题等都比较积极。但这次他们也是第一次经历,学生也显得紧张,我没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课堂气氛调动不出来。本节课是第九章的第一节课,内容安排的有点多,对于中下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但我没有在课堂及时的调整。准备在后续的课当中再反复训练,循环提高。公开课是对我的锻炼,不仅仅是教学能力,更是心理素质的锻炼。
总的来说,本节课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要进一步学习的还很多很多,我会多多向前辈老师学习。
篇10:不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我们在认识不等式的教学过程中大量地运用现实生活情景:如跷跷板问题、上学迟到等实际情境引入与学生共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的知识,认识不等式,让学生意识到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数量关系,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是那么的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简单应用。这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性教学。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也是学生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知识的基础。由于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因此,我们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中通过与生活贴近的具体例子渗透量与量之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不等式,感受不等式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篇11:不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一、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1、类比法讲解让学生更易把握
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不等式的解法与方程的解法只是最后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不同,其它的步骤都是相同的,还特别能强调最后一步“负变,正不变”。
2、少讲多练起效果
减少了教师的活动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去探讨。教师只作出适当的引导,做到少讲,少板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发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3、数形结合更形象
通过画数轴,并把不等式的解集用数轴表示出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不足和遗憾之处
1、内容过多导致学生灵活应用时间少
一堂40分钟的课要容纳不等式三条性质的探索与应用,显然在时间上是十分仓促的。实践也表明确实如此,在探索好三条性质后,时间所剩无几,只能简单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2、教学过程中的小毛病还需改正
在上课的过程中,许多平时忽视的小毛病在课中也都体现出来了,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为了更快的得到自己预期的答案,往往打断学生的回答,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时,老师所下达的指令不是特别清楚,时常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再加以补充说明,这样对学生思考问题又带来一定影响;课堂小结中学生的体会与收获谈的不是很好,由此可见,这是平时上课过程中的忽视所导致的。
篇12: 不等式的教后反思
不等式的教后反思
数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我在教学“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困境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方法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会缜密。
二、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教育学家说过“ 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那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应该是我们日常教学永恒不变的追求。燕子教学反思认识钟表教学反思儿童诗两首教学反思
篇13:《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一、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1、类比法讲解让学生更易把握
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不等式的解法与方程的解法只是最后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不同,其它的步骤都是相同的,还特别能强调最后一步“负变,正不变”。
2、少讲多练起效果
减少了教师的活动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去探讨。教师只作出适当的引导,做到少讲,少板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发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3、数形结合更形象
通过画数轴,并把不等式的解集用数轴表示出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不足和遗憾之处
1、内容过多导致学生灵活应用时间少
一堂40分钟的课要容纳不等式三条性质的探索与应用,显然在时间上是十分仓促的。实践也表明确实如此,在探索好三条性质后,时间所剩无几,只能简单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2、教学过程中的小毛病还需改正
在上课的过程中,许多平时忽视的小毛病在课中也都体现出来了,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为了更快的得到自己预期的答案,往往打断学生的.回答,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时,老师所下达的指令不是特别清楚,时常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再加以补充说明,这样对学生思考问题又带来一定影响;课堂小结中学生的体会与收获谈的不是很好,由此可见,这是平时上课过程中的忽视所导致的。
篇14:《函数•方程•不等式》教学反思
《函数•方程•不等式》教学反思
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 廖娟年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函数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方程、不等式与函数综合题,历年来是中考热点之一,主要采用以函数为主线,将函数图象、性质和方程及不等式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设计的整体构思
㈠ 教学目标
1.复习和巩固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等基础知识。
2.加强一次函数,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三者的联系
3.加强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的联系
4.会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实际问题的最值
㈡ 教学重点
1、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2、运用函数、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及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综合问题。
㈢ 教学难点
对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的最值要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图像来解决,从而深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㈣ 学情分析
教学班为中等层次的班,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均衡,学习积极性高,但是拔尖的学生不多。本节课在学生第一轮复习了函数、方程、不等式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解决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及三者相结合的综合题。
㈤ 教学策略
以学生练习为主,讲练结合,通过环节二、环节三的练习及课件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加强了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三者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利用环节四让学生学会用函数和方程的思想来构建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用集体的智慧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求实际问题的最值时,需对所得的函数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结合图像才能求得最值,从而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反思:
㈠ 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现清晰
本节课用五个环节组织教学。环节一是知识的回顾,这部分复习了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基础知识,引入部分简单过渡,激发兴趣,为后面作铺垫。环节二的问题1是有关一次函数,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与区别,环节三的问题2是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两个环节的两个问题是姐妹题,加强了学生对一次函数和二次图象的认识以及通过观察函数图象得出变量的范围,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由环节二的一次函数过渡到环节三的二次函数,由浅入深地把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者联系起来。然后过渡到本节课的难点�D�D环节四: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环节四是实际问题的应用及其变式训练,这一环节的.训练,旨在拓展深化,发展学生智能,让学生学会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寻找出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能利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求出实际问题的答案。体会函数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便于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养成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观念,这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的拓展与提升。最后环节五的总结提高部分由学生讨论归纳,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整理,让每一部分的内容重新清晰呈现。五个环节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清晰明了地突破重难点。
㈡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相当的重要。本节课是在学生第一轮复习了函数、方程、不等式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次综合与扩展。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解决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及三者相结合的综合题,是我设计本堂课时应特别注意的。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学生练习用了20-22分钟,学生小组讨论3-4分钟,老师大概讲了12-15分钟,引导.提问个别学生分析问题及回答问题约8-10分钟,整节课以学生的练习为主,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教师精讲多练,且能讲在关键处,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师生互动较多,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
㈢ 及时小结,及时反馈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序的教学过程,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顺序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因此,对于每一环节的教学,我都能恰到好处进行点评、反馈及小结,总结该环节用到的知识点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对教学目标中的思想内容、能力要求、知识要点进行简明扼要的梳理概括,这样既可概括前一个问题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又能巧妙地引出后一个问题的讲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使知识有机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既可使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系统化,增强学生的整体印象,又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诱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㈣ 课件精美,提高效率
本课节主要是以PPT载体,中间穿插了几何画板,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课件,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方程或不等式的解实质就是函数值y取特殊值时对应自变量x的取值.从而使题目化难为简。另外对于一些重要地方用批注形式加以解释,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印象更深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㈤ 小组讨论,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最亮点是环节四问题3的变式练习“若把‘墙长20m’改为‘墙长15m’,情况又会如何?”的处理,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本题与问题3在解答上的异同,并要求学生把不同之处用另一颜色笔在问题3的求解过程的基础上改动,然后引导学生(个别提问)分析讲解,老师再用PPT演示加以点评。学生通过此变式训练能发现当二次函数顶点坐标的纵坐标不是最值时,需对所得的函数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结合图像才能求得最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数学课堂上也显示出情感态度价值:用集体的智慧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
四、不足之处
环节三的巩固练习的反馈,我采用课件演示讲解。如果用实物投影来点评学生的答案,更深入一点讲解,教学效果会更好。
附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知识的回顾
1、抛物线y=-2(x-1)2+3的顶点坐标是____,当x=__时,y有最_值为____
2、(1) 与 轴的交点坐标为 ,与 轴的交点坐标为
(2)函数y=x2-x与 轴交点的坐标是: ,与 轴的交点坐标是: ;
3、抛物线y=x2-2x+3与 轴有______个交点。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学习为后面作铺垫,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
【环节二】一次函数,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
问题1、观察一次函数 的图象并根据图象回答: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0 ?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3 ?
(3)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3 设计意图:加强对一次函数图象的认识以及通过函数图象得出变量的范围,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希望学生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得出变量的范围,可能会有个别学生通过解不等式求变量的范围,如果这样的话更好,老师可以让学生对照和评价两种方法的优劣。同时希望通过这一环节由浅入深地把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三者联系起来。 【环节三】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问题2、(07贵阳改编)二次函数 的图象 如图所示,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写出方程 的两个根. (2)写出不等式 的解集. (3)写出 随 的增大而减小的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 (4)写出方程 的实数根: (5)若方程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写出 的取值范围. 小结: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紧密联系,方程、不等式的解(解集)实质就是函数值y取特殊值时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其中第(4)、(5)小题还要有转化的思想。 设计意图:本题是问题1的姐妹题,沟通了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的联系,设计目的是加强对二次函数图象的认识以及通过观察函数图象得出变量的范围,再次体会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巩固练习: 1.(07宁波)如图,是一次函数y=kx+b与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则关于x的方程kx+b= 的解为( ) (A)xl=1,x2=2 (B)xl=-2,x2=-1 (C)xl=1,x2=-2 (D)xl=2,x2=-1 2.(江西省)已知二次函数 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的解为 . 3、已知二次函数 ( ≠0)与一次函数 ( ≠0)的图像交于点A(-2,4),B(8,2),如图所示,则能使 成立的 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或 【环节四】用函数和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3、学校要在一块一边靠墙(墙长20m)的空地上修建一个矩形花园 ,花园的一边靠墙,另三边用总长为40m的栅栏围成(如图所示).若设花园的 (m),花园的面积为 (m ). (1)求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 (2)满足条件的花园面积能达到200 m 吗?若能,求出此时 的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3)当 取何值时,花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多少? 小结:不能利用待定系数确定函数解析式时,常常可以通过列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此题复合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并对所得的函数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来考虑最值。 设计意图:本题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设计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学会用函数和方程的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小题体现的是把二次函数转化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来解决,第三小题让学生回顾求二次函数的最值的两种方法:把二次函数的一般式通过配方化成顶点式或直接用顶点公式法求得最值,但都要讨论自变量是否在其取值范围内。 变式练习:若把“墙长20m”改为“墙长15m”,情况又会如何? 小结:当二次函数顶点坐标的纵坐标不是最值时,需对所得的函数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结合图像才能求得最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本题与问题3在解答上的异同,并要求学生把不同之处用另一颜色笔在问题3的求解过程的基出上改动,老师再通过PPT演示点评。希望学生通过此变式训练能发现当二次函数顶点坐标的纵坐标不是最值时,需对所得的函数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结合图像才能求得最值,从而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环节五】总结提高 1、理解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2、求实际问题的最值时要注意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结合图象来考虑。 【环节六】能力的提升 [根据课堂情况,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完成或留作课后作业] 已知:抛物线y=x2-mx+m-2 (1)求证:此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2)若此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都在 轴的正半轴上,求 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结合方程根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判定抛物线与 轴的交点情况] 【环节七】复习与巩固(课后作业) 1、(08湖北咸宁)抛物线 与 轴只有一个公共点,则 的值为 . 2、(湖北省咸宁)直线 与直线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 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 . 3.已知关于 的一次函数y=(m-1)x .当m取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二次函数 ,当m取何值时, 当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5、a,b是方程x2-2x-3=0的两个实数根(a 6、 满足什么条件时,直线y=x+k-1与y=-2x-5k+8交于第二象限? 7、函数y=x2+2(a+2)x+a2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且都在x轴的负半轴上,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 _。 8、已知抛物线 与 轴交于两点A( ,0),B( ,0),且 , 则 = 。 9.下图所示是喷灌设备图,水管AB高出地面1.5 米,B处是自转的喷水头,喷出水流成抛物线状,点B与水流最高点C的连线与水平地面成450角,BC= 米。 (1)求这条抛物线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2)求水流落地点D到原点O的距离?(精确到0.1米) 10.二次函数 的图象如图所示,若 , ,则( ) (A) (B) (C) (D)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要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等式与方程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事物变化规律及其关系的模型.在教学中,类比已经学过的方程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甄别,从而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课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揭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通过类比方法,在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辩证思维能力,通过从事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等活动,提高学习学习的兴趣,体会不等式是刻画侠士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地数学模型。这种教学方法以“生动探索”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 高三数学复习计划 【不等式复习反思(锦集15篇)】相关文章: 高三数学复习计划具体安排2023-11-0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2022-06-03 学期数学教学反思2022-05-05 高三数学复习方法2022-09-06 初中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2023-10-20 初中数学教学的具体反思2023-01-19 一元一次教学反思2022-09-01 高三二轮数学具体的复习方法2022-07-02 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分析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24-03-27 高考数学总复习资料-老师指点高考数学复习2022-09-17篇15:《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反思